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畸形消费的概述
畸形消费是由于消费变态心理而引起的消费态势,是一种不良的消费方式。由于社会生活和消费心理特征的多样性,消费表现为正常消费和畸形消费。与正常消费相比,虽然畸形消费所占比重不大,但由于我国消费者众多,其消费总量的绝对数也不容忽视。特别对于相关企业来说,研究消费心理学关于畸形消费的表现和成因,可以为其正确区分正常消费和畸形消费,进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提供帮助。例如,当一个企业的产品由于某种原因已使消费者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出现畸形消费行为时,该企业仍在维持原来的经营方针而继续生产此种产品,或已经察觉情况不妙但又不知原因所在而盲目采取对策,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如同对正常消费态势进行研究一样,展开对畸形消费的分析同样也很重要。
二、畸形消费的表现及成因
由于社会生活和消费心理特征的多样性,消费表现为正常消费和畸形消费。而且,即使是畸形消费,也会因其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在条件的不同而有多种表现。
1.抢购和待购消费及其形成原因。抢购是指消费者在短时间内由于某种因素的考虑发生的超过实际需要的购买行为。一般分为涨价抢购、俏货抢购和盲目抢购。严格的说,如果商品涨价和商品短缺的客观事实确实存在,那么涨价抢购和俏货抢购这两种抢购方式也应当归入理性消费之列;反之,如果并不存在上述的相应客观可能性时,那么这两种抢购就属于盲目消费的范畴。盲目抢购是不加分析、无计划、非理性的购买活动,它属于畸形消费的范畴。
待购则是指消费者虽然确实有实际需求,但由于某种原因的出现,消费者认为不是购买的最佳时机而表现出的暂时不消费的行为。由于上述同样原因,待购可分为理性待购和盲目待购。不管是抢购还是待购,只有当其归属于盲目消费范畴时才可定性为畸形消费。产生盲目消费抢购或待购行为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者缺乏安全感,总想通过抢购或待购的方式来消除这种不安全感。当社会不安全因素增多或消费者个人心理承受力较差时,容易产生上述畸形消费。
2.癖好消费及其成因。癖好消费是指超过正常消费程度或正常范围的嗜好消费。并非所有的癖好消费都属于畸形消费,只有当某种癖好消费对个人或社会可能造成有害影响时才可将其认定为畸形消费,如嗜酒如命、吸烟成癖、过度沉迷上网则应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警惕。
产生畸形癖好消费的缘由既有社会传统习俗的原因,也有个人性格和生活习性的原因,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都应采取适当方式加以控制或限制,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排斥消费及其成因。排斥消费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消费产生了心理障碍而拒绝购买的暂时不消费态势。排斥消费一般分为差距消费排斥和信任消费排斥。差距消费排斥即由现实商品与消费者需求期望之间存在差距造成的排斥。如某家生产奶粉的企业被曝光生产销售了劣质奶粉后,消费者对其所有的奶制品都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而产生抵触消费。排斥消费的具体表现是否属于畸形消费,取决于是否存在促使排斥心理障碍产生的客观事实,如果确实有客观事实,那么消费者不仅有理由而且也应该拒绝购买;只有当并不存在足够的客观事实,消费者仍坚持拒绝的态度时,则此种表现才属于畸形消费的范畴。
产生畸形消费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主体的偏执倾向。这些消费者往往不愿改变自己已经形成的观点,不管实际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仍然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作为评价事务的标准。
三、畸形消费原理的运用
畸形消费原理的运用,并非意味着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去迎合消费者不正常的消费心态,而是要通过对畸形消费的认识去指导企业的相关活动,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服务。
1.重视消费者的抢购与待购,消除消费者的不安全因素。
不管是畸形抢购还是畸形待购,虽然在短时间内看似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时间看,它们的存在均会对企业的长远利益造成危害。特别是对上市公司而言尤其如此。试想如果消费者对某企业怀有不安全感,即使是畸形抢购或是畸形待购,也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从而破坏企业的声誉。所以,企业应认真对待畸形消费现象所产生的危害,并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去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如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尽可能使消费者和社会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通过各种手段制止或消除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传播;不从事可能给消费者产生各种误解的活动等。企业不应因不正常的抢购和待购属于畸形消费而听之任之;反之,应采取认真的态度给予对待,通过消除消费者的不安全感使其对企业的发展充满希望,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同时也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做出贡献。
2.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逐步消除畸形癖好消费。如果从短期的利益加以考虑,畸形的癖好消费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是件好事。因为嗜酒如命和吸烟成癖的人越多,给酒厂和烟厂创造的利润就越高,似乎对企业有好处。但如果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则情况恰恰相反。因为当畸形癖好消费达到一定程度后,其超过了正常的消费程度和消费影响,必然会由于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而遭到社会和大多数人的抵制,最后会致使相关企业失去生存空间。目前,许多烟厂倒闭、酒厂关门的事实正是这一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那些与畸形癖好消费有关的企业也应通过对畸形消费的认识,及早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尽快实现本企业投资方向的调整。社会各方也应共同努力,为早日消除传统陋习做出努力。
3.合理界定排斥消费,满足正常消费需求。通过对排斥消费产生原因的分析可知,如果不对排斥消费进行科学的分析,笼统地把所有的排斥都归结为畸形消费,就很可能使企业看不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而失去大量的消费者。一般来说,正常限度内的消费差距排斥和信任消费排斥的产生,是由于企业的技术或生产因素造成的,这些无疑给消费者在心理上造成障碍。因此,企业应认真寻找原因,制定合理的对策来消除这些心理上的障碍。如针对合理的差距消费排斥,企业应全面分析可能促使消费者产生心里障碍的所有因素,然后根据核查结果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或进行生产调整去缩短现实商品与需求期望之间的差距;针对合理的信任消费排斥,企业应认真核查给消费者造成信用危机的真正原因,然后采取恰当的方法或宣传或以新的形象来消除消费者的不信任感。由于消费者的不信任感一旦形成,便不会在短期内消除,所以企业可采取更换品牌的做法来消除这种排斥消费。如果企业已出现了畸形排斥消费,企业也不能坐以待毙,而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如加大促销攻势,通过说理的方式促使消费者改变态度,同时应加强对企业的宣传,给消费者一个美好的企业形象。总而言之,要想消除消费者心中已经形成的心理障碍,就必须采取符合人们心理机制规律要求的合理手段去施加影响,从而改变消费者对企业或产品的印象。
与正常消费相比,虽然畸形消费所占比重不大,但由于我国消费者众多,其消费总量的绝对数也不容忽视。特别对于相关企业来说,通过对不同消费的比较分析,研究消费心理学关于畸形消费的表现和成因,可以使企业更恰当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因势利导地去处理自己与市场消费的关系,从而为增强企业的适应性和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甘碧群.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新千年版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网络为平台的电子商务也得到了“突破式”的进步,网购逐渐成为国民消费方式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对于传统购物来说,网购具有商品种类丰富,价格便宜,方便快捷等优势。近年来,“双十一”网购节日兴起,其在社会消费领域所创造的“需求神话”与网络电商所营造的节日氛围中逐渐从一种校园亚文化异化为全民W络购物狂欢节,并最终使“双十一”网络购物行为固化成为一种被大众定期礼拜的公共节日仪式(吕欣,2014)。“双十一”所蕴含的丰富隐喻生动折射出了我们当下的社会现状,同时也反映出了伴随互联网一起成长的当代年轻人的内心渴求,“双十一”也成为中国当下鲜活的“时代标本”。
二、文献综述
大学生群体具有思维敏捷活跃、容易并乐意接受新鲜事物、心态开放等特点,并且其拥有能够自由支配的生活费用与大量的课余时间,这些都使网购这种兼具实用型和时尚型的购物方式迅速风靡于各大校园并被其普遍接受。
1.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
当前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健康消费观,即认为大学生的消费是合理的;而另一种则持相反论点,认为大学生消费是不合理的消费观。对于前者认为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由少年向中年、由学校向社会过渡阶段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既存在与少年、中年群体相似的一面,却又与其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整体上来看,多数学生能够秉承勤俭节约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进行合理适度地消费。这是由于大学生已经开始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其在消费时已经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于消费商品的选择上,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使需求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刘志伟,2002)。对于后者,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消费并不合理,甚至存在盲目追求、奢侈浪费等现象。他们认为大学生当前消费的盲目性、攀比性和从众性,使得大学生消费偏离了正常轨道(宋佳霖,2011)。例如,超前消费的信用卡、促销打折的广告都引诱着大学生进行不合理的消费。除此之外,很多大学生经常压缩个人日常开支,将省下的钱用于人际交往、娱乐等非必要的消费,导致自己的日常生活面临捉襟见肘的现象。
2.大学生“双十一”网购现状的研究
当代消费文化不仅仅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也是对商品本身的一种消费,其表现为一种符号消费。也就是说人们除了追求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还将商品作为一种显示自身身份,地位,价值的符号来消费(陈黎,2015)。随着网络消费热潮的升温,2009年“双十一”网购狂欢节的诞生更是促成了全民参与网购的热潮。虽说“双十一”作为非传统的购物节日而存在,但却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消费文化。这种消费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符号,引领着消费热潮。
“双十一”狂欢购物节通过依托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双十一光棍节”,将普通的网购赋予了新的含义,引起了众多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大学生是极易接触并热爱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双十一网购正好迎合了他们的这种特点,使他们在双十一网购这一新鲜的活动中能获得一种新的身份体验。而这种体验不仅满足了他们自身对商品的需求,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的主体际性的符号交流。
3.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
总体来说,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三种。首先,他们认为网购价格便宜,购买方式便捷。对拥有固定生活费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同样的商品网购对其更有吸引力,因为网购商品较实体店便宜,并且能够货比三家,给其充分的比较空间选择合适自己的商品。除此之外,网购方式便捷,大学生拥有较多的课余时间可以在网络上逐一挑选,省去外出烦恼。其次,当代大学生都拥有追求个性的心理,希望自己能够与众不同。在虚荣与求异的心理促使下,他们从网购中追求时髦与个性,以此来凸显自己的不同。最后,从众性与宣泄性消费。从众性消费是一种追随群体的消费行为,这种随群消费在大学里更是随处可见。而我们所说的宣泄性消费包括正面和负面进行宣泄其内心情感的消费。大学生群体虽然已经到了民事责任年龄,但他们的心理还尚不够成熟,且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情绪起伏波动比较大(宋佳霖,2011)。网购作为他们宣泄的途径,适当发泄有利于其心理健康,但过高消费却也能造成极大浪费与不利。
三、相关核心概念
1.消费观
消费观是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态度和总体看法,是价值观的组成之一,是人们用来价值判断与衡量消费及有关事物的尺子(罗子明,2002)。在这种判断标准的指导之下,人们通常会选择躲避开不利的、与自身三观不符的、不喜欢的或者不接受的商品和消费行为,而选择去追求积极的、价值判断美好的商品和消费行为。
2.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消耗某种商品和服务时大脑思维活动的态势,即心理态势,是一种内心活动。这种心理态势的形成受到消费者的个性、气质、知觉、想象、感觉、情绪、记忆、兴趣、联想、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顾文钧,2002)。人们通常在消费时,心理也会经历认知、情感、意志这一普通心理学的基本过程。
3.消费行为
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为了获得劳务与消费资料而从事的选择、购买与使用的活动,也称为消费者行为。一般一个完整的消费行为要经历几个阶段:问题认知、信息收集与评估、购买决策及购买后评价。从横截面所涵盖的内容看,消费行为由许多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构成,而且更偏重于后者。内隐行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决策过程的个人特征内部要素(霍金斯、科尼,1987)。但众多学者强调,消费行为是由影响消费者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4.理性消费
理性消费是消M者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爱好及其它约束条件选择自己所能购买的商品,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孟超,2015)。理性消费最根本的特征是满足人的需要,但杜绝奢侈浪费等不良消费习惯。秉持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的消费行为,倡导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没有完全具备“慧眼”的大学生群体,面对社会的诱惑,并不能理性思考,所以常会出现盲目与不合理的消费行为。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大学生“双十一”前后消费行为与心理的相关信息。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是一种根据研究目的或课题需要,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符号、数字或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以用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风笑天,2012)。通过文献研究能够全面、正确地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并从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主要通过对网络核心期刊的搜索,整理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心理现状、影响因素等相关资料,确定基本的研究目的与方向。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指以书面提出问题的形式来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通过问卷编制、施测及数据分析等方式,共抽取483个大学生样本,获取了影响当代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心理的因素及其对自我网络消费行为与心理的认知水平等方面的信息。
3、访谈法。访谈法是指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直接接触与直接交谈的方式来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本文分别通过对两名大学生及两名电商进行访谈,了解分析“双十一”等消费节日对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心理的影响。
五、调研总体情况与样本分析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其中,主要以江苏和北京的高校为主。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共回收有效问卷483份。
2.数据基本分析(SPSS)
本次调查的样本中,男性共有174人,占总样本的36.0%,女性人数共309人,占总样本的64.0%,年龄分布为18-26(21.75±1.747)。此次被调查的对象所处高校985或211比例为32.9%,与全国985、211工程占全国高校三分之一的比率大致接近。所以,样本高校分布较好,具有代表性。而在年级分布中,样本大都分布于大三、大四区间,其专业分布中,以文史、艺术类为主,比例最少的为医学类。在日常消费模式调查中发现,接近半数的大学生在消费中会根据产品的质量价格状况决定。而剩下的多为网络消费模式,选择以实体店消费为主的大学生占极少数,此现象也反映出如今实体消费的低沉状况。被调查大学生的每月生活费成正态曲线分布,多半集中在1500元左右,更有大半学生月生活费超过1500元。这说明现在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已显著提高,且具备较高质量的消费能力。而在主要消费项目上,饮食、生活用品、衣服鞋帽位居消费项目前三位。此外,旅游出行、话费网游、教育支出也相差无几,分列后几位。说明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消费结构不再似往常单一,也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与品质。
3.相关性检验分析
(1)高校与其相关因素的调研数据分析
上表为高校(985或211与非985及211)与其相关因素的卡方检验结果,其中每月生活费的Pearson卡方值为10.255,自由度为4,显著性概率值P=0.036
高校(985或211与非985及211)与其相关因素的卡方检验结果
(2)性别与其相关因素的调研数据分析
下表为性别与其相关因素的卡方检验结果,其中每月用于网购费用的Pearson卡方值为13.118,自由度为3,显著性概率值P=0.004
六、结果与讨论
1.影响当代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心理的因素
大学生消费群体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不同,一方面,他们消费需求旺盛,但另一方面他们经济尚未独立,消费行为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面临许多矛盾。经过分析,笔者发现大学生自身的需求、生活环境以及性别的差异是影响其消费的主要因素。
(1)自身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基本的生存需求已不再是人们的追求。本次调研也发现,当代大学生们的生活水平已不同于从前,他们更加注重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更加追求生活的品质,即使自身还未能实现收入的自我增加或者在生活费用尚不能完全自我掌控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会选择在最大程度的自我支配中达到自我需求与满足。因此,自身需求是大学生进行消费的最重要因素,而网络购物所带来的便利在满足他们需求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可控范围内自我支配效用最大化的满足感。
表5.4性别与其相关因素的卡方检验Y果
(2)生活环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能力也不断提升,加之货币的不断膨胀,物价飞涨,以及商家的促销诱导等,很容易营造一种高消费的社会风气。而心智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极易受到社会的影响,形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同时大学生往往对自己期望过高,觉得自己“腹有诗书”、高人一等,在大手大脚的同时又希望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且追求标新立异的消费方式,攀比、从众心理也都随之而来。电商利用大学生们不买就亏了的心理,借助“双十一”努力降低价格减少库存,大学生们则在商家的大力促销、社会的鼓吹以及周围人的带动下进行从众消费,消费观也随之产生偏差,理性消费行为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表现甚少。
(3)性别差异
生物学将人类划分为男性和女性,而这不仅仅影响男女性的进化历程,也使其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极大的不同。已有学者通过研究归纳男性与女性在网购行为的差异,首先男性较为极端,要么是忠实的网购支持者,要么绝不进行网购活动,女性的作为则更为温和;其次,男性更喜欢看评论,比较,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而女性更注重网购互动带来的虚拟体验;最后,男性更加柱状网购过程,女性则更容易享受网购带来的快乐(蒋欢,2010)。根据调研发现,女性网购次数及“双十一”活动的参与度要远高于男性,从女性特质就可以理解这一结果的产生。女性较男性来说更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如促销活动、打折活动等的影响;其次,女性更加注重商品的直观感受而不同于男性购物性价比为首选的经验;最后,女性是感性的动物,消费易冲动,且极易后悔。男性消费较理智、自信,很少购买让自己后悔的物品。
2.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对“双十一”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心理的分析,通过大学生对自我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认知,为引导其树立理性消费观及正确的消费行为,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开展。
(1)宏观层面
首先,和谐的社会需要有健康的消费环境,而良好的消费环境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所以在社会中树立理性和谐的消费观以及合理的消费环境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曾经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即使放在如今高消费的社会环境中也应该值得提倡与宣扬。另外,政府也应以身作则,进行廉政文化建设,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严惩的现象,并及时纠正社会上的不良消费习惯与行为,引导大学生树立绿色消费、理性消费的观念,并为大学生的理性消费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中观层面
一方面,大学是个“小社会”,也是大学生大学时光中所处时间最多的地方,合理健康的大学风气对其影响颇大。不论作为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进步。因此,学校应当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减少奢侈、浪费现象,引导学生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另一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生活费用的最基本来源方,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等应及时制止,对待孩子的生活费支配问题,既要给其一些自主支配权,也需要给予及时的提醒和建议,减少不理智的消费。除此之外,父母的社会经验丰富,对于金钱的判断具有成熟性,合适的时机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防止其攀比、从众心理的产生。
(3)微观层面
作为大学生,首先应当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做大学生之应该做,想大学生之应该想,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避免盲从跟风,减少不理智行为与心理的出现;其次,要培养自己正确绿色的消费习惯,量入为出,学会理财。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与家庭条件不同,对于消费的能力和水平也各有千秋,要杜绝随大流的习惯,对自己的消费水准有合理的心理预期,防止一时爽快而导致日后捉襟见肘的现象产生;最后,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在本质上与社会各类消费人群具有区别,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显得尤为重要。提高自身觉悟,适时反思自己不合理的消费行为,这些都对自我合理消费观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欣,需求深化与赛博空间合力共谋的消费社会陷阱――“双十一光棍节”盛行背后的文化解读[J].现代传播,2014年第12期
[2]风笑天,《社学会研究方法(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33
[3]刘志伟,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及企业营销策略[J].商业研究.2002.2
[4]宋佳霖,当代大学生不合理消费问题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6期,2011,12
[5]陈黎,消费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双十一网购行为[J].品牌:电子商务,2015,2
[6]罗子明,消费者心理学(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6
[7]顾文钧,顾客消费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9):6
[8]霍金斯、科尼,消费者行为 [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9]孟超,从“双十一”购物节谈国民理性消费[J].太远大学学报,第16卷第1期,2015,3:35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产业广泛应用的一种全新形态,智慧旅游的出现,在改变传统旅游经营管理服务模式的同时,也给旅游从业岗位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工作手段、职责与要求等多方面带来了深刻变革,相应地对旅游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将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旅游产业,其开发和运营需要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作支撑,这种人才,不仅要精通旅游,还要擅长于现代信息技术,会进行在线营销和在线经营管理。传统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注重旅游服务与管理专门技能的培养,培养目标以导游人员、景区讲解人员为主。而智能导航、导游、导览、导购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严重挤压学生的就业空间,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改革已迫在眉睫。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培养旅游电子商务人才
智慧旅游新形势下,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在线营销将成为旅游营销的主要方式,
旅游在线营销需要大量既懂旅游,又懂电子商务应用技能的旅游电子商务人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可以通过加大营销课程和电子商务课程的比重,加强学生在线营销技能的培养,为旅游企业输送旅游电子商务人才。
二、培养外语旅游人才
虽然智能导航、导游、导览、导购设备及其软件具有一定的翻译功能,但并不能满足整个行程中所有情景下的翻译需求,外语旅游人才的需求仍十分突出,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加大外语课程比重,强化语言应用技能的培养,为旅游企业输送外语旅游人才。
三、培养问题解决型的旅游顾问
虽然智能导航、导游、导览、导购技术能部分取代导游人员的工作内容,但旅游产品是一个综合产品,包含食住行游购娱,甚至学、医、竞技等各个方面,游客在整个旅游行程中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一台预先设定好程序和情景的智能设备无法全部解决的,更多的时候需要靠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拥有丰富经验的旅游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灵活处理。在智慧旅游时代,游客仍然需要专业人员做帮手,问题解决型、顾问型的旅游人才将备受青睐。培养学生成为为游客提供全程帮助的问题解决型旅游顾问,是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方向之一。
四、培养旅游规划师
据旅游机构统计,近两年来从旅行社预订机票+酒店的半自由行人数增长比例在四成以上。来自中青、华远旅行社的数字,自由行人数已占到出境人数的两至三成。自助游、自由行正成为备受广大旅游者青睐的出游方式。在智慧旅游时代,根据游客的特点和个性化要求帮助游客规划独具特色的旅游行程,进行私人定制的旅游产品设计,成为旅游定制化专家,也是未来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向之一。
五、培养智能平台使用和维护人员
智慧旅游平台每个功能的发挥都有相应的设备、软件需要操作,也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后台维护。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可以增设旅游智能软件应用,智能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等课程,从培养智能平台使用和维护人员方面拓宽人才培养目标。
六、培养数据处理人才―调研员
智慧旅游是以感知互动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新模式,核心是以游客为本提供高效旅游信息服务。要为游客提供高效旅游信息服务,必须对游客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和消费需求、消费习惯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收集和分析研究。这使得旅游行业对旅游信息处理人才的需求变得更为突出,高职院校可以加大消费心理学、市场调研课程的比重,强化学生市场调研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旅游市场调研者。
七、旅游教练/培训师
随着旅游体验往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垂钓、攀岩、露营、冲浪,潜水、瑜伽、跑马、蹦极、跳伞等项目逐渐走入大众旅游的视野,这些项目的体验通常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高职院校可以从这方面入手,通过培训、考证等方式,培养学生掌握一到两种相关技能,获取相应的从业资质,使学生成为游客旅游行程中的教练或培训师,拓宽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方向。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066-03
引言
“农超对接”是指连锁超市以订单方式从农业生产者处直接采购农产品,或者农业生产者直接向零售终端供应农产品。农超对接有效地减少了流通环节,优化了农产品供应链条,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姜增伟,2009)。中国农超对接从2007年起步,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800多家大型连锁超市引进“农超对接”采购模式,直接把产品送进超市的合作社已突破1.56万个,成果令人瞩目。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消费者的需求倾向对超市农产品采购模式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一旦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产生新的购买需求,超市势必需要改变对农产品的采购模式,以适合消费者需要。因此,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的认知和购买意愿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超对接的发展。有关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的认知和购买意愿等方面的信息,无论对于超市、合作社以及相关的政府部门都很重要,这些信息有助于他们在制定战略和政策时作出更佳决策。
近年来,消费者农产品购买行为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张小霞,2006;靳明,2008;欧阳喜辉等,2008;马骥等,2009)。但有关农超对接产品消费者行为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发现。在此研究背景下,以北京城镇消费者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的认知条件和购买意愿,目的是为超市、合作社和政府作有关农超对接决策时提供依据。
一、消费者购买农超对接产品决策过程
消费者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谨慎地评价某一产品、品牌或服务的属性,并进行选择购买某一特定产品的决定过程(顾文君,2002)。消费者购买商品需要经历信息搜索、选择性评价等环节,从而达到总效用的最大化(马骥,2009)。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可以用消费者决策过程模型来说明,该模型包含动机驱使、信息搜索、购买意愿、购买决策、购后反馈等环节(顾文君,2002;李双双,2006;张丽娟,2003)。
本文利用消费者决策过程模型,对消费者的农超对接产品决策环节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作出逻辑分析。在动机驱使环节上,消费者购买农超对接产品时出于对物美价廉农产品的需求愿望。在信息搜索环节上,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的认知条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在购买意愿环节上,会有诸多影响因素,包括产品质量、价格、食品安全和购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决策任务以后消费者最终才会作出购买决定(见图1)。
本文研究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的认知条件和购买意愿,通过分析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构成要素,掌握影响消费者农超对接产品购买决策过程的各种因素。这项研究的结果有助于超市、合作社和政府作同农超对接有关的决策。
二、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的认知条件
根据消费者决策模型,消费者在购买前首先要对产品有一定的认知,认知是消费者最终作出购买决策的基础,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消费者往往会考虑购买他们更了解的产品。
为了解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的认知度,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采集信息。作者于2012年4月在北京市地区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调查样本544个。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在被调查的消费者中,知道什么是农超对接的有20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7.32%。在203个知道农超对接的消费者样本中,男性消费者为72人(占35.47%),女性消费者为131人(占64.53%)。从受教育程度分布来看,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消费者为37人(占18.2%),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消费者为131人(占64.5%),硕士以及以上的消费者为35人(占17.3%)。
综上可见,目前消费者对农超对接的认知程度还较低,只有37.32%的消费者知道农超对接。在这些知道农超对接的消费者中,女性占多数,另外,这些消费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有81.8%的人(166人)有大学及以上的学历。
在知道农超对接的203人中,有100人(占49.26%)把“农超对接”这个名词首先同物美价廉的蔬菜和水果加以联想,他们认为称之为农超对接的蔬菜和水果应该是更新鲜,更优质,而且安全性更高的农产品。显然这部分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具有较好的预期评价。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因此,问卷中我们设计了问题“您认为自己购买农超对接产品会直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吗?” 在知道农超对接的203人中间有129人(占63.55%)的回答是肯定的。由此可见,一部分消费者不仅关心自己的受益,同时也注意到农超对接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三、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的购买意愿
(一)价格
现阶段,很多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价格仍然非常敏感。而农超对接产品正是由于价格上的优势能被消费者所认可。在203位知道农超对接的消费者中,只有1.48%的人认为农超对接产品在价格上比较难以接受,有19.2%的人认为勉强可以,69.5%的人认为能接受,还有9.9%的人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同普通农产品相比,农超对接产品的价格也能够被大部分消费者所接受。在知道农超对接产品的203个消费者中,只有8.9%的消费者认为超市中的农超对接产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有39.9%的消费者认为二者差不多,有46.8%消费者认为便宜,有4.4%的消费者认为便宜很多。
(二)品质和安全性
消费者在选择购买农产品的时候,除了关心价格外,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也是影响他们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在203个知道农超对接的消费者中,166人(占81.78%)认为农超对接产品比普通农产品新鲜;有130人(占64.04%)认为农超对接产品外观比普通农产品更好;128人(占63.05)认为农超对接产品的口感优于普通农产品;有145人(占71.43%)认为农超对接产品比普通农产品更安全。由此可见,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对农超对接的评价与理论上农超对接产品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一致的。另外,就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安全性方面的评价而言,有114人(占56.16%)的认为农超对接产品的安全性更高,而这些消费均为大学以上的学历。因此,笔者认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安全性的评价也较高。
(三)购物场所
很多学者研究发现,超市的购物环境能够影响到顾客的购买情绪,对于生鲜农产品,超市通过有特色的布局陈列,能够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促使他们作出购买决定;此外,很多消费者认为超市的购物环境优于农贸市场(杜传文,2011;胡定寰,2010;乔颖丽,2006)。本文对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差异进行了消费者调查,结果发现有59.11%的消费者认为超市农产品质量比农贸市场的好;24.14%的消费者认为超市农产品价格比农贸市场的低;71.92%的消费者认为超市农产品安全性更高;76.85%的消费者认同超市的购物环境比农贸市场的购物环境好。可见,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只要农产品质量高、安全性好,加之购物环境舒适,他们愿意接受在超市购买农产品,即使超市农产品价格比农贸市场略高些。
(四)购买农超对接产品比例
我们很感兴趣的是,消费者在超市购买的蔬菜和水果中,农超对接的产品所占的份额。我们也知道,不同收入群体在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偏好和选择。为了便于表述,我们把了解农超对接产品的被调查的消费者分成三个不同的收入等级:家庭月总收入5 000元以下,5 000元~10 000元和10 000元以上。
从表1中我们可以发现,平均而言,被调查消费者购买农超对接蔬菜比例在25%以下者占38.9%,25-50%的占36.0%,51%~75%的占9.9%,76%~100%的占15.3%。即购买农超对接产品比例在50%以下的占74.9%,在50%以上的占25.1%。然而,我们也发现,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在购买农超对接蔬菜比例的差异不大(见表1)。
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被调查消费者购买农超对接水果比例,在25%以下者占33.0%,25%~50%的占43.3%,51%~75%的占9.4%,76%~100%占14.3%。即购买农超对接产品比例在50%以下的占74.9%,在50%以上的占25.1%。同样,我们也发现,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在购买农超对接水果比例上的差异也不很明显(见表2)。
出于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的时候还是比较谨慎的。问卷中我们设计了问题:“相对于没有任何标识的农产品,您是否会更倾向于购买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的农超对接产品?”只有5.91%的消费者的回答是“不会”,而有62.07%的消费者表示他们“会”。可见,消费者对标明产地,特别是生产者的产品,购买信心更加充足。
结论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细心了解农超对接事情的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产品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在超市中农超对接产品从价格上来说,比普通农产品更实惠;从品质上来说,比普通农产品更新鲜、口感更好;从生产安全性上来说,农超对接让消费者了解自己购买的农产品是谁生产的,使他们更放心。此外,超市的便捷性和舒适的购物环境更加适合现代消费者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农超对接产品在超市销售更加能够体现出现代零售业的优势。
然而,同时我们也发现,虽然农超对接受到政府的提倡和农民的欢迎,但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消费者对农超对接不了解,从而使得不少消费者无法充分利用购买价廉质优农产品的机会,也制约了农超对接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建议无论政府、超市还是合作社都需要加强对农超对接的宣传力度,并发现更加有效的宣传方式。
参考文献:
[1] 姜增伟.农超对接:反哺农业的一种好形式[J].求是,2009,(23):40-42.
[2] 顾文君.顾客消费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209.
[3] 胡定寰.农超对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09,(8):12-14.
[4] 李双双.消费者网上购物决策模型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6,(2):294-299.
[5] 张丽娟.基于消费者决策过程分析电子商务B2C的发展[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6] 杜传文,等.超市购物环境对顾客感知及惠顾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4):42-44.
[7] 胡定寰.“农超对接”怎样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4-126.
[8] 乔颖丽.消费者生鲜食品购买场所选择行为分析[C].第四届中国农业现代化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欧洲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论坛,
2006:424-434.
[9] 靳明,赵昶.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5):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