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务管理目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财务管理目标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以尽可能少的经济资源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成果,即实现某主体在某一特定范围内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这样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出发点显然是只将企业视为一个经济组织,而没有注意到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时也应当是一个伦理主体。这种认识上的缺陷必然导致财务管理目标中伦理因素的缺位,这种伦理缺位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财务管理目标唯利性 财务管理目标理论仅仅关注某种直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忽视甚至抹杀更大范围的伦理利益。财务管理首先是一种关注企业资金的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活动的对象和手段都决定了判断该活动效果的标准是高度货币化了的。这种管理活动的参与者可能根本不会考虑到货币之外的目标有什么重要性。虽然许多活动不可避免的面临伦理困境,但是行为人可能毫不困难的做到无视这种伦理困境。因此,这种财务管理目标的唯利性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可能从根本上塑造人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使人们认为赚钱本身无关伦理。然而伦理作为人的信念或行动原则,必然渗透到市场经济的所有领域,必须承认各种市场主体都有某种伦理利益存在,可能是与经济利益结合在一起的,也可能是与他人的经济利益相冲突的。忽视伦理利益显然是财务管理目标中伦理缺位的必然后果。
(二)财务管理目标封闭性 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注重一个封闭体系内部的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人们逐渐认识到,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假设是对企业目标的狭隘理解,由于企业的财务决策具有外部性,许多非股东群体,如员工、消费者或客户、供应商、债权人、当地政府,他们都与决策的结果或企业本身存在利益关系,都会受到企业决策的影响,因此,现代企业对股东和非股东的利益群体均负有责任,两者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有些根本不具有对企业的法定要求权,但仍有可能影响企业价值,这也就决定了企业要想顺利实现自己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
(三)财务管理目标单面主体性 即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强调企业和股东作为经济主体的一面,忽视其作为伦理主体的一面。企业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要实现生存、发展和获利的目标,除了扮演好市场主体角色,还必须扮演好伦理主体的角色。作为伦理主体,企业(以及股东)既是伦理规范和行动的供给者,也是其需求者。现代企业作为伦理主体,突出的表现是企业文化,企业在向市场提品的同时,也向市场灌输其价值观念,通过其伦理规范和伦理行为的传播,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目标。然而,企业的这种诉求并未能体现在财务管理目标中,也就是说,企业的伦理目标与财务目标没能实现共生与融合,这显然不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找到一种机制把这两者链接到一起。
二、财务管理目标伦理基础的检视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在根本上解决的是以谁为中心确定与企业财务管理有关的利益归属问题。由于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是一个基于契约关系建立起来的不同各方利益冲突与合作的聚合体,在这个聚合体背景下谈论利益归属,必然面临许多重大的伦理问题。因此,确立财务管理目标,必然有其伦理学(或哲学)上的基础。在考虑多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时,要么偏重个别主体的利益,要么偏重所有主体的(共同)利益,要么谋求某种形式上公平的方案。具体到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更多的是考虑前两种立场,也就是说,采纳了利己主义或者功利主义的态度。
(一)利己主义 经典的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都是结果论的,即都将结果是否有利视为一个行动在伦理上是否可以接受的最终决定因素。不过,利己主义是完全站在主体自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采取自利的行动。因此,利己主义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人应该永远为自己的最大利益而采取行动的理论。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把利己主义作为一个模式去解释人类行为,并且用“经济人”概念概括了这样的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这肇始于亚当?斯密的发现:“我们期望我们的晚宴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善心,而是来自他们对自己私利的关心。”当然斯密的论述意在阐述其利益天然和谐的理念,导出其“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但在经济领域公然地宣扬自私自利,而与伦理的含义根本相对立的,这大概是在讲求伦理的商业社会中利己主义并没有很大市场的原因。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表述都是这种狭隘私利的表达,实际上基于一种歪曲了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宇宙观,自己是当然的最重要的人,只有自己是自己的目的,“一切皆我”。这些财务管理目标都将企业刻画为利益关系的核心,一切核心利益都是企业的利益,企业是当然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失去了一种客观、超然的视角,并且最终忘记了企业本身也不过是一种虚构的人格,让这种虚构的人格承受财务管理的所有利益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对这种虚构人格背后的真正主体的利益的一种掩盖。当然,归根到底,揭穿了企业人格的虚构性后,财务管理目标仍然只能作为这种真正主体的股东(所有者)的私利的载体而存在。这些显然表明利己主义不适合作为一种伦理基础。在财务管理范围内,利己主义是不能接受的,因为财务管理以企业为背景,企业是多种利益甚至公共利益的聚合体,企业最终不过是一个制度工具,要为大范围的公众利益服务,承担社会责任,这决定了利己主义原则与这些目标的不相容性。实际上,利己主义从来都被认为具有极大的困境,比如无法解决利益争端,无法实现冲突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
(二)功利主义 与利己主义不同,面对行动的选择,功利主义立足于整体利益,优先关注这个行动是否有利于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即把自己的利益纳入整体利益之中,这个原则被表述为“采取那种能为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动”。功利主义通过衡量某一个行动对每个受影响者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结果来决定赞成或反对这个行动。如果这一行动为更多人带来的全体快乐超过了全体不幸,那么这个行动就是正当的。因此,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原则,实际上是在假定行动的所有结果都是可以度量的基础上,进而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来比较这种结果。流行的观点将股东财富最大化视为最合适的财务管理目标,这实际上是功利主义伦理观在财务管理理论中的表现。这在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理论中至少引起了三个关键问题:第一个是分配问题。在企业实现这种财务管理目标的过程中,即使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化即作为股东整体的财富最大化,又有什么样的机制能确保企业作为股东个体的财富最大化呢?尤其是对在公众公司中大量的小股东来说,其财富最大化如何得以体现呢?权力的天然不平等使得大小股东之间在股东财富最大化上的利益往往是不一致的,从而作为股东整体的财富最大化以及大股东的财富最大化都不意味着小股东的财富最大化。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功利主义的决策程序完全忽略的问题,不可能指望在功利主义伦理的框架内得到解决方案。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理解财富(或利益)。财务管理目标中所讲的财富最大化显然直观上只能理解为现实的和具体的经济利益,而对企业个体(或者股东总体)来说具有经济利益的行动对社会其他成员来说却要承担某种成本,这种成本加总起来甚至大于企业个体的收益。财富最大化可以反映出来,而给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却不能反映在企业个别财务报表上,这种企业成员内部利益与更大范围的社会整体利益的冲突也无法在功利主义框架内解决。第三个问题是如何看待不道德甚至违法手段。财务管理是许多技术手段的运用,并且财务管理运行的制度框架往往不够完善,制度创新跟不上技术手段的创新,并且存在大量的依赖契约双方的诚信才能有效运行的制度,因而财务管理者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总有足够的采用不道德手段的动机和空间。功利主义是结果论的,以成败论英雄,甚至用目的的正当性去证明或取代手段的正当性。即使采用不道德手段最终没有实际上的危害和实际上的受害者,也必然给经济行为造成难以弥补的伦理上的伤害,动摇经济社会的伦理基础。
三、财务管理目标伦理修正
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缺乏更加客观与合理的伦理观念的指引,以至于只能在一定的利益观范围内兜圈子,无论怎样表述,都不能克服其局限性。所以,必须引入更超然的伦理观念,在更大范围的利益关系之中探讨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现引入三种伦理观念对财务管理目标进行修正。
(一)道德共同体 企业不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而且是一个道德共同体。道德共同体观念来源于康德哲学,在康德看来,任何由人合作进行运作的企业都必然包含道德层面,其中人的尊严和他们的人性应该得到尊重,因此,基于非工具论的观点,组织不应该利用人,而应该帮助其发展为理性的、道德的人。就此而言,包括企业在内的组织都应该是道德共同体。众所周知,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一种道义论哲学。而功利主义的缺陷是没有将道德行为的动机考虑进自己的体系中去,这种道德动机就是义务,这种义务是道义论(义务论)伦理观的基石。作为一个道德共同体的公司,就是当然的义务主体,对其成员、对社会都承担一系列的道德义务。诺曼?E?鲍伊认为,在为道德公司制定规则时要采用的原则有:“1.公司在决策时应该考虑所有相关股东的利益。2.公司应该让受到公司规则和政策影响的股东在这些规则和政策实施之前参与它们的制定。3.任何决策都不应该只把某个股东的利益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4.如果出现下述情况:必须牺牲某些股东的人性以换取另一些股东的人性,这种决策的根据不能是因为某些股东的人数比另一些股东的人数多。……6.所有营利性公司都具有做善事的不完全职责……”从财务管理目标的角度可以很容易的对这些规定进行论证。这些原则重点在于确认公司成员利益的平等性和对公司决策的参与权,以及公司的社会责任。参与权的道德价值在于,基于道德共同体理念,决不能把人仅仅当做手段,这里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因而在确定财务管理目标时应当吸收这种理念,实现企业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人的目的,使人发展成为更具道德的人,而不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把人降低为工具。另外,通过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强调,进而排除了功利主义作为道德公司的决策标准,因为人的价值不是可以用货币或财产来衡量的;并且因为每个人都具有必须尊重的独立的价值,人数的多寡也不应成为决定一个组织的基本规则的根据。这些都确保了公司的参与者作为公司一员获得某些最低限度的收益,而不是处于被其他成员利用不正当的规则剥夺的一无所有的境地。这样,财务管理目标无论如何表述,都不可能把公司某一成员排除在利益关系之外,从而确保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与公司成员利益实现的一致性。公司行善的原则也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修正,一般观点认为公司行善涉及花费股东的钱用于股东并不同意的事情,似乎与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相悖,但行善原则认为公司是依托于社会而存在的,社会通过法律创建公司这种主体是因为公司有助于社会公众利益,因而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指示公司的某些行为作出调整,以适应公众关于公共利益的需要。
(二)契约观 社会契约论是近代以来极有影响的一种关于国家的学说,包括洛克、卢梭和霍布斯等社会契约论者,都运用社会契约理念来说明国家的形成,或阐释国家存在的道德正当性。根据这种见解,国家与公民之间形成一种社会契约关系,即组成国家的人彼此同意一套行为守则及道德规范来限定彼此的关系并进行互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科斯率先使契约理论成为企业理论的主流解释框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企业理解为一个由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及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间的一系列契约的组合,具有不同资本的各利益相关者通过谈判来分配各自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确定彼此间的合作方式”。许多学者进而将契约理论具体应用到财务管理领域,形成了财务契约理论。契约就是交易主体之间的权利流转关系,财务契约便是“企业在理财过程中,为达到合理预期,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各个权利主体确立的一种权利流转关系”。任何契约都建立在自愿、公平、合理、对等的基础上,在其中,每个契约当事人都预期到契约行为通过交易会增加其利益。财务契约当事人实际上就是所有“向企业投入各种资本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向企业提供人力资本的经营者和职工以及向企业提供非人力资本的股东、债权人、大供应商和大客户”。现代企业就是这一系列多边财务契约关系的总和。而这种财务契约关系的实质是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如何确认和分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重视导向将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对称分配给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安排。因而,财务契约的目标是与财务管理目标一致的。财务契约观也是与利益相关者理论有内在的一致性。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企业契约各方的相对实力和地位发生了变化,财务资本所有者反过来却要依赖人力资本所有者才能获利,股东股权的运用要受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制约,股东对企业的绝对权威是不存在的,企业实际上是归利益相关者共同所有,其通过控制权分配结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控制权观念与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是既然不同的。在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框架下,债权人、大供应商、大客户等利益相关者只是以企业为中心的财务关系的当事人,是外在于企业的,与企业的关系由于各自法律主体身份的相互独立而只能结成这种交易关系。但在现代契约观下,这些利益相关主体的权力得到了明显的增长,因而可以将其影响力延伸到企业之内。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使企业的活动更注重企业的长久发展,更注重潜在的获利能力,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企业财富的整体增长来协调和满足契约各方的利益要求。因为关注了企业整体价值的增加,也就关注到了权利各方的利益,但是,从契约观点出发,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契约关系也制约着企业整体利益以及企业成员的利益,企业是一个主要为诸多权益持有者的利益而从事经营活动的社会组织,必须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对各相关利益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因而,企业财富整体增长带来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根本上要与社会整体利益协调。
(三)新企业价值观 价值是一个含义极为宽泛的概念,在现代价值哲学中,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以判断外在事物和行为的标准,最终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显然超越了诸如“某物对某人有用”这种单维(客体指向主体)的价值观。经济学上的主流价值观历经了客观价值论到主观价值论的转变,最终价值被看做“效用”或“对效用的主观评价”。财务管理目标理论中所使用的价值,虽然与上述范畴有着一定承接关系,但是含义较为明确和直接,特别是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中,企业价值是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即企业资产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不同于利润,不仅包含了新创造的价值,还包含了企业潜在的或预期的获利能力。当然,这其中包含了财务管理视角下的价值观念更加丰富的含义,比如要求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的影响。但是,如果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对这些方面加以反思的话,就会发现,财务管理中的企业价值观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脱离了哲学或伦理学,这当然是现代经济学失去反思性的一种折射。这种企业价值观必然是消极的、封闭的、僵化的、货币化的、缺乏精神维度的,要适应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就必然需要新企业价值观的导入。新企业价值观的焦点是重视这些必要的更为丰富的价值维度:(1)人力资本价值。在新经济背景下,知识在企业价值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在企业中更加受到重视,人力资本成为创造企业价值的决定性资本。舒尔茨首先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人力资本是指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由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等形成的资本。从而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单位的企业,就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结合构成的一种契约关系。在物质资本通过利润等形式获得价值补偿的同时,人力资本往往通过工资不能获得充分的价值补偿。然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一旦投入企业,它就是在由企业和个人共享(不仅是分享价值回报,还有分担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意义上发挥作用。把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这种关系仅仅看做一种经济博弈是一种狭隘的观点。因为企业是一种合作结构,作为企业成员的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对这种结构进行塑造。最终体现为财务管理目标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必然是物质资本价值和人力资本价值之和的最大化。这种目标要得以实现,一个先决条件是物资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源所有者之间形成互助,并将克制各自的权力冲动,不过分利用各自的天然优势,防止出现道德风险。这些无疑需要伦理约束的介入,因此人力资本理论不仅是一种经济理论,还是一种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学说。(2)外部性返射价值。这里所说的外部性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即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强加给企业以外主体的成本负担。当企业成本与社会成本不相等时,外部性就出现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没有充分反映社会收益。契约观和社会责任一般都是针对这个问题展开的,不过,站在企业自身的立场上,这种外部性很可能会通过某种机制(比如生产中对动物不适当的残害行为一经披露,就会对消费者和公众造成心灵创伤,产品便会遭受消费者抵制)返射回来,影响企业价值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外部性返射价值是对企业价值的减损,形成企业的一种负价值。从这个价值维度看,这种外部性返射价值必须添加到企业价值当中,那么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才更加完整。(3)非货币性价值。现代企业是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的等级制组织,维系企业同一性的往往不是有形的资产,而是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价值,因此,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这也充分表明企业总财富中必然有一部分是非货币性的。很多企业用社会责任来证明自己对这种价值的追求。有学者因此把社会经济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效率的同时,还应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全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社会的高度公平。社会经济价值最大化是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合乎逻辑的发展,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然而,这种主张的含义仍旧没有完全进入精神价值的维度,因为所谓“经济”价值都还是要理解为货币性的,而精神价值不能还原为货币。精神价值的重要性当然不在于难以用货币衡量,不直接体现为经济价值(尽管它可以为企业经济价值的创造提供巨大动力),而在于立足于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尊严。精神价值内在的善,引导人们过更加有希望的生活,能反过来激发作为企业成员的个人的能动性,从而能与企业融为一体,促进主体间利益关系的和谐。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活动。其实质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的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其目标必须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所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定向机制、出发点和归宿。但在财务管理目标上众说不一,各执一词,未能形成共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将“企业财富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与“利润最优大化”目标相比较,无疑是进了一大步,但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因此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寻求更好的财务管理目标。
1.企业财富最大化的缺陷
1.1实用性不强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十分抽象而很难具体确定的目标。它的适用范围很窄,从非上市企业来看,其未来财富或价值只能通过资产评估才能确定,但又由于这种评估要受到其标准或方法的影响,因而难以准确地予以确定,因此一般不能采用;从上市企业来看,其未来财富或价值虽然可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动来显示,但由于股票价格的变动不是公司业绩的唯一反映,而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因此股票价格的高低实际上不可能反映上市公司财富或价值的大小。所以,“财富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实用性不强,难以被企业管理当局和财务管理人员所捉摸。且企业价值最大化公式计算复杂,大多使用估计,实际上使企业难以操作。
1.2现有条件下反映价值不准确
我国各项规章制度还很不完善,证券交易还很不规范,股票和债券价格往往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真正价值。在我国,法人股禁止上市流通,企业真正的大股东并不能从证券市场上直接获利,他们对股价的最高化没有足够的兴趣上市企业大都相互参股,其目的在于控股或稳定购销关系,因此,企业真正的大股东并不能从证券市场上直接获利,他们并不把股价最大化作为其财务管理追求的唯一目标;同时追求股价的最高化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正常的经营轨道,影响企业发展。虚拟经济与实际经济相脱离,容易误导投资者作出错误的选择。
1.3可能引起矛盾
“企业财富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其财富最终都归其所有者所有,所以“企业财富最大化”目标直接反映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是企业所有者所希望实现的利益目标。这可能与其他利益主体如债权人、经理人员、内部职工、社会公众等所希望的利益目标发生矛盾。不利于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不利于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
1.4价值目标不明确
这里所讲的企业价值究竟指哪种企业价值并不十分清楚,未能把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明确表示出来,该目标很难实行分解,不能明确的把它落实到各经济责任单位、个人。同时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太多,好多外部因素企业财务部门也无法控制,这也有违可控性特征的是哪种企业价值并不十分清楚。因此不能明确企业财务管理最终的目标究竟是干什么。
2.不同财务管理目标应有机结合
由于以上缺陷,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不是最佳财务管理目标,通过各种财务管理目标的比较会发现每种目标都有其优缺点,因此我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是唯一的,企业应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同时应把目前存在的广泛应用的财务管理目标有机结合。例如: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企业价值最大化最适用于股份制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而外界和股东只能从企业会计报表中获得评价企业业绩的信息。但会计报表只是企业过去某一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状况的事后反映,并不能反映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股东在会计报表中寻找的最重要的指标只能是企业利润的高低,所以,决定企业价值高低的因素又回到了利润最大化。上市公司筹集的大量资金可以通过证券市场增资扩股或发行债券获得,但我国法律规定,企业在增资扩股和发行新债券时,要考察公司最近三年是否连续盈利,即只有在考核盈利指标前提下,企业价值最大化才与持续存在的根本企业价值息息相关。因此只有在利润的前提下,企业价值最大化才有持续存在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将利润最大化同企业价值最大化有机结合,在追求两个财务管理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发展。
3.目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行为作为协调有关各方经济利益的一种方式,要求为之服务的对象便呈现出多元化格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财务管理的目标也不是唯一的,综合这些因素,我认为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的实现应有由下三个内容构成:
3.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财务管理目标的关键核心,因为没有经济效益,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就没有资本保值与增值,也没有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3.2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目标。要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就要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指标体系中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是指企业根据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合理配置各项生产要素的能力,它对盈利能力的持续增长和偿债能力的不断提高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偿债能力的基础;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等有关方面都十分重视这三个能力,企业只有具备了这三个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是唯一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不是最佳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对象是多元化的,因此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根据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主要内容,把各种财务管理目标有机结合,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竞争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国内外财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理论界在这一方面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包括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现金流量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等。本文是通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来进行比较,阐述和分析得出笔者所支持股东主导下的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
一、股东财富最大化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西方财务理论界提出了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佳财务策略,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情况下,使股东的财富达到最大;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与利润最大化等以往的财务目标相比考虑了风险因素的影响,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股票价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股票价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比较容易量化,便于考核和奖惩。
然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很大的缺陷性。首先,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不发达,不适宜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我国的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很完善,证券交易也不很规范,股票价格难以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而且上市公司的比重较小,存在大量的非上市公司或企业,这部分公司或企业的价值难以计量,不适合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其次,“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本身非常抽象,难以计量,且股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难以准确确定企业的价值,并且资本市场中过多的不可控因素引入财务管理目标显然是不合理的。再次,“股东财富最大化”容易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集团及社会的矛盾。“股东财富最大化”只重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而忽视了债权人和经营者的利益。企业所有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有可能做出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忽视经营者的利益常常导致道德风险,而过分强调所有者的利益还会忽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加剧企业与社会的矛盾。
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产权理论的发展,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地位得到了提高,仅仅关注股东单方面利益的股东价值最大化财物管理目标已经不能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应当关注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并把他们的利益目标纳入其考虑范围。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弥补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仅注重股东利益而忽略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不足,符合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中的相关者是指企业的相关者,包括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和社会。国家在企业的利益主要是要求企业正常纳税,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投资者在企业的利益主要是要求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效益;债权人在企业的利益是要求企业降低财务风险,及时支付利息,按时还本;经营者在企业的利益是要求从经营管理中得到锻炼,提高声誉,获得劳动报酬;职工在企业的利益是要求保障工资,改善工作环境,更希望企业长期生存而不至于失业;社会在企业的利益是要求维护市场的公正,改善生态环境,等等。不同的相关者对企业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他们之间有相融合的一面,也有相矛盾的一面。而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应满足各个相关者的利益需要,才可能促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不会因为损害部分相关者的利益而造成财务危机。“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如何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是正确组织企业财务活动的关键。财务活动过程是人的活动过程,也是处理财务关系的过程。财务关系处理得好坏主要取决于他们各自利益满足度的高低,如果各相关者的利益满足度达到最大,那么财务管理才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如果各相关者的利益满足度较低或某个相关者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财务困难和财务危机,这也说明企业财务管理尚未完善。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是有利于满足各方面的需要,符合各方面的目标利益,是我国目前最适合的财务管理目标。
三、股东财富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比较
首先,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是以新古典产权学派为产权理论基础的。该学派认为,股东是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因此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由股东单方面享有。以新古典产权理论为基础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突出了股东的地位,强调了股东对剩余产品的索取权,并且认为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统一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必要保证。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产权理论基础的,强调应该围绕着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要求而均衡展开,并最终达到增加企业长期总市场价值的目的。
其次,两者遵循的公司治理结构大为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种处理企业各种契约关系的制度,是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而逐渐形成的。财务管理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存在和运行的一个重要管理系统,其目标直接反映着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遵循“股东至上”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其地位是至上的,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利小势微,获得授权的经营者只有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使权才是企业有效率的保证。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遵循的是“共同治理”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利益,强调股东对经营者的监控,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雇员等的利益,实行共同监控,达到各方利益的一种均衡与制约。
再次,两者对不同资本的重视程度不同。现代资本理论认为,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企业是一个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契约集合体。这些资本的所有者也可以据此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供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另一类是提供物质资本的所有者。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只重视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权益,体现了“以物为本”的管理理念。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既重视物质资本所有者,又重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认为,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都是构成企业的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劳动作用于生产资料创造了价值,收益分配就应该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分配,即按人力资本在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的贡献的大小和物质资本在价值创造和实现中的条件作用来分配。
最后,两者追求的效益不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所追求的是单纯的经济效率。将企业资源配置是否有利于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考虑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但是这样做难免会导致外部不经济,如造成环境污染等。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追求的是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该目标认为,企业要真正实现其市场长期总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不断地增加企业的财富,以确保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间,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保护生态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等。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得出,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相比,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考虑问题更加全面,所涵盖的面更为宽泛。从长期来看,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更加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
四、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综合来看,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体现了企业产权的分享。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是由一系列契约组成的。通过契约,各生产要素为获得一定的报酬同意在一定的限度内服从企业经营者的指挥(王化成,1999),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这就是说,企业是一个特别的市场契约,它替代了市场的价格机制,而并非是一个股东创立的组织,因此相关者也应相应地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并且,随着所有权结构的发展与变化,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股东单方面享有企业所有权的观点,已不再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的制度安排,已经被很多企业认可并投入企业的实践。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增强,经营风险的不断扩大,风险承担者已经由单一的股东变成了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等等。因此,企业不再被视为属于股东资产的集合体,而成为一种具有治理所有在企业的财富创造活动中做了专用投资主体的相互关系的功能的法律框架结构。利益相关者理论所分析的,企业的所有权应该由股东等诸多利益相关者共享,也就是说,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应该由包括股东在内的若干利益相关者共享。因此,从产权理论的角度看,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依据的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比股东财富最大化更加适应当代企业的所有权分享状况。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遵循了“共同治理”的逻辑,在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逻辑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大的财富。股东财富最大化认为,股东承担了企业的全部剩余风险,因而也应享受企业全部的剩余索取权。但是实际上,现代企业不只是股东才承担风险,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根据契约理论而言,企业实际上是一组多边契约关系的集合体,作为一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合作的集合,企业的任一利益相关者的随意退出或机会主义行为都可使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遭受损失。为了避免这方面的损失,必须缔结长期契约,确保一个可预期的利益补偿,而这种“共同治理”的模式恰恰是有助于确保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合作的。这种强调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持续发展的“共同治理”的治理模式也使得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更佳选择。
相关者利益的财务管理目标其实是囊括了现金流量最大化、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其财务管理目标的整合。相关者利益是企业能正常地生存,收入大于支出,能按时偿还债务、支付利息,满足现金流量最大化目标。相关者利益包括职工的利益,也包括各分厂的利益。企业生产不出来,就根本谈不上未来,也就没有利益。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只有社会总生产量的增加,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这符合产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关者利益的量化表现形式是利润。但是,这种利润不是刻意塑造的利润,而是被各相关者认同的利润。它不仅满足了经营者对利润的需求,而且也可以满足国家、投资者、职工等对现时利润和未来利润的需求。因为他们既要现时利润减少风险,又要未来利润进行效益扩张。所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与利润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源是一致的。相关者的核心是投资者,他们是企业的所有者,他们需求的未来价值是首先要满足的。但这并不是说其他相关者不需要未来利益。国家需要税源,债权人需要有潜力的贷款者,职工需要安定的工作环境,经营者要有生存的空间,社会更需要发展、繁荣等,这些都说明相关者同样需要未来利益的增加来使自己的利益真正地达到最大。所以说,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有利于满足各方面的需要,符合各方面的目标利益,是我国企业目前较合适的财务管理目标。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从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理论而言,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从以股东为基础的单边治理理论到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多边治理理论,这种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考虑了诸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要求,克服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狭隘性,重视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适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力图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符合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施箐.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3.
一、引言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大,财务管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充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也被世人更加重视。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财务系统运行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确立科学的理财目标,既是企业理财工作的方向也是评价企业财务决策是否正确的有效标准。我们应该在充分研究财务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财务管理内容,确定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工作者必须解决的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二、确定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反映理财环境的变化,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要素和行为导向,是财务管理实践中进行财务管理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科学地进行财务决策。进行财务决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而选择行为将直接受到财务管理目标的约束。没有明确的理财目标,财务决策会增大其随意性,极大影响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第二,有助于日常理财行为的高效与规范化。明确了财务管理目标,可以使理财人员在日常的财务控制中有所依据,保持理财行为的稳定高效。如果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那么在日常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理财人员就可以侧重于对企业现金流量的预测和控制。
第三,有助于理财人员科学理财观念的建立。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通常受到两种因素的制约:一种是外在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的约束;另一种是内在的管理理念。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理论学习人员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就成为管理人员面对千变万化的实务而始终采取高效、科学的管理行为的有利武器。正确、合理的理财观念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理财人员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按照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理财人员应当树立起风险与收益权衡的观念,并将其应用到具体的理财实践中去。
三、对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
第一,企业价值最大化。所谓“企业价值”应是相当于企业“资产负债表”左方的资产的价值。而所谓“股东财富”,顾名思义应该是指相当于于企业“资产负债表”右方的所有者权益的价值。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在性质和数量上都是有差异的,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两个目标应当区别对待。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不是账面资产的价值,而是企业资产作为一个整体的市场价值,即企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总体的市场评价,这种评价体现任企业潜在的盈利能力或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上。通常,企业价值的确定是以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之和为基础的。
第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以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目标的前提下,对与企业相关关系人的利益充分考虑,从长期的角度满足各利益关系人的不同需求。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是以利益杆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的。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不仅要考虑股东的利益,还要考虑债权人、雇员、顾客、供应商、政府、社会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并不忽略股东的利益,而是认为应该兼顾包括股东在内的各方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经营者在为股东谋求财富、追求可持续发展时,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否则将会使股东利益受损。
第三,股东财富最大化。按照现代委托学说,企业的关系是一种契约或合同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由受托的经营者负责处理,基于委托条件下的受托的财产责任,经营者应最大限度地谋求股东或委托人的利益,而股东或委托人的利益目标则是提高资本报酬,增加股东财富,实现权益资本的保值增值。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两种:股票市价和权益资本增值率。
四、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措施
首先要在企业管理机制中健全理财机构。必须尽快建立专职的理财机构,明确其管理职能,配备经过学术训练的理财人员,真正为企业财务决策的成效负责,为理财目标的实现与否负责。其次制订科学的、周密的财务规划。科学地编制财务预算,并据此进行科学有效的财务控制,可以保证企业经营行为的理性化与科学化,是顺利实现财务目标的基础和基本途径。最后充分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在财务管理中不能就资金论资金,而应从大范围着手,如目前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品牌的管理等。以品牌为先导,在优秀人才的努力下,通过优质服务,开拓企业特色的目标市场和消费群体,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
总之,企业的目标是生存、发展、获利,这就要求财务管理必须完成筹措和有效使用资金的任务。只有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才能满足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效中.公司理财[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欧阳明,张蕾.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再确立:主流财务目标的比较[J].管理创新,2008(8).
1财务管理目标研究评述
1.1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是指企业把利润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利润最大化具体来说有两种表示方法:
(1)利润总额。一般所讲的利润最大化是指利润表中的税后利润最大化。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理财目标有其合理之处。首先,利润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其次,利润是增加业主投资收益、提高职工劳动报酬的主要来源,也是企业补充资本的积累、扩大经营规模的源泉,因此利润最大化对各方利益相关者是有利的。
(2)权益资本利润率。这种指标把净利润通过投入的自有资本进行对比,能够合理的分析企业的盈利水平。
1.2股东权益最大化
股东权益最大化是指通过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更多的财富。股东权益最大化的评价指标主要有:①股票市价或每股市价。在股份制经济下,这种观点仍有不足之处。首先,大量的非上市公司不可能采用这一目标。其次,股票受到许多经济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②权益资本增值率。它反映了资本保全原则的要求,利益方面又能抑制曾经存在的企业资产流失现象,是投资者和经营者都非常重视的指标。
1.3企业价值最大化
关于企业价值的定义又有几种观点,一是:“公司价值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二是:“企业价值通俗地说是企业值多少钱”。第一种观点仅仅是“存量资本价值观”。第二种观点将企业价值的重点转移到了企业潜在的获利能力,而对于获利能力的评估暗含着对构成企业未来获利能力的基础――组织资本的评估。这种观点太抽象,容易使人对其内涵产生不同的理解。
1.4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在利益相关者框架下,企业是一个多边企业的结合体,是由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契约关系组成。各产权主体在合作过程中,都有权获得相对独立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自身利益。
从“利润最大化”到“股东财富最大化”,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再到“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无疑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但他们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只考虑了财务资本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而忽略了知识资本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作用。
1.5社会价值最大化
社会价值最大化就是要求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形成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间的良性循环关系。
2制定财务管理目标的原则
2.1可衡量原则
可衡量原则是指财务管理目标含义明确、易于理解,并且在量上能够测度和计算。
2.2可控性原则
可控性原则是指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活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企业通过自身的财务活动能够影响和控制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2.3收益和风险均衡原则
企业在制定财务目标时不能只顾风险不顾利益,要对财务的风险和收益加以分析,做出均衡,以便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2.4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一致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是一致的,企业要实现自己的可持续有效发展,在制定财务目标时必须履行社会责任,使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一致。
2.5以人为本的原则
因为财务活动的成效取决于人的知识多少和努力程度,因此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
3财务管理目标的合理选择
3.1“泛财务资源”理论对传统理论的冲击
知识经济扩大了企业资本的范围,资本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财务资本,而且包含了非物质形态的知识资本。因此,在制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就必须融入知识资本的效用问题。而“知识资本”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知识资本是企业财富的主要创造力。知识资本可以控制和支配财务资本,未来社会不再是财务资本支配劳动,而是智力劳动支配财务资本。
(2)企业价值体现在拥有知识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上。知识资本的出现使企业的价值不再体现在企业规模的大小上,而是体现在对知识资本的拥有上,从上市公司的市值与净资产的倍数来看,如今的高科技上市公司早已不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一些上市公司可同日而语的。
(3)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资本形态的变化必然引起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企业所有者投入的无形资本、知识产权和管理能力将比有形资本更为重要。
3.2以“实现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效用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可行性研究(1)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资本虽然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但知识资本在整个社会进程别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一是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是其他资源无法超过的;二是知识性生产要素具有非磨损性、可重复性、共享性、增值性等特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项资源。可见如何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和配置知识资本是制定财务管理目标不可回避的问题。
(2)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求得生存与发展,财务管理面临许多挑战。在资本运作方面,不仅要关注财务资本的取得、运用和资本收益分配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知识资本。
(3)树立“人本化”理财理念。企业对知识经济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风险及怎样去衡量和防范风险却意识淡薄,如何有效防范抵御知识资本的各种风险及危机使企业更好地追求创新与发展,就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方面。
(4)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共享资本收益。企业资本范围的扩展改变了企业资本的结构,知识资本的地位将大大上升,且人力资本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资源。因此,财务目标不仅要考虑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权者的偿债能力最大化等要求,更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与员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
(5)知识资本的管理要求并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才能最终达到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能力。现代企业价值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人才这一最积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潜力。
财务管理目标是公司理财当中一个基本的问题,也是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关于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由于受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依次出现了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一些观点,这些观点的出现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积极意义,但是在企业财务管理实践当中,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为指导,否则将加大决策实施的难度,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因此,有必要对上述目标进行梳理,以指导企业财务决策。
上述财务管理目标,笔者认为,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利润类,包括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权益资本净利率最大化等等;价值类,包括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下面,就对这两类目标进行讨论。
一、对利润类目标的探讨
当我国告别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利益主体,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生产经营的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利润代表着所有者财富的增加,企业的所有者出于自身利益驱动,当然会关心利润的增加。这就要求企业增加销售,降低成本,努力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注重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同时,留存在企业的利润还是企业扩大生产经营的内部资金来源,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没有利润,企业就没有积累,就无法获得长远发展。事实证明,利润最大化在调动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繁荣国民经济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当然,利润最大化也面临一些自身固有的缺陷,如:由于权责发生制的影响,企业利润可能并不代表企业实际现金流,而财务管理的重要功能之一就在于保证企业的现金流不断裂;没有考虑利润的取得时间;没有考虑所获利润和投入资本数额的关系;没有考虑获取利润所承担的风险等等。正因为如此,在利润最大化之后,又陆续出现了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等一些其他观点。而利润最大化也并没有成为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主流观点,而被股东财富最大化所取代。
事实上,在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当中,利润最大化还是占据着主流位置。这样,就给理论研究带来了很大挑战,为什么占据财务管理理论主流位置的股东财富最大化没有被很多企业接受?为什么在这样一些企业先进的理论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论方法指引着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和探讨。
二、对价值类目标的探讨
价值类目标包括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论依据是“委托——”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是由股东所创立的,企业为股东所有,企业与股东的关系时“委托——”关系,企业承担着受托责任。这一受托责任就要求企业要保证投资者投入的原始资本安全完整的基础上,保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股东财富可以用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来衡量。股东财富的增加可以用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与股东投资资本的差额来衡量,即“权益的市场增加值”。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股份制比较发达,证券价格能迅速、全面地反映所有有关价格的信息,证券价格就是其价值的最好反映,股东财富最大化可以解释为股票价值最大化。由于股票价格是股东未来所获得的现金股利和出售股票收入的现值,所以股票价格反映了企业未来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以及现金流入的时间和风险。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被认为能够克服利润最大化所具有的缺点,比如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的短期行为等,股东财富最大化也就成了主流财务管理理论所推崇的理财目标。
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论依据是“契约理论”。即企业并非是一个由股东所创立的组织,而是多边契约的总和。随着债权人、雇员、供应商、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一些损害利益相关者事件的发生,如在资本市场上,由于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不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失真,中小投资者利益受到侵犯问题,股东利益至上的观点受到批评,而企业价值最大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企业不应单纯以实现股东利益为目标,而应把股东利益置于与利益相关者相同的位置上,即只有在共同治理下,企业价值才能达到最大化,才能最大程度上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各自的利益诉求。
于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又进行了相应的完善,认为股东财富最大化在进行一定的约束后,可以成为企业的理财目标。具体包括:1.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了相应的保护。利益相关者包括债权人、客户、员工等的利益应先于股东得到保障,股东享有的是剩余权益。正因为如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必须是有限度的。比如,债权人只能在收回本金的同时获取利息,而员工包括管理层只能得到薪水。2.没有社会成本。公司在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都能够归结于企业并确实由企业负担。
三、对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再认识
笔者认为,上述利润最大化的部分缺陷,需要做具体分析,可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加以克服。比如,利润最大化没有充分考虑现金流的问题,我们就在收入确认上就要更加突出经济利益流入问题,并且在重视利润表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现金流量表的作用,在财务指标选择上,也更加重视现金流的作用。关于没有考虑获取利润所承担的风险,其本质上就是应收账款的管理问题,可以通过重视现金流的办法解决。至于利润没有考虑所获利润和投入资本数额的关系,可以通过每股收益、股东权益净利率这样一些与利润相关的相对值指标很容易解决。
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作用就是指导财务决策,而财务决策分为短期决策与长期决策。长期决策由公司管理层和董事会作出,财务经理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短期日常财务决策。关于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取得利润的时间,笔者认为这并不影响企业的短期财务管理,比如用预算控制的办法对企业各部门、各分公司、子公司的一年期经营业绩进行考核,日常财务管理本质上就是财务分析、预算和考核的有机统一。对于长期投资决策问题,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但是,对于长期投资决策现金流预测的误差将很可能比时间价值因素影响更大。当然,长期投资决策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企业日常经营的方式,运用净现值方法在理论上更加健全,但是前提是能够对企业现金流做出准确的预测。而现金流的预测同样离不开收入、付现成本、折旧与摊销、利润等数据,完全撇开利润是不现实的。
作为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服从企业管理要求,并且具有一个清晰的服务对象,能够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利润最大化虽然具有诸多局限性,但是具有直观简单,可操作性较强等优点,所以成为我国目前很多公司的理财目标。从我国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上讲,财务分析、预算和考核仍然是公司理财的重要工具,而上述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实际上无法脱离利润指标,以及和财务报告上其他数据衍生出的相关财务指标。此外,对于一个具有很多分支机构、子公司甚至是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大型集团公司而言,财务管理目标应具有良好的可分解、可汇总、可对比等特征,比如收入、成本、利润、现金流这些指标就比较容易进行分解、可汇总、可对比。因为只有可分解、可综合、可对比的指标,才能顺利的进行考核,达到管理的目的。而股东财富最大化是将一个公司整体价值所做的评估,该指标在这方面的特征相对较差。在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能够上市进行股权融资或者发行债券融资的企业毕竟属于少数,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银行借款和所有者投入仍然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没有上市的企业就没有股票价格,很难运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即使是对于已经上市的企业,在资本市场尚不规范的情况下,股票价格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而且股票价格经常波动,衡量股东财富的有效性值得怀疑。而通过资产评估的方式进行估价,主观性较强,除非是在企业并购时进行企业的价值评估,在日常经营中进行价值评估不仅不符合经济性原则,而且也无必要。
而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很多情况下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美好的阐释,在实践中很难得到有效运用。
综上所述,出于我国企业现实情况考虑,利润最大化依然是企业可操作性的理财目标。而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虽然在理论上更加完备,但是由于客观情况限制可操作性不强,不宜作为企业的理财目标。
参考文献:
[1]宫巨宏,王淑芬.股东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之比较研究.现代财经,2002.06
1.管好企业资金,确保企业资金的正常流通与安全
目前,不少企业在资金管理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资金入不敷出,存在资金缺口;二是资金被挪用,被挤占;三是叫人头疼的“三角债”。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当务之急。当然,首先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其次是要通过短期筹款和投资来调剂资金的余缺;三是必须对资金实施跟踪管理,做到专款专用,防止资金被挪用和形成的“三角债”。
2.发挥约束机制的作用
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主体和责权的明确的法人实体,必须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约束机制。有一个团结,开拓,廉洁的领导团队是搞好企业的关键,企业必须加强财务监督作用。正如交通规则一样,没有红灯的约束,就没有绿灯的自由。在企业约束机制之中,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财务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不按财务制度办事的人,要敢于抵制,直至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企业的财务人员从根本上说来是对企业的资产负责,而不是对某个具体的老总负责。而从法治上说,又必须保护财务人员的职责与个人权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
3.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各层次人员的积极性
利润分配是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投资者的决议对企业净利润所进行的分配。利润分配在企中起到杠杆作用,它对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将成为企业的主要利润分配形式,职工持股,经营者投股将使企业和负工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润则视其参股比例不同而不同。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的激励机制如何制定才能更合理,更能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从而调动各层次,各种人员的积极性,是财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二、围绕财务管理目标下的企业成本控制
1.成本涵义是全过程和全方面的
现代成本管理指管理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现代成本的理解应是企业战略高度上的,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及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就会涉及到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从成本的节省到成本避免
传统的成本降低基本上是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的,即;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成本将发生的成本支出,主要的节约能耗,防止事故,以招标方式采购原材料或设备,是企业的一种战术的改进,属于降低成本的一种形态。但是,这种成本降低只是成本管理的一种改良形式。现代企业需要寻求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力图从根本上避免成本的发生。“零缺陷”的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维修成本和因产品不合格带来的其他成本。成本避免的思想根本在于从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潜力,认为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调整,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这种高级形态的成本降低需要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通过重组生产流程,来避免不必要的生环节,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一种高级的战略上的变革。
3.成本的时间因素
在价值链的各个阶段中,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行业的各项技术的发展变革速度已经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很短。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确立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就要尽快抢占市场,跟在别人后面永远只能捡别人的剩饭。企业能将产品及时地送到顾客手中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顾客的意见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使顾客价值最大化。这样既可以获得市场,又可以随时掌握市场的动态。没有顾客价值的最大化,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就是一句空话。
4.成本管理的思想与导向要创新
思想创新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来获取更大的产品价值。传统管理会计的思想是增加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固定成本以使产品单位成本下降。这是一种单纯地降低成本思路。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对产品的关心已从数量上转向更加关注质量、外观、花色、功能、品牌、售前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相应地企业的生产也要从数量的增加向产品的功能、花色、外观、质量等方面转变。小批量,多品种,多功能是买方市场大多数产品的特点,单纯地依靠产销量的增加降低成本越来越困难。成本效能理论给人们一种创新思想;从单纯地降低成本向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来获取更大的产品价值转变,以成本支出的使用效果来指导决策。
导向创新就是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市场的设计和售后服务阶段。传统管理会计关注成本总额与产品数量关系,成本管理的重点是根据以经验为基础的成本计划,建立责任会计,进行生产过程控制,这是很有必要的,而买方市场形成,仅对过程控制还远远不够,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面向市场的设计阶段和售后服务阶段。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现状分析
(一)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并不健全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完善的内部经济管理体系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经济管理水平较低,严重制约着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首先,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但现阶段我国各大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预测环节,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战略性决策的关联性较小,不利于合理化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原则;其次,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较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管理人员利用内部控制漏洞粉饰财务报表而获取不正当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最后,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资产管理模式并不健全,许多企业将营业外收入作为操作利润的工具,常常通过转移固定资产的方式虚报企业利润,造成一种企业利润“预期”或“超额”达成的假象,从表面上来看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似乎已经达成,但企业的真实状况却并非如此。所以,仅仅利用财务管理目标驱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构建与之适应的内部经济管理体系显得十分迫切。
(二)企业财务风险没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提升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务风险没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企业在战略性投资与发展过程中常常面临着较高的风险。首先,企业财务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应该受制于财务风险,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关注度较低,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所指定的财务管理目标很难适应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其次,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成熟,企业财务风险随市场的波动性较大,财务风险的波动又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但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建立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财务风险弹性控制机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财务风险高居不下,严重制约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最后,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约束,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多元化确立财务管理目标成为现阶段我国各企业应该深刻反思的重要问题。
(三)缺乏一体化、多元化的资金回收体系
现阶段由于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为了拿下更多项目、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优先垫付部分项目资金、赊账销售的情况十分普遍。在这样的背景下,资金回收逐渐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资金回收策略不当,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影响很大。一方面,现阶段我国企业通过垫付项目资金、赊账销售的途径可以进一步增加企业的项目数量、销售量,但管理人员没有考虑到长期垫付资金、赊账将会直接影响企业资金链的稳定,一旦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企业将会面临破产的境地,更谈不上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了,所以企业不能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无原则、无计划地垫付资金或赊账销售;另一方面,一般来说,流动资金的预期收益更大一些,但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多元化的资金回收体系,企业的流动资金严重缺乏,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受限制很多,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战略目标的实现。另外,企业资金回收所面临的风险还是较高的,如果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回收资金,很有可能成为“死账”,这将严重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企业的财务资源分配机制不健全
企业财务管理核心能力主要是指通过优化财务资源分配、全方位控制财务活动,提高企业生产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充分发挥企业的财务管理优势,为企业利润最大化提供更多的财务支持。合理的财务资源分配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保障,但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务资源分配机制并不健全。一方面,企业没有建立刚性为主、弹性为辅的财务资源分配制度,财务资源的配置过程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有可能直接导致不公平不公正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的财务资源分配体系没有很好地与人力资源、生产资源分配体系相结合,不利于通过财务管理优化企业的产业布局,最终很难高效达成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二、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
(一)财务管理目标与财务核心能力本质统一
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工作最终想要达成的目的,或为了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需求所需要达到的财务控制目标。虽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现代化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已经逐渐由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变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资本可持续性增值,但财务管理目标归根结底还是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与之相适应,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主要是指通过优化财务资源分配、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手段而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优势,最终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拥有更强的综合竞争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财务核心能力都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发展,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二)财务管理目标与财务核心能力相辅相成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起点,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是财务管理工作按照预期要求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财务核心能力是在财务实践过程中创新管理方式、更新管理方法,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保障,两者缺一不可,共同促进着企业财务管理优势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方向,是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提升的最终归宿。而财务核心能力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对战略性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财务管理实践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财务核心能力相互补充、互相配合,才能最终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从财务管理目标角度谈提升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对策
(一)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合理控制财务管理目标
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制定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系是提升财务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忽视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要在客观分析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制定刚性的财务管理目标,对各项财务管理活动做出刚性的限制。同时,管理人员也应该考虑到市场波动、国家政策对财务风险的影响,一旦不可控外界因素对财务风险的影响过大,企业要在严格的审批程序和内部监管下调整财务管理目标,刚性与弹性相结合财务管理目标才能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一般来说,高收益对应着高风险,企业要想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不可避免地会进行一些高风险的投资。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尽可能将风险压缩在可控制范围内,最终确保经济效益预期达成。
(二)创新企业的资金回收体系和财务资源分配体系
一方面,虽然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但企业仍然要采用良性竞争手段,在垫付资金、赊账销售时要对对方企业的公信力、还债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审核,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才能为对方企业垫付资金。另外,企业应该逐渐构建一体化、多元化的资金回收体系,一旦垫付资金,要按照约定及时、合理地回收资金,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死账”现象的存在,还能为企业保留发展必需的流动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应该进一步建立刚性的财务资源分配制度,真正做到物有所用、物有所值,避免人为因素操纵而导致的不公平现象产生。另外,企业财务分配模式应该符合企业的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确保企业的财产资源得到最佳化利用,最终有利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提高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水平,提升企业财务核心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地深入,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企业应提高对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视,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及准确性提供重要保障,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在现阶段,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企业财务报告不能够与经济发展同步,无法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的质量及效率。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在一段时间范围内需要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并且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推动企业的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现状
(一)不考虑企业的运营风险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管理工作始终需要围绕着总体计划开展,企业的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于国家颁布的各项的规制,才能够真正地落实财务的管理目标。现阶段,大多数的企业的负责人及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未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例如:一部分的企业拆除自身之下的大多数的分公司,对于原先价格比较高的厂房及机械设备,企业对其进行报废的处理,然而,企业却未能够统计报废的固定资产,造成同实际的价格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虽然现阶段一部分企业已经做出相应的改善,对管理模式进行适度的调整,但是,企业的整体财务工作与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存在比较大脱节的现象,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后续的发展。
(二)财务管理系统亟待完善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目前的企业的管理工作在长时间范围之内,对自身的运营状况缺乏足够的研究及预测,直接造成企业的利润出现不够真实的状况。虽然企业都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管理目标进行一定的设定,而后进行企业的财务分析计划预算及控制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在决策方面的内容比较少,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企业应构建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从而进行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的买进报废的处理,在经过系统后,而后进行生产运营。此外,大多数的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对原料进行采买应用及划分,而严重忽视了对商品报废环节方面的管理,致使给某些人员一些可趁之机,加大了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难度。
(三)资金回收缺乏科学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商业信用显得尤为重要。大部分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通常会采取赊销的方式,从而拓宽市场的占有率。在一定意义上,赊销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由于企业缺乏对客户的了解,无法正确认识客户的信用,经常造成企业无法收回商品款项的问题,甚至会造成出现严重的坏账及死账的状况。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较多的坏账及死账,会危及企业的资金流动,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四)员工缺乏积极性员工的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员工自身的积极性则影响着工作的质量。因此,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工作中,应充分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参与至企业财务工作的管理与监督的过程中,从而合理地解决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进步与发展,现代企业在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企业已经具备明晰的产权与职能,形成政企分开的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因此,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发挥出财务管理功能,其中,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则成为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最终目的,成为企业进行决策的准则,更成为企业理财绩效的考核标准,更是财务行为的重要依据与标准,财务管理一方面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兴衰,另一方面则关系着企业的运行方式与运行的方向,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的资本市场产权等发生巨大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的位置,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可以综合地体现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间以及现实与未来间的关系。
三、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核心能力内容
(一)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企业的财务目标从以往的利润最大化转变为利益相关者的最大化,一方面,体现人们对企业目标的主体的认识,另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企业的本质的认识,其中,生产要素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紧密相连,在传统的思想模式下,企业作为资本要素的所有者,并且资本所有者的目标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目标,与此同时,决定着企业的财务目标,企业的财务目标是实现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
(二)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内容企业的财务能力一方面能够维持企业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成为企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一个完整的能力体系。在企业的财务的能力体系之中,企业的盈利及成长能力居于比较核心的位置。其中,企业提高营运能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且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极社会的贡献能力,促进企业的成长。企业通常会运用经营管理、融资策略。股利分配及投资管理等,推动企业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利益。企业的财务能力经过一系列的整合与转化之后则形成企业的财务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的财务能力则是由财务资源所构成,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企业的财务的核心竞争力不会有所损耗,并且成为系统地无形资产,随着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则会增加企业的价值,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核心能力的关系
(一)统一的本质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的各项的财务管理活动所要到达的目的,更是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归宿与出发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组织原则指标体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指标需要反映出财务管理的各项基本的内容,并且能够与之保持统一。
(二)主体具有独特性企业的核心能力具有异质性及不可仿制性的特点,所以,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同样具备不可仿制性急异制性的特点,换言之,每个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并且不能够相互进行仿制,其中,异质性及不可仿制性并不是体现在形式与指标的不同,而是体现在内容与含义的异质及不可仿制性。
(三)一致的目标对于企业的核心能力,人们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其中,企业的可创新能力属于企业的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企业的可持续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观念、组织、技术、产品、管理及市场等,因此,提高企业的可持续的创新能力,能够推动企业的可持续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可持续的盈利的成长能力,其中,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需要充分地展现企业的盈利性持续性及发展性等三个目标,并且需要与以上三个目标保持一致性。
(四)相互关联的能力在企业的财务能力中,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占据核心与统帅的地位,是企业的财务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应与企业的各种的财务能力相互关联,并且能够包容与体现企业的各种财务能力,其中,企业提高营运能力,能够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且能够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与此同时,能够提升社会的贡献能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的发展。
五、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开展审计跟踪工作在对审计过程进行跟踪的过程中,企业应严格把关各项任务各个环节,加强对各个时间点的审计管理,帮助企业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且为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确保各项管理项目的合理性及规范化。此外,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应严格地跟踪与审计整个项目的原料购买及项目实施。在最后的检验环节,同样需要进行跟踪审计。由此可以看出,开展多个方面的审计全过程的跟踪与改善,能够有效地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并且有效地预防贪污舞弊的行为的产生。
(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多的经济学家对于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存在较大的分歧,然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创新能力获得较多人的一致认可。站在企业的发展角度上,企业的创新能力能够完善企业的多个方面。
六、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地向前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地推进,我国的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发展环境,企业的各项的运营活动面临更多的挑战,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更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目标。因此,企业应培养自身的财务核心能力,尽力实现企业的内部的财务管理的目标,提升企业的经济收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让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有利的市场竞争的优势。
参考文献:
企业生产值的最大化指的是企业为了遵循国家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财务管理目标,这种将企业生产产值作为企业目标的中心,企业的所有销量、利润都是由企业的生产产值来限定的,而且企业的资金也是通过产值核算出来的,企业的财务计划设定也是将产量与产值作为基础进行编写设定,企业这种以生产值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的设置内容具有明显的弊端。它从以下几点体现出来:首先企业生产与销售之间出现严重的比例失衡现象,这就会使企业的经营效益走下坡路;其次企业盲目生产,不根据市场需求制订生产计划,最终产生大量库存,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1.2 应用分析
企业生产值最大化的企业目标出现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那时国家的发展模式是中央集权制度,企业的生产需求符合国家的安排,企业所进行的生产活动都是以国家所下达的政治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生产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主动忽略了对生产产品的销售情况,更不用说考虑企业盈亏的情况。因为企业的生产目标是在国家计划性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企业财务管理变得更加具有多样性和时代性特征。
2 企业利润最大化
2.1 理论概述
在传统经济中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应用最广泛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是指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利润总体进行最大化。在企业中,衡量一个企业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企业获得的利润多少和损失程度。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能够为企业带来发展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但随着公司的出现,这一目标容易导致企业陷入危机。
2.2 应用分析
这种发展模式很适用于刚刚开始起步的企业,因为它们的发展缺少资金支持,而获得资金的渠道也有限,因此许多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在设定财务管理的目标的时候就会选择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通过这种不断追求企业的利润来积累资金的方式来壮大企业的资金,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对许多企业而言,资本积累的阶段是极为漫长的,在这一时期,企业基本都不会考虑利润最大化带来的问题,而是逐渐壮大企业自身实力,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适应于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
3 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由传统的股东至上目标模式发展而来,这种财务管理目标将所有股东的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发展及财务管理的目标。股东财富主要是指企业在发展经营的过程中对企业股东进行预期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对股东进行财富增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提高给股东的股利,另一种是将股票市场的价格进行提高
4 企业价值最大化
4.1 理论概述
企业价值主要是指企业对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可以将产生的现金流量分配给相关权益索取人,在企业的发展中主要表现为对企业债权人和股东的支付,企业的价值不仅仅指企业中的股权价值,它包含有债权、优先股权、认股权等,企业对企业而言,发展过程中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能够解决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及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中产生的问题,但它自身也存在着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忽略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企业出现悖德和短期行为,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4.2 应用分析
在企业发展的周期历程中,企业形成规模后考虑的问题会趋向于全面化,对这种企业而言,要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发展及财务管理的目标,使企业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在注重长久盈利能力的前提下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将股东、投资者、员工、管理者等各方面的利益需求综合起来,通过自身价值的不断提升促进企业能力的提升,使企业在市场中不断增强竞争力。
5 社会公益价值最大化
5.1 理论概述
社会公益价值最大化是指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社会成员共同的利益价值,在保障社会公益的基础上对社会财富进行再次分配,国家居民在享受这些服务的过程中只需付出较小的代价。对企业而言,社会公益价值最大化的设定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性质,对于公益企业而言,其发展的目的是在自身发展基础上提升公益水平,通过各个利益关系的平衡,实现企业综合价值的最大化体现,也保证企业能够健康发展。
5.2 应用分析
财务管理是组织好资金运动,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财务管理所应达到的预期效果和基本要求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其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应该保持一致,因而确定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所希望实现的预期结果,它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全部理财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并且是连接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纽带。
二、制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原则
一是相关性原则。即与企业目标相关,与财务管理工作相关,符合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与财务关系人的利益紧密相联二是明晰性原则。即企业财务目标是清晰的,便于理解、操作和执行,容易计算和考核。三是精简性原则。企业总的财务目标指标数量不宜太多,但也不能只用一个指标来表达,要有几项主要指标。当然,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情况,其财务目标可以有所不同,各种具体的财务目标差异可能还比较大。因此在制定企业财务目标的时候要做到科学性和灵活性的辨证统一,要适应财务环境的变化。
三、财务管理目标新认识
1.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目标的特征。目前就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方面的研究,各自都是就自身提出的目标本身或相互比较来分析其优缺点,未能使用一个科学的可共大家共同使用的客观评价标准对其进行评价,反过来,要想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达成共识,就必须寻求一个能够客观评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优劣的科学评价标准。笔者认为,应该依据目标管理基本理论和我国推行目标管理的经验,所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对企业财务活动实行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和现代激励制度。它的核心是企业财务主管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管理企业整个财务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使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行为和活动都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行动指南。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目标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目标激励机制,以此来调动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其树立起完成目标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励其为自觉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而共同奋斗;其二是建立一个目标约束机制,以此来完善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对企业内部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予以约束,使之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和企业的整体利益;其三是在企业的内部实行民主理财,用以确认广大职工群众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既然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伴随财务目标管理而产生,它又为企业的财务目标管理而服务,那么所提出的财务管理目标能否适应财务目标管理的基本要求、能否达到财务目标管理的三个目的,就是评价该目标是否正确的科学评价标准。
2.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趋势。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为基础的竞争经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 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这样才能满足各方利益要求,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财务管理目标应当与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保持一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以财务管理目标应当与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保持一致,以便通过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管理最高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应将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我们确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首先考虑的问题。
四、制定企业具体财务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1.企业具体财务目标要定量化、责任化。企业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日常资金管理,收益分配工作都要有财务目标,至于各个具体的财务目标是什么,应当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有一点应当强调,即具体的财务目标要能真正指导和激励企业有关部门去搞好财务工作。具体财务目标不要定得时间太长,当然也不要太短。有关部门完成了财务目标,及时加以奖励,对今后制定具体财务目标意义重大。
2.企业具体财务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各种理性因素的影响,又要考虑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理财观念。技术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直接制衡和影响着企业理财行为和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与实现。
总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虽然经历了“利润最大化”到“每股收益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再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即只考虑所有者和股东的利益,忽略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正常需要,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即应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玉荣: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所有者权益最大化.四川会计,2002(9).
[2]王学龙 王宝麟:论企业财务目标及其创新.财会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