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城乡规划设计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1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初步认识
城市精细化管理是要运用标准化、程序化、数据化、科学化的手段,使管理的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及持续运行,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能;需要对常规系统进行细化、改进、提升、优化,改变过去审批项目,特别是详细规划项目中凭经验、感觉、判断进行粗放式的管理模式。
1.2核心内容与总体思路
在所有的人类需要中,对聚居来说最重要的是人类对空间的需求,因为这类需求是形成聚居的最主要的“力”。
1.2.1核心内容
空间形态方面:在用地性质与建筑限高的刚性控制下,如何塑造优美的天际轮廓线、具有个性的街道风貌与建筑形态。土地使用方面:城市设计层面如何引导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建设,体现土地的有效混合利用。开放空间方面:在20世纪初,城市美化运动宣称,美国城市的绿化是城市居民身心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城市环境中的开放空间是城市营造中最明确的独立设计元素,如何创建或重建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设计的重点内容。交通系统方面:在控规确定了交通结构前提下,如何构建对行人友善的绿色出行系统。
1.2.2总体思路
采用“系统规划—空间设计—图则控制”的规划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剖析项目,对规划对象提出“整体—分区—地块”的导控体系,做好上位规划和相关规划的衔接,并通过城市设计导则指导层次规划和地块设计。首先是进行系统规划,将项目置于更大区域内分析,扩大研究范围,落实上位与相关规划,统筹梳理各系统结构。其次是进行空间设计,这是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目的是营造出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内涵,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创造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从用地功能、交通、空间、景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将规划片区的整体空间意向归结至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大要素。同时提出对视觉与主要界面的天际线控制要求,在整体空间设计确定的框架内进一步完善分区设计与重要节点设计。最后针对系统规划与空间设计的要求,通过图则进行管控与落实,作为设计条件的有力补充,直接有效地指导下一步建设,突出城市个性,体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
2项目实践
2.1项目概况
五象大道两侧区域不仅承载着南宁现有中心城区向五象新区的空间拓展过渡功能,同时也是五象新区乃至整个南宁城市景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立足于大量已批用地的现状,协调周边山水环境、优化用地功能、塑造空间特色、协调周边重大项目与交通设施,是本次城市设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规划范围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规划研究范围,以统筹和协调周边重大项目为目的,将研究范围适当向外扩展,总面积约50km2;第二层次为规划设计范围,具体为五象大道两侧各一个街区,总面积约842.54hm2。
2.2项目定位
五象大道沿线片区定位为五象新区“现代、生态、便利、特色”的示范地;广西文化产业聚集区、体育产业创新区、生态科技试验区与人居最佳特色区。
2.3规划策略
(1)环境策略。通过对环境格局的分析,梳理影响基地设计的生态控制点,保证区域建设显山露水;在区域开敞空间体系基础上,加密末层绿道水网,优化节点利用,构成富有趣味的开场空间;针对地块开发提出场地布置、绿色建材、建筑节能、水环境系统、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控制指引。(2)功能策略。强调用地功能混合,提升区域城市活力,由单一居住功能向居住、商业、文化、休闲综合功能转变;借力轨道交通,选择合适站点设置综合体,积极利用地下空间,倡导站点及周边地块综合开发;打造体育产业、文化产业、健康产业等重点项目产业集群,强化规模集聚效应,凸显片区特色。(3)交通策略。用地开发强度与道路交通支撑系统相协调,倡导公交出行,同时保证多种交通方式的可达性;构筑完整的慢行系统,创造舒适宜人的交往空间,建立灵活的立体步行系统,缝合道路两侧功能区块。(4)空间策略。通过三维模型对主要视线通廊进行推演,确定地块塔楼位置、通廊控制、对景要求等空间要素;合理有序地布局地域性标志的建筑及景观,突出重要节点及门户空间,优化滨水及大道沿线天际线。(5)景观策略。针对性地提出商业街、广场、滨水、休闲地带等场所景观的设计导控要点;对片区内建筑提出生态绿色应用原则及要求;将体育、文化特色主题元素引入雕塑、坐椅、广告、灯具等街具小品,塑造特色街道景观。
2.4系统规划
(1)打造特色街道景观风貌。提出不同的街道主题特色,并对环境要素提出控制要求,突出生活、运动、户外康体、商业、民俗文化等街道景观风貌,为片区带来人气和活力。(见图1)(2)优化建筑室外环境。综合考虑绿地可达性、通风廊道、河岸缓冲带、缓解热岛效应等多项要素,引导各类绿地的合理布局,保障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对温度、通风等要素的影响进行分析,科学设置通风廊道;利用垂直于邕江的城市道路与开敞绿地,打开通向邕江的通风廊道。(3)完善开敞空间控制体系。制定严格控制、指图1街道景观风貌分析导控制与协调控制等不同类别的开敞空间控制要求,通过精细化设计,将原控规确定的网状绿地景观结构演变为棋盘式结构,丰富城市开敞空间的内涵。严格控制的开敞空间即控规确定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街旁绿地等;指导控制的开敞空间即地块内绿化庭院与开敞空间景观通廊,关注通过控制节点、通廊位置,强化规划片区开敞空间系统性、序列性。具体包括居住、公共建筑地块内的庭院节点、景观通廊;协调控制的开敞空间即处于规划区范围外,但与规划区具有一定联系的山水环境,应与其建立生态逻辑关系。具体包括五象岭、青秀山、滨江公园。(4)构建绿色出行系统。倡导绿色出行方式,以公交优先为原则,结合轨道交通方案,以地铁站点为依托布置城市综合体。整合常规公交、自行车、慢行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形成集快速、便利于一体的公交体系。
2.5空间设计
2.5.1空间意向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规划认为,可从“九条路径、五条边界、四片区域、六大节点、十大标志物”结构中感知五象大道沿线片区的空间意向。九条路径:平乐大道、五象大道、龙堤路、龙岗大道、博艺路、彩凤路、体强路、良庆大道和丰庆路;五条边界:邕江、青秀山、五象岭和两条铁路;四片区域:金融与现代居住区、体育与滨水居住区、文化与休闲娱乐区、商务与生态居住区;六大节点:东部门户、北部门户、西部门户、金融广场、湿地公园和良庆坊;十大标志物:龙象塔、凤凰阁、南宁大桥、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南宁艺术博物馆、广西体育中心、金融街双塔、五星级酒店、摩天轮和龙象立交。
2.5.2主题演绎规划以五象大道和邕江为空间轴,以现代都市的繁华及自然山水为主律,以建筑、景观为音符,在五象大道上谱出一曲富于魅力、充满活力的绿色乐章,塑造一片文化繁荣、和谐宜居的城市新区。
2.5.3分区设计导控(1)开敞空间。57号路西侧、国粮公司地块东侧50m范围内由居住用地调整为带状绿地(绿地1与绿地2),形成体育中心—邕江—青秀山绿轴,带状绿地可参与开发地块的指标计算,但必须向公众开放。(见图4)(2)底层公共建筑。重要节点地块、广场、公园、林荫道的沿线布置休闲型商业设施及大型商业综合体、公共文化建筑。区域内主要形成了南宁大桥桥头区域的公共建筑界面,五象大道公共建筑界面,平乐大道公共建筑界面,以及龙德街、龙村路、平江路、金龙路居住生活商业圈。(3)塔楼位置及高度。为保证邕江水岸良好的视线效果,滨江一侧建筑高度控制在60m以下,以邕江为起点,由北向南,呈现出逐渐升高的高度面;沿五象大道界面,重点控制150m、120m和70m三种高度层次的建筑,沿平乐大道,重点控制110m、80m和60m三种高度层次的建筑。
2.6图则管控规划
区内的地块大部分已出让,因此该次设计的图则管控主要是加强了交通组织、空间形态及环境要素等方面的控制,其中部分内容定为刚性控制。(见图6)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与管理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2-3]。在进行培养方案制定与教学模式选取的时候,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基础、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专业的特殊性来酌情选择与制定。集宁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师范类院校,在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主张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地理科学与城镇规划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将人文地理的人文、经济要素,自然地理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与规划设计技术结合起来,构建专业应用性强,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满足新型快速城镇化对综合性、跨学科专业人才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
1.1 人才培养理念
集宁师范学院近几年经历了从师范类院校向综合性院校发展的探索之路,新增了许多非师范类专业,初步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提出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要紧密结合,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2 人才培养目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既能在相关规划管理和企事业部门谋职,又能在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内发展。特别是能为规划行业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大数据时代规划工作方法的改变和新的技术要求。
1.3 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该校专业建设基础,围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方向,直面设计类单位以及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对人才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需求,力求培养学生成为掌握人文地理以及城?l规划理论及技能的交叉学科型人才。为此,学校构建了“3+1”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3年的基础课程实践加1年的毕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其中,3年的基础课程实践内容包括各个规划课程在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实践操作(手绘制图、电脑制图、现场踏勘、实地调研等)以及地理课程的实验内容和野外实习内容,同时安排短期的集中实习(每学年两周)。毕业综合实践安排学生到设计类单位或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进行专业实习(1个学期),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实践性内容占总比60%以上,即鼓励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或实践类论文,理论研究类论文占比较少。具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4个层次:基础课程实践、专业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实践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实践内容深度的提高,将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并且促进实践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真正达到专业的实践培养目标。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及实施措施
集宁师范学院在完善专业培养计划与改进专业课程规划建设的同时,学院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会有所转变,如将培养的重点放在培养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上,具体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就是既可以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城市交通设计规划、市政规划等工作,又有能力制定相关法律度,同时还可以从区域环境、人文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以更高的视角来从事行业工作,培养多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1 课程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殊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城乡规划课程体系得到了一系列调整:将城乡规划理论与实操技术并重,不断加强计算机等新技术应用,不断深化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完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良好平台;需要在校外进行的实践教学,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包括课程调研、综合实习、专业实习等),为学生在校外调研、实习创造优良条件,促进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创新。
2.2 科学研究型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问题解决型、自主研究型和案例研究型等教学方法[4],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在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调研勘探,通过告知调研对象、范围及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实地调研―遇到问题―现场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编写实习调研报告的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操作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竞赛、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
2.3 校企合作育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04
Inspiration of British College Geography Planning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WANG Qiaozhi, CHEN Yong, MIAO Zuohua,
ZENG Xiangyang, LIU Yanzhong, LI Jun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81)
Abstrac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 module,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in 2012, there is still a nee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selected top-ranking British universities providing the related undergraduate module, analyzed their arrangement of module courses, and discussed their features including providing extensive human geography knowledge and training students' research idea and skills. Suggestions to modu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therefore provided through drawing upon British experiences.
Key words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course system; research methods
0 引言
2012年,教育部第四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地理学本科专业,在原来的资源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上分化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城乡规划及其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城乡规划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等从事资源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一个新分化出的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式尚在探索之中。针对此现状,有必要借鉴国外相关专业培养模式的经验。
英国高校地理学及相关专业的教育久负盛名,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英国地理规划专业属于地理系与规划系联合培养的专业,开设的学校较少。据统计,英国排名前30的高校中有四所高校开设地理规划专业,包括纽卡斯尔大学、卡迪夫大学、谢菲尔德大学、伯明翰大学,其中前三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较为一致,主要是为城市建设、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等行业输送人才,与我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较为相近。伯明翰大学对规划要求较低,课程设置更多偏重自然地理、环境科学的方向,规划类课程较少,类似于我国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培养方向,对我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借鉴意义有限。本文着重分析前三所高校地理规划本科课程的基本框架与特点,为我国相关专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1 英国地理规划本科课程体系
表1汇总了纽卡斯尔大学、卡迪夫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地理规划专业的本科课程体系。三年制的课程体系主要涵盖研究方法类、地理类、城市规划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总体来看,这几所高校第一学年的课程均为必修类型,主要为概论性质的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的思维、认识城市的形成过程与结构、了解规划的基本思想与过程、思考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对研究方法的重视;第二学年的课程种类更加丰富、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地理思维的历史、地理的经济文化分支、影响规划的政策因素、及针对环境问题的规划,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按照学校的要求选择地理及规划课程并开展一定的地理研究,了解研究的技术方法,为第三年的毕业论文打基础;第三学年里,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综合学习地理规划课程并完成毕业论文。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注重了规划的思维与技能的培养,契合我国相关专业培养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英国高校地理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人文地理知识与研究技能培养非常关注,而这正是我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所忽略的地方。
2 英国高校地理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特点深入分析
2.1 重视拓展学生的人文地理知识面
英国这几所高校的规划与地理本科教育理念强调了地理知识对于规划者的重要性。比如,谢菲尔德大学认为,一个规划者不应只停留在办公与会议事务中,应该深入社区、询问、交流、理解、去感受地方文化;卡迪夫大学认为规划者首先应该弄清不同区域层面变化的过程,理解主要的环境、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趋势,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索规划所起的作用;纽卡斯尔大学也强调规划者首先应学习社会驱动力是怎样影响我们所处的社会、空间、了解城市的空间结构,再去了解规划设计的实践并探索政治、社会因素对规划的影响。课程设置方面,这几所高校不仅给低年级学生开设概论性质的人文地理课程,还陆续开设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人文地理分支课程。高年级的地理类课程则更加丰富,以围绕人文地理某一领域研究而命名,例如纽卡斯尔大学的“气候变化的争议:科学、政治及公共观点”、“加勒比的社会:发展、呼声及日常生活”、卡迪夫大学的“城市与社会的公正”、“人口与健康”、谢菲尔德大学的“消费地理”、“选举地理学”。高年级的开设地理类选修课程注重结合授课教师的研究方向,帮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人文地理研究是如何开展的。
2.2 重视科研思维与技能的培养
英国这几所高校开设的研究技术方法课程,不仅包括了国内相关专业通常开设的数据分析技术课程,如地理信息系统,还包含了研究技能培养课程,如“地理分析”、“研究方法概论”。以纽卡斯尔大学为例,给大一学生开设的“地理分析”课程主要讲授地理研究中涉及的方法与哲学观,并开展分组项目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地理数据的本质,了解定量及定性数据的区别,进行地理数据制图,理解统计学在地理研究中的作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空间数据,并对地理数据进行诠释。大二开设的“研究方法概论”课程介绍定量、定性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主要过程,例如制定研究的目标、提出研究问题、缕清研究的背景、开展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并要求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针对大三学生开设“学位论文”既是一门课程,又是要求学生提交的学习成果。这门课上,学生需根据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在老师的指导下扩充文献阅读的综述部分,进一步完善研究问题、目标章节,并陈述研究中的道德注意事项,完成数据的收集分析并完成最终的毕业论文。由此可见,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方法类课程不仅让学生了解做科研,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还能指导、监督学生有效地规划,完成毕业论文。
3 对我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3.1 注重发挥人文地理教育在专业培养中的价值
人文地理关注人类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区别与联系、尤其关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和在不同地域的表现。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而人地协调的思想已经被现代地理学普遍接受,这与规划设计中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异曲同工。规划设计的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但地理学强调区域性、综合性,为理解规划设计对象的形态、空间、功能等的差异性提供重要线索,并且,地理学知识能为城市规划中物质实体空间、社会虚体空间的理解提供更宏观的视野。但是,人文地理知识覆盖面非常广,在城乡规划高等教育中应普及哪些具体的地理知识尚存争议。
我们认为,人文地理的课程设置应因校制宜,在开设地理通识、概论性质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规划专业的特色设置相关的地理必修课程,比如,以旅游规划为主的院系可以开设文化地理、历史地理等课程。另外,可以参考英国高校的做法,鼓励人文地理方向的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开设特定主题的选修课程。
3.2 注重探索本科生研究技能培养的途径
在规划中融入研究方法和技术可以提高规划方案制定、评价的科学性,进一步完善规划方案。然而,我国城乡规划本科层次的教育主要以职业训练为主、研究技能的教育非常有限。我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指导委员会每年举办城市规划作业竞赛,其中就含有“社会调查报告”竞赛。该竞赛的导向强调规划专业研究思维、技能的培养,参赛学生需要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分析和解决城市问题、完成调研报告。但是,培养本科生的研究思维、技能还需要针对性的课程来支撑,在地理、规划知识的课程讲授中,不仅要讲解“是什么”,还应启发学生探索现有知识理论的来源。
*陈勇为本文通讯作者
课题项目: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Z010、YJG201432),主持人:陈勇
参考文献
[1] The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University League Table 2015,” 2015. [Online]. Available: .
[4] Sheffield Uni, “BA (Honours) Geography and Planning - Course structure,” 2014. [Online]. Available: http://shef.ac.uk/trp/undergraduates/courses/bagp/structure.
引言:“可持续”,最被人熟悉和了解的描述,就是以一种理智的方式对待自然和人文的环境,它不但能够确保我们自己一个平衡、健康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够保证我们今后的子孙后代同样一个正常、健康和完整的生活环境。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够仅仅考虑我们目前的短期利益,而且还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能够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自然、人文环境。在那个环境条件下,我们的后代能够拥有永远与我们同样生活质量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甚至能够有比以前更好的生活质量。
一、可持续的城乡发展,要有按照自然界的规律,以一种友好的姿态去对待环境。
以这种理性的工作方式,我们人类就必须尊敬地对待大自然,它就是一个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我们既可以从大自然的完美生态循环系统中学到许多知识,而且还可以应用在将来的规划设计中。这并不意味着因为大自然的伟大,我们完全不能够去接触和触摸它,反而,可持续性的发展原则只是严格要求我们不能够试图去做一些伤害大自然和谐存在规律的事情罢了。去追求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要粗暴地采取一切不合理的行动简单地对待环境。人类现在有许多恶心的行为必须停止。假如我们发现人类这样一些行为对环境是非常破坏性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不得不认真地消除和坚决地扔掉它。二、可持续发展往往带来发展和保护两个方面的经常性对立和矛盾。
在城乡空间的创造时,往往会出现大量的问题与矛盾,在做一些有关城乡规划和城乡设计以及城乡发展的项目中,我们必须严格思考城乡发展的这样一个可持续城乡发展的过程。在坚持尊重当地自然和地方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找到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有效性和环境质量的最合理的方法。
(一) 保留一系列的自然原生的景观要素
把自然的基本元素与城乡的基本元素结合起来,在城乡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城乡形态的这些一些现状部分,应该保留但是相应的城市功能可以发生调整变化。今后新城的居民将来可以使用这样的城乡空间去休闲、休息或者仅仅就是观赏和回忆自己过去熟悉的文化和环境。它们应该是今后新城公共空间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当然它会与开发、建设前的现状发生变化,带来相应的区别与不同。
(二)规划一系列开放的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
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开放的缓冲空间,来区别和独立繁忙的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以此区别独立开自然与城市这样一些基本元素之间的特征。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清楚逻辑的城市系统。这两个系统应该用一个明显而强烈的缓冲地段区别开来,但是在另外一方面这两个不同主题的城市设计要素和系统之间,应该是非常容易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的。自然景观区域,公共开放的城市空间区域,应该象其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规划项目一样有相应的具体功能以及有机地生存和存在的理由,尽管不同的项目、城市空间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也许是不同的。
二、城乡可持续发展规划制定的“三个面向”准则
实施城乡可持续发展规划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只有面向世界,才能在世界经济开发、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地位,明确开发战略的目标和方向;只有面向现实,才能摸清都市圈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分异和组合特点,从而能够因地制宜,突出构建重点,体现和创造城市的特色;只有面向未来,才能在跨世纪的高度高瞻远瞩,远虑近忧,妥善处理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构筑的远近关联,将其置于一个滚动过程中,形成巨大合力的后劲。只有坚持三个面向的准则,才能从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大格局和大趋势中,科学谋划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力创造条件和新的动力。
总之,在环境管理中,如果我们能够多一些如此类似有关地方人文精神的思考,以及尊重自然人文景观元素等一系列深层次的思考,如果我们多一些精力来关心和尊重居住在那里的当地地方居民和他们的人文生存环境,在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中,保护、保存当地地方自然和人文景观要素,保留在新兴城市的周围,并且使之成为将来城市发展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86-03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Yin Yanqiong et al.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China)
Abstract:Practical cours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in pre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They are the link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c.They are also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First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Then,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for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i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i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to construct theirs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Practical ability;Curriculum system
1 引言
前,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克服与化解发展中的问题,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1]。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必须以适应专业所面向的行业(职业)岗位要求为导向,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积累,强化综合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备扎实基知识,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能在与专业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以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基于目前实践课程体系现状,阐述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及具体做法,以期能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2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首先,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毕业学生主要在城乡建设局、城乡规划设计院所、国土部门、房地产公司等从事城乡规划、区域规划、土地规划、测绘、房地产评估、房地产经纪等工作,这些工作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系统的实践课程既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岗位,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自身的素养,为毕业后能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和参与职场竞争做充分的准备。
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是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一个全新专业,虽然能够延续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社会认同和口碑,但始终还是一个新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办学尚处于探索状态[2]。因此,必须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努力提高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水平,不断提升学生实践的能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城乡规划行业的发展,实现专业的转型和持续发展。
3 实践课程体系现状
3.1 专业发展现状 国家教育部在2012年颁布的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2个专业[3-4]。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原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专业于2013年9月正式招生。自2013年招生以来,该专业招生形势良好,生源稳定,2013―2016年该专业共招生7个班、337人。
3.2 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楚雄师范学院2006年在地理学背景下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虽然已经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但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3.2.1 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沿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3级、2014级使用的是2011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一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2个不同的专业,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面向的行业不同,相应的课程设置也应当有所不同。
3.2.2 实践教学环节学时相对较少,针对性不强 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25%[5]。在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3级、2014级使用的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为36学分,占总学分158的比例仅为22.78%,明显低于教育部的标准。除此之外,在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3级、2014级使用的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存在着所设置的实践课程针对性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问题。如在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组中设置的学术与科技竞赛活动课程,该课程学分为2学分,只要学生听8次学术讲座并撰写听后感或者参加4次校级及校级以上的学术与科技竞赛并获得证书就可以获得学分。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发现,学生听学术讲座大多流于形式、只为交差了事,所听的学术讲座和专业联系不紧密,而且听后感还有剽窃、抄袭的现象。学生所参加的学术与科技竞赛和专业、今后职业发展关联度不大,而且级别不高。
3.2.3 实践师资缺乏,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配备足够的实践师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要求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而现目前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尤其实践师资非常紧缺。目前的情况是学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偏少、年龄偏轻、职称偏低,真正城市规划专业出身的教师不足3人,专业教师年龄均在在35岁以下,职称均在副教授以下,这些教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就直接进入学校工作,均存在城乡规划从业经验不足的问题。目前学校每年招收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相比省内外重点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相对差、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
4 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现状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楚雄师范学院在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重新审视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按照“强调基础,突出实践技能培养、面向行业(职业)”的思路,构建了以实验课程、素质拓展、实习课程、综合实践、实训课程等五大模块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见表1)。实践课程学分合计为74学分,占总学分172的比例为43%,符合教育部的规定。
4.1 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主要是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开展的实验、实践环节(见表2),主要是巩固、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提升学生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能力。
4.2 素质拓展 素质拓展主要包括军训与国防教育、三生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见表3),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与职业道德,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4.3 实习课程 实习课程包括专业见习、专业调查、专业实习(见表4),通过专业见习、专业调查、专业实习,使学生深入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对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概况、管理、运行、工作标准、职业能力要求等有较实际、深刻的认识;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初步培养学生从业的职业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为将来更好的就业、从业做好准备。
4.4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包括专业区域综合实习、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见表5)。通过专业区域综合实习、专业野外综合实习,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掌握野外调研的方法和技术路线,能敏锐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能用所学专业知识展开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或解解方案,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经历选题、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让学生综合运用4年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对某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4.5 实训课程 实训课程包括计算机制图技能训练与拓展、规划专业技能训练与拓展(见表6),通过计算机制图技能训练与拓展,使学生能熟练运用AutoCAD、Photoshop、Sketchup等绘图软件绘制规划图,能运用熟练GIS进行空间分析。通过规划专业技能训练与拓展,使学生获得城乡规划专业方面的职业技能和能力。
5 结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构建该专业科学合理并切实可行的实践课程体系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面临转型发展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一定要具有足够的前瞻性,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不断调整、充实、完善,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荷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7):22-25.
[2]陈昆仑,李丹,王旭.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2-25.
1.应对当前复杂人地关系矛盾的客观需要
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高速增长下日趋明显的资源稀缺、环境污染问题。各种资源、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人地关系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所形成的巨大利润正逐步被高额的稀缺资源购买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所消耗。21世纪的中国,必须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战略,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要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要求、实施可持续理念与行动计划的人才队伍。“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基础理论。让受教育者树立起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地观,是人文地理教育的重大使命。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及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快速城市化及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涌现了诸如城镇化人口质量不高、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适应、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土地利用粗放等一系列共性问题。对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小城市(镇),如何着手城市交通、住房、工程管线布局等城市实体空间规划问题的解决,成为当务之急;而对于那些已经走向城市化成熟阶段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在解决城市实体空间规划的同时,频频关注起“人地和谐”关系建设、区域协调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人文关怀等问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具备了从城市实体空间规划到“人地关系”人文哲学的多层次素质,拥有从宏观、中观城乡规划,高起点做好城市(镇)规划设计、构建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到微观项目规划(策划)的综合能力,能较好地满足我国现阶段快速城市化、城镇化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
3.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必然需要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整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地理学科又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具有社会实践性和区域性的时代特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性强的学科特性,要求它在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同时,更应在丰富和发展地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能够与硕士、博士“人文地理学”专业进行较好对接,避免了原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对口不清晰,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不连贯等问题,对现代地理科学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的发展有着积极推动意义。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能力要求
1.通用技能要求
通用技能是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所有专业大学生教育阶段均应具备的共性技能,包括资料收集与信息捕获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软件和外语应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2.专业基本技能要求
专业基本技能是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性技能,是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的基本要求。包括地理野外考察与综合分析能力、熟练掌握城乡规划基本规范的能力、计算机专题地图编制的能力、遥感技术运用及分析处理能力和GIS软件应用能力等。
3.专业创新技能要求
专业创新技能是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利用专业知识、通用技能和专业基本技能综合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包括城乡规划实务与图件综合设计与实践能力、科学研究、创新意识与协同攻关能力、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等。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1.课程体系设置基本原则
厚实理论基础的原则。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既应充分体现地理学的理论与前沿发展,又同时体现相近专业如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在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如遥感、遥测、GIS技术,以及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等方面有所体现。在专业理论基础的构建上应以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平台,充分融合规划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并及时将各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知识增添到理论课程体系当中。
拓宽实践口径的原则。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更注重于实践应用,因此,在其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根据本专业目录对学生通用技能、专业基本技能和创新技能的要求,相应开设课堂实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环节设计的社会关联性,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相结合,共同建立起课内实践环节、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实践课程体系,达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之目的,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操作能力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型人才。
凸显地方特色的原则。与原有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比,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口径由宽变窄,实现了与硕士、博士阶段人文地理学专业的有机衔接。作为地理学科一个崭新的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必须在培养目标和特色方向定位上发挥其多学科综合的专业优势,解决原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面太宽,专业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应尽量规避其发散缺陷,注重向更深入、更收敛的方向发展,突出其综合性专业特点。在课程开设中,应避免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等相关专业主干课程的简单叠加,过于追求全面,导致课程门类多、衔接不当等问题。应顺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利用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和各院校教学科研条件,遴选出凸显地方特色的培养方向。
2.课程体系设置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0jyjx01012)和商洛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9SKY028)资助。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环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根据学科发展的新形势和社会的需要而设立的较新的本科专业[1]。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58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2,3]。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地理学、环境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的基本知识,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城乡建设、区域经济与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由培养目标就可以看出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规格、环节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以商洛学院资环专业为例,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探索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研究现状
商洛学院于2009年被国家正式批准招收第一届资环专业本科生,至今已有3年的办学历史,2013年将有第一届毕业生。该专业已经确定了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专业方向,设置了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体系,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力争使毕业生有一个良好的出路。
该专业现有在校生人数为200多人,专职教师9人,兼职教师3人。并建有资环综合实验室、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测量与绘图学实验室、地质地貌学实验室、地图实验室等5个专业实验室,可完成大部分课程的实验与实习教学;建有商洛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城市规划原理》和商州区牧护关镇《自然地理学》见习基地,基本能满足学生部分课程的专业见习和实训。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明确实践教学专业思路
资环专业是商洛学院新建的厚基础、宽口径的理科专业,其专业的知识面相对较宽。对于“立足地方,面向全国”的商洛学院的大学生而言,该专业也有专业知识理论性强、方向不明确的问题,致使建设初期一些学生处于方向迷茫、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不足的境地。为此,2009~2011年,我们多次组织相关教师赴吉隆坡建设大学、浙江万里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进行专题调研和考察,学习资环专业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办学经验,开阔了眼界和办学思路。经过调研和全系教师充分论证,认为我院资环专业的专业方向应该定位为城乡规划与设计,并且对2009版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微调,加大了主干专业课程的设置,并且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实验教学大纲》和《实践、实习教学大纲》,把专业逐步建设成为以实践教学为特色的专业。
2.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资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对实践技能的要求,对实践教学的组成部分进行了设置,构建了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践等构成的,与理论教学相协调、有明确的教学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既有基础理论课程的验证性实验,又有毕业设计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综合性实践;既有对主干专业课程的技能训练,又有相关的创新性实践;既有校内实践,又有校外见习基地的实训;并且通过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专项调查等,让学生提前参与到生产实践和科研活动中来,做到实践教学与科研活动相互促进[4]。
(1)基础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实践教学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实验、地质地貌学实验、遥感实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和测量与地图学实验与实习,这些实践课程主要是以地理科学和“3S”技术为支撑手段,通过该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掌握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等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2)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城市规划原理实习、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实验与实习、土地调查评价实验与实习、CAD制图实验、小城镇规划实验与实习等近14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与商洛市城乡建设规划局签订了合作协议,把该单位确定为资环专业的见习基地,每年带领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并聘请该单位建筑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给学生授课。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到商州区黑龙口镇、丹凤县等地调研小城镇土地整治规划。通过这些实习活动的开展,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他们的规划知识,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应用领域有了更好的理解,对社会的某些领域有了更深的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Abstract: based on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the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water resources, and analyzes on the different water resources condition in the choice of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of water, focusing on the water resources in the choice of lack of water and relevant improvement measures.
Keywords: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of water resources as a whole water choose water-saving societ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196亿立方米,约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并且我国的水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均衡,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与工农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工农业生产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量都在飞速增长,很多地区出现了生产、生活用水的短缺,水资源的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同时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如何在城乡规划中有效进行水源的选择和规划,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城乡居民的用水安全,使城乡供水工程具有安全性、持续性、前瞻性,这是我们这些规划设计人员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2 规划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1 部分地区水资源缺少共享
众所周知,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很不均衡,但是过去在城乡规划中缺少统筹考虑,水源和供水设施也是各建各的、各用各的,造成即使同一地区的相邻城镇,部分城市或乡镇水源充足,而其相邻城市或乡镇缺少足够水源,人民生活和生产用水面临严重威胁。并且,在绝大多数的城乡规划中,注重的往往是城镇的供水设施的规划建设,对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安全考虑的较少。
2.2 部分缺水地区水源选择陷入误区
在一些缺水地区,特别是一些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水质受到污染的地区,往往是浅层水不能吃了就开始吃深层水,开始挖深井,水井越挖越深,一般都达到几百米甚至上千米。一定区域内几千人、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都这样吃深层地下水,随着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致使集中开采区形成区域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
3 城乡规划中的水源规划
《中国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城镇建设要优先安排供排水等基础设施。
3.1 水资源城乡统筹
水资源的城乡统筹要以区域城乡整体空间为载体,综合考虑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区域水资源统筹和供水设施统筹规划,实现区域城乡水资源共享、供水设施共享。
水资源城乡统筹的范围可大可小,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县城甚至一个乡镇。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和 “引黄工程”等,就是较大范围内的水资源统筹规划,这些规划的实施为部分缺水地区的城乡居民生活、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2 水资源缺乏地区的水源规划
对于水质好、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城乡规划中尽可能的考虑多水源联合供水,增加供水的安全性。对于水资源贫乏地区,水源的选择更为重要,也需要更加慎重,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特别是该地区城乡居民集中供水水源的选择尤为重要。
水资源的缺乏一般分为水源型缺乏和水质型缺乏。水源型缺乏是指某些地区水资源贫乏,水资源量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的生产、生活需求。水质型缺乏是指地区水资源量比较丰富,但由于各种原因,其水质达不到饮用水卫生标准,不能不能满足当地的生产、生活用水。
对于水源型缺水地区,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开源”、 “引源”、 “节源”
“开源”就是尽可能的寻找本地区可利用水资源,要把这些地区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如我国西部地区搞的“母亲水窖”工程及现在很多地方都在逐步实施的“中水回用”工程,就有效利用雨水和中水作为部分水源。除了雨水、中水外,还可以挖掘海水等非传统型水资源的利用。
“引源”是除了充分利用自身水资源外,要想办法把区域外水资源充沛地区的水(主要是河湖水)引过来,而这项工程往往需跨省或跨区域进行协调,需要站在较高层面进行水资源的规划、协调,如我国的“南水北调”、部分区域的“引黄工程”等,这些都是实施的比较成功的水资源的“引源”规划。
“节源”是要重视节约用水,城乡规划的编制中,要研究其用水构成,挖掘节水潜力,避免引进用水量大的工业,推广采用较为先进的工艺,减少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对于水质型缺水地区,除了考虑“节源”,关键是要“治源”。
“治源”就是治理污染源,要分析水质污染的原因,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从而改善水质,使其逐步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
“治源”又需分三种情况进行:
第一,区域内地下水资源量缺乏,地表水(主要是河湖水)资源量较充沛,但是地表水水质受到污染。
这种情况往往都是流域内工业或生活污水的恣意排放造成的。如今,我国已经加强了对河流湖泊保护和治理,未来受污染的水域水质将得到有效改善,但目前对于这些地区的城乡生产、生活用水来说,最有效的办法是要改进水厂净水工艺,或在水厂常规处理后增加深度处理工艺等措施,从而满足本地的城乡用水需求。
第二,区域内地表水资源量缺乏,地下水(主要是浅层地下水)资源量较充沛,但是地下水水质差。
众所周知,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是非常缓慢的,因为深层承压地下水不能直接接受当地的大气降水垂向入渗补给,在天然状态下,深层地下水无论在水平方向或是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均非常缓慢,而且随着远离补给区和深度的加大其径流速度更为缓慢。集中开采区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使承压水改变了天然状态下的流场,呈现出向漏斗中心汇流的特征,非常容易引发地面沉降、地裂缝、咸淡水界面下移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这些地区要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和治理,加强污水处理与排放监管,逐步改善浅层地下水水质,同时改进水厂净水工艺,或在水厂常规处理后增加深度处理工艺等措施。
第三,区域内地表水(主要是河湖水)和地下水(主要是浅层地下水)资源量较充足,但是其水质都受到污染。
这些地区要同时要加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保护和治理,加强污水处理与排放监管,逐步改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同时改进水厂净水工艺,或在水厂常规处理后增加深度处理工艺等措施。
4 结束语
无论是城乡规划的实施还是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污水处理与排放,都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同时也需要政府和民众的共同监督。
城乡规划中的水源规划与选择是一个综合分析、科学规划的过程,除了要根据本地水资源实际情况进行城乡集中供水水源的选择外,关键是要强调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参考文献
[1]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2] 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3] 深层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估算方法:河北水文水资源信息网.张石春
[4] 浅谈城乡统筹下的给排水工程规划:2010中国规划年会论文集.李振中
作者简介
关键词:
市场需求;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
随着快速城市化逐渐趋向平稳发展,城市土地大规模开发的热潮正渐渐退去,城市发展正由增量发展逐渐转为存量发展。在这种背景之下,一度热门的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压力也逐年加大,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困难,影响专业的生存和发展[1]。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和现代城乡规划内涵的更新演变,对高校城乡规划本科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高校必须时刻将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只有立足于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适时更新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城乡规划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才能保障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分析
(一)人才需求的新形势人才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密切相关,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多年来城市规划行业的人才需求一直处于旺盛状态。但随着近几年城市发展建设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不断转变,传统的以“物质空间形态”规划为本体,以增量土地开发为主的城市规划,逐渐转向以存量土地利用为主,更强调利用相关新技术、新方法对传统的“物质空间形态”规划进行改良,越来越关注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政策等相关领域,城乡规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2011年,城市规划专业转型升级为城乡规划一级学科,也进一步反映了市场原来过分倚重工程类“设计型”人才的局面开始发生转变,具有经济地理、测量与环境、农林等学科背景和技术特点的城乡规划人才逐步成为很多单位人才引进的热点,并开始在城乡规划行业中承担更加重要的作用[3]。
(二)人才需求的新特点1.地域之间仍存在差距,但差距有所减小一直以来城乡规划的市场均存在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的人才集聚密度较高、竞争激烈,而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城镇地区人才匮乏,城乡规划人才的地域分布失调。随着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尤其是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日趋平稳和一些大规模高档次开发的逐渐降温,发达地区规划建设市场的人才需求量逐渐饱和,而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城镇地区由于正处于起步上升发展阶段,对规划人才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加大,这将成为城乡规划就业市场进一步拓展的潜在条件。2.供求矛盾越来越大,地方院校更难实现高质量就业2008年,我国有151所院校开设城市规划专业,至2015年全国已有近200所院校开设城乡规划专业,不到10年的时间新增了近50所。不断增长的人才供应规模和逐渐紧缩的规划建设市场之间形成越来越大的矛盾。从供给市场来看,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总体可分为工学类、理学类和林学类等三种类型,其中以工学类城市规划(物质空间规划)为主,约占总办学院校的80%,以建筑学、测量学、环境学等工程学科为背景,强调的是应对物质空间规划的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截至2014年5月,全国仅有36所院校的城乡规划本科专业通过了住建部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所占比例不足20%。从需求市场看,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以及其他地区一些甲级的规划设计院所一般优先选择通过专业评估院校的本科学生,有些单位甚至直接不考虑未通过专业评估的本科生。随着现在研究生数量的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单位将录用门槛提高至研究生学历以上。普通地方院校的学生要想获得高质量的就业存在较大压力。3.对人才需求的能力结构已由侧重空间物质规划逐渐转向对城乡规划外延知识的重视随着城乡规划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学科知识体系外延不断扩大。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以及不同的工作类型对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需要规划人才应具备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特长。从用人单位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角度来看,知识与能力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除城市规划核心知识外,对“外延知识”需求加大;在规划设计、表达能力(图纸、文字、语言)等专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对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拓展能力要求加强。
二、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地方院校必须深入分析就业市场,针对市场需求制定适合自身院校的教学计划。文章以桂林理工大学近5年的就业情况为例,分析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一)就业地区分析由于地方院校的生源以本省为主,毕业生的就业地区也以省内就业为主(图1),主要就业城市多为院校所在城市及省内综合发展实力较强的前2-3名城市,其余城市每年的就业也多为生源地就业。外省就业主要是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但受到老八校和已过评估院校毕业生的冲击,发达地区历年接纳地方高校的就业人数并不多;还有少部分外省区的就业主要也是回生源地(图2)。尽管就业存在一定压力,但由于学生对自身的期望值较高,绝大多数选择在城市级的单位里就业,极少选择在县级、镇级的单位就业。
(二)就业单位性质分析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层次不高,以中小型设计公司为主,主要从事规划设计,少量从事建筑、园林、景观、市政等相关设计。也有小部分毕业生进入规划管理单位和咨询单位,还有少数毕业生转行从事其他性质的工作(图3)。由于全国设计单位效益的整体下滑,从2014年开始,一些县级的规划管理单位逐渐成为学生就业比较热门的选择。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多,用人单位的门槛越来越高,本科就业压力更是逐年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4]。
三、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的优化调整
面对地方院校就业市场的需求特征,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一定要把握地方市场,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强化有地域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一)立足省域,服务地区,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新目标地方院校应以培养服务于所在地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以省内和邻近省区作为主要的人才输送地,以培养面向所在省区中小型设计单位需求为主的规划设计人才,多注重学生的应用型专业技能。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弹性和专业化技能的综合培养。要让学生既具备全方位、跨领域的适应能力,又有对本专业有认同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充分调研地方县市对城乡规划专业行业的需求度并做出分析;充分比较同类专业的办学思路、办学实力、地域条件,形成与地区其他院校的错位发展;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强化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适应城市、县城、乡镇、公司、事务所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提升自身的社会知名度与认可度。
(二)结合院校专业特点,优化课程体系设置1.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确定了城乡规划专业的10门核心课程[5],以最小容量保证核心知识外,留出足够空间和时间,鼓励学校办出专业特色。因此,地方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首先要保证10门核心课程的开设。从10门核心课程的学时确定入手,进行众多课程的选定,通过自主的组合,形成重点突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2.由于地方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竞争力较弱,教师往往很难承接到大型的规划项目,较多的规划项目可能是城镇的总体规划、城镇和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及其他各类相关规划。因此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可重点突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课程设计,适当开设各项案例专题,并结合教师的实际项目进行详细的现场调研。通过案例专题课程的开设,掌握项目开展的全过程,学会对专项问题进行分析,并能独立编制各项目的整套成果。3.当前自治区内的许多镇、县、区的规划管理部门均比较缺少专业管理人才,因此可在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中重点讲述镇、县、区范围内所能遇到的各类规划项目的组织编制和审批所需的报送材料、审核重点及审批流程等内容。4.课程设置要紧跟时展的背景,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在大数据日益发展的今天,要积极开设Arcgis、spss等软件应用课程,加强培养学生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能力,为科学制定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在整个课程体系设置中要遵循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课程内容逐步加深的规律,构成连贯、渐进的教学内容环节链。认真研究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并重点对课程之间的内容关联性进行梳理:(1)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将课程之间的交叉内容进行整合,集中到一门课程中讲授;(2)将专业培养目标和各项课程设计目标进行细化,确定每门理论课程需要在专业培养和各课程设计中重点承担的任务。既要避免课程内容之间的简单重复,也要保持课程的相对独立完整,同时又能保证各门课程的内容均围绕共同的培养目标展开,彼此之间形成有机互补。
(三)综合考虑学生和专业课程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这里的“材”既指学生,又指不同的专业课程,要将学生特点和专业课程特点结合进行考虑,综合选取最佳教学方法[6]。1.从基础抓起,避免拔苗助长针对地方院校学生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要以引导学生建立对专业所需能力的认识为主。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优秀院校学生的差距,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把知识点讲清楚,授课时要把详细的作业标准讲给学生,让他们确实明白如何操作。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所以要用严格的标准进行过程考核,督促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强自主学习,但对最终成果不要太过苛求,作业批改点评要恰当,要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同学,不要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要通过一门门课程、一次次作业不断提高专业综合能力,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只会让学生感到学习压力,从而失去对专业的热情。2.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城乡规划专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课程具有内容广泛,综合性强的特点。若单纯将课程的知识点讲给学生,他们很难直观地认识到课本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也很容易遗忘。所以,提倡运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逐层分析,告诉学生课程中的内容具体会在实际项目中的哪个环节进行运用,如何进行运用,会存在什么问题。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同时还能学会对现状资料进行分析,逐渐养成用规划的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掌握了规划的思维和方法,就能做到触类旁通,灵活的应对各种规划项目。3.通过各种专业竞赛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拥有竞赛获奖的经历会对学生就业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获得国家和地区级的专业竞赛,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是一种强有力的证明。桂林理工大学近几年在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课程作业评优竞赛、西部之光全国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等国家级竞赛中多次取得好成绩,其中,在第一、二、三届西部之光全国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竞赛中,两次获得二等奖、一次获得三等奖;在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社会调研学生作业评优中,获得三等奖1项,佳作奖1项。获奖的同学最终都因为该奖项顺利通过研究生面试或单位招考的面试,并且学生反映硕士招考或单位招考的人员在面试中都普遍关注获奖事情,针对获奖会询问许多问题。有了上述获奖经历后,目前各年级的同学都十分踊跃地参加各专业竞赛,除上述两项竞赛外,也逐渐开始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活动。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是一种促进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知名度的良好契机,学校和专业教师应大力支持、积极引导、精心指导,良好成绩的不断积累,也能成为将来顺利通过城乡规划专业评估的有力砝码。4.尝试专业导师制,分类培养,各有所长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标定位,可实行专业导师制,在按培养方案统一进行课程学习的同时,从大三开始可由导师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学生进行重点培养。选择的大类可分以工作为目标和以考研为目标两大类。以工作为目标的学生就业时需要有很好的方案设计及表现能力,尤其要有既快又好的电脑绘图能力,这部分同学可以由导师带领以参与横向项目为主,进一步锻炼设计和绘图能力,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调研、编制、评审等全过程,提前适应从学校到单位的转变,有这种经历的毕业生将更受用人单位青睐。以考研为目标的学生在考试时需要较好的方案设计、手绘表现和对理论问题的研究分析及文字表达能力,这部分同学可以由导师带领以参与纵向科研项目为主,参与部分论文写作,在这个过程中对最新的规划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写作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对这部分同学加强对快速设计表达及表现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快速设计能力。
(四)努力完善师资设施的建设要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优秀的毕业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师资和教学设施作为基础保障。许多地方院校由于所在城市在省内的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在高质量教学人才引进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尤其是对与城市开发建设密切相关的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吸引力度更是不够。因此,要争取通过学校的支持,提高对城乡规划专业引进人才的待遇,以吸引较好的专业教师。同时还要配套建设良好的教学设施,要给各年级学生安排足够的专业教室,要有专业图书资料室、实验室等专业用房,还要有一些调研和资料分析所需的设备仪器。
纵观欧美发达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和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应实现由学科学术型人才培养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变,实现学术性专业人才教育向职业性专业人才教育的转变,学校在办学方向上适时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理性的抉择 。面对转型发展的“新常态”,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也应该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使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现在及未来社会的需求。
转型试点背景下,教学方法改革是必须也是必然的,研究性教学、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翻转课堂、慕课等多种教学方法出现在高校教学课堂上,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互网为依托,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正在中国迅速兴起,一场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到教学内容,乃至教育观念和教育目的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正在悄悄地发生,城乡规划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并且越来越多地利用其他学科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从设计、工程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众多领域,而借助网络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地应用到此课程教学中。
二、 网络FIES的含义和必要性
网络FIES的含义就是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通过网络掌握知识的系列过程,即关注(Follow)、启发(Inspire)、建立(Establish)、传播(Spread),这四个方面有着较强的时序性和过程性, 每一个的进阶都反映了学生技能素质的一个质的飞越。
关注(Follow)、启发(Inspire)、建立(Establish)、传播(Spread)四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身份转变的过程,是学生从被动学知识到主动求知识的一个过程。高中阶段学生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高中要努力考大学,上大学以后就舒服了。其实这个说法是极其片面的,在大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技能是和未来的工作岗位息息相关的。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对当今大学生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卷面成绩不是学习的重点,也不是评判的标准,综合素质和技能才是现阶段高校培养人才的重点。现在的学生学习的环境不再局限于课堂中了,任何环境、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他们都能够去学习、去进步。
目前,人人有电脑、智能手机已经是一种趋势,这给予了网络学习一个很好的平台,知识体系的拓展不能仅仅靠老师有限的课堂教学,而应该发挥网络这个虚拟空间的作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能力,更加有助于转型试点背景下强化设计、面向实践、提倡创新,基于能力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
三、网络FIES的教学设计
1.关注(Follow)在潜移默化
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繁多,大一第一学期周课时就达到了32课时,平均每天不少于6课时,这样沉重的学习任务势必会让学生觉得疲倦或是枯燥,而课程外网络FIES的教学就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这个阶段就是关注(Follow)阶段,即学生通过关注微博、关注微信公众号、关注QQ文章随时随地了解专业课程或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大一课程中专业基础课有“建筑初步”“手绘技能与表现”等,这些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生最先学习的课程,是进行建筑学习的第一步,如果把专业的学习过程比作一座专业城堡,那么大一的课程就是城堡的基石,而这个基石除了课堂教学外,网络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介绍一些有关专业的微博和微信给学生关注,例如,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汤桦、建筑师张永和、规划师石楠、杨保军、王富海、何巍总建筑师、马向明、吴必虎等建筑、规划以及旅游等方面的专家的微博、微信。也推荐学生关注了一些团体机构如规勒个划、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Prize)、户型库、规划中国、中国城市发展网、总建筑师、环球设计联盟、中国城市中心规划院、中国乡建院、城市规划杂志、城市规划资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物语LAI、建筑设计vanely、城市中国、中国城市规划学会、ideaMass灵感集等。还推荐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订阅乡村与城镇建设、建筑技艺杂志、中国城市规划网、风景园林、日新建筑、CSUS智慧城市领航、清华同衡规划播报、中大院、同济规划TIUPDI、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卓越手绘、景观大设会、匠成设计、海绵城市、AECOM等。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比较不错的QQ专业文章、微信朋友圈文章都可供学生点击阅读与转发。
关注(Follow)这个阶段是受影响的阶段,如果学生在疲劳之余去刷微博、刷微信休闲娱乐时,这些有关专业的微博和微信也必定会出现在学生的手机信息里,会从被动去看慢慢地变成感兴趣再到主动去看,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成长不见得一定是成体系的,一定是立马奏效的,但是它一定会是潜移默化的,学生的脑袋中必然会有很多的“专业脑细胞在膨胀、在传染”。
2. 启发(Inspire)在慢慢渗透
关注(Follow)的阶段让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增长了见识,于是学生的专业学习也会受到启发(Inspire),并且慢慢会取得质变的成效。在这里通过两个例子加以阐述。
(1)城乡规划2015级学生文某通过微信关注了卓越手绘后,在刚刚进入大学不到3个月的时候,进入了卓越手绘的微信群,参加挑战21天活动,活动期间每一天都必须完成一幅建筑手绘,上传到群里,群里的卓越教师进行评价指导。活动结束后,从来没有美术功底的学生文某手绘水平大大提高,“手绘表现技能(一)”“建筑初步”等课程中的表现技法进步明显,也为后续的设计课程打下了深厚的表现功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学习到了很多的建筑景观等方面的技能。
(2)有些学生在经历第一个阶段后,开始对实际案例进行进一步的思索,例如,城市里的旧城区如何改造更新、美丽乡村如何建设打造、洪涝与景观如何结合等,这些问题也是专业方面的问题,可为学生“住宅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 “镇村规划与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等一系列建筑规划景观设计课程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同时学生经过对实际案例的思索,会深刻体会到自己的责任、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建立(Establish)在悄悄开始
启发(Inspire)慢慢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后,学生势必会希望能意识到自己可以改变什么,可以做些什么。于是,建立(Establish)这个阶段让学生开始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例如,有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始建立微信公众号,有关手绘学习的――木汕手绘艺术实训室;关于软件学习的――WSSD设计;关于城市更新的――再营造。有的学生开始录制教学视频――优酷里的上上工作室;有的学生在朋友圈、QQ里发表专业知识的文章。
这些利用网络建立(Establish)的过程让学生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也因为建立这些网络学习的方式,他们会充分地挤出时间用于专业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一种责任、一种情怀。
4.传播(Spread)在日积月累
网络FIES的最后一个过程就是传播(Spread),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的,传播可以让新生去关注并进入网络FIES的第一个阶段,这是一种传承,也是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对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能够更轻松地听懂老师传授的知识,在建筑规划设计方面也会有很多的不错的想法,同时学生还会去参加一些行业或是高校组织的设计竞赛。
学生建立的微信公众号已经有很多关注者,教学视频点击率不到几个月便接近500,不仅本校专业的学生去关注,还吸引了外校学生、行业专家以及非专业人士。大家通过这些可以在网络里探讨,可以应用到自己的专业课程设计中,也可以参与地方服务,真正体现了传播给社会带来的便利。
四、小结
苏联教育家、作家马卡连柯说过:“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给予集体影响。”在新时代,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个人可以从集体获得更多的知识,而集体的知识也可以影响每一个人。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模式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让网络FIES与城乡规划课程联动教学,为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好的思路、更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 晓,乔飞飞.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路径选择与机制保障[J].职教论坛,2015(22) .
[2]杨雪梅.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历史坐标及战略选择――以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视角[A].第四届(GAUC)世界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4.
[3]邹满丽.互联网与教育――论互联网对教育之利弊[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0).
[4]程d国,高华丽,李慧勇.转型背景下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3).
[5]张晶晶.SRTP与城乡规划课程联动教学探索[J].甘肃科技纵横,2015(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C
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开设情况
教育部于2012年将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简称资环)专业分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新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针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形成,其属于交叉学科专业,主要是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因此,各高校对资环专业进行调整,使得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既有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又有理工院校、地矿类院校、财经院校,同时也就形成了多学科背景的态势。
1.1全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开设情况
通过网络、会议材料等资料,按学科背景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分成地理类、理工类、和经济管理类等三大类,见表1所示。
针对表1中代表性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初步分析,各高校专业核心课程中均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70%的高校开设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及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其余的理论课程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各略有差异。各高校实践课程开设中,总体课程比例占总课程的24%-35%。相对于理论课程,各高校之间实践课程的呈现明显差异化。首先,实践课程的种类各异,主要有课程设计、课程实习、野外实习、综合实践、实验分析、上机练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其次,在专业学科背景相同的情况下,课程的开设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涉及到各高校的专业优势、实践条件及师资条件的不同;最后,虽然实践课程开设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还是可以将实践课程大致分为规划设计类、地理信息类、自然地理类、资源评价类、区域分析类。
1.2广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的开设情况
依托网络调查和资料收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广西的开始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与人文地理城乡规划专业相关的专业在广西的开设情况也列入表2中。从表2可知,一是广西开设该专业的本专科院校数量较少,使得该专业在广西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在于如何发展优势办出特色,培养适应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实用人才。二是城市规划专业对该专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城市规划属于工科专业,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属于理论分析性的理科专业。因此,本专科院校的规划专业都会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表2中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前两所学校的理论课程存在一定差别,广西师范学院增开建筑初步与建筑设计、素描建筑绘画技法等课程,广西财经学院增开管理学、区域经济、环境土地规划等课程。其次,在实践课程方面,均以实验室为主的实践课类别,课程包含了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钦州学院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方向)的专业课程以资源环境为重心,其特点一是偏向理论教学,二是以地理学和海洋学课程为主,三是实践课程数只有气象水文野外、地质地貌野外和植被土壤野外实习三门。而表2中后四所学校均是工科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综合分析四者的人才培养方案,明显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其既包含了规划和建筑学的理论知识,又囊括了美学、计算机辅助及规划的实践课程,且本科院校学制5年,有足够的时间将整个专业教育完善,使学生出校即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分析
2.1广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与全国代表院校的异同
上述分析对比可知,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基本一致,都会设置总体规划、修建性规划等规划类核心课程,并辅以其他支撑课程。但是广西院校的实践课程种类数比较单一,一般以课程设计、上机练习和毕业实习为主,缺少野外实践调查等实践课程。人才培养计划多以理论课程及其配套的计算机辅助实践课程为主,没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规划前期调研工作的获取方式及重要性,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学停留在感知层面。
2.2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异同
对比全国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首先该专业的所属二级学院的归口各异。其次,从人才培养计划来看,财经类学科背景的院校略微删减了地理类、理工类的院校的地理类课程,增加了管理类课程,从人才培养定位上来讲,特点在于懂理论懂技术还要懂管理。而广西开设该专业的两所学校,一所为师范类院校一所为财经类院校。同样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这种差异。最后,对比实践课程,因受学校学科背景的影响,在相应实践课的软硬件及师资配套上略逊于综合性和理工类院校。因此,实践课程在财经类院校相对薄弱,基本以规划类和地理信息类的实践课程为主,且开设的课时量也略少于其他类别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