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1 16:26:2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计算机信息处理论文

篇(1)

数据通信是以“数据”为业务的通信系统,数据是预先约定好的具有某种含义的数字、字母或符号以及它们的组合。数据通信是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而兴起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它是计算机和通信相结合的产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与计算机远程信息处理应用的发展,数据通信应运而生,它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传递。由于不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通信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一、通信系统传输手段

电缆通信:双绞线、同轴电缆等。市话和长途通信。调制方式:SSB/FDM。基于同轴的PCM时分多路数字基带传输技术。光纤将逐渐取代同轴。

微波中继通信:比较同轴,易架设、投资小、周期短。模拟电话微波通信主要采用SSB/FM/FDM调制,通信容量6000路/频道。数字微波采用BPSK、QPSK及QAM调制技术。采用64QAM、256QAM等多电平调制技术提高微波通信容量,可在40M频道内传送1920~7680路PCM数字电话。

光纤通信: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在光纤中长距离传输的特性进行的,具有通信容量大、通信距离长及抗干扰性强的特点。目前用于本地、长途、干线传输,并逐渐发展用户光纤通信网。目前基于长波激光器和单模光纤,每路光纤通话路数超过万门,光纤本身的通信纤力非常巨大。几十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并有各种设备应用,接入设备、光电转换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网络设备等。光纤通信设备有光电转换单元和数字信号处理单元两部分组成。

卫星通信:通信距离远、传输容量大、覆盖面积大、不受地域限制及高可靠性。目前,成熟技术使用模拟调制、频分多路及频分多址。数字卫星通信采用数字调制、时分多路及时分多址。

移动通信: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调制技术、纠错编码和数字话音编码。

二、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

数据终端(DTE)有分组型终端(PT)和非分组型终端(NPT)两大类。分组型终端有计算机、数字传真机、智能用户电报终端(TeLetex)、用户分组装拆设备(PAD)、用户分组交换机、专用电话交换机(PABX)、可视图文接入设备(VAP)、局域网(LAN)等各种专用终端设备;非分组型终端有个人计算机终端、可视图文终端、用户电报终端等各种专用终端。数据电路由传输信道和数据电路终端设备(DCE)组成,如果传输信道为模拟信道,DCE通常就是调制解调器(MODEM),它的作用是进行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如果传输信道为数字信道,DCE的作用是实现信号码型与电平的转换,以及线路接续控制等。传输信道除有模拟和数字的区分外,还有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专用线路与交换网线路之分。交换网线路要通过呼叫过程建立连接,通信结束后再拆除;专线连接由于是固定连接就无需上述的呼叫建立与拆线过程。计算机系统中的通信控制器用于管理与数据终端相连接的所有通信线路。中央处理器用来处理由数据终端设备输入的数据。

三、数据通信的分类

3.1有线数据通信

数字数据网(DDN)。数字数据网由用户环路、DDN节点、数字信道和网络控制管理中心组成。DDN是利用光纤或数字微波、卫星等数字信道和数字交叉复用设备组成的数字数据传输网。也可以说DDN是把数据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光迁通信技术以及数字交叉连接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数字通信网络。数字信道应包括用户到网络的连接线路,即用户环路的传输也应该是数字的,但实际上也有普通电缆和双绞线,但传输质量不如前。

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PSPDN)是以CCITTX.25建议为基础的,所以又称为X.25网。它是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将用户送来的报文分成具用一定长度的数据段,并在每个数据段上加上控制信息,构成一个带有地址的分组组合群体,在网上传输。分组交换网最突出的优点是在一条电路上同时可开放多条虚通路,为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网络具有动态路由选择功能和先进的误码检错功能,但网络性能较差。

帧中继网。帧中继网络通常由帧中继存取设备、帧中继交换设备和公共帧中继服务网3部分组成。帧中继网是从分组交换技术发展起来的。帧中继技术是把不同长度的用户数据组均包封在较大的帧中继帧内,加上寻址和控制信息后在网上传输。

3.2无线数据通信

无线数据通信也称移动数据通信,它是在有线数据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线数据通信依赖于有线传输,因此只适合于固定终端与计算机或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而移动数据通信是通过无线电波的传播来传送数据的,因而有可能实现移动状态下的移动通信。狭义地说,移动数据通信就是计算机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无线通信。它通过与有线数据网互联,把有线数据网路的应用扩展到移动和便携用户。

四、网络及其协议

4.1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ComputerNetwork),就是通过光缆、双绞电话线或有、无线信道将两台以上计算机互联的集合。通过网络各用户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如文档、程序、打印机和调制解调器等。计算机网络按地理位置划分,可分为网际网、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四种。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网际网;广域网一般指连接一个国家内各个地区的网络。广域网一般分布距离在100-1000公里之间;城域网又称为都市网,它的覆盖范围一般为一个城市,方圆不超过10-100公里;局域网的地理分布则相对较小,如一栋建筑物,或一个单位、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大房间等。

局域网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计算机网络,一个单位可使用多个局域网,如财务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财务帐目,劳动人事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人事档案、各种人才信息等等。

4.2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两台计算机之间进行网络对话所使用的语言,网络协议很多,有面向字符的协议、面向比特的协议,还有面向字节计数的协议,但最常用的是TCP/IP协议。它适用于由许多LAN组成的大型网络和不需要路由选择的小型网络。TCP/IP协议的特点是具有开放体系结构,并且非常容易管理。

篇(2)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65-02

传统模式的文字处理技术,无论是从字样整体的辨别率、模块的调整还是使用的范围来说,都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而现代文字处理技术采用的是曲线模式的调整,通过对轮廓与内部轮廓不同幅度的调整,使文字的弯曲程度以及辨别率都具有较大的提高。

1 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发展历程及分类

1.1 文字处理技术发展历程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字表现形式凸显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是以“非黑即白”的演化模式表现现有文字,在技术上主要以点阵、向量以及曲线,字体分为点阵模式,点阵包括左右结构、上下结构,文字排序结构按照字体模式把单个结构进行解体。向量主要是以字体的笔画顺序连接而成,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在文字处理技术上,向量技术主要对文字平面设计进行处理,文字内的横和竖的排列关系都是按照向量模式进行配比的,假设没有合适的向量关系,就使文字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观念,没有整体性的方向感。曲线技术处理文字的效果主要是显示文字整体的量化性,使文字整个笔画连续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文字在后期处理效果上,显现出的不只是流线形的整体美感,而更重要的是文字能够在显示屏幕上正确地表示出来,这样才是文字最终的处理技术。

1.2 文字处理技术之点阵字

文字点阵字处理技术是采用0和1点阵的图形来描述文字像素效果,点化成面、面化成体,这种拼凑的技术效果在文字处理上显得尤为重要。点阵式利用电平之间的跳变,画出文字的点阵符型。假设在处理文字“周”的点阵结构上,在电平跳变模式上打出0和1像素的包含点,在外边框进行电平0的跳变,在半包围结构内进行1的跳变,像素点化成型模式便能根据不同的电平点进行处理,这样在后期打印排版时节省搜索像素的时间,通过0和1像素分配点的不同对文字进行整体控制,加大了文字的分辨率,根据800×624点像素的分辨率对文字进行识别,文字在组合上不会出现因识别率低造成不能识别的现象。但这种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弊端,数据流量大,在文字整体边缘模式易产生锯齿,文字在组合上不能进行有效地旋转和移相。

1个像素点含有2个字节数,每个字节含有的信息数据量为8bit,这样在集成像素点空间数据流量上就增大了存储空间。产生锯齿是由于像素点排布均匀造成的,文字集成的像素点比较多,计算机在扫描过程中对2um范围内的空白处,都进行了像素点的集成,造成在后期曲线成型上出现的锯齿较多。文字的旋转和移相,文字的旋转需要点阵模板的转换,转换过程中使像素点的电平发生突变,0电平会因为瞬时的转置,造成在像素点的偏移,该位置处不会出现像素点,产生局部化的空白。变形是根据点阵字相位的偏移进行集成的像素,变形时需要把文字进行放大或缩小,在放大过程中,会把像素从中心点位置处向边缘化扩张,使点阵图的偏置随着偏移量的变化变大,假设文字在放大过程中,由于点阵图偏移量的变化幅度控制在0.4um~0.6um范围内,点阵图对应的像素点便会扩大至原来的2.5倍。点阵图的缩小也是这样进行的。

1.3 文字处理技术之向量字

向量字处理技术是一种利用有向线段来描述文字的轮廓,每个文字的组成部分都包含有笔画的结构部分,假设文字结构没有笔画结构,整体效果便会显得很复杂化,加大后期文字简化的难度。向量处理的文字技术采用多线段的方式拼凑文字的结构,每个文字都是由多个线段构成,并且线段分为有向线段和无向线段,有向线段在文字处理技术上被广泛采用,在有向线段处理的技术上添加了矢量协议,保证整体线段的构造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在文字轮廓上还有具体的坐标点。假设处理问题“量”字的结构模型时,向量的有向线段会把整体结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结构,每部分结构含有向量的有效值不一样。上半部分为“曰”,该字整体结构为全包围结构,在矢量线段处理上,上下线段在数值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左上点标记坐标原点,进行矢量线段的绘制,设左上点的坐标为(0,0),右上角的坐标值变为(2,0),便能拼凑出上半部分的整体结构。再统计左半边的坐标数值,分为负半轴结构,表示的坐标点为(0,-2),这样便能有效地确定出左半边的字画结构。通过这种模式的描绘与计算,设计下半部分结构根据坐标值序号之间的连接,便能很快把整个字体的模式有效地折射在坐标轴上。

向量字段文字的处理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文件信息量少,与点阵式相比,不用进行文字的打点。而是采用整体绘制的方式,占用整体的信息量少,对于一般的笔画数,含有的信息量为4bit,整个文字包含的信息量与点阵式的像素点相差甚多。向量采用的是整体结构,流程简化,在原有的基础上便可操作。但从复杂角度进行分析,向量的弯曲度很难掌控,线段弯曲程度与折线的条数有关,折线的条数越多,则弯曲程度的复杂性就越大,使文字在整体表现效果上很难达到平整的自然过渡。假设计算机文字向量处理技术在某字段弯曲部分的笔画数较多,存有折线的复杂性较大;向量在集成点处存有的字节片段较多,弯曲程度加大。

1.4 文字处理技术之曲线字

曲线文字处理技术采用的是正交曲线的变化关系,在一次线性代数关系式中y=kx+b与二次线性代数式y=ax EMBED Equation.3+bx+c中未知函数变化的幅度不一致,在后期字模成型的样本也不一致。假设利用曲线文字处理技术在处理“图”字时,首先利用一次函数关系式y=kx+b对轮廓线进行描绘,确定文字各点的不同位置。再利用二次曲线函数关系式y=axEMBED Equation.3+bx+c对内轮廓线的精确度进行细致化的调整,统一对各部分的线型关系进行规划。这种处理技术精确度高,采用不同的线性函数关系对文字的内外轮廓线进行统一调整,这样在无极倍数上可扩大无限次。并且,这种文字处理技术的印刷度高,一次可成形多个版本的字体,通过调节函数内外轮廓的对比度进行放大和缩小。假设对字体模式的变换中对一次函数y=kx+b中,k的取值进行变化,通过调节幅值的变等关系,使轮廓幅度的误差降值6%左右。

2 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文字处理技术对人类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首先确立了不同的感官字体。通过处理技术中点阵字、向量字以及曲线字的演进,在产生文字边沿的锯齿、信息量的大小以及整体的外观形象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例如,文字边沿的锯齿的磨合,早期利用点阵字的处理技术,由于像素点偏振集中性强,使在文字的外边沿产生大量的像素集成点,在后期点成线的规划阶段时,各个像素点模糊性强,不能连成有效的整体部分。后来利用曲线式文字的处理技术,为文字处理的过渡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曲线成型的文字字模接近完美的饱和度,利用一次曲线成型看轮廓,利用二次曲线对文字内部的勾画进行合理的调整,使文字整体的美观感受接近理想状态。原有文字处理技术出现的误差率非常大,并且文字成型版块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印刷处理上,文字的轮廓与内部结构之间的结构几乎相连,造成文字的辨别率差。

由于现有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处理文字的技术被淘汰,采用现代化计算机处理技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传统印刷处理上还是采用的是人工印刷,效率低、辨别率差、整体美感达不到人类的要求标准。但采用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这种现象有大幅度的改善,其中包括文字的字样、辨识率、流线性、字符模块的版面都具有人性化的设置,字样包括宋体、楷体、微软雅黑、仿宋等,满足人们在计算机上处理文字的要求。

3 结语

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字处理技术的演化包括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变革对文字处理技术都具有积极的一面。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技术满足了人类对字样的分析标准,扩宽了用户文字种类使用上的范围,对各种字体的字号、模块也可随意调整,这样的文字处理技术将会带来更多的发展前景。

(济阳县职工培训中心,山东 济南 251400)

篇(3)

1.1 文字处理技术发展历程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字表现形式凸显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是以“非黑即白”的演化模式表现现有文字,在技术上主要以点阵、向量以及曲线,字体分为点阵模式,点阵包括左右结构、上下结构,文字排序结构按照字体模式把单个结构进行解体。向量主要是以字体的笔画顺序连接而成,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在文字处理技术上,向量技术主要对文字平面设计进行处理,文字内的横和竖的排列关系都是按照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向量模式进行配比的,假设没有合适的向量关系,就使文字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观念,没有整体性的方向感。曲线技术处理文字的效果主要是显示文字整体的量化性,使文字整个笔画连续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文字在后期处理效果上,显现出的不只是流线形的整体美感,而更重要的是文字能够在显示屏幕上正确地表示出来,这样才是文字最终的处理技术。

1.2 文字处理技术之点阵字

文字点阵字处理技术是采用0和1点阵的图形来描述文字像素效果,点化成面、面化成体,这种拼凑的技术效果在文字处理上显得尤为重要。点阵式利用电平之间的跳变,画出文字的点阵符型。假设在处理文字“周”的点阵结构上,在电平跳变模式上打出0和1像素的包含点,在外边框进行电平0的跳变,在半包围结构内进行1的跳变,像素点化成型模式便能根据不同的电平点进行处理,这样在后期打印排版时节省搜索像素的时间,通过0和1像素分配点的不同对文字进行整体控制,加大了文字的分辨率,根据800×624点像素的分辨率对文字进行识别,文字在组合上不会出现因识别率低造成不能识别的现象。但这种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弊端,数据流量大,在文字整体边缘模式易产生锯齿,文字在组合上不能进行有效地旋转和移相。

1个像素点含有2个字节数,每个字节含有的信息数据量为8bit,这样在集成像素点空间数据流量上就增大了存储空间。产生锯齿是由于像素点排布均匀造成的,文字集成的像素点比较多,计算机在扫描过程中对2um范围内的空白处,都进行了像素点的集成,造成在后期曲线成型上出现的锯齿较多。文字的旋转和移相,文字的旋转需要点阵模板的转换,转换过程中使像素点的电平发生突变,0电平会因为瞬时的转置,造成在像素点的偏移,该位置处不会出现像素点,产生局部化的空白。变形是根据点阵字相位的偏移进行集成的像素,变形时需要把文字进行放大或缩小,在放大过程中,会把像素从中心点位置处向边缘化扩张,使点阵图的偏置随着偏移量的变化变大,假设文字在放大过程中,由于点阵图偏移量的变化幅度控制在0.4um~0.6um范围内,点阵图对应的像素点便会扩大至原来的2.5倍。点阵图的缩小也是这样进行的。

1.3 文字处理技术之向量字

向量字处理技术是一种利用有向线段来描述文字的外围轮廓,每个文字的组成部分都包含有笔画的结构部分,假设文字结构没有笔画结构,整体效果便会显得很复杂化,加大后期文字简化的难度。向量处理的文字技术采用多线段的方式拼凑文字的外围结构,每个文字都是由多个线段构成,并且线段分为有向线段和无向线段,有向线段在文字处理技术上被广泛采用,在有向线段处理的技术上添加了矢量协议,保证整体线段的构造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在文字外围轮廓上还有具体的坐标点。假设处理问题“量”字的结构模型时,向量的有向线段会把整体结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结构,每部分结构含有向量的有效值不一样。上半部分为“曰”,该字整体结构为全包围结构,在矢量线段处理上,上下线段在数值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左上点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标记坐标原点,进行矢量线段的绘制,设左上点的坐标为(0,0),右上角的坐标值变为(2,0),便能拼凑出上半部分的整体结构。再统计左半边的坐标数值,分为负半轴结构,表示的坐标点为(0,-2),这样便能有效地确定出左半边的字画结构。通过这种模式的描绘与计算,设计下半部分结构根据坐标值序号之间的连接,便能很快把整个字体的模式有效地折射在坐标轴上。

向量字段文字的处理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文件信息量少,与点阵式相比,不用进行文字的打点。而是采用整体绘制的方式,占用整体的信息量少,对于一般的笔画数,含有的信息量为4bit,整个文字包含的信息量与点阵式的像素点相差甚多。向量采用的是整体结构,流程简化,在原有的基础上便可操作。但从复杂角度进行分析,向量的弯曲度很难掌控,线段弯曲程度与折线的条数有关,折线的条数越多,则弯曲程度的复杂性就越大,使文字在整体表现效果上很难达到平整的自然过渡。假设计算机文字向量处理技术在某字段弯曲部分的笔画数较多,存有折线的复杂性较大;向量在集成点处存有的字节片段较多,弯曲程度加大。

1.4 文字处理技术之曲线字

曲线文字处理技术采用的是正交曲线的变化关系,在一次线性代数关系式中y=kx+b与二次线性代数式y=ax EMBED Equation.3+bx+c中未知函数变化的幅度不一致,在后期字模成型的样本也不一致。假设利用曲线文字处理技术在处理“图”字时,首先利用一次函数关系式y=kx+b对外围轮廓线进行描绘,确定文字各点的不同位置。再利用二次曲线函数关系式y=axEMBED Equation.3+bx+c对内轮廓线的精确度进行细致化的调整,统一对各部分的线型关系进行规划。这种处理技术精确度高,采用不同的线性函数关系对文字的内外轮廓线进行统一调整,这样在无极倍数上可扩大无限次。并且,这种文字处理技术的印刷度高,一次可成形多个版本的字体,通过调节函数内外轮廓的对比度进行放大和缩小。假设对字体模式的变换中对一次函数y=kx+b中,k的取值进行变化,通过调节幅值的变等关系,使外围轮廓幅度的误差降值6%左右。

2 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对 人类文化的影响

文字处理技术对人类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首先确立了不同的感官字体。通过处理技术中点阵字、向量字以及曲线字的演进,在产生文字边沿的锯齿、信息量的大小以及整体的外观形象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例如,文字边沿的锯齿的磨合,早期利用点阵字的处理技术,由于像素点偏振集中性强,使在文字的外边沿产生大量的像素集成点,在后期点成线的规划阶段时,各个像素点模糊性强,不能连成有效的整体部分。后来利用曲线式文字的处理技术,为文字处理的过渡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曲线成型的文字字模接近完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美的饱和度,利用一次曲线成型外围看轮廓,利用二次曲线对文字内部的勾画进行合理的调整,使文字整体的美观感受接近理想状态。原有文字处理技术出现的误差率非常大,并且文字成型版块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印刷处理上,文字的外围轮廓与内部结构之间的结构几乎相连,造成文字的辨别率差。

由于现有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处理文字的技术被淘汰,采用现代化计算机处理技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传统印刷处理上还是采用的是人工印刷,效率低、辨别率差、整体美感达不到人类的要求标准。但采用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这种现象有大幅度的改善,其中包括文字的字样、辨识率、流线性、字符模块的版面都具有人性化的设置,字样包括宋体、楷体、微软雅黑、仿宋等,满足人们在计算机上处理文字的要求。

3 结语

篇(4)

【关键词】 临床医学;研究生;信息能力;效果评价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sult of training on ability of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in post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Methods A selfmade questionnaire and group visit were carried out to survey the clinical performance, knowledg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rrelated work ability in 155 postgraduates who had been trained and 79 who did not join the training cours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untrained, the knowledge on computer information and work ability of the trained were much superior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m (χ2=14.67-17.03,P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postgraduate; information knowledge; appraisal of effectiveness

医院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医生的工作模式从传统的经验决策走向与病人已知存在的客观科学依据相结合的医疗决策,这就对临床医生及时获得准确的医学信息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从而对作为未来医生的临床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全面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当代医学生的必备能力。当前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的现状与临床工作对医学生计算机信息能力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这种差距愈发明显。近年来,我们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了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本文对经过系统培训和未经过培训的医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临床指导教师进行访谈,用人单位回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能力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我院进入临床实习的2005级、2006级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信息能力教育问卷调查,其中经过系统培训者155人,男78人,女77人;未经过系统培训者79人,男42人,女37人。两组研究生年龄主要分布在25~30岁,专业主要分布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主要采用入院强化信息能力重要性意识教育、系统整体理论知识讲座、医生工作站等临床实际应用操作训练、临床教师教学实践指导及工作运用等系统化以网络运用为主的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

1.2.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相关问题调查。调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教育的认识以及临床工作能力。调查采用不记名自填调查表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244份,回收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95.90%。并随机抽取不同专业的临床指导教师6名,采用小组访谈的方法,客观评价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培训效果,同时对7家用人单位进行回访。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及PPMS 1.5[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明显提高

培训后,分别有92.26%、85.81%、84.52%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够熟练使用医生工作站、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及其他数字化医疗设备;有92.90%的同学认为通过系统培训能更快地掌握医学信息技术,从而提高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知识整合能力;认为掌握医学信息技术后有利于明确临床诊断、缩短临床诊断治疗时间的同学分别占93.55%、94.19%;认为通过系统教育,掌握该项技术后能够给病人提供更方便、快捷和连续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学生分别占97.42%和96.13%。

2.2 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认识充分、相关工作能力大幅提升

参加系统培训的医学研究生掌握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者达94.83%,未参加系统培训的同学对所在医院的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只是一般了解者占78.48%,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14.67,P

2.3 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途径

通过对未参加系统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途径的调查显示,未参加系统培训的学生中67.09%的人主要靠网络、图书馆资源和相关计算机类书籍等途径学习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知识,其中88.16%的同学认为这种途径不能全面有效地掌握和应用该项技术;另有15.19%的同学则是通过向科内带教教师学习该技术,但其中只有19.75%的同学认为能掌握和应用该项技术。17.73%的人没有任何学习途径。通过对临床指导教师访谈,教师普遍认为,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能提高医学研究生对医学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掌握并应用该技术,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4 用人单位回访结果

7家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评价良好,尤其是在计算机信息能力方面,一致表示能很快熟练应用所在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资源,对临床和科研工作帮助极大。

3 讨 论

目前,国内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育仅涉及基础知识和操作,甚至有些院校还没有开展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2],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已远远跟不上医院的现代化发展速度。医学研究生在学习和实习期间忙于临床工作和论文写作,很少接触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造成了医院的硬件设施非常先进,但学生的应用能力却较低下,使医院的硬件设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交流能力[3]。我们结合临床实际及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教育现状,建立了以信息获取与信息利用为主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调查结果表明,98%以上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90%以上参加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系统教育效果明显。经过培训的同学无论对医学计算机信息知识的整体认识,还是临床工作能力都较未培训者有明显的提高,95%以上参加调查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提高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加快对医学知识获取速度有帮助,培训是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途径。这充分说明了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有利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医院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认识,可提高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和临床知识的整合能力、临床诊治能力和效率,简化了工作流程,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软件应用模块的作用,提高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研究生临床诊治水平,有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方便、快捷、连续的医疗服务,提高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熟悉和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本文从高职的培养目标和职场对高职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出发,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为指导思想,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进行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

1明确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中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2]。

根据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笔者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组织教师编写配套学习指导和实验教程。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以基础理论“必需和够用”为前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训。自主开发网络考试系统,在考试方法上,着重考核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2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知识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笔者在多年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在日常教学中尝试采用一些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出来,以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2.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自2001年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普及度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意识观念的差异,导

作者简介:鲁菁(1973-),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

致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存在很大差异[4]。导致学生升入高职院校以后,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很熟练,有的学生对计算机一无所知。怎样弥合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差异,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面临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建议在教学之初,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调查,考查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水平。然后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认知情况,将学生分为零起点和非零起点两类。在教学过程中,对两类学生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对于非零起点的学生,有部分教学内容对他们来说是学过的。为这类学生只需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务,使学生通过完成指定任务复习已有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并达到进一步提高的目的。对于零起点的学生,刚开始最好采用系统授课的模式,按照“演示授课练习理解巩固练习运用检查”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他们积极思维、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

2.2重视协作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协作学习不仅有助于营造启发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小组活动是协作学习中主要的学习活动方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注意小组成员的异质特点,使小组成员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意愿,便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以3~4人为宜,以避免出现小组分化的情况。合理的分组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查、监督、指导,必要时还要介入活动,给予总体的认同与支持,帮助学生克服遇到的困难,或当发现某些学生的操作不正确或操作过程较繁琐时,给予及时的干预和引导,避免产生负面效果,保证学生间的交流取得预期的成果[5]。

2.3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知识。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学习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循序渐进地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如下:

(1) 分析教学目标。列出为达到该教学目标所要学习和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作为当前教学任务的“知识主题”。

(2) 设计任务。将上一步分析得出的“知识主题”融入到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中。对任务一定要精心设计,保证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能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难易程度、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关联等多方面的因素。

(3) 自主完成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后,可以借助已有知识,通过教材、上网等多种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通过小组成员间交流互相提供帮助和支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度,小组的协作情况,注意总结遇见的问题,易犯的错误、成功的范例,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启发。

(4) 分析、评价和总结。除了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知识点、操作步骤和方法进行分析、讲解和总结以外。还应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优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进行客观的评价,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5) 设计强化练习。根据分析、评价和总结的结果,为学生设计出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经过精心的挑选,即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对教学内容巩固和强化的目的[6]。

3教材选用与开发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1]。高职计算机教材的选用要与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理论知识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以课堂讲授的教学形式为主。二是操作实验部分,学习内容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采用机房实验授课的教学形式。

理论知识部分,我校选用的是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委托南京大学张福炎教授组织编写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作为理论知识的教材[7]。该书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知识编排系统全面,很适合计算机理论知识课堂教学使用。

另外,组织专人编写了适合高职特点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指导和实验教程》一书,该书由理论学习指导和实验教程两部分构成[8]。针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知识点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难把握学习重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理论学习指导中,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配有与这些概念和知识点相关的典型例题分析、强化练习和参考答案,方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达到尽快掌握和巩固教学知识的目的。

依据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第二部分“常用软件的使用”中的要求,实验教程部分由Windows基础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0的使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0的使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0的使用、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 2000的使用五个单元,共九个实验构成。

实验教程的编排考虑四个方面。第一,以任务建构知识。每一个实验设计成为一个大的任务,大任务又由十几个小任务组成,每个小任务能够体现本章节需要学习的2~3个知识点。通过完成小任务,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继而完成每个实验安排的大任务,达到学习和掌握整个实验教学内容的目的。第二,内容编排适合学生认知规律。每个实验由实验内容、实验步骤、主要操作总结3部分组成。将具体实验步骤与实验内容分开,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会将注意点集中在实验内容上,通过积极思考、既有知识的应用、小组讨论、教师演示等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如果对某些实验内容的操作步骤有疑问或遗忘,可以

到第2部分实验步骤对相关内容进行二次学习。第三,各实验之间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第四,实验内容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如第二单元“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0的使用”中的两个实验,一个是论文排版,一个制作电子板报;第三单元“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00的使用”实验里处理的数据是学生成绩。实验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较容易理解,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考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为和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考试保持同步,为给学生提供与之相同的上机考试环境,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组织教师自行开发“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考试系统”。该系统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分为考试和监考两大模块,具有题库管理、自动分发试卷、定时控制收卷、试卷完成情况查询、理论题目自动阅卷、自动将考试结果打包上传等功能。

近三年,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考试系统”,组织了6次全校性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期末考试。试卷由后台服务器从题库抽取产生,保证不同场次的操作题目不同,在同一场次中操作题目相同,但理论部分试题不同。考试系统采用倒计时,考试时间剩最后3分钟时提示学生保存考试结果。考试时间结束,系统自动将考试结果保存并上传至服务器,同时显示出学生的做题情况,比如理论题目已做数量,操作题目保存情况等。实践证明,在每学期教学任务结束时,组织模拟江苏省等级考试形式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期末考试,一方面真正实现了教考分离,提高考试的公平性,另一个方面,使学生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该考试系统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知识。在整个教学结束后,也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学生进行多次的综合性模拟测试,锻炼学生操作技能和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冉崇善. 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4(31):37-38.

[2] 刘俭云.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 大众科技,2007,100(12):152-153.

[3] 高建华.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15-16.

[4] 卜佳锐.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 福建电脑,2007(6):195.

[5] 李广凤. 交互式教学原则初探[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8):60-62.

[6] 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 张福炎,孙志挥.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 鲁菁,江敬尧,张永瑞.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指导和实验教程[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dvanced Vocation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LU Jing, MA Ji-jun, BAO Dian-qing

篇(6)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临床,理论联系实际的初步阶段,是知识转变为技能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必由之路。医学毕业生必须在实习期间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和知识,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但由于医学生在学习和实习期间,很少接触医学计算机网络知识教育,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计算机操作水平高低不等,不具备利用计算机从事临床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数字化医疗管理的优势,容易耽搁或延长诊疗时间。因此,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适时地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提高医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增强实际工作能力以及确保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组织培训的原则

2001-06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从七个方面对本科毕业生质量提出了基本要求和最低标准,其中之一就是信息处理能力[2]。医学生在大学期间,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和操作基础,但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的认识,在临床实习之前授课重点要放在信息系统实际操作技能培训。让医学生通过培训,全面认识医院诊疗流程的信息走向,掌握业务系统的具体操作。因此,培训的对象主要针对医学实习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培训课程的内容设置要以提高实习生的网络信息化认识和操作水平为核心,以科室业务需求为导向,立足于科室业务流程需要,密切结合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和临床应用实际要求,以实用为主,以注重计算机操作的实效为主,学即可用。

3实施培训的方法

3.1教学环境建立功能完备的多媒体培训教室,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和投影仪以及相关的培训设施。将计算机虚拟技术和模拟教学系统引入临床实践教学。在全真模拟网络环境下采用医院现用的备份数据资源教学,使实习生能够快速进入医院信息网络环境中,提高教学效果。

3.2培训计划和教学教材首先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地点、时间、课程安排、实习生和教师的安排及结业考试等。实习生需要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培训要求,尽快掌握各项课程。计算机培训注重实际操作,实习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还要反复练习。组织信息科计算机专业工程师和临床实践操作经验丰富、业务熟练的技术骨干编写操作教程、制作教学课件,内容涉及计算机操作技能、各种软件的使用、网络资源的使用、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等。培训内容印刷成册或制成光盘。但教材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系统的升级换代不断地进行更新。

3.3培训形式

3.3.1集中培训选择业务熟练、经验丰富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承担授课任务。通过理论授课及操作训练与指导的形式,让即将进入临床的实习生对医院信息化管理的概念、构架以及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操作步骤和方法等有所了解。同时进行计算机理论知识讲解,医院信息系统介绍。包括门诊挂号住院系统、病区护士站系统、门诊和病房医师工作站、医疗信息综合查询系统、电子病历(ERP)、图像储存和传输系统(PACS)、检验信息系统(LIS)、放射科信息系统(RIS)等。

3.3.2临床教学实践临床教学中科室负责人和技术骨干的示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各科室安排业务骨干结合临床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指导。要求实习生熟悉操作规范、熟练掌握系统的具体操作,尤其是医师、护士工作站系统、PACS、RIS的各项功能,在临床工作中能熟练进行医嘱录入、病程记录的录入、处方的录入、各项检查申请单及手术申请单的录入;查询影像及报告;查询各种检查、检验、病理等报告。学习利用计算机读片和诊断的方法。在实习过程中,老师鼓励实习生针对一些有关循证医学、最新医学进展、医学社会学热点问题等,自主设计获取知识的信息技术路线,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对获得信息进行评价、加工,参与诊疗决策。促使实习生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地将知识、技术、能力、信息有效整合,增强实际工作能力,提高诊治水平和效率。实习生还应了解心电、超声、内窥镜、病理及放射影像数字化采集终端软件的一般操作。学习并参与远程会诊的全过程,了解信息技术在网络医疗、远程诊断、远程手术拓展、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应用。

篇(7)

二、 题目研究内容:

当今社会为信息社会,世界已进入在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中激烈竞争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继劳动力、土地、资本之后的又一大资源,谁控制的信息越多,谁利用信息资源的效率越高,谁就会在各方面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谁就会更有优势,这一点已得到举世公认。

随着wto的加入和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为了抓住机遇,在竞争占得先机,作为生产企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库存管理的信息化、计算机化也就迫在眉捷了。开发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即有宏观上的意义,那就是顺应时代信息化、现代化潮流,提高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优化;也有微观上的意义,那就是可以提高管理的现代化程序,加强管理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单位效益。

库存管理的对象是很多的,广而言之,它可以包括:商业、企业库存的商品,图书馆库存的图书,博物馆库存的展品等等。在这里本文仅涉及工业企业的产品库存。它主要包括下列三部分:

1、 没有经过企业加工,而为企业生产或其他各方面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半成品、部件等,如钢材、轴承、发动机、电动机等。

2、 已经过企业加工,但尚未加工完毕的在制品。

3、 企业已加工完毕,储而待销的成品与备件等。

库存管理系统按分类、分级的模式对仓库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控,缩短了库存信息流转时间,使企业的物料管理层次分明、井然有序,为采购、销售和生产提供依据;智能化的预警功能可自动提示存货的短缺、超储等异常状况;系统还可进行材料库存abc分类汇总,减少资金积压。完善的库存管理功能,可对企业的存货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降低库存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库存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内容涉及库存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入库、出库、退货、订货、库存统计查询等等。

下面介绍库存管理的工作流程:

#入库

供货单位发货---运输---货物到达后测试检验---送货单---库管人员查收入库---入库单

处理各种入库业务,如:工业企业的生产入库、委外加工入库、其他入库等入库业务;按入库类型可以分别在不同模块录入入库单据信息。

#出库

库存统计表---各使用单位---领料单----库管人员出库---出库单

处理各种出库业务,如:工业企业的生产领料、委外领料、其他出库等出库业务;按出库类型可以分别在不同模块录入出库单据信息。

#退货

产品不合格通知书---各使用单位----领料单存根---库管人员退货---退货单

#订货

库存管理部门向采购部门发出采购单---采购部门向供应单位传递订货单---供应单位组织发货---运输----货物到达后测试检验---入库

#盘点

备份库存数据,打印盘点表,可按仓库、批次进行盘点,并根据盘点表生成盘盈、盘亏表,调整库存账。

盘点的功能是检查仓库现有库存量与帐面数量是否一致。若盘点结果是仓库现有库存量大于帐面数量,则盘盈;若盘点结果是仓库现有库存量小于帐面数量,则盘亏。无论是盘盈还是盘亏,它们的差异量都记录在盘点调整单。

根据上述工作流程,库存管理系统将包含以下内容:

1. 能对企业内的各类货物进行abc分类管理,并提供最低库存量、最高库存量、安全库存量的预警功能。

2. 可以存储各类信息档案包括物资、产品基本信息、供货单位信息、使用单位信息等。

3. 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物资入库管理/物资出库管理等等,安全、高效;支持各种类型的出/入库业务:生产入库、委外加工入库、采购入库、其他入库、生产领料出库、委外领料出库、销售出库和其他出库等

4. 提供退货管理功能

5. 通过查询库存,及时了解库存余额信息,便于订货下单,以免由于缺货,影响生产。另外,还提供经济订货量计算功能和打印订货采购单功能。

6. 支持库存盘点功能,可按仓库、物料进行盘点,自动汇总盘点数据,及时生成盘赢亏调整单

7. 可及时打印库存余额,方便领导决策或安排及时定货.

三、调研情况

1、国内外现状研究: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开始于1954年,当时美国首先用计算机处理工资单。40多年来,计算机在处理管理信息方面发展迅速。例如,60年代美国计算机在管理中应用项目不到300项,到了1975年达到2670项。而现在,美国在财务会计上90%的工作由计算机完成;物资管理中80—100%的信息处理由计算机完成;计划管理中是80—90%。据计算机应用方面发展较快的国家统计,计算机用于经济管理的约占80%;用于科技运算的占8%;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占12%。因此,经济管理是计算机应用的主要领域。

当然,由于库存管理在经济管理中占重要地位,其计算机化在发达国家中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是在70年代末开始的,虽然起步较晚,近几年发展却较快,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为信息处理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手段,对于推动我国管理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2、目前存在的问题:

库存管理对企业来说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单据数据。为及时结清每笔业务,盘点库存和货物流动情况,保证企业生产用料以及货物安全,库管人员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来作数据记录统计工作。

在世界发达国家,库存管理的计算机化水平已经很高了,尽管我国的生产企业在这方面也有了很强的意识和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

表现之一:有的企业单位的库存管理部分目前仍为手工、半手工操作。从供应单位办理入库登记开始,到使用单位输领料出库手续为止,所有操作基本上都是由仓库管理人员笔写,手理,加上算盘、计算器来完成。这不仅繁锁,效率低,而且缺乏库存管理的一些基本手段,如库存状况统计,查询经济订货量计算等,这给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上的落后,及经济利益上的损失。

表现之二为:有的单位的库存管理部已上了微机,但对微机的利用效率极低,有的在用它打游戏,有的仅把它当计算器或打字机来用。

表现之三为:有的企业单位既有了微机同时也有了库存管理软件,但硬件上去了,软件上不去。因为他们用的库存管理软件,大多为自己的工作人员及其他一些非专业人员所开发的简单的管理程序,很难称得上是“库存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这些程序的弱点多表现为:1)系统开发时无科学的理论支持。2)开发过程中调研不全面。3)软件编写时模型不清晰完整。4)所用开发工具落后(如foxbase等)。

四、研究解决方法及思路

根据我国国内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应用普及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我将用我所学知识,利用当前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的、实用的理论,开发一套基于net的库存管理系统,以求能对我国库存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具体的方法及计划如下:

全论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阐明所开发项目(库存管理信息系统)要满足用户哪些要求,并给出全文的摘要。第二部分为实际开发过程,这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分为理论支持,系统分析(实际调研),系统设计,软件编写,运行调试,系统安装,系统维护七章。第三部分为结束语部分,分为经验教训和注意问题及作者建议,参考资料二章。作为作者自己的心得体会与读者共享。这三个部分中,第二部分为库存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方法及工具(vb.net)使用的详尽论述处于全论文的核心地位。而其中的理论支持,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软件编写又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在此将这四章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一>理论支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1)当前计算机管理界所流行且实用的系统建设三原则:整体性原则、分作—协调原则、目标优化原则。(2)系统开发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法。(3)原型法。

<二>系统分析

篇(8)

一、交易形式的变更及其对记账方式的影响

1、交易网络化逐步形成

根据2007年底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的《2007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显示,有58. 6%的企业使用网上银行替代了超过一半以上的柜台业务;有26. 1%的企业使用网上银行替代了50% ~60%的柜台业务;26. 9%的企业使用网银替代了70%~80%的柜台业务;网银替代90%以上柜台业务的企业网银用户比例也超过了5%。由数据可见,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使用网上银行,交易网络化是会计结算的必然趋势。

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交易都能通过网上银行直接在网上进行,不需要再跑去柜台。目前,各大银行开通的网上服务非常繁多,从银行明细账查询到网上汇兑再到网上贷款。实现交易的网络化后,所有的银行业务都可以得到实时的反馈信息。现在有银行已经推出了短信提醒服务。当有款项汇进或汇出的时候,会发出短信提醒。交易网络化让银行与企业的账目之间能达到时间上的统一,信息可以同步。

2、电子凭证成为主要的记账凭证

网络化的电算会计中,电子凭证会代替纸制凭证。电子凭证分为内部电子凭证和外部电子凭证。内部电子凭证是企业内部财务软件系统生成的凭证。比如由采购人员在进销货系统中录入的信息,生成凭证后传送到总账系统中。外部电子凭证则是企业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在交易中产生的电子票据,比如网上银行汇款的电子回单等。同时可以通过在每个信息中都加入一个电子签名。以鉴别由企业内部人员录入的信息、由银行传递来的信息的真伪,保证电子凭证和纸制凭证具有一样的效力。凭证的电子化会大大提高会计业务的处理速度,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网络会计报告的产生

经济环境的改变,不断地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新的信息需求。在会计发展史上这种进程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进程有不断加速的趋势。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已远远超越了局部或技术性影响的范畴,事实上,它正在推动着工业经济社会向数字经济社会的发展。

1.会计报告载体技术的变革。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在会计中的应用,给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全新的信息载体技术。磁介质、光电介质等新的信息载体技术替代了纸介质成为会计信息新载体。计算机信息载体不仅数据存贮量大,而且特别适宜于信息的再加工处理。计算机系统可对其存贮介质上的数据进行极其快速的分类、汇总、再分类、再汇总、传送、转存等数据处理工作。

2.会计报告处理技术的进步。

计算机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分类、计算功能,而且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际上是当代技术进步最快的一个行业),计算机系统体积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快。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只要会计数据进入计算机系统,即可随时产生会计报告内容。现在,只要我们建立了具有标准编码结构的原始数据库捐助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分类和计算功能,随时可以组合产生特定需要的会计报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准备了物质条件。

3.会计报告传输技术的进步。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出现,尤其是巨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会计报告的传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会计报告传输和的时空限制将不复存在,通过互联网会计报告将逐渐成为主流渠道。 转贴于

三、随着网络发展还应进一步对环境信息披露,以便更好实现现代会计的社会责任

目前企业环境信息严重匮乏,披露的信息可比性差。信息使用者需要了解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所带来的环境风险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产生的财务影响,企业对此并未足够重视。因此亟需设置专门的资信统计机构与建立企业资信库。市场上还无专设部门或机构负责建立企业环境报告信息库。社会及投资者不能全面准确获得企业与环境相关的某种信息,那些恶意欺诈的企业,环境及财务信息亦缺乏反映和记录。西方发达国家每个企业环境信息情况都会反映在信息库中,可公开查阅。如果企业恶意诈骗,通过网络信息使用者很快就能知悉其恶劣行为,银行也会自动冻结存款,有关部门就会对此展开调查。

四、网络时代的发展对会计信息化人才要求越来越高

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特殊性根源在于其人才知识结构的特殊性,知识决定了人才的特点及其发展途径和方式,因此首先确定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是挖掘会计信息化人才特殊性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在确定人才特殊性要求的基础上,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各参与者从自身角度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发展提供动力和环境。

信息环境下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应该包含四个层次:常规知识、会计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与商务知识。

1.常规知识。深厚、广博的常规知识是一个人受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体现了人的素质。作为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应该掌握以下的常规知识:外语、数学、经济学基础等。

2.会计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审计、会计理论、职业道德等。要强调的是,会计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能停留在书本、准则与制度上,要融会贯通,应用职业判断分析、解决非常规问题,灵活应变。

参考文献:

篇(9)

 

引言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的兴起随之带来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改变和不断创新,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在日常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摘要形式之一。如何改变传统的网络教学系统设计,支持这些新兴的网络教学模式成为当前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1协作学习的基本概念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Learning)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的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协作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来支持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这种交互活动指的是以小组形式,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协作,学生通过合作过程共同完成学习。学习小组中的成员按照一定的策略进行分派,如可以依据学习者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认知方式等等的差异进行分组,即异质分组。,网络教学平台。一般采用互补的形式有利于发挥不同认知类型学生的优势,从而促进学生认知风格的“相互强化”,提高协作学习的效果。

协作学习最大的优势在于协作活动的参与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学生们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进行同伴互教、讨论交流、课外兴趣活动等协作性学习。学生、教师通过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在网上共同进行问题的探究探讨。教师通过网上专题讨论为各个学生提供了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每个学生可以在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学生不仅可以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别的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视野的扩大,学生也将逐步增加对知识的掌握,对社会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

2CSCL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是指学习者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一个协作学习环境来辅助和支持讨论、协作与交流等活动,从而进行协作学习的一种方式。Koschmann在CSCL2002大会报告中提出了CSCL的定义:CSCL核心研究领域所关心的是在共同活动环境中意义形成的实践,以及实现这些实践活动的途径。他强调研究重点是形成共同意义的社会实践,而技术工具是意义形成的中介。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将CSCL的重点放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上,他认为: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构建协作学习小组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称为计算机支持下的协作学习。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是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 Work)与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教育方法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学习方法。它是在支持协作学习的环境中,教师提出一个明确的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分工合作,用计算机查找资料,并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形成文档,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该任务;教师观测学习的进行过程,并组织小组进行交流,相互帮助与竞争,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网络教学平台。

CSCL是伴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与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重要方面,根本上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和策略。CSCL发生在协作理论与计算机相关技术交融的环境之中,能够充分发挥协作学习的优势,更能够实现传统教室环境下无法开展的协作学习方式。与传统的CL相比,CSCL突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各类分隔屏障,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同时,交互变得更加容易控制,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目标的合理安排,更多的是学生的协作情况、学习过程的规划设计。

3CSCL支持系统设计

3.1设计思想

目前,国内基于局域网的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往往是基于功能来划分和组织的,而且大部分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功能分析和设计,包含的功能一般是广播教学、文件分发以及屏幕监控等等;学生使用的客户端往往只有上传作业和电子举手等功能。这类型的教学平台严重忽略了对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和讨论的支持。

由此不难看出,原有的教学平台并不能支持现今多种新兴的网络学习模式,特别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要想设计出契合实际需求的教学系统,我们应该转变设计理念,尝试以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为核心和主线,将各种系统功能融合进教学组织过程中去。

3.2CSCL支持系统的总体结构

篇(10)

一、课题来源

源于学校实际需求。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在大多的验证身份的生物技术当中,指纹验证应该是最简单、方便、可靠的一种技术手段。而如何有效地使用指纹验证系统,把它引入到高校考勤当中,改革以往传统的考勤方式中的漏洞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结合指纹验证的特点,研究并提出一种指纹考勤的有效方案。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一个指纹学生考勤原型系统,并以我校作为其应用背景。

2.2

研究意义

随着学校的改革发展,加强教学和学生工作管理过程中,考勤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目前教师对于上课考勤以及考试的身份认证主要采用人工纸笔登记的方法。相关部门对全校的考勤统计不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而且不能及时公布学生当天的考勤情况。同时也不便于对教师在岗情况进行考查。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校园网已基本建成的前提下,开发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考勤系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案。相对于其他的生理特征,指纹的唯一、不易丢失和终身不变特点使指纹识别在国家安全、门禁系统、考勤制度、身份管理等领域起着鉴定和记录身份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吸引研究者从事指纹验证方向的研究,并且已经有不同的指纹考勤系统在不同领域得到应用。但在高校的考勤中还有待更多地实践和关注,特别是如何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实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3.1现状

3.1.1指纹识别技术

指纹是人手指末端正面皮肤上凸凹不平产生的纹线,纹线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不同的纹型。这些皮肤的纹路在图案、断点和交叉点上各不相同,在信息处理中称为指纹的特征点。每个人指纹的纹路在图案、断点和叉点上各不相同,是唯一的、终身不变的,依靠指纹特征的唯一和稳定性,可以把一个人同他的指纹对应起来,通过提取他的指纹与预先保存的指纹模板进行比较,就可以验证身份,这种依靠指纹特征来进行身份验证的技术称为指纹识别技术。由大量关联了标识号或姓名的指纹特征模板所构成的数据库称为指纹特征模板数据库,而由指纹原始图像与标识号或姓名关联的数据库则被称为指纹原始图像数据库。通常登录和采集建立指纹特征模板数据库的同时,必须同时保存指纹的原始图像数据,建立备份的指纹原始图像数据库。典型的自动指纹识别系统处理流程由以下步骤构成:首先对指纹图像采集,再进行图像预处理,再对细节点提取细化,最后指纹匹配。

在对图像进一步预处理,经过自动图像预处理可得到较干净的点线图,图像预处理步骤一般分为图像的归一化、方向场的计算、图像的滤波增强、二值化和细化。使用指纹图像进行图像增强的方法,提高指纹图像质量,可采用的方法有:方向加权中值滤波、各项异性滤波、基于规则的图像增强、基于模糊逻辑图像增强、Ga-bor图像增强。其中,Ga-bor图像增强是比较常用的一种。

3.1.2指纹图像采集

指纹识别的应用,要求指纹纹理以数字形式进行运算。指纹图像采集,主要就是将人体的指纹信息转换为可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的数字数据。常用的指纹采集设备有光学式、硅芯片式、超声波式等三种,其中光学指纹采集器是最早的指纹采集器,也是使用最为普遍的。

3.1.3指纹识别系统的设计

在整个指纹识别系统中,指纹识别子系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了在客户端指纹图像采集,指纹模板生成和存储,指纹图像匹配等。在应用系统的设计上主要考虑模块的设计、数据库设计。

3.1.4指纹应用系统

目前,指纹识别技术的应用系统主要有

2种:嵌入式系统和连接

PC的桌面应用系统。嵌入式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系统,

它不需要连接其他设备或计算机就可以独立完成其设计的功能,而连接

PC

的桌面应用系统具有灵活的系统构,并且可以多个系统共享指纹识别设备,可以建立大型的数据库应用。

3.2

发展趋势

指纹识别由于其技术的成熟和成本降低,开始彻底走向民用。在经历了近10年缓慢的自然增长后,指纹识别技术即将迎来一个跳跃性发展的黄金时期。指纹识别技术的巨大市场前景,将对国际、国内安防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指纹识别主要应用在考勤等领域。相信,随着指纹识别技术的完善,不仅仅应用到各类考勤系统中,还可以拓展到联网、远程监控中。指纹作为一个非常有效的识别手段,在以后的发展中即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又孕育着巨大的商机。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对的人士投入到其产业化的进程中来。

参考文献:

[1]谢健阳,李铁才,唐降龙,佟喜峰

指纹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微计算机信息(嵌入式与SOC)

[2]张 帆

,

杨凌云

高校网络指纹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信息技术

[3]周广杰,范钦满,赵志国指纹点名系统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教育长廊

[4]吴宝阳,甘志刚,张彤,肖南峰,韩坚华,用于互联网用户身份认证的指纹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装备制造技术

[5]朱剑民.指纹识别技术在罪犯指纹点名管理系统中的应用[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5.

[6]段少雄,田捷,李恒华.高效指纹考勤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工程,2003,29(9):37~38.

[7]奚建荣.基于局域网的指纹考勤系统的设计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

[8]刘记.

无线指纹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

河北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7.

[9]宋宇.

基于FPGA

的指纹采集卡的研究[D]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杨文忠,章兢.

基于串口服务器的指纹网络考勤系统[J

]

.

嵌入式网络技术与应用,2006

(5)

:12

-

16.

[11]郭国伟,刘大茂

指纹图像质量评估的研究与应用.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年第12期

[12]马文科,王玲,何浩

基于以太网的指纹门禁控制器设计与实现.微计算机信息(嵌入式与SOC)

[13]尹雅莎,尹浩,冀强

基于指纹识别算法的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现代电子技术2008年第24期

[14]

李翠华,苏秀英,詹金兰,韩天

指纹识别在新型学籍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5]李文藻,邹兴平

指纹信号的识别特征提取和处理技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16]林国清,

李见为,

王崇文

指纹图像的预处理[J].

计算机工程,

2002,

28(9):

179-180.

[17]孙晖,赵菁

一种基于指纹识别的通用型网络考勤系统

计算机工程2002年12月

[18]王芳,沈林武

一种指纹模块在考勤终端中应用与研究

[19]孙彩云,赵远东,高超等

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7,23.

[20]李波,王祥凤,史江萍,胡俊宇

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考生身份认证系统.电脑开发与应用

[21]苏文新,郑东

一种基于一次性口令和指纹识别的身份认证方案.计算机工程

[22]彭曙蓉,王耀南

一种基于指纹识别的网络考勤系统.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1卷第2期

[23]彭曙蓉,

彭楚武,

杨文忠

指纹IC卡在考试身份认证系统中的应用[J]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3,

10

:

85-87.

[24]李鑫,

惠晓威,

张全贵

基于智能卡和指纹识别的校园综合系统[J]

.

微计算机信息,

2004,

20

(

9)

:

110-111

[25]魏发建,游敏娟,王保帅,赵传华,王世刚

浅谈指纹识别的基本原理.

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第10期

[26]尹立强,苏新红

智能指纹识别系统的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8,27:20-21.

[27]张海春,回文博,林立忠

指纹识别技术研究进展.

石家庄学院学报

第7卷第3期

四、主要研究内容、途径及技术路线

4.1

主要研究内容

(1)系统技术研究

指纹识别技术是用于学生考勤中检测其信息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在考勤过程中,对识别技术所要求的普遍性、唯一性、可采集性、可行性、可接受性、防伪性,该方法都可以达到。拟将结合面向对象语言和Microsoft

SQL

Server2000数据库,开发采用指纹考勤机,以遵循

TCP/

IP协议的以太网为传输媒介,包括上层管理系统和指纹考勤终端。

(2)指纹识别高校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在指纹识别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一个高校考勤系统原型。拟采用学校学生考勤作为其应用背景。

4.2

研究途径及技术路线

(1)系统技术研究过程

基于指纹的学生考勤系统是一个集成了多种高新技术的复杂系统。技术的选择也应以实用、可靠、稳定为主。

①由于在采集过程中会涉及到比较多的人数,所以要求在采集时每个人都应注意手指的清洁和干净度,尽量防止人为因素影响图像质量。

②在指纹识别算法上,我们利用自动指纹识别系统进行指纹识别。

③在考勤过程中,建立学生的考勤指纹库由专门的数据服务器保存,在所有教室配备指纹考勤终端,包括实训基地和农业大棚实训基地,支持后台服务器验证比对,通过连接计算机网络,完成自动上传考勤记录功能,同时,学校的教师办公室以及教务处、院长办公室等,都可通过本机查看实时考勤情况,并可在不同情况下,对每个教室信息,使考勤结果更加准确。在考勤过程中,同时也可以考核老师到勤情况,所以该系统也能对老师的上课情况进行考核。由于我们采用的是普通课堂考勤和实习基地考勤两种方式,所以在功能上会采用两大功能区分其考查的方式,并利用现有学校局域网络系统,采用TCP/IP、Internet、web页面技术和网络管理技术,实现指纹在不同地点的远距离传输。以下是网络架构图:

(2)指纹识别高校学生考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采用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法的思想和原理、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来进行原型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原型系统将大致包括几大模块:采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学生考勤管理模块、基本信息模块、查询模块,各模块间使用以遵循

TCP

/

I

P协议的以太网为传输媒介联接。

五、研究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和技术指标

六、最终目标及完成时间

6.1

最终目标

研究并提出一种在高校中利用指纹识别考勤的新系统架构方案。

完成原型系统。

通过分析整理,总结应用成果,完成毕业论文。

6.2

完成时间

七、现有条件及必须采取的措施

八、协作单位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九、导师意见

签名:

十、考核小组意见

组长签名:

篇(11)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档案信息化管理是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升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档案部门大力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图使档案工作与社会发展同步。尤其现在计算机管理广泛应用于各类单位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各项管理活动中,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公速度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如何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事物的出现,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中进行,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那么档案也自然以机读形式存在,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者将面对更多的机读形式以磁盘为载体的档案。广大信息检索者关心的是信息的内容,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不同的机读形式的档案中。把这些档案信息综合系统地提供出来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失时机地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必须有一个精选的过程,使得机读形式的档案信息具有系统性,真实性、有价值性,用户才能获得更为完善的服务。由此看来,档案信息电子化是档案利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管理软件缺乏统一性。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规格各异,各自开发的软件不能互用,并且没有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由于不能互调,就不能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编辑成果,这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

2、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仍需改进。档案信息管理电于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历史原因,馆藏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档案自动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一个馆或某个专业系统,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这也制约了档案信息工作电子化。

3、档案管理的技术标准,组织工作程序标准未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考虑,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方法、著录标准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

4、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实现档案信息电于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屡次和先进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谈不上档案信息电子化了。

二、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1、建立网络档案系统。

在系统内建设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建立健全内部服务网和公众服务网,发挥网站的作用,使档案网站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促进档案现行文件信息化的标准建设,根据系统建设需求,采购必要的硬件设备,为系统提供硬件基础。提高档案管理软件的技术和应用水平,为保证档案信息交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制定相应的策略、保障档案资源的原始性、安全性、可靠性。

2、加强电子文件的管理是做好档案信息化的关键

2.1电子文件的载体稳定性差,易损坏,随着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的建立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要文件被传输上网。上网前,又按着信息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了文件格式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通用性,对那些未输送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网上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档,应由电子文件形成部门编目整理,也利用网络技术向档案部门传输,可以借助信息管理网络在各业务管理机构与档案部门之间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建立依附在信息管理网上的归档专用子系统。将上网与未上网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通过此系统传输给档案部门。档案部门经与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部门协商后,要对归档的电子文件提出格式要求。无论利用何种途径归档,必须由电子文件形成单位按统一格式编目整理后,传输给档案部门,不能由档案部门自行从网上下载,以保证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对其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档案部门接收的电子文件一律应存入光盘,最好不用磁盘存贮。2.2电子文件归档所涉及的问题更加广泛,受制约因素多,仅靠档案部门独家很难完成,应采取电子文件形成部门、档案部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三结合的方法。电子文悠扬形成部门熟悉各项管理业务,了解电子文件的自然形成规律和历史联系,是承担归档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在鉴定工作价值时最有发言权;档案部门掌握归档的原则、方法,又了解全局情况,可以发挥把关和统筹作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既是电子文件的形成单位,又是设计和维护信息管理网络、管理电子信息的专业技术部门,在电子文件归档制度化、标准化的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三个部门的职能应用于相互渗透,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电子文件归档中集成一体,共同形成质量较好的电子文档。

2.3,做好档案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现行文件工作领域,对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进行指导,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通过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即只能读不能写的不可更改的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2.4解决好档案电子文件的保存问题。以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文件,从理论上讲能够长期保存。因为它的信息读出是无接触式的,不存在磨损。电子文件记录在介质层上的信息被密封在塑料保护层内,不怕外界磁场的影响,不会直接受到空气中的灰尘、水份及有害气体的侵害。但是,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时间短,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所以,电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是有待档案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目前,对于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需要定期进行复制,以防止信息损失。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