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1 16:25: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篇(1)

教材在例1中一共安排了三个知识层次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梯度,知识目标设计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首先是结合实物,从实际和整体上感知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其次是对长方体的实际观察,进一步感知长方体的直观图,掌握面、棱和顶点的概念;最后是进一步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例2是在例1学习的基础上,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在长方体特征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从而明确正方体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认识长、宽、高,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的能力,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增加初步的空间观念。

3.增强空间概念,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加空间概念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和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增强识图能力。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教具、若干纸盒、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有线和面,物体都是由线和面组成,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能给大家说说你的周围有哪些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道具,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和长方形的区别。(教师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教学例1

(讲解例1按“再现实物表象抽象立体图探索特征认识长、宽、高”的顺序,认识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面、棱、顶点,并板书。

(1)激活经验

讲解例1,多媒体出示长方体图形,三维动态的图形展示,让学生有一个长方体的概念感知。然后拿出实物长方体盒,按小组发给学生,认真观察,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然后回答上面的问题。让更多学生在实物观察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2)长方体的抽象图形

问题:在刚才实践的基础上,同学们已经清楚了长方体的一些特征。生活中你见过的长方体都有哪些?(学生广泛发言)

(3)小组讨论

①观察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不同的面大小一样不?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

②观察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所有的棱等长吗?哪些棱等长?

③观察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小组实践、讨论后,归纳出数据,完成教材第28页的表格。

④阶段小结加深印象

长方体有6个面,而且相对应的面大小相等;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四条棱长短相等;长方体共有8个顶点。

⑤画图操作

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图,多媒体出示长方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问题:在平面上我们看到的长方体和实际中的长方体一样吗?哪里有区别?我们怎样画长方体?

教师演示长方体的抽象图形,修正表象。

实践操作,学生在练习本上自行画出长方形。

小结:在长方体中,相交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是长、宽、高。

2.学习例2,认识正方体及特征

实践认知:教师出示正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特征。

问题:看这个正方体和刚才看到的长方体有什么区别?

小组讨论:观察正方体的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广泛发言,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

小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等长,6个表面大小相等,都是正方形,我们叫做正方体,正方体是长方体的一种,具有和长方体一样的特征。(板书: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巩固反馈

(1)用直尺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记录长、宽、高,并计算12条棱长的和是多少。

(2)出示一个长方体,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8厘米、4厘米、3.5厘米,该长方体上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右面的面长、宽各是多少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之和是多少厘米。

篇(2)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这些图形是平面图形。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揭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二、揭示课题:

平面图形是研究同一个平面内的多种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立体图形研究的是在若干个面内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评:从复习平面图形导入立体图形,开门见山的导入课题。】

三、讲授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思考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短怎样?

(3)3条陵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评:学生带着思考题去实践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便于操作。】

2.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长方体物体,通过看、摸、数,回答思考题的问题,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1)师提问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老师注意比较学生的不同数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按顺序数面的个数,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体的面是由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组成。

【评:教者表扬了按顺序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同学,很快地原来漏数或重复的同学,也能正确地数出面的个数。可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师提问②: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认识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或者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提问③: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度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宽,真正认识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通过师生对话,板书长方体面6个都是长方形或其中有两个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老师通过对相对两个面和相交两个面的比较,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并让学生说出哪两个面相交得到棱(如前、右两个面相交有一条棱。……)提问①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数棱时可以按顺序分三组数或者按相对的棱分三组数,长方体有12条棱。

【评:教者再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可以看出,教者善于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提问②相对的棱长短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由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的道理,说明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并板书:棱12条相对棱长相等

(3)老师通过对相对的棱和相交的棱的比较,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顶点8个

【评:学生通过手摸、眼看,手眼并用地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对平摆、竖摆的长方体进行观察、触摸、按顺序地数获得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并且师生共同小结了长方体的特征及其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创造情景恰到好处地演示了实体和框架长方体模型,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使用长方体学具。】

(二)画长方体立体图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教具,知道不管在哪一个位置上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从而揭示长方体的画法

。【评:从美术课静物写生入手,导出长方体的画法,提高学生看立体图形的能力。】

(三)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让学生观察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一定有3条棱。

(2)三条棱中任两条一定是同一个面的长和宽,指出这两条棱也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另一条称为长方体的高。并在图上标出长、宽、高。

(四)正方体的认识和正方体的特征

(1)利用长方体框架(或幻灯片),变动长方体正面的长,使之与宽的长度相等,再变换长方体的高,使之与长、宽的长度相等,从而揭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并出示正方体的实物图及画出立体图,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教者吸取电脑软件的长处,动态地在幻灯屏幕上把一个长方体变为正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映入每一位同学的眼帘,其结论便水到渠成。】

(2)正方体的特征启发学生通过观察面(包括:个数、形状、面积大小)、棱(包括:条数、长短)、顶点(个数),归纳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总结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归纳特征后,老师小结并板书其特征。板书:正方体面6个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棱12条长度都相等顶点8个

【评: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点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点上来,他们手拿正方体学具,边看边摸边数边讲,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五)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通过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知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所有的特征,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并不是每个长方体都具有。如果把长方体看成一个整体,那么正方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评:利用子集思想揭示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辩证关系启蒙教育,自然不生硬,易被接受。】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

2.判断。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正方体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每条棱长是5厘米。

3.说出下面各图形的长、宽、高(课本练一练第4题)

4.下面是一个由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长方体的部分图,说出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并试说哪个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评:练习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小结及布置作业

老师通过补充板书:学生通过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及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的“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标在了这个长方体哪个位置。从而加深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认识。

【评:总结的板书设计新颖,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眼前,给人铭刻记忆,久久难忘。】

【总评】:

篇(3)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1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例1、例2及练习五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认识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

2.经历探索长方体特征的过程,借助实物图逐步建立立体感和空间感。

3.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根据需要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长方体框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情境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学过的立体图形。

师:今天咱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长方体的认识。

师:大家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1)长方体平平的面是长方体的什么?(面)

(2)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是长方体的什么?(棱)

(3)长方体3条棱相交的点是长方体的什么?(顶点)

同桌互指什么是长方体的面,什么是长方体的棱,什么是长方体的顶点。

2.长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都是什么形状?有哪些面是相等的?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这些棱可以分为几组?哪些棱长度是相等的?

(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出示教材第19页例2,小组合作制作并讨论例2中的两个问题。

(2)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什么?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第(4)题小组合作探究,集体汇报。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五第1~3题。

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通过摸一摸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学生组内讨论,指名汇报,教师补充、完善,得出结论。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反思

篇(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作为苏教版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的起始课,内容涉及众多知识点的学习,承载着建立后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认识这一基本任务,其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一、课前思考

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虽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和感性经验,但他们还未能够全面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结构特点,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和认识,为后面的表面积、体积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常见的教学路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先从实物入手,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方式认识长方体面的特征,接着借助长方体框架,通过测量或推理等方式认识棱的特征,之后认识顶点的特征,最后是认识正方体的特征并揭示二者的关系;第二种是结合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自主探索并填写活动记录单,然后汇报交流面、棱和顶点的特征,形成共识之后,再揭示二者的关系;第三种是利用实物,认识一般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同点,再认识它们各自的不同点,最后揭示二者的关系。不难发现,上述三种教学路径不同之处在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教学,第一种是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先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再认识正方体的特征,第二种是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同步进行,第三种则是在第二种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研究对象――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

上述三种教学路径哪一种相对好一些呢?在学生能够领会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前提下,教学路径无所谓谁优谁劣,谁好谁坏。但是如果学生通过学习无法真正领会,或者仅仅是机械记忆甚至片面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话,那就要另当别论了。而事实表明,采用上述教学路径中的任一种,均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因知识点众多,教师容易主次不分,揭示不力,给学生以“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感觉,由此形成的知识结构是零散、杂乱的;二是割裂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以及二者的数学关系,导致学生难以统整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的数学认识。比如,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描述仅限于“是立体图形,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数学关系仅仅是记住结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至于“正方体为什么会属于长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特殊在哪儿”则语焉不详。

基于上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笔者作了一次有益的教学尝试。

二、教学实践

1.观察茶杯、弹力球和饼干盒。

核心问题:与圆柱、球体比较,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学片段1:

师:这里有三个物体――茶杯、弹力球和饼干盒(如图1),它们分别是什么立体图形?

(图1)

生1:圆柱体,圆,长方体。

生2:不对!是圆柱体,球体,长方体。

师:弹力球的形状是球体,与圆柱体、球体比较,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生:长方体有6个面,球体没有。(板书:面 6个)

师:球体没有平面,整个外表是1个曲面。圆柱体呢?

生1:圆柱体有2个平面和1个曲面。

生2:长方体有棱角,球体没有!

师:说得很好!这个棱角所在的顶端,这一点我们称为顶点。有几个?

生1:上面有4个,下面有4个,一共8个顶点。(板书:顶点8个)

生2:圆柱体和球体没有顶点。

师:是的。长方体还有什么特征?

生:长方体有12条边,球体没有。

师:他说的“边”是指两个平面相交的线,在数学上我们称为棱。(板书:棱12条)球体没有棱,圆柱体也没有棱。

师:通过与圆柱体、球体比较,我们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观察水晶纪念品和饼干盒。

核心问题:一个立体图形是不是具有“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特征,它就是长方体吗?

教学片段2:

生:不一定,它还可能是正方体!

师:你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立体图形“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它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大多数同学表示同意,个别学生持反对意见。)

生:我觉得不一定。有可能它的表面是平行四边形或者其他图形。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纪念品(如图2),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不考虑它前面的装饰部分。想一想,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图2)

生: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师:是的。它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但它是长方体吗?

生:不是!

师:这说明我们之前发现的特征是长方体的一般特征,还不能算是它的本质特征。与这个纪念品进行比较,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生1:纪念品上除了直角,还有锐角和钝角,而长方体上面都是直角。

生2:纪念品上有梯形,而长方体的面全是长方形。(板书:面是长方形)

生3:纪念品的上面和下面不一样大。虽然都是长方形,但大小不一样,而长方体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

师:你是怎么知道它们完全相同的?

生1:我是看出来的。

生2:我们用尺量过了,上面和下面的长相等,宽也相等。

师:上面和下面是一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还有……

生: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后面。

师: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而这个物体只有左边和右面完全相同,上面和下面的大小不相同,前面和后面的大小也不相同。(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我们再来看看它们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

生: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而这个纪念品相对的棱长度不一样,不相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来的。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尺量一量。

师:那就请你来量一量。

生:我用尺测量过了。长方体相对的棱的长度一样长,这个纪念品横着的四条棱,上面的两根比下面的两根短,不一样长。

师:非常好!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又发现了长方体的一个特征。(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同学们,这些特征才是长方体最为本质的特征。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是不是长方体,关键要看它是否具备长方体的本质特征。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

核心问题:正方体属于长方体吗?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特殊在哪儿呢?

教学片段3:

(课件动态演示: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切为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再切为长3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即正方体。)

师:正方体属于长方体吗?

生1:属于,它是由长方体切成的。

生2: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因此属于长方体。

师:通过看一看、数一数就能知道正方体属于长方体,但仅看这些特征还不能算是长方体。

生: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正方体也应该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你是通过类比得出这样的关系。

生:正方体的面是正方形,而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师:讲到点子上了!正方体符合“面是长方形”这个本质特征。

生:正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因为每条棱都是3厘米。

师:是的。正方体的12条棱一样长,说明它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那它特殊在哪儿呢?(板书: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生:6个面是正方形,12条棱长度相等。

师:说得非常好!如果从长、宽、高三个维度来看,正方体特殊在哪儿呢?

生:长、宽、高相等!

师:对!正方体的特殊就在于它的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长、宽、高相等。

三、课后思考

1.立足核心知识的挖掘和凸显。

笔者认为,以核心知识为“支撑点”和“联结点”,建构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能较好地保持知识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以核心问题为“聚焦点”和“主线”,关注儿童数学学习的“构筑历程”,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明显的连贯性和层次性。确定核心知识,设计核心问题是突破教学困境的关键所在。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是“长方体的面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和“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立足这两个核心知识的有效挖掘,能凸显长方体的本质特征,避免肤浅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是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和错误认识“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立体图形是长方体”的产生,同时融正方体特征的发现和理顺长方体、正方体二者之间的数学关系为一体进行整体教学。

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与圆柱体、球体比较,长方体有什么特征?一个立体图形是不是具有“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特征,它就是长方体呢?正方体属于长方体吗?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特殊在哪儿呢?这些核心问题的提炼和设计,层次分明,目的明确,直抵本质,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和激发儿童的思维潜能,使得数学学习历程极富独立特征和学科意义,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凸显了核心知识的作用和价值。

2.在比较异同中统整数学认识。

篇(5)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初步识别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用其他立体图形做准备,使学生由认识二维空间发展到认识三维空间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基于以上认识,并结合设计理念,我认为本课的教学准备是有:首先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体模型,以便学生认知;其次,找学生回答以前学习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特征,同时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第三,板书设计和例题设计。第四,设计学生回答问题环节,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在比较中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内容

就教材而言,关于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内容,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教材上的宏观指导不能死板硬套的教给学生,而是要将这些学习层次化为具体内容,达到学生认知的目的。

就具体内容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安排,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下方法。

首先,重视对概念的理解。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在学习容积时,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其次,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长方体和正方体非常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图形和概念的认识,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如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安排了让学生说出纸巾盒、数学课本、粉笔盒等的形状、长、宽、高等练习。

第三,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在各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都注意学以致用。如在长方体、正方体认识时,安排了计算俱乐部四周要安多长的彩灯线等练习;在学习表面积时,安排了大量的根据具体情况计算物体表面积的内容。

第四,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如计算拼插奥运墙所用积木的体积,为“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选取合适的容积单位等。即巩固了所学数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体积单位,就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旧知、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通过比较两个不容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的体积,让学生由比较物体的长度有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物体的面积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想到比较物体的体积应有统一的体积单位,由此引出体积单位。又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 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就实现了定义与释义相结合、特征与模具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教学。

篇(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164-02

低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及一些平面内何图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几何形体的基础。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这节课我尝试运用“探究型学习课”,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方法,通过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规律,理解“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特征。

(2)在操作中自己探究知识、发现规律。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师:粉笔盒、魔方、长方体、正方体教具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生: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各一个,剪刀、尺子。

教学过程:

一、实例引进

1、出示粉笔盒和魔方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生:粉笔盒和魔方)

师: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生:粉笔盒是长方体,魔方是正方体)。

师:说得好,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学生举例)

2、师: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什么是正方体?(学生只能用手比划,说不清楚。)

师:同学们认识它,可是又说不清楚,你们想不想说清楚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是长方体,什么是正方体?(出示课题)

二、组织探究

1、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1)师:用你们的手摸一摸长方体的物体,摸到平平的部分叫什么?大家都认识是面吗?(板书:面)

(2)师:再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这一条共有的边,它叫什么?我们给它一名名字,叫做“棱”。(板书:棱),用手摸一摸桌面上的长方体的棱,再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生:12条):量一量它们的长度,可以分成几组?(生:3组)

(3)师:再用手去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它叫什么呢?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做“顶点”。(板书:顶点)请同学们互相指一指长方体的顶点,它有几个顶点?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学生量后:不相等)三条棱的长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4、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那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又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正方体用手指给同坐看。

2、研究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现在我们来研究它们的面有什么特征。

(1)师:先请同学们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生:6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肯定学生的不同数法后,引导学生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法数,以避免重复或漏数)请同学们按教师的方法再数一次长方体的面。

(2)师:观察一下长方体的每一个的面是什么形状?(生:长方形)

(3)师:长方体的6个面的形状我们是可以看出来的,那么6个面的大小有什么特征呢?你们能不能帮教师用什么方法找出它的规律呢?注意:面对面的两个面叫做“相对的两个面”,(学生积极动脑,想到合作,想出不同的方法)。

甲生:用尺子量出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宽分别相等的,得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乙生:把长方体的6个面剪出来,通过面对面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丙生:将长方体放在一张纸上,用笔临摹出长方体一个面的大小,再把在纸上所画的面与这个长方形相对应的面作比较,正好重合,同样得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相同,大小相等。

(4)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能想出不同的方法,你能找到了什么特点?(生:上下两个面相等,左右两个面相等,前后两个面相等)

师:这样概括太长了,谁能够用最简的一句把它的特点说清楚?(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同桌互相说一说。

3、认识正方体的面的特征

(1)师:你们能用研究长方体面的方法来研究正方体面的特点吗?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大小又怎样?(学生操作后,互相交流)。

(2)师生共同小结正方体面的特点。

4、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1)师:我们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小组讨论)

交流小结:相同点是它们都有6个面;不同点是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正方体的6个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正方体的6个面大小都相等。

(2)(出示一个长方体,其中两个本对面是正方形的物体)你们看一看,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学生有两种说法)。

引导讨论得出:正方体的6个面是正方形,而这个物体只有2个面是正方形,所以它不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

三、运用新知识判别

(1)出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说出它的长、宽、高各在哪里?再换不同的方向,让学生再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2)出示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让学生说出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篇(7)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学过程:

一、独立分类,感知图形

(一)独立分类

师出示实物图片(如下图):

师:这些东西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你知道它们的名称吗?(教师指一个,学生说一个,结果指到的学生都能说出它们的名称。)

师: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并想一想你分类的理由。

学生开始分类,教师开始巡视。

师:谁上来汇报?

一男生主动上来,在黑板上移动已经贴好的实物图片,结果如下:

(评析:借助实物图片,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大部分学生能够按预设的方法进行分类。把学生的分类结果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为下面的感知提供素材。)

(二)感知图形

师:你为什么把休闲鞋的盒子、牛奶盒、北京肥皂、木块放在一起?

生:因为它们都是方的,它们的边有长有短。

师:你说的都很有道理!这四个物体就叫做长方体。(师在这四种图片下方板书:长方体)

师:你为什么把积木、粉笔盒、骰子放在一起?

生:因为它们都是方的,而且每一条边都一样长。

师:有一定道理!这三个物体就叫做正方体。(师在这三种图片下方板书:正方体)

师:你为什么把凉茶罐子、笔筒、铅笔、茶叶盒放在一起?

生:因为它们的两端都是圆的,中间直直的。

师:像这样的物体叫做圆柱体,平时就叫圆柱。(师在这四种图片下方板书:圆柱)

师:你为什么把弹珠、足球、皮球放在一起?

生:因为它们都是圆圆的,可以滚动。

师:有一定道理!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球体,平时就叫球。(师在这三种图片下方板书:球)

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板书课题)

(评析:学生述说分类理由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特征的过程。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对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二、直观体验,领悟特征

(一)认识长方体

师:我们先来认识长方体。请你们拿出一个形状是长方体的木盒子,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生:它的每个面是平的。

生:它的面有大有小。

师:我们通过摸,感觉到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而且有大有小。现在请你们用眼睛瞧一瞧,还有什么不同的发现?

生:它有六个面。

师:你是怎样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台来给大家数一数吗?(一生上来指给大家看)

生:它还有八个尖尖的角。(上来指给大家看)

生:它还有12条边。(上来指给大家看)

师:大家再看一看长方体的六个面是不是一样?

生:不一样,有大有小。

师:通过刚才的摸与瞧,我们知道了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不一样。

师:数学书上一般用抽象的长方体来表示(如下图)。(师把抽象的长方体图片贴在“长方体”这三个字下面)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图片,学生齐读蕴含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长长方方一物体,平平稳稳随处见。

(评析:借助课前准备的长方体实物,学生能够较好地感知长方体的特征。最后的板书和图片,将实物图、名称、抽象图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感受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让人觉得很有数学味。特别是最后一张图片还插入了顺口溜,长方体的内涵变得更充实。)

(二)认识正方体

师:请你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研究一下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开始研究)

师:谁来汇报一下?

生:我这个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上台展示)

生:我这个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一样大。(上台展示)

生:我这个正方体一共有六个面。(上台展示)

生:我这个正方体的每条边都是一样长的。(上台展示)

生:我这个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上台展示)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正方体的主要特点是有6个面,每个面大小相等。数学书上一般用抽象的正方体来表示。(如下图,师将它贴在“正方体”这三个字的下面)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图片,学生齐读蕴含正方体特征的顺口溜:正正方方6张脸,平平滑滑都一样。

(评析:由于有了认识长方体的经验,此环节教学比较顺利,学生对实物图、抽象图、名称、顺口溜之间的关系有了较深的认识。)

(三)比较明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你们认为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生: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

生:正方体的每个面都一样大,长方体的面有大有小。

生:正方体的每个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的面有些是长方形。

生:正方体的每一条边都是相等的,但长方体的边有长有短。

师: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有了一定的认识。那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有6个面。

生:它们的6个面都是平的。

生:它们都是方的。

师:那你们认为是长方体好找,还是正方体好找?

生:长方体好找,正方体不好找。

生:家里的长方体多,正方体少。

师:生活中长方体比较多,正方体比较少,因为正方体比较特殊。

(评析:先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再找它们之间的相同点,通过两次寻找,学生对两者之间的空间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最后通过长方体好找,正方体难找的体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正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

(四)认识圆柱

师:请看老师手里的圆柱,你们认为它有什么特点?

生:它的上面两个面是圆的。

生:它的上下两个面是平的。

生:它中间的面不是平的,是弯曲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弯曲的。

生:闭上眼睛摸一摸就知道了。

师:请同学们也闭上眼睛摸一摸。(结果大家都认为圆柱中间的面是弯曲的)

师:圆柱还有什么特点?

生:上下一样粗。

师:同学们讲得很有道理!你们能让他滚动吗?认为能的,上来滚动一下。

一生上来示范:把圆柱放倒,真的能滚动。

师:你们能让它不滚动吗?

一生上来示范:把圆柱竖起来,真的不能滚动。

师:你们现在有什么话要说?

生:圆柱有时候能够滚动,有时候不能滚动。

师:通过刚才的回答,我们对圆柱有了一定的认识,数学上一般用抽象的圆柱来表示(如下图,师将它贴在“圆柱”这两个字的下面)

师课件出示下面图片,学生齐读蕴含圆柱特征的顺口溜:上上下下一样粗,放倒一推就滚动。

(评析:借助实物,学生对圆柱的基本特征还是能够认识。但对曲面、滚动这两个特性比较生疏,为此教师进行了适当引导,最后的板书及图片让学生对圆柱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五)认识球

师:请看老师手里拿着的两个球,你们认为球有什么特点?

生:球是圆圆的。

生:球可以在地上滚来滚去。

生:球的表面是弯曲的。

师:通过刚才的回答,我们知道球是圆的,球可以滚动,球的表面是弯曲的。数学上一般用抽象的圆来表示(如下图,师将它贴在“球”这个字的下面):

师:课件出示下图,学生齐读蕴含球的特征的顺口溜:圆圆鼓鼓小淘气,滚动起来不费力。)

(评析:有了认识圆柱的经历,学生对球的认识速度明显加快,表面学生已经领悟了学习方法。)

(六)比较明理

师:你们认为球和圆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能滚动。(师板书)

生:它们都有弯曲的面。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球的表面都是弯曲的,而圆柱有两个面是平的。

生:球整个是圆的,而圆柱中间是直的。

生:球可以滚动,而圆柱放倒能滚动,竖起来就不能滚动。

师:对,说得真不错!球和圆柱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评析: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学生对圆柱与球这两种图形之间的关系有了较深的认识。)

三、参与活动,拓展思维

(一)猜一猜

教师说各种图形的形状特征(顺口溜),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

(二)变一变

请一个学生上来做一回魔术师,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三)理一理

师:下图中的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分别有几个?整理一下。

(四)数一数

师:下图中有几个正方体?

(评析:这四个练习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第1题重在让学生明晰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第2题重在检测学生是否认识了这四种图形;第3题重在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多样性;第4题重在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总评】

“认识图形”内容比较抽象,虽然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接触过各种立体形状的物体,生活中也到处是这些立体形状的物体,但对这些立体形状特征的了解是片断的、不完善的,更何况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那么,如何让学生经历直观到抽象的嬗变呢?

(一)提供直观载体,让学生建立丰富表象

表象是直观到抽象的中介环节。只有让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才能让学生建立抽象的观念。在本课教学中,执教者在分类环节就为学生提供了14张直观的图片;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及球的特征以前,提供相应的直观实物让学生观察;在学生观察这些直观物体后,还引导他们展开充分的交流,使他们建立起丰富的空间表象。

(二)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积累基本经验

活动是直观到抽象的催化剂。只有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抽象世界。为此,本节课安排了较多的学习活动,如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变一变、理一理、数一数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几何直观向几何抽象的转变。

篇(8)

操作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图形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获取几何形体知识,并在运用几何形体知识的过程中丰富感性认识,形成表象,掌握几何形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例1时,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并认真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数”,认识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经过“比”,认识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教学例2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观察,一个长方体中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在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这几条棱的长度怎样?相交于其他顶点的棱各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怎样?这样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清楚地感知长方体12条棱之间的关系,并在观察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2011年版课标》把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个内容,把能进行这些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种表现。因此,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时,教师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让学生注意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展开前的每个面,在展开后分别是哪个面,然后再引导学生推导公式并进行简单应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领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二、比较,强化理解,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教学“图形与几何”时,教师如能运用恰当的对比法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区别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方法,提高识别能力,使其更好地把握知识的本质,自主建构数学知识要素,从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提升。例如,在刚开始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时,学生对表面积和体积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因此,教学中应加强对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等三个方面内容的对比,使学生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经过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区分两个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的特点,具体可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观察实物,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或体积。(1)操作演示。让每个学生拿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一看展开后的形状。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什么?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是什么?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积是什么?它与体积有什么异同?(2)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是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2.通过迁移,比较表面积和体积。(1)引导学生思考: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需要测量哪些数据?计量单位分别是什么?(2)引导学生小结: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都需测量长、宽、高;表面积的计量单位分别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体积的计量单位分别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3.抓住特征,比较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教室(或模型),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和公式有什么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各应怎样计算,避免让学生死记、死套公式。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表面积和体积这两个概念时,要让学生指着实物或模型说,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他们思维的广阔性。

三、演绎,学有价值的数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9)

一、引用故事,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用故事或故事喻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中明理,达到愉快学习的目的,实施愉快教学。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学生解答“同学们排队做操时,芳芳的前面有10个人,后面有5个人,这一队共有多少人?”这一题时,考虑到学生容易粗心,于是在他们解题之前,我讲述了王二小放牛的故事。王二小赶着12条牛山上吃草,走着走着他累了便骑着一头牛走,过了一会他数了数,前面有6头,后面有5头。数来数去就11头牛,王二小吓哭了。怎么少了一头牛呀,那头牛到哪里去了呢?请同学们帮王二小找回来可以吗?学生听完,都笑起来了,王二小真粗心,他自己还骑着一头牛呢,没有加上。这样同学们再来解答类似的问题不会犯王二小的错了。

二、动手实践,培养兴趣

小学一年级教材里就有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立体几何,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是容易和平面几何混淆,另一方面不能正确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和其他形体。因此,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强烈的动手欲望,我就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产生浓厚兴趣,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学时,我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看一看,数一数,摸一摸,找一找。

看一看: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及长方形、正方形模型,这些模型你们都认识吗?学生很快就认出了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而不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叫什么名字。这时教师及时指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名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只有一个平平的面,而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几个面组成的。

数一数: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按照一定的顺序边标出记号边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学生很快都能数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摸一摸:用手摸一摸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每个面的特征,看看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边摸边汇报,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由此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形状。通过数、摸,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初步的认知。

找一找:我把若干个长方体、正方体及容易和长方体混淆的三棱柱、五棱柱、球体等几种几何形体实物,放进一个大盒子里,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组找长方体,一组找正方体。看哪一组找得又对又快。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动手完成自己的任务。有个学生拿起了三棱柱,说是长方体。这时有的学生赞成,有的学生否定,有的模模糊糊,既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我故意先不表态,找一名赞同的学生说明理由,那个学生说:“我看这个物体,有几个面是长方形的啊。”我又找一个否定的学生说明理由。这个学生说:“长方体有6个面,而这个形体有5个面。而且有两个面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通过这两名学生汇报,我及时做出总结,要看一个形体是否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要看它是否有6个面,二要看6个面是否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学生掌握了知识要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正确的认识。对这部分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学得自如,教师教得轻松,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能使每个学生愉快的学习、愉快的进行思维活动,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篇(10)

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基于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例如:在讲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时候,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几何图形长方体,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这时,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体拿出来,要他们从三个方面观察长方体。然后小组报告结果,教师板书出来。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是: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教师肯定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后,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问是否还是长方体?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与放置无关,这样就加深了对长方体本质特征的认识。这时教师拿出正方体教具让学生再观察,说这个形体与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观察后,学生认识到它们都有6个面,相对面积都相等;都有12条棱,相对棱长度相等;都有8个顶点。不同点是长方体每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现在都是正方形。引出正方体的概念。

为了把问题引向深入,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活动教具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当学生肯定是长方体后,教师把长方体切下一块变成正方体问:“这个图形是长方体吗?”在观察后学生发现,现在6个面都是正方形了,并且其他都符合正方体所有特征,所以说:“不是长方体,是正方体”。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已能在变化中观察出本质特征。至此,可以说学生已从观察表面现象发展到观察本质特征,同时比较牢固地形成了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这种先用教具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形象,再通过语言的解释,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建立形体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又发展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篇(11)

学习了展开图这部分内容后,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练习:

对于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转化,学生需要进行空间想象,然后通过剪下来折的方法检验自己的想象。通过多次练习,在感悟了一定的方法以后,很多学生解决这一类题目的正确率可以达到100%,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第二、加强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课时中,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一样等特征。在学习展开图时,学生通过观察展开图,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特征的认知。

我记得在做下面这个题目的时候,受正方体展开图的思维定式影响,很多学生都只考虑这6个面能否围在一起,忽略了还必须考虑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一样的特点,所以认为5个图形都可以围成长方体。可是他们剪下来一折,却发现第4个图形根本围不拢,顿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我想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对长方体这一特征的认识应该是根深蒂固了。这样的练习就比做类似于“长方体有( )个面,相对的面( )”这样的填空更有趣、更巧妙,也更有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