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公务员调研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1 16:25: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公务员调研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公务员调研报告

篇(1)

(一)考核标准概念化、笼统化。一是考核指标量化不够,考核结果失真。二是针对性不够,没有体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公务员的评价标准,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与一般公务员一个考核标准,综合管理类公务员与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拿同一把考核尺子进行衡量,不分级不分类,可比性差。

(二)执行程序不够统一。一些公务员部门不按照考核程序进行,简单草率,确定考核等次的透明度不高。

(三)考核内容简单化、程式化。一些单位设置的年度考核内容没有与本单位的工作性质、职位特点结合,没有与每年的工作结合起来,体现不了本年度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四)“优秀”等次轮流坐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少数单位领导把评“优”当作照顾、笼络、弄权的手段,群众意见很大。

(五)平时考核近于“抛荒”,年度考核缺乏基础。平时考核是年度考核的基础,但相当多的单位没有进行平时考核,年度考核自然“模糊”。

(六)年度考核难。一是评定“基本称职”、“不称职”等次难。极少数单位对受到党纪、政纪警告以上处分的公务员仍然定为“称职”。二是年度考核结果执行难。奖惩不分明,戒勉不落实。

(七)工作指导、监督不够。公务员管理部门深入单位指导不够、跟踪监督不力。

二、对策建议

(一)分级分类确定考核内容。领导干部和一般公务员考核内容要有所区别,不同部门、岗位公务员的考核内容要有针对性。

1、考核内容要与本单位本年度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难点)相结合,正确导向,促使广大公务员奔有方向,赶有目标。

2、突出重点。重点考核公务员本年度的工作实绩,不面面俱到,重点突出,易于操作。

3、适当量化考核指标,防止考核尺度过粗。

4、考核内容与具体职位相适应,增强考核的针对性。

(二)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一要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公务员制定考核标准。二要注重考核职业道德水准、廉政状况、服务水平等共性内容。三要合理确定各个要素的标准和分值。对主要工作和薄弱环节要加大分值。四要合理设置权重。考核中要减少人为因素,提高考核的准确性。考核指标要确定相应的权重,如单位领导对中层干部的评分占多大比例,一般干部对中层干部的评分占多大比例。

(三)规范程序,严格年度考核操作方法。考核原则和标准确定之后,程序和方法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各单位要合理安排本单位的年度考核工作日程、要求和具体操作程序。加大宣传,让每位公务员都了解年度考核工作程序、考核标准和优秀指标数。考核程序和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维护考核工作的严肃性。

篇(2)

从温州近几年的治理情况看,职务消费中的腐败现象呈现四个特点:一是职务消费制度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权大于规、权大于法的现象较为突出;二是在职务消费中暗箱操作,将职务消费变成了个人消费,将公务指向变成个人指向,使职务消费在某些方面已变为职务享受和假公济私的手段;三是以职务消费为名,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贪污侵吞等消极腐败现象呈多发趋势;四是讲排场,追时髦,互相攀比,挥霍浪费,使职务消费成了炫耀个人身份的象征。由职务消费引发的诸多腐败现象中,人民群众意见最大的是:

公车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公车开支费用惊人职务消费中车辆消费占单位行政经费约为80%左右,这笔费用占到全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0%和38%。有些地方用车费用更是惊人,如我市一个经济欠发达县有各类公车近200辆,以每辆车年耗费6万元计,需开支1200余万元,而这个县的财政收入才刚刚超过一个亿。

公车司机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市直35个单位有专职驾驶员136人,占这些单位全部人员的8.8%,还不包括临时雇用的驾驶人员。

公车私用滋长不正之风一些群众认为,现在有的公车三分之一司机用,三分之一领导私用,三分之一用于公务。一些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违规驾车、公车私用,导致交通事故频发。

公车成本高效率低调查表明,出租车的运行成本为8200元/万公里,而公务车辆则高达36600元/万公里,相差3.5倍。富康、奥拓等档次较低的出租车行驶70—80万公里才报废,而桑塔纳、红旗、奥迪等档次相对较高的公车却很少能超过30万公里。而不少单位作为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闲置的时间多于运行时间,造成国有资产的无形浪费。

公务接待问题公正地说,全市绝大多数公务员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能以身作则,依规自律。但是,公务接待作为职务消费仍是财政经费支出的一个“黑洞”。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公务接待费支出为1.1亿元,其中市直83个单位的公务接待费支出1238万余元,相比还不富裕的财政收入,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从执行公务接待制度的情况看,少数地方和单位存在的问题还较突出,主要是:接待费总额超标;接待费支出混乱;村级变相公务接待费用惊人。如瓯海区瞿溪镇某村一年的接待费11余万元,其中该镇土地所干部用各种名义吃喝的费用就达3.6万元。

公务差旅费及公费旅游问题由于目前规定的出差补贴标准明显偏低,公务员下乡出差一般都由接待方安排食宿,致使上级职务消费的差额部分负担向下级转移,一些基层单位对此叫苦不迭。至于在差旅费中做手脚、弄虚作假、假公济私,更是屡见不鲜。目前,公务员明目张胆用公费出国(境)旅游的歪风已基本遏制,但借学习考察之名、行公费旅游之实的大有死灰复燃之势。一些部门和单位以工作需要为由,外出“学习考察”、“招商引资”,途中擅自改变路线,把公费旅游巧妙地隐藏在公务活动之中。

此外,超规格装潢办公楼、购置办公用品等,群众意见都很大。

货币化改革的设想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入,公务员职务消费作为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项改革也愈来愈显示出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今年“两会”期间,28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对公车实行货币化改革。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也给探索公务员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工作业已启动,且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进展很快,职务消费货币化管理已有了解决的载体和途径。

近几年来,我们在这些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永嘉县首创的“廉政食堂”;平阳、洞头等地实行的公务接待制度;我市已付诸实施的通讯工具管理制度,等等。从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入手,改革公务员职务消费管理办法,将职务消费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货币化的轨道,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公务员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在目前的条件下,可首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公务接待方面公务用车方面1.凡是财政资金支付的行政事业单位(不含公、检、法等司法机关和少数行政执法部门公务用车)的公务用车和通勤用车,一律取消配备。采用“货币化”方式,根据不同标准,直接发放交通费补贴给个人,包干使用,节余归己,不足自负。补贴区域以外的公务按规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费用据实报销。

2.成立“公车租赁服务中心”。该中心实行市场运作,货币化管理。凡公务人员用车,按工作需要和干部级别核定公务用车定额指标,用车者按定额用车,刷卡消费,超定额用车费用自理。

3、双重控制,强化监管。对单位用车费用应进行宏观调控,以改革前三年用车的平均数为基础,以减支35%为基准,节支率大于基准率的以上部分,可以作为单位福利费使用。反之,则扣除该单位的奖励金。

打破公务接待“大锅饭”政策,改公共消费为个人消费方式,由财政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级别,统一制定公务接待标准,将出差人员的出差补贴相应提高,费用由派差单位负责解决。取消村级公务接待制,村级账务中不再列支接待费,乡镇一级就餐必须安排在职工食堂,规定每餐接待标准,由干部自付伙食费。县(市、区)一级建立定点接待餐(宾)馆,出差时由干部购买接待餐券,凭餐券就餐。我市洞头县从今年3月份开始实行下乡餐费自付制,对全县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下乡一律规定在乡镇食堂就餐,每人自付餐费,餐费标准与出差补贴等同,实行至今,接待费大幅度下降。

篇(3)

应当承认,考公务员的青年并不是不可以奖励,这是政府行为的一种,正如政府的其他行为一样。但如果以公共决策而论,就必须遵守相应规范程序,简单讲,需要有民意的参与,有民众的监督。根据报道,《办法》正式实施,当地民众大多对这项奖励内容并不知晓,记者以期了解出台该奖励办法的详细背景和具体操作情况也不能遂愿,相关人员回避作答,无论出于何种考虑,这种氛围不能被认为正常,这样由权力自主决定的行为逻辑不能为人所赞同。

现代政治之下,权力封闭、神秘化运作已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思维与行动方式。如果说,不惜用政府的权威与公信执著于奖励一个特定人群,其目的真是为“激励考生,并无其他过多考虑”,那么人们有理由深问一句,为什么要激励这些考生,这种选择因何作出,政府的一个决策怎么能没有过多的考虑?加之鉴于公务员属于权力系统自身成员,而且奖励的人员是往更高层次、更大系统输送的,人们还有理由再问一句,权力如此隐秘,是不是一种为未来投资的方式,是不是以现时的政策倾斜为以后的反馈打基础?

权力系统内部保持紧密的联系并非绝然的不正常,但在政治现实中,紧密联系可能也是权力周边不正常关系的一种体现。正如在资本与权力的紧密联系中,资本违法可以导致权力信用破产,在下级权力与上级权力的紧密联系中,熟人比陌生人拥有更多的信息,拥有更多的方便,权力成为一种可交换、可投资的资源。因“有人在上面”而得实惠,一些程序和规则被突破,这些例证并非没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众对权力系统运行的想象空间。

传统政治基于德行,现代政治基于民意。权力法定,并非可以随意而为。虽然权力的运行有诸多内部规则和程序,但如果权力是作出一个决策,就不能封闭化,不能绝对地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并非怀着恶意揣度xx县此举的初衷,但很显然,人们心里会有很大的疑问:为什么这样决定,之前有无征求意见,有无讨论,这些程序有没有,需不需要把它们讲出来,这些问题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对待。

权力制造某种隐蔽性,公众成了看客,或者蒙在鼓里,这是应当警惕的。奖励考上公务员的青年也好,用一笔钱建一个工程也罢,权力行为的基本逻辑是公开每一个决策行动,使民众知晓权力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情

篇(4)

说起公务员的午餐,很多人会联想到大排筵席,大鱼大肉。然而,当我第一次和他们一起吃午饭的时候,看到的情境实在令我感动。在广州市人民政府里面,公务员中午都在政府大院的饭堂打卡用餐。一般情况下,他们在三楼打饭,那里的饭菜,我看来,和中大饭堂的也不是很大区别。吃饭的方式也和我在大学一样,一人一份,吃完了各人把自己的饭盘碗筷拿到统一的地方清洗。要宴请客人的话,可以到二楼,那里设有餐厅和包厢。这一切,让人着到政府改善公务员形象的努力,让人感受到了公务员队伍的廉政之风,看到了党和政府这些年来廉政建设的成效。

政府公务员形象的树立,除了制度的约束之外,还需要人本身的自觉。有好几次我都看到,一些其他局和单位的领导来市政府开完全之后,都只是去三楼的饭堂,和其他人一样吃一人一份的快餐。本来,他们有着足够的理由和资格到二楼,甚至到外面的地方吃饭,但是,他们都没有这样做。廉洁已经成为了他们一种自觉的自我要求。这样的改变,的确让人欣喜。除了从“吃”中看到了公务员的廉洁形象,从“行”中,也可以体现出公务员的新作风。在政府中,只有局级以上干部,才配有汽车和司机。其他的官员要用车,都需要想有关部门申请。有一次,我跟一位处长到外单位开会,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只是坐着一部空调有问题的面包车。今年的夏天特别热,路面温度绝对超过40摄氏度,然而,我观察身边的几位同行的公务员,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并没有抱怨什么。

这一切,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也许,我还会和很多人一样,对公务员抱有某种偏见。我想,很多群众都对政府工作、公务员素质有着种种意见和置疑。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与群众在沟通上存在障碍造成的。如果政府提高运作的透明度,让群众更真切地了解政府官员的行为,也让官员行为接受群众的监督,相信,对政府威信和形象的树立,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都会有着良性循环的作用。

二、公务员都干些什么

人们常常用“一杯茶,一张报纸”来概括公务员工作的内容。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来到了市政府工作,接触得最多的,就是会议。每天都有大大小小不同内容的会议,在不同的地方举行,需要不同的人参加。做领导,往往半天就要赶好几场,往往连饭都顾不上吃,一点也不容易。而开会之前,要看许许多多的资料,要准备每一场的发言,这些工作往往都在8小时之外才能完成。开会,并不是轻松的事情。

但是,这却引起了我的思考。其实,作为政府,作为政府的公务员,其工作的实质应该是什么呢?会议繁多,反映出政府仍然担当着“决策人”的角色。但事实早已证实,政府应该起引导、宏观调控的作用。如果凡事都由政府决策,难免会有人治的影子。在如此决策的制度下运作的政府和社会,必然存在隐患。此外,决策过程的简单化,也是导致腐败的根源。相信,政府也早已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然而改革的道路必定是漫长而困难重重的。政府改革,是中国发展道路上,关键的一步。

三、政府与公众的沟通

这一个话题,应该是与我所学的学科最贴切的了。在我实习期间,我参加了几次接待群众上访的会议,也参与了由政府组织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调会议。可以说,是从实践上进一步领会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东西。

维持社会稳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免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如何输导和安抚这一部分人,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点。其实,在这些群众与企业的冲突中,政府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国企改革的关键是政企分开。对于企业的决策,政府不能再插手去管了。但是,企业往往会沉迷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将社会效益、与群众沟通这一部分的问题留给了政府。到底,这一一个皮球应该怎么接才接得好,成为了政府的大难题。现在,政府往往分两部分做工作,一方面,接待上访群众,在感情上给予同情和支持;另一方面,召开企业间的协调会

议,引导企业兼顾社会效益,承担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这种与群众沟通、组织企业间沟通的工作正是政府公共关系,但却并未为许多人所认识。记得当初,我刚来到实习单位,里面的人还说:读公关的不是应该到酒楼去吗?

我们政府不需要这样的人吧。想起来,真的为他们的无知感到可悲。

在美国,政府就有专门的公关人员,负责与公众沟通、与企业沟通,甚至是政府与政府间的沟通。然而,在我们中国的政府里,公务员需要身兼数职,就连开会的会场布置,也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往往是由领导带着几个下属去搞。古语有云:术业有专攻。一人同时担任着领导、律师、公关人员的责任,必然会分散精力,也无法发挥长处。我想,我们政府在精简机构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到形势和发展的需要,适当增添一些专业的部门,负责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有关工作呢?:

四、后感

篇(5)

说起公务员的午餐,很多人会联想到大排筵席,大鱼大肉。然而,当我第一次和他们一起吃午饭的时候,看到的情境实在令我感动。在广州市人民政府里面,公务员中午都在政府大院的饭堂打卡用餐。一般情况下,他们在三楼打饭,那里的饭菜,我看来,和中大饭堂的也不是很大区别。吃饭的方式也和我在大学一样,一人一份,吃完了各人把自己的饭盘碗筷拿到统一的地方清洗。要宴请客人的话,可以到二楼,那里设有餐厅和包厢。这一切,让人着到政府改善公务员形象的努力,让人感受到了公务员队伍的廉政之风,看到了党和政府这些年来廉政建设的成效。

政府公务员形象的树立,除了制度的约束之外,还需要人本身的自觉。有好几次我都看到,一些其他局和单位的领导来市政府开完全之后,都只是去三楼的饭堂,和其他人一样吃一人一份的快餐。本来,他们有着足够的理由和资格到二楼,甚至到外面的地方吃饭,但是,他们都没有这样做。廉洁已经成为了他们一种自觉的自我要求。这样的改变,的确让人欣喜。除了从“吃”中看到了公务员的廉洁形象,从“行”中,也可以体现出公务员的新作风。在政府中,只有局级以上干部,才配有汽车和司机。其他的官员要用车,都需要想有关部门申请。有一次,我跟一位处长到外单位开会,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只是坐着一部空调有问题的面包车。今年的夏天特别热,路面温度绝对超过40摄氏度,然而,我观察身边的几位同行的公务员,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并没有抱怨什么。

这一切,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也许,我还会和很多人一样,对公务员抱有某种偏见。我想,很多群众都对政府工作、公务员素质有着种种意见和置疑。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与群众在沟通上存在障碍造成的。如果政府提高运作的透明度,让群众更真切地了解政府官员的行为,也让官员行为接受群众的监督,相信,对政府威信和形象的树立,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都会有着良性循环的作用。

二、公务员都干些什么?

人们常常用“一杯茶,一张报纸”来概括公务员工作的内容。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来到了市政府工作,接触得最多的,就是会议。每天都有大大小小不同内容的会议,在不同的地方举行,需要不同的人参加。做领导,往往半天就要赶好几场,往往连饭都顾不上吃,一点也不容易。而开会之前,要看许许多多的资料,要准备每一场的发言,这些工作往往都在8小时之外才能完成。开会,并不是轻松的事情。

但是,这却引起了我的思考。其实,作为政府,作为政府的公务员,其工作的实质应该是什么呢?会议繁多,反映出政府仍然担当着“决策人”的角色。但事实早已证实,政府应该起引导、宏观调控的作用。如果凡事都由政府决策,难免会有人治的影子。在如此决策的制度下运作的政府和社会,必然存在隐患。此外,决策过程的简单化,也是导致腐败的根源。相信,政府也早已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然而改革的道路必定是漫长而困难重重的。政府改革,是中国发展道路上,关键的一步。

三、政府与公众的沟通

这一个话题,应该是与我所学的学科最贴切的了。在我实习期间,我参加了几次接待群众上访的会议,也参与了由政府组织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调会议。可以说,是从实践上进一步领会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东西。

维持社会稳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免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如何输导和安抚这一部分人,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点。其实,在这些群众与企业的冲突中,政府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国企改革的关键是政企分开。对于企业的决策,政府不能再插手去管了。但是,企业往往会沉迷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将社会效益、与群众沟通这一部分的问题留给了政府。到底,这一一个皮球应该怎么接才接得好,成为了政府的大难题。现在,政府往往分两部分做工作,一方面,接待上访群众,在感情上给予同情和支持;另一方面,召开企业间的协调会

议,引导企业兼顾社会效益,承担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这种与群众沟通、组织企业间沟通的工作正是政府公共关系,但却并未为许多人所认识。记得当初,我刚来到实习单位,里面的人还说:读公关的不是应该到酒楼去吗?

我们政府不需要这样的人吧。想起来,真的为他们的无知感到可悲。

在美国,政府就有专门的公关人员,负责与公众沟通、与企业沟通,甚至是政府与政府间的沟通。然而,在我们中国的政府里,公务员需要身兼数职,就连开会的会场布置,也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往往是由领导带着几个下属去搞。古语有云:术业有专攻。一人同时担任着领导、律师、公关人员的责任,必然会分散精力,也无法发挥长处。我想,我们政府在精简机构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到形势和发展的需要,适当增添一些专业的部门,负责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有关工作呢?

四、后感

篇(6)

自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市公务员队伍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历经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能够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充满生机与活力、勤政务实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截止去年年底,全市在职公务员共有1811人。其中: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53人,具有科级职务的907人,分别占全市公务员总数的2.9%、50.01%。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2人,占0.1%;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461人,占25.45%;具有专科学历的767人,占42.35%。在年龄结构上,45岁以上公务员为707人,占公务员总数的39.04%,35岁以下公务员441人,占公务员总数的24.35%。从总体上看,与1995年推行公务员制度初期相比,公务员队伍在数量上趋于精简,结构上不断优化,素质和能力上进一步提高。

二、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公务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公务员队伍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工作效率等方面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还有差距。临湘市是一个农业大市,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急需一大批掌握现代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外贸、农业、旅游、畜牧养殖和各类法律法规知识的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来支撑和推进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而目前我市公务员队伍专业结构比较单一,懂经济、会管理的公务员相对缺乏。虽然从比例上看,具备大学本科和专科学历的公务员占公务员总数的67.8%,但大部分是参加工作后脱产、半脱产、函授的进修学历,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学习内容不够系统,对经济政策和管理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因而,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指导基层,切实为农服务。

(二)基层公务员处理突发事件、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偏低。由于改革开放和各种改革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不断出现,面对复杂局面,不少基层公务员不去认识、不懂分析、不会处理,片面地、孤立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和矛盾,经常把问题上交,把问题扩大化,从而导致“到市、赴省、上京”的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三)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偏低。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已相对滞后。有的公务员受传统重权轻法思想的影响,不尊重法律法规,工作中,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甚至目无法纪、为所欲为,违法施政;有的对上级、领导的招呼言听计从,从不考虑群众利益和法律后果。

(四)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亟待加强。一是思想不够先进,观念陈旧。有些机关公务员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着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追求安逸、不图创新等问题,这些将成为制约全市投资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二是服务意识不强、质量不高。一些部门、单位受利益驱动,过分强调部门和单位的权力,却忽视了应尽的义务,在工作中重管理轻服务,或只管理不服务,严重存在着服务缺位、管理错位和执法越位等问题,制约了全市发展的质量和进程。

三、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众所周知,基层公务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大都担负着团结群众、服务群众、建设农村、稳定农村的重任,是引导群众积极发展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其能力建设的优劣不仅影响民心向背、事业兴衰,更从某种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进程。为此,笔者认为,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更需要提高五种能力,发挥五员作用。

(一)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当好为民排忧的服务员

皇粮国税的取消进一步彰显出政府转型的决心,说到底是政府从审批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小政府,大服务已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党在新时期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所迈出的坚实步伐。当然,政府的服务离不开广大基层公务员的认真贯彻和具体操作。因而,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便成了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首先要彻底破除公务员的官本位思想,树立一心为民的公仆意识。从思想上、感情上、作风上真正解决好为群众与靠群众的问题,自觉做到时时想群众,事事为群众,处处靠群众,无私奉献,甘当人民的服务员。其次,要真心埋头基层工作,善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基层工作的重点是三农,但涉及的领域却包括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民政、

司法、公安、计划生育等多个方面。面对复杂的工作,基层公务员必须认真克服服务缺位、空位,管理错位、越位的弊端,切实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上下功夫,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和高效服务不断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二)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当好带民致富的导航员

搞好协调服务,发展农村经济是繁荣乡镇、富裕群众的重要途径。目前,随着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实施,其行政职能进一步发生转变,指导服务功能明显增强,这就要求广大基层公务员,要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尽快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真正当好带民致富的导航员。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基层公务员首先要加强对市场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加深对市场经济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的认识;其次,要善于结合当地实际,自觉运用市场规律指导农民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在围绕单户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上,重点搞好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全方位的服务。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再次,在指导农民依照市场规律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还要从本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统筹好乡村、区域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通过政府有限的管理,化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利益集团间的不和谐音符,努力把蛋糕分好,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当好知法守法的示范员

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广大基层公务员由于身处执法第一线,其法律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法制环境的健康发展。所以,必须注重提高基层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只有通过他们的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群众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真正促进法制与人的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为此,基层公务员首先要强化知法学法的角色意识。作为执法的主体,要把自觉学习各种法律知识,特别是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作为提高自身执法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强化依法行政观念,促进工作作风转变。其次,要强化执法为民的服务意识。基层公务员作为公职人员,往往手中都拥有一定的权力,然而权力来自于人民,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执法中要严于律己,牢固树立执法为民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坚决避免和吃拿卡要的错误行为。切实将服务功能寓于依法行政当中,真正做到公正执法、真心服务。第三要强化推动普法的责任意识。基层工作中,公务员接触最多是对法制需求日趋增多的基层农民群众。加强法律宣传,是推动全民普法教育,建设和谐法治环境的重要内容。所以,基层公务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既要做学法守法的模范,又要做执法普法的模范,这也是衡量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重要因素。

(四)提高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当好维护稳定的协调员

目前,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利益格局的进一步调整,广大农村在迎来黄金发展期的同时,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也不断涌现。面对复杂的局面,基层公务员如何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不仅是加强其自身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判断基层政府构建和谐社会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提高基层公务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当好维护稳定的协调员,一要强化群众利益至上的理念。即把维护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作为研究对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分析问题、处理纠纷、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心中时时处处装着群众,并把他们的冷暖放在重要的位置。二要讲究方式方法,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水平。要针对群众思想上的新变化,积极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加强情感交流,倾听民情民意,依法合理地处理他们反映的问题,及时化解群众间的纠纷,力争将阻碍和谐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三要准确判断分析,提高应变能力。任何矛盾的产生都是有端倪可查、有规律可寻的。为此,基层公务员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政治觉悟和洞察力,遇到复杂问题时,要冷静思索,认真把握,积极协调关系,果断采取措施。切实为建设稳定祥和、诚信团结、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尽职尽责。

(五)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当好促进和谐的参谋员

篇(7)

(一)机构编制情况,实有19人。

(二)在职在编情况(三)人员基本情况2.文化程度。高中(中专)以下6人,大专22人,本科9人,研究生1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6%、58%、24%、3%。4.任职时间。科级正职5—10年1人,10—15年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和8%;科级副职5—10年6人,10—15年7人,15年以上2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6%、18%、5%;科员5年以下1人,5—10年10人,10—15年1人,15年以上1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26%、3%、3%。

二、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及经验三、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非领导职务人数超编,符合晋升条件的不能晋升,严重影响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篇(8)

(一)工伤保险参保情况

2014年,全县共有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约15653家,职工约53431人,参保单位1520家,参保人数46255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单位1520家,占企业总数的9.7%;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5686人,占总参保人数48%;有52%未参加工伤保险,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劳动密集型行业。

(二)工伤收案情况

2014年,全县发生工伤人数约为237人,受理工伤认定案件237件,进行工伤认定237件,其中农民工工伤认定约为225件,占所有工伤认定的95%。

(三)案件特点情况

一是以生产性事故为主,主要发生在工业企业,服务业中农民工的工伤比重也在逐年上升。二是用人单位重视对管理层的安全教育,忽视普通职工安全教育,安全措施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工伤预防措施。

(四)工伤补偿情况

2014年,我局建立健全了职工参保、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待遇支付、仲裁等高速通道,制定了立案、裁决,快速受理等具体措施,按照《工伤保险条例》有关规定落实工伤待遇,全县共计赔付职工工伤待遇184人次,保险金366万元,切实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利益。

二、存在问题

(一)部分企业工伤保险参保意识不足

部分企业负责人往往注重经济效益,不重视职工的合法权益,用工不办理录用手续,不与职工签定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等现象还普遍存在。认为自己的企业发生工伤事故的可能性小,参加工伤保险不划算,参保积极性不高,即使勉强参保,中途断保现象也十分严重。二是职工缺乏维权意识,认为打工不固定,不愿参保。三是职工文化水平不高,对政策了解不够,加之就业不容易,不敢也不愿向单位提出缴纳工伤保险的要求。

(二)部门协调联动执行力度不足

一是制约措施不力。尽管《劳动法》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早已明确规定,对不按规定参保或履行缴费义务的单位和责任人可处罚款,但在实践中,可操作空间太小,处罚措施难以完全落实到位。二是部门联动有待加强。工伤保险扩面工作应是全社会的义务,但在实际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缺乏有机配合,整体联动难度大。

(三)是工伤认定较难

由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劳动保障权益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工伤认定证明,比如事实劳动关系等;用人单位态度不积极,有的阻挠工伤调查取证,有的甚至提供虚假证词,给工伤认定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三、对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伤认定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工伤认定工作的管理,一是逐步建立健全工伤认定制度,完善工伤认定流程,简化办案程序,对于案情简单,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明确的案件,争取在三十日内结案。二是工伤认定工作日趋完善,建立了工伤案件登记制度,规范上报程序,严格按照规定范围审核申请人提交的材料,结合现场调查取证情况,认真进行工伤立案认定、当即录取笔录。三是立案后,在认定过程中加入调解机制,和仲裁部门结合,进行边认定边调解,使双方当事人及时了解处理程序及政策规定,促使双方在认定过程中化解矛盾达成一致意见。

(二)以工伤保险为重点,做好扩面工作

要进一步加强和有侧重地推进工伤保险扩面,要把我县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筑行业、制造业、服务业和乡镇村企业职工作为扩面的重点,及时将新招的职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对高风险行业和使用农民工较集中的用人单位参保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参加工伤保险。

(三)加强劳动监察力度,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

篇(9)

(一)物流基础特殊化。化工园于年10月经省发改委批准成立,总面积16.28平方公里,是以煤化工、磷化工、盐化工为主导的精细化工园区。化工园南临黄金水道长江,拥有独特的长江深水码头和岸线资源,北靠318国道,西距焦柳铁路6公里,水陆空交通便捷,专线铁路正在修建之中,发展大物流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除此外,发展配套工业园物流物质基础也十分雄厚,“建设千亿园区”的宏伟目标正在加紧实施。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6.03亿元,同比增长59.6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8.8%。目前,园区落户企业达到22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11家,年度在建、签约及在选项目共计21个,项目总投资额达56.974亿元。2012年,园区将加大2011年度21个项目中14个在建、即将落户项目的协调、督促力度,实现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同时,继续跟踪4个在谈项目,促成其落户园区。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园区企业将达到50家,产值达到150亿元,实现税收6亿元。

(二)物流主体规模化。到目前为止,园区物流业经营户13家,物流公司3家;货物仓储企业3家,货物运输企业3家,其他物流经营户7家。另有一些规模较小的个体户,主要从事货物装卸及运输、货运代办、信息、配载、仓储服务等业务。园区物流业从业人员600多人,拥有资产总额近1.3亿元,年物流吞吐量852万吨,物流业务收入近1亿元。其中,限额以上的物流企业2家,即物流和兴港物流公司,这两家也是全市规模最大的专业物流公司之一,20011年主营业务收入近8000万元,资产总计8000万元。公司自有各类运输车辆及办公车辆合计158辆,年运输能力300万吨以上。其中:平板货车77辆,自卸货车43辆,专用危化品运输车12辆,可以运输2类1项、2类3项、3类、8类危险化学品;小型办公车辆及其他车辆26辆。公司吊车队拥有8—200吨汽车起重机13台,总起重能力558吨,单机最大起重能力200吨;公司汽车修理厂现拥有各类汽车维修管理技术人员30名,各类大中小型机动车辆维修检测设备130余台套,厂区维修面积共计3000余平方米,各种规章制度及车辆维修台帐健全完善,各种维修检测设备及消防硬件设施齐全,可维修普货、危货等各种不同型号不同类别的车辆。2009年7月审核认定为一类维修资质。兴港公司拥有6座码头,1500平方米转运货场一个,大型浮吊4艘,趸船2艘,2千吨级货船1艘,运输车辆50多台套,年运输量已超过300万吨,目前,年千万吨级水陆联运及仓储基地初具雏形。

(三)物流设施现代化。园区现有水运码头9处,其中危化品码头1处。园区码头主要集中在三宁大道上游550米至下游520米左右区段内,年货运吞吐量110万吨。根据园区现有企业的运营情况和发展规划,园区2011年企业货物进货量为572.45万吨,出货量为429.56万吨。预计2012年园区企业货物进货量为646.36万吨,出货量为546.86万吨;2013年园区企业货物进货量为777.74万吨,出货量为673.49万吨。根据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园区一期规划项目26个,43个品种,需外购主要原料330万吨,产品规模367万吨/年,商品量225万吨/年,园内循环量142万吨/年,吞吐量555万吨/年。二期规划项目17个,30个品种,需外购主要原料75万吨/年,产品规模303万吨/年,商品量228万吨/年,吞吐量约303万吨/年。按照上述规划,规划项目全部建成后,需购进原料400万吨/年,形成产品规模670万吨/年,商品量452万吨/年,园区循环量220万吨/年,园区总吞吐量852万吨/年。为满足园区物流运输需求,园区积极完善道路网络,投入7208万元建设了“三纵三横”主干道路网。同时,市规划局根据园区岸线码头的情况,制定了《枝江市码头专业规划》,根据规划,园区将在可利用的5100米的岸线长度内,建成18个码头25个泊位,年吞吐量达到150万吨。专线铁路规划、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建成后园区货物吞吐能力在现有基础上将成倍增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足。重生产领域的产值等指标,轻流通领域里产品运销,产品终端的物流运销环节薄弱,制约了生产环节的扩张;产业利润链顾小头舍大头,缺乏通吃利润观念。工业园中缺乏配套物流园,现有物流业处于盲目自发发展状态;我市在引导园区物流业公共基础设施发展上缺乏政策支撑,没有像支持农业、工业那样支持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出台。园区物流企业刚刚起步,资金积累和发展能力较差,很难向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纳入国家投资和信贷计划的物流项目少,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主要是工业项目,投入商贸物流业的资金比较少;物流及仓储对土地需求大,征地优先倾斜不明显。

(二)发展不足。园区专门用以配套物流业发展的水、电、路、港口、仓库、铁路、信息网络等投入少,龙头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现有的物流企业有其名无其实,专业性、吸引力、辐射力不强,对园区工业推动力不强,服务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三)布局不优。本区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还没有完全打破,企业大都设有自己的仓库,组建有自己的运输车队,都不愿意把物流活动分离出去交给第三方物流去做。这种各自为阵、条块分割式的物流现状不仅制约了物流业的加速发展,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对策建议

总体上市政府要尽快组建“姚港工业园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工作专班,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发展中征地拆迁、融资信贷、项目、人才招商、税费减免、规划布局等政策和问题,镇及园区管委会和园内重点企业也要建立相应日常工作机构。把物流业发展纳入园区统一规划,纳入镇和市直有关部门考核目标。当前重点应该着手建设好三大专业物流中心,形成工业园区北与318国道交汇、南与长江相接沿晋煤大道的商贸物流园基本框架:

篇(10)

为进一步了解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存与发展现状,年6月至9月,镇团委针对这一课题,在全镇范围内,通过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教职人员、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学生家长等相关人群做了相关调研工作,其中,座谈20余人次,问卷调查发放量100人次,问卷回收95份,有效问卷94份。在调研基础上,初步完成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存与发展现状的探索和思考,现将有关调研成果汇报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问卷》主要从家庭背景、生存现状、家长期望等三个部分详细探究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存现状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建议。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在三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随机抽取三个班共100位学生的家庭进行访问调查,通过对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学生的生活现状以及家长对学生的成长期望进行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属于核心家庭全部在沪的(即学生与父母同在)的有87家,占全部被调查家庭的93%;在读书的学生中,有89.4%已到多年;有31%的学生为独生子女,48%的学生家庭有两个孩子,21%的家庭有3个及3个以上子女。

在家庭收入方面,被调查的家庭月收入如下图所示,

可以清楚地看到,家庭的收入决定着家庭的一系列消费行为并呈现“橄榄形”趋势。

家庭月平均收入在600元以下的占3%,月收入超过3000元以上的占4%,绝大部分家庭月收入集中在600-2000元之间。

而在被调查家庭中,多数家庭每月用在食品和日杂方面的支出不足1000元,其中11%的家庭每月不足300元,同时,支出超过1000元的家庭17%。而在孩子身上花钱的情况也与收入有着紧密的联系,有18%的家庭每月在孩子生活方面的开销(食品、服装、玩具等)不足50元。

在住房方面,有82%的家庭属于承租农村私房,17%的家庭承租公房,在自购房为1%。因为绝大多数家庭在的落脚点是农村私房,相对而言,在人均居住面积上,总体较为宽敞。所有参与调查家庭中,人均居住面积在5平方米以下的占20.2%,且大部分集中在承租公房的家庭中。人均居住面积达到5-10平方的家庭有27.7%,达到10-15平方米标准的家庭有25.5%,超过15平米的家庭也有26.6%。

对于子女的读书问题,有7.5%的家长选择将孩子带到来读书是因为家长觉得的环境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超过52.1%的家长觉得是因为在老家无人带孩子,是无奈之举。有39.4%的家长是因为作为父母想亲自监管孩子。

对孩子的读书,有35.11%的家长觉得学习费用较高,经济负担比较重,有38.3%的父母担心孩子在读书,将来在升学方面会有所影响,还有26.6%的父母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而烦恼。对于选择就读民工子弟学校的原因,高达55.32%的家长是受经济因素影响。因为公办学校就读后费用太高,有29.79%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进入公立学校读书,但是公立学校门槛太高。还有14.89%的家长比较担心孩子在公立学校读书会受到本地学生的排斥。

对孩子的读书期望的调查,有64.9%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大学生,只有10.64%的家长认为孩子读到初中毕业就够了,而这些家长中又有80%的家长学历在初中及以下。抱着无所谓心态的家长有14.89%。有14.89%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能够给予一定的辅导。

在每年家庭为孩子支出的学杂费用上,我们通过和家庭年收入比较能够明显看出两者之间的关联,如图所示:

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以及社会需求方面等方面,有58.5%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能够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有14.9%的家长希望孩子的书本学杂费能够适当减少,还有18.1%的家长更关注在将来孩子的就业机会方面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帮助。

二、基本分析

1、生存篇

经调研,我们觉得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生活现状总体生活安定。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外出打工的父母来到的孩子绝大多数跟随在父母身边,虽然因家庭收入有差异导致在生活和学习费用支出上有差异,但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父母的亲自监管。

因为子女带在身边,受访问的家庭中成员基本上工作生活相对稳定。在受访问家庭中,92.5%的家庭中至少是父母双亲均在生活,其中有34%的家庭中是有多位家庭成员在生活。另外,因为绝大多数家庭选择的是承租农村私房,所以,在居住的问题上,相对的人均居住面积倒也不显拥挤。

2、发展篇

孩子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学校。在此,我们不得不把话题聚焦到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上来。虽然根据市教委的有关规定,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应该敞开大门,为他们提供同等的教育资源,但是在现实中,我们仍无法忽视更多的制约因素。

随着房地产的开发,十年来,的导入人口急速上升,户籍人口的数量快速增长,非户籍人口总数更是飞速增长,社会事业发展压力非常巨大。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镇域内又涌入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截止年8月,镇登记人口中,户籍人口186126人,外来务工人员有98327人,外来务工人员占全镇总人口的比例达到34.6%。大量的人口导入给镇公共事业发展带来相当大的压力。目前,全镇共有8所公办小学,在校学生5579人,平均每个班40名学生。有7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在校学生5000余名,平均每个班50名学生。公办学校的人满为患和高达一半以上的家长认为公办学校费用偏高,使绝大部分家长不得不为孩子选择了外来民工子弟学校。

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问题近年曾经引起社会各界很大的关注,从市、区到镇,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通过前几年的有效清理,目前镇域内留存下来的7所外来学校,无论从师资力量、教学质量还是管理质量上来说,都已经有明显的改观。但毕竟这些学校因为本身性质的原因和体制上的因素,学校在教育上的投入和产出终究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比。在办学理念上,由私人投资的民工子弟学校的盈利目的最终使投资者关注的重点不可能放在教学质量上;在师资上,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外地聘用的退休教师和少量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的大学生,更有甚者仅仅是投资者的亲戚或朋友,他们所持的教师资格证书到底真伪如何、含金量如何均难以得到保证;在教学质量上,这些人在没有完全纳入教育系统全面管理的情况下,教学质量也实在无法得到有力保证。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认识到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水平低下也还有家长方面的原因: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智力投资较少,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较低。只有27%的家长每年为孩子支付除学校所收学杂费之外的学习费用超过200元,超过500元的更只有6.3%。这反映出绝大部分家长在对子女的智力投资上有所保留。而在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上,也有相当部分的家长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因自身学识的限制,能够给予孩子学习辅导的家长更是只有14.89%。

三、对策与建议

关注每个孩子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近年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镇政府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每年投入巨资新建、扩建学校,更新教育设施,到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外来学校的监管力度,所做的各种努力,无一不是为了更好地为每个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最近,镇教委正在探讨一种新的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管理新模式。在民办外来子弟学校中,挑选了一所硬件设施相对完善、管理模式相对合理、师资力量相对较强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申华小学,通过协商,将学校的教育投资纳入教育管理经费范围,改为公办民工子弟学校。该学校本着让孩子多读一点书的原则,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招生,保持相对低廉的学杂费,师资来源保留原有模式但加入考评机制,在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模式上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首先,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镇教委和校方有关人员共同组成考评小组,对前来应聘的教师实行聘前预审机制,通过预审及面试,从源头上把好关,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在日常管理中,对教师又引入考核机制,改变过去民办民工子弟学校中教师教学质量好与不好一个样的模式,通过在教师薪酬中设置考核奖等模式来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

篇(11)

1、转移分散风险,支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促进人民生活稳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要求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不被重大意外和风险事件破坏和打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在转移和分散风险方面发挥作用越来越大,国有保险因其市场占有率高而相应的贡献率也高。

2、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保险是现代金融的支柱,加快保险发展自然也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有保险公司市场份额大,开拓市场相对容易,完善自身战略规划的民生倾向性,打造国民经济增长新一极。

3、完善社会保障,提升人民生活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保障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国有保险公司具备成熟的市场化的保险模式和专业的服务技术,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提供强有力支撑,也带动了其他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

4、参与社会管理,推动公共管理体制创新,增进社会和谐。国有保险的行业地位是显赫的,其模范的遵守行业法规和行为准则也无形中引导了整个行业的追随和效仿,从而减少商业违规和违法现象,使市场秩序得以维护。国有保险的核心就是“人民保险为人民”,集全社会的力量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约束社会责任行为,从而达到促进社会良性运转的目的。

5、提升国家抗击大灾大难的能力。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天有不测风云,地有沧海桑田。每个国家都会经历不同的大灾大难,政府在大灾大难面前能做的就是抗灾减损,但是在大灾大难面前,人民群众遭受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仅靠政府支援救济是远远不能弥补人民所遭受的损失的。对于这部分损失的补救和赔偿就只有一个强有力的保险公司来实施完成。

服务民生任重道远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的工作核心始终是以人为本,要全面落实这一思想,国有保险公司需要大力弘扬“服务大局、勇担责任、团结协作、为民分忧”的行业精神,在服务民生方面取得新突破。民生保障与和谐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改革的视角”为主题,准确把握了时展的脉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就充分发挥保险业在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国有保险可以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国有保险作为现代金融服务业,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理应在关注民生、重视民生、

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促进解决好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等群众最关心、最直

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转移分散风险,促进人民生活稳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要求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

生活不被重大意外和风险事件破坏和打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市场

机制在转移和分散风险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保险业在促进人民生活稳定方面的作用也不断凸显。

第二,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保险是

现代金融的重要支柱,现代经济的重要成分,加快保险业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提升人民保障水平。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于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二、国有保险服务民生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不断扩大覆盖面

扩大保险覆盖面,更好地服务民生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下三项原则:一是

贴近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二是贴近人民群众的保险需求。三是贴近保险公

司的自身实际。

扩大保险覆盖面,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覆盖的人口不断增多。二是覆盖的地域更加宽

广。三是覆盖的行业更加广泛。四是管理的风险更加全面。五是服务的品质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