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工程管理沙盘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实训的应用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运行情况看,企管沙盘实训课程的开设比较乱,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有的仅将其作为简单的沙盘实训课程。如何更好地开展企管沙盘实训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高职教学目的,是摆在高职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企管沙盘实训教学反馈信息分析
企管沙盘模拟实训在我校从10级营销专业开始,为了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沙盘实训教学,我们设计问卷调查,对14级营销专业学生,共发放61人份,收回61人份,回收率为100%,回收问卷全部有效,统计结果见表1.
根据表1的沙盘实训调查统计问卷分析,超过半数以上的高职学生对企管沙盘实训课程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并且通过实训,得到了一定的收获。但仍有一部分的高职学生,无法通过沙盘实训课程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关于职业素养的相关能力。
二、创新企管沙盘实训课程核心理念
(一)创新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客体,学生通过运用学习到的管理技能,亲自掌控模拟企业的经营决策,改进管理绩效,推动学习进程。教师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适时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完善知识体系,建立流程化思维
原来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单一教学模式,而沙盘模拟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展现,使学生能够在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生产运营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学习和感悟,建立资源整合思维,在此基础上,掌握“以市场为中心”的企业经营流程化管理思维,强化细节管理。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完善知识体系、强化企业管理技能学习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尤其是职业素养的提高。通过对沙盘模拟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共赢理念,系统思考和团队合作观念,保持诚信以及个性与职业定位等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企管沙盘实训课程教学设计创新
(一)实训教学模式创新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并将其命名为“三步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前期准备工作
我校沙盘实训课程是采用2周实训的方式,在开始上课前就先将沙盘规则以及实训指导书等相关资料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先预习。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先熟悉,减轻指导老师讲解的压力。同时让他们根据规则事先准备好团队的组建,方便大家的沟通与协作。
2.引导第一季教学,分析报表
使学生通过引导季学习,熟悉如何标记,现金出入记账,以及盘面操作,各角色分工与协作的工作内容、短、中、长期贷款规则,广告方案选择与计算等,查找出错环节,也为学生恢复初始盘面后,重新运营,做好引导示范工作。
所谓的报表是指“综合费用明细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将这“三表”下发给学生,经过四个季度连续经营后,要求学生核对该年综合费用明细表中数据,计算基础数据,分析经营利润和负债状况。
3.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在沙盘实训课程中,我们引入企业的实际案例。学生模拟企业中的不同岗位角色,使用分角色的体验训练,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独立完成业务处理。这样使每个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会到自己在流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责的工作。
(二)实训教学方式创新
1.组建沙盘协会,营造交流平台
沙盘模拟实训规则比较复杂,工作量比较大,在课前、课中,教学业务繁重,一周下来浑身疲惫;同时限于人手和课程,指导老师可能每一次都会有更换,这样对于学生的跟踪指导也带来很多问题。组建沙盘协会,可缓解教师的工作负荷。
2.参加和开展各级各类技能竞赛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高职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学校通过组织校内赛,层层选拔,选派优秀的学生参加省赛或国赛。培养学生统筹全局的观念以及制定计划的能力,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与行业企业对接的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共建沙盘实训基地。我们与ITMC软件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沙盘软件实训基地,开展有关实践教学、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
(三)实训教学方法创新
沙盘实训能让学生在战略规划,分析市场,资金筹集,产品研发,物流供应,市场销售和财务报表分析及核算等一系列价值链活动中体验企业市场经营的全过程。创新沙盘实训课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怎么去学,如何学好。本教学法综合运用“工作任务驱动+角色扮演+项目情景”方法。 遵循“任务情景体验互动交流博弈归纳总结灵活应用”教学过程。
(四)实训教学评价创新
沙盘实训教学评价,既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又要体现团队协作能力,还要区分学生个体差异,同时反应学生的基木技能,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职业素养,建议采用多层次教学评价方式。其中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考核也不再是以往的模糊评价,而是根据沙盘实训课程的特点,将学生职业素养考核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习惯四个一级指标,并在一级指标下设立了9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见上图1)
本文系2015年度校级教改课题“情景式企管沙盘实训平台下的高职经管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明淑.基于创新思维训练的《企业经营模拟》课程改革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5,(9):105-106.
一、工程管理专业技能大赛及实践教学现状
1.技能大赛的现状
目前高等院校竞相开展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纷纷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等与学科专业相关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但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相关问题。以工程管理专业的技能大赛活动为例,在学生和教师层面都突出了一些明显的问题。
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主观能动性不足、参与人数不多。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他们往往是由辅导员或社团负责人点名或推荐出来的,是被动地去参与相关的技能大赛活动的;这显然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参与人数不多既有学生自身积极性不高的因素,也有比赛客观条件不足的限制。当前,为了配合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而举办的相关专业技能大赛,在很大程度上来说纯粹是为了搞活动而组织的技能大赛;这类实践活动由于受时间和名额等因素的限制,很难做到在学生中广泛地动员,不利于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活动中去,从而限制了受益学生的数量。
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水平还有待提高,一些竞赛活动的指导教师并不能完全胜任对参赛学生的教学指导任务。一方面是教师的时间精力受限,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参赛学生的集训指导;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业务能力不足,特别是距行业企业的实际岗位操作标准存在的明显差距导致他们不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去准确把握技能大赛考核的相关理论知识点及实际操作的技能评分点,对参赛学生的集训指导深度不够。
由此可见,建立并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专业技能大赛教学培养体系,搭建好学校、院系、学生社团等多层次的技能大赛平台,有利于解决学生主动性不足及参与人数受限的问题;鼓励并引导青年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技能操作的锻炼,提升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增强他们对技能大赛指导的胜任能力。
2.实践教学的现状
实践教学是实现工程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目前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整体情况仍有待改进,尤其是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时间不长的院校亟待加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欠佳,与学校、教师、学生三者都有关联。
学校层面:主要是校内实验室仪器设备种类尚不齐全、数量也显得不足,实习实训场所受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数量短缺而且过分侧重于施工企业,与造价咨询业务相关的教学基地建设相当薄弱。
教师层面:新建工程管理专业院校的师资力量令人堪忧,他们相当一部分是直接来自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的研究生,这些研究生理论水平尚可,但是对于工程项目实际的投资融资分析、施工企业现场管理、工程造价预结算编制与审核、房地产项目评估等实践能力几乎就是白纸一张;青年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不足直接影响了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
学生层面: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尚不够深入,潜意识中轻视了实践环节,不能自觉主动地全过程地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来,不能正确对待实践教学过程中作业的提交,往往是应付了事,这种浮在表面的学习态度自然是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
此外,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考核评价方法不能真实地考查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参与程度及参与效果。以工程管理专业认识实习为例,当前大多数高校都是把学生带到工地施工现场走马观花地看一看,之后让学生写份实习日记和总结报告,并据此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这种评价方法明显欠妥,不能客观地去评价学生参加认识实习的真实效果。
二、基于技能大赛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进途径
1.以技能大赛引导教学内容改革
技能大赛竞赛方式的遴选及竞赛题目的设置往往是基于当今社会某一行业或就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具体要求这个大背景,充分吸收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经反复推敲而定的。以技能大赛为引导,这就要求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充分理解技能大赛的竞赛方式,仔细琢磨大赛真题,自觉主动地将实践教学内容与技能大赛相结合,通过吸收技能大赛的内容和竞赛标准对固有的实践教学项目进行改革,及时补充和完善实践教学项目内容。笔者以参加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PMST)大赛的亲身经历为例,深刻地感受到PMST大赛对工程管理专业传统实践教学内容的革新。PMST是基于工程施工单位视角考虑工程施工项目从工程中标开始至竣工结束的全过程管理,其间学生将围绕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编制、业务操作资源合理利用等核心问题开展实践活动。[2]相比于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PMST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充分体现活动过程的对抗性、情景体验的仿真性这一特点,打破了传统的实践课堂,赋予了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新的内容。
2.以技能大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通过对技能大赛竞赛方式与竞赛内容的研究,实践课程任课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评价标准、规范实践教学日常管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技能大赛为指引,将行业就业岗位的要求转化为实践课程的教学标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培养学生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教学与考核,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技能大赛对教学质量的促进表现在赛前选拔、集训参赛、赛后分享等相关环节的实践活动中。在赛前选拔这一环节中,需要教师在广泛动员学生参与的基础上,采用笔试或其他形式的考核,挑选出那些基础理论掌握较好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能科学合理地设置选拔标准,以利于选出具有良好潜能的优秀学生。在集训参赛阶段,需要教师自觉改进与技能大赛不相适宜的传统教学方法,积极运用工程案例教学、虚拟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较强的培训,教会学生获取信息、制订计划、拟定步骤、逐项实施、检查与总结等整体思维的能力。在赛后分享阶段,就是要及时总结参加技能大赛的有益经验,巩固参赛成果,认真思考参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利日后的实践教学不断改进。
3.以技能大赛加快青年教师培养
青年教师参加形式多样的技能大赛是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有利途径。通过教师参赛或教师指导学生参赛的形式,青年教师既能发现自己与同行们之间的差距,有利于扬长避短,又能提高个人的动手实践技能,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丰富了教师日后的教学案例。[3]学校应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青年教师参与到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活动中去,为他们业务水平的提高搭建良好的平台,引导他们自觉融入工程实践,促进青年教师自身动手能力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青年教师在参加和指导技能大赛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锻炼,这也十分有利于骨干教师及教学团队的培养与选拔。青年教师个体或群体在指导学生参赛的同时,积极参与、自觉探索“技能大赛与实践教学改革”这一问题,提升了自身的教科研水平。
4.以技能大赛强化育人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斯庆(1978- ),女,内蒙古巴盟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项目计量与计价。(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61-02
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巩固和验证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一、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很强的“工程+管理”复合特点的、理论扎实和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该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和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从全国各职业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来看,目前均达不到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仅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的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和工程承包管理能力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岗位知识、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一)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以“校企合作、双向互补、合作共赢、共同促进”为宗旨,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让企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专业实训的实践平台、保证学习和工作的可持续性,学生在企业导师和专任教师的指导下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真正做到校企双方的“双赢”。
(二)创建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师资队伍建设及提高教师团队实践教学能力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目标,以“高标准选拔、多渠道培养”为原则,培养素质优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第二,编制可行的课程实训教学大纲和实习实训指导书。在指导书中详细列出实训要求、实训内容、专业基础工作、工作深度、考核标准,将实训的各项内容尽量量化,以便考核。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共管制,即采用校内“导师”在课堂教学和网上跟进指导、企业“导师”对学生岗上指导;学生向校内和企业“导师”汇报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训成果,并提交实训报告;专业及课程实训结束时召开总结评价会,最后结合学生自己的评价、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评价,共同评定实践成果,完成职业能力素质考核和实践考核。第四,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建立实训考勤、答辩、评价和汇报制度,通过实训成果、实习日记、实训总结、考勤情况、实习单位鉴定、答辩、上交收集的实训现场资料和自评、互评结果综合评定实训成绩。
(三)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力度,注重培养专业实践能力
一方面,选取实践教学内容应考虑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首先,精选实践教学内容,使其与工程实践内容相衔接;其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保证实训内容相互之间的承前启后、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最后,要求企业和学校的“双导师”带领学生真题真做,实现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紧密对接。
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今后的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大校内工程管理信息化实训室建设力度,让学生体验全方位、实战式、全过程、参与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学习中积累工程管理经验。
三、创建“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一)“四层深”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及实施
“四层深”是指:(1)专业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如公共基础素质课程、社团活动、专业讲座等;(2)专业基础技能培养,如课内实训和课程设计等;(3)单项能力培养,如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等;(4)专题设计能力培养,如综合训练和顶岗实训等。工程管理类学生应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要提高实践能力首先要梯度地安排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各实践环节;其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教授作专题讲座、综合案例讲座;最后,大力提倡大学生课外社团等活动。
(二)“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五种类”是指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考虑工程、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和软件应用等五类知识的综合。实践中注重优化课程内容和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搭接各课程、融汇单个课程内容、贯通系列课程、融合不同体系课程知识(见图1)。通过设计单项能力训练、能力合成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等三个模块的设计将以上五类知识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
“三步曲”是通过制定详细的实训教学大纲,完成从“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提高综合技能”的任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见图2)。第一步,综合课程内容。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和实验实训教学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达到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第二步,融合不同课程内容。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综合性课程设计(如工程管理软件、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等课程)环节的实践教学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不同课程内容得到融合和运用,达到综合能力层次训练。第三步,融合专业知识。在顶岗实训、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通过由教师提供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设计和实训题目,达到融合专业知识的目的。
四、“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实施
“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主要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实验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及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由简入繁、逐步深入地实施。
(一)实训教学的层次与内容
1.认识实训。这是专业入门的引导,是学生首次亲临施工现场了解和感知工程的活动。认识实训环节能够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直观认识和感性了解、为后继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生产实训。这是在学习若干土木工程技术类和工程管理类等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基础上的实训活动,一般安排于第二学年。学生通过生产实训教学过程,能够参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造价管理过程和质量管理过程等工程实践,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顶岗实训。这是在专兼教师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的。该实训可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工程技术力量、机械设备及工作环境来完成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和工程实践项目,通过此实训也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
1.技术类实验实训。它涵盖建筑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房屋构造基础理论和施工技术等课程对应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技术类实验实训环节是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要求,依托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实操完成。学生通过该项实训能够直接得到实验数据,与所学课程知识接轨,为后续课程和参与施工管理实践奠定基础。
2.管理类实验实训。它含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及进度控制、计算工程量、确定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和施工方案、编制项目采购方案、进行项目评价、绘制工程CAD图、编制招投标文件、评定项目标书等实训内容。
3.综合类实验实训。它含有工程项目管理模拟、沙盘实训等,如工程项目组织、成本、质量、进度控制及招投标、合同管理等综合训练;在管理类实验实训教学的基础上,整合单项能力训练模块,结合工程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和手段实现合成训练,提高学生对各课程知识的综合认识。
(三)课外实践内容
课外实践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专业规划理论,在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各个学期中安排的,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参与工程实践、完成专题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教学质量调研等)、参与技能竞赛、在企业兼职等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领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该实践活动通过撰写专业论文、完成专题研究、编写调查报告、创新工作计划和完成总结报告等形式来完成。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专业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工程管理类专业“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表现。该方案能够实现学生在知识理论体系上从点到面的突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也是培养单项能力到合成能力再到综合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郝伟(1968-),女,陕西西安人,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副教授。(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84-02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然而,目前的工程管理教育与工程实际、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工程教育的培养层次、结构体系和人才类型与企业需求不适应,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素质不全面。许多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体系不清晰,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岗位知识及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实验室建设滞后等诸多问题。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应对工程实践提出的挑战,工程管理教育需要从系统性和学科体系出发组织专业教学,并通过实践教育环节验证和巩固学到的理论与知识,解决理论知识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因此,研究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既是工程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的延伸,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对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是甘肃省特色专业,学校按照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通过卓越工程师计划,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以增强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能力。同时提出了三级教育模式,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勤奋踏实、勇于创新”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逐渐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一、夯实基础强化技能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强主干”和“重创新、高素质、强技能”的教育思想,结合铁路特色的办学特点和优势,通过“教”与“学”的改革与创新,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充分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1.以精品课程提高学习兴趣
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规范》的指导下,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结合铁路特色的办学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科研工作,依托“工程经济学”、“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等精品课程体系,引入实际案例教学手段,通过典型生动的工程案例与精品课程教材的结合,将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具体化、生动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专业知识。
2.四大平台促进学科融合
工程管理交叉学科的特点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单一的学科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建筑领域对工程管理学生的要求。为了与市场对接,满足“知识全面”的培养目标,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提出“四个平台”(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的技术型培养体系。
(1)技术类课程: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结构设计原理、建筑工程概预算、交通工程概预算、土木工程施工。
(2)管理类课程:管理运筹学、管理学原理、工程项目管理。
(3)经济类课程:工程经济学、工程财务管理、会计学原理。
(4)法律类课程: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建设法规。
通过这四个平台的建设,使得技术型培养体系逐渐得到完善和扩展,同时促进多学科多专业的经验交流和相互促进,拓宽学生的学习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专业前景的认知度。
3.以课程设计强化技能
项目管理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本质。作为管理类人才,除了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具备制定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控制项目成本与防范风险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制定课程体系平台的同时提出了基础教学与课程设计同步强化的教学手段,将贴近实际的工程案例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练习。通过“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交通工程结构课程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实战训练使学生在巩固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其分析决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风险应变能力。在多次项目训练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强化,同时对工程项目的性质和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项目管理能力逐渐形成。
4.多种考查形式检验学习成果
传统的学习效果检验往往以期末考试为主,但这一考查形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工程管理专业提出弱化集中考试、强化多种手段的考查形式。配合案例分析、论文写作、课题大作业、团队讨论等多种手段,通过团队合作、分工负责等形式发挥个人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枯燥的考试变得生动具体,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很大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决策能力逐渐形成。这一创新在“工程识图”、“工程财务管理”、“交通工程概预算”等课程中得到实验和推广。考查形式的改变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使得学习氛围得到明显改善,“教”与“学”变得轻松和谐。
二、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模拟演练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更大程度地发挥了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1.问题构建方案
问题是PBL 的起点和焦点,是影响PBL 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问题构建方案如表1所示。利用已有实验设备,合理且贴近实际的问题创建与选择,既能够与培养目标中基础扎实和勇于创新的要求环环相扣,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踏实认真地完成实训任务。
表1 问题构建方案表
问题情境 案例资源 解决途径 目标要求 参与实施课程
什么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 项目管理施工组织案例 项目管理沙盘实验 熟悉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及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合同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变更及风险防范案例 斯维尔项目管理软件 土木工程施工
怎样做好工程项目概预算 工程预算案例 广联达算量软件 掌握编制工程预算及投标书的方法 建筑工程概预算
纵横预算软件 设备安装工程概预算
交通工程概预算
案例资源是影响PBL 效果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深入探讨问题的各个方面,充足的案例资源能够为问题解决提供有力支撑,避免学生陷入无思路、无头绪的困境之中。
2.PBL演练组织实施
结合项目施工分工协作的特点,在实验前将学生按照自愿组合的形式分组,并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模拟施工企业某项目部,每一小组由3~5名学生组成,分别担任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主要人员,每组选一个组长起协调作用。
在完成团队组建后发放实际工程图纸,图纸一般为框架结构的图书馆、幼儿园、餐厅等施工设计图。团队在接到图纸后开始读图并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利用实际工程案例获取相关知识,并讨论如何利用所获得的知识促进问题的解决,同时制定工程实施方案,并由教师组成的团队模拟建设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按照团队制定的工程方案,小组成员利用实验设备进行模拟操作。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一些新的专业知识,小组成员就需要反复循环地查找资源并讨论问题解答,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如果遇到施工风险因素或工程变更就必须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并不断改进。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程项目施工的精彩与艰辛,体验承担责任的乐趣与烦恼,进而体悟工程项目施工的关键。
实验结束后,学生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
3.绩效评价检验能力
绩效评价是对实践操作能力检验的必要手段。在小组提交结果后,利用工程对量软件和评分软件等工具对演练结果进行分析评分及成果展示,针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相互答辩,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横向对比,直观展现成果的优势与不足,最终结合实际评出优胜团队。
三、校企合作促进市场对接
为了改善大学生在校实习机会少的困境,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积极创建教学实习基地,先后成立了一批校内、外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测量实习、认识实习及施工生产实习的需要。学校设有下属的勘察设计院、建筑安装公司、工程咨询公司等单位,为师生的实践提供了便利,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实习环境,以确保实习效果。
1.小学期专项训练
为了增加大学生实习时间,保证实习效果,在第四学期末实行小学期专项实习计划,学生在没有课业压力的情况下深入工地和实习基地展开土木工程测量实习与认识实习等专项训练,在实践中磨练意志,熟悉建筑工程施工流程和管理方式。学生在实习中通过与工程管理人员的交流,既丰富了实践经验又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际工程的对比强化知识结构,为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2.以竞赛促进技能提高
利用广联达算量大赛、工程测量大赛、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竞赛和沙盘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促进与其他院校的学习交流。学生通过竞赛发现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取长补短,通过交流相互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最终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重在实践”的实践教学目标。
3.生产实习与职前磨练相结合
在完成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后,为了使毕业生能够提前进入岗位角色,掌握工程管理的业务流程,工程管理专业提出了生产实习与职前磨练相结合的方式,在第八学期进行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圆满衔接的培养模式。前4周为生产实习,毕业生提前进入已签订的就业单位实习并且接受岗前培训,在这种模式下毕业生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工作,深入钻研专业技术,努力学习工程管理经验;后13周为毕业设计,通过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的实战演练,使毕业生在实践中提前适应工作环境,融入企业文化。同时,这一措施也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好评。
4.效果反馈
近年来,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就业率均在 97%以上。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各铁路局、中交集团、中建公司、中铁公司等单位的管理者、业务骨干和技术负责人。通过效果反馈来看,以目标为导向的金字塔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而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管理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不断需求。然而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如对实践能力多样化培养模式的探索,包括不同工程阶段管理实践能力培养、不同参与方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培养、不同领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不同工程类型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等等。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鲍学英,王恩茂,黄山.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49-53.
[3]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
19(1):89-94.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和工程项目的持续开发,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量增大,同时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上亦需要作全面的调整与改革。工程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多刚进入高校的学生对其认知度不高,存在较为盲目或模糊的认识。若不能及时进行专业学前教育,学生对该专业的培养定位将产生偏差,实践能力的培养亦无从谈起。在进行专业学前教育时,还应注意本科生中低年级与高年级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高年级本科生在毕业选择职业和考研时这种教育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培养模式宜改革
工程管理专业重在培养学生在技术、管理、经济与法律四个方面的知识技能,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然而,目前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依旧以教师授课为主,案例分析、讨论、参观见习等实训过程缺乏基于项目式的实践培养方案,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常常成了“摆设”。工程管理是基于技术的管理,实践课程的教学如在学生还未牢固掌握技术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势必影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不能将技术与管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做法忽视了提升学生创造性及技能水平需要一个理论内化的过程,应对整个教学模式作一科学的调整和改革。
(三)学科交流应拓宽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涵盖了从建筑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到后期评价等整个工程周期,然而许多高校的年轻教师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教学水平有限,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并且由于研究与主攻领域不同,教师讲授内容多集中在一两门自己熟悉的课程中,缺乏学科间、课程间的横向交流与探讨,如讲解施工技术管理相关内容时,未联系造价管理、合同管理方面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四)考核方式需转变
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因而专业知识考核多以笔试进行。学生往往以读背应考,对专业理论理解不到位,长此以往,养成学生应付考试而忽视日常理论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良学习习惯。从考核角度上看,笔试成绩的高低仅能反映学生记忆力的水平,并不是学习能力高低的体现,更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应改变传统的单纯笔试的考核方式,把笔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制定能够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模式。
(五)培养方向可细化
工程管理专业涉及的领域较广,许多高校缺乏个性化教育,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方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往往导致学生的学术知识广而不精。因此,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应当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采取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
二、教学改革思路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与较强应用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是建筑工程行业的“香饽饽”。各高校应适应行业的需要,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考评方法上进行综合改革,大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笔者看来,工程管理专业实施应用导向型教学改革是一条加强实践教学行之有效的路子。在实践教学的师资方面,引入外聘制及双师制,扩充高校的师资力量,开展高校教学人员的梯队建设,实现应用导向型的合作教育模式,以KAQ培养为目标,细化具体实施步骤,为工程教育提供坚实的培养基础与平台。在实践内容方面,以实习基地的工程项目等横向课题为依托,依据PBL模式,细化为团队建设与项目实施方案的主要工作。由于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对专业技术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不同,在划分团队时,可参考“学团制”,在导师指导下将不同年级的学生组建成产学研团队,分配相应的实践任务。无论合作教育还是工程教育都必须建立周全的考评制度,才能评估方案的实施效果。对学生参与基础性项目与专业型项目,采用Rubrics方法考查学生的实践水平。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专业认知教育常态化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罗福午教授在开设土木工程管理概论课的实践总结中指出,概论课在引导学生认识专业、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上效果明显。而工程管理专业可借鉴这一做法,开设工程管理概论课程,帮助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形成“大工程”教育观念,并高度重视工程实践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对专业的应用性有总体的认知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应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形成常态化教育。在每学年开学即召集学生进行专业教学计划的介绍及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动向的研讨,使学生在专业理念上凝炼成熟观念,明确培养目标,并对各学期的学习、实习、资格证书考试等环节有更深入的认知。
(二)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为培养具备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经济和法律知识的专业型人才,前期实习应当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开展土木施工技术实践教学,以技术理论为主导,通过工地生产实习,加强技术能力的培养。在掌握扎实的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后期的实践教学则应着重培养学生在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方向采取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如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可通过模拟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沙盘等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形成特色化的应用教学模式。
(三)培养模式多样化,措施具体化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高校在工程专业培养上的硬件与软件基础,制定详细的CET培养模式实施方案,以实习基地为实践平台,实现合作教育(Combination)与工程教育(Engineering)。同时,结合产学研横向课题,与合作单位协同制定教学计划,重点确定学生在横向课题中必须掌握的主干课程,将其贯穿至横向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组建工程实践团队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保证工程任务的顺利进行,应当将企业人才纳入教师团队,即工程项目的实践教学由校内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研究生和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组成的团队负责,团队成员进行任务分工,以“学团制”组建实习团队,实行严格的工程实践教学。校聘企业教授负责指导年轻教师的实践,并落实“双师制”;对新进教学人员实行挂职培训计划与任课轮回制度。
2.优选精品教材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工程管理专业教材应避免过于理论化,应通过工程实习基地的实践项目,反映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教材内容应符合专业从业资格考试及应用性的要求,如造价管理知识可增加平法、制图规则、算量软件等;以精品课程模式,实施专业精品课程的特色教学。2003年至2011年教育部批准了4000多门精品课程,而涉及工程管理专业的不多,主要在于实施实践及应用性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工程院校在编写应用示范性课程教材上应下番功夫,争取实现突破。编写中应结合横向课题,与企业展开合作,一同确定适合的教材,形成整套实践性强的教材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348-02
实践教学能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将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经管类专业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1 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的能力要求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介于研究型高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培养学生用理论高度发现问题、而用实际应用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一般应具备如下几点:
(1)专业学习能力。
应用型人才应能够善于将发现、发明等创造性地应用于现实生活,这些离不开扎实的专业理论为基础。
(2)较强的岗位应用能力。
即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岗位应用能力, 在具体岗位上体现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快速的适应能力。这都离不开实践环节中的实际体验。
2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和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路径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狭义的概念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通过课程和各实践环节的设置而建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
2.1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母体高校与独立学院自身的资源,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2)符合市场需求的原则。这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指导方向。包括专业知识、能力与岗位素质。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不断的及时的修订与更改,应用能力要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3)系统性原则。需要把实践的总学分(学时)、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目标和内容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综合考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4)协调原则。主要是协调实践学分与专业总学分之间的关系;协调课程之间的顺序与内容的关系;协调单个课程与总实践课程的学分的关系;协调好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等。
2.2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
(1)专业知识目标。实践教学能让学生加深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创新能力目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综合应用能力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1)经管类专业的通识课模块。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英语听力等。
(2)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各类基础性实验和专业实验。基础性实验如沙盘模拟、各类经管类竞赛软件等。专业实验的方式主要有演示性、验证性、操作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等。应尽量多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3)校外实训课模块。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理解专业知识,同时通过社会体验来锻炼磨练意志, 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适应能力。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
(1)教师队伍保障。实践教学需要拥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参与进来,而目前独立学院则普遍存在实践教师不足的情况,需要从政策和待遇上着手,解决实践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2)经费投入保障。这包括实验室建设经费保障、实习经费保障、实践项目费用保障等。
(3)制度建设保障。主要是规范各部门工作的管理规定。如制定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规章等。
实践教学管理评价体系构建:
构建教务处、督导、系、教研室、学生的五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定期不定期的进行实践教学的日常评价与考核,并形成最终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
3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定位于区域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1)保证实践环节总学分(课时)数。人文社科类专业国家要求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有工商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会计、工程管理等八个专业,所有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均在总学分的20%以上,见表1。
2)市场调研确定实践课程。如可以通过在对各独立学院、企业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实践课程,过程可以分解为调研、筛选、初稿、审核、专家评审、定稿等六个步骤。
3)注意衔接与层次性。内容避免重复、突出重点、注意课程之间的教学时间先后次序。另外,单个课程课时数要有理有据,在确定时至少需要教研室集体讨论通过,不能任由单一任课教师来确定。
(2)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落实实践软硬件建设。主要包括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
1)实验室建设要确保必要的经费投入。目前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经管学部有工商管理综合实验室、物流管理综合实验室、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旅游与饭店管理实验室、国际经济与贸易综合实验室、工程管理项目实验室等,投资接近千万元。
2)搭建校企平台,落实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可用于学生的认知实习、专业( 生产) 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课程,是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学校牵头积极引进,一方面以母校为依托,资源共享实习基地。
3)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竞赛,搭建第二、第三课堂。成立各种竞赛协会,既便于传承,也利于取得成绩。
4)积极引进和培养实践教师。引进过程不要只专注高学历和高学位毕业的高材生,也应该注重高职称的行业资深人士。出台培养制度,在课时、工作量上要有所体现与保障。
4 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而言,直接决定了应用型培养教学的质量。它与理论教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项目名称:2012年湖北省科研项目《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教改项目
作者简介:赖芨宇(1962-),男,福建农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管理研究,(E-mail)。
摘要: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特点,文章就当前的实践教育及教学改革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CET(Combination-Engineering-Testing)模式的应用导向型教学培养方案及实施措施,目的是通过参与工程项目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其就业提供保障。
关键词:工程管理;教学改革;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TV512;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82-05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管理学科,它不仅需要掌握经济及管理学知识,还要求具备扎实的施工技术、合同法律操作实务技能。高等工程教育学校作为培养优秀工程管理人才的摇篮,应把如何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重要课题。目前,以应用型为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引起相关人员普遍关注和思考。
截至2010年,中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高校1 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1]。高等工程教育以工程应用为核心目标,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开展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探讨,有助于提高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教育水平。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横跨技术与管理的学科,最大的特征是复合性,重点是掌握工程技术的管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管理素养、应用能力。中国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工程管理专业以来,许多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专业规模发展迅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2012年专业目录,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包括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该专业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环境、实践平台等教育资源有较高的要求[2]。 二、 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
为了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相关高校在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专业知识考核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改革探索。在教学模式上,尹立新等提出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施TSIP模式,即将教学过程分为Try(尝试、体验)、Study(学习、研究)、Instruct(指导、讲授)、Practise(实习、见习)四个环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学习[3]。在教学方式上,王永坤等提出了“做中学”的观点,即建立以“理论课+ 课堂大作业+ 软件学习+ 课程设计+ 实习+ 毕业设计与实习”为主的科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提出了案例设计、学习团队建设、科学的课堂组织等具体措施[4]。此外,瞿焱提出运用项目法,将实践教学与工程项目结合起来,根据目前国家在工程执业资格认证方面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工程管理实践和综合实训[5]。为了强化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多所高校进行了综合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对实验室的平台建设、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等作了调整和改革,为教师的实验教学提供更好的途径和手段[6-9]。目前有关中国工程管理专业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较多,归纳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表1所示的几种。表1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典型模式
在欧美国家,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采用Seminar教学模式,它是一种让学生独立研究问题,同时也与教师、专家共同讨论问题的一种交互式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与创新能力。英国在实践教学上,提出“三明治”教育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将相关企业和研究、设计单位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参与实际工作提供机会[10]。美国、加拿大以“学做交替式”的合作教育模式,集高校、学生、企业三方为一体,完成在校学习与企业实习的合作内容。此外,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大学进行的跨国工程教育研究提出CDIO工程教育模式,从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过程完成对学生的培养。由此可见,国外高校主要通过前沿科技及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工程管理教育的实践性,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技能水平。很多学者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学者们的研究大多基于其所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现状来开展,虽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缺乏广泛的适用性及推广价值。如工程管理专业归属管理院系的,工程技术类课程较少,经济管理、法规类的课程较多;而归属工学院系的,工程技术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多,而经济管理、法规类课程较少。笔者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应基于该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需求,立足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现状,针对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制定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专业认知待强化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和工程项目的持续开发,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量增大,同时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上亦需要作全面的调整与改革。工程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多刚进入高校的学生对其认知度不高,存在较为盲目或模糊的认识。若不能及时进行专业学前教育,学生对该专业的培养定位将产生偏差,实践能力的培养亦无从谈起。在进行专业学前教育时,还应注意本科生中低年级与高年级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高年级本科生在毕业选择职业和考研时这种教育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培养模式宜改革
工程管理专业重在培养学生在技术、管理、经济与法律四个方面的知识技能,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然而,目前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依旧以教师授课为主,案例分析、讨论、参观见习等实训过程缺乏基于项目式的实践培养方案,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常常成了“摆设”。工程管理是基于技术的管理,实践课程的教学如在学生还未牢固掌握技术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势必影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不能将技术与管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做法忽视了提升学生创造性及技能水平需要一个理论内化的过程,应对整个教学模式作一科学的调整和改革。
(三)学科交流应拓宽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涵盖了从建筑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到后期评价等整个工程周期,然而许多高校的年轻教师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教学水平有限,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并且由于研究与主攻领域不同,教师讲授内容多集中在一两门自己熟悉的课程中,缺乏学科间、课程间的横向交流与探讨,如讲解施工技术管理相关内容时,未联系造价管理、合同管理方面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四)考核方式需转变
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因而专业知识考核多以笔试进行。学生往往以读背应考,对专业理论理解不到位,长此以往,养成学生应付考试而忽视日常理论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良学习习惯。从考核角度上看,笔试成绩的高低仅能反映学生记忆力的水平,并不是学习能力高低的体现,更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应改变传统的单纯笔试的考核方式,把笔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制定能够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模式。
(五)培养方向可细化
工程管理专业涉及的领域较广,许多高校缺乏个性化教育,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方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往往导致学生的学术知识广而不精。因此,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应当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采取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
四、 教学改革思路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与较强应用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是建筑工程行业的“香饽饽”。各高校应适应行业的需要,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考评方法上进行综合改革,大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笔者看来,工程管理专业实施CET(Combination-Engineering-Testing)应用导向型教学改革(见图1)是一条加强实践教学行之有效的路子。在实践教学的师资方面,引入外聘制及双师制,扩充高校的师资力量,开展高校教学人员的梯队建设,实现应用导向型的合作教育模式,以KAQ(knowledge,ability,quality)培养为目标,细化具体实施步骤,为工程教育提供坚实的培养基础与平台。在实践内容方面,以实习基地的工程项目等横向课题为依托,依据PBL(project-based-learning)模式,细化为团队建设与项目实施方案的主要工作。由于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对专业技术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不同,在划分团队时,可参考“学团制”,在导师指导下将不同年级的学生组建成产学研团队,分配相应的实践任务。
无论合作教育还是工程教育都必须建立周全的考评制度,才能评估方案的实施效果。对学生参与基础性项目与专业型项目,采用Rubrics[11](即教学全过程评价)方法考查学生的实践水平。
图1 CET应用导向型教学方案
五、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专业认知教育常态化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罗福午教授在开设土木工程管理概论课的实践总结中指出,概论课在引导学生认识专业、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上效果明显。而工程管理专业可借鉴这一做法,开设工程管理概论课程,帮助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形成“大工程”教育观念,并高度重视工程实践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对专业的应用性有总体的认知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应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形成常态化教育。在每学年开学即召集学生进行专业教学计划的介绍及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动向的研讨,使学生在专业理念上凝炼成熟观念,明确培养目标,并对各学期的学习、实习、资格证书考试等环节有更深入的认知。
(二)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为培养具备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经济和法律知识的专业型人才,前期实习应当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开展土木施工技术实践教学,以技术理论为主导,通过工地生产实习,加强技术能力的培养。在掌握扎实的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后期的实践教学则应着重培养学生在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方向采取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如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可通过模拟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沙盘等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形成特色化的应用教学模式。
(三)培养模式多样化,措施具体化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高校在工程专业培养上的硬件与软件基础,制定详细的CET培养模式实施方案,以实习基地为实践平台,实现合作教育(Combination)与工程教育(Engineering)。同时,结合产学研横向课题,与合作单位协同制定教学计划,重点确定学生在横向课题中必须掌握的主干课程,将其贯穿至横向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组建工程实践团队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保证工程任务的顺利进行,应当将企业人才纳入教师团队,即工程项目的实践教学由校内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研究生和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组成的团队负责,团队成员进行任务分工,以“学团制”组建实习团队,实行严格的工程实践教学。校聘企业教授负责指导年轻教师的实践,并落实“双师制”;对新进教学人员实行挂职培训计划与任课轮回制度。
2.优选精品教材
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工程管理专业教材应避免过于理论化,应通过工程实习基地的实践项目,反映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教材内容应符合专业从业资格考试及应用性的要求,如造价管理知识可增加平法、制图规则、算量软件等;以精品课程模式,实施专业精品课程的特色教学。2003年至2011年教育部批准了4 000多门精品课程,而涉及工程管理专业的不多,主要在于实施实践及应用性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工程院校在编写应用示范性课程教材上应下番功夫,争取实现突破。编写中应结合横向课题,与企业展开合作,一同确定适合的教材,形成整套实践性强的教材体系。
3.建立实践项目全过程考评制
以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工程教育(Engineering)为培养模式,让学生尝试基于项目的学习。根据合作项目的内容,确定考核的课程类别,同时划分学生团队及合作小组,实现“两阶段”教学。第一阶段为技术理论教学过程,结合精品教材与基础性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经过自己的构思、推理与设计,以模型或实施方案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初步操作能力;第二阶段为专业型综合培养过程,结合专业性实践项目,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主动自主实习,并结合第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定期开展答疑或讨论。在实践项目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汇报,并由指导团队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分。为了保障两个阶段的教学效果,应规范专项考核制度,如实行考评结果与学生“产学研”奖学金挂钩,以鼓励学生认真完成实践任务。
六、结语
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目前中国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对此,笔者作了一些探索,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导向型教学改革的思路,旨在使学生能将专业理论知识与项目实践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对工程项目建设形成整体直观的认识,为就业提供“硬件”保障。但对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难点,如基础项目与专业型项目的划分问题、参与实习的时间安排问题等,有待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孙强,胡妍.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2(31):6-9.
[2] 许远明.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J].高等建筑教育,1999(03):66-68.
[3] 尹立新,闰晶,李国文,等.TSIP教学模式在工程管理专业课中的应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6):97-99.
[4] 王永坤,冯东梅,等.工程管理专业“做中学”教学改革实施策略[J].山西建筑,2011,37(36):223-224.
[5] 瞿焱.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J].经济师,2008(03):107-108.
[6] 熊黎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研探索,2009(04):49-50.
[7] 张洪青,杨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管理论与技术研究专刊:158-159.
[8] 陈俊杰,田敏,张静文.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4):136-138.
[9]吴丽,吴飞.工程管理综合实验研究及实验室设计与建设[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1,19(1):101-104.
[10]王旭.中英比较构建我国工程管理本科教育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82-85.
[11] 刘有军,郑俊杰. Rubrics在交通运输专业课程过程性评价中的应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2(31):113-117.
Application-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on project management
LAI Jiyu, WEI Xiuping, ZHANG Jin
财务管理学是会计学及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本课程主要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石,以资本市场为课程背景,以现代公司制企业为对象,主要阐述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企业资本运动为中心内容,着重对资本的筹集、资本的投放、资本的运用、资本收益的分配等财务问题进行了介绍和理论研究,讲解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分析等方法。
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管理观念的不断更新,企业迫切需要创新性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因此财务管理教学就更要注重知识的应用、发挥和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深入开展财务管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下面就影响财务管理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
1、准确的课程定位。
笔者认为,找准课程定位,是搞好教学的前提,是教学行动的目标。根据唐山学院立足唐山,面向河北,服务环渤海地区,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求发展,为基层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勤奋敬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创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课程应确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重点,突出“应用型和创新能力”的特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
2、教师的执教能力。
在认真研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应立足本职工作,潜心研究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认真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具体应把握备课及授课两个环节。
(1)备课--以精心的课堂设计为先决条件.
备课内容主要包括教案、讲义、PPT的准备。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就是要设计每堂课的教学知识点及其重点、难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抓好教学组织环节是决定授课质量的先决条件。
确定突出“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课程以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理论教学体系分为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
知识模块的设计: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即财务管理内容、目标、财务管理价值观念等基础理论。筹资决策方法、投资决策方法、资产管理方法、股利分配方法及财务分析基本方法。
能力模块的设计: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财务管理基本技能及财务管理的实际应用能力。包括财务预测能力、财务决策能力、财务预算能力、财务控制能力、财务分析与评价能力。
在本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我们主要按“两个循环”的逻辑思路讲授,其一是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循环,其二是财务管理方法(环节)的循环。所谓财务管理的内容循环:即主要按“投资—筹资—营运—分配”这样一条逻辑主线展开,循环往复,持续不断。而财务管理的方法(环节)循环:是按“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这条主线展开的。全课程中体现了这种财务管理方法(环节)的循环往复,持续不断。在教学知识模块的设计上,可根据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设计适合不同专业的知识模块。
板块式:即将财务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以财务管理的目标为主线,财务管理内容是人们对财务管理客体运动规律认识的客观总结,它将着重解决企业财务管理这一完整而又系统的学科体系应该由哪些具体内容组成以及各项内容的相互关系问题。可分为财务管理基础理论、财务分析、投资决策、融资决策、资产管理与股利分配等财务循环板块。按照板块式组织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可以突出企业财务管理各部分内容的重点。该种组织方式一般适用于“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这种模块的设计主要针对会计专业学科体系建设特点,正确区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重复。
职能式:即按照财务管理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职能管理环节组织教学内容,其优点是能够突出体现财务管理的各项职能,但可能会与其他学科存在内容上的重复,一般适用于市场营销及工程管理等非会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这类学生财务与会计课程安排有限,按照职能组织财务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财务管理内容的整体把握。
备课时应弄清财务管理内容的层次,把握财务管理学的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
其次确定以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的“财务管理学”课内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设计的总体思想是:使本课程教学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应用、从单项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按照从课堂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变抽象为具体、变知识为能力,主要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知识和能力并重的问题。课内实践实行分层次的课内案例实践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贯穿教学始终,包括教学引导案例、课堂讨论案例、课后实践分析案例。每个章节都可以以引导案例开始问题的讲解,以调动学生的兴趣,然后采用分组讨论案例的方式展开教学,最后给出引申的案例分析,这样既使学生直接获取了实践知识,增强了学生对实践的感性认识,也可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财务管理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巩固基础知识,不仅会增强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课堂讨论,也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授课--以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技巧为保障。贯彻“以经济发展为依托,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的教学型高校人才培养思路,将传输理财思想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相融合、将财务理论与具体的理财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考虑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要求,我们将财务管理的课堂教学沿着内容如何讲授---过程如何体现--形成何种变化这一主线总结为“六讲”“五式”和“四变”方法体系。
“六讲”即课堂讲解做到“讲重点、讲难点、讲要点、讲疑点、讲思路、讲方法”,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学弄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实行个别问题个别解决。
“五式”即:课堂教学过程体现“目光交流式、启发式、快速反应式、案例讨论式”、“行动学习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及时反馈学习信息。这样形成四变。
“四变”即变单项灌输为双项交流;变简单作业为复杂作业;变注重问题结论为注重解决过程;变重视记忆训练为原理应用。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强调认知与情趣的统一、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形成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法”。
A、目光交流式教学法: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举动,意在搜索学生对老师的反映,是集中还是不集中,配合以提问,就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也便于提供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B、启发式提问式教学法:在目光交流法使用的同时,配合以启发式提问带动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体现教与学的互动,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教学的目的。
C、快速反应式教学法:就是课上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快速阅读,先让学生看、分析总结,最后由老师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方法特别在出现听觉、视觉疲劳时使用效果更好。
D、案例讨论式教学法——实践的神力:课堂教学中插入案例-课程组要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编码化知识的基础上,以实际资料为素材,结合国内外典型企业财务管理案例,开展典型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导出实践中需要应用的财务管理知识;然后结合案例讲解具体方法的应用。实行分层次的课内案例实训模式。包括单元案例实训、综合案例实训。案例教学法能够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性,改革师生角色定位,在共同思考与讨论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学生能力提高的量变积累过程。
E、行动学习式教学法:教师控制课堂讲授时,通过介绍背景知识、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现课堂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推动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进程,通过讨论、甚至争论,阐明各自的观点,教师进行总结,将学生观点进行归纳及评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课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在学校支持下,课程理论教学全部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课堂上根据内容需要采用传统板书配合演示课件、讨论、总结等多种手段,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声、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增加了课堂教学可供信息量。
3、丰富的第二课堂
开设第二课堂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为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补充,拓展学习内容,具体设计课外实践项目、配以恰当的教学手段,确保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紧密配合,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建立了教学网站,存储教学数据,包括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案、课程教学PPT,配套练习、案例及参考答案等;实现网上答疑,每位教师在学期初就确定与班级学生的联系方式,其中包括建立QQ群,公共信箱等。教师能够在网上通过在线答疑、网络课堂等栏目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这不仅是促进师生互动的一种手段,同时也能使学生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2)精心设计课外活动项目。包括A:组织学科竞赛:具体包括组织开展财务管理知识竞赛、针对财务管理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精选财务管理实务案例进行财务案例分析大赛、财务管理沙盘对抗赛、财务小论文竞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课程的品质和内涵。
B:参与社会调查与实习: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题目或自拟题目,到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对其经营及财务管理状况进行社会调查,运用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写出分析报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定期到实习基地实习,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及实践能力。
C:聘请企业界管理人员做专题讲座。为使在校学生能够更多的吸收实践知识,增加对实践的感性认识,定期聘请企业“CEO”或“CFO”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原则上,每个学期为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学生至少安排1-2次专题讲座。
D: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研究,承担院级科研项目,甚至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以此来强化大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财务管理实践活动,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是培养财务管理人才学习能力、创新和周密的思维能力、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总之:本人认为要提高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定位是根本,教师的执教能力是关键,根据应用型人才对财务管理知识的需求,确定突出“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灵活多样的互动型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资源是保障。
参考文献:
[1]邱龙广.提高财务管理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9,(2).
“工程监理实务”是高职高专类工程监理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工程监理实务”是培养工程监理专业学生具备工程监理实际工作能力的课程,一般由工程监理理论教学与工程监理实务实训两部分来完成,本文通过对“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的分析,旨在总结研究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13)对建设工程监理定义为:工程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根据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勘察设计文件及合同,在施工阶段对建设工程质量、造价、进度进行控制,对合同、信息进行管理,对工程建设相关方的关系进行协调,并履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定职责的服务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国家推行建筑工程监理制度。我国自1988年开始试点建筑工程监理制,到1997年通过《建筑法》,从而使建筑监理制在我国全面推行。推行建筑监理制,是为了改变计划经济时旧的工程管理模式,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建设监理机构,监理协助建设单位做好项目管理,提高建设水平和投资效益。
高职高专类工程监理专业因此应运而生。由此可以看出“工程监理实务”课程对于工程监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研究“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提高工程监理专业学生工程监理实务的操作能力,对工程监理专业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程监理实务”课程简要介绍
以我院“工程监理实务”课程为例,我院的“工程监理实务”课程分两部分:工程建设监理实务(理论部分)为30学时,工程监理实务实训(实操模拟部分)为52学时。这两部分中,理论部分是基础,实操模拟部分是核心。实操模拟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了工程建设监理基本知识后,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监理知识从事实际工程监理工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工程监理实务理论部分主要围绕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四控两管一协调”展开,通常的教学是从简要介绍工程监理在我国的推行历程开始,通过对工程监理基本概念、工程监理相关法律法规、工程监理组织、工程监理实施程序、主要工程监理文件、相关监理控制方法等的介绍,使学生初步掌握工程监理工作的基本知识,为今后从事工程监理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工程监理实务实操模拟部分,是工程监理实务课程的典型环节,进行实操模拟训练,通过对典型监理案例进行剖析,使学生熟悉工程监理工作的基本流程,达到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程监理工作的目的。
二、“工程监理实务”课程特点分析
建设工程监理的本质是“专业化的监督管理”,可见“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本质上是关于如何做好有关项目管理的课程。工程监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四控”(质量、进度、投资和安全),这些都是技术性管理工作。因此,“工程监理实务”课程可以概括为有关建设工程监理的技术管理工作。如此看来,“工程监理实务”课程就不仅仅是简单的一门课程,它是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有密切关系的一门课程。在课程安排上,以我院为例,我院工程监理专业是“2+1”教学模式,“工程监理实务”课程的理论和实操部分都是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也就是理论学习的最后阶段,主要就是考虑到“工程监理实务”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联度,如果没有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做基础,单单学习“工程监理实务”这一门课程,无论如何是学不好的。我院的工程监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制图与房屋构造、建筑CAD、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质量控制、建筑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建筑工程计价与投资控制、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控制、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等。以上每一门专业必修课都和“工程监理实务”这门课程有密切关系。我院的工程监理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有计算机软件应用(PKPM、天正)、混凝土框架结构构造与设计、钢结构、建设法规、建筑设备知识、建筑企业经济与管理、工程质量事故分析、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水利水电工程概论、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建筑节能技术等。这些专业选修课也都与“工程监理实务”这门课程有密切关系。学习“工程监理实务”这门课程,需要对上述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充分掌握,这样才能很好地学习好“工程监理实务”这门课程。
工程监理实务的理论教学部分是对建设工程监理基本知识的讲述,其特点可概括为文字多,图表少。教学过程中相对多的内容,是对相关工程监理具体内容的解释和分析。学生对此的反应往往是感觉到枯燥、乏味、呆板。有学生讲,这和上“法律法规”课差不多,似乎都是法条规定似的,觉得没意思。工程监理基本知识的每一部分内容,学生都能够看明白,就感觉到知识简单没难度,有没有教师讲解都无所谓。如果把相关知识点综合起来,学生又感觉到串联起来有困难,实操模拟需要解决问题时,又感觉到无从下手。
工程监理实务实操模拟部分,是使学生在运用监理理论知识解决某个实际监理问题时,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支撑。如钢筋混凝土绑扎浇注问题,就需要学生对钢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充分掌握,对钢筋混凝土的验收规范充分掌握,否则仅仅具有工程监理方面的知识也无法解决问题。同时,还需要学生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活学活用的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工程监理实务实操模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操部分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由此看来,“工程监理实务”这门课程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看懂容易,学精不易。
三、“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方法优劣分析
“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这两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课堂内教学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理论讲授具有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单位时间内传授的知识量大,适合课堂授课。“工程监理实务”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通常都采用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这便于前后连贯,互相衔接。但这种方式常常会让学生感觉到厌烦,觉得平淡。工程监理理论部分类似法律法规一样,都是成形的具体规定要求,就是围绕以《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13)的规定为主,展开相应论述,内容相对平淡一些,而字面上又似乎很好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通常是上课的开始阶段或者是某一部分内容的开始阶段,他们感觉到有一点新鲜感时会集中注意力,然后慢慢地注意力就分散了。特别是在大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较多,个别学生会混水摸鱼地不听课,互相影响起来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又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如果教师过多关注每个学生的听课状况,就必然占用过多的时间,实际授课时间就相应地减少。
案例分析具有独特性、微观性、个体性和零散性,具有以点带面,以具体的案例反映较全面的系统理论知识的特点。工程监理实务实操模拟教学部分,通常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工程监理工作解决的是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具体施工问题,类似的实际状况在校内教学中几乎无法真实再现。案例分析教学能够把典型事例提炼成教学用案例,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体会真实场景。但案例分析教学占用的教学时间过多。对高职学生而言,案例分析的难度不能过高,难易度要适中,一个案例分析通常只能重点解决一两个关键知识点。案例分析考验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需要学生对工程监理基本知识全面掌握,同时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基本知识,又需要具有融会贯通的能力。通常完成一个案例分析,学生需要预先准备相应前置知识,然后才能够进行分析准备,最后完成案例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常需要对学生做许多方面的辅助辅导,完成一个案例需要很长时间,由于无法安排过多的教学时间,实际教学过程中,只能对重点的部分内容进行实务实操模拟。我院实操模拟安排了52学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感到教学时间不足,但也难以再增加教学时间了。
四、“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进
为了提高学生对“工程监理实务”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融合起来,取其优点,增强教学效果。工程监理实务的理论教学部分,理论讲授的过程中,插入经验分享、总结提炼或典故借鉴等其他方法,提高趣味性,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工程监理实务实操模拟教学部分,不要单单是案例分析,结合小组讨论、实战模拟或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几个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简单实例:
“四控两管一协调”是工程监理工作的内容。“四控”是质量、进度、投资和安全控制;“两管”是信息管理和合同管理;“一协调”则是监理工程师负责协调承包单位与建设单位的各种关系。这是工程监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深刻理解了“四控两管一协调”的实质内容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学好“工程监理实务”课程的关键。为了使学生对此知识点更好地理解认识,可以将“四控两管一协调”的内在关系用图形的方式(如图1)表达出来。图1是综合总结图,教学时采用PPT动画的模式,将图1进行分解演示,将“四控两管一协调”的内在关系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学生结合图1,再通过课堂详细讲解分析,就能更加有效地理解“四控两管一协调”的内在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监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检验,这样的总结提炼对“工程监理实务”课程的教学非常有效。
■
“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中,还可以引入典故借鉴的方法。在讲解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时,“魏文王问扁鹊”这个典故就非常合适。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通过这个典故,学生对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理解认识就能更加深一步了。
工程监理实务实操模拟教学中,不要仅仅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在进行工地例会模拟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实战模拟。在给定建设项目实施过程条件的情况下(如果增加难度,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相关条件,教师对学生选择的条件进行把关筛选,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学生分别扮演监理单位的总监、总监代表、专业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建设单位方面的代表(可以是建设单位负责人,也可以是建设单位的现场代表等),承包商的项目经理、施工员等角色,如有必要还可以增加设计单位代表及政府主管部门代表等,模拟组织召开工地例会,解决出现的问题。模拟工地例会完成后,由学生评委即时进行点评,教师再进行讲评。通过如此的实战模拟,学生既提高了兴趣,又实际领略了类似真实的工地例会过程,对学生掌握知识有非常好的效果。这不但是实战模拟,也属于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
以上几个例子经过教学实践检验是非常有效的,都能够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也很欢迎。
“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这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经验分享、实战模拟、沙盘演练、媒体演示、角色扮演、总结提炼、典故借鉴等多种教学方法都应该能够运用到“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中来,这些方法不应单一使用,更应该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中,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现在的学生接受新鲜事物非常快,领悟力也非常强。比如:微电影传播非常快,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能力,把课程中合适部分的内容拿出来,找一些有能力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由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制作成小段的微电影。把他们中优秀的微电影挑选出来,放映给其他学生看,肯定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种做法值得一试。
“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中,如果将部分实操内容前置,植入相关理论部分,使理论与实操相融合,能达到互为支撑、互为补充、互为充实的目的。可以考虑通过微课件的形式来实现,把不同的内容做成一个个的微课件,每一个微课件将实操内容与相关理论完整地结合,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学习“工程监理实务”课程。对某些适合学生做的部分,还可以让学生来做。这种做法也值得一试。
BIM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建筑行业,它能够直观地反映施工不同阶段的各种工况,“工程监理实务”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BIM把不同的施工工况展现给学生,根据不同的施工工况设置相应的实操模拟场景,提出相应的监理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实操模拟,这样进行教学,会更加直观清晰,有助于提高实操模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