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思想品德研修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4-08 00:42: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思想品德研修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思想品德研修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051-02[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创新资助项目,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科’教研的区域架构研究”(B―b/2013/02/2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晓光(1968―),男,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常州市第四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江苏理工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学校品牌管理和思品课堂变革。

2013年11月,常州市戚墅堰区教师发展中心领衔全区各中小学,成功申报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重点课题“‘小学科’教研的区域架构研究”。一年半来,我们以该课题研究为依托,带领相关团队,从管理、研训、课程开发、区域教研、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管理[HTSS]

通过问卷调查、教师沙龙、专题访谈和现场观察等途径,了解思想品德学科(以下简称“思品学科”)教研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优势与长处,进行相应归因分析和发展空间与可能性分析,形成调研报告。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每学期抓牢常规调研、质量调研、教学研讨等契机对“小学科”课程改革持续发力。

组建教研共同体,聚力构建区域教研模式。一是组建区域学科课程建设指导组,由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亲自担任组长。主要任务是以指导“‘小学科’教研的区域架构研究”课题研究为抓手,统筹学科课程建设。二是建立各校跨学科教研网络。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跨科跨级跨中小学教研,加强对课程问题日常诊断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统一全区相关学科教学进度,规定每周三、四上午为“小学科”专题研修时间。

二、研训[HTSS]

一是全面研训。借机区本研修及校本研修,组织所有相关学科教师专心研读新课程标准,紧扣“学习―迁移―实践―反思―升华”五环节,通过专题研训、读书沙龙、草根论坛等途径,在课程目标、教学资源、小组建设和学科特色等方面助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特邀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名誉主席、杭州师大教科院张华院长,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审姚卫伟教授,常州教科院朱志平院长、顾润生教授等一批市内外课改专家莅临指导,解答课题实验疑难,探讨区域课程建设之路。二是多层结对。注重发挥区域内骨干教师示范作用,举行优秀教师教学展示活动和数字化学习优质课观摩活动,以点带面,促进成长。鼓励有特长互补或相同需要的教师跨校、跨科、跨年级、跨中小学建立师徒或结对关系,扎排下海,并肩前进。三是网络教研。课题组建有“‘小学科’教研的区域架构研究”网站,设有理论学习、成果共享、特色建设等栏目,及时上传和更新理论文章、优秀课例、教学资源等,并链接汇聚各级各地相关优秀教育资源网站。各“小学科”建有专门的网络教研平台,即时释疑解惑,随时随地培训,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经验、知识和智慧共享。

三、课程开发[HTSS]

1.研制《“小学科”课程建设指导纲要》。在市教科院专家龚国胜、李令永等悉心指导下,课题组编制《戚墅堰区“小学科”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为全区“小学科”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课程开设、课程特色提炼提供方向性意见。例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及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开设建议和课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以“课程内容”为例,分类列举了一些课程的主题或专题,供学校和教师们开发课程参考。如《礼仪与我同行》《诚信:立身之本》等。

2.精品课程开发建设。校、区层面广泛开展“小学科”精品课程评选活动,为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提供范例。

精品课须符合2011年版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性,突出展现数字教育资源的课堂应用有效解决教育教学的重难点等需求。规定所有区级“五级梯队”优秀教师均需按“四项要求”参加精品课评选活动,即一堂完整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课堂实录、评测练习等。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各方面专家按照“课程定位与价值”“课程内容与实施”“课程技术与评价”三个方面标准、16个主要指标进行评审。一年来,已进行两批评选,共评出“小学科”精品课56门。在最近教育部举行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中,我区共有12节“小学科”精品课脱颖而出,将代表常州市参加省赛相关活动。

3.建立学科课程基地。为推动课程建设的规范有效实施,我们着力开展“小学科”课程基地建设。以初中思品学科课程基地――常州四中为例,第一,制定了该校思品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三年发展规划;第二,开发了“礼仪与我同行”等具有较高质量的思品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4门;第三,2014年8月,以“常怀仁爱之心,常存正义之气,常施礼貌之举,常有明理之智,常立诚信之本”为核心内容,成功申报江苏省“新五常”文化教育课程基地;第四,有力影响了本区初中思品学科及本校其他“小学科”的课程建设。

四、区域教研[HTSS]

区域教研活动严格按照需要调查―主题确定―过程规划―素材呈现―问题讨论―观点提升―行为跟进―评价反思的程序进行。

1.单一学科特色教研活动。2014年上半年,主要进行了包括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改进、基于标准的教材分析等基于区域需求的学科特色教研活动。初中思品学科以“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探索”为主题,开展专题研讨6次。

2.跨学科特色教研活动。2014年下半年,在深化单一学科特色研讨的同时,全心推动课程研究向纵深发展,举行了包括基于问题的跨学科教学研讨、开发多视角的教学设计、实现多渠道的教学资源共享等研究活动。初中政史地学科围绕“新课程标准视域下当场训练的实践研究”主题,举行全区规模跨学科教研活动及沙龙活动5次,吸引很多其他文科教师主动参与。

3.“小学科”普适性教研活动。主要包括优秀教师示范引领、教师读书沙龙、教师培优推优等活动。初中思品学科开展的活动主要有:

①名课研析。通过对名家视频课例或名师课录文字的欣赏与品味,学习先进教学理念。

②区域会课。以区内二至三名教师汇报课为案例进行交流研讨,通过对课堂教学诊断与分析,帮助执教教师更科学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捕捉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点,提优教学能力和素质。

③对比教学。主要通过“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形式对课堂教学对比剖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实现对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和教学策略的最佳选择。

五、课程评价[HTSS]

1.发展性教师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是在充分尊重教师的前提下,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评价。思想品德学科发展性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立德树人职责及协同合作职责等指标。每学期通过教师展示课、学生发展状况、对教师进行观察、与教师谈话、发放问卷等途径,运用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调研、家长评教、专家测评等方式实施评价。

2.发展性学业评价。发展性学业评价,主要包括对发展性学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对学生思品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性评价三个方面。

学生学业成绩终结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把握基本知识评价指标、提高能力评价指标、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指标等。要求期中期末试题真正体现教学三维目标,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及一定坡度。

品德发展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思想方面评价指标、品德方面指标、能力方面指标。思想方面评价指标包括积极要求进步、严格要求自己、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品德方面指标包括遵守社会公德、有文明、讲礼貌、遵守法纪;能力方面指标包括有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评价能力、交往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过程性评价主要依据学生课堂表现和日常成长记录来评定。

所谓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就是把学生的学业成绩终结性评价和品德发展过程性评价综合起来进行总体的发展性评价。其公式是:

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测评分=思品发展过程性评价分值×权重40‰+学业成绩终结性评价分值×权重60‰

另外,视学生平时特殊表现设奖励或处罚分,作为加减分直接计入总分。最终,将总分分成优、良、中、下四个等级,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篇(2)

在各个学科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新课标的理念集中体现了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人为本”。所以,我认为,新课标在教学中实施效果如何,关键看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开展学习,又体现本学科人文的特点体现以人为本呢?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把握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做好课前准备,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创设积极向上课堂氛围,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密切联系实际,回归社会生活,促成学生感悟践行。教育专家在今天研修讲座中,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给我们做了明确的指导。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教训,谈一谈本人的浅显认识:

第一、课前准备,精心选种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得其器。”。我认为要落实新课标,课前的准备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经常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是,如果离开了课前准备,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发挥。特别是在农村中学。精心选种,就是为课堂教学选好素材,让我们的课堂在课前就开始发芽。而课前准备,不仅仅是教师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准备。

学生准备,就是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每一堂课课前都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教材,结合教材内容联系自然、社会、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来思考问题。比如我在讲《理想的实现离不开艰苦奋斗》时,课前让学生调查访问改革开放前农村的生活状况,课堂上同学们把自己收集的材料争先恐后进行展示,我借助这些材料让学生探讨交流,很自然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讲授《科教兴国》,让学生收集有关神州飞船和天宫一号对接的素材,学生课堂上踊跃发言,我及时进行引导,让同学自己感悟中国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和现实意义。学生收集的素材,更贴合学生的实际,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环节。

第二、营造氛围,遍地开花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一堂课上的效果如何,关键看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或者是看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所以,课堂的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内心体验和主动探究去学习,使他们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老师发挥主导作用,适当总结、点拨和提升,要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各地都积极进行教学创新,我县积极探索“四模块教学”模式,并取得良好效果,实质上,这种模式,就是在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下功夫。所以,我们积极寻找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力争让我们的学生参与遍地开花。

遍地开花的前提,就是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解除学生思想上的顾虑。乡村的孩子,往往说话比较小心谨慎,总是担心自己说错,担心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批评。我在教学中贴特别注意这点,尤其关注那些低头不语的同学。课堂上,不论学生回答怎么样,即使有错误,我不批评、更不会嘲笑我的学生,而是用欣赏眼光看待他们,用鼓励的语言引导他们,充分地维护孩子的自尊。

比如我在讲授《我与老师交朋友》一课时,涉及到一个话题,同学们能主动和老师交朋友么。同学们怯生生地说,不敢。当时我想,其他老师我不清楚,我应该还可以,就蛮有信心的接着问,我还可以吧。没想到的是,相当部分同学偷偷地撇撇嘴,好像是说不怎么样。我当时心里马上一惊,接着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笑着说,事实上我是很想和同学们交朋友,那你给我提提意见吧,我改一改。同学们一开始还不敢提,后来有一个调皮的同学说我管的太严,慢慢同学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句,把我说的“体无完肤”,缺点太多了,我都有点招架不住了。不过,有的同学就开始给我伸张正义了,老师不严厉不行,要不然咱们思想品德成绩是全校最高的,俗话说,板子不响成绩不长……慢慢地我的脸上也乐开了花,我一言未发,突然发现孩子们懂事了,学会了理解老师。当我们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后,学生在课堂上才会畅所欲言,才会绽放花一般的笑容。

第三、回归生活,硕果累累

篇(3)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它强调生活即德育,德育即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而思品教材从编写到使用,有一个时间段,有时教材内容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大胆地取舍教材,删除那些过时的内容,从日常生活中捕捉与教学有关的新鲜、生动、有趣的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

如苏人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人生与责任》,教材中选用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草原英雄小姐妹保护羊群的故事,这则故事是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榜样,感动了几代人,但这样的榜样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让学生感觉高不可攀,很难产生共鸣。我在这一课教学时,播放了党的十代表、我县老子山镇邮政支局副局长、被乡亲们亲切称为一心为民的“大湖鸿雁”唐真亚的事迹视频,并提问:“唐真亚身上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唐真亚身上最珍贵的品质就是强烈的责任心,以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人生与责任》。在进入“责任的特点”这一教学环节时,展示该班班主任在青少年时期、成年以后的不同时期承担的责任,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出责任无时不在,责任伴随一生、责任往往多重等特点。因为选取的是学生身边的榜样,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理论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从身边的榜样中受到教育,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形成知行合一的内驱力

“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明理”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明理”明得透,“激情”才能激得真,“导行”才能导得实。然而,在思品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看到课堂上是“你教我学,你说我服”。学生在课堂上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不能或者不敢正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导致学生认为一些道德认知是“假大空”,在课外的行为实践中,学生就会出现“知是而言非,言是而行非,知行不统一”的现象。可见,要想让学生“行动”起来,首先须让学生真正“心动”起来,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如在组织九年级第五课《与诚信同行》的课堂教学时,我将这一课设计为三部分―诚信之喜、诚信之忧和诚信之责。课前布置各学习小组从不同角度收集有关诚信或不诚信的故事,每组在预赛的基础上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的“诚信故事会”活动,然后由同学们结合故事内容,总结归纳诚信的含义、诚信也是一种资源(诚信之喜)、不诚信的现象及危害(诚信之忧)、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诚信之责)。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己汇报演讲,以此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课堂上主动说、主动议、主动参与,完全把学习的平台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认知明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促使其良好品德的养成。

三、营造知行合一的广阔空间

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或一节课所能奏效的。要将学生课堂内获得或被激发的道德情感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更多的需要在学生较长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因此,教师必须开放教学过程,打破教室、课堂、教材的限制,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广阔的道德践行空间。

如在学习八年级《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这一内容之后,为将“知”有效地落实到“行”中,我结合学校每学期开展的“保护环境,爱我家园”活动,要求学生分组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社会实践活动,每组不限形式。作业布置下去,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小组同学们利用家中废弃的可乐瓶、易拉罐、一次性餐具、旧电池等材料制作玩具;有的小组同学们开展了“护绿认绿”活动;有的小组同学们自发地去捡拾公共场所的垃圾;还有的同学通过实地考察、走访了解洪泽湖水资源情况,并根据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一份调查报告。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环保知识丰富了,环境意识增强了,环保行为得到落实了,真正实现了思品教育的知行合一。

四、拓展知行合一的参与度

教学评价,是学生思维方向和道德行为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思想品德课的评价却单单围绕在了一堂课或一张试卷上,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单向评价方式削弱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缺乏对道德行为的必要评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会说不会做、知行脱节的“伪君子”。因此,开放思品课的教学评价十分必要。

篇(4)

一、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针对凉山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来说,虽然实行了一年的时间,但是在一年中面临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势必对严重阻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发展。

(一)教材老旧更替的同时,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同步优化

对于凉山州《道德与法治》课程使用的教材来说是教科版的,与老版的《思想品德》相比,七年级上册的变动不大,五个单元中只有一个单元是全新的内容。《思想品德》第四单元是《人与人之间》,《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是《谁为我们护航》。其它的四个单元在目录和内容上都有很强的相似性,当然在具体的内容上是有所调整和改动的。而七年级下册的内容有截然不同了,只有《思想品德》第三单元《无序与有序》和《道德与法治》第五单元《无序与有序》的单元题目一样,但是在每一课的内容上又基本不同。细心的老师会发现,七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其它四个单元内容多数是八年级《思想品德》选取而来的,在内容上是有所调整和改变的。针对《道德与法治》的教材来说,变化是非常大的,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没有及时的研读《教学大纲》,也没有认真分析新教材和比对老教材,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势。很多教师拿起教材就上课,首先结合老教材勾画知识点,觉得只要把知识点落实好了,学生的笔记整理好了,就万事大吉了。那么素质教育何在?道德熏陶何在?法制教育何在?教材老旧更替的同时,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同步优化,这是凉山州《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仍然高度重视考试成绩,素质教育边缘化严重

凉山州每学年度都举行州、市级别的统考,各个学校相互比对,成绩被纳入目睹考试的有效基数。那么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层层施压,最后教师要晋级晋职也要拿成绩说话。自然而然,成?仍然成为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临近期末考试,各学校各教研组,层层施压,想尽一切办法,大搞题海战术,定做复习提纲,让学生走上“背多分”之路。在新授课上,教师首先完成的教学设计就是知识点的落实和作业设计,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是为提升学生成绩服务的,素质教育被严重边缘化,这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改版的初中是背道而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的不是读书记忆的机械,而是活生生的,充满情感和拥有是非观念的现代公民。

(三)缺乏有效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部分。起引导作用的是教师的“教”,其关键作用的是学生的“学”。学生“学”不学跟兴趣的浓厚性有直接关系,如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与教师的“教”有关联性。为此,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魅力和教学技能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这个行业圈子比较窄,工作之后很多的教师没有及时的开展“继续学习”,通过自学来提升教师的素养在一般老师身上很难完成,那么在职培训就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关键所在。一些学校每周都会召开教研组会议,也会有公开课交流,但是起到的效果不太明显。《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毕竟发生了一些调整和变化,一些老教师和没教授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老师也没有办法给出很好的建议,这也使得课程教学的质量不高。2016年开课以来,在此方面的培训较少,针对性的培训更少。一些农村学校的老师只能闭门造车。

二、新形势下优化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对策研究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由于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调整,再加上实施的时间才一年,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定的教学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总结经验,透过文献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这样可以少走弯路,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教材教法研究,转变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

《道德与法治》与《思想品德》相比,在教材名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都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教学理念也应跟着发生变化。所以作为教师要强化教材教法研究,转变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从个人、教研组到学校都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认真研究教学教法,实现资源共享,针对存在的教学困惑,通过集体的力量给与解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倡导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战略的需要,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需要。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摒弃“唯分数是从”的理念,在重视智育的同时,强化德育、美育和法制教育。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让渡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评价学生上也做到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品质发展,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观念,提升学生深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课《走进初中》 的时候,那么以往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解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其实针对这堂课来说,就是了解学校,认识新同学。那么要想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把理论课堂变成实践课堂。让学生走出教室,从既定的学校位置出发,一路讲解,一路观察,一路讨论,这样下来,学生对学校就会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并且在活动中也会认识新同学和新老师,这样的教学效果绝对比课堂讲授好得多。

(二)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机械式的记忆相关知识,而是在课堂上,开展道德教化、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观念,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实现能力的提升和情感价值观念的塑造,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凉山州作为彝族地区,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在教学上也要适当的扩充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上要做到因地制宜。《道德与法治》课程针对的是全省的学情,那么针对凉山州来说,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渗透和增加有关“民族团结”、“禁毒防艾”“凉山历史”、“彝族文化”等内容。在评价学生上,关注学生的成绩,但是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强化校际合作,学科融合,加快校本研修。

(三)做好相关培训,强化资源研发和共享

针对《道德与法治》 课程来说,毕竟是“新”课程,那么做好相关的培训就必不可少了。从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学观念到教学模式等,都可以进行适当的培训。培训的方式很多,可以是专家培训、教师经验交流、赛课等等形式。目前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强化理论培训,突出实践交流。让有经验的老师,特别是教学理念新,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现身说法。就西昌市区来说,阳光学校、航天学校、俊波外国语学校、天立学校、州民中、川兴中学等,都有一批能干的教师队伍,可以酌情甄选几位,做一次全州性的实战培训。强化与省教科所的联系,发挥州、市教科所的作用,举办相关的培训活动。另外,各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各扫门前雪”,校际之间基本上很少有往来和联系,那么这是不利于《道德与法治》课程长远发展的。强化资源研发和共享是短时间内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最佳选择,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可以编写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和手册,给一线的教师答疑解惑,强化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已建立的教师微信群和QQ群,发挥它们的作用,让这些交流的平台成为促进课程教育教学发展的加油站。

篇(5)

学区长先后召开了四次学区联席会议,通过联席会议商定工作,制定各种制度方案,并及时进行了阶段性工作总结。学区具体分工为:有市级学科带头人的__中学负责“校本研修中心”工作管理,素质教育工作经验丰富的__中学负责“素质教育中心”管理,名师较多的__中学负责“名师工作室”管理,教育教学成绩较好的__中学负责“教学中心”管理。

__中学学区成立后,学区长__同志亲自到三个成员校调研。认真的工作,诚实的态度,拉近了四校感情上的距离,为下一步帮扶指导奠定了基础。

在__中学学区内,__中学作为学区长学校重点在教学教研工作上积极开展“一对多”形式的交流帮扶,各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月底四月初,__中学和__中学先后两次联合开展英语和数学科的教学交流活动。教学点设在__中学,由__中学两课教师开设公开课,课后__中学组织评议。两校领导高度重视此次活动,亲自参与听课、评课。教师讲课投入,听课认真,评课开诚布公。两次交流活动对两校高效课堂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合学区教育教学现状,__中学学区长学校特组织了以“高效课堂”为主题的“手、骨、头”公开示范巡讲活动。由于准备工作充分,三校三位市区级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老师上课精神饱满,教态自然大方,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相得益彰,课堂很有层次感,师生互动热烈,教学效果显著。每次示范课后,都及时组织了评议。由于事先思想动员工作到位,所以参加听课的老师都能放下包袱开诚布公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评的老师真诚直率、毫不隐瞒和保留;讲课的老师一边听一边做笔记,谦虚认真,态度端正;言及焦点问题,老师们之间还有热烈的讨论和争鸣,很多老师的发言让人既感动又深受启发。

除了区域内教学交流外,__中学还积极走出去参加学区外的教学观摩活动。6月初,__中学教学副校长带领由语文、物理和生物科十名老师组成的观摩队伍参加了市六十八中教学开放日活动。听课之后又参加了评课。积极主动的态度,富有创意的评课发言,展示了__中学教师团结拼搏,锐意创新的精神风貌。

期中和期末,根据教育局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__中学作为__中学学区长学校就期中、期末两次大型考试工作以“通知”文件的形式做出了具体安排。考试期间,学区长学校又向各成员校派出了副校级巡视员配合教育局检查指导考试工作,保证了期中期末考试工作顺利、有效进行。

针对五月份九年级考试多、主题活动多的特点,__中学学区长学校对参加“西安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考前练习”和自行组织的“九年级毕业生信息技术考试”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并积极将__中学开发的校本化“信息技术考试系统”平台推介给各成员校,以保证信息技术考试的客观、公正和有效。

为了积极应对教育形势的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教师的教学愿望,六月份__中学学区特聘请有关专家在__中学举行一次以“说课”为主要内容的“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会”。会议邀请灞桥进修学校政治教研员、陕西省特级教师杨婉丽老师做关于说课的专题讲座,陕西省教学能手刘晓娜老师、__中学主管教学的副校

长樊春利老师展示物理学科、思想品德学科优秀说课范例。__中学学区四校老师对此次活动给予了很高评价。通过此次培训大会,__中学学区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特别是在备课、说课方面一定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为进一步丰富大学区各校校园文化生活,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民族精神,展示大学区学生释放激情的精神风貌,五月份__中学学区特组织开展“红五月”文艺汇演活动。在此次汇演活动中,各校组织严密,安排到位,后勤和安全保障有力,工作扎实有序。活动中,同学们热情洋溢,舞动青春。在__中学赛场,__中学友情助演,带来了精彩的文艺节目,为__中学的师生送来了热情的祝福,活动增进了两校之间的友谊。

学区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教育均衡”的支教交流指导思想,积极动员、指导各校开展对师资力量薄弱小学的支教和交流工作,各校教师申报支教交流的热情高涨。上个教学年度,__中学学区各校交流人员近三十名,尤以__中学为最多;__学区四所中学与一所中学和七所小学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它们分别是:__中学——__中学、西马坊小学,__中学——__、落水、太平小学,__中学——新常小学,__中学——五一、黄堆小学。支教和交流老师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出色的教育教学技能得到了受援学校的一致赞誉。

篇(6)

调查结束后,各调研小组对本次调研活动进行了总结交流。通过这次全方位的课程调研活动,使我们对全县各中小学校实施新课程的做法有了一些初步的体验和了解,同时也对进一步推动我县实施新课程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我县实施新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领导重视,注重宣传和培训工作。

1、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全县各中小学校的校长都非常重视新课程的实施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教导处为核心的工作小组,统筹领导和规划本地的新课程实施。各校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写出了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开发管理方案。

2、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

多所学校设计了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及时召开家长会,向社会广泛宣传新课程的理念、设计与实施,新课程的实施得到了家长的广泛支持。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新课程的研讨。

1、整体启动,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课改局面。

调研组先后调研了18所初中和53所小学,采用随机抽查的办法,对各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教师们普遍反映:新课程下的教材难度降低了,教学方式更灵活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了,课堂活了,学生的思维活了,教师的心态更积极、专业发展欲望更强了。

2、加强新课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讨。

新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实行小学以综合课为主,初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的格局,在课程管理上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课程权力上逐步下放,学校和教师也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弄清“三级课程管理”中各级管理的权限,明白地方和学校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把握课程运行中各门课程的时空领域,及时理清“三课”的联系与区别,是目前各学校都共同面临的课题。

在先期调研的基础上,龙舟坪镇、都正湾镇等地召开了“三课”的研讨会,所有学校的教导主任和“三课”的牵头人都参与了研讨。贺家坪、榔坪中心校结合“三大工程”开发课程资源;龙舟坪中学以礼仪教育为切入口,根据城区中学的特点,加强新课程中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三)充分发挥专家引领和校本研修的作用。

调研组查看了各学校新课程的任课教师情况,重点调查了各学科专家组的成员是否任教了起始年级的起始学科。

1、专家引领,校本研修,双管齐下。

高家堰中心校给课程专家组成员拟定了管理目标和任务,并确实安排他们任教起始年级的起始学科,让他们担负起培训本校本门学科其他教师的责任。由于管理措施到位,在专家组成员的带领下,该校每周都开展了一次各学科的集体备课,加强学科的自主研讨,教师收获很大。渔峡口渔坪小学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创造性地编写了课程改革的“三字经”;磨市高家岭小学围绕“学习型学校”的创建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全校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程的探究之中。榔坪镇中心校组织了全镇的中心小学以上的校长参与校本课程的研讨会,采取抽签的办法定学校、看现场、听汇报、查效果,对全镇的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高家堰、大堰、磨市、资丘、渔峡口等地的中心校校长围绕课改抓课堂教学研讨,学校改革氛围较好。

2、校际交流,携手发展。

我县山大人稀,校点分布较散。怎样让地处偏远的学校和师生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是每一所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校长都应当思考的问题。开展校校联合和校际培训,可以较好地解决薄弱学校的这一难题。鸭子口高小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该校的一、二年级分散在各个教学点上,为了加强对进入新课程学校的指导,该校开展了“一日体验”的校本研修活动。该学校每周派出至少一名教师到各教学点上对小学一年级的一日活动实地体验,原学校教师对高小教师实行零距离跟踪学习,双方共同探讨,共同研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积极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方式,以质性评价为主,采取自评、互评、他评、家长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调研组在调查中发现:各地在新课程评价中开始了有益的探索,课程评价迈出了可喜的步伐。鸭子口中心校制定出了非传统统考科目的考核办法、青年教师5年发展与评价方案等,在学期末教师评价表中给予了实施新课程的教师以明显的倾斜。龙舟坪中心校在教师工作量及考核上对进入新课程的教师提出了特别的方案。都正湾采用学生评教的方式随时对任课教师的情况进行反馈评价。渔峡口中心校在教师中开展了同事之间教学行为的友善监督和评价,采用最欣赏、欣赏、基本欣赏、不欣赏等四种方式对教师开展新课程的评价。榔坪中心校、龙舟坪中心校、津洋口小学、高家堰中心小学等单位通过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的方式对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专业成长进行了及时的跟踪评价。花坪小学、磨市中心校、资丘中心校、柳家院小学等单位为每个学生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

(五)为新课程搭建合作和交流的平台。

1、加强全局性的视导工作。

今秋以来,县教育局在开学后不久即开展了针对新课程的专项视导工作,对各地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的调查和研究,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指导。之后,县研训中心又组织了专班对全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各地在开学后聘请了各方面的专家对新课程中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指导和讲座。县教育督导部门也加强了对新课程的及时跟踪和了解,组织专班对全县实施新课程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和督导。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部门、教育研究培训部门等的联合视导下,各地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2、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校本教研的形式有校内教研、校际教研和联片教研等形式。进入新课程以来,各学校以校为本,大力开展新课程的校本教研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校内教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集体备课、听课说课、上研究课、展示课,所有教师都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探究精神投入到了其中。龙舟坪中学、县实验小学、磨市中心校、高家堰中心校等形成了教师定期教研制度,校内教育教学研究氛围良好。榔坪、都正湾、龙舟坪镇、渔峡口等地还加强了对薄弱学校的培训和辅导力度,多次召开相关的培训会和研讨会,对所有学校进行教育研究的管理和探讨。各学科还非常有效地开展了联片教研活动。初中7年级的语文、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分别在高家堰、资丘、磨市、都正湾、大堰等地开展了联片教研活动,教师反响良好。

3、 扎实有序地开展各种学科教学竞赛和论文评比活动。

进入新课程以来,小学英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分别召开了县、市级的学科研讨会,并以写作有价值的案例为主,进行了课程改革的案例分析。初中地理、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开展了县级优质课竞赛,初中英语、化学、数学等组织教师参加了市级学科竞赛并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各学科都开展了论文评比活动。很多乡镇花大力气组织了教育、教学、教管征文的收集和评选工作。这些活动不仅为教师展示自己的课改成果提供了舞台,更为教师搭建了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二、我县新课程实施中几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部分学校领导在新课程实施中创新意识不够,在课程改革中患得患失,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前行。

新课程面前没有权威,只有先行者和探索者。而我们的很多学校领导思想上对新课程还有很多顾虑,特别是有些初中,在教师安排上力保学校的课程专家组成员、骨干教师上9年级的课,害怕他们在7年级带课会影响学校中考质量,致使课程专家组成员作用发挥大打折扣。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抱着等待和观望的态度,期待借鉴他人或外地成熟的经验拿来为我所用,等、靠、要思想严重,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不够,教师教育观念落后,课堂教学方式陈旧,不能全面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主阵地的作用发挥不足,创新意识不强,以至于束缚了改革的手脚,导致“旧瓶装新酒”现象依然存在。

(二)地方课、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有诸多不到位的现象。

1、地方课是属于省级开发的课程,课程管理权限在省教育行政部门,它有省级审定的教材和规定的教学领域。目前在我县的地方课教材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各学校自行查找资料开课,觉得盲然不知所从。很多学校区分不开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各自的特点,理论和实践上概念相互混淆,实施过程中人员和内容交错不清,从而引发广大教师的不知所措。

2、校本课程是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中由学校一级自主开发的课程,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校长的办学理念,是由全体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的课程,七年级可实行年级联排,课时相对集中。而目前很多学校为了简便易行,把校本课程的教师相对专职化,其他教师根本没有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意识和权力,或者干脆由学校出面包办代替,教师学科本位的思想依然很严重。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活动课演化而来的一种课程形态,是国家一级课程中要求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各学校必须在课程表上反映出来,并按每周平均3课时的计划予以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定领域里的四大内容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而应相互整合,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全校所有学科的所有教师都是综合实践课的指导教师,而学校教导处等相应的管理部门应当承担起规划和管理本所学校该门课程的责任,负责教师指导小队的协调和管理。主导教师和指导教师应当职责分明,责任明确,有相应核定的固定工作量。而目前大多数学校在这方面还认识较模糊,没有或根本不知道怎样安排学校的教师,导致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够。

(三)校外课程资源开发不足,安全、经费等问题成为各校的警戒线。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开放的课程思想需要开放的课堂和开放的时空。而现实的条件以及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不允许学生随便走出校园,师生都不能深入社区开展调查、研究,探究活动范围受到很大的局限。许多新的课程形态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中学”的要求就得不到满足。囿于安全和经费等因素的考虑,绝大多数家长和学校干脆拒绝走出校门,使校外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四)教学条件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多数参加座谈的教师都谈到身边可利用资源的先行建设问题。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大多数学校教学所需的必要的教具、学具、挂图等缺少与新课程相对应的添置,学校图书室多年末购进新的图书资料,学校实验仪器老化、失修,多媒体教室普遍缺失等,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教师劳动的再创造。

(五)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和强烈的求知与发展欲望。但由于长时间地处在接受式、封闭式的教育环境里,大多数教师的创新与发展意识不强,受以往的定势思维影响较深,不能很快地融入到新课程中去。许多教师还用旧的眼光去衡量新的课程,导致行为上有许多差强人意的地方。教师的合作和开放意识不够,在需要团队精神和集体创新的形势下,一些教师不愿意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担心自己的暂时利益受到影响。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上,教师普遍缺乏主动的探究和参与意识,或者说教师的综合素养不高影响了教师的选择和创新局面的形成。这也对我县教师培训部门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三、对进一步推动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 加强管理,强化几个意识。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重申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和管理措施,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蓝本,狠抓各门课程标准的学习、消化和吸收,强化“纲要”意识、“课程”意识、“课程计划”意识和“课程标准”意识,探索“县--乡--校”三级课程管理机制,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责任。

2、加大培训和指导力度,切实抓好校本研修工作。

各级管理部门和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提出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加强校本研修工作,充分发挥各级专家的引领作用,使用好本地的教师资源,拓展创新的时空领域,要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和创新,注重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研训中心应加大指导力度。针对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增强课改的实效性。

建立“县--校--师”三级培训体系。研训中心在及时、全面地培训各学科起始年级的教师的同时,还应加大对各学校管理层面特别是校长和教导主任的先行培训工作。

校长是新课程的第一责任人,校长首先要加强学习,同时要研究教导主任一级的培训与管理问题。要充分发挥学科专家组作用,切实使他们担负起校本研修的指导教师职责。对未能任教起始年级起始学科的专家组成员,应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管理。

3、加快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步伐,以学校为基地,扎实深入地开展新课程研究。

篇(7)

一、初中政治课,教师的开场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好的开场白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它会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开场白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开场白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渴求。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其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做到心动、脑思、口说、手写;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并有意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二、初中政治课有效导入的必要性

(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有效导入可谓是唤起学生注意的第一窗口。只有当学生对教师发射的“信号”高度注意时,才能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走上自主探究学习之路。

(二)能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按照认知规律,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已有的旧知识。思想政治课的观点、理论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性,如果前面的内容没有掌握好,就不可能学好后面新的知识。例如:在上“尊重和维护隐私权”这一课时,我采用复习导入法,先提问:何谓隐私权?再问:法律为何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如何尊重和维护隐私权。因此,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导入,是架设于新旧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能更好地促进新旧知识的联接。

(三)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学的主导和主体之间共同营造的,其中教师的作用不可估量。实践证明,和谐的课堂氛围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情感投入之时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佳时候。因此,每一个有效导入的环节都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初中政治课有效导入的具体方法

(一)悬念导入。悬念导入是教师通过展示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或现象,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和关注,使学生产生一种欲求其明的迫切心理状态。就像悬念电影,环环相扣的悬念,紧紧地吊住观众的胃口,让观众产生急切地“预知后事如何”的念头。在运用悬念导入时,教师的角色好比导演,掌控主导地位,悬念导入是否得法,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备课时的精心构思、巧设悬念,好比导演,要有抓住观众全部注意力的本领。教师制造悬念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为前提,合理地利用学生的心理变化,让其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情绪,从而让学生主动“入套”,为成功的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二)情景导入。情景导入可以利用音乐、道具、语言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种有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组合来创设情景,使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有机地结合,为常规教学开辟新的天地,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并恰当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

1.音乐导入。我播放预先下载的歌曲《天涯望月》、《烛光里的妈妈》、《爱的奉献》等,让学生侧耳倾听歌词所表达的意境。教学时,学生的兴趣被音乐调动,但不太持久。在课后查明原因,部分学生反映歌词听不清楚。于是在下一班授课时,音乐依旧,但此前加上了深情并茂的歌词独白:“天涯望月,望到的是你的笑脸,天涯望月,望到的是你的双眼……”改进后学生能通过音乐和歌词的结合,领悟到真挚感情的份量。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运用音乐导入,能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道具导入。教师可以预先让学生收集歌颂父母的诗词、名言、俗语等,制成卡片并写上对父母的祝福语,在授课时向全班学生展示,并由贺卡的原创者朗读写给父母的话,让其他同学一起分享,感受爱的伟大。总之应遵循“润物细无声”的原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教育的力量。

3.游戏导入。初中思想政治课中轻松愉快的游戏导入,符合初中年龄段学生好动的心理特征。因此,设计巧妙的游戏,对初中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能很好地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采用游戏导入的奥秘,还在于它有“寓教于乐”的功能,让学生通过“动一动、玩一玩”的快乐体验,自己领悟出游戏蕴含的深刻道理。游戏导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性高涨,兴趣盎然。但教师在运用时要合理地控制时间,不能完全以学生的游戏活动来替代授课。

总之、良好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自主、自立、自强”的品格,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很大的益处。这些观念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需要长期锤炼、提升的过程,而思想政治课的每一次有效导入,都在潜移默化中锤炼、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增强独立主体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能力。要对初中思想政治课进行有效导入的深入研究,我们还要不断实践、归纳、总结、反思,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导入规律,为全面调动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而努力。

作者简介:刘娜,女,汉族,1990年8月出生,江苏徐州人,为安徽大学2013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史。

参考文献:

篇(8)

作者简介:刘敏慧,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研修员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既包括外部因素,也包括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心理机能的发展,将价值从最初的模糊认识提升到价值观念直至价值观,是一个由认识到理解直至内化于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行着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心理机制,即价值理解―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整合[1] 。其中,价值理解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价值认同是价值观形成的核心,价值选择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价值整合则是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过程。

中小学时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主要有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认知发展、思维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在思维上,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认知上,从无意记忆、机械记忆,逐步向有意记忆、理解记忆、抽象记忆发展;在自我意识上,从模糊认识到强烈的自我存在感、直至自我独立需求。可见,中小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阶段,也是接受教育最好的时期。

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对中小学校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机制,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构建中小学生的价值理解、价值认同到价值选择的系统机制,最终实现入脑、入心、外显于行的效果。

一、加强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

加深价值理解

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是价值理解。所谓价值理解,就是个体对价值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对同样的一个事物或者行为,不同的个体可能会做出不同的理解,这也是价值观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让中小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步就是教学。马克思说过,“任何意识形态都是通过教化进入人们头脑的”,通过学校的教和学生的学,落实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再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生活的实践,不断加深理解。而课程和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渠道,因此,中小学校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主阵地,通过系统的教学不断加深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为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一)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一方面,要根据中小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改革德育课程内容。长期以来,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主要融合在德育课程中,但是,目前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缺乏系统性、结构性和层次性,无法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因此,需要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系统地写入到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德育课程中,使所有学生都能够熟记熟背。同时还要使之具体化、细化,既体现时代特征,贴近当代学生实际,又容易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在我国,一份调查问卷显示:对“您的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艺术课等课程的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关内容吗”,学生回答“从没讲过”的占21.1%,“偶尔讲到”的占50.2%。26.6%的教师认为“除了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课以外,其他课程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基本没进行或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51.9%的认为“部分进行”,这就反映出我国中小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不够[2]。而在英国,公立中小学对各学科需要渗透的价值观内容作了细致规定。数学方面,他们要求在课堂渗透如下的价值观教育:将数学视为超越人类文化疆界的普遍语言,用于一切文化和社会;通过教材和活动反映人类社会的多民族性和多文化性等。音乐课方面,要求达到如下价值观教育标准:使学生通过欣赏、创作音乐作品,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学会感知、理解他人的情绪想法;鼓励跨文化学习与合理借鉴;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修养等[3]。因此,必须改变价值观教育就是德育课程教育的片面思想,在语文、历史、艺术、地理、体育等课程中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拓宽价值观教育的渠道。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目前,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仍然以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为主,老师照本宣科、缺乏激情,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使价值观教育犹如空中楼阁,收效甚微。因此,中小学校必须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充分运用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分享式教学等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将抽象的价值观内容立体化、感知化。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内容上,要将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引导细化、融入进来。要针对学生日常生活设计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现学现用,在学习和生活实践的互动中加深理解。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强化价值认同

价值观形成的核心是价值认同。所谓价值认同,就是个体对某一种价值的自觉接受、认可甚至遵从。只有在心理上得到认同的价值,个体才会自觉地去选择、遵从和践行。价值认同与历史传承、时代特点以及大众需要密切相关,越具有历史传承性、越体现时代特点、越契合大众需要的价值,越容易得到价值认同。历史传承与价值认同有着密切的正相关性[4]。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能够激发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历史文化教育

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学校在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时,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开展汉字、古代诗文、传统节日、礼仪习俗等教育。对小学生侧重于亲切感、感受力,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养成勤俭节约、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对初中生侧重理解力,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对高中生侧重理性认识,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在历史文化教育中,学校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灌输,更应特别注重情感教育。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榜样教育

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中小学生更是如此,榜样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尤其重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68.8%的小学生有学习榜样,其次是初中生(63.3%)和高中生(52.1%)。91.7%的少年儿童表示“常用榜样来激励自己”[6]。可见,榜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显得尤其重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榜样身上凝结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通过榜样教育能够更好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少年儿童培育价值观要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美国学生价值观教育要求学生学习那些在美国发展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个人和社会组织,鼓励学生借鉴具有普遍性的故事及人物事迹,重点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或组织的道德行为及其价值观的模仿[7]。因此,在榜样教育中,一是要宣传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二是宣传现实社会中的先进代表。三是要打破“高大全”的榜样形象,多挖掘直观、真实、具体的榜样,尤其是生活在中小学生身边的普通人作为榜样,老师、家长、同学、邻居等人身上的闪光点[6]。通过榜样教育引导、启发和鼓舞中小学生向榜样看齐。

三、加强实践教学,坚定价值选择

价值选择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价值选择是指个体在对社会价值规范理解、认同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目的,根据自己的内在尺度,自觉地对客体的属性、功能及其对主体可能产生的效应,进行多方面分析、比较、权衡、取舍的行为过程,以求用最小的代价取得对主体最大的价值[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知与行相统一,方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可见,实践教学是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加深价值理解、增强价值认同、坚定价值选择。

(一)融入生活细节

俗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提出,“少年儿童培育价值观要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在国外,学校尤其注重细节教育。例如在英国,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6岁以下要学习爱父母,每天向父母问好;7岁要学会爱朋友,爱小动物;8岁要有同情心;9岁要学会帮助他人,向困难的人伸出援手;10岁要懂得爱他人,要了解消防员、救护员、医生都是在做着爱他人的工作,要学会尊敬这些人;11岁要学习爱家乡;12岁要开始懂得爱国家,学习维护国家[9]。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中小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特点,从学生力所能及的小事、细节入手。通过一件件身边的小事,加深中小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直观感受和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的品德和习惯。

(二)丰富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既包括校内实践,也包括社会实践。校内实践包括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等。校外实践包括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俭学、参观学习等。学校还应将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到综合素质评价中,国外很多国家都采取这种形式。以美国为例,1990年颁布的《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1993年颁布的《全美服务信任法案》都要求全美推行服务性学习,即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让中小学生到社区服务,在服务中学习和思考,最后进行总结和反思[10]。除了服务性学习,美国还特别强调志愿服务,要求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要到社区去为他人服务。一些高中还规定,只有完成一定数量的社区服务才能拿到毕业证[11]。学校要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不断地加深理解、增强认同,最终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四、加强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实现价值整合

价值整合是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过程。价值整合是个体将纳入个体价值体系的各方面价值,从个体发展的全局出发加以调整、修正、更新、补充和完善的过程[1]。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受力者是学生,施力者是教师。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还要帮助他们记忆、理解,引导他们去认同,甚至做出价值选择,并最终实现价值整合。可以说,在学校教育阶段,教师主导着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育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一)引导教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垂范者

在五四讲话中指出,教师是“品行之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的心灵,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在学生心里深深地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洛奇在一项教育研究中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学生欺骗减少。有关教师公正性对中学生学业与品的发展的印象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学生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否公正和公平。教师的不公正态度会使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下降。这种由教师期望引起的效应叫“皮格马利翁效应”[12]。在我国,一份调查问卷显示:中小学认为自己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最多的两项分别来自“老师”(30.1%)和“家人”(29.4%)[2]。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如果教师的言行举止与他传递给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是背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认同,甚至模仿教师做出错误的价值选择。因此,教师应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加强对教师育人能力的考核和培养

学校要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尤其是抓好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学校还要明确不同岗位、不同学科教师的育人责任,特别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细化、分解到教师的岗位职责中,并加强定期评价、考核,建立奖惩机制。要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机会,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提供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交流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创新思维和教学水平,进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莉.论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机制[J].河南社会科学,2005(3):9-12.

[2]陈延斌,牛绍娜,李安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23-127

[3]邱琳.英国学校价值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4]刘学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凝聚力[N].光明日报,2015-05-24(7).

[5]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5

[6]孙宏艳.今天,学校该怎样做榜样教育[J].中小学管理,2012(11): 21-24.

[7]刘江义.美国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与方法[J].基础教育参考,2015(1):7-9.

[8]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82-191.

[9]石桂霞.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益经验[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1):34-35.

篇(9)

当有例如高中生弑师等恶性事件经媒体曝光时,社会往往指责整个教师群体的德育工作欠缺。但认真分析,“育人”意识淡漠的群体主要是科任教师。与班任教师不同,高中的科任教师普遍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对学生的身体品德、思想状况不闻不问,发现学生明显的思想行为的偏差只是背后议论而不把纠偏当作自己的工作范畴,“育人”意识淡漠。甚至会给学生灌输唯成绩为上的论调,削弱了班任的德育成果,甚至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使“学校的德育,特别是中学的德育处在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中学的科任教师似乎有向大学教授看齐的趋势,讲完课就走,其他一切都不想管”[1]。学校管理层面上也没有强调至少是没有制度保障“育人”、“德育”也是科任教师的职责之一。

1.高中科任教师“育人”工作缺位。高中科任教师兢兢业业,为学生的学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高中科任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几乎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即使“负责任”的科任教师有和学生的交流和对学生做“思想工作”时,主题也还是围绕“近期的学习状态”,“怎样调整学习状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任课教师不在意学生的修养品格,锻造性格,发展个性,强健身体,还把唯成绩论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只囿于课本学习。在学生没完成学习任务或作业时,科任教师本着为学生负责的善意动机还发生了教师体罚学生、打骂学生,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也是基于这些教师没有正确的“育人意识”,把成绩的提高凌驾于学生身心健康之上,只把自己学科的教学成绩提高当作自己唯一的工作内容和目的。

科任教师更是没有自觉挖掘本学科的“育人”意义,甚至把已经写到各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学科的育人意义认为是“花架子”是“虚”的,是与他的真实教学无关的,教案中教学目的中三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中的“德育目标”的填写只在做公开课时被思索过和合理填写过,平时填写时这一项就被斥为“假大空”而胡乱填写或者不知该填什么。共备组集体备课时也几乎从不涉及德育目标和如何实现。曾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主编大学《英语》教材的许国璋说过:“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几句英语或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要教怎样做人,英语教育:是用英语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如今,有此种育人意识,以育人为己任的科任教师少之又少。

2.对人才的培养极其不利。从课时安排上看,学生与科任在一起的时间多过和班任在一起的时间,所以,科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而科任教师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只在意学生成绩的偏颇的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教出来的学生,他们的价值观也会发生偏差,也是唯成绩论,而不把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性格锻造、行为习惯养成、强健体魄当作自己成才的重要内容。正基于淡漠的育人意识,科任教师恣意抢占自习,体育课,认为学校举办诸如“纪念一二?九运动”的活动、开展“文化节”“文化周”等是没用的,“把学生学习的心都弄散了”。他们认为这些可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锻炼学生从容不迫地上台表达自己观点能力的诸多活动都应该快点结束,应让位于一节英语课或者数学课。学生运动时间被挤占,音乐课美术课劳技课体育课在学期后段被砍掉。学生普遍厌学,精神压抑,甚至有的出现精神抑郁、神经障碍的症状。学生有的高血压,肥胖,颈椎病,睡眠不足,体质虚弱,到大学参加运动会猝死在运动场上;有的学生是非不分,精神空虚,思想偏狭,不知感恩,不知孝敬父母,不图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没有远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因为他们在德育课上被倡导的未出校门在科任教师身上就已先触礁。比如有的科任教师因为学生没完成自己的作业就不让学生参加体活,不让学生参加“一二?九”运动的演讲,说“学习都没学好还整什么没用的”,“整那些净耽误正事”。班任此时也只能配合科任。那么,学生的价值观,在现实中势必发生扭曲。因为“教师对学生性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特别是教师即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价言行的标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2]189。

二、科任教师育人意识淡漠的成因

1.学校事实上只以学科成绩这一单一的标准对科任教师进行评价所造成的负面后果。高中教师的评价系统有评优、晋职、年底考核、学生问卷式评价几种方式。但至今,校园的真实写照是:分数,即界定了学生的优劣,也界定了教师的优劣。以哈尔滨某高中为例,师德考核,除非有校外补课,给学生订书收费的事曝出,所有教师的师德考核都一律为合格,没有差别。其他,实际操作中,对科任教师的评价皆以考试成绩为单一的标准。比如,评职称时,向能看到高考成绩的高三学科倾斜,如果两个同是科任教师同是高三学年,就以两个教学班的平均分在高考中是否超过了同类学校(比如都是市重点中学)为重要依据。在评职述职时,科任教师多罗列自己的教学成绩,科任教师中无一人提及自己在德育工作的成果。“对教师教学成绩的考核占评价内容75%,而其余各项所占比重均达不到10%。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成为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主要依据(其他工作任务占10分,教研活动10分,学生评价5分)”[3]。这种单一的评价系统,是造成科任教师淡漠的育人意识最主要成因。唯成绩论这一单一评价标准使得科任教师认为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尽可能地提高,使他们能顺利升入大学就是教师的职责了。能在平均分上超过同类学校就是优秀的教师了。认为这样就是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甚至完全忘记了“育人”这一最大职责。

2.学校对班任教师和科任教师的二元管理。学校对于班任教师和科任教师实际上实行的是二元管理。对于科任教师主要是针对学科教学上的管理,只要求科任教师参加月考分析会,教研组的教学、校本研修等有关教学的会议。而凡是德育工作的相关会议比如班任会,班会指导、德育实践课组织等只有班任参加。“科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本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制度以及人为因素,绝大多数学校只强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4]。所以班主任较之科任教师在育人意识上要好很多。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和班级德育工作的负责人,开展德育实践课,组织开班、团会,观摩校内外的德育实践活动,参加班主任培训,定期开班主任会。所以班任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能接触到国家对育人、德育、心理健康、法制教育的政策、德育工作的内容,甚至也能从自己的德育工作实践中切实体悟到育人工作对学科学习的正向推动作用。班任也可以去参加和争取师德先进个人、德育骨干等称号和荣誉。而大多数科任教师尤其是从没当过班任的教师就没有机会接触这些德育工作内容、工作培训,师德先进个人等也几乎不会从科任中选取。自从在师范学校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在长达40年的教师生涯中如果不做班任工作的话科任就鲜有机会得到强化育人意识的机会。而从没当过班任和只有短暂班任经历的教师在学校中是大多数。他们只是在参加一年一次的校务会议的时候能听到校长、主任汇报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结和计划,却也斥以“没用”“空洞”的批评或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不关心的态度。

3.高中阶段学生步入成熟。小学阶段,因为小学生的懵懂无知使教师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劳动能力成为“刚需”;初中阶段学生的青春期表现的叛逆,也使初中的教师不得不关注初中生青春期的心理疏导。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们大都过了青春期,也有了相当成熟的能力,“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将取得公民的资格,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2]43。高中教师似乎面对的是完全成熟的学生,无须教师时时关注学生心理和思想状态了。高中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也使教师放松了对他们心理、思想等方面的关注。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线,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核心,以加强学科基本功训练为突破口,抓好学科队伍建设,抓实学科教研活动,严格学科常规管理,全面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县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和均衡发展水平提高。

二、目标任务

(一)学科建设的目标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优质教育强县。

1.构建网络,强化基础。用1年时间,理顺学科管理

网络体系,实现学科管理规范有序。

2.打造特色,凸显优势。用2~3年时间,每个学段重

点打造2~3门特色学科,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

3.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用3~5年时间,逐步消除薄弱学科,形成各学段学科相对整体全面发展,在全市有3~5门学科有显著特色。

(二)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

加强学科德育;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推动学科校本主题教研;发挥名教师和骨干教师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开展学科教学各种竞赛;加强学科科研课题研究和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打造特色学科;探究课堂教学艺术;共建共享学科资源;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学科类型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我县教育的实际情况,按照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五个层次划分学科类型。

(一)幼儿教育: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

(二)小学教育: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社会)、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三)初中教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四)普通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五)职业高中:公共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计算机应用基础、普通话等),专业课。

四、学科建设工作要求

(一)对各校的要求

1.各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实抓好,分管校长要定期召开学科组长会议,研究、布置相关工作。

2.各校要按标准配齐配好各学科教师,做到专业对口,学历达标,如有不对口不达标要及时调整。

3.对青年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研修活动,培训活动要注重提高青年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和课程实施能力。

4.对教师跨学科的综合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提出要求,使教师形成较完备的文、理知识体系和能力。对教师的学科素质、学科能力定期进行考核,要采取相应措施,使不合格的教师尽快达到合格。

5.各校要根据教学改革的形势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并优化教研组管理,建立完善其指导、考核、奖励、经费保障等制度。

6.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的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及考评细则。

(二)对各学科教研组的要求

学科教研组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军,要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各教研组都要为学科建设制定具体的规划,并积极付出行动,以便提高学科能力。各学科教研组每星期至少要开展一次活动。

2.各教研组要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及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

3.要逐步建立学科教学资料库、典型教案库、高质量习题库,实现真正意义的同伴互助和资源共享。

4.发动本学科教师,积极探索具有学科特点的基本教学模式,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要求不同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要顾全大局,统筹安排,使整个学科全面发展和提高。

5.各教研组要切实抓好备、讲、批、辅、考、评六个关键环节,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1)备课。备课要立足于“学生学”,为学而备课,为学而备练,倡导“学案式”备课。要坚持每周集体备课日(教研日)和中心发言人制度。备课要备新课程目标、教材知识点、重难点、易混点,要备学生、备训练,重点在于备“学”,要做到不备课不能上课,没有集体教研的课不能上,不要求备课表现形式上的统一,但务必讲求备课的实效性。

(2)授课。要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要先学后教,为学而讲。倡导不练不讲,有讲必练,讲练结合,当堂检测。提倡课堂教学三三制(自主学习占课堂三分之一、师生互动三分之一、训练操作三分之一),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

(3)作业。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为目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坚决反对题海战术及机械重复的作业,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形成能力。教师要在批改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提高。

(4)辅导。要明确任务,着重辅之以导。要坚决防止教师把自习作为课堂的延续而独霸课堂现象的发生,坚决克服那种不辅不导而任由学生“自由”的状况,真正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5)考试。要加强管理,考评并重。做好日清周结,单元过关。注重考后分析,落实每一项,要从教和学两个角度总结反思、查缺补漏,避免为考而考。

(6)反思。这是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各教研组都要形成制度,要重视教后和考后反思,要通过反思,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和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学校教研组要做好学科“青蓝结对”工作,组织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签订“青蓝结对协议书”,使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使本学科尽早地成为优势学科。

7.教研室要经常深入各学校教研组,加强检查、督促,对所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对全县学科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进行总结和推广;要制订教研组工作考评办法并定期开展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三)对各学科任课教师的要求

各学科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着力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1.加强业务学习,提升专业能力。要重点学习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新课程教学法、学科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等与新课程相关的内容;要主动学习专业书籍和报刊,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资源,不断强化专业素质,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

2.苦练基本功,提高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是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基本职业技能,是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教师水平的高低,教学基本功是第一评判要素。因此,每位教师除了刻苦训练语言表达、板书、板画、演示、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等基本技能外,还要精心磨练所教学科的基本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

3.围绕课程目标,实施教学改革。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并结合教学实际细化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围绕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积极探索和创新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1)坚持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三维目标的落实;(2)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灵活运用、扩展、开发,构建多种教学资源;(3)坚持真正的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4)坚持以启发、探究式讲授为主,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优化各项教学基本环节,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打造优质高效的新型课堂。

4.重视资料积累,实现教、研成果信息化。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自己的教学资料,例如教案、教学设计、练习、试题、课件、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札记、论文等进行专题化、系统化的再加工,逐步构建教师自己的电子、数字化学科教学资源库,以便永久保存,随时修改,随时取用,随时交流,随时分享。

五、主要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组织。根据学科分类和层次,建立和完善幼教、小学、初中、高中、职高相应的学科教研组。根据我县教研片区划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片区学科中心组的管理,充分发挥片区学科中心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小型学科片区教研组。

(二)巩固发展学科建设网络。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和巩固学科资源网络,创建学科信息交流与学习平台。建立县、片、校的人才资源库,构建学科优势资源体系,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三)充分发挥县、片、校三级教研网络功能,切实做到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集体研究,共同提高。

(四)组建全县小学和初中学科大教研组。整合全县学科资源和教师资源,组建一支得力的学科核心教研队伍,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加强考试的研究和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发挥集体智慧,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质量。

(五)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每两年对我县的名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学科教研员进行一次高层次的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各学校每年要对高三、初三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加大对4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各学校每学年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考试(新招聘的教师每学期进行专业知识考试),小学以小考内容和要求、初中以中考内容和要求、高中以高考内容和要求组织考试,并把考试情况纳入教师考核,考试成绩报县教研室备案。

(六)发挥名师作用,开展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骨干教师的帮带活动。

(七)建立各校特色教学活动和示范活动项目的申报、申办机制,并把它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考核。

(八)广泛开展学科课题研究。切实解决学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科研课题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做好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九)加强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打造,采取有效措施搭建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发展平台。

(十)加强备课组建设。初中分年级分学科组建备课组、小学分低段和高段分学科组建备课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

(十一)各校在教研时间、教研场所、教学仪器、器材、图书资料、教师进修、外出参观考察、经费等方面要予以保障,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县教育文化局将为学科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行政支持和保障,对于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将定期予以表彰和奖励。

篇(11)

教师培训课程,要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校教师专业现状,关注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和教育实践,构建一个科学适度、实用有效的课程体系。

(一)构建教师基本理念课程

教师应秉持的基本理念,《专业标准》提出了“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这个基本理念体现了目前中国教育现状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作为学校广大教师应做到:

1.思想品德教育。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工作面对的不是物,而是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有发展的人,育人是教师工作的第一要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教育的开篇,教师培训的首页。

2.学生为本教育。学校是为学生而创立的,教师是为了学生而生存的。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教育,教师工作的根本价值就是为具有生命活力和丰富潜能的学生学习与发展提供帮助与指导。因而,在培训过程中,始终强调,尊重学生学习的权益,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强化教师职业素养。

(二)构建教师专业知识课程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专门性知识,是教师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专业信念和专业能力的基础。在培训中应侧重:

1.侧重研究学科课程。课程是本学科教学的指南,是教学的依据,是纲目性的文件。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把握课标,学会创造性理解运用课标,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科进行解读诠释。

2.侧重研究学科教材。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作为教师要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学会创造性的加工处理使用教材。根据课标整合教材,通过集体研讨等形式,哪些教材是了解的、理解的或掌握的,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和生成教材的能力。

3.侧重开发素材性课程资源。教师的培训内容不仅局限于教材,应该承认,书本上的知识是重要的课程资质,具有客观属性。但同时,更不能忽视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动,研讨答疑、实用案例等多元化的资源形式。特别是,要高度重视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现代的教学以由教育者控制的预设过程变成了师生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过程,使原来的线性模式变成了一个动态生成过程。所以,教师和学生的亲历经验、体验感受、问题困惑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构建教师实践能力课程

教师的专业是实践的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落实到教师:“育人实践”能力提升上。教师培训课程必须体现对实践的关注,发展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帮助教师构建实践性知识。

1.关注教师实践课程意识。教师的培训课程自然要体现对教育实践的关注,从教育现实问题出发要选择组织教师培训课程内容,要把当前教育的热点、难点、纳入教师的培训课程,要尽可能设计实践任务和作业,把实践体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整合到课程实施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化的学习经历,通过自传日志、案例教学、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实践课程认识理解。

2.关注教师实践课程知识。教师的实践依赖的是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既来源于实践活动的认识,也来源于实践情境重新解读理论、概念与原理,从而批判审视与发展自身的认识方式和行动框架。因此,教师培训课程既不是纯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是单纯实践能力训练,而应是理论在学习与实践体验的交叉互动中帮助教师构建实践知识。要创造条件使教师有机会到实践中去观摩实践,验证理论,从而丰富实践性知识,去发现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3.关注教师实践课程效果。实践性课程应是内容多样的系列设计,如案例教学、对话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教学等设计问题指向性的培训内容。并通过行动研究、叙事探究等活动激发教师对培训的热情,使之积极参与投入其中提高培训的质量。

4.关注开发末端课程资源。从课程种类划分,可分为三级课,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为高端课程,受到教师的高度关注,而作为末端校本课程,则没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校本课程形同虚设,没起到应有的价值作用。对此,要加大末端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创编学校学校校本课程、班本课程、生本课程。特别是以生本课程为主,编写符合学校办学理念、教育特点、学具一格,生本课程教材。让教师在教书中编书,编书中促进培训。

二、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教师培训的本质,旨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而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关键是培训过程中的针对性、实效性,另外就是培训过程中的创新性,在实效中注重创新,在创新中注重实效。

(一)开展岗位研修式培训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伴随着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因而,教师进修学院要为教师终身学习、岗位学习提供支持。

1.要为教师在岗位学习提供有教育教学价值的内容,潜心静读、夯实基础、内修素质。

2.要组织教师开展岗位研修,科学统筹规划,阶段分步实施。选择自我发展方向,确定自我发展目标,制定自我成长规划。

3.要推动教师通过共同体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实现专业发展,致力于让教师获得专业发展方法和策略。

(二)开展“走出”“请进”式培训

“走出去学、拿回来学、消化中学、研究中学,”这是培训过程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开展走出去学。现代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全纳的教育,是一种全方位、全面的教育。现代的教育又是一种多元的教育,它融合了教育的各种元素,是一种多维教育思想教育智慧的集合体。每所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教育的不同侧面,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学百家,成一家”,独具特色。对此,就要走出去学,学他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文化,学他人的教学风格,教学特点,为我所用,补齐短板。可分类、分层、分段组织校长层面、教导主任层面、骨干教师、班主任教师、教改实验教师分期、分批由近及远考察学习,先利用本市教改先进校这个优质资源组织学习,再到临近省、市参观学习,“学真经,取真文”,为己所用。

2.开展请进来学。请进来学与走出去学,是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有异曲同工之处。有计划、有目的的邀请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专家、学者、名师,分别对教师、特别是教改实验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现场观摩、跟踪指导。拉近与专家的距离,缩短与优秀教师的差距。用“短、平、快”的方式,实现教、研、培相长。

(三)开展互动研讨培训

教师的教学看似是独立的教学工作,而面对众多的教育对象又是相对或是某一个不同的侧面,教学中强调教学相长,教师培训中同伴互动研讨,也可相得益彰。

1.开展组际间的互动研讨培训。教师不但要向书本学习,而且也要向同伴学习,这是培训过程中,最直接、最便捷、最经济的优质资源,它不受学习时间的限制、不受场地的制约,可随时请教,随时研讨,研讨的问题是共同关注的问题,是“最近区”的问题、最感兴趣的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

2.开展校际间的互动研讨培训。学校校际之间互动研讨,是得天独厚的,不受校际之间行政的制约,也可以是固定的实践研讨,也可随时随地组织各种形式的互动研讨。研讨要有明确的主题,每次研讨侧重解决一至二个问题为佳,作为学校要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

3.开展区际间的互动研讨培训。作为学校要积极参与学校所在区的互动研讨,接纳他们的教育情感,接受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其他县区先进学校共成长,同进步,把每一所学校融入阜新教育之中。

(四)开展竞赛活动式培训

由于教育实践的复杂性、教育情境的流动性、教学过程的多变性、取决教师获取知识与能力是多维的。特别是教师直接参与各种教育实践之中,获取的知识更扎实,体验更深刻,可起到以赛代培、以赛促培的作用。

1.上开门课。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不断开放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封闭现象,开门上课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标志。开门上课,开放的是教育思想、教育智慧、教学过程。随时接受领导的评价、同行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开门上课给教师形成一种外在压力,促使其备好课、上好课。

2.上研讨课。教育因素的复杂性和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有遗憾、都有瑕疵、都要互相研究,提出改进的措施。在岗教师每学年上一节研讨课。可迅速提高教师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上示范课。示范课应在上开门课,研讨课的基础上,每个学科组、每个年组,推荐选拔的优质课参与示范课的竞赛活动。这种竞赛活动每年有计划的进行一次,历时一年,体现人人参与,层层选拔。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学习,去提升。

(五)开展课题牵动式培训

科研、教研、培训三位一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支柱,教研是科研的前奏,培训是科研的载体,把教研发现的问题,作为培训的内容,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从三个方面加以实施:

1.开展问题研究。教研科研要服务、服从于教育教学,要关注教育的事、教学的问题。特别是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疑难问题,教学改革过程中派生的问题,自己教学中亲力亲为的问题。用科研的视角去审视、去发现、去思维、去解决,其视野更宽、判断更准、方式更活、收效更好。

2.开展立项研究。把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代表性问题、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用科研立项的方法去研究。可以申报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科研课题,可以采取“小、近、实”方略加以研究。

3.开展共同研究。教育大融合,大协作是当代教育发展一种态势,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作为学校的每一位教师,要树立教育科研的意识,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人人参与科研实验、向科研要思路、要方法、要效益,学校每学年举行教育科研总结会。

(六)开展分类多级式培训

继续教育是一项繁杂系统性工程,他涉及到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类别,应分层分项加以实施:

1.开展全员教师培训。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在完成市级规定的48学时离岗培训的同时,要加强岗位研修,在岗学习累计时间应不少于离岗学习时数的二倍,学校要定期检查。

2.开展骨干教师培训。根据辽宁省“1223园丁计划”结合教育学校学校骨干教师现状,加大骨干教师培训培养力度。用三年时间完成“1223园丁计划”目标,特别是培养一批省、市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3.开展班主任教师培训。2006年教育部启动了《班主任培训计划》,要求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班主任教师,完成30学时离岗培训,经考试和岗位跟踪考核,对“双考”合格者,颁发《班主任合格证》。建议,学校班主任教师,要积极参加市级组织的班主任培训活动,同时还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班主任培训,每学年举行一次班主任工作总结表彰会。

4.开展新教师培训。新教师是学校的新生力量,对他们的培训培养任务繁重,如何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早日成才,关系到学校生存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对此,要给搭建成长的平台,给学习的时间,给工作的重担。开展“青蓝工程”,“帮扶工程”,“深造工程”等培训培养青年教师。

5.开展教改实验教师培训。教学改革是教育的始然,是永恒的主题,是推动教育向前发展的动力之源。对此,学校高度重视,试图在三个学段、不同层面实施教学改革。采取自学构建法、观摩答疑法、讲座解析法、亲历实验法。帮助教改实验教师提高认识、掌握方法,使学校教改步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