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学经验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9-06 15:03: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学经验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学经验总结

篇(1)

摘 要:化学是九年级学生刚接触的一门课,在这一学年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感触。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习方法;主体;探究;创新

我是第二次教初中化学,各方面经验还有很多不足,这是我对自己以前的教学进行的一些反思。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上,促使学生超前思维,形成向教师(包括课本)“挑战”的态势,把教师的“授”让给学生“讲”,教师来评,使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激活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者,教师的角色意识要进一步转变。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必须探究教学方法,以课本上的化学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按照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而化学更是一门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人的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化学,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可看成是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化学史。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可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实验资料等;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定期举办化学晚会,开展化学游戏活动,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以适合中学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巧,培养创新能力。

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妙,形成持续的化学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篇(2)

一、注意高一与初中的衔接过渡

由于我们的学生大多英语入学成绩偏低, 大多都是哑巴英语。 他们都不敢大声朗读课文, 因为发音不准或是压根不会读, 自卑的心理很明显。 新学期开始我特意花了两节课学习音标, 从根本上帮他们找自信, 让他们认识到英语是一门语言, 读起来很美, 和语文一样, 可以欣赏享受的。

另外, 通过找学生问话, 测词汇量量等方式, 我了解到学生在词汇量和语法上面存在困难。 因此, 在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 在课堂上从语言、 词汇、 语法、 句型等方面系统复习, 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英语教学。

二、注意营造英语氛围, 注意学习方法的辅导

在上课过程中, 我坚持用英语授课, 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 回答问题; 下课后鼓励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 一个学期下来,大多同学都能够表达, 而且也没有胆怯。 此外, 尽量多讲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 生活故事, 让他们体会到应用语言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同时根据“抓住阅读、 抓住高考” 的成功经验, 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步步高为依据同步进行阅读培训。

另外, 加强改错训练, 本学期先后共进行了 10次改错训练,每次都努力做到认真批改, 力争使学生快速提高英语成绩。

三、 认真批改作业、 坚持基础教学

坚持布置适量的作业, 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布置作业时, 坚持做到有针对性, 有层次性, 形式多样化。 每个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掌握程度, 都会在作业中得以直接体现出来。 因此, 我用步步高中的题目进行练习。 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 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作业, 课上利用时间统一详细讲评每个错误; 对于学生不该出现的问题, 指导学生及时纠正。 每隔两天布置听写任务, 对所学新单词、新短语、 好句子进行听写。 认真及时地批改听写。 并针对学生的听写情况, 认真透彻地进行讲评, 根据其情况不断改进教法。

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 并培养学生的目字能力,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 具体包括: 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能力、 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 另外, 自学能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大量的独立的阅读, 要求学生人人必备一本英汉词典作为工具书,让学生勤查字典。

篇(3)

与其它必修课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最理想的教学境界就是让学生既有知识又有技能。在教学的方法上,我还在一直摸索和总结,但我最有感触的这一学科的教学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我校中学部目前配备有一间计算机教室,共配有53台学生机,但由于硬件方面原因,可以使用的有40台,对于七年级基本上可以人手一台,但初二和初三还是不能满足。学生机与教师机、服务器通过局域网相连,今年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机,可以锁定他们的屏幕,进行教学演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基于这样的软硬件配备,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在机房中进行,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模式,觉得效果不错。

1、边讲边练

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计算机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学习效率很难得以保证,并且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知识茫然无措,上过一、两节这样满头雾水的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2、精讲多练

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例如在讲到“控点”时,我就把所以要涉及到这一操作的操作都提出来,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又把握住了重点,让学生重视起来。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

3、结合课本配套光盘和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每一章或每一节知识讲完之后,还可以使用课本配套光盘来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但我发现课本所配光盘的内容过于单调,而且解说词上面没有深度,基本上是读课本,没有发挥,所以我自己就制作了不少课件,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4、演示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手段

以前的教学方式上一节多媒体课、一节上机课,学生从听课到上机操作要等很长时间,特别是初二和初三的同学,等待时间长达一周,理论与实践脱节太多,这样下来学习的知识遗忘的非常快。今天我从网上下载了电子多媒体教室软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非常高,每节课操作作业优秀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篇(4)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篇(5)

一、通过水彩画临摹使学生技法得到快速积累

临摹是学习绘画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水彩画的传统,我们一贯主张学其精华,充分掌握吸收后进行变通与创新。因此,临摹在水彩画学习最初阶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很多人曾经质疑水彩画初学阶段临摹的必要性,认为过多注重水彩画循规蹈矩的临摹,会导致学习目的过于盲目而不能起到有效的教学作用。艺术史研究者对于传统继承的问题也一直争论不休,冈布里奇在他的著作《艺术与幻觉》中谈到“程式与经验”时曾说过:“没有一种媒介,没有一种可以摹制和修正的预成图示,任何艺术家都不能模仿现实。”[1]

在他的同一著作中,探讨艺术心理这一问题时,他提到艺术理论家克里斯曾指出:“长期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不是产生于虚空,没有哪个艺术家与前辈和样式毫无关系 ”[2]众所周知,绘画需具备创造精神,然而绘画亦不是无根之木,需从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传统技法既可以成为推陈出新的基础,又可成为推陈出新的障碍,关键是你如何对待它。”[3]

凡是好的作品都会引起观者的共鸣,并且容易为人所理解。继承水彩画传统仅靠观看、研读水彩画论是不能够完全领略其内涵的,必须要经过临摹实践这一过程。要善于学师的水彩画表现技巧,汲取大师的艺术语言,用以形成高层次的审美意识,开拓视野,拓宽思路,尽量使画面表现得纯真而自然,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色彩感受,掌握更多的表现技法。这一训练需要学生对临摹过程有足够的重视,对临摹的学习要十分严格。要通过教师的指导,选取自己喜欢并且适合临摹的范本,比如名家的代表作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可以整体临摹,也可以局部学习,切不可急躁。通过一边临摹一边揣摩绘画步骤、绘画意图,最后做到心领神会。教师在对学生的讲授中要针对画家和其作品作详细介绍,指出范本作品的特点,示范该画的作画步骤和描绘程序,引导学生迅速掌握临摹要领、临摹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简而言之,水彩画临摹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初步的表现模式和规范,以及在头脑中预先的图式。这在于借古知今,它为我用,是初学者的捷径。临摹并不是终极目的,只有经过这一积累,初步获得把握自然的方法,学习前人水彩画创作的精髓,才会为更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通过水彩画作品赏析以开拓学生视野

经过初步的水彩画临摹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水彩绘画技能技法,对中外优秀水彩画作品赏析以及水彩画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是第二阶段学习的重点。“色彩大师是在他生存的那个时代最充分实现色彩本质丰富性的人”[4],对大师画作最直观的感受可以形成最初的绘画意识与艺术创造动力。抽象表现主义的发起者之一纽曼(Barnett Newman1905-1970)阐述艺术教育的时候这样说:“我的艺术教育既不是来源于对图片和幻灯的细察观审,也不是来源于老师,而是自己所面对的真实的东西。”[5]

博物馆、画廊、收藏展、拍卖会是他真正的启蒙老师,真实的体验对于学习绘画的人来说是至为宝贵的。这一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可以加深学生对水彩画史的进一步认识,了解国内外水彩画沿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水彩画用水作为媒介来调色,通过水和色的相互作用,画面具有透明轻快、滋润流畅的特点,具有特殊韵味,人们经常将优美的水彩画比作抒情诗,观看大师的作品无疑等同于“朗诵”抒情诗。毫无疑问,水彩画大师的作品能最为深刻反映水彩画特质,是水彩画史各个发展时段的代表。只有对水彩画大师作品全方位多角度赏析,多观看水彩画相关画展,才能更深入了解水彩画的特点特色。近年来国内的小幅水彩画展览、两年一度的水彩水粉画展、水彩人物展、百年水彩展等等一系列水彩画展,都为初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所以应鼓励学生多参加这样的画展,通过直接视觉接触、感性认识以及理性分析来提高学生对水彩画的全面认识。

三、通过水彩画教学实验使学生实现写生到创作表现的升华

写生类画作是诠释事物状态的最佳代表。陈师曾将“画是一样甚么东西”定义为“表示人类的意思的一种符号”,是“人类要表示事物状态的一种方法”[6]。在很多大师的水彩画作品中,其创作和写生也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他们假借风景、静物和人物这些写生常见的题材抒情写意,比如当代国内水彩画大家王肇民、关维兴、黄铁山、奥迪、龚玉等等。

在教学中,水彩写生课程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锻炼其把握事物全面的关系,通过比较学会用水彩颜料塑造形体,通过反复的写生训练构图,训练从色彩的角度观察和塑造形象的能力,达到画面色块协调,准确地再现客观对象。色彩的形体塑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水彩颜料特有的明丽以及作画中的偶然性等等都会令学生充满新奇感。利用相对稳定的光源和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和各种色调进行水彩画基础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色彩规律的认识,强化对色彩的控制和对绘画材料的驾驭能力。

篇(6)

一、见微知著,由表及里

初写教学经验总结最好是从常见的、单一的小教学环节人手,不能贪大求全,这是因为将精力集中在某一单项环节上获得的体会会更深。这也决定了写总结的范围宜小不宜大,如针对某节课的教学组织或教学重难点来写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真正积累教学经验;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教师一学年或一学期的工作比较平淡,要落实到一些具体的小环节上会得到一些新鲜而有用的经验。

见微知著是讲由一点而反映全局,由表及里,由事物的外部人手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从“微”处着眼,从“表面”人手,只是一种手段,目的还是要“知著”,掌握大局,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特征。不论是复习课还是新授课都要提炼出一条乃至几条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来,这样才有普遍的推广价值与启迪思路的意义。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以“问题”为基点,将教学程序设计成一个个问题,教师按照问题循序渐进地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这种层层深入的方式带着学生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直到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该教师在总结时将这种“问题”作为一条主线渗透于每节课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初写经验总结的教师来说,从小处人手写教学经验总结能揭示基本的教学问题,给他人以某一方面的启示。

二、提纲挈领,分类简述

因教学实践周期较长,实验内容也很丰富,所以值得总结的经验也往往十分丰富,教师面对的经验素材纷繁复杂。对此,采用提纲挈领、分类表述的方法来写比较合适。如某位教师对于课堂导人有丰富的经验,经过自己的总结,该教师罗列了以下导入方式:直接导人法、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激疑导入法等,该教师对导人法进行了研究与分类,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并针对某一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经验与特色。该教师将导入作为自己的研究点,对导人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出了适合自己的导入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三、鉴别比较,选择新题

写教学经验总结要选择新鲜的、富有时代感的,同时又切合教学实际的题目。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写教学经验总结也应该走上创新之路,力求充满活生生的新鲜气息。选择题目是目的,鉴别比较是方法,这主要体现在:

1.把个人的实践以及由实践而产生的总结主题同别人的实践以及由实践而产生的总结主题(主要指已发表的)加以比较,从而鉴别出是不同的内容或者相同的内容,为自己的写作开阔视野。做这项工作大有好处,可以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进而寻求研究的“捷径”。经常搞教学研究的教师会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煞费苦心在实践中刻苦摸索,总结了一套“经验”或“方法”,但遗憾的是,这些“经验”或“方法”要么过时,要么与别人的结论相重复。这样的经验总结就没有多大的借鉴与学习价值。

2.把有些不属于教育教学方面的课题同教育教学课题联系起来鉴别比较,也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辟出新路,提出新见,给经验总结注入新的活水。经验本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因此,通过鉴别比较,我们可以从实践活动中挖掘新的内容,选择新的题目,阐述新的经验。

3.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验也在发展变化。因此,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把前阶段总结的经验同后期的实践活动或总结的经验加以比较分析,这样前后联系起来考虑,也会有新的发现,也可能提出新的真知灼见。

四、理论渗透,重在剖析

篇(7)

经验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的汇集,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各有特点、各有所长、有着各自的教学经验。这些点滴经验,来自常年积累,实属不易,应当把这些宝贵经验系统地整出来,认真进行总结。 总结是一种能力的表现,亦是一种工作的升华,不会总结就难以认识规律,改进工作,提高质量。总结有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全面总结一般在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总结时,要对一年或一学期以来各项教学工作进行系统地检查与回顾,分析工作中取得哪些成功的方面和存在不足及其原因,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专题总结,是对某一方面工作进行总结,以加深对其规律性的认识,总结要写得精练、真实,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其一,总结要以实际效果为依据。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时,应把提高教学质量和执行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实际成效作为衡量标准,认清工作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不足的,哪些是本质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哪些是非本质的,暂时的现象,并找出它们产生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认识、分清是非、作出正确的总结。

其二,总结要在日积月累材料的基础上积累。做好总结,必须经济深入实际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广泛搜集和拥有第一手资料,在分析时,要把材料与观点统一起来,如果平时没有积累材料,要做好总结是纸上谈兵。

篇(8)

【中图分类号】G296.5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173-01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物理教师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教师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下面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求知欲望

初中物理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是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所以,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也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境,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动力,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物理知识的传授,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于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创设情境质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入扣,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并将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展示物理科学美

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1.展示物理学美学特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的天性。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教师应让物理学美的素材震撼学生的心田。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的一个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

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光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促进学生发展

当前,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未来的生存能力。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这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1.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其能力,发展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问题,通过设计实验情境、故事情境、习题情境、漫画情境等激发学生思维。

2.引导学生独立学习。所谓独立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教师“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

篇(9)

为此,我曾做过深入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总结后,我发现,对于不同的学生,造成“高原”状态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主要原因还是集中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为了准备第一次和第二次模拟考试,学生已经进行了两个月的高强度复习,精神高度紧张,现在“二模”考完了,就不自觉想要放松一下。

第二,“二模”成绩出来后,仿佛一切都定了案似的:成绩好的学生去重点高中,中等学生去普通高中,学习有障碍的去职业高中,似乎不用再学了,这导致学生短时间内目标模糊了。

第三,临近毕业了,同学之间互写毕业留言,互换毕业礼物,甚至个别感情比较好的男女学生之间还发生了一些恋情。

第四,“二模”考试后,全县职校招生全面展开,常有学校到我校来举行招生宣传,再加上普通高中违规到我校进行提前招生。这一切都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心境。

明白了造成“高原”状态的原因后,我便想着怎么样才能帮助他们树立目标意识,让他们在“松”而“不懈”中,慢慢调整情绪走出精神低谷,迎接最后的复习冲刺。

这一天,我给别的班代班上课时,发现有个学生把腿抬得高高的,很不雅观。我想教育他一下,但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于是,我灵机一动,给他起了个别号——“潇洒动人”,委婉地指出了他的错误。我原想在不影响课堂教学的前提下,能让他把腿放下来就行了,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他立即很不好意思地放下了腿,端端正正地坐好了听我讲课,而且一直保持到下课。

一个小小的名字,竟然会产生这样大的作用,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它让我联想起了一直困扰着我的“高原”问题。我想,既然教育效果这么好,我为什么不尝试着给学生冠名呢?于是,“美丽仙子”、“比尔·盖茨”、“东方飞鹿”、“篮球王子”等美丽的名字,立时飞扬在教室的每个角落,灿烂在每个学生的脸上,飘荡在每个学生的心里。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我讲得特别尽兴,学生学得十分愉快,下课铃已响多时,学生还意犹未尽。

通过给学生“冠名”,让我认识到,给学生冠名不失为一个激励学生学习的好办法,尤其是面对处于“高原”期的学生,对于学生自身的目标模糊、精神萎靡和注意力转移等问题还是比较有效的。一来,它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幽默,便于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二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积极疏导学生紧张的精神状态。

我记得有一种“荒园理论”,说的是要想除去荒园里的野草,用常见的拔草、打药的办法除草,效果不佳,总是除草后不多久,便又长出了野草;要想让一片荒园不但不长野草,而且还能产生效能,最好的办法是在这片荒园种上农作物。如果把这样的理论移植到教育教学中来的话,要想根本解决九年级的“高原”状况来,我觉得可以给学生的头脑种上“农作物”——树立人生目标、培养学习兴趣,从而有效遏制学生头脑的“野草”——“高原”状况的进一步的发展。

当然,给学生冠名是有所讲究的,比如,如果教师像给学生起诨名一样给学生冠名的话,不仅没有什么教育意义,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而极有可能走向教育的反面。更重要的是,老师给学生冠名和学生自己给自己命名,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从激励的层面上来说,老师给学生冠名,属于外部激励,而学生给自己命名,则属于内部强化,属于自我实现的一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三个层次的需要:基本需要、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实际上就是追求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这无疑是一种高层需要。

篇(10)

1、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每节课上课前,我都认真钻研教材,了解知识的重点、难点与知识的结构及前后节间的联系,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如何巧妙地组织教学内容满足多样化的学习,确定学生学习中可能性遇到的困难、应采取的相应措施等,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认真上课

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初三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教师“导”的作用,注重与学生的沟通,注重学练结合。

3、做好辅导工作

由于学生的成绩差异大,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内容的梯度外,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做好对学困生的辅导与帮助、优等生的提高上,对学困生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以朋友的身份与之相处,鼓励与尊重他们,从而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优等生,严格要求掌握基础的同时,课堂上设置相对有难度的问题外,课外鼓励他们每天多做一道中考压轴题,注意知识的补充与延伸。然后利用午休前、晚修后的时间讲解,从而提高解题的技巧与能力。

4、作业批改

及时批改,及时反馈。针对不同的错误,做到面批面改,指出个性问题;课堂中改正共性问题。还采取学生自己找错的方法,培养其分析能力,找出后给予鼓励,没有发现的教给方法。并分析练习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5、认真组织好复习

复习是九年级学习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再学习的至关紧要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收获季节”。这个阶段的学习教师起重要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注重基础,提高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数学概念、公式、定理要求熟记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重视基本运算、解答题的训练,在平时测试中注意训练学生答题的速度、准确度,提高运算的技能、技巧,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解题的规范化,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向课堂要质量

复习阶段分三个内容:基础知识、专题训练、综合训练。

前两部分复习中课堂教学分三部走:基础回顾——紧扣基础的中考训练——知识拓展与应用,以师生共同回顾,教师板书体现知识的发展过程,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练习的解答以独立完成为主,小组合作解决为辅的方式,其间渗透解题的技巧、审题的细致性、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教师起疏导的作用,教师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得以充分调动,每节课都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第三部分的设计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学生各抒已见,从而提高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

综合复习则侧重于学生答题的速度、准确度,从时间上对选择、填空、解答进行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与技巧。

(3)关心学困生

对学困生不能放弃,要特别给予关心,反复采取措施,激发学趣,帮助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掌握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首先,课堂中题目的选择有层次,对他们的回答秉承“扬弃”的作法,多鼓励,多赞扬。其次,有耐心、爱心,多体贴他们,与之建立真挚的情感,激发学习的信心,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互帮互助,同时,有针对性的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4)注重解题中出现的错误

针对复习中出现的错误,从错误中及时发现复习中的不足,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认真分析,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利用反面的知识巩固所学的知识。

(5)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重变式训练,改变题目中的条件或结论,以不同方面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注重一题多解,课堂中以学生讲解为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同一问题,这样不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强学习的信心,同时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注重封闭题目变开放型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5、教学反思不够。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篇(11)

初三毕业班工作非比寻常,我们每位老师心中都很清楚:教初三,就意味着要牺牲更多的个人时间和利益,教初三,就意味着肩头多了一份沉重的责任,因为我们要对学生、对家长负责,更要对学校的声誉负责!追求合格率和优良率是我们一贯的目标,为了表达我们的决心,在初三学年开学伊始,每位任课老师就向校领导递交了教学计划书,每位老师都详细制定了自己的教学计划,列举了需重点帮助的学生的名单,制定了帮教方案。事实上,老师们也确实在这一年里一步一步地、认真地,实现着自己的诺言。开学的第二个星期,我们就开始实行早自修制度,早晨7:30分,每班学习最困难的学生到图书馆集合,由任课老师进行细致的一对一的辅导,至8:15分结束,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许多任课教师经常匆匆赶到学校,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就直奔图书馆。有的还马上接着上第一节课。问到其感受时,老师们的回答惊人的一致:“这不算什么,只要学生需要,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每天中午这段时间,老师们都抢着进教室,大家都想利用这段时间帮助学生解决几道难题,后来经过统一安排调整,中午12:30分各班又开始了午自修。放学后,我们还针对各类学生开展分层教学,每天要到5:30分才能下班。可见,初三教师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回家后,老师们还要批改试卷,出试题,经常要熬到深夜才能休息。在我们的心目中,家庭就排到了最后,没有时间陪家人,没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更没有时间处理家务。

工作强度大、任务重、压力大,是我们每个初三老师的切身体会,但是,没有一位老师因此而有一丝一毫的怨言,更没有人因此而退缩,相反,许多老师都是偷偷地藏起了病假条,一如既往地工作。既然选择了初三,就一定要做出成绩!这是我们初三全体教师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