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渡河工程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8 15:48: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渡河工程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渡河工程论文

篇(1)

我国社会发展速度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无论是人们的生活还是企业的生产都离不开能源。核电工程作为重要的能源来源,和社会的生产、发展息息相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核电项目也存在安全性高、较为繁杂等特性,同时具有典型的长期性。为此,在对核电工程实施全面进度管理时,应当考虑到这一点,通过良好的进度管控方法,使核电项目得以顺利完工。

1核电工程管理活动的特征

核电厂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发电设施,但其在发电过程中,会产生众多的放射性辐射,进而危害到周围人群的健康。所以在对核电工程实施管控时,需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发电运行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方面。核电厂无论是建造还是运行,均应当将安全放在首要的地位,所以在实施管理活动时,需要做好安全管理。另外核安全一般会非常的注重环境,再加上公众对于核电有一定的敏感性,核电项目也更要注重安全质量管理。一般来说,核电工程主要包括完整的核电厂,也就是电厂配套装置、常规岛以及核岛等,同时各个组成部分又可以分化为若干子系统,直接关系到核电厂的运行效果。需要意识到,核电工程系统性较强,会涉及到众多的接口,包含了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再加上核电工程资金需求量大,施工周期长等,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众多的不确定因素。

2全面进度管理的特点

进度管理即以生产目标为基础,科学制定生产目标计划,以该计划为基础来确定进度要求,之后进行相应的管理以及控制工作,从而使作业标准与工序能力之间达到平衡。实施全面进度管理也离不开进度管理,全面进度管理涉及到了生产运行的方方面面,需要对各个阶段与生产环节展开全面、充分的管控,并以生产环节的实际能力为基础来开展作业分配,并严格遵守生产目标以及计划,来实施各项工作。为了保证进度的控制质量,应当在生产过程中,详细记录各项信息,并对其展开作业分析,以获得实际生产效果以及目标计划之间发生偏差问题的原因,并对偏差原因展开详细的分析,从而掌控好偏离程度,制定有效的调整措施。总之,全面进度管理活动的进行,是为了确保生产环节的所有工序,均可以满足相应的标准以及规定。

3核电工程实施全面进度管理的具体模式

核电项目在实施全面进度管理活动时,应当遵循适当的模式,也就是核电项目的各个伙伴之间的互相关系。其中,项目合作伙伴包括政府管理机构、工程承包单位、核电公司以及监督管理机构、分包商等,上述合作伙伴虽然工作职能不同,但是其均会影响到核电项目的实施效果。经由合作关系相互联系起来的部分或者是企业,可以叫做项目合作伙伴,同时在各类型不同的工程之中,合作伙伴的组成形式也有一定的差异,所具有的责任以及义务也有很大的不同。核电项目由于规模较大,也会涉及到众多的合作伙伴,为了使合作伙伴之间的力量集合到一起,发挥出更好的作用,有必要投入业主责任制,明确各部分的责任,由项目的准备环节开始,到实施环节,均应当提前确定好工程的负责人。在实施环节,核电工程应当安全以及控制好工程的总进度,制定科学的质量保证机制,以起到更好的质量监督与控制作用,使核电工程得以顺利的完工。在实施全面进度管理活动时,应当积极的控制以及管理工程的总预算,以使工程的运行准备获得可靠的前提保证。

4核电工程实施全面进度管理的特点

4.1系统性。由于核电工程的规模较大,内容也会非常多,再加上业主责任制的实施,代表着业主的监管工作是非常复杂同时又繁重的,像是在核电工程实施建设时,接口的协调、设备的制定以及采购、项目施工材料的供应等均存在一定的关联,并相互影响。另外,也会有很多的因素会影响到核电工程的施工进度,所以在对核电项目实施全面进度管控时,应当考虑到多方因素,是一项系统同时又非常全面的管理工作。4.2长期性。各个核电项目在实施建设时,往往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内容不同,这也是核电工程施工作业周期非常长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在制定全面进度计划时,也会使核电工程的长期性特征得以体现。4.3程序化。由于核电工程的特殊性,所以在对其开展全面进度管理工作时,应当实现程序化,也就是将进度管理活动实现程序化,更好的落实责任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保证责任落实到人。4.4分级管理。因为核电项目本身具有长期性、全面性、系统性等特征,这也影响到其全面进度管理工作,使管理活动更加的繁杂,所以为了保证管理的效率,需要对全面进度管理活动进行划分,形成分级管理机制。一般来说,业主方面的监控机制会被划分成一级和二级进度,在之后的实施过程中,还应当以项目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适当的调整目标计划。另外也涉及到三级到六级的进度计划,而这些计划往往需要由分包商或者是承包企业自行编制。在进行任何级别的计划编制时,应当意识到,下级进度计划应避免和上级计划之间发生冲突。

5核电工程实施全面进度管理的有效途径

5.1施工各个环节的进度控制办法。施工前的进度控制途径。在核电工程的施工前期,特别是项目尚未全面启动时,即需要进行进度控制管理活动。对于施工的任何一个环节,像是管道的安装布置、设备以及材料的采购、土建的作业等,均应当实施科学合理的管控工作,以使核电项目得以顺利施工。施工前期阶段的进度管理活动,主要针对工程施工计划以及安全来实施编制,可保证总体控制的质量。之后需要对各伙伴所提供的进度计划,实施全面充分的审核,把其中可以相互关联的计划进行科学的整合、链接,形成一个整体施工过程的进度控制办法。施工过程中的全面进度管理活动,应确保前期所制定的施工计划得到有效的落实,并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来对进度管理计划进行科学的调整。同时还需要控制好设备和材料的采购,确保设备和材料可以跟得上施工工期,能够正常的投入到项目中。项目结束后的进度控制办法。在核电项目已经施工完毕之后,还需要进行进度管理工作,从而更为及时的组织项目资料交接以及项目验收活动。另外在核电工程的施工中会产生众多的资料,为此,在此环节需要收集、分类整理各资料,并将其归档。同时需要以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为基础,来适当调整具体的工作计划。由于在施工中难免会发生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实施细致且全面充分的考察,并通过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5.2保证全面进度管理活动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全面进度管理活动的效果,实际上是由技术水平所决定的,其中技术一词不仅包括施工技术,也包括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核电工程的正常建设离不开技术人员的支持,所以技术人员应当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以确保核电工程可以根据科学的方法开展施工建设;其次,管理手段也会影响到全面进度管理质量,尤其是现在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将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应用到核电工程的全面进度管理活动中,可以使管理活动深入到项目的方方面面,更为详细也更为具体,保证了管理活动的实效性以及准确程度。最后,核电工程的施工会应用众多的施工技术,而这些技术的水平会直接的关系到项目进度,影响到全面进度管理活动,所以施工技术水平需尽可能地提升,以便于为提升进度创造条件,降低进度管理活动的复杂程度。5.3做好全面进度管理工作的风险管控。无论是核电工程的施工,还是管理活动均会遭受一定的风险,全面进度管理活动也不例外。为此,全面进度管理活动应当由专人负责;其次,应当做好风险识别工作,这是因为核电工程量大,分部分项工程多,在施工前期和施工过程中,均应当有效地分析各个项目的风险特点,同时通过计算机网络制定起本项目的风险数据库;之后应当充分的分析核电工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风险,了解各风险的出现原因,提出有效防范风险的措施,防止因风险造成的停工,使施工进度得以维持。

6结语

核电工程实施全面进度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通过有效的全面进度管理途径,可以推进核电项目的正常进行,以使核电工程的作用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开展全面进度管理活动,使核电项目的各个方面均得到可靠管控,是核电项目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开展全面进度管理活动时,应当注重进度计划的编制,以使全面进度管理活动获得实施的标准、依据,同时由于核电项目的工程量非常大,所以还需要针对各个分部分项项目质量进度管理计划,并控制好施工风险,避免由于施工问题的出现而导致施工进程受阻。

作者:王海波 单位: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2)

机械制造加工业进行成本核算,主要针对的是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固定费用,而企业所需的成本核算要为未来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管理层需要借助对市场变化情况的具体分析对机械制造加工成本进行决策,所以,必须对成本核算的目标及对象进行明确。实际的运营过程中,机械制造加工业并未严格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进行核算管理。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多元化经营和生产,但通过对成本核算的简化,对不同产品进行统一的成本核算,导致其核算目标不够清晰,没有突出重点问题。细节上看,企业的成本差异暴露无遗,如不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和控制,就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对此,机械制造加工行业应重视核算目标不清晰这一重要漏洞,否则加工成本的准确性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二)成本核算管理标准不科学

核算标准的科学合理是促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经济效益有效提升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必须对成本预算标准及执行标准进行明确划分与合理分配,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标准,才能促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我国尚且缺乏统一的成本核算标准,多数企业笼统分类核算对象并进行成本核算,未形成统一的核算标准,且无法分出制造费用中的明晰项,最终导致成本核算出现差异。另外,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严谨性与程序性很强,但部分工作人员为了谋取私利使成本核算职能逐渐弱化,造成了核算管理的漏洞与误差,最终的成本核算也缺乏准确性,对企业发展规划及策略决定产生严重影响。

(三)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

成本核算方法直接决定了成本核算的最终结果,大多数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所运用的核算方法本身就存在问题,影响成本核算结果出现偏差。例如对产品的生产费用进行计算时,将其分配到直接与间接费用当中,而成本分工的明细化及专业化日益突出,在生产组织管理过程中,多数企业需要与其他企业共同对零件进行购买,受生产模式的影响,简单的对生产成本费用进行计算是不可行的,同时产品成本分摊也不能简单化。所以,计算分摊核算时,需要依据原始票据进行成本核算。而企业生产过程中,与其他企业合作购买的原材料所需的原始依据并不完备,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产品完工前的真空期。在没有完整发票的情况下,企业对材料的采购及加工费用进行成本核算就变得十分困难。同时虚高利润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直接影响着企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二、机械制造加工业成本核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信息管理平台

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ERP系进行建立,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提供管理平台,便于企业决策层及员工对决策运行手段的运用。对ERP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建立,进一步整合企业采购、经营、生产、物流等系统数据,对信息交流进行加强,以促使决策力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如变更合同时,采购部门获知变更信息及时,对采购计划进行更改,使库存积压物资的利用更为合理;生产部门对生产工艺进行变更,使排产工序得以进一步优化;财务部门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避免了资金占用等严重问题的发生。此外,及时进行成本管控,对实际成本与预算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措施解决不合理现象与管理漏洞。如下发排产工序后,车间对生产人员的工作量进行安排,一些简单产品安排在大设备上进行生产,就会出现工时成本偏离预算的漏洞和问题。此时管理人员依据ERP系统及时发现这一问题,并积极作出制止行为可有效促使生产及管理成本的降低。

(二)进一步确定成本核算的对象

机械制造加工业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比较复杂,由于核算方法的不合理,机械制造加工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往往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工作管理,忽略了不同核算对象的固有差异,这就影响了成本核算的精确行,机械制造加工业的成本水平也就得不到准确衡量,容易出现成本核算偏低、偏高的问题,严重影响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必须对不同核算对象之间的固有差异进行明确,如明确制造成本与人工成本产生的不同差异,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对具体的对象进行成本核算,以符合对象的原则对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制定,并进一步促使核算管理的加强,针对不同的核算对象运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管理。这样一来,特定核算对象都匹配有对应的成本核算方法,且每一种核算方法都能对特定的核算对象进行准确衡量。从而有利于成本核算的精细化管理,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的发展更为稳定。

(三)成本核算标准的建立与完善

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在生产和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成本的性质各异、种类繁多,针对不同性质和类别的成本核算项目,必须确保运用统一的核算标准或依据进行成本核算,这样各项成本的核算依据标准才能准确衡量不同项目的成本费用。对此,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对健全的成本核算制度及标准进行建立,同时确保核算标准的简便性与合理性。其中,核算标准的合理性是指每项成本核算的标准能够充当核算标尺成为相应成本对象的核算依据,其标准对相应成本对象的度量必须科学及合理;如每小时支付的平均工资可以被当作为人工成本的核算标准。核算标准的简便性是指所制定及运用的成本核算标准必须简单易懂;如成本核算标准比较繁杂,就会给成本核算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不利于核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成本核算标准的建立过程中,必须确保标准的简便与合理,这样核算人员在才容易理解和执行。

(四)合理运用成本计算方法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74-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况,一方面表现在城镇化建设中高层建筑物的建设,另一方面表现在交通运输工程中的土木建筑工程,如道路(包括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桥梁、隧道、港口、码头等工程。与之相呼应,我国相关领域专业的高等教育也出现了迅速发展的事态。为了与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是近几年出现的新专业,其核心综合了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和渡河工程相关的专业技能,其专业基本知识包括了基础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铁工程、地下厂房建筑工程等方面。该专业同时结合了工程安全与管理工程、计算机工程等专业的基础知识,又结合了工程实际操作技能,最终培养出既要满足市场经济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需要,又要顺应社会和时展方向的建造工程师、管理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这样,在人才培养上,专才的培养和通才的培养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因此,如何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能均衡二者的关系,制定出合理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本文将对我国道路桥梁工程专业普通高校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详细探讨,并分析其合理性。

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既能掌握道路桥梁及地下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方法和专业技能,又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需要,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素养和高尚品德的高等专业人才,能从事道路桥梁和地下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咨询、科研、教育、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具有一定科研开发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制订人才培养的方案上,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中,既要设置能够体现高校办学特色的专业课和选修课,又要设置必需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最终培养出适应不同行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

要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道路桥梁与地下工程专业及专业方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以及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动态;要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从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基本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相关科研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道路桥梁与地下工程所必须的测绘制图、运算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高速公路、一般道路、大中型桥梁工程和地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管理的初步技能。同时要系统掌握英语的基本应用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资料、论文、规范及其他技术资料,能够具备一定的听、说、写的能力,并要掌握资料查询和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四、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设置是教学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坚持的原则为:使学生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知识;同时注重专业性和基础性,整体优化课程设置,科学处理好本专业各个教学环节的关系,为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培养优秀的工程人才。

1.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培养方案应适应我国大众化技术人才教育教学的相关发展要求,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能够真实反映专业人才教学的基本规律,体现教育的发展新动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标准,培养既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坚持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时总结本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并将成果应用于新的培养方案中,力争在“回归工程”教育、整合与优化、课程更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2]。

2.专业方向设置。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下设有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和地下工程与安全三个专业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和人才需求信息,在第三学年自主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分别针对各自的特色与需求,设置若干专业方向特色模块课程。其中道路工程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道路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还可以从事桥梁和隧道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桥梁工程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桥梁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还可以从事道路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地下工程与安全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地下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还可以从事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治及道路桥梁工程相关的技术工作。

3.课程分类及各类课程学时与学分比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基本学制四年,实行弹性学制,最长不超过六年,学生按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可以申请提前毕业。本专业总学分178,其中课内计划学分171,修完相关课内教学计划并通过考核即可获得相应学分;课外实践7学分,其学分的认定按相关任课教师及创新实践学分的有关考核办法执行。三个专业方向的所有课程分为三类,即平台课、模块课和课程群。

(1)平台课。平台课又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和学科基础平台课,是三个专业方向都必须要修的课程。公共基础平台课共60.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35.4%;学科基础平台课共43.5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25.4%。

(2)模块课。模块课又包括专业基础模块课、专业方向共享模块课和专业方向特色模块课,其中专业方向特色模块课是针对每个专业方向所设置的特色课程。专业基础模块课共16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9.4%,专业方向共享模块课共11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6.4%,专业方向特色模块课共28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6.4%。

(3)课程群。课程群又可称为专业方向拓展课程群,其中设置的课程均为与三个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相当于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选修课。每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需要在课程群里选取至少12个学分的课程,所修学分占总学分的7%。专业方向拓展课程群的课程涵盖了与三个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涉及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管理等各方面。

4.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从第一学年的军训开始,实践教学环节一直贯穿于四年的培养过程,除军训外,其余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物理实验、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地质实习、专业测量实习、专业生产实习以及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创新实践等环节。其中课内实践环节为35.5学分,课外实践7学分,课外实践不计入总学分,但需考核合格方准毕业。

五、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1.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中采用平“平台课”+“模块课”的做法,一方面可大大减少课堂老师讲解的时间,使本专业课程内容的设计发展方向更趋于综合化,另一方面可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拓宽[3]。在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不同层次和方面的选修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而且在学生毕业后,既能使学生对其他专业方向的特点有所了解,又能使之较快地适应本专业方向的工作和学习。进一步改革后的培养计划更加重视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认识到作为一名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方面的工程师在将来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掌握相应的处理方法,为学生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课程体系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将总学时减少,对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整体优化组合,及时改革更新课程,进一步放宽课程设置的口径,为学生创造更多自由发挥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在专业平台课与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中,提高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以及自然科学基础和专业基础课训练的比重,加强学生人文和社会科学素质教育和专业基础理论素质方面的教育,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和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确保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适当减少了基础课程教学所占的比例。尽管基础理论方面的学习有益于学生对工程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和设计方法的理解,但在学生涉及到实际工程之前过多地进行纯理论的学习,缺乏针对性,这种教育方式属于灌输式教育,所以很多学生毕业时总觉得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到的不多,这实际上就是他们对基础理论理解层次欠缺的问题[4]。因此,应将应用型本科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教学重点放到应用教学上来。

4.新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培养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应用型人才不应是单一人才,而应是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等领域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同时,应用型课程应紧密结合实践型课程,应用型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工具,而工具的熟练必须通过大量实践,必要的工程实践经历可以说既是应用型教育的手段又是应用型教育的目的。然而,实践课程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在课堂中过多的训练内容,很难使学生具备全面解决所有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设计题目布置的大小和多少,而是要使学生的工程素质得到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4]。

5.新课程体系在设置时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进一步细分为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和地下工程三个方向,这就使得按照该课程体系培养出的应用型毕业生更具有适应性。一方面满足了“通才”的要求,即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均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专才”的要求,即在“通才”的基础上,每个专业方向对其相应专业技能进行重点加强。

六、结语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交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这就使得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也需不断提高,相应地,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也要与时俱进,要根据国家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将新内容、新知识和新方法纳入其中并加以优化组合,不断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丁宝宽,陈四利,鲍文博,金生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45-47.

[2]曲贵民,林莉,宋高嵩.土木工程专业平台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5):139-140.

篇(4)

2013年物流教改教研课题《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编号JZW201303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我们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一、物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及目标

1.物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作出了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来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目前,世界金融危机依然存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及国际竞争力越来越激烈,所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是增强我国在国际地位、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高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薄弱,不能满足行业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具体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欠缺多样性和适应性;课程体系设置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学校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业训练重视和投入不足;工程教育中产学联合培养环节基本缺失。

2.物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是我国实施“卓越计划”的首要任务。关于这个问题,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具体制定了新的对工程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11条评估标准: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根据需要有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了解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具有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学会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了解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从这11条评价标准可以看出现在培养大学生,要以科研之泉引教学之水,将基于研究的培养途径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交际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环保意识等知识为支撑点,把当代大学生打造成世界工程与管理等学科交叉复合型的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是实施“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纲领。当前,我国“卓越计划”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学能力强,拥有良好的工程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工程专业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二、系统构建“物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

在进行物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讨时候,需要把握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系统设计和考虑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培养环节和理论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培养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交际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环保意识等知识等,高校应该安排各专业深入对应行业的典型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及对应的技术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综合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规格和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理念,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是“卓越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和培养过程设计的蓝图,更是学生大学学习和专业兴趣发展的指南。为此,武汉理工大学公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在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修满规定学分,答辩合格,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达到了初级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可获得初级工程师技术资格。培养创新人才的规格、标准,以及结合执业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要求,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所以公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其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三、着力创建体系开放的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创新型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必须突破单一的、课程“灌输”为主的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向企业开放、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产学研结合,联合打造围绕探究式、科研训练式、工程实践式等为中心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为此,笔者结合近年来在本科的教学及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学习研究,提出了“两广―两精―两平台”培养模式及方法。当前面对世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这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根据“物流专业教育培养计划”的战略思想及多年来在一线的教学实践,探索了一套适应于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培养体系。希望通过对“物流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质量标准的道路,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良好的理想道德、强烈的责任感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作者简介:尹峰(1974-),男,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人防工程、岩土工程研究,(e-mail)plaustyin@163.com。

摘要:以工程兵合训学员未来任职岗位任务需求为牵引,以提升学员未来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为目标,研究军队综合性大学合训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阐述了“任务牵引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总体设计思路,介绍了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组织应用,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有效解决了传统工程技术课程教学与合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可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合训专业;课程教学;教学模式;任务牵引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7004土质学与土力学是解放军理工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土的基本力学原理和工程问题的学科。为更好适应军队综合性大学多种人才培养目标,从2011年开始,课程组针对合训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开展了教学改革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合训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背景

(一)合训学员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分析

军队综合性大学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合训学员与非合训学员这“两类人才”的专业业务培养目标是有明显区别的 [1] 。非合训学员的专业业务培养目标是: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满足初级专业技术岗位任职需要,具有初步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合训学员的专业业务培养目标是:了解军兵种相关业务,具有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提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案。可以看出,对于合训学员来说,其未来任职岗位是初级指挥军官,所以对其专业业务能力的要求是“具有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提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案”。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合训学员而言重要的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理论的探究和推导。

(二)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在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的作用

军队综合性大学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教学目标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有明显区别。一方面,信息化战争对作战工程保障和工程防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国防工程建设和战场工程建设密切相关,掌握必备的土工知识是遂行作战工程保障,进行防护工程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频繁参与国家抗洪抢险、抗震救灾、道路抢通等各种非战争军事任务,在行动中客观显露出一些技术弱项,如道路的快速抢通保通技术,次生灾害防护,克服管涌、固定滑坡、处置坍塌、排除漏洞的方法等。因此应强化工程兵专业技能训练,特别是针对抢险救灾这种特殊环境下工程作业的专项训练,使指挥员能够按工程设计方案组织指挥[2]。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内容可广泛应用于解决江河溃坝决口、塌方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工程地质灾害的产生、防治和救援任务,因此,课程在工程兵合训学员未来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合训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作为传统的工程技术课程,在长期培养工程兵技术干部和人防工程学员的过程中,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但是,在面向土木工程大类的工程兵合训学员对象时,其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长期从事工程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员内在知识结构与合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二是传统工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合训学员的核心能力素质教育不适应,不适应以“领导力、创新力、战斗力”为核心素质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合训学员内在的学习动力与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不相适应。因此,有效解决传统工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合训学员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非常迫切。虽然是学历教育阶段开设的课程,但依据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的特点,结合学员未来的任职需要,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应作为技能培养型的课程,从实战需求出发进行教学模式设计[3]。

二 、合训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总体设计

(一)总体改革思路

在一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得到了成功

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教学主线,促使学员通过完成任务而学到知识和技能。教员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可行的任务,针对所设计的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要求[4]。学员受任务驱动,在教员指导下,通过查阅资料、实践操作、合作讨论等多种学习探索方式完成任务,并从中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5]。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尹峰任务牵引式教学在合训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中的应用

借鉴“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成功经验,创新延伸,进一步使教学重心前置,提出“任务牵引式”教学模式。其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合训学员未来任职岗位任务需求为牵引,以提升学员未来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为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条件等方面,重构合训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的教学体系,系统解决传统工程技术课程教学与合训学员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

(二)教学内容重构

在历次抢险救灾行动中,工程兵部队通常被作为主力军和突击队,用于重要部位和关键时刻,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是抢险救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6]。因此,与非合训专业的课程知识教学目标不同,课程组重点研究了多样化军事任务对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的知识体系重构要求,完善课程标准,重新梳理面向合训学员的课程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弱化地基基础工程设计理论以及设计规范的内容,强化土质学与土力学理论与工程地质灾害的产生、防治和救援的联系,构建了与工程地质灾害、工程事故、溃坝决堤、应急加固等紧密相关的课程知识体系,使课程教学内容更贴近工程抢险的应用背景,从而满足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实际需求。 (三)教学模式改革

在传统的工程技术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模式有助于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并不能有效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创新基于培养合训学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课程组经过深入研讨,在传统的“案例式”教学模式基础上改革创新,提出了“任务牵引式”教学模式,即把课程各章的主要教学内容与特定的未来岗位任务相联系,假设一个未来任职岗位可能遇到的任务,学员通过完成该任务学习课程知识。通过两个学期在4个专业的初步实践,课程组逐步完善了“任务牵引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组织。

(四)教学资源建设

为达到合训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还需要完善相应的教学条件,整合教学资源。一是建设以抢险救灾为主题的教学视频库和案例库,由教员和学员共同完成,使学员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员参与搜集、整理资料,制作案例库和视频库,借助查阅期刊、文献、网络新闻等手段,消化大量的工程案例,在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使学员真切体会课程知识在指导工程实践中的重要应用,大大拓展对课程知识的认知程度。二是编写具有军事土木工程特色的配套辅助教材,如《土力学工程案例解析》《工程地质灾害救援技术》,拓展学员的知识视野和应用范围。三是积极持续开展教学研究,把课程建设列入军队院校“2110三期”军事土木工程学科重点建设领域项目,以及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不断提高课程的整体建设水平。

三、合训专业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施

在前期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课程组创新实践了“任务牵引式”的教学模式,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步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的。

(1)任务想定。根据各章内容,结合未来岗位任务需求,想定一个任务,在各章教学开始之前布置。想定的任务均具有军事特色,体现军事应用。例如:课程第二章“土中水的运动”想定的任务是“长江大堤管涌应急防治救援”,课程第三章“土的压缩沉降计算”想定的任务是“巨型雷达基座沉降计算与变形监测”,课程第四章“土的强度计算”想定的任务是“部队大型油罐地基承载力确定”。

(2)课堂理论讲解。教员根据该章想定的任务,围绕完成任务所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优化本章理论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理论知识,使课堂内容与任务的完成紧密结合,促进学员的学习自觉性。如任务之一“长江大堤管涌应急防治救援”的内容要求中,学员要想完成这一任务的解决方案,就需要学习土中水的渗流模型,掌握达西定律,以及土的渗透破坏原理和类

型等,这恰恰就是本章的核心理论知识。

(3)课外自主学习。学员为完成想定任务的解决方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相关实践技术的保障。这部分内容是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无法获取的,依靠教员自身的知识积累也很难全面掌握,需要教员指导、学员自主完成,通过观看网上视频资料,阅读相关专业技术期刊,网上查找技术解决方案等,补充完成想定任务所需的各种技术知识。

(4)撰写解决方案。教学组织中,把学员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5名学员,共同完成想定任务的解决方案。教员需要提前规范撰写解决方案的内容标准,每章想定任务的解决方案包括任务背景、任务要求、理论计算、技术保障措施、组织实施方法、任务小结、参考资料等模块。方案形式包括文字方案和汇报内容,在编写过程中,教员需要利用答疑时间到教室加以指导,帮助学员随时解决问题。一般要求在各章课堂教学最后一节课之前上交任务解决方案,由教员预先从方案内容形式、理论应用、技术措施的选取等方面进行评价把关,遇到方案整体质量不达标的,提前交由学员小组继续完善,以保证任务方案课堂汇报的质量。

(5)方案汇报。各章课堂教学的最后一节课作为学员方案的汇报课,由各组派出代表汇报本组的任务解决方案,汇报形式普遍采用多媒体,本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说明。在实际课堂组织中,一般一节课只能选择2~3个小组的方案进行分享汇报,这需要教员在课前的方案评价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方案在课堂上汇报,并对其他方案一并点评。同时教员还要引导学员对其他组的方案进行质询和点评,取长补短,知识共享。

(6)总结归纳与延伸拓展。学员编写的任务解决方案是在初次理论学习,缺乏实践背景的条件下完成的,在指标选取、条件假设、技术应用等方面难免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在课堂汇报分享时,也会出现不着重点、浮于表面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员加以恰当的引导,甚至追问,挖掘问题的本质。对于学员之间互相的方案评价质询,也要科学把控,引导学员善于发现其他小组方案的亮点。最后教员还需要对该章方案完成的整体情况进行点评归纳,回归到本章的教学目标,并对没有涉及的问题进行延伸,引导学员在学习之余继续探究。

四、实践效果与经验总结

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任务牵引式”教学模式先后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防工程与防护等合训专业的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教学中实践应用,并引入评价机制,取得了积极效果。实践表明,只要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传统工程技术课程教学也可以体现军事特色,教学目标完全可以从单一的工程技术理论教育向多种能力培养转变,突破工程技术素养与军事指挥能力培养的矛盾。

当然,“任务牵引式”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也是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的,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员自身的知识储备需要更新,教学组训能力需要提高。由于长期从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课程组教员的知识储备明显与合训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不匹配,需要及时更新。同时,“任务牵引式”教学模式还需要教员具有对教学内容的统筹能力、对学员分享的导调能力和精辟的总结能力。在学员课堂方案汇报分享时,教员需要整体掌控分享进程和讨论问题边界,巧妙启发学生思路,归纳、提炼和总结,并引出教学核心内容,如此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第二,各章想定任务的设计需要持续完善。一方面,想定的任务源于合训学员未来任职岗位需求,这种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各章任务可以不断改进甚至重新设计,以便更贴近岗位实际。另一方面,任务本身的理论、技术难度和涉及知识点的广度要尽可能与该章的基本教学目标一致,不要求一个任务就覆盖本章全部的知识点,而应注重学员对核心理论知识的把握理解,进而实现对其他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第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加大任务完成方案的考核比重。改革之前的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考核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其中考试为闭卷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以课程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评定,占30%。实施“任务牵引式”教学模式改革之后,以任务完成方案代替平时成绩,完成方案和考试成绩各占课程总成绩的50%,增强了考核方式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胡江华,许卫东,刘君.伪装工程“两类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

14(1):77-80.

[2] 曾杨智,高亚明,叶春雷.工程兵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探析[c]//多样化军事任务中的工程保障技术论文集.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3] 曹义,姬洪涛,刘卫东.紧贴实战需求讲好《野战给水》课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 (3):84-85.

[4] 祝宇凌.“任务驱动教学法”与“探究式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 (6):230-232.

[5] 黄云仙,黄峰,梁妙元,等.“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索[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13(6):72-73.

[6] 王小凡,姬洪涛,文晓宇.对工程兵专业加强抢险救灾教学训练问题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 (3):97-98.

application of task traction teaching mode in jointtraining

profession of soil mechanics course

yin feng

(college of defense engineering,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7, p. r. china)

篇(6)

一、渠化交通的概念和作用

渠化交通指的是在平面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等,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在交叉口合理地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标线等,把不同行驶方向和车速的车辆分别规定在有明确轨迹线的车道内行使,避免相互干扰,从而减少车辆之间以及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的可能,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通行能力。

道路交叉通管制的目的就是缓解交通拥挤,使车辆通过交叉口时平顺畅通,从而提高其服务水平;减少和消除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渠化交通是道路平面交叉交通管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渠化交通具有分离冲突点;控制冲突时的交通流线角度;压缩交叉口内不必要的路面铺装控制交通路径,指示交叉地点;为主要交通流向提供优先通行条件;保证过街行人安全; 保护转弯车辆;提供设置交通标志的场所;阻止车辆驶入禁行方向;控制车速等作用和优点。

二、渠化的目的及渠化时应考虑的因素

(一)渠化交通的目的

在交叉口处渠化交通是为了达到以下交通目的:分离冲突点;控制冲突时的交通流线角度;控制交通路径,指示交叉地点;为主要交通流向提供优先通行条件;保证过街行人安全;保护转弯车辆;提供设置交通标志的场所;控制车速等。

(二)渠化交通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为达到上述目的,渠化交通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各种因素:

1.人的特性。人的行动有习惯性;希望行驶短捷路径方向;人的反应及采取措施需有足够的对间;有选择正确行动的能力等。

2.交通特性。渠化的交通能力及交通量;转弯交通情况;行车速度;车辆的几何尺寸及行驶特征;公交车辆的运行情况;行人及非机动车的数量及行驶状态;以往交通事故发生情况等。

3.交叉处的几何及物理条件。交叉口的总面积;可能冲突的区域;交叉处相交道路的交叉角度;交叉口各向交通的行车视距条体;变速区段的长度;道路纵坡、横断面形式及路面类型;沿路的交通设施及利用情况;交通岛的数量、大小及形状;交叉处的照明条件等。

三、渠化交通设计的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

(一)渠化交通设计的原则

作交叉口渠化交通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不同交叉口所具备的不同的交通、几何及物理等条件,应尽量减少交叉口车辆可能冲突的路面面积,交叉口内路面铺装面积过大时,车辆及行人通过交叉的路径选择灵活性也大,这样反而增加了车辆及行人在移动中冲突的范围,使通过的危险性加大。使用渠化措施压缩路面面积,使车辆及行人通过交叉时的路径单一且集中,这可有效地控制冲突范围,在较小的冲突范围内,人们可准确地判断并采取应急措施,从而增加安全度。

要加大交通流的交叉角,车辆交叉通过时,其交叉角度越接近直角越有利。这是因为:冲突可能面积减小。当交通流垂直交叉时,其交叉点确切、固定,因而可控制在很小范围内,使车辆通过交叉点的时间最短。而交角越小,实际交叉过程历时越长,可能产生冲突的机会越多,易判断被交叉车辆的通过速度。车辆在通过交叉的过程中,总是一方利用另一方的车间距穿插通过,为确保通过的安全性,应保证交叉处可使驾驶人员正确判断对方车速,而判断车速的有利位置是在车流的垂直方向上。要减小车流的分、合流角度,当车流不是交叉,而是分流、合流或进行交织时,渠化设计应使其分、合流角度尽量小。遇特殊情况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决定。

(二)渠化交通注意事项

在平面交叉使用渠化交通的管制措施来处理交通时,如渠化岛设置得当,可取得相当好的效果。对交叉的交通进行渠化时,应充分考虑交叉处的道路交通条件,进行精心设计,应注意以下事项:应通过对通行能力和安全性等的充分分析后,再确认进行渠化的必要性,且忌在交通条件不适当处使用渠化;渠化后的车道宽度要适当,过宽会导致车辆并行或强行超车而诱发车辆碰撞事故;渠化交通岛要有足够面积,且数量要尽量少,避免交通分、合流点集中,以便于驾驶人员判断;渠化路径应符合人们习惯,尽量方便行人与车辆,不使导流岛成为车道上的障碍物;应具有良好的视距和照明,对交通信号和标志提供良好的视认条件;对渠化方案应先以临时形成实施,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固定式渠化。临时渠化可在路面上摆放物体构成。

四、渠化交通的设计方法

在进行交叉口渠化交通设计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收集和测量交叉口有关资料。道路几何条件:车道数量、宽度、缘石转弯半径。相交道路条件:主次关系、各道路沿线土地利用条件。交通条件:主要交通方向、各向交通量、存在的主要交通问题。用地条件:现有交叉面积及可能最大用地面积。交通管制方式:有无交通分隔及交通限制(如限速、单向交通,限制左转弯等),有否交通信号控制或拟实行交通信号控制等。

2.拟定渠化方案。根据渠化原则和交叉的实际条件,对每一条相交的交通流进行详细研究,提出对策方案,并综合形成总体渠化方案。

3.绘制渠化交通方案图,并在纸上研究行驶通过条件。

4.拟定渠化用交通岛的几何尺寸。

5.在现场作临时性渠化,检验渠化实施效果,在此阶段要求设计者跟踪调查,并将结果反馈,修正渠化设计方案直至合理。

五、设计实例

渠化交通前的交通条件是:A方向的主干道路到达交叉后分为B、C两个方向,从而形成Y形交叉。但由于交叉处还有一条去往D方向的支路,所以形成一个变形的Y形交叉。由于B、C方向道路的交角较小,故交叉面积较大,且未作任何交通渠化。交叉在渠化前,由于交叉面积大,且有D方向道路连入,行人和车辆通过交叉无任何约束,交通相当混乱,经常发生交通事故。C道路去往方

向的右转交通,由于转角大而相当困难。渠化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要:改善C道路去往B方向的右转交通条件、压缩交叉面积、明确各向交通通过交叉的路径、解决行人过街问题。具体渠化交通方法:1.设导流路解决C道路去往B方向的右转交通。2.在交叉内设交通岛压缩交叉面积,减少交通冲突区域。3.通过路面划线进一步明确通过路径。4.结合渠化设置人行横道,方便行人过衡,并减少行人对车辆通过交叉的干扰。

所以很适合的解决了前面所写的交通问题。

参考文献

[1] 江辉锋,刘洁. 浅谈渠化交通在道路交叉口的应用[会议论文] . 2002

[2] 窦瑞军,卜跃. 渠化交通在城市道路交叉口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与管理, NO.5, 2007, 47-49

[3] 张华旗,班亚云. 渠化交通设计及其发展. 工程建筑[J]. 2014. 315

[4] 孙明正,杨晓光.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通空间规划设计方法[J]. 城市交通. 2006, VOL4, NO.3, 47-52

篇(7)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各种新的路基路面工程问题层出不穷,如重载交通带来的破坏、旧柔性路面再生技术、北方暴风雪行车安全、沙漠地区修筑公路、高边坡和超高边坡工程地质灾害问题等。这些新的公路工程领域和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产生的问题,使得传统的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内容陈旧,急需更新。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传统教学内容单一,不利于技术人才的培养,无法及时满足新形势下对公路建设人才的要求。(2)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发展本身的需要。高职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在教学方法上要求丰富多样,应适应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

一、教学改革思路

1.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思路及实践

在“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的思想指导下,课程组将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作为本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的基础,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从校外引进和聘请了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专家和兼职教授,同时将课程组青年教师派到工程一线,增强教师队伍业务能力。经过多年建设,课程组形成了一支科研、教学、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队伍。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互相促进,进一步提高了路基路面工程的教学水平。

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体系的探索

路基路面工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课程组进行了课程实践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完成和正在承担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体系相关课题,在注重课程理论体系的同时,按照学生对课程知识和能力掌握的顺序,构建了课程认知实践—课程实验—课程专题实践——工程现场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外建立了10多个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基地。本专业毕业生在路基路面工程技术领域 “上手快、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3.科研促进教学途径的探索实践

根据路基路面工程的课程特点,并结合课程组教师的科研情况,课程组提出了“科研进课堂、科研进教材、科研进实践”的“三进”课程教学模式。近几年的实践表明,通过“三进”模式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程区域特色的培育探索

课程组开展了区域气候条件和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对道路专业学习内容的影响等相关教改课题研究,依托学校对外技术服务平台的优势,合理设计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在课程基本理论和普适性知识讲授基础上,将教师承担的大量科研项目内容有机融入教学,针对西部地区干旱、冰冻等自然气候条件下路基路面结构、材料及其施工技术特点进行重点阐述。目前本课程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体现西部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结合本课程的特点,通过课堂教学、现场实习和课程设计,将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最新规范与科研成果相结合、课程内容与先学知识相结合。同时通过培养学生文献追踪的能力,补充和深化课堂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科技论文与科技报告的表达能力。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交替教学

在路基路面工程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在掌握知识能力的速度和程度上存在差异,教学上不能搞“一刀切”,特别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因材施教,有符合学生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的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教学进程除了集中,还需要有分散,需要有针对个体或小组的学习环境,在校内实训期间,由教师进行学生技能阶段性掌握程度量化考核,考核成绩优秀的同学将组合为学习小组,第一批派到校外实训基地相关企业进行工学交替的学习。其余同学将继续在校内强化实训,并根据考核成绩分批去企业进行实训。在一定程度上,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的职业素质,形成了理论教学+教师导学+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的课程教学体系。施工工艺实训采用了工学交替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启发式教学

对于课程中一些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问题,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直观启发、演示启发、比喻启发、比较启发等教学方法,从生动直观出发,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经过归纳,上升到理性知识,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3)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部分采取“以任务为核心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即以下达任务或项目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以任务为中心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独立思考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根据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职业能力设定工作项目,以工作项目为轴心整合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单元,课程单元和职业能力相对应,课程内容由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扩展知识组成,充分体现课程结构、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的职业性。通过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的反馈,这种方法既突出了应用,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教学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共同研究、讨论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4)“教学作”一体化现场教学

校内实训室可以满足路基路面工程课程部分内容的现场教学需要,具有真实的职业环境,按照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实际操作训练,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技巧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三、结束语

高职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改进是一项长期、综合的任务,在改革和探索的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学生掌握路基路面工程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综合培养,另一方面如何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入路基路面工程热点问题的探讨,如何加强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是每一位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篇(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28-04

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系统,包括一定地域内资源、环境与人口特征的社会结构[1]。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对工程创新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层次、学科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尚不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如何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要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高等教育的新机遇和挑战。确定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创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人是生产力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经济建设发展水平归根结底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和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创新人才是人才资源中的精华,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2]。工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生产的关键要素,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动力源泉。

(二)创新人才培养是区域竞争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竞争更为激烈,而这种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高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竞争呼唤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一个地区的发展和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其中创新人才已成为竞争的焦点,谁拥有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竞争力和主动权。事实证明,创新人才已构成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

(三)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地方高校的发展

如图1所示,地方高等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综上所述,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教育保驾护航;反过来,地方高校教育发展需要区域经济实力的支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促进。

二、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一)广东经济区域划分

广东省土地面积17.79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划分为21个地级市,2011年底常住人口数为10 43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GDP)53 000亿元,土地面积、人口数量、GDP分别占全国的1.8%、6.4% 和12.5%。广东省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扶持,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2007年首次超越“亚洲四小龙”中的台湾,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截至2008 年末,广东省生产总值达到35 69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5.4%,第二产业占50.3%,第三产业占44.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深圳、珠海等一系列珠三角沿海城市逐步对外开放,这些地区的经济在有利政策引导以及先天地理优势下得到迅猛发展。但是由于省内区域自然条件基础、政策和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人口素质、基础设施等要素存在差异,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省内其他地区。国家统计部门把广东省21个地级市分划为珠江三角洲九市、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珠江三角洲九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东翼指汕头、汕尾、潮州、揭阳;西翼指湛江、茂名、阳江;山区五市指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区域经济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2-3],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分布不同,对人才的要求不同,因此,高校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

(二)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概况

广东工业大学是具有50多年历史的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结合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长期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坚守“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办学特色,紧跟广东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4]。从1958年到2008年,已培养了本、专科毕业生共87 969人,其中本科生68 010人,专科生19 959人。目前拥有68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47 000余人,本科生42 000余人,研究生4 750余人。长期以来,为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毕业生中87.64%在广东省工作,其中74.51%在珠江三角洲九市工作。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在广东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山区四大区域的分布比重分别约为88%、4%、3%、4%,与广东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布比重近似。

(三)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了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道路,将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布局,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因此,广东工业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紧紧围绕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进行部署。坚持“以优势学科为依托,结合学校现有专业,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相结合”的原则,改造现有专业,有预见地规划、设置及申报新专业(近三年,新增了物联网工程、安全工程、商务英语、景观建筑设计、通信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投资学、公共事业管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10余个专业),把握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机遇,培养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创新人才。

大力培养适应广东中心城市发展需要的工程创新人才是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3-4]。广州市将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提升“广州佛山”同城效应,增强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深圳市作为经济特区,增强科技研发、高端服务功能,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以深圳为核心,以东莞、惠州市为节点的珠江口东岸地区,将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高端产品制造业,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会展、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深圳将建设通讯设备、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东莞将加快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经济、管理、外语、信息、光电子、自动化、机电、材料与能源、生物、化工、艺术设计等专业,根据各区域产业功能规划及其布局变化,加强人才的适应性培养,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广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珠江三角洲将建立有关城市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及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合作机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筑、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物流、信息、计算机、应用数学、化工、法学、经济、管理、外语等专业,面临着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机遇。

三、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有效措施

“创新”和“创新教育”无疑是当今高教改革最高的呼声,但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系统应该如何设计,如何管理,如何使各要素有机配合、协调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思想(创新观念)、办学定位和特色、质量保障体系和管理体制、校园文化和创新氛围等几个子系统(图2)。

建筑业是国内的支柱产业,广东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已为社会输送了10 000名土建人才。下面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为指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以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为指导,强调“以生为本”“创新教育”,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素质,强化能力,突出特色”的思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如图3所示,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秉承传统、发扬优势,立足学科前沿、依托办学特色,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构建毕业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5-6]。

(二)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创新知识、理论、方法、技能的学习

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创新知识、理论、方法、技能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第一步是开设有关创新、创业理论与知识的新课程。创新知识、理论、方法和技能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因此,课程设置必须作较大的调整,形成“通识+专业+创新”的课程体系。

(三)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

实践证明,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近年来,国内外推出了许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培养与训练的教学方法,如研究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指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网络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7]。这些教学方法尽管各有特色,但都注重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探索、钻研、质疑,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能启迪智慧、开拓思维、引发想象、激发创新灵感与创造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工程训练,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搭建了两个实践教学平台,一是指以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基础课程体系平台;二是指以学科交叉融合为依托的宽口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综合训练平台。强调“两个结合”: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二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应用与科研结合”。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土木工程专业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

(五)改革考核与评估标准

考核与评估,对人才培养与选拔具有较大的制约与影响。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进行考核与评估标准的改革与创新,无论是实验、课程设计、项目设计、实习、作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还是期末考试的内容设定都要突出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相关考核与检测。

(六)搭建创新平台,营造科研氛围

通过创新实验和科技竞赛活动,开展创新教育,实现“理论是基础,实践是保障,创新是重点,竞赛活动是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开展具有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和较高科技含量的校园科技实践活动。学院定期主办一年一度的竞赛,“力学架构大赛”“环保建模设计制作”“工程测绘竞赛”“创新实验技能竞赛”等成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品牌项目。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测绘科技创新论文大赛、大学生科技制作“挑战杯”竞赛、力学架构、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制图与建模大赛,以及各类(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种科研与创新活动[8-9],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大学要靠大师来支撑,名校要靠名师去造就。高校要推行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加强高素质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教师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强才能给学生很好的指导与培养。如果教师缺乏科研与创新能力,很难培养出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学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广东区域

经济划分和发展特点。结合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特色,以及对广东经济建设发展的贡献,分析了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加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措施。因此,相关研究对目前高校推行的“质量工程”、专业建设和调整,以及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世豪,金丹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解析――以广东省为例[J].学习与实践,2007(7):22-27.

[2] 吴晓,覃永晖.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关系[J].求索,2011(1):102-102.

[3] 徐向东,符志刚,刘琼辉,等.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与广东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6-10,24.

[4] 何秀成,骆洁嫦.关于广东工业大学的定位与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11.

[5] 刘勇健,吴炎海,朱江,韦爱凤.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13-17.

[6] 刘勇健,吴炎海,朱江,等.工程化背景下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2010(专刊):49-53.

[7] 傅学丽,刘建勇.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165-167.

[8] 刘建国,邓新年.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幽[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21-23.

[9] 徐志文,詹伟达,唐雁峰.工程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教育管理,2012 (3):39-41.

Engineering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of local universities oriented toward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IU Yongjian, LI Lijuan, WU Yanhai, YANG R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