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一)首先根据减速器的生产过程安排教学项目
减速器的生产过程是从零件的加工到部件的装配。那么在安排教学项目的时候,根据这个过程,先安排切削加工项目:车、铣、钻镗、磨(加工减速器零件),然后进行装配知识的学习。
(二)按照零件的加工过程安排项目顺序
通过市场调研发现,车削、铣削是学生从事最多的两个工种,是金属切削加工方法中最为主要的两种,作为重点内容先学习,钻镗及磨削次之,所以先安排车铣后钻镗磨削。此外一般零件的加工都是由粗到精,车、铣两类方法也是粗加工和半精加工的方法。而磨削是精加工的方法,所以由粗到精组织教学任务。
(三)以项目实现过程安排学习任务
下面以车削为例对这门课程的授课思路做一简单的介绍,通过减速器的拆分拆分出传动轴及端盖等轴套类零件:
1)任务一:传动轴是哪类机床可加工的典型零件?———车床。从而引入车床的知识:包括车床的应用、结构、分类等方面内容。
2)任务二:切削加工要用到刀具,车床用什么样的刀具?从而导入车刀的知识。包括车刀的种类、使用、角度及磨刀方法等内容。
3)任务三:有了刀具了,工件如何在机床上进行定位?从而引入夹具的知识。包括夹具的组成、典型夹具的结构及夹具的应用等内容。
4)任务四:具备了机床、刀具、夹具等必备的条件后,如何在车床上把这个零件加工出来?从而把车削加工的有关知识以这根轴为学习情境进行讲解。
5)质量检测:首先理论讲解质量检测的方法,然后让同学们分组对自己加工出来的零件进行质量进行。以上5项任务完成车削部分的教学。每一个项目后面均设计了典型学习情境,每一各任务书后面均设计了学生用的工作单,每个工作任务后面还附了完成本任务的评分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完全理实一体化。此外对知识的讲解是:先分解再整合,如分开讲解车床、车刀、夹具,后整合,在每个项目中都有相应的综合实训环节如车削综合实训。
(四)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教材参考书:《机械制造》、《机械制造实训指导书》。教学资源还包括:教学资源库、网络课堂、实践教学。在立体化网络课堂中采用大量典型零件加工实例、图片、三维动画、视频资料及虚拟实训等多媒体素材,使网络课堂更贴近于实际、现场,更具高职特色,更实用。资源库大量采用三维动画,可实现任意方位的观察,便于学生对零件的加工原理的理解、对于工艺的编制方法累积素材,加深理解。
(五)教学设计思想与效果
1.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作一体化;为构建后续专业理论与技能培养平台服务。
2.教学设计思想:“分步实施,系统整合”
1)将最后要实现的目标进行分解:如:要达到学生能够完整认识切削加工,并能够编制工艺、加工出合格零件,先分步骤实施下列任务:机床结构、基本操作;刀具;夹具。
2)将以上内容学生掌握后,进行系统整合;操作机床加工零件;零件质量检测。
(六)学习情境及课时分配四、主要教学方法
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确定与其适合的教学方法,针对《机械制造》的课程特色,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六步教学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六步教学法:授课过程为:学生信息收集-制定计划-选择方案-目标实施-信息反馈-成果评价,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部过程。教师再这个过程中知识一个指导者,学生是教学主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
(二)案例分析法
由于《机械制造》是一门较为综合而且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针对本课程开发出了适应这门课特点的案例分析法。就是在介绍各个课题的时候分别以典型零件为例,通过这个实例的讲解,把本章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减速器”这一典型零件,通过减速器不同零件的加工和整体装配来学习相关内容。
(三)分组讨论法
在有些授课环节上采用了分组讨论法,如在讲授加工工艺的制定内容时,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工艺,共同分享成功后的喜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五、教学基本保障条件
1)工业用二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10套、配套图纸10套;
2.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三多三少”问题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是机械专业的知识综合运用并有机结合起来的训练过程,涉及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及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测量等内容,应用知识较多,设计内容包括工艺规程制定、专用刀具、专用夹具设计等三方面内容,参加设计的学生人数较多。同时,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信息资料的能力比较欠缺;为期3周的设计时间偏少,指导课程设计的教师人数较少。
(2)“三不”问题学生自主性不强。首先,学生对课程设计重要性认识不够,比较懈怠,造成前松后紧的学习局面;其次,设计初始阶段,不能从设计题目和任务中发现主要问题,不会把已学知识与需要设计的内容相结合,一味等待和依赖指导教师,甚至需要指导教师提出设计方案;再次,针对一些参考资料提供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不能进行合理选择,生搬硬套,导致设计方案不合理,设计思路混乱,不能体现创造性。有小部分同学对设计中出现的困难有畏难情绪,期待抄袭别人的设计成果,独立自主性较差。图纸绘制不规范,说明书撰写不规范。部分学生图纸尺寸标注不合理,设计的工装零件制造工艺性和装配工艺性差。设计说明书中对设计方案的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不能明确表述;设计原理、计算方法阐述条理不清楚和内容不对应,缺少参考文献或引用的参考文献格式错误等。
(3)成绩评定问题课程设计成绩评定一般依据三部分:⑴出勤及平时表现;⑵设计、图纸及说明书质量;⑶答辩情况。指导教师不可能长期呆在设计教室,出勤靠学生的自觉性,学生图纸内容相似,说明书内容相同,答辩时间较短,提问问题有限。据此评定成绩必然存在弊端。
3.教学问题及改革方案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授课只是教学的一部分,对于专业课应尽量与实践相结合。改进授课方法,完善实践环节是确保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1)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解决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状在进行本课程设计时,学生已进入倒数第二学期,很多同学进入毕业前的忙乱或茫然阶段,找工作、考研或对即将离校后的生活不知所措,对课程设计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没有正确认识到课程设计对学习和培养工程师基本设计素质的重要影响,这些不良情绪往往会造成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设计工作。在以往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总有部分学生对待课程设计不负责任、敷衍了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和课程设计目的。为改善现状,笔者深入学生中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所处的状态,积极引导、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在开展课程设计时,首先第一日需要做到是为学生讲解,课程设计的必要性及其意义,通过集中动员,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课程设计的地位、作用,以便其今后能够积极配合相关工作,与此同时,为学生讲解所设计的相关任务,让学生能够从本质上端正态度,进而主动参与到课程设计中。
(2)课程设计选题单一,缺乏先进性长期以来,不少学校所开展的课程设计,都多以零件等机床夹具设计、工艺设计等为主,由于这些课程都为实际操作课程,且内容多为金属切削机床与减速箱等操纵部件,这些课程内容更利于进行课程设计,同时也容易把握任务设计点。但这些题目往往已经经过较长时间的运用,这使得学生多多少少都会出现相互抄袭或者重复运用等情况,极不利于学会创新设计思维的运用。为此,在开展课程设计前,指导教师需精心准备,尽量深入工厂寻找难易适中的零件,有条件时同时准备好待加工的零件实物。在任务课题充裕的情况下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务,从而提高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3)合理安排设计时间,采用先进设计手段解决时间紧任务重、绘图手段落后问题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内容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分析以及绘图等工作,相较于以往的课程设计,设计难度也有相应的增加,这就需要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期间,积极调动思维,并在实践中充分运用所学的各项知识。但由于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只有两周或者三周的时间,在进行设计初期,学生通常不知道从何下手,加之时间较为短暂,又需要解决定位误差分为以及工艺参数计算等各项问题,为了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经常需要加班赶工,导致他们多表现出疲劳状态。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为了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解决问题,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的情况。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期间,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手工绘图,一方面手工绘图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致使任务量因此增加;另一方面目前绝大部分企业均运用计算机绘图技术,并且学生在校的这段时间也多采用计算机绘图方法,仅通过运用手工绘图的方式是无法有效锻炼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的,这就与实际情况发生了非常显著的脱节现象。这样一来,课程设计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无法有效达到预期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课程设计的时间以及主要任务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以机械制造工艺》为例,将课程设计与其实习环节和教学环节进行了结合,提前公布设计题目,让学生在学习中熟悉设计题目,并引导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在进行实习期间,也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参观,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带着设计题目参与到学习中,不仅能够充分掌握零件的特点、结构和功能,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激发其参与兴趣。
(4)构建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教学新体系①构建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在进行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时,应当严格按照“一点”充实“三化”的原则,其中“三化”主要是指模块化、基础化和综合化。在对课程理论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逆向思维”的方式来完成构建,构建的过程主要为“一点”综合化模块化基础化。首先结合相关“知识点”对其进行综合化模块的构建,并将“知识点”作为客观依据,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充分把握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使其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然后,按照综合化完成模块化的全面构建,模块化模块的主要内容,同样应将综合化作为主要依据,对模块化的内容进行构建;最后根据模块化的内容完成基础化的构建,基础化模块的内容必须充分结合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方法和基本知识,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提升。②构建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层次在对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时,应将其分为支持系统与主导系统两大方面。其中主导系统由可将其分为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其主要是将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主要核心,由教学组织形式、焦旭为目的和教学方法等内容组合而成。支持系统则主要是由相应师资力量与硬件实验设备组合而成,在对其实践教学改革中,其实验室建设是无法得到有效改革。为此,在进行课程教学期间,需要充分结合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性质来对其进行设计,并将其设置为典型项目或者相应任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其项目的案例或者任务则需要将企业需求与社会需求作为主要导向,充分运用产学研等项目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争取做到企业需求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18-02
引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结束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该课程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系统应用。该课程设计专业性特色突出,培养锻炼学生在独立检索资料、查阅相关设计手册、综合分析论证设计方案、理论计算、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编写技术文件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1]
一、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三多三少”问题。该课程设计是将综合知识合理运用并有机结合起来的训练过程,涉及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及机床夹具设计等内容,应用知识较多;设计内容工作量较多,包括专用刀具、工艺规程制定、专用夹具设计三方面内容;参加设计的学生人数较多。同时,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信息资料的能力较欠缺;为期3周的设计时间较少;指导课程设计的教师人数较少。
2.“三不”问题。学生自主性不强。首先,学生对课程设计重要性认识不够,比较懈怠,造成前松后紧的设计局面。其次,设计初始阶段,不能从设计题目和任务中发现主要问题,不会和设计内容相结合,一味等待和依靠指导教师,甚至需要指导教师提出设计方案。再次,针对一些参考资料提供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不能进行合理选择,生搬硬套,导致设计方案不合理,设计思路混乱,不能体现创造性。有小部分同学对设计中出现的种种困难产生畏难情绪,等待抄袭别人的成果,独立自主性较差。图纸绘制不规范,说明书撰写不规范。部分学生图纸标注错误,零件制造工艺和装配工艺差。设计说明书中对设计方案的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不能明确表述;设计原理、计算方法阐述条理不清;目录和内容不对应,缺少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格式错误等。
3.“三部”问题。课程设计成绩评定一般依据三部分:一、出勤及平时表现;二、设计图纸及说明书质量;三、答辩情况。指导教师不能长期在设计教室,出勤靠学生的自觉性;学生图纸内容相似,说明书内容相同,存在拷贝现象;答辩时间较短,提问问题有限。据此评定成绩,必然存在弊端。
二、采取的教学管理措施
为保证“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采取以下教学管理措施。
1.教师授课同时下达课程设计任务。当讲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与课程设计内容相关时,教师下达设计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听课,逐步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当相关授课内容结束时,有目的的指导安排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既巩固知识,拓宽思路,又可以深层研究课程设计内容。将授课内容和课程设计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前一步进入课程设计做好准备。
2.调整课程设计内容安排。课程设计内容安排,“刀具设计”部分,安排15组数据,2~3名学生一组,绘制刀具图;“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安排5个零件,6~8个同学一组,要求每组同学至少安排两套方案,这样3~4名同学一套方案,制订机械加工工艺卡片1套;“机床夹具”设计,要求在自己制订的工艺方案中,选取相应工序的专用夹具进行设计,一般2人一组,绘制夹具装配图;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一份。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组的学生之间可以共同讨论,互相协作,互相督促,更快地设计出合理的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指导教师对学生选择设计题目的难易程度做到整体把握。指导教师指导内容既集中又分散,集中在5个零件,分散在不同的工序安排,不同的夹具设计方面;既避免学生一人一题的大工作量,又可使实现设计题目的多样化。
3.指导方法改进。一对一指导:改变答疑式指导方法,采用一对一指导。在每个工作日,逐个了解学生的工作进度,鼓励进度快的同学,督促进度慢的同学,重视每一个学生。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具体的设计思路,查看草图,校正设计错误和不妥之处,和学生一起探讨改进的措施,对个别的问题单独解决,如遇共性的问题,及时向全班同学提出,希望大家引以为鉴,使设计顺利进行。
阶段性指导:将整个设计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刀具,工艺和夹具。学生每完成一个阶段的设计任务,教师针对绘制的总图和该阶段的说明书做出相应的评判,审核图纸,指出错误和欠妥的地方,指导学生及时修改,说明书指出计算方法,方案论证的优缺点,及说明书撰写格式的谬误,为下一阶段的设计打下基础,避免同样的错误重复出现。
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开拓指导方法。“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实践性强,可以参考相似结构图进行指导。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绘制所给零件的三维图,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明确零件的结构,各种夹具的虚拟装配视频演示,掌握夹具各部分结构的功用,细致观察,拓宽设计思路。鼓励学生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指导过程中,细心听取学生设计思路,引导学生,不将教师的主观意见强加给学生,遇到难题,建议学生查找哪些资料,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开发利用笔记本电脑这一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探讨进行CAD/CAM在该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4.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设计成绩评定采用针对图纸及说明书,指导教师置疑、自评、答辩和同班同学点评4个环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要设计学生明白自己设计的优缺点,又要使其他同学从中得到收益。
课程设计前,要明确设计标准,包括考勤、图纸和说明书质量、答辩三项内容。指导教师置疑阶段:绘制图纸质量反映刀具设计是否正确,夹具结构设计是否紧凑合理,是否符合国家制图标准。设计说明书反映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制订是否合理,计算是否准确和详实,说明书撰写是否规范等等。所以指导教师置疑阶段和阶段性指导评价同步,既可以完成对所指导学生一一进行当面置疑,使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正,又可以使学生最后对自身的评价更趋于合理。自评阶段:设计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观摩图纸,参考说明书,对自身设计水平、设计质量有一个客观认识,同时根据图纸上指导教师置疑记录,结合实际情况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以此成绩作为课程设计的自评分。答辩阶段:课程设计完成,要进行课程设计的答辩,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程度和创新能力[2],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答辩的情况,在自评分的基础上进行分数调整。同班同学点评:针对某些学生而言,自评可能不太客观,答辩比较紧张,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成绩。同学互相比较了解,由同学之间点评成绩,综合之后适当调整成绩。调整之后公布所有同学的成绩,如果有争议,就个别同学的成绩探讨;如果大家没有意见,作为最后的成绩。
三、结语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设计初期,学生要了解课程设计的目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设计过程、时间安排;教师对设计工作提出严格要求,按时完成设计任务,避免学生最后赶工的现象。设计中期,学生需要结合设计题目和教师提供的图纸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设计任务;教师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讲解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学生借鉴,同时启发设计思路。设计后期,结合设计实际情况,给予学生综合评价。“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培养能力的空间,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邹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19-03
一、引言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学习效率,一直是学校较为关注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机械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工厂一线的技术员、工艺员及一线技术管理人员。那么,高职教育机械专业课程教学应该怎样改革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二、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课程教改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中教学对象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学生在学习氛围、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方面存在问题,若采用传统的理论知识贯穿的教学方法显然不合时宜,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课程性质为机械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工艺编制、夹具设计专项工作的任务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属于项目中心课程,教学过程以项目驱动、熟练内化的形式为主,学生在熟练运用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程度的经验内化。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课程知识面较宽,涉及到刀具、量具、机床、加工工艺过程、夹具设计等方面知识,且在课堂教室中教师对一些术语难于详细描述或即使能详细描述学生却因知识抽象难以理解,这就迫切要求在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三、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面的教改
1.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及单元设计方面的改革。(1)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原则,使学生获得直接的知识和能力。围绕项目中心设计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及某道工序的专用机床夹具设计,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2)课程培养目标方面的改革。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完成机械零件工艺卡编制及夹具设计的能力;从工厂实际出发,分析行业、职业岗位能力,以知识“岗位必需、知识够用”为原则;以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机械技术员、检验员、机械工艺员、数控编程员岗位所需为出发点,学生学习3年后,能够掌握机械行业的零件加工工艺、夹具设计技术。(3)课程单元设计改革。先培养学生职业单项能力,再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遵从“知识应用、够用为度”原则,来设计学生职业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教师课前提出本次课的学习任务,教师在课程所讲授的知识点是用来完成任务的必备知识。
2.课程内容体系设计。由于本课程属项目中心课程,需要按机械行业、企业实际完成任务的行动过程设计过程内容体系,按机械行业、企业标准及职业关键能力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3.课程基本环境设计。(1)课程基本素材设计。对机械零件工艺卡编制项目,按照其工作过程分成机床、刀具、量具、工艺特点和工序尺寸、工件装夹等若干个任务来连接整个项目;对夹具设计项目,按照其工作过程分成定位、夹紧、夹具体设计、机床与夹具的联系等若干个任务来连接整个项目。(2)课程基本情境设计。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的配置与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环境配置非常接近。①教室布置模拟工厂。教学设备有数控车床、钻床、数控铣床、数控镗床、加工中心及划线用平板,各机床墙上贴有操作程、操作步骤和操作要领;教室四周摆放工具支架,以放置各种车刀、中心钻、铣刀、钻头、镗刀等刀具;各种机床附件(如中心架、跟刀架、回转台、平口钳、分度头等等);各种量具(如百分尺、千分尺、百分表、塞尺、内外卡钳、环规及塞规、水平仪、量块等等)、各种钳工划线用工具(如划针、样冲、划规、钢尺等等)。工具架上也摆放各种机械工艺手册、机械行业标准、夹具设计手册等等。另外,教室设有砂轮房,以刃磨刀具。②教学氛围模拟工厂。课程教学模式模拟工厂的师傅带徒弟、工程师带技术员的教学模式,采用分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既要能讲授理论知识,也要操作机床,讲解实践知识,如操作安全注意事项、怎样安装刀具、操作设备、刀具刃磨等等。教师教学中既注重学生技能操作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自学能力、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数字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的学部分时间在编制零件工艺卡、设计机床夹具、操作数控车床、数控铣床、钻床、加工中心,在查表、电脑绘图、计算、查阅机械工艺手册等。③学生考勤管理模拟工厂,学生上课前(后)需要刷卡进入(离开)教室。
4.课程内容组织的设计。(1)教学大纲的编写。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课程不按照传统的学科系统化来组织教学内容,而是按项目化组织教学内容。整门课程教学内容有零件工艺编制和夹具设计两个模块,每个模块既有学习单元也有训练单元,既包括认知知识学习又包括能力训练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分成轴类、套类、板类、箱体类零件工艺编制及车床、铣床、钻床夹具设计共九个教学项目,每个项目中包括若干个学习任务来编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考核评价采用平时成绩+实训成绩+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2)学生学习要点的编写。对每个学习任务都要编写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以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5.课程课件及教材的设计。据前面的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基本环境和教学大纲要求,编写单元课程的教材或制作能够展示机械技术员、工艺员、编程员职业场景,教材内容基于工作过程,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来编写,以“知识必需、够用”为原则,在每个学习任务中首先引入任务,接着介绍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及重点、难点,再是说明解决任务所需的工作流程及任务实施所需的相关知识,最后进行知识拓展。学生所学内容都围绕学习任务来展开,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工厂实践紧密相关,可提高学生应用知识来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材由阶梯实心短轴加工工艺过程卡编制、空心轴加工工艺过程卡编制、套加工工艺卡编制、模板加工工艺过程卡编制、箱体加工工艺过程卡编制、油口法兰车夹具设计、壳体钻夹具设计、隔离套铣夹具设计、泵体镗夹具设计共9个项目33个任务组成。
采用多媒体课件,课件需显示真实仪器、设备操作使用方法,应用各种图片、动画、视频等。课件与教材内容、顺序相对应。
四、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课程教学实施方面的教改
据课程分析和课程设计,结合课程教学进度、学生实际情况,将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体系拆分成教学单元,制订每个教学单元的任务实施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时间分配、考核方式,就高职学生理论偏弱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课程考评由原来的期末考试一次性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改为平时表现+实训成绩+期末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课程教改中的注意事项
1.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的关系。同一零件的机械制造工艺与某道工序的夹具设计是相互联系的,夹具设计的定位误差分析必须以工序尺寸为根据,工艺编制中的某道工序编写应与夹具设计相互呼应。
2.项目的选取。应考虑零件的结构特点和机床类型及机床与工件的联系,结合不同的零件来拆分不同的工作任务。
六、课程教改要求
课程教改不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这需要学校在教学设施、教室布置、教材编写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课程教改中教师的课程设计是关键,教师既要熟悉课程设计知识,又要能够动手操作设备、安装刀具,还要熟悉课堂教学管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操作主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陈解放,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编.教学相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高林,鲍洁.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张尧学.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所设置的“项目”应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通过解决问题,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二、实施流程
实施流程为:明确项目任务一制订计划一实施计划一检测评估一归档应用。首先,教师布置项目任务,学生讨论;其次,学生查阅资料制订计划,教师审查指导评定计划是否合理可行;第三,学生分组,并明确分工合作完成项目任务;第四,学生白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最后,教师将记录归档,学生在实践中应用。
三、项目课程设计
(一)设计理念
1.校企合作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通过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的生产工作流程,掌握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课程“主题”设计学习情境,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确定教学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综合职业能力。
2.学习过程即为工作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企业,提前与社会接轨,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入企业的管理和竞争机制,建立一套完整的班组体制,设计车间主任、班长、组长、质检员等职位。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创立优秀班集体。通过任务书的发放、材料的领取、考核标准的制定等组织实施过程,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3.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通过制定工作项目任务书设定具体内容,学生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修正和评价等环节,真正实现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只是针对性地讲授、示范、引导。
4.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引进企业的5s管理模式,并把管理列入考核标准中,使学生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习惯中,提高综合职业素养。
(二)设计思路
采用项目化教学的课程应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依据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设立教学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独立学习,并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职业岗位能力,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三)课程内容的选取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包含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与应用、金属切削机床等内容,特别适合于采用项目教学法展开教学。其主要先修课程为“机械制图”“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和“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先修实践环节为金工实习。同步实训环节为车、铣、磨加工训练。
为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胜任职业岗位,我们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组织课程内容,最终达到教学预期目的。在多次深入机械加工企业调研后,选择贴近工厂实际的5个典型项目,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计划学时、项目名称、能力目标、知识点、训练方式及结果作如下总结:
1.项目1一轴类零件工艺制定、加工与检测,计划20学时,其中理论8学时,实践1 2学时。能力目标:(1)正确分析轴类零件结构特点及功用;(2)正确分析零件图;(3)确定加工工艺路线;(4)制定工艺规程;(5)成品检测。知识点:(1)车床的结构组成;(2)车床的运动特点;(3)车刀的结构、材料及所完成的工艺结构;(4)车床附件及作用;(5)测量工具的使用。训练方式:示范讲解、实际操作、自主学习。结果:工作报告总结及加工实物展示。
2.项目2一盘套类零件工艺制定、加工与检测,计划2 O学时,其中理论8学时,实践12学时。能力目标:(1)正确分析盘套类零件结构特点及功用;(2)正确分析零件图;(3)初步确定加工工艺路线;(4)制定工艺规程;(5)成品检测。知识点:(1)孔加工设备的类型;(2)孔加工设备的结构组成及运动特点;(3)孔加工刀具的种类;(4)孔加工刀具的结构、材料及所完成的工艺结构;(5)盘套类零件的装夹;(6)测量工具的使用。训练方式:示范讲解、实际操作、自主学习。结果:工作报告总结及加工实物展示。
3.项目3一箱体类零件工艺制定、加工与检测,计划20学时,其中理论8学时,实践1 2学时。能力目标:(1)正确分析箱体类零件结构特点及功用;(2)正确分析零件图;(3)确定加工工艺路线;(4)制定工艺规程;(5)成品检测。知识点:(1)刨床和铣床的类型及结构组成;(2)刨床和铣床的运动特点;(3)刨床和铣床--用刀具的结构特点、材料及所完成的工艺结构;(4)箱体类零件加工过程夹具的特点及结构;(5)测量工具的使用。训练方式:示范讲解、实际操作、自主学习。结果:工作报告总结及加工实物展示。
4.项目4一圆柱齿轮工艺制定、加工与检测计划20学时,其中理论8学时,实践12学时。能力目标:(1)正确分析圆柱齿轮零件结构特点及功用;(2)正确分析零件图;(3)确定加工工艺路线;(4)制定工艺规程;(5)成品检测。知识点:(1)成形法和展成法的概念及原理;(2)齿廓表面加工设备的类型及结构组成;(3)齿轮加工设备的成形运动特点;(4)齿轮加工刀具的结构特点、材料及所完成的工艺结构;(5)测量工具的使用。训练方式:示范讲解、实际操作、自主学习。结果:工作报告总结及加工实物展示。
5.项目5一机械装配工艺基础知识计划10学时,其中理论4学时,实践6学时。能力目标:(1)正确分析不同生产类型的装配工艺特点;(2)熟练掌握装配的三种方法;(3)能够根据装配要求计算装配尺寸链;(4)装配工艺规程。知识点:(1)装配工工作的具体内容;(2)装配工艺尺寸链的计算方法;(3)三种装配方法的熟练选用;(4)装配精度的检验。训练方式:示范讲解、自主学习。结果:工作报告。
(四)课程的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本课程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适度、够用”的机械制造技术理论知识,能够根据零件工作图制定零件的加工工艺,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固的基础。本课程的难点是零件的工艺规程的制定、专用夹具的应用、保证装配精度方法的选择。解决办法是以项目形式设计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充分利用优越的实训条件,营造企业工作环境,将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将老师知识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聘请企业专家答疑,从而多途径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中的难点和疑点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方法实施过程
(一)创设真实氛围的工作环境,实施一体化教学
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培养学生掌握机械零件的工艺编制、工艺系统的正确选择及使用等技能,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课程改造。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将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使学生通过学习亲身体验工作。
(二)“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过程
“学做一体”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将实训基地模拟为工作车间。建立学生自己的班组,生产过程中班组长要负起责任,发挥组织、协调、沟通等作用,使职业能力得到锻炼。二是任务的下达及工作计划的制订。学生收到任务书后,每个小组都要经过自主学习、讨论,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包括项目的零件图、装配图分析,项目工艺规程定制,所需工艺系统、装备及材料,项目实施内容及步骤和完成项目的注意事项等。三是工作过程。制订完工作计划后,学生需提交材料及工具申请,获得准许后由组长领取所报材料及工具。开始进行零件工艺的设计、工艺系统的选择,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并得以充分融合。四是项目验收及评价。项目完毕后,由指导教师带班组长进行项目验收,相当于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查。
五、课程考核
(一)考核内容
在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是关键问题,因为理论与实践是一体的,考核的内容也应该包含这两个方面。不同的项目考核内容是有区别的,但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项目能力、有关知识和素质要求。
项目及配分:基础知识40分。其中车床结构组成及运动特点,车刀的种类、材料及结构,对切削运动影响车床夹具的种类及应用和车床能实现的工艺结构各占10分。实践操作40分。其中能正确分析图样,熟悉零件结构、功用占8分;能正确制定加工工艺规程占15分;能正确选择设备及工装及零件质量检测占17分。综合素质20分。其中工作态度、纪律和出勤情况、5s管理内容执行情况、考核团队协作精神各占5分。
(二)考核方法
项目教学的评价应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的发展,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和作业质量。考核方式需灵活多变,随着项目的进行,因材施教,随时考核。我们的考核主要采取了三种形式:
1.学习小组考核(30%)。是由学习班组长负责展开自评和互评考核方式,班长可监督小组长开展此项工作。这个考核是最基本的考核,根据各小组完成的情况选做内容,学生在实践中如有自选内容或创新内容可在原有成绩等级基础上提升一级。
2.指导教师考核(30%)。是以抽查提问加课堂笔记和项目总结的形式进行的。因为人数多,老师不可能一一检查,可通过抽查小组的某几位学生来进行考核,但是这几位学生的成绩影响整个小组的评定成绩,在评选优秀班组时作为参考,促使同一小组的人员互相监督学习,共同提高。
关键词: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教学改革;研讨
Key word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design;teaching reform;seminar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264-02
0 引言
随着我国机床行业大力发展大型、精密、高效数控装备及功能部件等重大技术设备,改变大型、高精度数控机床大部分依赖进口的局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掌握机械制造装备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是当前我国制造行业的当务之急[1]。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涉及面宽、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本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日益提高,使学生能充分地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不断改革创新。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谈谈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其对该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些认识思路。
1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的产生及教学特点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仅给机械制造领域带来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新观念,而且使机械制造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走上一个新台阶,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事业跟上形势的发展,进行一次重大的改革。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专家学者提出将原机制专业的机械方面的专业课进行课程的综合化与内容的优化,将金属切削机床概论与设计、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夹具设计原四门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并对课程体系与内容进行摸索,不断总结完善。经过重组优化后,建立了新体系而成为两门课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2]。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成为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一门理论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
从教师授课来看,这门课程包含的知识多、应用性强,如何将课程专业知识的应用融入到教学中,既取决于任课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现场实际工程经验的多少,同时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息息相关。此外,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密不可分,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很快,需要及时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如前所述,本门课程是之前老四门课程综合优化后的一部分,教学任务重,教学学时相对较短。因此,教师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讲授较多的内容,上课学时相当紧张。
从学生学习来看,由于该课程的内容多、课程实践性强,而学生实践经验少,因此学生们一接触本课程总是不大习惯、不适应。另外,专业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基本的理论、装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等,使得学生的思维容易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学生总认为本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差,科学逻辑性不强等等,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本门课程无论是从教师教,还是从学生学来讲都是较难的,需要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经验、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2 课程教学中的改革思路
2.1 教学中应大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内容是阐述机械制造中有关装备的作用、工作原理、设计方法等。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机械制造装备方面获得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设计和改造机械制造领域中的装备及设备而服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的研究对象基本分为4个部分:①机床的总体设计,传动系统设计和主要零、部件设计等。②常用机构设计,其主要研究对象为装备中常用机构的设计和使用,其中还包括工业机械手等。③工夹具设计,其主要研究对象为刀具及机床夹具。④工件输送装备,其主要研究对象为机械制造车间中运输机械的特性、工作原理、应用范围等以及生产流水线等。
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学习本门课程,之前他们已经进行了机床操作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实践类课程,这虽然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但是作为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内容所涉及到的机床、机构、工夹具等的设计而言却是不够的。同学们掌握如何操作机床,却对机床内部结构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对课程各部分的教学中,虽然可以利用多媒体显示各种机床或机构等的图片进行授课,但是同学们的切身感受仍不强烈。因此,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可使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在具有实践条件的场所开展,力求教学、实验、实训、实践、考核一体化。如果将课堂从教室转移到学校实训中心,面对机床或机构、夹具实物等进行授课,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会对机床内部结构、操纵机构、制动机构、传动机构等有了生动感性的认识,可以起到优良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弥补学生在这方面感性认识的不足。在实习工厂中,打开机床主轴箱盖,让学生了解机床主运动系统及其有关传动结构,观察主轴箱内各传动布置及轴上传动件布局、安装、定位和结构形式,对机构进行操纵,装卸夹具等,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因此,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级和筛选,将适宜的理论教学内容转变成实践化表达的教学形式。这要求教师对课程进行细致分析,对每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规划,使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使学生既能够学习到机械装备设计中严谨的理论基础,又能够亲手操作、亲身观察不同装备的结构和工作状况,大大加强了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2 教学中应充分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其显著特点是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高、特别强调知识的灵活掌握。而在多年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们大都养成了书本学习和死记硬背的习惯,卷面上的考试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对课程的真正掌握情况。对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要求教师在教学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善于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分析。
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在教学中,教师对整门课程的教学顺序可采用与机械装备设计步骤相一致的原则。以机床部分的学习为例,可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课程就是在完成一台机床的设计;学习的过程就是设计过程中困难的解决过程,让学生变身为设计师,角色的变换使同学有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令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兴趣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就教学中的关键点、难点问题详细讲解,而对于容易解决的问题可只对学生起引导作用。当学生在设计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也不是让学生绕过问题,而是鼓励学生通过学习教材相关内容积极思考后,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来解决,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锻炼同学们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讲授机床传动系统设计时,在授课中可有目的的讲授机床传动系统的主要设计步骤、特点和功用,鼓励学生从收集到的设计资料中认真分析总结,可以多设计几个不同的方案,从不同的角度多思考、多比较,并可采用课堂专题讨论法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分析不同传动方案的优缺点,讨论其设计的合理性对机床性能等关键指标的直接影响。在讨论时,老师不能放弃主导作用,但又应作为普通一员来参与,设法让学生自己来主持讨论。当学生提出观点时,设法引导向正确方向发展,既对同学们容易忽视的设计细节加强提醒,又同时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最后由学生自己确定合理的传动方案和结构形式,以加深巩固同学们对本部分内容的掌握。
另外,在针对学生们实际设计水平有高有低的问题时,教师在设计指导中应该有所区别。针对设计中出现的多种可能的方案和结构,要做到开拓思路、活跃思想,使学生在设计中达到较宽、较深的要求。针对设计中准备的一些设计资料与设计图册,则要求学生应根据设计内容消化理解,做到多看、多想、多思考,切忌死搬硬套,应做到消化理解后的合理选用。
2.3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优质网络资源 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优质网络资源建设,并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3]。
目前,在我校网站我们完成了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网站的建立。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程设计指导书、学习指导、练习指导、课程样卷及其相关学习网站推荐等,我们还在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与扩充。改革开放后,我国机械制造装备业获得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已能生产出多种精密、自动化、高效率的机床及自动生产线,并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而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即使最新的教材也不能完全展现出我国乃至国际装备水平的发展状况,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与时俱进。任课教师一方面应关注教材,选择最新的权威教材;另一方面应将教材中来不及反映的最新发展动态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
运用网络平台,一方面给予学生更大的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紧跟时代步伐,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状况,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紧密联系企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结语
总之,机械制造业提供的装备水平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有着很大的和直接的影响,时代的发展对机械装备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切实加强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求出发,推进学生在学习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时俱进,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及综合工程素质,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培养,努力使其成为我国机械装备行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课程定位及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1.1 课程定位
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制造类专业,培养学生专业工作岗位专业职业技能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运用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专业知识,工艺装备及加工参数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以及涉及团队合作,组织能力、参与能力的社会能力。其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时不仅具有专业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更加轻松地融入社会集体。
1.2 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开发的责任在于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课程开发的目标在于企业的岗
位能力要求,程开发的关键在于企业内部工程技术人员的参与程度,课程开发的标准在于企业对课程实际内容的评估。在以上标准的知道下,我们认为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岗位的导向能力,产品的承载能力,将项目教学贯穿于整个整个过程之中,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目标。充分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
1.3 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目前的反馈情况,在我国现阶段的机械制造专业很多学校仍存在虚拟情景教学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实际实践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技能,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等而言都是损害极大的。只有将理论知识至于真实的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工程过程的完整性,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应采用班级制的课堂方式,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消化理论知识,获取实践能力。
以课程内容为例,课采用一个平台、三方服务课程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工厂与企业的真实产品,对具有典型性的产品进行深度的剖析和总结。同时对于企业中实用性较小的过程项目为核心,将其做为教学的主要学习情境,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
2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模式与方法
2.1 教学设计模式
其一,基于制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以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为切入点。在制作零件过程中解剖工作任务,由确定的工作任务构建教学情境,从而进行知识点、技能要求和人才素质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把课程分成3个不同的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又下分成3个不同的教学情境,为每个特定的教学情境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师根据不同教学情境的任务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其二,实践教学环节
在这一课程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将任务分为两项,即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前者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指导为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采用教、学、练、做的教学模式。后者则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工作导向”的教学模式,在零件制造的过程中,根据零件的工艺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综合技能的训练项目。
其三,生产性教学设计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生产育人。在生产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有利于课程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于此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体验职业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2.2 教学设计方法
其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教师在收集大量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深度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把握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多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学生可以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今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的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
其二,工学结合法
所谓工学结合法即一体化教学。也就是将课堂完全设在校外的实习基地,校外的实践基地不仅是实训的场所同时也是理论知识学习的地点。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引入课堂,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同时也有利于将理论知识感性化,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其三,项目教学法职业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于项目的定义采用狭义的定义,即生产中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共同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将项目的完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
其四,引导文法
引导文法以教学文件为主要切入点,学生以教学文件为依据,自行设计工作计划和工作进程。这一课程方法常常与其他课程方法相互配合使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律精神。
其五,六步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55-02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需要学生在实践活动特别是职业活动中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获得。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开发职业活动的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风向标,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要依据,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础,直接影响课程定位和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的改革方向,在课程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标准构建。
一、研究背景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从2007年开始,经过3年的国家示范性建设,卓有成效地实施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方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学生操作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根据毕业生及其就业企业的反映,学校课程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有:
(一)对岗位工作过程缺乏了解,致使毕业生入职时难显身手,成为毕业生职业起步的短板。有多个学生因机械制图、CAD和Pro/E应用等相关课程成绩优秀,顶岗实习时被企业录用为机械设计员和工艺员,但面对接到的设计任务无从下手、不知所措,企业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进行培训学生才能开展工作。
(二)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存在偏差。这导致毕业生专业能力先天不足,成为毕业生工作的障碍。如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之一的机械工艺员,尺寸链计算在其工作中用得很多,但在与之相适应设置的主要课程教学中却教授得甚少,踏上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尺寸链计算问题时束手无策。
(三)专业知识欠缺致使毕业生职业发展内驱力不足,成为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数不少的毕业生操作技能比较强,但在企业内部招聘考试时,由于机械设计与制造的专业知识过于欠缺,只能止步于一般的设备操作岗位,无缘设计员、工艺员岗位。少数应聘上这些岗位的毕业生,也因专业知识薄弱而缺乏发展后劲,失去了许多升职和发展的机会,甚至因无法胜任而调换了工作岗位。
(四)职业素质缺失致使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弱。许多专业能力强的毕业生,由于在工作中不善于与人沟通和协作、工作出错率高、做事虎头蛇尾等职业素质缺失的原因被企业淘汰。
工作任务的胜任力即为职业能力。以上反馈意见显示,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不尽如人意。经过学校深入分析后发现,造成上述情况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该专业课程标准存在问题和缺陷,对课程建设与改革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因此,有必要对课程标准进行校正。
二、原有课程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不相符。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等多门课程的课程内容基本依照某个企业的岗位要求选取,并未完全涵盖对应岗位所需的能力知识要求。电工基础、液压与气动等部分课程内容改革只是新瓶装旧酒,仅简单重组原有学科知识,教学内容没有实质变化。
(二)课程教学与岗位工作关联度低。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很多课程并未以岗位任务作为载体,生产仿真性内容和训练不多,课程教学缺乏岗位针对性。大部分综合实践课程的课题由任课教师参考教材选定,没有融入CAD /CAM技术的综合应用,课题与真实岗位工作任务和要求不相关,设计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距甚远。
(三)只重视操作技能而轻视专业知识。部分课程改革突破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科型课程的束缚,但同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操作技能训练,完全弱化专业知识教授,甚至将专业知识完全排斥在操作技能教学外,课程被简化成获取操作技能的教学。如机床与刀具、数控技术等课程,只教学生操作机床加工零件,必要的工艺、参数、尺寸概念和分析计算等专业知识教授得很少。
(四)职业素质培养未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职业素质的培养需在职业环境中逐渐练就和养成。由于大部分课程并非职业化的项目行动教学,难以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其教学环节,仅通过单独开设的素质课程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少量综合实践课程,无法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原因分析
(一)课程标准的构建团队不合理。原课程标准的构建全部由专任教师完成,尽管在课程标准构建过程中开展了企业调研,但由于很多专任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对岗位任务和内容缺乏全面的了解,岗位任务分析比较笼统和粗糙,难以准确归纳和提炼潜藏在工作过程中的岗位能力知识要求,导致专业课程目标设置出现偏差,课程内容选取与岗位需求不相符。
(二)课程标准的构建依据不全面。由于当时校企合作刚刚起步,合作企业特别是深度合作的企业比较少,缺乏全面的岗位信息和企业真实技术资料作为课程标准的构建依据,大多数专任教师对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大赛标准等行业标准的了解又比较肤浅,课程内容的选取存在片面性。
(三)课程标准的构建模式不科学。课程标准的构建基本由专业教师独自完成,行业专家仅仅承担被咨询者的角色,课程专家也并未参与指导。由于专任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面以及对行业企业的了解都具有局限性,仅凭专业教师个人的智慧和能力,课程难以彻底摆脱原有学科型课程的束缚。
(四)课程标准的构建理念不正确。部分教师在课程标准构建理念上存在误区,认为高职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只强调操作技能,不需要专业知识,实践教学等同于操作训练。很多教师认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应该是专门设置的职业素质课程的任务,专业课程主要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排斥在专业课程之外。
四、新课程标准的构建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学团队以此作为指导思想,针对原课程标准及其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新构建新课程标准。
(一)重组课程标准构建团队,专任教师、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多元组合。由教研室全体专任教师与多个企业专家、课程专家组成课程标准构建团队。专任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熟知学校教学、师资、实训等情况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是课程标准构建主体,主要负责课程标准构建的组织工作,掌控课程标准的可实施性和有效性。多个来自不同企业的专家熟悉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和过程,主要负责提供工作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企业真实技术资料,提炼岗位能力知识需求。课程专家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深厚,负责课程标准构建全过程的指导和评价。
(二)拓宽课程标准构建依据,以岗位能力为基准,职业资格、技能竞赛标准为参照。课程标准构建以设计员、工艺员、设备操维修与管理员、生产管理员等岗位能力知识需求作为重要依据,以多个企业技术资料作为原始素材,并与行业标准衔接,结合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员相关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及国家和广西相关职业技能大赛标准,设计教学项目,确定教学模式,制定考核标准,配置教学资源,使课程内容选择更加准确全面,教学驱动任务更加高度仿真和多样,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更加接近行业标准。
(三)优化课程标准构建模式,充分发挥构建团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准确提炼岗位能力知识需求是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的关键。该环节以专业负责人为主持人,企业专家为主、专任老师为辅,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重新分析归纳岗位群及其典型工作任务,建立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新构建新的课程标准。
每门课的课程标准改为由小组集体完成,根据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的专长组成课程标准构建小组,每个小组至少有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各二名,专任教师必须任教该课程两年以上,专任教师为主体,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围绕工作任务,依据岗位能力知识需求和企业技术资料,共同确立课程定位和目标,开发课程内容和项目、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制定评价标准,提出教学实施条件和教材要求。课程专家引导和帮助解决各个环节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评价工作结果,保证课程标准的构建质量。
(四)转变课程标准构建理念,构建理实合一、职业素质渗透的职业情境化教学项目。项目课程富有职业特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课程参照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引入企业管理要素,遵循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职业成长规律,尽可能设计为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教学,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质的学习和培养集成于一体,教学过程即为教学生如何开展和完成工作的过程,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工作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作为工作者的角色意识。
制图测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产品制造等综合实践课程,课题全部源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采用CAD/CAM技术完成,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相互关联的、需协同完成的课题,以此杜绝抄袭现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答辩环节让学生阐述设计思路、依据和创新点等,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发现设计和工艺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能力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08(4)
[2]徐国庆.解读职业能力[J].职教论坛,2005(36)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4]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认识基础与课程体系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21-03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是工科院校机械工程自动化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不仅需要温习前期所学多门基础理论课知识,而且要接受新的专业课理论知识,另外它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以机械制造过程所需的装备为对象,阐述机床设计、夹具设计、刀具设计、物流仓储装置设计、专用工业机器人等搬运工具设计和自动化生产线设计的基本理论,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典型的案例工作中,初步具备机械制造装备的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2009年推出的一项教育改革项目,旨在培养工科专业各类层次学生,使其达到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新的要求,需要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
我校自2010年开始,以铁路部门需求专业为对象,实施了依托产学研合作的“3+1”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我们的产学研合作“3+1”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专业课教授采取传统的形式或方法已经不适应新的培养要求,故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才能切实支撑“3+1”培养模式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强调知识综合性和实用性,培养综合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所要求的,但是目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或方法并不易达到这一目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现有课程内容体系是建立在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之上的,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方面的知识点较少,所用教材缺乏生产实际要求的内容。
2.现有课程实验教学多为演示性内容,学生缺少自己动手和动脑思考的机会,难于通过实验悟出机械制造装备中有关部分的结构、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
3.企业的就业需求决定了我们学校的“卓越工程师3+1”的培养模式具有其独特性,每家企业需要多个专业的学生构成一个培养班,而且每个专业的学生数是动态变化的,有时两三个,有时八九个,这样采用集中大课讲授方式已经不妥。
4.现行的课程教学限于课时安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灵活性不足,缺少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学习的能力培养方面比较欠缺。
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是一门历史发展悠久的专业课程,几十年来其教学内容、形式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与改革中,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其适应社会需求而再进行教学改革,我们对此进行了如下的教改工作。
(一)教学内容更新
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形势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我们走访了五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收集意见和建议,了解其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并且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本课程的教学资料,通过调研讨论等一系列活动,明确了课程的最新基本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强化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应用性,明确了重要知识点,形成了新的各章教学内容体系。
(1)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方法,主要讲授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类型、方法和评价。
(2)金属切削机床设计,主要讲授与金属切削机床设计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如机床运动学原理、工件表面形成方法、机床功能原理图设计、刚度、抗振性、热变形、噪声、磨损和低速运动平稳性,金属切削机床总体设计方法和总体结构方案设计及机床主传动系统、进给传动系统、主轴部件、支承件、导轨、机床刀架和自动换刀装置的设计。
(3)工业机器人及其作业线设计,主要讲授工业机器人及其分类、工业机器人运动学设计、动力学设计方法、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设计和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4)机床夹具设计,主要讲授机床夹具设计的要求、夹具功能、夹具机构、刀具导向机构,分析典型机床夹具结构。
(5)物流系统设计,主要讲授物流系统的功能和应满足的要求、物流系统总体及上料装置设计、机床间工件传送装置设计和仓储系统设计方法。
(6)机械加工生产线总体设计,主要讲授机械加工生产线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基本组成、生产工艺方案设计、生产线工艺方案制定原则、总体设计方法、加工设备的选型、生产率及经济性核算和柔性制造系统的设计特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1)从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绪论中以近几年铁路高速发展所需重大装备为例,详细讲解动车制造所需重大装备设计制造中的关键技术与难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学好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这门课程,面对强大的市场和国家战略需求,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发展中国自己的制造装备产业,抢占技术的制高点。
(2)引入最新研究成果丰富授课内容。①在讲解《机床支承件》这一单元时,主讲老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分析目前常用支承件材料性能,总结其各自的优缺点,提出应用复合混凝土技术制造精密机床支承件的优越性,其不但技术性能优良,而且制造成本低廉环保,符合国家发展绿色制造的战略要求。②在讲授机床夹具设计环节时,引入教师科研工作中经典的机床夹具实例,图文并茂地讲解夹具定位布局优化技术以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的感知力,同时吸引学生对今后实际工作的向往。③在讲授《物流》这一章时,鉴于课本上的内容非常凝练和概括,为便于学生直观理解,结合工程中的实际案例“汽车生产厂新线物流系统设计思路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的印象加深,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④紧跟机械制造装备的发展趋势,在增大演示实验比例的同时,让学生们尽可能动手参与实验,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与理解。
鉴于数控加工和工业机器人装备的广泛应用,开设工业机器人和五轴数控加工演示实验的同时,让学生尽可能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参与实验,使学生了解这些先进装备的基本原理、国内外差距以及结构设计、自动控制和运动几何规划在先进装备开发与操作中的重要性。
(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讲授内容增加和学时减少,促使我们改进传统授课方式。针对教材自制了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在电子教案中,不仅有大量的机床单元部件等实物图片,还有刀库自动换刀、部分加工中心、自动立体仓库的录像演示。采用板书、多媒体、视频与网络等多种教学手段完成教学。
(5)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措施。作业形式多样化,除了常规作业以外,还要有学生进工厂的参观学习心得、参加工程实际项目的总结报告等。考试由实验成绩、作业和笔试三部分组成。根据每章节内容的不同,分别采用直观感知教学法、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并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师生互动教学法、交互分析教学法、多彩描述突出重点法和个性表述法等。
上述教学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分别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体现,以形象逼真的启发式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分析理解问题、归纳和推理、联想或想象的思维空间,并辅以精心设计的题目,包括课堂作业、课程设计、实验各个教学环节的题目,找到了一条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它具有交互性、集成性、自适应性和可编辑等特点,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及效率。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专业课的教学改革,针对传统教学中不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的问题,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思想和在工作中实施的教学改革方式与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不仅提高了教师系统化并多样化教学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较大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环节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通过调研就业于社会的几届“3+1”卓越工程师毕业生及所在单位的反馈意见,证明我们的专业课教学改革是成功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经过几年的中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粗浅地形成了以下课程设计。
一、课程定位
1.课程定位的依据
(1)岗位需求。模具制造专业的岗位需要学生熟悉国家相关标准,绘制样图,看懂图样。
(2)后续课程。如果把整个的模具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比喻成一棵大树,模具CAD/CAM、模具制造、塑料模具、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等课程是枝叶,那么机械制图课程就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树干,支撑后续课程,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职业资格。车工、钳工、铣工、数控工艺员、制图员等职业资格考试都要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依托。如果没有机械制图的基础,无法看懂图纸,既谈不上加工,也无法考证。
(4)素质拓展。学习了机械制图课程,不仅仅能够读图看图,还要练习实际生活。根据上述四个依据,把《机械制图》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具有查阅有关标准的能力;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对三维立体及其相互位置的分析方法,并据此阅读机械图样;能熟练地应用绘图仪器、徒手及计算机绘制机械图样。
(2)能力目标。专业能力:识读、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方法能力:质疑探索、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方法;社会能力:知人、自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3)素质目标。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建立竞争、效率意识;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勤奋、敬业、重操守。
二、教学理念与思路
1.教学理念。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师说,学生做”,“教师灌,学生记”,“教师管,学生服从”的教学方式,探索形成新的教学理念:(1)“教”为主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用行动去感染学生,以浅显化、通俗化的方式讲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学”为主体。引入案例、情景、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3)“练”为主线。打破了以往课程结束后统一练习的教学模式,避免只学不练,只听不练,组织学生适当的课堂及课外练习,运用、消化和巩固知识。
2.教学思路。结合培养目标设计教学情景,根据专业知识习得的要求,让学生能够独立地绘制和阅读样图,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可选择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①实物教学法。利用教具模型或者是实物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各位置的关系,更有兴趣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②讲述法。传统的板书讲述,也能让学生加深理论理解。③多媒体教学法。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可更加直观。多媒体课件鲜明的色彩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④小组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分析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综合以上多种方法,兼蓄并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手段——“四化式”
(1)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现代化教学设备已不断地运用到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方法进行教学,如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动画等,与教具模型、板书等传统的方式相结合,则能够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得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多种知觉共同参与学习,有助于提高知识获得的准确性,发展学生的抽象想象能力。
(2)实践化的教学课堂。知识是能力的根基,掌握了基本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能力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实践化的教学课堂就是将画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让学生面对实物进行实践画图。教师只是提出要求,充分体现“导”的作用,学生可分组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独立完成绘图。
(3)幽默化的教学语言。语言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是语言,教师语言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的气氛和教学的效果。吐字清楚、准确生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是教师的基本能力。同时,教师语言的幽默化,则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积极地探索。
(4)多样化的教学气氛。以往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是教师讲,在这种单调的教学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会觉得乏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觉到端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使师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带着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
1.1细化专业基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的上课模式
在专业基础课程上,我们将机制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细化,学生不在使用多本书整合的教材,将一些能够独立成为一门课的知识单独设置成一门课程,分别是机械制图与CAD、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力学、金属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与应用,这些课程在授课形式上均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的授课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实现将理论内容和实践相互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1.2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均来自企业生产一线
以前的传统理论教学,学生学习后只掌握了有限知识的理论内容,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学习后不会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的实践中,目前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将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进行编撰,所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来自企业的生产一线,所授课内容和企业紧密相连,学生边学边练,实现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如机械设计与应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机械加工车间的压力机为课程的学习载体,整个教学任务都围绕着压力机进行展开,使教学内容和学生十分的贴近,学生通过去实习车间就可以观测到压力机的基本结构,避免了以前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只会公式计算,到机械零件计算时出现不知如何应用的局面。我院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实现了学生基础的夯实,学生知识面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得到了扩展,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真正的实现了学以致用。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在机制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采取了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对机制专业工作岗位群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提出专业岗位群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知识与技能,归纳出16个典型工作任务,20个学习领域。针对职业岗位任职技能要求,归纳行动领域,融入机械制造行业企业标准,转换学习领域,构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一体化实训室、生产车间为实施地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的贯穿工作流程主线的课程体系。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最终形成了8门核心专业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分别是设备控制基础、金属切削加工及设备、液压与气压传动、特种加工、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数控机床及数控编程、CAD/CAM应用技术。每门课程都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如CAD/CAM应用技术课程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设置了六个学习情境,如学习情境五平面零件铣削加工包含2个学习任务,这两个学习任务分别是定心模的加工和卡座的加工,这两个典型工作任务均来自企业生产一线,所以学习内容与企业生产过程相一致。
3专业拓展课与职业资格考试和素质教育相挂钩
在专业拓展课方面,我们将学生要考取的职业资格所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拓展课内容相挂钩,我们根据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和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选取了CAXA制造工程师、数控仿真应用软件、高级车工、高级铣工、设备维护与保养等五门为机制专业的专业拓展课,学生根据需要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每个学生至少选取2门的专业拓展课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后就可以掌握职业资格考试所需的理论知识等内容,不仅实现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顺利的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同时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我们在五门课程中开设了一门与机床维护和保养有关的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并到车间亲身经历,使学生慢慢养成对机床维护和保养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实现职业素质的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