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舞蹈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74-03
一、问题的提出
对个体而言,艺术教育是生命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社会而言,艺术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剂和奠基石。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效及作用越来越受到高校的普遍关注。而医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也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点和亟待有所突破的领域。从医学行业的特征上来说,这个行业不仅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医生被看作是与律师、经济学家、教师等职业并列的社会精英角色。而从现代文明构成的角度上看,医乃仁术,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这就要求,医学从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以更好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因此,医学院校在开展世态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就应当以艺术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突破口,实施科学、艺术的交汇与融合,使学生逐渐从医学长期被认定为自然科学的片面认识中走出来,明确医学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两种性质,补充并具备良好的人文艺术素养。
在人文艺术领域中,舞蹈作为“艺术之母”,从人类原始时期的祭祀、求偶、邦交等功能演变至今的具有健身、教育、娱乐并集音乐、肢体语言、服饰、风格、舞美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具有特殊的育人价值。舞蹈鉴赏的最高境界是对于生命的孕育、人类的发展、历史的演变(最高境界的理解)、人格培养和完善给予人文艺术的外化,通过舞蹈艺术鉴赏课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特殊的)育人价值。更何况,舞蹈与医学并非两个领域的平行线,两者既有历史渊源的交织,亦有实操融合的价值。而目前,部分医学类院校选修课程虽设置了舞蹈鉴赏课,但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也缺乏符合医学生特点的修养体系。本文从医学专业学生的学科特殊性出发,结合其他综合性院校的舞蹈艺术鉴赏课开展情况从中探讨舞蹈艺术鉴赏课针对医学生开设的意义及其教学方法。
二、舞蹈和医学的历史渊源和内在关联
(一)舞蹈和医学相融合的历史渊源。舞蹈是一种深刻的形体文化,由古至今,人类用舞蹈进行宗教祭祀、国家典礼、传承文化;医学则是对生命终极关怀和追问的科学,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医学在存续人类生命、探究生命奥义的各个领域飞速前进。舞蹈和医学,两项文明传承的精髓,虽一直伴随人类发展,却似乎是两条平行线,从未交织。然而事实上,舞蹈和医学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大禹治水时期,为了治疗风湿疾病,大禹所创的禹步一方面起着治疗病痛的功效,另一方面,其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转折的步伐,在后期也成为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对舞蹈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依据。东汉末年的神医华佗,模仿五种动物的形体动作,创造了“五禽戏”,可算是古代的“保健操”,当然也是一种舞蹈。发源于古印度的瑜伽之术,在现代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和艺术修养项目,更是公认的在医学意义上有利于健康的保健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际医学界正式承认“舞蹈疗病法”,算是对医学和舞蹈之间关联的一种认定。
(二)舞蹈和医学内在关联的社会背景。当然,以上探讨的是舞蹈与生俱来的健身功效(对于治疗的意义),那么加强舞蹈这种人文性质的艺术修养对于医者本身,又是否有现实意义呢?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广东省肿瘤防治中心主任,中山大学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人称“医侠”的吴一龙曾说:“医乃仁术,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一位顶尖的“圣手”对医者的人文艺术修养如此看重,可见,无论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都是跟科学领域相关联的。尤其在当代社会,面对患者形成的医学行业体系,不仅仅是技术和科研体系,更是一种社会保障体系,是支撑现代文明的基础社会功能。因此,医者具备舞蹈等现代人文艺术素养,也是医者群体提升医患关系和谐度、塑造行业美誉度的重要条件。
三、面向医学专业学生开设舞蹈艺术鉴赏课的现实意义
(一)在国家政策方针层面上有导向和要求。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指出:“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而舞蹈鉴赏课程是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的8门限定性选修课之一。
(二)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现代医学更加关注人,更加关注人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质量,医学比任何别的学科更强调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因为服务于人是医学的最终价值目标。因此,医学院校需要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关注人、理解人、尊重人、热爱生命,这就要我们在新形势下找到能使医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舞蹈艺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鉴赏者除了能直接感受到舞蹈艺术的美之外,还能自觉地在脑海展开舞蹈画面所带来的丰富想象,直接与心灵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达到心灵的共鸣。钱学森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应该让学科学的(人)学点艺术,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应该有艺术修养。”舞蹈艺术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培养人的高尚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而且可以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完美的健康人格。笔者认为,开设舞蹈艺术鉴赏课程,对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对将来在工作岗位中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服务,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三)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修养途径之一。医患关系是当今最为敏感的几种社会关系之一。医患关系一定程度上的紧张,既有整个医疗卫生体制建设缺陷的原因,也与医患关系当中的主动方―― 医护从业者的素养有关。从医患沟通的角度出发,医者不应当仅仅是个严谨刻板的唯物主义者,更应有对患者的生命关怀和情感关照。但如果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医者必定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也不能很好地释放自己的压力。舞蹈作为释放身心、用肢体创造沟通空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对医护从业者增强感性思维和同理心,从而对患者形成更深切地关照,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如下:
1.有利于医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所谓医者仁心,仁即道德情操,医术可以在实践中提高,但医学生在三观形成时期的大学阶段,未能树立一定高度的道德情操,则很难在职业生涯中形成对拯救生命的高度责任感。舞蹈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有突出作用,舞蹈的综合性能让学生有更多的艺术体验,健康的舞蹈作品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高。医学生通过舞蹈鉴赏课程的学习,感受舞蹈演员表现的喜与怒、哀与乐,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不同的情绪,情感在优美的舞姿中得到放松,在舞蹈音乐中得到升华。尤其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参与表演舞蹈的课堂练习过程中,从舞蹈艺术的真、善、 美,升华到对生命感悟的真、善、美,树立起人文情怀。
2.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文化素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是一只受到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舞蹈艺术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必不缺少的。医学生通过欣赏舞蹈作品,透过一个个生动的舞蹈形象了解舞蹈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学背景,民族精神和情感通过肢体的抒发方式,从中获得大量课外的知识信息和人文知识。特别是各个民族独具特色舞蹈表现方式给医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和感受,既可以满足他们欣赏美和感受美的心理需求,又可以激发他们寻找美、创造美的欲望。
3.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力。医学生作为理科学生,在科学严谨方面的训练非常系统,但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修养相对于文科学生要弱。这一劣势看似对职业生涯影响不大,但整体而言,会影响医学从业者的想象力―― 医学和与之关联的生命科学领域,一直如同我们探索的宇宙般浩瀚无垠,对生命秘密的探索不仅需要大量实践,更需要大胆的设想和丰富的想象力。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爱因斯坦,他对于世界的改变,基础虽然是天才的演算,但原动力却是宇宙级的宏伟想象。医学跟所有学科一样不是停止不前的,每一次科技的更新都离不开创造者扎实的学术知识和活跃的创新思维,在舞蹈艺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医学生可以发挥感悟力和想象力、在舞蹈创作的参与过程中,可以提高创造力和形成不断获取新观念的能力,为医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4.有利于医学生强健体质,塑造美的职业形象。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通过参与舞蹈形体训练还有助于强身健体,甚至可以医治疾病。舞蹈对形体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健美的身体姿态、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还可以通过舞蹈抒发和表达感情,提升个人气质和外在美感,调节个人的情绪,使其在艺术修养和气质上得到提高和加强。例如时下风行的各种广场舞、健身操、瑜伽训练等等,不仅仅在运动医学意义上有助于健康,更带来时尚、阳光的正能量体验,这也是医学生从身体健康到心理健康、提升职业抗压能力的一种良好方式。
参与舞蹈实践活动和技能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控制能力,身体各器官协调能力、动手能力、记忆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舞蹈技能训练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更灵活的掌握护理技能操作,培养严谨科学思维和创新性结合有很大促进。学生在舞蹈中对音乐、动作、队形、画面感的统一协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求新求变的精神正是当今医学生所迫切需要的。
由于医学院校学生专业的特殊性,对在医学院校所担任舞蹈赏析课的任课教师也有着特殊的要求,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积累量、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及将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医学院校舞蹈鉴赏教学有了初步的探讨。
四、医学院校舞蹈艺术鉴赏的教学方法
(一)选择适宜的舞蹈作品,引导学生鉴赏和感受作品的魅力。针对舞蹈基础差,甚至是没有舞蹈基础的医学生,在教材的选择上,不能一味地使用艺术院校的专业教材,可按舞蹈发展史中各阶段的形成特点、舞蹈表演形式、以及提炼优秀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来选择风格鲜明、具有时代意义以及符合当代学生流行审美趋势的并容易引发学生共鸣的作品。
(二)在授课过程中,可分为认识、分析、阐述三个部分。通过认识创作背景、分析作品结构、阐述自身观点层层递进的三个学习方法,让教师从单一的灌输性教学上升至讨论式教学,让学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同时,在鉴赏作品过程中渗透美育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舞蹈演员的肢体美、线条美以及从中了解一个优秀舞蹈演员为艺术作品做到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辛勤付出,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培养自己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鉴赏水平和审美水平。
(三)寓教于乐,快乐学习,逐渐理解和体会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在教学中设计了模仿展示环节,在舞蹈形成的初期,各类舞蹈也是从模仿而来的,例如原始时期祖先们为了狩猎模而仿动物体态;各个部落为了人丁兴盛以模仿图腾而舞,民间舞中的傣族舞、壮族舞都具有典型的图腾形象。在鉴赏戏曲舞蹈时,可让学生来模仿其中的舞蹈角色,不仅使课程更生动,也使学生对欣赏曲目有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同时,让学生参与课堂,给出音乐,由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确定主题,用动作表现音乐,增加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处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在技能操作过程中,要求科学、规范、严谨的同时,对护理人员动作的流畅、娴熟以及美感也提出了新要求。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护理工作人员在给患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同样展现着职业的形象美,因此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教授舞蹈鉴赏课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肢体表现力,在让学生从有认识美的意识逐步提升到有表现美的能力。
(四)启发思考,升华思想,有所感悟。开设舞蹈鉴赏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情操,因此在欣赏作品之后,要对作品的内容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概括,使学生在欣赏优秀舞蹈作品之余,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引发对于人生的思考,从而得到人格的提升。
作为拥有医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对于医学生的培养,应以培养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为首要目标,以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为重要途径。在医学院校设置舞蹈鉴赏课的核心目的便是为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搭建良好的平台,为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综合素质提供科学、合理的信息渠道。总之,在医学专业学生中开设舞蹈赏析课程,要从医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来规划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上提炼出即达到人文艺术熏陶又符合学生喜好的舞蹈作品和鉴赏方法。
【参考文献】
[1]岳金莲.艺术文化素质教育与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构建[J].艺术教育,2008(8)
[2]周楷,邱振声.艺术欣赏[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7
[3]李源.高职舞蹈鉴赏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析[J].群文天地,2013(12)
[4]张扬扬.高职高专《舞蹈鉴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11)
[5]涂频.浅谈普通高校《舞蹈鉴赏》教学的必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
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它给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从课本到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程的授课模式与授课秩序,使美术学习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这门融合了各种艺术种类如语言、唱歌、舞蹈、律动、器乐、图画、手工、表演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的综合课程,它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有我很深体会,在这场新课标改革中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谈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美术鉴赏包含鉴别与欣赏,是用运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高中美术鉴赏课是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因此,教师要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教学,使学生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主要有两点:1.要通过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2.从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
二、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堂结构
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提高教学质量,把以往人们常用的直观教具如挂图等准备逼真地通过屏幕反映出来。改变传统的“组织教学——检查知识——讲解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课堂结构,针对美术特点,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课堂结构,建立“赏、问、议、讲、练”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互相之间并无固定顺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优化组合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问”、 “赏”是美术学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学生均可提问,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议”指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讲”指的是教师的针对性讲解;“练”指的是课堂练习,这在美术课堂中是最为重要的环节,通常都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三、教师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几条原则
1、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目标
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和鉴赏方法,了解美术学科各科的各个门类,通过鉴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作为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人文修养的提高是其问题所在,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他们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对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学生在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
2、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在主动参与了学习活动,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鉴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或者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别谈论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抛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画面。鉴赏与实践相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再次,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蕴,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刺激了鉴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此时教师要积极传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师若能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情景设置法等办法,往往事半功倍。创设课堂情景,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
3、要注意平时的搜集整理,精心备课
教好美术鉴赏,教师不仅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备好课前的材料,如恰当的实物、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典故等等。这些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加鉴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
4、举办展览为学生提供比较作品的机会
美术鉴赏课研究性学习中,当学生意识到他们对作品的一些假设需要修改时,说明了他们遇到了困难,这时教师可以举办一些经过仔细挑选并且在题材、风格和作用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作品。
总之,美术鉴赏教学可以利用的方法很多,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而且还要善于动脑,善于总结,一定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鉴赏方法来的。
1前言
体育舞蹈起源于欧洲、拉丁美洲,它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参与的可能;既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又采用体育竞赛的形式;在西方国家被看作一种陶冶情操和锻炼体魄的极好形式,并被认为是真正的艺术。近些年来,体育舞蹈悄然兴起,这项集体育与舞蹈、体能锻炼和艺术修养为一体的国际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吸引了广大群众,更备受大学生的青睐。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西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中的学生。包括大学一、二、三年级2800名学生(见表1)0
2.2研究方法
、
文献资料法;调查对比法;逻辑分析法。发出问卷2800份,收回问卷2745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2637份(有效率96.1%)。
3结果与分析
3.1开设体育舞蹈课,对培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和作用
3,1.1丰富知识
体育舞蹈包括现代舞和拉丁舞两大类,共十个舞种。现代
舞端庄挺拔,高贵典雅;拉丁舞热情奔放和充满异国风情。拉丁舞系中的伦巴,柔媚抒情;恰恰,灰谐花哨;桑巴,奔放热情:其各有风格、特点及区别。大学生学跳体育舞蹈大有益处.也可以培养其文学修养以及经常独立的观察、联想、分析的综合能力。
3.1.2培养气质和鉴赏能力
很多大学生不仅缺乏体育锻炼意识.而且缺乏身体姿势的掊养。他们很希望自己具备一定的艺术细胞融人举手投足之间.给他人一种美的感受(见表2)。通过体育舞蹈课可以培养高尚的情操,文明的礼节和优美的举止。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协调性,节奏感和表现力,也培养了良好的气质而且提高了学习者对音乐美、动作美、服饰美、姿态美等鉴赏能力。
表2对体育舞蹈的态度评价表概念:清晰模糊不知态度:喜欢一般厌烦人数226 1951 460 1477 1079 81比例%8.6 74 17.4 56 40.9 3.1
3.1_3锻炼了身体
体育舞蹈中的一举手,一抬脚,一转身,无不包括着身体锻炼的内容,每一个动作的完成必须需要身体各个器官的协调配合,一组动作的成功,往往需要数十次的反复练习,练习的过程无疑就是人体器官的锻炼过程。根据对其能量代谢指标的测试,发现华尔兹和探戈的能量代谢为7.57,高于网球7.30,与羽毛球8.0接近,最高心率女子197次/分;男子210次/分。实践表明,体育舞蹈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对加速新陈代谢有较大影响。
3.1.4是大学生社交的途径
大学的舞厅是学生社交、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而交谊舞自然成为社交的主要途径。很多大学生跳舞很不规范,也缺乏美感,通过体育舞蹈课的训练,规范了动作,提高了技能,培养了乐感、姿态。有了优美的身体姿势和良好气质,无疑增添了大学生的信心,在众多的大学生社交场合可以尽情发挥。通过这一途径,大学生培养了开朗的性格,并开拓了思想,培养了社交能力。同样,也是对自我适应的一种锻炼。
3.2高校开展体育舞蹈课有良好的教学条件
3.2.1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
高校的室内场馆,音响设备等,不仅可以用于教学,而且可以成为大学生展现自我风范、审度美的姿态,陶醉美的情操的场所。良好的设备伴随美妙和谐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练习热情,活跃练习气氛,达到增加练习密度、缓解练习疲劳的效果。高校从事体操、艺术等教学的师资很多,都可以经再培训转教体育舞蹈,且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素质较高,业务水平较强,是可以很快适应教学的。
3.2.2有较好的管理机制
高校校园绝大部分是学生、老师和家属所生活的场所,外来人不多,可以说是文化殿堂的一方净土,这样就给管理部门营造了良好的管理环境。高校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拥有美好的姿态和文雅的举止,这无不体现出了高校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育人环境,而高校对教学本身就有一整套系统的管理办法,这对学习是十分有利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在高校公体开设体育舞蹈课,不仅能推进学校体育向着终身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能促进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自愿地参加体育锻炼,并掌握锻炼的方法,用以指导今后终身体育锻炼,以强健的体魄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
4.2建议
所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1]“人文”与“天文”相对。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人文精神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和追求,尊重人的理想和信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人文主义教育重视身心和人格的和谐发展,强调应该使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注意美育,以发展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才能;还要注意德育,以使学生具备应有的道德品质素养。
1 中专舞蹈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文化部在1988年1月公布的《艺术院校的建设与改革方案》指出:“艺术教育建设与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舞蹈艺术作为人类特有的并为人所存在的精神现象,以借助动态形象为手段,表达人文情感为目的。自古就有“言之不足,象能显之”以及“歌以咏言,舞以尽意”等说法,都把舞蹈作为达情的最高层次,因为舞蹈语言与人类情感模式具有同构性质,用舞蹈来展现人类的情感生活,可以获得最为理想的效果。[2]回顾历史,就不难看出舞蹈的发展已不仅是形式上的转变更是文化上的传承。这就必然要求它的参与者具备人文情怀的表达以及传承这种人文精神的能力。
我国的中专舞蹈教育正是培养专业舞蹈艺术人才的根基,在注重专业训练的同时,更应加强学生人文知识的熏陶。舞蹈是一门表演性较强的艺术,不同于体育,或是杂技。它同时具有“人体文化”和“情感符号”的共性。只有内在情感与外在肢体统一了,才能真正发挥其感染人、鼓舞人、启发人和教育人的作用。我国舞蹈教育的目的,就是从这一点出发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如今在鉴赏舞蹈作品时,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舞者精湛的技术技巧下所诠释的人文内涵。例如舞蹈《孔乙己》该舞蹈的表演者是一名舞蹈学院附中的学生,他能够在短短几分钟的表演中找准特定风格化语言与特定人物性格的契合点,将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与舞蹈艺术完美的结合起来。并将编导的意向恰如其分地传递于肢体传达给观众,对于一个舞蹈参与者来说仅仅能够用身体机械地去表述舞蹈动作,而不注重平时对人文知识的捕捉、积累是永远展现不出作品内在的精髓。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我们的中专舞蹈教育作为专业舞蹈教育的基础阵地,担负着为国家输送优秀艺术苗子的重任。在培养目标上应特别强调人文素质和艺术能力的全面发展。
2 我国中专舞蹈教育的现状
2.1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适应。长期以来,中专舞蹈教育作为舞蹈人才培养的基础,存在滞后性。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国的中专舞蹈教育从为演出团体培养演员的单一目标扩大到为高校输送合格生源,从以往的满足文化系统内部对人才的需要,调整为整个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要。目前,在我国的舞蹈专门人才中,除了演员还包括编导、教师、史论研究、科学研究、艺术管理等人员。[3]然而,就目前的中专舞蹈教育而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然沿着技术教育的道路发展,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技术技巧的训练,忽视了文化内涵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我们的舞蹈中专学生给外人的印象总是思想品德差,文化修养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种现状的产生规结为:首先,从生源来看,不少学生是因为文化成绩差才选择读艺校。其次,舞蹈界(也包括文艺团体)一贯以专业能力来衡量一个舞蹈人才。第三,整个社会的态度趋于同情,从每年的高等学校招生来看,艺术类分数线往往低于文科或理工科类,而舞蹈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又是艺术类中最低的。
2.2 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平衡。我们的舞蹈学生总是有重才不重德的倾向,重情不重理的特点和重体不重脑的问题,从而形成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这种现状的产生规结为:首先,艺校学生自身的特点。艺术类学生往往与普通中学学生不同,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尤其是形象思维能力)喜欢引起他人注意,比较讲究个性,随意性强。再加上由于专业训练的要求,往往入校年龄较小,一般在11、12岁左右。童年期的心理特点尚未消失,逐步进入青春期,学生生理发育较快,心理发展也是矛盾重重,各项品质观念尚未定型,是教育的困难时期。其次,从课程设置的特点来看。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的交织,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转变,使学生从接受程度上有了心理选择,更容易被动态事物所吸引,无兴趣听文化课程,对科学技术以及政治理论知识厌倦,排斥。从而使得我们的学生总给人一种散漫,肆无忌惮的印象。第三,艺校的整体学习氛围,只顾强化身体能力训练,对学生综合能力开发较少。
3 中专舞蹈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辨证统一
3.1 由单一的学科知识技能教学到人文知识和学科知识双重教学。在中专舞蹈教育中,必须保证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两方面协调发展。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必须建立在丰富的人文素养之上。[4]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如何将专业技能与文化知识相互渗透的进行教学。例如,在英语课堂中插入舞蹈专业英语术语,并在每节课中抽出5至10分钟进行现场情景模拟,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创设情景,充分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非常适合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舞蹈专业学生。
还有如果在语文课堂里老师在教授《孔乙己》这篇课文时给学生们放一遍这个舞蹈,那孔乙己这个人物,《孔乙己》这篇文章会不会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更能增加学生的兴趣呢?再如我们在上民间舞课时,教师在讲授藏族舞蹈的基本风格,松垮、弓腰、上身微向前倾。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风格,就可以通过历史和地理方面的知识去分析,也可以布置成作业让学生主动去查找有关资料。从而不但能将专业和文化相互渗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2 由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到教师用人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人文知识精髓。教师在言传身授过程中引导正确审美和人生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为主体。教师在传递知识之外其言行举止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中专学生年龄较小,思想较为单纯,易受教师行为语言上的感染。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重视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尊重学生人格、思想、情感等。要善于给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正处于青春期的舞蹈中专学生,思想变化大,学习生活中会有很多困惑和迷茫,作为教师,要善于建立和学生之间的信任感,和他们成为良师益友,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宽容和鼓励他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3 由学校单一强调专业为本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情怀的陶冶。承载人文精神的不仅局限于课堂,还应重视建设校园文化生活。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孤儿院的慰问演出;邀请校内外舞蹈家举办专题讲座,有计划的开展舞蹈鉴赏活动,丰富人文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艺术、关注成功,并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心理及思想准备。
4 结语
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科技在创新,社会对舞蹈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转变。我们可以暂且将中专舞蹈教育定位于通向高等舞蹈教育桥梁的位置,舞蹈是一技之长,若是没有人文上的理解和关怀,仅仅是一位的学习动作,这样会使中专舞蹈教育走向一个极端。所以加强人文关怀,将舞蹈真正的变成一门学问,中专教育在其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中专教育必须达到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来带动学生对舞蹈意识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的良性循环。中专舞蹈教育只有把人文精神注入学生的素质发展,才能为社会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有用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辞海委员会.现代汉语辞海[z].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意义
公共艺术教育是在学科综合专业基础和公共艺术专业方向基础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对各种公共艺术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进行研究和学习,涵盖公共艺术本体形态、艺术形式、创作形式、创作观念、方法、技巧及审美意识等综合内容。自从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印发以来,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为主的选修课,如《音乐欣赏》、《艺术导论》、《舞蹈赏析》、《影视鉴赏》等。同时艺术理论的研究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但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至今尚存在很多不足,这就需要系统的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行深入研究,以解决现阶段的问题,为今后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有效的平台。
二、期刊论文、学术论文研究内容现状分析
(一)论文检索结果统计分析
2015年4月20日,笔者在知网中通过对“公共艺术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止到2016年3月16日,共检索到期刊论文1097篇;其中摘要中含有公共艺术教育的有317篇;关键词含有公共艺术教育的有382篇;主题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有413篇。学位论文260篇;其中摘要中含有公共艺术教育的有33篇;关键词含有公共艺术教育的有30篇;主题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有36篇。以同样的方式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进行检索得出以下结论。
根据表二我们不难看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论文在2012年处于高峰状态,随后的两年研究数量有所下降,应该说在2010-2014这五年期间从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从稳步上升到略有回落的现象,说明学术界的研究从狂热的探索到进入思考的状态,为迎来新的一次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做准备。
(三)公共艺术教育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年度研究热点主题词统计
期刊和学术论文的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主题词所概括出来的,所以笔者检索高频率出现的四项主题词来统计研究的热点问题。
由表三可以看出,5年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着重在课程、功能、教学、改革四个方面。
(四)公共艺术教育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研究分支学科的统计通过对高校艺术课程的开设情况统计,可以对研究者的研究领域有所了解。
通过表四可以看出,对于公共艺术教育中艺术教育的研究占有很大的比重达到66.3%,其次是音乐教育,占23%。对于美术、影视、舞蹈、书法的研究显然较弱。这明显说明普通高校学生对艺术教育和音乐教育更容易接受,对于美术、影视、舞蹈、书法的艺术门类接受能力也较弱。
三、2010年-2014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剖析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从1995年研究至今已有20多年了,从最初的确定公共艺术教育概念,到近些年来的各项深入研究,无疑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是发展的同时也有着不断地尝试、不断的探索与不断的创新。通过对2010年-2014年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统计分析,笔者总结出三个方面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第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在“美育”教育的功能方面的研究予以加强
邵阳学院姚武认为:全国的公共艺术教育大多还停留在提倡丰富学生文娱活动方面,对于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湖南理工学院徐振祥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重在提高学生个体文化艺术素养和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科目、教材和课程教学内容需得到统一;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曲琳琳认为:各普通高校一般都是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量、教学水平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增强了课程设置的随意性。陕西警官职业学院仲晴晴认为:公共艺术课程设置,需要分层次、选修必修兼有、统编教材。河池学院曾宏华认为公共艺术课中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没有找好课程定位。南通职业大学唐劲松认为:公共艺术课程应该是艺术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增强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原则。
第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需加强。
河南大学王新认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师应精通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掌握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文化价值观。
郑州师范学院韩若男认为:有很多非艺术专业领域的教师也由于种种原因承担了艺术类课程,最终将导致艺术教育的严重偏差。阻碍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快速发展。
盐城师范学院潘龙瑞认为:公共艺术教育专职教师少,教师的自身素质也同样存在的不同的差异,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受教育程度。
参考文献:
音乐欣赏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是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及提升学生音乐知识的重要举措,在高中教学阶段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中音乐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
高中阶段的学生都面临着高考这项艰巨的任务,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艰巨繁重。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在于音乐能放松他们的心情,缓解学生的压力。对即将面对高考的高三学生来说,在既紧张又封闭的环境里奋战,一般不会将音乐欣赏课程放在重要的位置。但事实上,他们这样一心只想学习的心态往往会带来既疲累又乏味的双重压力。有鉴于此,教师应该将音乐欣赏课应用于学生的学习实践,帮助学生分散压力。据科学证明,欣赏到一些动听的音乐后,人会慢慢地放松心态、心情愉悦。
以“聆听草原放牧”这一课为例,这一课不仅要求学生要学会音乐审美,还要学会打节拍。学生在学习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音乐的亲身体验释放压力,通过打节拍的方式,调节情绪与心情。所以,即使是对于高三阶段的学生来说,音乐欣赏课程也是非常重要且不可忽视的。音乐欣赏课程能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精神压力,构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坚持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及音乐欣赏水平。
第二,从学生的思想方面来看。
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一首意义非凡、韵味深长的曲子。这首曲子倾注了作者的深情,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的力量与魅力,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优美的音乐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也能让学生将这样的思想、精神应用于学习实践中,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情操,还能提高学生的学生动机和学习能力。
二、审美是高中音乐欣赏课程的目的
高中音乐欣赏课以审美为重点。审美并不简单地是一种艺术欣赏,而是通过这种艺术欣赏来培养人的艺术观、审美观、音乐观及欣赏观。在高中教学阶段,学生音乐审美观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音乐欣赏课程进行的,欣赏者通过对音乐进行聆听并得到收获。教材的第一单元“音乐与人生”中提到,音乐审美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纲”,是高中音乐欣赏课程的核心与目的。
所以,将音乐[第一 ww w .dylw.NET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审美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教师在教学中或利用备课时间收集能打动学生的资料并与学生分享,或通过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之美,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对音乐感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观,达到音乐欣赏课程的目的。
第二,让学生爱上音乐欣赏。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基本兴趣和审美倾向。要想让学生爱上音乐,就需要清楚学生爱听什么样的音乐、爱玩什么样的音乐,只有在课堂上展示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作品,学生才愿意去听、愿意去学、愿意去消化。教师需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圈,了解学生间交流的内容,获取有关学生兴趣爱好的信息,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兴趣。
其次,准备完善的课程背景资料。如在“聆听草原放牧”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课文内容之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来让学生爱上音乐欣赏。比如,教师可以引入蒙古舞蹈、蒙古摔跤等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再次,将学生的爱好与课堂要求相结合。仅仅满足学生的爱好当然抓不住音乐的精髓,必须还要有教师的有力引导才行。在高中阶段的音乐欣赏课程中,包括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面对复杂多变的音乐知识,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内容真正融入课堂。以古典音乐欣赏为例,在这个经济日益发展且科技日益发达的21世纪,很多人音乐的品位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古典音乐可能不会被新时期的年轻人所欣赏。有鉴于此,教师可以以情动人,列举很多音乐名人,讲述他们真实的故事,讲述他们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教师在讲述的同时将这样的音乐风格完美地灌输到学生的思想里,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的审美观。
三、如何提高高中音乐欣赏课程的水平
第一,提高自身素质。
俗话说: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那么教师必须是流水。高中阶段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必须全方位地发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教师除了要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充实相关背景知识,如历史、地理、天文等,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所以,在高中阶段,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学水平、知识储备及运用技能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极其重要。
第二,合理运用艺术教学手段。
只有教师合理地运用艺术教学手段,学生才能学以用之。只有教师用音乐的思维进行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高中阶段音乐欣赏课程的内容相对偏多,例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歌曲本身就要求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讲解方式,将音乐的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同时,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思维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例如,当教师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思虑周详,考虑课堂教学应该从什么角度出发学生会喜欢,或是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有效。再者,需要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爱好及特点进行教学。学生对不[第一 ww w .dylw.NET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同风格的音乐会有不同的学习态度,教师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的就是怎样的方式才能带动学生,并能将学生的音乐能力发挥到极致。
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课程繁多,但音乐欣 赏课程不可或缺,该课程的开展能为学生减轻学习压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赵洪敏.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审美主体间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2]郑莉凤.新课程改革下准格尔旗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项目来源: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特色化研究”(项目编号:20145JB354)
近年来,众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管理日渐规范,教学设施投入也稳步增加。随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发凸显,逐渐成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
1.课程目标设计单一、片面在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往往是把教学目标放在知识领域上,这样的片面设计,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缺乏对知识结构、能力获得的方式、能力结构进行综合立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现阶段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鉴赏艺术作品、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等、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吸纳中外优秀的艺术成果,从中了解不同国家、地区在文化中存在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创造美、鉴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从以往的目标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性、想象力、创造性能力。
2.课程教学内容单调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过度关注艺术学科理论知识。对跨文化、跨学科内容以及国际普遍关注的课题内容不够重视,这种不合理且缺乏独特性的艺术课程结构,不符合艺术教育的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艺术课程群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文学、艺术、舞蹈、影视、绘画、戏剧等艺术门类,可以具体分为艺术学科理论、艺术实践两个方面。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有重点的关注本国家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不断的传承其中的优秀艺术精神,同时也应该结合当地的区域特色,有针对性的介绍区域文化、传统文化和地方企业文化。课程内容覆盖面依然较窄。
3.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方式比较偏重传统的纸笔测量,主要有课堂作业、考试、小论文、讨论等形式。通过这种简单、粗糙、缺乏系统性的纸笔测量的方式考核学生成绩,是非常片面的。这种评价方式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忽视了公共艺术课程的特点,不利于全面了解学生艺术学习情况。无法真实的反映学生在知识、情感等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以纸笔测量为主要评价方式的评价体系,很难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成功,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从而影响未来更好的发展。鉴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公共艺术教育的现有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依据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以“艺术浸润技术,艺术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特色化课程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建设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的依据和原则
根据2006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国家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确定的目标:现阶段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鉴赏艺术作品、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等、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吸纳中外优秀的艺术成果,从中了解不同国家、地区在文化中存在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创造美、鉴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为依据来构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均以目标为参照标准而运行。构建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1.艺术性。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人文素质,并不是单纯的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当然也不是简单艺术欣赏课程。它是一种具有丰富人文价值内涵的综合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并不是简单的把艺术作为一种谋生职业技能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受到艺术的“教化”功能。
2.综合性。现实社会中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关系,任何学科都不可能脱离其他学科而单独存在。艺术与其他非艺术学科之间形成了一种互通、互补的艺术生态关系。这种良好的生态关系可以提高非艺术专业学生审美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与同感能力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这种艺术生态关系可以更好的改变现阶段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条块分割式的单一教学方式,造就符合时展具有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兼备的技能人才。
3.实践性。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艺术化的学习情境,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鼓励学生在艺术创造中相互交流经验,鼓励学生现场即兴发挥,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竞赛和技能大赛等实践平台,分享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取得的成效。
三、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一)特色化的内涵界定
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也要体现这一功能。所谓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即以艺术浸润技术,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理念,建设特色课程、设计特色活动、注重艺术体验和艺术实践,通过公共艺术教育让学生领悟质量之美、技术之美、服务之美,从而创造生活之美,体现高职特色。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化课程体系按照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方面构建,如上图所示:特色校园文化区域化特色课程特色化课程体系特色理论课程特色实践课程专业化特色课程虚拟特长班艺术学分艺术浸润技术,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学生领悟质量、技术、服务之美,体现高职特色。
(二)特色理论课程
1.区域化特色课程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要求各高校需开设《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等8种限定性选修课程,同时文件还指出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情况、研究成果、师资水平、所在地域特色等优势来开设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选修课程,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课程。在教材的编写上也缺乏自身特色,内容基本都是大同小异。在现有的《美术鉴赏》教材中,大多数课本没有涉及具有本地地域的知识,没有根据本地特色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也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长来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很少,教师很难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艺术素质的差距。这种单一的传授方式,对于那些非专业的选修学生来说,教学内容显得枯燥无味,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高职特色理论课程从培养服务地方人才的角度出发,把传承地方艺术精髓作为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最佳切入点和鲜活教材,研究挖掘地域内诗词、音乐、书法、绘画、戏曲、传统工艺等传统文化艺术作品,还有人文景观、文化名人、工艺大师等,作为各门类艺术鉴赏课程的极好素材。在实际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挖掘具有本地地域特色的人文内容,更好的融入艺术教学中。为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各个部门应该给予帮助,确保形成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教育项目。例如无锡作为“吴文化”发源地,可以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加入吴文化、惠山泥人、古运河等文化元素,在诗词鉴赏中加大对东林书院等诗词的解读和理解,开设“地方方言”、“区域文化讲座”、“锡剧名家名段赏析”等课程,让学生逐渐了解当地区域文化和传统文化。
2.专业化特色课程
高职教育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以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要求为宗旨。为使学生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等综合素质,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可根据这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开发建设与专业相关的艺术鉴赏和艺术设计课程。如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懂设计、通工艺、精操作、会维修、能创新”,我们可针对性的开设《工业产品造型鉴赏与设计》等课程,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旅游、酒店专业的学生开设《舞蹈鉴赏》《音乐鉴赏》类的课程,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服务素质和艺术修养。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终归是要到企业中去,到生产一线去。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在校期间就熟悉和了解企业文化,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对于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尽快融入企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开设“地域文化与企业文化”等课程,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逐步了解当地企业文化,帮助学生迅速融入企业,适应岗位需求。各类行业对职业素养的需求是有差别的。针对行业的职业特点,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影响深远。各行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各不相同,但吃苦耐劳的专业品质,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等是各行业都要求毕业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这些职业素质的养成不仅需要在专业课程学习、实训实践教育等教学环节实施,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也可以有所体现。如邀请相关行业专家、行业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等到校开设专题讲座,就职业发展前景、职业精神、典型事迹介绍等方面和学生面对面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认识、职业素养和就业期望。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在校园文化中融入行业企业文化,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行业企业名称命名校园道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融入了行业企业文化,在校园中构建了一堂隐形而又无处不在的特色课程,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学习生活,耳闻目染,自然对行业企业文化加深了了解,提升了职业素养。
(三)特色实践课程
1.虚拟特长班。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挑选部分有一定基础、兴趣浓厚的学生组建虚拟特长班,每年9月份新生入学,各课程指导教师从大一新生中选拔有专长及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初步培养对象。同时也招收部分自愿参加的学生。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发展情况进行调整,为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班。凡参加艺术特长班学生可优先参加校内外文艺表演,优先选送参加省市级艺术展演、学分奖励政策等。我校艺术特长班设有舞蹈、国画、书法三个班级。培养时间为3学期,共计6学分,同时可免修公共艺术教育和文化素质学分。学期培养结束后,根据平时成绩、艺术实践、课程考核、参赛情况等综合评定给予6学分。因学生个人原因放弃课程学习者,均不给予学分。开设特色实践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种实践课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艺术学习热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艺术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到生动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整个教学过程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艺术学分认定。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同时也应该具备创业、创新、交流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2005年起规定学生在毕业前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外,还要完成文化素质分方准予毕业。文化素质分为必修学分,包括公共艺术课程、校园文化活动、人文素质讲座、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实践与等方面,在此前提下,学院鼓励学生多修文化素质学分。
3.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在步入职业生涯过程中,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成功的基础。在现实社会中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往往缺乏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成为影响其更好发展的障碍。高职院校在推进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内涵建设,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培育和发掘一批骨干学生,组织开展特色品牌校园活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使其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举办的五四科技文化艺术节,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重点开发利用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参观、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教学活动的感染力和权威性,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类文明从“物质时代”进入“精神时代”,美育的意义、作用愈益重要、突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将愈发得到重视,在注重个性和创新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公共艺术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美育知识的教育与熏陶,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飞明.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途径和措施[J].机械职业教育,2009(6).
1.音乐欣赏课程有助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体现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饱含丰富的思想情感,或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老师的尊重,对父母的感激,亦或是对朋友的珍惜等等,这些作品能够带来思想上的鼓舞以及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电影《上甘岭》中《我的祖国》,独唱部分抒情委婉,一唱三叹,合唱部分气势磅礴,增强独唱部分情绪。聆听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历史背景下人民对祖国的深情歌颂,对家乡的美好回忆,以及保卫祖国的果敢决心。通过不同题材的作品欣赏,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进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音乐欣赏课程有助丰富大学生人文知识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文学、历史、戏剧、舞蹈、绘画等领域有着密切联系。在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引导学生欣赏分辨不同文化传统下产生的世界音乐,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与不同文化形态下所产生的音乐,感受东西方音乐在文化上的差异,培养学生用“平等”与“差异”的人类学视角去看待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如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楚汉之争,古琴曲《广陵散》是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的聂政刺杀韩相,这些作品都蕴含了大量的文学、历史知识。
3.音乐欣赏课程有助拓宽学生思维上文中提到,通过欣赏不同民族的世界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起全新的文化研究视野,从多元文化视角多维的去看待世界。聆听音乐的过程是人们在头脑中对音乐形象的在塑造过程。每个人的先天遗传情况不同,思维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大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后天学习与训练。音乐欣赏在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的同时,也有益于人们对于运动控制、记忆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使大脑功能得到更广泛地开发和利用。二胡曲《赛马》中具有许多对现实世界的音响模仿,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音型的听觉联想,进而展开创造思维。李岚清同志说:“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对他们进行这方面普及的教育,给他们补上一课……使得这批跨世纪的青年知识分子能够有这方面必要的修养……”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人的思想意境和高尚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1.量化教学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关于教学方法的评价指标,应该在教学改革与建设中作为重点。教师能否融汇本学科前沿知识、能否将跨学科知识贯通与课堂,实现教学多样化、个性化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较少。因此,增加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的确定性、可操作性,能使教学评价体系制度化、标准化发展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各层次评价体系的构建。
2.完善音乐教育的考核、评价系统构建完善的音乐教育考核评价系统,从课程教学工作量、学生课外艺术活动及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成果、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设立相应指标,更为符合音乐教育的本质特点,能够进一步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活跃丰富教学气氛。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071-2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都在大力提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开设的艺术课程门类多达数十门,其内容涉及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书法、摄影、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为学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还存在艺术欣赏形式的多样与教学方法的单调之间的矛盾,太多的求知欲望与文化素质课课时较少等矛盾。如何在艺术鉴赏课教学课时稀少的情况下,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使大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真正短时高效并得到提高,这必须有科学的素质教育理念和方法。
一、艺术鉴赏的内涵和功能
艺术鉴赏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美育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艺术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是“人们对艺术形象感知、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因此,鉴赏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开展艺术鉴赏课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艺术接受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懂得什么是真、善、美。通过经常性的审美活动,可以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心灵。从而使学生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
二、艺术接受
艺术接受是指一定时代、社会的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文化和心理要求在鉴赏、读解、阐释和评论艺术作品过程中,对艺术作品的选择性认同和创造性实现。这种接受是主动而非被动的,它包含着欣赏者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及再创造等等心理活动。
按照接受美学观点,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两极:一极是艺术的,即创造主体生产的文本――未经读者鉴赏的艺术家的“一度创造”的产品;另一极是审美的,即接受主体对文本的具体化或实现――经过读者阅读、品评、鉴赏等检验的作品,它是接受者在“一度创造”基础上进行“二度创造”的产物。接受者对“文本”进行“二度创造”并现实地鉴赏作品和实现作品的过程,就是艺术接受。
解读艺术作品之前必须要有一定的能力,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首先必须了解各艺术门类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的语言是点、线、面和色彩;雕塑的语言是空间中形与形关系和质感;音乐的语言是声音、节奏和韵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阅读文学作品读者也应有相当的程度。首先是识字,其次是大体的知识,而思想和感情,也须大抵达到相当的水平线。否则和文艺即不能发生联系。”譬如欣赏水墨画,你必须了解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是气韵、神韵、淡、味、妙、意境等具有想象性、精神性的一些范畴,熟悉中国艺术一直秉承的理想,比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讲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传达,讲究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味,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等等。只有这样,你才能对艺术作品其内在的人、事、物、景及思想、感情、哲理等内容美与语言、结构等形式美进行感知、理解、评析,也即审美。
所以,必须构建审美心理结构。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就是由此而发的。认知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所构成的框架完善程度,将决定艺术鉴赏能力的高低。在这一点上所有艺术都是相通的,如鉴赏古希腊艺术家阿耶桑德罗斯等3人创作的雕像《拉奥孔》。如果你从作品中得出:人物刻划非常逼真、比例协调,作品表现了雕塑家对人体解剖学的精通和对自然的精确观察,以及纯熟的艺术表现力和雕塑技巧。这只是对古希腊雕塑的再现性和形式感的表面认识。如果你能在充分了解希腊神话故事,再运用雕塑、美学等知识进行鉴赏。你就会发现雕像中的拉奥孔虽然遭受巨大痛苦,但并不号啕大叫,而是节制着自己的感情,口仅微张,显示出希腊艺术所特有的古典理想:“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并发现由于作品过于强调人物极度痛苦的外在形态,缺少更深刻的心理刻划,所以并非是艺术上极臻完美之作。但《拉奥孔》鲜明又突出地显示了希腊化时代雕塑的激情特征,从而成为该一时代的典型代表作品。如果能得出以上评价,说明你的鉴赏能力比一般的欣赏者要高了一层。头脑最简单的人可以看到细节;专业知识较为丰富的人可以看到形式语言的表达方式,比如对比、均衡、节奏、韵律;只有那些具有更高理解力和敏感性的人则可以发现某种逐渐揭示出来的内容意义。
三、艺术鉴赏能力培养的途径
艺术鉴赏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审美活动要开展首先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客体方面的条件;主体方面的条件;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大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在客体方面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优秀的艺术作品
审美活动的开展在客体方面的条件,首先要有审美对象的存在,而且对象要有鲜明生动的形式和吸引人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授课时,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和软件,比如多媒体等,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形象生动。在授课方式上要有互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也可采用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有成就感,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更有利于欣赏能力的培养。
(二)艺术欣赏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感受
1.审美活动的进行必须以个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是审美方面的生理能力与心理能力的总和,包括先天的感官感受能力和后天的审美辨识能力。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充分说明对美的对象的欣赏需要审美主体本身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得到美的感受,欣赏美的对象。审美活动的进行首先要通过感官去感知到美的对象的存在,然后才可能做出生理、心理的反映,基本的生理感官的感受能力是审美活动得以产生的一个前提。完全喑哑的世界,完全黑暗的世界,完全色盲的世界,是我们正常人无法想象的单调。那样,《梁祝》、《二泉映月》对某些人而言等于不存在,《大卫》、兵马俑也只是虚设。
每个人的教育背景,爱好也不一样,欣赏水平也不一样。这就不能沿用旧有的“百分制”的作业评价抽象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结果。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利于艺术的个性发展,对艺术鉴赏评价的改革应首先注重艺术的这种个性发展,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都给予极其个性化的评价。多鼓励学生,指导学生参与课外学习和实践,要指导功夫在诗外。
2.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审美需要
审美活动的产生要以人的审美需要的存在为前提。人具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审美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之一。人有这种审美的需要是审美得以产生的一个前提,因为一个人如果还只是处于低级的生理需要,没有审美的需要,那他就不会去审美,得不到审美感受。这种需要有时又建立在教师的关注和期待以及善意的评价上。这种评价方式可以采用“皮格马利翁”的心理效应模式淋漓尽致的发挥,如“你太有创意了”、“你的观点很新颖”、“你的想法有意思”……,这种建立在对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其个性发展基础上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使他们的学习信心百倍,有助于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3.要展开审美活动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审美态度
所谓审美态度,主要是指一种非实用功利的和非抽象逻辑的态度,即从实用功利考虑和科学探索中解放出来,在自由的心态下只拟欣赏事物的“形象”本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只有完善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在自由的心态下进入审美。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课堂讲授中真正做到“授业解惑”。比如在讲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形式美的同时,讲授作者的奋斗历程,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态度。
(三)创造适宜的审美环境
审美环境是人与世界(对象)能否交往、对话,能否展开审美关系的外部客观条件。这一点有时也相当重要,因为它会影响到人的心境和人对审美对象的看法。学校审美环境,不只限于艺术鉴赏的课堂教学,除此之外,还有校园环境、人文环境等都需要营造。比如帮扶学生完善艺术社团;组织书画展览、音乐会;举办艺术名家的讲座、演出;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艺术比赛等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都是有益的。
总之,艺术鉴赏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我们只有遵循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认识艺术教育的特点,尊重艺术鉴赏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建立和完善认知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在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中逐步培养审美能力,才能获得艺术欣赏教学的艺术效果,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德)姚斯.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舞蹈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能力,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舞蹈人才为主要目的,是知识性教育、素养性教育,是提高人的审美力、艺术鉴赏力,提高舞蹈欣赏水平和文化修养的一种艺术教育。马克思曾说:“如果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舞蹈作为一种主要以富有节奏韵律的形体动态表现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艺术,虽是特定的人体具象,但同时表现出来的常常是一种抽象形象。正所谓“舞蹈是一种情感艺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没有一定艺术鉴赏力是不行的。舞蹈教育应使受教育者懂得舞蹈艺术的特性,了解舞蹈艺术不同种类的表演风格和形式,通过简单的舞蹈动作吸引受教育者,使其参与到舞蹈学习与表演中来。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中产生快乐,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宣泄出来,因而产生舞蹈。可见快乐是舞蹈非常重要的情感元素。
那么,舞蹈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呢?
一、自娱性舞蹈的情感交流和促进团结的作用
自娱性的舞蹈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交流感情和促进团结的作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社交舞蹈有着很长的历史,只是后来才渐斩消失了。其间,主要是越来越僵硬的封建意识起了桎梏作用。但是在民间,舞蹈促进友谊和团结的作用并没有消失。例如,在北方的某些农村,至今还有利用春节组织秧歌队互访的习俗,通过互访来增进友谊。如果平日有些误会,通过秧歌活动也就烟消云散、和好如初了。
二、表演性舞蹈的认识和教育作用
表演性舞蹈主要是通过演出供人欣赏,使人们从欣赏中得到娱乐和休息,这是它的直接作用。但更主要的是使人通过欣赏得到某一方面的生活知识,受到某种思想情绪的感染,这就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当然,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自娱性的舞蹈中也有一些是具有表演性质的,如东北秧歌、山东秧歌、花鼓灯,节日广场上的舞龙、舞狮等,对围观的群众来说,都可以说是表演性的。在我国的舞台上,有许多表演性的舞蹈作品来自自娱性舞蹈,但它们经过舞蹈编导,以主题思想和人物的重新整理、编排、加工、提高、创作而成,并通过演员的表演传达给观众,以起到鼓舞、启迪和教育的作用。
显然,无论是自娱性舞蹈,还是表演性舞蹈,只要正确引导,都能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有着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
“快乐”应该始终贯穿于舞蹈教育中,其理由有以下三点。
1.快乐舞蹈符合人们的精神需求。人在舞蹈中要寻找的就是快乐,快乐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容易被大家接受,人的创造、想象、表现和艺术修养等综合能力都能通过舞蹈得到提高。
2.普及舞蹈,普及健康理念,是当前舞蹈教育的新观念。舞蹈是一种有效的美育手段,它充分培养了舞蹈学员高雅的情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句话用在舞者身上是不恰当的,因为每一个形体语言的表述都需要用心和脑来表达,否则就不会生动。所以说普及舞蹈教育对于提高舞蹈学员的智力也有一定的帮助。舞蹈既能提高艺术修养,又能促进健康,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3.快乐舞蹈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国家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的舞蹈各有特点。各民族人民通过舞蹈活动,可以互相交流,加强团结。
我们要在舞蹈教育中贯穿快乐舞蹈的理念。
1.从根源抓起,建立快乐舞蹈的创作观念。在这方面,西方的现代舞蹈意识对我们的舞蹈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应合理地吸收这种创作方法。强调舞蹈创作的主体精神和舞蹈编导的主观作用,注重抒发心灵感受,打破传统的程式规范和时空关系,遵循人体运动的自然法则,等等,在实践中细心探索,不断创新。现代意识在舞蹈创作中不是空洞、时髦的字眼,它是社会发展到最新阶段所体现出来的人的最高自觉。这种现代意识应是舞蹈家站在历史阶梯的最高层次上观察当今的社会,对社会历史发展、政治经济模式、各种人之间的关系、民族精神等所获得的最新认识。
2.任何时代的舞蹈艺术的存在和发展都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快乐舞蹈的经济基础。广大人民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基本小康的目标,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快乐舞蹈应运而生。同时,快乐舞蹈又使人民群众精神愉快,在运动和娱乐中放松身心,有更多精力学习和工作,从而又能促进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认为:“舞蹈是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在舞蹈教育中提倡快乐舞蹈,发展快乐舞蹈,一起享受舞蹈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艺术素养是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的,通过对人的情感与心理的训练和培养而建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包括艺术感知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等。
一、成教生艺术素养的现状
成教生主观上对艺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从整体上看艺术素养较低,亟待有效提升。
1.成教生的审美意识不强。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对艺术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不能从促进入的综合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艺术,造成了主观审美意识不够强。
2.艺术基础知识不扎实,艺术能力不高。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说出艺术名作的作者或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在对艺术作品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上,很多学生的表现都不理想。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基础性的艺术学习。
通过对某地的7所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学生艺术素养不容乐观。如会五线谱的学生只占调查人数的7.9%;非艺术类学生人学前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仅占20%;在问及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有无信心时,只有34.8%的学生认为有信心;21.7%的学生不知道中西方美术的区别,71.9%的学生对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了解很少。
二、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
艺术素养教育,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实施这种教育的目的,为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健康向上的艺术情趣,从而使人们获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1.积累丰富艺术知识。艺术是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和曲艺等门类的学科,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进步的艺术,从实际生活出发,塑造典型形象,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质,具有认识社会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的作用。积累艺术知识,不完全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质的问题。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某个艺术门类的丰富知识,最为主要的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该门类艺术的感受与鉴赏的正确的审美标准;广泛的阅览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这种标准,但大量的、零散的艺术知识不等于这种标准本身。
2.提高艺术鉴赏力。鉴赏力是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对审美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和欣赏程度,并能给予恰当的审美评判。艺术素养教育在内容上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两个方面。二者中一个侧重创造实践,一个侧重欣赏活动,途径虽然不同,但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却是一致的。特别是在艺术素养教育中,艺术欣赏比艺术创造运用得更为普遍。艺术欣赏活动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欣赏能力的高低也是艺术素养高低的主要标志。
3.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审美人生态度指的是人们对生存环境的事物由愉快的情感而产生的亲切和悦的认同,这种愉快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灵魂的而非肉体的;这种认同的指向是事物普遍的形式而非特殊的质料,因而它是自由而无羁绊的。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关键是要有一个与万物融为一体又高于万物的人生境界,这就要求人们对人生、对世界、对人类的历史与未来的本质有宏观、恰当的体认与把握,简言之,就是要把遥远拉到眼前,而又把眼前放置遥远;把历史看成现实,又把现实当成历史;把瞬间当成永恒,又把永恒当成瞬间。我们对现实怀抱着一种审美的、艺术的态度,于是生活中的平凡、艰难、琐屑、索然就变得美好、神奇、富有魅力。
三、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
1.哲学知识普及活动。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对青年成教生进行哲学教育,增强其理论思辨能力,有助于他们高屋建瓴,把握整体,突破各具体学科的局限,超越人文与科学认识的界限。把哲学教育作为“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哲学思辨,去探究超越于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理想、信仰与终极关怀,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艺鉴赏教育活动。文学艺术是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和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文学艺术作品包含人们对不同时期人的生存状况的描写和反映,同时也体现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不仅能引发成教生的思考,而且能够升华成教生的人文关怀、润泽成教生的心灵、促进成教生人的本性的觉醒和提升。通过引导成教生进行文艺作品鉴赏,能够让他们领悟美的真谛,培养成教生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进一步提高成教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对文学、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和评论能力,能借助文学、美术、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能将追求完美的意识渗透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3.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加强对我国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成教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让学生重塑民族人文精神,树立奋进图强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4.世界文化教育活动。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和发展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不同民族经济政治和地理因素等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没有民族文化的差异就没有世界文化繁荣。通过对世界文化的教育,成教生对世界文化及思想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人民的历史,掌握历史发展的脉搏,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基本措施
目前,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已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师资等。可以说,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仍是任重而道远。
1.坚持整体教育观。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有全面的教育。艺术素养教育通过培养“会审美的人”在整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对人的个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素养教育作为促使个体素质提高、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大。
2.规范教学管理。艺术素养教育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严格的教学要求是其关键的环节。艺术教学应和其他教学一样,列入教学计划,有一定的考核,并计入学分。国外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如在美国,不少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系所开设的部分课程都面向全校,各系学生可以自由选修,得到学分,而有些大学则将艺术列为必修课。
3.师资队伍是保障。许多高校艺术方面的师资队伍基础相对薄弱,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在有限的资源里狠挖潜力,建立一支实力较厚实、结构较合理的艺术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