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古代关于爱情的诗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古人在文学创作中非常注重捕捉大自然中的客观物象,并且擅于利用感性思维来借景抒情,将文学创作和融景写情充分结合起来,从而在描写客观外在事物中寄托自己对生命的感慨,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审美意象。“桃”在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桃寄托了深厚的情感。桃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分布在中国各个地区,并且人们在栽培、使用以及食用上开发了多种方式。人们非常重视“桃”,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桃树,这也给古代文人创作提供了充足的题材,“桃”和人们的生活、体验以及情感密切联系起来,“桃”具有丰富的表征意象,在历朝历代的文人创作中,都喜欢用“桃”的意象来指代自身的情感,充分体现“桃”的象征意义。由此可见,古代文学中“桃”的审美意蕴非常丰富,值得人们推敲和研究。
一、“桃”的美感特征
桃花、桃树的形态非常优美,桃花的花朵比较浓密,并带有一种妩媚的丰腴美。桃花盛开在阳春三月,气候怡人,成片的桃花能够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动态美,桃花嫣然、如彩云、锦霞一般,其艳丽妩媚超过了其它所有花卉。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骚客有很多以“桃”为主题来写作的诗文,在诗歌作品中不仅具有妩媚,而且伴随着清风,带给读者清新自然、舒爽怡人的感受。《诗经》中描写“桃”的诗篇非常多,这些诗篇中无不寄托着诗人的爱情。在宋代诗人陆佃的《埠雅》写到“梅花优于香,桃花优于色。”由此可以发现,古代文人对桃花的花色之美非常赞誉,古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把桃花的物色和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象征意蕴,起到抒情表意的作用。后来,桃花逐渐脱离自然物象,并开始赋予了别具一格的文学意象,桃花的独特文化意蕴使其能够充分行使自身的社会文化符号功能。在理解桃花的观念形态意义时,必须深入了解桃的枝、叶、花等生物特性。
二、“桃”象征了季节物语和爱情婚姻
“桃”生长于阳春三月,作为春天的代表性植物,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在早春刚刚来临的时节,桃花的荑萼满枝,逐渐开始呈现红色,给碧绿的春天画上一抹明丽的红色。在宋代诗人黄升的《重叠金•除日立春》有这样一句描写春天的诗句“一笑绕花身。小桃先报春”,这也体现了在春天来临的时节,桃花最是先绽放的。在我国古代诗词中通过用桃花来歌颂春天的美景。就像《采桑子》中写到“桃花已作东风笑,小蕊嫣然,春色喧妍。”桃花和东风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一同出现,象征着生命的蓬勃生机,这也是春天来临的重要昭示,早春时节,万花齐放。同时,“桃”也充分象征了古代文人的爱情婚姻,桃花盛开在阳春三月,爱情也是发生在三月份的春季时期,桃花是象征着婚爱的重要景物,春季时期也是发生婚嫁和情爱最频繁的时期。在春天时节,运用桃花作为婚嫁的点缀物,能够充分描述女子对爱情的渴望。桃花通常用来比喻年轻貌美的女子,也就是婚嫁爱情中的主人公。在现代生活中也有常以“桃花运”来象征女子和爱情。当人们的爱情产生裂痕时,或失去爱情时,把桃花比喻成飘落成泥,让人们产生了一种怜惜叹惋感。例如:唐代著名大诗人陆游曾经和唐婉分手之后,见到飘落的桃花,从而有感而发,写下了《钗头凤》这一著名的词曲,其中有这样一句描写桃花的词句“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这代表着桃花已经飘落,美好的爱情变成了回忆,诗人对爱情的叹惋。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骚客以“桃”为主题描写了一系列动人的爱情故事,在唐代文学中,以明丽优美的桃花景色为主题,咏叹了诗人对红颜知己的惋惜,对爱情的向往,寄托了丰厚的情感意蕴。唐代著名诗人李熠在《蝶恋花》中写到“桃李纷纷香暗度”,诗人利用“桃花”诉说了自己对红颜知己的阑珊意蕴,惋惜女子的容颜和桃花一样,消逝的速度非常快。
三、以“桃”隐喻个体生命和道德人格
(一)对个体生命的隐喻
在古代的文学创作中,“桃”的意象和古代美貌女子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桃花和传统的“梅、兰、竹、菊”等植物相比,在喻示文人风骨上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桃花盛开在阳春三月,花朵比较艳丽妩媚,姿容丰腴,正是由于桃花具有这种独特的美感形态,才能让文人诗客们联系到青春曼妙的女子容颜,以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容颜和婀娜身姿,不仅体现了桃之美感,而且也反映了女子的妍丽,在诗经中曾经有记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的生物特性和年轻貌美女子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形态比较端庄、颜色妍丽,具有淡淡的香气,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自然朴素感,这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桃花喻美人诗词。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桃李佳人的案例,而且自魏晋时期以后,文人在描写女子妆容时,采用更加细腻的笔触来进行描写,在诗词中出现了许多带有“桃”字的词汇,例如:“桃脸”、“桃花面”等等,通过红艳的桃花形容了灿烂的少女面庞。而且在描写桃花的诗词作品中,把“人面”和“桃花”密切联系起来,能够让人们在头脑中感受到美人如花的美好意境。自此以后,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人面桃花”这一固定词语。此外,“桃李”的结合应用,用来表现教师育人,从西汉时期著名诗人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写到“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果”,在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在秋天能够收获到果实,在培养果实时,必须选择具有价值的培养对象,才能获得良好的结果。在我国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桃李门墙”、“桃李满天下”的说法。
(二)以“桃”来比喻道德人格
“桃”不仅可以象征个体生命,而且可以比喻道德人格。“桃”代表了正面人格,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就是说桃树和李树在平时安静生长、开花以及结果,从来不会大声宣扬,但是能够吸引大量的人群来乘凉、品尝果实,长此以往,在桃李树的下面形成了一条小路。古人运用“桃”的正面意象来象征古人的精神品格和崇高境界。同时,许多风流才子喜欢运用桃花来作诗,在字里行间表现了一种超脱于凡俗的境界,能够引起了文人雅士的赞赏和喜爱,也可证明桃花代表了一种洒脱的心态。此外,“桃”也象征了一种“负面”人格,诗人在认可“桃”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对立声音。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经写到“桃李卖艳俗,路人行且迷”,其中以桃花来作为讽刺的对象,表明桃花过于艳丽,路人在观赏桃花时,容易被桃花艳俗的外表迷惑。桃花不像梅花一样坚毅果断、松柏一样坚贞伟岸,自身没有任何优点。
四、“桃”所表现的生命意蕴和人生感悟
古代诗人在文学创作中非常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认为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灵性,“桃”作为一种最具有寓意的植物,最早进入了文人的创作视野。桃树的叶子非常茂盛,花朵非常艳丽,以“桃”作为祈求对象,能够使自己的宗族生生不息。桃花盛开就像人的青春一样,绽放时间非常短暂,很快就会消失。所以桃花主要用来比喻红颜薄命的女子,和女子的命运密切相关。在《葬花吟》中曾经写到“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其中桃花寄托了林黛玉一生的感悟和人生宿命,当读者在吟读这句诗词时,就会感到黯然神伤。
五、桃代表了人们心中理想的世界
在我国的原始社会形态中,存在许多群体祭祀活动,而这些群体祭祀活动大多选择桃林作为祭祀地点,这也为桃树赋予了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在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夸父逐日》中曾经写到“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把手杖抛弃之后,形成了“邓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桃林”。自此以后,桃树一直作为古代历史上夸父族的图腾,作为人们重要的精神象征,对神灵的敬畏。同时,桃树的寿命非常短暂,然而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却记录了大量关于桃树的资料,其用来代表“长寿”的仙家之物,在《西游记》中曾经写到,孙悟空偷吃蟠桃,获得了高深的法力和寿命。自此以后,在人们祝寿时,通常需要吃“寿桃”,寄托着我们的祝愿。
六、结语
自古以来,桃花一直顺应自然、适时开落,是广大文学作家们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桃”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能够带给人们一种独特的意蕴感受。
参考文献:
[1]龙静丝.论沈从文作品中的乡愁与审美意蕴[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2]童文俊.浅论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中"言、象、意"背后的审美意蕴———以八上《桃花源记》和《背影》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32).
[3]黄少娜.朱淑真词的花意象及其审美意蕴[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6(03):30-33.
[4]曾蒸.浅谈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意蕴[J].科技展望,2016,26(24).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晚唐诗歌的艳丽而婉约给人一种美妙的感受,“晚唐之诗,秋花也;”晚唐的诗歌就像秋花一样幽艳,对于宋代的词曲也有着引导的作用。正如李商隐的诗歌一样,对于宋代西昆派的诗歌,唐宋婉约词人以及后来清代的许多关于爱情戏曲的戏曲家来说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他的诗歌很多都参透婉约词,表达了爱情真挚纯洁的高贵品质,同时对于受到重伤后仍然保持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态度和坚守着一份执着,这对于唐宋婉约词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本文想浅谈李商隐诗歌与唐宋婉约词的关系。
在李商隐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他的爱情诗,个人认为这与李商隐的爱情生活是分不开的,李商隐对于爱情所抱有的真诚,包容及理解的态度却都总是以悲剧收尾。所以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大部分都是抒发了爱情的痛苦情感。《无题》(一)“作夜星辰作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歌中双飞翼完美的表达了相见时的幸福,温暖,分开时的痛苦和难过,这是恋爱中所有恋人都有过的爱情别离情结。抱着对爱情有着非常浓厚的相思和期盼,有着无限美好的回忆,拥有着对方的喜悦以及对于爱情精神生活的美好追求,同时,这其中又有着无法言语的无奈,辛酸与痛楚,对于爱情的间隔,也有着爱情的重重艰难阻隔,苦苦的守候着爱情,守候着回忆,期盼着与恋人的相见这一复杂纠结的心情。《无题》(二)中也有着同样的感伤和期盼,“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用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多么沉重的一声叹惋啊。“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他在爱情中是真诚投入的,但是却又有那么多的无奈,刚与恋人愉快的见面却又要面对即将的分离,想到此后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够再次相见,这让他又多了一分感伤。更何况青春即将逝去,东风无力,百花凋残,自己的伴侣,自己心爱的人究竟在哪里呢,这样让人苦苦期盼,苦苦等待的情景,让人情何以堪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以“丝”谐音为“思”让人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对于恋人,对于爱情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由思恋转变为对于别后的设想。早上起来对着镜子梳妆;“愁”“改”两个字展现了她因为想念他而引起的现在忧愁,忧伤的感情状态。“月光寒冷”将男主人公因为女主公不在自己的身边,感到孤单,寂寞,空虚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生活的现实让这一对恋人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去承担爱情的这份责任,让两个相爱的人忍受着分离的痛苦,让人为他们流下同情的泪水。
晚唐诗人李李商隐还有一些著名的关于夫妻爱情的诗歌,比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诗人在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最朴素的文字,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郁闷、孤独、苦寂的孤苦心情,同时又想象了与妻子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完美的展现了诗人对离别之苦、对妻子的思念,同时又满怀相逢期盼的复杂心情以及作者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精神。而从侧面也看出诗歌中所包含的诗人对于现实的不满与愤怒,他只有希望着,憧憬着,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和妻子重逢。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唐宋婉约词中,相思,别离的爱情是核心主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竟无语凝噎。”,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都曾让我们无数次的为之感动。这些表现的方法不同,风格也是各具特色,但是都同样拥有着李商隐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对于爱情执着与坚守,真挚与纯净,憧憬和忠贞的追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的诗词对于婉约词的影响和启迪,但是又有人认为李商隐的诗歌并不能仅仅只把它当情诗来看待。蒋凡曾经就这样说到:“我们可以把它当情诗,但是他又不仅仅只是爱情诗,因为诗人坚贞纯净的爱情与高尚的精神寄托在同一诗歌中得到了完美和谐的高度统一.在此,爱情说与寄托说已经不再是截然对立的了,而是有所沟通和协调的,也就是说,寄托说并没有否认这其中确实有爱情之意,但是爱情说也同样没有将其中的一些寄托排除出去,两者是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的。” 正如诗人李商隐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一样,其中不仅仅只有爱情的存在,其间还表现了一种精神的寄托。在婉约词中,同样也如此,在表现了爱情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更高的理想抱负和人生追求的态度,有着对于国家,对于人世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些思考与追求所引起的失落与感伤的心绪深深的沉淀在词人的心里的最深处,所以,在写词的时候就无意间展露了出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李商隐的诗歌和唐宋婉约词都把身世与完美的柔和,使诗词有着政治与爱情,感伤与执着等这样多重的感伤凄楚的心绪。
李商隐的诗歌非常注重在艺术上的构思和遐想,从生活中非常一般的题材中发现新的意境,给人意想不到的感受。在思想内容上,李商隐的诗歌展现了爱情真挚,美好的品质,启迪了唐宋婉约词中对于爱情主题的色调,为唐宋婉约词的风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把自身的感受与完美的结合起来,使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感伤与憧憬,绝望与执着等多重律感得到有效的表达,展露了更深层次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鱼玄机,长安人,晚唐著名女冠诗人,有诗集一卷,诗歌50首,主要收录在《全唐诗》中。因深受唐代文教、道教等“两教”潮流影响,鱼玄机在诗歌创作上能不受束缚,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突破闺阁世俗,诗歌题材多样
鱼玄机的诗歌突破了女性诗歌闺阁世俗,取材比较宽泛,内容较为丰富。
别具特色的酬酢诗。女冠诗人摆脱了家庭及世俗的伦理羁绊,可以自由地选择社交对象,才华横溢的文人学士是她们最喜欢结交的一个群体,而一些风流倜傥的青年才俊,也乐于与女冠交往。正如时人皇甫枚《三水小牍》所云:“风流之士,争修饰以求狎,或载酒诣之者,必鸣琴赋诗,间以谑浪,学辈自视缺然。”鱼玄机与李郢、左名场、温庭筠、刘尚书等数名文士均有往来,相互用诗传情。如《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左名扬自泽州至京使人传语》、《冬夜寄温飞卿》,《寄刘尚书》等便是与当时文人雅士交往中创作的酬酢诗。
情真意切的爱情诗。爱情是文学创作中的常见主题,鱼玄机的不少诗歌与爱情有关,如《春情寄子安》、《寄子安》、《隔汉江寄子安》、《江陵愁望寄子安》等大都为独自远游途中向丈夫李亿倾诉浓浓相思情的诗歌。
题材多样的其他诗歌。鱼玄机现存诗歌中还有一些以咏怀咏物、记游写景、代人悼亡、走仙访道、褒扬同性和体育运动为题材的诗歌。咏怀咏物诗主要有《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卖残牡丹》等,主要展现了玄机不甘埋没的不平之气和自信、勇迈情怀;记游写景诗主要有《题隐雾亭》、《江行》、《过鄂州》、《夏日山居》等,体现出鱼玄机潇洒闲逸,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代人悼亡诗主要有《代人悼亡》、《和新及第悼亡诗二首》,超越女性身份代拟男子之音,蕴含对婚姻爱情的渴望和向往;走仙访道诗具有超尘脱俗的意趣和若隐若现的方外色彩,主要有《访赵炼师不遇》等;褒扬同性诗格外出色,以《光、威、裒姊妹三人少孤而始妍,乃有是作,精粹难俦。虽谢家联雪,何以加之?有客自京师来者示予,因次其韵》为代表,利用诗歌真诚赞美女性;还有一首体育运动诗——《打毬作》,显示出诗人的兴趣爱好,展现了诗人的青春活力。
二、书写多舛人生,史料价值较高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客观社会生活和人类头脑相结合的产物。艺术与生活关系紧密,艺术源于生活。不少文学作品直接用来抒情言志,反映生活。诗歌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体裁之一,很多诗歌都是诗人书写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切身感受,为真人、真事、真思想、真感情。用作史料,可信度较高,史料价值较大。
(一)有利于研究古代妇女史
我们通过玄机诗作搜集到不少关于她日常生活、情感世界、对外交往、求仙访道的真实材料,这些材料对于研究古代妇女史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对于认知唐代婚姻制度具有一定价值。玄机出身长安里家,家庭出身卑微,按照当时封建礼教、法律有关规定,不得嫁给有身份、有科举出身背景的李亿为妻,只能屈身为妾。在封建家庭中,小妾地位低下。为了能和爱侣长相厮守,守护神圣爱情,鱼玄机含悲忍辱,对李亿之妻步步退让,甚至希望通过独自远游的形式缓解家庭矛盾,最终事与愿违,还是为大妇所不容,李亿爱衰被弃。可见唐代社会所推崇标榜的门第婚姻给普通家庭出身的年轻女子带来的不幸。
对于了解唐代女冠生活具有一定价值。入道后鱼玄机成为一名女冠,唐代社会,女冠相对于普通妇女,生活更为自由,可四处游历,结交异性,但生活依然没有保障。玄机在《遣怀》诗中对自己出家生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写,“闲散身无事,风光独自游。断云江上月,解缆海中舟。琴弄萧梁寺,诗吟庾亮楼。丛篁堪作伴,片石好为俦。燕雀徒为贵,金银志不求。满杯春酒绿,对月夜窗幽。绕砌澄清沼,抽簪映细流。卧床书册遍,半醉起梳头。”从玄机与当时文人学士李郢、左名场、温庭筠、刘尚书等交往的酬酢诗中,可得知唐代女冠身份特殊,可自由结交异性。从分析玄机后期诗歌《和人》“茫茫九陌无知己,暮去朝来典绣衣”得知,唐代入道女冠虽然享有一定优待,可以自由结交异性,但高山流水,知音难求,没有知音相助,入道女冠生活没有保障,无以生计的鱼玄机要依靠典当绣衣勉强度日。
可见入道女冠的实际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潇洒风光、有保障,无后顾之忧。
对于研究古代妇女思想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妇女在历史上长期以受压迫、受歧视的弱势群体存在,只有极少部分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思想境界的妇女能主动反抗男权社会、反抗吃人的封建礼教。鱼玄机的部分诗歌,如《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中的“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当发现自己满腹才华无处施展、无人欣赏之时,鱼玄机完全站到封建传统文化的对立面,表面看似怨恨自己为“罗衣”,实际怨恨的并非“罗衣”,而是当时的男权文化秩序,流露出诗人对女子无权参加科举考试的怨恨,显示出其要求男女政治上平权的愿望,这在中国古代妇女思想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又如《赠邻女》中“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以“无价宝”对比“有情郎”,以“易求”反衬“难得”,在鲜明对比中突出女子追求真爱的艰难和对爱情的重视。
但是,诚然如此,鱼玄机认为,女子不应屈服于命运,要有勇气与命运抗争,主动追求幸福。“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赠邻女》)自己能爱慕才貌双全的宋玉,又何必怨恨薄情寡义负心的王昌!薄情寡义的男人,女性不必眷恋,也不必怨恨!女性具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有思想、有主见,主动争取,就能在爱情婚姻上拥有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选择,终能收获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玄机真不愧为女冠中具有女性意识的杰出代表,在外力的催发下,她自身萌发的进步爱情婚姻观和价值观超出了同时代其他女性,闪烁着耀眼光芒。
通过解读玄机诗歌,认识到由于受唐代社会宽松环境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唐代妇女思想意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觉醒复苏,鱼玄机的部分诗歌对于研究古代妇女思想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二)生动反映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
玄机早期曾创作一首运动题材的诗歌——《打毬作》,“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无滞碍时从拨弄,有遮栏处任钩留。不辞宛转长随手,却恐相将不到头。毕竟入门应始了,愿君争取最前筹。”全诗描述了当时一种非常流行的体育运动——击鞠丸。介绍了毬的外形和打法,外观为圆形,拳头般大小,表面由八块尖皮构成;由两支毬队,在毬场争相用鞠杖击毬,击毬入门叫得筹。该诗生动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
(三)真实再现鱼玄机的生命历程
现存鱼玄机的生平史料极为有限,新旧《唐书》等官方史书均无记载,其他作品记载较为简单,以唐末皇甫牧的《三水小牍》最详。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感情是诗歌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就没有诗歌。”情感的困惑、无路的彷徨是人类普遍的痛苦,而精神的愉悦、伤感才是诗人作为个体最真实的心灵体验。身为女性,鱼玄机经历坎坷,感情丰富,能借助手中生花妙笔将自己的生命历程、内心感受记录下来化作笔下篇连珠贯的诗篇,这些诗篇有机组合,形成她较为完整的爱情、生活、思想史,基本可看作其短暂一生的缩影。尤其是她的爱情诗写得十分精彩,既真实细致地描摹了自己的爱情生活、不幸遭遇,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她作为诗人的情绪体验。因大妇不容,玄机忍辱退让的无奈,独自远游的孤独,都化作笔下饱含深情、令人动容的诗篇:“山路欹斜石磴危,不愁行苦苦相思。冰销远涧怜清韵,雪远寒峰想玉姿。莫听凡歌春病酒,休招闲客夜贪棋。如松匪石盟长在,比翼连襟会肯迟?虽恨独行冬尽日,终期相见月圆时。别君何物堪持赠?泪落晴光一首诗。”(《春情寄子安》)她用诗来倾诉自己对李亿的仰慕和爱恋,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丈夫李亿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如寒峰玉山般倜傥风流,如远涧初融流水般韵致清雅。她叮嘱李亿,要在花好月圆相聚时刻再来诉说今日的相思之情,并憧憬着夫妻破镜重圆的时刻……而此时此刻,拿什么献给时时挂念的爱侣呢?动情之处,含情不禁,热泪滚滚,点点滴滴,洒落诗笺,那是真情化成的泪滴。她的殷殷挚情,浓浓爱意毫无掩饰地从心中自然流淌出来,化成笔尖不断跳跃的生动字句。憧憬是美好的,可现实是残酷的。从江陵回到长安后,满心欢心、仍对李亿心存幻想的玄机面对的竟是诀别。满怀痛楚的玄机在此景此情下创作了两首以《送别》为题的诗歌:“惆怅春风楚江暮,鸳鸯一只失群飞。”“睡觉莫言云去处,残灯一盏野蛾飞。”鸳鸯失群,形单影只尚且还有生路,野蛾扑火只能自取灭亡。诗中,玄机坦言自己就如同失群的鸳鸯、扑火的野蛾,命运悲惨,处境凄凉。
鱼玄机的诗歌以自我世界为主体,创作时全身心投入,把地位低下的女性在封建社会层层束缚、重重压抑下所承受的苦难、不公和不满尖锐地表露出来,达到其他女性难以企及的深度,向人们真实展示了一个女性细腻敏感的心灵空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之中的一种境界,因此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称为有境界。鱼玄机在诗中直接表露自己的感情,这样的诗句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其中透射出的清醒的、进步的女性意识,其价值远远超出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色。
诗人早已作古,其现存的50首诗歌诚然已成为研究古代妇女史及诗人本人的可靠资料,数量有限,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 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83年。
说到苏菲诗歌,它可是历史非常悠久的,在苏菲的产生同时苏菲诗歌也开始兴起了。伊历二世纪时期,苏菲的雏形就已经诞生了,在当时有很多苦行者开始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记录并且表达自己的心路历程。苏菲诗歌有一些专有的特点,那就是歌中会经常出现酒、女人以及自然界各类的事物等等这些词汇。苏菲诗歌因它特有的细腻温婉的艺术特点,为阿拉伯的传统文化添加上了美丽的一笔,使阿拉伯文化更显妩媚和神秘。本文将从以下的几点中阐述苏菲诗歌特有的象征表达和它的文化意蕴。
一、阿拉伯传统的诗歌中对于酒的描写
早在蒙昧时代,诗歌就是一种特有的表达形式,阿拉伯人将饮酒看做是一种人生的乐趣,那么自然而然的,喜酒的诗人就会将酒融入诗歌之中。阿拉伯诗人不厌其烦地将酒引入诗歌之中,既描写出了酒的颜色,又描写出了酒杯的样子、颜色以及大小,甚至于对酒的名称也十分的讲究,“吉阿”指的是由麦子酿成的酒品,“比提阿”指的是由蜂蜜酿成的酒品。可以看出,在阿拉伯这个神秘的国度,人们对酒的喜爱和讲究历史悠久。
而阿拉伯人从古时候开始就借酒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在酒的作用下可以将现实中的烦恼抛至脑后,让思想能够无拘无束的释放出来。从另一方面来讲,诗人内心的细腻和丰富的感情也被激发到了极致。所以,一些阿拉伯人一致认为酒才是诗歌产生最好的助手。不论何时的诗人,在对酒抒发内心情感的同时,也总是携带着对酒的痴迷,因为饮酒可以让他们的思想自由翱翔,这正是诗人们喜爱酒的原因,从饮酒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阿拉伯诗人对美酒真挚之情的吐露,同时,这也成为了诗人们的创作的热情的结晶。在美酒的基础上,诗人通过对想象力的渲染,变成了现实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创造了无数的流传至今的艺术精品。
二、苏菲诗歌中酒的意义象征
苏菲诗歌中对于酒的描述和苏菲的历史同样的悠久。在伊历二世纪,苏菲诗歌对酒的描写就开始兴起了。在苏菲诗歌第一代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迷醉”以及“清醒”等字眼,它们的最原始的意思当然与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那之后,它就演变成了苏菲诗歌中的一种专门语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条结论:在伊历二世纪苏菲诗歌对于酒的描写开始兴起。诗歌中“迷醉”、“酒友”、“狂欢”“尽兴”等等词汇并不是诗人们凭空想象而来的,而是根据早期时代的诗歌进行了引用。
在苏菲诗歌中,对于喝酒的描述有三种方式:品尝、畅饮、饮酒,细心的苏菲学者们还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当人们逃离了自己的私欲,变得思想纯洁的时候,才算是进入了品尝这一境界;当一个人一直喝酒但还保持清醒时,那么这就是畅饮;当一个人喝酒喝到意识迷糊的时候,这时方为饮酒。如果一个人,不因喝酒而受到影响,并且不会因喝酒改变了他的特征,那么他便是一个平静而稳定的达到一定境界的人。艾布·麦德也奈(1120-1197)曾这样写道:她不是葡萄酒地不是醉人的酒/现世里不曾有/}L是美丽装扮的光辉海一处皆有玄妙。很明显,诗人口中的就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的酒,而是一种意识的反应。在这里,艾布·麦德也奈讲述了他遇到了美丽的绚烂的光,难以置信的光,这与很多苏菲诗人的感受是一样的。
三、女人与爱情的意义象征
几乎在所有的传统诗歌中女人和爱情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在阿拉伯早期的诗歌中,大多都是以废墟和爱情来做开头的诗歌,比如诗人会在诗歌的开头描写,面对着爱人的故居,心情感情的变化,会回忆起以往美好的时光。在这样的爱情诗歌中,有关于对纯真的爱情,也有关于开放的爱情的描写。以两情相悦作为基调的纯正爱情诗歌中,没有太多的情和欲,没有太多的自私的目的,一切都是爱情至上。这种描法可以在早期的名为盖斯·穆兰吾哈的诗歌中看到,他与莱伊两人的唯美爱情故事如今已成为了千古绝唱,被人们誉为是阿拉伯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同时盖斯·穆兰吾哈也被人们誉为是苏菲情诗的创始人。
四、自然界的意义象征
说到道大自然,就会让人们联想到神秘这个词,大千世界为自然最为神秘,对于社会发达的当今世界来说,大自然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对于古代的人来说,大自然更代表了伟大和神奇,人们对它顶礼膜拜,大自然一直富有着神秘色彩和苏菲的追求境界不谋而合,所以,神秘、深邃就变成了苏菲诗歌的象征意义。对于大自然中的万千景象,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有悲伤、有快乐、有幸福也有痛苦。而用苏菲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虽然纷繁复杂,各型各异,但万物确是一体的,这也就是苏菲的一种名为“存在单一”理论。苏菲文化所追求的就是能够脱离本体的束缚,让思想灵魂放飞。就像鲁米写的一样:艾斯利的废墟/我童年和青年嬉戏的地方/昨天它还是青翠嫩绿冷天却已干旱贫痔。
五、结语
苏菲诗歌让人们感受到了无尽世界中所表达出的内心世界,让人们沉醉其中并被其深深的折服。苏菲诗歌表现的十分茫然且不知所措,直到寂灭在对真主真诚的挚爱中。苏菲诗歌同样也是充满了浓郁的情和爱,让人们感受着人世间最美好的一面。我们需要深入的去了解和感受苏菲诗歌中的含义与寓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将阿拉伯文化中的一颗明珠真真正正的珍藏于心。
参考文献:
[1]韩中义.西域苏菲主义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埃及〕艾哈默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M].商务印书4g,1999.
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在汉文化里,爱就是网住对方的心,具有亲密、和承诺的属性,并且对这种关系的长久性持有信心,也能够与对方分享私生活。爱情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狭义上指情侣之间的爱。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爱情”。从百科里对爱情的解释就可以看出,爱情是灵与肉的结合体,爱的物质载体让情感具体真实。爱的精神寄托又让情感得以升华,隽永深刻。元李二人的爱情诗之所以在今天还能让无数读者强烈共鸣,就是因为他们对这种灵肉的捕捉细腻周到,使人感同身受。然而细细品味,二人的诗又不尽相同,元李二人于一字一句之间灵肉倾向的差异十分鲜明。
一、写作手法上,于细腻之中各见千秋
作为一位典型的才子型作家,元稹性敏才高,风流多情。无论是他的诗还是悼亡诗,均以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可感的情致让读者可以触,可以摸,可以伤,可以感。
“半欲天明天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娃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春晓》)这是元稹集中的一首诗,同样在一个春天,空气中同样弥漫着花香,四十多岁的元稹清晨醒来,突然听到了寺庙里的钟声,他突然想起,二十前年的春天,那个娇羞妩媚的女子,她叫莺莺,她的声音正如窗外的莺啼一样美好,晓钟响了,她要回去了,当时他是那样的不舍……元稹与莺莺的故事或许在他自己写的《莺莺传》里,或许在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我们不得而知。苍老使人苦闷,回忆使人伤怀,年老的作者想起了二十年前的一幕一幕,依旧清晰,他细腻的笔触下,视觉上半明半暗的天色,嗅觉上时有时无的花香,感觉上似醒非醒的混沌,听觉上若即若离的情人,全都跃然纸上,飘然脑海。这是作者久经沉淀的爱情以极其现实直白的方式再现。在《莺莺诗》中句“依稀似笑还非笑,仿佛闻香不是香”里,情人的神态逼真俏皮;《赠双文》中“春酥见欲销”“不敢望回腰”句,仿佛我们的面前直真的有一位娇羞含笑垂手而立的女子,将男女接触时的那种质感和羞涩写的煽情诱人。而对于自己的亡妻,在悼亡诗“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中,将思念和悔恨写得感人肺腑,至情至深。他的诗都是一种源于自身经历的原生态流露,不加升华和矫饰,立足现实,直抒胸臆,在对爱情的“画皮”中,我们看不到仅仅为了而,的后面,是爱情的原始美和自然美。
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却都游离在物质的边缘,把有限的感觉一下子无限放大,升华,势必语不虐心死不休。他也以细腻见长,却完全脱离肉体,触及灵魂。难以说,难以表。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首联道不尽的离愁别恨,寄语无力东风残花;颔联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把爱情的绕指柔立刻升华到刻骨浓上,至情至性,恒久绵长;颈联晓镜云鬓,夜吟月寒,细腻体贴的关怀中两心眷眷,两情依依;尾联蓬山此去,青鸟探看,更是缠绵悱恻,牵肚挂肠。柔情蜜意表现到了李商隐这里,都变成难以言说的伤,越体会,越感伤,越思量,越难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这首《锦瑟》也是极具细腻的美的典范,之所以千百年为人称道,或许就在它的不知所云。爱情是种感情,说到底是种感觉,是种情绪,这种说不明道不清的韵味,也正是爱情的诱人之处。捕捉这种原本飘忽不定的情绪入诗,把朦胧美与悲剧美杂糅,所有的感觉都在灵感乍现之间酝酿,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早生了一千多年顾城,朦胧委婉地难以让人抗拒。李的细腻是种艺术,是种难以超越的高度。
二、对于爱情,元在世俗中独善其身,李于纯情间难以自拔
在爱情长跑的漫漫长途中,每个人都是坎坷的,无论世俗,或是纯情,都是一种自我解脱和救赎的方式,与境界无关。元稹一生宦途沉浮,却毕竟波动在社会的上层,他的前后左右充满声色犬马,金玉铜臭,加上他风流的性格和现实的态度,他的爱情注定地气十足,眼花缭乱。在情感的世界中,元稹与封建文人并无二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簇簇,他对爱情的态度是苛求而不专一,注重却不拘束,甚至必要时是强硬而又决绝的。从“二十年前晓寺情”中,他的处处留情就可见一斑,爱情是他的一种工具和生活方式,他常常兴之所至,兴尽即去,容易投入,也易于跳出。他可以一边对表妹双文诉说“春酥见欲销”的狂热,当然也可以随后为了仕途而放弃“这段”爱情,自然而然地开始另一段。他娶了韦夏卿的女儿韦丛,只是一段感情的结束,另一段感情的开始而已,他于每段感情都极其投入,爱得轰轰烈烈,双文使然,薛涛使然,连宦门婚姻的韦丛,也毫无例外的被元大诗人刻骨铭心了,他写给妻子的悼亡诗“昔日戏言生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于琐碎之中见真挚,“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写出了爱情与面包的纠结,“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这是悔不当初没有对妻子呵护关心,饱含哀思,动人肺腑,怪不得清人蘅塘指出:“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唐诗三百首》堪称的评),千古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是对亡妻低回缱绻,一往情深到了极致。他的一生不缺女人,不缺爱情,生于世俗,食着人间烟火,独自潇洒风流。
和元稹相比,李商隐就远不这么随意释然,他的爱情恰恰似乎完全不食人间烟火,他一生饱受排挤,仕途情感双双惨淡,然而可贵的是他却坚定地笃守自己的爱情战线,把对美好纯真的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始终凌驾于世俗之上,傲然凄丽。虽然输了自己,却赢得了格调。“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无题二首》其一)和一般文人的对爱情重声色而乏性情,只满足感官欲望的价值取向不同,李注重的是情感的交流和心灵上的共鸣。即使身不由主,只要那种灵犀一点的心心相印就已足够,爱情在元稹那里是个奢侈品,在这里却只需心灵世界的情感投入就可以,与物质无关。当然,这种价值比较是相对的,拿得出财富的人未必付得起感情。即使富可敌国,也是一种相对贫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怅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商隐与妻子王氏连理恨晚,相爱笃深,他的这首诗里,依旧鲜明地表露自己的爱情观,妻子是种陪伴,爱情是种责任,共剪西窗烛的温情,却话夜雨时的相通,他的爱情在地上,也在天上,在自己,也在对方,将一种爱以美的方式去表达,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经营,便收获了永恒和生命。
三、对于女人,元稹俯视,李商隐平视,甚至仰望
关于女人,中国古代除了远古的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的地位贵极一时,在以后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女性几乎没有过和男人一样的平等对话的权力。长期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始终不能得到自身价值的独立展现。因而,在古代的爱情中,男人几乎垄断有关爱情的一切话语权,女人在一段爱情里的角色,只是一种可替代的物质存在,这也就是为什么男人们可以始乱终弃,喜新厌旧,而女人们却不敢言爱,深闺迟暮。元稹追求爱情,喜欢女人,却在很大程度上始终以这一种俯视的姿态去鸟瞰她们,在他的爱情诗里,女人只是被物化的描写对象,因为他的爱情而“被存在”。无论是“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离思》其一)还是“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离思》其二)都在闲情之中处处显示着一种作为男人的优越感,女人的风情万种和娇态连连,都隐含着男人居高临下的玩索意味。作为唐代诗人中绯闻最多的一位,元稹可以对莺莺(双文)始乱终弃,可以对薛涛有始无终,当然还可以因为功名利禄而以爱情的名义与韦丛白头到老,他的爱情处处盛气凌人,咄咄逼人,大男子主义的优越感给了他滥情的资本和风度。而李商隐,却在古代文人中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翩翩君子”。困顿的出身和坎坷的历程,使得他对人性,对女人有着超前的无等差的认识,在三纲五常,男权主义当道的大唐帝国,这种姿态尤为可贵。他对封建礼教对于女性在爱情上的束缚和压制怀有极大地愤慨和同情。传说典故中的女主人公矛盾纷杂的感受,在他这里都可以以一种女性化平等的视角得到另一种诠释,“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这首《嫦娥》中,作者完全摒弃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点:嫦娥偷得灵药长生不老,化为月中仙子,为人所羡慕。李诗中,作者却站在女性嫦娥的立场上,设想她后悔偷吃了灵药,与其孤寂地长生于天上,不如得一爱人共眠于地下,没有爱情,时间的长度都是虚无。“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在《无题四首》其一中,同样抒一曲离肠,却不是女子深闺的苦吟和惆怅,男人也可以为爱啼哭,哀婉,忧伤,这份凄迷殷切的思念属于爱情,不分男女。没有对女人的尊重,就不会有巴山夜雨的夜话,没有对女人的敬仰,就没有心有灵犀一点就通的默契与信赖。正如大多古代文人在诗歌中不露声色地漠视了女性的地位,李商隐在自己的诗中又不露声色地把她们理应得到的尊重悉数奉还。元与李的诗歌手法和爱情态度不可妄作评判,任何言辞都可能有失偏颇,但在女性观上,李无疑是值得肯定和赞誉的。
几千年岁月没有暗淡诗人们的光华,他们对爱情的低吟已成为绝唱,却不会渐远。千年前的儿女情长止步纸上,灵与肉的拉锯暧昧却会愈演愈烈,元稹给了我们充实,李商隐给了我们高贵,在古人的爱情哲学和智慧里,或许能够教会彼此互相妥协。
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古代的诗人啊,也难逃一劫。
1、引言
中国古诗歌语言精练自然,意境优美高雅,韵律和节奏韵味深长、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形式一般工整对齐,是意美、音美和形美 (即本文所指的古诗歌的“三美”) 的三重凝聚。从翻译美学理论来看,译诗皆以译文是否传达原诗的美作为检验诗歌译文质量的最高标准。许渊冲关于汉语的“三美”扩展到中国古代诗词的英译与英译研究中, 他主张应先追求意美, 其次求音美, 再求形美, 并力求三者统一。从意美 、音美 、形美 角度赏析《长恨歌》的许译本和杨译本两译本, 我们发现, 杨氏夫妇和许先生以不同的翻译表达, 再现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美, 音美, 形美。
2、关于《长恨歌》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诗。其精炼优美的语言, 形象生动的人物描画, 情景交融的叙事方式以及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情节让读者见证了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段浪漫而又悲切的爱情传奇。诗人以“情”为中心,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先讽后赞,先华艳后凄婉,其中的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描绘的极其生动,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的景物、事物,通过他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情节更是婉转动人,缠绵悱恻,不愧为千古绝唱。
3、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
“三美理论”最早由鲁迅先生提出, 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 汉语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大优点。许先生把鲁迅先生关于汉语的三美扩展到中国古代诗词的英译与英译研究中。
20世纪初,英国汉学家韦利认为译诗用韵会因声损义,因此他把诗译成自由诗或散体诗,这就开始了诗词翻译史上的诗体与散体之争。一般说来,散体译文重真,诗体译文重美,所以散体与诗体之争就升华为真与美的矛盾。许钧教授指出,翻译求真而诗更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也就是说,求真是最低标准,求美是最高标准。
诗歌是人们传情表意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古代,由于它特有的音韵便于记忆,在古代文学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国古诗语言高度含蓄、凝练,有着特别的美集中体现在音美、形美和意美三方面如何在翻译中完美地体现这“三美”,是翻译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而颇有争议领域
诗之根本为诗,就是因为它有谐美的音韵、严整的格律,以及某些规定的形式。这种形式上的严格限制,使得诗歌翻译成为文学翻译中最难的部分。绝大多数译者都主张尽量保留诗歌的形式,以诗译诗。
许氏主张应先追求意美, 其次求音美, 再求形美, 并力求三者统一。 他也很重视从诗歌翻译的角度看“意美” , 这与中国古代诗词的特点相契合。中国古代诗词多采用以物寓情的写作手法来抒发作者心中美的感受。因此, 他在翻译时试图尽力体现出这种“意美”。许渊冲先生在翻译中国古代诗词时也很讲求“音美”和“形美”, 此处的“音美”和“形美”是指诗词的押韵和句数。中国古代诗词对平仄、韵律以及句数的要求很严格, 就像“戴着手铐脚镣跳舞” , 而唐诗宋词就在这种严格的诗词格式中诞生了。许氏在翻译中也自觉戴上了这副“手铐脚镣” , 除了传达诗歌的“意美”外, 还力求译文具有严格的韵律、音步和句数, 使译文于原文拥有同样的“音美”和“形美”。从许渊冲先生的翻译作品中不难发现, 几乎他所有的译诗都韵脚工整,音步整齐, 句数与原诗相当, 很难读出自由体诗的味道来。
4、诗歌赏析
4.1对意美的体现
“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于长恨歌的主题把握众说纷纭。诗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线索,赋予了它更广泛的意义。诗歌笔触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整体上看,杨和许的译文都保留了原诗的意境之美。两人译本都为爱情诗,细腻唯美。
对于诗歌题目的翻译,好的题目翻译给你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对整个译本有一个统领的作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长恨歌的诗名翻译杨戴夫妇和许先生分别给出了不同的译本。
Song of eternal sorro(杨戴)
The everlasting regret(许)
从意美角度分析,这两个译本都各有千秋。所侧重的不同,根据长恨歌的诗歌本意,“恨”应该是懊悔或者遗憾的意思,因此regret更能体现恨得意境和表现力度,更加符合原文。
由于历史和习惯的原因所形成的特有意境是不同的,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所以具有一定的不可译性。如“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历史名句,其中的个中意味则是无法翻译出来的。即便是翻译出来也要面临着信息丢失的结果。从古至今,月亮成为了寄托相思的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情深义厚,自然会“行宫见月伤心色”
那么这句诗的翻译有一下两个版本
In his refuge he saw the moon, even it seenmed sad and wan(杨译本)
The moon viewed from his tent shed a soul-sea-ring light(许译本)
两种译本都刻画出了见月伤心的独特意境。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使用夸张手法,反衬出杨贵妃的倾国倾城之貌。此句诗的英译有两个版本,
Glancing back and similing she revealed a numbered charms. all the powdered ladies of the six palaces at once seemed dull and coreless(杨译本)
Turning her head she smiled so sewer and full of grace 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s faces. (许译本)
“百媚生”的“百”字其实是古文中常用虚数用法,类同与“三”等虚数的用法。在这个字的处理上,杨坚持直译,但是目标语读者没有虚数的概念,会产生为什么不是千或者万的疑问。而许的译本中却意译为“full of grace”显得更贴切。
另一处“粉黛”,原指妃子们化妆的用品,实指后宫佳。杨的译本译为 “powdered ladies”,而许的译本翻译为“the fairest ladies” 许的译本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显得更容接受而且符合美学特点。
4.2音韵美和形美
汉语诗歌的音韵美指的是诗歌的节奏和韵式。汉诗有头韵和尾韵。尾韵的特点通常是一韵到底。《长恨歌》是古体诗,韵律变化多样。尾韵基本没有一韵到底的。这也决定了英译本中很难有保留汉语诗歌音韵美的特点。是不可译因素的作用。对比两个译本不难发现,杨译本基本没有尾韵,属于自由体诗歌。许译本则每两行压一韵。更好的传达了音韵美的特点。
除了音韵美的特点,汉语诗歌具有独特的固定格式和建行形式。长恨歌是七言乐府诗,共120行。许译本与原文一致共120行,每行12个音节;而杨译本却有208行,单行音节数不一。一般来说,七言诗在英译中可处理为12或者13个音节。英译文的行数会大大超过原文,因为在英诗中每行不必为完整的话,意义可在下一行完成。杨译本208行虽说正常但是比起许译本还是显得有些臃肿。但是12个音节虽然比7个字臃肿,但是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感很强烈。
5、总结
中诗英译时,由于中国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尤其诗歌用词的高度凝练及其丰富的意韵,对诗歌的翻译可以说是难中之难。因此,才有了“诗无达估”及诗歌可译不可译之争。纵观两个译本的风格,杨译本多使用直译方式,重视保持对原词的忠实。字字相对却有失音韵之美。而许译本通过意译“以创补失”把音形意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更讲求意蕴上的对等,体现了诗词的整体美。“音、形、意”三美兼备,不但保留了原词的意境,而且无论是诗歌措辞上的细腻唯美,还是格式押韵上的恰到好处,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达到了茅盾先生所提出的水准,即“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2]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我们在课堂上总喜欢肢解语文,当语文教学把语文的美肢解得越来越细的时候,无异于把美神维纳斯剖解得支离破碎,维纳斯不美了,语文还有美吗?失去了美,语文就失去了灵魂。所以,我们应该转变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作性。让他们有一双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眼睛。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戴着镣铐跳舞的沉重滋味,我们还不敢去想象脱掉镣铐后的解放的感觉,我们也不敢去体味美的语文的活力与生机。
该如何让诗歌之美不再流失?如何让学生在诗歌的国度中体会语言诗歌的美呢?在新课改关于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中,提到了如何欣赏诗歌,我觉得除了这些,还应该有善于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意识。
发现美,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诗歌,把学习诗歌当成是美的享受。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去欣赏诗文。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由老师讲转变为学生悟。让他们在悟的过程中发现,原来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如此的豪迈;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如此的孤苦;而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又是如此的凄清。而这些美,只有学生自己发现了,才会扣动他们的心弦。才会让他们用欣赏的眼光注视着古代诗人们留下的这些华美篇章。
2、一见钟情:钟:集中;钟情:爱情专注。旧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爱情。也指对事物一见就产生了感情。
3、恋新忘旧:恋慕新的,忘却旧的;对爱情不专一。
4、至死靡它: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5、红豆相思:红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比喻男女相思。
6、海约山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同“海誓山盟”。
7、鸳俦凤侣:形容男女欢爱似鸳鸯、凤凰般相偕作伴。
8、儿女情长:指过分看重爱情。
9、桃花流水: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
10、喜新厌故: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同“喜新厌旧”。
11、英雄气短:指有才能的人因沉迷于爱情而丧失进取心。
12、誓海盟山: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同“山盟海誓”。
13、见异思迁: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14、海誓山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15、笃新怠旧:犹言喜新厌旧。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
16、离魂倩女:倩女:美丽的少女。旧时指少女为爱情而死。
17、天地长久: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18、之死靡它:之: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19、连枝共冢:比喻爱情坚贞不渝。
20、水性杨花:象流水那样易变,象杨花那样轻飘。比喻妇女在感情上不专一。
21、山盟海誓:盟:盟约;誓:誓言。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22、风花雪月: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生活。
23、弃旧迎新:丢弃旧人,迎接新人。指爱情不专一。
24、天长地久: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25、佳人才子:年轻貌美的女子和才华横溢的男子。泛指年貌相当,有婚姻或爱情关系的青年男女。
话剧《青蛇》
时间:2013年3月29日至3月31日
地点:深圳保利剧院
票价:180、280、380、580、780、980元
染空间疯想喜剧《禽兽》
时间:2013年3月15日至3月31日
地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票价:120、180(平时)、150、200元(周末)
关于禽,关于兽,也关于禽兽。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干着我们不敢干的事情,说着我们不敢说的话,你也许会称他们为“边缘人”,习惯性忽略或者远离他们。
台湾云门舞集《九歌》
时间:2013年3月8日至3月9日
地点:杭州大剧院
票价:280、380、580、880、1080、1280、1680元
《九歌》以屈原的诗篇作为想象力跳板,来自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中国的亚洲传统音乐和当代打击乐打破观众时空想象的限制,献上最好的视听享受。
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音乐会
时间:2013年3月10日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及最初“朦胧诗”创作中的女诗人,舒婷的诗作从女性视角出发作出了许多思考。其带有女性色彩和女性视角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引起较大的反响,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接受,对新时期女性的思想启蒙做出极大贡献。
舒婷的诗歌表现出了对女性自身命运的极大关注,站在女性的角度去解读女性自身的命运。诗人看到了中国女性在社会传统道德观念束缚、压制下的悲惨命运,将对这种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封建的不满带到了诗歌的创作中。
舒婷这样的关注角度,再加上她特有的女性眼光和细腻的内心,往往感悟到了常人,尤其是男性,所感受不到的一面,由此引起社会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当游三峡的旅客仰望着神女峰,沉浸于她美丽的神话传说中时,拘泥于传统的价值理念和审美情趣对其抒发肯定或赞美的感慨时,舒婷却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感受。她看到的是神女在那里驻守千年的寂寞与孤独,看到的是神女不能与相爱的人在一起的悲哀,看到的是封建传统对人的幸福的破坏。
舒婷在看到了常人没有看到的女性悲惨命运的同时,还自觉地站在了女性的立场去关注女性自身的命运。所以,一些男性作者作品中的女性通常都是没有独立于男性而存在,最终因为出于男性自身的立场和思维方式,使作品中的那些女性成为男性脑中幻化出的理想女性形象。不同于男性作者男权意识影响下对女性的感悟,舒婷真正从女性自身出发,由女性的情感来感受女性的情感,由女性的内心世界来感受女性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对女性内心世界理解的最大可能。
舒婷诗歌展示了女性对自身价值的探索,对男女平等观念的诉求。在舒婷的诗里,女人不再默默地待在男人的背后,舒婷代表广大的女性同胞,向世界喊出了对自由、平等、独立的渴望,呼喊着那千百年来早该属于女性却被压抑的那部分人性。
在这样女性视角下的诗歌中,这样的女性色彩浓郁的思想内容里,舒婷诗歌中必然有一个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舒婷诗歌中的女子们在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传统的古典美丽的同时,又兼具了新时期女性的坚韧勇敢。她们追求独立、尊严、平等,向往自由,不愿委曲求全,不再当男性的附庸,不再懦弱无能地臣服在旧封建,旧制度的压迫下,她们关注自身的幸福,勇于追求爱情,与以往屈身于男权社会中的女子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她们的美丽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她们不愿站在男性的背后再当那个默默无闻的“贤妻良母”,而是以彼此尊重,彼此平等的条件下,去承担生活中的风雨挫折。也因为多了风雨的洗礼,这些女性形象显得更加明艳动人,独具特色。这样的美丽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是新时代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舒婷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也表现出了明显的牺牲精神,这种牺牲精神是从古至今中国妇女的美德之一,但是这种“牺牲”不同于男性视角下的“牺牲”,舒婷的笔下,这种“自我牺牲”可以理解为“自我贡献”,是女性对世界的贡献,是女性对生命的新追求,因此,这样的“牺牲”又有了新的含义和意义。“我是火”,燃烧自己,“引来春天的风”,我熄灭了,我鲜红的血液也会“升上你高高、高高的树梢”陪伴你,“如果子弹飞来,就先把我打中”,我要为你遮风挡雨,即使风雨“千百次把我的伤口撕裂”,“假如我的胸口,不能为你抵挡”,那“亲爱的,你要勇敢一些”,我的心也不完整了,为你“裂成了两半”,“一半为你担忧,一半为你骄傲”,但女性的牺牲不能付之东流,“你的等待和忠诚,就是我/付出牺牲的代价”,这体现了女性为了自己所爱的人敢于牺牲的伟大同时,也展示了新时代的女性对传统“愚忠”的否定。古代女性一味对男性社会低头,在男权的压力下,牺牲自己的青春、健康、幸福,而男性不仅无所回报,还认为这是理想当然的事情,甚至把这种完全错误的认识当做评价一个女人贞烈与否的标准。舒婷对这种思想给予严正否定,女性付出的同时也需要男性的付出作为回报,这才是平等的社会状态,平等的男女关系,平等的爱情下。
从舒婷的诗中,我们读到了爱,忠诚,理解等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这是她诗歌温润而坚毅的魅力。我们可以看出舒婷在以女性为主体表达爱情信念时,塑造的不是张扬的女子女或铁姑娘形象;她们柔静中不乏勇敢,深沉中带着英勇,热情又不失含蓄,这就是舒婷诗歌中女性形象动人的魅力。
在舒婷的诗歌中,“诗人以优美形象、耐人寻味的比喻,塑造爱情世界里的抒情女主人公眼中的对方和自我,节奏铿锵,语言高昂、感情饱满,虽然带有些英雄主义的音调,但也不失是新时代女性的爱情宣言,这和以往在男权社会中寂寞压抑、缠绵苦恋、委屈以全的女性截然相反”。舒婷诗歌都展示出了极大的女性特色和女性主义,让我们看到的是了女性写的关于女性的诗歌。舒婷写女性的笑与哭,女性的爱与恨,女性的愁与怨,通过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女性命运和生存境遇的关注,对理想爱情状态的追求,对男女平等的呼唤,追求自我的独立人格,对社会平等地位的要求,展示了新时代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姿态,促进了诗歌的发展,启蒙了世人的思想。就像孙绍振曾评价道:“舒婷的诗接触到了一个时代转折点上敏感的神经,因此,在历史精神的艺术坐标上,就打下了她的烙印。舒婷是幸运的,在历史需要突破的时候,她的诗把历史的冲突吸引到自己身上来。她就处在一代诗风转折的中心。这样她就在新诗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个划时代的地位”。
但从现在这个时代去回望的话,舒婷那时的这种女性意识还是不够彻底的。如果说男性和女性的两个世界间有一面墙的话,那舒婷是靠在了墙上,要求男女平等,和两性间的相互融合,但真正用文字的力量,诗歌的的铁锤砸碎这墙壁,明确要求女性对世界掌控的权利,甚至还妄图侵占男性世界的领地却不是舒婷,所以可以理解为,舒婷要求的是“女性”,而不是“女权”。这表明舒婷在以女性立场书写自己的女性意识时,争取女性权利和地位时,仍显得有些温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舒婷在当时仍以以真挚的感情,古典清新、含蓄自然的风格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这在当时,亦或是现在看来也是一种极大的跨越,对当时的女性思想的启蒙,对社会关系两性关系的认识,都有极大的启发性。
参考文献:
[1] 舒婷,《舒婷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