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体育场地设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近几年来,国家对于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实现增强体质的基本途径是参与体育活动。场地设施是活动的基础,没有场地设施活动就难以开展,普遍增强人民体质的目的亦就难以实现。场地设施也是衡量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强对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的研究,对我国构建“群众性多元体育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现状,探讨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对策,为我国在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一、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在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在实际的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程组织规划不合理。工程组织规划是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的前提,施工企业如果仅仅依靠个人力量,对工程进行组织规划,很容易出现工程组织规划不合理问题出现,很容易出现返工以及重建。第二,施材料管理不完善。施工材料是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的基础,施工材料质量不过关,材料管理不及时,使得材料出现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质量。第三,缺少监督机制以及责任制。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如果缺少监督机制,对于施工安全、材料以及质量、进度缺乏必要的监督,即使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影响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益。第四,工程质量管理不科学。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极为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施工各个方面,质量管理不科学,直接导致施工质量问题普遍存在,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质量受到重大影响。
二、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对策研究
1、体育场地设施工程组织规划设计
体育场地设施工程组织规划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选择恰当的施工方法。在确定施工方法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工程条件、技术、经济等因素,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最合理的方法。第二,合理控制施工工期。施工工期是体育场地设施工程组织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性问题,施工企业需要对施工工期、施工时间以及劳动力、材料等进行充分考虑,同时严格安排材料的供应,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机械设备。施工中应该保证人员、材料、机械设备安全到位。第三,做好施工组织规划平面布置。具体来说,需要根据施工特点和施工条件进行布置。合理的施工组织规划平面布置能够避免工程反复开挖和搬迁现象的出现,降低运输成本,减少临时占地,节约工程建设成本。第四,做好运输组织计划。运输组织规划计划同样也是体育场地设施工程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降低工程施工成本,确保施工进度与计划,施工企业应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运输组织计划。运输组织计划应该满足以下要求:减少转运次数,减少工程运输自资费,简短运输距离,尽量利用原有运输线路。
2、体育场地设施材料管理
体育场地设施材料管理,也是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做好体育场地设施材料管理,才可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益。为此,体育场地设施材料管理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开展市场调查。开展市场调查的目的是为了选择更加高质量低成本的供应商,通过市场调查,施工企业可以对材料的性价比有较清新的认识,从而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第二,加强材料进场管理。施工材料进场之前,应该对于工程设计资料、合同文件以及材料计划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材料采购数量、质量以及储存、消耗和补充都应该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另外,对于材料的型号、强度、批号、规格以及种类作好记录,通过各种验收手段确保材料质量。第四,施工现场材料管理。对于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主要依靠监理人员的监督管理以及施工单位的自检内检。施工现场的监理人员应当认真仔细的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材料计划,审核的重点内容在于工程施工材料供应商的各项手续是否具备,材料是否经过相关权威单位的检测,材料的数量规格以及型号与设计资料是否相符。
3、贯彻落实工程建设法人责任制
做好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贯彻落实工程法人制度,提升法人的责任意识,这也是重要的策略之一。施工企业必须要把体育场地设施工程的经济责任与法人的组织管理相联系,其目的是对体育场地设施工程进行约束与控制。这就要求法人必须要在体育场地设施工程中,认清自己的责任与职责,协调好各个方面之间的利益关系,尤其是要做好各个方面的配置工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将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损害控制在最低限度。除此之外,工程施工企业还需要推行建设项目重点岗位责任制,对于项目重点工程环节,施工企业要加大管理力度,除了要法人提高自身责任之外,还需要体育场地设施工程项目各个部门以及部门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工程管理队伍,将对于体育场地设施工程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于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效益意义重大。
4、体育场地设施工程质量管理
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过程是一项极为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施工各个方面,不仅仅包括纯粹人工劳动,而且还涉及到先进设备的操作。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由于缺乏对于技术人员的专业性培训,导致在实际的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施工操作失误较多,尤其是对于大型机械设备,操作很不熟练,直接影响到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质量与效益。因此,施工企业首先应该加强工程施工人员培训,提高施工技术以及操作熟练程度,这才是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质量提高的关键。其次,施工企业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该体育场地设施工程的技术标准,加强施工人员管理,使其严格遵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施工。最后,不断更新机械设备。大型高质量的机械设备对于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不断更新机械设备,实现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的自动化以及机械化,提高机械信息化管理水平,这才是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
总结:
综上所述,全国各地应当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逐步增加群众体育经费在体育事业经费中支出比重。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海外同胞资助体育场地建设。全国各地在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在实际的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影响着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质量,影响着人民群众体育锻炼方便性及积极性。为此,深入研究当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创新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策略,是今后我国各地在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方面的重要方向以及课题。
参考文献:
[1]尉博文. 缓解群众体育场地设施贫困现象[J]. 青春岁月,2013(09)
[2]李竖锐. 广州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03)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4.085
Abstract Sports facilities are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and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hrough the sixth national sports facilities survey, we had known the development of Jiang'an district Sports facilities and the problems, and offer suggestion for development.
Key words Jiang'an District; sports facilities; survey
0 前言
《2001-2010年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了城市体育的发展道路以社区体育为重点。发展社区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并管理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浪潮也不断高涨,城市社区场地设施建设备受重视,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总量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多,城市居民的体育需求日益多样化,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和种类渐渐难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锻炼需求,并且暴露的问题日益明显。
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江岸区共有体育场地数量1441个,场地面积共有738633.28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144030.34平方米,占地面积共计912715.16平方米。按照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统计,江岸区常住人口89.5万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6.1个,全省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3.68个,略高于全省水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82平方米,全省人均场地面积1.29平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近几年江岸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兴建速度明显加快,但有些方面仍然表现出一些不足之处。通过进一步的梳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适的建议以期待在今后的发展中予以重视和改进。
1 江岸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场地设施建成数量
通过表1江岸区近年来场地建成情况可以看出,2004年、2011年和2013年的体育场地建成数量明显增多,而在这些时间点附近,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00年)、《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2006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1年)、《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2011年)等,这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明确提出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朝着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法制化发展,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 在政府的引导下人民群众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各种体育场地设施的建成也满足了人们体育健身的需求。
1.2 场地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单一
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的普查结果,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江岸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资金主要靠财政拨款和单位自筹。其实单位自筹主要靠向上级申请,其实质性来源任然是财政经费。在全民健身浪潮持续高涨的今天,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职能,改管理为服务,制订具体政策和措施,引导了投资方向。 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拓宽了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出台更加完善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的投资和捐资、金融和土地,这样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资金才可能实现来源多元化。
1.3 场地设施运营管理模式简单
从表3中可以看出,全区1441个体育场地,绝大部分采用的经营模式是自助运营,只有少数几家场地选择了合作运营和委托运营。从经营模式的灵活性角度而言,自主运营当然在经营过程中不会出现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情况,但是从经营模式的专业性角度而言,选择合作或是委托则更容易发挥专业人才的经营管理优势,更容易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1.4 开放时间没有实现最大化
如表4所示,在所有1441家体育场地中有290家是不对外开放的,其中以事业单位居多。尤其是在对学校体育场地进行普查之后发现,全区185所中小学,只有12所部分时段对外开放,14所中职院校,只有1所部分时段开放。教育部于1999年了《关于假期、公休日学校体育场地向学生开放的通知》, 与此同时,部分地方行政机关也对倡导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可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学校在开放体育场地设施之后,会面临很多问题,诸如安全、管理、财产损耗等问题,处理这些问题会分散学校相关部门的精力,这也使得大多数学校不愿意让学校体育场地承大众体育活动。
1.5 健身器材广泛分布在社区居民小区中间
在统计数据中,我们发现全区共有3786件健身器械,其中有2768件器械安装在社区居民小区中,占总数的73.1%。这些健身器械的安置,极大的方便了社区居民就近健身的需要。
1.6 场馆类型搭配较为合理
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江岸区建成体育场地设施类型及数量中,可以看出所覆盖的项目比较广泛,涵盖了大部分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相关研究也表明,在市民经常开展的体育活动中,依次是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网球、足球等体育项目。在江岸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搭配分布中,也显示这些体育项目的场地设施所占比重较大,基本能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所需。
2 发展对策
2.1 多渠道筹措资金,推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资金缺乏是我国城市社^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目前,武汉市的社区体育场地资金来源主要是体育彩票公益金、政府拨款、经营者投资。但是体育设施多属易耗品,有限的资金只够建设不够维护,这也使得体育活动的开展难以为继。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所需的资金来源上,应当广开渠道,让政府、社会、个人都参与到社区体育的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从根本上解决社区体育经费的来源问题,将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当中,增加对社区体育经费的投入;在政府保障基础上,鼓励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参与到社区体育的建设中来,通过合法经营,丰富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
2.2 因地制宜,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
从第六次场地设施普查结果中,我们发现江岸区社区体育设施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不足,并且各区之间场地设施数量差异较大。行政职能部门除了要教育、宣传、引导社区体育的发展以外,还要科学规范的建设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政府部门在旧城改造、新建社区的过程中,应该依照我国相关规定规划设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从数量上和质量上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此外还应结合社会发展进程,使体育设施的设计建设更加科学化。如:武汉市2015年老年人口报告显示,江岸区老年人口比例在全市13个辖区中排名第四位,达到了23.32%,这一比例远远大于社会进入老龄化标准的10%。面对老年人口的增多,如何通过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科学有效的体育服务,是社区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全新考验。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因地制宜,根据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需求强弱,合理配置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结合社区地理环境,开发适合社区居民健身的场所。
2.3 合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
江岸区有185所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建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地设施,只能满足学生的教学与训练等日常活动,而周末和假期则关闭校门,体育设施也处于闲置状态,学校的场地设施利用率比较低。现在,上至教育部,下至地方政府都在提倡“学校要向社会开放”,并且由政府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作为保障。从江岸区的调查统计情况看,学校的场地设施利用率明显不足,很多学校考虑到对社区的开放,会顾及对教学秩序的影响和后续的问题,所以对社区体育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要想解决问题,江岸区政府的相应机构要足够重视,对于限制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原因应该积极调研并协调各方力量,排除隐患、克服困难,让学校成为社区体育建设的主要替补力量。
3 结语
社区体育是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既能增加广大人民的素质,又能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调节人际关系,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强调,社区体育的开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上的,场地设施就是很重要的一点,离开了场地设施的体育活动是无法想象的。因此,要发展社区体育,首先建设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
参考文献
[1] 尹玲.关于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黄淮学院体育场地设施和室内场馆、场地器材配备。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几年有关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论文,为本文的理论分析作事实依据,通过各黄淮学院网站提供的在校学生人数、场地数据做记录核实,最后经过分析、整理、综合对查阅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1.2.2 实地考察法
对黄淮学院的室内外体育场馆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2、分析
2.1 体育场馆设施室外配备率未达到要求,室外场地短缺
黄淮学院有在校学生18000人,现有体育场馆总面积为1050 m2,故生均为0.06 m2,室内场地设施总体配备率较低,没有达到《目录》规定(发展类高校室内场地设施生均0.3 m2,室外场地设施稍高于室内场地的配备率,生均为3.71 m2,没有达到标准(发展类高校室外场地生均5.6m2)。
2.2 室外场地总体配备率不够,多数已建场地符合基本要求
黄淮学院在设施配备内容上只有篮球场地的配备数超过发展类配备数的一半以上,其余的场地均低于目标要求。通过不断新建和改进现有的体育场地,已经建成的体育场地合格率相对较高,现有400米塑胶田径场达到合格率,天然草皮或人工草皮足球场占足球场地达到合格率;篮球场、排球场一般都是硬化了的,但是塑胶场地相对不足;网球是由于近几年才兴起的一项运动,场地都是新建的,绝大多数是塑胶场地,相对质量较好。
2.3 室内场地相对缺乏
黄淮学院有综合训练馆一个,面积较小,供体操、羽毛球、健美操、篮球、乒乓球几项运动共同使用,各项运功项目不能正常开展,制约了校园体育运动的开展。
2.4 场馆相对大于器材的紧缺程度,体质监测场所也有不足
从场馆和器材两项指标比较,器材的紧缺程度相对较少,场馆问题仍然是制约高校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数据表明,黄淮学院没有完全达到《目录》发展类配备要求,高校教师认为体育器材配备基本能够满足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训练的需要;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普通大学在体育场馆、器材方面建设的薄弱。
3、结论
3.1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小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显著增加,场馆面积却增长缓慢,设备更新率低,而学生们对场馆设施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这是造成体育场馆配备率不高、人均面积较少的主要原因,也同时是扩招与学校建设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3.2 体育场馆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大学体育场馆建设与维护一般是由学校单方面投资,一般低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1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投资水平,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高校经费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使相当多的高校场馆得不到维护和扩建,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4、建议
关键词武汉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使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社区体育在我国蓬勃兴起,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沈阳等大城市开展,随后向其他城市如武汉开展,目前正逐步发展成为城市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作为城市社区体育存在的重要物质条件,社区体育场地的使用是一个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它反映了社区体育运行过程中政府及社区的体育管理职能的完善性,是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一环。社区体育场地的建设与使用问题的探讨,对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武汉市的体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而武汉市的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关系着武汉市整体体育水平的提高。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极大部分依赖于所处地区场地设施,所以对武汉市体育场地建设以及使用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武汉市目前的体育场地使用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寻求更好的充分使用这些场地的方式,包括各个体育主体所发挥的作用及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的过程,最终促进武汉市城市社区体育的进步与发展。
一、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开展社区体育的场地主要来源于社区单位的场地和社区内公园、空地、广场之类的非正规场地[2]。街道一级的社区机构中,90.4没有体育场地,100的街道反映社区体育场地严重不足。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不足的现状,直接限制了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影响了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严重的制约着社区体育的发展[2]。
比较国际上体育发达国家,我国城市社区场地设施则差距较大[3]。近年来,世界上的体育发达国家深入发展社区体育,积极投入大笔资金兴建各种功能齐全的体育场地设施,不仅重视新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而且注意大力发掘已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的潜力。我国则逊色很多。但是近年来,已逐步将建设规范的体育场地设施纳入城市基本建设中。一些文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珠三角地区多功能的体育场地的建设预示着未来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良好的发展前景。
根据国内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我国城市体育场地设施目前还处于艰难的发展过程中,其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体育发达国家,社区体育设施资源极其匮乏,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对现有场地设施潜力的开发和新的多功能的社区体育设施的兴建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政府管制与市场投资相结合作为发展的基点来进行市场化运作以及学校体育场地的社会化利用也将会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主流方向。
二、武汉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状况
武汉市社区内的体育设施的数量不多,人均占有率较低,有些器材损坏的程度比较严重,总体损坏率超过20%,由于种种原因而使这些体育设施在短期内难以修复,严重影响它们的使用,进而制约着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影响社区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4]。而现在武汉市社区体育的组织和规模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且存在严重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经济不发达地区严重滞后。
(二)武汉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的主要问题
1.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
武汉市包括周边郊区在内,目前已有两千多个社区,近几年来由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大力投入,陆续在社区及公共场所修建了一些场地设施,到06年初,已有80的社区安装了体育设施。但离国家体育总局的要求,到05年省会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安装率要达到100,还有一定的差距[5]。很多社区规划不合理,体育场地器材少,场地设施大多集中在学校,学校一般不对居民开放,这就影响了居民日常体育锻炼。居民因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因素,大多局限在社区这个有限空间内进行日常的体育锻炼活动,这样社区体育锻炼的需求与社区现有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反差,进一步反映出社区体育场地的缺乏[6]。
2.社区内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质量和利用率不高
武汉市社区体育活动主要在4种场所进行:在辖区周围场所活动的人占总人数31.8%,其次分别为在公园活动的占26%,单位体育场所活动的占19%,公共体育场所、空地、江河湖畔活动的占15%[7]。由于单位、学校、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相对封闭,部分场馆开放又带有盈利目的,城乡居民体育活动主要场所主要依然是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所,能利用的单位、学校、社区体育设施较少,造成大量的体育场地闲置。
(1)武汉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不高,没有与社区锻炼有效结合起来
据统计,全国现有体育场地的66.7%在学校,而有关部门一方面没有相关政策指导,另一方面顾及学校学生安全、教学秩序等因素,使学校体育场地一直未能向社区公众开放,导致场地的利用率偏低[8]。武汉是全国三大高校城市之一,有近千所学校,尤其是综合性院校和体育院校拥有大量的体育场地设施,包括高端设施如网球场、小球馆及大型标准游泳馆等。但考虑到安全管理等因素,这些场地仅限于承办重要赛事和日常教学需要,较少对社区开放,使得附近社区居民难以利用这些专业的体育设施进行锻炼,限制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社会化利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体育资源的浪费。虽然社区居民的多数锻炼时间集中在清晨、傍晚以及双休日,这些时段又正好是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空闲期。但是学校的封闭也给这些场地设施的利用带来了阻碍,也造成了社区居民锻炼的不便。
(2)武汉市居民小区的布局有缺陷,健身场地设施陈旧简陋,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健身需求
现在武汉市大多数社区居民休闲健身基本是依靠一些免费的公共健身设备,如简易的健骑机、跑步机等,这些设施只能满足社区居民一般健身需求,而喜爱球类运动的居民的锻炼要求就无法满足,影响他们锻炼的积极性,不利于社区体育的发展。
目前,武汉市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处于布局不合理的状态。政府对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没能跟上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①社区体育配套设施不齐全。城市社区体育的配套设施分为服务设施和管理设施。武汉市很多公共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都只有可供选择的餐饮设施和休息座椅,不能使社区居民在体育健身过程中享受应有的配套服务[9]。
②社区体育设施管理机构不完善。社区居民普遍反映体育活动开展受到一些管理因素的限制。其一,许多小区的体育设施维护和保养不及时,破损情况严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使用。[9]其二,社区体育管理封闭,体育资源统筹不够。新建社区为了便于管理和维护小区的治安,很多都采用封闭式管理,这减少了运动人群之间的交流与联系,相对的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3)武汉市社区内的有偿场地设施数量不多、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对一些专业运动项目的需求。如下表所示:
表三 武汉市健身俱乐部地域分布特征[10]
总数 社区会所 高级酒店 大型商业百货 其它
40 15 10 10 5
从表中可知,武汉市的商业体育俱乐部主要分布在高级休闲娱乐场所,通常作为商业圈的必要配套设施,相关的运营成本较高,投资收益较高;相比之下,社区内的这类健身俱乐部所占比例较少,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一些需要专业场地的活动。
这类型的体育场地在社区的使用有限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很多健身俱乐部存在内部配套设施不足,场地狭小,教练员水平不高等问题。社区居民对健身俱乐部的信任程度因此而下降,进而影响他们进入俱乐部健身锻炼的效果。二是一些社区有偿体育健身场馆都属中高档场所,主要消费对象是那些有经济实力的居民,这无疑增加了中下层次居民体育锻炼的负担。这也大幅度减少了社区有偿体育场馆的消费人数,降低了社区商业化体育健身场馆的利用率。
(4)武汉市社区附近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率不高。一些大型体育馆市场化程度还不够,例如洪山体育馆、沌口体育中心等大型场馆,在赛后的对外开放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利用,造成体育资源的浪费与闲置。
3.社区内体育场地设施经营管理不完善
武汉市社区场地设施的建设经费主要来源有三类:一是政府拨款,二是赞助,三是街道、社区自筹。政府拨款主要用于大型场地设施的建设、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赞助经费主要用于小区小型健身点和室内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维护;街道自筹经费除了用来补充小型健身点和活动场所的建设之外,还用于添置一些体育活动的器械。但是由于武汉市是大型的重工业城市,政府的大多数财政税收收入都重点投放在经济建设上,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也多集中在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上,忽略了对社区体育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再加上对社区体育的投入未能有计划的进行,从而导致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经费不足,无法有效地对已有设施进行好的规划和维护。
三、提高武汉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使用效率的对策
(一)加大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经费投入,进一步扩大筹资渠道
1.政府应积极地将建设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纳入到城市基本建设规划中来,努力按照国家有关规划标准进行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优化配置,逐步改善设施场地不足的情况,不断的提高这些场地设施的质量,并最大限度的减少闲置和损害。
2.逐步建立相关主体的多元化建设经费筹集方式。在武汉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基础上,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此基础上,采取社区与单位及个人共同出力的方式,增加社区健身场地器材的投入,并且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赞助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兴建与维护。
(二)整合社区现有体育资源,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
1.加大武汉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综合利用,并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社区体育锻炼相结合,以缓解武汉社区休闲运动场地设施不足的状况。
从根本上来说,要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社区体育的发展相结合起来,就是要实现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社会化利用问题。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社区化经营。大部分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都是由学校内部进行管理与经营,这不仅加重了管理阶层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量,还容易造成场地闲置,浪费资源。我们可以从社区化经营这方面考虑,引进一些信誉好、资金多的商对这些场地进行管理,并且有偿的对社会大众进行开放,这不仅减轻了学校的场地维护资金问题,也便于附近民众有效地利用这些专业场地进行锻炼。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实行有偿服务,可以减轻国家财政和学校办学经费负担,增加体育设施的维修投入[11]。二是制定合理的社区化经营策略。学校要在保证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和商对开放时间、服务内容、管理方式等内容进行协商,以便更方便的对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体育服务。三是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学与社区居民锻炼的“时间差别”提高学校现有体育场地的利用率。一般来说,早晨、傍晚、双休日和寒暑假是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最佳时期[12]。由于居民一般的锻炼时间是在清晨六到七点和傍晚后,而这段时间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是处于闲置状态的,学校可以将这段时间合理的利用起来,对周边社区居民进行开放,既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方便社区群众的体育锻炼,又可以减轻学校自己经营管理维护的经济负担和政府修建公共体育设施的财政负担。
2.进一步合理武汉市居民小区体育健身场地的建设。
(1)努力推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目的在于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而不是以培育竞技体育选手为目的[13]。在场地设施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对社区居民的构成情况深入调查,还要对已有的体育设施及市场情况进行调查,以做出适合大多数居民需求的建设方案。
(2)加强对武汉市的住宅小区内基本体育场地设施的多元化投入,在原来的一些基础体育设施的基础上,实现社区运动场地设施多元化的利用。通过政府及赞助修建多用途的体育馆、健身房、游泳池等,可以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舞蹈等体育活动。
3.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社区内有偿健身场馆的质量,并且实行大众化的平价路线方针,使社区内俱乐部的存在真正发挥作用,为推进社区体育的良好发展尽一份力。
(1)进一步完善内部基本设施的配备,提高社区体育指导员、教练员水平,以增强社区居民对俱乐部的信心。在目前我国健身教练缺乏的情况下,除要求教练人员加强自身的素质学习外,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请国内外有名气的健身教练或专家到场馆进行讲解、指导,对教练员进行专业水平的培训,使教练人员的专业水平逐步提高[14]。
(2)发展社区特色体育健身俱乐部,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武汉市现有的社区体育俱乐部大多相似度高,独特性差,难以引起社区居民对这些体育俱乐部的兴趣。开展特色经营,发展自己的品牌特色,是武汉体育健身俱乐部所要遵循的发展模式。
(3)收费与建设标准应与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实现“因地制宜”,尽可能的根据小区居住群体的类型收入等因素综合考虑健身俱乐部的建设。大众化才是社区有偿体育健身俱乐部所应该走的路线。社区体育消费也不应只是有钱人参与的,我们要始终把基点放在面向大众消费上,提高大众消费水平。[15]对商业化场地设施来说,人气才会带来效益,最重要的就是开设平价项目来吸引社区中低档消费者,以量创收,这也有利于其不断完善与改进。对于一些中高档住宅区、别墅区内或者周边,应依据地理位置,修建高档的例如集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高档的商业体育健身会所(如高尔夫会所),使社区高端消费者更为方便。
4.社区附近一些大型体育场馆应实现多元化、多功能经营。这些体育场馆应该对社区开放,一来可以满足社区大众锻炼的需求,二来可以为维护这些体育场馆提供充分的资金。另外,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停车场、餐饮、酒店、体育器材服装等)要齐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社区民众,提高场馆利用率。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
1.政府应加强对居民小区免费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并增加新品种的运动项目设施。通常小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场地的维护需要大量资金,光靠小区本身是不够的。政府应定期对这些体育设施进行检查,对损坏的及时修理,以减少报废率。增加新品种可以解决社区体育设施单一的状况,改善社区居民的锻炼环境。
2.社区应加强对居民爱护公共设施的教育。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不能光依靠政府的定期维修,还应该靠社区居民自身来保护并合理使用。社区的管理大部分依靠居民委员会和物业公司,所以物业公司要与居民委员会相互沟通协调,定期做好社区居民的公共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居民正确使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思想意识,使居民能靠自己的力量去保护社区有限的体育资源,这也是完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管理的重要手段。
四、结论
(一)武汉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普遍不高,很多处在待开发的状况,数量和发展程度有限。
(二)武汉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主要包括社区周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社区内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社区内有偿体育场地设施三个部分,它们是发展社区体育的重要主体。完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高武汉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从根本上来说,要从这三个主体的管理使用着手。
(三)社区周边学校体育场地要从社会化方向发展,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要从项目多元化以及管理人性化方向发展,而社区有偿体育场地设施要因地制宜的与社区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发展。
(四)提高武汉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使用效率关键是要从加大筹资力度、整合社区现有体育资源以及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三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王凯珍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7.17(5).
[2]戴俭慧等.关于城市社区若干问题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8.14(1).
[3]周晓东.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福建体育科技.1997.16(2).
[4]秦子来.武汉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天津体育学报.2006.21(3).
[5]袁广锋,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2):32-34.
[6]熊萍.武汉地区高校与周边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J].体育科学研究.2007.11(4).
[7]陈绍艳等.对武汉社区体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01.18(4).
[8]王安雷.社区与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探析[J].体育教学与研究.2008.43.
[9]雷芸芸等.武汉青山社区体育场馆调查[J].城市住宅.2010.(4).
[10]向志勇.武汉市中心城区商业健身俱乐部现状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9.(32).
[11]刘勇等.我国学校场馆服务于社会的长效机制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1).
[12]汪玲玲.关于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的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1999.21(3).
公共体育设施是由政府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的,用于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满足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或观赏运动竞技以及运动员训练、竞赛需求的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城市公园等体育活动场所。包含贵州北部遵义十四县区的黔北地区,贵州省乌江北岸的重要经济文化及体育活动的中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之中,原有的公共体育设施已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一些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显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作为大众体育的基本载体之一,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建设也关系到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而现在,政府逐渐退出了公共健身设施的市场,市区内公共健身设施大部分都由市场或者是私人开发商在掌控,市民的健身需求得不到保障。为此,对黔北地区市所辖十四县区进行调查,对当前公共体育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未来发展的具体思路,便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黔北地区(红花岗区、汇川区、新蒲新区,怀仁市、赤水市,遵义县、凤岗、湄潭、桐梓、务川、绥阳、道真、余庆、正安、习水)三区九县二市,每一区或县针对性的各发放问卷60份,共计900份。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为保证课题按时高质量完成,课题组成员先后参考了社会调查、社区体育等方面的书刊和著作、期刊、杂志,收集了大量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详细的分类、归纳整理.为本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社会调查法。
①问卷调查法
课题组经反复论证并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设计并发放问卷900份;回收9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846份,有效率94%。
②问卷的效度
调查问卷设计完成后,送至相关10名专家进行审查和评价,评审结果显示调查问卷的有效值为9.03(见表1),说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有较高的效度。
③问卷的信度
本研究在2015年3月份随机抽取参与调查的群众20名进行测试――在复测中发检验问卷,两次测试的间隔时间为两周,并对测试的结果利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调查问卷的信度值为R=0.88,说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有较高的信度。
调查时间:2013年2月至4月
④个案访谈法
课题组成员深入基层个别社区与主管社区文化体育事业的领导、文化站负责人员进行了专门访谈。
(3)数理统计法。
课题组对收集的调查问卷所有数据利用EXCELL,SPSS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结果真实可靠。
(4)逻辑分析法。
在数理分析基础上运用哲学思维方法及社会学有关理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二.结果统计与分析
1.对被调查人员年龄的调查统计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36―45岁占被调查人员的60.28%.46―55岁的占被调查人员的18.79%,这两者占被调查人员的近80%。36―55岁的人是事业与家庭处于稳定时期,所以此问卷能代表黔北地区的普遍情况,能支撑本研究的结论。
2.黔北地区居民经济收入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17.34%的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69%的人月工资在1000―3000元,12.17%的人月工资在3000―6000元,1.49%的人月收入高于6000元,由此可见铜川市市民经济收入偏低(参考2014年贵州省个人年平均工资37929元),决定愿意花钱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较少。
3.对黔北地区居民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黔北地区居民每周能保持3次及以上参加体育活动的仅占25.4%,每周能保持2次的占10.1%,每周坚持锻炼一次的占29.7%,不固定锻炼的占52.6%,从来不锻炼的占8.1%,说明了铜川市市民参加体育活动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
4.对黔北地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主要场所的调查统计(见表2)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黔北地区居民愿意花钱参与锻炼的人很少,基本上都集中在社区广场和周边公园(部分居民活动场所有所重复)。
5.黔北地区市民对社区健身器材使用情况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经常会使用社区健身器材的市民只占14.89%,85%还多的人偶尔或从未使用过社区健身器材,黔北地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器材使用率不高。
6.关于社区健身设施对市民开展健身活动有无帮助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得出参加锻炼的市民有79%认为社区体育设施对自己身体锻炼是有帮助的,10.5%认为效果不明显,只有8.5%认为社区体育设施对自己身体锻炼没帮助。由此可见黔北地区居民主要的健身器材是靠社区提供的体育设施。
7.对黔北社区体育设施室内(外)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75.40%为露天、22.82%露天有遮阳、1.77%为室内,说明室内体育健身设施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市民雨雪天和寒冷季节锻炼的需求。
8.对黔北地区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满意程度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得出4.65%的市民表示满意、76.23%的市民表示一般、19.12%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说明黔北地区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满意程度不高,可见黔北地区居社区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广大市民参加锻炼的需求。
9.对社区内体育设施种类的调查统计(见表3)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社区内体育设施种类太少,不能满足大家锻炼的需求。
10.对黔北社区体育设施共享的调查统计
根据调查得出黔北地区社区体育设施只有11.7%能够完全共享,69.6%的体育设施很少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共享,18.7%的体育设施完全没有共享。这说明黔北地区社区体育设施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三.结论与建议
1.有计划发展体育设施规模,不断完善体育设施种类。有关部门应结合黔北当地的情况,不断增加公益性的体育活动场所,特别是社区与周边公园的体育活动设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并不断降低或减免收费性的运动项目。
2.开展健身宣传,提倡文明生活,树立健康理念。从黔北地区居民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调查得出,当地居民坚持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特点是参与人数不多、规律性差、缺乏科学指导等,建议相关部门要投入一定精力,加大体育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
3.合理规划体育设施布局,共享资源减少浪费。现有的体育设施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公园和体育场,社区内体育设施建设很少或地方过于狭小,不利于广大市民参与锻炼,现有较好的的体育设施很少共享,造成很大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建议黔北有关部门合理规划体育设施布局,出台现有特别是室内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政策方案。
4.减少体育锻炼中个人的经费投入,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率。铜川市市民普遍经济收入偏低。有些体育场地收费是导致市民参与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建议减少体育锻炼中个人的经费投入,提高广大市民参加体育运动的参与率。
5.加大室内活动场地建设,覆盖锻炼盲区,提高锻炼质量。社区体育场地室内外调查统计得出,室内体育健身场地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市民在雨雪天和寒冷季节锻炼的需求;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室内场地的建设.覆盖锻炼盲区并充分合理的运用,提高市民锻炼质量,满足更多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
6.配备专业的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科学指导群众健身活动。从黔北地区居民对社区建设器材使用情况和使用方法的调查统计得出,市民对社区体育器材使用率不高主要是因对使用方法的不了解,建议在社区配备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可以组织指导市民参与体育锻炼,提高锻炼质量。
7.创造良好环境,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健身。根据调查社区内主干道基本被机动车占据,仅有的建设场地只有很小一片地方并有的已年久失修破坏严重。造成广大市民无处锻炼的现状。建议应加大社区体育设施的投入和环境治理,满足市民锻炼需求,使体育设施融人大自然。
参考文献
[1]降艳茹、卢耿华、郑文海等:《陕西省乡镇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四》,《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饶传坤:《城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杭州市城西居住区为例》,《中国体育科技》,2007年第1期。
[3]刘战红、李阳福:《长沙市社区体育设施现状与对策》,《长沙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李绕天:《我国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的影响因素及模式构建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李钢、季庆宪:《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现状的调查》,《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第1期。
一、体育场地设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作用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是完成学校体育任务、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检验学校体育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学校体育教学缺少体育场地设施这一物质保障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场地设施建设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永不分割。体育场地建设优质与否对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课程得以顺利完成的保障
回顾历史,我们知道首先有了作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才产生了相应的场地设施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包括:(1)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2)体育与智力活动相结合。(3)身体直接参与。这些特点决定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必然以实践课为主,而实践课必须有一定的场地设施作为物质基础才能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实施,因此,场地设施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2.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
根据中小学体育器材配置标准,我们规定配置器材分为田径、
体操、球类、健身器材、民族特色器材、辅助设备六大类。随着当前教育改革形势的变化,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小学体育课及课外锻炼活动时数也相应增加。
3.体育场地设施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
学生进行运动需要场地设施、器材,大家对运动的欲望是很强烈的,不论什么地方有体育设备,他们都会去玩玩,而且很愿意利用手边的器具。见到秋千就荡秋千,到了球场就玩球。如果没有运动场地,他们就会到马路上去玩,这会增加安全隐患,所以,学校要为他们准备好必要的运动场地设施,以便他们进行正当的活动,这是十分重要的。
二、临安市部分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情况调查
1.概况
虽然我市大部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已更新,并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一些欠发达农村地区学校体育教育仍不容乐观,所以加大农村学校体育的研究,改善部分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势在必行。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工作重点要转移到农村和薄弱地区,目的就是提高这些地区的体育教育水平。
经过初步统计,全市70多所中小学校,至今还没有塑胶跑道的高中(包括职高)只剩交口职高,初中学校已完成所有新的场地设施建设,农村小学未完成新场地设施建设的概率最高,约占所有学校的14%,其中包括岛石小学的呼日校区和中心校区、颊口小学、顺溪小学、洲头小学、对石小学、潜川小学的塔山校区、紫水校区及马山校区、绍鲁小学、西天目小学的交口校区、横塘小学等。在这些农村小学当中,部分篮球场甚至还是煤渣泥土铺成,边线也是用石灰画画,可想而知教学条件的艰辛,这也势必给学校开展体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2.影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诱因,体育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直接动力,两者对人的体育参与行为都将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随着健康体育概念的兴起,人们更加崇尚一种自然、自发、自主的运动参与。
(1)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影响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
中小学生由于学习内容多,学业负担较重,脑力劳动较紧张,因此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参加适宜的体育活动对他们来说非常必要的,体育锻炼宜选择以灵敏性、协调性和柔韧性为主的活动项目,但是由于体育场地的缺乏,致使相应的体育项目无法开展。
(2)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影响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
体育课的主要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班级授课制教学。缺乏足够的体育场地设施必将挫伤多数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热情,久而久之,这种教学选择就会产生负面影响,非但不会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取得收获,反而会使部分学生失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也间接阻碍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
(3)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影响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体育教学要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和影响,为使他们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学会并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
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推进,在校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也有了深刻的变化,他们已远远不满足于现在体育课的形式和质量,但体育场地设施的限制却直接影响着学生把想法付诸行动。
三、建议
1.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投资力度,争取加快对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正常高效地开展,同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集体育经费,利用学校的优势来发动学生和家长、社会和学校群策群力,协同合作,逐步完善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
2.在场地设施缺乏的情况下针对体育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教学手段上突出新、奇,并且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组织地充分利用已有的体育场地资源。
3.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设施和周边环境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设施的使用率。
(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以的系列讲话和重要指示为指导,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紧紧围绕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维吾尔自治区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着力推动我县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数量、质量和服务管理能力,努力提升农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在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中充分发挥体育独特的社会价值和重要作用。
(二)主要目标:申请农村体育设施建设资金,从2014年9月到2015年10月,完成我县104个行政村,9个社区“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都有标准完善的篮球场地,并可以进行正常的使用,具备各族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实施方法和工作步骤
(一)实施方法
1、先由县文体广影局依据近年来我县各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配备的实际情况,向各乡(镇)印发资金分配额度通知以及“农牧民健身工程”分配指标。
2、各乡(镇)为责任单位,在资金额度内,对所属受援行政村(社区)篮球场地建设、完善或维修制定具体方案。(方案包括每个行政村(社区)建设完善什么场地设施、具置、设置什么体育健身项目、启动时间、完成时间、项目负责人、联系方式等),方案确定报送县文体广影局审核。
3、经县文体广影局审核通过后,按方案将资金直接拨付各乡(镇)财务账户中,用于标准化篮球场地建设,做到专款专用。
4、资金到位后,由各乡(镇)根据方案,按照相关采购程序和规定认真组织实施。
5、由县文体广影局牵头,不定期组织抽检和抽验各乡(镇)行政村(社区)篮球场地设施建设情况,加强过程监督检查。
(二)工作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调查摸底、制定《县各乡(镇)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印发资金分配通知,各乡(镇)按照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本乡(镇)《行政村(社区)农牧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于2014年10月20日前报县文体广影局审核。
2、启动阶段。2014年10月20日至10月31日,完成各乡(镇)《行政村(社区)农牧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审核,筹备召开各乡(镇)农村体育设施建设部署会议。
3、实施阶段。2014年11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向各乡(镇)分批拔付建设资金,由各乡(镇)负责统一组织实施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工作。
4、验收阶段。2015年10月至11月,由县文体广影局组织抽查验收各乡(镇)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完成情况。
三、保证措施和工作要求
(一)保证措施:
1、签订责任书。由县文体广影局主要负责人、乡(镇)分管体育工作领导共同签订各乡(镇)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责任书,明确各自职责任务。
2、不定期抽检。县文体广影局进行业务指导、不定期抽查,抽查率不低于10%;各乡(镇)文化站进行业务指导、不定期抽查,抽查率不低于50%。
3、纳入当地审计。与审计部门协调,将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纳入当地审计内容。
4、与评先选优挂钩。作为评选全民健身活动先进的重要依据,对不能按期完成任务、达不到项目要求的所属乡(镇),不予评选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和个人。
5、在全县进行通报。对各乡(镇)所属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进展情况和结果将适时在全县进行通报,同时抄送县政府分管和各乡(镇)党政领导。
(二)工作要求
1、各乡(镇)要加强督查和指导工作,督促负责体育管理工作人员,摸清各受援行政村(社区)的实际情况、拟设项目规划、工期和完成时限、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制定实施方案。
1.1农村经济状况
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相比较,无论是人均纯收入还是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都有很大的差距。
1.2农村体育人口
调查表明,我国城镇中有51.23%的人口在1996年参加过体育活动,而农村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者仅占28.97%。且随年龄的增长,参加体育活动者比例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约占全国
80%农业人口体育活动者比例变化所引起的。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量少、比例低是农民体育的基本状况。
1.3农村体育场地设施
目前农村体育的发展十分落后,场地设施缺乏是制约农民参
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我国现有体育场地85万多个,其中仅有8.18%分布在乡(镇)村,而中国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在江西省,据统计,75.90%的农村居民认为自己的居住地附近(特别是山区)根本没有锻炼场
所;60.54%的农民家庭没有健身器材。
1.4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
由此可见,农民对开展体育活动热情不高,并且体育活动项目单一,有些趣味性较强的活动由于受季节因素的制约又不能经常开展,所以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极为缺乏。
2.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
2.1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规划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体育的认识也在提高。但由于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匮乏,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不足和利用率低,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也不能满足体育
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总体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2.2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规划的原则
2.2.1因地制宜原则
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要依据本地的地
理特点和风俗习惯进行规划。
2.2.2切实可行原则
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要遵循切实可行原则,既要考虑到农村
人口规模,又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2.2.3长效原则
实施体育场地设施规划的长效原则,是解决农村体育资源短
缺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矛盾的关键所在。体育场地设施规划的长效原则,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来
规划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不能只着眼于当前的需
要,要遵循可持续发展观,着眼于长远发展。
3.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体育场地设施是广大农民群众从事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既是一个传统领域,同时也是一个富于挑战性的新领域。笔者认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资金来源
3.2人力、物力的调动
3.3建设过程的监控
4.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和利用
4.1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
努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在法制上给予保障;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让体育管理人员有自主的管理权利;要尽快建立“群众体育健身的监督、评估体系”。
4.2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
发展社区体育场地建设,缓解场地短缺现象;挖掘学校所具有的健身设施,将其转变为群众公共所有,增加其使用率,这也是改变当前健身场所不足的一个有效途径。
5.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
5.1提高农民群众对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5.2农村体育活动要根据地域和时令特征开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6)05-0058-07
一、引言
体育场地设施是发展体育事业的物质载体.是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布局是体育场地设施实现功能全面化与效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体育场地设施的合理布局就是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全面规划和安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提出:完善体育场地设施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体育场地设施的合理布局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带动城市体育文化产业链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城市建设规划目标,推动城市新格局建设;有利于满足公众多元化体育需求,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有利于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推动城市体育事业发展。近年来,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46平方米,严重制约着群众体育的发展。同时,布局不合理、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不高也是体育场地设施不能满足群众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促进全民健身战略实施的时代背景之下,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涉及诸多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学科。倘若对体育场地设施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考察其影响因素必然是整个研究程序中必不可少的步骤,然而,多个影响因素又是受制于不同的学科体系。因此,如何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外研究文献显示,经济学和地理学是研究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的两个重要的理论背景平台,这两种学科理论表现出来的经济学特征及地理学特征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围是完全吻合的。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络开发模式是经济地理学关于产业布局的经典理论模式(简称为“点一轴一网”理论模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属于体育产业分类之一。运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的问题是非常有效的。因此,以经济地理学的方法与理论来解决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问题是极有可能成功的一种选择。
二、“点”设计的基本思路
1.“点”的内涵及其特征
“点一轴一网”系统中的“点”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空间发展的“增长极”。在经济地理学中通常是指不同等级的中心城镇。“点”在区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来分析。“点”具有两层内涵:一方面是以先导型或创新型产业或经济单位表现出来的经济内涵:另一方面是以地理的空间和区位表现出来的地理内涵。“点”所表现出来的“增长极”意义具有主导性、领先性和基础性特征。主导性表现为:综合产业组合体是以主导产业为主,同时与其它产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在发展中利益共享。领先性表现为:在某些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是产业特色形成与发展的有力保障。基础性表现为:具备发展的基础条件,对于体育场地设施发展来说就是要求具备相关的基础设施条件,如交通与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条件。
“点”是通过扩散作用对空间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即“点”向周边区域扩散的要素与周边区域的发展要素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发展结点,从而有效地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将“点”称为中心点。作为“增长极”的中心点在区域空间范围内具有主导与核心地位,在大城市中,中心点是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较为集中的区域。中心点是“点―轴―网”系统中具有“增长极”作用的中心极点。
2.选择“点”的条件
“点”的选择是指选择条件优越的地点作为空间发展的核心。优越的条件既包括经济的发达程度也包括地理区位上的优势。中心点的合理选择可以带动周边区域,由区域不平衡状态演变为动态的新平衡状态,进而产生新的中心点。中心点的发展最终成为区域或城市发展的各级中心。“点―轴―网”系统中“点”的特征是“点”在空间范围内发生扩散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以反馈的方式表明能够发生扩散作用的“点”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这些特征就是选择中心点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进而为“点”的选择提供依据。经过分析归纳,选择中心点的前提条件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中心点是以产业综合体为表现形式的,产业综合体由若干产业组合而成。其中一个产业在产业综合体中占有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的指向作用,并且产业综合体与区域范围内相关产业存在密切的关联性。第二,中心点应具备显著的特点,形成自身的发展优势,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地理空间方面,尽可能选择具有优势的中心点。第三,中心点必须具有一定的前期发展规模,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基础设施水平。除了选择中心点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以外,具体来说,中心点的选择还必须符合中心点的生成条件,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第一,交通因素是选择中心点的重要条件。选择多种交通方式的交汇点或是多条交通线路的交叉点作为中心点。因为最佳的交通区位可以提高中心点的可达性,充分保障中心点的金融流、技术流、信息流等有效通畅,有利于新的中心点的生成。第二,依托城市建设的成熟地段。城市重大项目的建设将会加快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完善城市居住设施以及发展城市服务产业。重大项目的建设用地通常划定在城市的边缘部分,因此,重大项目建设地段是中心点的理想选择。第三,全面考量城乡结合部或是几个城市的交集部。边缘效应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它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也就是说,两个或多个生态系统的交界区域内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明显大于同一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边缘效应带同时受到来自多个区域的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影响,其发展潜力相对较高。因而,城市边缘地段成为城市空间拓展新的中心点。
3.选择“点”的一般原则
中心点模型运用于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布局是非常合理的。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模型应该具备在空间布局的前提与优势。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设置在城市区域的中心处,以便最大化地发挥其为周边地区提供体育服务的功能。在城市不同区域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的设置是不同的。其差异主要是指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的等级水平是不同的。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等级的选择取决于为周边地区提供体育服务内容,即提供的体育服务内容越多,其等级水平越高。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等级的选择决定着周边地区服务人口的形成,在区域经济学范畴一定地区的服务人口被称之为门槛人口,也就是说,门槛人口随着中心点等级的提高而提高,较低级别的中心点所需的维持的人口门槛相对较低。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内,高级的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发挥着巨大的辐射作用,一般来说,这样的高等级中心点建设规模较大,建设的数量相对较少。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提供体育服务的功能使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体现出商业利益的优势与潜力,这主要通过中心点所服务的最低门槛人口的形成来表现出来,最低门槛人口的形成过程能够生成中心点的商业利益。
不同等级的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为城市不同行政区的公民提供体育服务,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等级选择与服务群体所属的行政区级别是一一对应的。不难看出,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的选择与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这对于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模式的应用来说,遵循的是市场原则。市场原则为第一个重要原则。市场原则要求的是不同等级的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都有相对应的需求。每一个等级的体育中心点都有其需求曲线,如果以其影响距离作为半径旋转360°就可得到其服务区域,我们用六边形来表示这个区域,这样就不会留下盲点。如图1所示。
城市体育中心点的等级划分决定着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等级分布的选择。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不同等级的分布影响着城市体育场地设施的布局规划,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的等级划定影响着获取体育服务的社会群体。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的规划具有等级性的特征.不同等级的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对应着不同规模的服务群体。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等级的划分通常以服务距离为半径来确定。比如,以800米和2000米为服务半径来确定低级和中级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
交通原则是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选择的第二个重要原则。交通原则主要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体育场地设施的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使得消费群体能够便捷地到达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最大限度地体现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的公平性。交通原则对于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适用的性质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首先,对于建设资金来源于公共财政的体育场地设施来说,交通原则所表现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原则所提供的交通可达性的保障可以充分地体现出体育场地设施的公共性。其次,对于依靠社会力量建设的体育场地设施。交通原则所发挥的约束力就不是很重要了。此时.市场原则在其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充分体现社会私人投资的回报效益。
行政原则为第三个重要原则。行政原则相对于上述两个原则更注重行政管理的系统性。行政原则要求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的选择要服从我国城市行政管理系统的内在隶属关系,即居民区级的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必须归属于上一级的街道级中心点的系统管理。
三、轴建立依据
1.轴的内涵
“轴”是连接区域或城市范围内不同级别中心点的人口密度较高与产业较为发达的资源带。这里所说的资源带包括各种交通线、能源供应线、水源供应线以及通讯信息传输线等各类现状基础设施线,其中交通设施线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轴”是连接两个或多个中心点的纽带和通道,是各种流相互渗透的主要路径。其中各种流包括物质流、技术流、信息流等。“轴”是产业开发带,是次一级中心点产生的能源供给带。
“轴”所表现出来的是综合的产业生长带,不是孤立的产业培育基地,而是蕴含多种产业生长所需的要素的综合流通基地。并且通过不同的交通线路把这些流通基地连接起来,依托交通干线来进行产业生长要素的传输。这种轴被称为生长轴或发展轴,是区域或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轴。可见,这种轴具有较强的经济发展潜力,轴的经济实力与潜力直接影响着周边地区,从而使得新的生长点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
2.轴的建立依据
城市的发展受着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正因为如此,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比如韦伯的正六边形空间中心点模型结构)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交通因素是对城市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因素之一。因而,城市空间的拓展是沿着发达的交通干线来进行发展的。也就是说,城市发展轴(指交通干线)的选择是根据城市发展需要而确定的。城市发展轴的选择与确定使得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由此产生出形式与等级不同的发展轴。反过来说,沿着交通干线形成的发展轴线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发展。
发展轴是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它的方向、大小和生长速度受到地理环境、城市内部生长机制、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的影响。从逻辑学角度来分析,事物的影响因素也是其赖以存在与发展的依据。发展轴建立的依据也就是其诸多影响因素。具体来说,依据之一是城市地理环境因素。地域特征是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考量要素,依海岸或河流而建的城市,通常选择海岸或者河流来建立城市发展轴,这样发展轴就会呈现出带状的发展走势。因此,河流、山川等地理环境的要素是城市发展轴建立的重要依据。依据之二是城市内部生长机制。城市内部生长机制致使城市不断地拓展扩大。城市必将由城市旧的中心点向新的中心点拓展。城市向新的中心点发展的趋向性是由城市内部生长机制决定的。这种城市的发展趋向在连接新旧中心点的城市发展轴上被体现出来。由此可见,城市发展轴的建立是根据城市内部生长机制决定的。在城市建设的实践中,一种情况是连接新旧中心点的发展轴选择最短距离,有利于新旧中心点之间保持密切的互通:另一种情况是连接新旧中心点的发展轴选择较长距离,但是发展轴距离较远是以新中心点选择最优的建设用地作为代价的,目的是为加快新中心点聚集效应。依据之三是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在空间结构规模较小的城市中,城市功能主要依赖交通基础设施来完成。在这种城市发展的背景下,建立沿着各种交通干线的线状发展轴,有利于发挥交通设施的运输交流优势。因而,在中小城镇中,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轴建立的主要依据。
四、“点一轴系统”与其腹地合成
1.“点一轴系统”空间结构模型的形成
在城市体育场地设施“点一轴系统”理论模型中的“点”是指不同级别的体育中心或体育场地设施,“轴”是指由以交通线为主组成的基础设施束(这里称之为“发展轴”)。基于空间集聚和空间扩散客观规律的作用。城市体育场地设施首先在“点”上集聚,再通过“轴”(交通线)来连接。当集聚效应在一个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上出现交通以及社会管理等负面问题时,空间扩散的客观规律便会要求体育场地设施在这个中心点上实施分散(平衡)发展,体育场地设施扩散到次级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上,相邻的次级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通过交通线(称为次级发展轴)连接,如此发展,第三级、第四级等发展轴逐次产生。综上所述,这就是城市体育场地设施“点―轴系统”空间结构模型形成的全过程。
2.“点―轴系统”与其腹地合成
任何经济客体的积聚过程都是发生在经济活动较为敏感的地点,这一地点相当于磁场磁力效应最强的磁极,“增长极”理论就是借喻磁极发生极化现象命名的。按照佩鲁“增长极”理论的指导,在“点―轴―网”建设布局过程中,增长极就是最富有活力的、具有很强的连锁效应和推动效应的体育场地设施单元,本文将作为“增长极”发展及作用基础的体育场地设施单元称为关键单元,也被称为体育场地设施点:“增长极”理论就是体育场地设施点的建设布局.首先从一些关键单元开始,利用这些关键单元所具有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动力,继而通过空间扩散,最终影响城市或区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的整体发展。
“点一轴系统”理论中的“点”是指体育场地设施的关键单元、社区中的健身路径或不同类型的体育中心:“轴”是指主要由不同行政级和不同类型的交通线路、城市设施、商业及信息设施、能源和水源供应等形成的基础设施束。随着体育场地设施的开发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个体育场地设施点周围居住人口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都不断增加,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两点之间被新修建的交通线连接起来。受空间集聚作用的影响,人口和城市设施等继续集聚在这两个点上,单一功能的交通线逐渐变成多种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束。这种基础设施束包含着多种发展元素,具备不断向周边扩散的发展能力.这种基础设施束被称为“发展轴”。此时的发展轴在“点一轴系统”中属于一级发展轴。以此类推,一级发展轴附近出现新的体育场地设施点,连接这些点之间的交通线随之出现,人口和社会经济单位也随之在此集聚,从而形成了二级发展轴。如此发展下去,三级发展轴、四级发展轴等相应产生,如图2所示。
区域空间的集聚与扩散作用引起中心点与发展轴逐级生成的同时,在点与次级点、轴与次级轴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在点与点、轴与轴之间的“交集”区,发生着各级体育场地设施发展轴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使得“交集”区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点的形成要素与发展轴的“基础设施束”得以孕育与发展。“合成区”就是受到周边不同级别中心点与不同级别发展轴影响与渗透的区域。在经济地理学上将这种由于各级中心点与发展轴交叉与渗透作用形成的“合成”区域称之为“点一轴系统”与其腹地的合成区域。
遵循“点一轴系统”模式的理论思维,在城市或地区范围内,在具有发展条件的体育场地设施点之间确定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上及其附近的体育场地设施点重点发展,对于轴线上及轴线所吸纳的经济资源优先开发。随着体育场地设施发挥的效用不断增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的关注点已经转向较低级别的发展轴和发展中心,由此次一级发展轴和发展中心便产生。不同级别体育场地设施中心的职能在建设布局上表现为建设规模、功能特点、辐射范围、利用价值等方面的不同。这样,不同级别的体育场地设施中心、发展轴及其与腹地的合成区共同组成了城市或区域的体育场地设施“点―轴―网”的空间结构模型。
五、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沈阳市体育场地设施“点―轴―网”系统构建的实证分析
1.第十二届全国运运会沈阳体育场地设施状况
沈阳市是我国体育名城。2013年作为主办城市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简称第十二届全运会),不仅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群众体育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带动。其中,城市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与规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第十二届全运会,沈阳市承担22个比赛项目,沈阳市提供全运会各类场馆38个,其中比赛场馆24个、备用场馆4个、训练场馆10个。在24个比赛场馆中,新建场馆15个,改造场馆9个。具体场馆的状况如表l所示。沈阳市承担的22个比赛项目应有22个比赛的场馆,这样,22个比赛场馆在地图上就形成了22个点。
2.“点―轴―网”空间布局模式的构建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在未来规划中形成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和一般镇四个等级的城镇体系结构。即“一城”、“六轴”的框架结构。“一城”指中心城区:“六轴”指沈山、沈大、沈抚、沈本、沈阜和沈铁(康法)六条城镇发展轴。《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同时明确了沈阳市建设“一横、两纵、四环、十射”的高快速路系统的实施计划。由此可见,“一横、两纵、四环、十射”构成了沈阳市整体的路网体系结构。“一横”为东西快速干道,西起于洪大工业区,东至棋盘山,全长47千米,线路走行北一路、东西高架、东陵路,沿线串连于洪、铁西、和平、沈河、大东、东陵、棋盘山等地区;“两纵”分为南北一干线(为黄河大街一南京街一线,北起道义,南至苏桃路,全长44千米,线路走行黄河大街、胜利大街、雪莲街,沿线串连沈北大学城、三台子地区、太原街、长白岛以及苏家屯)和南北二干线(望花街一小北关街一广宜街一西顺城街一风雨坛街一五爱街.北起蒲河岛,南至桃仙空港,全长36千米,线路走行望花街、五爱街、沈本大道,沿线串连蒲河新城、望花、五爱、中街、奥体中心以及航高基地,是青年大街的分流道路);“四环”为一环快速路、二环快速路、三环高速公路、四环快速路;“十射”为十条城市出口高速和出口路,具体为沈山高速、开发大道、大堤路、沈大高速、沈丹高速、长青街、沈抚快速路、沈吉高速、沈哈高速和沈彰高速。此外,规划中的沈阳市地铁网络系统显示,地铁线路布局在一环线上,纵向贯通南北,横向连接东西,与地上交通道路系统构成立体式的城市交通模式。
基于上述第十二届全运会22个比赛场馆集中形成13个中心点的分布特点,结合《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一横、两纵、四环、十射”的路网状况,沈阳市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的22个体育场地设施的具置如下:铁西体育馆和铁西体育场位于西二环上:沈阳医学院体育场位于北三环上;沈阳农业大学体育馆和沈阳农业大学体育场位于东三环上:辽宁体育训练中心柏叶基地位于四环的东南部:沈阳工业大学体育馆和世纪高尔夫球场位于西四环和西三环之间;东北大学刘长春体育馆位于南一环和南二环之间;省浑南体育训练基地和奥体中心五里河训练场位于天坛南街上: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和辽大蒲河校区体育馆位于黄河大街上:沈阳马术运动中心位于丹阜高速上:绿廊体育公园和棋盘山景区位于104省道东陵路段:沈阳大学体育馆位于风雨坛街西侧。
综上所述,在沈阳市“一横、两纵、四环、十射”的路网空间系统中,第十二届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布局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有两个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在二环上,即四环之二;第二,有三个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在三环上,即四环之三;第三,有三个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在南北一干线上,即两纵之一;第四,有四个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在南北二干线上,即两纵之二;第五,两个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在东西快速干道,即“一横”。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宗旨,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以推动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为抓手,实施“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建设战略,大力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提高全市人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的基础需求,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格局,实现全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全覆盖。
二、目标任务
(一)着力加强我市城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以鲁城街道、开发区为主体,抓好城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一是每个村街建设1处文体活动室。二是每个社区建设1处社区健身苑。三是每个生活区建设规模适中的小区健身园。
(二)全力推进各乡镇(街道)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主体,全面完成本辖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任务。一是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每个乡镇(街道)建设1处文体活动中心。二是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单位,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1处社区健身苑。三是以行政村为单位,每个行政村建设1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三、职责分工
(一)市规划局负责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建设8分钟市区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5平方米的标准,以体育公园、沂河健身广场和新建公共休闲场所为重点,以乡镇(街道)文体活动中心、社区健身苑、小区健身园为补充,合理布局,总体设计。
(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按照我市城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规划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和发展规划,对新建生活小区,制定明确的体育健身场地面积和设施标准,切实抓好督促落实,对不符合体育健身场地配建要求的新建生活小区不予验收。
(三)市城管执法局负责按照我市城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规划要求,加大执法力度,杜绝侵占体育场地、更改体育场地用途、损坏体育设施等现象的发生。
(四)市体育活动中心负责按照我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求,做好计划布局、检查验收和扶持项目资金的调拨、以奖代补资金的发放工作。
(五)市财政局会同市体育活动中心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按照奖励标准下拨奖励资金。
四、管理要求
(一)实行属地管理制度。乡镇(街道)文体活动中心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社区健身苑由社区居委会负责,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由行政村村委负责。
(二)建立巡查维修制度。每个管理单位明确1名管理人员,做好日常管理维护,防止器材损坏或丢失。
(三)制定具体的器材维修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市体育活动中心每年按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一定比例列支维修资金,确保健身器材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
五、组织实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关系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把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追究,确保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二)强化宣传引导,营造社会氛围。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宣传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先进典型。通过广泛宣传,层层动员,切实提高各级各部门的重视程度,营造人人拥护、全民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后群众体育快速发展,花都区城区体育人口不断增加,花都区城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问题随之暴露无遗。花都区城区的新、老社区多存在体育场地设施种类缺乏、数量不足等问题,这些已经正在成为制约我市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加强城市各个城区体育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切实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仍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笔者对花都区城区大型体育设施进行现状调查,旨在了解花都区城区大型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使用状况并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为合理的使用大型体育场地设施作出参考的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总体确立为由花都区体育局所界定为大型体育场地设施的四个场地,分别为:花都东风体育馆、花都区游泳馆、花都区体育馆、花都体育中心。
1.2研究方法
1.2.1实地考察法。实地考察花都区各大型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并做好登记。
1.2.2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有关开展大型体育场地设施相关书籍和资料,以及近年来比较有名的刊物和网站上发表的文章作为参考依据。
2.花都大型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现状和应用情况
2.1花都区大型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现状
2.1.1花都区东风体育馆。花都区东风体育馆主要包括一个主体体育馆、一个训练馆、一个架空停车场净用地面积5767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200平方米,其中主体育馆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训练馆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架空停车场地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主体育馆位于用地的中心位置,地上局部4层,设有观众席共6000个。训练馆局部2层,不设观众席。花都区东风体育馆是一个综合性大型体育馆,除了肩负着承办亚运项目会比赛任务之外,其后续功能和作用会日渐彰显。它既可承办国内外重大赛事,以及举办各种室内体育比赛,也可以进行各种体育项目培训;同时也为花都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优越的场所;还可以举办各种大型的文体表演、大型集会和商务活动。所以东风体育馆将成为花都区文化体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阵地。
2.1.2花都区体育馆。花都区体育馆主体面积为3891.42平方米,比赛场地为24米×38米,总建筑面积有5711平方米。观众席座位设南北两侧。有观众席位2300个,有裁判席和贵宾席。可供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击剑等室内体育比赛,还可以进行一般的商贸会展、文体表演及群众集会等活动。除比赛大厅外,其他附设用房利用观众席下的建筑空间,按观众、运动员、工作人员的使用功能要求分别设置了运动员休息室、贵宾室、工作人员休息室、沐浴更衣室、洗手间及办公等功能室。曾承办了全国第六届运动会篮球项目比赛和全国少年体操锦标赛、全国技巧锦标赛、第四届世界毽球锦标赛、全国女子乒超联赛等重大国际国内体育比赛,并为区运动会及每处地区联赛和群众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地设施。因此花都区体育馆为花都的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1.3花都区游泳馆。花都区游泳馆位于新华街体育路20号,座落在区体育中心的东南方。游泳馆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馆内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有独立停车场和草坪绿地。馆内设有一个25米×50米的标准游泳池,附设男女沐浴更衣室、衣物保管室、工作人员办公室等功能房。馆内使用了一套较为先进的池水循环、净化、消毒、过滤集一身的设备系统。能保障池水清洁卫生。除了保证体校游泳班的业余训练和区级游泳比赛之外,每年泳季坚持向社会开放,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越的游泳健身场所。
2.1.4花都区体育中心。花都区体育中心是区体育功能区的中心。体育场建筑面积11200平方米,总体占地面积45200平方米,场内分为东西两区,共可容纳观众13395人,主席台位于西区中间,地下有东、西、南、北四个出口可供运动员及工作人员使用,二楼共有八个楼梯通道,12个出口,可供观众进出,主席台下为贵宾、运动员、裁判员配有专用出入通道。西面三楼设有体育场控制中心,公安指挥监控中心及电视转播中心、广播中心。西面看台下为功能房及贵宾休息室,西北面有大型的配电房,控制全场照明,四座大型灯塔位于体育场四角,场内配有大型电子显示屏,四季如茵的国际标准足球场,先进的塑胶田径跑道,优质的喷淋系统及排水系统,外场宽阔的照明车道及人行道,有可供300多个车位的停车场。在2001年承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运动会男子、女子足球部分场次的比赛,并先后承办了有中国、德国、美国、挪威四个国家队参加的四国女足锦标赛;承办了全国足球乙级联赛和全国足球甲B联赛广东球队的主场比赛。
2.2花都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状况
2.2.1日常锻炼人群使用大型体育场地设施的情况分析。通过走访经常锻炼的人群,得出结果:有15%的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会经常去大型体育场,有15%的人一般不会去大型体育场地,有40%的人偶尔去大型体育场地,30%的人从未使用大型体育场地设施,说明大型体育场地设施在经常锻炼的人群中没有起到很大作用,大型的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的程度有待加强。
2.2.2花都区大型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率分析。经调研发现在最近三个月里,有6%的锻炼人群表示曾去过花都东风体育馆,原因是该馆的地理位置偏远。有80%的锻炼人群表示去过花都体育馆,因为花都体育馆位于繁华的商业街道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所以使用率很高。有90%的锻炼人群表示去过花都体育中心,作为全区最大的体育场地有着最齐全的体育设施,而且地理位置较好,所以很多老人小孩青年都去那里进行体育锻炼。有30%的锻炼人群表示去过花都游泳馆,比较低的使用率和游泳馆功能的单一有关。
3.结束语
从调查结果可以得出:花都区大型场地设施的使用率比较低下,这是由于场地的地理位置、开放程度、宣传程度、缺少社区指导人员等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未来应加大对体育设施的宣传、对场地建设合理选址、增加对外开放程度、招聘更多有资格的社区指导人员进行对居民进行体育运动的指导。花都区无论经济还是城市建设方面都还正处于发展阶段,社区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最低标准,现有的大型体育场地设施总数量还明显不足,向社会开放程度不够。相关部门要根据花都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统筹布局,按照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循环与合理利用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体育与城市景观密切结合的大型体育场地设施,做到人口、社会、资源三者的和谐发展。(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 罗汉礼,彭雄辉.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9(1):36.
[2]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