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风筝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为什么要说是“理想的”风筝呢,可见这是不同寻常的风筝,随着我们学习课文,作者命题和写作的意图一定会逐步清晰起来。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这课有6个生字,你们都记住了吗?现在我们来听写其中的3个字:眯、倘、翘。
2.(映示3个生字)请同学们核对一下,展示一位学生的听写,酌情评点。
3.出示三组词语。
慈祥 嫩绿 各式各样
笑眯眯 金黄 翱翔盘旋
忠厚 连翘花 理想风筝
①竖着读,引导学生发现三列词语分别写了刘老师、春景和风筝;②再看看这三组词中的关键词,提示我们文章的重点内容。谁能说说?
4.美好的春天,勾起了作者对老师的回忆。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根据回答归纳板书:笑谈腿残 旋转板书 放飞风筝)
三、指导朗读,引导动情
1.课文中有许多吸引人、感动人的地方,老师读的时候,被深深地打动了,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每读一遍,都是向文本、向作者更走近了一步。
2.(默读)是什么情景引起了作者对分别近30年的启蒙老师的回忆?
3.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描写了一幅春光图,自己读读,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春风里,柳枝摇摆,风筝与白云戏耍,连翘花仿佛吹奏生命之歌,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
4.春天,万物复苏,那么多美好的事物,作者仅仅抓住柳枝、风筝和连翘花来描写,你知道为什么吗?
(1)也许是与课题有关,课题是《理想的风筝》,所以写春景时,作者一定要写满天的风筝。
(2)我认为与刘老师的形象相关,就说连翘花吧,前面讲过连翘花在石缝中顽强的生长,而刘老师虽然腿残,却要追赶线端,要亲手放飞风筝,有一股向上的力量。
5.小结:第1~3自然段作者不仅是写杨柳,写连翘花,也为下文写刘老师埋下了伏笔,刘老师也像这春天一样活力绽放。春天里,满天的风筝,每一只风筝都被一只手牵着,天上有一只只的风筝,地下有许许多多放风筝的人,作者虽然没有写人多,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来是怎样的热闹景象?
6.文章开篇,不单是写景,而且作者借景抒情,赞美春光。不由地引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那么多的放风筝的人里面,曾经有刘老师的身影啊!春光依旧,风筝依旧,而今物是人非,作者离开刘老师不觉近30年了,不知老师现在在哪里,不知老师一切可好。不禁深深想念,这就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7.同学们,第1自然段中,你们还从哪里读出作者深深怀念刘老师?
8.从“春天又到了”中一个“又”字,读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怀念之深,每逢春天就会想起老师,就会回忆往事,下文回忆了关于刘老师的三件往事。
就目前我们的研究结果来看,基于语文学习要素的整合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老师在整体把握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中更能实现知识之间横向纵向的勾连,更有益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下面就谈谈我在研究过程中的一点感受。
一、从语文要素方面单元整体考虑整合内容
我们三年级组老师一起对三下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教学的研究。就是基于语文学习的要素进行的整合。本单元编排了《花钟》、蜜蜂》、《小虾》三篇课文、习作《做了一项小实验》和语文园地。本单元的语文素养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能借助一段话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留心观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花钟》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蜜蜂》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在《蜜蜂》后安排学生提炼实验过程。“习作”让学生写一写最近做的一项小实验,细心观察,才能言之有物。《小虾》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并刻画细致生动。在“词句段运用”学会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的习惯。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
二、《蜜蜂》+习作整合做法
下面说说我执教的第二篇课文《蜜蜂》+习作。课文的目标是:1.能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2.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习作要求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一、在推动发展中强化机关作风建设的保障
作用
二、在为民服务中体现机关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利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显得日益重要。在开发运用课程资源中,要体现生活性、直观性、主体性以及时代性。本文选取了一节综合技能课,简要地介绍了如何开发贴近生活的教学资源,利用现代多媒体等手段,加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课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取译林版《牛津英语》7 B Unit 6 Integrated skills作为教学内容,介绍了风筝的有关信息,解释了如何正确使用英语谈论户外活动。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训练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二、学生分析
上课学生为七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处于起始阶段,语言积累少,但是还存有儿童活泼外向的心理,喜爱美食和户外活动,对使用英语谈论此类话题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语言和技能:通过本节综合技能课,学生能够介绍有关风筝的信息和正确谈论户外活动。
(2)学习策略目标:学生能够从听力材料中获取准确的信息来完成设置任务;学生能正确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谈论户外活动。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热爱生活,拥抱运动。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青枫公园的特色活动为主线。首先以“青枫美食节”导出新单词,接着以“风筝节”引出有关风筝的听力内容完成Part A,然后讨论青枫公园里的其他活动引出Speak up,根据书上的文本,学生能够准确对话谈论外出活动的计划。
【教学过程】
Step1 Lead-in
1.课前展示各种各样美食的图片,最后定格在青枫美食节,介绍美食节的主打食物及举办日期,导出生词“period”。
[设计意图]用美味的食物图片给学生视觉冲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导出生词“period”,为之后的听力解决生词困难。
2.介绍青枫公园的另一主题活动――风筝节,简要介绍有关风筝的四个方面(city,material,shape,history)的信息。
[设计意图]用风筝节导出本课的学习主题―风筝,列出有关风筝的四个方面――城市、材料、形状和历史让学生来依次学习。
Step2 Presentation
Task1:了解以风筝闻名的城市,引出“be famous for”;
Task2:谈论风筝的形状,听听力材料Part A1,找出每个风筝的所属;两两对话谈论图片中的风筝。对话内容如下:
A:What does this kite look like?
B:It looks like...
A:Whose kite is it?
B:It’s...
Task3:谈论风筝的制作材料,操练句型“We can make kites out of .We can use to make kites.”
Task4:谈论和风筝历史有关的人,了解风筝的历史。
[设计意图]从以上四个方面介绍有关风筝的信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风筝,能够用英语简要地介绍有关风筝的信息。
Task5:根据表格,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有关风筝的历史。
[设计意图]以说促听,降低Part A3听力的难度,巩固所学的有关风筝的短语和句型。
Task 6:听力测试,听听力材料Part A3,填空完成介绍风筝的文章。
Step 3 Speak up
1.展示图片,谈论青枫公园其他的特色活动。
[设计意图]引导出野餐的话题。
2.听听力,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从体力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3.读对话,发现如何谈论户外活动(feeling,what we can do,what we can’t do and things we need to take.)。
[设计意图]归纳对话的内容要点,为进行“a day out”对话做铺垫,巩固所学知识。
4.两两对话,在提示下计划一天的外出活动,尽可能使用优美的表达和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综合活动,两两对话,巩固所学知识,训练学生使用英语正确表达想法的能力。
【课后反思】
1.有效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更好地处理课本文本内容。选取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情境教学,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更好地重组处理课文内容。最初我的课堂设计是以猜词游戏导入,主线不清晰,生词也很难理解,课显得生硬。之后经过调整确定以青枫公园的活动为主线来展开本课,效果就要好很多。
2.在课堂中,多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多创造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真正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3.学生活动是检验课堂效果的有效手段,在活动前需要层层铺垫,从词汇、句型、思考方向等方面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节课最后设计了学生讨论外出活动,在巩固运用本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广泛的对话讨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17
衍生式教学就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教学背景来对教学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达到共建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素养的目的。但是前提是要有弹性预设。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着重把握“衍生”的理念,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反映情况灵活的调整教学进程。同时在预设的时候,应该突出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在课上,要预设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还可加强学生间的学习交流。
一、开拓教学空间,把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语文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归于生活。生活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二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空间只局限在课堂上,会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的内涵,因此,除了在课上传授课本知识还要开发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将课堂延伸到学校外,让学生去了解社会生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1. 具有选择地运用课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具有选择性的使用课本,没有必要将整本教材都讲解,比如说书上的自读课文,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画出学生自己疑惑的地方,然后在课堂上讲解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其次,老师也可以选一些具有时代性并且符合学生水平的读物,让课堂更加具有开放性,教材更加充实。
例如:鲁迅的《风筝》就可以以开发课外教学资源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延伸,因此选择清代诗人高鼎的《风筝》一诗导入。
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旱,忙趁东风放纸鸢。”同学们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情景?
生:主要写了儿童在誊天放风筝的情景
师:好多同学都有过放风筝的体验,能说一下你们放风筝的感受吗?
生纷纷回答(学生结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然有话可说)
师:如果你想放风筝却被粗暴的阻止时,内心的感受会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自然的引入了本文的难点:在误解和冲突中表现亲情。)
在课后的结尾处,可以选择课外短文《风筝》与课文比较阅读,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多角度阅读训练,这样教学延伸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丈本《风筝》的领悟,把全文的难点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延伸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将课堂内外联系起来
在衍生式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来开设第二课堂,把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既拓展了教学空间,同时也使得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拓。
3. 重视学生的思维与体验
这主要是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以及学生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但是它的前提是尊重文学作品。在此期间,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阅读体验的感悟,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化以及独特性,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够与作者相匹配,产生共鸣。
二、延伸教学内容
教师在可以整体把握课本的情况下,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紧扣教材来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在延伸学习内容时,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紧扣教学目标
我们应该知道,延伸的教学内容是属于课本范围之外的,所以它必须服务于教学的目标。在对知识进行拓展的时候,要进口教学目标,不可搞形式主义。
2. 延伸适度
教师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拓展栝伸,并且不随意延伸,尽量把握延伸知识的度。
3. 注重创新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延伸的形式需要多样化,具有新颖性。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来进行比较阅读。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选用延伸的形式,从而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整合学习方式
在国内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教育学习方式,另外一种则是学生主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前者主要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依赖性还有受动性的基础上,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有合作性,总而言之,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封闭式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后者则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和合作性,主要提倡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真生的学习的主人,换言之,这就是一种合作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其实这两种学习方式都各有各自的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关键的是我们应该以哪种学习方式为主,哪种学习方式为辅。
在新课改中,改革重点便放在了学习方式上,并且学习方式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步骤。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从片面失调调节为整体和谐,还可以使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比如说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会自我调控;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既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可以使学生领会到合作的真谛。然而,这也仅仅是这几种学习方式的优势所在,并不代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就是学习语文的全部。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许会更适合。因此,在衍生式教学中,应该让教师学会把多种的学习方式整合起来,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指导思想明确。
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立足正面教育、正面引导、自我净化、自我提升,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立整立改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纪律严的审计铁军,营造审计机关风清气正、团结和谐、干事创业、尽职尽责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我县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科学推进,措施得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不同于数学等其他自然科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语文具有浓郁的情感性。怎样挖掘出语文中潜藏着的情感因素,给学生以人文关怀,是语文课教学的重要要求。
一、深入发掘文本情感
《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文字朴实自然,写了较多地球资源丰富的内容,学生不容易被文字背后的情感所感染。我校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就以宇航员的话“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为线索,使学生始终沉浸在对地球真挚的爱这种美好情感之中。第一部分,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自由读、齐读、男女分角色读,通过多种层次地读感受地球的可爱。交流地球给予人类的慷慨,接着话题一转,通过看录像、谈感受,以用一个词语表达和填空练习:“面对 的母亲,我们 ,我们 。”来尽情抒发学生的忧虑、愤怒之情。教师发掘文本潜藏着的情感因素,将文本语言还原成鲜活的画面,以巧妙的设计促进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真正体会到了地球的可爱、无私和被破坏后的悲惨,引领学生读懂文本,引起心灵的触动,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也会传达着浓浓的情感。在王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她的语言不仅优美,而且表达着自己对地球深深的爱。上课伊始,她说:“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当学生交流了地球慷慨地给人类许多资源后,她是这样小结的:“地球妈妈在毫无保留地奉献,献出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哺育着她的儿女。然而今天,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母亲的呢?”学生交流完自己最想对地球妈妈说的一句话后,她感慨地说:“你们深情的呼唤,深深感动着我,我仿佛看到了地球妈妈含泪的微笑,因为她为你们而骄傲!更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传达着语文的美丽,使学生的心与语文殿堂更贴近!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师的成功之处!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先被文本语言打动,才能用真情感染学生。
二、真情创设民主课堂
王老师的课堂洋溢着浓浓的关爱学生的真情,她充分尊重学生,评价语言始终是激励性的,赞赏和肯定,让学生时刻体验着表达的快乐,与人分享的愉悦。“这个问题太有价值了”“你们的朗读让我陶醉”“你是个热爱生命的孩子”“爱妈妈的孩子真会心疼妈妈~多会表达呀”,这样由衷的赞叹和鼓励让学生的心与她贴得那么近!当老师朗读完,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她是这样说的:“谢谢大家的鼓励!也该你们读了,让我为你们喝彩吧!”一个平易近人,欣赏自己的老师就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学生的知己,孩子们心悦诚服地跟随着她朗读、思考、讨论,真情流露的课堂学习成了师生共同拥有的生命的一部分。
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因为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爱学、乐学。在这节课中,我们同样感受到这种快乐,举几个小例子来说明。学生交流了许多预习中的疑问后,王老师诚恳地说:“我听出来了,大家特别想知道宇航员为什么感叹地球真可爱?那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也许其他的问题能迎刃而解,同意我的建议吗?”和学生商量的口吻,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课堂上,王老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找到相同句子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要敢于说‘我有不同意见’。”提议学生挑战自我,如:“这么美的句子,想不想背下来,试一试吧!”“地球可爱在哪?用你们喜爱的方式学习吧!”“把你们写的说给大家听吧,让大家听听你们心灵的呼唤!”这样宽松自然的教学课堂,怪不得下课铃后,学生竟然坐着不动,王老师说:“同学们舍不得走呀,我这儿有几个有关地球的网址,都告诉你们吧!”面对老师姐姐般的和蔼可亲和包容,学生们终于如愿以偿地离开了。羡慕他们,有这样幸福的课堂!而用心动情的沟通和交流,才能打造出如此有生命力的课堂。
三、真情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风筝》一课时,引导学生体会放风筝的快乐时的一段课堂实录:
师:做风筝,多快乐啊,那放风筝呢?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他们放风筝的那份快活了呢?
生1:“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他们快活地在放风筝,看着风筝越飞越高。
师:那么,如果你们在田野上,你们会怎么叫,叫什么呢?
生1:风筝飞上来了,风筝飞上来了。(声音轻,而且没有感情)
师:没叫出来,你是在说。
生2:风筝飞上来了,风筝飞上来了。(声音洪亮,但仍没有感情)
师:你们是这样叫的吗?风筝飞上来了,风筝飞上来了(模仿学生的样子)。你们谁能边做动作边说。
生3:风筝飞上来了,风筝飞上来了。(“飞”字读重音)
师:还有吗?还有怎么样?
生4:风筝飞上来了,风筝飞上来了。(语速较快)
师:对呀,你是个活泼的孩子,还有吗?
生5:再高一点再飞得高一点。(富有童趣)
生6:风筝飞上天了,风筝飞上天了!
生7:幸福鸟飞起来了!
师:对呀,别忘了我们叫它什么?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第一课时
①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风筝》教案》。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
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
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关键词:信息技术;情境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1/03-0070-03
信息技术课由于它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乃至上课铃一响便一个个箭步如飞、直冲机房。但是,这热衷的背后不难引起我们的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吗?据笔者观察,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学习单纯的信息技术知识,而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诸如游戏、上网等方面。如何把学生引入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殿堂,考验着信息技术教师的智慧。笔者专任信息技术教师近15年,从教学实践中也发现情境教学虽不为创新之法,但却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有效案例——创设情境的呈现】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境创设,更多地应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实际问题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自然衔接,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笔者在一次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听到一位教师执教的《自定义动画》一课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创设情境教学,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堂课知识和情趣并存,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现在正是二月天,有诗云:“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课件出示春天孩子们在野外放风筝的图片)
(片段点评:根据学生近期的生活体验,创设了放风筝的情境,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下面教学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师:今天我们也来放放风筝。(课件出示任务:放风筝。要求:对对象设置自定义动画,让小姑娘跑起来,风筝飞起来。)
(片段点评:结合放风筝的情境,设计教学任务,把自定义动画的教学设计融入放风筝的情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也达成得不错。)
……
师:在放风筝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把风筝放到了大树上,请你帮忙把风筝取下来。(课件出示任务:取风筝。要求:对对象设置恰当的自定义动画,合理组合,呈现取风筝的过程)
(片段点评:继续结合放风筝的情境展开自定义动画知识巩固和知识延伸的教学,使整堂课的知识学习和情境创设浑然一体。)
……
本课教学给枯燥的自定义动画教学设置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放风筝来进行教学,顿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解析——创设情境的要素】
以上案例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当中,从兴趣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这个案例的成功,主要是情境创设得恰到好处。的确,笔者也认为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情境创设与学习者的关系,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情境创设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相适应。应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延续性等特点。此案例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欲望更多受兴趣影响,且保持时间短,教学上又恰逢二月天放风筝的季节,小学生渴望着到野外踏春,到野外活动。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放风筝”十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教师的语言引导又十分贴近学生,因此,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2)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情境的创设要为教学服务。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要息息相关。此案例情境为新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自定义动画的知识点融合在放风筝的情境中,贯穿整节课,成为故事的主线,驱动了所有的教学环节,并与结尾进行了呼应。情境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情境创设与客观现实条件的关系,情境创设要具有可操作性。案例的情境应尽可能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思考、探究。上述案例的情境中每个学习任务都对应一个小的情节,各环节即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知识难度逐步提升。放风筝、既风筝这两个故事小情节设置得十分巧妙,中心内容符合知识传授的教学需要。
【策略探究——创设情境的方法】
情境创设,已成为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一个新亮点。一个好的情境设计,能给整节课的教学营造一种非常和谐的氛围,并像磁铁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情境,简单的说就是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将学习的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持的比较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活动,学生的情感一触而发。因此,需要教师在导课时根据教材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学生由此积聚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情境的创设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说是不拘形式的,只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例,就能把学生真正地带到情境之中。为每一节课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当然情境的设置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也可由始至终的不断地创设情境,这样做效果会更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创设情境的尝试。
1.生活实践情境的创设
生活情境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信息技术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真实的感觉,因此,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可以变“单调乏味”为“多边互动”。信息技术课的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所以,在设计任务时就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学与用之间有联系的情境。例如:设计名片、制作课程表、发送电子贺卡、查找旅游路线、校园周边交通标志的设置等。根据学生好动、好表现的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2.故事情境的创设
每个儿童都喜好听故事,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亦是引导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总是尽可能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内容,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使得教学活动推向了。如:笔者在教“选定与拖放”操作时,曾创设了一个拯救小鱼的情境,把在落潮时遗留在小水洼里的小鱼拖放到大海中,教学效果就很不错。
3.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就没有思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学生对于他不知道的事物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的求知欲望变得特别强烈,促进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这也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有经验的教师在导课时,往往用设疑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知识新奥秘的强烈愿望。如在PowerPoint的有关教学中,笔者就常常结合学生以前学过的Word的相关操作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你能用Word插入图片、自选图形的方式自学PPT的图片插入的相关操作吗?”“PPT中图表的制作方法是否和Word的一样?”在这种举一反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也很好地学习了新知识。
4.游戏情境的创设
许多学过电脑的人都曾感慨地说:“电脑是‘玩’会的”。学电脑的目的是为了用电脑,因此,小学电脑教学不宜对小学生空谈枯燥的理论或他们难以掌握的命令,而是应通过游戏化学习、活动式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轻松学习、愉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紧绑的神经得以舒展,久蕴的能力得以释放。如果把玩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那他们的智力会在玩中得到开发,在娱乐中学得知识。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因此,教师教学时,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游戏,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电脑中的《扫雷》、《青蛙过河》、《警察抓小偷》、《打地鼠》等寓教于乐的游戏都是很好的教学载体。
二、全面了解、分析学生的思维状态,促进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
初中生对于求异和创新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思维的独立性、逆向性、发散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也在不断优化,但他们的这些思维仍然处在发展中的初级阶段,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到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还要关注到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而后两者的训练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些教师虽然已经关注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状态,但往往忽视了对其他思维形式的了解和分析。比如,一教师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在质疑环节学生提出: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是不是就是课文里的孔乙己啊?”学生有说是,有说不是,教师的回答也很简单:“这个问题没必要讨论,名字嘛,就是一个符号,正如同学们的名字一样,有些在家里父母还叫你们小狗、小猫呢。”显然,这位教师轻描淡写的回答,扼杀了学生有价值的创造性的发现。这也是教师不了解学生思维特点,没有根据学生思维流向适时改变教学预设的结果;而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顺势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课堂教学就会大大增色。相反,在《斑羚飞渡》的教学活动中,一教师利用三个提问导入新课: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是如何飞渡的?斑羚飞渡的壮烈场景将给人类以怎样的启示?该教师匠心独运,设计了这三个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遵循了第四学段学生的思维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表层到深层。此案例表明,教师正确把握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提问恰当,设计合理,巧妙地帮助学生消化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37-01
时值新课改的今天,探究性学习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切的体味到探究性学习的独特魅力。这需要教师不但有足够的教育技术,还要对教学内容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为学生迈开自主探究的脚步添加能量。我紧跟新课改的步伐,深刻体会到了探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小学生的探究意识一般可概况为三种意识:问题意识、过程意识、合作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在教“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 问题引入:写数计算-汇报交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分数化成的小数是有限小数,有的分数化成的小数是无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不能?
2 探究规律:猜测问题——初步探究——分析比较——深层探究——初步概括。
3 巩固反思:巩固练习-完善规律。是否化成有限小数,首先要看这个分数是不是最简分数,如果不是就先约分,然后再按照判断方法来判断。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有效探究的三种意识。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就是通过提出具有目的性、适应性、新异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探究,学生会分析归纳交流评价,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促进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并能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做的:
1 我先创设“购买风筝”的情境。(投影出示不同样式的风筝)风筝A、3.5元;风筝B、4.6元;风筝C、4.6元;风筝D、7.8元。而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你最喜欢哪种风筝?如果你要买,准备买哪种?买几个?学生会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
2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邀请学生当一回售货员,算算王浩同学要买A种风筝3个,应付多少钱?采用四人一小组的形式,讨论该怎样列竖式算?把学生讨论的结果公开一下,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学生经过分析、对比、讨论后,多数认为把小数3.5元转换成整数35角,也就是将小数乘整数转化成整数乘整数的一些算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获取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明白了算理,课中学生充分展示了他们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我作为一名帮助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的计算方法。并和学生一起总结,这样做可以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独立探索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例如在教:“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时,我就直接把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光明小学二年级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四个班两辆车,每辆最多只能乘70人,大家来帮助他们安排一下吧?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拥有了自主的能动性。所以他们的探究欲望被激发,思维也变得活跃。经过一番探究、交流,有的学生想到用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有的学生想到了动手摆小棒,还有的学生想到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孩子们如八仙过海般,各显神通,最后不仅想出了乘车方案,而且更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笔算加法。在整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他们学得积极主动,自信满满,充分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学数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应把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数学、用数学的主人,把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也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共同创造,感受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体精神。同时在交流中问题得到逐渐完善、提炼和概括,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激发和张扬。例如在教学《数字编码》这节课时,由于开学初我们五、5班75名学生值日编过顺序,一上课我就问:今天黑板这么干净。是谁值日啊?
生:是小明值日,开学后我们就排好顺序了。
师:怎么排的?
生3:1——75
师:假如老师把咱们班的数字1写到75带到办公室,五(2)班的75人也这么编排,你能分清哪张纸是我们班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