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机械化工程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题目:关于**镇农业机械化
与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学院:现代农业学院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年级:2002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日期:2005年4月
昆明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现代农业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2002级
学生姓名:**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关于**镇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毕业设计(论文)内容:21世纪的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中国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中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农业机械化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解放农村劳动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体现,是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条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对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因势利导,把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认真研究解决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中的问题。
设计(论文)指导教师:
主管教学院(部)长:
2005年4月
目录
一、任务书…………………………………………………………………………1
二、目录……………………………………………………………………………2
三、前言……………………………………………………………………………4
四、正文……………………………………………………………………………5
1、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5
1.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5
1.2农业机械化是实施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6
1.3农业机械化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6
1.4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举措……………6
1.5农业机械化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7
2、我镇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现状……………………………………7
2.1我镇的基本镇情……………………………………………………7
2.2我镇农机化现状……………………………………………………7
2.3农业机械装备………………………………………………………8
2.4农业机械的作用日益突出…………………………………………8
3、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9
3.1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均衡……………………………………………9
3.2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形成………………………………9
3.3农业机械机构和队伍不够稳定……………………………………9
3.4农业机械化相关制度建设尚待完善和加强………………………9
3.5机械的修理服务问题………………………………………………9
4、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措施……………………………………………10
4.1切实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10
4.2确定目标,制定规划………………………………………………11
4.3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11
4.4加强农业机械的管理………………………………………………12
4.5加快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13
4.6注重农业机械人才的培养…………………………………………13
5、结论………………………………………………………………………14六、谢辞……………………………………………………………………………14七、参考文献………………………………………………………………………15
前言
21世纪的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中国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农业机械化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解放农村劳动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体现,是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条件。建立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基地,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都必须以农业机械化为纽带。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对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中的主力军作用日益突出。
加以复种指数高,作物生长期短,耕作季节性强,以致耕作粗放,并常因贻误农时,造成减产。再看看“公路变晒场”,就知道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和农业机械的缺乏。
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因势利导,把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认真研究解决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中的问题。确定目标,制定规划,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机械的管理,加快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注重农业机械人才的培养。
推进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与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不矛盾的。经营规模扩大的实现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可以在农民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权不变的原则基础上,土地的使用权可以流转和集中,从而形成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另一方面,农户也可以在不改变各自土地占用规模的条件下,实行一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合,从而也可以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
关于**镇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21世纪的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中国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中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农业机械化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解放农村劳动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建国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为农业机械化制定了不少的政策法规,这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给农机工作者以振奋和鼓舞。在实际工作中,农业机械化遇到了新的问题,突出表现是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工作中摆不上位置,因此各级政府在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制定、资金分配等方面农业机械化的内容很少。而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之一,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面临新的课题。
一、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主席就高瞻远瞩地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表明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和地位是相当突出的,它与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1.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农业现代化,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其中,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主要是指农业机械化,即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取代落后的手工工具和以人畜为主的劳动形式。农业机械是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手段。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体现,是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条件。
1.2农业机械化是实施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
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之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农业成为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产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证明,技术的发展要以一定的载体为媒介,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载体。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大面积、大规模实施,必须通过先进的农业机械才能完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高度发展,必须通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才能实现。可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对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1.3农业机械化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生产系统,与农业机械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环节联结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建立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基地,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都必须以农业机械化为纽带。
1.4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举措
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从农作物种植、农业运输、机械脱粒、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诸多环节,到建设农业设施和抗灾工程,以及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科技工程的实施,离开机械化是无法实现的。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不仅仅是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手段,更重要的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生产力水平的一项现代工程技术,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的有效保障。
1.5农业机械化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
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服务,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农机化服务贯穿农业生产、加工、运输的全过程,是其它服务不能替代的。
二、我镇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2.1、我镇的基本镇情
**镇位于**县城北部,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7千米,东与**镇接壤,南与**镇相连,西与**镇及**乡、**乡相邻,北与**镇、**镇毗邻,最高海拔2577米,最低海拔1860米,政府所在地海拔1880米,年均气温14℃左右。辖区面积241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25人。有耕地面积1814.2公顷,水田、旱地面积分别为854.8公顷和959.4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9亩。全镇辖10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80个村民小组,7981户30207人,非农人口1245人,占总人口的4.1%,少数民族1343人,占总人口的4.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8‰。虽然人均耕地面积少,但除去老人和小孩,一个劳动力负担4.8亩耕地,一头耕畜负担近11.4亩耕地,加以复种指数高,一年耕作三至四茬,作物生长期短,耕作季节性强,以致耕作粗放,并常因贻误农时,造成减产。
2.2、我镇农机化现状
2002年全镇机耕面积3500亩,机耙面积3010亩,机收面积500亩,机电排灌面积1100亩。2003年机耕面积4600亩,机耙面积3050亩,机电灌溉面积1500亩,机收小麦面积510亩,农机运输总量212万吨公里,农机总收入343万元。2004年完成机耕面积4800亩,机耙面积完成4100亩,浅旋面积1200亩,完成机播面积510亩,机收面积300亩,新增动力38千瓦特,农副产品加工总量2.47万吨,农机运输总量214万吨公里,农机总收入353万元,农机化培训45人。有力地支持了我镇的春耕生产。
表1:我镇农机化现状统计表
单位:亩、万吨、万元
2.3农业机械装备
到2004年底,农业机械总动力693.38万kW,拥有大小农业机械203台,全镇有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382人,处于较低水平。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2.4农业机械的作用日益突出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中的主力军作用日益突出。农民对农机的需求也更强烈,在我镇农活集中,抓节令,每当4月底5月初,劳动强度大,这时经常看到的是“公路变晒场”,到2004年,农业机械经营总收入353万元,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开展联合作业,大大缩短了“三夏”周期,促进了粮食的增产增收和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在抵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3.1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均衡
我镇除机耕、机播有一定面积外,机收面积很少,象水稻生产、玉米机收、设施农业、副食品生产等处于一种新事物的状态,距离实现农业机械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也制约了我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3.2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我镇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主要以农民为主体,政府缺少对大中型农业机械补贴和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等农民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的启动和引导资金的投入,这是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3农业机械机构和队伍的不够稳定
机构改革首当其冲的是农业机械机构,这是几次机构改革的结果,只要一说要进行机构改革,农业机械人就人心慌慌,再有农业机械部门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但自身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缺乏发展后劲,这些对农业机械机构和队伍的稳定是相当不利的,也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4农业机械相关制度建设尚待完善和加强
目前各级虽然出台了部分农业机械法律、规章,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如农用运输车的管理体制不顺问题,致使大量的无证照农用运输车存在,形成重大安全隐患,并影响到对其他农业机械的有效管理。
3.5机械的修理服务问题
从过去建立农场、拖拉机站的工作中,我深切感到,机械能不能适应我们的耕作制度、土壤气候和技术条件,能不能万能通用、价格低廉,是实现机械化的重要关键问题。过去我们所采用的拖拉机和主要农具绝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虽然这些农业机械的效能是好的,但是最大的问题是,这些农业机械的性能不能完全适应我们的经济、技术、土壤和气候条件,同当地的耕作制度和经营条件存在着矛盾。进口的农业机械一般是:一、型号很大,适于大量开荒和大面积单一作物的耕种。二、作业项目单一,只适于耕地,不适于运输和其他工作;耕地又只适于平播,不适于垅作。三、适于干旱地带,在湿洼地区和雨季作业困难。而我镇的农业特点是:一、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需要精耕细作。二、地形复杂,田地面积不大,以种植水稻与杂粮为主(占耕地面积百分之八十以上),以垅作为主(占耕地面积百分之七十以上)。结果只好改变某些原来的耕作制度以适应农业机械,形成了“削足适履”的现象。根据几年来的实际经验,我认为在设计制造农业机械的时候,必须面向生产,根据地区条件使机械适合多种作业和多种作物的需要。并且,还要价格低廉,节省燃料,构造简单,便于操纵修理。按照这些要求,拖拉机的马力、构造、体形、附属装置等,就必须具有万能通用的性能。
在加强机械的设计制造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农具改革运动,不能因为要实行农业机械化就不重视旧农具的改良和畜力的利用。应当把推行农业机械化同人力、畜力和民间农具的利用结合起来,也就是新旧农具结合,“机、马、牛”结合。
4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4.1切实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
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因势利导,把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认真研究解决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中的问题。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把农业机械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并根据本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纳入政府目标,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要建立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组织协调计划、财政、金融等综合部门做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和服务工作,研究、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的配套政策,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加大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农民和农村集体投资为主体,各级财政资金为导向,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农业机械化稳定健康的发展。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其他农业发展资金中,财政资金要安排一定的比例,并由农业机械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使用。
4.2确定目标,制定规划
我镇要实现基本农业机械化,就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抓紧制定本地区的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规划。要根据各地的条件、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业机械化,并突出地方特色。基础较好的坝区应率先成为我镇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地区;粮食生产区要重点解决玉米、水稻生产机械化;根据我镇农业的特点,争取玉米和油菜生产机械化上做好文章。规划要明确各个阶段应达到的目标,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强化工作的目标性和计划性。
4.3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是党在农村长期不变的政策,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十五届三中全会又决定继续延长30年土地承包合同。要稳定这一基本制度和贯彻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就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市市、区(县)、乡(镇)三级,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健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又被赋予新的机制、新的内容。重点要围绕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解决农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事情等方面,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围绕“建龙头,强龙身,壮龙尾”的思路,建立健全各类农业机械服务组织,逐步形成以区(县)级农业机械服务组织为龙头,以乡(镇)农业机械服务组织为龙身,以村和农业机械专业户为龙尾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各类专业性的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组织和专业户、机具租赁公司以及农业机械作业中介组织,逐步形成以农田作业为主要支柱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推进农业机械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同时各类农业机械服务组织要面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开展综合服务,特别是要在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运销等“龙头”组织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4加强农业机械的管理
农业机械化事业“横跨工农业,涵盖大农业”,其管理涉及的业务,既有按市场机制运行的特点,又有以行政力量组织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的政府行为。因此,加强农业机械的管理首先要在认真贯彻实施《云南省农业机械促进法》、《云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基础上,要加强配套法规的建设,完善农业机械法制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法对农业机械进行管理,形成依法管理的新局面。其次要稳定和理顺农业机械管理体制,强化农业机械管理部门的行政职能和行业管理职能,稳定和充实农业机械科研教育机构和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抓好农业机械的生产和供应,与工商行政和技术监督部门密切配合,依法对农业机械产品生产、销售和维修环节进行行业质量监督,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农民权益。要重视和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特别是国家要授权农业机械安全监督部门对农业机械实施全面监督管理。
4.5加快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
在稳定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充实技术人员的基础上,要下大力量,狠抓农业机械科技进步,用更多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产品来武装农业,来提高农业机械乃至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作为我镇的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重点应围绕“服务农村,富裕农民”做好文章,进行项目推广,如发展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应充分利用城市的吸纳、加工、辐射功能,实现农副产品的增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在种植业方面要加强新机型选型和引进推广,尽早实现水稻、玉米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切实抓好增产效果显著的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玉米移栽、地膜覆盖等农业机械化新技术,为我镇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4.6注重农业机械人才的培养
要提高农业机械工作的科技含量,关键是要加快跨世纪农业机械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天津农业机械化事业事业实现跨世纪奋斗目标的关键。要充分利用市和区县农业机械化学校这个农业机械教育培训阵地,下大力量加速培养跨世纪的、优秀的、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农业机械人才,为农业机械队伍源源不断地补充生力军,增添新鲜血液。
5、结论: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不仅表现在农业的装备和投入水平方面,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农业的产出水平方面;不仅表现在农业生产本身的过程中,而且还表现在农业的产前和产后关联活动过程中;不仅表现在农业的技术层面,而且还表现在农业的组织层面。
我国的土地政策是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推进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与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不矛盾的。应当承认,我国超小型的农户经营规模,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非常不利的约束条件,经营规模的扩大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但是,也应当看到,经营规模扩大的实现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可以在农民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权不变的原则基础上,土地的使用权可以流转和集中,从而形成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另一方面,农户也可以在不改变各自土地占用规模的条件下,实行一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合,从而也可以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
谢辞
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教导和培养,“谢谢”!
参考文献
1、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3.P17-23
2、余泳昌.《新编农业机械读本》.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5-1.P45—47
3、王福海.《农业推广》.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2.P1—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89-02
学科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学科作为知识体系的科目和分支,它与专业的区别在于它偏就知识体系,而专业偏指社会职业的领域。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础,不仅代表学校的办学水平,更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特点和优势。[1] [2] [3]只有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意义,正确处理好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教学的辩证关系,把握学科建设的内涵与要求,把学科建设搞好,才能在根本上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4]通过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进一步健全了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多层次办学层次,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本科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招生就业工作成绩突出。
一、农业工程学科与本科教育教学的关系
农业工程是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服务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及其原理。它以土壤、肥料、农业气象、育种、栽培、饲养、农业经济等学科为依据,综合应用各种工程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工具、设施和能源,以求创造最适于农业生产的环境,改善农业劳动者的工作、生活条件。[5]其特点是工程技术新成就的广泛应用,其结果是农业工程向大型化、密集化、自动化和电子化方向发展;工程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的更紧密结合和相互渗透;各种工程技术的综合利用,促使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动植物生产的环境以及饲养、栽培、采收、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和管理等工艺都要综合应用建筑、机械、水利、电气、电子、化工等科学技术。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包括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两级教育在内的研究生学科建设,本科教育是专业建设,是本、硕、博三级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人才质量上,只有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教学,才是真正高质量的教学。因此,高水平学科建设是高质量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础和重要途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
二、农业工程学科建设促进了本科教育专业建设
山东农业大学1959年创建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1990年设立农业机械化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现为山东省重点学科。经过学科建设,目前设有农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农业机械化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农业工程和机械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等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农业工程、机械工程2个一级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点和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山东省园艺机械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学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带动了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术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学科门类得到拓宽,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多层次研究生教育办学规模,承担包括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863项目、948项目、国家烟草专卖局、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在内的80多项科研课题,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80余篇被SCI、EI、ISTP等收录,科研经费大幅提升,实验室面积和仪器设备总值翻番,有力地促进了本科教育专业的发展。学科建设初期,学院只有一个农业机械化本科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发展为包括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学院已发展成为我校办学规模较大的工科学院。
三、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改善了本科教育教学条件
科学研究离不开创新平台,条件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在满足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室的基础上,利用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863项目、948项目、国家烟草专卖局、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专项研究经费1000多万元,以及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和山东省骨干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等共计投入600余万元完成了“现代农业装备综合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精密仪器与精密测量实验室”“现代制造与特种加工实验室”“农副产品加工实验室”的重新规划与整合任务,新增“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综合实验室”“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实验室”。实验室、研究室面积约7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3000万元,不仅大幅度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及学术水平,也为本科教育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使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有了更多的场所。学科建设加大了科研梯队建设力度,教学科研人员的学院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84%,为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四、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推动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学科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学位点建设、研究生教育和学术水平。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研究生教育的水平主要取决于学位点建设水平、导师队伍、学术水平和研究生生源质量,抓好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关键是如何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5] 近年来,农业工程学科通过开展社会需求、企业实践、毕业生跟踪等多形式调研活动,了解到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决定着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本科教育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这不仅是社会发展与进步对本科生培养质量的要求,也是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要求。为此,先后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修订,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的学科系统性,教学内容的设置从实践出发,以传统的经典理论为基础,引入新方法、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材料,做到以教与学经典内容为基础和核心,以“四新”内容为拓展,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分为基础模块、核心模块、综合模块和提高模块,使课程内容紧贴时代前沿。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立专业主干课课程教学网站,有1门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两项国家质量工程项目“现代农业工程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有两位教师分别获得山东省青年教师课件比赛一、二等奖。通过组织并考察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的情况,从中优选部分成绩突出的学生作为免考推荐研究生,提高了学科科技创新实力。
五、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提高了大学生创新能力
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注重每一项科研项目与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相融合,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成为本科教学的内容,将科研中相关方面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思路等研究方法和工作经验、科研心得等穿插到传统的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开拓了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热情。[6]注重用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通过科研工作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鼓励教师吸收高年级本科生参加课题研究,使学生不仅深刻领会专业知识,也开拓了思维,激发了学习热情。安排有科研潜质的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工作以及学校实验开发基金项目,以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及省级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近年来共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一等奖在内的各项课外创新竞赛奖励50余项。
六、结束语
学科建设不仅为本科生提供了一流的师资,还提供了一个优越的环境,让本科生参加一些科研项目,对他们进行早期科研训练,充分利用实验室、实验中心,让学生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进行创造性地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养成研讨式学习的好习惯,使他们具备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提高了本科教育教学水平。
[ 注 释 ]
[1] 陈金香.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如何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高教论坛,2009(1):111-112,123.
[2] 汪珩,舒红霞.非优势学科现状及形成原因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9(2):17-18.
[3] 马建.关于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1(7):20-21.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全区“科学发展上水平”的总基调,以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主线,以建设特色高效农业为总体目标,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统揽全局,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信息融合为切入点,积极引导林果茶、花卉苗木、蔬菜等经济作物和畜牧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协调发展,调整优化农机装备布局结构,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机推广机构,落实完善政策,强化农机安全监管,优化农机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农业片区规划特点,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机械,实现由数量增长、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凸显农业产业特色,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
2、市场引导,政策推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宣传贯彻农机购置、农机工业、金融等相关政策,调动农民购机和各方发展农机化事业的积极性。
3、重点突破,全面发展。以实现主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为重点,坚持大、中、小、微农机具并举,促进农机农艺有效结合,由传统种植业向畜牧业、林果茶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拓展,抓好试点,以点促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
4、鼓励创新,完善机制。以农机购置补贴高效规范实施、新型服务组织培育、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农机安全管理强化等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
(三)发展目标
至2013年末,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6.3万千瓦,农机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60亿元;农机配套比达到1:3.3;主要农作物耕播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2%以上;林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化科技应用水平、作业组织化程度、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
二、2013年农机化工作的主要任务
1.农机实用人才培训。一是加强农业机械化培训中心建设,逐步充实更新与培训相适应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办学水平和培训服务能力。二是整合培训资源,以农机技术和经营管理为重点,以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政策为支撑,培训各类农机实用技术人员达到1200人次。三是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农机大户、农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的培训,为农村造就一批专于经营、善于管理、勇于创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形成“示范户带大户,大户带散户”的农机化发展模式。
2.平安农机创建。积极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巩固平安农机创建成果,全力提升“三率”水平。积极开展农机年检工作,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监理政策,推进农机定期免费检验制度的实行,年内完成检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1000台以上,挂牌率、驾驶员持证率、检验率分别达到100%、100%、55%。继续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在全区培育10个“平安农机”示范户、示范合作社和示范村。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逐步构建起农机安全生产的源头管理、宣传教育、执法监控“三大防线”,形成“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农机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实现农机生产连续22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3.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一是以圣田农林科技、东盛科技产业园为依托,积极推进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新建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基地5处。二是加大饲草加工、智能饲养、生鲜乳收贮、粪便处理、种苗孵化等机械设备的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畜牧机械化水平。全年新增挤奶机、铡草机、饲料混合机等畜牧养殖机械达到1200台以上。三是围绕蔬菜、苗木、花卉的生产,大力推广田园管理、电动卷帘、保温被、杀虫灯、微滴灌等新装备,2013年新增各类装备4000台(套、个)。
4.粮食作物机械化发展。继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2013年力争补贴资金突破600万元。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重点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农业机械,提高大型农机配套比和使用效率。进一步巩固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成果,在粮食生产全面全程机械化上求突破。以村为单位,实行区域化推进,年底全区玉米贴茬直播、小麦免耕播种、机械深松、机械化还田面积分别达到2.2万亩、2.8万亩、3万亩、7万亩。
5.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指导、扶持和帮助,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机效益的最大化、产业化。一是以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建设活动。2013年再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6个,“五有”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8个,积极争创省、市农机合作社示范社。拓宽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范围,鼓励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依法取得农民流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培养种粮大户。二是拓展服务领域,引导各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手开展以三夏、三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械化施工、农田项目开发及重点项目建设为主的农机跨区作业。年内完成跨区作业总面积60万亩以上,机手跨区作业总收入突破6000万元,全区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1.1亿元。三是加强全区农机修配、销售市场监管,提高农机生产、修配、销售服务能力。大力开展“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星级网点达到16个,其中四星级网点达到3个,五星级网点1个。创新农机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模式,提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规范化水平,核发农机职业技能资格证60个以上;积极发展农机经营网点,规范农机销售行为,防范坑农害农事件发生;积极引进、培育农机生产制造企业,力促区农机工业上台阶。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示范带动,促进农机化协调全面发展。
1.建设粮食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结合保护性耕作和中低产田改造,在邱家店镇旧县、桂林及颜张等村建设“万亩粮食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在邱家店镇居岭庄、渐汶河、刘家疃;省庄镇岗上、岳庄、宦家峪、柳杭等村建设5个“千亩示范片”,选择10个村建设10个500亩以上的示范点。示范点全部采用小麦联合收获玉米贴茬精量直播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青贮)小麦免耕播种病虫害防治的种植模式,广泛应用深松、深施肥、节水灌溉、贴茬直播、免耕播种等大中型设备以及秸秆还田机、秸秆捡拾打捆机、固化成型机、茎穗采摘机等青贮技术,促进农机农艺进一步结合,大幅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及农业机械化的规模与效益。
2.建设设施养殖示范基地。以省庄、邱家店镇为主要发展区域,不断提高养殖机械化水平,努力建成全国知名的奶业生产县(市区)。大力提高饲草粉碎、青贮机械、饲料混合机械、挤奶机械、生鲜奶贮运机械及智能化、数字化喂料、喂水、粪便清理设备等应用水平,实现畜牧养殖的科学化、现代化。
3.建设经济作物机械化示范区。围绕全区苗木“四大特色基地建设”,重点推广光照、温度、湿度等级环境因子调制设备,喷滴灌节水设备、挖穴施肥机械、田园管理机械、虫害防控设备、移栽机械等,基本实现苗木花卉生产的机械化、标准化。围绕蔬菜、水果生产,集中打造以东盛农业科技为代表的设施种植示范园区,进一步优化设施农业装备,大力推广工厂化育苗、新型棚体建设、生态植保、病虫监控、温度监控、物理增肥等新技术,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
4.建设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示范区。围绕农产品初加工,重点发展粮食、蔬菜等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处理及加工、保鲜、储运机械化,逐步提高加工处理、保鲜贮藏、分级筛选、粮食烘干等方面的机械化水平。围绕做大做强女儿茶产业,在省庄镇北部山区建设茶叶生产机械化示范区,重点推广茶树修剪、茶叶采摘、茶园管理等栽培管理机械,采用微波制茶、机械杀青、揉捻、烘干、筛选等新技术、新装备,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
(二)完善体系,增强农机综合服务能力。
1.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形式,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机具增长、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升级、特色鲜明”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合作社示范社、明星社创建活动,鼓励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和跨行业、跨区域联合,促进合作社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在有条件的行政村,推行完善建设农机大院或农机合作社,实现农机作业、维修、安全保障为一体,增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进一步规划建设农机维修网络,形成以区域农机维修网点为中心、合作社为主体、企业售后服务和社会网点为补充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为全区农业机械提供服务保障。规划建设农机服务网络系统,集农机生产、销售、产品展示、信息、维修、作业、市场动态、新技术推广等为一体的全区农机信息平台。
2.完善农机推广体系。构建以区、处乡镇农机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农机生产经销企业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改善区级农机推广机构的工作条件,稳定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队伍。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理顺处镇农机推广机构,各处镇至少确保1名专人从事农机技术推广和公益工作。积极开展农机推广活动,年内适时举办设施农业装备、苗木生产机械、茶叶加工机械、粮食种植机械推广现场会,增强农民购机积极性,提高农业机械化覆盖面积。
3.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完善以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为骨干、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社会培训基地为补充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加强区农业机械化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和办学水平。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方法,采取现场演示、送教进村、科技入户、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做到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深入开展农机实用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不断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发挥生产、经营企业的能动作用,联合开展专项技术操作培训,确保农业机械安全高效操作。
4.完善农机流通体系。立足,策划建设辐射鲁中、鲁西南、鲁南的区域性农机专业市场,培育发展一批服务质量好的农机4S店、品牌店、连锁店,实现制造企业与流通企业的紧密结合,建立完善的农机营销网络。
5.完善宣传体系。将新闻宣传作为推动农机化政策法规落实的重要途径、推动业务工作开展的重要举措、争取社会理解支持的重要渠道,树立系统良好形象的重要措施,着力正面宣传,强化主动引导,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局信息网站为平台,充分利用各级新闻媒体、政务信息、网站,广泛宣传农机化工作,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宣传稿件500篇以上,调研论文20篇以上,争取市、区信息宣传先进单位,为推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6.完善考核体系。一是分解任务,量化考核。各科室站校按岗位职责,根据市局2013年千分制考核办法,逐条逐项研究贯彻落实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强化督促落实、过程管理和考核结果运用,确保各项部署要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强化对处镇农机工作的考核。将全区的农机化发展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处镇,明确进度和要求,结合区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考核细则,制定出台处镇农机化工作的具体考核细则。
关键词:案例教学;农业机械;实践性
Key words: case teaching;agricultural machinery;practical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1-0158-03
0 引言
案例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并能有效提高研究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20世纪初,以提出企业案例在课堂上讨论的形式开展,尤其是在商业、管理教育中被广泛应用,随着逐渐的完善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1-3]。案例教学在80年代引入中国,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将案例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4-7]。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在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因而格外受到重视。案例教学作为中国目前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贸易经济学”、“管理学”、“发展经济学”等课程中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案例教学近年来在工学专业课教学所占比例逐渐扩大[8-10],这是由于它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有下文所述的优势。
1 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是一种在教师再现案例情景的情况下,把研究生带入到特定角色,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把一个个独特的生活应用情景展示给研究生,使他们能在短期内接触到生活生产中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地弥补了实践的不足和学习的片面性。
1.1 向研究生传授知识,大力提高研究生的基本素质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与其他方法的区别在于,其不仅能给研究生传授知识,而且能开发研究生的智力,提高研究生吸取知识、探索知识的能力。进行案例教学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能够使研究生获得知识,而且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借助于案例教学的方法,教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分析案例,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从中得出经验和教训,从而使研究生更深切地理解理论的真谛。通过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可以培养研究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从而将课堂教学逐步提升到培养研究生的独立学习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轨道上来。
例如,进行到讲述农业机械开发与研制时,可以将铧式犁、水稻插秧机、谷物联合收割机做为典型,采用案例教学模式进行讲解、分析和讨论。师生在探讨和研究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和学习效率,同时又锻炼了研究生的口才,增强了研究生的自信心。
1.2 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授课这一教学环节,对于研究生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讲授知识,只能对理论知识进行阐述和论证。而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的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研究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生动形象、易于被理解的特点。对于专业课程,概念和原则占比偏多,表述上具有抽象性,比较枯燥,而由于案例具有鲜明的叙事性和特定的场景,比较生动,两者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研究生的记忆、有利于深化理论教学、巩固研究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是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
而研究生要进行案例讨论,就要求能够全面理解理论知识,并能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可以特别安排海南特产的绿橙的采摘机构、传送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视频进行学习。再让研究生综合所学知识和已有的成熟的装置进行绿橙采摘机构的设计。通过实际生活和生产的案例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这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
1.3 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研究生处于被动地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研究生是“传”和“授”的对象,成了理论知识的接受者,着重于吸取知识,而忽视应用知识。案例教学同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研究生需要积极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在课堂上对研究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需要身临其境地处理问题,提出方案。案例教学的重心在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研究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得出结论,达到师生思维同步,有利于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并且能有效地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对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原理时可以利用其工作动画作为辅助,另外可以通过参观企业,通过观察农机具的生产组装过程,从而让研究生们更深切地体会书本知识是为实践服务的。专业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强强联合,将使整个课堂更生动,研究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从而大大提高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 有效提高研究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研究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字撰写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胜任相关的工作,案例教学在这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激烈的讨论,对提高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在案例讨论之后,要写出案例分析报告,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1.5 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发现理论教学的不足。案例教学为研究生主动参与教学创造了机会,同时教师也能从研究生对案例的多视角分析、不同意见的争辩中激发出新的见解和观点,并且在教学中发现不足之处后进行改进,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2 案例教学在农业机械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针对广东和海南当地的特色经济作物香蕉,以香蕉假茎的粉碎机为例。首先,对香蕉假茎的特点和其粉碎难点进行介绍,并对张进疆、荣等设计的假茎粉碎机进行基本原理、主要部件及关键技术参数的分析。再分组查阅有关文献和资料,掌握已有秸秆粉碎机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讨论已有结构及设计的不足之处,及优化应解决哪些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最后形成各组的最佳方案。在各组选定1名同学在课堂上介绍本组的设计方案。介绍完毕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认真讨论和提问。同组成员还要对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质疑做好记录,以便回应质疑和对方案做进一步优化。教师要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指导。待汇报和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引导研究生对本组在案例教学中所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各组利用改进后的方案可以申报院级课题、发表期刊论文(如2010年在农机化研究上发表的“香蕉假茎还田机研制与试验”;2012年在广东农业科学上发表的“切碎组合式香蕉秸秆还田机设计”;2015年在农业工程学报上发表的“滚割喂入式卧轴甩刀香蕉假茎粉碎还田机设计与试验”)等。案例教学以研究生主导,教师指导的形式,使教师和研究生都参与教学和科研,同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科研水平。
案例教学使同学们亲身体会产品新方案的形成过程,锻炼了研究生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香蕉秸秆粉碎机粉碎装置的设计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研究生对课程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研究生的机械创新技能和科研能力;案例教学以研究生为主体,培养了研究生自我学习能力,使案例教学实现了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3 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最初案例教学始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如果仅仅是生搬硬套会引起教学上的“水土不服”,因此在农业机械专业课上使用案例教学方法可能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广大师生对案例教学方法产生怀疑。本文对工学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结合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谈谈在案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3.1 缺乏符合当地特色的案例 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要体现理论知识的特点,而且要切合主题。目前更多的是从国外教科书中引进的案例,但由于国内外种植制度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农业机械发展水平的不同,国外的案例在国内使用时面临适用性问题。其次,大多数国内出版的案例教材尚不成熟,真正符合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案例较少且更新不及时。由于缺乏适合我国农业机械发展前沿的高质量案例,案例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我国高校的案例教学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因此,发掘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机械案例已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
3.2 案例讨论组织缺乏有效性 讨论中由于人数过多,平均下来每个研究生发言的机会不多,甚至有些研究生往往局限在枝节末梢问题上,跑题甚远,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另外在案例讨论中教师不能有效引导研究生深入正题也将成为案例教学的难点。
3.3 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传授“最终结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去诱发研究生进行思维发散。它甚至不一定有正确的答案,它真正侧重的是思考过程。这样,实施“案例教学”将会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首先,案例的搜集、筛选和准备的工作量很大,需要教师围绕课堂主题对案例进行适当人为加工,并将相关知识有效集中到一个案例中,这对教师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大考验。其次,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对整个课堂有整体把握,能够准确地把握讨论的进程和方向,教师还要善于根据研究生的特点调节课堂气氛。教师具备运用“案例教学”的能力,才能使案例教学有的放矢,尽可能大地发挥出案例教学的效果。
3.4 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 在农业机械教学中原理讲授应该处于主导地位,案例教学只是辅的教学手段。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案例教学,在课堂上轻讲授,重案例教学,出现主要原理和概念讲授不清,造成研究生基础不扎实,对原理难以获得全面科学的理解的情况。案例教学与基本概念讲授主次关系本末倒置,难以实现教学本来目的。
4 结论与展望
通过几年来对农业机械研究生的教学改革与探索,笔者认为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对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使研究生学习和掌握农业机械的相关技术,还要在案例教学的完善上下功夫,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实践,适应发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虽然案例教学引入我国的时间不短,但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其编写与实施,其工作量都要远远高于传统教学。尤其是对于工科类课程尚没有成熟的经验与理论可供借鉴,远不能与商学、管理学已经成熟的规模化案例教学相比。其次案例教学的适用对象较为有限。以教学实践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应该以案例教学为主,但也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师资、研究生课程设置等整体实际情况确定案例教学的比例,从而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而研究生比本科生更适合用案例教学。
我国的案例教学的应用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同时,很多教师对案例教学模式不太适应。这些都已成为教师运用案例教学中的困难与挑战。农业机械研究生的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应用还任重而道远,本文只是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初步的努力和尝试,要想彻底的完成这个重任,还需要各高校同行教师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朱文.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39-41.
[2]经柏龙,罗岩.论案例教学及其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38-41.
[3]朱涛,马恒,刘强.专业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01:91-93.
[4]陈福松.案例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05:81-83.
[5]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7:36-41.
[6]钱方明.改进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质量[J].嘉兴学院学报,2002,S1:206-207.
[7]李寒梅.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观察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06:70-72.
[8]张新平.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56-61.
摘要:马铃薯是中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大,产量高,适应性强,在食品和工业领域都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因此马铃薯的生产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收获马铃薯便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笔者通过介绍和对比国内外马铃薯收获机械的主要类型和应用现状,着重阐述了中国马铃薯发展的趋势及所面临的问题,论述了马铃薯收获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会大大提高马铃薯的收获效率,降低工作强度,使得国内马铃薯的产业经济不断提高。
关键词 :马铃薯;收获机械;现状;发展趋势;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S225.7+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356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otato Harvester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s
Liu Jianjun1, Deng Mingli2, Jia Shitong2, He Zhitao2
(1Zhengzhou Filiale, Tobacco Company of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1, Henan, China;2Colleg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Henan, China)
Abstract: The potato is one of the major crops in our country which has very big planting areas, high yield andstrong adaptability, it has very high economic value and practical value in food and industry fields, thereforethe potato production has great market prospects, harvesting the potato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In thispaper,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trast about main types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potato harvestmachinery at home and abroad, it stated emphaticall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otato harvest and theproblems we were facing in our country,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mechanization and automationof potato harvest machinery would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otato harvesters, reduce working intensity,also it could improve potato industry in China economy.
Key words: Potato; Harvesting Machinery; Current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telligent
0 引言
马铃薯是一种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具有生长期短、适应性强、产量高、用途广、产业链长且加工增值潜力大等优点,被誉为21 世纪十大热门营养健康食品和最有发展前景的经济作物之一[1]。马铃薯除可食用外,还用于蔬菜、饲料和工业原料[2]。目前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在中国是仅次于水稻、玉米、小麦与大豆的第五大粮食作物[3]。2012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521万hm2,总产量8154 万t,单产15.7 t/hm2,产量占世界马铃薯总产量的1/4[4],预计到2015 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将达到800 万hm2。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马铃薯及衍生产品所形成的经济产业链将进一步向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5]。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收获环节的用工量占其整个种植周期总用工量的半数以上[6],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水平是直接影响马铃薯单产水平和品质的关键因素[7]。随着马铃薯向规模化种植的发展,农民要求机械化收获的愿望日趋强烈。因此,加强马铃薯收获机械的研发,提高种植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收获损失,增加农民收入,对发展中国马铃薯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马铃薯收获机械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马铃薯收获过程主要由挖掘、分离、捡拾、清选、分级和装运等工序组成。根据收获作业中的机械化程度不同,马铃薯收获方式可分为人工收获、畜力收获和机械化收获3 种[8]。其中机械化收获又可细分为联合收获、分别收获和分段收获,联合收获是指一次性完成挖掘、输送、清选、提运、装卸等项作业,其特点是机械化作业程度高,损失率低,作业效果好,适应大面积种植[9];分别收获是指以挖掘分离捡拾清选分级工艺路线进行的工作;分段收获法则指收获由2 个阶段组成:第1 阶段包括挖起土垡、土块、作物残株和杂质,并将若干行薯块集铺成一个狭窄条铺,第2 阶段是捡拾、分离土壤并进行装运。后2 种方法适合于小田地作业,效率相对较低。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对收获机械都提出如下要求:高生产率,高质量,劳动强度低,薯挟损失小[10]。
1.1 国外马铃薯收获机械的发展概况
国外发达国家的马铃薯收获机械起步早,发展技术水平高[11]。20 世纪初,欧美等国家就开始用畜力代替人力进行马铃薯挖掘作业,随后改为由拖拉机牵引或悬挂作业。20 世纪40 年代,前苏联和美国开始研制、推广应用马铃薯收获机械,到50 年代就已经实现了机械化[12-13];随后日本,意大利,德国、韩国和瑞士等国家也相继实现了马铃薯收获的机械化作业[14]。到20世纪90 年代,马铃薯收获机械由传统的挖掘机向联合收获机发展,目前联合收获机逐渐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随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其收获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很多新技术也逐渐应用到马铃薯收获机械中,使得马铃薯的收获自动化和便捷化程度更高。
1.1.1 大型马铃薯收获机械的概况根据作业环境和机械化程度不同,国外马铃薯收获机械大体可分为2类。一类以美国和前苏联为代表,其作业区域都是大规模农场,主要采用大型自走式联合收获机作业。机具特点是机型功率大、体积大、工作效率高、集约化程度高。例如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中期研制的KKY-2、KKP-2、KOK-2 等多种型式的自走式联合收获机,以及多种型号半悬挂式机型[15-17]。这些机具虽然机体笨重,但是生产效率高,适应性强,机械化程度高,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又如美国的Double-L 973 型马铃薯回流收获机(图1),其配备了回流收获技术,使得田间作业具有更大的弹性和更高的效率。运用这项技术,973 型4 行收获机可以边收获边换卡车。回流收获系统还大大提高了收获过程的清洁能力,提高了收获效率。另外,973 型收获机的高效率、高品质和优化配置,缩短了收获期,保证了马铃薯的完整度。
德国格力莫(GRIMME)生产的一款GT-170 的马铃薯收获机(图2)。该机最大特点是采用全新的底盘传动设计,为作业状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另外由于设计合理,维护要求和磨损较少,经营成本得到了降低,该机型还可以方便地调整刀具的位置来适应不同的地况。同时采用新颖的terra-control 深度控制系统,提高了马铃薯的收获质量;设计出的multisep 分离器,提高了马铃薯的输出效率。
比利时公司研制的Spirit 6200 双行偏移仓收获机(图3)采用了先进的转向技术,并利用先进分离技术使得马铃薯在收获过程中不仅质量完好,而且实现了收获最大化。机具可以通过一个中心曲柄轴调整挖掘的深度,切割片则有效地防止了秸秆的堵塞。蓄电池和电液压力控制系统的使用,确保了顶部压力最小。另外在收获过程中,其采用了2 级振动器,并配备PUR驱动轮动力,可靠耐用,而且在第2 个筛网中安装了1个茎叶网,可以有效地去除茎叶。此外分离系统中旋转梳齿上方的横销带的使用,有效地对土块、石头和马铃薯进行了分离。
1.1.2 中小型马铃薯收获机械的概况另一类马铃薯收获机以日本、意大利为代表,其特点是生产的马铃薯收获机械功率小、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自动化程度高,特别适合于中小型田地作业,如图4 所示的意大利公司生产的两行偏置式马铃薯收获机以及图5 所示的韩国马铃薯收获机械。日本马铃薯收获机的特点是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注重新技术的运用。日本SANEL-MS系列马铃薯收获机,是与拖拉机配套使用的牵引式块茎、块根类作物收获机,其采用ON·OFF操作系统及电磁液压阀门,操作方便省力;采用无滑动链驱动式旋转斗,维护保养方便,作业安全;薯块落口处设有海绵垫,避免破损;采用摇动式锁定板,土、薯分离效果好,对土地适应性强。
另外,国外一些马铃薯收获机械还融入了不少高新技术,例如振动技术、液压技术、传感技术、气流技术和光电技术等,使得马铃薯收获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1.2 国内马铃薯收获机械的发展概况
1.2.1 国内初期马铃薯收获机械发展状况20 世纪60年代,中国的马铃薯收获机械开始逐步发展,在引进借鉴国外先进机型的基础上,自主研制了能使薯块与泥土分离的升运链式马铃薯收获机,但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在实际生产中未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直至90 年代,随着国内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拖拉机保有量的增加,马铃薯收获机械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国内先后研发出多种马铃薯收获机械。
山西省忻州市农机推广站引进开发并委托内蒙古农大农牧机械厂研制生产的4SW-40 型马铃薯收获机,是在意大利Checchi&Magli 公司生产的SP100 型马铃薯挖掘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而成,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大挖掘深度可达到21 cm、幅宽40 cm,可将薯块全部挖起,符合当地马铃薯生长特性及农艺要求,收净率达98%以上,明薯率为95%,伤薯率小于2%,实际生产中主粱易出现裂纹或断裂破坏[18-21]。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下辖的中机美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了一种适应与沙土、砂壤土和中粘性土的收获机,其可一次性完成挖掘、输送分离、集条作业,收净率高,破损率低,成本回收快。它采用分离筛,强制振动,分离效果好,适应性强;采用组合挖掘机构,保证挖掘深度一致,浮动圆盘刀设计,更有效切断杂草,减少挖掘阻力;采用国际先进工艺,铸胶皮带驱动轮,减少链条磨损,提高了机器的使用寿命。
1.2.2 国内新型马铃薯收获机械的发展随着马铃薯收获机的不断发展和中小型拖拉机的推广和使用,中国一些地区开始自主研发马铃薯收获机,与拖拉机配套使用的各种机型的悬挂式或牵引式的马铃薯收获机逐渐发展起来,例如黑龙江力农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4SW-130Ⅱ型、4SW-160 型[22-24]、河北承德福悦达生产的4UM-900 型马铃薯收获机、4UM-1700A分秧式马铃薯收获机、山西农机研究公司与曲阜圣泰机械有限公司合作生产的ST-08 型马铃薯收获机等。图6 为山东富邦农业机械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4U-2 型马铃薯收获机,其可调性强、适应性强、破损率低、工作效率高,关键部位采用特制钢材,延长了机器的使用寿命。图7 为山东青岛洪珠农机生产的4U-83 型马铃薯收获机,该设备可以较好地适应于国内马铃薯种植农艺和生长特性要求,可实现挖掘、清土、铺放等功能,破损率低。其采用挖掘装置入土角与输送分离装置升运角相一致设计,有效解决了铲后积土问题;采用随行限深机构,有效减少阻力,提高作业顺畅性;运转轻快无震动,不堵草,漏土快,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该机体可以直接从土壤中提取残留的农膜,不影响下一季的作物生长[25]。
然而由于中国面积辽阔,不同区域马铃薯的种植方式和生活环境、气候条件等的差异,使得马铃薯收获机械的性能要求各不相同,因此适应性强、性能可靠、作业质量高的马铃薯收获机并未真正出现。
2 中国马铃薯收获机械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配套动力问题
马铃薯收获机械由于要实现掘土收获、振动筛分等作业,导致机型功耗较大,往往需要大型拖拉机才能拖带作业,这与国内目前农村主要以中小型拖拉机为主的现状很不适应。同时由于目前马铃薯播种时主要采用犁翻人工点播的作业方式,导致行距、株距和播深等均无法有效控制,进一步提高了马铃薯收获的动力消耗。
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广马铃薯的机械化收获,应当首先普及马铃薯的机械化播种。同时对马铃薯收获机械的掘土部件、筛分部件和输运机构等进行详细研究,找出合理的配置方式,减少机具的动力消耗,尽量实现中型拖拉机能够拖带作业,为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全面普及提供基础。
但目前马铃薯播种机的发展滞后,主要采用犁翻人工点播,既保证不了行距,也很难控制播深,给马铃薯机械收获造成了困难。因此,推广普及机械播种是发展马铃薯收获机械的基础。
2.2 机具工作可靠性和适应性有待提高
马铃薯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全国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栽培方式和栽作类型。目前中国有4 个马铃薯栽培区,分别为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南方二作区和西南一、二季作垂直分布区[26],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和马铃薯生长方式均有很多不同,使马铃薯收获机械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目前现有的马铃薯收获机械一般只适用于单一的环境条件下工作,适应性较差,无法进行大面积推广。
就现有机具而言,也存在较多问题:(1)工作可靠性较差,故障较多,收获前需要调整的辅助时间长,生产效率低;(2)针对沙质土壤收获效果较好,针对粘土等土壤的作业效果不佳;(3)作业效果难以完全满足需要,或者薯土分离效果不好,或者伤薯率较高,需要进一步改进。
2.3 生产成本高,工作效率低
目前多数马铃薯收获机械的研究处在经验设计阶段,对马铃薯收获过程中的土壤-马铃薯-机具之间的相互受力关系和运动关系缺乏深入研究,往往凭经验对机具进行修改完善,缺乏科学理论的分析指导,设计参数依据外国产品选取,与国内马铃薯实际情况不适应,导致机型开发时进度缓慢,研发费用较高,效率较低。
2.4 马铃薯收获机械机械化水平低,智能化程度偏低中国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自行研制马铃薯收获机,到80 年代,国外各种规格的先进机型被逐步引入,自主研发能力也不断加强。目前,国内马铃薯收获机型式较多,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研制成功不久;农村中小种植户主要以分段收获的马铃薯挖掘机为主。总体而言,中国马铃薯作业机械整体水平相当于国外20 世纪70年代左右的水平。
马铃薯收获机械的智能系统发展还不够完善,智能化程度远不能达到农业生产的需求,各种识别和智能控制手段目前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机具实际使用前需要大量调整,特殊地域只能采取人机结合的方法来完成任务。
3 结语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迅速,马铃薯收获机械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在发达国家,马铃薯收获机械的应用比较早,其在推动城市化进程和解放劳动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农民增益不少。中国的马铃薯收获机械研制工作起步较晚,相比于发达国家,其机械化程度低,技术水平差,而且由于中国不同地区马铃薯种植环境差异较大,对马铃薯收获机械的性能和工作可靠性要求较高,从而导致马铃薯收获机械的发展较为缓慢。近几年,中央加大对农机开发的扶持力度和投入,为农业机械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中国的农业机械正迎来高速蓬勃的发展期。目前,马铃薯收获机械正在逐步地改进和完善,并研制新的机型,以适应不同的农艺需求。
参考文献
[1] 周蓓.马铃薯研究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3):89-92.
[2] 吕世安.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4):29-34.
[3] 王学军,蒋金琳.小型薯类联合收获机设计与田间试验[J].农机化研究,2014(2):176-178.
[4] 中国食品报./21food.cn/html/news/35/928124.htm,2013-08-30.
[5] 贾晶霞,杨德秋,李建东,等.中国与世界马铃薯生产概况对比分析与研究[J].农业工程,2011,1(2):84-86.
[6] 刘宝,张东兴,李晶.马铃薯收获机主要问题机理分析及其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9(1):14-16,28.
[7] 王景华.我国马铃薯休闲食品的发展概况及市场前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9):78-79.
[8] 王福义.马铃薯收获机械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198(12):83-85.
[9] 于波,隋向军,侯敏杰.马铃薯收获机械研发现状[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5(2):19-20.
[10] 单爱军,刘俊杰,崔冰冰.马铃薯收获机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6(4):19-20.
[11] 史明明,魏宏安,刘星.国内外马铃薯收获机械发展现状[J].农机化研究,2013(10):213-217.
[12] 张建.马铃薯联合收获机优化设计与仿真[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8.
[13] 李宝筏.农业机械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52.
[14] 曾山.马铃薯收获机械现状及发展趋势[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2):233-235.
[15] Sorokin A A Z, Rei?ngart E? S. Stages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KKU- 2A combine[J].Traktory iSel´skokhozyai?stvennye Mashiny,2000(6):5-7.
[16] Lovkis Z V, Shuvaev V P; Smirnov L P, et al. Results of testing aKKU-2A hydraulic drive combine Potato harvesting machine.1[J].Mekhanizatsiia i elektrifikatsiia sel´skogo khoziaistva,1980(10):10-11.
[17] Sinkevich P N. Improvement of bearing properties of the KKU-2Acombine Potato harvesting machine.1[J]. Mekhanizatsiia ielektrifikatsiia sel´skogo khoziaistva,1981(10):59-60.
[18] 杨莉,王春光.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4SW-130 型马铃薯挖掘机分离筛的仿真优化[J].农业机械,2009(11):89-91.
[19] 邵世禄,万芳新,魏宏安.我国马铃薯收获机械研制与发展的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0(3):34-36,50.
[20] 王旭元,张松宇.马铃薯挖掘机主梁载荷测试方案设计[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5):45-46.
[21] 闫建英.4SW-40 型马铃薯挖掘机的设计[J].山西农机,2001(6):32.
[22] 闫建英.4SW-40 型马铃薯挖掘机简介[J].农业机械,2002,1:52-53.
[23] 郗福兵,童淑敏.基于ADAMS的4SW-40 型马铃薯收获机仿真研究[J].阴山学刊,2008,22(3):40-4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成功。“十一五”以来,东莞市在省内率先完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全市除莞城外32个镇街都建立了综合性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形成了以市、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力,一批涉农的协(学)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为补充的农技推广体系。截至2011年,全市基层农技服务中心定编806人,实有工作人员846人,具有中级职称的40人,初级职称的111人。在入编的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247人,占在编人数的64%,比全省的(占32.4%)高约1倍,全市镇级农技中心全部设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办公面积达2.2万m2,检测(化验)室面积3800多m2,平均每个中心拥有300m2办公场所和115m2的检测(化验)室,每个农技中心每年财政经费约为284万元,达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的“五有”目标,即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场所、有工具。据省农厅2010年统计,全省54.3%的区域性或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没有自有办公用房,67.0%没有基本交通工具,64.6%没有技术推广及办公必备的仪器设备。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农业局组织遴选了农作物主导品种累计31个和主推技术39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45个,科技入户点68个,并通过文件、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推广,以科技下乡活动、基地示范、科技入户等方式,推广应用面积1147.2多hm2,覆盖蔬菜、香蕉、荔枝、花卉和水稻等大宗农产品,示范带动农户近2500户,辐射面积1733.3hm2。
1.2农业科技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
东莞农业农村信息网在过去5年继续保持位居全省同类网站的前列,连续获得由农业部、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颁发的“中国农业网站百强”、“中国农业信息化贡献单位”、“市级卓越农业政府网站”等殊荣。2012年与菜虫网合作,首次将电子商务完整地应用于荔枝鲜果销售,开创了东莞网上荔枝节,为果农和普通消费者搭建生产与销售渠道,有效促进了农产品流通。东莞市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如2006年开始先后启动了供莞生猪和蔬菜产销联建工作,目前共认定生猪定点供莞基地225家,年供应能力达750多万头,认定供莞蔬菜生产基地53个,面积6100hm2,年供应能力35.9万t,供莞基地的有关资料信息化,方便了消费者查询和管理部门监管追溯;建设供莞生猪视频监控系统,目前已覆盖18个镇街,其中16个镇街与市监控中心联网,实现了动物视频监控信息化,为保障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1.3农艺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
随着农机补贴政策强度的不断增强和人力工资的不断上涨,全市农机购置率逐步提高,农艺与农机进一步结合,如水肥一体化技术与滴溉设施结合,果园密弊改造技术与修剪机结合等,加快农机应用,经济作物机械化、设施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等农业机械化逐年得到发展。2011年全市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为28.1%,近几年一直以1个百分点的水平增长;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5.0%,近几年也是以1~3个百分点的水平增长;全市农作物机耕率、机播率、机收率分别为65.2%、1.27%、5.41%。全市农产品初加工动力机械达2.65万kW,田园管理机982台,水果分级机1318台套。
2东莞农业科技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尽管东莞市农业科技在改革开放30多年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农业生产要素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发展遇到了新问题、新情况,这些问题对该市今后的农业科技发展将构成一定的影响,值得认真分析。
2.1农业科研资源结构不合理
目前,东莞有5家市级科研机构,分别为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园艺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利用和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以及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设施化、机械化、信息化等农业机电一体化应用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市生物技术研究所:重点开展植物组织培养繁殖技术、食用菌、微生物发酵、生物防治等生物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市香蕉蔬菜研究所:重点开展香蕉、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与利用,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与推广,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以及采后保鲜、贮运、加工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市粮作花卉研究所:重点开展粮食作物和花卉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与推广工作,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粮食作物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市畜牧科学研究所:重点对蓝塘猪、大花白猪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开展优质良种猪的引进、繁育和推广,负责畜禽绿色饲料的研究与应用,畜禽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的研究、推广工作。除畜科所和蕉菜所的职能是相对独立外,其余3家科研单位都不同程度参与园艺花卉的研究,因而出现研究领域相同、课题近似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大致是东莞市农业产业由以前的粮食水稻、水果橙柑桔香蕉调整为现时的蔬菜、香蕉、荔枝和花卉,产业调整后科研单位的研究内容也顺应调整。由于研究领域的类同,无论研究的投入,人才的引进都出现类同,在研究项目的立项方面也出现竞争,这对财政资金的安排造成不利,甚至有资源重复浪费的嫌疑。
2.2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投入力度不够
农业科研资金投入少。“十一五”期间东莞市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市级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十二五”期间更增加至20亿,但投入到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经费却很少。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东莞市对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为0.5%,而广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强度为0.8%,世界平均水平为1%,而发达国家已达5%。据统计,2011年市科技计划项目投入农业方面的(含科研单位及农业企业)共9个项目128.55万元,仅占“科技东莞工程”总投入的0.064%。
2.3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低
2010年,广东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40%,东莞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4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85%,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科研立项与实际需要不够紧密。目前科研单位仍有部分的项目立项没有遵循当地农业生产需要,仅从本部门需要出发而争取资金,这必然导致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不对应的现象,也就难以成功向农民或农业企业推广转化。(2)科研与推广脱节。目前我国的科研与技术推广分属不同的体系,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以承担科研项目、开展研究工作为主,当项目完成,成果得到鉴定,该工作便告一段落,科研人员的工作责任也告一段落,没有后续的推广责任和经费,则该成果很有可能束之高阁了。而目前东莞市基层农技推广力量严重不足,开展技术应用推广主要还是依靠高端的科研与技术推广单位的力量,若高级科技人员与生产结合力度不够,必然影响成果的转化应用。(3)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制约了成果的应用。东莞市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仍以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模式为主,农民是最传统守旧的群体,加上在生产一线的农民年龄大都是40~60岁,文化素质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形成,导致这一群体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率偏低,造成成果转化速度慢。(4)成果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目前科研项目的成果考核评价,以论文、专利或标准等指标为主要考评依据,没有设置转化应用方面的要求,因此科研人员缺乏动力去落实成果的转化工作。
2.4整体产业技术水平不高
东莞市目前的农业产业主要是蔬菜、香蕉、荔枝和花卉。蔬菜现时主要是大田种植,常年复种面积达1.98万hm2;少量的设施蔬菜分布在麻涌、清溪、洪梅、东城、石排、望牛墩、企石、桥头等部分镇街。该产业的关键技术是高效、安全和采后加工保鲜与贮运,实施这些技术需要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相对应素质的生产者,低素质、小规模生产经营影响该产业技术水平提升。香蕉一直是东莞市传统的优势农产品,在东莞市原种植面积超过5333.3hm2,因枯萎病的影响,现面积缩减至3330多hm2,抗枯萎病优良品种选育成为该产业的当务之急,目前还未有可大面积推广且品种优良的真正抗病品种,轮作间作技术、无伤采收和保鲜技术、非冷藏运输保鲜技术是该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同样受规模种植与经营的制约,这些关键技术在小规模分散的种植户中难以应用。荔枝是东莞市的主要农产品之一,以糯米滋、桂味为主栽品种,面积约8.67万hm2。由于多年来果熟期相近,保鲜无法解决,价格低,出现近九成面积失管的现象,省人工的小型机具与农艺结合应用技术、采后保鲜和果品上市期的调节技术成为该产业的关键技术,只有少数一些种植大户敢投入,精心管理,每年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花卉是东莞市发展较晚的产业,规模较园林绿化行业小,以露地和简易大棚种植为主,包括观叶植物、切花和盆花,种植面积约18万m2,组培快繁技术、穴盘苗基质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花期调控技术是该产业的关键技术,由于该产业起步晚,生产高档花卉需要投入较大的温室大棚,而东莞市的土地租赁期短、规模小,制约了投资方投入信心,没有投入相关的设施设备,关键技术就难于解决,产业发展也受到限制。
3东莞农业科技发展对策
3.1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扶持农业科技创新
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相对二、三产业利润低,农业科研更多带有公益性,解决农业科技创新的后劲疲乏,需要大幅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确保科研与推广的延续性,当中政府投入起着关键的作用。东莞农业科技的投入强度应争取达到1.0%的目标,短期应从0.5%上升到省的平均水平0.8%,可考虑在“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中设置农业科技专项,以稳定扶持和部分竞争的形式,对全市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成果奖励等方面进行资金扶持,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环境。
3.2设立重大专项,破解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
东莞农业发展至今,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限制各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瓶颈”日益凸显,要求农业的发展方向必须转型。针对各产业发展现状,设立重大专项,突破产业发展的难题,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强主要作物品种的选育研究。以荔枝、香蕉、特色蔬菜和特色花卉等大宗农产品为对象,加强上述作物优良抗病品种的引进和选育,每个产业努力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关键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3~4个主打品种,逐步建成主打品种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市场,为产业化打下基础。(2)以安全、高效生产为重点,开展相关的栽培技术与管理模式研究与示范。针对东莞市农业产业技术现状以及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需求,开展高产、优质、高效的食用农产品生产关键技术、安全生产与管理技术以及技术集成的研究,建立示范基地,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加大推广应用的范围,提高食用农产品的安全保障能力。(3)加强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采用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重点农作物开展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和鉴定及数据库建设工作;建立多个种质资源圃,开展种质鉴定评价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鉴定及指纹图谱构建等方面的研究,保护作物的多样性,发掘优异基因资源,为良种培育创造条件。(4)开展主导产业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共性技术难题。对全市目前的水果、蔬菜、花卉等主导产业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进行梳理,制定攻关计划,确定重点,综合现有的技术力量,并借助国内高等院校的力量和资源,联合攻关,提升东莞市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使农民增收,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3.3加强统筹协调,综合利用资源
针对目前市级科研单位研究内容出现类同的境况,在开展科研创新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协调和统筹资源组合利用,集中力量进行科研创新与推广,从而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至“十五”初,东莞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5%[4],与发达国家的70%~80%还有很大差距。要利用省产业技术体系在东莞市所设的综合示范与培训站,积极与省相关产业体系对接,将相关的技术和资源为我所用,同时也结合市人才工作中有关创新团队的培养政策和东莞市科研单位的实际,以产业技术为主线,以创新团队为技术依托,以市级首席专家负责制为模式,合理分配资源,实行联合攻关,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发挥资源的最大利用价值和效能,为农业科研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18-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reform of modern Agronomy Introduction
WANG SHUJIE WANGS HUJUN SUIYUANYUAN XUYAN MAYAN LIDIANYUNZHANGLI
(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China 130022)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Agronomy Introduction teaching i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Firstly, active network teaching is advocated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content. Then, the perfect practice case database and file database of examination paper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is will build a good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professional course evaluation and quality certification.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 Innovate;Teaching methods;Case database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明确教育改革的方针与目标,改进更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积极开展网络教学,不断丰富与完善教学内容。建立并扩充课程实践案例库、完善试题案例数据管理库,应该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与首要任务。
一、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本教法改革的重要环节在于积极引领学生开展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强化课堂讨论和专题演讲内容。作业结合所拓展的内容作专题、述评,开展以教师讲授为主导、课堂讨论和课程专题讨论为辅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分组讨论与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演讲。可以启发学生结合生产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启发学生产生创新性思维。使学习热情高涨,拓宽视野,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锻炼与培养。因此,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发表新见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而学生通过回答教师提问、学生间相互交流,也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并能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查阅文献,通过专题、述评作业的训练,不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科学论文写作和综合归纳总结能力。综合能力与业务素质得到了明显地提高,有利于毕业后择业与今后的个性化的良性发展。
二、积极开展网络教学,丰富与完善教学内容
网络课程是教师、教材、教育技术的新手段、教育方法与学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网络教学既可以进行大面积地教学,也可以进行个别化辅导,还可以进行基于网络化的协同化学习。由于网络课程的这种开放性、灵活性、智能化等特点,有利于缓解高校扩展后教学资源、设备紧张的局面。
网络课程显著地突破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和协作化,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例如:网络公开课、教学在线、慕课计划的开展,教学手段实现网络化、自主化可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跨入新的时期,慕课计划的实施,表明网络教学平台已经走向国际化。学生可以通过免费登录网络教学平台,收视各大学教学名师的公开授课,吸取众家之长,领略自己制定目标的各位名师的教学风采,获得许多新信息。开阔视野,拓宽思维,完成高目标的学习任务,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并完善实践案例库
为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授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组课本着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进行了多媒体教学体系的设计,其所设计使用的《农学概论》多媒体课件.具有内容图文并茂,多姿多彩,寓教于乐,使抽象问题更加形象化,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教师的广文博见,见多识广为课件的内容提供丰富的素材与论据。
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不断实现新形势下农机发展对新农艺的要求;教学大纲的编写,每4年都要改版一次教学大纲。每次都要更新许多新内容。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教学方法改革,为课程的教学增添许多生机;科研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以实际教研示范基地为模板构建虚拟农场及植物工厂,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的新目标;努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科学研究案例库建立:构建大学生创新实验案例库,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验计划,参与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努力实现“科、教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模式;理论教学平台不断完善:教材的不断改版与更新,多媒体课件的不断完善,结合网络资源不断地开发利用。实现高水平教学管理的目标。
实践平台的建设:实践案例库建立,添加课程设计环节,营造“农艺与农机”相结合的完善的毕业设计。
四、建立并完善试题案例数据管理库
建立教学档案管理库:提供本课程各学期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每四年改版一次教学大纲);教案(文档与PPT不断更新);教学任务书、教学进程表、点名册;试卷2套A,B试卷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学生成绩单、试卷分析报告、考试通知单、考场记录、试卷复查表一,表二;试卷、实验报告纸质版等,全部实现档案的有序化管理,为今后农业工程专业评估、专业质量认证提供良好的信息(模板)平台。
通过选课系统学生可以对每一门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总体评估来评判教师的授课水准。虽然评价系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差,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但依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进步意义。
五、结束语
教育要重视大学的本位教育,重视教学改革政策落实与经验交流。2016年8月22日-24日在吉林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成功举办十二届全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及相关学科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校领导介绍了吉林大学的总体情况以及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着重指出:一定要强化农业工程及相关学科建设,对推进我国农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来自50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400名代表,经过大会报告、学术交流、分组讨论,圆满完成了会议内容(包括课程建设),达到了预期效果,可以说此次研讨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讨与咨询的结合,南方与北方的交流,学习与合作的探索。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通过研讨会这个平台,进一步加强了解,增进了友谊,推进了合作,明确了农业工程类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与方向,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此教学改革研讨会议,收获很大,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 杨文珏.农学概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2,3.
[2] 张建萍,陈静,张建.多媒体技术对昆虫学教学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 崔翠.《农学概论》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毕业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理工科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自2014年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在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推进和发展,在青岛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吉林建筑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六所北方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模式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经验,但同时问题也不断显露出来,制约着联合毕业设计进一步发展,所以针对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总结和思考尤为重要。
一、本科生联合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以参加联合毕设的青岛理工大学为例,该校自动化工程学院在2015年首次参加联合毕设,对于学生的选择都是学院指定,没有通过学生申报和筛选,所以学生的覆盖面和积极性相对差些。在第二年的教学改革方案中该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经过学生自由申报,学院筛选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每年除了遴选出若干优秀大四学生参加本年度的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还鼓励大三的学生提前参与到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当中去。采取这种方式的联合毕业设计既可保证完成专业培养计划,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能够接触更多的工程实际课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科学研究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确保多校联合毕业设计选题的高质量和创新性
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和确定,是毕业设计工作成功与否的第一步,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来自企业,也可以合作开发。但是,对于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这种工程应用类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一定要保证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背景和创新性。在确定联合毕业设计题目后,出题教师要及时与各校沟通,将学生论文题目及摘要大纲、建筑图纸等发给各校,以保证各校的指导教师及其学生对毕业设计课题足够了解。学生在联合毕业设计过程中,如有疑问可与出题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便更好的完善联合毕业设计题目。因此,对联合毕业设计的题目进行仔细的分析和充分的探讨,尽早确定题目,保证题目的质量和数量,是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三、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的建立
如何评价这些参加多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以及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果,使之与本校毕业设计环节相吻合是至关重要。通过三年的联合毕设实践经验,我们建立了一套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来衡量评价参与学生和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中针对学生的各项评价指标包括:开题汇报成绩、中期汇报成绩、最终答辩成绩、设计图纸质量、指导教师评价。针对指导教师的各项评价指标包括:是否为出题教师、出题质量、学生参与面和积极性、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成绩。
四、通过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模式,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我们通过对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建筑工程各专业的毕业设计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思路。在学生毕业设计这一重要阶段,联合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相关学校,发挥群体智慧,使学生拓展视野,提高设计能力和专业合作能力,教学内容也得以丰富并完善,但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通过持续的实践探索,更多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作者:刘胜荣 杨世忠 崔明辉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晓甦,曹宇薇,吴书霞,邹开.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土建类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构建研究——以重庆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6,(3).
[2]张绢,李雪莲,黄薇,史增录.面向“卓越计划”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5).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29-03
实践教学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创新与工程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南京林业大学面向农林类装备的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项目由于实验室空间局限,实验内容分散等原因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可操作性也受到限制,不能实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2008年以来,机械类专业修订了大学生培养方案,其中强化了实践课程的教学地位,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同时构建了“五层次实践、四能力培养”的实践创新体系,体现了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先进性和工程性。
一、“五层次实践、四能力培养”实践创新体系
“五层次实践、四能力培养”实践创新体系是南京林业大学在机械类专业建设过程中根据多年实践教学经验总结提出来的。该体系是以培养我国面向农林装备行业的具有前瞻性思想和创新能力的机械类人才为目标,通过实验室资源整合建设、实习基地创新建设、电工电子等为基础,以机械设计、机械制造为特色、以实验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依据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五层次实践、四能力培养”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目标明确,本专业提出培养具有先进制造专业技术、农林机械设计专业背景的,掌握农林机械现代设计方法、机械结构设计和制造技术和农林生产过程控制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本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将其作为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2)系统完整,从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出发,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包括实验环节和实践环节的完整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使体系内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和协调统一,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3)层次分明,不仅要规范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形式和相应的考核标准与要求,同时要注重大学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的多层次的特点,应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深化。(4)体现创新,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具体实践教学着手,采取多种形式引领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
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围绕“四个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机械创新设计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机电一体化设计能力)的培养目标,建立了“基本性实践”、“设计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展示性实践”和“创造性实践”五类不同层次的实践体系(如图1)。优化实践内容,应用启发讨论、科研实践、专家讲座、企业联合、第二课堂等多种实践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
(1)在机械类专业的四年本科教学中,保证实践教学不断深入。通过五个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基础性实践体现物理、电学、力学、图学等基础性课程的训练,着重通过学生动手建立创新意识;设计性实践涉及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内容,通过课程设计环节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综合性实践包含专业课程内容环节,通过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专业课程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独立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展示性实践是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与社会交流的创新平台,将学校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拓展学生的创新目标;创造性实践与学生毕业设计、创新大赛结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施展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四年的创新实践教学内容逐渐突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2)通过认真研究《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基础性课程,《机械制图》、《PRO/E》等制图课程,《机械设计》、《机械现代设计方法》等设计类课程和《机电一体化》、《过程装备》、《林业机械》、《流体机械》等特色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优化原有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实验室的资源配置、打造专业开放性实验室平台等方式支撑五层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学生能随时开展实验研究和探索性实验提供良好的条件。譬如,减少演示性实验,开发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完善实验室的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强化有序、安全和高效的实验室管理机制,整合原有实验室资源,建立了9个基础实验室和5个功能性实验室;同时,提高实验室实验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如图2所示,构建“三环节、四结合”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融入到五层次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当中。其中“三环节”是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设计;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毕业设计三个实践环节构成一个整体,完成一个机械产品的认识、设计开发和产品制作的全过程,整个过程涉及调研、方案确定、结构设计、强度计算、优化设计、PRO/E软件三维实体设计、运动仿真实验、零件的有限元分析、工程图纸的绘制、工艺分析、加工制作等环节、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四结合是指:与科研相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结合、与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结合。对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在延用传统的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计算机绘图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支撑
1.试验教学环节。通过实验教学改革,推进了本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增加开放型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完善了开放型实验室的管理机制。鼓励实验教师开发实验仪器设备功能,鼓励研究生参加指导,并制定实验室开放条例及开放细则,从制度上落实实验室开放,在开放范围、开放时间、开放对象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支持优秀学生进行的创新性试验,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加强能力培养。
2.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实习基地建设,营造工程环境,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效利用“工程培训中心”,稳定的20个校外实习基地,带领和指导学生提前进入真枪实弹的科研工程项目实践活动。优势互补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形成良性互动,获得校企双赢,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科研带动学生创新实践。以实习基地和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创造条件让高年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加强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并选派高水平教师做好指导工作,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参与面广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如全国基础力学实验竞赛、全国机械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等等),将课程体系、学分机制与大学生竞赛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应用成果
经过近5年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大大提高。近5年本专业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创新设计、创新训练大赛近20项,获得各种奖项的学生数超过300多名,500多名学生通过参与创新、竞赛和科研活动受益。6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论文,2个团队毕业设计被评为省级团队优秀毕业设计。本专业应届生升学率逐年上升,从最初的8.3%上升到最高时达18.9%,平均在15.2%。而且有部分学生考取到985、211等重点高校深造。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高位,从最初的97.5%上升并始终保持在100%。并且从最初的学生到处参加招聘会,到用人单位尤其是农林装备行业的单位主动上门招收特色专业人才。
目前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类专业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应用。提出的“五层次实践、四能力培养”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体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创新、就业等各个环节之中,具有显著的目标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创新性,有借鉴和推广意义。今后与时俱进地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更新和完善,使得面向林业装备行业的机械类特色人才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王红英,徐丽明,王璐.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农机化,2012,(2):191-193.
[2]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3]于化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0,(4):23-25.
[4]董小平,王青,杨丽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2,(8):102-103.
工科院校为了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制定了与专业相关的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制度[1~2]。校内实习主要是金工实习,即对车、铣、刨、磨、钳、焊和数控等岗位的学习,熟悉各类机床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并最终完成一件工艺品的加工,通过校内实习,能够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校外实习主要是指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在具有特色的企业中实习,了解先进专业技术,并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了解自己专业技术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本文介绍了工科专业毕业实习内容和要求,总结了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建议,为毕业实习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
一、毕业实习内容及要求
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对本科阶段所学全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并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能够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提供专业知识基础,保证毕业设计质量[3~4]。截止至2017年,大部分高校的毕业实习安排主要是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统一到指定企业进行各个岗位的参观学习,主要包括机械零件的研发设计、加工工艺的确定及加工成型等。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按照企业安全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内参观学习,并在技术人员的讲解及彼此交流中培养积极工作、努力进取的思想,拓展知识积累,树立创新意识,最后完成实结的撰写。毕业实习的开展,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提升。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机电类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学生一般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统一到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为期4周的毕业实习。在实习之前,学院通过开展实习动员大会介绍实习内容及要求,强调实习过程安全注意事项等,并由学院选派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习。
二、校外毕业实习存在问题
机电类毕业实习过程主要是根据学院下发文件,要求所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企业,教师组织学生在企业人员的讲解下完成实习。但该过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毕业实习专业指导教师不足
由于学院选派的外出实习指导教师来自于院内各系,每位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教学内容都不不经相同,因此在面对较多的实习岗位时只能对自己熟悉的知识进行讲解,如教授机床相关课程的教师能够为学生详细讲解各类机床构造、工作原理、加工要素等,但是对于材料在热加工中的金相组织变换内容却不精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会相应的出现部分内容很了解,其他部分却知之甚少,这样就势必会造成指导内容局限性。从而影响实习效果。为此,必须配备和增加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人数,才能使毕业实习指导中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参观实习为主,实习效果有待提高
各院校为了保证毕业生的实习质量,在指定实习基地的同时往往选择具有文化底蕴、机械加工特色等的企业。如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在河南省洛阳市,产品涵盖了农业装备、工程机械、动力机械等领域。该企业具备了实习基地的各项条件,为此部分高校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将学生集中到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其中包括新疆部分高校。学生通过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按照规定时间到达洛阳,在指导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以学校为单位在企业技术人员讲解安全须知后带入工厂,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内向学生介绍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加工工艺等。学生主要是以参观实习为主,不能够亲自动手实践,并且由于工厂内各种噪音使得大部分学生听不清讲解内容,极易出现部分同学只了解了表面知识,没有进行深入了解,达不到对未知结构或原理的学习效果,从而导致实习质量下降。
(三)外出实习成本高
随着高校不断的扩大招生范围,一些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人数骤增,由原来实习6个班级扩展到现在的9个班级,在后期跨地区的毕业实习中管理费、住宿费及实习费等都会增加。此外,由于实习企业同时与多个高校进行合作,而实习时间又相对集中,因此,在学校学生实习人数增多的同时,势必会出现实习接收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人员紧缺、时间紧凑等问题。学生除了感到讲解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还达不到预期实习效果,费时费力,又收获甚少。
三、提升毕业实习质量建议
(一)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在组织好学生队伍的同时也必须要保证实习质量。为此必须不断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实习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学生讲解所见到的,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形象,也会督促学生进行积极发问学习;②增加青年教师指导经验。在每次实习教师队伍的配备中,应该由有经验的老教师、青年教师等组成,青年教师在多次指导实习中获取经验,回到学校后以讲座的形式分享给其他教师,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后期实习学生的有效管理,而且还能够提高实习效率;③培养指导教师的社交能力。教师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生,但是在校外实习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能够与各行业人员沟通交流,不仅是实习过程顺利的基础保障,也是一个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体现。
(二)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以保证实习质量为目标,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1)实习前,教师指导学生提前查找相关岗位资料并作出实习计划,做到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习中,定时检查学生实习日记,督促其完善实习内容。每位同学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内容得侧重点不同,在实习日记上体现的内容肯定不同,教师每天可通过检查实习日记来检查学生现状,详尽的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3)规范学生各项行为,教师在相对陌生的地方管理人数较多的学生,必须时刻注意学生各种行为并及时纠正。如学生在进入工厂后由于好奇彼此会交谈,混乱的声音会影响工人师傅的正常工作,此时教师必须及时制止。
(三)建立健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责任制
毕业设计是在毕业实习结束后进行的,学生通过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在该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统一安排毕业实习内容,可能会与可供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内容联系不大,造成毕业实习内容浪费和毕业设计的零基础开展。如果学校建立指导教师责任制的相关制度,将学生的毕业实习任务安排给指导教师,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按照实纲带领学生毕业实习,这样就保证了毕业实习和设计之间的紧密关联性,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了保障。
(四)改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学生所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大部分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主要是以产学研相结合模式进行开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而学生就可以借助科研项目的实施平台参与到企业产品设计研发和实际生产中,了解和自己毕业设计相关的技术知识之外还能学习企业管理理念、先进技术等,增加了自身专业知识储备,积累了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为后期就业方向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五)完善考核方式
目前,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考核主要以实结为主,为了增加学生实习过程知识获取量,提高学生创新意识,达到毕业实习目的,必须建立全面的考核方式。在传统的实结(所占比例为30%)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教学、系统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毕业实习水平。如在总装岗位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将拖拉机总装顺序以项目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就会着重记录总装相关知识,如装配顺序、每个部件装配时间等。校内的热加工实习内容较少,在校外的热加工岗位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应该重点强调学生学习热加工工艺,如金属铸造、热轧、锻造及金属热处理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每次实习内容的记忆。要求学生完成实习笔记并将相关问题及技术人员的解答进行汇总,在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进行整理,形成专题报告并汇报,将汇报成绩(所占比例为40%)计入实成绩。此外,还应将学生的实习态度、纪律遵守、实习日记完成情况等方面以30%比例计入总成绩。
四、结束语
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实践。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指导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完成各岗位的学习,能够在巩固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积极工作、努力进取的良好心态,为后期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以及毕业后工作岗位的确定等奠定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珩,杨艺虹,刘永琼,等.工科大学生毕业实习工程能力培养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3(2):96-98.
[2]刘慧卿,宋永嘉.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毕业实习改革[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125-127.
一、 引言
工业化是城市化进程发展的起点,通过新型工业化不仅能够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支持和动力,还能够增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增强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存在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城乡间和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协调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影响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统筹城乡共同发展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多变。因此,正确审视并指导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对于解决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具有现实意义。
二、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优势地区制度约束阻碍愈加突出、乡镇企业实力不足、城乡劳动力缺乏资源互补。首先,传统户籍制度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劳动力流动造成严重阻碍,土地制度缺乏市场配置基础,公共财政制度的基础引领地位不突出;其次,乡镇企业布局不够合理、利益调节机制不健全、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大多企业从事初级农产品贩销业务,与基地、农户之间的经济关系不紧密,市场应对能力与品牌开发能力普遍欠缺;最后,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缺乏足够知识和技能的新增城镇人口并未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难以符合现代化工厂及服务业发展的要求。
2. 典型地区城镇化拉动力不强、消费带动能力弱、工业支撑力度有限。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且聚集能力较差,对产业积聚、人口集中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有限,对周边农村地区和镇域经济辐射带动不足;第二,受低收入水平和居民消费观念及消费预期的影响,农村居民及城镇务工人员的消费能力较低,较低的消费水平同时伴随较为单一的支出结构;第三,缺乏城市工业对农业及农村经济的长期、有效反哺,现有的经济补足措施不仅效果甚微,而且追求短平快的临时举措缺乏长效机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并未随产业结构与经济布局的调整而有效向城市工商业产业转移,存在隐性失业的隐患。
3. 劣势地区资金制约严重、行政手段推动作用乏力、农业产业化推动基础薄弱。一是,小城镇建设的筹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能够推动形成内生动力的农村金融体系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由工业反哺催生的农业及农村经济集聚效应也偏差;二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少,可利用的推动载体不足,缺乏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性,而市场对城乡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更难有作为;三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尚未进入二元经济结构阶段,乡镇企业过少,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程度低,乡镇经济流转的劳动力和社会资本严重匮乏。
三、 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
1. 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参阅城乡一体化及新型工业化发研究的相关文献,并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当前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根据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及灰色层次分析方法的实际要求,本文构建如表1所示的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 数据来源及统计结果。采编使用的2002年~2012年相关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2003年~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和《云南经济年鉴》;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专家决策信息来自于金融投资、区域经济、产业规划、中小企业金融等相关研究领域的9位专家。依据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归一权重后(参见文献5),经过灰色序列生成和参考序定(参见文献7),可得到表征指标间客观关系的综合灰色关联度,而后使用线性加权方法可得到相应的主客观综合权重(如表1所示)。通过分别对2002年、2003年~2006年、2007年~2011年、2012年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到如图1所示的2002年~2012年云南省各地区城乡一体化及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排序对比情况。
3. 统计结果分析。分别结算各个统计区间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工业化排名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60、0.66、0.67、0.68,表明云南各地区的两种进程协同程度正在逐渐提升,城乡一体化与新兴工业化的相辅相成功效正在逐渐显现。横向比较分析两种进程的排序情况可知:综合评分靠前的昆明、玉溪、楚雄、红河和版纳等五个地区依托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特殊区位优势使得两种进程较为一致,成为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工业化良性循环发展的优势区域;丽江、德宏、怒江、迪庆四个地区虽然经济总量偏小但社会资源相对偏向城镇集中,因此经济增长方式易于形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后发优势,使得新型工业化状态优于城乡一体化,成为两种进程带动发展的典型地区;曲靖、保山、昭通、普洱、临沧、大理六个地区由于经济转型成效不佳、经济基础不牢使得新型工业化对城乡一体化的带动不足,成为两种进程尚未协调共进的劣势地区。
四、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策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工业化之间的协调互动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良性发展重要基础。从目前的统计结果来看,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良性互动关系尚未形成,各地区的两种进程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发展错位。对照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及面临的问题,可从优势地区、典型地区和劣势地区三个方面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提出推进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1. 优势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策。
(1)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一方面,在继续深化落实全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快建立西部地区覆盖完全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西部地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农村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和农村社会救济福利体系;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改革中,放宽农业转移人口入城进户的限制,逐步放开不同县域、不同省域间的户籍流动限制,在土地流转改革进程中,强化土地的使用权自由和合理地流动,并建立更加规范和有法律保障的农用土地权流转市场,进一步规范农用土地的流转市场。
(2)加大工业反哺农业深度。通过城市工业的产业链和产业集团反哺农村,将农业产业融入到城市工业产业链条与产业集团之中。通过形成农业、工业相互契合的产业链条,减少农村产业的发展成本和城市工业的消耗费用,使乡镇人口充分享受城市发展红利,保持城市工业发展良好势头,增强工业经济带动力,更好地发挥工业聚集辐射效应。
(3)提升农民文化和职业技能水平。一是要提高农民文化教育素质,形成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在办好、巩固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快适合农村基础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及远程教育发展;二是要努力转变形成技能培训的市场导向,通过及时洞悉市场用工需求,培训农民成为有专业基础、适应各层次城市开发建设的合格劳动者;三是要进一步拓展农民科技培训服务机构,通过动员社会力量的积极参,深化整合农民田园学校、网络技术培训以及科技党课等多种途径形成一系列政府帮扶下由市场主导的多元化办学服务体系。
2. 典型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策。
(1)壮大城镇县域经济实力和吸引力。第一,以特色区位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当地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合作社等的模范带动作用,培育农户的经济能力、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壮大形成各具特色的村域经济;第二,推动中心村、特色村以及重点镇的发展,加快社区建设,完善生活设施,重塑特色小城镇,推动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第三,提升市场对农业产业资源的配置导向作用,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入到乡镇企业的发展,把农民的利益与乡镇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2)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能力。一是要打造实施更加积极的多层次就业政策,在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前提下,持续增强低收入者的基本劳动报酬;二是要创新财税政策,加大保障性财政投入,完善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三是要大力整顿城乡各级市场秩序,优化城乡消费环境,引导形成合理的居民消费观念,将城乡市场培育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3)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一方面,着力建设覆盖城乡的交通道路、水源工程、饮水安全、供电供水工程、通信网络工程、垃圾处理环保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另一方面,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方式,逐步引入金融市场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确保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投指引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来源稳定。
3. 劣势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策。
(1)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惠农资金支持力度。一是,为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乡镇财政困境,提高乡镇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合理界定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与乡镇的事权、财权,做到事权与财权对称与统一;二是,切实增加各级财政对部分地理条件恶劣、经济基础差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投入,在调整地区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取向的同时,进一步积极争取国家的相关项目支持和政策倾斜;三是,充分整合区域综合开发契机,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深化调整,广泛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展立足贫困地区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林产品和特色养殖业,确保内生性的农民增收、财政增效。
(2)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增加资金投入和安排建设项目时,要转变传统以工业为先的政策倾斜,把重点放在支农政策上,充分发挥制定政策的导向性,发挥财政支农的二次分配效用,引导更多财政资源及社会资源支持公路、通讯、农田基础等建设上来;另一方面,将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既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的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等鼓励措施,也要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在直接受益的当地公路设施、通讯设施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投劳。
(3)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一方面,努力加快贫困地区的龙头县城、重点城镇和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依托小城镇兴起的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地区禀赋,完善区位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基础定位,集中力量打造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名镇、工业重镇和商贸集镇;另一方面,加快农村工业的发展,培植龙头企业,加大政府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发展以扎根乡镇的地缘型企业为主的农村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既要促使农村经济结构化提升,也要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有效增强城镇经济对农村生态、农业附加值及农民生活的互补性开发及保障。
参考文献:
1. 钟宁桦.农村工业化还能走多远?.经济研究,2011,(1):18-27+56.
2. 刘菊.农业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以安徽省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09,(7):91-95.
3. 颜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基于新型工业化理论的研究.云南大学学位论文,2011.
4. 刘渝林,唐秀华.重庆新型工业化进程障碍的成因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16.
5. 陈晓雨,刘幼昕.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湖北农业科学,2012,(5):1052-1056. 6. 张克俊,曾科.新型工业化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4,(6):125-127.
7. 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