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生老师导师制工作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简要阐述高校就业指导中的弊端
首先,如今的高校师生普遍存在对就业指导工作不重视的现象。对于新生而言,他们觉得大学生活刚刚开始,就业对自己而言还遥遥无期。而毕业生认为,就业指导不过是形式化和空谈、口号,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而校方认为,就业指导的针对人群只是毕业生,而忽视了无远虑必近忧的道理。其次,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层次不齐,甚至有待提高,并且他们容易犯经验主义,思想上不能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故而与学生自身的需求相去甚远。除此之外,如今的就业指导形式比较单一而落后,重视理论而轻实践。其形式容易局限于毕业形式讲座、毕业生动员会等等,比较单一而枯燥。并且,所聘请的讲座者虽然通常是学校中德高望重、厚德笃行的顶梁柱型教师、教授。他们虽然分析得很在理,然而隔行如隔山,他们在专业性方面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并且讲座上气氛很难活跃,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
二、具体措施
1.转变观念,让学生重视就业指导工作
从直观和主观上而言,评判一个高校是否优秀,主要看其就业率。然而许多学生不能意识到这一点,特别是新生,觉得就业离自己还是很遥远的事情。为了营造学校口碑并且求得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许多学校对就业率的重视度远远不及招生。故而,教师首先要摆正观点,走出思想误区,树立正确意识,自身要领悟到学生就业率的重要性,要知道,学生如果不能学以致用,所学知识和其岗位一旦出现断层,就根本无从谈及其未来的发展。故而,学校领导必须重视就业指导工作,要亲自读到。要形成“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就业率决定生源质量”、“信息化服务”的思想和原则,并且切实践行下去。
2.保障指导的全程化以及指导内容的充实性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这种指导必须贯穿整个大学教育,从其是新生时就开始贯彻,这样不仅能够立足于长远,还能让学生更有目标感、学习动力以及危机意识。让学生知道,自己虽然是新生,然而上大学就是为了让自己富有诗书,从而赢在就业。换而言之,就业指导应“早作打算”,不能是大四学生快离校时的“临时抱佛脚。并且不同年级的学生,年龄不同、所接触到的知识结构和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成熟度都各有差异,故而,在教材上必须严格考究,必须具有针对性,并且必须要有规划性和目标性。并且,就业指导不仅不是孤立存在的,并且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因此,校方应该邀请资深专家或校内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组成“就业咨询小组”。不仅能够回答将来工作方面的问题,并且,还为学生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将德育和心理教育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并且,学校还可以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来学校进行座谈会,这样能让学生切实借鉴,并且,还应让学生对讲座者自由提问,增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使其学到更多经验。
3.加强高校就业指导的师资培养
随着中职、高职等院校的迅速崛起,我国的“大学门槛”越来越低,在就业方面,竞争越来越激烈,因为大学生数量过多,人才处于供过于求的现状,故而只有精益求精,力求进步,才能成为社会所认可的人才。我国就业指导者的自身素质的提升速度却远远比不上就业形势的严峻化。并且,其工作方式、整体工作思路都需要推陈出新,以顺应学生需求和时代的发展。首先,学校必须加大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投资力度,为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不断创造条件,并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开展同业培训工作,对其轮流进行在职培训。因为只有他们自己得到了充电,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并且无压力则无动力,校方应倡导敦促该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在深造之后,通过考试,获得相关证书例如“职业指导师证”等等,并让其专业水平的好坏与其薪酬和奖金挂钩。并且,可聘请心理咨询家、企业成功人士、著名学者来校,这样就一下子壮大了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然而,这是一笔巨大的投入,故而消防可审时度势,让上述精英以“兼职”、“顾问”的身份和形式来服务于毕业生,从而两全其美。
文章简要阐述了如今高校就业指导中所存在的弊端,并提出几点针对性的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依据意义。并且本文在摘要中就阐述了如今高校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主要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需要从根本上提升全名整体素质和知识含量,故而大学生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平民化的转变。望本文能对广大高校生和专家们稍作启示,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这种制度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一、中学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开展中学导师制是必要的。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弥补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不足;有利于转变教师育人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有利于消除科任教师的权威危机与心理失衡、增进师生间感情;有利于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有利于联系学生家长、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逐步形成学校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开展中学导师制是可行的。心动不如行动,学生的身心特点,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决定了导师制的可行性;没有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家长的支持决定了其可行性;教师的能力条件,科任教师的积极性决定了其可行性;学校的教育条件决定了其可行性;教育主管部门、国家相关的政策导向,国家的重视决定了其可行性;社会上的教育资源,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环境的逐步形成也是导师制可行性外部因素之一。
二、我校导师制实践的成果
行为见效果,教育出成果,经过几年的实践,导师制已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已逐步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种管理文化,一种制度文化,一种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文化,学校上下逐步形成了一种全员育人的可喜局面。
1.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有效转变
在教师普遍感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沟通,越来越难教的情况下,“导师制”活动的开展有效地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十个手指有长短”,教师开始能正确地看待特殊学生,遇到问题学会了换位思考;能承认学生的差异,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导师制活动与新课程改革完美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由重“教书”轻“育人”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转变。教师从教“学”走向导“育”,自觉地把自己从学生的“学业教师”转变为“人生成长导师”。
2.教育方式方法得到创新
“导师制”活动采用师生结对的形式,引起了特殊学生的重视和家长的关心,在活动中,导师自觉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方式得到创新;从原来单一的口头教育,拓展到利用电话、网络、书信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对特殊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学业辅导、生活指导融为一体,让特殊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
3.有效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实施导师制,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通过培训和相互间的探讨,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水平。导师直接参与学生活动的指导,导师全面了解学生,指导学生,从而了解学生工作,理解学生工作,同时,有助于导师树立威信,充分发挥育人效果。
4.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在导师制活动中,导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特殊学生的朋友、参谋,与特殊学生平等相处,坦诚以待。导师经常用谈心的形式关注特殊学生的生活,师生间的感情更加融洽。实施导师制,使老师和学生走得更近,情感沟通更勤,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真正感受到了老师发自心底的爱,从而更乐于和老师说悄悄话。
5.学生的行为习惯更文明
实施导师制,老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学生明礼仪、讲廉耻,开始更加注意每一个细节,形成了文明道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校园氛围。人格上自尊,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立,行为上自律,处事上自信,“五自”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逐步得到巩固、内化、升华。
6.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导师制”为不同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特殊学生在导师的感化下,找回了信心,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一些平时教师较少顾及的特殊学生,课外也能得到导师的个别帮助,从而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成才的意识增强。导师制这种亲情化、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以及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注入了新的活力。
7.家长更信任学校
“导师制”活动开展后,家校联系频繁,导师以电话、家访、书信、网络往来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沟通,取得了家长的信任、支持和理解,使家长确立了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了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8.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实施导师制,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课堂纪律有了明显的改善,无论是老师的讲课,还是学生的听课,都明显感受到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先学后教,反馈矫正”得到不断深化,减负提质逐步变为现实。使我们的老师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魅力。
9.资源整合,创出特色,逐步形成校园文化
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相互了解,相互渗透。教师队伍与学生工作队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各自发挥所长,有效的整合资源,办出了学校特色,形成校园文化,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师生。
三、导师制实践的困惑、不足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校的中学导师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惑、不足。为提高中学导师制的有效性(效果好、效率高、效益佳),亟待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导师的素质问题和队伍建设问题
这是导师制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只有老师自觉自愿乐意承担工作,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工作才会有方法、能创新。怎样转变导师的观念、提高导师的能力,用“一条河”代替“一桶水”,干好良心活?怎样才能使老师自觉自愿乐意承担工作呢?导师制有经验但不能依赖,不能照搬照抄,可以借鉴。导师应该在哪几个方面去导学生?如何去导?在思想上、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如何导好?学生有了困难可以找导师来解决,但我们有很多的导师自己有了困难怎么办?而且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也缺少专业的知识武装自己。如何防止导师制形式化,防止假、大、空?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平台,走出去,请进来,专家引领,骨干传帮带,交流研讨,以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师能,积极践行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和“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师观、学习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在全员德育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达成共识,并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形成开展导师制共同方向的合力,使导师真正明确开展导师制的目的和职责,弃功利性,提高职业幸福感、责任感、使命感。
虽然我们以年段、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导师交流活动,以扩大导师之间的方法交流,但是年轻教师多,经历和阅历不足,导师辅导的学生毕竟是一群比较特殊的学生(当然也有一些好生),做好导师制这项工作光凭经验和热情是不够的,尤其是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因为有些教师面对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特别是性格特内向的学生,有时会束手无策,很难走到学生的心里。导师制需要导师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逻辑学、导师方法和技巧等相关知识,需要多做一些专题辅导;定期不定期召开导师思想、汇报、交流会(可以分年段、分共性问题等);发挥网络功能;收集导学案例,编印培训导师手册以供导师参考、借鉴;优化导师制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导师自学、互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提高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学业辅导、生活指导的水平和能力,提高导师的综合素养。
2.认识好、协调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把握好“度”的问题
(1)如何处理导师和班主任的关系。应该说实施导师制是班主任工作的有力补充,但导师和班主任的作用,两者是不可取代的。导师应该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弄反。这里就存在班主任如何协调导师(包括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形成管理学生的有效机制的问题。德育工作中,应该以班主任工作为主,导师制为辅。
(2)如何正确处理导师与家长的关系。我们的导师在实践中会遇到家长不配合,有的甚至骗老师的情况,使得导师不能按既定目标完成任务。而有的家长思想上是愿意配合的,但由于工作原因无法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我们的导师对此感到非常无奈。家长真正成为教育共同体(让家长做教育的知情者、建议者、协同者、参与者、监督者、同盟者)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任重道远。
(3)如何处理班主任导师与德育管理、教学的关系。班主任也是导师,但班主任平时事务繁忙,既要进行德育管理,又要做导师,还要担任教学工作,而班中的问题学生也较多,故有时会力不从心。他们更多的是把目光都放在学生成绩的提高上,尤其对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忽略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
(4)如何处理导师制和教学的关系。导师重要,但教学的有效性更重要,毕竟目前评价教育质量还是以教学质量、考试成绩等为主要依据。因此要权衡利弊,要分轻重缓急解决教育质量问题。
(5)如何避免导师制活动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道德化和品德问题心理化两种偏向。心理问题不能总用道德问题来评价,也不能把品德问题心理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讲究一个“度”。
(6)如何把握学生成长过程中,导师的变更、周期性问题。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导师制的针对性、有效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导师的岗位、职务会变革,这将导致导师的延续性、周期性等问题,因此要结合变化做好预案和及时调整,保证导师制大局的稳定性。
3.导师的工作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问题
导师制考核不够科学,可操作性不够,激励性不足。导师制实行过程中的档案资料收集要花大量时间,分散导师精力,但没有过程信息资料,就难以科学、公正、公平评价,导致评价不客观、不公正。因此要结合学校实际,发动全体教师,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寻找突破点,攻坚克难,协调付出与收获、福利报酬、职业幸福感等问题,制定出公正、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
4.如何针对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龄段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导师制问题
0引言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长期发展的关键,如何才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三自能力,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长期以来,很多教育理论都针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提出了一些观点,本文就结合导师制的相关内容来简单分析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1导师的定义
所谓导师是指高校为某一个或者某一部分学生额外配备的学科生活辅导老师,也泛指与一些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老师。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教育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导师已经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导师在学生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亦师亦友。导师是学生成长过程的指路人,对于学生的素质提升和思想道德的培养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导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好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多重职能,关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或困难给予最及时、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从而实现高校学生培养的终极目标。
2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招生规模的扩大化导致很多高校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自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高校每年招生人数都在增加。然而高等教育资源的增长并未适应招生规模的扩大,很多学校不论是在办学条件上还是在师资力量上,均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负担,这对于学生在校的管理工作非常不利。第二,生源结构日趋多元化。高校绿色通道的开通,使许多家境贫寒的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使这些学生相较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感。由于大学生群体中经常存在相互攀比的情况,这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第三,学生问题处理简单化。高校的扩招规模越来越大,但是有限的教育管理资源却使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捉襟见肘。加之,愿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越来越少,或者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导致各种问题和矛盾迭出。学生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或者处理简单粗暴,加剧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淡漠甚至恶化。
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行导师制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高校在应对新时期学生教育管理难题时,实行导师制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特别是一些高校有着非常丰富的“导师”资源,这对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非常有利。
3.1当代大学生性格特点需要实行导师制
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到高等教育,这一点也使得当前高校学生群体类型越来越复杂,少数民族、贫困生、特长生、独生子女等,这些群体在性格特点上均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譬如,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很多学生因为家里条件不错,会缺乏学习动机和危机感。这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里,非常容易受到各种思想潮流的影响,攀比心理、物质、虚荣等都在不断侵蚀着他们脆弱的心灵。尤其是大一新生,刚刚走进象牙塔,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困惑和茫然,导师制的实行能够帮助他们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校园,帮助他们走出困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需要高校实行导师制。
3.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需要实行导师制
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各级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和班主任来承担的。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每年学校的招生规模均在扩大,学生人数多,辅导员工作量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很多学校对于辅导员住校时间有要求,但是学生人数众多,辅导员想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肯定会力不从心。另一方面,辅导员作为一个学校最基层的工作岗位,直接面向学生,工作烦琐且辛苦,因此很多辅导员在工作一两年之后都会选择转岗,导致辅导员队伍年轻化、缺少经验化。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需要实行导师制。
3.3学分制管理趋势需要实行导师制
现阶段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实行以学分制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而选课制是学分制有效实行的前提。学分制的实行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明确自己需要在大学几年的时光中掌握哪些知识,学到哪些内容,完成哪些任务,达到什么水平,这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非常有利。高校实行学分制能够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班级体制的教育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不断提高自身学习效率,让他们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因此,学分制管理趋势需要实行导师制。
4导师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对策
4.1为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创造良好氛围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施导师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现在的大学生主体意识强,而且价值观念也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传统辅导员制等管理制度显然存在着较大的漏洞,相比较而言,学生更乐于接受导师制这种朋友引导交流式的管理。但导师制的高效开展需要学校、社会、家长共同努力,加强宣传与投入,为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营造良好氛围。
4.2导师制要注重引导作用
导师制的关键在于引导,切不可将引导简单看作管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所实行的学生管理模式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并没有体现出引导的作用。简单化的学生管理会使得导师制过于机械化,进而使学生丧失了自我学习发展的机会,非常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此外,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简单化的导师制实施起来不实际也无意义。
4.3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要注重全面引导
导师制相较于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而言,更加直接深入的面对一线辅导员和学生,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提出的导师制不仅仅从学生的角度来开展,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导。还要从辅导员老师的角度出发,让更多有经验的老师,例如学校的领导层、骨干教师等对于年轻的辅导员老师给予指导。
4.4导师应树立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导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高效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发展方向。同时导师还要熟悉学校的各类教育教学设施,了解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学校有关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制度,根据制度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和各种活动加以指导。“为人之师似为人之父母”,导师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全面去了解他们的想法,更好地去处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和学生交流,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倾听他们的内心独白,做学生的生活顾问。只有这样,才能够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才能够把老师当作自己的朋友,才能够对老师敞开心扉。
5结语
导师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是顺应时展的产物,对于当前形势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自高校开始实行导师制以来,可以看到效果确实是明显的。但是经过这些年导师制的实施,我们有了新的想法和做法,例如,可以让更多的综合素质好的中层领导干部和骨干教师、有经验的老辅导员或者高年级学生来帮助现任辅导员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制定更为行之有效的个性化指导方案,以尽可能的缓解学生管理工作压力大的难题。笔者建议推行的导师制包括:导辅导员成长、导学术思想转化、导学风建设。因此,高校应该着重提高导师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地位,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在导师与学生管理工作之间营造一种引导和督促的关系,这样才能够保证导师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高春华.论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Z1):133-134.
(一)背景
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科技获得了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逐步连为一个整体,所以我们必须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1]。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都在发展创意产业。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同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意产业[2],这就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使我国国力空前增强。企业纷纷涌向市场,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强。
(二)内涵
创意产业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创意经济、创意工业,它主要指的是依靠创新精神发展经济的产业[3]。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创意产业主要属于第三产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创意产业起源于英国,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其他各国,为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三)特点
首先,创意产业以创新意识为发展的驱动力与核心[4]。这是创意产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创意产业最鲜明的特征。其次,创意产业具有广泛性,它不仅体现在经济生活领域,为经济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也体现在教育领域,对于教育手段与方法的革新做出重要贡献。所以说广泛性是创意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特征[5]。最后,创新产业不仅要借助最新的科技成果还要赋予产业一定的人文内涵。所以创意产业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同时地域性、民族性也是创意产业的特色所在,提高企业的创新度。
(四)意义
首先,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所以发展创意产业能够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与地位[6]。其次,创意产业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促使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所以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从而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后,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的转变与发展,从而促使企业的现代型转变。
二、民办高校环境设计现状
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社会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我们都知道民办学校没有国家财政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近些年,民办高校的教育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师资力量逐步壮大、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已经被纳入民办高校的学科建设体系中,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就。现阶段,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应用于民办高校的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促进了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所以我们必须完善民办高校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促使该新型教学模式发挥出重要作用,提高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
三、工作室制
(一)概念
工作室是对于传统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与发展,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封闭的课堂组织形式,使得教学课堂不再受到局限。工作室制课堂组织形式更为自由、更注重实践操作能力。总之,工作室制是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变革的必然产物,也是对于传统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
(二)特点
首先,工作室制是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工作室制具有灵活性、自由等特点。学生不再局限于封闭的教学课堂,而是在更为自由、视野宽广的空间学习。其次,工作室制是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所以工作室制具有创新、新颖的特征。最后,工作室制比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工作室制具有实用性的特征。同时,工作室制比较注重教学环境,所以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工作室制的重要特征。
(三)意义
首先,工作室制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室制打破了封闭的课堂局限,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次,工作室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后,工作室制的课堂组织形式能够减轻辅导员的压力。平日的辅导员不仅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还要负责学生的学习问题。而工作室制的课堂组织形式将学习问题交给了学生和导师,所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辅导员的压力。
四、导师制
(一)概念
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导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科研的教学模式。导师制最先被应用于牛津大学的教学过程中,促进了教育制度与教学方法的改变,从而提高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现阶段,导师制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并逐渐成为研究生教学的主要教学制度。
(二)特点
首先,导师制是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它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导师与学生亦师亦友的合作伙伴关系。导师制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学习、科研活动,导师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其次,导师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与科研。所以导师制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最后,导师制一般会利用工作室来进行学习与科研。可以说,导师制的教育制度必然要利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
(三)必要性
首先,导师制减轻了任课老师的教学压力。传统的课堂教学采取一对多的教学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压力。而导师制可以分散老师的教学压力,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其次,导师制能够促进老师与学生关系的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导师制能够提高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
五、现阶段民办高校环境设计工作室导师制的问题
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已经被应用于民办高校环境设计教育中,并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现阶段民办高校环境设计工作室导师制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笔者将从导师和学生方面分析民办高校高校环境设计工作室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一)导师方面
现阶段,民办高校在采用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存在导师不明确教学目标、无法发挥有效作用等诸多问题,这使得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无法发挥出重要优势,严重阻碍了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在采取工作室导师制时必须要重视导师问题,促使导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生方面
民办高校采用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确实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参与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经常不去工作室、不参与项目活动等问题。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学生不正确的态度会影响工作室导师教育模式发挥出重要优势。所以我们在民办高校环境设计工作室导师制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问题。
六、解决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主要学习形式,而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则需要学生与教师的通力合作,将工作室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发挥出重要作用。其次,工作室导师制教育模式需要导师的全程指导与配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导师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对于自己负责的学生的学习、生活都要格外注意,这样才能发挥出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的重要优势,从而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最后,我们必须要提供环境良好、设备齐全的工作室,同时在工作室参与问题讨论与科研时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老师和学生的通力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结语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逐渐遭到人们的重视并且为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民办高校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要作用。创新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应该将创新意识引入民办高校教育中,不断提高民办高校的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工作室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正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民办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将工作室导师制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逐步发挥出教学模式的重要优势。
作者:李继侠 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继侠.创意产业背景下导师制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J].艺术科技,2016,(10):77-78.
[2]吕志平.民办高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武昌首义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19):30-31.
[3]巩妍斐.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模式研究[J].艺术科技,2016,(10):79-80.
导师制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而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采用的分学制等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很好地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了。我们可以把导师制这一培养模式应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中去,使其更好地为办好中等职业教育服务。
一、中等职业学校实行专业导师制的必要性
1.实行中职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实行中职导师制有利于改变现行中职教学管理模式,改变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脱节的现状,改变统一规划的整体式教学方式。一个专业一个班级的学生差异较大,以往的教学一直不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高,专业发展方向过于统一。学生所学知识支离破碎,而此时专业导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专业方向。
2.实行中职导师制有利于专业教师的成长。现有的教师考核机制,着重考核教师的工作量,考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类资料,这种考核就使一部分老师的工作流于形式。实行中职导师制以后,导师的考核着重看其所指导的学生的发展,如果专业导师的能力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自然就没有学生申请该老师为指导老师。有了这个促动必将有利于专业教师的成长,而教师要能够指导学生,必须加强学习,加强钻研。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进行校企合作,可以一起进行实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边指导学生,同时教师自身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且导师制可以促使老师更加主动地投身到教育教学中去,改变过去被动的工作作风。教师越主动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就越大,得到社会和学生的认可就越高,教师的成就感也就越能得到满足。
3.实行中职导师制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形成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的特色是由特色的管理、特色的专业以及优秀的老师形成的,实行中职导师制更加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一个职业学校的知名专业以及知名的专业指导教师越多,这个学校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就越大,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教学制度、后勤服务及软件和硬件建设都将形成特色。
4.实行中职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意识。在中职导师制的管理模式下,导师和学生都会为了共同的提高而去努力,他们会主动打破不合理的教学方式,会去积极吸取知识与技能,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和学生都会有一种创新的激情与动力。在导师制的模式下教师要展现自己的水平,学生要体现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形成一个互动的学习模式,激发出创新的火花。这不仅促使学生将其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扩大、综合和系统化,而且有利于对所学专业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发展学生的个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实行中职导师制的可行性
国内的许多高校已经纷纷实行了导师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导师制更加成为这些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学校管理运行的有效保证。从这些学校的成功经验看,坚定不移地推行导师制,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中等职业学校一样可以实行专业导师制,中职导师制给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师生共同打造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平台。中职导师制的推行,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同时增强学生发展的后劲。
三、实行中职导师制的过程探讨
参照一些高校导师制的运行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导师制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规章制度的制定阶段。各中等专业学校可由相关部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导师实施细则》。在制定细则的过程中可以借鉴高校的导师制模式,制定实施细则要认真分析本校的办学优势和特点,同时也要全面查找可能制约中职导师制的不利条件,从而客观地制定与本校中职导师制相适应的各项实施细则。
2.实际运作阶段。在试行中职导师制阶段,根据学校各专业的师生比确定几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导师制师生匹配要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具体做法可以是首先让学生了解全校教师的基本情况,学校将全体教师的详细介绍,尤其是专业特长、主要研究方向等,整理汇总公示,供学生选择时参考。经师生的自愿双向选择,学校统一调剂余缺,最终完成中职导师制的师生配对。
3.总结提高阶段。在具体的中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学校要制定较为详细的《导师工作职责》,并配备相应的考核办法。为确保中职导师制的科学、平稳、有效地运行,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要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如培养计划、考核办法、激励机制等。要认真制定实施细则,加强导师的遴选和管理,使导师工作的开展,导师的培训、考核、聘任等落到实处。
实行中职导师制,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和空间,切实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为培养合格的中等职业技能型人才提供一个更好的培养模式,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发挥自身潜力的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因素对学校教育的冲击越来越大。随着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子女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增多,家庭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关注程度减弱,或者是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都会使学生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为了体现素质教育中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核心地位的理念,突出学生的发展,我校本着“学生个个受关爱”的理念,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导师制。
导师制是由学生与教师(导师)通过双向选择,在学生自选导师的基础上,每位导师有针对性地选定6名左右的学生与他们结成对子。通过聊天、谈心的方式和学生加以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导师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理论和操作技巧运用其中,利用行为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技术来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采取个案辅导、团体辅导等方式,并负责监督其实施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改善人际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为了保证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
(1)导师要在确立受导关系的一周内熟悉受导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学生品德、学业水平、身体素质、家庭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现状,并填写好《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中的学生基本情况栏目。
(2)一周内要与受导学生进行第一次谈话,按导师工作原则与受导学生确立受导关系,并做好受导记录。
(3)确立受导关系后每周导师与学生至少进行一次谈话,了解学生本周的成长情况,解决受导学生存在的问题,如有必要可以做谈话记录,也可以不做记录。
(4)每次模块考试后,导师必须与受导学生进行谈心,总结一个模块学习以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变化等内容填写受导记录。
(5)每学期在学期中与学期末,导师要写出自己的导师工作总结,反思与总结学生工作的经验与教训。
每学期进行两次学生成长导师制学生问卷调查,在调查中,让学生对自己的导师在授导过程中的责任心、知识认知层面、谈话设计以及自己在思想、生活、心理、学业方面的收获等各个层次进行评价;学校依据学生成长导师制记录本记录情况进行打分,结合学生自选导师情况汇总和学生对导师评价情况对教师在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价,结果纳入年终百分考核中。
通过实行导师制,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对学生的管理与辅导中。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以正确、合乎实际的方法指导;老师与学生面对面、一对一地交流,可以让学生与老师心灵距离更近,增进了师生的感情,师生关系更融洽,注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把教师的关爱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寻找发展其潜能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
2.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师生之间选择的针对性不够突出。有的学生可能文科不够好,却分给了理科老师受导。有的老师可能业务能力突出但不太善于做思想工作,对以谈话形式进行的导师制就感觉不能得心应手。
(2)教师对导师制的重视程度不够。为了应付检查,往往是集中找学生谈一谈话,走一下过场,或者检查的时候将《学生成长记录》匆忙地填一填。《学生成长记录》要求有谈话内容和学生感受,学生为了配合老师也只能根据老师记录的谈话内容编造出一些感受,这不仅没有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反而将学生牵扯到造假活动中,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3)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被要求选导师,被要求分配给某一位导师,被导师找谈话,学生出现问题并不能主动找导师沟通,导师的谈话内容一般也只是围绕着学习方面,其他方面很少涉及,这样并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在评价方面,目前采用对受导学生问卷调查和依据《学生成长记录》记录情况进行打分两种方式进行。在问卷中学生一般不会给自己的导师打不合格的分数,因为导师同时也是自己的任课老师,高中生非常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对《学生成长记录》的记录内容打分,“重量不重质”,只看记录本上的记录是多少,对中间的实施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管,对学生的受导效果也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
二、对导师制的建议
1.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导师
我校为全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每天生活在集体里,没有自己的空间,在学校难免和同学产生摩擦,有的同学可能在情绪上表现得就比较明显,需要老师对其心理进行疏导,但是大多数学生都可以通过沟通自己解决。另外,高中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很多学生初上高中,由于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或者是学习方法不当,出现学业水平下降的情况,这就需要相应的学科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使之迅速适应高中生活,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但是高中生的智力发展已接近成熟,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他们需要自己的活动空间。既然是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前提,最好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需要导师给予帮助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受导服务,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则给予他们充分的成长空间。
2.不是所有的老师都适合当导师
“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有的老师善于和学生谈心,能在谈话中抓住问题的关键;有的老师业务出众但是不太擅长做思想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去辅导学生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导师肩负着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学业上辅导学生、在心理上疏导学生、在生活上指导学生的重任,所以做导师需要有一定的资质,应该给导师设立一定的门槛,各方面表现突出并且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的人才有资格担任导师。
3.多次浅谈不如一次深谈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它是一种学生在校期间为其配备专业导师,并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和人才培养的制度[1]。本科生导师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个性化指导,强化对学生的培养,形成教学互动的良性机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因其提高学习效率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而被众多的学校所推广。
1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管理制度
为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于2005年起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并对导师工作提出具体实施办法①。1.1要求导师任职资格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和生活指导,我校对导师的任职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懂得教育规律,熟悉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3)熟悉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熟悉学分制的运行机制;(4)导师需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1.2明确导师工作职责要求所聘请导师需了解学科和专业的基本情况,掌握所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学习方案,进而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通过各种方式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指导。1.3规定导师配备考核导师的聘任工作需在新生入学后2个月内完成,并明确指导学生名单、工作任务和任期,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一般不超过20人。导师工作的考核由院系负责,并将其与教师年度考核结合起来,对认真履行导师各项职责的教师按每生每学期0.4学时记教学工作量,对不切实履行导师职责的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整。
2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现状问题
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由生物科学教研室负责分配安排,教研室按照学校管理制度在每学年初将大一、大二学生分配给专业教师指导,分配结果由教研室负责通知导师,由班长负责通知学生,每学期期中要求导师提交指导记录接受学校的教学检查。本科生导师制度在生物科学专业开展期间,教研室严格按照学校制度进行分配与管理,但是实施过程中发现仍然存在一定问题。2.1导师工作没有完全落实主要体现在部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对学生的指导或流于形式,或没有规划,使导师工作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分析原因主要是:(1)个别教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不够;(2)多数教师虽然认同导师制工作,也很愿意与学生交流,但是因为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繁重,很难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3)导师没有实质权利对学生进行表扬或处分,所以即使导师有时间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但当遇到学生对导师的指导不接受或不配合时,指导也就没有实际意义。2.2学生对导师制认识不够多数学生对导师制度和导师职责不是很了解,每学年初只知道自己被分配给了哪位老师指导,但对导师会指导哪方面或自己希望导师从哪方面指导不是很清楚,造成两种极端,一种是大事小事都找导师,把导师当成了班主任或辅导员;一种是导师不组织见面,学生决不会主动找导师交流。
3本科生导师制的改革探索
3.1统一对导师工作的认识[1]首先在每学年开学初,教研室组织教师就导师制的重要性、改革创新等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师对导师工作的认识,在符合学校制度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特点,明确本专业导师的工作职责。因为生物科学专业各班级都配有班主任,所以关于学生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教育相对较少,导师主要职责是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教育,让学生了解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专业技能,结合各学科竞赛、毕业论文等进行指导。3.2依据制度,选聘导师对仍未认同导师制工作的教师可暂缓分配学生;在统一认识的前提下,对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重的教师,可适当减少分配学生人数,以保证每学年选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3.3组织学生,讲解制度教研室在每学年初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向学生介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办法和生物科学专业导师的主要职责,使学生理解辅导员、班主任与导师的职责区别,鼓励学生主动联系导师,使导师工作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教育的延伸。3.4分配制度改革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只针对大一、大二学生,为了更好的发挥导师制的作用,教研室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大一新生因为对老师不熟悉,对自己的方向也不清楚,所以主要采取随机分配原则;大二学生因为经过一年的学习,对导师比较了解,有些学生已经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了相关实验,所以分采取学生选择导师的分配原则,如遇冲突,需结合导师的意见进行调整。3.5制定《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指导手册》手册中明确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指导学生联系方式、导师每学期的指导计划、指导记录表及年度工作总结。手册的制定,可以提高导师及学生对导师制的重视,同时也便于材料的检查、整理及归档。3.6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例介绍导师制的具体实施对于大一新生,导师负责指导其了解微生物实验室,认识各种仪器、器皿和试剂,鼓励其走进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大二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微生物学课程,导师负责指导其为实验室基础实验做准备,提高微生物实验技能,同时尝试开展实验;大三学生不执行导师制,可在这一年分配毕业论文导师,继续开始相关实验;针对大四学生,毕业论文导师可指导其对实验数据进行验证、整理、分析并形成毕业论文。使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基本形成“大一分配、大二选择、大三确定、大四完善”的四年指导原则。
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以“强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实国情而进行的一项创新尝试。教育部在2004年12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率先施行本科生导师制,迄今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纷纷尝试,包括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但与欧美国家的名校相比,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还处于起步阶段。
影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因素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人们对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取决于他对这种工作能满足其需要的程度及实现可能性大小的评价。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其公式是:激发力量=效价×期望。
在对本科生导师进行的访谈中,了解到由于本科生导师大多也是研究生导师或者是博士生导师加上上课时间及自己研究课题等原因的影响使得本科生导师对于本科生的指导时间极少。并且带本科生更多程度上是一种“义务劳动”,没有相应的硬性规定,也没有什么激励措施,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使得导师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过程中对于本科生的关心与指导的时间与沟通就大大减少了,这也是本科生导师制没有发挥其最大作用的一个主要方面。
二、导师资源相对匮乏,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不合理
在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工商管理学院每名老师所指导的本科生数量在24~38人之间,但是根据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的经验一般每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不大于4人,以此来保证本科生导师工作的针对性和高效性。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扩招,使得本科生的数量年年上升,工商学院人力、工商、物流三个专业大一、大二共有453人,但是导师数只有40人,而且导师不仅要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并且还要从事科研及研究生的培养等工作,使得师生比例失衡的困境更加窘迫。本科生导师资源的匮乏已严重阻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和完善。
三、传统的教学理念难以转变,师生之间交流不够
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中老师常常扮演的是知识的传播者,以课本为主,进行“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把大多数的精力放在对于学生课业的辅导上,但是却轻视了“引导式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对于学生的生活等方面的关注就嫌贵少了。但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并由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由于传统的教学体制的影响使得同学对于如何“自主学习”比较盲然,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这是与本科生导师制的宗旨和理念相背离的。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长期影响,要想短时间内改变这种情况还得不断努力。
关于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建议
(一)加快导师制绩效评价体系及激励制度的建设
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绩效考评模型图示
在上图所示的绩效考评图中,针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情况和导师情况制定相关的规定,如对导师的日常工作进行考核加上以学期为单位的定期考核衡量导师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把考核主体确定为导师自己、学院领导和学生的原因在于,作为本科生导师制的三个重要参与主体,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对于其都有重大的影响,参照全面的考评原则选取了这三个主体作为考核主体。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能更加直观地给我导师的绩效,对于导师业绩、计划及能力态度的考核也能较好地覆盖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导师应当具备的能力要求。
期望激励理论认为:激发力量 = 效价×期望。效价的评定可以通过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获得,而对于导师的期望值可以通过具体的奖罚措施及为导师树立更高的目标要求获得。通过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及激励体系能大大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投入。从而不断加强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
(二)优化导师与学生的数量配比
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的经验一般每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不大于4人,这样可以很好地优化本科生与导师的交流与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但是目前我校实行导师制的现状是每个导师配备的本科生在10多人以上。学生对导师的需求与供给是不相符合的,很大程度上,导师并不能及时并恰当的给予学生以学习指导及学术帮助。导师的个人精力有限,面对较多的学生自然是力不从心,忽视也是在所难免。
目前,中国很多高校都实施了大学导师制度,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导师制度存在一些不恰当的看法,进而引起了导师制度实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如何衡量导师制实施的效果缺乏指导性的指标规范。本研究通过结合案例在九个方面分析导师制度的实施效果,基于此以推动导师制度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能动作用并优化导师制的实施路径与过程。
关键词:
导师制;实施效果;比较
前言
大学导师被誉为学子们人生重要阶段的“灯塔”。大学的初始阶段,正值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期,也处于个人从心智的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其思维方式和方法也沿袭青春期的遐想和对未来理想的憧憬,人生的困难和挫折以及窘境尚未经历太多,对待问题的方法和审视角度往往缺乏适当的调整,而导师作为这一人生阶段的良师益友在鼓励青年人开拓进取、敢于拼搏、勇于超越自我的道路上给予其指导和帮助,成为大学生人生重要阶段的指路人。大学导师制的研究总结起来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早期研究多移植国外经验,重视认可导师制的重要作用,以及针对我国大学导师制的实施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的研究[1-5]。二是对于如何发挥导师制在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的路径和模式探讨[6-8]。三是对导师制度的实施、监管、激励的措施和路径的探讨[2]。以上探讨的问题有很多值得推崇和借鉴的地方,本文综合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就目前中国大学导师制实施的一些不恰当的观念和做法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案例通过对比分析大学导师制的实施能动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大学导师制度的良好运作提出参考性建议。
一、大学导师制的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引入导师制度,缺乏实施基础
导师制度始于英国,后被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国,作为现代导师制度的起源以及发展的英、美、德、法等国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研究方面倍加推崇这种模式。中国引入导师制度虽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期,但是真正普及现代大学却是在二十世纪末期和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教育工作者引入大学导师制度正是看中了其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创新,对锻炼具有革新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的作用,也契合中国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研发的科技人才的需要。但是毕竟中国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的模式特别是在大学教育时期有别于英美等西方国家,其中差距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师资力量和生均经费缺口大,特别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锻炼的能力和意愿以及氛围是很缺乏的,盲目引入国外大学导师制的做法并不会带来好的效果,甚至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行为。在研究型大学引入导师制度要比在学习型大学引入导师制度更有优势,也更具有导向意义。这并不否认在普通高校引入导师制度的可行性,总之,要结合师资力量、实施制度来正确引入导师制。
(二)夸大导师制的应有作用
导师制度的核心是导师在学生人生成长中的心智教导和影响,但是其并不是功能强大的制度,它是大学教育的辅助,并不是基础。原因在于导师制度下的导师本身并不是知识全能,他可以在某些方面引导学生,而在某些方面并不能发挥作用,基于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导师可以侧面指导或者帮助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境、生活中的情感困惑等,但是学生自身的能动力的激发并不能靠导师单方面鼓励,目前很多实施了大学导师制的学校出现了一个现象,导师的作用对于那些乐于参与导师科研,乐于与导师交流的学生作用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导师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而并不是像初高中一样作为学生的保姆看护者,其指导并不具有强制性,这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对于不善于与导师沟通,喜欢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的学生效果甚微。
(三)对导师制度的内涵了解不够全面
从很多文献检索来看,很多学者对导师制的内涵了解更多侧重于导师对学生科学研究的带动,缺乏对导师在推动学生心智不断健全方面的深入研究。某种意义上,导师制是大学辅导员制的补充,帮助学生参与大学的科学研究和学生自我发展,也帮助辅导员和班主任管理其无暇顾及和无法对学生进行指导的领域。现代大学多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热情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更多的实践性的比赛,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兴趣和科学研究能力,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生的心智发育并不能同步推进,而导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平衡学生的学习和心智,在这方面学者们的研究十分缺乏。目前,大学生身心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恋爱观、责任感、担当感、荣誉感、个性彰显、人格、内心承受力、品格,集体观念等等,虽然学生的智育培养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前述心智,但是这并不能弥补心智培育的缺失,现代大学恰恰在这方面的精力投入不足,有很多学生出现自杀、精神异常、性格孤僻、人格扭曲、自控能力极弱、学习不专心等问题,导师制这一作用和功能是我国大学导师制度实施过程中极度忽略的方面。
(四)导师制度并未让大多数学生受益
导师制虽对部分学生发挥了作用,但有些学生并未受益。高校目前大学导师制度的发展出现了偏颇,侧重发挥导师制度的科研引领,大学时期学生除了按照基本的要求完成学校所要求的课程和学分之外,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特长,增进自己的视野、锻炼自己的能力,综合素质锻炼也是很多学校设定的目标。坦白来讲,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不很实际,往往需要在基本的学习之余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大学导师制侧重科学研究,创新创业,适合那些乐于跟随导师做科研,喜欢搞学术的部分少数学生,特别是经济类文科生更是往往存在只做好自己的“份内”事情就完成了任务,缺少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耐心,很多学生不善于跟随导师,与导师沟通都很害羞,如果导师不主动与之交流,那么他就会走自己的路,不会参与可能对他自己有意义的各项活动中去,自我展示的惰性就会深埋在这些学生心中。如果导师忽略了不善于沟通、不喜欢主动展示发掘自己才华的学生,那么他们可能会逐渐游离于群体之外了。就笔者在指导过程中的了解来看,这样的学生其实不在少数。
(五)导师制度的实施过程和结果缺乏规范性的制度衡量
高校导师制度的实施应该从制度完善开始,主要是导师的选取、聘用、考核并形成制度来规范保障导师制度的实施。实际上我国大多数学校并未形成规范的导师制实施制度,并未积极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这对导师制度的作用发挥形成了极大的制度约束,而进一步发挥导师制度的功能就无从谈起。另外,导师制度的实施效果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受益程度,很多学校在对导师进行实施效果评价的时候都主要参考了学生的直接评价即给导师评分的衡量标准。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所推出的评级体系与教学质量考核体系比较相似,包括学生测评、管理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等,这种测量体系相对最简便直接有效。但是,导师制度的实施有别于其他考核制度,应该在考虑客观系列指标的基础上对导师工作进行评价,目的是更好地对导师的具体工作范围进行指导。
二、导师制度实施的比较分析
依据对安徽工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导师制实施的评价要求,采用德尔菲法咨询了安徽工程大学学生处处长和教务处学生工作老师5人,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及老师10人。综合专家学者的建议我们从学生的一般成绩的变化统计、参与校内外专业竞赛的积极性,任课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学习氛围状况,课余时间的分配,参与科研和知识面拓展情况,自我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意识变化情况,毕业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和质量,导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即师生情感度作为考察维度(如图1)。此次调查所选取的样本是201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四位本文作者为导师指导的40名本科生(实际是一个教学班)和2012级没有实行导师制的随机抽取的国际贸易专业两个教学班中的一个(总人数40人)。由于导师制的实施是从学生入学开始的,没有实行导师制的年级沿袭以往辅导员负责制的做法,因此本研究无法进行学生的纵向对比研究,只能是对不同届的学生进行横向对比。数据来源为调查问卷和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数据真实可靠。
(一)学生的成绩变化比较
实行导师制度的2014级学生学习成绩变化相对明显,从四位导师的各自1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化以及从教务处整理的两个年级的学习成绩变化对比来看,2014级的第二学年与第一学年相比有三位导师学生的成绩排名特别是2-7名发生了重新排列,另一位导师的10名学生的第4-6名的排名发生了变化,其他名次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平均成绩提高3-6分不等。没有实行导师制的2012级学生的大一到大二的学习成绩排名变化不大,基本稳定且平均成绩提升-1~3分。学习成绩的变化看似与导师的管理关系不大,实则关系密切。新生进入大学后很多沉浸在大学上课不需刻苦努力只需临近考试冲刺就能顺利过关的思想中,导致部分学生放弃过去刻苦学习的习惯,没有意识到大学自我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而导师的跟进对学生的错误思想及时做出纠正并加以正确引导,根据2014级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发现每位导师都在与他们交流时强调了大学阶段自学的重要性,都会告知学生大学老师会引领你走入知识的殿堂,但是要拓展自己的认知必须毫不放松,更不能丧志,不能得过且过混日子,自己的未来前途实际上仍在大学这一重要时期,而且四位导师也通过各种讲座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劲头。总体效果非常明显,2014级实行了导师制度的学生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二)参与校内外竞赛活动积极性对比
实行导师制的2014级学生第一、第二两学年参加了国际贸易商科技能大赛、物流大赛、全国创新训练计划大赛、校营销策划大赛等共18组,而2012级学生参加竞赛数量统计结果为10组,无论是参与积极性还是组队热情,2014级学生都比2012级的学生高。其中,导师的鼓励和号召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最重要的是导师向学生们阐明了参加此类竞赛对学生的意义。实际上有很多同学很想参加技能比赛,但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不想过多麻烦老师进行指导,对参加此类比赛认识不够,始终停留在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其他的都不重要的观念,导致学生缺乏组队热情,参加队员凝聚力缺乏,多数以完成任务或者搭便车而不是挑战自我为目标参与比赛,其惰性明显。
(三)任课老师评价对比
国贸专业学生每学年课程较多,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像初高中一样,任课教师特别是大班授课的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位学生,只能大概凭自己的授课过程对学生的总体表现给予评价,课题组选取了两个学年都给同一班级授课的任课老师进行咨询,其中2012级咨询4名教师,2014级咨询4名教师。由于大学前两个学年都是基础课较多,因此重复授课的老师不多。咨询统计结果如下:大学英语老师对于2014级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评价,虽对2012级也同样给予较高的评价,但是从第二学年和第一学年对比来看,2014级保持了良好的学习状态,2012级学生第二学年则表现的有所懈怠。高等数学老师对两个年级的评价相差不大。而从西方经济学专业任课教师对两个年级的认可度来看,很明显2014级的评价要高于2012级,这其中与学生的上课质量和课程重要程度有关,2012级学生很少说得清楚学习这几门课程对自己有何意义,而2014级的学生在导师的阐述下都对以上几门课程有足够的认识。以上几门课程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本课程,科学研究对以上几门课程要求很高,经济学知识不仅让他们了解国家经济宏观政策也是他们未来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在对专业课和基础课的学习目的的阐明中导师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学习氛围的变化对比对
学习氛围的比较主要是学生的整体学习热情的比较,平时自习课的出勤率和学生的自我班级和导师成员的评价,对于2014级学生,每位导师都要求鼓励学生们之间要进行竞争,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在个人学习成绩不能落后的同时,平均成绩不能落后。在激励和奖励机制方面有导师自掏腰包设立进步奖等方式,相比于2012级,2014级学生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更好。总体来看学生们之间的相互竞争意识也很强,但是后进的学生学习动力始终不足,班级的总体排名没有明显的变化。
(五)课余时间的利用变化对比
大学导师制度目前比较重视学生的科研参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很多大学设置导师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本校在这方面同样重视,2014级的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的比率高达60%,课题的参与使学生积极利用平时的很多课余时间,很多学生在导师指导和压力下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其中,解决了以往把大部分时间用来看小说、玩电脑游戏、看电影电视剧、以及整日与手机为伍的习惯。经过一年多科研参与,本文四名作者担任导师所指导的40名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知识增进了很多,阅读和写作水平有所增进。2012级的学生则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很少,40名学生只有四五个人有此经验,大多数学生把课余时间甚至上课的时间用来上网,甚至沉迷于互联网不能自拔。2016年毕业的2012级学生所撰写的毕业论文让论文指导老师感到不满的就是论文的写作水平普遍不高,逻辑思维和文章组织能力较差。
(六)自我学习拓展和创新意识
导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面并不和其他授课教师一样专门教授基础知识,特别是以培养科学研究创新探索能力为主要目的导师制度更加专注于学生的知识拓展和更多参与校内外专业的学科竞赛。比如,导师分配的课题研究任务,每个学生或者负责其中一个环节,在课堂上的知识也许无法满足任务的要求,因此必须腾出时间来阅读参考文献并参与调查研究等工作,这就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创意的发挥。从2014级和2012级学生的对比来看,2014级各导师指定了相关书籍要求学生阅读然后进行讨论,2014级学生就普遍增加了图书馆的图书借阅量,而2012级的学生一般只是按照自己的爱好阅读图书,图书借阅量比较分散,有些学生甚至在一个学年里都没有借阅一本图书。
(七)表达沟通能力的变化
导师制度的实施其实最重要的一层含义是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通过导师发现和解决学生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导师会定期与指导的学生开展交流,并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增进师生的情感。导师都会遇到几个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甚至寡言少语的学生,各位导师也纷纷希望自己能多引导学生,帮助他们突破一些心理障碍,辅助他们多参与集体和公开的活动。主要做法是主动邀请学生参与科研讨论,指派他们进行校外的调查研究并负责调查工作,这就增进了学生的信心和胆量。从同学们反馈的信息,过去性格内向的学生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而没有实施导师制度的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锻炼机会。
(八)毕业继续深造人数和质量
由于2014级即将迈入大学三年级,所以其考取研究生、海外继续留学等继续深造的实际数据无法与2012级进行比较。2012级学生全年级备考研究生人数约30人,约占年级总人数37%,考取研究生人数5人,考取率16%。对于2014级学生,导师对学生有科研兴趣的同学和有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学生进行了鼓励,三位导师所带领的30名学生经询问有考取研究生意向者20人,很多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向导师咨询本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课程要求、适合的学校,如何进行复习、是否报班,如何寻找所报考学校的历年考试资料以及相关的信息等问题。与往届相比,咨询数量上升了好几倍。学生研究生备考需要导师的指导和鼓励,作为指路人导师的作用非凡,特别是对已经有了少许科研经历,对科研产生了兴趣的学生。
(九)学生与导师情感度
学生与导师情感度可以评价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导师工作的被认可情况,这是衡量导师制度实施的重要衡量标尺之一。学生与导师情感交流融洽,相互之间信任度高,说明导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关心程度越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活态度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就会被鼓励。对导师与学生情感度的衡量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衡量,一是导师对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状况的了解程度,二是导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频次,三是学生对导师的信任度。几个方面综合反映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师生情感。师生情感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纽带,从本校师生情感角度调研结果来看,无论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频次,交流内容深度、对导师的信任度,导师制度下导师与学生普遍情感要高于没有导师的2012级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情感度。
三、结语
本文从九个方面通过对比分析说明了导师制度的实施效果,也相应提出了衡量导师工作如何评价的几个方面,以上是根据本校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笔者在导师工作中的一些实践经验所总结出的思想,可以为普通高校制定评价标准时提供一些参考性指标,也可以作为今后指导本科生导师工作方向的基础,提高导师制度的运行效率。目前,导师制的运行和绩效衡量仍大多沿袭学生测评和监督领导测评以及导师自我测评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希望结合以上几点的思考能促进导师制度的良好运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导师制度在其大学学习生活中的益处,进一步从导师、学生、学校三方面共同推进学生的心智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郑芳.本科导师制的国际经验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6):694-697.
[2]张晓东,蔡书凯,鲍旭红,汤琳.浅谈导师制对本科生独立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24):36-39.
[3]杜智萍.牛津大学导师制对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6-8.
[4]李莉.社会学视阈下的牛津大学导师制[J].高教探索,2008,(5):34-37.
[5]刘国福,杨俊.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本科导师制特点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1):63-65.
[6]张远索,崔娜,董恒年.基于导师制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5):3-5.
作者简介:刘团结(1982-),男,河南驻马店人,淮南师范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助教;杨国诗(1954-),男,上海人,淮南师范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安徽?淮南?232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淮南师范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HSJY2010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08-02
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能够从事设计制造、研制开发、试验分析、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实现由单一师范教育向多科性、综合型本科院校的转型,淮南师范学院在2010年开办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由于是新建专业,大部分教师是新聘的老师,没有足够的经验,导致学生的质量存在问题。为此,淮南师范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1级学生中试行导师制。该专业有110名学生,由学院指派两名专业导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等各方面进行指导。
一、新建工科专业实行专业导师制的意义
目前,很多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辅导员教师承担,每个辅导员要带好多班级,工作压力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明显下降。学生的专业教育由专业课教师通过课堂传授,下课后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少之甚少,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差,专业课基础薄弱,对未来的前途没有很好的规划。淮南师范学院从2009年实行学分制,这使对专业认识不清的本科生更加迷茫,他们迫切需要教师的指导。针对以上情况,为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推行专业导师制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1.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增进师生友谊
高校教师只负责教学科研、辅导员专门负责学生管理是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造成学生的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分离,不利于教师教书育人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再者,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新建专业,学生进校之后没有师兄师姐的指导,往往对学习和生活感到迷茫。实施专业导师制,导师以自己良好的品德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在师生频繁的交往过程中,导师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导师也可以在业务知识上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四年规划。通过在思想和专业课方面对学生的指导,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引导,也对自己的任课教师有了更好的认识,从而对于教师威信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和增进师生友谊。
2.有利于使学分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学生选课,教师辅导,是以学分积累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在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方面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学生刚进入大学,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与高中教育的管理模式差异很大,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觉得选课是一件相当迷茫和复杂的事情。一部分学生贪图轻松,在选课时专门选一些好拿学分的课程;一部分学生为了就业,选一些热门专业的课程,忽视全面发展,表现出过分的职业化倾向。为了避免学生盲目选择,在高校实施专业导师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学分制的管理。通过导师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和言传身教,学生可以认识到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能够理智选课,促进全面发展。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科学研究和教学与本科生培养分离的现象。一些教师专职从事科研工作,不介入本科生培养;一些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几乎不参与科研工作;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既从事教学工作又参加科研工作,但科研内容与本科生教学的联系并不紧密。科研工作在本科生的培养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既可以让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又可以在教学中增加科研的内容和实践环节。这有利于高校科研工作与本科生培养之间加强结合,从而强化本科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导师制建设的具体措施
1.合理选聘专业导师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在2011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新生中实行专业导师制,共配备2名专业导师,由一名教授和一名具有硕士学历的青年老师担任。这样组成的“导师团队”兼顾职务职称的高低搭配,既可以减轻教授导师的指导压力,也可以提升职务职称较低的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专业导师是学生直接接触的对象,因此导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实行专业导师制的重要保障。
(1)专业导师应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热爱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这样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耐心地帮助学生,付出实践和精力开展学生工作,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师生友谊。
(2)专业导师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熟悉学校的教学管理文件和专业培养目标。这样能够在学业上给予学生进行学分制的指导和专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3-0076-02
Exploration on the Tutorial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LI Zhao-cui, YIN Xiao-feng, WANG Li-qun
(Shandong Xiehe University Computer College, Jin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 Tutorial system is a kind of effectiv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In order to train the application type talents of computer specialty, we develop the service condition, job responsibility, appointment and the examination of the supervisor, implementing the tutor system in the undergraduates. Tutors guide students' living, learning, plann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direction, guide students to take part in the entrance exams for postgraduate schools, practice, obtain employmen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utorial system is conducive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es students' practic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students' employment.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tutorial system; Undergraduate; dynamic culture
1概述
本科生导师制是英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特色之一,自14世纪在英国许多大学特别是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实施以来,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显著。中国最早实施导师制始于1938年,由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浙江大学倡导实施,在当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一部分高校曾经尝试实行专业班导师制,由于本科生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多,导师制因为缺乏足够的指导教师而逐渐淡出。近几年来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实行导师制。
我院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讲师14人,助教2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在读硕士研究生占专任教师的92%;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都较为合理。目前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3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1个班级,学生数量相对较少,较易开展导师制教学。
2 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1]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我院为将本科生培养成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采取了以下四种措施。一是推行了“2.5+X”多方向动态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实施了“学历证书+职业(行业)资格证书”的多证书培养,三是构建了“实验-实训-实战”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导师制是成功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2.1 基于计算机行业技术发展,构建了“2.5+X”分方向动态培养体系
将学生的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学生入学后的两年半时间里,重点进行人文社科类、外语、数理类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为以后学习专业课程以及进一步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使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即“基础扎实”。随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学习“分方向专业教学动态课程”,突出专业特色和学生个性发展。即“专业知识面宽”。
每个专业设置了两个应用分支方向,每个方向都确定4到5门核心课程并配以项目实训,再根据学科发展和市场变化,在教学计划中规划了2到3门动态选修课,从专业教学、实践实训、就业创业的实践出发,培养学生,使不同的专业方向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本体系使专业教学改革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从侧重专业知识理论教育向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转变;二是将单一规格的培养要求转变为理论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要求;三是将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变为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
2.2实施了“学历证书+职业(行业)资格证书”的多证书培养
实行多证书培养[2],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学习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后不仅能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学位证书,还能通过考取获得国家劳动部高级职业技能认证证书。同时在校四年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计算机类竞赛,获取比赛获奖等级证书。多证书教育模式使学生专业能力更强。
2.3 构建了“实验-实训-实战”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课时占的比例较高,大部分课程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比例为1:1,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占的比例更高。我院除理论性强的课程在教室采用多媒体教学,其他课程均在专业实验室采用边学边练的模式教学,实验课采用“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模式,该模式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每个学期的期末会有一至两周的课程实训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提高知识的综合掌握能力。并且在每年的暑假,学院组织选拔学生到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企业暑期实训,通过企业实训更好地了解现在软件公司的研发环境、研发过程、项目组织实施等情况,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将所学到的知识,也能更好的体验职业环境,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在大四的最有一个学期学生将要到企业里进行“真刀真枪”的实战,通过在实际生产、研发、管理等现场的实战,是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职业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统的提高。“实验-实训-实战”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充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4 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
学院注重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与多家公司进行长期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场所,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产品的开发、测试和安装,体验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态度和习惯。学生毕业后可称为这些公司的正式员工,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
3 导师制的实施
为更好地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我院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施导师制教学模式,导师从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学习都要进行实时的引导,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同时导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大一学生主要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基础课程,由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引导和管理。从大二开始,学院组织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导师组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讲授的课程、学习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或特长选择导师。对双向选择结果不满意的学生和导师,可由学院导师制工作小组领导进行统一的协调。
3.1导师的任职条件
为了保证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我院担任导师制的教师都是优先选的,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热爱学生和教学工作,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科研学术水平高。
3.2 导师的工作职责
导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以身正示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关心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在专业分方向培养中,帮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对准备考研的同学,进行考研方向和专业复习指导。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导师的课题研发和学术论文的书写发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以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乃至学生就业。
导师的指导工作既要关注本小组集体发展,又要关注个体发展。每个学期的集体指导次数不少于5次,每个月个体指导不少于2次,期末对每个学生进行生活学习评价,及时调整指导计划。
3.3 导师的聘任
新学年开学后,学院组织大二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每个导师不超过5名学生。为保证导师的师生比例,学院适当聘请校外导师,由我院助教职称的教师担任外聘导师的助理指导老师,有效协调师生之间的联系。导师制实施后,导师和学生无特殊情况,不得随便更换,任期为三年,直至学生顺利毕业工作。为保证教师的权益和导师制的顺利施行,教师在担任导师工作之后,由学院发放一定的津贴补助[3],纳入学院年终考核指标,并与学院评优和岗位聘任结合起来。
3.4导师的考核
每位学生一本《导师指导记录册》,用来记录导师指导工作情况,由学院导师制工作小组进行定期检查,督促导师指导工作的有效进行。导师工作每学期考核一次,根据学生的评价、导师组学生学习或参加各种比赛获奖情况,对导师进行等级评价。成绩突出的导师,学院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失职,未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的导师,加强教育管理。
4 导师制实施意义
4.1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师生间充分沟通
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使导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经常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较易形成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4]。导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发现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及时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向,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计划,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在参与导师课题研发、讨论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习导师的科研精神、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也能更好地了解这一年级学生的学情,实现教书育人相结合。
4.2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和科研能力
大二大三学生们在导师的指导下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同时跟随导师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专业实训或暑期到企业实训,提高动手能力。大三学生们基本要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导师的课题中,学生可以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向导师请教、和导师进行探讨。导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指导计划,安排好学生的科研活动。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能推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促进学生专业方向的发展。同时导师担任
毕业论文[5]与设计的指导工作,有利于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4.3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学生考研和就业
学生从大二开始跟随导师学习,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目标和发展前景。大三开始考虑自己的学业发展,是继续学习考研还是准备就业,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选择发展方向。如果选择考研,指导老师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和学生一起制定复习计划和选择学校,一路扶持指导考研结束。如果准备就业,要在导师指导下,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指导老师可帮学生选择实习企业,推荐到相关企业,有利于学生就业。
5 总结
我院对计算机本科生施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导师制的施行既提高了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本科生导师制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应用型人才百度百科EB/OL].http:///link?url=cJO3ntZB7J-HLAYT4z9JzJbhCHYH7mY77Dr_ITY5s-ZK8LU dk9kaztuCAYoY5EPgC3Vj5ZsGcw1k3-szdLBqCK .2015-07-21.
[2]李兆翠.浅议软件测试课程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