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荷花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3.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要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设问
烈日当空,久旱无雨,为了解决旱情,在过去人们摆起香案,祈祷龙王爷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现在,派出几架飞机在高空投撤了一些固态物质,顷刻间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问:“这种固态物质是什么呢?它变成了什么?为什么会有雨形成?”引起学生兴趣,激发热爱科学、破除迷信思想。
2、导入新课,猜想
a.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b.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c.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
3、设计实验
①出示装在烧瓶里的几粒碘,让学生观察碘的状态、颜色,问:给碘加热,碘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会变吗?停止加热,又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又会变吗?让学生猜想,将有代表性的发言写在一边。
②由学生设计实验,包括器材。
对学生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共同筛选出较优的方案。
4、学生实验探究
让一名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其余学生注意观察,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让学生观察。
问:你看到烧瓶中有什么现象?
(颜色由黑变紫,碘由固态变成气态)
问:此时有没有液态的碘产生?你如何验证?
演示:将瓶塞取下,烧瓶倒立,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有紫色气体逸出,无液体流下)
移去酒精灯,盖上瓶塞,烧瓶倒立,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颜色由紫变浅,逐渐变黑,瓶壁上有细小的冰粒形成,无液体流下)
演示人造“雪景”:在封闭烧瓶中插有小树枝,内放一些卫生球粉末,微微加热后停止加热,让学生观察树枝上出现了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5、学生交流结果,处理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此时要用酒精灯加热;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没有用酒精灯加热,而是对外放热。
6、学生举例,交流,评估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的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对学生的举例,积极参与给予鼓励,同时教育学生要留心身边的物理现象(如雪、霜、冰雹的形成,冰冻衣服也会干,积雪未熔化,但一天比一天少,卫生球逐渐变小、消失、有气味等)
7、知识应用
让学生解释“生活物理社会”中讲的人工降雨,教师作出评价并统一观点,指出干冰易升华吸热还可用来给食品降温,在舞台上制造“白雾”等。
8、巩固练习,创新迁移。
①用久了日光灯管(或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磷砷锑铋
非金属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HNO3H3PO4H3AsO4H3SbO4H3BiO4
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弱增强
NH3PH3AsH3
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学生总结]+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第一节氮和磷
氮气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边提问边总结]
(一)氮的存在
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化合态:无机物中(如硝酸钾等),有机物中(如蛋白质、核酸等)。
[引导]请学生观察周围空气并通过联想分析氮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
(二)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1:0.02),比空气稍轻。
[投影]常见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度,让学生进行比较。
难溶气体:N2(1:0.02);H2(1:0.02);
微溶气体:O2(1:0.2)
可溶气体:Cl2(1:2)、H2S(1:2.6)
易溶气体:SO2(1:40)
极易溶气体:HCl(1:500)
[思考]实验室制N2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三)氮气的化学性质
[引导]结构决定性质,先研究N2的结构。
1.N2的结构
电子式:;结构式:NN。氮氮三键的键能很大(946kJ·mol-1),所以N2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性质很不活泼。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氢气反应
(2)跟镁反应:3Mg+N2Mg3N2
(3)与氧气反应:N2+O22NO
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反应。进而得出“氮气既能表现氧化性,也能表现还原性”的结论。
[引导]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4页内容,再来理解这句农谚。
[学生总结]
[补充演示实验]教师事先在一烧瓶内充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察一氧化氮的颜色等。打开瓶塞,让学生观察变化。
[学生观察结论]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教师引导]请用双线桥法标出以上三个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完成以上作业,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加以说明。
(四)氮气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填灯泡、保存粮食和水果。
[教师引导]请学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气哪方面的性质。
(五)氮的固定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径: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
教师向学生介绍人工模拟生物固氮这一世界性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前景,鼓励学生献身科学研究为人类作出贡献。
[课堂小结]
结构、性质和具体反应之间的联系: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随堂练习]
1.不属于氮的固定的变化是()
(A)根瘤菌把氮气转化为氨(B)氮气和氢气在适宜条件下合成氨
(C)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合成NO(D)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车引擎中,N2和O2进行反应会生成污染大气的NO(N2+O22NO+Q),据此,有人认为废气排出后,温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会自行消失,事实证明此说法不对,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常温常压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气中NO迅速变为NO2而不分解
(C)空气中N2与O2的浓度高,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D)废气排出后,压强减小,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实验室里从空气中制取氮气的是()
(A)把空气液化,然后分离出氮气
(B)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铜网
(C)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镁粉
(D)把空气通过装有氢氧化钠的洗气瓶
答案:B。
4.现有M、R两种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实不能说明M的非金属性比R强的是()。
(A)酸性:H3MO4>H3RO4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MH3>RH3
(C)气态氢化物还原性:MH3>RH3
(D)含氧酸盐的稳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这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区别于某它三种元素。若从中选出氟元素,选择的理由中正确的是()。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B)单质与冷水反应最剧烈
(C)单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稳定
答案:BC。
6.在标准状况下,将O2与NO按3:4体积比充满烧瓶,将烧瓶倒置于水中,最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单位:mol·L-1)()。
(A)0.045(B)0.036(C)0.026(D)0.018
答案:B。
7.1898年,曾有人发明了固氮的一种方法,该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气为原料。第一步反应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应产物和焦炭反应,在电炉中的高温下制得第三步反应起始物;第三步反应中另一反应物是空气,该反应也是在电炉中完成的,生成一种固体;第四步是使该固体和水蒸气反应制得氨气。又知该固体中有与N3-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
(1)试写出四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简评该固氮方法。
答案:(1)CaCO3CaO+CO2;CaO+3CCaC2+CO;CaC2+N2CaCN2+C;CaCN2+3H2O(g)=CaCO3+2NH3。
(2)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原料众多,设备重,生产成本高。
8.有A、B、C、D四种气体,能发生下列变化
A+DE+H2O,E+O2D,
C+DB+F,B+O2C。
且已知其中:C为红棕色,D能使石灰水变浑浊,E常温下是固体,F是一种酸酐。
(1)写出四种气体的化学式: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写出C+DB+F所表示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知识目标
通过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实例了解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能够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渗透定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形成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前面学过的有关化学式和物质结构初步知识,尤其是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形成的知识是给出化合价的依据。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各章的学习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第八章酸、碱、盐的学习。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应高度重视本节课教与学。
教法建议
从复习NaCl和HCl的形成入手,探究MgCl2和H2O的形成过程。学生分组探究:据Mg、Cl、H、O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分析Mg与Cl,H与O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提出问题:(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3)在MgCl2和H2O中原子个数比各是多少?使学生明确:元素在相互化合时,反应物原子的个数比总是一定的。如果不是这个数目比,就不能使构成离子化合物的阴、阳离子和构成共价化合物分子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也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所以元素间相互形成化合物时,各元素原子数目之间必是一个一定的简单整数比。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叫化合价。即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的一个原子在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化合时,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数目。用表格展示元素化合价的判断:
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数目
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一个原子共用电子对数
正价
一个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离的原子
负价
一个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向的原子
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所以,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让学生明白,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的结构有关。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联系。
熟记常见元素化合价和原子团的化合价,是运用好化合价的前提。建议可采用顺口溜强化记忆。然后加强课堂训练,通过实际运用在不断联系中达到熟记的程度。根据已知元素的化合价,写出物质的化学式;或根据物质的化学式,计算出元素的化合价。要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习中去体会化合价与化学式的相互关系。掌握好元素的化合价与化学式的相互关系,可摆脱以前死记硬背物质化学式的现象;使书写客观存在的化合物化学式的能力,达到了一个飞越的程度。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在化学研究的实践中,必须通过具体实验确知某化合物的存在和测定了它的组成成分,才能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它的化学式。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教学难点:化合价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氯化钠,氯化氢的化学式。为什么是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结合,一个氢原子与一个氯原子结合?(从原子结构角度考虑)
写出镁,氯,氢,氧四种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
探究问题:镁和氯;氢与氧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分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
(3)在氯化镁,水分子中,原子个数比各是什么?能否随意改动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
小结:氯化镁失去镁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Mg2+,Cl得电子形成Cl-,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MgCl2。在水分子中,一个氧原子提供两个电子分别与两个氢原子提供的两个电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的共价化合物水。据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在结合时,原子个数是一定的,不能随意改动。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就是元素的化合价。
板书:
一、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注意:
(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2)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3)因为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性质,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阅读课本P62-63
思考讨论:
1、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实质是否相同?
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与数值是如何确定的?
3、化合价的原则是什么?
板书:二、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小结上述问题的讨论并填写下表
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数值
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一个原子共用电子对数
正价
一个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离的原子
负价
一个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向的原子
原则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注意: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投影:课堂练习一
1、离子化合物硫化钠的化学式为Na2S。在硫化钠中,1个硫原子得个电子,硫元素为价。一个钠原子失电子,钠元素为价。
2、共价化合物硫化氢的化学式为H2S。在硫化氢中,1个氢原子与硫原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是,1个硫原子与氢原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是,共用电子对偏离,偏向,氢元素为价,硫元素为价。
3、已知氢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标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H2O,CaO,NaOH,H2SO4,Cu,H2S,K2O
板书:三、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1、化合物中,通常氢为+1价,氧为-2价,金属元素显正价
2、元素的变价:许多元素的原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例:Cu为+1,Fe为+2,+3
3熟记原子团的化合价:原子团的化合价是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氢氧根:硝酸根硫酸根
碳酸根:铵根:磷酸根:
顺口溜记忆:
一价氢氯氧钠钾
二价氧镁钙钡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铁二三来铜二一
二四六硫要记真
投影:课堂练
1.标出下列各元素的化合
O2FeSCOCO2SO2FeOFe2O3MgCl2
2.判断正误:
①在H2O中,氢为1价,氧为2价。()
②一种元素只能表现一种化合价。()
③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3.在FeO铁的化合价为价,该化合物的名称是
在Fe2O3,铁的化合价为价,该化合物的名称是
四、化合价的应用
1.根据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注意: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写法:正前,负后,约简交叉。
一般规律:将正价元素符号写在前面,负价元素符号写在后面,在元素符号上面标出元素的化合价,将两个化合价的数值约简成最简比,交叉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数值为1时略去不写)。
例:试写出+4价硫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①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标出化合价
②约简化合价数值为最简比,交叉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投影]练习三,写出下列化学式:
根据化学式,推断某元素的化合价:
例:确定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解: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求氯元素的化合价。
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在KClO3中,1+×5+(-2)×3=0
=+5
则: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
练习:①KMnO4中Mn为价,
②H2SO4中S为价,
③Na2CO3中C为价。
板书设计:
第六节化合价
一.化合价:
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注意:
①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②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
③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二.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三.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镁钙钡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铁二三来铜二一,
二四六硫要记真。
合价的应用:
1.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②注意: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③写法:正前,负后,约简交叉。
2.据化学式推断某元素的化合价
探究活动
氯化镁和水的形成过程
讨论提纲:
(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 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 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黄色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 +O2 ==== SO2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 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 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 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 的化学性质研究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教师引导提问: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判断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图片),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SO2有漂白性。
【板书】2.SO2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考: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老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板书】3.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教师提供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合适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同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肯定鼓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五、板书设计
略
看了高一上册化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的人还看:
1.高一化学教程视频:硫和氮的氧化物
2.高一上册语文我的四季教案
3.高一上册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
4.高一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能力目标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形成化合物。这样为介绍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做好的理论准备工作。
在讲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可借助课件的动画演示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微观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化合价的学习,起到了桥梁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
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视频演示]:原子的构成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2.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
1)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2)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标出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3)画出钠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
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课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过程。
[思考讨论]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离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镁离子和镁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为什么?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展示]
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结构质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性不带电带正电带负电
表示法NaNa+Cl-
联系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设问]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呢?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课件演示]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课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过程。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板书设计:
第五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的排布: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探究活动
原子的秘密与科学家
His constant thought was how to get himself a balloon and go up into the air with his little wife, but as yet they had no means.
“They’ll come yet,” said he.
“If only they would,” said she.
“We are young folks,” said he, “and now I am Professor.” She helped him faithfully, sat at the door and sold tickets to the exhibition, and it was a chilly4 sort of pleasure in winter time. She also helped him in the line of his art. He put his wife in a table-drawer, a large table-drawer; then she crawled into the back part of the drawer, and so was not in the front part,—quite an optical illusion to the audience. But one evening when he drew the drawer out, she was also out of sight to him: she was not in the front drawer, not in the back one either, not in the house itself—nowhere to be seen or heard— that was her feat5 of legerdemain, her entertainment. She never came back again; she was tired of it all, and he grew tired of it, lost his good-humor, could not laugh or make jokes;—and so the people stopped coming, his earnings6 became scanty7, his clothes gave out; and finally he only owned a great flea8, which his wife had left him, and so he thought highly of it. And he dressed the flea and taught it to perform, to present arms and to fire a cannon9 off,—but it was a little cannon.
The Professor was proud of the flea, and the flea was proud of himself; he had learned something, and had human blood, and had been besides to the largest cities, had been seen by princes and princesses, had received their high praise, and it was printed in the newspapers and on placards. Plainly it was a very famous flea and could support a Professor and his entire family.
The flea was proud and famous, and yet when he and the Professor traveled they took fourth-class carriages on the railway; they went just as quickly as the first class. They were betrothed10 to each other; it was a private engagement that would never come out; they never would marry, the flea would remain a bachelor and the Professor a widower11. That made it balance.
“Where one has the best luck,” said the Professor, “there one ought to go twice.” He was a good judge of character, and that is also a science of itself. At last he had traveled over all countries except the wild ones, and so he wanted to go there. They eat Christian12 men there, to be sure, the Professor knew, but then he was not properly Christian and the flea was not properly a man, so he thought they might venture to travel there and have good success.
They traveled hy steamship13 and by sailing vessel14 ; the flea performed his tricks, and so they got a free passage on the way and arrived at the wild country. Here reigned15 a little Princess. She was only eight years old, but she was reigning16. She had taken away the power from her father and mother, for she had a will, and then she was extraordinarily17 beautiful—and rude.
Just as soon as the flea had presented arms and fired off the cannon, she was so enraptured18 with him that she said, “Him or nobody!” She became quite wild with love and was already wild in other ways.
“Sweet, little, sensible child!” said her own father. “If one could only first make a man of him!”
“Leave that to me, old man,” said she, and that was not well said by a little Princess when talking with her father, but she was wild. She set the flea on her white hand. #p#
“Now you are a man, reigning with me, but you shall do what I want you to, or else i’ll kill you and eat the Professor.” The Professor had a great hall to live in. The walls were made of sugar-cane, and he could lick them, but he was not a sweet-tooth. He had a hammock to sleep in. It was as if he were lying in a balloon, such as he had always wished for himself—that was his constant thought.
The flea lived with the Princess, sat upon her delicate hand and upon her white neck. She had taken a hair from her head and made the Professor tie it to the flea’s leg, and so she kept him tied to the great red coral drop which she wore in her ear-tip. What a delightful19 time the Princess had, and the flea too, she thought, but the Professor was not very comfortable. He was a traveler; he liked to drive from town to town, and read about his perseverance20 and cleverness in teaching a flea to do what men do. But he got out of and into his hammock, lounged about and had good feeding, fresh bird’s-eggs, elephant’s eyes and roast giraffe. People that eat men do not live entirely21 on cooked men—no, that is a great delicacy22.
“ Shoulder of children with sharp sauce,” said the Princess’s mother, “is the most delicate.”
The Professor was tired of it all and would rather go away from the wild land, but he must have his flea with him, for that was his prodigy23, and his bread and butter. How was he to get hold of him? That was no easy matter. He strained all his wits, and then he said,
“Now I have it.”
“Princess’s Father! grant me a favor. May I summon your subjects to present themselves before your Royal Highness? That is what is called a Ceremony in the high and mighty24 countries of the world.
“Can I, too, learn to do that?” asked the Princess’s father.
“That is not quite proper,” replied the Professor; “but I shall teach your wild Fathership to fire a cannon off. It goes off with a bang. One sits high up aloft, and then off it goes or down he comes.”
“Let me crack it off!” said the Princess’s father. But in all the land there was no cannon except the one the flea had brought, and that was so very small.
“I will cast a bigger one!” said the Professor. “Only give me the means. I must have fine silk stuff, needle and thread, rope and cord, together with cordial drops for the balloon, they blow one up so easily and give one the heaves; they are what make the report in the cannons25 s inside.”
“By all means,” said the Princess’s father, and gave him what he called for. All the court and the entire population came together to see the great cannon cast. The Professor did not summon them before he had the balloon entirely ready to be filled and go up: The flea sat on the Princess’s hand and looked on. The balloon was filled, it bulged26 out and could scarcely be held down, so violent did it become.
“I must have it up in the air before it can be cooled off,” said the Professor, and took his seat in the car which hung below. “But I cannot manage and steer27 it alone. I must have a skillful companion along to help me. There is no one here that can do that except the flea.”
“I am not very willing to let him,” said the Princess, but still she reached out and handed the flea to the Professor, who placed him on his hand.
“Let go the cords and ropes,” he shouted. “ Now the balloon’s going.” They thought he said “the cannon,” and so the balloon went higher and higher, up above the clouds, far away from the wild land. #p#
The little Princess, all the family and the people sat and waited—they are waiting still; and if you do not believe it, just take a journey to the wild land; every child there talks about the Professor and the flea, and believes that they are coming back when the cannon is cooled off; but they will not come, they are at home with us, they are in their native country, they travel on the railway, first class, not fourth; they have good success, a great balloon. Nobody asks how they got their balloon or where it came from: they are rich folks now, quite respectable folks, indeed—the flea and the Professor!
从前有一个气球驾驶员;他很倒霉,他的轻气球炸了,他落到地上来,跌成肉泥。两分钟以前,他把他的儿子用一张降落伞放下来了,这孩子真算是运气。他没有受伤。他表现出相当大的本领可以成为一个气球驾驶员,但是他没有气球,而且也没有办法弄到一个。
他得生活下去,因此他就玩起一套魔术来:他能叫他的肚皮讲话——这叫做“腹语术”。他很年轻,而且漂亮。当他留起一撮小胡子和穿起一身整齐的衣服的时候,人们可能把他当做一位伯爵的少爷。太太小姐们认为他漂亮。有一个年轻女子被他的外表和法术迷到了这种地步,她甚至和他一同到外国和外国的城市里去。他在那些地方自称为教授——他不能有比教授更低的头衔。
他唯一的思想是要获得一个轻气球,同他亲爱的太太一起飞到天空中去。不过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办法。
“办法总会有的!”他说。
“我希望有,”她说。
“我们还年轻,何况我现在还是一个教授呢。面包屑也算面包呀!”
她忠心地帮助他。她坐在门口,为他的表演卖票。这种工作在冬天可是一种很冷的玩艺儿。她在一个节目中也帮了他的忙。他把太太放在一张桌子的抽屉里——一个大抽屉里。她从后面的一个抽屉爬进去,在前面的抽屉里人们是看不见她的。这给人一种错觉。
不过有一天晚上,当他把抽屉拉开的时候,她却不见了。她不在前面的一个抽屉里,也不在后面的一个抽屉里。整个的屋子里都找不着她,也听不见她。她有她的一套法术。她再也没有回来。她对她的工作感到腻烦了。他也感到腻烦了,再也没有心情来笑或讲笑话,因此也就没有谁来看了。收入渐渐少了,他的衣服也渐渐变坏了。最后他只剩下一只大跳蚤——这是他从他太太那里继承得来的一笔遗产,所以他非常爱它。他训练它,教给它魔术,教它举枪敬礼,放炮——不过是一尊很小的炮。
教授因跳蚤而感到骄傲;它自己也感到骄傲。它学习到了一些东西,而且它身体里有人的血统。它到许多大城市去过,见过王子和公主,获得过他们高度的赞赏。它在报纸和招贴上出现过。它知道自己是一个名角色,能养活一位教授,是的,甚至能养活整个家庭。
它很骄傲,又很出名,不过当它跟这位教授在一起旅行的时候,在火车上总是坐第四等席位——这跟头等相比,走起来当然是一样快。他们之间有一种默契:他们永远不分离,永远不结婚;跳蚤要做一个单身汉,教授仍然是一个鳏夫。这两件事情是半斤八两,没有差别。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以后,”教授说,“就不宜到那儿再去第二次!”他是一个会辨别人物性格的人,而这也是一种艺术。
最后他走遍了所有的国家;只有野人国没有去过——因此他现在就决定到野人国去。在这些国家里,人们的确都把信仰基督教的人吃掉。教授知道这事情,但是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基督教徒,而跳蚤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因此他就认为他们可以到这些地方去发一笔财。
他们坐着汽船和帆船去。跳蚤把它所有的花样都表演出来了,所以他们在整个航程中没有花一个钱就到了野人国。
这儿的统治者是一位小小的公主。她只有六岁,但是却统治着国家。这种权力是她从父母的手中拿过来的。因为她很任性,但是分外地美丽和顽皮。
跳蚤马上就举枪敬礼,放了炮。她被跳蚤迷住了,她说,“除了它以外,我什么人也不要!”她热烈地爱上了它,而且她在没有爱它以前就已经疯狂起来了。
“甜蜜的、可爱的、聪明的孩子!”她的父亲说,“只希望我们能先叫它变成一个人!”
“老头子,这是我的事情!”她说。作为一个小公主,这样的话说得并不好,特别是对自己的父亲,但是她已经疯狂了。
她把跳蚤放在她的小手中。“现在你是一个人,和我一道来统治;不过你得听我的话办事,否则我就要把你杀掉,把你的教授吃掉。”
教授得到了一间很大的住房。墙壁是用甜甘蔗编的——可以随时去舔它,但是他并不喜欢吃甜东西。他睡在一张吊床上。这倒有些像是躺在他一直盼望着的那个轻气球里面呢。这个轻气球一直萦绕在他的思想之中。跳蚤跟公主在一起,不是坐在她的小手上,就是坐在她柔软的脖颈上。她从头上拔下一根头发来。教授得用它绑住跳蚤的腿。这样,她就可以把它系在她珊瑚的耳坠子上。
对公主说来,这是一段快乐的时间。她想,跳蚤也该是同样快乐吧。可是这位教授颇有些不安。他是一个旅行家,他喜欢从这个城市旅行到那个城市去,喜欢在报纸上看到人们把他描写成为一个怎样有毅力,怎样聪明,怎样能把一切人类的行动教给一个跳蚤的人。他日日夜夜躺在吊床上打盹,吃着丰美的饭食:新鲜鸟蛋,象眼睛,长颈鹿肉排,因为吃人的生番不能仅靠人肉而生活——人肉不过是一样好菜罢了。
“孩子的肩肉,加上最辣的酱油,”母后说,“是最好吃的东西。”教授感到有些厌倦。他希望离开这个野人国,但是他得把跳蚤带走,因为它是他的一件奇宝和生命线。他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这倒不太容易。
他集中一切智慧来想办法,于是他说:“有办法了!”#p#
“公主的父王,请让我做点事情吧!我想训练全国人民学会举枪敬礼。这在世界上一些大国里叫做文化。”
“你有什么可以教给我呢?”公主的父亲说。
“我最大的艺术是放炮,”教授说,“使整个地球都震动起来,使一切最好的鸟儿落下来时已经被烤得很香了!这只须轰一声就成了!”
“把你的大炮拿来吧!”公主的父亲说。
可是在这里全国都没有一尊大炮,只有跳蚤带来的那一尊,但是这尊炮未免太小了。
“我来制造一门大炮吧!”教授说,“你只须供给我材料,我需要做轻气球用的绸子、针和线,粗绳和细绳,以及气球所需的灵水——这可以使气球膨胀起来,变得很轻,能向上升。气球在大炮的腹中就会发出轰声来。”
他所要求的东西都得到了。
全国的人都来看这尊大炮。这位教授在他没有把轻气球吹足气和准备上升以前,不喊他们。
跳蚤坐在公主的手上,在旁观看。气球现在装满气了。它鼓了起来,控制不住;它是那么狂暴。
“我得把它放到空中去,好使它冷却一下,”教授说,同时坐进吊在它下面的那个篮子里去。
“不过我单独一个人无法驾御它。我需要一个有经验的助手来帮我的忙。这儿除了跳蚤以外,谁也不成!”
“我不同意!”公主说,但是她却把跳蚤交给教授了。它坐在教授的手中。
“请放掉绳子和线吧!”他说。“现在轻气球要上升了!”
大家以为他在说:“发炮!”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课题】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重点难点解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1,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2掌握盐的定义,理解中和反应。
3巩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4掌握中和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引导探索法、归纳练习法
教学用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简单复习酸和碱的定义和常见的化学性质
二、课前小测:
1、写出酸和碱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写出电离方程式):
(1)酸------
例如:
(2)碱------
例如:
2、酸和碱分别有哪些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反应
1)酸使__________变红
2)碱使__________变红,使________变蓝。
(2)酸与金属(派在_____前)反应
例:铝跟稀硫酸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铁跟盐酸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3)与金属氧化物(酸)和非金属氧化物(碱)反应
1)盐酸与氧化铜,方程式:___________
2)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符合下列事实的化学方程式。
(1)用盐酸除去铁锈_____________
(2)漏置在空气中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内加入适量的稀硫酸_________
(3)把生石灰放进水中,可以把鸡蛋煮熟_____________
(4)石灰水长期在空气中,会变浑浊_______________
3、玻璃棒蘸取酚酞试液在滤纸上画一只小鸟。把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滤纸上很快出现一只___小鸟。再把此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小鸟逐渐___。
4、下列物质放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是____,质量会减少的是___不会变质的是___.
A、粗盐B、浓硫酸C、NaCO3.10H2OD、浓盐酸E、NaClF、石灰水G、NaOHH、CaO
4、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时,把水慢慢倒入盛有浓硫酸的量筒中并搅拌;
B、用滴管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液滴飞溅,滴管应贴紧试管内壁;
C、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E、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在托盘天平左盘的滤纸上称量;
F、将收集满氢气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子上;
三、引入新课
[趣味实验]“无中生有”:用两支玻璃棒分别蘸上浓盐酸和浓氨水后让两支玻璃棒靠近但未接触,观察现象。
[提问]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
[回答]盐酸跟氨水(是一种碱)会反应
[提问]怎样检验碱是否存在呢?
[回答]用指示剂(无色酚酞变红,紫色石蕊变蓝)
四、新课讲授
(一)中和反应
[活动与探究]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观察现象。
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讨论]玻璃片上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写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板书]NaOH+HCl=NaCl+H2O
[讲解]NaOH=Na++OH-HCl=H++Cl-
溶液中的离子进行重新组合,Na+与Cl-结合成NaCl,H+和Cl-结合成HCl.
[练习]Ca(OH)2+HCl=NaOH+H2SO4=
[提问]以上反应生成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回答]都生成水和另一化合物(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
[归纳并板书]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这样的化合物叫做盐。
例如:NaCl、CaCl2、Na2SO4、AgNO3、KMnO4、Na2CO3
[提问]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物质叫做什么?(碱)
[归纳并板书]向上述这类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讲解]中和反应不是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前面我们学过的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
并举例说明。
[回答]
1)化合反应:C+O2点燃CO2
2)分解反应:2KMnO4ΔK2MnO4+MnO2+O2
3)置换反应:Mg+HCl=MgCl2+H2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____,改良酸性土壤H2SO3+Ca(OH)2=CaSO3+H2O
2、处理工厂的废水H2SO4+Ca(OH)2=CaSO4+H2O
3、用于医药
HCl+Al(OH)3=AlCl3+H2O
HCl+NaHCO3=NaCl+CO2+H2O
五、课堂小结:
(一)中和反应
1、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这样的化合物叫做盐。
2、中和作用-----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NaOH+HCl=NaCl+H2O
Ca(OH)2+2HCl=CaCl2+2H2O
NaOH+H2SO4=Na2SO4+H2O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H2SO3+Ca(OH)2=CaSO3+H2O
2、处理工厂的废水
H2SO4+Ca(OH)2=CaSO4+H2O
3、用于医药
HCl+Al(OH)3=AlCl3+H2O
HCl+NaHCO3=NaCl+CO2+H2O
六、目标检测:
1、写出盐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盐----
例如:
2、写出中和反应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中和反应---
例如:
3、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A、B、C三种无色液体。当喷洒A、时,滤纸无明显变化;再喷洒B时,滤纸上出现一只红猫;最后喷洒C时,小猫渐渐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滤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用__________画的。
无色液体A是____,B是____,C是___;或A是____,B是___,C是____。
4、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分解反应的是(),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Fe+H2SO4=FeSO4+H2B、H2CO3=H2O+CO2
C、NaOH+H2SO4=Na2SO4+H2OD、S+O2点燃SO2
5、Zn、Fe(OH)3、KMnO4、CaO、稀H2SO4、H2O等物质中,按下列要求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1)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
(2)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
(3)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
(4)中和反应:________________
6、某地有间大型火力发电厂(燃烧煤发电),排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其方程式为_________,这种气体会形成酸雨,造成土壤酸化,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为了减小土壤的酸性,可在土壤中加入适量________,以中和酸性,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
7、查得某工厂排放的废水中有大量NaOH,若直接排入河流会造成水体污染,应怎样处理此工厂中的废水?写出你的想法,并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8、人的胃酸过多,会造成消化不良或是胃痛,此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某些碱性物质,如_______或________,以中和过多的胃酸,写出它们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胃穿孔,则不宜用__________方法(填第一种或是第二种)
9、我国西部地区有一个苦泉村,村子里的泉水蒸发得到蓝色的胆矾(CuSO4.5H2O),当地居民用铁锅将水煮一煮就不苦了,久而久之铁锅就变成了“铜锅”,试解释这种现象。
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一)中和反应
1、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这样的化合物叫做盐。
2、中和作用-----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NaOH+HCl=NaCl+H2O
Ca(OH)2+2HCl=CaCl2+2H2O
NaOH+H2SO4=Na2SO4+H2O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H2SO3+Ca(OH)2=CaSO3+H2O
2、处理工厂的废水H2SO4+Ca(OH)2=CaSO4+H2O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3.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用品
学生部分
烧杯(热水)4个,漏斗、洗耳球(或气筒)4套;烧杯(冷水)4个,大试管(含橡皮塞)4支,酒精灯4个,试管夹4个;火柴8盒,小蜡烛16支,白磷若干。
教师部分
烧杯2个,大试管(含橡皮塞)1支,小蜡烛,碳酸钠粉末,浓盐酸,塑料瓶,小试管,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可燃物的燃烧,能为我们带来光明、温暖和能量,但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在这一节课里,我们将用实验的方法去揭示燃烧的规律,找到控制燃烧的办法。
二、问题和猜想
[提问]:可燃物燃烧会发出什么现象?
[讨论]:下列反应都会伴随什么现象?
C+O2CO2;4P+5O22P2O5;S+O2SO2;3Fe+2O2Fe3O4。
学生对这些反应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认识燃烧、可燃物,进而猜想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可以燃烧的物质叫可燃物。
燃烧: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猜想]:燃烧必须满足哪些条件呢?
三、实验与探究
[演示]:将装有白磷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
[提问]:这个实验满足了哪些条件?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还能燃烧吗?
[讨论]:你准备改变哪个条件?说出你的实验方案。
其中一个把白磷直接放入热水中,另一个把白磷放入试管,再把试管放入冷水中。
[学生实验]:选择两个方案中的一个,实验并观察现象。
[讨论]:你从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要想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氧气、达到一定温度,三着缺一不可。
[讲述]:我们把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幻灯片]: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没有着火燃烧呢?
[讨论]:如果给白磷补充上那个条件,白磷能燃烧吗?
你准备怎样为白磷提供那个被改变的条件?
向热水中的白磷补充空气,可以使用洗耳球连上漏斗,然后罩住白磷,效果特别好。有学生提到,需要“送气机”,其实这就是最简单的送气机。
[实验]:选择适当的方法,补充条件,实验并观察。
[讨论]:有什么现象?你从实验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只要有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点,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水火也相容!
四、讨论和交流
[讲述]: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燃烧发生的条件,同学们,我们怎么熄灭火焰呢?
可燃物是燃烧的基础;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一定能燃烧。
[讨论]:灭火有哪些措施?“灭”字头上的“一横”起什么作用?
[活动]:熄灭小蜡烛。
[讨论]:你用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运用了什么措施?
[演示]: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灭火。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如果把碳酸钠和浓盐酸放入瓶子里去,会是怎样呢?为什么会这样?这个装置起什么作用?
[阅读]:学生阅读几种常见灭火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并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介绍。
五、练习和巩固
1.“釜底抽薪”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B.隔绝氧气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实验时,如果不慎把酒精洒在实验台上并燃烧起来,我们可以用湿抹布扑盖。利用的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B.隔绝氧气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炒菜时油锅内的油不慎着火,灭火的方法挺多:
1)盖上锅盖,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这是利用了()
A.清除可燃物B.隔绝氧气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把菜放进去,也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这是利用了()
A.清除可燃物B.隔绝氧气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4.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林砍掉。这样做为什么有利于灭火?
5.烧不坏的手帕
将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将一块棉手帕浸入配好的混合液,浸透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帕。等酒精火焰熄灭后,观察,手帕竟然丝毫无损。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
六、情感交流
[讨论]这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触?
板书设计
实验说明
1.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分别探究氧气和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2.白磷燃烧后,要塞上橡皮塞,以减少白烟扩散。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分析:已知各类有机物的性质
烷烯炔苯及苯的同系物、卤代烃、醇、苯酚、醛、羧酸、酯的性质。
2.学生思维能力要求:充分运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方法,掌握有机合成的解题方法,特别是逆向合成分析法。通过教材例题掌握逆合成分析法的解题思路,并能熟练运用。
三、新课程标准要求
1、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2、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
③掌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机合成用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有梯度的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合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通过设计情景问题,培养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会结合生产实际选择适当的合成路线
②通过对新闻资料的分析,使学生关注某些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物的安全生产和使用问题
③通过逆合成分析法的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①官能团相互转化的方法归纳
②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逆合成分析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方法、手段:
①新闻材料分析,分组讨论,引导启发、激发思考、情景问题的创设与解决、多媒体
②针对难点突破而采用的方法:通过设置有梯度的情景问题,分三步,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合成训练,在动手训练中自己体会、掌握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多媒体展示与PVC保鲜膜有关的“新闻链接”以及“资料卡”,创设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合成情景引入新课(资料见后附表)
【情景创设1】
你能够根据已学的知识,利用一些常用的原材料,合成PVC吗?
【教师评价】
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写到黑板上,做出评价
【新课】
教师作归纳,以PVC的合成为例,引出有机合成的过程,以流程图直观展现
【过渡】
实际上很多时候有机合成是不能一步到位的,那我们要学会分析比较目标化合物和基础原料之间在骨架构建和官能团转化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完成“思考与交流”
归纳内容
【教师引导】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做出适当的引导
【教师评价】提问不同小组学生的讨论成果,作出肯定与评价,引导学生做好归纳总结
【过渡】当我们掌握了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后,就要学会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有机合成过程中了
【情景创设2】
在日常生活中,饮料、糖果中常常添加一些有
水果香味的酯类香料,例如具有苹果香味的戊酸戊酯,你能利用1-戊烯为原料合成戊酸戊酯这种香料吗?
【教师评价】
对学生的成果作出评价,及时纠正错误;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逆合成分析方法的思路
【过渡】
我们发现,在分析合成路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要对不同原料或合成路线的选择,那么
【情景问题创设3】
想一想:结合生产实际,同学们,你认为在选择原料和合成途径时,你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
选择有机合成路线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反应条件必须比较温和
?产率较高
?原料地毒性、低污染、廉价
【过渡】
逆合成分析法是在设计复杂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是,它是将目标化合物倒退一步寻找上一步反应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同辅助原料反应可以得到目标化合物。而这个中间体的合成也是从更上一步的中间体得来的。依次倒推,最后确定最适宜的基础原料和最终的合成路线。下面,我们就利用这种分析法,来完成这一道练习:
【例题练习】
试用逆合成分析法研究合成草酸二乙酯的路线
【小结】
本节我们要重点掌握:
1、一些常见官能团引入的方法
2、在有机合成中应用逆合成分析法
【作业布置】
1、课后习题1、3题
2、思考课本P64学与问
通过阅读新闻资料,联系已学知识,解决一个合成问题,初步体会合成的过程与方法
【活动1】
迁移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写出方程式
自我评价
形成对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的认识,初步了解有机合成的思路
【活动2】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合作完成“思考与交流”的归纳
在评价过程中自我纠正错误,对官能团的引入和转化方法做出更准确的归纳
【活动3】
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寻找出合成路线
自我评价
受启发,思考
思路分析
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思考选择有机合成路线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各抒己见
应用逆合成分析法完成练习,分析思路,写方程式。
自我评价
总结归纳本节知识,
了解课堂学习重点
创设情景,联系时事新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一个较容易的实际合成训练,为培养有机合成的分析方法作铺垫,作为完成后面的练习做准备
以学生所做的练习做过渡,引出有机合成过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本活动要求学生有一定归纳能力,学生之间可以互补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能力
设计一个中等难度的实际合成训练,为培养有机合成的分析方法作铺垫,作为完成课本中有一定难度的例题做一个过渡
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在训练中掌握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将课本的学与问部分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交流,将在下一课时作出评价
附表1:
新闻链接:
?2005年9月2日,中国包装网刊登了题为《美国:保鲜膜包食品有害健康》的文章,指出PVC含有致癌物
九.教学资源建议:
1、为了增强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可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flas和视频材料。
例如在对不同有机物的相互转化的教学中可利用动画模拟转化过程中官能团中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立体的角度对有机合成有一个理性的理解。
2.充分利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相关网站及教师研修网等查询所须内容。
【导语】
2019年河南安阳滑县中考录取分数线公布
【志愿填报“五要”“四不要”】
什么叫“分数优先”、“志愿优先”?所谓分数优先,不管志愿填写位置,只有分数达标才能被录取。例如:统一志愿。志愿优先:根据志愿填报的顺序,取志愿填报在先的考生,例如:推优生。
在填报志愿过程中,讨论、填写志愿时间不宜拖得过长,以免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业和考试心态。在这段时间,要注意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掌握“五要”原则情绪要稳定,家庭气氛要温馨,对孩子要说“尽力就行”,饮食卫生要搞好,帮助孩子检查考试用具是否备齐。注意“四不要”——不要规定孩子考什么中学、不要规定孩子考多少分、不要过多讨论报考志愿的事、不要对孩子的成绩问个不停。模拟考试分数仅做参考,还需参考平时稳定的学业水平。成绩高,保持自信同时不要过于乐观。成绩低,发挥失常,要摆正位置,恢复自信,相信自己的上升空间比别人大。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