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2-06-23 23:32:5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个人自评报告

篇(1)

1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应遵循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众所周知,大学生在入高校前就有一系列的档案,记载了学生过去的各项基本信息,比如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以及各种奖惩等,学校以这些为第一印象去了解学生的过往。而高校学生心理档案指的是专门人员使用一些心理计量表,通过组织学生填写问卷、和学生谈话以及谈话咨询等方式来客观、综合地记录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资料。③它是对大学生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状况的动态记录,就像一面镜子,能反应出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档案的建立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1.1 保密性原则

学生的心理档案不同于学籍档案,具有隐秘性的特点。我们在建档时和建档后,都应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不得随意外借和泄露学生的心理档案信息。只有出于科学研究和需要帮助学生时,并得到相关人员同意后,在保证当事人的心理和利益不受伤害的前提下,才可以将档案让有关人员了解。

1.2 发展性原则

个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对于刚进校的大一新生,我们需要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特征的全面普查。同时,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并且及时对大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补充、修改;对于平时的个案辅导,专业心理咨询师也应做具体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并及时填入心理档案中。

1.3 系统性原则

心理档案是对大学生个体心理活动历程、心理特点、心理健康咨询、心理测验等情况所做的较全面的记录。④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学生的档案材料系统的收集、整理并加以科学的分析。对于一些有心理疾患的学生,专业人员可以查找该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寻找致病的原因,以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2 大学生心理档案建立涉及的主要内容

所谓心理档案的内容,又称心理档案的项目,是指针对学生情况专门设定,尽可能能揭示或从中了解到大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的并为学校教育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的材料。⑤

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即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等。⑥

(1)学生自然情况。涉及学生基本情况的信息,比如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学号、学院系别、专业、年级、生源地、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交友原则等。

(2)主要社会关系信息。涉及家庭成员信息的材料,比如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是否独生子女等。

(3)身体状况。涉及学生的身体状况的材料,比如健康状况、有无生理缺陷、个人既往病史等。

(4)心理健康状况信息。涉及学生心理方面的信息,比如以往的心理创伤史、当前的心理状况如抑郁、焦虑等(主要通过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评估)等。全面掌握学生心理成长状况

(5)学校学习生活情况。涉及学生能否适应学校生活、学习成绩、学习方法、班级人际关系等。

(6)个性心理特征信息。涉及个人个新特征的信息,比如性格特征、情绪情感特征、学生的兴趣、态度、人际关系等。

(7)职业兴趣和规划信息。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预测等。旨在为学生作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提供客观依据。

(8)动态更新管理信息。学生阶段性自评、同学或老师评价、心理咨询记录、阶段性测评等。

(9)统计及预警信息。上述信息的分析报告、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报告(校、院系、班)、心理偏常态的个体预警等。

(10)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信息。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营造的一些平台,比如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图片的展示、心理影片的播放、心理援助的渠道建设等。同时,专业人员在每一次的咨询之后,必须做好咨询记录,包括:咨询时间、主诉及症状、诊断结果分析、处理意见及措施、辅导效果等。

以上内容, 除学生基本信息外, 其余的都需要随着心理动态的变化不断地进行更新。

3 以建立心理档案的原则和信息为基础,结合瓯江学院实际多样化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1 每个学期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

根据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特点、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兴趣和喜爱, 我们学院在课堂教学中邀请资深的心理专家开设如《创业与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及障碍诊断与治疗》、《普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普及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3.2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以我们学院每年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月和5.25心理健康节为契机,针对新生刚入学存在适应问题,大二学生存在恋爱与情感问题,大三学生面临学业问题,大四学生面临就业等突出问题邀请校内外心理专家开设心理健康系列讲座, 如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人际交往、情感与恋爱、学业问题、职业生涯规划等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如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手语大赛、心理形象大使选拔、心理主题班会评比等,将我们学院“心路护航”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品牌做大做强;宣传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通过宣传栏、宣传手册的发放、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的公开等,使得全院师生了解心理健康,关注心理健康,自愿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

3.3 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

我院一直以来采取个别咨询、热线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在新生入学初,安排千余学生参加《大学生健康调查表》( UPI) 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SCL―90)的测评工作,并及时将结果汇总,约谈测评结果不理想的学生,最后整理约谈的结果,并记录在档。将约谈学生分为一般关注、重点关注和特殊关注三类,特殊关注学生一周由分院向中心反馈该部分学生情况一次,重点关注学生两周反馈学生情况一次,及时掌握特殊和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针对学生开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训练营”、“大学生自信心训练营”、“相亲相爱一家人”等团体辅导和训练。对经筛查发现的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及时介入,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同时,由于学生的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没有在筛查范围内的学生,分院辅导员和心理负责老师也及时予以关注,将分院学生心理列为重点工作来做。

3.4 逐步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

篇(2)

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或标准,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状况所进行评价的过程。[1]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品德评价虽然重要,目前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

档案袋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反映,加上教师的评价、观察、考查和成绩测评等,得出有关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系统而持续的记录。[2]档案袋评价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虽然档案袋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评,但其评价理念和方法在学生思想品德测评中同样具有可行性。

一、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困境:解构的必要性

回顾传统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重“绩本”评价,轻“人本”评价;二是重共性模式评价,轻个性差异评价;三是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四是重外部评价,轻自我评价。

(一)重“绩本”评价,轻“人本”评价。

“人本”评价指的是以人为本,以发现学生的德行价值,发挥学生的道德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品德为前提进行的评价。所谓“绩本”评价,即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被冠以“思想好,有上进心”,可以获得较高的品德等级或较高的思想品德分,而其它的品行表现只作为一般性的考查。这种“一俊遮百丑”的现象长时间存在,即使在品德测评中加入了思想、心理等其它方面的指标,但在实际测评中,这些也被看作软指标,是只能凭印象进行模糊评价的。

(二)重共性模式评价,轻个性差异评价。

个性化评价就是依据个体的独特性,确立评价标准,促进其发展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的评价。共性评价则是指依据社会要求,确立德育目标和评价标准,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基本评价。过去的品德评价特别注重社会要求,对评价标准的规范化要求很高,评价实践中表现为:用同一把尺子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等,评价的目标、标准和方法都是既定的、划一的,没有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进行选择的余地。共性评价忽视了个体差异、轻视个性发展,导致大学生品德评价与学生的实际脱节,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越来越远,难以发挥评价的各项功能,难以起到品德评价的期望效果。

(三)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

过去的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一般都是每学期结束时由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打个等级、写个评语就一评了之了。即使有学生参评和平时记录的要求,真正做到的也不多。学生自评多为走过场,既没有事先组织标准讨论,又没有评价的指导。思想品德评价中基本落实的只有期末的辅导员评价。

在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中,实施结果性评价有其特定的作用。但是,仅有结果性评价却带来许多问题:其一,反馈不及时。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不能及时诊断,及时调整教育,失去了许多很好的教育发展时机;其二,评价难以全面。由于评价间隔时间较长,学生较多,辅导员很难记住每个学生的具体细节,往往只能进行比较笼统的评价,造成许多的雷同;或者为一时一事所影响,造成评价的偏颇;其三,针对性较差。结果性评价主要是一种达到度的评价和一种概括性的评价,不如形成性评价那样有针对性,那样吸引学生对自己日常品德形象的关注。

(四)重外部评价,轻自我评价。

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主体更多的是老师、同学,重外部评价,轻自我评价,思品评价主体错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自我评价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自我评价是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评价自己的评价方法,是靠学生自身思想的矛盾运动,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正确理论的引导和教育并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促进学生沿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档案袋评价应用于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优势:解构的可行性

档案袋评价对于传统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而言,存在诸多优势: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人本”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自我评价;丰富测评内容,体现学生个体性;强调学生品德的形成,注重过程性评价,等等。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人本”评价。

档案袋评价的目的有三方面:一是展示学生的最佳成果;二是描述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反映学生的进步;三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发挥档案袋评价的工具性。由此可知,档案袋评价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十分注重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主体地位的发挥。

(二)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自我评价。

档案袋评价是多元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重视评价过程中的多主体参与。而目前的大部分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中明显显现出“他评”特征,教师扮演裁判、说教者等角色,给出死板的分数或写出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评语;学生则在评价实践中扮演着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自尊心得不到保护,也没有申述、辩驳的权利,因此也就缺乏对自己思想品德反思的动力。部分学生在这种利害关系中出现行为偏差:可以过分讨好或过分压抑,自由散漫或宣泄不满,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测评应充分体现出档案袋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并强调测评本身的客观性,尽量减少因个人评定标准的差异、观察机会的有限性等因素给思想品德测评带来的信度与效度问题;评价主体应由教师个体转变为“多维一体”,即教师评价、学生自我反思及其他学生或教师评价的结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品德行为进行自我审视、反思、检讨和评价,并通过反思说明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还应鼓励家长、同学等其他评价主体共同参与,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我评价的积极性。

(三)丰富测评内容,体现学生个体性。

在档案袋评价中,教师既要收集反映学生某方面成就和进步的材料,又要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还要收集学生自我反思的证据。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的反省,不仅能客观、形象地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进步与成就,而且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四)强调学生品德的形成,注重过程性评价。

档案袋评价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它可以使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以及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和学生向预期目标进步的过程。因此,档案袋评价在内容和方法上都体现了自身的过程性与形成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应为学生确定个性化的发展性目标,并不断收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信息,而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

三、档案袋评价在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中的实施:重建的评价体系

教师运用档案袋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档案袋的内容。

由于学生档案袋是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主要运用档案袋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内容,展现学生的情感表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等。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档案袋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的材料、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情况、学生的优秀事迹材料及获奖情况、学生互动论坛、学生学期成长代表作品展示和讨论式的教师评价报告等。

1.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的材料

学生参加的素质拓展活动,包括学生参加学校、社区、团队组织等社会团体组织的各项活动记录,材料既可由组织单位出具,也可由知情的教师、同学出具,经档案袋保管者核实认可。同时,学生需撰写素质拓展活动心得等材料,由相关组织单位写评语,通过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分析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将学生所有的相关材料收入档案袋中。

2.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情况

遵守校纪校规情况主要指的是学生有无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在学习上有无迟到、早退、旷课情况;在寝室生活中,有无夜不归宿情况等违纪行为;有无打架斗殴等各种违纪行为。这些材料都需放入学生思想品德档案袋中。

3.学生的优秀事迹材料及获奖情况

学生的优秀事迹材料不仅包括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表现突出而形成的新闻报道、表扬信、表彰文件,以及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人士提供的书面材料等,而且包括学生其他优秀事迹材料。学生所获各项奖励,包括学生个人单独获奖或集体获奖情况,由获奖集体负责人(组织者)或知情人出具材料,连同获奖证书复印件一并收集。

4.学生互动论坛

组织各班开展班会,学生在班团小组内进行互动评价,主要是个体将历程记录与表现在班团小组内展示交流,便于学习借鉴、彼此互动评价,并形成小组“希望式”评语。班团组织对学生的历程记录进行认定,形成“综合建议”式评语。

5.学生学期成长“代表作品”展示

班主任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作品”展示会,让学生把自己此阶段最能代表成长进步水平的记载展示给全班同学。代表作品包括:助人记录、诚信与合作情况、热点问题评析、参加公益活动情况,等等。

6.讨论式的教师评价报告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报告主要是对学生学期“成长历程”进行总结性点评,要概括出学生的个性特征。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现阶段最大的进步是什么,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下阶段的努力方向在哪里;对学生的进步还有哪些建议,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档案袋收集的资料既可是原件,又可是复印件、影像资料等。资料既可随时收集,如学生上课、参加素质活动记录等,又可阶段性收集,如:所获奖励、获奖作品等。教师要将收集到的资料归类后按一定顺序装入档案袋,并填写相应目录,交保管人员妥善保管。

(二)评价标准的制定[3]。

评价标准是档案袋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首先要明确使用档案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即明确学生的发展目标。学生了解到对自己的要求,可以依据这一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及改进。在制定档案袋评价标准时,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相互评估和教师评定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实现多层次标准。若评价过程中是单一及缺乏弹性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影响到评价的效果、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可以从三方面来进行:一是一个阶段下来对档案袋进行总结性评价;二是对学生发展过程中档案袋所收集的材料进行总结性评价;三是通过对档案袋内容的分析、反思与评价,诊断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

(三)档案袋的保管与使用。

学生成长档案袋的保管有两种形式[4]:一是由教师或班级指定专人统一保管,这有利于资料的归类、整理和保存;二是由家长或学生分散保管,这有利于学生、家长随时了解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状况。

作为一种德育评价工具,学生成长档案袋主要用于评价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档案袋评价的主要目标是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我发展。因此,学生档案袋评价对象是每一个学生个体,评价标准是多元的。在实践中,它不对评价对象作横向比较或整体评比,而是将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或某些侧面进行比较。教师要借助学生成长档案袋中的资料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发展轨迹,帮助其树立信心、培养兴趣,而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等评级。

参考文献:

[1]韦青松.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困难的成因与对策[J].南方论刊,2009.6:68-69.

[2]胡中锋.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6:315-334.

篇(3)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三所学校的本科学生作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717份,其中男生238,女生477,2人未报告性别。其中实际回收吉林大学197份,东北师范大学177份,吉林农业大学343份。

(二)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是为了评定个体在感觉、情绪、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症状而设计的。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通过九个维度对大学生的基本健康状况做一个调查。

(三)主要研究方法

①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的717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②文献查阅法:通过书籍、网络查阅了相关文献。

(四)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Scl-90总分方面,总分大于160占39.0%;最少有一项因子分大于等于3的占24.0%,其中每个因子分所占的比例如下:躯体化2.9%、强迫症状15.4%、人际关系敏感12.3%、抑郁7.7%、焦虑7.3%、敌对8.1%、恐怖5.0%、偏执8.9%、精神病性5.1%和其他6.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上的差异

F检验显示,男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六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如表1所示: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下同。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如表2所示:

(四)在学校上,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的因子分存在显著差异

农大较吉大东师而言,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方面更加突出一些。如表3所示: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年级上的差异

低年级在躯体化、抑郁两个维度的平均水平低于高年级,如表4所示:

三、讨论

(一)性别差异

男女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六个维度差异显著,尤其在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症状两个维度存在极其明显的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可能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男生在社会中要面临更多的压力,在人际交往方面比女生更加复杂。可能会更容易去猜忌,不轻易相信别人。[2]

(二)是否独生子女

在敌对、恐怖、精神病性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在此三个维度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由此可以看出非独生子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他(她)们需要得到学校社会更多的关注。

(三)学校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大学之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两个维度上面存在显著差异。今年北京小学开始实施“快乐教育”[3]可以说是中国的教育改革迈出了一大步,或许以后可以在全国的中小学中拓展开来。但是作为大学,应该本着为国家培育顶尖人才的目的,因此大学教育制度应该更加的严谨。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应该更加的严格,如果以后“快乐教育”在全国开展,中小学生的负担变得轻了,上大学以后,还是继续轻松的话,恐怕中国的教育和西方国家相比只会越走越远,而不是赶超。因此大学应该严谨办学,为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尽一份力。

(四)年级差异

研究显示高年级尤其是大四的学生在躯体化和抑郁两个维度较低年级学生而言更加的显著。大四要面临择业问题、考研问题、婚姻问题等,因此在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的焦虑。而低年级的学生则相反,还处在步入大学的欢乐中,因此没有太多的困扰。在这里希望学校和社会多开展一些活动,帮助大学生做到在性格上的成熟。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帮助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以免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

篇(4)

一、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对比分析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对文章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为了实现研究目的,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及书籍、并对与体力活动与体质相关的文献进行了详细的研读、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了全面的理论参考。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使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中文版)长卷,国内外由大量的研究验证了该问卷的效度,可以广泛使用。该问卷在国内经常使用,有研究表明,该问卷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测试信度与效度高于或等于同类型问卷,并且问卷长卷所记录的体力活动的量与日常监测的体力活动的量接近。该问卷长卷共6部分21道问题,研究对象需要通过对最近7天的体力活动进行回忆,如实填写该段时间进行各项体力活动的时间。

现如今,孩子们在诸如散步、爬山或骑车等户外活动方面所用的时间显著减少,与此对应的是电脑游戏、看电视等非体力活动的时间急剧增加。当前医学界和教育界普遍关心大学生的亚健康问题,虽然亚健康主要发病人群是老年人,但是大学生群体亚健康问题近些年也越来越严重。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体质存在比较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自评存在不同程度的体质下降、心理抗压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亚健康状态。 然而,体质健康受体力活动多少的影响很大。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要为祖国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骨干作用。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与祖国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更是关系到大学生个人今后事业发展和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就近几年对大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结果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体质健康水平整体呈逐渐下滑事态,尤其是生理机能素质方面,下降趋势明显加快。当前社会主要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如何提高大学生体质,增强大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切切实实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建设人才。

二、研究内容和预期研究成果

(一)研究内容

1.辽宁生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

包括辽宁省大学生身体形态、肺活量、耐力素质、力量柔韧素质、速度灵敏素质、体质测试分数等基本情况。

2.辽宁省大学生体力活动基本情况

包括日常交通情况、日常家务情况、运动锻炼情况、静坐与睡眠情况、体力活动能量消耗情况等。

3.辽宁生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

包括日常交通情况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家务劳动情况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运动锻炼情况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静坐情况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睡眠情况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体力活动能量消耗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等。

(二)结论

众多的研究都表明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不同的体力活动对体质健康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体力活动水平是反应体力活动充分度的指标,充足的体力活动、有利于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心血管功能、呼吸功能以及一些身体素质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体力活动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体重的控制,预防超重和肥胖的产生;反之亦然。通过对辽宁省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与体质测试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身体活动与体质健康的内在关系,为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来研究辽宁省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辽宁省大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的基本情况。并且,使用数理分析法来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了体力活动的研究以及两者相关性的研究上。并且从学术的角度上,也有着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B 8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1-0999-02

Study on Prevalence of Suicidal Ideation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in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zhou/SHI Wen-juan*,MA Shao-bin,WANG Sheng-yong. * Nanhai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Nanhai,(528200),Guangdong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revalence of suicidal ideation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in college students,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By use of stratified cluster random sampling,2 564 undergraduates from 8 universities in Guangzhou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Results 11.6% of the students reported they had suicidal ideation in the past year. In the suicidal idea reports,it showed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for gender,majors and backgrounds (P>0.05);on the other hand,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universities.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attitudes towards suicidal behavior,negative coping and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so on were risk factors of suicidal ideation. While social support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Conclusion Suicidal behavior in colleges can be prevented through changing some social factors,eliminating risk factors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ve factors.

【Key words】 Suicide;Thought;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

自杀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自杀是世界全人群第13位、14~44岁年龄段人群第4位的死亡原因[1]。在中国,自杀是全人群第5位、15~34岁年龄段第1位的重要死亡原因[2]。自杀意念是自杀死亡的强危险因素[3]。为了解广州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笔者进行了此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广州市8所高校中抽取2 56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 278名(49.8%),女生1 286名(50.2%);国家211重点高校学生1 530名(59.7%),普通高校学生465名(18.1%),专科院校学生569名(22.2%);理工类655名(25.5%),医学类764名(29.8%),文史类516名(20.1%),经管类629名(24.6%)。平均年龄(20.61±1.46)岁,最小17岁,最大28岁。

1.2 方法

1.2.1 自杀意念的评定标准 过去12个月内想过自杀(a 不符合,b 有些符合,c 完全符合),选a者,认为无自杀意念;选b或c者,认为有自杀意念。

1.2.2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4] 由27项可能引起青少年心理应激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每项事件的刺激强度根据经历该事件时的心理感受分“未发生、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进行评定,累积各事件分值为总应激强度。

1.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4] 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

1.2.4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4] 涉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能采取的不同态度和措施,为自评量表,有不采用、偶尔采用、有时采用和经常采用4种选择(相应评分为0,1,2,3),结果为积极应对平均分和消极应对平均分。

1.3 方法 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并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调查技巧。尊重大学生个人隐私,采用按专业班级集中,独立填写。发放调查问卷2 617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 564份,问卷的合格率为98.0%。

1.4 数据处理 将调查资料量化,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自杀意念 对“过去1 a内想过自杀”问题的问答,不符合的2 267人(88.4%),有些符合的247人(9.6%),完全符合的50人(2.0%)。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1.6%,其中 “完全符合”的为2.0%。

2.2 不同特征人群自杀意念报告率比较 不同性别、生源、专业的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学校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自杀意念的有无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引入变量的方法为向前似然比法,引入变量的标准P=0.05,剔除变量的标准P=0.10。朋友有过自杀行为、家庭成员有过暴力行为、负性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方式等是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获得的社会总支持是保护因素。见表2。

3 讨论

自杀行为从自杀意念、尝试自杀到自杀死亡逐步发展,虽然不一定连续,但自杀意念是自杀死亡的强危险因素[4]。约5%有自杀意念的人会发生自杀行为,而自杀之前约70%事先曾向亲友表达或暗示自杀意念[5]。因此,对自杀意念早期识别、积极干预能起到预防自杀的作用。

目前在国内对自杀行为标准的界定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上国内一些学者在报道自杀行为率的时候并没有指明自杀行为的发生时间维度,因此,即便是对同一人群,得出的自杀行为发生率的结果相差也很大。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大学生近1 a内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1.6%,此结果接近徐慧兰等[6]报道结果(14.6%),低于高宏生等[7]报道的大学生自杀意念率(35.5%),低于Choquet等[8]报道的法国13~16岁中学生结果(男生14%,女生23%)。

对自杀行为的态度是自杀意念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对自杀行为持赞成/理解态度者自杀意念的危险率是持反对态度者的8.28倍,与王玲等[9]研究结果一致。此次调查36%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中立态度,3%的学生对自杀持赞成态度,表明广州市大学生对自杀行为持比较宽容的态度。这是今后开展健康教育需注意和正确引导的问题。

社会支持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负性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朋友有过自杀,家庭成员有过暴力、喝酒、体育锻炼情况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提示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心理测试了解1 a内学生发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同时工作还需要做得更主动、更深入、更细致,更多地走进学生,贴近学生,把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向那类具有高危因素的学生,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从学校的角度来提高学生可获得的社会支持。

自杀行为的原因虽错综复杂,但可以从力所能及的范围入手,从可改变的社会因素入手,减少危险因素,提高保护因素,最大限度预防自杀。

4 参考文献

[1]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1999. Geneva: WHO,1999.

[2] PHILLIPS MR,YANG GH,ZHANG YP.Risk factor suicide in China: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Lancet,2002,360:1 728-1 736.

[3] NORDSTROM P,SAMUELSSON M,ASBERG M. Suicide analysis of suicide risk after attempted suicide. Acta Psychair Scand,1995,91:336-340.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5] 沈渔屯,主编.精神病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855-856.

[6] 徐慧兰,肖水源,冯珊珊.中南大学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4):288-291.

[7] 高宏生,曲成毅,苗茂华. 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 (9):765-768.

[8] CHOQUET M,MENKE H.Suicidal thoughts during early adolescents:Prevalence,associated troubles and help seeking behavior.Acta Psychiatr Sand,1989,91:170-177.

篇(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明确地指出:“教师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1]所以,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教育,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教育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生管理队伍、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起以培养学生主体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主的个性教育运行机制,根据个性教育目标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改革课程、教材、教法,优化教学内容,活化教学进程,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良好个性的人才。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途径入手。

1.建立有利于高职学生个性形成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宽松的环境是个性形成的重要外因。有了宽松的环境,高职学生才会自主学习,才会形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教育管理的角度讲,宽松的环境应建立在目标管理的基础之上,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行的大多是过程管理,各个环节管理过死,学生不能主动地学习和思考,这不利于学生优良个性的形成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实行目标管理,关键是建立科学的目标机制和评价机制,确立“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特殊发展,有特长学科(指文化学科),有特别兴趣(指音体美等方面),有特殊成果,[2]在充分尊重学生不同个性的基础上达到发展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目的。

2.构建适应高职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健康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必修课一统天下,它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的要求,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优良个性的形成。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施个性教育,必须结合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完成国家规定的统一课程、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建立和完善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举为内容的课程体系,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力求有创意、有特色,使整个课程计划与内容具有均衡性、创造性、灵活性与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优良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3.建立适合高职学生个性形成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标准的活动机制,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筛选出适合于接受高一级教育的学生。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人们对个性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也随之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考试制度越来越和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相悖。现代教育评价机制应该重视其教育,不再把评价对象看做是被动接受检查的客体,而看成参与评价的主体,把学生当做具有完整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和评估标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促进学生独特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展。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学生自评为主、他评为辅,让评价对象积极参与评价过程,重视评价的主观能动性,把评价过程看做是评价对象的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提高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评价和反思能力,[3]从而使评价能促进每个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良好个性形成的评价体系,也是高职院校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努力的方向。

4.以校园环境建设为依托,重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我们要在重视硬环境的同时,加大软环境建设力度。硬环境指的是办学物质条件,软环境指的是学校的精神风貌,即办学理念、宗旨、传统、管理、学风、教风、校风等,而这些与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分不开的。

篇(7)

一、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调查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状况,我们“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调查”课题组开展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辅以访谈法。共发放调查问卷420份,回收问卷389份,有效问卷367份。调查对象覆盖了南昌市8所高校的学生,分布在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调查内容涉及与大学生诚信密切相关的系列问题,如考试作弊、求职履历、就业签约、助学贷款和论文剽窃等。

二、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总体分析

1.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

第一,大学生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不高。“诚信”作为一种德性,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当前社会上对于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价并不高,而大学生对于自身群体诚信道德的认同度也不高。他们普遍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水平一般,与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不相符合。其中,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意识“强”和“很强”的学生只占了13.1%;认为“一般”的占68.7%;认为“不强”和“一点都不强”的占18.2%。访谈的结果也基本支持了上述结果。

第二,大学生对个体诚信道德认同度高。调查显示,尽管大学生们对群体道德水平的认同度不高,但对个体的道德水平却予以充分肯定。调查中有76.6%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仅有3.8%的学生明确承认自己不是诚实守信的人,有19.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完全是”诚实守信的人。这与他们对群体诚信认同度形成鲜明的反差。

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认为大学生诚信意识状况“一般”、“不强”和“一点也不强”的学生都有超过70%的人认为自己是诚信的人。可见,大学生在对于所属群体和个体的诚信道德的认同上出现了矛盾的心理。造成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他们对诚信行为的模糊认识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一部分人在作调查时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虽然本次调查是不记名的,但可反映出他们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不诚信的。

2.部分大学生对于诚信道德范畴认定不清。

在调查中,笔者对几个选项进行了交叉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承认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的学生中有67.0%认为自己是“诚信学生”,仅有3.9%的学生承认自己“不是诚实守信的人”;赞成作弊的同学中,居然有高达95.2%的人认为自己是“诚信”的人,没有人承认自己是不诚信的人;表示会在履历上造假的学生中,有66.7%认为自己是诚实守信的人,也没有人承认自己是不诚信的人;而选择“会毁约”的学生中,有82.0%的人认为自己是“诚信”的人。可见他们所谓的“诚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信,也表明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什么是“诚信”认识不清。

3.大学生在选择诚信的同时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

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视情况而定”、“无所谓”。如问及“你会伪装自己的履历吗”,有27.5%的被调查者选择“视情况而定”;问及“如何看待履历造假现象”,40.3%的人认为是“无奈之举,但也是不诚实的表现”,反映了被调查者的中立态度,既不肯定也不否定;问及“在与一个单位签约后,有一个条件更优越的单位要招聘你,你怎样选择”,有52.3%的被调查者选择“视情况而定”。其实他们的选择更多地是出于对自身现实利益的考虑,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们会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利益受到损害或出现新的利益诱惑时,他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可见,多数学生的“诚信”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定,带有强烈的功利倾向。

4.大学生诚信状况并不十分乐观。

在校园里,还存在着一些学风不正的现象,有的学生,抄袭论文、作业,盗用他人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拼凑实验报告和数据,考试作弊等;在其实习、求职、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像有的学生,将社会上流行的资格考试证书统统写入自己简历,虚构教育背景,也有的实习时对工作不负责任,给单位造成损失。大学生归还贷款率低是近两年来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学贫困生贷款是国家教育部和银行合作助学的一项义举,贷款利息由国家承担一半,即便如此,有的学生贷款时虽百般承诺,还款时却拖拖拉拉,甚至想方设法不还款,不仅丧失了个人的信誉,还给国家造成了损失。所以,缺乏诚信是这些大学生的致命伤。

三、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一)端正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基本评价。

首先对于教育者来讲,应端正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基本评价。要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诚信道德水平总体上还是比较好的,占据发展趋势的主流,并且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的“储备军”,其诚信道德水平应该也可能成为整个社会的表率。要看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认同诚信是大学生的基本品质之一,大学生中诚信品质极差的人只占据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处在中等水平。对此教育者要发挥教育的功能,以点带面、拉动中间群体促两头,正视大学生诚信的功利倾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观,让他们明白道德的诚信应该是发自内心、自愿的、不计功利的诚信,而不是以是否“利己”作为出发点的诚信,即要把诚信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操守、作为立人之本来追求。教育者只有端正了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的基本评价,才能真正实施诚信道德教育;而大学生只有确立了正确的诚信道德观,才能从思想上保障个体的诚信行为。

(二)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

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大学生诚信实践,通过诚信道德实践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学校和社会可以建立大学生诚信实践机制,设置诚信践行的模拟情境,组织大学生到一些金融机构切身体验经济信用行为。每个大学生只有从自身做起,自觉地实践诚信行为,才能增进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信任。大学生诚信道德观念的确立与道德实践是分不开的,只有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的要求,修正不符合诚信的思想、行为,才能使自己真正具有诚信的道德品质。

(三)设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在高校,要引入社会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设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对于诚信品质差的学生,则要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惩罚措施,如把不守信的学生记录在案,并相应进行道义和行政上的制裁。设立学生信用档案,可从年满16周岁及以上的学生开始。通过对个人诚信,如包括身份证、户籍、家庭情况、居住地、就读情况(考试、图书借阅)、助学贷款、就业情况(履历写作、合同履行)、工作单位、社会保险、信用简史、曾获得荣誉和处分、基本经历、学习成绩等建立类似贷款证的通用档案,由学校某一部门统一管理,供所在院校、就业单位以及各金融机构查阅,从制度上约束大学生的信用风险。

(四)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

篇(8)

同样,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其他信息纳入征信范围也缺乏合法性前提。这主要是一个个人隐私的界定和使用问题。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只规定了未经权利人许可而公布、披露他人隐私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但对什么是个人隐私、如何保护和披露没有进一步的规定。在没有获得法律授权之前,高校的征信行为多少有些盲目,并可能在未来引发侵权争议。

我国现在于上海、深圳、石家庄新华区等地建立了信用档案,事实证明,没有法律作为坚强的后盾,这些地方的信用档案无法显示出其应有的价值和威力,而且备受人们的怀疑。如,2002年6月14日的《中国青年报》以《将公民的不良行为上网对不对?》为题,对石家庄新华区的“社区信用档案系统”提出了质疑,原定推出的上海大学首份大学生信用档案也面临“难产”的尴尬。

地方立法中,上海已出台《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央行也有意将征信体系的建设尽快向全国范围推广,目前正抓紧制定有关征信法规,以规范社会征信机构业务经营和征信市场管理。反观美国,在它发达的信用体系背后是以《公平信用报告法》为核心的45项法律,对个人信用档案的收集和共享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鼓励诚实守信,对违反信用者也规定了具体的惩罚条款,同时也注意维护公民的个人隐私等正当权益。特别是《公平信用报告法》和《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这两项法律对个人信用档案的收集和共享及个人信息的使用做出了明确规定,是规范信用报告行业的基本法。①高校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贸然建档,有些把自己放在火上烤的意味。

二、高校尚不具备建档所需的物质支撑

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设要以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为基础,从信息采集到最终形成信用评估报告的整个过程花费不菲,并要有一定的通讯、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持。仅就这一点而言,目前我国国内许多高校尚不具备建设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客观条件。事实上,国内也只有少数经济、技术条件允许的高校开展了这项工作。

高校建档的资金从哪里来?易家言在他的《中国教育的尖锐问题:学校、市场和政府的重新定位》中说:“中国的学校实际是一级教育中的党政社团组织,它在办社会,它在发挥政府的职能,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校。高等学校除教育之外,其他的如政府和社会功能越多,内部结构就越复杂。组成结构本身和结构的运行需要支付成本,于是这些与孩子的教育根本无关的费用都要由越来越高的学费来承担。”

已建立的高校诚信档案相互之间并未实现完全联网,这种分散式的信用档案管理模式会产生的结果是,在建设初期,信用数据的采集任务浩繁、前期投入大、周期长,各个分散的信用档案管理机构很可能会不堪重负,重复投资严重。而建成后因为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留在当地的信用档案是否转出?如不转出,信用档案受到地域、时间限制,其功能被大大削弱。如转出,谁来承接?建档后实现动态管理还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高额的运行成本也是个难题。

大量的投入必定寻求回报,即征信数据的有偿使用可以鼓励高校建档,现状却是由于社会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产品的意识,我国对个人征信服务的社会需求严重不足,尤其是银行等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和实施风险管理时并不要求由公正的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进行评分,个人信用评估公司也就没有市场,无法商业化运作。投入了却没有产出,高校的建档热情能持续多久?

三、具体实施和监督环节存在的问题

1、征信数据的来源

以往由于信息长期被各行政机关封闭管理和分割使用,社会公众难以通过公开渠道获取个人信息,信用机构也无法以合法身份采集、加工和出售这些信息。近年来,上海市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颁布《上海市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上海市企业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等,授予信用服务行业协会信息采集权,打破征信领域中的条块分割,使上海成为全国最早启动个人信用征信的城市。在《上海市信用服务指南》中,征信信息的来源包括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其中,直接来源是被征信对象,间接来源包括行政和司法部门(工商、税务、统计、海关、技监、劳动人事、公安、法院等机关)、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商会、贸促会等)、媒体传播机构、与被征信对象存在业务关系的合作企业、金融机构、其他征信机构及被征信对象股东和附属机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解决了在全国范围内信息采集公开合法的问题。根据该法的精神,高校仅能选择从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中收集所需信息,而这些信息中又有多少与大学生诚信档案内容实际相关?即使相关,所载信息又往往与其他征信机构提供的信息重复。明确不重复的只剩学生在校成绩、奖惩情况了,这又与学生档案记载重复。那么,高校还有必要建立诚信档案吗?

2、采集内容的界定

哪些信息应纳入诚信档案,各高校不尽相同。一般包含个人基本信息、经济信息、操行信息、信用信息、大学生去向记录。但对这一界定存在争议。如,个人基本信息、经济信息中的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父母身份证号码、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在校期间的消费表现等,究竟是征信必需的可公示材料,还是纯粹个人私生活内容或个人隐私?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学生的信用表现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诚实守信等方面,与此无关的情况如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表现、学业成绩、专业素质等应排除在外,否则,就是学生的普通档案了。这也意味着信用和道德并不一致。对于道德和信用的关系,先期建立社区信用档案的石家庄市新华区坚持“一个人的总信用,应该包括他生活在社区中的方方面面,而在社区的日常生活中,信用的体现面之广,几乎可以包括道德的所有内容,道德就是对社会的承诺。”这样看来,信用档案几乎就等同于“道德档案”。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应当记入信用档案的呢?在这个问题没有水落石出之前所有的建档行为都具有相当的盲目性。

3、市场需求不足

最有可能青睐诚信档案的用人单位实际上对大学生信用档案的作用持保留态度。在招聘中,虽然企业对于员工的诚信问题相当重视,但不少企业认为,中国现有信用体系还不完善,仅凭一纸证书无法说明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市场对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漠然戳中了诚信档案的软肋:公平性。

4、如何实现公平

首先,诚信标准的公平。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由谁制订?制订者的权威性由谁授予?虽然通行的做法是诚信得分由学生个人自评、经由班委和学院双重审核并打分。一个大学生,诚信如何,到底谁最有发言权?是代表“管”方的班委和学院,还是他的普通同学?不解决这些问题,大学生诚信档案本身的客观性、中立性就令人怀疑。而一项充满悬疑制度,我们还能指望它推进社会诚信吗?

其次,在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中谁来监督信用的监督者(高校)?没有监督和竞争,谁能保证高校不产生寻租冲动?有人质疑,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诚信档案”很难不被形式化、庸俗化。

参考文献

[1] 《诚信档案可解大学生“诚信危机”?》,《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4月11日。

[2] 刘勇强:《美国的个人人信用档案管理》,《档案时空》2005年第四期。

篇(9)

二、加强地理专业大学生的实验安全教育

建立规范的实验安全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规范的实验安全规章制度是地理实验顺利开展的秩序保障。高校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实验开出的时间、地点,参与实验的大学生数量等制定适合学科专业的实验安全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实验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实验教师安全教育制度、实验人员安全责任制度、大学生实验安全守则、实验仪器规范操作程序、实验安全规范流程、野外实验安全守则等制度。此外还应建立安全监督机制,及时发现、排除安全隐患,对于违反实验安全的人员应尽快处罚,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只有建立规范的实验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让大学生在实验时严格遵守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正确掌握实验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明白实验的内容、操作程序和药品的性质及防护措施,才能确保大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达到地理教学效果。

开展系统的实验安全教育。人为事故是由大学生的失误而致,预防事故的重点在于强化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事故发生。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运用多种教育平台创新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地理实验安全教育,使大学生掌握全面、系统和科学的实验安全知识。安全教育和实验教学应融为一体,将实验安全教育内容规定为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集中授课,并将安全实验的相关制度和资料发给大学生学习,授课以形象教育方式为主,用实物演示、规范演示、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教育方式来提高教育效果,同时通过专题讲座、课后活动演练、教学公共场所海报、图片展示实验安全教育知识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加强大学生对安全实验知识的学习和巩固。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内容应全面,包括安全实验相关制度、实验安全规范操作规范、实验化学药品的使用规范、化学中毒、烧伤等事故的处理及防火常识的学习,内容应涉及大学生的身心安全、财产安全、出行安全等内容,以确保大学生对实验安全及防护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安全教育让大学生明白遵守安全守则,规范开展实验是保障自己和他人安全的重要基础。

实施实验安全教育考核机制。大学生系统地学习相关实验安全知识后,对相关的实验安全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大学生个体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一,对实验的机理、内容和安全知识的完全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高校实施实验安全教育考核机制,是指在大学生开展实验前必须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和考试,考核可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安排知识问答、场景模拟、应急处理等方式考核,并把通过安全考试做为准予实验的必要条件,实行安全教育结合实验的准入制度。对于缺考或考试不合格的大学生,应安排重修和考试,直至合格后才准进入实验室。通过系统的安全教育考核机制的实施,让大学生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让每名实施实验的大学生掌握相关实验的安全知识,确实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保障实验安全教育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安全事故。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023-02

基于网络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新模式由于具有交互性强、选择多、限制少、信息广、效率高等诸多优点而受到了各个高校的青睐,且多数学校已经掌握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技巧。但从该学习模式在高校的开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校软硬件设施滞后、教师辅助功效发挥不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限等,这些直接限制了该学习模式优势的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对网络化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进行研究,以促进该学习模式的进一步完善,为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也为大学生整个人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创建学习平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进网络英语学习平台的创建是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保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创建功能齐全、内容丰富、交互灵活的网络英语学习平台。

首先,完善功能。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创建应该在功能方面集视、听、说、读、写于一体,以方便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建立视听、口语、阅读、写作这四大模块。

视听模块强调学生视听体验,可以设置影视、歌曲、演讲等栏目。多种视听栏目的开设不仅符合学生个性化特点,还可满足学生各种兴趣爱好的需求。

口语模块的开设是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重点在于语音语调的正确性和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主要包括朗读、对话、翻译等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

在阅读模块中,学生可以选择名著赏析、语篇分析、阅读练习等专项内容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扩充词汇量,积累阅读技巧,同时也可掌握一些西方文化知识。

写作模块可划分为写作教程、短文写作、应用文写作等栏目,通过写作技巧的学习和各种文体的训练使学生知道如何遣词造句,如何用流畅而地道的语言写出漂亮的英语文章。

其次,精选内容。网络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造成了学生资源选择上的盲目性,进而对英语学习的有效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网络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应该根据各个学习模块精选交际性、实用性和多样性的各类学习资源,如奥斯卡影片、英美歌曲、BBC新闻节目等。并按内容、发音、语速等指标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选择层次相符的内容进行学习。

最后,强化互动。基于网络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平台的创建要关注多元化的互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也只有在不断的交互中才能熟练掌握它的交际技巧。人机互动、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是英语自主学习平台的三种主要互动形式。人机互动主要是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这就对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创建中的“精选内容”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师生互动通过在线实时互动来完成,以QQ、BBS、Net meeting为主要形式,学生可以通过QQ向教师咨询问题,教师可以通过QQ群组、BBS、Net meeting组织与学生之间某一话题的讨论和交流。生生互动是学生之间的交际和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学习小组或者QQ话题讨论组的形式让学生之间实时在线交流。

二、转变教师角色

在基于网络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所承担的责任会更大,扮演的角色会更多,因此,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是网络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关键。

教师作为网络英语学习平台的管理者,不仅要充分掌握和利用该平台的各种功能,还要优化和完善该平台的各种模块,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最佳的自主学习效果。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特征及实际英语水平,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给学生布置适量符合其兴趣爱好的学习任务,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动态性的观察,形成数据报告。通过对该观察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存在的各种问题,找到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功能上所体现出的缺陷,从而不断地完善网络英语自主学习模式。教师还需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中的互动功能与学生加强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能及时为学生解惑答疑,还增加了语言交际的机会。

同时,教师应该明白,信息时代下的社会各方面都是高速发展的,包括英语学习资料也是实时更新的,这就要求教师以学习资料提供者的身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根据某个英语学习项目收集、整理实时性又不失实用性的视频、音频、文本等英语学习资源,然后添加到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库中,当学生学习该英语项目内容时将学习资料提供给学生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敏感度,进而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构建。

评价者是教师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中不可缺失的角色,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保证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大学生网络英语自主学习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尤为重要,是教师作为评价者贯穿于自主学习全过程的主要途径。

在自主学习初期阶段,通过对学生英语学习技能及英语认知水平的诊断性评价,可以确定每个学生的起点,从而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真正体现网络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特点。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进度、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效果等进行的综合性评估,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记录、教师观察记录和学习效果评价三个方面。学生学习记录包括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学习反馈等,目的是展示学生的个人努力与取得进步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发现自己学习方法的不足。教师观察记录主要涉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对学生的访谈等,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发展变化,并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学习效果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三种形式。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促使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学生自评则是为了给其提供一个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机会。学生互评通常以团队的形式来实施,参与态度、沟通意愿、合作效力等是主要的评价内容。

三、提高学习能力

在基于网络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学生能力高低是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不仅需要自主学习能力,还需要信息素养能力,通过二者的结合,提高自己网络环境下的英语综合自主学习能力。

在大学生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学习资料的质量是学习效率提高的前提,因此,需要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以获得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信息素养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免疫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四个方面。信息获取是利用信息的前提,学生要知道如何利用各种搜索技术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英语学习资料,包括在网络学习平台中快速、有效地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学习资源。另外,网络海量信息中不乏负面和垃圾信息的存在,学生需要培养对不良学习资料的免疫能力。而信息整合能力是指学生按照“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对获取的英语学习资料加以分类,保证资源的实用性、正确性及价值性,以便将其吸收和消化,利用转化能力将其纳入自己的英语知识结构体系中。以上四项能力循序渐进,缺一不可,而这些能力也是学生毕业入职后终身学习的必备技能。

当然,在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综合能力中,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重中之重,应主要通过学习策略培训的方式来提高。教师要借助网络学习平台,结合英语学习内容进行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以及情感策略的交叉培训。在完成相关英语内容的学习时,也提高了元认知意识和情感调控能力,使学生养成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的良好自主学习习惯,为大学生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在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广阔空间。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学习策略进行重点培训,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英语自主学习技巧。

四、结语

基于网络背景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问题,但其发展趋势是不可逆变的。除了笔者所述的相关内容外,还需从资金投入、管理制度等方面促进其不断完善和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39-03

一、文献回顾

有关高职学生课业价值内涵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Eccles et al.等将其归纳为重要性、效用性、兴趣、代价等四个向度。前三项是正向价值,其值越高,则学生对该课业所赋予的任务价值越高,而代价为负向价值,若其值越高,则该课业任务价值越低。重要性是指做好课业与个人自我认同之间符合程度,当做好课业能够充分展现高职学生真实或理想的自我,则该课业任务符合其自我认同,从而该课业任务的重要性价值就会提高,反之,若一项课业不符合高职学生个人自我认同,则做好该课业可能不被认为具有重要性价值。例如一位体育专业学生可能认为学好统计学并不符合他作为作为体育专业学生的自我认同,因此他对统计学这门课业任务所赋予的重要性价值就会很低。不同学生个体,特别是不同专业的学生个体的自我认知不一,导致他们对同一课业任务的认同不一致,重要性价值判断就会存在很大差异。兴趣价值是指参与某项学习活动过程中得到的愉悦感以及对学习任务的喜好程度。Hidi和Baird及Schiefele研究发现,某项课业任务若具有一些特性,将可能引发学生对此课业的兴趣。比如,某一课业与个人日常生活相关,学习起来有愉快和切身的体会;或者某项课业学习时让人有“自主感”,学习起来会有愉快和成功的体验;或者某项课业的授课教师是学生认同的对象,那么学生会内化对方价值观而花较多时间学习,在不断提升课业成就的同时逐渐产生兴趣。效用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身的需求、欲望等得到满足的一个度量。经济学家用它来解释有理性的消费者如何将他们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够给他们带来最大满足的商品和服务上。Eccles & Wigfield认为效用性价值是由一门课业任务与学生个人长、短期目标相关的程度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利益所决定。若一门课业与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相关度越高,对其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越有帮助,则该课业任务效用性价值越高。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学习课业不是因为他对该课业有兴趣,而是因为这些课业跟他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很相关,从而该课业效用性价值高。这些长短期目标可能包括进一步深造考试(如专升本)、未来就业所需要的各种执业资格证书考试等。代价即成本,是指为得到某种东西或实现某个目标而付出的钱物、精力等,它包含有时间成本、金钱成本、精力成本、机会成本等。代价与课业任务价值呈负相关。顺利完成某门课业任务的代价通常包括必须付出的金钱成本、任务困难知觉及努力、无法同时进行其他有价值选择的遗憾、可能失败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等。同一学生个体在面对不同课业任务,不同学生个体在面对同一课业任务时都有不同的代价知觉。已有的课业任务价值理论研究,较为完整地勾画出课业任务价值的概念内涵,为后续的课业任务价值标准化测量量表的设计与衡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待完善和深化的地方在于,已有的课业任务价值理论均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进行探析,缺乏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作用介入,并且四个向度之间关系未能有效建构,在实践教学环节之中如何提升课业任务价值的分析还很缺失。

二、价值体系

在学生课业任务价值内涵的四个向度中,重要性价值是基础,兴趣性价值是动力,效用性价值是目标,代价性价值是推拉手,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不能偏废。首先,重要性价值是兴趣价值、效用价值和代价价值的物质基础,它为兴趣价值的培育,效用价值的体验,代价价值的衡量物质线索和保障。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时代特征和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和目标定位赋予重要性向度以新的内容,即注入核心能力培养矩阵这一概念。在高职院校里,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每个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首先明确该专业的核心能力培育矩阵,详细列出该专业学生在专科学习阶段,通过哪些课业学习,形成哪些核心能力,这些核心能力展开的具体要素体现,以及如何进行判定是否达成这一培养目标。某一课业,特别是那些专业主干课业,应该紧紧围绕该专业核心能力培育矩阵来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匹配师资力量。用核心能力培养矩阵来引导学生对所选专业的认知,对自我能力认知,用核心能力培养矩阵来激发学生课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加速职业定向的确立,用核心能力培养矩阵来厘清课业成本明细,降低课业成本经济、时间等代价感知,提高课业效用性价值。其次,课业任务的兴趣性价值是动力,它服务于其他价值目标的实现和提升。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高职学生课业任务设计要在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上,想方设法寻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围绕学生的兴趣焦点展开,随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移转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能力培养中形成兴趣,以兴趣的提升促进课业学习能力提升,课业学习代价降低,课业学习效果的提高,课业学习效用性最大化,并最终促进专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再者,课业任务的效用性价值是终极目标。它有效统领着其他三大价值,形成四位一体的有机整体。人才培养要立足于人才成长需求,而人才成长需求又往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密不可分。因此,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开门办学,广泛听取和持续跟踪地方经济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评价和期望,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和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核心能力培育矩阵。但凡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脱离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能力打造计划,都将注定是纸上谈兵、花拳绣腿。诚然如上所述,课业任务设计与实施应该紧紧围绕核心能力打造与凝练而展开,以重要性价值诉求为基石,但却不能舍本取末,为了打造能力而打造能力,为了培养兴趣而培养兴趣,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打造应该服务与服从于人才发展需要,也就是说,课业任务设计与实施要以效用性价值为统率。在追求不断提升课业任务的效用性价值的过程中推动核心能力矩阵的修订与再执行,课业兴趣的转移和升级,课业心理代价价值的降低。最后,课业任务的代价性价值是一支推拉手。一般来说,一个具有较大的重要性价值、兴趣性价值和效用性价值的课业任务,通常需要学生付出较大的课业任务代价才能得以实现。但严格来讲,课业任务的代价知觉较高时,并不必然降低重要性价值的感知,但有可能会减少兴趣性价值的效价,甚至阻碍效用性价值目标的实现,并最终降低课业任务整体性价值评价。反之,课业任务的代价知觉较低时,也并不必然增加课业任务重要性价值感知,但对培育和提升兴趣性价值,实现效用性价值是有帮助的,并对最终课业任务整体性价值评价有着正向作用。因此,课业任务的代价知觉对课业任务整体性价值评价有着正向推动和反向拉动作用的。降低课业任务代价知觉会为其他三个价值提升起到良好的和促进作用。

三、提升路径

科学有效的方法和路径是实现和提升高职院校课业任务总体价值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的课业任务管理既要厘清课业任务价值体系及其内在逻辑关系,更要不断探索优化实现和提升课业任务总体价值的方法和路径,将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加学生课业任务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发挥三个作用。三个作用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引领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推动作用、课业价值监测的支撑作用。每一门课业任务的设计、实施和调整修订,都要紧紧围绕和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核心能力建设矩阵而展开,充分发挥这一基础性、纲领性文件的指导引领作用。比如在设计和讲授市场营销这门课程时,就应该严格围绕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核心能力培育矩阵要求来安排讲授内容、进度计划、授课方式甚至于教师选择。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课业任务价值提升工程的服务推动作用。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入加速转型时期,全社会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呈现多样化趋势。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在理想和现实、学业和爱好、个人和集体等关系的认知和处理上产生迷惘和困惑,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从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此外,充分发挥课业任务价值测量分析研究的晴雨表作用。研究制定大学生课业任务价值标准化测量量表,经常性开展大学生课业任务价值测量和分析,揭示影响和导致大学生学习动机低落、学业成就不理想的因素,为制定提升大学生学习动机、自信和成就,提高课业任务价值的对策提供技术支撑。

2.强化三个主体。三个主体即学生主体、教师主体、社会第三方主体。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仅仅当成受教育的客体,过于依赖教师单一主体,忽视发挥学生在课业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由于课业任务的顺利完成,是针对学生、通过学生、依靠学生,因此,要提高课业任务整体价值,就必须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够参与、愿意参与、善于参与到课业任务的设计、实施和调整修订的全过程中来,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想法,重视他们的需求。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并不否定教师传统主体的作用。大学管理者要未雨绸缪,做好顶层设计,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让课业任务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就必须做实、做深、做好实践教学环节。而做实、做深、做好实践教学环节,无论是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学师资还是教学结果反馈,都离不开社会第三方(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因而校外第三方主体的作用将在高职院校课业任务价值建设中逐渐凸显并变得越来越重要。

3.抓好三个环节。即课业任务设计环节、课业任务实施环节和课业任务评价环节。如上所述,高职院校课业任务设计环节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能力培育矩阵展开,舍弃一些过于艰深的理论内容,增加大量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内容。这一环节的管理关键节点是要做好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使实践教学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高职院校课业任务的实施环节既要继承过去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名师示范课、视频公开课等,又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围绕学生兴趣点,关注社会热点,点燃兴奋点,努力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两个方面启发和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积累与形成。课业任务的评价环节着力解决两个问题,学生的课业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和教师的课业任务组织实施绩效评价。着力改变过去那种以一个学生为单元、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课业任务评价单一方式方法,探索以学生团队为单元作总结性报告、毕业汇演、作品展览等新形式新方法,努力打造实用、有效、多元的学生课业任务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努力改变当前教师课业任务组织实施自评都说好,学生评不敢说不好,领导评不知道好不好的现状,将教师的课业任务组织实施绩效评价与学生的课业任务完成情况考核评价紧密结合,通过制度设计和组织建设,确保在“两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委员会、教师委员会、校外第三方委员会敢说真话、想说真话、会说真话。

4.坚持三个结合。即坚持科学规划和动态监测相结合、坚持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坚持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结合。在高职院校课业任务价值提升工作中,既要坚持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能力培育矩阵的科学规划设计,用这些纲领性文件来指导引领课业任务的开展,并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同时又要经常性开展大学生课业任务价值标准化测量和分析,发掘人才培养计划和核心能力培育矩阵中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相适应的要素并进行调整,增加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能力培育矩阵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从而不断提高课业任务总体价值。在具体组织实施课业任务的时候,既要坚持专业人才培养、核心能力打造的共性发展需求,又要适当兼顾部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尽可能提高每一位同学的课业任务效用性价值。此外,针对当前大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普遍偏低、逃课现象严重、学风涣散等问题,高职院校课业任务价值提升工程需要坚持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结合,通过优秀学长成长经验分享会等正面宣传教育和深入地方企事业单位观摩、实习等实践引导,帮助大学生培育课业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同时,对那些沉溺于游戏,荒废学业的学生,及时进行劝诫谈话和相应惩处,加大反面警示教育,努力促使所有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

参考文献:

[1]Eccles,J.S.,Adler,T.F.,Futterman,R.,Goff,S.B.,Kaczala,C.M.,Meece,J.L.,&Midgley,C.Expectancies,values,and academic behaviors,In J.T.Spence (Eds.),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J].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11):13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