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核医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使命:
建立一支能够弥补专业之间界限的研究团队,并创新医疗技术,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培训转化实践和先进技术。
(2)愿景:
通过有实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实践来简化新发现进入临床的过程,以改善全球健康状况。
(3)价值观:
正直,仁慈,责任,尊重,卓越和执行明确的目标。
(4)战略重点:
转化研究和教育基础设施;注重多学科领先技术平台;通过科研合作网招聘精英和专业员工队伍;创建一种支持全球协作和转化新发现的文化和网络;以调动社区为使命,通过研究来改变医疗保健。
1.2研究空间和设施
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占地面积40877m2,大楼共12层,150个实验台;医院内部有额外9290m2的研究空间。其中转化研究大楼拥有能够容纳90名主要研究员的开放实验室,拥有增强跨学科研究的核心设施,还拥有两个符合GMP认证的实验室,以制备临床级放射性药物、生物制剂和小分子研究的开展;拥有先进的手术模拟训练设施。该研究所拥有用于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所需的最先进影像设备。主要包括:拥有最先进的商用级SPECT,大口径MRI和PET;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体内多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场发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1台能建立放射性同位素的回旋加速器;在cGMP的放射化学实验室中有9个热室(铅盒化学实验室),用于生产放射性药物。研究所能提供20项核心尖端试验技术和数据分析平台,包括分子诊断学、蛋白质组学、流式细胞术、病理、生物医学信息学和生物统计学的支持、芯片和血清/组织标本库。
1.3研究资金和项目
2013年,研究所有1450万美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资金和3700万美元校外资助资金,总年度研发投入达到1.2亿美元。2013年底,研究所拥有840个临床研究项目,形成了10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炎症及表观遗传学、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经科学、移植免疫学、基因组医学、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的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积累,在癌症研究上形成了领先优势,成立了3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资助的多学科中心:创新癌症研究中心、德州纳米医学癌症中心和癌症发展系统化模拟中心;并形成了3个跨学科优势研究领域,包括纳米医学、系统医学与生物工程、转化影像。
1.4合作机构与人员
目前,研究所拥有270个成员和1400个具备资格的研究人员。美国国内合作伙伴主要有威尔康乃尔医学院、休斯顿大学等;国际合作伙伴包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在内的多个国家有合作。
1.5培训与教育
研究所高度重视科技教育与创新,使先进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和转化。目前拥有手术训练和虚拟医院设施、15个程序技能站、心胸手术室、3个研究手术室、无生命的技能实验室、视频编辑套件。负责监督500多名学员研究,具体项目包括:学术课程、本科生暑期学生计划、研究生2年培训实习、医疗研究项目、博士后培训计划、临床科学家与研究系列讲座、实习项目等。学员来自于美国全国各地合作大学以及国际合作伙伴。
1.6管理与运营
研究所实行董事会管理下的独立运营模式,执行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日常运营和管理事务,下设交流与对外关系办公室、辐射安全办公室、科研经费结算管理办公室、治理与学部事务办公室、资助和合同管理办公室、中心实验室运营管理办公室、休斯敦卫理公会学院、研究受试者保护办公室、科研技术管理办公室、技术转让办公室、科研权益冲突管理办公室。研究所重点管理领域包括:
(1)成员及资格认证管理。
包括科研资格认证、研究所成员管理、成员入职培训等。
(2)资助和合同管理。
包括科研经费审核。
(3)技术转让。
支持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临床;确定哪些专利、发明和其他知识产权可转化成商业产品和服务技术。
(4)科研权益冲突政策。
确保科研设计、实施、报告和公布的研究不会因实际或可能发生的冲突而失之偏颇。
(5)卫理在线研究技术倡议。
允许以电子方式提交的所有行政审查和批准、IRB、IACUC、赠款和跟踪、合同意见书等。
(6)研究受试者保护。
负责监督涉及使用人类受试者、动物或限制材料研究的审批程序。有关使用人类受试者、动物或研究生物制剂,经过机构审查委员会、机构动物伦理委员会、生物安全委员会的审核。
(7)技术攻关。
支持其研究人员自动执行管理流程,包括管理应用程序开发和实验室技术运作。
2对我国医院建立临床医学研究所的启示
2.1建立临床医学研究所是提升临床科研水平和学科综合实力的重要平台
(1)重视转化医学是建立临床医学研究所的根本。
转化医学是一个致力于克服基础研究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间严重失衡的医学发展的新模式,其意义及价值已引起欧美国家高度重视,美国已在近40所大学建立了转化医学中心。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将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研究为重点,促进了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和现代医学技术的创新。对我国医学研究机构而言,从传统的基础研究向重视转化医学研究转型,或是建立以转化医学为重点的临床医学研究所意义重大。
(2)注重成果推广和培训是临床医学研究所的价值体现。
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有较为完整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培训内容丰富,培训设施先进,拥有手术训练和虚拟医院设施、15个程序技能站、心胸手术室、3个研究手术室、无生命的技能实验室。这一战略发展理念更加体现了临床科研为临床服务的思想,这些硬软件设施保证了临床科研成果更加迅捷地向临床应用转化,直接产生生产力,为提高社会健康水平服务。
2.2重视学科交叉融合是综合性临床医学研究所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学科交叉融合是医学研究的重要趋势。
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有意混合传统部门间的界限,促进不同学科和背景的科学家团队进行合作和创新研究,以解决人类多个关键领域的疾病。学科交叉融合和整合创新也是当前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最先进的数字技术、纳米材料技术、全基因检测技术等,与各传统医学学科融合,将面临共同疾病和健康问题的不同学科整合在一起,协同研究和创新。学科交叉融合也是我国医院在设立临床医学研究所时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也使得在大型综合医院设立综合性临床医学研究所变得意义重大。
(2)引进先进设备和建立综合技术
平台有利于提高研究所运营效率和发挥资源优势。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一流的技术平台是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取得的卓越科研成就的重大保障。如该研究所拥有国家最先进的影像设备、符合GMP认证的实验室设施、最先进的模拟手术设备等,都是国内研究机构在建设思路上不具备的。共有的设备和技术平台也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对于高端、高成本的设备,更应该充分发挥其价值,这也是设立综合性医学研究所的意义所在。
2.3紧跟国际医学发展前沿和结合
各医院学科优势是临床医学研究所战略定位的关键
(1)临床医疗优势和研究所的品牌优势相辅相成。
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的一项重要启示是从PI管理模式到形成研究所的品牌优势。该研究所面向全院乃至全国开发实验室平台,建立840个研究项目组和10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再形成研究所的优势和品牌,逐步形成了系统医学、分子影像和生物工程、纳米医学3个领先研究领域,其研究和创新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医院在设立研究机构时,应充分借鉴这一管理理念和思路,开放实验室平台,实行灵活PI管理模式,结合医院当前各学科临床医疗优势,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凝练学科方向,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所的领先研究领域和品牌。
(2)临床应用广泛的核医学技术,如: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等。
(3)在临床诊断治疗、疗效判断、预后评估中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核医学技术,如:肿瘤核医学、心血管系统核医学、神经系统核医学。
(4)临床价值重大的核素治疗,如甲状腺疾病及肿瘤的核素治疗等。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从核素显像的原理,影像的分析要点、常见的异常类型、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核素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治疗后的防护,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给出实际病例,进行课堂讨论,积极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在考试命题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突出核医学的临床实用性。
2改进教学方法
进行多模式教学过去由于教学内容多,理论课时数少的矛盾,教师们更多进行了“填鸭式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教学,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提问、讨论等环节,使学生疲于接受教学内容,而难以及时消化吸收,导致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核医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动画、视频及文字资料生动逼真的融于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教学内容予以模拟,给学生们更为直观、深刻的影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平台。教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幻灯,将核素示踪过程完全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结合实际病例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大限度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学互动,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同时增强了教学效果。
3将核医学影像与其它影像学进行比较
体现出核医学功能显像独特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以放射学得理念学习核医学,特别强调解剖学的概念,例如在描述影像时,常用放射学概念,如“密度”、“信号”等,因此,授课时,我们特别将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进行对比,在总论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成像原理的不同;在各论教学时再进行比较教学;例如心肌灌注显像是核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主要目的是评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及程度;而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简称冠脉CTA)也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手段之一;我们将二者进行比较教学;冠脉CTA检查的是冠状动脉的解剖学改变,即冠脉有无狭窄、钙化及肌桥,并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理论上冠状动脉狭窄可致心肌的血流灌注减少,但由于机体有着强大的代偿机制,并不是所有冠脉狭窄、斑块及肌桥都会出现心肌缺血或梗死,因此,冠脉CTA并不能显示冠脉疾病引发的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然而这恰好是心肌灌注显像的特长。心肌灌注显像观察的是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通过心肌放射性分布的多与少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的多与少,而心肌细胞聚集放射性的多少取决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灌注量,即心肌灌注显像反映的是冠状动脉狭窄这个病因所导致的结果-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范围及程度,从而判断预后,并可评价冠脉支架的疗效。这好比是水渠与稻田,冠状动脉好比是水渠,心肌好比是稻田,水渠有问题不能代表稻田的灌溉不好,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稻田里的麦苗是否长的好,即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见冠脉CTA所提供的是解剖学信息,心肌灌注显像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二者分别反映了一个疾病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进行评估,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4紧随现代医学发展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及时跟进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动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影像学已从单纯的形态学诊断发展为形态与功能成像并重,并着眼于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分子影像学代表了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核医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分子核医学取得了显著进展,带动了肿瘤核医学、核心脏病学及神经核医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核医学图像模糊、解剖结构欠清晰的难题;PET/CT、SPECT/CT图像融合一体机的使用,使核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另外,随着现代临床医学及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有些传统的核医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甚至被淘汰了;同时,随着核医学仪器及放射性药物的发展,核医学中新的内容层出不穷,我们需要及时跟进核医学的发展,将核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及时补充到教学中,突出核医学先进性及实用性,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重点讲解这些内容,例如:随着PEC/CT的广泛使用,正电子显像成为了核医学研究热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正电子显像的显像原理、临床应用价值就成为了新的重点内容;这样更贴近临床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们及时跟进学科发展新动态,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更合理自如的运用核医学知识为临床服务。
5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2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多模式教学
过去由于教学内容多,理论课时数少的矛盾,教师们更多进行了“填鸭式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教学,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提问、讨论等环节,使学生疲于接受教学内容,而难以及时消化吸收,导致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核医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动画、视频及文字资料生动逼真的融于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教学内容予以模拟,给学生们更为直观、深刻的影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平台。教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幻灯,将核素示踪过程完全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结合实际病例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大限度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学互动,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同时增强了教学效果。
3将核医学影像与其它影像学进行比较,体现出核医学功能显像独特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以放射学得理念学习核医学,特别强调解剖学的概念,例如在描述影像时,常用放射学概念,如“密度”、“信号”等,因此,授课时,我们特别将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进行对比,在总论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成像原理的不同;在各论教学时再进行比较教学;例如心肌灌注显像是核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主要目的是评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及程度;而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简称冠脉CTA)也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手段之一;我们将二者进行比较教学;冠脉CTA检查的是冠状动脉的解剖学改变,即冠脉有无狭窄、钙化及肌桥,并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理论上冠状动脉狭窄可致心肌的血流灌注减少,但由于机体有着强大的代偿机制,并不是所有冠脉狭窄、斑块及肌桥都会出现心肌缺血或梗死,因此,冠脉CTA并不能显示冠脉疾病引发的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然而这恰好是心肌灌注显像的特长。心肌灌注显像观察的是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通过心肌放射性分布的多与少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的多与少,而心肌细胞聚集放射性的多少取决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灌注量,即心肌灌注显像反映的是冠状动脉狭窄这个病因所导致的结果-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范围及程度,从而判断预后,并可评价冠脉支架的疗效。这好比是水渠与稻田,冠状动脉好比是水渠,心肌好比是稻田,水渠有问题不能代表稻田的灌溉不好,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稻田里的麦苗是否长的好,即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见冠脉CTA所提供的是解剖学信息,心肌灌注显像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2],二者分别反映了一个疾病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进行评估,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4紧随现代医学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及时跟进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动态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影像学已从单纯的形态学诊断发展为形态与功能成像并重,并着眼于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分子影像学代表了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核医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分子核医学取得了显著进展,带动了肿瘤核医学、核心脏病学及神经核医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核医学图像模糊、解剖结构欠清晰的难题;PET/CT、SPECT/CT图像融合一体机的使用,使核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另外,随着现代临床医学及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有些传统的核医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甚至被淘汰了;同时,随着核医学仪器及放射性药物的发展,核医学中新的内容层出不穷,我们需要及时跟进核医学的发展,将核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及时补充到教学中,突出核医学先进性及实用性,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重点讲解这些内容,例如:随着PEC/CT的广泛使用,正电子显像成为了核医学研究热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正电子显像的显像原理、临床应用价值就成为了新的重点内容;这样更贴近临床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们及时跟进学科发展新动态,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更合理自如的运用核医学知识为临床服务。
作为“相约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之一,《蔡国强:我想要相信》大型个人回顾展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美国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和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收录的作品来自欧美及亚洲等多所美术馆及私人收藏,几乎均未在国内展示过。据了解,展览期间中国美术馆将保持原有参观规定,观众只需购买一张20元的门票,就可以参观包括本次展览在内的馆内所有展览。
“这是我作品迄今在国内最大规模的展示。”蔡国强说:“《我想要相信》的主题为观众留下一个窗口,与我进行对话。”作品采用了多种独特的媒材:以铺设在纸上的火药引燃后形成的火药草图,通过影像、照片和预备草图来记录在特殊场所进行的爆破计划,大型装置艺术,通过照片记录的社会项目……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来自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亚历山德拉·孟璐介绍说,展览以年代顺序和不同主题为线索,力求展示蔡国强卓越的创造力和出众的视觉及概念语言。
北京是蔡国强全球巡展的第二站。“在第一站美国纽约的古根海姆美术馆,蔡国强受到极高的礼遇。”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吕军说,策展人撤掉了包括毕加索在内的所有名家的作品,腾出3500多平方米的空间,主办了这场有史以来中国艺术家在美国美术馆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个人展览。
“蔡国强名副其实地打破了我们时代艺术创造的公认标准。”纽约古根海姆基金会主席托马斯·克伦斯评价说,“他自由无羁地从古代神话、军事历史、道家学说、革命策略、佛教哲学、烟火技术、中医等活动中取材,他的艺术是社会能量的一种体现。”
美术馆充满创造能量
蔡国强的创作来源于对不同事物的思考和渴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擅用火药进行爆绘创作。展厅内展示的影像绚烂喧闹,火药草图却静谧安详,呈现给人们的是科学和艺术的壮观融合。用蔡国强的话说,“要让整个美术馆充满创造能量。”
1号展厅内长33米、高4米的大型火药爆绘画《历史足迹:为北京奥运作的计划》将北京奥运开幕式上29个巨型足印绽放的历史瞬间凝固了下来。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介绍说,这是8月12日蔡国强特地回到家乡泉州为本展制作的作品。
在蔡国强火药爆绘画中,最大的一幅是蔡国强2006年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馆所作、面积达162平方米的作品《同文、同种、同根生》。在第9展厅播放的影像中重现了作品的创作过程:用火药在特制的大麻纸上爆破,炙烧成画,并运用LED灯光艺术和电脑技术控制,将180个百家姓显像在壁画上,与榕树交映显现出奇妙的图腾。
第9展厅内展出的《欢乐颂》格外引人注目,因为这是蔡国强《为APEC作的计划》十四幅草图中的一幅。2001年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蔡国强负责设计烟火秀。他爆绘出的十四幅手制草图在香港嘉士得拍卖会上以7424万元港币卖出,成为史上最贵的中国画。
有一个场域,就能变出艺术
2加强各个科室间的沟通和学习
临床指南除了包含内科学内容,还含有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诊断学等学科知识。临床实践指南引入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实践教学中,能促进各学科间沟通和学习,促进学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加强学生对临床各学科的联合理解和联合运用。部分指南中提及的先进的实验室检查,很多医院没有此检查项目,更加需要检验科和临床科室进行沟通、交流。检验科能了解到某项实验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发展检验科的业务。临床科室也能了解某实验项目的可行性。通过各科室的相互协作,提高医院实验检测水平,又能提高诊疗技术。如:①甲亢的治疗,可选用抗甲亢药物治疗、碘131治疗、手术治疗。就一个病例而言,就需要外科、放射科、内科相互沟通,才能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案。②嗜铬细胞瘤,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在诊断和治疗,需要内分泌科、心血管科、外科相互参与,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
3强化基础知识
临床指南除了包含临床学科内容,还含有药理学、诊断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知识。临床实践指南引入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实践教学中,能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融会贯通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并能灵活运用诊断等基础知识,有助于指导治疗。临床工作中,也能促进相关科室业务开展。如:ATA甲亢指南中,诊断部分提及多种实验室检查,而临床医师对实验室的检查方法、原理、结果都难以掌握和理解。通过检验科人员的指导,才能更好地使用实验检查。深入理解各项检查,能提高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学生才能理解检查项目的重要性。
4及时更新知识内容
目前,有部分医院、科室、相关学术会议组织相关医护人员、研究生开展指南的学习,有助于业务水品的提高和知识的及时更新。如: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目前的部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内科学教材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药物替代治疗中,仍将甲状腺干粉列入治疗药物。但由于甲状腺干粉制剂生物效应不稳定,已不推荐使用。通过这样指南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知识。②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现在还可以看到地区医院的诊断中写到Ⅰ型糖尿病。诊断命名更改超十年了,还有地区没有更新。治疗方面每年更新,就更需要及时学习、早日运用,给患者带来福音。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求论文资料详实、内容先进。科学性是医学论文的生命。如果论文失去了科学性,不管文笔多么流畅,辞藻多么华丽,都毫无意义,只能是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资料详实,指论文内容、材料、结果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能够经得起科学的验证和实践的考验。要对每一个医学概念、数据等准确无误的理解和运用,坚持唯物辨证法的立场,实是求是,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到立论客观,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不能主观意断,更不能为达到“预期目的”而歪曲事实,伪造数据。
内容先进,要求论文理论和实践水平能够代表当今国内外医学发展水平,如果失去了这一点,论文也就失去了价值。
(二)创新性
创新是医学论文的灵魂。能否为促进医学发展作贡献是衡量论文水平的根本标准。医学论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创见、新观点。医学论文不同于教科书及综述讲座之类的文章,而是在于学术交流,报到新发现,发表新方法、新理论。因此在内容中必须突出“新”字,对于已为人知的观点不必复述,而应突出阐明自己新的观点。
(三)理论性
医学论文不仅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总结,而且是一个在创造的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记录或实验报告,而应提炼出指导医学科研活动及临床实践的经验教训,发现规律,并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
(四)简洁性
医学论文要求简洁,这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需要各种修辞手段和华丽的词藻,它要求行文严谨,重点突出,文字语言规范、简明,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就不用两个字,不滥用同义词和罕见词。文章尽可能简短,材料方法部分应简明扼要,结果部分可用较少的图表说明较多的问题,讨论部分不赘述已公认的东西,不重复已有的讨论。总之,用最短的文字说明要阐述的问题,以减少阅读时间,使读者用较短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
(五)逻辑性
在已经实施或即将实施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的14所医学院校中,有7所院校的课程改革针对五年制医学生,有3所院校的课程改革针对七年制医学生,有3所院校的课程改革针对八年制医学生,还有1所院校在不同学制的临床医学生中挑选50名学生组成一个试点班。课程整合后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尽管实施课程改革的院校部分已经尝试采用形成性的考核评价代替终结性考核,提出新课程体系培养的医学生在某些方面优于旧课程体系,但均为阶段性考核手段,缺乏对课程改革的长期效果评价。另有一半左右的医学院校尚未进行课程改革后的效果评价。
议论是源自于疑问,有所疑才有所问,有所问才有所议,有所议才有所论,有所论才有所思,有所思才会有所获。所以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要注重设疑,精心设疑、巧妙设疑、合理设疑,结合教学内容,以疑问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将课堂气氛推向活跃的顶端。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更是引导学生议论的始发点。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7册中的《年月日的认识》这一课时,就可以采取疑问导入法,来营造一个学习议论的氛围。教学时,教师并未一上来就告诉学生们年、月、日所代表的时间概念,而是通过疑问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教师问:请问同学今年你几岁?学生1说:10岁;学生2说:我11岁。教师又问:请问你记得你庆祝过几次生日吗?学生1说:10次;学生2说:我11次。教师接着提问:为什么呢?你是怎么记住的呢?学生答:因为每年都会过一次生日,一岁代表一年,多少岁就代表了多少年,多少年就代表过了多少个生日。教师说:非常正确!可是现在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小强今年11岁,但是他却只过了3次生日,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们都觉得“疑团重重”,生活了11年,怎么会只过了3次生日呢?这时,教师再顺理成章地引出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疑惑现象和问题瞬间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答案。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了学习动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让其迅速集中思维;并且铺设了教学桥梁,衔接了新知与旧知;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情绪、营造了课堂气氛,为下一步的“议论”埋下伏笔。
二、疑问促思,引导自主、合作、探究
疑问导入,为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接下来教学时教师要精心铺设疑问促进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议论,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议论过程是一个真理越辩越明、是非越辩越清的过程。数学中的许多问题,虽然答案一致,但是解决的方法和思路却多种多样。教师不妨抓住这些问题,给学生留下更多自主思考、议论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广袤的知识海洋里自由驰骋,让学生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议论环节中拓展思维、增长知识、提升能力。
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7册中的《认识分数》这课,教师就可以充分地运用以疑问促思考、以疑问促议论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边做边设问,让学生边做边思考。学生们每人手中都准备有几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将其中一个长方形对折,并将对折后的一半涂成红色,问:长方形中的红色部分用分数怎么表示?然后将另一个长方形斜线对折,将对折后的一半涂成黄色,问:这个长方形中的黄色部分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们可以一边自学课本,一边与同学进行讨论,探究这样的情况用数学语言如何表达。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们很快就会找到答案,原来以上两种情况用分数表示都是1/2。那为什么都是1/2呢?1/2中的“横线”叫做什么?横线上面和下面的数字分别应该叫做什么呢?分数的书写规律是什么呢?如果将对折后的长方形再继续对折、涂色,用分数又该如何表示呢?通过这样的疑问设置,由浅到深、层层递进、循序渐进,教师将教学一步步地推向深层次。通过富有启发性的疑问来激发起学生思考和议论的兴趣;在通过适当的“议”和适当的“论”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消化。
三、适时点拨、正面评价,深化“议论”结果
由此,不能埋怨一百多年来医学理论的迟缓发展,也不能责怪当今的医学科技不发达。究其根本的原因,笔者认为还是世界两大医学体系——中华医学和西方医学目前未能真正地融会贯通,所以不能形成合力以对付病魔和提高人类自身的健康素质。
然而,通过中国对中医药伟大宝库半个世纪的发掘、整理和提高,可以说中华医学已经开始迈入脱离虚玄理论,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了——这就是即将崛起的现代中医学。后者通过崭新的生理应激理论,已经能够基本说明中医的科学性、规律性、诊治法则和临床效验。与此同时,对于生理应激理论十分陌生的西方医学来说,也存在着一种继续前进的机遇,从而在诸如现代人体平衡理论、人体机能状态分类、亚健康问题、诊治对策等方面,获得崭新的认识和有益的进步。如是说,以往难于融洽的中医学和西医学已有了一个共同的结合点,这就是当今世界医学界都应关注的生理应激理论的意义所在!就此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1中国经络科学研究成果的启示
众所周知,经络学说是中医学最为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在中医典籍及现代研究中,对经络有着各式各样的描述和阐释,真是莫衷一是。但是其中有一套学说逐渐脱颖而出,这就是在1986年9月北京召开的“中国针灸学会经络研究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上,笔者正式宣读的经络本质的“血管及其神经学说”。此学说坚持了古代医家的一贯思路,合理地揭示了经络的主要物质基础就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
上述见解,别以为对西医学来说尚属已知结构,但其中却存在有许多的未知认识:例如交感性神经的节段性规律、交感性神经在体表-内脏双向联接中的作用、交感性传入神经的生理属性、交感性神经的感知及与大脑皮层的关系等等。然而根据笔者大量文献资料的论证,我国医家在公元前就发现了脉及支配脉管的交感性神经,并被称为“经脉”或“经络”。解析后来看,它的结构及功能在古代经络学说中阐释的明白清楚,应用的得心应手,并使中华医学在上述领域已经独领两千多年。
深入地说,经络这种人体结构具有流动性和感知性的属性,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为主要基础的功能性表现;循经感传及慢速性是交感性传入神经基本的内脏性感知功能;“心胸内关谋”,“肚腹三里留”等经验反映了交感性神经潜在的特异性节段联系;针灸经络穴位所导致的神经-体液性调节,是由于激活了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以及中枢下丘脑所形成的,后者也是一种血管-神经复合结构,具有交感神经系统中枢和垂体门脉系统的双重作用。如此等等,科学地说明了经络的许多低级属性及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调节作用。追溯这些原因,可以在环节动物如蚯蚓水平发现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的雏形,并且在人体内现存的交感神经干(链)就是这一进化的痕迹。有关这个问题的详细论证和具体说明请参见笔者专著《现代针灸学概论》一书[1]。
这里不得不指出的是:在当今世界的医学研究中,躯体性神经及大脑的意识支配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经络本质的研究而显得事倍功半,并且还延缓了人体生命科学的深入研究。这是揭示经络本质的另一种意义或启示。
2生理应激理论的发展
在人类探讨自身生命规律的时候,不能不提及西方医学近200年来研究人体平衡理论的经典过程。19世纪里法国伯尔纳(Bernard)提出了以循环系统起核心作用的“内环境”学说,20世纪初美国坎农(Canmon)提出了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为中心的“稳态”学说。在1956年加拿大病理学教授赛里(Selye)提出了以交感神经-肾上腺皮质系统为中心的“应激”学说。这种应激被认为是机体对不良刺激或应激情境的反应,并具有保护性和适应性的功能防卫反应。所以,这种应激学说的特征是可以包含三个反应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的一般适应综合征。至此,现代神经-体液理论已经比较深入了,但就学术系统来说,仍给人难以自圆其说的遗憾。
然而,当人们关注中华医学传统经典的时候,当中西医结合学者审视古论的时候,许多灵感可能就会不期而至。正如前述,“经脉”、“络脉”、“气血流注”、“阴阳平衡”、“五行生克”等等,可以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古代朴素的神经-体液调节的雏形。特别是在1963年,中国著名的生理学泰斗蔡翘教授在赛里应激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理应激”的概念[2]。这种生理应激强调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从刺激反应恢复到原来正常状态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过程。由此可见这与赛里应激有着根本的不同,即后者一般被视为“病理应激”。这种不同似乎并未引起西方医学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在中国却很早很默契地被用来认识针灸针麻的调节原理了[3]。
深入地说,针灸针麻的实施非常符合生理应激的概念和过程;同时,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生理应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笔者的系列研究还证实:针灸针麻术所导致的机体反应基本上是在如下七个系统中进行的:交感神经系统、血管系统、血液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脏系统。这七个系统不仅是针灸针麻调节原理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整个机体维持体内生理反应和病理反应的基本单位,因此可以统称为生理应激系统。站在人体生命科学的高度还可发现,这个大系统也是人体生命机制的基本调节系统,或经常被人们誉为“生命力(又称为内驱力)”的系统。
解剖生理学指出,血管系统作为血液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等的传输基础,应该是自环节动物以来最基本的生物结构。交感神经系统可以在中枢痛觉调制系统的调控下,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神经递质调节着血管系统、内脏系统。特别是中枢中的下丘脑,不仅是典型的血管-神经结构,执行着调节垂体门脉和高级中枢植物性神经功能的重要功能;并且也是公认的表现出生命力及维持生理稳态的必需结构。例如在环节动物的血和血管开始构成为一个闭锁性的循环系统,与此同时也才开始具有了由若干神经节组成的链状神经系,这样两者就可以在保持内外环境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联系到实验研究已证明了经络具有的许多低级生物属性,所以笔者有理由认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核心理论的经络学说,可以说在结构布局和调节功能两方面,实际上早已勾划出了一幅神经-体液调节理论的原始画卷。现代研究也已经揭示了经络气血的重要物质基础,即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竟在生理应激状态中起着枢纽样的作用[1]!由此不仅展现了中医学现代化的良好条件,而且也促进了现代医学的成熟发展。
3现代医学理论的重大进展
例如至今尚属天下难题的现代人体平衡理论,在中医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人体平衡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到生理应激理论就可以这样总结出来了:以血管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为枢纽的生理应激系统在维持和调节机体内、外平衡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体内平衡是系统性调节的结果。其中枢纽的作用已由中国古代经络学说所全面阐述,其中的系统性调节即是组成生理应激系统的七个子系统之间的平衡或再平衡。由此比较西方医学研究中只强调单一结构的弱点,中华医学的整体观更能全面地认识人体的生命机制了。
这一成果再结合到中医体质学说关于“视人五态乃治之”的思想,现代中医学还创新地提出了现代人体机能的五种状态,即生理状态、代偿状态、生理应激状态、病理应激状态、衰竭状态。这一突破不仅真正体现了古为今用,也使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观前进了一大步。特别是在诊治过程中,如果不仅知道病因(这是西医的长处),而且也知道患者所处的状态(这是中医的长处),那么就会使整体诊断更准确,个体治疗更贴切。因此以中西医结合为特征的现代中医学还提出了崭新的复合诊治法[4]。
又例如时下人们喜欢谈论的所谓“亚健康”(又被称为“半健康”或“第三状态”)。很多人都为处于如疲劳、睡眠欠佳、消化不良、多汗、易怒或易忧郁等等状态而苦恼。目前“亚健康”仅仅定义为无病与有病之间的状态是既空洞又不准确的。显然西医学和传统中医学都没有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然而,现代中医学采用的现代人体机能状态分类法,就将“亚健康”归为“生理应激”状态。这即是在平常态、代偿态、生理应激态、病理应激态和衰竭态等五种状态中的第三状态。其中既明确了“亚健康”在整体上所处的生理病理状态,又在经络辨证中也有利于病或证(态)的转归分析。这样不仅使现代中医学既有了传统中医的特点又有了现代医学的特点,而且使中医药和针灸成为了调节和治疗这种状态的最佳疗法。
4小结
中国进行医学现代化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其中的重大步骤就是非常开放地把西方医学也当作主流医学之一,并与中华医学并驾齐驱。与此同时,在中国古代医学丰厚的理论阐述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传统医学的科学内核一旦被破解和揭示,就会升华传统医学达到质的突破—这就是现代中医学的企求和目标!
通过本文对生理应激理论及其应用的初步介绍,特别是已经在现代针灸学的理论和临床中的成功应用[5,6],说明了应用这套科学的“大理论”来指导现代中医学的总结和应用是非常可行的。站在世界医学的高度,中医学现代化的进程,不仅仅是中华医学的巨大进步和荣光,而且也是现代医学的催熟剂和完善机遇。而今,具有中国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生理应激理论已经明明白白地摆在了大家的面前了!如果讲究科学发展观的管理层和医学界能抓住这一重大契机,那么在中西医真正结合之际,就能展示现代神经-体液理论的应有进展,就能展示世界现代医学体系的最新模式,就能展示保障人类健康的最佳方案,也就能早日展示人类“医学大同”的理想蓝图!
【参考文献】
1袁其伦.现代针灸学概论.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
2蔡翘.Selye应激学说与生理应激.生理科学进展,1963,5(1):1.
3袁其伦.现代针灸学的理论与临床.香港:华杰国际出版有限公司,1997.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33-03
【Abstract】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four kinds of pragmatic meaning in literary works.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clos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analysis of the words’ pragmatic meaning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
【Key words】Pragmatic meaning Explain Reconstruction
一、引 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文学之所以是艺术,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文学语言在语境的限制下能够产生仅适合于上下文环境的语用意义。因此,即使在机器翻译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学翻译依然是机器翻译的盲区。究其深层原因,乃是由于电脑虽然“脑容量”巨大,但却无法应对文学作品中鲜活灵动的语言和言语当中所浸染的语用意义。决定语用意义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语言的使用环境,主要指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一是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因此,语用意义可具体划分为联想意义、情感意义、社会意义和修辞意义。本文拟就文学语言和言语中的这四种语用意义在翻译中的阐释和重构问题进行探讨。
二、联想意义的阐释和重构
联想意义是指词语因其概念意义而在语言使用者脑海中引起的联想。词语的联想意义反映了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正因为如此,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言中所具有的联想意义往往有天壤之别。例如,“玉”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珍贵高洁的品质,端庄秀美的容貌,因此中国女性的名字常常包含“玉”或是其他意为“美玉”的字。然而其英语对应词“jade”一词在英语中指女性时往往隐含有“”、“不名誉的女子”之意。由此可见,由于思维方式和文化积淀的不同,翻译中许多看似对应的词语往往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对于这样的词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阐释,就会止于他们的概念意义而失其联想意义,造成译文的貌合神离。例如,“吃醋”在汉语里含“嫉妒”之意,而英语中与之相对应的“vinegar”则常表示“脾气坏”、“不高兴”,与汉语相异。例如“His retort was delivered with a strong note of vinegar.”(他用非常不快的语气进行了反驳)。[1]再如“布衣蔬食”在中国古代意为“朴素简单的生活”,但是,如果将其简单的译为“wear cotton clothes and eat vegetable food”,西方读者恐怕不会领会其中的联想意义,相反,还可能产生错误的阐释。因为“素食”现在早已经不是穷人的专利了,国内外许多富人的减肥食谱上写的正是“素食”。所以,如果要反映汉语文学作品当中的“布衣蔬食”,多数情况下我们得考虑使用“coarse clothes and simple fare”这一表述。[2]
在文学文本中,有意识地营营语言和言语的联想意义是作者创造文学审美要素的重要艺术书法。成功的文学翻译家总是会想法设法地在译本中再现作者的创造力,让译文读者获取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文本信息和审美体验。以《红楼梦》的两位翻译大家的译文为例。杨宪益、霍克斯两位翻译家对“红诗”的翻译各有建树,他们的译文各具特色。下面我们以杨、霍对小说中一首诗中富含联想意义的词语的翻译为例,说明阐释和重构词语联想意义的重要性。
原诗: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
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杨译:
Like drops of blood fall endless tear of longing,
By painted pavilion grow willows and flowers untold;
Sleepless at night when wind and rain lash gauze windows,
She cannot forget her sorrows new and old;
Choking on rice like jade and wine like gold,
She turns from her wan reflection in the glass;
Nothing can smooth away her frown,
It seems that the long night will never pass;
Like the shadow of peaks, her grief is never gone;
Like the green stream it flows for ever on.
霍译:
Still weeping tears of blood about our separation:
Little red love-beans of my desolation.
Still blooming flowers I see outside my window growing.
Still awake in the dark I hear the wind ablowing.
Still oh still I can’t forget those old hopes and fears.
Still can’t swallow food and drink, ‘cos I’m choked with tears.
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tell me it’s not true:
Do I look so thin and pale, do l look so blue?
Mirror, mirror, this long night how shall I get through?
Oh-oh-oh
Blue as the mist upon the distant mountains,
Blue as the water in the ever-flowing fountains.
原诗中,“红豆”、“春柳”、“画楼”、“更漏”等词都是经常用来表达相思之情的意象词。诗人对这些意象词的巧妙运用往往犹如画家之画龙点睛,能够增强整首诗的意趣和情趣,使诗歌的魅力倍增。因此,再现原诗之意象美成为这首诗翻译的难点和重点。可以看到,在重现原诗意象美问题上,杨译保留了“画楼”(painted pavilion)和“春柳”(willows)两个意象,但是失掉了“红豆”这个非常重要的意象,从而使汉语中以“红豆”喻“眼泪”的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无缘为英语读者所认知。霍克斯的译诗中没有出现“春柳”和“画楼”这两个意象,但是重现了“红豆”这个意象,把汉民族的思维成功地推介给了英语读者。所以,杨译和霍译可以说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三、情感意义的阐释和重构
词语除了传递信息外,还能传达作者或交际双方的情绪和态度,并唤起读者或听者的情感。这方面的意义我们称之为语言的情感意义。比如,“母亲”这个词令绝大多数人有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妇女”则趋于中性;而“女巫”却会让人产生厌恶的消极情感。这说明人们对词语的阐释不仅限于其概念意义,还有情感因素在里面。因此,译者在选择词语时,还得有意识地对原文的情感意义进行重构,努力做到言达其情。首先,译者应准确把握原语当中的感彩,防止在译文中加入译者个人的感情。
例如: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选集》第一卷)
劳伦斯和威沙特的译文:
Fight when we can win and run away when we can not.
外文出版社的译文:
Fight when you can win, move away when you can not win.[3]
很显然,“走”在原文中是中性的。相比较而言,“move away”比“run away”的感彩更接近原文的情感意义。其次,译者尚需明了,语言和言语当中的情感意义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和联想意义密切相关。正如上面所言,不同的文化有时会形成同一个词语的不同联想意义,并直接导致情感意义的差异。例如,Pragmatism一词最初介绍到中国时,指的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所以在汉语中用“实用主义”作为它的对应词,且赋予该词一定程度上的贬义色彩。但是如今,pragmatism在西方常常被美化为“一种用实验结果来检验命题真实与否的哲学方法”(《新威布斯特词典和词库》)。因此,如果将“我们不搞实用主义”一句译为“We do not advocate pragmatism”就会传递错误的信息。同样,“资产阶级自由化”译为“bourgeois liberalization”也是不妥当的,因为“liberalization”在西方是褒义词。为确保正确传达情感意义,在译文中加入修饰语进行限定是很必要的。按此方法,“资产阶级自由化”可以译为“bourgeois liberalization aimed at capitalist restoration”。再次,与汉语相比,英语中词语的情感意义更加依赖于它们使用的场合。换言之,相当数量的英语词语既可以是褒义的,也可以是贬义的。因此,翻译时语境就成为译者确定词语情感意义的唯一因素。这一点比较易于理解,兹不例示。最后,译者应该懂得语气词在传达情感意义时的独特作用。请看下面选自短篇小说《怪人》中的三个例句:
1.“hold you foot up ‘til I see how this is going to be.”
“You know my size,” he’d say”.
“你明明知道我的脚有多大嘛,”他说。
2.“Green’s your favourite color,” he’d snap, “talk about something else”
“你才最喜欢绿色呢。”他常这么不耐烦地说,“讲点别的好不好?”
3.Love!He loves what he sees in her eyes, and he sees himself there, twice over.
哼!好一个爱!他爱的只是从他眼里看到的东西,那就是他自己,而且是两个呢。
在例1和例2中,“嘛”、“呢”和“好不好”充分地表达出讲话人的不耐烦;而例3中的“哼”和“呢”则准确、生动地传达了原文的不满和愤怒之情。
四、社会意义的阐释和重构
社会意义指语言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使用时所形成的特有意义。在特定的场合中,语言使用者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以及文化程度、交际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语言的使用,从而反映出言语发出者不同的社会角色。由此产生的言语语体会产生风格上的差别,从而形成词语的语域范围。社会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语域的选择和配置,而这种选择和配置最终体现在词语的运用上。一个简单的英语句子“It was dark.”既可以译为“天黑了”,也可以译作“暮色四合”。决定译文的最终根据就在于这个句子所带有的社会意义,也就是它所适合的语域层级。下面所选例文充分说明了正确阐释词语的社会意义对译文信息重构所起的重要作用。
1.By god, I’ll knock the tar out of him! Nobody can touch my roommate! Know who I am? Elmer Gantry! Thash me!I’ll show um!
这段话出自一个酒鬼之口,所以他会把“them”说成“um”,把“thrash”说成“thash”。作为文学语言,翻译时译者须注意到这一点,用符合其角色和身份的选词再现原作的原味。请看译文:
老天作证,我非剥他――他――他们的皮!我的伙伴谁敢碰!还不知道我是谁吧?老子埃尔默甘特利!来惹我!那就瞧一瞧吧! (张经浩 译)[4]
2.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多乎哉!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
Then straightening up to look at the pass again, he would shake his head. “Not much! Verily, not much, forsooth!”(tr. Yang Xianyi)[5]
原文中,白话文和文言文同时出现在一起。这种语域的混杂构成一种修辞手段,生动刻画出孔乙己的迂腐气。杨宪益在翻译时,选用了两个英语古旧词“verily”和“forsooth”,把原文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在译文中贴切地重构出来。
3.“I doubt if you ever will see him now. It’s plain to me, he’s off.”
“Do you mean that he has deserted his daughter?”
“Ay! Mean,” said Mr. Childers with a nod, “that he has cut. He was goosed last night, he was goosed the night before last, he was goosed today…”
“在我看来事情很清楚,他已经溜了。”
“你是说他已经把女儿抛弃了吗?”
“唉!”齐尔德斯先生点了点头,“我是说,他已经一溜烟跑了。他昨天晚上挨‘嘘’,前天晚上挨‘嘘’,今儿又挨‘嘘’,这还能呆下去吗?”[6]
原文中的“off”和“goose”均为俚语,译文也适用极不正式的词语“溜”、“一溜烟”、“嘘”分别与之对应,符合原文所折射出的社会意义。
五、修辞意义的阐释和重构
语言的修辞美是人类所有语言的特征之一,而以在文学语言中为盛。所谓修辞,其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不仅仅限于我们平常所指的那几个有限的比喻手段。一切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为目的的种种规则及其变异手法都可列入修辞的范畴之内。换言之,文学意义上的修辞概念是指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客观存在着的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的规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一部(篇/首)文学作品时,不但要注意那些有意为之、特征鲜明的修辞手法,而且要敏锐捕捉那些无意为之、未曾成规的修辞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那些与众不同、违反常规的现象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正如罗丹雕塑的维纳斯一样,唯其臂断,方引众目。可见,真正的修辞也就是能引起读者注意的一切手法,并无什么规矩和界限。修辞美是文学的防腐剂,它能够让一部文学作品经受时间的腐蚀而千古流传。修辞美又是文学的金钥匙,它能够打开人们紧闭的心扉。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杜甫的“感时花溅泪”、“不尽长江滚滚来”,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寻寻觅觅”,的“原驰蜡象”、“山,离天三尺三”等无数文人墨客的妙文佳作,之所以能够众口相传,争相吟诵,无不与其中所洋溢的修辞美关系密切。按照《红楼梦》的译者霍克斯的话说,“翻译就是翻译原作中的一切信息”。修辞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艺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应当进入译者的翻译视野,以功能对等的形式存在于译文当中。试以双关修辞格的两个译文为例:
1.林黛玉道:“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杨译:“There’s no need to swear. I know I have a place in your heart. But whenever you see her, you forget all about me.”
霍译:‘There’s no need for you to swear,’ said Dai-yu. ‘I know very well that Cousin Dai has a place in your heart. The trouble is that as soon as Cousin Chai comes along, Cousin Dai gets forgotten.’
曹雪芹笔下的黛玉,不但心直口快、美丽多情,而且才华横溢、伶牙俐齿。这里和贾宝玉的对话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黛玉心里清楚贾宝玉的发誓出自内心,但是她心中那些许的对薛宝钗的防范之心又让她借着贾宝玉心中再无第二个妹妹的表白,将了宝玉一军。这里,“姐姐”和“妹妹”既各有所指,又各无所指,形成了奇妙的语义双关。杨宪益先生和霍克斯先生在各自的译文中对原文中的这处审美要素都有所体现。不同的是,杨先生译文少了一点原文所含的绕口的趣味,霍克斯的译文因为创造性地把“Cousin Bao”在这里临时转换为“Cousin Chai”,与紧接而来的“Cousin Dai”产生绕口之趣,因而在效果上更接近原作一步。但是与原文相比,两种译文都不是非常理想。
2.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林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里的。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薛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一瞧。”林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
杨译:
“Why are you standing there in a draught?” asked Baochai. “You know how easily you catch cold.”
“I was indoors until I heard a strange bird-cry. When I came out to look, it was only a silly goose.”
“Where is this silly goose? I’d like to see it.”
“As soon as I came out it flapped away.”
霍译:
‘I thought you were so delicate,’ said Bao-chai. ‘What are you standing there in the draught for?’
‘I’ve been in the room all the time,’ said Dai-yu. ‘I just this moment went to have a look outside because I heard the sound of something in the sky. It was a gawping goose.’
‘Where?’ said Bao-chai. ‘Let me have a look.’
‘Oh,’ said Dai-yu, ‘as soon as I went outside he flew away with a whir-r-r---’
原文中,贾宝玉因见薛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天然美貌,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动了羡慕之心,看得呆了,连宝钗递过来的串珠也忘了接。这个情形引起了黛玉的注意,就话里有话地用“呆雁”来挖苦宝玉,形成妙趣横生的双关语。从这里的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杨译和霍译都保留了原文的这一审美要素。但是从双关的显性上看,霍译似乎更接近原文的修辞效果。因为从“gawping”一词上我们可以看到贾宝玉失魂落魄、张嘴凝视的痴呆之状,比杨译的“silly goose”更容易把双关意义传达给目的语读者。此外,原文最后还有一个拟声修辞格(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从译文来看,霍译也比杨译出彩。霍译的“as soon as I went outside he flew away with a whir-r-r”有声音之感,能让读者于文字之外看见林黛玉声情并茂的可爱形象,而杨译的“As soon as I came out it flapped away”相对而言就显得平铺直叙,缺乏原文当中所蕴含的那种灵动性。
六、结 语
本文中我们依次讨论了文学翻译过程中语用意义的阐释和重构问题。正如同笔者在文章一开始时所指出的那样,语用意义与语言的使用者及其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翻译过程中语用意义的阐释不仅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知识,而且要求译者充分掌握相关的社会生活知识、语言修辞知识、民族文化知识等语用知识。只有这样,才可能将文学翻译过程中语用意义的流失减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柯 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94
2 Wang Zuoliang, A Sense of Beginning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1:130
3 柯 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68
1.宜作为课程资源来源的新通道。电化教学辅助手段除了包括电脑、投影仪、幻灯片等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以外,还包括了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和整合功能,小学科学的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些强大功能作为教学的资源支撑,如近期的新闻材料、科学竞赛、实验演示,等等来为科学教学作辅助,给予学生不同的视觉冲击,从多重感官增强学生对既定科学知识和现象的理解。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小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课程时,教师就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科学事件的纪录片和科学家的视频材料给学生观看,比如《科学记录》、《走近科学》、《决战量子之巅》、《科学家》,等等,让学生对科学活动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为他们开启走近科学世界的大门。当他们感叹科学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的时候,就能很好地融入到知识的海洋中,能够充分地利用课堂上的知识来学习科学世界。再到六年级下册的“神奇的能量”的学习,教师依旧能够依靠强大的网络搜索为学生搜集各种各样的能量利用资料,并通过投影仪展现这些能量的发掘过程和使用过程,增加视觉效果、拓展课本知识。这也正是小学科学与电教资源整合的首要目的———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
2.宜用来营造氛围,提升学生兴趣。小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容易被新奇、绚丽的东西所吸引。而多媒体技术恰恰就具备了这样的特质,可以用来创设绚丽的屏幕效果,还原科学现象和实验过程。再加之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有比较新奇的现象和知识,所以如果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必将制造出强大的“合力”,营造小学科学课堂热闹活泼的气氛,让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堂之外迅速聚集起来,为高效学习奠定基础。但怎样才算有机结合,就需要教师从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选择合适的资源和形式呈现到学生面前。例如,在教学“电与磁”这一单元时,教师若截取周星驰的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中零零发用磁铁与无面人周旋的那个片段来展示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这个诙谐幽默有略显浮夸的电影场景相信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记忆教学内容。学生们会根据这一现象来思考教学中应用的模式。思维模式会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像这样以此夸张的电影手法对科学现象进行表述的方法来导入教学,有助于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降低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抗拒感,这是小学科学与电教资源整合的第二个优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宜作为科学探究活动的载体。新课程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本质特征,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之下,去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学生也只有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才能逐渐实现科学素养的提高。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背景之下,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也应当成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以及形成科学素养的新载体和新工具。例如,小学生在试验中要亲自动手才能体会到实验的乐趣,结合课本的知识和亲身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加乐意去学习。将小学生课堂中的知识转化为动手实验操作的活动,能够让小学生更加快乐的学习。小学科学的实验探究不仅需要学生结合本课新知,还要充分连结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将多媒体技术作为自身探究的载体,帮助自己更好更快地完成探究任务。这也是小学科学与电教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载体。
二、“三忌”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但其功能虽然强大,也为学生提供了多重的感官刺激,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我们在运用时还是应当有所取舍,不可盲目嫁接。使用不当不仅有可能损害课堂教学的正态化,甚至还会桎梏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小学科学课堂运用多媒体要切忌以下三点。
1.忌以课件演示代替实验操作。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的主要教学途径,但有一些科学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制作高水平,或是嫌设计实验和做实验太麻烦又浪费时间,于是就直接在上课时以课件演示取代了实验操作的过程,使学生根本无法体验到亲身进行实验操作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变化”这一单元时,教师若只是通过多媒体演示蜡烛燃烧、钢铁生锈的过程,虽然学生能更快速更全面地观察到蜡烛和铁的变化,但是却无法在脑内形成一个物质变化的具体过程,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而且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若不进行实验和探究便根本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也无法真正理解科学的奥义。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手能力尤为重要。只是让学生观看一些没有实际性操作的课件,学生们根本就学不到什么,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学习的乐趣,他们会更加乐意去学习。因此,动画演示是完全不能和动手操作所带来的学习效果相提并论的,所以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不得用多媒体技术全部代替实验操作,要学会合理运用。
2.忌以图片和视频代替实地观察。观察是感知的一种特殊形式,良好的观察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且能快速掌握知识,同时发展其理性思维的水平。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在小学科学的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而忽视了实物观察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加速了学生观察能力的减退。例如,认识岩石与矿石的教学,若只是通过多媒体展示岩石与矿石的区别,学生虽然也能掌握知识并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没有对实物的近距离观察和比较,学生无法对两者形成一个实际、直观的印象,知识记不牢实。这样的教学不仅缺乏说服力,也不利于对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所以课堂上应当多让学生接触实际能摸到的物体,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的本质。小学生在课堂中如果只是用眼睛观看图片的话,就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再如“植物的一生”的教学,有些教师觉得让学生亲手种植植物进行观察太麻烦了,耗时也长,所以索性就在课堂上播放一段植物生长的视频,只短短几分钟就把植物从发芽到结果再到凋谢的过程展示得清清楚楚。像这样以观看视频来代替学生的养殖观察,虽然方便快捷,学生也能从中学到知识,但是只用到眼睛的观察是一种比较片面的观察,忽视了多感官和情感的参与,弱化了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得不偿失。
3.忌以课件呈现代替课堂教学过程。网络上的课件资源极其丰富,有的教师就直接按照课件上的程序来实施教学,自己不备课,也并没有以自己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件内容进行修改。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仅严重弱化了教师设计教学的能力,也违背了电化教学的初衷。这样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不到更多的丰富的知识,只能死板地学到书上的基本知识。多媒体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不应成为课堂的主导,教学程序还是应跟着教师的预设走,而不是课件的顺序走。而且科学的课堂是变化莫测的,学生的奇思妙想也层出不穷,课件很难预计到突发的状况,不能对学生的提问一一作出解答。因此,教师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课件,多花点功夫自己制作课件,把个人的想法和见解写进课件,以及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有一定的课堂预设,把课件结构设置成版块结构或是线性结构。同时,教师也要做好备课,以适应课堂的变数。总之,这种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课件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才是新课程改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