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8 15:47:3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篇(1)

2校企合作,创新教学管理

在经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后,职校学生不仅具备大学生的理论修养,同时还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表现良好,那在后期工作中的表现也会非常优秀。针对职校教学的特殊性,在校企合作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2.1展开企业化管理模式

在学生课程教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说企业文化是学生必须接受的一项内容。在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企业文化渗入到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这样就可以在学生的思维观念内形成标准化的企业文化概念,这对后期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如今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企业文化应当是企业赢得市场的一种名片。首先,统一进行着装。在学生接受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后,企业就应当为学生提供与企业相配套的职业装。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当使用班费为学生购置与专业相符的服装。只要是学生在校学习,就需要在上课时间或者是学校的公共场所统一着装。在企业与学校开展办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活动内容需要进行不同着装。通过对在校学生的着装要求,可以促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学校的严格化管理,促使学生能够时刻提醒自己后期的发展与所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最后,定期开展各种技能比赛[3]。为落实工作效果,学校应当制定好每学期的安排工作,由专人进行负责管理。在此过程中,学校还应当有转校经费,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和教师进行奖励。高职学院通过比赛,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掌握各种酒店专业的服务技能。

2.2进行半军事化管理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过程中,要想获得理想的培养人才效果,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需要展开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4]。在管理的过程中,引入军队管理模式,按照军队制度展开管理。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在后期的工作岗位中获得有效的管理。同时更有利于企业对学生的管理。在职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半军事化管理可以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内容。

3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的关键

对于职校教学教育人才培养而言,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也是检验人才培养的关键,同时也是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的最后环节。学生在接受系统的在校学习后,能否顺利地进入到工作岗位中,顶岗实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顶岗实习对于即将参加工作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这部分在校企合作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几方面的问题。首先,顶岗实习企业的选择。学生选择顶岗实习对其后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选择优秀的企业,就会将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联系起来,真正的学习是到岗位中才能够获得的知识,与此同时学生还会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此种情况下,学生在选择企业实习的时候应当选择规模比较大、信誉良好、企业文化精神向上的企业。在这种企业内实习,学生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为其后期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其次,学校收取管理的费用问题。职校在办校的过程中,不应当收取管理费用。相较于正式员工,学生在心理方面会产生极为严重的不平衡感,进而学生在思想上就会表现出波动的情况[5]。这种现象的出现就会直接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消极怠工。学生的消极怠工行为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同时对学生自我成长并无益处,学生的这种表现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相背离,同时影响整个人才培养效果的取得和企业长期的合作性。其实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不应当收取相关的管理费。最后,顶岗实习轮换岗位实习的问题。很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都会希望在顶岗实习期间能够学习较多的东西,期待在顶岗实习期间能够接触不同的岗位进行实习。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这种期待非常有必要。但是,企业在面对这个问题时,通常都是不情愿的。因而,学校在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应当针对此问题进行商量。实践表明,顶岗实习期间表现较为优异的学生,在实习时间结束后都会获得留在企业工作的机会,从这点就可以充分看出,顶岗实习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

篇(2)

教育部提出,要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以之作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综合化趋势的加强,各高校围绕经管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积极依托校内外优势资源,努力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而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优势,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使人才培养更加高效,学生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升。由此,如何建设和推进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们要不断面对和探索的课题。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校企合作进展早在1862年,美国就通过了《莫雷尔法案》,随后的《农业扩张法案》和《国防教育法案》等为美国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世纪后期德国实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20世纪初,英国圣德蓝特技术学院提出了“三明治”式校企合作模式,这是英国校企合作的代表模式。20世纪的苏联、日本等国家开始将校企合作的教育形式运用于实践。国外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分为四类:学校为主模式、企业为主模式、校企并重模式以及行业为主模式。企业为主模式如日本“产学合作”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等,校企并重模式主要有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英国“工读交替”模式等,行业为主模式则主要是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近十年来,我国众多学者对高校与企业合作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研究。研究内容基本涵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制度缺陷、现实障碍、制度与政策保障、合作动力与运行机制、合作模式、国外经验及其创新等方面。研究工具、研究视角日益多样化,逐步发展到跨学科、多学科研究。笔者查阅中国知网SCI、EI、CSSCI、北大核心期刊,其中相关校企合作研究情况如图1。(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界定。1998年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提到,“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了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联合进行培养人才的方式,被称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企业人才招录模式的转变。从狭义上界定,校企合作是指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教育、场地、技术、设备等资源,将教学活动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从广义上来说,校企合作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相关教育机构、各类学校与企业、学生及其家庭共同参与、密切协作,创新教学体系与过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

二、长春理工大学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探索

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秉持“崇明、崇德、惟精、惟一”的院训,为培养更多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培育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职业发展潜力,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生态。学院打造的多样化、立体化复合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使高校和企业之间实现了资源与优势互享,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创新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实践初见成效。目前,金融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是吉林省一流专业。(一)明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定位。1.特色化定位:依托学校理工科背景,以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为主的“理工+管理”的复合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定位为导向,加强与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企业的校企合作。2.品牌化定位:在精英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下,与高端咨询公司寻求合作,共同打造品牌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3.创新定位:在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导向下,与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合作。4.打造校企教育生态协同发展定位:以校企双方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以共赢、协同发展为原则,构建校企教育生态系统。(二)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系统。为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管理,构建学院与系部两个层次,由工商管理类、会计学与财务管理类以及金融工程类三个专业群组成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责任制。学院层次:主要由学院院长及本科教学副院长组成,负责全院本科专业整体校企合作发展规划、效果控制与管理工作。系部层次:学院在本科专业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专业群建设思想,即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都从工商管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金融工程三个专业群共同推进和实施。由此,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管理机制上,同样设置三个专业群负责制的总体思想,即:工商管理系负责工商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项目的规划、实施以及控制管理工作;会计系负责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项目的规划、实施以及控制管理工作;经济系负责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管理。(三)打造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品牌项目。首先,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试点,探索“3+1”学分置换培养模式。长春理工大学管理类专业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试点,与华信永道(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信永道”)合作,率先推行“3+1”学分置换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3+1”学分置换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四年学制学习中,前三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以“学分制置换”形式和运行制度,使部分学生进入华信永道公司,完成最后一个学年的理论课程和全部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深入接触企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职业素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其次,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探索“并行式”培养模式。为培养精英型管理人才,提升学生职业精神、商业素养与领导力,培养具有前瞻性与实践能力的卓越管理人才,与和君商学院携手,组建“长春理工•和君商学精一班”,打造培育拔尖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开放式教学平台和生态系统。从整个学员构成来看,不仅有经管类专业学生,而且面向全校理工、文法专业学生开放,同时还有其他高校学生以及已经步入社会工作岗位的社会骨干。这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搭建了一个大开放、高格局、广视野的成长发展平台。最后,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探索校企“实践+竞赛”合作培养模式。(1)强化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与平台建设,使打造高质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2)与企业合作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在本科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以及实训体系与实训内容设置方面,充分融合企业用人需求与特点。(3)与企业合作搭建代表性学科与专业竞赛平台。(4)企业专家引进专业教师队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5)在与校企合作建设教育资源的同时,与地方企业合作重点打造“企业家智库联盟”,扩展学生学术与实践视野。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与启示

(一)实践效果。一是有力强化人才培养特色内涵建设。通过2013、2018版培养方案的多样化校企合作推进与落地,“学生—教师—企业”多主体、“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理工+经管”复合型人才培养内涵得到有力强化,在“理工+管理+创新创业”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指导下,彰显出经管类专业的特色与优势。二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在多样化校企合作人培养品牌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训实践,其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极大进步和提高,打破了传统理论学习、课堂单一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沉浸式学习模式得到巩固,反思学习与行动学习能力得到强化。三是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通过实施“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加强行业经历、开展创新创业指导”的教学能力改善计划,打造出“工管结合、实践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以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68%的专业教师具有在企业工作多年的实践经历,87%的专业教师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和社会服务。四是建设高质量教育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实际推进,构建多主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生态。长春理工大学经管类专业教育平台包括:校企型创业园、省级实验教学中心;依托校外资源建设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创客空间;依托政府资源面向教师与学生的研究与教育平台;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交流平台;依托企业打造“企业家智库联盟”;建有一批高质量、符合学校管理类专业定位的实践教育基地。(二)现实启示。长春理工大学经管类专业践行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为社会人才需求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提升了本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一要理念创新先行,明确发展定位,科学制定规划。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必须要转变传统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观念,以平台、生态系统的视角打造校企、校校、校政多方的人才培养育人平台和生态系统。高校和企业要从战略的视角进行规划和实施。遵循“优化重组,创新体系;强化能力,突出特色;科学定位,注重示范”的指导思想,按照“科学规划,分布实施”的建设原则,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进而提高培养模式的可持续性。二要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内涵建设。一是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特色定位,以此为基础开展与之相对应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二是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精英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三是加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融合与互补。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资源不同,应利用双方资源和环境优势,加强互补与融合,不仅教授学生宽厚、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具备深入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三要建立校企合作运行管理机制。一是通过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项目机构,对项目管理、运行、效果等进行全过程跟踪和管理。二是加强校企合作运行管理,这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条件。根据双方的育人目标和规格,设计符合双方要求的培养过程、培养方式、考核评价指标等,制定相应措施和制度。四要打造校企合作平台与生态系统。大力构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推进产教融合,积极探索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转型发展路径;实现学校与企业、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整合学校和学院相关资源,为学生专业实践搭建新的平台,也为学生创业提供新的载体;构建校企、校校、校政多主体的人才培养平台和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网络。五要加快校企双方教学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高校专任教师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指导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实践指导专家应加强与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以及培养举措等方面的沟通,使双方在学生价值观、知识素养与能力培养上的认知一致性和行动协同性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马纲.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理性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2(06):6-7.

[2]封伟毅,张肃.产学研合作对高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2006~201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7,36(07):150-155.

[3]葛永芳,陆峰.产教融合下的企业文化育人综述[J].现代企业,2021(01):131-132.

[4]戴涵莘,陶亦亦,张芬,等.基于民营经济的联盟型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80-81.

篇(3)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1],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可见,现在大多数高职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仍离不开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认真分析了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适合当前高职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供借鉴。同时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为例,简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我院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影响

1当前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问题

虽然大部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认真分析研究。问题简要归纳如下:1)合作层次、深度不够高职都与企业开展了合作教学,大多处于较浅层次。企业和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和能力不足重视不够。表现较常见为简单的“以工代学”,实效性不强的“放羊式”顶岗实习。2)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缺乏法律和政策保障。国家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目前,各级政府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造成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3)校企合作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用有限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缺乏战略眼光,看重的是企业的资金投入以及合作所带来的招生宣传效应。教师也很难深入到企业生产现场,校企合作就很难起到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应有作用。4)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缺陷高职院校自身实力不强,难以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2适合当前高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校企双赢、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式。对此,通过认真的分析、比较和研究,我们得出校企合作模式方面不能仅限于单一模式,必须灵活多样。因此,我们摸索出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供借鉴。

2.1订单培养模式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培养对象今后的工作岗位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加强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共赢”。

2.2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模式是学生根据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的职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完成部分专业课程学习以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到企业生产、服务的第一线参加实践活动,实现学生“零距离”的直观接触,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教学实践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现代“职业人”,学生到企业之后能尽快地完成角色转变,最终顺利就业。目前流行的顶岗实习模式有“2+1”模式、工学交替的本土双元制模式

2.3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1)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如“厂中校”,完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严格执行行业或职业标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实践机会,提高实践教学能力。2)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如“校中厂”,引进企业到学院建设生产车间,创造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模拟企业工作流程运行,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训练环境,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

2.4职教集团模式

职业教育集团是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带有方向性的办学体制改革模式。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的义务、职责和权利等,促进集团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企业的积极参与;对校企合作项目给予资金、人力支持,保证双方交流与合作的顺利进行。

3实践运作与效果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实践中,由于运用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关理论指导,借鉴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下面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为例,简单介绍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我院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影响。1)引进企业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导入企业最新的培训内容和方法,促进了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校企合作开发的一门与实际工作一致,教、学、做一体化,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的学习领域课程。图1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示意图通过对行业和企业的深入调研,结合广东地区现代制造业人才需求,参照对应的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进行职业分析,借鉴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方法,以职业及活动为中心,依据高职教育目的,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行动领域的归纳,学习领域的设计,构建了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群课程体系。教学实践证明,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竞争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知不觉中很轻松地全面提升了理论水平,全面提升了操作技能,全面提升了步入社会的竞争能力。3)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的,同时也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4)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企业所学的也是企业最前沿的先进技术,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了业务水平及教学能力。5)改善实训条件,使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更贴近,丰富提升了学院教学设施设备的层次。

作者:陈跃 黄勇鹏 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2-0113-02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1],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可见,现在大多数高职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仍离不开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认真分析了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适合当前高职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供借鉴。同时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为例,简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我院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影响

1 当前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问题

虽然大部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认真分析研究。问题简要归纳如下:

1)合作层次、深度不够

高职都与企业开展了合作教学,大多处于较浅层次。企业和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重视不够。表现较常见为简单的“以工代学”,实效性不强的“放羊式”顶岗实习。

2)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

缺乏法律和政策保障。国家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目前,各级政府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造成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

3)校企合作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用有限

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缺乏战略眼光,看重的是企业的资金投入以及合作所带来的招生宣传效应。教师也很难深入到企业生产现场,校企合作就很难起到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应有作用。

4)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缺陷

高职院校自身实力不强,难以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2 适合当前高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校企双赢、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式。对此,通过认真的分析、比较和研究,我们得出校企合作模式方面不能仅限于单一模式,必须灵活多样。因此,我们摸索出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供借鉴。

2.1 订单培养模式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培养对象今后的工作岗位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加强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共赢”。

2.2 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模式是学生根据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的职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完成部分专业课程学习以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到企业生产、服务的第一线参加实践活动,实现学生“零距离”的直观接触,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教学实践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现代“职业人”,学生到企业之后能尽快地完成角色转变,最终顺利就业。目前流行的顶岗实习模式有 “2+1”模式、工学交替的本土双元制模式

2.3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1)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如“厂中校”,完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严格执行行业或职业标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实践机会,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如“校中厂”,引进企业到学院建设生产车间,创造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模拟企业工作流程运行,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训练环境,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

2.4 职教集团模式

职业教育集团是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带有方向性的办学体制改革模式。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的义务、职责和权利等,促进集团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企业的积极参与;对校企合作项目给予资金、人力支持,保证双方交流与合作的顺利进行。

3 实践运作与效果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实践中,由于运用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关理论指导,借鉴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下面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为例,简单介绍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我院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影响。

1)引进企业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导入企业最新的培训内容和方法,促进了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校企合作开发的一门与实际工作一致,教、学、做一体化,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的学习领域课程。具体人才需求如图1所示。

通过对行业和企业的深入调研,结合广东地区现代制造业人才需求,参照对应的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进行职业分析,借鉴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方法,以职业及活动为中心,依据高职教育目的,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行动领域的归纳,学习领域的设计,构建了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群课程体系。自动化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如图2。

教学实践证明,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竞争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知不觉中很轻松地全面提升了理论水平,全面提升了操作技能,全面提升了步入社会的竞争能力。

3)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的,同时也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4)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企业所学的也是企业最前沿的先进技术,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了业务水平及教学能力。

5)改善实训条件,使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更贴近,丰富提升了学院教学设施设备的层次。

参考文献:

篇(5)

一、“二融合”、“三对接”、“三阶段”

1.二融合。立足建筑装饰市场,掌握该行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以装饰施工、装饰设计等职业技能实训为导向,推行“中专建筑装饰专业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策略,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律、自理等行为能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接受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管理氛围奠定基础,实现建筑装饰人文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使学生能顺利进入工作岗位。2.三对接。在角色互换、双向兼职理念加持下,实现企业技工与中专教师的对接,使二者得以携手创设“双师型”讲堂,为落实“理论+实践”教学目标奠定基础,同时编制专业核心课程,满足新时期建筑装饰人才培育需求;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加持下,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的对接,通过企业岗位实训了解自身的不足,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在校企合作育人状态下,实现校内教育资源与校外教育资源的对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扩展知识应用范畴,将建筑装饰知识与工程实景对接在一起,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3.三阶段。第一阶段:职业能力培育阶段。通过校企合作育人培育学生职业素质、专业能力、道德修养,以“学中做”为主调,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第二阶段:职业扩展能力培育阶段。中专院校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岗位实训,在岗位上拓展其个人能力,掌握技能规范、职业标准,以“做中学”为主调,助力中专学生成才;第三阶段:能力拔高阶段。中专院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争取顶岗实习机会,侧重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职业综合实力,以“岗中学”为主调,为中专院校面向企业输出人才奠定基础[1]。

二、产教结合

1.产教结合初期。针对新入学的学生企业需为其传递公司发展理念,宣传企业文化,讲解公司概况,带领新生参观企业,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助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学习目标,明晰成才方向。2.产教结合中期。以“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为载体,教师应在结束建筑装饰专业知识教学后,与企业合作为学生安排实训课程,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加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把控,提升学生专业素养。3.产教结合后期。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教师应与企业合作为其安排顶岗实习机会,组织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活动,企业技术人员及在校教师组建毕业设计指导小组,联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专业素养,确保其可以胜任建筑装饰相关工作。

三、工学结合

中专院校可为学生打造“教学工厂+就业实习”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初期由中专院校把握教学进度,以校内教学基地、模拟车间、“师徒教育模式”、教程工艺合一为基点建造教学工厂,落实“理论+实践”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后期,企业需渗透其岗位人才培育理念,提出人才培养建议,并提供教育资源、实训机会,优化中专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育体系,使学生得以提早感知社会、了解社会、走入社会,提高其社会责任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在企业引导下创新实践,提升自身核心素养[2]。

四、教科研结合

篇(6)

人才是社会进步的根本,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企业需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把“企业的需要”作为我们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完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形式较多,采用哪一种合作形式为宜,应根据合作企业现有的实训资源、工作环境等实际情况,再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以及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等条件,选择性地开展。目前我院重点确定了“2+1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两种校企合作模式开展实施,先后与4家医药企业签订了“2+1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合作协议,互派教师23人次,已参加合作的班级9个,切实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1.“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减少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如人力投入、设备硬件投入等),达到人才长期储备的目的,为企业谋求强大的发展后劲提供支持。为此我们学院在2007年与吉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唐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医药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先后把医药营销专业的3个班命名为“吉鲁班、唐星班、哈药班”,实施“2+1订单培养”的教学模式。修订了专业教学计划,凡参加“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的班级,教学计划中安排前两年在学校上基础模块课、部分专业模块课和岗位模拟实训;从第一学期起,企业每学期安排业务骨干轮流来学院承担合作班级部分课程的讲授任务,如“案例分析”、“市场策划”、“企业文化”、“医药商品”等,学院负责支付企业兼课教师的代课酬金;企业每学年给合作班级综合成绩前十名的品学兼优的学生颁发“企业奖学金”以示鼓励。这种“订单式”合作形式,给企业提供了提前参与教学和选拔人才的机会,可以从精神层面提前介入到未来员工的学习阶段,将企业独有的文化传播给未来的员工。教学计划安排第三年,整个班级“打包”去合作企业顶岗实习一年,第三年剩余的教学任务将全部在企业完成,“课堂转移到企业,学生顶岗实习作为教学的延伸部分,通过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一年的顶岗实践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也彻底解决了以往实习生“以工代学、放羊式”的实习状况,这种合作形式的良好效果,得到了行业主管部门、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是高职教育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也被称作”三明治“的教学模式。它的重要功能在于运用教学成果,检验学习效果,可以检测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并通过实践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为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依据。为实施这一合作模式,我们学院与长治昂生医药集团签订“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协议,先后有医药物流管理、医药营销专业共6个班290名学生正式启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中安排第四、五学期这些班级的学生在教师带领下,依次排序到昂生医药集团进行为期2个月的实践学习,学生由各岗位的师傅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实际工作过程。学院和企业均派出理论水平高和操作技术过硬的业务骨干给在企业的班级每周授课10节,课堂继续延伸到企业。企业为实习的师生免费提供食宿,并负责合作班级的岗位实践考核,每个班均在两个月实习结束时,企业负责根据现场测试成绩和平时的表现进行总结评定,分三个等次颁发“企业奖学金”和“工学交替”证书。企业将每个班的实习过程制作成全套资料反馈给学院,为我们修订各类教学计划和有关文件提供了参考。

实践证明,开展“校企合作”顺应了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学生心理预期。它作为我院经营贸易类专业教学体系的一个环节,无论对学生成才还是对教学改革,都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为今后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提供了借鉴。

二、制定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能否走好、走长远,必须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保障机制

健全组织机构,建立了由学院院长、公司董事长为主的“校企合作”领导组。由系主任牵头,教务处、学生处配合的“校企合作”工作组,精选学院高素质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精英等组成的工作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每项工作。

2.动力机制

加强考核与激励。学院对到企业上课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实习学生的工作表现,每月开展考核与评价;同样企业对在工作岗位辅导实习生的师傅以及为学生上课的业务骨干实施成效考核,认真评价合作教育的实施过程和效果,并根据考核情况付给一定的报酬和奖励。

3.运行机制

注重合作过程的成效展示。学院和企业必须重视“校企合作”教育的成果,除有总结性的文字外,还经常把学生在岗位上的工作过程拍成图片、制成光盘、列成图表等成果,集中展示给学院师生,展示给企业,从而增强学校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信心。

三、构建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我院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认识到,制定一套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是推行“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课程设置上,在完成国家规定层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突出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强化企业文化熏陶和强调实践环节等特定内容。先后修订了“医药营销”、“医药物流管理”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岗位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重点突出以下四点:

一是通过对物流管理技术岗位、医药营销工作岗位分析,确定其岗位的职业能力;二是按照各岗位所确定的职业能力,推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综合训练课程和考核标准及考核体系;三是要求所有课程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工作岗位情况分别采用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工作任务引领教学工作,统领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四是改革教学评价手段和方法。改革传统的“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的手段和方法。采用学院和企业双方进行考核的办法,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的考核,学生毕业前要参加山西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高级工的测试,获得不同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研究探索校企合作“三方共赢”的途径

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就业。因此必须注重“三赢”的合作目标。三方共赢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学生赢

学生首先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改变了学生职业思想准备与企业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进入企业后不适应的现象,就业能力明显增强。

其次,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来说,有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在校期间在课堂上是“学生”;学生到企业顶岗学习期间,就是“准员工”,实现了课堂与岗位零距离,在和企业师傅共同工作、生活的同时,培养了“敬岗、爱岗、适岗”的良好职业素质,使其顺利地完成从学生走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为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2.企业赢

首先“校企合作共育人才”为企业提供了选聘优秀人才的渠道,供需双方已经见面,给了企业考察、选择、培养技术人才的机会,可以达到人才长期储备的目的,为企业谋求强劲的发展后劲提供支持。

其次,学院、学生都成为企业的义务广告宣传员和消费者。在行动中会有意无意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产品,成为企业的义务宣传员和消费者。

最后,教学计划安排,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班级全年不断线,始终保持有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做到“首尾相接”。这样可以为企业节约一部分人力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学院赢

首先学院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骨干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提升全系教师的专业师资水平;促进教学团队建设、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校企合作教材编写等各项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同时,还有力地推动了学院教育教学全方位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训基地建设。学院扩大了办学规模,增强了学院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能力。

其次,企业不但为学院提供了实习基地、为实习教师和学生免费提供食宿,还承担了部分专业模块的教学、技能训练和考核任务,取得了实施“校企合作”的宝贵经验和第一手资料,为我们完成各项教学改革提供了保障。

因此创造“校企三赢”是合作的基本前提,只有立足三赢才能解决好校企合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才能维护校企合作长久的生命力。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谋取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之路,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为医药行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该文为2007年山西省教育厅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践研究”编为29号立项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资料

[1] 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2] 周和平等.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产学研合作若干问题的思考.黎明职业大学.

[3] 杨金土.校企合作是办出高职特色的重要条件.

[4] 孙毅颖.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系统分析.职教论坛,2002(12).

[5] 马思援,宋全政.从校企合作走向半工半读.中国教育报.

篇(7)

关键词:

动物科学学院;校企合作;走出去;请进来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由于技术、监管、流通等环节导致的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堪忧,畜牧业因为生产缺失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然而,目前我国的畜牧人才培养相对粗放,动物科学等专业的教育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缺乏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无法满足畜牧业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在针对动物科学学生的就业意向、职业轨迹的跟踪调查,以及针对畜牧类企业做的大学生职业能力调查中发现,畜牧类企业的发展瓶颈很大原因应当归结于畜牧业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型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因此,培养大批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畜牧类人才,是畜牧业行业发展的基础要求,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原内蒙古农牧学院畜牧系)成立于1952年,已在动物生产商品化、专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动物生产、教学科研、技术推广和经营管理等领域培养了大批高级技术专门人才。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动物科学专业的研究内容已经涉及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该专业对学习者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非常高。目前我国的畜牧人才培养相对粗放,动物科学等专业的教育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缺乏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无法满足行业企业急需应用型、复合型的销售、管理和技术人才。出现了许多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高校毕业生,而许多动物科学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的现象[1,2]。怎样才能使动物科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在刚参加工作时就能直接胜任或短期培训后就能胜任工作?经过多年教学探索,学院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和多家国内知名企业达成合作,形成了一套“走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与现代畜牧业联系紧密、需求对称的高素质人才。

一、“走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的同时,也为企业积蓄了一批用得上、留得住、可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多的学校与企业开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校企合作。目前我校动物科学学院“走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利用生产实习、实践“走出去”,全方位接触生产第一线模式。根据教育部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精神,结合动物科学专业的特点及历史积淀,以教学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中心”,设计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确定出我校动物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学生通过校内企业班、专业基础实验和综合拓展实验,训练了操作技能、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等,再“走出去”,通过生产实习、暑期实践和毕业实习训练和提高综合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与素质。这种按照不同层次、校内外结合、循序渐进的实验、实践教学,有机地将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一体,“走出去”让学生树立了开放式的科学与创新的思维模式,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形成一套学生走出去模式。

2.教师利用研究方向“走出去”,服务企业合作攻关模式。教师对行业知识与信息的掌握决定了学生的接收层次。因此,教师除了掌握专业最前沿理论知识,还应该走出去,深入第一线,运用掌握的理论攻克企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走出去”服务企业的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更接地气,与实际更接近,提升了课堂效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求学欲,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高大尚”而不实际的问题。此外,高水平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带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了难以公关的关键技术,为企业带去更大利润。

3.请进来知名企业高管,深入教学全过程。优秀企业家参与高校创业教育,对于完善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3]。在高校充分重视创业理论教育的同时,应该与之相匹配的创业实践教育却在相当程度上被忽视[4],导致高校创业教育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5]。优秀企业家的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素材。请优秀的企业家进入高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则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一方面,企业家以自身的精神、感悟可以感染学生的创业热情,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另一方,实战的经验积累可以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参考和借鉴。随着我院校企合作的深入,请进来的优秀企业家越来越多,系统地、可持续地、有针对性地设置企业家的活动、讲座、论坛等企业家高校活动课程,对加强我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走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的措施

1.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自2014年以来,在已有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基础上,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通过三届校企高峰论坛,分别与农标普瑞纳(内蒙古地区)饲料有限公司、内蒙古赛诺草原羊业有限公司、内蒙古优牧特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嘉吉饲料(内蒙古)有限公司、北京福乐维生物有限公司、内蒙古正大有限公司建立了6个实践教学基地,每年能为学生提供超过200个就业和见习岗位。作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阵地,实现“走岗认识实习、贴岗专业实习、顶岗生产实习”的递进式生产实践活动,利用基地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增加专业教师实践机会,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企业也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人才,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达到“双赢”效果。

2.加强企业班组建。

“企业班”作为一个校企合作中较为新颖的模式,对于学生、高校、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班”是一种较为规范的校企合作方式,学院根据企业提供的培养计划,向学生信息,由学生自愿申请,经公司考核合格的申请者即可加入“企业班”。在“企业班”成员的培养方面,企业负责提供相应的学习实践岗位、就业岗位和培训机会等,学院会安排一名老师负责企业班的日常管理,学院和企业共同承担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学习、心理健康、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培养。目前,我院已分别与嘉吉饲料(内蒙古)有限公司、北京福乐维生物有限公司、包头市北辰饲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创办了4个企业班,第一期“普瑞纳”、“福乐维”班已经结业,通过企业班的学习和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有多名企业班学员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3.举办校企合作高峰论坛。

为加快我校校企合作的发展,推进校企的深度合作,我院连续承办了3届内蒙古农业大学校企合作高峰论坛,签约了6家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聘请了30余名企业家客座教授,为我校的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畜牧养殖行业更需要创造和创业的人才,创造型人才不仅需要创新精神,更需要具有能够创造出新产品的能力,使创新体现出价值和效应。创业型人才在创新和创造的基础上具有形成新的产业的能力,可以促进畜牧业的产业升级和发展。发展高效优质的现代畜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更需要创造和创业的人才,因此,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是我国动物科学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在校企合作高峰论坛上,知名企业家、校领导分别站在行业、专业、人才培养、政策等多个角度交流了我校的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发展,推进了动物科学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施进程。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农业院校与大中型企业联合,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提升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已将双能型师资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之一,并出台了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锻炼的政策措施,派遣了4名优秀中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到了企业的关键技术公关、项目合作等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校企合作是现代农业院校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具有教育性、技术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等综合效能,是实现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加强动物科学专业“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力度,而且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学生得到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我们今后仍需大力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不断优化,不断改进,努力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赢”。

参考文献:

[1]冯方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1,(5):23-27.

[2]宋秋前.高校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1,(5):74-77.

篇(8)

关键词:

校企合作;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学教育改革将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作为重点,因此需要重视实践教学,注重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推动理论联合实际,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基于校企合作下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一、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重视实践教学

虽然许多高校都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受到资源、观念等方面的限制,并且实践教学制度尚未完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目前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仍采取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教学存在不合理或不完善的问题,这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合,并且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国外许多高校注重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特别是耶鲁大学的实践教学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引人注目。因此,公共管理专业教学需要注重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2.实践教学的效率较低

公共管理专业虽然在我国开设时间不短,但是学校没有认识到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甚至没有开展时间教学[2]。学生只能在教室中模拟管理环境,但是无法有效掌握自动化办公技能,同时对于一些数据统计软件和管理系统的使用和操作也尤为陌生。学生虽然学习了一定的公共管理技能和方法,但是在缺乏实践教学的情况下,在实际工作中也无法有效应用,导致很多高校人才在毕业后无法独立工作。

二、校企合作的优势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方法。校企合作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际工作与在校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时间能力,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工作,且该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校企合作是一种以社会需求和工作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是指是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长中获得更好的发展[3]。校企合作能够让学生了解专业工作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公共管理的作用,鼓励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参与企业活动,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基于校企合作下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

首先需要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并明确委员会的各种章程和规范,明确学校与企业的职责与义务,确定学校和企业的管理范围,每学期进行1~2次会议,企业与学校各派人员进行考察和交流。同时还要结合专业发展,进行项目培训和管理。学校和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加强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控制。根据学校和企业相关规定,制定《公共管理专业教学管理规范》、《公共管理专业企业实践指导原则》等规则制度,对校企合作各方面环境进行有效管理。

2.重视教育团队的专业水平提升

通过加强专业培训和引进企业管理人才,提高教学、实践、可以等方面的能力,构建高素质的教育团队。确保教师素质和科研能力,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加强教师考核和绩效管理制度,实现学校动态管理,促进教育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专业人员为教师,并且让教师进行企业实践的方式,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同时让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开发,学校也可以通过积极与企业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双方互帮互助,达到共赢目标。

3.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为了适应企业实训的要求,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可以通过建设“校企”实训基地,通过加深校企合作,提高实训内涵建设,引进专业教学,营造专业分为,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为培养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提供优越条件。

四、结束语

文章首先分析了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校企合作的优势,最后讨论了基于校企合作下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升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

作者:宋雁超 古勇 单位: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 廊坊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课题项目:

2016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公共关系课程实践项目体系构建与研究(项目编号:2016GJJG175)。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961 文献标识码:A

一、软件测试人才需求分析

在国家与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软件行业发展迅猛,据《2010年中国计算机市场预测报告》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软件行业实现收入3784.99亿元,同比增长23.6%,占整个电子信息行业收入比例的10.95%。但一直以来,国内许多软件研发企业都存在“重开发,轻测试”的倾向,造成软件产品质量问题日渐突出。据微软测试工程师对外透露,在微软内部,软件测试人员与软件开发人员的比例一般为1.5:1~2.5:1左右,即一个开发人员背后,有至少两位测试人员在工作,以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而国内软件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的比例却仅在1:5~1:8之间,这就导致了软件产品的竞争力小,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软件的质量和工程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中国在软件测试人员也极度匮乏。同时国务院颁布的“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也鼓励软件企业大力开发软件测试和评价技术。此外软件测试专业还具有课程相对较容易、就业竞争压力小、待遇好、职业空间大、发展多元化等特点。因此作为培养软件人才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应紧抓校企合作机遇,加大软件测试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迅速融入企业,符合企业的需求,校企合作无疑是目前最佳的选择,是我国当前严峻就业形式的迫切需要,是学校培养专业人才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更是企业开发人力资源与学校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层次合作可以缓解“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与“学校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这对矛盾,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共赢。

二、校企共同参与管理

现代企业对软件测试人员的要求不单纯是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的测试技能,更关注测试人员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这就需要在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特别强化学生个人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的提高,将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分层次分阶段的嵌入到学生的培养过程当中,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融入到企业的工作当中。

(一)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使学生在全面了解自己性格、兴趣及能力等素质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订学习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步骤和具体措施,企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跟踪、指导与监督,使学生在执行规划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完成目标提高自信心、自主学习能力等职业技能。

(二)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企业里每个项目都需要工作人员努力,软件测试尤其如此,测试工作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测试人员需要与项目中的不同角色,如测试组人员、开发人员、技术支持、客户等进行配合,这就要求测试人员善于沟通,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才能高质量的完成测试任务。企业主要通过项目式小组合作学习、专家讲座、学生顶岗实习等途径进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个人基本素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测试人员,除了要求具有专业技能和行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一些基本的个人素养,即“五心”。专心:主要指测试人员在执行测试任务的时候要专心,不可一心二用;细心:主要指执行测试时要细心,认真执行测试,不可以忽略一些细节;耐心:很多测试工作有时候显得非常枯燥,需要很大的耐心才可以做好;责任心:责任心是做好工作必备的素质之一,测试工程师更应该将其发扬光大;自信心:自信心是现在多数测试工程师都缺少的一项素质,建立能“解决一切测试问题”的信心。

三、构建以培养软件测试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学体系

(一)采用“2+l”人才培养模式

“2+l”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方法,是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基本思路是:在三年的高职教育过程中,前两年主要在学校中完成职业素质、基础理论、基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为学生提供走向社会与职业岗位的基本发展能力。第三年则进入企业直接面向真实的工作岗位顶岗实习,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一步获得职业技能,以期在毕业时能做到就业与社会的要求无缝接轨,实现高职教育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模式,不能理解为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在运作模式上应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应该通过创设校企结合的内外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其适应生产环境、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软件测试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利用测试工具按照测试方案和流程对产品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甚至根据需要编写不同的测试工具,设计和维护测试系统,对测试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执行测试用例后,需要跟踪故障,以确保开发的产品适合需求。根据对软件测试人员的技能要求,校企以就业为导向,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共同制订课程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的构建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划进行,按照“厚基础、高素养、强能力、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养高,颇具创新能力的软件测试专业人才。

(三)构建校内外专业实习工厂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将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定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之一,强调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因此,校企合作要根据软件测试岗位能力需要,建设和完善以培养专业技能为核心的校内外实习工厂,制定实验实训标准,加强实验实训过程的监控与管理。校内建设软件测试实训基地,开展以周为单位的课程实训,理论课与实训课程皆由企业专门的软件测试工程师任教,将企业的发展理念及核心价值观等文件内涵渗透到教学过程。企业提供专门的实训场地、实训项目、实训指导教师,对假期实习及顶岗实习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指导,校企共同为学生职业成长搭建实习平台。

四、构建校企合作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010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提出“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此可见,开展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市场为导向,校企共同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既是培养单位,也是考核

单位,学生通过岗位实践掌握相关职业技能的质量评价主要由企业完成。与此同时,质量评价体系还需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要求,因此必须坚持校企共同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满足零距离要求,这就需要评价体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作为评估依据。

(二)遵循评价主体多元化

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最终接受的是用人单位的考核,而这种考核必须基于企业、学校、学生等多种评价主体。企业是高职办学的投资者,更是教育成果享用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正是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来体现,企业管理者、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评价至关重要。学校负责教育质量评价的组织与开展,对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行自我管理、监控和评价,是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主体。学生通过假期实习或顶岗实习,具有工作实践后,结合自身体会从所学所需的角度综合评价学校及企业的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专业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从而促进校企合作各项教学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因而,学生这一评价主体也不可或缺。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把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式相结合,对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进行全面综合评价,不仅重视结果评价还要重视过程评价,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尽量做到评价方法的多样,与真实的教育情况相匹配。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促进学生对生活经验、信息资料的积累与整合,使评价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四)评价体系重点突出课程实训环节、假期实习及顶岗实习环节

课程实训及假期实习是锻炼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开拓视野,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途径。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完成专业群公共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的学习之后,到企业中承担与企业员工相同的实际工作任务,遵守企业员工的管理制度,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为正式就业奠定坚实基础的实践过程,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课程实训、假期实习及顶岗实习的质量评价能够更充分反映出学生的岗位能力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校企合作的背景,通过对软件测试专业管理方式的改革、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学校软件测试专业的校企合作事业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初步资源积累。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董事会、班主任团队、软件测试专业教师团队,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科学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与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了稳定的就业渠道。

通过各级各类软件测试项目的开展,学生职业素养已基本具备软件测试人员的要求,创新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得到企业、学校领导及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学校软件测试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单位以踏实肯干、实践动手能力强、沟通协调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已毕业学生主要分布在上海、无锡、南京等城市,许多学生进入睿泰、华为、软通、海辉、冠华等知名企业从事软件测试工作。合作企业睿泰集团也正飞速发展,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也为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稳定的基础。

校企合作是加快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对企业而言,可以快速造就人才,较好地解决企业对人才标准的培养途径与质量要求等问题。对学校来说,开展校企合作能有效地使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使需求的数量与质量的要求,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变革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使之满足企业对技能紧缺型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而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使学习内容与企业的需求零距离、使实践锻炼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必将促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测试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深化校企合作,在人才的培养模式、管理方式、师资建设、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继续探索,形成“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就业链、成果转化链”,促进企业、学校、学生乃至社会的共同进步、提高和发展。

篇(10)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前教育

随着近年来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进职业院校,而不是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学前教育在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幼儿园、早教机构、青少年培训等,较之其他就业方向,更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近年来招生持续火热。越是在最热的时候,我们从教者就越应该冷静下来总结和探索这一就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以适应网络时代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让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校企合作”是近年来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当今社会变化较快,生存竞争激烈,各职业院校为加快自身的发展,注重与专业设置就业方向一致的企业进行教学合作,为此类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尤其看重对口专业人才的应用性培养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企业的实践工作机会,是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能够应社会的需求与就业市场直接接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旧有模式中,强化的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实际教学效果中会因为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专业课程的开设等多方面原因使毕业生在实际就业中不能学以致用,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很长的适应期。针对学前教育这类需大量实践经验的专业来说,加强学生的见习实习工作,是新模式下改革探索的重点。建立校外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与市内各大中小幼儿园、早教中心、培训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而对于各合作的单位,也可通过这种模式获得长期的优秀人力资源储备,与学校的合作也同时提升了各合作单位的教学氛围,是一种互惠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此类教学机构提供的实习资源,学生把前期学校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课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能够使学生迅速找到差距,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在探索学前及初等教育专业与各合作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有很多的院校已走在了改革的前列,如“工学交替、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等模式。具体到将已接受一年以上专业培训的在校学生,分散到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实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把自己融入一名教师的角色,从心理发生改变,通过跟班实习,可以在各幼儿园、早教中心、培训机构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将已学知识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亲身感受学习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等等,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增加其责任心与使命感。这个过程后学生专业技能不足的情况肯定会出现,然后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时,会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求知,对专业课的学习势必更加认真。在学业考核过程中,实习表现也会在学分制中占很大的比重,合作单位有一定的给分权利,既能增加合作单位的合作认同感也给予了制约学生实习阶段行为表现的权利。在未来的就业中,实行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既可对就业单位进行选择,而用人单位也可通过学生的实习过程中表现给予就业机会。这一过程也可总结为“学校教学+实习实训+学校教学+选择就业”的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一)共同研究课程设置。现有学前与初等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中,有很多是延续多年前固有教学体系所开的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变革,有很多课程已不适合开设。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已基本普及到各幼儿园、早教培训课中。新设置的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所授课程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在设置新课程时,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并在课程初步确定后,邀请相关部门、用人单位的专家和参与者进行论证,以增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实践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使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研讨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这一过程中,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而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则由合作的单位完成,整个的教学及实践过程以学习结合实习实训为主,使学生能够紧跟时展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设置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1.在课程内容上,以结合式教学为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情感认同、教学态度相结合。2.课程结构的设置以实习实训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为根本,所开设的课程,以实践工作中的教学任务来建立课程内容体系。3.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体现一体化,融“教、学、做”为一体,融入情境教学,既是学生也是老师,在教中发现问题在学中不断提高,教学相长构建新型师生、师徒关系。4.课程评价开放化,除了进行校内学分制,还将此赋分权利给予实习用人单位。

(二)共同完善实训室建设和编订教材。学校应参考用人单位实际工作环境,建立较为先进的蒙氏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室、手工制作室、舞蹈厅、多媒体教室等,与各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完善这一系列实训教室的建设。共同开发编订教材,加强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性。教材编订过程结合学生在实习实训环境遇到的问题,聘请学校的专业教师和用人单位共同交流研讨,针对本专业课程的特点,编写应用性强的教材。在编写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先从课程讲义逐步修改,根据实际教学的情况再正式出版。

三、加强与各实习实训基地的深入合作

(一)学前教育专业与各实习实训基地可互相邀请,开展一系列讲座、交流研讨等活动,用人单位可以学到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校也可通过这一研讨过程反思教学内容。学校可定期派教师到幼儿园听课、学习,双方教师能够一起学习、交流,也可将专业教师送到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二)双方共同申请专项课题、开发精品课程。把学校及各幼儿园、早教、培训机构的行业精英汇聚一起,共同进行专项课题的研究,把学校的理论知识与各单位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共同开发有针对性的精品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后的事业发展推向新高度。

(三)成立专门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可以根据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聘请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实习实训基地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双方目标明确:1.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为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带来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各类信息。2.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参与到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双方应按照未来就业要求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通过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及时指导调整计划,协助学校建立长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四、开展技能培训和考证工作

对于近年来新兴的蒙氏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育婴师、营养师等课程,在幼儿园、早教、培训机构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学校应重视开展此类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同学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得到专业的技术部门认证的证书。同时对学校学业中必考的英语、普通话证书开展专项教学,保证通过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音乐、舞蹈、美术等考级,充实自己的专业能力。

总之,对于学前教育这一热门专业的改革已势在必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法应借鉴到改革中来,以促进专业的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学校与合作单位双赢的局面下提升整个学前教育的发展。

作者:原宇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11)

我国有关文件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要以当前的经济条件为基础,贯彻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方针,从而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教育模式,这是高等院校教育的价值所在,是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经济的重要渠道,因此社会更加重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一、阐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目标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目标:着重加强对学生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促进产业界和高等院校友好合作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完善高素质人才教学体制。[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

①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②不断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

③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④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⑤学校在安阳及周边地区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⑥企业在技术培训、解决技术难题等方面有所成效

二、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

国际化和集团化是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特点,人才的竞争和科技的竞争越来越明显化,这也是竞争的实质。这样看来,把科技开发、科学研究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紧密结合,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的关键。高校面向企业,加强与企业合作,有利于高等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职能的多样性是当代大学生的显著特点,发展科技和文化的职能,就必须直接开展为社会服务的多种活动,如此一来高等院校要充分的运用企业的技术、设备、资金、经验为高等院校服务。加强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一线工程管理人才的培训。创新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最主要的方式是不断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走学校企业合作型道路。

创新型模式下的全面素质人才应包括以下特点:

①在研发新产品、新程序、新系统的团体中发挥个人特有技能。

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知识。[2]

③有灵活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符合新模式下的复合型人才。

三、对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介绍

1.积极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负责任、认真的搞好课程体系和专业建设

学院所属的专业都与哪些行业有密切的联系,进行什么样的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着重讲哪方面的知识,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怎样有机的联系起来。在学院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听从专业人士的讲解,经常进行会议的召开,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对学院的具体教学进行指导,学院也派相关人员到企业内部进行调查、学习。在不同时期,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院对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不断完善,重新制定和规划,对各门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使学院与企业在合作中不断的各自完善,共同进步。

2.实习、实训基地要长期稳定

设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并建立长期有效合作的协议书,每年每季相关专业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学习。在实习基地进行长达4周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去企业学习、参观,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在校获得丰富理论在企业亲身实践,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增强学生遇到问题很好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急中生智,遇到事情不慌不忙,冷静处理。

3.利于学校的丰富教学资源积极

在学校与企业长期有效的合作过程中,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学校作为知识的大仓库,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中,学校为企业的管理提供大量的参考文献,丰富的数据。使企业的管理与运营有坚实的知识做后盾,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优越的地位,不仅拥有技术、人才还有高校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教学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是一笔无穷的财富。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过程中遇到的一些

1.在校企合作中政府推行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相关规定上,我国的政策规定有所缺失、滞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使得校企合作不能够深入,不稳定。现在看来,政府出面筹划校企合作方案、制定人才规划的职位人数不够,也没有出台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法规政策,这样就不能真正的建立起有机制有体制有创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没有针对性,只能是瞎子摸象的样子。所以我们呼应国家在这样面加大制定法规政策的力度。

2.职业院校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职业院校由于自身的一些问题致使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专业设置等方面与企业要求不符。职业院校自身的能力有限,产品研发的技术、能力、人才是相对较弱的,缺乏企业与之合作的吸引力。而且一些职业院校现在还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灌输,没有实践性、针对性,还不具有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匹配的教学体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现代企业需求的还有很大的差距。[3]

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显著成效

1.使高校的办学机制得到了有效的改革,使人才培养的模式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学校和企业通过协商签订了具有法律效率的创办学校的有关协议,这样就使得学校与企业互利互赢,共同发展,密切友好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型模式,它是符石时代要求,具有超强实力的模式。通过新型模式建立了本科专业的教学机制,即本科学业共四年,前三年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听老师讲授,第四年在学校合作的实习基地,参加实习,这就是所谓的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下,更好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多样型复合型的人才,并为社会做贡献。

2.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资源丰富的实习、实训基地,学院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条件培养学生。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出的优质人才是社会需求的,受社会的欢迎。校企合作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能力突出,理论知识丰富,有关度有深度,能应对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能虚心向老人求教学习,品质高尚。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是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的,在求职中是占有很大优势的,一些企业需要的寻找的正是校企合作培养出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光华;;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年17期

[2] 霍连明;高技能型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