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团发言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们怀揣着梦想和希望,步入了充满未知与期待的大学 ,开启人生最丰富多彩的篇章。
很荣幸我能走进充满诗意的海滨学院,成为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自强社的一员,我期待即将与大家一起度过大学生活,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看到了各位学长、学姐们的艰辛与快乐,他们在这里奋斗着,坚持着,我们看到了自强社这个集体的辉煌与荣誉,相对与我们海滨学院而言,我们自强社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有着年轻的姿态,有着分发图强的斗志,也有的团结一致的内聚力。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我感到非常的自豪,自强社能有今天的成绩,是靠着一届又一届学长、学姐们不懈的努力的硕果,我们接过接力棒,蓄势待发,斗志昂扬,至此,请允许我代表所有的12j新理事向所有的学长、学姐们表示由衷的敬意与感谢。
1.高校社团的特点
第一,社团种类多样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应地,各高校社团的种类也不断丰富,以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目前,郑州大学共有学生社团89个,分为5大类:文学学术类,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营造厚重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实践服务类,利用节假日、周末、课余时间走向社会,从事各种志愿服务活动;艺术文化类,这些社团成员既大众化又带有专业成分,将兴趣爱好充分体现在社团活动中,往往更能产生较好的活动成果;此外,还有兴趣爱好类和体育运动类学生社团。
第二,社团发展差异性。由于高校社团的自发性,学校不能规划统一的发展要求,社团的发展主要由社团负责人的能力和意向所决定。目前,郑州大学89个社团的发展参差不齐,有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的马列主义研究会、环境保护者协会,有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的爱心站、农乡建设研究会等,也有目前运转起来比较困难的社团。发展好的社团,大多组织结构合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较高,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发展较差的社团,大多发展不规范,活动影响力有限,发展波动大。
第三,体制结构的松散性。由于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形成的,社团与其成员之间的维系仅凭兴趣爱好,出入自由,流动性大,因此从组织形式到社团成员、活动主题等都表现为随意、松散。很多社团因为自身欠缺中坚力量和凝聚力,或是活动难于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导致人员流失严重,最终社团也很快消失。
2.高校社团的功能
第一,社团是培养学生干部的摇篮。社团的自制性很强,从制度建设到资金支持,从新成员招募到活动组织,都要依靠社团成员自行解决。这就需要社团负责人具备较高的威信、较大的影响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学习成绩和工作热情。而这些也正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必备的素质。在郑州大学,很多从事社团的学生干部同时兼任学校或院系学生会、班级团支部的相关职务,或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成为优秀学生干部。
第二,社团活动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目前的大学校园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由于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接近学生生活,形式丰富多样,易于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在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郑州大学,各社团每学期都会举办许多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娱活动。
3.社团管理机构――社团联合会
作为社团管理机构,郑州大学社团联合会成立于2004年5月,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校团委的直接指导下管理社团工作、服务社团发展的学生组织,目前管辖89个功能丰富、类型兼备的学生社团组织,下设理论科技类社团发展中心、实践服务类社团发展中心、艺术爱好类社团发展中心、运动休闲类社团发展中心。自成立以来,关于社团联合会各发展中心的职能,有80%的社团干部认为是在服务、指导社团发展,使社团形成一种文化积淀,协调、加强和促进社团间的沟通和交流。
二、高校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客观性问题
第一,社团活动经费有限。资金是活动的保障,缺乏经费将直接影响社团的活动质量。在郑州大学,社团的活动经费有三个来源:成员缴纳的会费,主管部门拨款,接受奖励、赞助或赠予。学生社团为筹措开展活动所需经费,可在每学年初向成员收取会费,会费最高额度为每人20元。除收取会费外,不得再向成员收取其他费用。每年学校会下拨一些学生活动的专项资金,这些资金既要用于学生会活动,又要用于社团活动。资金有限,平均到每个社团,活动经费就显得捉襟见肘。与各级学生会相比,一般的学生社团的宣传力度和活动影响都远远不够,因此很少有赞助商愿意与其合作,社团的活动经费很难得到满足。
第二,活动场地严重不足。除了经费,活动场地是制约社团发展的另一项重要因素。在郑州大学,目前共有柳园大学生活动中心和松园大学生活动中心两个集中的学生活动阵地。这两个活动中心要供全校6万余名学生使用,一般的学生社团根本没有机会使用。学生社团一般都选择教室或室外场地举办活动,这些场地一方面要受到天气的影响,一方面还要经过保卫处的审批,极其不便,影响了社团活动的效率。
第三,社团管理有待完善。郑州大学社团由校团委直接管理,社团联合会协助校团委处理各社团的日常工作。由于校团委本身事务繁杂,学生活动资金有限。而社团只是团委工作的一小部分,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很容易造成兼顾不好的局面。此外,每个社团要有一名指导老师,挂靠在一个固定的院系。但是,许多专业教师往往有课才来学校,平时根本见不着面,指导也就无从谈起。社团在院系的地位不高。院系领导对学生会的工作非常重视,缺乏对社团的关注和指导,造成社团在广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较低,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管理模式也是造成社团松散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主观性问题
第一,内部组织建设存在缺陷。首先是制度不够完备。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的学生自发组建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因此各项规章制度不够完备,缺乏凝聚力和约束力。其次是社团干部梯队建设不合理。目前,参加社团的学生低年级化现象较为明显,在郑州大学各个社团中,95%的社团负责人为大二学生,经验缺乏。
第二,社团活动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在对社团活动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回答“满意”的比例为32.92%;回答“不满意”的比例为41.93%;认为“一般”的比例为26.45%;在回答“参加社团活动频率”问题时,“经常参加”的比例为28.74%,“一般参加”的比例为26.38%,“偶尔参加”的比例为42.86%,“从未参加”的比例为2.02%。此外,目前郑州大学绝大部分社团的活动还是以组织会员听报告、开舞会等传统的形式为主。
第三,社团的传承与发展不够。不少社团上一届活动轰轰烈烈,到下一届就销声匿迹了,很大原因是社团核心成员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的社团状况,而忽视了对下一任核心成员的培养和对社团发展的长远规划,因此导致一些社团核心成员离开后,原本运转有序、红红火火的社团从此一蹶不振,甚至发展不下去。
三、促进高校社团发展的建议
1.组织建设方面
第一,抓好骨干队伍建设。社团要想发展,就必须有素质高、能力强的社团骨干。通过对郑州大学社团的调查发现,凡优秀的社团,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在工作能力、人际协调等方面都表现得很优秀,社团的兴衰与他们的素质高低密切相关。因此,要不断关注并着重培养社团骨干。
第二,打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特有的财富,它是组织成员共同拥有并用来指导彼此行为的价值观系统。一种优良的组织文化对于改善沟通、促进达成共识、鼓励凝聚与合作、增强组织承诺与责任、提供非正式控制、提高决策与运作效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社团是非正式组织,“天生具有人员流动性大、自发而非自觉等特点,它更需要通过社团文化来维持社团的相对稳定,通过社团文化的传承来规范和统一社团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并激励成员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2.社团管理方面
第一,社团管理要以人为本。社团成员永远都是社团中最为敏感、最为活跃的群体,也是整个社团的主体。而许多社团却忽视了成员的主体作用,不注重发挥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平时有活动就通知成员参加,没有活动就不理不问,没有把成员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成员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因此,学生社团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注意成员主体作用的发挥。
第二,加大对社团的指导力度。要落实指导教师的责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并创造条件提高指导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水平。同时,要充分发挥“两课”教师的作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理论基础差、理论学习兴趣不浓的现状,主动配合校团委以及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加强对理论型社团的指导。
3.社团运作方面
第一,举办高层次、有特色的活动。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校园文化的风向标。一所学校的社团活动的层次会影响到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氛围。因此,要想提升高校的校园文化品位,首先要从社团的活动层次抓起。大力开展以传播有关知识信息,能结合专业、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为主要目的的社团活动,大力发展格调较高的学术知识型社团,力求通过社团活动深化课堂教学、完善知识结构、加强技能培养。其次要巩固提高以普及文艺知识、提高艺木鉴赏力,掌握一定文艺知识和技巧,发展特长与爱好,以及强身健体为目标的文体型社团。
第二,多方筹资,争取经费。活动经费紧缺严重制约了社团的发展。一方面,学校应从学生活动专项经费中划拨更高比例的经费用于校级社团活动,各院系也应划拨更多的经费用于院系级的社团活动,从而确保社团活动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社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充分结合社会上商家的需求,以便得到他们的支持。
学生社团在高校的地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促进学生社团发展是高校团组织在新形势下的一项新任务。然而,社团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一些优秀社团的打造需要几代社团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只有依靠学校党团组织的领导、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社团的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学生社团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保证高校社团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春,苑帅民,赵庚.探析当今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及其创新性――以高校团委管理学生社团模式为例[J].文教资料,2008,(9).
[2]祝成林.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
[3]翟承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及其拓展问题探讨[C].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罗小林,汪行舟,肖修林.高校社团工作分析与社团改革的思考[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4).
[5]王春娟.高校学生社团建设问题分析[J].教育时空,2008,(2).
[6]伍力.论高校社团建设与学生干部培养的互动[J].甘肃农业,2003,(8).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现实积极意义
(一)对于加强学校和学生管理,培养学生管理能力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场所和组织形式,是大学校园和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加强学校党政机关和学生的联系、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学生与外部社会的交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殊力量,培养一批具有政治觉悟较高、业务素质优良、战斗力强,能充分发挥知识才华的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目的所在。”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基本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后,学校班级意识逐渐淡化,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联系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日渐凸出。
(二)对于学生张扬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以满足学生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为主要特征,为学生在某一方面展示、发展自我提供了发展空间。而当代大学生在关注社会,审视他人的同时更加关注发展自我,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他们的要求。为此,他们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有待于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弥补。事实上,高校中部分校园社团组织已经显示了它们的这种功能。有些同学性格内向深沉,平时惯于沉默寡言,语言表达能力和日常交际能力较差,演讲协会向他们敞开了大门。有些同学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管理协会将着眼于培养会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样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会妥善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培养会员的组织活动能力。“取我之所需,补我之不足”是这类社团组织成员共同的潜在目的。同时,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与社会接轨,也为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促进自我社会化等提供了机会,加快了学生社会化进程。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误区分析
(一)高校社团发展应该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从我们的了解情况来看,目前部分高校拥有社团数量巨大,同类型社团较多,在一定程度上讲,部分社团滥竽充数,使得校内社团发展环境恶化,进而影响其他社团的发展,社团不是不发展而是注重发展,而是有质量的发展,合并同类型社团,整合资源,优化社团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精品社团。
(二)活动数量多,没有创新意识
这点可以说是当前大部分社团普遍存在的,凡是有一定历史的社团,基础较好,然而活动总是比较固定,好像是把整个社团的未来已经规划好了。创新可以说是一个社团进步的动力,围绕一个宗旨,不断的发挥所有成员的积极性,想象力,打破以往的模式,尽量打造品牌活动创新活动。一般来讲,一届会员的加入,翻来覆去只是一个活动,从而导致会员的不断流失,从而导致社团失去生命力。
(三)用人机制不当
由于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然而部分社团负责人不懂的如何使用人才,任人唯亲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导致内部矛盾激烈,更为严重的是导致组织机构的消失。作为社团负责人应该更好的去学习,更要谨慎的去选拔和培养社团的接班人。
(四)社团活动简单化、商业化、娱乐化,缺乏持久性
现在无论是学术性、公益性、还是体育性等社团活动都只停留在开会、出海报、挂横幅的层次上,或者单纯的以舞会、郊游的娱乐活动作为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没有一点实质性的内容,也就不可能让同学们从中受益。还有些高校学生社团做活动只是为了拉赞助,有太浓厚的商业气息,让社员牺牲自己的时间,被迫去接受商家对产品的宣传,而对同学们却没有太大的帮助。
总之,社团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何正确的看待一个社团,如何让高校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课堂需要所有社团人的努力。社团犹如一个企业,为了使得社团走的更长久更辉煌,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团结一起更好的利用好这个平台。
三、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对策研究
(一)建立系统管理,发挥社团职能部门作用
通过社联各部门与社团相关部门建立垂直管理关系,直接对社团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建立相关管理系统,社团信息系统、社团宣传系统、社团财务系统、社团档案系统、社团外联系统、社团团支部等等,信息系统有社联新闻媒体部和各社团信息报送员组成,宣传系统由社联宣传部和各社团宣传部,财务系统由社联财务部和各社团财务人员(会计和出纳)组成,档案系统由社联办公室和各社团档案管理人员组成等等,此项举措可以改变以往社团会长一人“工作”的状态,减轻了会长负担,大大调动了社团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了社团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使更多社团干部和会员得到锻炼和成长,也加强了会员参与社团的积极性。
(二)实施责任管理,明确职能分工
学生社团管理上,应该实施责任管理的方式,合理分工,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能,做到“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谁管谁负责”的管理原则,实行第一负责人挂帅制,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原则,做到制度分权,合理授权,给各社团负责人及活动负责人更大的权限,这样可以使活动不仅从内容上还有组织上都有更大的突破,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活动按照计划执行并取得预期效果。制度分权需要明确每一个职位的职能分工,让各工作人员清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权力,以下是根据个人工作经验,对社联各职位职能的一个细划分。
(三)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团组织,加强社团组织凝聚力
为了提高学生社团团员的素质,增强团员意识,深入引导各学生社团富有成效地开展团员活动,发挥团员在学生社团中的先进作用,在学生社团社团联合会和各学生社团内部建立起团组织,延伸团工作的手臂。若在学生社团中有这一制度,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社团活动中,起到直接指导社团的目的,对确保学生社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社团对会员的管理和约束,改善社团松散的状况,增强社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必须在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上进行改进,“高等学校在外部机制上要给政策、给人员、给经费、给设施,在内部机制上要寻找高校学生社团的依托点、凝聚点、结合点,研究其发展规律”。只有这样,高校学生社团才能在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新红.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问题及对策[J].淄博学院报(社科版),2002,18(1).
二、团队建设面临实际问题
1.高校支持力度不够。在新时期以“双向选择”为主的人才选聘过程中,虽然国家出台相关文件要求用人单位不得以“985”、“211”和性别作为选聘条件,但在高校毕业生人才供需比严重失衡的形势下,非“985”、“211”院校毕业生正时时刻刻被企业用这一门槛关在大门之外。而部分用人单位传统观念的局限性直接导致许多具备优势学科的高校毕业生处于尴尬之地,而高校自身对就业的重视力度不足,难以应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部分高校将更多精力分配给招生、科研、教学培养,认为有好的学苗,精心料理,定会开出绚丽花朵。而在有限的市场购买力的今天,面对万紫千红、乱花迷眼的人才市场,如果没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只能靠良好的销售渠道或是自我的创业营销。传统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只有加上配套的营销方案才能真正的在短时间内刺激用人单位的嗅觉。
2.队伍建设热情不高。高校自我支持力度的不足,直接影响到队伍建设的积极性。高校就业市场开发任务绝大多数担负在高校就业市场工作人员身上,二级学院的配套科室多为空白或是临时组建,且为辅导员兼任,面对高难度、高工作量,且无配套的激励政策的就业市场开发维护工作,直接致使队伍建设后备力量不足。参与就业开发团队建设热情不够高涨,成为队伍战斗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3.成员素质参差不齐。积极性不高使得队伍建设很难吸引更多高素质工作人员投入到市场开发工作中来,投入大,见效慢也成为部分教职工望而却步的重要因素。高校就业工作人员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备饱满的工作热情,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全身心投入到市场建设战斗中去,当前就业市场开发团队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团队成员素质要求
1.纪律性。高校就业团队成员应始终坚持勤俭自廉,时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团队优先在党员干部中选聘成员,时时刻刻以服务他人为宗旨,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将国家、学校、学生的利益放在前面,甘于奉献,乐于奉献。
2.积极性。高校就业市场建设与其他行业的市场营销具有相似性,企业销售的是产品、是技术,高校推销的则是能给企业和社会带来无限财富的高端人才。不同点在于没有企业销售对应的资金奖励政策,所以高校就业人员需具备的应是工作的积极主动性,热爱就业工作,要将高校就业质量的提高作为激励自我向上的动力。
3.高效性。高校就业工作繁琐而且工作量大,工作效率高是团队成员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团队成员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吸收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团队协作,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最高的实际工作效益。
4.先进性。高校就业部门是高校与社会的重要窗口单位,同时也是高校对外的一张名片,窗口单位的人员素质直接反映高校整体的素质水平,因此高校就业人员应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政策信息捕捉力,紧跟时代步伐,建设学习型服务团队。
四、团队建设提升路径
1.建立稳定高效服务团队。选聘一批素质高、业务强,综合能力突出稳定的教职工加入到团队中来,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打造一支战斗力强、纪律性强的战斗队伍。
一、高校体育社团现状
目前在国内大多数高校里面,都有自己的体育社团,只不过这些社团的组织形式和开展体育活动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接近一半以上的高校的体育社团是学校学生会组织成立和管理的。这类社团组织是免费为全校学生提供咨询和服务的,这类社团组织也是最受学生喜欢的,往往社团内部成员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有体育特长的,一些准备学习和已经在学习的学生因为对某一个体育项目感兴趣而加入这些体育社团,在体育特长学生的带动下共同提高体育技术动作的专业性。当然,除了这种组织形式之外,还有一部分高校的体育社团组织是由一些体育教师组织发起的,一些是需要支付一定费用的,一些是不需要支付费用的,有些高校为了更好的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活动的开展,鼓励和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来帮助一些专项体育教师从事体育社团的组建和各项工作的开展,而这些工作的进行往往得到学校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对于教师而言,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教学奖励,另外一种组建形式是教学部门鼓励,由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和专项特点发起的体育社团组建,这类社团组建往往需要教师来承担学生的管理、讲授,甚至会外出参加一些公益或者比赛活动。从形式上来看,这类社团带有一定的盈利性,而前两者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但是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们体育健身观念的逐步增强,这类社团组织形式逐步成为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主流趋势。在高校当中,还有一小部分体育社团是由学校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给学生组建的,这类社团往往是这些部门为了更好的开展校园文化生活,从学校内部或者学校外面聘请一些体育健身人员进入学校来为学生指导各类体育项目的健身特点和健身方法,当然,费用一般也是由这些部门所支付。总体而言,如果社团需要成员支付一定的费用往往在人数和开展周期上具有不确定性,这主要是因为针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所有经济来源都需要依靠父母,即便是一些学生有兼职打工赚钱贴补生活费用,但是相对于巨大的日常开销而言还是不能自给自足,再加上体育观念的差异性,使得很多学生面对缴纳费用的健身社团还是心有余悸,所以社团的开展时间和人数就容易受到这些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很难持续性开展下去。另外,学生在学习开始参加社团的积极性较高,但是到学期末参加社团的积极性就较差,这主要是因为学期末大多数学生需要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考试上,所以很难有时间再参加体育活动。
二、对应的策略
(1)是重点培养社团中坚力量。在任何一个体育社团内部,都会有一些项目基本功比较扎实,从事该项目时间比较长的学生,作为有限的师资教学力量,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些学生作为教学的重点,首先帮助这些学生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样无形中就为教师培养了一批助手,在面对大面积的教授和管理中,这些有经验和技术动作过硬的学生就能成为教学的榜样和辅助指导人员,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教师人数不足和精力有限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给这些学生一些锻炼的机会,毕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尤其是对于那些什么都不会但是又对某些项目感兴趣的学生而言,同学给与自己技术上的指导可能会更坦然,不会产生紧张情绪。(2)尽可能的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优势,开展多项目体育社团,对于高校而言,尽可能鼓励所有体育教师都能开设社团,这样学生可以选择的项目相对较多,学生人数相对就会比较分散,不会造成人数过于集中,活动难以进行的尴尬。(3)制定合理的社团训练计划是非常关键的,面对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与学校场地设施之间存在的矛盾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只有合理的培训计划才可以让所有学生有序的进行锻炼,尽可能的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锻炼的空间。(4)学校有关部门在学生社团参与和社团建立方面应该给与政策上的支持,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给与经济上的支持,只有长期的坚持下去,才能逐步形成社团氛围,才能对学校的体育文化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体育社团的发展是高校体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所有体育教师和体育管理人员不能忽视的问题,所以,全面促进社团发展需要我们所有体育人的努力和坚持。
参 考 文 献
[1]崔丽丽.全国性体育社团现状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
[2]李晴慧.体育社团与体育体制改革[J].体育学刊.2002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得到了蓬勃发展。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一方面,高校社团数量和种类在迅速增长,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种类社团,社团成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社团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大部分社团都渴望通过扩大规模,借助规模效益,为今后发展积累一定的财力与人力资源,实现相对较低的运营成本。随着现阶段大学生社团数量日益增长规模逐渐扩大,学生社团在高校的建设和学生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关注到由此而引发的一些法律问题。
1 明确高校学生社团的法律地位
在讨论学生社团在高校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其法律地位。根据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具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国务院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2条定义社会团体为:“中国公民自愿组成,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中的具有中国国籍的学生都有组建社团的合法权利,这是宪法赋予的权利,是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法律基础。
由于在高校内部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学生社团属于非法人类社团,学生社团在经单位批准成立时,就无需按《民法通则》的要求履行法人成立时必须的登记、具有一定数目合法资产、经营场所和经费来源的义务,因而其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其对内、对外关系,尤其财产关系在理论上也就不能适用民法中的法人的规定。这类无民事权利能力社团经高校批准成立,接受本学校的管理,但并非本学校的一个附属机构,其为开展活动而发生的合同行为,以及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均与学校无关,这些民事关系应当适用关于民法中有关合伙的规定。
2 目前学生社团存在的一些法律问题
2.1 缺乏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虽然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这十几年,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大学生社团的管理方式方法,很多高校建立起社团联合会等组织,用于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引导,但是由于社团发展太快,管理机构要不断面对新问题、新形势,因此,形成成熟的管理体系还需要一个过程。另外,社团对成员缺乏足够的约束力,成员流动性大,也影响了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2.2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目标。高校社团在进入新世纪以来蓬勃快速的发展,逐渐引起学校的重视,但是,学校对于社团的引导和指导显然还不够。通常会把社团活动视为校园文化活动的补充,缺乏对社团活动的认识,即便意识到社团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强有力的指导和管理,使得社团发展思路不清,目标不明确,开展活动盲目、重复性强,很难打造精品。这些都需要对社团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2.3 学生社团干部等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待提高。社团干部对于社团发展起关键作用,当前社团干部的选拔有较好的机制,能够推选出社团中积极优秀的分子担任,但是缺乏后期培养,尤其是法律意识方面。首先是学校对社团干部的培养不够重视,缺乏相应的专业系统的培训。其次是虽然高校都设有法律基础的课程,但是由于大学生思想上对这方面没有予以重视,多半都是应付了事,社团日常活动中遇到问题也不会运用法律予以解决。
3 解决学生社团有关法律问题的实施意见
3.1 建立规范完善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工作创新,制度先行。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可行的学生社团制度,通过制度确定学生社团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学生社团与学校其他机构之间的关系,学生社团与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学校应该在学生社团的成立条件上予以宏观调控,设立一定的“入门”条件,使学生社团的成立朝着学校期望的方向发展。根据学生社团的成立属于学校要求成立的和学生自愿成立的两种情况加以区别对待。对于学校要求成立的,由要求成立的学校部门和学院承担管理、服务和指导职能,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学校管理部门每年要对全校社团进行年度审查,要对工作优秀的社团、社团负责人和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并给予经费的资助,对于不符合年度审核合格标准的,要予以淘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社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3.2 高校要根据法律的授权明确管理与服务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有关规定,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章程对学校事务进行管理。那么,根据目前我国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实际,学校团委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切实承担起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学校宣传、学生管理、教务、科研等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支持,提供必要的指导;学校后勤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支持和帮助,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团组织管理、各部门共同关心的管理格局。
3.3 在社团管理中培养和提高社团干部等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3.3.1 权利观念。树立公民的权利观念,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义务本质”反思的结果,强化权利观念,可以使社团会员的权益得以真正体现,在社团活动中充分地享受权利,才能为社团建设和发展服务,同时尊重维护他人的权利。
3.3.2 法律契约观念。商品经济的交换活动是通过契约的形式连接起来的,契约具有平等、自主、自愿、互利、互相制约等特点。树立契约观念其法律含义在于通过明确契约双方的权利义务,使社团相关各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担任的法律角色,从而有效地选择自己的行为。
3.3.3 正确的程序观念。程序法是对实体法的保护手段,诉讼是适用法律的必要方式,是解决矛盾和纠纷的正当途径。曾经在某高校就发生过一个由于活动场地没能及时解决,该蓝球协会召集众人举行游行示威的情况。这一事例中的社团就是不具有正确程序观的典型,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不懂得诉诸于正确的部门和寻求正当途径,反而闹得有可能违反校纪校规而受处罚的结果;不仅维权失败,而且在寻求了法律法规以外的解决方式时,破坏了校园的正当秩序。可见,在社团运行中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如果通过非正当途径解决,往往会造成对正常校园秩序的破坏。因此,树立正确的诉讼观念,既是维护个人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正常校园秩序乃至社会秩序的需要。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希望借助高校学生社团这个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法律价值功能,使大学生在学生社团这个平台上学会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合法维权,进而促进其法制意识的形成和法律意识的提高。
总之,学生社团通过学生自身制定章程、民主选举、自主治理等方式治理社团,培养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高校通过放宽政策,扶持和培养社团逐步实现自治,让社团逐步介入到学生的自我管理中去,介入到学校自治中去,培育了社团参与学校自治的能力,从而最终形成学校、社会、社团三方共同为在校大学生提供锻炼自己、实现梦想的兴趣舞台。据此,我们也坚信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通过社团自治以及在社团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将推动我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进程。(该论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学生工作专项(指导)项目,项目编号:1252xs417)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 现状 问题 思考
一、湖北省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发展现状与特点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湖北省七所重点本科院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其中涉及到84个社团组织。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具有数量不断增多,规模越来越大,社团种类不断丰富的特点,缘于不同的兴趣动机,学生们组成了不同的社团,其主要类型有:学习型社团、文娱型社团、公益服务型社团等。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社团干部、社团干事和非社团成员对“希望加入的社团组织”的选择基本一致。大学生希望加入的社团主要集中在公益实践和学术科技这两类上,其中公益实践类的社团(占30%以上)最受同学青睐,因为公益实践类的活动不仅使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得到自身能力的锻炼,还能在服务大众的过程中回报社会。其次是学术科技类的社团(约占25%),此类社团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说明同学对知识扩展的积极性高及对科学文化的关注大。对于就业创业类的社团(16%左右),同学们参与的热情也比较高。相对而言比较少的是理论学习和网络信息类的社团,分别只有5%左右的同学选择。
如表1,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大学期间不但能获的专业方面的技能,也能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如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而且,大学生对社团的选择也呈现多元化,由注重文艺体育类活动逐渐向重视学术科技创新、公益实践、网络信息等过度。当前就业、创业型的社团组织发展尤为迅速,比较受同学的青睐。但是,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湖北省高校中就业、创业型的学生社团组织甚至与就业创业相关的社团组织还比较少,仅占到约2%,难以满足同学们要求。
二、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现在遇到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阐述: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自身发展条件。学生社团组织的外部发展环境中主要体现在:1、学生社团组织的资金和活动硬件设施等受限。高校在资金支持以及活动硬件设施等资源方面对社团分配不均,导致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受到制约,影响社团活动的质量。2、学生社团组织发展缺乏相应的指导。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社团组织缺乏必要的指导,几十个社团仅有一名专职或者兼职指导老师的现象比较常见,社团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使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偏离最初的办团宗旨,不利于学生社团做好骨干培养工作。在学生社团组织内部自身发展条件方面主要体现在:1、同学参与社团的积极性下降。首先,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的时间不固定,与同学日常学习生活的时间安排有一定的冲突。其次,社团活动的高质量难以保证,缺乏创新形式。另外,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在维系社团成员的感情方面所做工作不够,致使社团成员归属感不强。2、学生社团组织形式主义严重。 部分学生社团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啃老本”局面,社团活动只换形式不换内容。3.学生社团组织骨干培养不足。在调查的学生社团组织中,学生社团组织骨干成员流失,因人废团、人走团灭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部分社团存在“官僚气”重的现象。
三、学生社团组织发展的思考
近几年,学生社团组织整体呈现健康、蓬勃发展的趋势,在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同时,还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使高校社团能够更好的全面发展,建立一个良性的社团运作体系,笔者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从培养社团成员能力角度出发,组织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吸引社团成员的有效参与。社团活动要切实从社员的兴趣出发,增强活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提高活动的竞技性,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在活动设计上提倡创新,提高活动的质量,增强活动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社团成员的参与度,同时培养社团成员,尤其是社团领导的创新能力,让更多的社团成员参与到社团的发展中来。另外笔者认为大学生社团组织应该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紧密的联系起来,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实学生社团的活动内涵。
2.高校给予学生社团更多支持。高校的团委组织要积极引导学生社团鼓励创新,鼓励社团的特色发展,提升学生社团的层次和活动的水平,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精品社团,并以此为基础为其他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支持。
3.制度层面注重规范性,保证社团活动更有序地开展。高校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社团资助管理与发展的运行机制,把重点放在制度的落实和贯彻上,加强学校社团的日常管理,不断拓展社团发展新思路,鼓励和扶持一批优秀社团,努力提升高校社团的整体水平。同时要加强社团干部的培养,尤其是在活动的创新方面,使社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社团活动更加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5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268-01
一、前言
高校体育社团作为融合大学生生活与教育一体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践方式,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高校学生体育兴趣的广泛发展、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改善人际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高校体育社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规模和影响力也日益扩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高校体育社团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江西省南昌市15所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体育社团。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参考有关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基础学科理论,并查阅大量有关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文献资料,了解、掌握国内研究的动态,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以期全面地获得信息,为研究奠定基础。
2.问卷调查法
设计科学合理、全面的调查问卷对江西高校的体育社团的管理人员、社团成员进行问卷调查。
三、江西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
(一)江西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现状
通过访谈得知江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负责人,了解到当前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有两种:(1)高校党委-团委―高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体育社团总会―大学生体育社团;(2)高校党委-高校体育部―各体育教研室会―大学生体育社团。(如下图)
(二)江西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指导老师现状
通过对江西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进行问卷调查发现: 有46.5%的高校在每个大学生体育社团中都有指导老师,51.3%的高校在部分大学生体育社团设有指导老师,2.2%的高校在大学生体育社团没有指派指导老师。
(三)江西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动机的情况
通过对江西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动机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43%的学生把 “娱乐、消遣”作为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有37%的学生把“兴趣、爱好”作为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有20%的学生把 “增强体质”作为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
四、江西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存在的问题
(一)江西省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缺乏必要的专业指导教师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在江西省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社团大部分是隶属于高校团委下设的学生社团联合会主管,高校团委和体育院系没有安排专业的体育教师对体育社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阻碍了体育社团的发展。
(二)江西省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经费比较缺乏
通过访谈得知,江西省高校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会员缴纳会费,高校团委不会下拨相关经费,由于一些体育社团的影响力比较小,很难拉大商家的赞助,体育社团在发展过程中经费不足。
(三)江西省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存在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江西省许多高校体育社团没有制定社团管理章程,社团组织机构比较混乱,财务管理也比较乱,开展活动多是形式主义。
五、江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建议
(一)加强江西省高校体育社团的内部管理
江西省高校主管体育社团的领导应高度重视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水平,对社团的负责人和成员进行培训,提高体育社团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江西省高校体育社团应开展有特色的活动
由于江西省各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高校人文特点不同,体育社团可开展具有本高校特色和充分利用高校地理位置的体育活动,开展的活动越新奇、越刺激,越能受到高校学生的青睐,也越有特色。
(三)江西省高校体育社团发展方向
体育社团不同于高校其他社团,体育社团有特殊性,能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存进人际交往能力。
作者简介:罗俊艳(1989-),女,山西祁县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福建?厦门?361005)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124-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类型的多样化、学科专业的发展,大学生社团也日益纷繁复杂,学生社团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也逐渐增大。但目前国内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理论研究水平与建设能力比较滞后,缺乏对“大学生社团到底给予了学生什么?影响了他们哪些方面的发展?”等深层次的思索和追问。在以往研究中,专门针对社团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比较缺乏,而现有资料也多集中在理论论述方面。因此,本研究将集中讨论“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有哪些影响”,并进行了实证调查。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个能力方面有了哪些变化;学生干部与普通社团成员在这些能力方面的变化是否有差异;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在这些能力方面的变化是否存在差异。
一、高校社团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的相关研究
1.相关概念界定
(1)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出于兴趣、爱好、特长或者基于共同愿景,为实现特定宗旨和目标而倡导创建的,以高校在校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的社会团体;是指高校中学生会组织、研究生会组织以外的专门性的学生组织。①
(2)大学生个人发展。在本研究中,我们把个人发展概括为以下相关活动:提高自我意识,实现个人才华和发挥潜力,实现愿望或加强身份等等。在自我完善阶段,个人发展包括以下内容:成为个体渴望成为的人,整合社会身份与自我认同,提高自我认识或确定优先事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或道德准则的选择;规划和实现梦想、愿望、职业和生活方式的优先事项;发展潜力和专业技能;发展个人能力,在工作中学习;提高生活质量,包括在健康、财富、文化、家庭、朋友和社区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学习技巧和方法,增强自我认知,取得个人生活的控制力和自我智慧的实现。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必须围绕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
2.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
从内容方面来看,大学生社团自产生之日就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社团的类型与功能、作用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不少学者针对学生社团的作用(即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研究,主要表现为: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中作用明显;②社团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培养;③大学生社团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作用明显;④高校社团文化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⑤学生社团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⑥综合上述观点,不同学者在学生社团对大学生个人发展方面的研究都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学生社团的确对个人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发展。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1.问卷设计
结合相关研究文献的阅读,笔者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根据教育四大支柱,笔者主要围绕“学会学习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学会生存的能力”四个维度进行问卷编制。
2.研究对象
笔者选择广东省某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原因有三:第一,这所高校作为广东省的一所新型高校,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学生社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第二,该高校共有社团57个,社团类型比较丰富。其中包括理论研究类、社会公益类、兴趣爱好类、社会实践类、专业技能类五大类,截止到2010年6月,学生参与社团人数约有2856人。
研究主要针对在校大一到大四年级的参加过高校社团或正在参加社团的1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0份,剔除无效问卷,共有7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75%。
3.问卷信效度
笔者针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了初测。在问卷初测中,EFA中取样适当性KMO指标为0.794,Bartlett’s球形检验统计量为824.920,p=0.000,说明数据很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在项目分析的检验结果中,各项题目均有良好的显著性水平;问卷的整体信度为93%。通过初步检验,笔者认为在这所大学中的被试群体适用此问卷,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问卷信度分析表
三、研究结果
1.大学生参加社团的最初目的
笔者首先调查了大学生最初参加社团所持有的目的。经过调查显示,大学生参加社团的最初目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锻炼自身能力,二是发展兴趣爱好,分别约为40%、34%。
组建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其重要的社会作用与实用价值已得到高校体育界的普遍认同。组建不同项目的体育社团、为学生创造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机会、提高对社会体育的适应程度,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其发展现状难以令人满意。就此问题,我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地研究。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组建时间较短,在社团建设的指导思想、规章制度以及活动开展等方面存有较大的缺失,自发性、单一性与无序性的弊端较为明显。四川大学体育学院的鄢澜老师通过对中美高校学生体育类社团发展的对比研究指出: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体育社团相比,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在社团数量、活动质量、管理的规范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成员构成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比例失调。湖南大学体育学院的杨左老师通过对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的调研指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成员主要以男性学生为主,女性学生仅占成员总数的4.0%。这种成员性别比例的失调现象,会造成体育社团的发展步入局限性的误区。(3)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种类较少,活动内容单一。这种现象在女性社团中表现尤为明显,其社团的活动内容主要以健身操为主。因此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较为低下,造成了退出社团的现象较为严重。(4)在发展运营方面,我国高校体育社团也存在着极为明显的缺失。主要体现在:运作机制、管理制度以及发展规划等相关保障机制尚未建立或缺乏完善性,社团发展所必须的资金保障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社团成员缺乏足够的责任心,随意现象较为严重。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对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产生极为严重的阻碍作用。
2新常态理论引导下的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对策
新常态理论的引申含义在于:通过对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发展布局的重新规划,来实现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转轨变型,用以推动与保障我国社会的平稳发展。相对于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而言,由于在发展机制、管理制度以及运作理念上的严重缺失,已步入发展的误区,这不仅会导致高校体育社会职能的退化,同时,对于自身社会化发展目标的实现,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借助于新常态理论的引导,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1转变发展观念,为高体育社团科学化、组织化与规范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发展观念是人们在主观与客观上对发展中事物的系统化认识,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决策、制订计划、实施实践以及开展总结的重要依据。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发展观念的偏失,这对于实现高校体育社团的科学化、组织化与规范化的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转变发展观念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与发展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1)在新常态理论的引导下,本着“创新、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取向进行重新确立,确保其在满足学生体育需求、提高自身社会实用价值方面凸显适应性与实效性。(2)建立健全相关的发展机制,实现科学化管理。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而实现稳定的先决条件在于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基于此,要求高校学生的体育社团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与管理机构,修正当前社团的无序化发展弊端。高校的团委、学生会应积极协调学校体育职能部门,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诸如《学生体育社团管理条例》《学生体育社团的规章制度》《学生体育社团的财务管理制度》等相关的组织管理体系,确保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开展卓有实效的活动同时,提高其管理水平。(3)对社团成员的加入与退出进行严谨而规范地管理,制定相关的会员制度,明确其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以避免社团成员“出入”的随意性,从而确保社团人员的稳定性。
2.2调整现有社团的种类结构,拓展其受众群体的规模与范围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在发展布局上存在着种类少、规模小以及形式单一等严重的弊端,这是造成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缓慢、停滞不前,甚至近乎解体的重要原因。新常态理论认为,调整发展布局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强对高校体育社团现有的发展布局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提高其运动项目的覆盖范围,拓展其受众群体的规模,就成为改善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1)对高校体育教学所涉及的运动项目进行全面地统计,制订出覆盖全局的发展规划,用以实现社团种类的增容与发展。(2)根据发展需要,可以采用“同类合并”的手段,来拓展社团的规模。例如,高校的乒乓球社团、羽毛球社团以及网球社团,如果参与人数过少则可以将其合并成为高校体育小球社团。此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增加社团成员的数量,确保社团规模的扩大。(3)在调整发展布局的同时,加强对体育社团的宣传工作,用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可以通过对校园网络、广播、宣传栏等资源的利用,或组织志愿者开展实地宣传活动,来推动体育社团受众群体规模的不断拓展。
2.3加强体育社团的运营管理,促进自身造血功能的提升与发展资金问题是影响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因资金匮乏,造成了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在组织与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捉襟见肘,大规模的活动难以组织,而小规模的活动又难以满足成员的参与需求,这种因缺乏资金保障而诱发的矛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新常态理论强调创新与稳定,相对于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而言,实现科学化的运营是重要的创新手段,而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则是确保社团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此,要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必须要加强自身的运营管理,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来获取必要的资金保障。一方面,可以通过争取学校行政部门的支持来解决部分的运营资金;另一方面要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通过与社会体育组织的联合、争取社会资金的赞助以及通过举办相关的有偿技能培训等方法,来获取资金的保障。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提高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造血功能,对于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具有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作者:商健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潘云良.“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思路[J].中国报道,2014(10).
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虽然在各高校党、团组织及有关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一些是因为学校本身原因造成的;但是,大部分是属于共性问题,而应从深层次进行剖析和加以解决,以实现高校社团建设的根本性突破。其中,比较突出、集中和尖锐的问题有:一是社团管理制度不完善,对社团的管理与监督的力度不够,缺乏有效引导和指导;二是社团体制结构松散,机构运行缺乏民主机制,会员流失严重,凝聚力不强;三是社团内部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缺少竞争,人员缺乏积极性,没有形成‘比干事、拼奉献、重贡献’良好的工作氛围;四是社团总体发展不平衡,畸形发展比较严重,组织机构正式性不强,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工作缺少连贯性;五是活动经费不足,活动场地受限,社团活动质量难上层次,注重打造“品牌”活动的意识不强。
从各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的现状看,各高校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良莠不齐。面对这种高校间的社团发展良莠不齐的状况,我们必须要革新思维抓机遇,齐抓共管破好题,因此要做写好社团发展文章首先应要有好的工作思路,思路至关重要,思路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坚持好推动高校社团发展的工作思路(简称“一二三”社团工作思路),也即深化“一项改革”,加强“两大建设”,落实“三化要求”,努力实现高校社团科学发展,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
一、切实深化一项改革。
一项改革,就是学生干部选拔培养任用管理机制体制改革。
深化学生干部选选拔培养任用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对于社团发展来说,人才是重中之重,切实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生干部选拔培养任用的机制体制,促进人才培养,构建精英团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这应是破解社团发展难题要首先解决的问题。社团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社团精英人才的延续性就决定了社团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培养一流的人才队伍,强化人才储备,应摆在社团发展目标的首位。为此应着力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突出加强社团干部特别是社团负责人培训工作。二是更加重视对会员的培养锻炼。三是努力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
二、着力加强两大建设。
两大建设,就是制度建设、活动载体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在社团发展过程中,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办法以及社团章程等这些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在高校社团管理上的制度建设问题而言,存在着不少问题。今后一段时期应从总体和水平上着力开展好制度建设:从总体上而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各项社团管理制度,确保社团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制度,都有制度管理和制约,防止出现管理真空,完善的制度可以保证社团健康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社团发展;从水平上来说,要进一步提高制度的质量,把制度的制定要与社团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决立足社团发展实际,着眼于长远发展,以服务社团方便会员为宗旨,开展好创制制度各项工作。
第二、加强活动载体建设。对一个社团来说,结合自身社团性质和学校社团发展实际进行合理定位这可以说是学生社团生存与发展的基石。目前在高等院校中,学生社团是包罗万象、百花齐放的,性质迥异的学生社团,但组织开展社团活动的方式和空间却大同小异,活动的内容和目标重复单一,不具独特性和创新性,都以开展讲座、组织旅游、举办舞会等活动为主旋律,缺少特色,缺乏新意,根本形不成品牌。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应结合系科专业特点,以社团性质为立足点,以院系专业特色为结合点,合理定位,立足实际,做出特色,打造出好的活动载体,走一条项目特色化品牌化道路。
三、贯彻落实三化要求。
三化要求,就是继续贯彻落实好日常活动机制化、重点活动品牌化、品牌活动届次化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
第一、贯彻落实好‘日常活动机制化’的要求。就具体要求而言:从内部运行机制来看,高校社团发展缺乏长效的机制,工作的连贯性不够;从社团发展的外部环境来说,社团发展畸形,整体实力不强。学校在政策、经费、场地等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一些社团受宠有加,而一些则倍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业务指导,经费、场地无保障,活动自然开展不起来等,这些是导致社团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正因如此,可以说贯彻落实好“日常活动机制化”要求就是要切实建立起一个长效、稳定的外部政策机制,为广大社团公平分享各种发展资源创造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创建一个良性的外部资源分配机制,引导各种资源在各类别社团之间科学合理均衡的分配。
第二、贯彻落实好‘重点活动品牌化’的要求。对于一个社团来说,要成为一个有生命力与影响力的社团就必须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活动,打造出品牌文化,创造出属于有自身特色的社团文化。首先要求要树品牌意识,建精品活动,创社团品牌,应在自身的一些有发展前途和发掘潜力的重点活动上动脑筋,要勇于在特色上下硬功,要敢于在活动质量上下苦功,以品牌活动去提升社团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得到更大的关注与发展。正如企业一样,一年成功靠机遇,十年成功靠管理,百年成功靠品牌,对社团而言要打造出社团的品牌活动,让品牌形象持久地推动社团的发展。
第三、贯彻落实好‘品牌活动届次化’的要求。因此,在一个社团经过艰辛与长期努力形成了有自身的特色品牌活动后,社团人在社团品牌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上就务必谨慎行事,切勿搞‘新官上任三把火’,‘标新立异’‘急功近利想出成绩’,要妥善处理好创新,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把社团工作做实,把品牌活动做大做强,要把品牌活动一届一届地办下去,力争踏实办好努力做实重点强化,也就是说要贯彻落实好“品牌活动届次化”的要求。
纵观全国高校社团的发展,大学生社团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社团真正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当前高校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良莠不齐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出现这一现状既有历史的因素,现实性的原因,还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新时期,进一步破解社团发展难题,加快社团改革步伐,推动社团实现跨越式发展仍是我们必须努力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社团发展任重而道远。因此,按照“一二三”社团工作新思路,紧密结合高校社团发展实际,围绕高校社团工作发展这个中心,科学谋划,扎实推进社团各项改革,把高校学生社团工作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庆文,傅强,李铭霞.论高校学生社团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功能[J],中国高教研究;2001.12
[2]邢存海.对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滁州师专学报,2003.12
[3]刘岗.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3
[4]陈泮成.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轻工教育,2005.2
[5]张慧.社团活动促进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发展[N].安康日报 安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