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8 15:47:20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

篇(1)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还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大局。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毕业生人数持续大幅度增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思路概括为:“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两条主线、突出三个要点、坚持四个理念、做好五项工作”,现阐述如下。

一、围绕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大学生是就业工作的根本对象,也是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确保他们充分就业,是就业工作的根本任务。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必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全心全意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必须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继续把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富民惠民、关注民生”的重要工作,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精心组织、统筹协调、重点督促、分类指导,并努力发挥各自高校的主要积极作用,围绕毕业生这个中心进一步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二、抓住两条主线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以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为主线,逐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就业指导上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目前,高校重毕业生就业服务、轻就业指导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所以必须下大力气扭转这种局面。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包括就业形势和观念教育、政策法规指导、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就业技能技巧培训指导等内容。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包括就业咨询服务、搭建毕业生就业双选平台、办理各种就业手续、转移学生档案及根据就业工作进度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等内容。“两条主线”基本囊括了就业工作的各个方面,切实抓好“两条主线”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现就业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

三、突出三个要点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确保重点、关注热点和突破难点。“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相对稳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应该提早制定目标方案,分解细化任务,落实工作措施,想尽一切办法确保就业率相对稳定,避免出现毕业生就业率的大起大落。热点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高校必须积极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促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关注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准确、及时地向有关部门反馈。突破“促进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的难点。高校应加大力度对特困家庭、有心理障碍和有残疾的毕业生,以及家在地震灾区的毕业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实施有针对性的“一帮一”就业指导帮扶工作,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困难,顺利迈出人生关键的一步。

四、坚持四个理念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政策性强、涉及面宽、社会敏感度高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把以下四个理念贯穿于就业工作始终:一是树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重要性的理念,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为国家分忧、替社会解难、遂学生心愿、促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切实抓好、抓细、抓实。二是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规律性理念,既抓好能力强、素质高、成绩好、表现优的毕业生的优质就业,使最优秀毕业生找到最好的工作,给他们搭建好成功的平台,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积极示范带头作用,又要重点做好就业困难学生、有心理问题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服务工作,由此带动其他学生,整体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树立“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理念,坚持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思想,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规律,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开设市场需要的专业和课程,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用人需求的对接化程度。四是坚持“尊重学生选择权”的理念,在就业指导和服务过程中,学校只需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教给学生分析形势、了解自我、作出抉择、执行计划的技能技巧,至于就什么业、怎么就业、什么时候就业等问题均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意见,切切实实地提高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的主动权和自,促使他们做自己的主人。

五、做好五项工作

要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必须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书记或校(院)长亲自主抓就业工作,定期听取就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及时解决就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在人、财、物方面予以重点倾斜,确保就业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进一步完善“由书记校(院)长亲自抓,分管校领导具体抓,就业指导部门牵头抓,以院(系)为主体、班主任或政治辅导员为骨干”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形成“任务分解、责任到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三是大力开拓就业市场,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信息,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同时,尽力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新的长期稳定的人才输送和就业信息收集支撑点,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岗位。四是加大就业信息化力度,为毕业生签约就业提供快捷服务,不断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的软、硬件建设,基本实现网上就业、远程面试及高校、政府、社会就业信息网络的相互衔接、资源共享。五是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着力打造一支能力强、业务精、作风正、服务好的就业工作师资队伍,不断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Z].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王金立,柳铭,周屹锋.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工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和对策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08,(12).

[4]单一峰,周念.毕业生应聘用人单位的博弈分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03).

[5]李亚慈.谈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兼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理念[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篇(2)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教育部等有关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建立完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在新形势下探索构建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以及结合笔者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体会,对新形势下构建高校就业工作长效机制进行探索。

一、认真建立校、院(系)两级为主的就业指导工作体制

在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国家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新要求的前提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制应当与高校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我校确立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并开展了以管理重心下移到院(系)的改革举措,因此,我校在就业工作方面建立了“党委负责、部处协调、院(系)落实”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制。

在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过程中,全校认真落实这一工作体制,学校党委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主抓本科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和主抓研究生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进一步调整明确了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工作职责以及工作分工合作关系,加大了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建设的投入;各院(系)为加强就业工作也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为实现学校总体就业工作目标夯实了基础。同时,为有效地规范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学校专门制定并修订完善了有关工作政策和制度,包括《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细则》《关于实施的意见》、年度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就业率定期公布制度、重点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办法、未就业毕业生登记跟踪制度、工作人员培训制度等,并进一步规范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流程等。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责划分体现在其中,并且明确学校对各院(系)的年度工作考核中将就业指导工作列为重点考核工作之一。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核心竞争力

就业的效果归根结底取决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就业指导的核心是不断完善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教学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我校实施学分制,柔性设置选修课,学生有跨专业、跨系选课、辅修双学位、选修免修部分课程等很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学校还在基础课程中实施分层次分进度教学法,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与偏好自主选择教师与课程进度。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我校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为学生自我发展留有更大的空间。学校将“第二课堂”纳入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参加科研与学科竞赛,参加各类社团、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实践与文体活动,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还不断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积极探索国内外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研究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以及各院(系)积极开展航天精神教育、国防教育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团委开展了暑期“三下乡”活动和大学生人生规划设计活动、社区见习活动等;我校经过认真调研和筹备,成立了江苏省首家关注就业的大学生社团――“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协会挂靠我校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学生社团直接参与就业指导活动,如每周四固定的“就业大讲坛”、创办《就业指导报》、十大理想单位评选、十佳就业之星评选、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模拟招聘大赛、“求职座谈会”等活动。总之,学校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不断完善内容丰富、方式灵活、渠道多样、校内外参与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体系。

三、形成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择业观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毕业时大学生自然显现的择业观。所以,我校坚持育人根本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择业观教育中坚持“到村任职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的主旋律,并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择业观教育。

我校原隶属国防科工委,现为工业与信息化部七所高校之一,为国防科技工业输送优秀人才是我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校通过各种途径向毕业生宣传国家的就业制度和政策,在毕业生职业教育中注重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正确处理国家需要和个人理想的关系,到国家最急需的地方建功立业;在就业指导中,帮助毕业生树立到国防单位就业观念,从单位层次高、投资力度大、职业起点高、发展空间大、国防现代化建设等方面教育毕业生,使他们对国防单位加强认识,澄清一些毕业生对国防单位的原有一些模糊认识;我校在《就业导论》课中重点介绍国防科技工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在信息查询室重点展示国防单位资料,今年我校在校电视台播放了几十家国防重点单位的音像资料;我校还举行了“国防重点单位与毕业生面对面交流”活动,有效地引导毕业生积极投身国防建设。我校也要求各院(系)组织毕业生到与有科研合作的国防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进一步加深对国防系统的感性认识。同时,学校还制定了若干鼓励毕业生到国防单位就业的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效地引导了毕业生对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与国防用人单位签约。

四、加强建立就业基地和搭建服务平台

建设就业基地应当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办学特点和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以实现共建双赢的局面。近五年来,我校在科学研究与发展、研究生培养、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校友办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为整合以上资源共同开展就业基地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我校坚持“面向江苏、拓展全国”不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现已与航天、航空、船舶、电子、兵器、机械、化工、通讯等重点行业集团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就业基地。近两年,进一步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开拓了石化、汽车、电力、冶金、家电等行业的就业市场,新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人才战略合作协议和就业基地共建协议100多份。院(系)也积极举办专业

对口型实习实践基地,把课程学习、社会实践与就业见习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学校已建立就业基地和实习基地达到700余家,每年都向这些单位推荐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学校还成为“长三角高校毕业生就业合作组织”首批成员单位和“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分中心”,随着这些工作的开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将更加广阔。

高校搭建符合毕业生就业市场要求的高水平就业服务平台是实现就业工作各项目标的重要条件保障。我校一是成立了“大学生职业辅导委员会”。定期召开年会,目前已有150多名重点用人单位领导及地方人才机构领导受聘为委员,经常给学生辅导授课,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材料,开展专业化的就业咨询与辅导。二是认真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落实了就业专项经费。学校还下拨专门经费加强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建设,整个就业指导中心使用面积2000多平方米,具备日常办公、指导咨询、接待招聘、信息集成、查询上网、教育培训、综合服务等功能。三是抓好就业队伍建设。按照就业工作体制的要求各院(系)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院(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均由“一把手”及负责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的领导参加,实现了就业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学校和各院(系)还外聘部分单位和企业领导和部分知名校友作为学校就业工作的兼职指导教师,充实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四是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网站的作用。我校的就业网站“南京理工大学就业热线”是高校中最早的就业专业网站之一,拥有独立国际域名(http://www,helpinfo,net/),实现了社会、高校和学生三方信息的自由交流,具备了信息与查询、网上求职、网上招聘、网上指导、在线交流等功能,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服务。由于采取了上述一系列实效性的举措,促进了我校近十年来就业率均超过了99%。

篇(3)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52-01

一、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意义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手段越来越丰富,在学校领域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开始信息化,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能更高效准确地完成。

高校就业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一直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就业工作,陆续出台了很多促进就业的文件及措施。但在高校就业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学生无法及时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就业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不能系统地管理,学生就业跟踪工作开展得也不顺利,就业工作缺乏延续性。

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能在毕业生和招聘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能使双方各取所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招聘单位可以及时招聘信息,毕业生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所需信息,信息能及时地进行沟通,确保择业就业的高效性。另外,毕业生毕业之后,也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记录学生就业后续工作动态,对出现问题毕业生,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及建议,并及时完善校友状态,对毕业生本人以及后续毕业生择业就业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主要措施

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就业工作,使高校就业工作更加高效化,能提高学校就业率及学校影响力,是学校就业工作重点工作。当今社会,信息化手段丰富,对于学校就业工作,应该根据学校实际进行专门的信息化建设。

1.开发校园招聘会管理平台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专门的校园招聘会,80%的学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找到合适的实习就业单位,所以学校校园招聘会一直比较有规模,组织也比较规范,但是在招聘会组织过程中,有几个环节还没有实现信息化,工作过程比较繁琐,招聘信息传递不够高效,前期也在尝试通过一些数据汇总程序来简化招聘流程,但还不够完善。开发适合学校自身特点,能满足学校就业工作的管理平台非常有必要,通过平台不仅可以完成学校招聘会工作,辅助完成大多数学生的择业就业工作,还可以对毕业生毕业之后的后续问题进行跟踪调查,促进学生就业及职业生涯合理规划。

2.开发完善校友会平台

校友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品牌的彰显,是学校宝贵的无形财富,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是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重要资源。随着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校友资源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成立校友会,对促进学院科学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质量及就业率等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现阶段,学校校友信息比较零散,没有统一的平台进行管理,开发适合学校特点的校友会平台,完善毕业生校友信息,组织相应的校友活动,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让更多的优秀校友进入校园座谈或者直接参与学校招聘,毕业生可以掌握更多的校友资源,有利于毕业生更好地择业就业,并且对毕业生职业生涯也能起到好的作用。

3.完善交流平台

就业工作是个长期的工作,就业工作的开展不仅是组织一场招聘会,学生在校期间还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就业相关信息,包括企业信息、就业相关知识、面试相关技巧等,所以通过学生常用的交流平台随时获取信息也比较重要。开发自己的微信、QQ等网络平台,完善平台信息,让所有毕业生关注,并定期发送就业相关信息。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随时了解最新动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择业。

三、结语

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各种实际工作,是现阶段各单位积极追求的,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发研究学校就业工作信息化手段,也是学校所追求的。把开发的信息化手段应用到就业工作中去,完善学校就业工作,促进学生就业合理性及就业率,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另外,通过就业信息化,也能对学校的科学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宁,雷好利.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教育,2015(36).

[2]蒋鹏.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8).

篇(4)

全面推广“工学一体”就业就学模式,搭建企业、学校深度融合对接平台,加快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2016年以服务加快“调转促”行动计划为导向,积极推进“工学一体”就业就学试点工作,帮助劳动者提高文化素质,提升职业技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延展办学功能,拓宽就业途径;促进企业改善就业环境,储备人力资源,提质增效升级;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确保就业形势稳定,为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二、工作重点

2016年,“工学一体”就业就学试点在全市范围深入开展,各地通过竞争性办法遴选一批有意参加的企业,广泛动员职业院校积极参与,组织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对接,全面进行“招工招生”、“招生招工”两种模式试点.重点开展“招工招生”模式的试点,积极推进职业院校招收企业有培养意向、个人有学习意愿的一线青年职工参加试点。

各地要落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职业院校聘用兼职教师工作的通知》精神,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能大师、技术技能人才及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工学一体”就业就学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各地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深入实施就业脱贫工程,有脱贫任务的县级人社部门要加强与扶贫办等部门联系,积极引导贫困家庭子女参加“工学一体”就业就学试点,实现“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三、工作模式

“工学一体”是“政府引导推动、企校合作融合、招工招生同步”的就业就学人才培养模式。政府搭建企业和学校对接合作平台,职业院校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将企业职工招收为学生,或者企业将职业院校新招收的学生录用为准员工,企业学校双方共同编制培养计划、课程内容、学习标准,充分发挥企业用人机制和学校育人机制的耦合作用,达到生产教学一体化定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工学一体”试点工作共有两种模式。一是招工招生模式,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将企业职工招收为学生,就是招工即招生、工作即学习;二是招生招工模式,企业将职业院校新招收的学生录用为准员工,就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

以上两种模式中涉及学历教育的招生、培养、实习、就业等,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及教育行政部门政策规定执行。

四、基本条件

(一)试点企业:企业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经济实力较强;

2.遵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社会声誉较好;

3.建立较完善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和职务晋升激励制度;

4.按规定提取和支出职工教育经费,其中60%以上应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承诺优先投向“工学一体”试点项目;

5.有强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6.合作院校为省内技工院校、职业院校,优先选择市内职业院校;

7.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符合条件的企业,向企业所在地的县(市)级人社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县(市)级人社部门审批同意并公示无异议后,可与有关职业院校签订“工学一体”合作协议,开展“工学一体”工作。县(市)级人社部门要将审批确定的企业名单,报市人社部门备案。

(二)试点院校:选择基础较好、条件相对成熟、示范性强、在校企合作方面有成功经验或做法的高职院校,技师学院,省级及以上示范(重点)中职学校、技工学校,经审批同意并经公示无异议后,可组织开展“工学一体”相关工作。高职院校、技师学院向市级人社部门提出申请,中职学校、技工学校向当地县级人社部门提出申请,职业院校合作企业须为本省企业,优先选择市内企业。

(三)试点专业(或工种):试点专业(或工种)依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15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的通知》(教职成函〔2015〕4号)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版)》,参考《紧缺专业(工种)目录》和《省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开发目录》中“比较紧缺”、“非常紧缺”的岗位,优先选择技术含量高、市场紧缺的理科或工科专业(或工种)。

(四)试点内容:

1、企校联合招工招生。企校双方共同确定培养模式后,学校按照招生标准和程序,经企业推荐或员工自荐,将符合条件的在岗职工招收为学生,实现招工即招生;企业根据发展需求和用人标准,与职业院校共同制定招生条件、确定招生规模,联合开展招生,将符合条件的学生招收为准员工,实现招生即招工。参加“工学一体”的学校要认真执行“阳光招生”的要求,严格招生、考试、录取等环节。

2、企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企校双方共同制定培养实施方案,结合岗位技能要求和国家职业标准,明确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安排、教学组织、考核评价等,共同实施“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方案。

3、企校联合开展课程开发。企校双方根据工作实际和发展需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课程和教材,充分发挥企业实践性、创新性的优势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性、理论性的特点,使课程内容更加体现就业导向和职业特征,更加关注服务企业发展和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

4、企校联合组建教师队伍。企校双方共同组建教师队伍,企业邀请职业院校教师为“访问工程师”,跟踪了解企业一线最新技术,参与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职业院校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为“人才导师”,讲授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5、企校联合实施教学活动。企校双方共同组织教学活动,按照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教学管理的规范,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员工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合理确定工作和学习的时间,根据实际分专业、分阶段、分层次组织教学,实现工学交替进行。企校双方共同负责日常管理,在企业工作或实习期间以企业管理为主,在院校学习期间以职业院校管理为主。

6、企校联合开展考核评价。企校双方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共同制定考核评价标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共同开展对“工学一体”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工作,注重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评价。

7、畅通技能人才职业生涯发展通道。指导企业建立学习与个人成长相结合、学习与个人待遇相联系的用人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完善职工凭职业技能、业绩贡献得到使用、晋升和确定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畅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生涯发展通道,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核心技术领域设立“首席技师”、“技能专家”等,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拓宽企业员工成才发展空间。

五、实施步骤

(一)开展调查摸底。4月10日前,各县市区对本地区现有校企合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有意开展“工学一体”的企业和职业院校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双方的意愿和需求。

(二)公开征集企业和职业院校。向社会公开征集参加“工学一体”试点的企业和职业院校,同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动走访联系企业和职业院校,宣传有关政策,引导企业和职业院校积极参与。

(三)组织对接活动。4月底前,组织开展“工学一体”企校对接活动,重点是引导行业组织、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组建就业就学联盟,签订合作协议。

(四)实施试点工作。经人社、教育、财政部门确认参加“工学一体”就业就学试点的企业、职业院校组织实施试点工作,并将学员花名册报县(市)人社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备案(附件1)。

六、政策保障

“工学一体”政策。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对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财政部门备案的“工学一体”学员,毕业后与合作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分别给予企业和职业院校1500元一次性补助;所学专业为我省企业紧缺专业工种的,给予学员3000元一次性补助。以上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通过企业补助、个人分担的方式筹集“工学一体”学费,企业在劳动者毕业时应给予个人一定比例的学费补偿;员工在学校学习期间,企业应给予一定的生活费;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应给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补助。职业院校应为符合条件的学生落实国家有关资助政策,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免学费。

享受“工学一体”一次性补助的职业(技工)学校不再享受职业介绍补贴政策。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市“工学一体”就业就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工学一体”试点工作的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落实支持“工学一体”的配套政策。各试点企业和试点院校要高度重视试点工作,组建“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重点推广“招工招生”模式,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努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破解就业结构性难题。

篇(5)

第二,推广“购买培训成果”经验,促进培训就业紧密结合。上海市针对再就业培训中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及培训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的情况,建立政府 “购买培训成果”的新机制。这种做法的主要特点:一是将劳动力市场信息、用工需求走势及对求职人员的基本要求,及时向职业培训机构发布,引导培训机构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组织培训;二是建立起就业培训网络,入网的培训机构达300多家,初步实现了培训的社会化;三是使培训按市场化机制运作,通过培训项目招、投标方式,使培训机构公平竞争。最后,政府根据培训成果和就业率补贴培训经费。今年我们要选择部分城市进行推广试点,4月初在上海召开研讨会,研究借鉴上海经验和就业培训信息网络的建立及具体运作。通过实地考察和现场观摩学习,使上海经验能够尽快在有条件的城市中推广。

第三,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努力开发就业岗位。各地要积极行动起来,今年各省都要选择若干城市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我们正在拟定创业培训扩大试点工作方案,同时依托苏州等地开展创业培训辅导班,从2季度开始对实施创业培训的管理、教学人员进行培训,各地可组织创业培训试点单位参加。

第四、积极落实培训经费。目前,各地再就业培训经费主要来源是政府专项拨款、失业保险金中的转业训练费、就业训练费等,但有的地区经费仍未落实,有的虽有来源,但缺口大,经费严重不足。今年财政预算科目中再就业补助费和就业训练费中都包括了培训费用,各地要根据培训任务提出用款计划,积极争取落实财政拨款,同时要制定培训经费补助标准和拨付办法,保证经费有效利用。另外,有的企业从职工教育经费中提取一部分用于再就业培训工作,这也是一个渠道,因这部分培训经费不能统筹使用,可通过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争取。

二、关于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工作

第一,做好组织协调和宣传。

第二,要搞好摸底调查。

第三,与技校招生结合。佛山市把实施劳动预备制度与技校招生结合起来,既保证了技校生源,又提高了培训的吸引力。各地要抓住这一时机,把劳动预备制度培训与技校招生结合起来,积极承担劳动预备制培训任务。劳动预备制生源进入技工学校学习,初中毕业生学习期限为3年、高中毕业生为1年,进行技术等级培训可缩短培训时间。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针对劳动预备制培训对象的特点,支持和帮助学校开设新专业,积极开设第三产业专业和初级技术培训等,使参加培训学员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专业学习。

第四,实行就业准入控制。

三、关于职业培训机构改革和调整工作

第一,继续做好综合基地、集团化试点工作,推动技校、就业训练中心改革。两年来,试点地区和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按照综合基地、集团化办学模式,取得了显着成果,促进了培训与就业的紧密结合,并与劳动力市场建立紧密衔接的“一条龙”运作机制。今年重点技校和就业训练中心都要按此模式动作,在同一地区,劳动部门办的技工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可探索一体运作的联合方式,以真正建立起多层次的示范性社区职业培训机构,成为兼有职业需求预测、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多种功能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

第二、做好职业培训机构调整工作。为更好地利用职业培训资源,要对现有的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调整,统筹规划,逐步实现布局、结构合理。今年重点要做好技工学校的调整和社会力量办学清理工作。技校的调整工作要在省级劳动保障部门指导下进行,重点是行业、企业办的技校要进行重组。重庆市等地最近出台了关于技校调整的文件,制定了调整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操作办法,对企业办校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各省要及早考虑这个问题,统筹规划,尽可能减少技工教育资源流失。对企业、行业愿意办技校的要继续予以支持;对行业自行调整、合并的要加强业务指导;对同一地区、不同行业的学校实现集团化办学要牵头负责;对企业已确定剥离的学校可以采用有偿或无偿转让方式,转换办学者,利用这部分学校探索公有民办的办学体制,增强办学活力。对社会力量办学的清理主要是按原工作部署,继续进行清理整顿和换发许可证工作。各地要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清理工作。

第三,关于技校招生改革问题。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精神和教育改革要求,部署学校原则上不再进行跨地区招生。考虑到技校原来体制和布局的原因,今年我们仍根据行业部门需求,下达跨地区招生计划;原国务院撤消部门所属学校跨地区招生工作尽可能在省际间协调解决;各地招生办要对划转到地方的原部属学校招生工作尽可能提供方便,帮助解决困难。考虑到今年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生源情况,今年技术招生考试以职业能力测试为主,不再进行统一的文化科目考试,各省可结合生源状况,自行确定录取方式。具体事宜与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培训机构处联系,中心还要召开招生会议具体落实。

篇(6)

职业指导是通过为求职者提供就业指导服务,促进求职者能够有效就业的一种活动。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是就业的重点群体,但大学生这个重点群体在就业中却存在很多的问题,就业成功率不高。为了稳定大学生就业,促进重点群体的职业发展,有必要对大学生群体开展职业指导工作,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这个重点群体的有效就业,同时也能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在重点群体中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是很重要的。

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现状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也是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对于社会问题,对于大学生的个人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对大学生就业进行职业指导。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现在一些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小组,设置了一些职业指导工作机构,并配置了专门的人员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但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职业指导工作效能的发挥,影响道大学生重点群体的有效就业与未来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市场环境下,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就业难问题,但依然有一些学生不重视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一些学校把主要的教育资源投入到专业教育中,没有设置专门的职业指导部门,没有组织专业的团队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就业率,导致学生就业盲目性大,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认识不到位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很多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对准就业人进行职业指导,在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向学生传达国家的一些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为学生提供一些招聘信息,指导学生如何制作简历等,还有一些学校会开展一些求职技能培训活动,以提升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和素养。但专门针对大学生开展的个性化职业指导项目还是很缺乏的,高校在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方式简单的问题,没有聘请专家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工作,面向学生个体的职业指导项目也没有,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差,内容不够全面,这些都影响到学生成功就业。

(三)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教师队伍主要是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德育管理工作的教师和系内辅导员组成的。而职业指导教师往往还需要担任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学校普遍存在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职业指导队伍教师的个人素养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专业化、规范化的职业指导教师的缺乏是影响到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有效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职业指导在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中的作用

(一)职业指导有助于高校重点就业群体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高校学生成功就业必须要有正确的职业观,仅仅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是不够的,因此,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职业观,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才能在就业后在正确就业观点引导下获得更大的发展。在高校重点就业群体中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与观点,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对自己的择业方向有更为全面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把握自己,明确职业目标,发展职业能力,提升自身素养,最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二)职业指导有助于高校重点群体提升综合素养

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很重视员工的综合素养能力,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高校重点就业群体也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重点群体中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分析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标准,更有利于激发重点群体自我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的意识。开展职业指导工作,重点群体能够真正认识到成功就业,成功发展仅靠过强的专业本领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在个人品格素养方面多加历练。在重点群体中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有利于提升重点群体的自我完善的动力,促进重点群体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三)职业指导有利于高校重点群体成功就业与发展

在高校重点群体中开展职业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社会行业中的不同需求,了解社会人才需求情况,从而在毕业前,做好各种职业准备,这样,在毕业前,学生就已经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方向,也积极准备地做好了工作,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适应能力,职业技能和素养都可以得到发展,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才能在毕业后成功就业,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职业指导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非常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毕业生能够成功就业也是万千家庭的希望。如果高校重点群体就业情况不理想,对个体家庭而言,会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对大学生个人而言,也会在心理层面受到很大的不利影响,增加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对整个社会而言,必定会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而在高校重点群体中开展职业指导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有效就业,大学生成功就业,可以解决家庭问题,个人问题,同时也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总之,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重视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目前在高校职业指导教育中开存在一些问题,在重点群体中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对于促进求职者成功就业成功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重视职业指导教育,解决问题,通过职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综合素养,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重点群体的就业率。

篇(7)

就业指导工作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使其能够全面迅速的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还可以帮助高校了解和掌握社会需要人才的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竞争力。

一、我国离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高校相继成立了就业指导机构。直至目前,多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还只是一个附属机构,大多挂靠在学生处。基本上一套人马、两个班子,相关人员大多数是从相关岗位临时抽调的。虽然责任心和思想素质很高,但是缺乏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知识,无法使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地开展。并且服务对象只限于应届毕业生,所开展的工作也只是宣讲就业政策、公布就业信息和讲授面试技巧等。这种狭隘的、职能单一的就业指导工作,没能很好地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教育服务功能,延缓了学生对社会和职业岗位的适应期。

二、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经验

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在高校被广泛开设最早起源于美国。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美国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着非常完善的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已成为学生在校期间受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一)就业指导人员队伍高度专业化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由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组成,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较高。在就业指导机构内部设有中心主任、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秘书等职位,所有工作人员都有明确的岗位分工。

(二)就业指导工作高度关注学生个性特点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一般是先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特长进行综合测评,然后依据测评结果寻找适合每一位学生的职业种类,帮助其确定就业意向,并进行职业潜力开发,最后形成针对每个学生特点的规划方案。就业指导机构除以讲座的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辅导外,还着重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工作。

(三)就业指导工作与教学过程密切结合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教学过程密切结合,是中小学职业教育与指导工作的继续。美国高校学生从人学起,就接受学校为其提供的前期职业指导服务,为理性的选择专业和课程提供帮助。同时,学校为进人高年级或毕业学年的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技巧训练等帮助。毕业后的校友仍可以返回母校接受各种就业指导和培训教育,获得延续不断的终身服务。

(四)就业指导工作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

美国高校通过董事会制度、产学合作教育等方式,加强了与职业界的联系,使就业指导工作及时地跟上了就业市场的需求,更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就业要求。通过与用人单位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可以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从而加强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和生存基础。

三、美国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在就业指导的工作理念、人员素质、工作实施以及与社会的联系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转变就业指导工作理念

完善和改进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之一就是彻底转变就业指导工作理念。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帮助学生能够顺利地实现就业,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和获取职业后能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素质

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因此,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人员的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既是适应就业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必然选择。

(三)开展全程化、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篇(8)

高校是政府、社会与毕业生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地位独特。大多数地方高校从办学实力、学生质量、社会影响等方面相对中央部属高校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压力更大。要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地方高校不仅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更要重点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合理定位“一个目标”,找准就业市场建设方向

办学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地方高校要找准办学特色,必须发挥优势,合理制定就业工作目标,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市场建设工作。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省属重点大学。近年来,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办学实际,确立了“帮助毕业生充分就业,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稳步提升就业质量”的就业工作目标,创新举措,整体推进,强化就业工作内涵建设,使得就业工作水平和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二、不断加强“两项分析”,挖掘就业市场建设重点

1.加强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通过分析,全面把握毕业生就业的区域分布、行业、具体单位,了解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有助于进一步确定就业市场建设的重点。安徽理工大学每年在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中,对毕业生就业的省域、市域分布及在这些地区的行业分布进行详细统计,在毕业生就业人数较多的区域,下一年度重点进行市场开拓工作。

2.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主体,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满意度调查,有助于了解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毕业生所想所需才能不断调整就业市场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提高就业市场建设的作用和效果。

三、创新开展“三种招聘”,展现就业市场建设成果

就业市场建设成果的最直接体现是各种不同形式的校园招聘会。学校通过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地方人才中心和大型企业集团组团招聘会、大型“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就业洽谈会,“三会”并举,搭建双向选择便捷平台,不断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帮助毕业生成功就业。

1.专场招聘会

校园专场招聘会通常是指由一家用人单位自主选择时间到学校,根据自身招聘计划面向部分专业毕业生进行的招聘活动。专场招聘会的显著效果表现在: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声音、影像、图片等多种形式,深入展示企业特点,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加盟;毕业生目标明确,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理性选择,签约后稳定性高;招聘周期短,一般在1-2天内即可完成。每年参加校园招聘的单位中,有接近一半的单位选择举办专场招聘会,签约毕业生占总签约人数的60%以上。

2.组团招聘会

组团招聘会是指由各地人才服务中心或相关部门组织当地用人单位,或大型企业集团组织下属成员单位,自主确定招聘时间,集中到学校举办招聘会。组团招聘会的单位数量在10~50家以内效果较好。学校每年均举办10场以上的组团招聘会,各地的人才服务中心以及大型企业集团都比较乐于以组团招聘会的形式招聘毕业生。

3.大型洽谈会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由于受场地、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全部举办专场招聘会或组团招聘会压力较大,建议通过适时举办规模较大、参加单位数量较多、涵盖专业面较广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就业洽谈会来促进毕业生就业。很多高校举办的大型洽谈会参会单位往往都在数百家以上,毕业生在选择应聘时容易眼花缭乱,顾此失彼,反而使得洽谈会的效果差强人意。学校近几年来不断探索创新,以增加大型洽谈会场次和压缩规模为突破口,分别举办秋季、冬季、春季三季大型洽谈会,每次洽谈会的规模控制在100家单位左右,效果上有了较大提升。

四、坚持实行“四路出击”,丰富就业市场建设途径

地方高校在就业市场建设中,要结合自身实际,明确思路和重点,不断丰富建设途径,全方位、全员化建设特色鲜明的就业市场。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就业市场建设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效果显著。

1.三联系

主要是指联系用人单位、人事部门、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实地走访和电话、邮件等形式,与重点企业的人事部门、地方人事主管部门、人才中介服务结构保持经常性联系,沟通信息,增加感情,及时了解供需情况的变化。

2.三借力

地方高校在就业市场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借力政府、校友和教职员工。各级人社部门掌握当地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情况,经常组织辖区企业外出组团招聘,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助力。在各行各业广泛分布的校友是学校办学成果展示的直接载体,他们在所在单位的影响力和对毕业生的感召力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相得益彰。广泛动员教职员工参与就业,利用教学实习、科研及其他对外工作人员推荐毕业生就业。

3.点、线、面结合开拓就业市场

地方高校在就业市场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明确毕业生就业的点(重点单位)、线(重点行业)、面(重点区域),下大力气做好就业市场的巩固和开拓工作。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在行业上,毕业生就业以煤炭行业为主,逐步拓展到建筑、化工、机械、电子、IT等行业。在区域上,以长三角、珠三角、皖江城市带和西部产煤大省为毕业生的重点分布区域,以皖江城市带为重中之重,积极服务“安徽崛起”。

4.基地化建设,推进市场开拓

高校通过与重点企事业单位、各地人才服务中心等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人才供需基地,以基地化建设为依托,推进市场开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信息化建设“五个平台”,拓展就业市场建设内涵

地方高校在就业市场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通过就业信息网、飞信群、QQ群、微博等信息化平台,把市场建设的成果即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和校园招聘会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给每一名毕业生,推动毕业生积极参与到就业活动中去,提高就业市场建设成果利用率。

篇(9)

[作者简介]黄厚南(1972- ),男,广西博白人,广西科技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读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工作。(广西 柳州 545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重点课题“创业教育与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2MSZ01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083-02

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院校如何更新就业工作观念,改革和创新工作模式,形成毕业生就业的新机制,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各地方高等学校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高等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当前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一)地方院校在就业市场中面临的形势

在当前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地方院校既存在着优势和机遇,也有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办学质量、水平、条件等很多方面与重点大学相比有着十分明显的差距,地方院校一般是以教学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由于长期教育经费教育资源的短缺,地方院校的办学实力普遍不强,特色不明显。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地方院校在如何结合自身特色,根据需求的不同层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特色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二)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特点

由于地方性的特点,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有着比较特殊的方面。调查研究显示,从就业去向看: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以省内为主省外为辅的格局。其中绝大部分在本省内就业,人数约占就业总人数的六到七成,其他的在除了回生源地就业外,主要去向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就业,这一趋势在近年来呈逐年上升。从就业单位性质看: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是股份公司和私营企业,分别约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30%~40%左右。从专业的需求看,用人单位需求专业以工科类专业较多,如招聘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土木工程、汽车等专业人才的信息排在前列,用人单位对文科类毕业生和理科类毕业生需求势头相对较弱。

二、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地方院校与重点院校相比,无论在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素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高考扩招以来,地方院校承担了扩招的大部分任务,导致地方院校资源更为紧张,以至于影响了教学质量,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与重点院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从而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单位需求信息相对较少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就业市场更多表现为买方市场,加上我国企业用人制度上高消费现象,不论企业规模的大小、层次的高低都表现出人才高消费现象,对名牌高校、重点高校毕业生情有独钟,对一般地方院校毕业生不予以足够的重视,主动到地方院校招聘热情不高,导致地方院校需求信息较少,毕业生之间就业竞争较为激烈。

(三)毕业生就业心态有待改变

毕业生就业有着过重的功利导向。毕业生的择业动机和行为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之风的影响,特别是当前互联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明显的逐利动机,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眼前利益,没有很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呈现学而“有为” 的功利倾向,特别是“功利心” 较强;而在实际工作中又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特别是在基层的中小型企业中,毕业生普遍缺乏扎根基层、从基层做起的观念,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上进心不够强,欠缺危机感。

(四)毕业生专业素质不强

连年的扩招,令地方院校教育教学资源匮乏,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知识结构不全面,专业知识单一,能够从事的工作岗位受限制,不能很快地适应岗位流动和生产技术综合化的要求;工程实践知识缺乏,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况脱节,学生的实习和实操训练流于形式,实效不好;课程体系过于单一,学科之间有效衔接较少,毕业生在本专业外的拓展空间非常有限。

三、促进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形成齐抓共管态势

1.坚持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学校的各级领导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要形成共识,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学校和各院系应专门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并经常性地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置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从党政一把手到基层一线人员的全员关心就业工作。学校领导和系院领导要主动参与就业中去,要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以凸显学校对就业工作的关心和重视,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实施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一方面,地方院校要定期专门召开就业工作动员大会。学校要与各系院签订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责任。同时,地方院校还要制定就业工作考核奖励办法,责权利相统一。另一方面,各系院根据与学校签订的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的要求,建立了本单位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就业工作考核奖励办法,充分地调动了教职工参与就业的积极性。通过校、系院两级共同实施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落实责任制,从经费、人员、场地等方面予以保证,为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以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实效。

(二)适应市场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找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当前各类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同台竞争,以不同的定位满足不同的需求,但不论什么样的院校,要想赢得竞争,关键是要了解市场需求,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办学方向,根据自身特色确立与自身层次相匹配的优势领域,打造自身特色的产品优势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要,而不是盲目攀比。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必然导致高校在人才培养在宏观上走向多样化,在微观上走向特色化。因此,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上必须突出 “应用性”的特征,明确自己在培养什么类型人才,并落实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2.“吸地气,树特色”。地方院校要立足地方,就必须结合地方产业特色,调整自身学科结构,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应在专业市场细分上下功夫,继而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专业。应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面向地方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专业,形成自己的品牌专业。特色与水平相辅相成,特色有了,水平提升了,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自然增强,从而从源头上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三)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1.加强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一是要充分开展就业形势的教育,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引导毕业生找准定位,确立合理的期望值,选择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改变等、靠、要的思想,以期收到较好的效果。二是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的建设,提高成效。一方面,要注重遴选师资和指导课内容。学校就业办和各系院要通过选聘长期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的系院领导担任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师,并从当前地方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定位、就业期望和综合素质等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实效和质量。另一方面,要利用网络工具的作用,通过网络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导。

2.完善就业设施,组织技能培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一是完善学校毕业生就业的设施,为毕业生查询信息资料和网上招聘、面试提供便利。二是要发挥职业生涯指导的作用和职能,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就业辅导活动,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有益指导。三是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毕业生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增强就业竞争实力。

(四)广开就业渠道,积极拓展就业市场

1.大力加强与各地人才市场的合作,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近年来,人才市场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上的作用越来越大,地方院校必须充分利用社会人才市场的资源,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强化与人才市场的合作,并主动参加各地的人才交流会、招聘会等方式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不断拓展就业市场,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2.做大做强校内“有形”“无形”两个就业市场。“有形”就业市场是指通过请进来的方式,组织用人单位到学校举行专场招聘会,建立校内有形就业市场。这是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主渠道,单位需求针对性强,签约成功率比较高,这是毕业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做供需方式,地方院校要想方设法做大校内“有形”就业市场。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网络这一“无形”市场。一是利用各种人才信息网,及时向用人单位毕业生资源信息和毕业生个人信息,向毕业生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二是与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全国高校就业信息网等知名就业网站和相关人才市场就业网形成对接,共享网络资源,发挥“无形”就业市场作用,促进毕业生就业。

3.大力拓展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就业基地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日益紧密,地方院校必须强化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与地方企业进行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多方面的交流,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空间。地方院校要充分结合自身学科特色,主动服务于当地企业,在企业中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利用学生实习的机会,让企业和毕业生有充分了解,双向选择,达到实习加就业的作用。通过实习就业基地的建立,通过密切产、学、研合作关系,推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依然是任重道远,地方院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甘顺良.高教“大众化”阶段地方院校就业工作的思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

[2]黄厚南,袁茹滨.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调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9(9).

[3]黄厚南,袁茹滨.科学开展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

篇(10)

答:根据《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确定的部门“三定”方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全国技工院校综合管理。技工学校自举办之日起,就以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工人为目标,是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主阵地,也是集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目前,技工院校依据办学水平和培养目标分为三类:普通技工学校主要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高级技工学校主要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技师学院主要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截止目前,全国共有技工院校近3000所,其中,技师学院380余所,高级技工学校340余所,在校生380余万人,2014年招生120余万人。技工院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一大批骨干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技工院校70%以上的在校生来自农村,是将农村转移劳动力培养成为新兴产业大军的摇篮。在开展学制教育的同时,技工院校还积极面向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企业在职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退役士兵等群体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00多万人,为促进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问:技工院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经过60多年的历史积淀,技工院校不断引领先进办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独特的技能人才培养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是坚持就业导向,办学目标明确。技工学校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经济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办学质量为目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实际要求,为生产、服务等产业一线培养和输送中、高级技能人才。二是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先进。技工院校坚持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基本制度,在招工招生、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职业培训、学校管理、质量评价等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具有市场机制特点的长效合作机制。三是适应市场需求,突出专业特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管就业与管技校有机结合,及时将就业需求传导到技工院校,通过高端带动和典型引路,把加强专业建设作为立校之本,指导技工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形成了适应需求、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规范了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四是坚持工学一体,深化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方式,实施以能力标准为核心的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开发并推广一体化课程教学。即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将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使学生学完一门课,就可以初步掌握一项工作技能,毕业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工作岗位需要。五是坚持多元办学,开展职业培训。技工院校坚持两条腿走路,由注重学制教育向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转变,积极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技能人才培养格局,成为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公共实训、技师研修、技能竞赛、人才评价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技能人才综合培养基地。六是注重职业素养,突出德技双馨。技工院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重视加强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德技双馨、身心双健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问:请问出台《若干意见》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研究制定《若干意见》,主要基于几方面考虑。一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2014年6月,总书记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并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职业培训等工作作出部署,为技工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技工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经济转型发展和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对技工院校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企业技术进步,需要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解决劳动力供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需要广泛开展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这些新形势为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制约技工院校发展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努力解决。近年来,技工院校虽然发展势头很好,但也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受初、高中毕业生逐年减少、高校扩招等因素影响,技工院校长期面临招生难问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虽有所提高,但技工院校毕业生成长通道不畅、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技工院校在招生、财政投入和毕业生待遇等方面享受不到与其他职业院校同等的政策。同时,也还存在着区域间发展不均衡和学校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技工院校更好更快发展。

为此,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我部即着手研究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工作中,强化问题导向,在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针对技工院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职能优势,研究提出支持技工院校发展的政策措施。

问:请问下一步推进技工院校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加快发展技工教育,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改善民生和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下一步,我们将指导技工院校围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业优先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以立德树人和培养职业精神为根本,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坚持“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到2020年,基本形成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发展、校企融合贯穿培养过程、课程教学体现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匹配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具体讲:一是坚持高端引领。通过推进优质技工院校建设,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的骨干技工院校。二是深化校企合作。坚持把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办学制度,通过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集团化发展,提升办学水平。三是推进多元办学。坚持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激发技工院校办学活力,为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提供服务。四是强化内涵建设。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好地对接企业用人需求。

问:请问《若干意见》主要有哪些创新性政策措施?

答:《若干意见》提出了推进技工院校新一轮改革创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

在推动技工院校多元办学方面:一是鼓励各地、各院校探索实行弹性学制教学,建立学分累积和转换制度,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制度,建立有利于劳动者接受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二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技工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技工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在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方面:一是允许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选择部分一体化课程教学工作扎实、校企深度融合的技师学院,在专家评审论证基础上,通过工学交替、校企双师联合培养等方式,开展学制教育培养技师试点。二是鼓励技工院校与企业通过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技师研修、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项目等方式,面向企业职工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

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一是健全校企合作法规政策,明确政府、企业和学校责任。支持行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参与举办或直接举办技工院校,保障企业办学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待遇。推广技工院校自办企业和实习工厂模式。二是支持技工院校与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技术研发、办学质量评价、招生就业等方面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三是实施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鼓励技工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展学徒培训,加快培养企业青年技能人才。

在完善扶持政策方面:一是做好招生工作。加强与教育部门协调,将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平台,落实高级技工学校、技工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统一招生政策、统一招生计划、统一招生代码、统一招生平台”的要求,稳定全日制招生规模,扩大非全日制招生规模。二是要求各级人社部门落实地方教育费附加和生均经费标准等政策,积极协调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技工院校财政投入制度。三是要求各级人社部门落实教职工编制,改革教师招聘方式,探索开展教师正高级职称改革试点工作,对专兼职教师比例也提出了要求。四是明确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毕业生,按全日制大专学历享受相应待遇政策,畅通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在加强基础工作方面:一是加强专业建设。指导技工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按照技工院校专业目录自主设置专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加强教材建设。切实加大教材内容、形式的研发和创新力度,重点开发一体化教材,不断完善和提高教材质量。每年组织编制和公布优质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材目录。加强技工院校教材规范使用和管理,坚决杜绝使用盗版教材。三是加强科研教研和督导评估工作。加强技工教育科研教研机构和队伍建设,组建技工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课程专家队伍,建立技工院校办学质量评估制度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四是启动技工院校校长和师资轮训计划。建设一批全国技工院校师资研修中心,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工作。五是推进相关信息化建设。准备在我部官方网站开通全国技工院校专栏,建立全国技工院校毕业生信息查询系统,为广大技工院校毕业生提供查询平台和渠道。六是创新开展宣传工作。深入开展全国技工院校招生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各地人社部门职能作用,推动技工院校进入初高中开展宣传活动。深入开展“走基层、技校行”和“技能中国”等主题宣传,重点报道各地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

问:据我们了解,开展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人社部近年来大力推进的一项工作。请问这项工作进展情况如何,下一步有何考虑?

答:2009年以来,我部在130多所技工院校开展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涉及汽修、焊接、数控、烹饪等15个专业,共有2万多学生参与到教学改革中。这项教学改革,目的是打破职业教育传统的公共课+专业理论+实习的学科式教学模式,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学习技能和知识的顺序,将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使学生完成一门课,就可以初步掌握一项实际工作任务。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印发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改革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颁布了《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技工院校一体化师资标准》等,为规范教学改革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做好课程开发。已开发128种一体化教材和一批配套的技术手册,建设了一体化教学资源网,确保教学改革顺利进行。三是加强师资培训。我部连续4年将一体化师资培训作为重点,共培训教师3200多名。同时,指导各地、各技工院校加大一体化师资培训力度,鼓励各试点院校在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向一体化教师倾斜。目前,教学改革顺利推进,试点院校普遍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等都有较大提高、教学效果也有较大提升,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也比较高,认为“这批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入职一年的员工差不多”。

篇(1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不断推进.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l0万人.人才培养规格和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特别是日益严峻的金融危机使这种矛盾更加恶化。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对高校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当前,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普遍比较重视,但部分高校也存在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培训等方面投入不足的情况:就业指导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性思想、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迫切需要加以解决。

1.个别领导对就业指导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当前各高校都将就业工作做为“一把手”工程,由校长亲自抓,二级学院也是由院长领衔负责就业工作。但这种重视更囿于制度安排的无奈,其实,部分高校就业指导网络形同虚设,只是应对上级检查.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支持等方面也不能满足要求。另外,高校的个别领导还存在就业指导工作只是相关负责学生工作书记及就业指导员的事,与其他教师无关的想法。总之,大多数学校没有形成全员促就业的工作合力。

2.就业指导工作功利性严重

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定位不准确,在指导对象上,认为就业指导就是针对毕业班的学生;在指导时间上,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集中在临近毕业的半年甚至几个月内完成;在指导内容方面,只注重服务型指导,忽视教育型指导;在指导形式上,由于师资的欠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一般都是以开大会的形式来开展,只是“灌输”。由此可见,高校就业指导实用功利性的指导多.教育发展性的指导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更少。

3.就业指导人员专家化不强

大多数高校负责就业的专门机构工作人员偏少.甚至有些就业指导员身兼数职,这使得就业工作陷入具体繁杂的事务之中.很少接受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工作培训.就业指导工作的专家化和就业工作创新开展便无从谈起。另外,许多学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更换频繁,而且相对都比较年轻,加之大多数没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导致他们对国家政策不熟悉,对社会需求状况不了解.对学生的指导只能根据个人经验,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简单、针对性差等问题。

4.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指导不够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直接影响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折射出高校的办学效益。但大多数学校在教育中却往往忽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据我校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反映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综合素质不高、核心竞争能力不突出、人文素质不高和就业技能不熟练等问题。

二、切实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有效服务

高校要切实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提升,就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人本化、专家化建设。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为学生的择业提供帮助,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确保学生充分就业,而且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引导学生兼顾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尽早规划职业生涯,使学生能够充分合理地就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1.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建设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人都来关心、帮助和参与。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继续强化“一把手”工程,而不能作为一种走过场。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相关职能部门或几个人的责任,更是全体教职工的责任,特别要发动专业教师的力量,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导师”队伍,同时要在人力和财力上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建设

高校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高校就业指导的对象应该从集中于高年级和毕业班学生扩展到面向全体学生.切实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拓宽就业指导途径.逐步建立起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模拟招聘会、召开供需见面会等.并通过内部强化.外部“招商”等工作为学生就业进行全程化的指导。

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途径的多元化建设

高校应注重就业指导的多元化,坚持“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的理念。重点加强就业指导体系网络建设。高校应通过网络、学生课堂、学生社区及学生社团等就业指导与服务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我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重点加强网络建设,为学生搭建了就业服务卫星专网、北森职业测评网、就业指导网等网络平台,重点投入建设了就业信息查询室。同时,高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和“我与就业指导师面对面”等咨询服务活动.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就业指导支撑体系。

4.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人本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