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8 15:47: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就业工作要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就业工作要点

篇(1)

高校毕业班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在就业难、竞争强、压力大的今天,这个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毕业班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习、就业等方面表现出与其他年级学生明显不同的特征。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指导学生顺利毕业,协助其他教师管理好学生,是毕业班班主任的重要职责。

1 全方位确保学生的思想稳定

当今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是个性鲜明且具有独立精神的一代大学生,为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当学生到了毕业学年,同时面对毕业、就业、就业、情感等多重压力,情绪波动很大,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心理上讲,毕业班学生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逐步走向成熟。作为毕业班的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思想政治稳定工作,部分学生表现为狂妄、自卑、不愿意合作、作风散漫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一是,要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宣讲学校和学院的各项重要决定,针对近期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讲评,提出改进措施;二是,要严格遵循和执行学校夜间值班制度,深入学生宿舍,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态,尽早发现问题,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和心里安慰,尽量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新兴媒体,如QQ群、飞信、微信,构建多重渠道的网络班级社区,有利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便于学生反映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状况。另外,对于毕业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常抓不懈,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学生一旦形成某些惰性,就不容易改变。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政治、关注社会、关注学习,关注生活,如果整个班级处于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就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班主任还应做好毕业班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让他们在学生中树立形象,做好表率,充当班主任老师的左右手,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 以竞赛为契机,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初期,对专业的概念很模糊,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这些情况是正常的。经过几年的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技能训练后,学生对本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才会慢慢热爱自己的专业,才会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

笔者所在学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学校每年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技能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ITAT)大赛和云南省大学生计算机作品大赛等,在检验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效果的同时,也为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人应用能力的平台。作为班主任,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赛事,以赛代练,体现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就业技能。班主任应该抓住学科竞赛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1]。在毕业学年,学生通常会分为两个集团,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一部分选择就业。对于考研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利用专业背景优势,鼓励学生考研深造,为考研学生在学习环境、志愿填报方面做好指导与引导工作。另一部分选择就业的学生并不是不求上进,其实他们还是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的,只是将学习的重心放在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资格证和各种行业能力认证考试上,为今后的就业积极准备应考,增加自己的应聘的筹码。

3 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减轻压力

毕业生的就业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及生活质量,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家长和学校都极其关心的问题。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能找到一份各方面都符合自己心愿的工作。然而事实往往是事与愿违,因此,班主任首先因该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向同学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调整学生的心态,劝诫大家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鼓励同学只要脚踏实地,行行都会出状元。班主任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学生就业的意愿、学生的自身特点、就业信息的掌握和对就业的把握要比学生强,应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指导:

3.1 充分认清就业形势,掌握相关政策动态

突出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近年来,全国大学毕业就业人数逐年递增,2014年,大学毕业生达到727万人,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的一年,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及时了解就业形势与就业压力,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班班主任工作的最急迫的任务。同时,班主任还应该及时了解动态信息,一方面,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鼓动学生及时出击,寻找各种渠道,增强紧迫感。

3.2 充分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

充分利用学校、学院、教师的资源关系,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将用人单位信息第一时间公布在班级群中。同时,推荐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网站,鼓励学生积极登录,查阅资料,主动联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联系就业单位,变被动等待社会需求信息,到主动收集社会需求信息。

3.3 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转变就业观念是实现就业的关键

定位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时候,那么定位就需要客观一些。不要让过早的职业规划给自己定一些条条框框,给自己造成了束缚,其实学生个人的能力、兴趣和价值取向会随着外部环境而改变,因此就业的意向也是在不断调整的,不要仅仅局限于自身专业,重在学以致用。客观审视自己,找出优势,根据自己的发展潜质来择业。不要死守本行,不求变通,应尽快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科学技术快速的升级换代,不要让“专业对口”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4 实施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专长

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使用单一的方法,更不能搞“一刀切”,就如教学要进行“因材施教”,班主任管理要实施“分类管理”,我将本班学生分作四种类别:

4.1 对班委群体要“放心”

班委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遴选出一个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强的班委集体是确保班级管理顺畅的基础性工作,经过三年的培养和锻炼,建立起一支组织性强、工作能力优的班委集体。到毕业季,很多事务性的工作就可以放心交给他们执行,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工作效果并不比你的差,这样既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又锻炼了班委的管理能力,一举两得。

4.2 对后进生要 “偏心”

后进生的管理一直是班级管理的难题,需要班主任更加密切的关注,倾注更多的心血,对他们“偏心”可以说并不为过。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尝试让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和宿舍管理,担任班委和舍长,一方面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能够发挥作用,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让他们在管理中向优秀者学习,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

4.3 对优等生要“细心”

优等生的特点是习惯了被表扬、被认同,他们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被袒护。班主任对他们更要严格要求,响鼓更需重锤,当他们出现问题时,及时进行疏导,不能忽视,更不能偏袒,时时提醒他们发挥先锋示范作用,不单在学业方面要优秀,在为人方面更要优秀。优等生的在班上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细心做好他们的工作,发挥好他们的带头作用。

4.4 对中等生要“关心”

中等生是人数较多的群体,这也让他们容易被忽略。班主任大多数情况下对他们都疏于关心。尽管他们具有稳定的状态,其实他们从心里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与关注。根据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班主任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级建设和学风建设,利用他们的群体优势树立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

5 结束语

高校毕业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管理好他们需要毕业班班主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也需要院系领导、辅导员和相关部门人员协同工作。总之,指导学生顺利毕业,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班主任陪伴学生圆满完成大学生涯的最后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篇(2)

一、宣传党和国家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

在落实国家、省市、校各项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政策的同时,根据我院实际,积极探索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新思路。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念,保障和鼓励我院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考研、到基层就业、参军入伍、自主创业等多渠道就业。

二、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就业信息

1.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大学生就业最新精神,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宣传、深入动员,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做好贫困生的就业工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学生参军入伍。就业指导工作小组将会同毕业班班主任,完善和制定相应鼓励办法,明确分工,共同协作,做好宣传工作,扎实有效地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做好就业市场信息的调研、综合、分析工作。及时将市场就业信息、我院就业状况向学校招生、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环节、各职能部门进行反馈工作。由于主动联系我院的以皖北地区为主的用人单位多是教育行业,以应用数学为主的类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也倾向于教育行业。这就更加迫切要求我院强化这类专业学生从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普通话水平、教态、教学应变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教案编写板书等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从师素质。非类师范专业应以就业为导向,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

3.加大就业市场的开发力度。在巩固上一年度上海、杭州、南京教育培训机构就业市场的良好基础之上,继续加大走访省内就业市场建设力度,尤其是县一级基层用人单位。同时加大省外就业市场的开拓,组织到昆山、连云港等地调研开发新的就业市场;在上海参加校企合作交流会,向多家企业咨询他们的用人政策,宣传推荐我院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了解我校毕业生在求职、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4.组织好2020届毕业生参加学校各类校园招聘月活动。始终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就业基地为依托,校园招聘为主体,服务学生为宗旨,提升质量为目标”的就业工作思路,积极配合学校招聘会等活动,多渠道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并邀请多家金融、教育机构到我院开展大学生就业讲座和专场招聘会。总结洽谈会的经验,在组织、筹备及邀请和审核用人单位、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等方面,将更加完善、合理、规范。争取让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社会都满意。

5. 在组织好大型洽谈月的基础上,将继续组织好用人单位的日常接待、信息、毕业生洽谈等工作。

三、加强就业指导,推动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1.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和完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学时为不少于38学时,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各个阶段。在课程改革、教师培训、集体备课及指导内容上进一步完善,探索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使就业指导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对学生择业、职业生涯规划有促进作用的一门重要课程。

2.结合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要结合毕业生思想教育来进行;要将课程和讲座、报告、座谈、咨询、测评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通过全面的就业指导和择业教育,促进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克服畏难情绪,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应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篇(3)

2.工作要点分析

2.1营造良好的氛围要使班主任的工作能够得到好的展开,就一定要营造出良好的班级氛围,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发挥出班主任的号召力。大学生都处于一个半成熟阶段,因此对于任何事情跟事物都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自己的主见,因此,选取班干部来进行管理,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这样对于学生今后走出校门也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2.2培养班干部班干部是班级的领头人,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取得联系的纽带,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左右手,因此,班主任在培养班干部的时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组织能力、号召能力、工作积极性、综合素质、团结能力、工作态度、奉献精神等。

篇(4)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江西省2021年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要点》,结合宜春实际,提出以下工作要点。

一、夯实创业就业基础

(一)做大创业孵化平台。加强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星创天地、备案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创空间、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创业孵化平台培育力度,强化现有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力争新增国家级创业孵化平台(基地)2家左右、省级创业孵化平台(基地)5家左右。不断完善院士专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学会服务站建设和管理,推进建站单位与地方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快培育一批电商示范基地、企业和数字商务试点项目。(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团市委、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引导开展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积极对接国家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引导鼓励双创示范基地开展创业带动就业活动。围绕托育、养老、家政、乡村旅游等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双创示范基地与互联网平台企业联合开展创业培训、供需衔接、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打造社会服务领域创业带动就业标杆项目。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社会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更大就业空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妇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开展创新创业培训。贯彻落实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对符合条件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按规定落实好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完成全年培训1.5万人。加大“特聘兼职”教师扶持力度,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配合省完善“1+11”创业大学培训体系,支持协助企业家及企业中高管学员培训工作。(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四)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深入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推动完善各部门和市、县联动机制,推进研发投入后补助,力争宜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7%。(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国资委、市统计局、市教体局、市税务局等相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夯实科技创新平台基础。扎实推进新能源(锂电)、中医药、富硒等重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大院、名校、名企合作,力争引进落地研发机构1个,新建院士工作站1家。扩大科技创新平台规模,争取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10家,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依托省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促进科技、产业、投资融合对接。积极争取江西网上常设技术市场技术交易补助,举办第二届2021’江西宜春产业技术对接会,对接“国家大院大所产业技术进江西”活动,为企业搭建对接桥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激发双创主体活力

(七)推进企业创新创业。落实宜春市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实施科技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开展全市“制造业50强”培育,力争在独角兽(潜在、种子)企业方面实现突破,培育瞪羚(潜在)企业1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以上,制造业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业化小巨人企业20家左右。力争全年列入省新产品开发和试产计划项目达到30项以上,省级重点新产品立项50项以上。(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落实《江西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措施,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激活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深化科技成果“三权”、职称制度改革,用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和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岗创业、离岗创业、到企业兼职等政策。组建科技人员创业导师团队,为科技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投对接等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科协、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培育高职院校双创示范基地和双创教育改革示范校。深入实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专项计划,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对于符合条件在本市行政区内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稳定经营1年以上的在校生和毕业5年内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支持区域双创示范基地与高校、企业共建面向特色产业的实训场景,支持将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团队纳入企业示范基地人才储备和合作计划。(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团市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鼓励青年创新创业。联合省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创团工委及相关部门单位举办第二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举办“青领未来”专场招聘会、“青企雁行”走访交流等活动,实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创业计划,做好青创“引才引智”工作。(责任单位:团市委、市人社局、市教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引导新型农民创新创业。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大力培育农民大学生。积极组织参加省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发挥全国农村双创典型县樟树市的示范作用,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园区、培训基地、见习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教体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支持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开展以“创领新赣鄱、美好新时代”为主题的创业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先支持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实施返乡创业示范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大学生创客和返乡能人等入乡开展“互联网+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创业项目。落实旅游业发展奖励政策,鼓励依托各地特色资源开发参与型、互动型、体验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完善支持返乡入乡创业的引人育人留人政策,加大对乡村创业带头人的创业培训力度,培育一批能工巧匠型创业领军人才。(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文广新旅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支持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建强宜春市退役军人企业家协会,指导各县市区建立退役军人企业家分会和就业促进会。培育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创新导师团队,鼓励开展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培训。加强退役军人孵化基地建设,实现县市区孵化基地全覆盖,省级孵化基地新增2-3个,市级孵化基地新增6个以上,县级孵化基地建设100%达标。深入开展“满怀忠诚讲尊崇,千行百业共拥军”等系列活动,促进退役军人创业就业。(责任单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十四)鼓励妇女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巾帼产业示范基地,举办“明月山杯”家庭服务兴业技能竞赛,参加省双创和家政大赛,开展“春风行动”女性专题活动,搭建妇女创业就业平台。实施女性创业就业赋能行动,开展巾帼创业就业“一县一品”下沉式培训,做好“江西表嫂”家政服务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责任单位:市妇联、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双创服务保障

(十五)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大力推行“一照含证”改革,依托省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实现企业登记“一次不跑”“只跑一次”“全市通办”,深化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探索推行“先证后查”“自主声明”“公开承诺”办事流程。持续推进降成本优环境行动,清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涉企收费。大力推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缴存措施,支持户籍业务“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依法落实各项支持创新创业减税降费政策,加强税收减免政策宣传,在双创示范基地落实好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盘活闲置厂房、低效利用土地。探索采取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弹性出让方式供应工业、旅游及公共服务项目用地,推进工业标准地、标准厂房建设。(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市监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建设良好市场环境。建立反不正当竞争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清理、废除限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消除制度隐性壁垒。持续深化市场流通领域综合治理,加强线上线下商品质量检测。开展宜春市“绿色生态”标准化建设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责任单位:市市监局)

(十七)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实施《宜春市科技创新资金后补助管理办法》,推进全市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对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大型科研仪器实行双向补助。积极争取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性创新解决方案的支持,探索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教体局、市发改委、宜春银保监分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组织市“双百计划”评选,以中国科学院宜春院士科学家康养基地建设为依托,引进一批博士及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展企业“人才飞地”评选,鼓励企业在国内人才密集城市创建“人才飞地”。全年组织申报国家人才计划5项以上,新增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工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深入实施科技帮扶。实施“百名博士入园强企”行动,下派100名科技特派员入企帮扶,有效对接企业科技需求,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00项,组建研发平台(含新型研发机构)1-2个。(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体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制定实施金融大数据服务支持联动计划,推进大数据融资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贷款抵(质)押品范围。支持园区引进融资租赁公司和非政府主导的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用好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和信用贷款等金融政策,“工信通”“科贷通”“映山红助力贷”“小微快贷”“微企贷”等政策向重点产业倾斜。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创建。(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市监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宜春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加强信贷资金支持。健全市、县两级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实施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深入推进“小巨人”“独角兽”企业信贷培育计划。制定《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意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对接有机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新能源(锂电)、中医药、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拓展“科贷通”合作银行,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和放贷量。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38亿元。(责任单位: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宜春银保监分局、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市监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凸显双创基地标杆

(二十二)进一步培育双创示范基地。加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指导开展评价评估,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做法。新增培育1-2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二十三)推进基地改革创新试点。优先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与双创示范基地合作建立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与双创示范基地合作开展设备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双创孵化专项债券、创业投资基金类债券、创新创业公司债券和双创债务融资工具,支持在双创示范基地开展与创业相关的保险业务。在有条件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对无可抵押资产、无现金流、无订单的初创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风险补偿。(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市监局、市金融监管局、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积极开展双创活动

(二十四)开展“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积极组织推荐企业参加国家、省“双创活动周”宣传展示活动,组织开展我市“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加强双创活动宣传,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直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举办各类双创赛事。举办创业引领者专项活动暨第三届马兰花全国创业培训讲师大赛宜春市分赛、“创客中国”江西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宜春区域赛等赛事,组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西赛区)、江西省公共安全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课等活动。(责任单位: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篇(5)

[作者简介]韩涛(1970- ),男,山东新泰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研培办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山东 聊城 25205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师范类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DYC11122)和2011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研究生层次中职教师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DYY120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73-03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吸纳了一批师范类高校参与工程硕士的培养,2010年新增的73个工程硕士培养单位中,从学校的名称上看,有25个师范类学校,算上已改名但有师范背景的高校应在30个以上(总数有50多个),占到新增总数的40%以上。师范类高校以往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学术型为主,专业学位主要是教育硕士,工科的学科基础较弱,师资力量、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模式与研究型大学和传统工科大学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师范类高校开展工程硕士培养,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应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探索出一套既适合自己现有资源、又适合社会需求的培养模式,方能有的放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职教师应该是接受过专业训练、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教育专业工作者。师范类高校的良好人文环境和教育资源,在文理基础学科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在专业教师培养、学科教学、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有很强的实力,这些优势对于培养未来中职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底蕴将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师范类高校应扬长避短,转变传统的研究生培养观念,采用职业定位的方法创新培养模式,推行导向型自主学习教学方法,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素质全面的“教学型工程硕士”。

一、开展“教学型工程硕士”教育的可行性

国家对职业教育极其重视,“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100 亿元支持职业教育系统建设;2006年颁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投入5亿专项资金培训中等职业学校的骨干教师。今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央财政投入26亿的专项资金培训45万骨干教师,职教师资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使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2350万,按16︰1的生师比来计算得出的数字,另从2000年到2010年,中职在校生增加了70%,教师只增加了13%,现生师比高达26︰1,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

2010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0]3号)指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同年12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教师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层次教师比例逐步提高”。这两个文件为师范类高校指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道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专业硕士,同时也为中等职业学校一举两得地解决师资匮乏和教师学历偏低的问题开出一剂良方。因此当前形势下,国家的政策导向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实际需要,师范类高校完全可以抓住机遇、大展身手,开展“教学型工程硕士”教育。

二、引导新生选择攻读“教学型工程硕士”

如何吸引全日制工程硕士到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呢?笔者认为:第一,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在构建师资队伍补充机制时,要优先安排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中,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关政策和要求,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序列,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积极探索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提升教师职业发展空间。调整优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结构比例”。如果中职教师的收入和待遇得到改善,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第二,师范类高校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入学教育阶段,就将个人培养方案制订和导师选择与职业规划联系起来,使学生认清形势,积极选择攻读“教学型工程硕士”学位。第三,中职院校要与师范类高校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参与专业理论教学和论文(设计)指导,为学生实习实训系统设计和开设实践训练课,接收“教学型工程硕士”毕业后到本单位就业。

篇(6)

以往的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特点是“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从头记到尾”,缺少互动,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普遍按照教学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呆板授课,很少能做到与时俱进,结合现实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及需求安排讲课内容。甚至有些课程多年沿袭同一课件循环讲解。实验课也是在实验室内简单重复操作,始终如一,知识点落后于技术更新,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学生还没出走出校门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走出校门又被落下很远。

二、生物科学专业教师转型途径

1.专业教师“走出去”。转型建设时期学校应该引导教师主动“走出去”,走到企业去交流、学习,甚至挂职锻炼。通过到生产一线去了解企业当前运用的新技术、新成果、新需求,回到学校后结合本门专业的特点不断完善自己的授课内容,向学生们传授新知识、新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实验课的教学也可以尝试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把课堂搬到生产一线,通过直观讲解和实践操作把专业知识点运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直观地接受新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和目的。

2.行业导师“请进来”。转型建设时期学校还应重视行业导师“请进来”,通过聘请行业内知名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将优秀人才请进学校以充实专任教师队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了解本行业内各种新技术发展趋势,掌握大量的先进技术和成果。通过开展学术讲座、给本科生授课等方式可以与生物科学专业教师进行深入交流,使专业教师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发展方向和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

3.以科研活动促进转型。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需要应用能力强的教师,教师要了解行业一线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生物科学专业教师要深入开展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促进知识更新,提高自身知识水平,通过科研成果的应用促进教学水平提升。尤其是横向课题的研究,横向课题可以使教师紧密结合企业,明确产业需求,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生产建设一线中存在的问题,实用性很强,既能让老师不断了解行业一线,又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专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才能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篇(7)

*通讯作者: 曹丽琴,女,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印刷工程研究室讲师,兼职班主任。

摘 要: 2012年开始武汉大学正式将“烛光导航工程”纳入学校工作要点,出台了《武汉大学烛光导航工程实施办法》,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出发,不断推广和完善大学生导师制。本文从“烛光导航工程”出发,浅析大学生导师制的必要性和优势,并对如何确保有效执行导师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 导师制;必要性;优势;有效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可以自由和自主选择有兴趣和可以发挥特长的课程,这些改革的推行和实施为导师制的开展提供了空间。当前,导师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和尝试已成为本科教育的一种需求。自2000年以来,国内一些大学开始积极推进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2005年,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始实行“烛光导航工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该学院每年80%的毕业生入读名校,十余人被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录取。2012年,武汉大学正式将该工程列入学校工作要点,各院系选择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教师担任“导航师”,将所有本科生均纳入导航师的指导范围,从入学到毕业,每名导航师带领4~5名学生,从学业、思想、就业等方面全程“贴身”辅导,一对一指导学生选课、实验、科研和毕业设计等。

从各高校的经验来看,本科生导师制对加强学生学习指导、心理指导与思想行为指导具有现实意义。可以说,在国内高校推行导师制是学分制改革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之一。但在推行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考虑。

一、实行导师制的意义

1 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高等学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园地。我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然而,在新旧经济体制转换、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时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冲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诱发“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的思想意识。导师可以在指导过程中加强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并以身作则,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方式,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使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

2 完善大学教育管理制度

辅导员、班主任制度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一种基本模式,在高校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辅导员和班主任制度面临极大困难和挑战。一名辅导员或班主任需要管理的学生由几十人到几百人,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同时由于专业知识背景相对薄弱,在大学生教育中难免考虑不全,往往容易“抓两头放中间”。导师制增加了大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机会,教育和启发大学生的机会也相应增加。导师可以根据大学生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管理互为补充和促进,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力度。

3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

现有高校授课模式中专业授课教师与学生交流比较缺乏,遇到疑难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对专业认识不够全面,这样容易挫伤大学生学习积极性。部分同学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对前途和未来感到困惑与茫然,只能随大流盲目地过完大学生活。导师能从专业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用自身的科研素质感染和熏陶学生的科研意识,并鼓励他们参与实践与科研,提高创新能力。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引导他们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导师制使学生与导师有了更多学习和生活上的交流,有利于形成“学习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三位一体的新型师生关系。[1]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知识体系更新与充实,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的有力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 实施的时间

大学生配备导师的最佳时机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应该从入学开始配备导师,另一种观点认为从高年级开始实施导师制更有效。实际上,大学教育可以看做一个由不同阶段构成的完整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特征,需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因此,建议从入学开始执行导师制。在入学初期,大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比较迷茫,学习上不能完全适应,因此这个时期导师可以给予生活上的关怀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如何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对高年级的大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对专业的思考,以及毕业后未来的打算,这个时期的导师更多的应该稳定学生的专业情绪,并指导学生就业和深造等。所以,导师对大学生的指导应该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

2 导师职责范围

导师的主要作用是“导学”,导师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学生的专业学习、科学研究、思想成长、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和个人生活及就业选择等提供导学指导和帮助。大学生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问题,所以导师的设置要尽可能全面。明确导师应该“导什么”,是明确导师职责,发挥导师作用的重要保障。现在大多高校遴选的导师为综合性的导师,不仅需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心理进行疏导,还要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激发和启发学生对学习科研的兴趣。由于本科生导师需要具有更加丰富的学识和更高的能力,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一定能完全胜任本科生导师,因此可以在综合性导师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责任范围配置院系的 “入学导师”“年级导师”,以保证导师的职责范围更加明确,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加强导师团队的建设工作。

3 保障机制

如何激发本科生导师工作热情,促进导师制度的健康有序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首先,建议出台相关的奖励政策。根据导师指导的人数及所指导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将导师工作的考评情况与教师的报酬、职称评聘及职务晋升结合起来,肯定本科生导师所作出的成绩。其次,建立全面完善的考评体系。考评体系应以激励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为指导思想,以全面考察导师的教育质量为基本内容,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导师的工作实际,激励导师规范化、系统化地开展工作,从而促进本科生导师制健康有序地发展。[2]现有的考评指标难以量化,有时可能有失公允,因此,建立合理系统的评估制度非常重要。包括导师自我考 评、学生考评、督导考评、同事考评等,按照一定的考评比例,结合学生整体发展的水平,保证考评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后,各院系和单位须建立监督制度。从现有执行导师制的经验看来,在执行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目的,为了更好地保证导师制的执行,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不仅可以考察导师的实际工作,也可以促进导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三、总结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完善,以保证导师制度真正发挥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弥补大课堂教学、单一的班主任及辅导员制度的不足。当然,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也需要不断地探索,才能保证导师制的有效执行,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可靠的教育途径。

篇(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01-02

高校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教育机构,负责学生的梦想和社会的培养。虽然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但大学生仍然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毕业后的大学生人才质量决定了是否能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能否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做出贡献。那么,如何根据高校人才质量保障体系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生的素质能否适应各种工作的需要等等,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国家定位部分高校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这部分高校需根据社会需求来建立人才质量保障体系。

随着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在迅猛发展,如何保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然而,有很多大学生家庭贫困,为了使每个大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自2007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各种各样的资助政策,各高校已形成了各种为贫困生提供“奖、助、贷、补、免”的资助。众所周知,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大学的教育目标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格和创新、奉献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通过如何使高校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强化资助育人功能、完善资助保障体系、创新资助育人模式,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运行机制的研究与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以生为本,坚持资助育人工作理念

围绕“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的目标,坚持以生为本、以爱为源、育人为先,在学生资助工作中根据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的层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资助方式,让每一位受助学生更加自信、更有上进心。自信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感恩是学生资助工作的价值所在,让经济帮扶变为受助学生的理解、尊重、关心和激励,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需要、精神激励需要、情感抚慰需要和成长成才需要。

学校应根据资助方式的不同,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优化配置。将奖学、助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将经济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经济资助措施细化为人才培养措施,经济资助过程优化为人才培养过程,经济资助成效具体化在人才培养成效中,充分发挥资助工作育人功能。

二、多措并举,健全完善资助工作机制

1.建章立制,优化队伍。学校应根据国家资助政策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完善各项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学生资助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确保学生资助工作有章可循,为顺利开展各项资助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确保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应将学生资助工作列入年度党政工作要点,专题研究部署,确保“机构、人员、经费、责任”四到位,做到分工明确,厘清责任,实行层级负责制;建立学生资助领导小组总体部署、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筹协调、学院资助辅导员具体落实、班级助学委员积极配合的四级助学工作网络;对从事资助工作的人员,要定期组织参加业务培训、座谈交流、案例分析、立项研究课题,提升水平、提高能力。

2.规范程序,完善机制。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困难学生认定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也是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保障。在评定中应重视引导,可尝试建立量化指标体系,作为认定的依据,认定的结果应该在一定范围内以人性化的方式公布,并建立信息档案,实行动态管理,适时进行调整。②学生奖助学金审查机制。如何确保审查工作的公正合理,有必要建立大学生奖助学金多级评审、公示、学生民主参与的评审机制。经个人申报、班级民主推荐评议,院校两级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评审、公示等程序,使各项资助评定工作在“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体制下运行。③学生资助监督机制。为确保困难认定、各类资助规范评审、资助资金准确发放等工作顺利展开,学校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定期对困难认定学生结果进行复核;建立制度,畅通监督渠道,设立举报电话、电子邮箱、举报接待室等途径接受学生投诉;组织专项检查、抽查;规范资金使用,严格执行年初预算、年终决算制度,资助资金做到专款专用,通过银行准确发放至学生个人账户,工作人员不经手现金。

3.贴近学生,细致服务。①准确把握时机,积极开展宣传。在寄发新生入学通知书时、新生开学报到时、入学教育阶段、贷款毕业生离校前等特定时间,广泛政策宣传,做到资助政策人人熟知。②切实改进方法,提高服务质量。一是抢占网络教育阵地,依托网站、飞信、博客、QQ等网络平台,提升工作的时效性;二是开发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实现工作的信息化;三是开发微信公众平台和手机APP,实现工作的交互化;四是组织资助工作人员一线工作,深度辅导,真诚沟通,开展“我与学生面对面”活动,设立工作接访日。③传递爱心,细致服务。资助工作要强调人文关怀,不但要帮助学生度过一时的困境,更要学生心中播下爱和互助的种子。学校应打造“关爱学生,奉献真情”校园爱心文化,为班级选聘班主任,对学生的学涯、生涯、职涯发展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三、丰富载体,精心搭建资助育人平台

大学生资助工作,资助是形式,达到育人效果才是根本。国家助学政策是通过资助大学生经济上的需要,来解决大学生学习期间经济困难,学校要建立大助学观念,最终做到精神上培育、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就业上指导、生活上关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1.思想教育平台。①诚信教育。学校应积极构建以“诚信做人、诚信贷款、诚信还贷、诚信交费”等为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体系,将贫困生的诚信教育纳入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如“诚信教育月”主题教育活动、“贷款助我成才,还贷显我诚信”座谈会、印发《致贷款毕业生的一封信》等。②感恩教育。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学校、父母的感恩,践行感恩之活动。学校可积极探索,通过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引导获奖受助学生从事公益活动,传递爱心、帮助他人、回报社会。③自强教育。学校应建立贫困大学生学业预警机制,鼓励全校学生以“优秀先锋”为榜样,努力学习,艰苦奋斗,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营造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④关爱教育。高校应结合学生需要,因地制宜开展各种资助活动,例如:冬天送棉衣、联系车站来学校卖票等,关爱贫困大学生,让他们得到了经济资助,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爱。

2.学业辅导平台。①建立创新评优体系。高校可通过多种方式鼓励贫困大学生既努力学习,又要学会创新。目前存在很多贫困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创新能力不高、就业难等特点,学校需要不断完善大学生的考核机制,鼓励贫困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参与科研创新、创业创新,努力成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②组建学习兴趣沙龙。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外语、计算机、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地域差距,学校可通过组织开展学习兴趣沙龙、技能培训班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培训。对于极个别因为基础差而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双困生”,可通过组建“奋进班”、“学业提升小组”等方式,集中力量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3.心理疏导平台。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存在心理压力过大、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学习不能得心应手等问题,学校应及时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心理解惑工作。

4.就业指导平台。针对贫困生群体自身的不足,学校可通过模拟招聘会、就业指导课、用人单位实地考察等形式,有针对性对贫困毕业生进行团体求职指导,提高贫困生群体的就业竞争力。学校还可以聘请校内外就业导师,针对贫困生人际关系弱的特点,利用就业导师的社会关系,为贫困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就业。

5.生活服务平台。学校还应注重生活关爱,开展各类“暖心工程”,如利用节假日开展亲情教育,资助贫困学子回家过新年,冬天赠送保暖内衣等。

6.能力提升平台。拓展技能性勤工助学岗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引导贫困学生自立自强,使其获得一定收入,在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总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高校人才质量保障体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通过完善资助保障体系,来加强资助育人功能,更好的为人才质量保障体系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期彪,谭德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机制的模式构建[J].南华大学学报,2010,(5):94-96.

篇(9)

多年来的就业工作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就业障碍有两个方面:第一,就业期望值过高。这部分同学往往是重点院校的热门专业学生,或对自己过分自信,对生活充满理想化色彩。第二,自身个性与专业类型不符。部分大学生因所读专业与自己性格和兴趣爱好相去甚远,严重地影响了专业满意度。

可见,专业满意度与专业学习、就业性向及就业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开展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调查与实证研究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形成起到引导作用,对提高大学生专业满意与就业决策信心,重视个性特质和职业生涯规划有益。

二、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调查及其统计分析

1.研究方法、调查对象

根据霍兰德(Holland)的职业性向理论,笔者将大学生的就业性向定义为:大学生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社会认知以及对外部环境和形势的判断,从而产生的对未来职业的倾向。而专业满意度是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它带有实现职业生涯目标隐含要求的表示。契合度在本文中我们可以理解为专业与就业性向的相关程度,是学生所学专业在各方面对其就业性向的影响力。

本次工作从上述三个方面设计了17个选择题和填空题,对上海交通大学等十所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实施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45份,有效回收率92.7%。其样本的分布充分考虑了地区、专业、年级和性别等。本次调查样本的地区分布为东部高校学生占18.8%、中部高校学生占12.5%、西部高校学生占68.7%;专业分布为会计12.5%、国际贸易6.3%、法律12.5%、英(日)语6.3%、旅游管理12.5%、行政管理6.3%、材料科学与工程12.5%、电子信息工程6.3%、土木工程12.5%、临床医学12.5%;年级比例是大学二年级18.2%、大学三年级68.3%、大学四年级13.5%的本科学生;性别分布状况,女生占55.8%,男生占44.2%。

2.问卷数据统计结果

(1)用Excel的统计工具对样本的专业满意度、生涯意识等的初步分析

调查显示,只有12.6%的大学生对自己所读专业感到很满意,大部分认为“还可以”,有11.6%感觉不好,1%对所读专业很反感。另外,50%以上的大学生对就业前景不太乐观。男、女生对就业前景的“乐观”和“不太乐观”的选择呈现明显差异。女生就业前景预测的“乐观”比男生低了10%,说明女生比男生有更大的就业压力。另外,有四成以上的大学生为自己做了较为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半数以上曾经做过,但没有清晰的规划,还有6.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做过任何规划。从专业对口职业与期望从事职业对比看,期望从事公务员和职业经理人的分别高出专业对口职业3.5%和4.5%。而工程技术类、财会、医学、法律、旅游都出现了相反的情形,期望从事职业的大学生比例都低于专业对口职业比例,尤其是工程技术类、法律和旅游都不足半数。

(2)SPSS分析

运用SPSS 13.0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结果如下:

① 相关分析

a.与其影响要素相关分析

对专业兴趣与自主性(专业选择)、专业认知、就业评估、生涯意识、教学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可以看出,专业兴趣与专业选择自主性、专业认知等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自身选择所学专业、就业前景抱乐观态度、自己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较高的教学水平都是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高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b.个性特质与其影响要素相关分析

个性特质与专业认知、就业评估、生涯意识、好友人数的相关分析,个性特质与专业的深层次了解,就业前景抱乐观态度,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好朋友的个数有较大影响。

c.人生目标与就业与其影响要素相关分析

生涯意识和自主性、学习动力、教学水平的相关分析,大学生的生涯意识与专业选择的自主性显著正相关,生涯意识和学习动力与教学水平也是显著正相关,可见,大学生应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甚至未来职业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学习时会有更充足的动力,老师的教学水平对本维度也有较大的影响。

② 回归分析

分别以大学二、三、四年级学生的“专业认知、性别、就业评估、自主性、个性特质、生涯意识、就业取向”为自变量,专业兴趣为因变量,采用回归分析(step法)分别建立就业性向的回归模型。

三个回归模型的有效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模型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值)除“专业认知”低于0.25,其他皆大于0.25(或小于-0.25),所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作用较为明显。

从三个模型可以看出,个性特质要素是对专业兴趣影响最为显著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其他要素随之变化,而个性特质表现出持续的影响,因此自身个性特质是选择专业和生涯规划最有参考价值、最稳定的因素,对未来职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③ 路径分析

生涯意识、个性特质、专业满意度、专业认知与就业评估或就业预期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也有一定的因果互动关系。

路径分析后得知生涯意识、个性特质、专业满意度、专业认知与就业评估等变量间因果关系的路径(图1)可以看出,对就业评估影响的路径中,专业满意度、生涯意识、个性特质、专业认知都可以直接通达就业评估,组成四个直接路径。而个性特质、生涯意识和专业满意度分别通过专业的认知程度对就业评估或预期产生影响,组成了五个间接路径。所以专业满意度、生涯意识、个性特质以及专业认知,它们是产生就业障碍的直接影响因子。而其中个性特质是最为关键的因子,其次是生涯意识和专业满意度因子,最后是专业认知因子。另外,专业满意度通过专业认知对就业预期产生影响,实际就是如何抓专业管理和专业教学质量的问题。

从回归和路径分析中,个性特质在本研究中是影响最为显著的因变量,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对大学生的就业评估也起到直接的作用。因为个性特质不仅决定了对专业要求的适应程度,也是未来职业要求的最为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个性特质的重要性在此得到充分体现,它应该为高校有针对性的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大学生的专业的满意度对就业评估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但是它在受到生涯意识较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是增强其就业自信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实现其顺利就业的基本前提。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预测即就业评估,是大学生对所学本专业的满意程度的心理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未来职业的信心。所以,高校应加强专业满意度提升的各项工作的力度,为大学生就业作充分准备。

由上述变量与就业评估形成的因果关系而知,协调好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的关系是消除就业障碍的突破口,我们可以从专业管理与生涯规划管理相结合的路径入手进行改善。重视个性特质、生涯意识、专业满意度和专业认知关键变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创造条件对以上影响因素予以正确及时的引导、辅助规划和提升,将会大幅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高校的就业率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人才。

三、建议

本次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给高校就业工作创新带来重要启示,提出以下建议供同行参考:

1.全方位指导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提高就业性向与专业的契合度水平

学生专业选择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家长、教师和高校等几个方面应做好协调,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工作要点如下:

个性特质应与专业类型相契合;调查发现,个性特质要素是对专业的兴趣影响最为显著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其他要素随之变化,唯独个性特质表现出持续的影响,因此自身个性特质是选择专业最有参考价值的因素,对未来职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高校通过大类招生模式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兴趣已基本明晰,这时确立专业对今后的学习非常有利,更容易产生普遍较高的专业满意度。北京大学在2002年秋季入学的学生中新成立了“元培实验班”,入学时只分文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许多高分考生踊跃报名。高校进行此类改革值得推广。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加深专业认知程度,了解职业发展:专业是社会分工的雏形,所有的专业选择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都与专业密切相关。认识专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才能认识专业选择的动因和发展轨迹,了解各类专业的特殊性以及经济结构怎样影响将来的就业结构。

培养学生的生涯意识,指导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生涯意识不强,甚至没有此类意识的大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指导大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将长期目标分解为若干子目标,分阶段有步骤的予以实施,不断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努力完成目标,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2.优化大学教学资源结构配置

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是教学资源配置效用的体现:高校应当认识到以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为己任。潜在人力资源的适任能力首先反映在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上,它体现为教学资源的配置效用,这就要求高校把就业指导、职业生涯管理的力度深入紧密结合到专业管理中。

实施专业学习与就业指导导师制,专业教师就是职业生涯指导师:基于专业认知和专业满意与就业信心有关,所以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就是要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普及。

建立大学生测评中心,使大学生专业选择有科学依据:筹划建立大学生性格、就业性向测评中心,运用专业的性格测评软件,为大学生专业选择前做科学测试,根据测评报告,使其对自身性格有清楚的认识,配合就业指导老师对社会职业的深入讲解,将专业与职业有效衔接起来,让大学生明白自己更适合何种职业,并按照自己的就业性向需要,集中精力弥补自身不足,成长其职业素养,在专业与就业性向之间实现高度契合。

篇(10)

审计学属于交叉性、专业性突出的一门应用科学,高校审计学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对选择的教学理念加以创新,尽可能为会计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单位、部位以及从事审计工作的相关机构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整个社会对于审计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就怎样满足审计实务发展、环境变化的需求,在传统的审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不断优化审计学课程,从而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审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审计学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系统地对审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程序、基本方法以及相关内容进行传授,属于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审计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材编写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现阶段高校审计学教材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框架和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度关注对相关知识点的介绍,难以对系统的工作程序加以阐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相对教学,学生在完成教材学习之后依然不明确审计实务,从而导致其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强化学生对审计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突出审计实践教学要点,是今后教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实践环节较为薄弱

审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审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因此,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审计流程,并深刻认识到审计准备、实施、完成等各个阶段的工作要点。若学生对审计单位缺乏认知,则可能导致他们难以从根本上认识到审计学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审计实践学习过程中,才能够缩短他们在未来就业中的适应时间。

(三)学生学习方法较为欠缺

高校学生在审计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大都是通过教师讲授来获得相关知识,自我处在较为被动的地位。因为审计学课程和会计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原有的会计知识的重要性,并结合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来选择满足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解决基础问题的水平。而且,部分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能够按照先预习、后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学习规律,无法将老师的教学重点认真记录下来。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会对其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审计教学工作水平相对较低。

二、提升高校审计课程教学水平的相关措施

(一)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在目前很多高校审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若依然坚持陈旧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提升。因此,可以不断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审计学课程教学。因为审计学课程内容难以理解、法规条文相对较多、有着较强的逻辑关系,教师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相关教学工作能够保证教学效果得以提升。[3]在多媒体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相关问题,首先,教师在制定多媒体课件过程中要能够把教学内容通过声音、文本、影像、图形以及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由易到简的过度,从而唤醒学生的各种主体意识,激发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多媒体课件在使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就是辅助教师完成各种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能够将其与板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案例法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所谓的案例情景教学法就是要求审计教学老师要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审计案例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同。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让学生将理论更好地与实际联系在一起,通过案例教学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能够保证他们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活动。在案例教学活动中要能够注意以下问题。[4]首先,案例的选编要能够结合审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进度来进行,并且达到示范性、基础性以及代表性的要求,还要能够对学生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进行培养;其次,教师要能够提前将编写完成的案例发放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之前做好预习以及相应的分析工作;最后,引导学生在课堂进行讨论,教师要能够自觉发挥出自我引导和组织作用,并且控制、维持讨论秩序。完成讨论之后,要能够组织各个小组代表对讨论结果加以阐述,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从而不断提升案例教学质量。

(三)做好实验教学工作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培养高职审计学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就要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审计实验活动中。审计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审计操作程序,掌握审计理论知识。[5]审计实验室建设包括软件和硬件建设两种,其中软件建设表示审计实验教学需要通过审计实验软件来实施,让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抽查报表、凭证以及账簿等资料,并做好工作底稿编写工作;硬件建设则要能够达到高标准、高起点、开放式以及现代化的要求,让学校各个部门能够互相合作。通过这种实验室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审计改革工作的相关程序,从而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都要求越来越多的审计工作人员,因此,现代高校在审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加大对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建立一套较为统一的教学课程体系,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从改革教学理念、选择教学方法等不同角度顺利完成审计学教学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马娟. 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4:120-122. 

[2] 叶江虹. 案例教学在审计课程中的创新实践[J]. 会计之友,2011,07:113-114. 

[3] 吕新民,张金城. 会计审计学专业信息系统审计课程教学探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9:87-88.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

从2000年至今,湖北省独立学院已走过十年的发展路程。目前,湖北省共有独立学院31所,数量居全国之首;独立学院在校生达到26.8万人,占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1.2%。①2008年,湖北省表示将支持一批具有“五独立”条件(即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校园和基本教育教学设施、独立财务会计制度、独立招生、独立颁发文凭)的独立学院3到5年内转设为民办高校。目前,湖北省尚无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但按照这一政策,湖北省独立学院正处于走向独立的关键时期。湖北省给独立学院规划的四条未来发展路径分别是:继续举办独立学院并准备验收;继续举办独立学院待充实办学条件后再验收;转设为民办高校;终止、合并或并入其他学校。②省教育部门要求各独立学院于2010年3月12日前上报“过渡期”的工作安排,并于2010年4月底至5月底对各独立学院进行了本科专业教学评估。目前,还有部分独立学院由于面临种种困难,尚未上报“过渡期”的工作安排;有的独立学院经母体高校与投资方的谨慎选择,准备继续作为独立学院存在;也有多所独立学院已经顺利通过本科专业教学评估,并提交了转设为民办高校的申请,但在走向独立的道路上仍然面临阻力。在当前的形势下,分析湖北省独立学院的“独立”困境并提出破解之策,具有重要意义。

1 面临的“独立”困境

1.1 “独立”政策欠完善

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在2010年的工作要点中提出,开展独立学院本科专业教学合格评估检查;建立健全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权审批、重点学科建设、学位授权点审核与评估、三级学位授予质量等方面的管理制度。③但对于独立学院的“转设”工作,工作要点中并没有提及。相比之下,陕西、江苏等省的教育行政部门都已明确表示,对具备相应条件、要求转设为民办高校的独立学院,可以转设为民办高校。目前,湖北省已有包括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在内的多所独立学院正式申请转设为民办高校。按照相关规定,要成功转设为民办高校,仍需通过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考察和评议,并形成申报材料上报教育部,再由教育部安排专家组进行考察和安排评委组进行审议,最后由教育部批复。笔者走访了部分湖北省的独立学院,一些具备“五独立”条件的独立学院的负责人表示,省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尚不明朗,由于缺乏政策指导,使得“转设”工作比较被动;另一些独立学院则认为,省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支持和帮扶政策,从而使它们能尽快达到转设为民办高校所需的条件。

1.2 相关关系难理顺

首先,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关系难理顺。一方面,各独立学院每年以实际学费收入的20%左右向母体高校交纳的管理费,成为母体高校加强建设和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的重要来源之一。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后将无需再交纳管理费,这就意味着母体高校每年减少几千万的收入。因此,母体高校的教职工担心影响自己的福利待遇,不同意独立学院走向独立;一些母体高校的负责人担心“收入减少”和“没法给教职工交代”,也不愿表态同意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另一方面,一些办学条件尚不完善的独立学院,由于在师资和教学资源上对母体高校有较强的依赖性,也不愿意脱离母体高校。尤其一些不具备独立校园的独立学院更不愿意提及独立,因为独立意味着被母体高校收回或者停办。④

其次,举办高校与投资方的关系难理顺。独立学院由母体高校和投资方共同举办,有的独立学院有一个投资方,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由武汉军威集团投资;有的独立学院有两个投资方,如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由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和北京巨天汇投资公司联合投资;有的投资方投资了多所独立学院,如武汉美联集团在武汉投资创办了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和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在决定“是否转设”、“何时转设”等有关独立学院的发展路径问题时,需要母体高校与投资方进行协商,共同决定。

1.3 自身条件不成熟

湖北省各独立学院的发展状况不同,一部分独立学院已达到了转设的相关标准和条件,转设为民办高校的时机已经成熟;而其它一些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和状况离转设的标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1)师资问题。由于自创办以来缺乏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过度依赖母体高校师资,致使许多独立学院兼职教师比例偏高,专任教师队伍又存在职称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了独立学院的发展。(2)人才培养问题。许多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完全照搬母体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缺乏合理定位,导致专业设置出现严重的趋同现象,培养的人才缺乏自身特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面临毕业生就业率低、生源紧张等问题,这些都给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形成了阻力。(3)不具备转设的一些基本要求。部分独立学院在土地、建筑面积、仪器设备、图书、实习实训场所等方面尚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设置标准和基本办学条件,部分独立学院目前还没有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完成资产过户,甚至有的独立学院仍以“校中校”的形式在办学,不具备独立校园。

2 “独立”困境的破解之策

要破解目前湖北省独立学院面临的重重困境,需要省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引导,需要母体高校和投资方的密切协调与配合,需要各独立学院加强内涵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努力达到转设为民办高校的各项指标和要求。

2.1 实施分类指导

根据湖北省各独立学院的发展状况,省教育行政部门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思维和模式,而应深入地调查和了解各独立学院办学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母体高校与投资方的态度、规范办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等问题,对各独立学院做到区别对待,并按照规划的未来发展路径实施分类指导。(1)对具备相应条件,符合优化高等教育布局需要,并已提出转设为民办高校申请的独立学院,应形成申报材料上报教育部,报请转设为民办高校,并支持和协助其做好接受教育部考察验收的准备工作;(2)对具备基本办学条件,能够独立组织教学和管理,但尚未完成土地和房产过户的独立学院,一方面,省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主动与财政、税务、国土等部门沟通,争取相关部门对独立学院资产过户工作的支持;另一方面,对于确实存在困难,暂时无法完成资产过户的独立学院,应认真督促举办方采取签订长期租凭协议等措施,确保独立学院的规范办学、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3)对目前办学条件不能满足《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的独立学院,省教育行政部门应督促和支持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达到转设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尤其对于学科专业与湖北省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契合度较高、且符合优化高等教育布局要求的独立学院,要给予重点扶持,要鼓励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合理利用国外优质资源,不断拓展办学空间和提高办学水平。

2.2 理顺多方关系

首先,要理顺母体高校与独立学院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做好母体高校负责人和教职员工的思想工作,让其认识到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是省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政策,是实现高等教育强省目标的重要措施,独立学院实现独立之后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从长远着想,以大局为重,支持独立学院走向独立。另一方面,要让独立学院认识到,转设为民办高校是大势所趋,独立学院必须逐步减少对母体高校的依赖,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办学条件、创新管理机制,逐步做到独立开展教学和管理工作,这样才能真正走向独立,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要理顺母体高校与投资方之间的关系。在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的过程中,省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相关政策和措施,既确保不造成母体高校无形资产投资的损失和不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又确保投资方的投资安全与合理回报。

2.3 加强内涵建设

无论独立学院选择走向独立,还是选择保持现状,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培育合格人才,始终是独立学院办学的根本。一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规模适度的师资队伍,是独立学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独立学院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有利于中青年教师成长的环境,优化专任教师队伍结构,实现专任、兼职教师的协调发展。二是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各独立学院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湖北省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生产一线培养紧缺应用型人才。特别要充分利用省教育厅的相关政策,争取有利条件,加强独立学院重点培育本科专业的建设工作,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的机械设计制作及自动化专业等。⑤三是要充实办学条件。独立学院“转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独立学院的基本办学条件,尤其是基础设施方面。因此,投资方应加大投资力度,母体高校应给予大力支持,帮助独立学院加强校舍建筑、仪器设备、图书、实训基地等方面的建设,使相关指标达到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设置标准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