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一社会调查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为了扎实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按照学院关于开展2006—2007学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我系专业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号召全系团员青年利用寒假深入社会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现将相关事宜及指导建议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关注社会动态、感受校友真情、增强就业意识,促进全面成才。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相关精神,关注大学生就业动态,注重综合能力提高,倡导学习先进、汲取动力、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增强青年学生就业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和回报人民、回报社会的意识。
三、活动内容:
在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的基础上,我系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联手推出“人文旅游系毕业生跟踪调查”。我们这次毕业生跟踪调查是以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为背景,立足学校人才培养,从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角度出发,是探索如何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一项有益尝试。为此,同学们可以开展深入的社会调查活动,本次调查采用以典型调查为主、网络调查为辅助的方法,实施对象总体为2004、2005、2006三届毕业生。 我们已经在校主页—人文旅游系—网站导航—学生工作—就业专栏处公告有关跟踪调查信息,调查表可以自行下载。
四、时间安排
活动时间:2007年寒假
验收时间:此表格填好后请在2007年3月10日前寄或传真:
地址: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东区学林街280号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系 许安 老师(收),邮编:310018。也可直接寄给原班主任或者调查者本人,或由调查者本人直接收回。
电话:0571-86929847 86929796 86929838
传真:0571-86929796(方老师) 86929878(丁老师)(2007年2月5号前,2007年3月5号后可用,其它时间请寄回以上地址)
五、验收形式:①. 1000字以上调查实践总结报告及相关照片资料;②.(自选)调查问卷回收(可寄或传到学校或者本人,最好是后者)。③.(自选)相关参访录音、DV资料;
六、总结表彰
同学返校后,系将对同学们的寒假实践报告进行评比,对于优秀的个人和团体奖给与奖励。并组织部分表现极为突出的同学,讲述自己的实践过程和心得体会。人文旅游系2005、2006级全体学生必须参加寒假期间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成绩将做为奖学金评比德育考核的依据之一,返回每份加0.5分。
七、活动组织形式和工作要求:
今天的政治课学习,绝对不能凭政治教材就能学好,这一点广大教师已取得共识。应该说,教材是具有一定权威的,我们必须尊重教材,但教材不是法典,教材不是圣经。正像今年中考命题原则所要求的“命题要适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体现时展的需要……”,“依据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有了这种政治教学命题的新思想,我们就应该大胆超越教材。
首先,打破传统的按每课、每节、每框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年级依据各自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不同的方式,拟定不同专题授课。如:初一的养成教育和心理品德教育,我先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再联系自身生活实际,采取主题班会、演唱会、辩论会、社会调查等形式完成,如对学生进行尊敬父母、尊敬老师的养成教育。我就开展了“孝敬父母”、“老师,您辛苦了”等主题班会。初二法律常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当地实际,举办法律知识讲座、举办实话实说、模拟小法庭等活动课,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使知识得到深化和理解。
其次,对教材的理解,本着灵活多变的原则,进行专题教学、活动教学,对教材的某些内容进行规划重组,再创造。如:在初三教材中,关于“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问题,这是贯穿课程始终的一条主线,教材为了知识的生成性和系统性而把这一内容放在了最后一单元来阐明,但这一内容从教材第二单元开始在教学中都要随时用到,因而我把这一内容调整到第二单元中的 第一课时上,使学生在学习《认清基本国情》和《了解基本国策》的知识过程中,随时都能懂得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重要理论。到学生最后复习该理论时,学生早已非常熟悉,真是一举两得之妙。
再次,加强新知识的渗透,使学生的思维与社会发展同步。当前的政治教材内容有相对的“滞后性”,也与当前教学的开放性不相适应。所以.必须把一些新知识,特别是反映时代气息的内容适时添加、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针对这种情况,我已经把《半月谈》、《中学时政报》列入课堂补充教材,并把选定的时政热点、焦点类,社会伦理道德典型事件类,世界经济、政治最新发展信息类等新知识适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二、政治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
政治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心理、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重在心理的滋润,思想的内化,行为的引导。因此,作为政治老师要让学生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那么如何让政治教学走出课堂“自我封闭”的小圈子,迈向社会大课堂呢?
首先,积极实践,勇于实践,关注社会问题的研究与生命价值的追问。如:在学习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课后,学生利用星期天实地考察研究,写出了《水库污染原因及治理》的课题研究报告,在学习了“实施科教兴国”一课后,学生开展了《科技对我有用吗》的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机械重复的作业训练被小课题研究所取代后,充分显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社会调查。让学生接触社会,走向社会,结合所学书本只是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从单一的书本知识到关乎国计民生的深层思索,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如:“关于宁江河系列调查中"的“宁江河采风”,是针对初一政治教材中陶冶高雅情趣和热爱家乡教育,组织初一学生利用星期天进行的。通过以上开放性课堂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为国分忧的思想,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道德感与责任感。
三、政治教学既要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
传统的政治教学是教师唱主角,学生是观众,老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双主体的互动。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开创老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
今天的思想政治课学习,绝对不能认为仅凭思想政治教材就能学好,这一点广大教师已取得共识。应该说,教材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我们必须尊重教材,但教材不是法典,更不是《圣经》。正像历年中考命题原则所要求的:“命题要适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体现时展的需要”,“依据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有了这种思想政治学科命题的指导思想,我们就应该大胆超越教材。
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按每课、每节、每框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年级依据各自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不同的方式,拟定不同专题授课。如:初一年级的养成教育和心理品德教育,我先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再联系自身生活实际,采取主题班会、演唱会、辩论会、社会调查等形式完成。如对学生进行尊敬父母、尊敬老师的养成教育,我就开展了“孝敬父母”、“老师,您辛苦了”等主题班会。初二法律常识的教学,我就先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当地实际,举办法律知识讲座,举办实话实说、模拟小法庭等活动课,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使知识得到理解和深化。
其次,对教材的理解,要本着灵活多变的原则进行活动教学,对教材的某些内容进行规划重组、再创造。例如,在初二年级《合作·竞争》中,教材选用了两只狮子共同吃掉一只被哄散的牛羚的例子,如果按照课本设计的教学思路讲解,学生可能难以透彻理解“在竞争中合作需要我们形成团队精神”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从学生身边的事说起,以在学校举行运动会期间每位同学都参与过的班级间的拔河比赛作为例子,让学生形象中轻松掌握了这一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再次,要加强新知识的渗透,使学生的思维与社会发展同步。如我在教授初二年级的《难报三春晖》时,适当引入“暴走妈妈”等新事例,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因此,教师要在尊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前提下,从社会生活和文字资料中搜集授课的素材,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课程资源,从这些课程资源中挖掘出更加丰富的内容,使学生从生活中受到相应的教育。
二、超越课堂,走出课堂“自我封闭”的小圈子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初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心理、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重在心理的滋润、思想的内化、行为的引导。因此,作为政治老师要让学生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那么如何让政治教学走出课堂“自我封闭”的小圈子,迈向社会大课堂呢?
首先,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关注社会问题的研究与生命价值的追问。如:在学习了《网络交往新空间》这一课后,让学生开展《科技对我有用吗》的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机械重复的作业训练被小课题研究所取代后,更能充分显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社会调查。要从单一的书本知识到关乎国计民生的深层思索,超越课堂,让学生走向社会,结合所学书本知识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如:“关于宁江河系列调查”中的“宁江河采风”,是针对初一政治教材中陶冶高雅情趣和热爱家乡教育所进行的调查活动,在这富含生活性的调查引导下,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了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通过以上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为国分忧的思想,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道德感与责任感。
三、超越教师,搭建真正平等对话的平台
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老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而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搭建老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
二、转变学习方式
积极改进中小学的思品课和政治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这说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已为国家所关注,所以,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承担起我们政治课教师所要担当的历史责任。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改的显著特征,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被动、机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课程还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所以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举例、讨论、辩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另外可采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生动直观的画面不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重视教学研究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学习过程已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新课改强调活动实践、调查、经历,所以教师平时教学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语言描述,用脑力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自我理解和感受,强调体验性。例如,初一教材中,你有哪些情趣体验或者你遇到挫折后的感受如何等等。
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引导学生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四、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今后我们将通过集中辅导讲座、开教研会、新课标培训、考核等方式,强化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另外,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通过组织培训,使教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五、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的课程目标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将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置于课程目标的核心位置。这就要求教师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切实贯彻人本主义思想,一切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立足于青少年的思维特征、认知能力,让青少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更要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情感体验、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通过教育使他们不仅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他们进入、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寻找结合点,体现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要求
作为人文精神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包括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新课程更是增加了许多充满人文精神的内容和材料: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强意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律己观念等。
结合初一政治教材,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例:在讲授《善于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这一课时,老师可介绍一些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如理智消解法,注意转移法、心理放松法,要求学生看一些健康有益的书刊、影视作品,避免盲目冲动;和学生一起学做课本材料中的心理放松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集体的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结合初二政治教材,采用以例说法、模拟法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求学生知法、守法、护法,培养学生增强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情感。
结合初三政治教材,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和消极影响,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危机感,努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自觉把祖国的前途命运、人类的幸福与个人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并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
三、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感,强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强调有条件的学校,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应主动顺应时代的需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原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它要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例:在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首《春天的故事》的歌曲录音,随后给出问题:1979年在中国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她是一个春天?这位老人是谁?1992年中国又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1992又是一个春天呢?受歌曲的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会被激发,他们会纷纷举手发言,并进行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可适当地进行一些穿针引线。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解,而且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研究性学习。随着形势的发展,传统的以灌输、塑造为主,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思想教育方法越来越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这就需要教师引入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问题,自主探索,主动分析,解决问题。如针对去年夏天严重的“电荒”现状,教师可组织学生对当地“电荒”状况展开调查,了解用电现状,分析“电荒”产生的原因,提出缓解“电荒”的有效建议。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能促使他们更多地去关心家乡的发展、祖国的命运、社会的进步。
3、体验性教学。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增加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成分,而且应打开校门,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并及时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等活动,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凭借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人们的人生态度和理想信念,进而以此为参照来设计自己、调整自己、充实自己,逐步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
四、完善评价方式,保障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实施
新课程评价要求教师不断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但无论采取何钟方式,都应充分体现以下特点:
1、发挥主体性。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只是老师的惟一权力,我们也可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形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如通过学生自评,提倡学生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最好的作业、最满意的作品、最感兴趣的课外书、最难忘的事等,及时发掘并展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又如通过小组互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作出较为客观的评判,能使学生看到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最终实现自我改正、自我完善。这样的评价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2、体现全面性。学习成绩曾经是考查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竞争加剧、网络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
1.1 根据年龄特点,提出不同德育目标任务。初一年级,过好“三关”,即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规章制度关,迈好中学生第一步;初二年级,进一步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合格中学生;初三年级,提高落实《守则》和《规范》的水平,成为优秀中学生;初四年级,以优异的成绩接受挑选,成为合格公民。
1.2 结合德育特点,开展不同内容教育活动。
1.2.1 根据教育内容需要,收集编写了《遵守一日常规,做合格中学生》、《培育民族精神,升华爱国情操》、《塑造美好心灵,让环境更美好》、《珍爱生命,健康成长》、《激励斗志,勇往直前》、《面对生活,快乐阳光》、《以诚实为本,夯实人生基础》、《学好人,做好人》、《学法守法,与法同行》、《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了解生活,学会理财》、《学会感恩,勇于担当》等12本校本教材,涵盖了心理、安全、理财、爱国、环保、法制等教育内容,教师以班会或心理辅导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教师在调查中发现,35%的学生“最烦恼的事情”是不能很好地与父母沟通,孩子与家长的代沟严重,主要表现: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另一方面,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想摆脱家长的控制,容易出现抵触情绪。
面对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面对父母的无奈。召开了《学会沟通,让沟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好习惯》主题班会,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中的烦恼写出来,在班级中交流,让同学出点子想办法。然后,召开家长会,让成功的家长交流教育子女的方法以及和子女交流心得体会,并将学生写的成长中的烦恼以一封信的形式分发给家长。有的家长看后,立刻嚎啕大哭,觉得对不起孩子,连自己的孩子所思所想都不知道,纷纷表示,以后要经常与孩子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学生们说:有了与家长心灵上的那座“桥”沟通后,我变得比以前更快乐,感到心中无比地畅快。老师们说:通过这样的活动,搬掉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屏障”,开启学生的心理闭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家长们说:感谢学校创造了这座心灵上的桥梁,我们将鼓励与信任相互传递,让双方都能正确地把握自己,走出一条让孩子健康成长之路。
1.2.2 落实《家访制度》。根据烟台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要求,结合课题实验,确立了我校“教师家访制度”。班主任每学期要对本班全体学生进行一次以上家访。任课教师每学期进行十次以上的家访,以期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1.2.3 形成教育合力。首先,建立了党团、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制定并落实《教师育人工作的职责》、《班主任全员育人工作的职责》、《年级组长全员育人工作的职责》、《职员全员育人工作职责》、《级部主任全员育人工作职责》使之责任共担;其次,各类课程有机结合,使活动类、学科类、环境类课程相互补充;最后,因材施教。采用目标激励、行为矫正的主动参与法;伦理谈话、榜样示范的自我管理法;引导评价、心理咨询的主动发展法,使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1.2.4 开展心理教育。调查发现,学生主要存在厌学情绪、交往不良、自卑孤独、品行不良等四方面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设立心理教育处、知心姐姐信箱、心理咨询电话,开通校园网,开设心理教育课,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研究等,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养成良好品德,促进行为规范。
组织学生先后观看了《花季·雨季》、《青春期探秘》、《青春期品质教育》、《情绪调节与控制》等光盘26盘;听取《青少年心理特征》、《辩证认知,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等讲座46场。
1.2.5优化育人环境。把“学校无小事,事事为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作为教职员工共同的信条,时时刻刻为学生做表率。把领导干部“一日常规要求”、职员“八好九不准”、教师“六好二十不准”落实在日常工作当中。在实验楼和教学楼的走廊里建起了环保、法制、文化、科技、道德、爱国主义教育长廊,师生流连忘返,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 整合家庭教育力量,形成家庭教育体系
2.1 加强舆论宣传,提出家庭教育基本要求。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依托家教委员会,结合家长会,加大了宣传力度,在以下方面提出要求并予以指导。
2.1.1 促进子女身心的正常发展。父母要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智力、品德、美感等方面的发展才有可靠的物质基础。督促子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注意保持坐、立、走和看书、写字的正确姿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引导子女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2.1.2 培养子女良好的个性。父母与孩子之间,应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父母对子女既不溺爱、放任,也不粗暴、专横,而要采取民主的态度,同时又要严格要求,培养孩子养成独立的个性。善于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合理需要,指导他们交友。
2.1.3 配合学校,关心学生的发展。父母应当积极支持学校,同学校密切配合,启发和督促子女认真接受学校教育,以促进子女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家庭还可指导子女学习一些特长。不要不顾子女的发展潜力,盲目给子女加压、加码。
2.2 成立家教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每学期开办2次以上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传递教育信息,提高教育水平。从开题实验到现在,我校举办家长学校32期,报告材料26万余字,并汇编成册《为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汇集优秀家庭教育经验11万字,形成《家教浪花》,印发到家长手中,以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2.3 利用网络手段,向家长传递教育信息。学校安排专人从网上下载有关教育信息和感人事迹报道,通知家长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观看。如《感动中国》、《百家讲坛》选粹、青年演讲家邹越《让世界从满爱》等,让家长领略大师的风范,聆听大师的声音,感受大师理念。
3 建立育人基地,形成社会教育体系。
3.1 与社区联手,举办讲座。每学期邀请妇联、共青团、老干部协会、派出所的同志到校为学生举办讲座,以其现身说法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健康成长。
3.2 聘请高玉宝为德育校长。邀请高玉宝作为我校德育校长,并将高玉宝“人生价值与成才之路”的报告录制成光盘,经常组织师生观看,学生把崇拜歌星明星转移到了高爷爷身上。高玉宝还经常打来电话或写信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投身祖国建设奠定基础。组织专人从网上收集有关德育教育方面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让学生的到了很好的教育。
3.3 构建育人阵地。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将烈士陵园、雷神庙遗址、杨子荣展馆、烟台科技馆、农博园、丽鹏公司、安德利公司、电业集团、海德集团、新牟集团等做为我们育人基地,定期开展活动。
3.4 参与社区活动。让学生回家了解老人赡养制度与义务,了解“星级家庭”评比条件,了解社区的奖惩办法,引导学生走入社会,关心他人,体验亲情。
4 活动效果及体会
4.1 学生精神面貌涣然一新。据2010~2011学年度不完全统计,学生收集先烈英勇事迹140万余字;收到表扬信900多封,做好人好事1300余件;拾金不昧620多人次;写社会调查报告1200余篇,达38万字;写环保调查报告926篇。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植入乡土资源内容,从本地的市情、县情甚至是村情、校情出发,寻找宝贵的教学资源,反对舍近求远,反对脱离学生的实际。通过乡土资源对材料进行有机的补充、渗透、整合、延伸,从而打破文本与生活的壁垒,让文本教学与乡土生活对接,引领学生沐浴着乡土阳光回归到最自然的社会生活中,使教学更加趣味盎然、现实平易、优化高效,切实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导引植入,诱发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
情境一:执教“价值判断与选择”时,在韩红的歌声《感动中国》烘托下,笔者用PPT形式引领学生共同回忆“热爱人民的好战士――沈星”这一乡土资源:2012年母亲节那天,青州经济开发区学校初一学生在南阳湖畔不慎落水,正好路过的他毫不犹豫跳入水中实施营救。由于湖堤湿滑,他在水中一次次将落水少年推出水面,少年一次次滑下。他成功将少年推上岸后,自己却因耗尽力气沉入水中,牺牲在妻女面前。2012年的母亲节,一位母亲失去了她的孩子,而另一位母亲的儿子获得了新生。
在泪光点点中,学生们共同回忆当听到这一消息时的震撼、惋惜、钦佩,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在危急产生的一刹那,怎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该遵循两条标准即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从而水到渠成般地导引了课题。
感悟: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进行主动地学习,乡土资源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蕴藏着大量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此例在导引时所植入的“热爱人民好战士――沈星”这一朴实而鲜活的乡土资源,楷模来自身边又切合教材教学内容,一下子诱发了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全身心融入乡土资源的亲切氛围中,积极参与、乐于思考,以心灵悟真音,整个课堂弥漫着大爱的味道,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
二、穿插植入,灵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形态
情境二:在讲授“财政的作用”时,笔者用PPT的形式展示了《幸福青州阔步前行》――2012年,青州市下大力气夯实优质教育资源惠民生,随着投资工程的深入实施,如今在青州,最牢固、最安全的地方是学校。目前,全市校安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共改造学校92所,新建、改建、扩建校舍项目369个,完成建筑面积54.14万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8.5亿元,完成校安工程改造任务的124%。投资3亿元的青州一中提升改造工程、投资3.9亿元的旗城学校已投入使用,投资1.26亿元的青州实验中学改扩建、投资3.6亿元的新三中建设、投资2.2亿元的山东省民族中专新校建设工程扎实推进,预计明年将全部投入使用。PPT以生动的画面、翔实的数据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身边的变化,从而体会到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感悟: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组织者、设计者、引领者和实施者,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不是讲师,课堂教学的一切设计和行为都必须是为了学、设计学、服务学,教师应做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案例中,教者在课前根据教学需要精心选择了学生熟知的乡土资源,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有文字、有图片,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轻松理解教材中深刻的理论内涵,从而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生动、具体且丰厚。
三、补充植入,丰实教学内容的缺失空间
情境三:教学“传统文化的继承”时,为了感悟“传统文化的继承性”,针对教材中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四方面继承性表现,笔者增选了一些具备青州地方特色的文化图片。传统习俗如回族的开斋节、宰牲节等;传统建筑如偶园、范公亭、十里古街、衡王府石坊、宋城等;言之有物,说之有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提高热爱家乡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感悟: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作为乡土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它需要教师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特别是通过教师主导的活动来实现开发和利用。此例在教学环节完成之后,教者根据情况需要,适时粘连余韵、补充跟进适当的乡土资源内容,弥补充实教学内容,丰实教学内容的缺失空间,丰盈学生学习所得。在学习、体验、感知中,引导学生关注家乡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和现实生活,进而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因而教学效果并未末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是忽视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新的课程下,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进行角色的转变,成为学生学习话动的参加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还课堂于学生,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例如用“巧妙导入”、“妙用漫画”、“模拟表演”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重视探究性教学
政治知识本身就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简单的。学生所学教材,只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作为中学生的学习,让他们的学习丰富起来,必须从实际中去体会,否则学生只围着文字符号转,会越来越枯燥,甚至厌学。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探究性学习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为通过各种“实践”培养能力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玩中学”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扭转过去那种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领会和学习政治课所倡导的做人道理。教师可以把所教内容拟成小课题,让学生去借助网络或书报收集组织材料、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可以放心地让学生去研究教材、发现问题、组织授课。
3 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注重教学的情感性、民主性
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情感性和民主性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环,重视情感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是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
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我巧妙地运用情境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老师特意、精心安排的,满含兴味、环节紧扣的程序中,自然地进入一个全新的认知、求知网络,从而在学生不自觉中便激起参与的欲望。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而形象、直观的电教媒体为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加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更能引起师生感情上的共鸣。
如在教初一政治《珍爱生命》这一课时,一开始使用投影仪映出的遗像;同时,教师用哀痛低沉的语调对学生说:“1976年1月8日凌晨,我们敬爱的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学生凝视遗像,听着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像和配乐朗诵录音;那黑色的挽联,那白色的花环,那阴沉寒冷的天气,那缓缓而行的车队,那满面泪痕的老人、青年、小孩……此情此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悲痛之情。通过对生命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爱生命,理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形象直观的电教手段,教师动情的教学,使孩子们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于漪老师说过:“要让语文教学有活泼的生命力,须放开眼看,竖起耳听,接收新事物,接受新信息,让时代活水在语文教育领域流淌。”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时下的大语文教育要求教师们突破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局限,以课堂教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听、比如当今的人口资源、环境污染、自然保护、城市开发、网络纵横、克隆技术等更大问题,还有诸如打假、反腐等社会热点问题,都要让他们了解。还要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历史文物、园林建筑等都要涉猎,以此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其身处斗室而心知大千世界。这样,学生与自然欢娱,体察社会气息,从而拥抱整个世界,激起创作欲望,一吐为快,洋洋洒洒,假以时日,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能潜滋暗长,创新的灵感就会随时迸发。
2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2.1 做学生的好向导,写作的领头雁。
在作文教学中,归根到底,学生是“主演”,教师是“导演”。首先,教师要勇于与学生一起“下水”甚至比学生早“下水”。身教胜于言传,与其实不然站在岸边指点,不如亲自下水示范,只有“深入虎穴”,方能味其甘苦,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写作。从不动笔的老师很难让学生信服。其次,向学生推荐优秀作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选文必须切合作文实际,必须向学生强调,优秀作品都体现出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通过赏析其选材、构思、主题乃至语言,给学生以启迪,从而领悟作文就要体味生活,多思考身边的人和事,用心之锤、纸之砧锤炼生活。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基础。关键要指导学生读好书,读精品,根据实际可选择精短散文或小说。写作基础差的,应以范文或优秀习作为主。还可有选择地组织学生接触各种传媒,订报纸、看电视、听收音机,并定期开展交流讨论,培养学生鉴赏、思辩能力。
2.2 把题目命在学生心坎上。
“题好一半文”,命题是学生作文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的兴趣和质量。于漪老师说:“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它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兴趣的激发,他们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把知识连成事,扩成篇,化知识为能力。”命题要激发兴趣,就必须把准当代学生思想的脉搏,把触角伸进学生的心灵,捕捉他们的喜怒哀乐,把题目命在心坎上,让他们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
3 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3.1 鼓励学生勤写随笔。
写随笔是提高作文效率的最有效途径。叶圣陶说:“我手写我心。”写作的外延等于生活,而随笔恰恰相反是生活的结晶,与学生的思想密切相联。学生如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那么写作不再是苦差使,而是一种情感的渲泻。不少佳作正是长期记录生活,思考生活的结晶。
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受,有激情如鲠在喉时,往往文如泉涌,下笔千言;而有时文思枯竭,搜索枯肠都不得,这就是写作心境的重要影响。写随笔则是优化写作心境的有效途径。不限制时空,篇数、题目、内容的随笔,自然能让学生在高涨的写作心境中自由驰骋,写自己最想写的东西,哪怕是一些句子和段落。这些“抓拍”下来的瞬间的心态和思维的火花,非常可贵,日积月累,将是一笔富足的写作资源。学生拥有了足够的素材和对文字的感悟,运用能力,就能在今后的写作中游刃有余。如果再辅以到位的讲评,热情的鼓励肯定,结构立意、语言方面的点拨,并推荐优秀习作发表,久而久之,学生文字表达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兴趣浓厚且信心大增,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笔者所教学生,初一时多是亲情友情,同学纠纷;到初二时,已经能从运动场上看到“失败未必不英雄”,也能对诸如“网络时代”、“新人类现象”、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了;到初三时,“早恋问题面面观”,“绿色生活之我见”,则是信手拈来,颇见功力,那新颖的观点,透辟的理解有时令笔者拍案叫绝。一旦“瓶颈”打破,学生很快便能登堂入室,探骊得珠,议论文、说明文、甚至是诗歌、小说等文体也能得心应手起来。
一、初中学生学习力状况分析
(一)学习力的浅释
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的综合能能力。由三个要素组成:1.学习动力,即目标、兴趣、动机,目标越大,兴趣就越浓,动力就越大。2.学习毅力,即心理素质、意志品格和价值观等,认识有多深,毅力有多强,学习就有多持久,这是学习力的核心。3.学习能力,即智力因素、阅读力、理解力、判断力、学习效率等,是学习是否成效的关键。
(二)初中学生学习力的调查情况
小榄镇初中生学习力因素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1.学习兴趣方面:61.4%的学习不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27.8%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兴趣水平一般,10.8%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而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不良学生一个也没有,不同地区的学校差别也比较大。
2.初中学习不良学生在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学习责任感和情绪稳定性上都明显低于学习优良学生 ;而学习优良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一定学习力下降的现象。3.在学习焦虑和支配性方面,初中学习不良学生与优良学生并无显著的差异,学习的焦虑性偏低,致使学生的考试焦虑性、学习的热情性偏低,加上独生子女的普遍存在,多数家庭条件的优越感,学生的依赖性也随之增长,独立能力差,导致欲求水准低,几乎没有明显的学习策略;这些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力的偏低。
4.城区、附镇区、农村社区的学校差异比较大(见表1、表2)
调查分析结论:
初中生从总体来看,全镇初一、初二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毅力、考试积极均处于中下水平,有待提高;学习热情、考试焦虑欲求水平都处于偏低,要极度引起重视。校际间学生的学习力差异也较大,特别是一中,学生学习力普遍偏低,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也值得深入探讨。
二、结合初中化学学科特点,探索提高学习力的方法
(一)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对初中学生来说,化学实验一定程度撇开了那些枯燥的理论教化,动脑动手参与,是一个新鲜有趣的事物,吻合初中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力。
1.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提高学习力
化学实验,是依据化学原理,运用场地、器材进行实验,产生声、光、 色,块的活动。其变幻莫测的效果,能激起学生好奇心,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化学实验探究过程,要求老师跟踪指导,对不同的学生、不同问题,不同爱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个性化指导,直至完成实验、得出结论为止。老师不能一切包办,实验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成功,鼓励学生发明。例如,有一个学生在学习了《保护空气》这一节以后,马上联想到家里的洗衣机、冰箱、门窗等日常用品很容易生锈,家的墙壁也容易起皮、发泡、脱落,便兴趣勃勃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与猜想,可能与空气的污染有关,我马上抓住这个问题,给他布置了一个社会调查的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或周末时间,对小榄工业区周围进行调查,学生当即兴致勃勃,班中有十多个学生积极申请加入,我肯定了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于是把学生分成三个调查小组,选出调查小组长,制订调查方案。果然,星期一,学生情绪很高,兴致勃勃地交来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工业区周围的房子、树木有很厚的油性灰尘,对日常用品有较大的腐蚀作用,空气很浊,有些工厂烧煤排出的气体有剧烈的刺鼻气味,可能是含硫超标,燃烧产生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对金属、建筑物产生腐蚀,导致金属物品生锈加快,验证了他们的猜想。成功的实验探究,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2.注重实验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化学实验是一个智慧和劳动相结合的活动,实验的探究,最重要的是过程,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带着一种求知、探索的勇气,也带着一分新奇、执著和渴望成功的心境,这属于教与学最纯粹、最美好的过程,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也在扩展自己的视野,同时也是吸收、转化知识为学习力,实验探究过程,是在培养每一个学生学习动力的独特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毅力,独立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学习意志和体验学生个人的学习价值观等。使学生懂得学海有多深,多广,诱发学生坚强的毅力,这样的学习才能持久。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也适合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设计区分食盐水和蒸馏水的实验方案,可以利用密度、导电性、味道、是否含有溶质来区分,也可以根据硝酸银等试剂对溶液有特殊的反应现象来区分,当老师提到生活常识时,学生马上联想到用食盐沉淀的维生素不变黄,蒸馏水没有这样的效果,有的学生说用盐水洗的禾虫会裂等等,根据生物细胞渗透原理来分析和鉴别,培养学生判断力、洞察力以及考虑全局的思考能力和理解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兴趣,这是提高学习力的关键。
3.拓展探究实验纵深,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初中化学新课标要求: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世界,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的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相信化学为人类更美好的未来继续发挥作用的道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的基础上,适当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以实验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拓展化学视野,深入探究化学的奥秘。如学生在探究酸碱指示的实验时,老师介绍指示最初的发明源自于玫瑰花的变色,日常生活中很多鲜艳植物的汁液都可以,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现象举例:胡萝卜、、大红花、紫色包心菜等等,学生的兴致很高,老师抓住这点适当布置作业,在自己举的例子中找材料,设计好实验的方案,下节课到化学实验室完成自己的作业,学生果然带来很多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做了多种的探究方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十分认真,这是平常课堂上做不到的,当学生做出结果时,老师让学生展示现象,有些学生实验效果不好,甚至不成功,如紫色包心菜的汁液,学生说比石蕊、酚酞的效果更好,为什么不用它来做试剂?老师马上表扬学生,并提示学生再观察,结果发现颜色不稳定,老师及时提出一个探究性的作业:回去探究,研究一种能使紫色包心菜作指示剂时能保持颜色稳定,而又不容易变质的方法;这样的纵深实验,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性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动力。
(二)发挥学生小组合作的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美国著名的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曾经说过:“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本质特征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小组成员积极地进行分工协作,个体的学习成功依赖于小组的学习成功;二是个体的可依赖性,学习小组的成员各负其责,各尽其力,提高实验的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1.探究实验合作小组人员的默契搭配,是提高学生学习力动力,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组建实验小组根据实验室的结构特点,以4人为1小组为适,实行男女搭配、强弱搭配,充分发挥小组长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在探究实验前,小组长要带领小组成员先预习有关的内容,作好方案,老师实验前检查方案,没有方案的小组不准参与实验,在旁做观察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强化小组的合作精神,挖掘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合作学习的优势是小组讨论、交流,容易打破成员之间的认知冲突,激发出思维的火花,能引导学生自主进入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来设计。
(一)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先就某个问题收集、整理资料,在实验前或上课前,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向其他组的同学阐述问题。例如《保护水资源》《生活中的化学》。
(二)重点、难点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探究方案,在交流合作中完成方案。例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铁的生锈》《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等。通过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求证、分析交流、得出结论,这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探究的重要性,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小榄教育.2012(4).
[3]国家化学课程标准. 2003.
《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有人认为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工作,数学是自然科学,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我认为数学课中的德育教育必不可少,它是感化学生心灵、唤起学生自信的良药. 那么怎样在数学课中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面. 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开世界数学发展史册,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 例如初一课本“方程组”这一章,以“鸡兔同笼”问题引入,我向学生介绍,古代中国数学家很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在方程解法上要比世界上同类解法早五百多年;讲初二勾股定理时,我让学生知道在这方面我国曾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经常涉及介绍数学史和我国古代数学成就以及近代数学家光辉业绩的内容,例如从刘徽、祖冲之用手计算圆周率到华罗庚的优选法、陈景润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都付出不知多少艰辛的劳动. 他们付出的劳动为民族争得光荣,为国家争得荣誉,而且,为世界数学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事件的讲授可以增强学生的志气,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以前辈数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理想
德育的方法之一是榜样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青年学生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事迹是非常必要的. 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古希腊人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为了坚持这一发现而被抛尸大海……在世界数学发展的历程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一部数学发展史,是人类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生动地介绍古今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这样做有利于造就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通过伟人的事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是父母掌中的明珠,从小在溺爱中长大,娇生惯养,缺少独立、自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因此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品质是教师的职责. 在数学课堂上可以介绍数学家欧拉,13岁时进入瑞士的巴塞尔大学求学,18岁开始,19岁荣获巴黎科学院奖金,26岁便成为彼得堡学院的数学教授. 但是由于长期用肉眼观察太阳,强烈的阳光刺伤了他的眼睛,28岁就右眼失明,59岁时双目失明. 但在双目失明的后半生中,靠坚强的意志,他口述儿子记录,一共写了400多篇论文,震惊了科学界.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品质和不屈不挠的工作作风.也可以介绍我国科学家华罗庚自学成才的事迹,让学生知道“成才”是那些锲而不舍、艰苦努力的人的收获,而不会送给懒汉和意志薄弱者. 任何人要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坚忍不拔.
四、充分利用学生实践课,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
数学实践课也是重要的德育教育机会. 如几何第一章中的测量实践课,在实践中,可以介绍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地大物博,江山秀美,人民勤劳朴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 在上统计初步时,让学生做社会调查报告,计算出全国大约有多少家庭,一天使用多少塑料袋,而塑料袋对环境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办. 通过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和亲身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加入到保护自然环境的大军中,为家乡的秀美山川作出贡献.
五、挖掘数学中的美育素材,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别林斯基说:“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战斗.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 ”数学就像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包括数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 同时,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充满了发现科学真理的愉悦和欢乐;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有一种愉悦感和成就感. 除此之外,数学中还有更深层的美,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以及对称与和谐、简单与明快、奇异与突变等. 例如,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得数学的审美能力,既有利于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 数学美是激发求知欲、形成内驱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