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8 15:46:5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篇(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但由于教学方法并未及时做出相应的改良,仍处于滞后的状态,导致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怕失去其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或是怕学生学不懂,课堂上往往非常重视讲,并且霸着讲,有的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很少给学生一点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有的虽然也安排了学生读书,但只是让学生很迅速地读一遍课文后,便开始分析重难点,或是在上新课之前就明确指出不要学生做预习准备,究其心理,无非是担心学生看过文章后上课就觉得无新意,影响了他作为教师的威信。另外,学生在文章理解上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自然觉得语文课无趣。这几种情况或是过于高屋建瓴,或是过于浅尝,其实都是没有建立在学生理解基础上的教学,都是脱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的,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我国语文教育长期以来都只关注教师“教”而忽略学生的“学”,这个观念有待改变。研究“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模式,能在理论上为打开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也一定能为课改注入新的血液,为语文教育的发展和理论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在实践上,也能为教师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拓宽改革思路找到一个更加有效的交结点和突破口,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出一个新的平台;为改革语文课堂高付出低效率,或过于沉闷或过于虚热的现状提供一剂良方;也为培养一代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提供有效保障。

二、“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原则

“以学为主”型的课堂教学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为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效提高为目标,实现教与学有机结合并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它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员参与性。全班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满足感,尤其是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来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发展,改变目前语文堂中大部分学生只能当听众和看客的现状。

(二)全面覆盖性。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不仅是思维参与,其他感官也要参与到教学中;每位学生身与心、知与情都能动员起来参与到学习实践过程中,而不是单纯在认知方面参与教学活动。

(三)全程进行性。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给留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改变作秀似的只在课堂中的某个环节让学生主体参与,其他环节依然是教师霸占课堂。

(四)深入研究性。要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要保证每节课学生都要有一定量的理智性参与和创造性参与,要重视观察、概括、推理、联想、想像等多种思维活动,通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学意识。

三、“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策略

根据“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原则,笔者试着将语文课堂设计成四个基本步骤,分别是:自主质疑的预习、预习检查、表达见解,产生共鸣或碰撞、深化。

(一)自主质疑的预习

学生预习程度不够,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预习内容也要有限制,否则漫无目的的预习也只会是无效。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必须提出要求,如此学生才能按照规定有序地、积极地进入到自学状态。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预习时做到:三读、二查、一见疑。三读,即要对将要学习的文章读三遍:第一遍,初读课文,圈圈点点字词,粗略获知文章大略;第二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筛选重要信息;第三遍,把握课文要点,推敲文章主题并且概括中心。二查,即要求学生自主查找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以及相关资料,翻查字典查找生字词的注音与解释。一见疑,也就是自主质疑的过程。即要求学生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书上,可以写出自己的思考或者留着问题以待解决。这一环节是学生积极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从疑问与惊奇开始。初中时期也是人的一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因此,对初中语文来说,问题不一定要由老师来提,也不一定由专家在相关参考书中设定,可以把自主质疑当作一种开放性的常规作业,这项工作应有积极意义。

当学生在自主质疑的预习中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时,这个问题本身就应成为教学过程中有待解决的一部分,教师要组织全班进行充分讨论。例如,课文《最后一课》的选材很巧,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文章主人翁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便于理解,但也不乏质疑之处,笔者在本学期的教学中采用自主质疑的方法,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并质疑,学生果然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 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韩麦尔先生的语中,一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有什么深意吗?是否能表达他的心情? “小弗郎士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他到底在想什么呢?韩麦尔先生在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这些问题对于文章的解读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都能通过思考后自主提出,可见学生潜在的能力。笔者把这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直接放到课堂上解决,经过组织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后,又对这些问题作了一个板书式点评:这堂课,同学们从以下这些方面提出了有意义的问题:人物形象的认识,情节结构的安排,细节描写的深意等,这些都表现了同学们有一定的文字鉴赏的修养和眼力!

在面对这些学生在预习中自主质疑的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时,老师批阅后要在课堂中组织答疑解惑,让优质问题的价值充分体现。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先组织小范围的交流,经过同伴的指正、提醒、解答和切磋之后,再推荐到全班,此时的问题往往是最能引起共鸣、最有吸引力的。最后教师再针对这些问题的价值作赞赏性总结和点评,如此一来,学生质疑方向就更明确了,也能在不断提升对文本的鉴赏能力的同时,提高在预习作业中的自主质疑的能力。

另外,对于学生提出的间接涉及文本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外时间自己查资料解决预习作业中的质疑问题,看似偏离教学中心甚至粗糙,但老师若是在处理这种自主质疑的预习作业时,也做个“留心人”,识别、挖掘学生问题的意义,并引导其再深入探究,也有可能出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可喜局面。

(二)课堂上检查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内潜性的,心智的操作若不物化,是很难监测的。初中的学生意志大多很薄弱,如果没有教师的监督,预习可能会流于形式。教师可以通过批改预习笔记或讨论笔记等方法进行,因为笔记是学生思维与表达的痕迹,能够体现学生努力与认真的程度、认知理解差异与情感感受的高低。

要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开始时,教师应全批全改,经常给予鼓励、表扬,或者张贴或者讲评来肯定巩固学生的行为习惯。当做笔记成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时,教师就可抽改,这无形中也是给学生的鞭策与监督。此外,教师表扬的对象应有选择性,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肯定。

课堂上的预习检查一方面对学生的预习起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哪些问题学生已经理解,哪些问题还不理解,哪些问题理解得还不深刻、透彻,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环节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快速捕捉要点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采取“自我提问”法进行自我监督,如:我的阅读目的是什么?文章我全理解了吗?失误的原因是什么?我联系生活经验了吗?我设身处地想象体验了吗?我有自己的见解吗?本次预习我是否努力?是否实现预期目标?可以总结出什么学习方法吗?

学生经过自我监督和反思,既能发现自己的成功之处,获得信心,又能对差距认真归因,有意识地运用对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使阅读学习呈良性循环态势,轻松而愉快地接纳课堂预习,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三)表达见解,产生共鸣或碰撞

教师审阅学生的预习笔记后,收集精彩的与全班学生共同分享。师生共同研讨,这是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有两种不同的讨论形式。一是小组讨论,可以是二人组、四人组。为了便于讨论,提高讨论的效果,需事先将学生的座位搭配好,把思维敏捷、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分散开。在分组讨论中老师巡视各组并参与他们的讨论,适当启发、点拨、反问、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二是:集体讨论,即组织全班同学一起研讨。对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老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充分表达之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产生共鸣,二是产生碰撞。教师应该在此时归纳不足,重新设问,将学生共同的疑难抛出,进行更集中、更深入的讨论,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并不随着预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例如,《济南的冬天》的预习笔记显示:学生已能从景物描写中感受到作者的心境个性,但不大能理解“写景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思想追求”的写法。教师就可以启发他们将课文与《陋室铭》进行对比,思考他们在“托物言志”写法上的共同点。由此,学生大多能触类旁通,不点自明了,从而顺利完成学习重点。

(四)深化

这是教学活动中的最高境界。老师利用课堂上学生掌握的新知识,设计出新颖和较有深度的话题和练习,将触角伸向更深、更广的天地,既可以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同时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和大胆创新的能力。

要有效地在学校教育中发展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我们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启发式和主体性教学。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研究,想方设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合作学习的机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以学为主”型教学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并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充分得到训练,充分发挥自主思考的作用,探究“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伍晗骏.试论初中科学教学中主体性教学[J].今日科苑.2009,(10).

[2]袁晓春.略谈化学学科中的主体性教学[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3]王开宁.在政治课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讨[J].现代教育论丛.2001,(03).

[4]范明炎.体育主体性教学要把握的关键[J].华章(教学探索).2007,(Z2).

[5]姚东海.主体性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途径[J].才智.2009,(07).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83-01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发展,是外在表现和内在潜能挖掘的有机结合。教师应既要关注学生的外在表现,又要注重学生内在潜能的挖掘,更要关注学生动态发展变化中内在的思维品质、内在思维能力的发展变化。

一、留给学生默读的时间

课堂教学需要书声琅琅,但也需要默读。默读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地静下心来,沉浸在文本中,有效地提取自己生活中的信息去与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汲取语言文字的精华,吮吸语言文字的甘露,并进行主动建构,生成新意义。默读中,没有了声音对学生思维的干扰,学生的心是自由的,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此时学生的思维会进行着高速运转,大脑不断地进行着信息的输出和输入,同时又会进行着筛选和编码、重组和会意。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有效的发展。例如,《最大的麦穗》的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节,标画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思考一下,从这一句中你想到了什么,写在这一句子旁。师:谁来读一读自己所标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想法?生读完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便随手扔掉了”后说:我想机会是有限的,你如果不好好把握的话,那机会将从你手中溜走,你将一事无成。生读完句子“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后说:我想到了机会并不是很多,如果你不抓紧把握,就后悔也来不及了。要记住“永远都是人等待机会,没有机会等待人”。生读完句子“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便随手扔掉了”后说:人的一生仿佛也在寻找最大的麦穗,但有的人见到了饱满的麦穗,能够把握机会,把它摘下来,而有些人却不知道珍惜,一再地错失良机。课堂上,留给学生默读的时间,就是为学生建构了思维迸发的空间。

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获得思考的时间,首先要从学生的已有认知需要出发,适当地增加问题的难度。增加了问题的难度,学生会把自己的思维发散出去,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去与新的知识信息进行碰撞,然后又会将思维进行集中生成新的信息、新的意义。思维的动态发展变化带动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同一思维的发展。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各种思维发展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思考的时间,教师还要学会等待,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于让学生获得问题的答案。但当学生的思维通道实在不流畅时,教师也要及时地点拨。例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结尾。师:文中美好的东西指的是什么?生:鲜花。师:为什么说鲜花是美好的东西?生:鲜花能够给高尔基带来快乐。师:你觉得美好的东西还可能是什么?教室顿时安静,生沉思了二三分钟。生:美好的东西还可能是一句话,当别人伤心的时候,你去安慰别人,这时的话语就是美好的东西。生:美好的东西还可能是一个座位,在公共汽车上你为老人、孕妇让座,这个座位就是美好的东西。生:美好的东西就是一块橡皮,同桌正在写字时,写错了一个字,你借给他一块橡皮用,这块橡皮就是美好的东西。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出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促发学生的深度思维,使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并使他们静下心来去思考,静下心来用自己的心去触摸文本的内涵。在触摸、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学会等待,使学生获得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三、留给学生写作的时间

课堂教学的内核与价值取向不同,学生写的方式也不同,安排写作的时机也不同。为了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将写放在教学之初,也可以将写放在教学结尾,这时的写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也是感悟文本意的深层提升;为了学习文本的言语表达方式,在了解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之后,教师随机进行转换、迁移,让学生运用这种表达方式去描绘另一种事物,实现写的表达与积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人物的所思所想,走入人物的内心,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学习文本后的思想发展动态,实现任务角色的转换,更进一步地实现学生心与作者心的共鸣。例如,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中,生读句子:“他茶饭不死,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师:二十多年的奋斗,六次修改,五十多岁完成的《国榷》被人偷走了,这时他又体弱多病,如果你是谈迁,你的心里会怎样想呢?让我们来做一做谈迁的代言人。师出示《谈迁心里想 》的题目。生写作。师:谁来说出此是谈迁心中的想法?生:为什么上天如此不公,为什么小偷你不看一看,那箱子里不是什么金银财宝,而是书稿啊。生:我不能消沉下去,我有我的理想,我有我的信念,我一定要编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写作的时间,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获得自由,就是为学生创建思维迸发的空间。

四、结束语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把落脚点放在学生外显行为的表现,热热闹闹地讨论,高声呼喊地举手,还要主动去搭建学生思维发展的平台,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创造――思维高速运转的天籁,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篇(3)

语文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都必修的一门课程,到了初中阶段,这一时期正处在链接小学和高中阶段学习的关键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小学阶段教学的重难点训练是学生的拼音识字、基础的读与写能力,进入初中后则是在小学六年的学习后更进一步,从更高层面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它要求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综合教材知识内容与个人情感态度与思维能力等深层知识体系,使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得到拓展和深化,为高中阶段更深入地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学科的价值引领和情感教育作用使很多学生自幼受到熏陶,并成为其人格思想发展的重要启蒙课程,到了初中阶段,学生身心记忆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语文教师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优化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参与学习中认识语文、重视语文和热爱语文。

一.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一)基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我国学生最早接触的一门学科,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它对其他知识的学习及今后工作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当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并以其快速高效的方式取代了人类的部分工作,若要不被替代,从基础层面加强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是切实而必要的。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语文是基础性学科,也是他们展开日常活动的交际性工具,学生只有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才能在各个领域知识的学习中做到得心应手,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基于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科学认知初中教学任务繁重,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较为关键的一环,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其写作技巧、文体知识、口语交际能力等,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兼顾到所有的核心要点[1]。其次,作为一门感性思维较强的课程,语文不像数理化课程那样有准确的界定结果、明确的概念界定和清晰的操作流程,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是在师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互动中达成的,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科自身特点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2],注重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思考角度之间的联系,善于从辩证角度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及时改进和优化自己在课堂中的教学模式,开展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的的创新性教学,使学生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中切实得到成长与进步。

(三)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下的课堂教学人本主义学习的理论中指出人类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全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尊重、平等为原则展开教学,顾及、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该理论对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做了清晰而明确的划分,即学生始终是课堂和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处于辅助地位,要尽量避免越俎代庖,明确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助推者。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各方面情况,结合当地教学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在可允许的条件内将语文课堂扩展在教室之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在与自然、人事、文学的交流互动中学会辩证思考,这样就由教师单向传递信息的模式向师生共享、同学之间互相探讨的合作型交流模式转变,另外,此理论还强调情感在教师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与导向作用,这在语文的学习教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语文学习的理想状态就是学生在阅读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中使学生体验文学的文化价值意蕴与文学美感,因此初中语文课堂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在文字与文学的熏陶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便在认知与情感的有机融合中得到培养。

二.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与措施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扬弃传统教学方式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兼具文学性与工具性的双重属性,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课堂中,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着重锻炼学生的应试技巧,在授课时也只是单纯利用传统教学工具,如粉笔、黑板、教具等通过灌输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学方式循规蹈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逐渐偏离了语文学习的最初目标。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对文字美的感受的培养也是当前教学方式中所忽略的一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出发点固然好,而对学生如何阅读、如何辩证思考和理解的方法却只字不提。实践证明,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如若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势必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能力、智力水平造成一定的制约。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需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摒弃其糟粕,从根本上转变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结合现代化教学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发挥最大效用。语文课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同时也是学生接触文学经典的导入口,教材包含的内容囊括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让课堂有活力,就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为导向,将语文教学与文学、与实际生活、与学生的爱好尽可能地融合在课堂中。例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导入与语文课堂相关的影视剧、歌曲、话剧等,通过学生热衷的方式来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了解语言文学艺术,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翻转教师教学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传统的教学实际中,大部分情况都是老师教、学生学,教师按照既定的课时计划向学生笼统灌输语文中的文学常识、人物形象和主题分析等知识,学生在台下聆听、做笔记、完成作业,将知识点囫囵吞枣地吸收,这样被动的状态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大大削减。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摆脱传统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法,做一个善于启迪、善于引导的艺术教育家,在能教与会教之间做到得心应手,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炉火纯青的教学技巧应对初中语文课堂,在教与学、师生互动的教育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科学合理的初中语文教学理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导者,让传统的“灌输型”授课模式结合“启发型”、“讨论型”、“自学型”的新型学习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学习热情。实践表明,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的交流探讨中,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和深入。因此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将课堂交给学生,例如,可以分组让学生来讲述一个与课本有关的故事,分析一个人物形象,学生可以通过演讲、辩论、多媒体演示制作演示等形式来参与课堂,在加强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的同时也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历练。其次,教师还可运用语文教材内容的角色扮演,让学生来改编小说的一个情节或者扮演戏剧中的一幕,让学生尽可能地融入剧本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作品情感,融入语文学习,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运用能力与拓展能力。

(三)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拓展课外学习能力元代关汉卿曾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意思是说只要做了一天的老师,就会终生受到学生们像父亲那样的尊敬。可见,师长在我国固有思想意识中与严父的角色相当,部分学生秉持着唯师是从的理念。当然,尊师重教自古便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值得人们始终如一的继承。但是,如若将“尊师”演变成“惧师”,这便与提倡尊师的出发点相悖,无法形成健康良性的师生关系,势必会对学生的整个学习体验大打折扣。新形势下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合作者,交流探讨的互助者,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与学生构建平等交流、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自由、轻松的语文学习情境,留给他们自我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与个体间差异,激励学生克服胆怯和畏难情绪,充分表达自我观点和见解,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另外,在充分调动课堂氛围,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学生课外活动与语文学习的衔接点,拓展教学内容,通过课外作业、小组讨论、开放式讨论等多样化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成长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是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熏陶,教师作为教学课堂的主导者,要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深化对中国语言文字的了解与热爱。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对现存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做到足够的重视,并对问题根源进行深入的剖析,意识到优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及采取相应的方法措施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后能够带来优异的教学成果,这样才能创新教学思路,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篇(4)

下面我就谈谈“四环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羚羊木雕〉为例:学习目标:1.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本内涵;2. 进一步学习并运用圈点勾画和批注的阅读方法,品味语言,分析人物;3. 联系实际,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正确处理家庭成员或朋友间的矛盾。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本内涵。难点: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正确处理家庭成员或朋友间的矛盾。教学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 安排学生在假期里感受家庭的琐屑,和父母交换一下对家庭中发生的小事的看法;2.课前预习课文,完成教学案“预习导学”部分,并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3.要求学生熟悉课文中的人物,鼓励自我推荐,作好分角色朗读的准备。

“设置问题,自主预习”是我校构建“四环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落实“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的首要条件。几年来,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实施,这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形式化;一类是绝对化。为此,我校结合具体的学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以“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以“预习、展示、反馈”作为新型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对字、词、句的识记,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与理解。

教学过程(即课堂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

导语:一曲〈让爱住我家〉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和谐,可家有时也会有起伏的波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之路的家庭,看看一只羚羊木雕到底荡起了怎样的情感涟漪。

二、检查预习

1.扫清字音字形障碍。(指名学生在小黑板上演示);2.按照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涉及到的人物;3.分角色朗读1-16自然段,“我”和爸爸妈妈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明确:矛盾的焦点是“是否想万芳讨回羚羊木雕”。原因:父母心目中,只有羚羊木雕的贵重价值,没有女儿的感情世界,所以他们坚持要“我”向万芳讨回羚羊木雕。“我”认为朋友之间应该讲诚信,友情是无价的,是珍贵的所以“我”不同意向万芳讨回羚羊木雕。小结:文章在展示家庭矛盾冲突的同时,也通过各种人物的描写方法给我们展示不同的人物性格。请同学们结合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研读课文,感受形象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我”、“爸爸”、“妈妈”、“万芳”的语句,做圈点批注,进行揣摩、品味,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人物性格。示例:通过人物语言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形象。如,“万芳……”“没有……”“你能不能把羚羊木雕还我……”这几句话都没有讲完,把被逼无奈的“我”那种难于启齿向朋友反悔的心理刻画出来了,表现了“我”诚实守信的特点。

小结:正是因为人物性格特征的不同,才会导致他们在处理羚羊木雕事件上有着不同的态度,当同学们读到描写这些人物的语句时,在情感上已产生了共鸣,甚至想成为其中一员。现在老师就给大家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让我们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四、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用一盒糖去换回羚羊木雕,也是一种解决矛盾的办法,为什么“我”却不愿意呢?2. 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呢?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篇(5)

生本互动最为基本的目标是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但生本互动的根本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上,更深层次的要求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将学生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读罢《(论语)六则》,学生豁然而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以此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之名言。背诵《(孟子)二章》时学生们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文言文中蕴含着先贤们丰富的思想光华。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到这种思想美的灵光,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操。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由表及里对文本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就能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也是那么富有创造性,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同时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二、生生互动――促进主体之间的交流

生生互动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学习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础。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众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分组学习交流中,教师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民主、平等的思考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与发散性,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举办全班写字比赛,看谁写得好;查字典比赛,看谁查得快;举办词语(包括同义词、反义词、格言、谚语、歇后语等)比赛,看谁积累得多;开展古诗词鉴赏、讲故事或典故、介绍报刊时文或现代新闻、讨论社会热点问题、评析同学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场景等竞赛,看谁说得好。学生从这里得到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但正是这些感性的事实,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其中的道德和观念,从中学会读书做人的道理。

篇(6)

良好的环境是教学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在成长中进入了青春期,对教师的评价教学的氛围更加敏感。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要充分考虑知识点、能力等因素,还要重视环境氛围的创设,使语文教学工作能够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有效开展。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成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首先努力营造平等的氛围,让学生相互之间更加尊重,不以成绩论英雄、不以分数定高低。倡导“只要尽力就是成功”的理念,让全体学生放下思想的包袱,特别是中后位置的学生。我要让这些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勇往直前。有了这样的思想状态,整个教学工作可以得到有效推动。其次,我注重营造民主的氛围。教学中不再以教师的定性进行灌输,而是尊重学生的思维理念,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拓展性。学生的观点要注意保护,即使出现了错误也要和颜悦色指出来。不要粗暴对学生进行否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营造民主的氛围。另外,我在教学工作中还重视了创设友爱的氛围,教师对学生充满关爱,学生之间也要相互帮助,这对提高教学整体成效帮助明显。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

教学改革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互动之中,依靠学生自己的思维、相互的探究解决问题、突破难点。我在这一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首先,教学设计中就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的问题,我就不进行直接讲解,而是把讲解点拨的重点放在一些疑难问题上,从教学设计的结构优化上体现语文教学的素质化程度。其次,我在教学工作中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有些教学内容直接以思考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更多的体现对学生的思维引领。让他们的自主学习具有明确的目标,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深入程度的重要抓手。另外,我在教学中还鼓励学生相互辩论,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当堂检测,让学生的学习状况、目标达成度有效体现出来。这些方面,既为教师的教学调整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总结学习效果提供参考,让他们学会在每一部分内容教学之后进行自主总结,及时拾遗补缺。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补充拓展信息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涵盖面较广,但是教材编辑受诸多因素影响,无法展示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对此,教师要重视在教学中多渠道补充拓展信息。首先要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自主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多种信息,以及作者的生平资料、写作背景等等,并养成习惯坚持下去,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广泛搜集各种教学信息,通过教学刊物、教学网站、教学书籍、文献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充满更多的信息量。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要充分借助于现代媒体进行演示,将影音资料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有了这样的新颖演示方式,学生语文学习会更加轻松快乐。无论是补充景观的视频资料,还是补充有关科技内容的拓展信息等等,对提高学生理解效果都具有积极的帮助。

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兼顾学生差异

篇(7)

1.1创设情境

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让沉寂的语言成为鲜活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片、学生表演等多种方式,以活动为载体,设疑激趣,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1.2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教师分层指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去分析、解决问题。

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提供给学生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最初教师的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我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经验来记忆字,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1.3合作交流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包括同桌互帮式、四人小组研讨式、多人小组写作式和全班合作式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和探究搭建舞台。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安排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在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汇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讨论中所提出的疑问,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师生关系应是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路。

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将两个阶段合起来进行。

2 模式的教学策略

2.1氛围和谐的策略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应建立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上,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要与学生互动,要用商量的口吻和学生对话,要用激励性语言来鼓励评价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获取成就感。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

2.2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是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设计不单是问题本身的设计,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可采取:①联系学生原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②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3 交流合作策略

首先,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提出讨论、交流的内容和要求并加以有效指导,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在讨论中逐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再去纠正错误。

其次,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加强生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流,可扩大参与面,组织组间交流、互查、竞赛讨论等。

3 教学模式的评价

3.1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教学模式,特点是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3.2闪现学生个性

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闪现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策略,能表达出不拘泥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尝试多向思维,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3.3凸现学生创新性

在学习中,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有竞争意识。

3.4体现合作成功

这一模式,通过“学习共同体”实现人与人的沟通,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在相互表达、交流、评价、吸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3.5构建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篇(8)

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国内中学教育工作正处于转型期,面临新的要求与任务;在社会、家长及学生对学习的高度关注下,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工作如何进行改革,是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课题。鉴于此,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应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以学生为本”为中心,认真分析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工作面临的大形势,更新教育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完善教育手段,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水平,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本文就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展开探究与分析。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堂备课模式墨守成规。

备课工作是教师正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准备工作,是一项与课堂教学效果直接相关的课前工作。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有重视备课工作的落实,普遍抱着应付式的工作态度,为“备课”而备课,备课时直接抄写教育部门下发的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这就使得他们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学目标不明确,甚至会出现教学目标脱离教学内容的现象。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未能完全跟随老师的思路走,教学成效日益低下。

(二)教学模式脱离实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课堂的实践性问题不仅影响到课程内容的落实,还将进一步影响到中学语文教育质量。然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授课活动的过程中,脱离学生实际,并没有从知识内容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性出发,而是机械、单一化地对语文教科书进行自我说课活动,在教学互动和作业设置上都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

二、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产生求知欲望,才能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产生追寻知识的想法,才能积极探索学习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系列活动的产生与其所在的内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学生仍然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喜欢一些生动有趣的东西。为此,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学生这一性格特征,在教学中穿插故事,利用故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精彩生动的同时,也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动的图片,再用语言创设情境:孔子有一弟子博览群书,可是他始终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无法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于是,他十分迷茫地向孔子寻求方法,孔子只回应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自此以后,该名弟子不再追求读书数量多,而重视读书质量高。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结合实际生活内容,加深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内容的了解,从而激发对语文学科的情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二)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课堂教学环境的导向和熏陶作用不容忽视,它是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树立信心、找到和发展自己的领域,进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要着力于为学生营造活跃的、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接受知识。首先,教师要脱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权威角色,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实施互动式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譬如: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可给予他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倘若他们真的一时无法回答,也可提出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帮助他们体验成功,增强自信,让他们在体验成功之后加强学习,达到增强能力的目的。除此之外,在学生合作交流这一环节,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也应实行“赏识教育”,适当评价与鼓励,积极引导,适时点拨。这样,就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三)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大多数中学都配备比较先进的教学设备,例如:多媒体教学设备、互联网教学设备等,但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让学生能够投入到课堂中。教师大多利用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播放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教学课件,并没有加上自己的想法或创意,久而久之,学生感到沉闷、单一,从而对语文课程失去了学习兴趣。为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致力于教学方式的改进,进一步达到优化语文教学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充实自身的电脑知识,对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改良,全面发挥多媒体教学直观、具体、图文并茂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三、结语

就我国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其存在的课堂教学模式明显表现出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通过反思,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力求强化教学效果。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54-02

1.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往往根据语文科目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制订出一套教学方法,这套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制订出一套正确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而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特别是小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时常感到枯燥无味,激不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

2.现今社会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方式传统。小学阶段学生多处于对社会的认知时期,性格开朗好动,好奇心强且精力十分充沛。但目前我国教师普遍采取照本宣科的传统教育方式则往往会由于对知识的生搬硬套而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创新能力,教学方式较为被动,不利于促进老师与学生的沟通。

2.2 教学目标模糊。在我国很多小学里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都只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物理式灌输,单方面的传授而从来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他们把学校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简单的放在了应考上。老师们普遍在比较成绩,而不是学生的理解程度,这就是错误的教学目标。

2.3 课堂氛围不佳。很多小学教师们都不能摆好自己的位置,总是把自己当做学生的领导,对学生进行指令,并时常来通过一些事件来保持自己的权威性。这种指挥学生学习的氛围会大肆扼杀学生的积极性。

2.4 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的因素有:(1)各学生理解能力有差别,一些本身理解能力就差的学生如果没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总结,就会出现积极性低下的情况。(2)许多老师思想传统,采取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上课内容枯燥无味,遭到学生排斥。(3)老师们往往会偏爱学习好的同学而忽视成绩较差的同学,因此学习较差的学生就会变得自暴自弃,出现成绩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

3.小学语文课堂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模式改革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全方面的优化与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3.1 教学手段的优化。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根教鞭,一本书和一张嘴。这样的教学手段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更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课堂的需要,更难为高效率的课堂所服务。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增强师生们的教学积极性和趣味性。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发挥了自身优势,优化了教学流程,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形成了学生乐学、想学、要学的转变。学生的主观性得到充分发挥,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网络教学的延伸使学生视野开阔,学习到了课本上难以获得的知识,也获得了新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抽象知识变得更加的直观易懂,触摸了生活、社会。

3.2 教学过程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体现着知识传授的过程,体现了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具体可以体现在下面几个教学环节:⑴确定目标。教学目标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惑不解,那就是目标不明确。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性,削弱学生的学习盲目性,还要准确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学习起来有轻松感。⑵质疑启思。教者在每一堂课中都要设置精妙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质疑思考和答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活跃课堂的气氛。⑶交流沟通。课堂的活力还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只有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畅所欲言地交流,才能将不懂不会的知识互相和谐地消融理解。⑷总结升华。每节课的结束都要进行小结,通过小结达到升华知识的目的,因为这一过程可以把知识更加系统化、综合化、机构化,合理地梳理和归纳知识的体系。⑸反馈矫正。通过反馈矫正将知识彻底的理解和掌握,它们相互间要体现连贯和统一,形成网络。反馈要畅通,无论是作业练习还是口头提问,都要及时地矫正。不能使二者间隔时间过长,出现衔接不上的现象,长此以往,将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只有做到位,才能使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学习成绩才会提高。反馈得好,教师指导就会更有目的性,指导效果也就会更加显著。

篇(10)

一、从语文实践教育的内容设计方面去探究

1.抓住年级特点,明确培养目标。在设计语文实践教育的内容时教师应根据低、中、高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选定不同的内容。低年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中年级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稳定性,以技能演练为主的目标。高年级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和学习的能力为目标,抓住年级特点,选择具体内容。

2.培养目标确定后,要根据目标及所教班级学生特点,选择具体的内容进行指导。

如有的班级学生天真活泼、富于想象力,且乐于画画,于是教师就要在众多的语文实践内容中选定办手抄报这种新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手抄报的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表现方法多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

(3)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参与过程中不但能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如美术、摄影、手工、自然……)学习结合起来,促使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达到大纲提出的使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的目的。

二、从语文实践教育的类型方面去探究

1.常规性语文实践

常规性语文实践是指有计划的组织全体学生长期性地参加的语文实践。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语文实践。如在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到大自然春游”的情景。一上课小朋友们便“接到了春姑娘的请柬”,大家唱起《春天在哪里》的歌,高高兴兴地向野外进发了(此时,教师用大屏幕展示一组配着优雅动听的音乐的美丽的春境图片)。小朋友遇到了一群找不到家的“小鸟”,热心的小朋友当然会帮这个忙,于是,“帮小鸟找家”的活动开始了(即“我会飞”)。孩子们全身新地进入了充满情趣的大自然怀抱中,为了完成“帮小鸟找家”的任务,让他们在亢奋、踊跃,高度自主、积极合作,自始至终处在一种极其主动的状态之中。教师做粗略批阅,以检查、促进学生阅读,使之持之以恒。让学生谈读书的收获、体会,促进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激励阅读的兴趣,扩大知识面,丰富内容,形成技能。

2.随机性语文实践

这类语文实践是指结合各阶段的比赛活动,结合社会各层次的征文活动,结合重大节日而开展的活动。例如:可开展“崇尚真善美学做诚信人”的读书活动,还可开展“幸福的童年”的活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童年趣事,谈自己幸福生活的一个侧面。又如,学生学完《西湖的“绿”》、《镜泊湖景观》、《索溪峪的“野”》等写景的课文,可设计“学做小导游”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的课文内容,仿学导游,介绍“迷人的张家界”、“济南趵突泉”、“金华双龙洞”、“桂林山水”、“长城”等景观,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名胜古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发展性语文实践

发展性语文实践与语文基础课紧密相联,它是基础课的补充和发展。例如:“课本剧表演”,要求学生自由组合,自选童话、寓言或富有戏剧性的课文,自编自演,在课堂上表演,并评选出优秀演员。又如开展“成语擂台赛”,学生运用从语文课本中掌握的成语词汇和通过阅读课外读物积累的成语知识大显身手。

三、从语文实践教育的方式方面去探究

1.欣赏――尝试式

这是着眼与主体人格发展的一种方式。教师让学生聆听、品味、体会课文后进行尝试、演练和再创作,在此基础上开展评比、交流、再欣赏。在欣赏活动中,学生是感受者、尝试者,在富有文学艺术色彩的情景中,受熏陶、起共鸣、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

2.体验――实践式

体验是对某些具体事物或情境的体验,它不限于只在教室中进行,而且还可在教室以外的空间进行,它可分为直接体验和模拟体验两类。如学生为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通过查找资料、访问调查、自行探讨解决和解释问题的方式、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直接感受,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往――合作式

这是着眼于一种个性的表现、自主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可以在学校内部的常规性的语文集体活动中运用,还可以在校外的大型教育活动中运用。学校内部的活动,如一课一论、信息交流等等,这些合作式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学生在交往中求互助、求理解、求沟通、求发现。校外大型活动主要包括参观、调查、慰问、游览等,这些活动需要与成人、团体组织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交往中,既可以培养学生个性开朗、热情奔放的品质,又能发展学生组织、设计、交际的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全面发展。

4、竞赛――综合式

篇(11)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力求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奠定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作为为基础教育打基础的小学语文学科,语文课堂教学再怎么改革,语文的工具性、基础性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变的根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在扎扎实实地进行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并且要运用科学、合理的过程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研究课标,寻求教学的要点;研究学生,寻求学习的起点;研究教材,寻求知识的生长点;研究教法,寻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坚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原则,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与素养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