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坐井观天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把握,跳出教学预设,把学生的问题当作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并与学生一起营造适宜的学习情境,将学生的问题引向他们思维的方面,从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掌声》一课时,通读课文后,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不知道文中的‘犹豫’和‘忧郁’有什么不同?”教师灵机一动,抛开了自己原有的预设,随机板书:“犹豫”和“忧郁”。并告诉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弄懂了这两个词的不同,课文也就理解了。”接着,他从这两个词入手,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1)小英为什么犹豫了?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2)小英为什么从此不再忧郁了?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从这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入手,便于学生读书感悟。学生自然会乘上语言的小舟,去感悟,探究全篇课文内容,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正是教师及时抓住反馈信息,捕捉到了生成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才没有扑灭学生“思维的火花”,才使得本节课有了创造性的收获。
二、宽容错误,生成智慧
英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对于老师来说,“错误”是机遇、是挑战,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面对学生暴露出来的知识“盲点”,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想法,从而因势利导,将学生的错误,变成一节课成功的“点睛之笔”。
《坐井观天》课堂片段情景描述:
教师:读了课文后,你认为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
生1:小鸟说得对。
生2:小鸟和青蛙都说得对!(众生笑)
师(走近学生,面带微笑):青蛙说这话根据是什么?
教师此时善于倾听,没有放过一处细小的但又有很大教学价值的“错误”,并立即把它作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及时地转化为一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在明确青蛙说的是没错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思考:青蛙说这话根据是什么?再一次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让学生探究青蛙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这时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挑战,他们不由自疑:那么青蛙究竟错在哪呢?这时教师再一次引导组织学生进一步自主、合作、探究文本,成语寓言的理解水到渠成,教师再从文本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探究自悟生活中的“坐井观天”的人和事,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个成语的人生哲理,终身受益。这才是真正的课堂生成的生命活力和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
三、寻找分歧,激活课堂
在开放的课堂里,学生敢于从自己的感悟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多样化理解,这样常常会造成意见分歧,是通通给予肯定?是听之任之?还是加以利用?如何处理这些分歧已经成为考验老师的一个难题。
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最后一自然段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的出现,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气氛和教学节奏立刻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的确,从当今保护水资源的时代旋律来看,学生“意外”的质疑实不“意外”。但是,这样的理解与《难忘的泼水节》一文的时代背景却是不相容的,如果从保护水资源的角度来分析,必然引起对傣族人民的“误会”,造成对课文的严重误解。这时教师可以充分肯定学生的环保意识,请学生再一次读文 并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有什么含义呢?变换角度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应该能明白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
四、善待“捣乱”,将计就计
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气死我了,××又在课堂上捣乱了。”接着就是一大篇学生的错误行为演绎的故事。其实,有时学生的言行出乎教师意料之外,但正是这些“弦外之音”给了我们许多教学灵感,我们可以此为切入点,顺着新的教学思路推进教学。
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教学《燕子》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时就感受到了“意外”的幸福:
师:我们从这一自然段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感受到?
生:我感受到了燕子的动作很轻巧,很灵敏。
生:我从“斜”字体会到了燕子的动作很优美。生:我从“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了,感受到了燕子的速度真快。
生:我从“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感受到燕子很可爱,也很顽皮。
此时,课堂的气氛很活跃,我不禁为孩子们的发言叫好,也不禁为孩子们的答案和自己在备课时的欲设不谋而合而暗暗自喜。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燕子的确可爱,你看它的动作是那么的轻快、敏捷。
刚要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一个学生大声喊了起来。
生:老师,我觉得燕子是故意“沾了一下水面的”。
此言一出,有些学生笑了。我也有点吃惊,这可是我课前没有设想到的,怎么会想到是故意的呢?看到他还有话要说的样子,我没有继续我原先的教学计划,而是把鼓励的目光投向了他,期待他继续说下去,
生:(继续)燕子用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的小圆晕,那是告诉湖中的小鱼:春天来了。
师:你的想法真独特,燕子还会告诉哪些小精灵呢?
生:燕子还会告诉湖中的小虾:小虾弟弟,快浮上来看看呀,春天到了!生:燕子还会告诉成群结队的小蝌蚪:小蝌蚪,小蝌蚪,你们快快长大,春天多美丽呀!生:……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在我们的眼中燕子可不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燕子,它就是一只。
生:活泼可爱的小精灵。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就会特别喜欢这位教师的课,这门课的学习成绩也就特别好。学生被动学习乃至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感到学习过程枯燥无味。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善于挖掘蕴含于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并善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有了情感,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魅力和价值,学习兴趣也就容易被激发起来。
其实,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教师、家长的督促更重要。课堂上,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碰撞。教师要营造这种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而要使学生有丰富的情感,我们就应该有一颗童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们只有怀着一颗童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才会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很注意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我常用肢体语言表达老师的关爱,如慈爱的眼神、轻轻点头、温柔的抚摸等。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富有感情、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变居高临下的命令为平等交流与对话。
二、让课堂教学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学生的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对此教师绝不能轻易否定,不能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学生多种答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这样,才能做到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失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说“我想……”“我要……”“我能……”“我认为……”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言之有理但因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还会畅所欲言、积极思考吗?当然,对于出现的原则性错误,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或假意称赞,应耐心地帮助其分析原因,使其在口服心服的前提下获得真知。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不同观点进行碰撞,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我在执教《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在对课文赏析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想对小猴子说点什么?”有部分同学回答,他们想对小猴子说:“你怎么这么不懂得爱惜东西啊!”还有的说:“小猴子,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啊,不跟农民伯伯打个招呼就去摘西瓜啊!”……这些回答虽然与教材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有一定出入,但我并没有立即给予否定,而是让他们各自说出理由之后,把这些回答板书出来,让学生对多种答案进行对比,在比较、鉴别的过程中再把发散思维回拢起来,达成共识,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三、抢抓稍纵即逝的教育资源,不墨守教案的预设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墨守教案的预设,不敢越教参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意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留情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乱了方寸。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敏锐地发现课堂中生成的教育资源并加以利用,充实和扩大课堂教学的内涵。
例如,我在教《乌鸦喝水》时,有个学生不小心把盛水的瓶子打破了,我并没有责备他,而是略带调侃地说:“你看,你又帮乌鸦找到了一种喝水的新方法。”此举立刻消除了学生的恐慌心理,丰富了课堂内容。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少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抓取那些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
四、创建自由组合、自由发挥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构建民主的、开放性的课堂,努力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
二、催化点染,促进课堂情感的生成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里,学生能够敞开胸怀,畅所欲言,情感投入,学生能够走进文本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教师与学生要在和谐宽松的课堂里,相互合作、情感交融、心灵沟通。这样,学生可以与教师、与文本、与同伴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引发生成美好情感,在自然的状态下接受审美教育。例如,教师教学《思念母亲》一文,首先让学生以“回忆我的成长经历”为题,谈谈自己成长过程中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学生们结合一些生活细节,回忆妈妈日常对自己呵护的点点滴滴。接着,教师说:“如果孩子失去了母亲,那他会是怎样的心情呢?”以此导入新课,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迁移课文“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这一表达形式,教师在对话中不断增加表达的新内容、新语言、新的表达形式,由此促进学生在语言中的反复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在语言生成中受到情感的点化与浸染。再如,在教学《借生日》一文时,教师让学生总结出课文大意:“妈妈总是忘记自己的生日,却从来没有忘记孩子的生日。”让学生围绕这个情节增加新的内容来述说妈妈平日对自己关爱的生活情景,因为学生对妈妈关爱自己的生活非常熟悉,课堂的生成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精彩的发言都折射出一个孩子对妈妈天真的爱恋。师生通过情感的相互引发,真情的相互交融,语言表达形式在训练交流中凸现,语言渗透的情感在心灵中内化,语言精神在对话中生成,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情愫在生发中奔涌。抓住课文中关键句子,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进行训练,从具象到抽象,从平淡到饱含深情,无不反映出生成课堂的精彩。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广义的教材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以称为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也是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新课程的教材观带给我们三种思考:(1)教材是一种载体,它是工具,不是结果。(2)教科书是主要的课程资源和依据,但不是课程资源的全部和唯一。(3)教材是写给教师的,它不一定完全适合学生,教师要创造性使用,即必须进行二度开发和组织处理。针对以上教材观,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于教材研读,我作了如下思考:
一、躬身实践,亲自阅读教材。
不少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在未认真读懂文本、读通文本的情况下,急于查阅教师用书或教案,对教材缺乏个性化的阅读,没有产生自己的理解,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大大降低了教材研读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导致在课堂上缺乏自己的主见,整个课堂缺乏灵气,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也大打折扣。正如《小马过河》中所讲,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必须亲自去实践。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尝。教师要得到对教材真实的感受,就应该是先独立地去阅读教材,然后再去阅读参考书,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认真比较,通过甄别,寻找自己教学的真正所需。例如我在解读《坐井观天》这一课时,就对文本进行了反复阅读,最后从文本和生本两个角度进行了思考,终于悟出这篇寓言通过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空大小的故事,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二、创新研读,做好教材的二度开发。
在教材研读中,教师的目光既要盯住教科书,又要盯住学生和社会。教学应当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特殊旅程。不少教师认为每节课都要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将教材进行重组,甚至将教材“改头换面”才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是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比如:有的老师在进行一个单元的教学时,没经过认真推敲、仔细琢磨就将教材的顺序打乱,虽然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也提倡教材重组,但有些教材如果重组将会是对编者意图的颠覆,反而会增加以后学习的难度,降低学习效率。所以,教材重组也要结合单元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的自身特点。
开发课程资源并不意味着淡化教材。教材是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只有领悟新课标,领会编者意图,深入钻研教材,尊重和用好教材才能根据需要有目的地开发课程资源,补充活化教材,实现课程资源的整体效益。
三、关注课后习题,拓展教材研读的深度。
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注意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后习题略读课文一般只设计1―2道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精读课文一般设计3―4道课后练习。其设计思路是:第一题一般为或朗读或背诵或默读课文,意在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第2题意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表达思路或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第3题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学生对词语理解与运用的能力;第4题读读写写意在加强学生对词语的学习,增加语言积累。有的还设计了带“”号的拓展选做题,一般是结合课文内容,或联系学生经验世界与想象世界,或者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这些习题的设计重视给学生提供学习空间,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营造氛围,点燃兴趣
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逻辑思维较弱,形象思维较强,我们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从与题目有关的环境出发,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造适当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亲身体会其意义,能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叫“聪明”一词时,我告诉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四件宝: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眼睛);东一片,西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耳朵);红门楼,白门槛,里边坐着个嘻嘻孩儿(嘴巴);小白孩儿住高楼,看不见、摸不着,他要一出来可不得了(脑子)。我给孩子们板书:一个耳朵树起来,两只眼睛瞪起来,一个小嘴张起来,再加一颗心(聪)。用一次不行,得要日日用、月月用,日月为明,人就“聪明”了。这样用猜谜语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学习聪明的环境,调动了学生学习聪明的欲望。再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我问学生:“课文中为什么用了这么多‘游啊游’?”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从‘游啊游’可以看出小蝌蚪游的时间很长很长。”“从‘游啊游’可以看出小蝌蚪游得很累了,因为它们还很小。”“我知道,小蝌蚪还没有长大,只能靠尾巴来游,它们还没有长出像鸭子脚上一样的蹼,有蹼拨水的话,就省力多了。”更有的学生伸出双臂慢慢地做着游的动作。通过对小蝌蚪的“游啊游”的环境的创设,学生在想象的环境中加深了对“游啊游”这句话重复的理解。
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力较差,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把抽象的知识放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环境,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掌握,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表扬,激发学习兴趣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用在人际关系上如此,在语文教学中也具有同样的作用。尤其是小学生,年龄小,还不成熟,容易激动,一句表扬的话可能引起学生的好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你讲的课产生兴趣;而一句批评可能对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造成障碍,进而对你的讲课失去兴趣。例如“有一个学生由于贪玩没有完成作业,老师要他写检查,结果误了两节课,不知道讲了什么,也不知道留的作业,第二天仍没完成作业,老师就罚抄课文,几百字的文章一罚就几遍抄不完第二天乘2,第三天乘3,等等”,最后发展成师生对立,无法上课,学生成了贪玩,不爱学习,纪律不好,旷课的“坏孩子”。而在另一个老师那里他却成了听话爱学习的好学生,原因是什么呢?就是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法。首先师生一接触,老师没有先入为主,而是说:“你不是一个坏孩子,只是原来不知道努力,成绩差了点,但不能代表你坏。”就这么一句话,让听惯了批评的他感到心里暖烘烘,一下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另外,这个老师从不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学生,而是“她习惯的动作是走到你的座位上,用手指在桌子上敲三下,提醒你。下课时,她会说谁谁到办公室来找她一下,她有点事找你”,“她还经常在同学面前表扬和鼓励同学”。“让她当课代表,和他们一起玩,用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这样的方法维护了同学的自尊,给足了荣誉,学生能不喜欢吗?这样很快融洽了师生的关系,进而激发了学生对老师所讲课的兴趣。同一个孩子,两个不同的老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会产生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老师认为他是坏孩子,他就有可能真的成了连自己都认为的“坏孩子”;老师认为他是“好孩子”,就可能激发了他学习上进的潜质,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随之他也就变成了好孩子。这就是表扬的力量,表扬的结果。
三、积极参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心强、自我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切实“压缩”自己的讲课时间,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解决问题。再有老师提出一些较复杂的问题,由老师和同学共同研究解答。这样既照顾了大多数同学的愿望,又满足了学习好的同学的要求。例如在上《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让孩子们体会了小蝌蚪游啊游的重复后,又进一步启发孩子们:“我们平时经常还有到‘跑啊跑’‘跳啊跳’‘说啊说’……你们能用这些词语说说话吗?”孩子们的热情一下被调动起来,“我写啊写,好半天才把作业写完。”“小乌龟爬啊爬,终于爬到了奶奶家。”“小草钻啊钻,终于看到了美丽的世界”……这样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孩子们的积极参与,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拓展了课文的内容,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再如学习“坐井观天”时,出了一道“青蛙跳出井口了”的说话写话练习。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一次被调动起来。“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它忙向小鸟求救。”“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田野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上面飞舞着蝴蝶和蜜蜂,青蛙陶醉了,它觉得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王艳同学竟然让青蛙坐上了飞机去环球旅行,青蛙一下飞机就对小鸟说:“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大啊。”张倩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看了看又跳回井里,因为外面又是污染又是杀戮,太危险。”……老师通过这样的练习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也激发了孩子们热爱自然,学习自然的兴趣。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是最先提倡启发式教学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他对启发式教学的深刻而精当的阐述。启发式启发什么,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启发学生的兴趣。怎么启发?我们都从教几十年,都有自己的经验,都有自己的成果,我在这里介绍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且希望我们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创出愈来愈多的优秀的成果。
参考文献:
XXX,女,现年26岁,大专文化。小学一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市、县级教学能手;县“十杰”教师;县教研教改先进个人;市、县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该同志自1997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以来,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勤奋敬业、不懈奋斗,在教书育人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留下了一串串平凡而又闪光的事迹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1999—2000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 2001年4月,在全县“小学课堂教学创新教育”实验汇报课中获得县级一等奖;
2004年6月《荷花》一课,课堂实录获得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4年6月在省计算机辅助教学参展课中,《荷花》获省级二等奖;
2000年所撰写的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能力的训练》被评为县级一等奖;10月该论文获得全国论文大赛三等奖,并汇编于国家级出版物“世纪讲坛”一书中;
2000年12月所撰写的论文《在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质疑的思考》获县级一等奖;并汇编于县级优秀论文集;
2001年11月所撰写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滴谈》获市级第三届语文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
2002年10月所撰写的教案、说课稿《坐井观天》被汇编在《县级优秀说课稿、教案集》;
2004年8月所撰写的论文《探究质疑》在省课改与教研征文大赛中获省级三等奖;
2005年2月被评为县级教研教改先进个人。
……
让爱在每个学生心中流淌
德高为师,为师者应当正心、修身、厉志、笃行、精其业、美其德,其生爱之。在八年的教育教学中,该同志一直担任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工作,在工作中认真钻研儿童教育心理学,仔细分析儿童心理,探索体现自己特色的教学管理方法。她以其深深的爱心,极大的耐心,从事班务管理。她勤下班、紧跟班,采用分类引导的方法,“爱”字当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班务管理中,该同志始终把“勤”字贯穿于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做到脚勤、眼勤、手勤、嘴勤。每天早上她总是提前下班辅导学生早读,每天放学她总是将学生平安送出校门后才离校。她不满四岁的儿子每天总是第一个被送进幼儿园,总是班上最后一个被妈妈从幼儿园接走,以至于她的儿子每天被送进幼儿园时,总是重复同一句话:“妈妈,放学早点来接我!”听着孩子稚嫩的声音,她心理难受极了,但是为了学生的安全,她对孩子只能叹息,一次又一次违心地说:“今天,妈妈一定第一个来接你”。在班务工作中,她还做到勤观察,勤引导,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同时针对小学生自制能力较差的特点,练就了婆婆嘴,菩萨心,工作中注重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教师的爱不是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推动力,学生的催化剂,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她执着的事业,她在班务工作中,辛勤地耕耘,播撒爱的种子,倾注对学生全部的爱,期盼幼苗茁壮成长,她就像小草一样默默地工作着、奉献着,无怨无悔。每接到一个新班,她都要全面迅速地,了解全班学生、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学生、父母离异的学生、学困生等具体情况,以至于能在今后的班务管理中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2002—2003学年度,她所带四(3)班一个叫肖彤的小男孩,她接班后就发现这个孩子和其他学生不一样,小小年纪,整天皱着眉头,不喜欢和同学交流、玩耍,经常坐在位置上发愣,穿的也很单薄,她及时与原任班主任联系,了解到这个孩子由于父亲下岗、母亲因身体不好无职业,全家仅靠着父亲下岗工资,登三轮车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当她了解这一情况后,她主动找这个学生谈话,当她了解他的心理动向,发现这个年纪轻轻的孩子因为不忍心父母为了他上学而如此辛劳,准备辍学出外打工时,刘老师落泪了,她觉得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呀!她向孩子讲了父母之所以那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她能学到知识,学到本领,将来有一天能过上幸福的日子,还给他讲了自古寒门出才子的故事,鼓励他要自强不息。后来,刘老师经常用自己的工资为肖彤买文具,冬天为他买围巾、买手套,还为肖彤织了一件厚厚的毛衣,两年间刘老师为肖彤垫交了寒假、暑假作业费、试卷费、电影费等费用。同时,在学习上,时常鼓励他,经常给他辅导,当他发现这孩子由于平时家里条件不好,外出时间少,看的课外书不多,经常习作时没有素材时,她便主动为肖彤订阅了《小学导刊》、《汉江作文报》,六一节还送给了肖彤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双休日,当他领自己的孩子去儿童公园玩时,他还不忘将肖彤带上,当他和爱人一起包饺子时,他不忘将肖彤叫来和他们一起包饺子,在包饺子的过程中,给肖彤辅导习作“第一次包饺子”。后来这位学生性格慢慢变得开朗了,打消了辍学的念头,学习进步的很快,在雏鹰争章中获得了三枚奖章。尽管后来肖彤升入了高年级,没有在她的班上学习,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这位学生。
没有规矩,便不成方圆。每新接一个班,刘老师都要组织全班同学根据自己本班实际,民主、平等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和“班规班约”,并注重落实在班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首先,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要做的,首先自己不做,因而在学生中有人气、有威性,教育工作得心应手。其次,经常针对班上出现的一些不好的苗头及时利用班队会举行如:“学生一日常规学、背、做”,“我与诚信同行”,“珍爱生命,注意安全”,“学生课堂常规大演练”,“定期作业展评”,“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等主题队会,每隔半个月班内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回头望”和父母、老师、同学,好朋友一起找出优点与不足,并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定期改正,学生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健康成长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所带的班班风浓、学风正、学生思维活跃,成绩良好,所带班级多次在学校各类活动中获得奖励,她本人先后5次被评为校级“先进班主任”,在校首届艺术节中获得“最佳导演”称号。
给学困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对于学困生,刘老师不歧视、不放弃,从不简单、粗暴地对待,总是采用积极的态度,了解、分析原因,从细致的生活小事入手,做耐心细致地工作。学生马源是品行和学习极差的学生,经常逃学、无故不交作业,欺侮小同学,讹诈小学生的钱物,拿班上同学的东西,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玩。接班后,刘老师了解了这个学生的情况后,并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教育训斥该学生,而是首先进行了家访,从家长那里又了解到,孩子在家骗家长,在校哄老师,尽管家长对孩子没少管、少打、少骂,但孩子依然如此,家长也无可奈何。刘老师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有的放矢,分步骤对马源进行了引导教育,首先从培养孩子说真话入手,每次犯了错误,只要敢讲真话,认识错误,她就在班上对马源大加表扬,并多次进行家访,将马源的点滴进步及时告知家长,要求家长也要及时表扬。要给孩子多一些激励和关心。同时,根据她以强凌弱的特点,刘老师“以毒攻毒”,又让其当班上的治安委员,负责全班学生的安全,发现同学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汇报老师,在汇报、检举别人的过程中,该同学也不停地反省自己,这样经过长时期的教育转化,这位同学觉得老师很爱他,就非常听老师的话,上课能专心听讲,不懂也敢问。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外单独辅导及学生的帮助,该生学习有了进步,一年之后,他不但改掉了往日的坏毛病,学习成绩还跃入了班级中等行列,成为了一名老师、学生喜爱的好学生,家长见人就说:“孩子进了刘老师的班,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在教学改革中奋力翱翔
当前激烈的生源竞争,导致了职校招生人学的“零门槛”现象,职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对此,职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需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抓好45分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仍然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阵地。笔者就如何抓好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思考,认为可以下几方面人手开展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思想
进入信息化时代后,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个别教师的教育观念却相对落后,抱残守缺,不思进取,教学理念陈旧,难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教师应将不断汲取新的教育理念、跟上时展步伐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一定要根据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不断地改进和发展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教育方式。
加强职业学校的开放式教学,让教学更紧密地与社会联系,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教师更新观念,加强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与沟通。仅以职校之间的教学交流为例,相互听课就能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而坐井观天是不可能不断接受新事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
二、优化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具体操作者,不断提高课堂质量,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强化师德教育,提倡铸师魂、修师德、创建最佳的教师形象;提倡为人师表、奋发争先、无私奉献、敬业爱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学校要定期组织师德报告会,让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强烈的认同感。激发广大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形成讲师德、讲奉献、求质量、求效益的风尚。
提教师素质还要加强继续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技能,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还要做到多才多艺,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学校要重视教师的业务进修和知识更新,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要求教师在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要提倡教师除了教好专业课外,还要发挥自身特长,具备开展其它素质教育活动的能力;要培养双师型、多技能的教师;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教育,弘扬勤奋、扎实、严谨、创新的学风,使青年教师热爱学校,热爱教育工作。
三、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教改活动,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
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教改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研活动要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应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改实验,做到组组有课题,人人有专题。每学年都应定期举办不同形式的、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研讨会,每学期都应组织不同类型的公开课,让教师观摩学习,切磋教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要学习和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要注意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教研活动中,要特别针对成绩偏低、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让这些学生能有所学,学有所得,在自己原有的起点上不断提高。要根据学校实际,把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新教材、研究学生新情况和提高课堂45分钟教学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应要求教师做到上明教学大纲,下联新学情,制定最佳教学方案,分班教学,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大胆进行以发展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实验,使学生想学,爱学,悦学,会学。教师想教,爱教,乐教,善教,重点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益。
四、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教案
上课必须备好课,备课一定要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要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备课。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上课前,教师应首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目标存在什么难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同时,要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他们心里有数,从而达到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课堂教学能有的放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设计课堂教学要采用“启发式”、“学导式”等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人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以发挥“导”的关键作用。其次,应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找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教师及时指导,把握关键,因势利导,做到恰倒好处,可望收到最好的效果。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精心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使崩讲与练结合的形式。“讲”则要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能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人浅出。还要避免“抱差生”,包办代替,唱独角戏,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对所学学科的积极性,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开发智力的习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1.目标确定不够恰当。
确定目标时无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例如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时,教师要求学生从字典中查出诗中带点字的意思。这个目标表面看是对查字典法的巩固应用,实际上目标要求过高,因为二年级上学期只要求学生在字典中查到某字,而不要求选择义项。
2.目标制定不够精当。
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往往贪“大”贪“多”,要求不明确,随意性强。如教学《坐井观天》时,有位青年教师制定的目标是:学习部分生字词;通过看图读懂课文;通过课文学习弄懂寓言的含义,并受到启发;分角色朗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这样的教学目标繁杂而难以操作。如学习部分生字词,到底学哪几个字词?要达到什么要求?寓言的含义到底要理解到怎样的深度?应受到什么启发?对分角色读课文在熟练程度和情感驾驭上都没有明确的要求。
3.目标显示不够清晰。
课前制定的目标没有或没有充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教学活动游离于目标导向之外。如第十册《慈母情深》的教学,一教师制定了“边读边想,读读议议”的学法指导和教学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却毫无体现,学生只从字面上了解了这种学法,目标显示不清,实施落空。
4.目标达成忽视反馈。
有些青年教师往往只重视目标的制定、实施,但在课堂教学中毫无检查,忽视学生的学习反馈。一提目标达成结果,似乎就只是看单元测试和月考、期中、期末总测试成绩。
二、教前备课欠“全”
1.忘备学生。
无论设计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意志品质、情感需要等年龄特征。有些教师认为理所当然、不值一提的东西,或许正是学生难以接受的地方,如不能在此“架桥铺路”,续接这个学生知识理解的“断层”,课堂教学就难以取得既定效果。一句话,评价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要用学生的眼看、用学生的嘴说、用学生的心想。
2.忘备自己。
备课时切莫忘记教师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在教案设计中,有范读,自己课前读了几遍?能作示范吗?有板书,在黑板上布局效果如何?书写时注意什么?有讲授,教案上的书面语口述起来是否流畅?是否简洁?是否有吸引力?使用电教手段是否操作正确、熟练?
三、课堂设计欠“新”
1.不会抓重点。
一些青年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时,往往会忽视课时内容、课文、单元、整册教材之间的统一关系,把课堂教学内容孤立起来,难以切准教学重点。多表现为教学过程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难以从一个高度上“鸟瞰”教材,从而整体上把握教材,以点带面,主次分明。
2.不敢变方法。
在课堂教学顺序上,一些青年教师也往往表现得很被动,大多按课堂原有段落顺序教学,对于适合变序教学的课文,也很少能抓住“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行变序教学。如第七册《秦兵马俑》一文,一般处理是从头至尾逐段学习,这样既浪费大量课堂教学时间,又显得松散拖沓。如能在课始就抓住第三自然段,过渡句兼课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则纲举目张,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四、教学风格欠“实”
1.表演化倾向。
有些基本功较扎实的青年教师为充分展示自身素质,往往在课堂教学中过分表现自己,甚至表演化,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忽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2、展示化倾向。
有的教师想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实现各种教学训练目标,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唯恐遗漏其一,训练课上成展示课。教师还未作指导,即要求学生练习,学生还未真正掌握,教师又匆匆转换题目。结果每个环节都是浅尝辄止,半生不熟,学生手“忙”心“茫”,难以做到“一课一得”。
五、教学机智欠“活”
有些青年教师,课堂上往往希望学生按自己设定的程序逐步推进课堂教学,一旦发生学生“越轨”现象,或“束手无策”,或“行政干预”,缺少必要的教学机智。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画》时,安排学生观察图画并说出图意,预计教学环节分三步:学生杂乱无章地说;教师提示,由远及近地说;学生按顺序说。可课堂上第一位发言的学生就依顺序有条理地表述出来,教师哑然。如能对该生加以表扬后再引导:“刚才他是按什么顺序说的?谁再来说一遍?”即能达到预定效果。
六、评价手段欠“准”
1.无针对性。
对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信息反馈,教师一味用“好”“很好”“错”“不对”等字眼评价,无针对性,笼统化,粗线条,学生不能从中获知自己成功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办法。如换成“棒极了,你说话很有条理”“虽然不太准确,但你很勇敢,下次会读得更准确”等有极强针对性和丰富感彩的评价,学生会做得更好,学得更有趣。
2.无多样性。
评价形式只限于教师口头表扬或学生鼓掌,忽视应用教师的表情(如微笑)、手势(如竖大拇指,鼓掌)和其他(如画五角星,发小红花等)评价方式。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认识的加深,课堂教学结构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以及时代对未来成员素质的要求,发展兴趣爱好已开始贯穿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呢?
一、农村小学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
语文学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应从“听、说、读、写”的训练抓起,其中以“读”为教学的根本点。①学生只有经常进行诵读练习,才能流利入情地朗读课文,才能真正读入语境,才能训练学生的语感。②读是理解课文的最佳途径。读并不是对文章内容的简单复述,朗读时适当的停顿,语音的轻重,合适的速度,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音色的适当处理,无不融合着读者的体验、理解和创造。可见,朗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读中才能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读,看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确实是至理明言。③民族地区切不可忽视阅读教学。如果加强了民族学生的朗读,既能让学生积累汉语言,又有利于学生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二、在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面对胆小学生,顺势导出信心。农村学生接触面窄,锻炼的机会少,不敢大胆表现自己。朗读时常常声音细小,不敢大声诵读。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说多交流,并给以热情鼓励和及时评价,让他们自信大声地朗读。
2.面对唱读、慢读学情,在恰当范读和讲解中导出节奏。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在朗读时常常出现唱读和一字一顿慢读的现象,老师在发现这一现象时可采用恰当的讲解和范读来进行指导。如《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有四句韵文:“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优美动听、富有情趣的韵文,经常被初学时的学生唱读。于是,我引导学生找出轻声词“月儿”、“船儿”(用波浪线划出),读出轻声;根据内容划分出音步(用/表示),读出顿挫舒缓的节奏;确定朗读的重音(用’表示)。接着用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体会顿挫舒缓的音步,鲜明的节奏,独特音乐美。
3.引导探究是学生学习的动力。①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教学二年级阅读课《酸的和甜的》,我创设了实物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水果?谁来尝尝是什么味道?”(指名上台品尝)“告诉大家味道怎样?”(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极了。可有一群小动物却都嚷着:‘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问完,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酸的和甜的》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葡萄究竟是什么味道。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使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②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应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展连动的整体情境。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怏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尽头就更足了。
1.1进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终处于积极地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二年级阅读课《酸的和甜的》,我创设了实物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水果?谁来尝尝是什么味道?”(指名上台品尝)告诉大家味道怎样?(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极了。有一群小动物却都嚷着:“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酸的和甜的》”一问完,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酸的和甜的》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葡萄究竟是什么味道。
1.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再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再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待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2.引导探究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2.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再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时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难忘的一天》时,学生问:“难忘的一天是指哪一天?”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这一天为什么另‘我’难忘?”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一、课前预习
除了要求学生在学每篇课文之前,借助字、词典及课文中的阅读提示、课后问题等对文章进行预习,初步学习生字新词、了解文章大意、记下不懂的问题外,更要查找有关课文内容的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目标导读
在提出目标时,要结合年段特点、每一组课文和每一类课文的特点,制定有一定针对性的目标,要相对集中,不宜过多,当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要更多地引导他们参照课文导读、课题、课后习题等,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这样既可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又可以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使自主学习指向明晰、重点突出。
三、自读自悟
自读自悟就是让学生根据既定目标自己去读书,去发现疑难问题和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教学时,以读书为主要活动,留给足够时间,让学生在自学中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达到自悟,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贵有疑,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创造的开始。在自学时,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可以采取个体学习或合作学习,也可以使用工具书或资料自学(老是随机提供插图、影像资料等辅助自学),还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自读自悟一般可采用“四读法”进行,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一读,扫除障碍: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读通读顺、读好课文,进一步理解、巩固生字词,知道作者写了什么。
二读,理清思路:了解作者怎样写。通过朗读明白作者怎样组织材料,围绕主要内容分几层意思表达,让学生尝试分段编写提纲等。
三读,精品全文:了解课文为什么写。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在重点词句上圈画批注,体会其表达效果,可采取设问形式:为什么用这些词句?好处在哪里?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使学生用心用情地读,做到品其味。
四读,自省自悟:自问悟什么、疑什么。通过研读全文,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对自学中悟到的东西做批注,给疑难做记号或批注。
四、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展示自读自悟环节中的学习成果。汇报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自我曝光,先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也就是自悟到的内容,然后提出疑问和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在汇报时,不仅要说“我知道什么或学懂了什么”,“我不知道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还要说自己是如何知道的,如何学懂的。在汇报的同时,小组可以在听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自的不同看法,使学生养成一种与他人合作读书的习惯,做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补充修正他人意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向他人学习,发展多向思维与求异思维,为全班交流打好基础。全班交流则是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交流后,可以选派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中,教师主要起引导调控作用,老师要善于运用诱导语言,如“你认为他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全面吗?为什么?”“对他的理解你有什么看法?”等等,这样把学生推进讨论的“漩涡”里。讨论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现多种结论,变“教案”为“学案”,引导学生逐层深化,不说废话,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争辩中激活思维、激活语言、激活知识,从而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自悟自得,使理解更深入。
五、拓展延伸
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习课文内容上,而是应根据教材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读写实践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读了《丑小鸭》,就可以让学生说丑小鸭在外流浪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今后的生活怎样的。学了《坐井观天》,让学生续编故事《青蛙跳出井底之后》,增强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