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生心理辅导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4-24 07:59:1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篇(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篇(2)

由于农村的经济相对落后,为了获取更好的生活,许多家长都不得不离开孩子外出打工,因此许多农村小学生就成为了留守儿童,受这样家庭环境的影响,许多小学生就会变得自卑,这也是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通常表现在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在课堂上也不敢发言,遇到问题不敢向同学求助,也不敢问老师,在和新朋友相处时,表现胆怯、羞涩,见了长辈和老师也不愿意打招呼。

(二)看电视成瘾,迷恋上网,玩电子游戏

由于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家由祖辈监管,一方面,因为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监管不严;另一方面,祖辈的溺爱,致使一部分孩子沉迷于看电视,甚至有的孩子放学后偷偷到网吧去上网、玩电子游戏。这些对孩子都产生了较坏的影响。

二、解决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培养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应仅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其它学科当中也包含了我们需要的心理健康资源,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地挖掘潜在的心理健康资源,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传递正能量,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应努力营造尊重、信任、关爱以及轻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使学生能够踊跃发言,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消除不健康的心理

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个别学校未能及时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了消除农村小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应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对遇事胆小、害怕、退缩逃避属行为障碍的学生,要有意多给他们做事的机会,使他们慢慢增强信心;对集体漠不关心,对他人冷漠无情的属人际关系障碍的学生,教师要多接触、多关心、多教育,增强其群体意识;对性格表现异常属性格障碍的学生,教师应指导他们以优秀的同学为榜样,学习他们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富于同情心、责任感,胸怀宽广,豁达大度等优点。同时活动的开展一定要选择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形式,如角色扮演、游戏以及问题分析等。在心理辅导活动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教师主要扮演倾听者的角色,除了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以外,还要设置心理问题信箱和反馈信箱,如果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不能够鼓起勇气去求助心理老师,可以将问题写下来并投入到心理问题信箱中,这样心理老师会针对每封信的问题写下解决办法,并投入到反馈信箱中,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还应与留守儿童进行经常性的沟通,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特殊的温暖。

(三)创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协同的教育渠道

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和配合,因此应努力创建良好的环境系统,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供多方面的心理教育资源,并最大化的发挥网络功能,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此学校应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多与家长沟通,交换学生的日常表现,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同时学校还应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让家长了解相关的心理教育知识,向家长介绍学生各年龄段的性格特点,完善家长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形成一个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

篇(3)

    辅导目的 端正考试态度,掌握考试方法,提高考试成绩,维护心理健康。

    课前准备 了解和掌握小学生考试前、考试中和考试后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操作过程

    [过程一] 考前心理辅导

    第一步,向小学生简要说明考试的目的、意义,然后分组座谈:

    1.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说说自己的心情;

    2.谈谈战胜焦虑、恐惧、畏难或侥幸心理的方法;

    3. 交流一下各自备考的计划、安排或做法。

    第二步,教师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行辅导,参照要点如下。

    1.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科学用.脑。充分有效地复习功课是考试成功的前提、基础,因而抓紧时间、全力以赴是必要的,但必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做到忙而不乱,紧张有序,才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大搞疲劳战术,开“夜车”,弄得精疲力尽、心力交瘁,不仅不能取得好的复习效果,反而影响身心健康。所谓科学用脑,主要是指要根据生物钟运行的规律,尽可能在大脑最佳兴奋状态高效率地进行复习,同时也要重视大脑的卫生和保健,科学地使用大脑。比如,读书、写字和适当运动相结合,语文、数学和外语交替复习,边读、边写、边昕综合复习,都能较好地保持大脑的兴奋性,有助于提高复习效果,同时也要保证适当的休息、充足的睡眠及合理的饮食。此外。还要讲求复习的方法,要把系统复习、重点复习和综合复习很好地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复习,既要融会贯通,又要突出重点,以求取得最佳复习结果。

    2.要克服焦虑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们知道,复习好才能考得好。如果复习期间心神不定、焦虑不安,或者满不在乎,存有侥幸心理,就无法做到认真复习。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加以调节,比如在复习的中间松弛一下,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也可找自己信得过的同学和教师谈心,排解不良的心态。

    4. 要注意劳逸结合和饮食卫生,预防疾病,防止安全事故。

    课后作业:每一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期末复习计划,交由家长或老师审查后执行。

    [过程二] 考试期间的心理辅导

    第一步,组织全班同学分析讨论考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第二步,教师总结、辅导,参照说明如下。

    1.必须记住考试的时间、地点,备齐考试用品。考试用品要对照考试科目逐项检查,包括钢笔、铅笔、小刀、橡皮、圆规、三角板、量角器、格尺、垫板等。钢笔和铅笔要多备两枝。考试前最好提前15分钟进入考场,以便熟悉环境,适应考场的气氛,稳定情绪。过早进考场,等待时间过长,容易引起焦虑;太晚进考场,容易慌乱。

    2.要明确考试规则、答卷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试卷发下以后,要按试卷要求的格式,认真填写好姓名、性别、考场、考号和准考证号码,不要遗漏。

    3.答卷开始,首先要认真阅读试卷前面的说明和要求,然后迅速将整个试卷审视一遍,了解对试题的熟悉程度和不同类型试题分数的分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确定答题的轻重缓急。

    4.要认真审题。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先决条件。审题时一定要注意弄清题型、题意,了解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区别异同,明确解题目标,抓住要点,思考解题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范围,力求做到准确无误,不错不漏。

    5.注意答题技巧。一般做法是先易后难,重视小题分数积累,以增强信心。思路要灵活,要注意多角度思考,从不同的方面机动灵活地攻克难题。遇到难题一时解答不出,就暂时放一放,其他试题答完后再回过头来继续解答;由于在解答其他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很可能豁然开朗,取得突破,迎刃而解。实在解答不了的难题要果断放弃,防止占用时间太多,影响试卷的完成或复查,导致容易的试题没有时间回答,卷面上错漏的题得不到及时纠正。

    6.要合理安排时间,以免顾此失彼。在全面阅读试卷时,要做到心中有数,不同的类型题大致需要多少时间。有些问题,比如作文、制图等,在草稿纸上不要花费时间太多,要尽量简略,以免来不及抄写和复查。在整个答卷的过程中要保持适度紧张,做到情绪稳定,思路清晰,字迹工整。

    [过程三] 考试后的心理辅导

    第一步,引导同学分析讨论考试后的心情,包括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的方法。

篇(4)

关键词:儿童观 教育观 教育 环境渗透 心理辅导 家校配合

现代小学心理专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小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树立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总的认识,即各种看待儿童观点的总和;教育观是在一定的儿童观指导下,对儿童的态度和所实施的教育思想。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教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

(爱是相互的,只有教师给予孩子们爱,孩子们才会去爱别人。)

二、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

1、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

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

在活动场内,我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活动室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稳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我们还创设了科学游戏室,小学生获得许多感性经验。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

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2、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

校园的精神环境是指校园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教师是精神环境的核心因素。良好的精神环境依赖于教师完美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

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给小学生以积极的感染。(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应该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即使是自己非常生气时也应该有所克制,不能够说一些伤害孩子们自尊的话,也许自己无意间的一句话,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小学生提供精神环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心发展。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小学生的观察者和引路人,小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引导小学生形成奋力向上、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日常活动中

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这种形式更适合他们,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日常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如通过语言领域《打电话》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小学生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通过社会领域《我不怕,我勇敢》的教学活动,小学生懂得生活中什么是勇敢,学做勇敢的孩子,培养小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如学生通过玩方法“学做解放军”、“过家家”、“超市”、“儿童医院”等角色游戏,培养了 学生之间的友谊,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小学生的交往能力。玩“插塑”游戏时,教师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收拾玩具,玩过的东西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培养了小学生的责任感。

在生活活动中,通过洗手、穿衣、做值日、整理衣物等活动,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小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了小学生的自信心。

四、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差异,没有一劳永逸的教育方法。)

心理辅导是指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由教育者设计和组织,以活动为基本方式,引发小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从而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形成和改善小学生心理的一种方法。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三个方面。如小学生感受爱、接受爱的情绪体验,在和同伴、老师交往时懂得基本的交往原则,对尊重、合作、帮助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体验;有初步的真、善、美的感受能力,能以此来衡量别人和自己的行为;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主意识等。

五、家 校 配 合

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小视。)

篇(5)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和主任为副组长,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及各班班主任为心理健康小组成员的组织机构,积极筹备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对心理健康咨询室进行了设施配置,制定了心理辅导教师工作岗位职责,确定了心理健康的辅导原则,制定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建立了心理危机机制,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档案。

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学生实际,围绕学生为中心工作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活动。

1、在工作的过程中,建立健全了各种档案,档案包括:学生心理辅导、教职工咨询、心里危机机制、家长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总结等。是我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走上了正常轨道。

2、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并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渗透起来,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教育,在思品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等,让学生并不是孤立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多方位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各课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挖掘、利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长和发展。

三、积极开展阳光心理健康咨询工作,鼓励教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使每一位教师尽快掌握一点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失误。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因此,本学期咨询室成立近2个月以来,共接待教师咨询5人次,学生2人次,家长1人次。对多名家长进行了多次指导。师生、家长咨询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心里烦躁郁闷、有工作压力、情绪低沉、亲子矛盾、子女择业前途、青春期烦恼、婚姻恋爱、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不良行为等等。指导学校、家长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多种途径,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通过本学期的努力工作,解决了多年来学校学生中难以解决的困难,有力的协助和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

篇(6)

第二,追求评价的专业化、精细化。有的专家、学者计算出每一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追求评价的系统、严谨,但显得内容庞大,过于精细,给一线教师的操作带来不便。

在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往往是活动结束后听课教师就要对教学做出评价,这时就需要一个既能反映心理健康活动课基本规律,又能易于操作的即时性评价工具。

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对评价标准进行了概括:活动设计具体,具有针对性;活动实施多样,具有体验性;活动效果明显,具有实效性。以期对广大一线心理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带来启发,满足实际的需要。

一、活动设计具体,具有针对性

1.目标面向全体,便于实施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标是为了解决大多数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适性,每个人都能有所感悟,以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为首要目标。选题能够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一个小切口导入,后面挖掘得深。例如,在讲授“情绪的觉察与表达”一课时,活动目标立足于解决学生都会遇到的情绪困扰,学会情绪的表达,目标的设立避免出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样空泛的字眼,越具体越容易操作实施。在导入部分并不直接呈现关于情绪的心理学知识后,再是让学生做个小实验:看一看在1分钟内谁呼吸的次数最多?然后展示人在喜怒哀惧等不同情绪体验下呼吸次数的不同,帮助学生切身感受情绪与自己的息息相关,后续活动环节因此自然展开。

2.内容亲近学生,贴近生活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应该充满趣味,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他们对活动内容有话可说,积极配合参与活动,从而引发内心的感悟。例如,在对某班级学生一次关于记忆的兴趣和水平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羡慕过目不忘的本领,但是没有找到系统的记忆方法,容易遗忘。于是笔者设计了“过目不忘,你也可以”一课,在内容安排上不能像对待成人那样直接告诉学生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然后讲授记忆有哪些方法,这样会使中小学生感到遥不可及,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于是活动内容以小游戏开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揉皱的纸抹平,启发学生思考:只用一次就能把纸抹平么?从而引出重复的意义,自然过渡到要想长久记住知识,重复是避免遗忘的有效方法。在介绍记忆方法中,先呈现20种物品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比一比看谁记得准、记得全,并把自己的记忆方法说出来与全班分享,教师再对学生的记忆方法加以概括总结,并作适当补充,这样就比直接告诉学生记忆方法巧妙许多。

二、活动实施多样,具有体验性

1.过程环环相扣,紧扣主题

活动过程可以是丰富多样的,但必须紧紧围绕主题,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且活动只能围绕一个主题,主题过多不利于学生接纳。例如,在讲授“积极举手我能行”一课时,其间设置了三个小游戏,第一是观察图片,找出不同后举手告诉教师;第二是请6位学生一字排开,教师发给每人一张卡片,学生按顺序快速读出卡片上的词语,读完后教师向全体学生提问:请问第二个同学读的是什么词语;第三个是脑筋急转弯,看谁能最先回答出问题。三个小游戏看似南辕北辙,毫无关联,其实贯穿着一个主线:从“眼”“耳”“脑”训练学生积极举手的“法宝”,上课做到认真听讲,勤于思考,才能更加自信的把手举起来。活动过程就如同珍珠般贯穿在一根主线上,环环相扣。

2.方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一般活动过程通过故事、歌曲作为导入,活动工作阶段通过案例视频播放、游戏、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展开,最后教师加以总结。方法强调活泼多样,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充满趣味性。在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可以综合使用多样方法,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积极参与,真诚交流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能够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真诚交流,吐露自己的心声,进行经验分享,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练习中来。例如,在讲授“放飞生命愿望”一课时,教师先说出自己的愿望,然后对学生进行纸笔练习,在生命的五个阶段里(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分别写出自己的一个愿望,并把愿望与他人分享,这就给学生提供了适宜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与他人分享。

4.教师善于应变,提供引导

面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心理教师能够充满教育机智,做到遇到突况能够灵活应变,尊重每一位学生,引导他们健康发展。例如,在一次小组合作中,两位同学因意见不一而争吵起来,心理教师此时不应该简单批评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启发学生:你们两个都是想着要把问题解决好而吵了起来,是么?那么吵了之后心情如何,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教师适时引导,点明吵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向全班学生提问: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活动效果明显,具有实效性

1.氛围温暖融洽,全面开花

好的心理活动课能够做到“点”“线”“面”全面开花,整个班级氛围融洽,每位学生都能表达自己心声。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状况是对心理健康活动课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点”指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活动中,并能和他人分享。“线”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学生之间在小组内首先展开讨论,遇到疑问再向教师询问。“面”指对全班学生整体情况的把握能力。在小组讨论后,可以请每组代表发言,教师借以掌握学生内心的感受,适时加以指导。

2.学生获得成长,自我接纳

大部分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活动课的基本观点,更加自我接纳,理解他人,活动目标切实达成。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间说出或写下的感悟、心得体会来加以判断。还可以让学生填写反馈表,或是进行专门的心理量表测试,比较活动课开始前的测量和活动课开始后的测量之间的差异程度,掌握学生心理的变化程度。

3.教师获得发展,水平提升

教师反思自身,教学相长,自己的专业心理辅导技术也得到加强,与学生的关系更加亲近,对学生越来越了解,自己的专业素养有了质的提升。

篇(7)

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小学重新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

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

2.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文体活动。3.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和谐的教育环境

和谐的教育环境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辅助方法。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点。

1.心理辅导室

有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心理信箱

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然后有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生书面提出心理健康问题应允许他们不记名,以便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3.心理健康专题广播

通过学校广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还可通过广播公开解答一些学生提出的各类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影响大,效率高,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

4.橱窗宣传

运用橱窗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和富有成效的好办法。由于橱窗宣传具有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强的特点,因此最适宜于各班级运用,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具备心理辅导老师的素质,这样才能发挥好橱窗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校的紧密配合

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

篇(8)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7-0011-03

小学心理辅导课是指在小学阶段,按同一年龄段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健全和完善学生人格品质的心理辅导形式[1]。

心理阻抗(resistance)是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过程中,来访者对咨询师分析过程的一种抵抗。这种抵抗分有意抵抗和无意抵抗。阻抗不仅会在心理个案咨询和心理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也会在心理辅导课堂中出现,在小学心理辅导课堂上,一些学生会因为各种原因,有意无意地采用某些防御措施或阻抗方式,阻碍对其心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或探讨,阻碍辅导进程,影响心理辅导课顺利和有效地进行。

一、小学心理课堂“阻抗”现状的分析

2012年1月,笔者对浙江省温州市区三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进行了“心理辅导课有效性”的随机问卷调查,问卷发放300份,回收296份。调查发现有34.5%的学生对上心理辅导课的态度是不愿意或无所谓,有60.1%的学生不愿意或有时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这样的调查结果说明:心理辅导课中学生没有完全真实地表达自我,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来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学生的心理阻抗对心理辅导课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一)调查现状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心理辅导课是既喜欢,又会有意或无意地进行阻抗,心理阻抗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调侃

在心理辅导课上,有些学生对一些话题有时会进行调侃。如果学生曾经在品德课或其他课程中不止一次地接触过相关内容,学生觉得自己很熟悉,很内行,往往对交流话题进行随意调侃,无法进行内心体验。

2.哄堂大笑

笔者在六年级的心理辅导课“男生VS女生”中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个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男生VS女生。我们先来看看几位同学对男女生的评价。

我眼中的女生:对男生胆大如虎,对其他事物胆小如鼠。看似乖乖女,真面目却是母老虎,每日不打就是骂,打完骂完还告状,天天借笔终不还,还要我说“你好漂亮”。呕吐!

我眼中的男生:脏话连篇,打架如家常便饭,思想极其不健康。

师:刚才我们听了几位同学的想法,现在也来听听大家的想法,在班级里,你对男生或女生的看法如何?请注意我们是泛指,不特指。你可以说我们班多数女生是怎样的,不要说具体某一个人。

当一个男生腼腆地说:“我眼中的女生有时可爱,有时温柔……”学生们哄堂大笑,有的男生还发出唏嘘声,令那位男生颇为尴尬!

当交流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时,学生对他人的发言往往反应比较强烈,而这种过分关注的氛围,让发言者只敢说出主流想法,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3.窃窃私语

窃窃私语也是学生心理阻抗的表现形式之一,由于心理上的抵触,学生不能完全融入心理辅导课,于是几个学生在一起窃窃私语。这种行为表现了其对所上的课不感兴趣的态度。而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为辅导主题对他们来说太幼稚或已是老生常谈。对同一辅导主题的相似环节学生表现出不感兴趣,是可以理解的。

4.不愿交流

在一节“友谊之树常青”的辅导课中,教师设计了几个环节,首先让三个学生演小品“考试后的风波”。故事大意是小明考试不理想,同学小军问他:“小明你这次考试成绩怎么样啊?”小明认为小军当着大家的面问他是在嘲笑他,一拳打过去,小军躲闪不及,撞坏了小丽的文具盒,三人扭打在一起。教师接着问:“他们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的心情会如何?”最后提出,每个人在和同学的交往中都会有些不开心的事,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遇到过的同学间交往中不开心的事。学生在看小品的时候很热闹,也比较专注,但在倾诉环节却没有敞开心胸去聊,有的学生干脆做一些小动作来回避。他们觉得当着众人的面,交流与同学发生的不愉快的事会得罪人,也会显得自己心胸狭窄。

(二)成因分析

心理辅导课上学生形成心理阻抗的主要原因有:首先是活动的安排缺乏新意或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觉得没兴趣,或不愿意交流;其次,团体活动设计缺少结构化,节奏拖沓;再次,教师缺乏亲和力,学生对心理辅导教师缺乏信任,或教师课堂组织调控能力比较薄弱,没有形成安全的氛围,使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形成阻抗心理;再次,团体凝聚力不够,团体动力不足[2];最后,班级原有的氛围不利于学生表达与交流,他们不肯轻易敞开心扉。

二、应对小学心理课堂学生“阻抗”现象的策略研究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的是非真实的心理过程与心理感受,那么心理活动课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它原有的价值。由于心理课堂的独特性、辅导对象的个性丰富性和过程的动态生成性,上好一节成功的心理辅导课不是容易之事,与之相关的因素多样而复杂,但辅导教师的因素又是所有因素中最关键的。辅导教师要注重对各个环节的审视与反思。

1.共情同感

共情同感又可称为接纳、同理、共感等,是心理辅导的重要技术,同感技术包含“倾听”“辨识”和“沟通”三个历程[3]。只有在接纳和同理的基础上,才能开展其他层面的心理辅导。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信任程度更高,辅导教师的接纳、同理和共情对学生是否能投入心理辅导课的影响更大。教师应首先在表情和体态上表现出对学生足够的关注度;在课堂上保持与学生的视线接触,采取开放姿势;声调平和,语气亲切;面带微笑,保持轻松,使学生敢于敞开心怀。其次,教师要适度回应学生,教师设身处地的“辨识”,即体会学生明确表达或隐晦表达的感觉、行为、经验,能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例如:在五年级的一节情绪辅导课“寻找驱散‘乌云’的金钥匙”中,学生倾诉自己的烦恼,教师进行了自我暴露,“我的儿子最近很贪玩,课间总是跑得满头大汗,回家衣服全脏了,作业都要等到吃了晚饭后再写。每天都要陪他到很晚,让我觉得很烦恼。”然后教师问学生“你有烦恼吗?请写下来。”让学生填写卡片:“我最烦恼的是 ,因为 。”接下来让学生倾诉自己的烦恼。学生“倾诉烦恼”这个环节关系着这节辅导课的成败。一个单亲家庭的学生怯于谈自己家里的情况,但教师的微笑成了鼓励他倾诉的力量,他声泪俱下,道出了自己压抑已久的委屈与烦恼。其余学生也很快进入状态,寻找和倾诉自己的烦恼。

2.价值中立

价值中立最早由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我们并不能简单地从‘是’与‘不是’推论出‘应该’与‘不应该’。”[4]保持价值中立是心理辅导课的一种技术,在价值引导中不能粗暴地进行“价值干预”[1]。例如:心理辅导课“阳光总在风雨后”,一名学生提出“选不选上中队长没什么,只要学习成绩上去就可以了!”这个学生以挑衅的眼神看着心理辅导教师,也带动了其他学生的窃窃私语。如果教师进行价值干预,判定学生的价值观有误,会使许多学生不愿意参加讨论,或将心理辅导课上成品德课,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如果教师不回应,学生会失去对教师的信任,课堂阻抗现象会更加严重。辅导教师这样回应:“这句话是谁告诉你的?”“我妈妈。”“这也是你自己的想法吗?”“不……”这样适时地解决了课堂生成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审视与澄清,比教师直接的价值干预更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

3.追问技巧

在心理辅导课中,重述、引导、面质和具体化等都是追问技巧。心理辅导课堂不在于环节多样、游戏新颖,重点在于在学生倾诉中寻找课堂生成点,进行有效辅导。如果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陈述不能进行支持和合理分析,势必会增强学生的阻抗情绪。因此,有效的追问技巧关系着心理辅导课的深入和成败。

首先,对于学生在陈述中还没有讲清楚的,教师在追问中要做到具体化,“你想说……”“你的意思是……”“根据你的经验……”“根据你的观点……”这些开放式的语言,可以让学生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会使问题具体化。其次,在学生表达关键意思的时候,重述技巧也很重要:“我不敢十分确定,你的意思是不是……”“我得到的印象似乎是……”在重述过程中,学生会明确自己表达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有新的认识。重述方式不可单一,否则会促使学生生成新的阻抗。复次,面质应当和支持结合使用,面质的过程在于澄清,帮助学生自我认识。但不恰当的面质容易引发学生的激动情绪,因此面质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为基础。再次,引导是重在沟通、疏导,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澄清是非得失。涉及深层次情感的引导时,要考虑学生的承受力和时机的适宜性。最后,总结是追问技巧的最后一环,教师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减少情绪阻抗。

(二)人本主义活动安排

1.调查了解

心理辅导课要做到以生为本,在课前对学生足够了解,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了解学生对辅导主题是否有兴趣,了解学生中的典型事例。课前的了解有助于安排好活动的形式和难度。除了课前调查外,课中也可以进行了解调查,利用课堂倾诉环节,搜集学生写下的纸条,选择有利于辅导的事例。事例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越能提高学生参与交流的兴趣,降低阻抗情绪。

2.热身活动

热身活动是心理辅导课前的重要环节,既可以自然地引入辅导主题,增强团体凝聚力,也可以让学生活跃气氛,放松情绪。良好的热身活动为心理辅导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一位教师在“阳光总在风雨后”辅导课中,让学生们进行“蛋—鸟—人—王”热身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分类采访不同身份特征的学生:“你的身份历程是怎样的?从高级降到低级有什么感受?”采访结束,教师顺势小结,引入主题:“在游戏中我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有进也有退。人的一生也像这个游戏的变化过程,难免有失败与挫折。”从而引出了挫折教育。这个热身活动让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融入集体交流中;学生明白了不管你是“王”还是“蛋”,挫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这既是热身活动,也起到了增强个体心理体验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3.环节设计

环节设计是心理辅导课的中心,它既有固定的流程,也要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既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又要靠近学生的未来心理发展区域。同样是“观察力的培养”的主题辅导,一位教师从观察力的定义出发,了解观察的不同方法,再进行观察力的训练。另一位教师以“柯南破案”为载体,通过破案过程,帮助学生训练观察力,营造氛围,要求学生在半小时内抓到犯罪合伙人,否则珠宝会被转移;在每个寻找过程中分享交流,梳理观察方法;最后进行提高训练。后者的课堂上,学生很有兴趣地投入到“破案过程”中,很自然地领悟了各种观察方法。前者的课堂设计,学生体验不深,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学生觉得没有意思,对心理辅导失去兴趣。总之,小学心理辅导课的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激发其兴趣,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三)安全的交流环境

营造安全的课堂环境,是减少心理课堂阻抗的前提,有助于学生表现出真实的一面。调侃现象、窃窃私语、不愿意交流,都是学生感受不到安全交流环境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安全交流环境由软环境和硬环境组成。安全的心理辅导软环境,是一种能让人在彼此尊重、接纳、信任的氛围中,放下个人的防卫意识,与其他成员进行探讨、分享,真诚地进行交流的心理环境。教师的平等、专注、保护隐私,学生之间的关系对等、尊重和坦率,都是形成安全软环境的要素。安全的心理辅导硬环境,是不受外界干扰,相对封闭、舒适、适于交流的物理环境。如排列座位时不必固定座位,可采用“圆形”“扇面式”“自由结组式”等有利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沟通信息、传达感情的座位形式。这两种环境都会影响心理课堂的自然生成,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现在小学生的生长环境和特有的心理发展特征,使他们需要心理辅导课。但他们的敏感性和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对心理辅导课无意识中产生了阻抗,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有效设计,给他们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减少他们的心理阻抗,为心理辅导课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增强.班级心理辅导[J].上海教育,2002.7.

[2]钟志农.探索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篇(9)

专题一讲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与途径。这个专题主要讲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途径,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专题二讲的是发展心理学。主要讲的是幼儿期的心理发展,透过游戏来看儿童的心理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给儿童玩耍的时间,提供好的活动场地和合适的玩具以及科学的指导。

专题三讲的是心理健康辅导理论与原则。通过什么是心理健康过渡到心理健康辅导的含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同时提出了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我们片面认识的学生心理,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需要加强的一种教育。

接下来专题四讲的是中小学心理辅导良好关系的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是开展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也是达到理想辅导效果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要尊重求助者,热情真诚对待、积极关注求助者,与求助者达到共情,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

专题五讲的是教师心理关爱。现在新时代的教师,随着人们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加大,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而且整天面对的是朝气蓬勃的未成年人,这些孩子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无尽的创造力,也经常会出一些“小状况”;另外,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情绪不高的低潮期。所以,关爱老师的身心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专题六讲的是留守儿童心理关爱。通过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让我们知道留守儿童是特有环境下造就的特殊群体,关爱他们,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面的配合与支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关心爱护以及教育、帮助这一群体。

专题七讲的是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心理辅导。网络是把双刃剑,在这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对中小学生是何其重要,但若使用不当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为避免中小学生网络成瘾,我们应该学会爱孩子,家长也应努力修复好亲子关系;我们也应该正确面对孩子上网这一问题,要对他们积极引导。

篇(10)

    以学校的工作计划、德育计划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努力创造条件辅助和激励学生向更高的心理健康境界发展,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效果。

    二、辅导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辅导,普及心理辅导工作。

    2.密切与班主任的联系,更好地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成。

    3.认真细致地做好疏导和跟踪辅导工作,力求在个案上有所突破。

    4.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使辅导工作更加规范。

    三、辅导宗旨:

        留下你的烦恼,带走我的微笑

    四、辅导形式:

    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家庭辅导

    五、辅导计划:

    (一)常规工作:

    1.综合运用多种辅导形式,以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为主,以点带面。

    2.值班与预约相结合。辅导教师固定值班,主要安排与个别学生见面辅导活动,其他时间的辅导,主要通过提前预约。

    3.开通辅导站的固定信箱与电子信箱,对于学生的来信,要有不同方式的回复。

    4.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普及心理保健常识。可通过板报、广播、讲座等,让广大学生懂得日常心理自我保健,并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5.接待登记制度。值班教师做好值班接待记录,便于总结工作和定期检查。

    6.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更好地、更全面地记录学生情况,并做好保密与保管工作。

    7.学生特殊情况反馈制度,建立与班主任的双向反馈,必要时还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以保证辅导的综合成效。

篇(11)

2 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叛逆起来。据统计数字表明,目前的离婚率将近22%,父母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冷漠、叛逆等变态心理,其中叛逆现象尤为严重。

3 身心成长的失衡。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但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特强。就拿我们这届马上毕业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我们把他们当成小孩子,在校园里表现出来的就是哪个老师的话他都不愿意听,班主任也不例外。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我们的学生出现许多困惑和不安,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4 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我们有许多学生喜好攀比,穿名牌、吃洋餐等一系列自认为时尚的活动他都愿意参加,当他们的意愿未达成时,他们立马会变得消极、叛逆起来。

二、应对小学生心理叛逆现象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我认为消除学生叛逆现象可采取以下方法.

1 沟通与交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培养学生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他在广阔的社会中,正确认识到自身成长的过渡期,磨练自己的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拯救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通过真心的沟通与交流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2 相互理解,共建和谐、平等关系。从这个观点出发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同时要求家长和教师也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我们的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我们的学生要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