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团队规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8 15:46: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团队规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团队规划

篇(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43-02

“相长”理念源自《礼记・学记》的成语“教学相长”:“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本文主要研究面向配电网规划方向的工程、教学与科研三方面相融、相长的综合团队建设课题。

一、综合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行业电网规划现状与需求

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与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对电网规划与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正确、合理地电网规划及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国家基建投资,促进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从国网公司到县级供电公司,对电网的建设都非常重视,投入资金逐年递增,特别是“三集五大”改革之后,县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和运行更坚强、更优质、更精细的配电网。为此,各地县公司都以2010年为规划基准年,2015年为规划水平年,2020年为远景展望年,编制了当地的“十二五”配电网规划,并着手开展每两年一轮的配电网滚动规划,但是因技术力量的问题,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的规划,配电网规划的深度不够,含金量低,目前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弊端。部分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大为降低,与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整体规划相矛盾,特别是配电网内各变电站不同出线之间手拉手供电、同一个变电站不同出线之间的手拉手供电,以及按乡镇地域、高速路、铁路等分区供电项目未能统筹考虑。部分项目设计标准低,未预留足够的扩用回路,特别是变电站的出口处占用线路通道,严重影响日后的负荷增长需求,导致线路通道无法开辟,最终造成重复投资,费工、费力、费资金。这些问题亟待通过建设一支精干、高水平的电网规划团队来解决。

2.高校电网规划方向与教研脱离联系

目前,国内本科高校研究电网规划各类课题的学者及成果颇多,但严格来说与工程实际联系的程度不高,很多成果对地方尤其是县公司电网规划的指导意义不大,课堂教学上往往也仅限于理论层面。而对于高职院校的电力类专业,教学安排侧重于电网规划的步骤,并能结合旧例开展常规性的电网规划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能力,然而却存在着因研究不够深入、方法不够科学带来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规划方案水准不高等弊端。严格来说,目前电网规划业内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的联系不足现象严重,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能力全方位的团队。

3.电网规划工教研相长,相得益彰

在现已明朗化的电网兴建的大背景下,以高校教师为主体建立一支工程、教学、科研并重的电网规划团队,意义非凡。首先,团队基于地方电网规划工程开展科研工作,课题致力于优化网络结构、解决规划难题等,易产出实用性强、效益明显的科研成果;其次,这些科研成果反哺于工程实际也必将大大提高电网规划水平,很大程度上将提高电网供电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提高电网运行的灵活性与经济性;再者,团队结合地方电网规划开展教学工作,使得课程组织与课程设计更有针对性,缩小学生的所学、所会知识与工程实际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

二、综合团队建设目标

1.团队能力与素质目标

通过三年时间建设打造一支围绕电网规划而开展教学、科研、工程服务等工作,整体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教学能力出色、科研成果显著、工程质量优良的高水平团队。

2.团队结构目标

根据高校及行业的实际情况,一支稳定的电网规划工程、教学、科研团队人员应为15人左右,其中高校专任教师数量应为10人左右,来自企业规划专责的兼职教师3名,来自高校科研专家的特聘教授2~3人。学历与职称方面,青年教师中硕士学位及以上比例应达到80%以上,高级职称比例达到4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需要培养专业带头人2~3人。

3.团队成果目标

(1)整合优化系列课程内容,打造优势专业。根据工程需求,紧密结合高校电力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推进电网规划教学内容的改革,整合与优化系列课程内容,突出电网规划教学点的“厚基础、宽结构、强实践、重能力”特色,建设省级精品专业1门,优秀选修课3门,促进专业品牌构建。

(2)构建“工程=学习”的教学模式。结合当地电力系统每两年一次的电网滚动规划工程,并以此作为专业学习的“大作业”,探索“工程=学习”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树立教学团队成员具有工程职业能力的教育质量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3)提升团队整体科研水平。团队基于地方电网规划工程开发科研课题,以专业带头人担当责任人,并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专家在学术和教学中的优势,发挥传帮带作用,使团队成员接受不同风格的学术熏陶,结合他们在电网规划工程的不同环节中担当的任务,进行专项学术探讨,年发表达5篇以上高水平论文,并有若干省级以上重点课题立项,解决若干工程实际问题,提升团队整体的科研能力。

(4)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电网规划与电网建设相融合”,充分体现工科院校电力专业实践教学特色。整合以配网实训中心为重点的实训资源,扩大综合性实训的内涵与范围。结合电网规划工程,建立校外电网规划实习基地,并规范化管理,通过工、教、研互动,为电力企业解决规划难题,建立“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课程设计实训与校外规划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培养打下基础。

(5)建设高水平教学资源库。整合教学资源,充实和完善教学文件资料,团队成员合作编写一本电网规划相关的、充分体现电网规划最近科研成果与发展动态的高校教材《电力系统规划》,并开发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建设一套贴近工程实际、适应性强、成本低、学生欢迎的辅助讲义,编著一本指导工程实践的科技书《配电网规划实务》。

三、综合团队教学与研究方向设计

电网规划是根据电力系统的负荷及电源发展规划对输配电系统的主要网架作出的发展规划,是电力系统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电网规划”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网规划的步骤与方法,其内容主要是:

(1)原始资料收集准备,包括用户用电需要、电压要求、供电可靠性要求、负荷分布、变电站站址、环境要求、上级电网规划等。

(2)确定可能的电网规划方案:根据资料进行主干线路规划,以最小路径、最少线路、给定负荷率、“N-1原则”校核或许可条件等来计算,进行规划布线。

(3)经济性评价:在论证各可行方案对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供电电压的要求及对未来发展和对环境的适应性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经济性评价,计算各可行方案的经济效果指标。

(4)确定最佳电网规划方案。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总揽全局”的原则对上述步骤方法进行讲授,并结合工程实际进行训练,以达到教学与工程“零距离”的效果。

而作为教学水平与工程质量提升的重要催化剂――科研则应就规划工程中复杂、模糊或方法争议的、易被忽视的某些具体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定的结论并反哺于课堂教学和工程应用。基于现有的电网规划工程经验和研究基础,团队建设过程中应从以下某个或某几个方向开展研究:电力负荷预测的理论与方法选用,数据的处理技术;电网网架建模方法、网架抗灾变能力分析、网架重构优化;电网规划中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以;多目标多阶段电网规划的数学描述、模型与求解;电网柔性化规划与智能化规划在工程中的实操;电网规划成效的技术、经济、社会评价体系。

四、综合团队组建运行的方法与途径

1.确定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无疑是电网规划工程、教学、科研综合团队的领军人物,也是团队组建运行的基础。学术带头人首先应具备“三高”,即师德境界高、教学能力高、学术水平高,确保其“领军性”;其次是要求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独创的见解和准确把握行业动态的能力,确保其“推动性”;再者是要求具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确保其“聚能性”。基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现状,常受制于学校经费、地理位置、名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很难在外界选聘到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故而应着眼于在校内挖潜,确定学术带头人。

2.组建结构合理的成员队伍

作为配电网规划工作专项的重要力量,综合团队成员的选定也尤其关键。团队负责人应致力于对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兼备、钻研精神与合作精神兼具的优秀人才的选拔,根据可选对象的专长、优势、潜能按多样性和互补性原则进行组建,对可选对象的职称、职务、性别、年龄、学历、工作经历进行有效搭配,并适当考虑社会资源拥有量的因素,形成一支既有团队带头人(负责人)又有日常管理人员、既有教学骨干又有科研骨干与工程骨干的,结构合理、具备上升潜能的配电网规划工作团队。校外人员可以采取引进高职称高学位人才、聘请客座教授、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等主要方式进行补充。

3.实施良性的运作措施

(1)构建“科研引领、工程依托、教学促进的三位一体”的团队运作模式。

(2)定期召开团队专题研讨会,发挥团队优势,实现资源与成果共享。

(3)组织参加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及时掌握最新研究成果与教学改革经验,提升团队整体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4)有计划地通过进修、培训、企业挂职、取证考试等途径进一步提升团队成员的学历层次、实践教学能力。

(5)结合工程并深度融入工程,积极申报科研、教改课题,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五、加强综合团队建设的保障机制

1.建章立制,重视、支持鼓励团队建设

学校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目标,提高对工程、教学与科研综合团队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制订科学合理的有关综合团队建设与管理的配套政策,在资源、资金等方面支持甚至倾斜,鼓励综合团队在工程、教学与科研方面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2.科学筹划,建立完善、动态的柔性考核机制与体系

考核机制的科学性、动态性、可操作性将会对团队运行、团队成员贡献进行合理、公正评价,也将是平衡团队成员利益和矛盾、激发责任感、使命感和进取精神,并进而实现团队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有力措施。考核体系应完善、全面,针对综合团队的考核,宜以绩效考核为主,反映整体效率,即应注重教改成果、科研成果及其对学校的贡献大小。而针对团队成员的考核,则应公平公正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成员的工作态度、业绩、勤勉、水平等(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考察和客观评价,作为实施奖惩、利分配益和聘任晋升的有效依据。同时,由于综合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角色定位不同,因此考核体系应注重柔性考核,即对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要求应因人而宜,不能一个模式或一个标准、“一刀切”地进行考核。

3.搭建平台,加强综合团队的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团队建设的精神目标和纽带,它将无形中凝聚团队成员的精神力量,激发团队成员进取的动力。作为团队负责人,应致力于搭建一套工程、教学与科研相融、相长的交流平台,如:建立团队网站,实现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利用网络工具,保证及时沟通交流与文件传输;组织团队活动,形成既和谐共处又良性竞争的氛围;开展主题讨论与听课交流,促进取长补短激发创新。作为高校管理者,则应在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中充分考虑为团队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与环境氛围,如:在办公楼设立团队专用的小会议室研讨室或学术报告厅(室),在校园内适当安排小茶亭、咖啡厅等,积极创造团队合作和活动的平台。

六、结语

综上所述,进行配电网规划工程、教学与科研综合团队建设既是电力行业建设的需要,也是高校促进教学改革与科研工作的需要,也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学生综合竞争力的需要。为此,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为配电网规划工程、教学与科研综合团队的建设打造“相融相长”的平台,促其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为加强规划设计院生产经营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规划设计院整体综合实力,必须要抓好创新团队建设。规划设计院团队建设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大批量的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抓好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创建一个富有团队精神,良好的执行力和创造力的团队,促进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一、规划设计院团队建设的理性认识

团队建设就是指通过有意识的组织,整合有效的资源,建立的由员工组成的小组。由团队完成一系列的工作和安排。团队建设需要控制人才的配置情况,分工有所不同,人员安排要科学合理,团队精神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可以激发小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这就为实现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团队建设,最重要的是成员的团队精神,没有团队意识、协同合作的精神是很难集中力量完成目标任务的。团队精神是依靠小组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组成的,通过团队合作将团队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这就是团队精神。

规划设计院团队建设有利于增强企业灵活性

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规划设计院要寻求发展就必须要通过建设创新型团队开拓市场,提高规划设计院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变化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买方市场成为主要竞争,为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生产需求,企业需要及时获取用户的需求。通过建设创新型团队,改革组织管理模式,将规划设计院的战略竞争重点转移向用户需求方向。规划设计院要在变化中求生存,就要求变求新,建设科技创新团队。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应用团队管理方法,能够使规划设计院个体成员充分参与到生产管理活动中来。

团队建设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建立创新型团队,打破原有的组织管理模式,给予团队充分独立的决策权,为团队实践创造灵活、自主的生产环境,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型和工作热情。团队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归功于整体的,团队绩效机制可以促进组织成员的团队意识,激发他们为团队荣誉和绩效努力。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团队精神是团队创新实践发展的动力。团队精神是团队发展的灵魂所在,团队成员要将团队利益与个人利益视为一体,同心协力,共同为团队目标奋进。团队精神的精髓在于团队的凝聚力,在成员之间,个体是存在差异的,只有强大的凝聚力,将他们融合为一体,让他们意识到自身是团队的一份子,担起个人应当的职责,对团队忠诚,有团队荣誉感。团队的凝聚要依靠每一个人,每一个成员都应当发挥实际的作用。建设创新、高效、高产团队,要重视成员间的互相尊重、信任、坦诚,合作无间的工作需要经常的沟通交流、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建立团队意识环境,为创建高效团队最好准备。

团队建设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生产经营管理

组织的领导者是凝聚整体的核心,但是一旦领导者脱离组织或者是依靠领导者的权利使组织意见统一,这都是一时的。没有领导者,这种统一的平衡就会被踏破,因此,团队建设需要所有成员具备团队意识,协同合作,强化团队的凝聚力,通过成员间的互补,共同进步,创新发展生产力,实现规划设计院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一个团队的组成需要领导者,领导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能力,团队成员要对其充分信任。领导团队要懂得如何应用成员所长、规划团队建设。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领导者与成员平等互助,团队意见采取民主方式,不以领导者为主要决策人。团队组织结构稳定,成员之间建立完全的信任合作机制,这样的创新型团队更能够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通过团队建设可以大大提高规划设计院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为规划设计院发展营造良好的机会,战胜挑战。

团队建设有利于人才队伍的培养

企业就是通过不断的投入和产出获取利益的组织。企业内部成员由于个体存在差异,个人素质能力的不同,个体生产效益是远远不足的。通过团队建设,成员之间互不不足,通过团队的力量完成个体不能完成的任务。团队成员之间,只要建立良好的互信机制,每个人都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互惠互利,扬长避短,都是建设优秀团队的基础。建设创新型团队需要充分调动起每个成员的工作热情,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环境,只有在互信互助、利益共同体的意识之下,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才能被充分的调动。

建设团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增强个人工作能力并且提高素质,这也充分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企业要实现创新发展,必须由员工来实现,因此对员工的培养力度要加强,通过团队成员的互相学习,扩大员工的知识面,培养多方面的强手,一人多专。团队建设提高了个体成员的工作技能、基本素质、决策能力等等方面,使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观念。

规划设计院团队建设的创新实践

规划设计院为适应近年来市场发展的巨大变化,为实现生产目标的稳步增长,着重建立科学创新团队,通过建设创新型团队对企业的资源和人才进行有机的融合,建设了一批高效的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建设要立足于现实发展,注重基础实践。不能追求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忽略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要以社会经济效益与企业长足发展为目标。规划设计院团队实践发展要以区域经济实际出发,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首先,规划设计院团队建设要以地方经济现实为主,为企业创造高效的生产力。团队实践要以实现企业高效发展为目标,通过与区域经济实情有机结合,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创新实践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服务企业生存与发展。

其次,团队创新实践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客户的个性要求。确定求真务实的发展宗旨,通过技术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团队意识的加强等方面,确定市场发展目标。建设创新团队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团队生产技术、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企业整体生产效率,改善企业管理模式。

最后,创新团队建设发展要以人为本,不断的引入高素质人才,为成员提供完善的培训机制,完善团队的发展,创造充满活力的、具备高素质的创新团队。团队建设需要多方面的人才,优化组织构成配置,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通过团队成员的互帮互助,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团队目标任务。通过各种奖励、激励机制,调动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提高团队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益。

三、总结

面对日益强烈的市场经济变化,企业的生产活动等工作愈来愈复杂、难度有所提高,要迎战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企业要建设高效、创新的团队,改变企业组织管理方式,顺应市场发展变化和需求,提高企业对市场竞争环境的应变能力,为企业的快速、健康、长效发展营造奠定基础。规划设计院团队建设意味着企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建设创新型团队有利于凝聚企业战斗力,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付之水.试论团队精神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J]. 经济师. 2012(06)

[2] 林海芬,苏敬勤.管理创新效力提升机制:组织双元性视角[J]. 科研管理. 2012(02)

篇(3)

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高峰期——年均毕业人数700万人,庞大的高校毕业生数量给劳动力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凸显。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程的加快,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再加上很多毕业生不愿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而宁愿等待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导致的主动性失业,就业压力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就业压力加大,另一方面,我国固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使高校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结构与社会实践难以有效对接,使大学生就业能力欠佳。种种原因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社会痼疾,这一问题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以及其家庭,也关系到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才资源配置甚至国家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并使之乐于从业的思想保证和前提条件。虽然全国范围内的职业生涯教育已经广泛开展,并且高校对于职业生涯教育日渐重视,并正在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指导理论及课程体系,并且各个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高校职业生涯团队建设日益成为制约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高校职业生涯团队建设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的解决对策,从而实现高校职业生涯团队建设的针对性、实用性、协同性非常重要。

一、高等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

1.团队。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张德认为,团队是具有相互补充的技能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团队中的成员彼此承诺为他们共同富有责任的绩效目标而努力。团队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团队的绩效不但取决于每个成员的贡献,还应该产生团队共同的工作成果;团队工作的责任被视为团队共同的责任;团队成员的技能通常互补,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共同实现团队的目标。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终生的工作经历,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人生目标实现的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个体在对过去成长背景、目前资源条件和将来可能路径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职业目标,并编制相应的行动计划,对每一个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安排和实践的过程。

3.高等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高等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是指高等学校为了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掌握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能力而建立的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科学指导和教学的由若干专业背景和知识经验的成员共同负责、成员间实现协同作用从而共同实现目标的群体。高等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有以下特点:其一,团队目标为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提升大学生对就业现实的认知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其二,团队中各个成员应该实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互补并在其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其三,各个成员之间不能各自孤立地从事本领域的工作,而应该在团队中实现彼此之间的协同,从而产生知识的裂变。

二、高等学校职业生涯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职业生涯教学团队成员既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又要了解学生的价值观、择业观、世界观和对成功的看法等。我国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高素质教师严重短缺,成为制约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发展的“瓶颈”之一。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教师仅由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和院系辅导员等组成,这种以兼职和业余成员组成的职业生涯教学团队使职业生涯教学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质量保证。另一方面,从事职业生涯教学的教师的学历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系统的专业训练,这是造成职业生涯教学人才短缺的原因之一。

2.实践教育缺乏。缺乏实践教育,究其原因,团队中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向学生们传授的也只是书本知识,缺乏应用性。实践教育缺乏导致在课程设计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授课内容单调乏味。职业生涯教学仅仅注重理论的介绍,缺乏对学生需求的分析,缺少就业应用性,与学生需求差距较大,造成学生的兴趣缺失;二是授课形式传统单一。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教学仅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缺乏互动和交流,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对自身职业问题的认知。

3.教师责任心不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阅历,还需要其具备热心和奉献精神。但是由于有些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缺乏对职业生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再加上学校对职业生涯教师缺乏相应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导致不少职业生涯教师责任心不强。

4.团队成员知识结构单一。为了更好地完成职业生涯教学和研究任务,高等学校职业生涯教学团队成员应该在知识结构上实现优势互补。但目前的状况是,多数学校的团队成员由两部分组成:从事心理学或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师担任任课教师,学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以及各院系的辅导员参与教学管理与心理和就业辅导。在团队成员知识结构单一的背景下,成员之间无法形成优势互补,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辅导的过程中,也很难具备很强的说服能力。

5.团队成员各自为政。团队中各个职能的教师各自为政,缺少交流,更缺少协同。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的教师普遍为兼职教师,平时忙于各自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很少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投入过多精力。因此,团队教师平时不能就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科研工作等进行研讨,导致了教师们各自的知识和能力无法协同,也无法创造出新知识,这是一种效率的丧失和知识的浪费。

三、高等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建设对策

高等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建设是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保证。针对高校职业生涯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各高校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使高校职业生涯教学团队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从而形成一个高效、协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

1.加强教师的选拔和培训。除了吸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心理学专业的老师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外,经过一定培训,热心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其他专业教师也可承担部分教学工作。因此高校需要加大对以上教师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力度。

2.充分调动校内师资力量。充分调动校内师资力量,使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向全员化发展,从而利用各个有利时机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品质。由于辅导员和班主任能够直接接触学生,在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时有着天然的便利性,因此除了发挥职业生涯教学团队专业教师在职业生涯教学中的作用,还要重视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把他们纳入到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中。

3.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可以借鉴发达国家职业生涯教育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邀聘专家学者组建和扩充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为了保证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目的的实现,西方高校都非常重视高校内外部的沟通、协同、共赢,着力发挥各方的合力。如英国法律规定,相关社会各部门要为高校学生熟悉各种职业提供便利条件,各学校也注意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获得家长的支持。我国各高校可以借鉴西方经验,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心理学专家、企业经理、成功创业的企业家及成功校友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的兼职成员,充分利用他们对职业和就业方面的认知和和实践经验,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切实提高职业生涯教育水平。

4.建立团队激励和约束机制。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缺失导致团队教师对教学效果关心程度不够,缺乏责任心,建立团队激励和约束机制迫在眉睫。首先,建立学生评教机制,使教师能够真正重视课堂教学和课下辅导的效果;其次,建立以团队为基础的激励机制,进行相关的绩效考评,对团队进行相应绩效奖励,一方面能够调动团队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提升。

5.加强团队成员间的协同。团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团队成员间拥有互补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成员间的协同,从而实现整个团队知识和能力的裂变,增加团队知识和能力总量。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团队应以拥有互补知识和能力的成员为先决条件,增加交流、合作,定期开展教学和研究讨论,增加彼此学习的机会,以实现成员间的协同发展。

高等学校职业生涯教学团队建设是解决当前职业生涯教育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高等学校职业生涯教学团队概念和特点的剖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等学校职业生涯教学团队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史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第七版.孙健敏,李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篇(4)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就业同样不容乐观。目前来说,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第一,缺乏就业信心,很大一部分高职生对跨出校门后的就业抱着不乐观的态度。第二,缺乏对职业的必要认识,我国的基础教育扎实,但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经历并不多,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实践还很少。第三,缺乏对职业生涯的必要规划。在以上多方面的问题影响下,部分学生开始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就业状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引入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干预方式,来帮助学生变被动规划为主动规划,改善学生的这种职业生涯规划状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文选取我院大二两个班级的学生,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为一班学生,学生人数32人,男生为18人,女生为14人,年龄为20-22岁之间;对照组为二班学生,学生人数33人,男生18人,女生15人,年龄在20-22岁之间。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在年龄以及性别比例方面都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利用团体动力学原理,从组建小组,到小组结束,使学生亲身体验团队形成和工作的整个过程;第二,构建八次团体活动,活动形式为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行为演练、案例重现等,最后以分享感受结束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培养自我认识和管理的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人生;第三,干预时间不能太长,每周两次,共四周进行。对照组学生不进行任何干预,让其自然成长。

1.2.2 统计方法

利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量表,从就业信心、职业认识、生涯定向、自我认识以及规划认知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每项分数分别为20分,满分为100分,采用SPSS 13统计软件进行各组后测数据的配对t检验。

2 结论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组在就业信心、职业认识、生涯定向、自我认识以及规划认知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优势,p值均小于0.05。各项统计分数如表1所示:

3 讨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近年来不断受到重视的一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主要在团体情境下,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使团体成员自知自助,达到提高认识、改善适应、发展人格的目的,多年来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本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通过多项指标对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综合评价,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职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状况的效果,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结论: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对促进学生的成才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提示本干预方案易被学生接受,感染力强,效率高。

在制定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案上,一定要根据生涯发展理论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对策。概括起来讲主要原则有以下几条:(1)系统化原则。不同单元之间体现循序渐进性,从内容、形式、难易程度等方面来体现;(2)口语化原则。为便于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缩短训练者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语言设计上体现口语化的思想;(3)体验式原则。学生参与为主,充分体现参与性、成长性的思想,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在职业规划团队指导人员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选择。这项工作不仅要求职业规划指导人员要有较高的资质,而且要具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知识和心理辅导知识,能够运用自己丰富的咨询经验,解决团队中学生的各种难题。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指导者一定要对生活有足够的敏感度,对人生有足够深的认识,这些也是团体辅导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02-02

一、引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大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综合分析面临的一些机遇或制约因素,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历程进行一些规划,并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行动方案。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总体上来还说处于起步阶段,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自我评估不够客观,不能准确审视自己;规划意识比较薄弱,重视程度参差不齐;职业目标比较模糊,时常抱有投机心理;规划的可行性较弱,缺乏实际践履意识”等。[1]也有研究者概括为“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意识淡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树立不牢固;职业生涯规划定位不准确”等。[2]故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育需探求一个新方法。

二、团体辅导介入的必要性

团体辅导是一种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和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并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3]团体辅导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改变过去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激发其心理潜能,以便适应发展变化的环境,促进健康成长。此种团体辅导的方式为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的良方。团体辅导中同质性成员之间的交流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接受程度和速度。[4]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相互支持和鼓励,增进成员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促使成员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向职业目标一步步迈进。

三、团体辅导的作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实质上就是让大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进而自我肯定、自我规划,并自我成长,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也是对职业的认知、对职业的情感和为追求职业目标而克服困难并采取行动的过程。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团体辅导的整个过程就是培训大学生相关认知、情感、意志以及具体行动的过程,即达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知、情、意、行”一体化。

1.认知训练。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在团体辅导中,开展如“我的个性解读”、“我的优势大家找”等[5]自我探索活动,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职业倾向、职业兴趣,自己具备哪些潜力,以确定什么样的职业比较适合自己。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其次是对所处环境的认知。每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发展。所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发展变化的情况、环境对自己的要求以及自己在环境中的地位等。再者是对职业的认知。要注意职业选择尽量与大学生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充分利用资源,辅修第二专业。了解从事该职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需要获得什么资格等。通过对自我、环境、职业的分析,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自己的优势和弱势,以及环境中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条件,找到生涯发展的落脚点。

2.情感训练。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了职业目标后,还需加强职业情感的训练。有强烈职业情感的人,能够从内心产生一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需求意识和深刻理解,有了渴望从事此种职业的激情和动力,才会为达到职业目标愿意付出努力。首先是培养职业认同感。通过前期的认知训练,对有相同职业目标的人按10人一组重新组合,组内成员讨论从事该职业起码会获得些什么,如通过从事该职业能在社会上立足,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样加强了对职业的认同。其次是职业荣誉感。如果社会上对从事该职业的人有一种价值认可,作为从事这种职业的个体会感到无比的荣耀,会从情感上产生对这种职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再者是职业敬业感。把该职业视作自己生命的载体,处于这种情感支配下的个体,会时刻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潜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完善。团体辅导中对职业荣誉感和职业敬业感的训练是通过案例讨论,选取该职业成功人士的例子,探讨他们身上闪光点,把他们作为榜样,制定自己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具体行动。

3.意志训练。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作用保证了行为的方向性,调节的最终结果表现为预定目标的实现。团体辅导规定每半个月组织一次,每个人要讲自己这半个月的收获及下半个月的计划和遇到的困难,最后汇总,大家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彼此鼓励。比如马上要面临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有些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有些气馁,团体成员便集思广益,找出系统有效的复习方法,彼此鼓励,克服困难。在整个团体辅导中要教育学生应该把暂时的困难当作培养坚强意志的磨刀石,迎着困难上,在同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培养为实现目标而坚忍不拔的精神,磨炼坚持到底的意志。

4.行为训练。对职业生涯规划而言,仅有职业兴趣和方向远远不够,很多学生仅停留在对职业的向往上而没有具体的行动,这样等于是“纸上谈兵”。故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就要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来实现它们,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分阶段进行。例如,有学者提出“大学生可以在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三、四年级通过社会实践、就业实习等,为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做好准备。”[6]在追求职业目标过程中,应该明确,该职业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针对职业需求做好相应的准备,具体确定职业目标和路径。团体辅导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各项目标的主题讨论:①学习目标,包括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的时间,为自己补充所需的知识,广泛阅读相关书籍、选修、旁听相关课程;②能力目标,包括积极参与社会团体活动,提高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③从业资格目标,包括如取得教师职业资格、注册会计师、律师资格等;④技能目标,包括通过实践学习,掌握从事该职业的专业技能。团体辅导也会根据阶段需求,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教师职业要求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在团体辅导中,选定主题,在团体中每个人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由团体成员评价和讨论,再由指导老师指导,进一步改进,反复训练,提高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

四、小结

团体辅导中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凝聚力,这种力量来自成员们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一定规范和价值的遵从。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者、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整体比部分重要,其影响力或作用远大于孤立的个体。团体辅导中,每个个体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多角度地学习,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团体辅导的关注点不仅仅放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范畴上,更是注重成员的身心发展,注重每个成员所具有的职业准备、职业技能,注重成员知识和能力的充实以及正向行为的建立,使职业生涯规划的“知—情—意—行”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郭剑.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0):37-40.

[2]钟国祥,胡轶众,杨宇孛.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9):16.

[3]蔡小霞.我国高校团体心理咨询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9):53-55.

[4]李洋,李芳.团体辅导在医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66-67.

[5]任贵秀主编.团体咨询手册[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13.

篇(6)

1.民办高校起步较晚,高校领导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创业教育的观念比较落后$高校领导对创业教育的观念没有转变,也没有指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大部分高校领导者只把创业教育当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看待,只注重在技巧、心理方面加以指导,并没有把其纳入教育经费的预算中,没有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也没有大学生创业基金支持,大部分民办高校没有成立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民办高校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相关课程供给欠缺。进行创业教育不但需要具有扎实理论的老师,更需要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在国外,创业教育课程都是由具有创业经验跟投资经历的教师来讲授的,但是在中国,民办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师都是从事企业管理或是就业指导的教师,他们并没有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就业的经历,在师资队伍方面严重缺乏具有创业经验跟创业经历的高素质教师$即便在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的少数高校中,开设的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也十分缺乏,大部分民办高校只是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就业指导课中,或是当作选修课程,可供选择的课程单一。

3.民办高校没有权威的教材体系。在国外,有一些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并且形成了成熟的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估体系,但在我国并没有形成此教材体系,某些高校虽举办过各种各样的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但大学生并没有把创业设计付出实际行动,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

4.民办高校没有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更好的塑造品学兼优的学生,而沉闷的校园文化则会扭曲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不良后果。在西方国家注重个人自由发展#精神独立、公平竞争、开拓创新等,这些校园文化都极大的促进了创业教育的开展$而在普通民办高校,不仅没有积极向上,探索创新的创业氛围,反而是传统守旧的思想作风,“等、靠、要”的就业文化在人们心中扎根并充斥整个校园。由于学校不论是从思想,还是行动上都没有融入创业教育理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阻碍了创业教育的实施发展。

为了提升创业教育的内涵与质量,民办高校在借鉴公办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了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

二、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内涵

第一,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由不同高校或同一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构成,常常跨越时间边界进行分散的工作,相互之间面对面交流机会比较有限,团队成员需要依赖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手段实现相互沟通。

第二,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运作以团队目标为导向,临时性大学生创业团队随团队目标的产生、实现而组建、解散;长期性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结构依据团队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强调团队成员自我管理,团队成员在团队工作目标、工作任务的引导下,独立或协作地进行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因此,大学生创业团队是以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沟通基础的团队;团队成员来自不同高校或不同专业,拥有共同的目标#互补的技能;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创建、运作以团队目标为导向,团队的结构依据团队目标保持一定的流动性。

由于,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在民办高校学生创业教育中,仍处尝试阶段,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则十分必要。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规范化管理策略

(一)规范化管理的含义。所谓规范化,是指在进行作业或履行业务上的标准化。而规范化管理,就是组织根据这种在进行作业或履行业务上的标准化而进行的组织管理。高度规范化的组织明显地变现出各种各样的规则和作业程序。在当前!这种规范化一般以书面化的形式予以规定,同时也包括那些非书面化的规范。然而,这种规范化管理并不是一切正式组织领域中都存在。规范化管理是适合于专业化程度低、工作重复性程度高、工作环境的稳定性高的组织部门和组织阶层。在相反的条件下,则难以进行高度的规范化管理。这也是创业团队分裂频繁出现在软件、互联网、新科技企业的原因。

(二)规范化管理的策略。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化解创业团队成员在企业经营中矛盾,促使成员以企业发展为核心,团结合作规范化的主要方法体现在以下组织管理活动过程中。

1.规范化团队成员选拔制度。对成员的选拔任用需要制定统一的规范,避免团队成员在人事选拔中依靠主观判断,任人唯亲,发展裙带关系。组织借助规范的选拔流程,就避免了组织成员在行为上的随意性,是组织成员纳入到组织的规范化管理范围之内。创业团队发展进入稳定期以后,如果继续依靠私人关系进行成员选拔,将会增大团队成员的随意性,企业发展的动力会减弱,同时给企业的管理增加困难。

2.规范化团队职权分配。组织职务上的角色要求。给每个组织成员分配具体的角色期待,能引导组织成员在定型化的方向上进行组织行为,从而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提高组织的规范化管理程度。创业团队初期每个人都负责多项职责!然而进入稳定阶段后,组织的良好运转就必须组织成员的合理分工,成员的考核和晋升也必须通过公平有竞争力的程序来体现。

篇(7)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84

The Intervening Effect of Group Counseling on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Take Guangdong Southern Technician College as an example

WANG Lishen

(School of Education,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Guangdong 512005)

Abstract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making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group counseling on sophomore's career planning, improving their awareness and ability about the career planning. Methods: choosing 30 students as objects of study by recruitment, 15 of which in experimental groups and 15 of which in control groups. The experiment is a group counseling, which come to 8 times.Each activity has its corresponding subjects.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experiment, total career orientation, the self-concept and the self-confidence in experimental groups and control group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Conclusion: the group counseling has certain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career orientation in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and the level of self-concept and self-confidence.

Key words Career planning; Group Counseling;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0 引言

随着我国各级院校招生人数的持续扩大,各类毕业生数量每年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已在相当多的职业领域内出现了结构性的失业现象,就业形势显得相当严峻,许多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民众日益关注的焦点。

如此严峻的现实,一方面需要学校努力提高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其核心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另一方面则凸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要求毕业生自己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有着清晰和明确的规划以更好适应就业市场的挑战。然而,根据陈国荣,汤涛,刘雪芬等人的CGLC模式职业生涯规划中所作的研究调查表明,7.29%的毕业生确立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但是有49.84%的毕业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设计。①这一调查表明,毕业生对生涯问题认识不足,缺乏对生涯的探讨,这一现象非常普遍。技校生作为较为特殊的群体,更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觉悟和指导,许多技校甚至从未开展过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导致技校生产生了许多问题,短期内表现出茫然和彷徨,出现焦虑,缺乏学习动机等情况,许多学生以睡觉,打牌,游荡等方式消磨时光。长远来看,职业生涯规划不足将妨碍技校生毕业后工作上的成功,严重影响其未来和发展。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实验组被试为通过广告招募选取15名广东南方技师学院在校学生,通过实验前的面谈,确定他们是有比较强烈的生涯探索的愿望,能严肃认真地对待整个活动,并且承诺能够真正融入团体,与他人友好和睦地相处,愿意在团体中积极地开放自我。

本研究中的对照组的选取采用“一找一”的办法,即15名实验组成员分别从自己的班级中找一个同性别的同学,这样做保证了对照组成员在数量、性别、专业等方面与实验组的一致性。

1.2 研究工具

《生涯决定量表》:②本研究量表系以林香君(1992)依据国外Osipow,Caney&Barak,(1976)所编,及陈金定(1987)所修订的量表再行修定,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高达0.960。该量表包括四因素:自我概念、自我信心、目标制定与达成、选择与矛盾。本量表共26题,以李克特(Liket)五点量表方式作答,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采反向计分,得分为5、4、3、2、1分。得分越高者,生涯定向程度愈低。

1.3 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实验设计,实验组对实验组、控制组同时施测:《生涯决定量表》,即前测,然后对实验组实施干预,控制组不施加实验影响,实验结束后立即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后测。

2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

职业生涯团体规划具体主要应当包含三个阶段,即自我整合、环境资料探索、自我职业规划。③而技校生的特点是需要初步实现职业定位和职业探索,并以之为核心拟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认识到职业生涯发展的多种可行性,并参与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累初步的感性经验。结合二者内容进行思考,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2.1 自我整合阶段

自我整合阶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职业生涯意识唤醒,即对成员原本比较模糊的职业生涯观念进行扰动,唤醒他们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例如职业知识初步介绍、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的对比等等。第二,认识自我特质,通过自我观察以及别人眼中的自己等方面来认识自己本身具有的特质。第三,自我兴趣整合,通过职业生涯冥想以及霍兰德职业量表的测试等活动来明确兴趣。第四,价值观澄清,通过讨论故事、价值拍卖等活动让成员明白隐藏在选择和判断背后的自我价值观。

2.2 环境资料探索

该阶段的目的是帮助成员完成职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认识,因为只有有效的掌握这些资料,才能获得对相关职业更清晰的认识,才会有心理动力来完成生涯自我规划。

2.3 自我职业规划

此阶段主要完成之前对之前团体活动各个阶段自我所收集资料的整合,然后确定自我暂定生涯目标以及相应时间计划。

3 结果与讨论

3.1 实验组、控制组在生涯决定总得分及各因子后测结果比较

为了探讨实验处理后实验组、控制组的被试在生涯决定程度上是否存在差异,用曼惠特尼U检验对这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如表1,结果表明,实验组控制组后测的生涯定向总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自我概念因子和目标制定与达成因子上有显著差异。表明团体辅导可能对生涯定向某些方面的干预具有一定的效果。

3.2 实验组、控制组在生涯定向总得分后测-前测结果比较

为了探讨实验处理后实验组、控制组的被试在生涯定向总得分上是否存在差异,用曼惠特尼U检验对这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如表3所示,该实验组、控制组在实验结束后,生涯定向总得分上有显著差异。结果说明经过辅导后,实验组控制组的成员在生涯定向总得分上有显著性的差异变化。

3.3 实验组、控制组在生涯定向的各因子上后测-前测结果比较

为了探讨实验处理后实验组、控制组的被试在生涯定向各因子上是否存在差异,用曼惠特尼U检验对这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

如表4,第一,该实验组控制组在自我概念上有高显著差异,实验干预产生效果。第二,该实验组控制组在自我信心上有显著差异,实验干预产生效果。即经过团体辅导后,实验组的自我概念因子、自我信心因子有显著变化。

3.4 实验组在生涯定向总得分及各因子前测-后测结果比较

为了探讨实验处理后实验组的被试在网络依赖总得分及各因子上是否存在差异,用符号平均秩(Wilcoxon)检验和边缘一致性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以看出,第一,实验组在实验结束后,生涯定向总得分有显著差异,实验干预产生效果。第二,实验组在实验结束后,实验组自我概念因子、自我信心因子上有显著差异。

以上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被试在自我概念因子、自我信心因子和生涯定向总得分上有显著改变,说明生涯定向情况经过团体辅导后有显著改善。

4 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对技校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帮助,通过系列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校生的职业生涯决定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其职业生涯规划上的自我概念因子和自我信心因子水平也有显著改善。因此,对技校生开展及时的职业生涯类团体心理辅导,是提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自我概念和自信心水平的有效途径。

韶关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YJ Y20131480)

注释

篇(8)

大学生就业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是事关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合理支配、教育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把大学生的就业彻底推向了市场。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高峰的一次次到来,大学生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为了使得体育师范类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目标实现的策略,增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自信,解决体育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研究对体育师范类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希望能够总结出一些对毕业生顺利就业有实际帮助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加以推广。

(一)研究对象。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2008级学生(在读,大三学生)共100名。其中,男生68人,女生32人;城市生源56人,农村生源44人。所选取的学生均通过实验前的面谈,确定他们是有比较强烈的生涯探索的愿望,能严肃认真地对待整个活动,并且承诺能够真正融入团体,与他人友好和睦地相处,愿意在团体中积极地开放自我。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测量法、实验法。

(三)研究工具。《大学生生涯决定量表》:本研究量表系以林香君(1992)依据国外Osipow,Caney&Barak, (1976)所编,及陈金定(1987)所修定的量表再行修定,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高达.960。该量表包括四因素:自我概念、自我信心、目标制定与达成、选择与矛盾。本量表共26题,以李克特五点量表方式作答,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采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者,生涯定向程度愈低。

一、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效果分析

(一)辅导前后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差异分析。团体辅导前后,使用《大学生生涯决定量表》学生进行测试,学生经过生涯团体辅导,对于自我的了解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分的比例明显上升,从辅导前的9.6%上升为辅导后的18.89%,上升将近2倍;而4分的比例明显下降,29.04%下降到11.43%,下降2倍多;3分的比例下降近2倍,从15.66%下降到8.73%;2分的从辅导前的38%上升到辅导后的64.44%。经检验,学生在辅导前后对自我的了解程度明显提升,说明团体辅导对增强学生的自我了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辅导前后学生自信心的差异分析。团体辅导前后,使用《大学生生涯决定量表》学生进行测试,学生经过生涯团体辅导,自信心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经过生涯团体辅导,2分的比例明显上升,从辅导前的20.97%上升为辅导后的44.44%,上升2倍多;而4分和5分的比例明显下降,分别从48.98%下降到26.67%,下降将近1半,从11.26%下降为2.39%;1分的比例略有上升,从7.83%上升到12.07%。经检验,学生在辅导前后的自信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团体辅导对自信心的增强有明显促进作用。

(三)辅导前后学生生涯目标的差异分析。团体辅导前后,使用《大学生生涯决定量表》学生进行测试,学生经过生涯团体辅导,对生涯目标的目标有显著性差异。经过生涯团体辅导,学生对生涯目标的认识存在差异。其中,1分的学生比例明显上升,从辅导前的9.07%上升为辅导后的32.11%,上升将近4倍;而4分的比例明显下降,18.17%下降到4.6%,下降将近4倍;3分的比例略有下降,从32.91%下降到25.35%;2分的辅导前后没有变化。经检验,学生在辅导前后对生涯目标的明确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涯目标的明确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辅导前后学生生涯决策能力的差异分析。团体辅导前后,使用《大学生生涯决定量表》学生进行测试,学生经过生涯团体辅导生对于生涯决策选择能力与辅导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分的学生比例辅导前后没有很大变化,比例都不高,分别占4.03%和4.17%;2分的从8.98%上升到47.39%,上升将近6倍;而3分的比例明显下降,39.85%下降到12.99%,下降将近3倍;4分的比例略有下降,从47.71%下降到35.56%。经检验,学生在辅导前后对生涯决策选择能力明显改善,说明团体辅导对学生生涯决策选择能力有所提高。

二、结论与建议

篇(9)

一、团队管理的问题现象

1、团队的共同愿景不明确

虽然泸州老窖公司有企业愿景,优选公司有未来5年发展规划,但是从大的企业、公司愿景未细化到团队晓组织的共同愿景,愿景不明确,导致团队的凝聚力不足。

2、团队的规章制度建立了,但未严格执行纪律规范

门店运营组团队的规章制度已经制定,但是在执行的时候一直未严格要求执行,看似和谐的团队氛围,仍呈现有松散的状态。

3、团队分工与协作:

门店运营部虽有工作分工,各自完成各自负责的工作,但是团队种信息需要共享,需要交叉,针对一个项目活动时,团队的协作能力不强,导致团队个性的发挥,但未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所有成员的个体优势。存在沟通障碍,协调起来较困难。

二、团队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1、打造团队文化。

发挥团队文化塑造价值和传递价值的双重作用,能够深入团队成员的内心。为及时消除团队内耗,营造一个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关心的工作分为,从而稳定工作情绪,激发工作热情。

(1)讨论理解公司企业愿景和优选公司规划:通过轻松愉悦的环境对企业愿景和公司规划进行沟通、讨论,研究公司这是愿景规划的目的和底层逻辑。

(2)确定团队文化:提炼门店运营组自己的团队文化,并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在办公室或微信群进行呈现,营造团队氛围。

2、建立团队成员归属感

协助团队成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团队的成员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方向,只有团队成员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实现自我价值,才能为组织带来更多的价值。

3、重新梳理门店运营组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通过对运营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的重新梳理确认,并确认监督执行的进度和奖惩制度,并将相关的制度对整个事业部进行,让对内对外进行监督,提升团队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4、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

篇(10)

1 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实践知识积累模型

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实践知识积累模型中,将实践知识积累分为两层:一层是个人实践知识积累;另一层是团队实践知识积累。个人实践知识积累是团队实践知识积累的基础,没有个人积累就不会有团队实践知识积累。个人实践知识积累的范围很广,包括个人教学设计、个人教学反思、个人教学叙述、个人规划、听课感想、个人论文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最后展示到网络平台上。团队积累依赖于个人实践知识积累,在开展各种团队活动时,把团队成员个人的知识扩散到团队每位成员,使团队成员每人都拥有其他团队成员的实践知识,通过将各种活动资料上传在教学实践知识管理系统上,使各个教师都可以自己学习,从而达到积累。团队积累是个人积累的提升,通过团队活动可以筛选个人实践知识的精华部分,通过分析、讨论、评价,使得教学实践知识更合理、完善、系统化。

2 个人教学实践知识积累的实现机制

在传统环境下,不论是过去的教师还是现代意义上的教师,虽然他们都能从前人文献、师徒相传、教学观摩、教学实践等活动中积累具备个性特征的教育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常常被认为是无法重复和再现,但是把这些知识通过网络平台记录下来,就可以实现重复和再现,最终达到共享,从而使整个团队都得到提高。

教学实践知识积累网络平台的设计原理是基于教师的个人工作室,教师登录后,就进入了个人工作室,进入个人实践知识积累模块,包括个人项目规划、教育博客和个人档案。

2.1 教育博客

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并且不断更新。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回溯(TrackBack)和评论(Comment)的方式来进行的。用户可以以网络日志的形式简单快捷地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日常记录,轻松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并进行丰富多彩的个性展示。博客的核心特征有五点:个人性、即时性、开放性、拿来主义和交互性。教师可以用博客来发表自己的教育反思、教学叙述、班主任日记等。

2.2 个人项目规划

网络平台中提供了个人规划模块,主要用来对规划项目的制定,包括个人成长规划、课题规划、教学规划等。个人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规划主题、规划时间段、规划任务和目标。在规划任务和目标中,要求把目标与任务写细致,按要求规定某个时间段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制定进度计划主要是确定项目的开始和完成时间日期。在完成项目规划书时,有学校组织的专家团对其审核,再审核通过后,展示在系统中。

3 团队教学实践知识积累的实现机制

3.1 协作备课

备课台是在支持个人完整的备课活动基础上,实现教师之间的协作备课。协作备课是教师通过在线编辑器直接实现的,每一次参与的修改都是在原有备课基础(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06页)上,用不同颜色的文字呈现,且保存在资源库中的历史版本。为了实现资源的主动推送功能,在协作备课模块增加了标签(tag),可以使得备课成果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应用。历史版本比较除了协同创作功能之外,还可以监控每个教师贡献的重要机制,而且在特别每条修改记录都需要说明原因,促进教师的鉴别和反思能力的提高。

3.2 视频案例分析室

教师实践知识多是隐形的知识,仅仅依靠文字的描述很难呈现,需要借助教学视频。一些学校已经意识到教学视频案例分析的优势,采取定期把教师召集在一起,观看视频录像。在观看公开课、示范课或评优课的录像过程中,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一起边看、边评、边议,面对面地相互切磋、交流研讨、反复研究他人的成功与失误,在讨论甚至争论的过程中,迫使教师多听、多想、多问和多做。

为了让教师能够应用视频案例分析功能,充分利用系统提供的各种信息技术机制,我们设计了以下的实施策略,我们称之为构建视频案例分析室。教学视频案例分析室里保存着大量优秀的视频,这些视频都是本校教师自己录制而成的。每个教学视频构成了独立的案例分析室,这些独立的案例分析室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视频播放室,视频播放室主要是用来播放视频,并且包括一些评论;教案展示室主要是展示教学设计;教师反思室,教师观看优秀视频后,对自己教学的一些反思;教师评论室,主要呈现对视频的评论信息。

3.3 协作团队

协作团队的建立是群体积累的重要方面,是学科建设依托的载体。根据立足现行的基本教师组织方式,我们将团队分为三类:自由讨论组、学科教研组、课题研究组。自由讨论组讨论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类型。学科教研组主要是讨论与教学相关的内容,课题研究组成员讨论相关的课题知识。

系统为每个团队开创了一个独立空间,团队所有的活动都将在空间内开展。为了更好的管理,团队的资源又可以基于各个活动进行整体。每个团队空间都包含不同功能模块,如公告、友情链接、活动图片、即使讨论、博客、协作备课、视频案例、交互问答、上传成果。系统设计者以一种非常灵活的方式供团队管理人员来创建个性化的团队网站,方便地管理团队事务。希望能够在虚拟的环境中创建一个个教师实践共同体,以团队模式在具体的教学研究情境中促进团体教学实践知识积累。良好的团队发展模式应该建立在合理的团队分类及丰富的活动载体之上。

4 小结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实践共同体环境,把教师推向研究的前台,可以促进教师共同体内实践知识的积累和共享,以及教师自身实践性知识的提高,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实践意义,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新途径,也使学校教学特色的建设构建了良好的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的虚拟环境。当然,教师要想完全积累自己的实践知识,就要改变传统的习惯,以新的理念和参与方式主动尝试,积极实践。

本文是浙江省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资助项目[项目编号为:2010R40405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录梅,席琴.教师实践知识:涵义、意义及其建构途径[J].教师教育,2009(10):14-16.

篇(11)

无论是企业应有的绩效考核还是有效的管控措施,都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当我们的营销团队足够大的时候,企业营销运营组织架构设置的成功与否就成为制约团队运营效率的瓶颈。

我在4月18日的博文“浅谈企业组织架构的设置与调整”中曾经将以“实现组织运营效率及效益的最大化”作为组织架构的设置与调整的准则。并且以此为标准来阐述我的“组织架构”设置理念。现在想来,这一准则对打造快速高效的营销运营组织架构仍然有效。

针对营销运营组织架构的调整,我个人认为“便于管理”、“利于执行”、“推动团结和谐”应当成为企业组织架构调整的具体准则。具体而言就是我们在组织架构的设置中要考虑直属成员数量、不同职位团队成员的权限与汇报关系等几个方面。

一、团队的规模:

沃顿商学院领导力研究项目主任伊万维滕贝格曾经指出“团队规模并不一定是人们立即考虑的问题,但它确实很重要。在职场,人们一直强调一个团队内5-6个人是最适当的,因为这个数字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无疑在告诉我们要打造高效能的营销运营团队,在组织架构的设置上就要考虑我们的直属下属应当控制在6个人,以此来提高我们的运营效率。

也许有人会对此提出质疑:如果团队足够大,我们每个层级都以六人为限,那么我们的营销团队应该设置多少的层次呢?岂不是违背了减少管理层次(领导力中有最大汇报等级不超过3的原则)。

我个人认为上面的疑问恰恰给我们指出组织机构设置过程中应当考虑的另外一个问题——团队隶属关系的设置。   二、团队隶属关系设置:

团队成员之间的隶属关系决定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汇报关系,如果我们的汇报关系过于复杂,那么他将直接影响决策执行效率。那么当团队规模得到控制或合理规划后,我们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团队成员之间的隶属关系,并将它作为组织架构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进行团队建设的时候一定注意汇报等级,以便我们在进行隶属关系设置的过程中要强调最大影响等级不超过3,以便提升运营效率。   三、团队成员的组成规划:

一群销售精英组成的营销团队并不见得是高效的团队,就如一群打前锋的团队组成的球队不一定是优秀的球队一样。在营销组织内,我们既需要冲锋陷阵的前锋,又需要务实求进的“后卫”,我们需要一个合理的团队组成架构,这在营销运营组织架构的设置中就是对“团队成员的组成规划”。

决定“团队成员的组成规划”的根本因素是由团队的作业性质所决定的,例如一线的营销团队应当具有战斗力、冲击力,我们需要的是一群具有狼性的团队成员,所以在团队规划上我们需要一群能够单独作战的团队成员,我们需要给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的独立决策权,以便保证我们的运营效率与效益;而在售后服务性的团队内,我们需要的是一群具有协作精神,具有高度产品知识结构、具有高度的忍耐力与谈判能力的温柔性且具有亲和力的团队,我们的组织架构设置将是有利团队作战的和谐性组织架构。

无论是从团队的规模、隶属关系还是组成关系进行营销运营组织架构设置,其中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团队内部的团结与和谐,团队之间的配合与竞争。团队内部形不成凝聚力就不可能具有战斗力,而团队之间没有竞争,就没有提升;我们在组织架构设计方面促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我们的组织架构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内部的竞争同时还不能够产生帮派斗争,我们需要的是团结的、和谐的、具有战斗力的营销团队。而以上三个方面关于组织架构设置所考虑的几个因素恰恰为我们指明了营销运营组织架构设置所应考虑的方向。

笔者就自己从业营销进行团队建设的经历以及一些行业内高效能团队的走访与思路梳理,深刻的认识到高效能营销组织架构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管理扁平,执行迅速;

2、 机制健全,便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