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服装发言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现代宁波服装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汲服装之乡之灵气,不断抢抓机遇,创新进取,经过二十多年特别是近十年的迅猛发展,宁波服装已从红帮裁缝的手工业作坊生产转向机械化大工业生产。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国际服装加工业的转移以及国内服装市场的繁荣,宁波服装加工业初步兴起。进入90年代,宁波服装进入辉煌的创名牌时期,崛起了一批知名的服装企业和著名品牌,如杉杉、雅戈尔、罗蒙等,形成了国内少见的服装名牌群星璀璨的局面,在中国服装工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宁波“服装大市”的美称也日益响亮。已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构建了鲜明的产业和比较优势。
宁波市服装产业的发展特点和优势
(一)产品门类趋向齐全
调查对象的家庭人口.从家庭户规模上看,3人户占49%,其次为4人户和5人户,分别约占25%和20%,2人户和1人户分别约占6%和0.36%.
从以上调查对象分析来看,失地妇女的年龄偏高,文化素质低.在失地妇女中,35-44岁的中青年妇女占多数,受教育程度有一半以上是初中文化,而且存在着年龄越高受教育水平越低的状况,10%小学文化的妇女主要集中在35-54岁后两个年龄组.
二,农民失地的具体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1,失地前后土地面积变动状况
2,土地征用方式及用途
从用途看:国家征用土地主要用以修路(31.6%)和房地产开发,而乡镇征 3,失地前后妇女收入变动
在调查中,失地后增收的人数占12.67%,而减收和持平的人数分别占43.63%和43.7%.从人均收入上来看,征地对于务农女劳动力来说并没有增加收益.
4,失地者从政府所获的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
5,失地未就业妇女主要生活来源及家庭生活状况
主要生活来源仅有一项的占总数的53%;有第二项的占总数的27%;有第三项的占总数的16%.在失地未就业妇女中,收入来源主要是:靠丈夫供养,政府救济,亲友资助,家庭服务,个体办工商,家庭养殖,借贷以及其他一些非固定收入.无论有几项收入来源,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妇女以丈夫供养为主.
小结:
第一,京郊农民的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已不断减少,相当一部分人已完全失去土地,从土地的人均占有面积来看,有76%的失地妇女只有一亩以下的土地.粮田和菜地等基本用地人均占有面积更是大幅度减少,大部分失地妇女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
第二,城市化建设用地是征地的主要原因.在土地的征用方式上国家征用占近一半,在使用上有相当一部分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修路,绿化等.但应注意保护优良农田及生态环境平衡发展.
三,当前失地妇女再就业心态
在所调查的失地妇女中,表示愿意再就业的占96%.从原因上来看,因为想增加收入愿意再就业的占有再就业意愿妇女的76%;因为家务事多不愿意再就业的占不愿再就业妇女的52.3%,不愿意再就业的妇女中45-54岁的中年妇女占一半以上.
1,愿意再就业的失地妇女的人均土地及纯收入情况
愿意再就业的妇女中没有土地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4.6%,有一亩以上的仅占12.7%;收入方面来看,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被调查人数的47.44%,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的仅有5.57%.
2,愿意再就业的失地妇女的求职心态
(1)愿意再就业妇女的择业意向
(2)选择企业性质和用工形式意向
从选择的企业性质来看,选择了公有制企业的占全部被调查妇女的53%,选择去私人企业的占8%;从用工形式希望是合同工的占70%,约有20%选择临时工.
(3)从选择就业地区意向
选择本乡镇村就业的占52%,选择本区县就业的占31%,选择在本市工作占17%.从年龄看,选择本乡镇,本区县工作的妇女多发生在后两个年龄组,16-34岁年龄组选择本市工作的较多.
(4)期望的工资收入
受教育程度和期望月收入呈正相关的关系.学历越高希望的月收入就越高.占42%的失地妇女选择500元左右的月收入,占4
1.6%的失地妇女选择千元左右的月收入.
小结:
首先,大部分失地未就业妇女有再就业意愿,希望增加收入.年龄越高学历越低的妇女越倾向于不选择就业,这与她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年龄和学历劣势有关.
其次,在选择再就业时,失地妇女就业观念较保守,但已开始趋向转变.多数妇女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如希望到公有制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妇女期望成为商业服务业的工作人员.这种观念的转变也反映了失地妇女再就业的迫切心情.多数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有所增强,如对于社会保障各项福利的期望等.
最后,失地妇女的就业期望值偏高.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妇女不希望离开本乡镇村,只想就近择业,同时月工资收入又期望要到千元左右.这对于刚刚开始步入城镇化建设的农村地区有一定难度.
四,失地妇女对未来发展的设想以及诉求社会帮助的建议
1,失地妇女对于提高自身素质的设想
调查显示,大多数妇女认为提高素质是为了有助于自己就业,因此必须学习文化知识.从期望达到的文化程度来看:期望能够高中或中专毕业占53%;期望大专毕业占29%;期望初中毕业占12%;期望大本毕业占6%.年龄偏低的女性期望取得的学历越高.
失地妇女对于通过业务培训取得技能证书方面,也存在差异.被调查人数的70%希望取得求职上岗证书,其中高年龄组妇女更多的是期望获得求职上岗证书,而低年龄组的妇女则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技能,包括电脑,外语,甚至有10%的人希望取得中级职称.
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占65.2%的人选择业余学习,占9%的人选择全日制,可见更多的失地妇女期望在业余时间来提高自身素质,但却不愿意牺牲大量的工作时间.
总之,尽管许多妇女期望提高自身素质,获得更高的学历以及相应的技能证书,但对于不同的失地妇女
而言,学费的来源以及学习的方式则有很大的差异.许多妇女尽管有学习的愿望,但因为自身及家庭的限制不能够真正走进课堂,真正花费时间和金钱来实现愿望.
2,失地妇女诉求政府及社会的建议
对政府决策的建议.各年龄组对于政府方面建议最多的是安排农转非工作,可见就业仍是摆在失地妇女面前一道最大的难题之一.在25-44岁年龄组,有相当一部分妇女有着自主创业意识,期望使用补偿金来自行创业.
对租地单位的政策建议.有55%的人希望用招工指标置换租地,有45%的人期望租地单位与乡政府合办企业吸收失地妇女就业.
对各级妇联组织的建议.有77%的人希望妇联组织能够举荐失地妇女到各行业服务部门就业,另有18%的人希望妇联组织能够安排失地妇女从事家政服务.这两方面建议尤以35-54岁两个年龄组的妇女所占比例较大.
总之,大多数失地妇女面临的主要难题就是就业,其中尤以年龄在35岁以上的失地妇女的需求最为强烈.在对于政府及社会的诉求方面,大多数失地妇女希望能够将征地与就业挂钩,在失去土地的同时能获得相应的就业岗位.
五,总结及建议
1,当前京郊失地妇女存在的几点问题
首先,城市化水平提高使郊区妇女的就业状况发生很大变化,农业不再是主业.使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郊区妇女,尤其是中年妇女在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而法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性别歧视又加重了这一趋势.其结果之一是部分妇女的贫困化.这在无业的失地妇女以及一些单身母亲中显得尤为明显.
其次,观念较保守,一时难以适应新的就业环境要求.一是依赖性较强,自主创业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失地妇女普遍依赖性较强,缺乏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及创业的积极性.二是就业期望值较高,不能切合自身实际.失地妇女普遍都不考虑自身素质和技能实际,希望找到一份收入高且离家近的工作,不愿外出就业.
再次,自身文化素质,工作技能低,就业信息不畅通.40岁以上的妇女情况更加严重,这些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一技之长,学习能力弱,加之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家务负担较重,因此年龄和技术已成为就业的最大制约因素.另外,急需有关部门有组织的对于失地妇女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活动. 最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征地补偿有限,给失地妇女带来了生活风险.从调查结果来看,一部分失地妇女未能享有任何的社会保障,大部分失地妇女仅享有一项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未能做到普及.另外,在政府征地后,给予的补偿十分有限,同时对于失地后的就业投入少,因此在补偿款花光后很有可能陷入贫困状态.
2,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031-02
1 高端服务业的性质及江苏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必要性
高端服务业的概念由深圳市政府于2007年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同时阐明高端服务业具有高的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之后便以此为据对高端服务业进行界定。我国学术界对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对高端服务业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强调高端服务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依赖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实现专业化、高效的服务;二是强调高端服务业的资本投入多、附加值高、行业覆盖面广。第一类定义侧重突出高端服务业的高科技性,忽视了产业市场特征,第二类定义侧重突出其处于价值链高端,属于“用高端解释高端”的自循环,这两类定义都不能完整、准确地概况高端服务业的含义。高端服务业并非独立于生产业和消费业而单独存在的新型产业,而是各个产业细分产业的高端企业的集合,高端服务业的概念与后两者存在交叉,前者强调服务活动中的知识技术含量,后者强调服务对象。
高端服务业的高端体现在以下性质:一是投入要素的高端性。高端服务业就生产要素进行分类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对新技术和技术创新的依赖性强;二是产业带动力强。由于高端服务业的产业覆盖范围广,并且处于价值链高端,能够为其他企业提供知识、技术、设计、信息、管理等关键性生产要素,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其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升级。因此,高端服务业通常具有显著的产业带动效应;三是需求的高端性。对高端服务业的需求应当主要来自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中的高端部分,且高端服务业也可能成为自身的客户,市场对象国际化、网络化程度高。
2011年我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43. 1%,吸收外资552亿美元,首度超过制造业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领域,意味着我国利用外资将进入到“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上表中可见,其中的高端服务业是引领经济发展方向、带动产业升级的价值链的高端,是当前服务业发展的主引擎。因此江苏必须增强处于价值链高端产业的竞争优势,以克服本省服务业现有瓶颈。近年来江苏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引发了一些社会和经济问题,高端服务业的存在和发展可以有效降低这些问题造成的不良后果,并可成为在江苏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圳市政府于2007年提出高端服务业这一概念时正处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压力之下,当前江苏服务业也面对着类似的状况,传统的服务业已基本趋于饱和,并且与江苏其他产业发展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无法对产业升级起到有效的带动作用。因此,对其他产业起到了引擎和黏合作用的高端服务业不仅对服务业本身的发展,也对江苏经济整体发展至关重要;江苏省南北发展差距巨大,在今后的几年里缩小南北差距将是江苏经济主要目标之一,而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政策措施是省内的产业转移,这必然需要高端服务业的参与来解决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2 江苏高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当前江苏服务业出现了很明显的新型特征: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渗透、融合;产业深度细分;组织形态规模化;资源及空间分布集中化;主辅分离趋利化。这些特征表明,江苏传统服务业正处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虽然2011年江苏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绝对量为20686亿元,在全国仅次于广东省,但以餐饮和零售为代表的低端服务业所占比例大,高端服务业比重较低,与发达国家高端服务业占服务业70%的比例相比较仍然有很大差距。
借鉴欧美与日韩服务业发展与变革的经验,以人均GDP 5000~6000美元为起点,在人均8000~10000美元达到发展核心阶段,整个社会中的经济能量与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社会保障、消费文化、公共建设也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若以此为标准,2008年江苏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2011年达到9545美元,江苏已经进入到了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绝佳时期。
参考江苏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恩格尔系数,江苏发展高端服务业的环境已较成熟,但是江苏现有高端服务业仍存在结构性的问题,并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使其难以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新的主要动力。
2. 1 行业覆盖面小、产业带动作用不强
江苏省服务业FDI 的不断增长,并将逐步成为外商在江苏投资的主体,并且开始主动承接香港、台湾的高端服务业产业转移,但对外资依赖性较强的江苏经济在高端服务业发展方面并未得到外资的有力支持,但投向江苏高端服务业的外资比重严重滞后,与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存在着偏差。并且无论是外资还是省内资本,投向江苏高端服务业的覆盖面窄,主要集中在以嵌入式软件开发、网络系统维护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外包业务上,虽然可以突出江苏相关专业人才优势,但与其他高端服务业相比,产业关联性差,创造价值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2. 2 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
江苏经济的发展受惠于改革的初期在市场经济体制很不完善的前提下,政府强制性进行制度变迁,在此后政府同时以管理者和独立经济人的角色存在于市场之中,可见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对公共资源的分配产生决定性影响。高端服务业的存在是对稀缺公共资源配置进行的一种帕累托改进,政府对公共资源的垄断必然会挤占民间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对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江苏省关于高端服务业的现行政策与其倡导该产业发展的态度相矛盾,限制了高端服务业的长期发展。
2. 3 本土企业实力不足
在江苏现有高端服务企业中,仍是以外资企业为主,鲜见依靠本土资本和市场发展起来的有实力的企业。对比江苏省及各市的相关产业政策可以发现,由于江苏过于追求产业GDP总量指标和增长速度指标,在产业发展方面倾向于引进和承接产业及技术转移,同时为其提供大量资金补贴和税费减免优惠条件,政府对本地企业优惠政策也多偏向承接产业的配套,这一方式的好处可以快速带来成熟的相关技术、经验并形成产业聚集,但会挤占本地企业的资源获取和发展空间,不利于本地产业主体企业的培育。因此江苏高端服务业本土企业实力不强、缺少自主品牌,尤其是在总部经济上,与浙江、广东等省份相比明显落后。
3 当前江苏高端服务业发展方向的选择
3. 1 推进高端服务业企业国际化
企业应主动参与国际竞争,采取积极的市场开放战略,融入国际服务业市场和产业分工体系。江苏高端服务业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吸引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进入,可为自身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和本地企业的培育提供必需的要素,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尤其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打破包括江苏在内的中国高端服务业发展的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瓶颈,有效缓解高端服务业人才短缺现象。
3. 2 提升本土企业市场份额
政府要给予本地高端服务业企业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且允许民间组织介入公共资源调配,建立相关公共资源公允价值市场。开放的市场不仅有利于产业发展,也可使高端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性、产业带动作用最大化。高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不同,其对于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的依赖远大于对土地的依赖,因此政府招商引资时的传统优惠政策对高端服务业的吸引力相对较小,导致政府在相关方面介入的效率不高,而开放市场可以提高资本效率。
3. 3 创新服务模式
中国高端服务业起步不久,市场消费者大多是新生活方式的尝试者、合作者与传播者,高端服务消费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市场将针对特定对象群体发掘个性化服务的模式与技术,并且把辅导与引导消费者的任务转化为柔性的服务模式。高端服务业连锁化经营可以加强人们对于高端服务品牌的认知与信任、巩固高端服务品牌的管理质量、服务对象的共享化,同时拉动高端产品与高端设计的市场渗入,有利于企业为高端产品整合营销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陈艳莹,原毅军,袁鹏. 中国高端服务业的内涵、特征与界定[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3).
[2]王廉,桂华莲,柯华林. 高端服务业经济[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徐伟金,周世锋,秦诗立. 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重点选择[J].浙江经济,2009(8).
1、天津市高尔夫的发展现状
1.1天津市高尔夫球场概况
天津高尔夫球场自1984年开始筹建,至今已经经历28个春秋。自1984年由中日合资筹建天津第一家高尔夫球场――天津国际温泉高尔夫俱乐部开始营业至今,天津已有14家高尔夫场分布于天津周边区域,高尔夫球爱好者人数超过30多万人,预测这个数字在以后的5年中将以每年超过20%的平均速度增长。尽管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天津的高尔夫球场并不算多,但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其密度名列前茅,数量也仅次于广东、海南、上海和北京。
1.2天津市高尔夫消费水平
1.2.1标准球场价位
调查结果显示:各主要球场的平均消费,按以下类别分类,记名会员262元/场;无记名会员平日318元/场,假日322元/场;会员家属平日350,假日410元/场;会员嘉宾平日548元/场,假日698元/场;访客平日824元/场,假日1096元/场。
1.2.2练习场价格
根据调查显示,各主要练习场一般分为会员卡与累计卡两种。会员卡又分为年卡、季度卡、月卡和次卡。
1.2.3其他消费
其他消费有以下几种:服装费,包括衣服、裤子、鞋子、手套等,价格一般在400元以上;球具费,包括球杆、球、球梯等,价格一般在5000元以上,甚至几万元;球童小费,100元-1000元左右;教练费,有下场陪打职业教练费和练习场职业教练费;租赁费,包括租鞋费、租杆费、租车费。
1.2.4天津市高尔夫球场会员人数及增长情况
1.3天津市高尔夫消费人群分析
1.3.1天津市高尔夫消费人群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消费者中46-60岁的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0%;其次是60岁以上的消费者,比例达到31.2%;而18-45岁和18岁以下的消费者所占比例较少,分别为15%和13.8% 需要注意的是有71.2%的消费者年龄在46岁以上。高尔夫球运动是一项优雅的体育运动,属于非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低,适合于各个年龄段的爱好者并且参与高尔夫球运动能够让自己的身心融入大自然,通过运动可以消除疲劳调节情绪平衡生活,但由于该项目目前在我国是一项高消费的运动项目,要求参与者有稳定且较高的经济收入,所以大多数(71.2%)为中老年人(46岁以上)。
1.3.2天津市高尔夫消费人群年收入水平
调查结果表明,14.4%的消费者的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下,23.3%的消费者的家庭年收入达在10~30万元之间,47.8%的消费者的家庭年收入达在30~60万元之间,有14.4%的消费者家庭年收入超过60万。高尔夫球运动有比较高的门槛,较高的经济基础,这是一项消费水平比较高的运动。
1.3.3天津市高尔夫消费者的年消费
调查结果显示,12.5%的消费者一年用于高尔夫消费的金额在2万元以下,13.7%的消费者一年用于高尔夫消费的金额在2-5万元,45%的消费者一年用于高尔夫消费的金额在5-10万元,28.8%的消费者一年用于高尔夫消费的金额在10万元以上。
1.4天津市高尔夫教练员的现状
教练员对高尔夫球入门者的培训非常重要,在高尔夫发达国家作为高尔夫教练自己的水平必须在70杆左右(18洞),除了在高尔夫学校进行相关学习外,还要通过标准化的考试才能上岗,天津的高尔夫教练上岗比较容易,有些水平100杆左右(18洞)都可,也没有统一的上岗测试。这一情况对天津高尔夫运动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目前专业教练员急缺,大部分教练都是韩国人。
2、天津市高尔夫发展中存在问题
国家产业政策限制,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2004年1号文件)《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指出:我国高尔夫球场建设将暂缓立项和审批。此项文件下达之后天津很多球场的建设予以搁浅球场建设。经营、维护成本高,目前,国内建一个18洞的标准球场,成本在1亿元以上,球场全部投资的一半多是地价。[9]另相关合作与互动行业之间缺乏规范管理,球场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天津高尔夫人才严重缺乏导致管理者和经营者缺乏做大做强高尔夫产业的意识,从而给俱乐部的经营和高尔夫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人才瓶颈限制了天津高尔夫俱乐部的发展高尔夫球项目建设。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天津高尔夫运动是伴随我国体育体制改革、顺应当今国内外竞技体育发展潮流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从整体上来讲,当前天津的高尔夫运动还处于十分初级的阶段,与国外成熟的职业高尔夫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发展中还存在着需要得到解决和深化的问题。
3.1.2高尔夫运动消费水平较高,天津市经常参加高尔夫运动的消费者以收入水平较高,闲暇时间较多为主。
3.1.3天津高尔夫运动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尚未建立起真正的职业高尔夫巡回赛体系;整体竞技水平低;高尔夫专业人才缺乏;宣传缺乏力度;赛事赞助冷淡;科研滞后等。
3.1.4天津高尔夫运动改革现状及问题的影响因素有:我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国家政府政策;体育体制因素;高尔夫的普及程度;高尔夫运动项目自身的因素。
3.2建议
在高尔夫运动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争取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建立高尔夫基金会等等,辅以高尔夫发展的需要,共同推进我国高尔夫运动的前进步伐.
突出主题鲜明,具有个性色彩的高尔夫旅游精品路线,要利用天津优良的生态环境、高档次有特色的高尔夫球场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吸引国内外的一大批高素质高收入人士来天津打球。在引进高档消费的同时充分发挥高尔夫的商务功能,以球会友,通过高尔夫球外交拓展知名度,促进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大市场。
天津高尔夫俱乐部应该引进国际化管理,吸取国际上先进的规划经验,让高尔夫球场建设的标准逐渐向国际化水平靠拢,同时还要完善球场周边的酒店、度假村、房地产的配套设施,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加快高尔夫人才培养,积极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服务有时比价格、促销等更能发挥持久的杠杆效果。
【参考文献】
[1] 郁小平 中国高尔夫球俱乐部发展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5.
[2] 付冰,周申立,等.试论中国高尔夫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33-02
高尔夫是一项时尚运动。从1984年中国大陆的第一家高尔夫球俱乐部在广东中山诞生之后。目前国内已开业的球场达500余家。著名经济学家迟福林认为,我国目前潜在的高尔夫球人口已有2000万,到2020年将会达到5000万。高尔夫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且处于发展前期,与之相应的高尔夫专业人才较少,正规专业教育机构屈指可数。尽管我国现阶段高尔夫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并不存在,但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已渐渐表现了设置高等教育高尔夫专业的必要性。
一、研究对象
以全国开展高尔夫专业方向的26所高等院校为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逻辑分析法。
三、结果分析
1.高尔夫专业学科背景
由于我国高等院校高尔夫专业的设置现状,高尔夫专业基本上属挂在工商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体育专业、林业专业等专业下面的一个培养方向。开展高尔夫球专业的院校与高尔夫球场在中国的分布基本一致,都是在华南、华东等沿海省份。26所院校共开展了44个不同的高尔夫专业方向,从专业背景分析,12个属于管理类专业,占27%,培养目标主要是俱乐部管理、草坪管理等;19个属于体育类专业,占43%,培养目标以教练员与运动员为主;61个属于园林类专业,占14%,培养目标是球场景观与设计等;其它专业占16%,包括高尔夫球场建造、球杆制作与维护等。
2.高尔夫专业学历分布
高尔夫作为体育运动项目中的一项,带动相关产业,也带动各种形式的教育,高等教育中服务性的院校尝试开展高尔夫专业的越来越多,尤其是专科类或者高职类院校居多,在调查的44个专业中,人才培养后颁发的专科学历文凭占70%,本科占23%,本科以上的占7%。由于高尔夫球属于服务性行业,对学历的要求不高,由此高尔夫专业多集中在高职高专类院校及民办院校,及其本科以上主要是名牌大学做的短期培训EMBA项目,它们主要是针对高尔夫俱乐部经理或者总裁进行市场营销、品牌经营、俱乐部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开展EMBA项目的高校则有人民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3.高尔夫专业的办学条件
调查研究表明,在开展高尔夫专业的学校中,有34%的高校拥有校内练习场,尤其是辽宁职业技术学院,拥有校内18洞标准高尔夫球场;湖南旅游职业学院拥有9洞的校内高尔夫球场。而66%的学校内没有具备练习场,他们均以各种形式与多家高尔夫俱乐部合作,拓展办学条件,寻求校企合作,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同时,部分民办院校把高尔夫技术训练的课程外包给高尔夫培训机构。
4.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尔夫人才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大部分开展高尔夫专业的院校摸着石头过河,对学生就业处在观望阶段。由此,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①校企合作办学,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聘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兼职教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由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训练场地、指导学生训练和提供实习机会及相关指导。②校校合作办学,与国外高尔夫球较为成熟的地区专业院校进行合作,资源共享,推行学生海外实习或者海外就业等培养模式。无论是那种培养模式,我国高校都在积极开展与国外优秀院校的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5.高尔夫专业人才就业状况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每年毕业的高尔夫专业人才约3000人,由于市场就业需求量较大,这个行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人才供不应求。
四、我国高等院校高尔夫专业的不足
1.高尔夫专业套用其它专业课程
高尔夫专业方向大部分挂靠在其它专业中,大部分学校首先考虑到原专业的师资力量,把原专业的课程内容移植到高尔夫专业,甚至原本属于高尔夫类的核心课程变成选修课程,造成人才培养的明确性不够。
2.高尔夫专业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缺乏
高尔夫专业配有自己教育用球的院校极少,不到一半的院校拥有校内练习场,所有课程的教授都处在一个半实践、半理论化的状态,甚至是纯理论化教育,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高校高尔夫师资力量缺乏,理论课教师都是根据高尔夫教材的理解来教学,部分教师甚至连高尔夫球杆都没有摸过;技术课程的教师几乎全部都是其它体育专项的教师,通过一些培训机构短期培训就进行教学,教学经验严重不足。
3.高尔夫专业人才资质认证不明确
除了体育院校的高尔夫专业有教练员、运动员的认证之外,其它专业背景的高尔夫专业人才没有相关的认证资质。比如:管理类背景的高尔夫专业人才就没有与管理相关的认证等级,无法正确评价其管理水平与能力。
4.高尔夫专业教材缺乏
高尔夫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根据原有专业背景内的课程与少量高尔夫相关的课程结合而成,市场上的教材基本上是技术类教材,缺少与专业相关统一的教材。
五、建议
1.提高办学条件,优化课程设置
对开展高尔夫专业的院校提出一定的教学场地、设施的要求,应当要求具有高尔夫练习场,并与学校周边的高尔夫俱乐部建立合作关系,有利于教学与就业。
高尔夫专业无论出于那个学科背景,都应当有一套规定的高尔夫课程体系,不能完全根据原有专业的课程内容来安排。并且,应在高尔夫课程的实践教学上适当地增加对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课程的设置既要能体现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也要能体现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系统教学体系不能重理论轻实践,或是重实践、轻理论,应该尽量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行业需求特点,寻找到两者之间的均衡点。
2.加强师资培养,促进教材建设
教师是教学组织的核心,高尔夫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随着设置高尔夫专业的院校不断增多,对专业教师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师资的短缺问题不是短期之内可以解决的。因此,只有依靠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有高质量的高尔夫教育水平。要鼓励教师进行专业性研究和教学改革,鼓励教师通过在高尔夫球场或俱乐部的顶岗实习等形式,提高教师对行业的认识,这些举措对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可派遣优秀的教师到国外高尔夫学院进修,学习发达国家高尔夫教学先进办学经验。
1、齿轮的装配技术要求
1.1 准备工作
齿轮装配前,认真检查各类零件尺寸是否满足公差的要求。对于较为精密的传动部件,做好误差相位记录,便于定向装配,以提高齿轮的装配精度。在装配高精度的齿轮时,齿轮的加工质量要满足要求,之后对齿轮进行定向装配。结合齿距累积误差的分布图可知,可将两齿轮累积误差的最大相位与最小相位相对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齿轮因加工误差带来的影响。装配前擦洗干净各零件,同时仔细检查齿轮是否有磨损,损坏现象。
1.2 装配技术要求
根据传动装置的用途和精度的具体要求,采用相应的装配技术,对于精度较高的传动机构来说,要确保齿轮的传动精度和装配间隙满足所需公差的要求。
(1)低速重载的齿轮要满足接触精度的要求,对于高速传动的齿轮不仅要求较高的接触精度,还应有合理的齿侧间隙,若齿侧间隙过小,会造成卡齿,加剧齿轮的磨损;若齿侧间隙过大,增大了换向空程,会对齿轮造成极大的冲击。
(2)进行齿轮装配时,确保齿面具有一定的接触面积和正确的接触部位,若接触部位不正确,则表明两啮合齿轮存在着位置误差。
2、渐开线圆柱齿轮啮合面的研究
渐开线圆柱齿轮装配时两齿轮轴向会呈现如下三种不同状态:两齿轮轴线相平,行,相交于较远一点,异面直线。装配时检验下齿轮副齿面是否有金属磨痕。例如直径φ=800mmd,齿宽b=120mm的渐开线圆柱齿轮,若圆柱齿轮内孔对其端面的垂直度大于0.025,则会使两齿轮轴线的平行度相差0.18/800mm,增大了齿宽方向的接触间隙,造成两齿不能正确接触。
2.1 渐开线圆柱齿轮正常接触
齿轮受到轻微载荷时,接触部位位于齿宽的中部,靠近分度圆的外部,齿宽约为其宽度的2倍。
2.2 渐开线圆柱齿轮异常接触
两齿轮出现同向、异向以及单向偏接触时,使得两齿轮轴线相交于一点,或是不相交、不平行而成异面直线。
解决方法:(1)在中心距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对移动的轴承座进行调整;(2)对于固定的轴承座,可通过更换轴瓦来确保两齿轮轴线的平行;(3)对于固定的滚动轴承,可通过增加或去除隔套来进行调整。
2.3 装配齿轮中心距过大或过小
解决方法:(1)在中心距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调整轴承座;
(2)对于固定的轴承座,可通过更换轴瓦来确保两齿轮轴线的平行:(3)还可以通过增加隔套的方法进行补偿调整。
2.4 渐开线圆柱齿轮游离接触
齿圈上接触区域由一边移动到另一边,造成了齿轮端面与齿轮轴线的不垂直。
解决方法:调整齿轮轴线与其端面的垂直度,直至满足条件为止。
2.5 渐开线圆柱齿轮不规则接触
齿轮齿面出现点接触或两端接触等不规则接触情况,主要是由齿面有毛刺或划伤引起的。
解决方法:去除毛刺,修磨齿轮齿面。
3、锥齿轮啮合面的研究
与渐开线圆柱齿轮一样,锥齿轮的装配也存在着锥齿轮轴线的平行、相交、异面的情况,其中两轴线异面时锥齿轮啮合情况复杂。
(1)正常接触时,接触区域位于齿宽的中部,其宽度接近齿宽的一半;从齿轮侧面观察,接触区域靠近齿轮小端;以分度圆为基准进行观察,接触区域位于小齿轮与大齿轮齿面之间。
(2)锥齿轮装配时出现高低接触的现象,比如小齿轮接触区域太高或太低,由于小齿轮轴向定位存有误差所致,或者同一齿轮一侧的接触区域高,一侧低等。
解决方法:1)沿轴线向外移动小齿轮,若造成间隙过大,可适当移动大齿轮;2)沿轴线向里移动小齿轮,若造成间隙过小,可适当移动大齿轮;3)上述两种情况无法进行调节时,调换零件或增加隔套进行调整。(3)锥齿轮装配时同向接触,即两齿轮的齿两侧同在小端接触或同在大端接触。
解决方法:1)在中心距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对移动的轴承座进行调整;2)若无法进行装配调整时,可以通过增加隔套的方法进行补偿调整。(4)锥齿轮装配时异向接触,比如接触区域靠近分度圆,造成两齿轮在齿两侧,一侧接触大,一侧接触小;小齿轮小端位于分度圆的外侧或内侧。
一、提高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必须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为企业提供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和产品开发服务。
1.产业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竞争。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国际竞争态势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武器。科技竞争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一系列重大突破,科学传播、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越来越快,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核心,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基础条件。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占领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立于不败之地。
2.提高纺织服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要把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重点抓应用研究,突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创新和集成水平,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应用前景,开发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和市场占有率的产品。走出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产业技术为重点的自主创新新路子,使我中心成为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
二、围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协助纺织服装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发。
1.坚持利用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通过我中心的协助,鼓励广大企业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原始性创新,以其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占据产业技术制高点,推动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建立引进重大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对技术引进工作的咨询和力度,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设计开发替代进口的产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协同企业从国外引进重大装备时,实施单位制定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消化吸收创新方案,明确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计划、目标和进度,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
2.加强行业领域的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按照纺织服装基础产业优先、核心和关键技术优先的原则,围绕纺织服装工业支柱产业,重点在装备与先进制造、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现代服务业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重点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技术产品核心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针对制约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组织课题项目参与全省关键领域重点招标,突破一批重点领域核心技术。
3、加强科技服务和创新平台建设。以市场化为主的运作模式,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利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纺织与服装设计检测中心等公共实验室建设。建设一批专业产业集群,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为创新服务的骨干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一批自律规范的行业协会。
三、强化中心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本开发中心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1、同企业建立共同研发机构。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的合作力度,使我中心成为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使我中心成为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平台。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服务,努力构建科技自主创新平台。
2、通过我中心的引荐,使企业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让高等学校成为纺织服装产业和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依托、技术源头和人才培养基地;突出加强与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密切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推动相关技术的汇聚与融合,开发市场急需使用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速成果转化。推动和帮助有条件的科研机构成为面向行业的创新中心。
3.给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研究开发院、科技研发中心。推动企业以资金、设备为要素,中心以人才、智力和技术为要素,通过服务、联营、参股等多种合作形式,整合优化现有资源,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
4.加快建设研发成果转化基地。重点建设符合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需要、开放性、社会化的共性产业技术创新基地,使之成为面向企业的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信息中心、产品分析检测中心。设立一批示范性大中型企业中试基地,加强企业中试基地与我中心的紧密合作,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配套的技术工艺、装备和系列新开发产品。
四、加强区域与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1、协同开展合作创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创新。帮助和支持湖北省服装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进行专利技术、核心技术、技术标准的交叉合作,组建平等的技术战略联盟。
2、帮助企业到市外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到市外和境外科技先进的地区建立研发中心或科技企业,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科技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人才、研发设计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合作,提升产品科技水平。
3、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国外服装企业来我中心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在本地实现技术化,把先进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带入中国。密切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有组织地协助我省有实力的企业与跨国公司在本省合办企业,使我省更多的企业参与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并进入它们的销售网络,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
五、培育和发展纺织服装企业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创品牌方面的战略,争抢技术制高点。
1、帮助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知识产权工作。支持和帮助开发有前景的专利实现产业化。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支柱产业、行业与企业建立专业专利数据库。加快知识产权的申报和服务人才培养,建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2、帮助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应对国际技术壁垒。让企业充分利用标准数据资源库、国外市场准入条件和技术规范信息库、标准支撑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检测平台等机构来制定标准,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建立技术贸易壁垒应对和防范机制。
3、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快发展自主品牌。为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和为驰名商标出谋划策。促进集体品牌或集体商标、原产地注册商标等地区品牌的发展。培养服装企业借鉴国际品牌成功模式及向服装行业专家顾问取经;融合自身企业特性,由品牌的定位、经营策略、运作模式、商品开发,结合人力资源以及商品生产的快速反映等,通过品牌服装、店面形象、服务质素,创建具有影响力的服装品牌,进而引领时尚潮流。
六、加大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建立人才信息库,为企业自主创新储备人才,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
1.为企业培育科研团队,发挥领军人物的作用。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培育和形成多层次的创新团队。优化专业技术学科结构,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加快培育全方位高级技术人才,优化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加强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培育自主创新意识强的企业家。
对我中心进行人才培养而言,要将适应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则要求作为人才培训的方向,一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培训教育的职业性、定向性和生产性;二要通过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如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岗位,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
一、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基本情况
(一)组织结构:全省现有市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16个(含青岛),机构名称多为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烟台、淄博、德州、枣庄、菏泽、滨州为市防雷中心(以公章为准)。多数单位完成了事业法人登记工作(德州、枣庄、莱芜除外),且均不存在公务员兼任法人代表现象。
县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105个(含青岛),机构名称除县雷电防护技术中心、县防雷中心外,还有县防雷所、县防雷检测(技术)中心、县气象科技防雷中心、县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县气象(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多种名称,较不统一规范。全省仅10个县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完成了事业法人登记,且普遍存在县局长兼任法人代表现象。
(二)业务运行:主要从事防雷检测、图纸审核、竣工验收、雷灾调查鉴定和风险评估等业务,防雷技术服务收费执行《山东省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收费标准》(鲁价费发[20xx]244号)。多数市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实质进入了当地行政审批程序(烟台、滨州除外),县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实质进入了当地行政审批程序的占65%。市级技术服务出具的防雷技术评价意见和检测报告均能及时提交给防雷行政许可部门,以确保及时准确作出许可,县级的提交率达78%。县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税务发票使用财务章与签订合同完全一致的达76%,给用户出具的检测报告使用省计量认证标识和代码的达45%。开展技术服务时与用户签订合同或委托书与实际服务次数比例如下表:
图纸审核
工程验收
防雷检测
其他服务
市级
82%
84%
71%
38%
县级
59%
65%
57%
34%
财务情况:全省15个市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中,仅有6个单位已注册到独立基本账号,其余单位收费多进入企业帐户(潍坊、临沂收费进入主管机构帐户)。县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中注册到独立账户的占40%,多数为基本帐户;未注册到独立账户的单位进行防雷技术服务收费存入气象主管机构帐户和企业帐户各占50%。
(三)存在问题:从上面数据分析得出,市、县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运行和管理上较不规范,存在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防雷减灾技术服务主题不明确。我省大部分县防雷减灾服务机构不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无从事防雷技术的专业资质,不具备开展防雷图纸审核、验收、检测、鉴定和评估等技术工作的合法主体。
2、防雷减灾技术服务体制不规范。由于县局人员少,服务项目多,部分防雷减灾技术服务人员有多重身份,存在既管理又服务收费的现象,政、事、企界面不清、职责不明。据调查,有36%的县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遭到用户或政府部门的质疑。
3、在财务管理上同样存在政、事、企不分的现象。全省仅有10个县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完成了事业法人登记工作,大部分单位没有独立的基本账户,服务收费直接进入了主管机构账户或企业账户。同时普遍存在出具收费发票财务印章与签订服务合同用章不一致的现象,引起用户质疑,影响气象部门形象。
4、县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普遍没有办理计量认证。中国气象局《关于雷电灾害防御有关问题的批复》(中气函[20xx]63号)指出: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定,防雷装置检测机构可以不进行计量认证。但我省各市级防雷装置检测机构均依法取得了计量认证,更加彰显我省防雷装置检测技术服务的严肃性。据调查,县级气象部门为用户出具的检测报告使用市级防雷检测计量认证标识和代码的达到45%,普遍存在盗用认证标识和代码的现象。
5、技术力量薄弱,难以适应防灾减灾的需求。大部分县级防雷技术服务人员理论基础薄弱,与防雷技术服务要求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防雷装置设计图纸技术审核和竣工验收等工作,对技术人员要求更高,而目前一段时期县级气象部门难以根本解决防雷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问题。
6、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发展地方经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投资 建设部门进行政策保护,要求对一些服务性收费减免,甚至要求只服务不收费,导致县级气象部门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工作开展困难,甚至面临气象主管机构与政府部门直接冲突的问题。
7、防雷技术服务覆盖率(即图纸审核率、竣工验收率、常规检测率)偏低,还有部分县级图纸审核率几乎为零。
二、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发展发展方向探索
(一)明确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发展定位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共事业,对发展防雷减灾技术服务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弥补事业经经费不足的层面上,不能把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定位为简单的“创收”,要进行防雷减灾技术服务集约发展,就要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发展理念和定位上找准位置。要从公共气象服务的高度认识防雷减灾技术服务集约模式的发展,凸显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职能。集约化发展就要实现人员一体化、资金一体化、管理一体化,使其不仅是人力、财资源的整合,更是技术、理念的优化重组。按照政、事、企分开的原则,在成立独立法人的气象科技服务事业单位并明确科技服务机构服务主体资格的基础上,按照独立法人的气象科技服务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成立集约化经营和管理的模式,增强全行业气象服务实体的市场竞争力。
(二)集约发展的必要性
1、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和规范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气发〔20xx〕213)明确提出:要按照政事企分开的原则,建立、健全各级防雷组织机构,明确防雷行政管理、防雷技术服务和防雷市场经营等三种不同性质机构的工作职责,并严格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不得相互交叉。防雷行政管理机构和防雷技术服务机构要实现工作人员分离、银行账号分离以及印章分离。同时要求:省级和有条件的地、县级气象部门要成立防雷中心或检测所等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防雷技术服务机构,并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立独立银行账户;不具备成立独立事业法人技术服务机构条件的地、县,由上级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防雷技术服务机构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并依法开展各项防雷技术服务。
2、社会发展的需要。起步阶段的防雷工作着眼于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摒弃这种思想,树立大防雷的概念,国家对防雷工作的定位要求以社会效益为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就要求加快防雷减灾技术服务体制改革,集约发展模式更能适合社会的发展,以切实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解决目前各自为战、固步自封的问题。
3、雷电业务发展的需要。当前,防雷减灾已经列入气象基本业务范畴,雷电业务的发展要求提高科技含量,优化配置资源,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集约模式发展更能提高防雷技术服务的效率和效益,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4、今年以来,计财处、人事处给予大力支持。人事处积极协商省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局,先后为各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完成了独立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申请了机构代码;计财处多次与财政部驻济南专员办协商,已为大多数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开办了基本帐户,其余单位正在办理中。具有独立法人、独立帐户的市级雷电防护技术中心的规范,具备了市县集约发展防雷技术服务的基本条件。
三、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市县集约发展实施办法
鉴于上述原因,我处组织在外省调研、本省试点的基础上,确定以下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市县集约发展实施办法。
1、各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防雷中心)注册登记为独立事业法人单位,并通过财政部驻山东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简称“财政专员办”)批准开立基本银行账户。
2、由市气象局行文批准成立“xx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xx县(市、区)防雷所(或分中心) ”,根据原有防雷中心的注册名称,也可称“xx市防雷中心xx县(市、区)防雷所(或分中心)”,下同,取代各县(市、区)原有防雷中心的防雷技术服务职能,接受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的财务管理、技术管理、技术支持和培训。
3、已经取得独立事业法人资格并且申请到独立银行账户的县(市、区)防雷中心可以不成立防雷所(或分中心)。
4、由各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为各县级分支机构挂牌(场所最好与县气象局异地),刻章,业务章为“xx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xx县(市、区)防雷所”,财务章为“xx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xx县(市、区)防雷所财务专用章”。
5、各县级分支机构负责人和业务技术人员由中心统一聘用(各分所要有3名以上工作人员,其中至少有2名取得防雷检测资格证,要熟悉防雷图纸审核及验收,鉴定和技术评价等业务,由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考核合格后聘用)。不得聘用县局负责人和行政审批、执法人员为防雷所工作人员。同时建立完善的人员聘用、培训、管理制度。
6、各县级分支机构独立开展业务工作,接受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的技术监督、检查和指导,同时接受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受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的委托,县气象局可代为监管防雷所的日常服务质量和财务状况(由市防雷中心出具委托书)。外部法律责任(法人单位管理、资质管理、账户管理、收费许可证管理、税务管理等)统一由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承担。
7、根据银行账户管理规定,由计财处报财政专员办批准后,统一在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账户下开设各县级分支机构分账户(一般账户或专用账户);市财务核算中心为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及各县级分支机构各建立一个账套,由市财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和会计核算。
8、各县级分支机构财务管理工作按照《山东省市级雷电防护技术中心各县级分支机构财务管理办法》执行(各地市可以在本办法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
9、各县级分支机构实行独立成本核算,自负盈亏。采用“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办法开展集中会计核算。
10、各县级分支机构的税费、管理费、房屋租赁费、水电暖等办公费以及外聘人员的工资等纳入本分支机构的运营成本。
11、各县级分支机构在当地租赁的房屋、办公设施,使用水电暖、雷电预警预报、气象信息等资源,要与资源提供单位签订租赁协议。
12、各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例如,要建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工作管理制度等。
四、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市县集约发展财务管理办法
1、 为加强市雷电技术防护中心(或市防雷中心)各县级分支机构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按照集约化运行方式,进一步规范各县级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方式,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科技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气发〔20xx〕268号)和《关于印发〈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气发〔20xx〕302号)的有关精神和《山东省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管理实施办法(暂行)》(鲁气办发〔20xx〕68 号)和《山东省气象科技服务管理实施办法(暂行)》(鲁气办发〔20xx〕127号)具体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2、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各市雷电技术防护中心及各县级分支机构。
3、坚持各县级分支机构预算管理体制不变、单位理财机制不变和财务管理内部法律责任不变的原则。各县级分支机构的日常财务工作由市雷电技术防护中心委托所在县气象局代为监管,外部法律责任(法人单位管理、资质管理、账户管理、收费许可证管理、税务管理等)统一由市雷电技术防护中心承担。
4、采用“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办法开展集中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权和会计核算权相分离。所有县级分支机构经济业务要全部纳入市财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和管理。会计核算业务以外的财务管理事项仍由各县级分支机构办理。
5、各县级分支机构应配备兼职报账员1名,兼职报账员必须由本单位在职人员担任,可由各县局现有财务报账员兼任。
6、收入管理:各县级分支机构统一在市雷电技术防护中心账户下开设分账户(一般账户或专用账户,仅限防雷技术服务使用),由市财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各县级分支机构应将防雷技术服务收入及时交存到银行账户,最迟不得超过3日,严禁截留、坐收坐支。其它经营性收入不得存入该账户。
7、银行账户支出流程:对数额千元以上的款项支出,必须由各县级分支机构负责人报所在地监管负责人批准,通过办公网(特殊情况电话通知)先行报送市财务核算中心,经核实无误,按照规定报市局有关监管领导同意后才能支出。
8、原始凭证审签流程:各县级分支机构必须保证原始凭证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具体流程:各县级分支机构发生经济业务取得原始凭证经办人签字报账员稽核县级分支机构负责人审核批准所在县监管负责人审批报账员定期汇总结报市财务核算中心审定数额千元以上的支出由市局监管领导签批(各市局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有所调整)。
9、市财务核算中心负责各县级分支机构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依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的各单位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等资料。
10、各县级分支机构报账员负责按照规定将每月发生的经济业务原始凭证(收费票据和支出票据)送交市财务核算中心和监管领导审定、签批。
11、各县级分支机构出纳应严格按照现金管理和银行结算制度办理现金收付及银行结算业务,不准签发空头支票,不准向外出租出借银行账户。
12、发票管理:市财务核算中心负责收费发票的统一管理。由市财务核算中心主管会计负责到税务机关为各县级分支机构办理税控机(或税控器),各县级分支机构要严格按照税控机操作规程出据发票,不得使用其它发票。在收费过程中,不管客户是否要求开据发票,均应开据收费发票。
13、税收管理:各县级分支机构应缴纳的营业税等税种由市财务核算中心统一计缴,期末按各分支机构收入额分担。凡本年度收支有结余或其他情况被税务机关征收所得税的按其应承担的份额承担。
14、科技服务报表上报:各县级分支机构的收入支出按月计入所在县(市、区)气象科技服务报表,不得重复统计。
15、本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若与国家政策及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相冲突的从其规定。
五、推进防雷集约发展的实施步骤
以上两个办法已经过省局办公会研究审定,原则性通过。下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将召开全省市县集约发展防雷技术服务工作研讨会,各市分管副局长、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主任参加。深入研讨两个办法的有关细节问题,再进一步完善有关内容。
2.高校体育公共服务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大多数学生和居民对健身设施的满意度差,经济收入状况也会影响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参加体育活动人群的年龄段分布不均匀,部分地区缺少高校与社区之间的体育资源共享机制。
关键词: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现状;有效对策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根据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是公共服务,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应需要“政府和私人或非营利团体和组织合作,寻找问题,解决方案”。因此,通过利用公共资源参与运动生产某大学的公共服务模式,用来满足公民最基本的体育需求以及缓解体育公共服务供应,可以说是大学的工作,这项研究对高校体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2 文献综述
1.2.1 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定义。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政府改革的核心价值观,体育公共服务的意思是提品和服务的行为。本身就是以高校为主,利用现在有的体育资源的前提下在不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用来得以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公众和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总称合并称为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服务行为。
1.2.2中国学者对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研究。张立方在《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实证问题的研究》中建议:怎样有效地整合公立学校的体育资源,改善高校体育的效率的公共资源,刺激健康的投资和消费,成为了面临的学院和大学的一个新课题体育公共服务。[1]贾文彤在研究中指出,现在高校体育方面的经费来源有三种渠道:第一种渠道是来自于高校自身的直接拨款;第二种渠道是依靠社会和个人,最后一种渠道是来自于企业捐助。[2]
综上所述,中国专家学者站在了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我国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体系的现状,暴露出我国全民健身的局限性,参与健身的人数量少且分布不均等。高校体育活动发展必然会向着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方向去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河南省内高校作为调查对象,以这些学校的体育管理人员、在校大学生、校外社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在福建师范大学的电子阅览室查阅、CNKI、维普期刊网体育教学有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18篇,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为本文研究提出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2.2.2 访谈法。根据本次研究的需要,通过当面交谈、电话访谈、电子邮件等形式,向有关专家访问,了解目前高校体育服务体系的现状。
2.2.3 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共发放居民调查问卷360份,回收354份,回收率为98.3%,有效问卷347份,有效率为96.3%。本次调查的新乡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情况全部录入了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公共服务的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的定义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最基本的公共要求它,包含了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和人民的6项基本权利有高度的对应,即生命权,健康权,受教育权,工作与资产的权利和其他权利在此基础上,确认该大学体育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
健身设施的服务:基于高校为人们提供体育锻炼的场地和健身设施。
健身指导的服务: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科学健身指导工作中的作用,提高科学健身水平。
体质监测的服务:构建国民体质监测服务体系,健康监测和跟踪落实,让市民注重健康和健身。
体育活动的服务: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各种群众组织,各类健身活动的公民。[3]
由于高校学科发展的水平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地理位置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因此,从不同的地方出发,各地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学校采取适合本学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各有特色。
3.2 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
3.2.1高校体育公共服务资金渠道单一。通过研究发现,体育上的资金大多都依赖于政府拨款,而政府拨款的力度不大,单在这一项来说,大部分资金都是有学校来提供资金保障,通过赞助、市场化模式来筹集的资金很少,由此看出资金投入力度跟不上导致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不能高校有力的进行。
3.2.2经济收入状况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制约。高校体育馆首先满足学生的锻炼需要,然后才会对居民开放,随着大学的扩张,学生的逐渐增多在高峰阶段甚至很难满足学生自身的锻炼需要,还有就是很多高校在新区离居民居住区较远,很多居民也无法体会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便利。
3.2.3 参加体育活动人群的年龄阶段分布不均匀。从年龄阶段来看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大多在25岁以下的和60岁以上的,25岁以下的社区居民在这个年龄段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段,平时课业负担重,就会通过体育锻炼去缓解压力。25―45岁的人在社会中忙于工作和家庭,在这种事业和家庭压力下就很少去参加体育锻炼。45―60岁的人家庭和事业相对趋于稳定,逐渐认识到身体锻炼的重要性,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就会慢慢增多;60 岁以上年龄段的人们由于身体正在处于下滑期,适当的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延缓身体机能的衰老。
3.2.4 缺少高校与社区之间的体育资源共享机制。在多样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内容的构建中,高校缺少与社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无法在场地和体育人才上形成资源共享,这就让高校与社区之间的资源处于一个独立的状态而无法更高效的利用起来高校和社区之间建立的有效对话沟通平台还不够成熟。
3.3 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对策
3.3.1扩大体育公共服务资金的来源。随着目前全民健身意识的提高,高校体育公共服务可以利用学校里现有的健身设施、场地、与权力,多举办一些活动,政府要鼓励高校体育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也要鼓励更多企业单位和个人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运营,来扩大资金的来源。
3.3.2创新服务机制,扩大高校体育公共服务。高校可以通过宣传,让高校附近的居民和学生知道场馆开放的时间、提供价格优惠的方式,向社会推广体育公共服务。高校应该创建新服务平台,提高场馆服务水平,实现科学管理,缩小运营成本。比如说上海的机电大学体育公共服务数字平台建设,很大程度改善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4.建议
4.1提高社会居民健身意识,通过宣传让附近的居民了解体育锻炼的好处,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定期举办适合社区居民参加的体育方面的活动,让他们从中获得乐趣从而慢慢的提高健身意识
4.2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基础设施,资金以学校为主体,政府社会为辅,政府发行的体育彩票所得资金也可用于建设高校体育公共服务。鼓励引导企业和个人的帮助,积极参与高校体育公共服务事业。(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和一些西方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的职业院校的服装教育的开蒙比较晚,到了现在也仅有几十年的时间,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一些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落后,不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依旧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授课。其次,时代在发展,但是学校的教学手段却没有进行同步,存在着很强的滞后性,这种教学方式的滞后,已经完全适应不了现在大工厂模式化的发展,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实际出发,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以促进合作教学法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一、通过合作教学法,建立订单培养机制
学校和企业进行有效的联合,以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目标,是现在服装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现象。这种合作教学法,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让学生们更好的展开服装专业的学习活动。企业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和学校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的关系,让学生们在学习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能够尽快的适应企业的工作制度和需求,在毕业之后,更快的投入到岗位建设之中。
比如说,学校可以和某某服装厂进行合作,让学生们进入工厂实习,在工厂内开设一个专门的区域,让学生们来进行实践和学习,让教师更深层次的展开教研活动,充分满足教学需求。学生们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其个人水平已经可以满足企业对于员工的需求,为企业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共赢。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学的目的性,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展开培训活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
教师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其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是刻不容缓的。现在高校的教师存在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一些教师的观点落后,理论知识老旧或者是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教学效率低下。因此,一方面学校要定期开展培训活动,邀请一些权威的专家来学校进行授课,对教师展开专业的培训活动,巩固教师的理论知识,扩充教师的知识库。另一方面,学校还要让教师定期去合作的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加强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他们了解企业的内部发展规律和操作流程,丰富自身的企业管理知识。适当的激励奖惩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学校每一个月开展教师评比大会,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行考评,最后选出一个表现最为优秀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并让其上台分享自身的经验。表现较差的或者态度十分恶劣的教师,学校就可以适当的进行惩罚,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激情,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有竞争才有动力,才能够让教师更加积极的进行学习,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服装技能
想要培养出专门对口的技能型人才,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通过研究企业对岗位的需求和标准,来进行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比如说在进行服装纸 样的环节中,这一流程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学校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服装制版、打样、零件、放缝等多方面的训练,经过精准科学的训练和反复的练习,让学生们全面的掌握这一内容,满足企业对于这一岗位的需求,才能够通过考核。这种合作教学法,以学校为基础,满足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让学生们更加有目标性的进行学习,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对课程进行适当的改革,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既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还要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结合市场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共赢。学校应该从企业的岗位需求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制定科学的制度,实现教材的开发。企业的岗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岗位工人的职业素养进行对应教学,设定一定的标准,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学习目标。在教学计划上,学校和企业可以进行共同的商讨,共同来制定,注重学生服装技能的培训,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快的进入到岗位之中,减少培训的时间。
【参考文献】
[1]吕亚持.新形势下基于闽台教育合作的福建服装专业本科再定位探索[J].艺术科技,2015,(7):7-7.
[2]郑焰英.产学研模式下高校纺织服装专业教师队伍建设[J].闽江学院学报,2015,36(4):134-140.
[3]覃蕊.产学研合作在服装专业大学生创新与实践培养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123-124.
[4]袁颖.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11,25(4):74-75.
[5]王虹.实施"双导师"制对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29-130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1(c)-011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aparscopic carbon dioxide(CO2) pneumoperitoneum on infants respiratory, and the strategies on hypercapni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oxygen. Methods 64 patients undergoing laparoscopic surgery were choosed in 2013 from 6 month to 12 month at our hospital,and group children was 34 patients,groupwas 30 patients. Recording the change of 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heart rate(HR),the saturation of pulse oxygen(SPO2),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in endexpiratory gas(PETCO2) and airway pressure at immediate intubation(T0),10 minutes after CO2 pneumoperitoneum(T1),15 minutes after CO2 pneumoperitoneum(T2),and 15 minutes after pneumoperitonneum end (T3). Results At T1 ,T2, the MAP and HR of two groups increased obviously compared with that T0 (P
[Key words] Pediatric laparoscopic operation; Oxygen state; Hypercapnia
腹腔镜手术在小儿外科领域的应用国内各级医院已经开展,但对国内基层医院而言,仍有应用纯氧吸入麻醉机进行全身麻醉,术中如无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则可能出现血氧饱合度正常的高碳酸血症的危险。该研究整群选取2013年6―12月该院收治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拟探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高氧状态下二氧化碳蓄积是否可同时存在,以及如何调控呼吸参数来确保小儿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为临床医疗应用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2013年6―12月在该院实施腹腔镜手术患者64例,其中小儿34例,成人30例,分别纳入小儿组和成人组。小儿组均为男患,年龄10~36个月,ASA I级,体重9~15 kg,其中腹股沟斜疝24例,精索鞘膜积液10例。排除标准:先天性心脏病、胸腹腔畸形,呼吸道感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者。成人组患者选择ASAI-II级、体重50~80 kg,年龄小于50岁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排除标准:有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心肺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史,肝肾功能障碍,近期有急性呼吸道感染史患者。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和(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麻醉方法
术前禁食6 h禁饮3 h,麻醉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01 mg/kg,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合度(SPO2)。麻醉诱导:咪唑安定0.0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芬太尼2 ug/kg、丙泊酚2~4 mg/kg。麻醉满意后行气管插管插入无套囊气管导管后,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吸纯氧,流量2 L/min,吸呼比1:2。麻醉维持:微量输液泵静脉输注丙泊酚2~4 mg/(kg・h),瑞芬太尼5~15 ug/(kg・h),术中根据血压和心率适当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输注速度。小儿组设置潮气量12~15 mL/kg,调节呼吸频率18~20次/min,维持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35~45 mmHg,气道压
1.3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 P
2 结果
2.1 小儿组和成人组不同时点MAP和HR的比较
与T0 比较,T1、T2 时间点MAP升高,HR增快(P
2.2 比较两组各时间点PETCO2和气道压
小儿组在T1、T2时间点的PETCO2明显高于T0时间点,且小儿组明显高于成人组(P
2.3 小儿组不同时间点的SPO2和呼气末氧分压比值
小儿组不同时点的血氧饱合度(SPO2)和呼气末氧分压(PETO2)均升高(因高浓度氧通气),见表3。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气腹导致腹压增高膈肌上移,胸内压增高肺容量减少,顺应性下降,气道压增高从而影响通气功能,管理不当可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1]。腹腔镜手术时二氧化碳气腹引起高碳酸血症的主要原因是腹膜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机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多于肺对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是吸收与排出不平衡的结果。当 PaCO2> 5.99 kPa( 45 mmHg) 时,即可发生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2]。高碳酸血症对颈动脉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有刺激作用,会使血管加压素和儿茶酚胺的释放量增加,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3]。人工气腹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通气功能的改变,二氧化碳气腹引起腹内压升高可致膈肌上抬而引起胸肺顺应性下降,气道压上升,影响肺的通气功能,导致肺泡通气量下降,使PETCO2或PaCO2明显升高[4]。二氧化碳气腹对小儿呼吸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二氧化碳内环境、肺顺应性和功能残气量等的变化,可能会使小儿在神经内分泌、呼吸和循环方面发生病理改变,增加麻醉的困难[5]。
麻醉中成人施机械呼吸是为了通气充分、循环稳定和安静平稳的手术野,一般呼吸频率多调整在10~12 次/min略低于正常的呼吸频率。腹腔镜手术中气腹后PETCO2 增高后,亦主要是调大潮气量来增加通气量。因为如此调整,只要有良好的肌松做保证,气道压很少有>20 cmH2O,PETCO2 也很容易控制在35 mmHg的水平,但小儿腹腔镜手术则不同,由于小儿解剖生理特点,二氧化碳气腹对婴幼儿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与成人不完全相同,小儿气管和支气管腔较成人相对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由于气管较细,阻力相对较成人大,即使用无套囊导管插管后气道压较成人高。气腹后腹腔内压升高,使以腹式呼吸为主的小儿膈肌抬高,胸腔容积缩小肺顺应性下降,功能残气量减少,气道压力升高[6]。同时PETCO2 亦升高,此时如调大潮气量则气道压会进一步升高,将面临气压伤、气胸等并发症的危险。同时胸内压的间接升高亦可因回心血量减少而影响循环。
该研究结果显示,气腹后MAP升高,HR增快,而在气腹结束后消失,且气腹不引起小儿SPO2下降,此结果亦与唐世龙等[7]研究相似。由于气腹后气道压升高,潮气量会相应的降低导致通气不足引起 PETCO2 升高。有报道显示[8],人工气腹引起的PETCO2升高一般通过增加肺泡通气量10%~25% 即可消除。该研究在小儿组气腹后通过适当降低潮气量,降低气道压,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增大通气量把 PETCO2和气道压都降到安全的水平,从而避免了高氧状态下发生高碳酸血症的危险。
在高流量纯氧机械呼吸中即使血氧饱合度正常亦可存在高碳酸血症,从而导致脑血管扩张、颅压增高、脑水肿、昏迷及抽搐。该研究中两组病人气腹过程中血氧饱合度各时点均在98%~100%,即使是在T1时点PETCO2小儿组明显升高时亦是100%,这是因为吸入高浓度纯氧,PETO2在该时点是410 mmHg高于正常PaO2100 mmHg,因而即使在此时点已有通气不足PETCO2(48.0±2.5)mmHg(如不调整有继续升高的趋势),血氧饱合度亦是100%,由此警示小儿腹腔镜手术中要加强呼吸管理必经连续监测PetCO2,不能以血氧饱合度代替之。
综上所述,在基层医院纯氧机械呼吸中,小儿腹腔镜手术麻醉更易发生高碳酸血症,特别是如有腹腔内二氧化碳吸收通气相对不足时,在高浓度氧气通气情况下,更应警惕血氧饱合度正常而PETCO2升高导致的高碳酸血症。
[参考文献]
[1] Miler RD. Miller’s anesthesia[M].6th ed.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hone, 2005:2299.
[2] 郑剑秋,冯继峰.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气腹对小儿呼吸循环的影响[J].微创医学, 2013,8(4):488-490.
[3] 陈晶,包文,白山.LC术中气腹压对下肢静脉压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2011,17(29):43-45.
[4] 黄伟文,梁伟新,王迎光,等.幼儿腹腔镜手术时预防高碳酸血症的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7):2097-2099.
[5] 林桂兰. 二氧化碳气腹对小儿呼吸循环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9(17):105-106.
[6] 杜怀清,许幸,宋琳琳,等.二氧化碳气腹对不同年龄腹腔镜手术小儿血液动力学及肺通气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11):863-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