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对比汇报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8 15:46: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比汇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对比汇报

篇(1)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A

会计报表是根据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定期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总结性书面文件。它是企业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是企业向外传递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而在会计实务中对会计报表分类依据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下面对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两种报表的形式进行分析。

1 汇总会计报表概述

(1)汇总会计报表的含义和作用。汇总会计报表是指上级主管部门根据所属企业各单位的会计报表和汇总单位本身的会计报表,整理、汇总编制的会计报表。汇总会计报表大部分项目可以根据所属单位上报的报表加总而得,但对于某些项目,由于需要反映某种指标的平均数或者要对系统内上下级之间结算、缴拨款项进行冲抵,不能简单地用加计总数的方法进行编制。

汇总会计报表可以分析和评价企业集团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其他变动。他能满足有关行政部门或国家对整个行业或整个集团和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解的需要;还能帮助会计报表使用者对集团及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进行了解,以助于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评价集团及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

(2)汇总会计报表的汇总范围。汇总会计报表的编制必须坚持规范性、科学合理和简明实用三个原则。汇总会计报表的编报范围主要依据企业的隶属关系来判断,只应该把汇总单位本身的会计报表与其所属企业单位的会计报表进行汇总,不应该把其附属企业单位的会计报表纳入汇总报表的汇总范围。。

(3)汇总会计报表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汇总会计报表已经难以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集团资产和经营状况。如: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大量涌现,在会计核算和反映不能及时适应的情况下,导致了报表汇总单位和汇总数字不断减少。租赁、承包和物业管理等多种经营形式不断出现,小规模的企业大量的涌现,漏统漏报的现象会发生。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不断涌现和合伙、合作企业不断增加,汇总范围迅速扩展,现有的汇总办法己经难以适应。

2 合并会计报表概述

(1)合并会计报表的含义和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集团越来越多。文中所指企业集团是经济意义上的,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具体而言,实质上,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纽带,通过企业之间兼并和投资创建,形成控股与被控股关系的企业联合体。只有混合经营型和控股管理型企业集团形成了母子公司间的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才需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就是以母公司为核心,整个企业集团为一个经济实体,根据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经过合并抵消编制的,由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及合并权益变动表组成,反映的是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情况。

合并会计报表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合并会计报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包括: 提供由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子公司的经济资源及企业集团的整体经营成果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满足企业集团管理者对被控股企业管理的需要;反映母公司股东在企业集团中占有的权益;揭示企业集团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风险。

(2)我国合并会计报的做法。我国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是要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并满足报表所有使用者的财务信息需求,也就是不仅要满足母公司股东的需求,同时还应满足债权人和少数股东的权利。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时,将少数股权以股东权益出现在合并会计报表中。根据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控制”被确定为判定合并范围的基本依据。该种做法则充分体现出了经济意义上的控制权,在其理论指导下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强调的也是经济意义上的控制权,而非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

(3)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我国的新准则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其中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利。控制具有以下特征:控制的主体是唯一的,不是两方或多方,即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提议不必征得其他方同意,就可以形成决议,付于被投资单位执行。控制的内容是另一个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和经营政策,这些财务和经营政策一般是通过表决权来决定的。控制的性质是一种权利,是一种法定权利,也可以是通过公司章程或协议!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授予的权利。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包括增加经济利益、维持经济利益。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母公司应将所有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无论子公司的规模大小、子公司向母公司转移资金能力是否受到严格限制,也不论子公司的业务性质与母公司或企业集团内其他子公司是否有显著差别,都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4)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及其问题。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第一,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虽然集中反映了企业集团的总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但却掩盖了行业性、地区性的差异。由此可以得出根据不同行业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是不符合可比性原则的,对于合并会计报表使用者是有误导性的。第二,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要反映的对象是由多个法人组成的会计实体,并不具备法人主体的法律关系,虽然可以反映集团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却无法反映出集团内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赢利和风险。

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第一,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编制采用简单权益法,对内部交易未实现利润不予调整,如果子公司是母公司的非全资子公司,且存在逆销内部交易时,少数股东权益的计算会受到影响。第二,计算合并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金额。以子公司盈余公积的抵销及冲回为例: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抵销分录时,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权益性资本投资与子公司股东权益抵消以后,还必须冲回己抵销的子公司盈余公积金。因此合并报表应反映母公司的提取额和子公司提取额中属于母公司所享有的那一部分合并利润分配表中盈余公积提取金额应依据合并净利润进行计算,而不是将母子公司各自提取的盈余公积金数额相加,子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积金不能由母公司直接支配。如果冲回已抵销的盈余公积,那么对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的反映就会过低。对权益类科目,我国对合并价差不予调整,合并会计报表只存在与子公司报表的纵向平衡关系,缺乏复杂权益法下生成的横向平衡关系。据此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在反映信息上必然带有一定局限性,也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使用效果。

3 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的比较分析

(1)会计报表的主体不同。合并会计报表的主体是企业,反映的是某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管成果,尽管这个企业的会计报表是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合并编制而成,但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受母公司的控制,只是母公司经营活动的一个部分。汇总会计报表的主体是上级主管部门,主体本身不是经营实体,报表主要反映的是由其管理下各企业总的生产经营情况。

(2)会计报表的作用不同。合并会计报表的作用是向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等会计报表使用者全面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汇总会计报表的作用主要为满足有关行政部门或国家对整个行业或整个集团和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解的需要。

(3)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不同。合并会计报表主要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汇总会计报表不仅要提供各企业的财务信息,还要提供企业生产消耗、产量、劳动工时等其他方面的信息。

(4)确定编报范围的依据不同。确定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取决于各国编制会计报表采用的理论,各国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并不完全按某一种理论,而是以某一种理论为主,同时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我国目前主要采用主体理论:即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汇总会计报表的编报范围主要是以企业隶属关系为依据,即以企业是否归其管理,凡属于下属企业则包括在汇总会计报表的编报范围之内。

(5)编制方法不同。汇总会计报表以个别会计报表为依据,主要采用分行业、分地区简单加总的方法加以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虽仍以个别会计报表为依据,但必须在抵销内部会计事项的影响后编制,它比汇总会计报表的编制要复杂。

综上所述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的编制主体相同,编制的内容、范围、作用也就相同,因此就可以将其两者对比分析,研究哪种会计报表更能带给会计报表使用者有用的会计信息,使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郭伟力,郭云,李慧丽.会计报表、财务报表和财务会计报告区别之我见[J].山东审计,2003(9).

[2]王剑秋,徐倩.多角度看财务与会计的区别[J].东方企业文化,2011(10).

[3]孟晓宇.合并会计报表的国际比较--新准则下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比较分析[J].商,2012(4).

篇(2)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3-0000-02

The Comparation of Social Insurance Data Backup Methods

Ma Hongfeng

(Songyuan City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Bureau,Songyuan138000,China)

Abstract:Data security is the core of all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how to do data backup is must face the problem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every industry and sector,social insurance industry in China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n the past two decades,the importance of data backup to departments and agencies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and take effective approach to achieving.

Keywords:Social insurance;Data backup;Way

我国的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80年代建立起来,已经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五大社会保险为主的险种,这五大保险在政策层面已经覆盖了大多数全国百姓。各地的社会保险大多建设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业务处理,社保经办机构也越来越依赖数据中心的服务支持。在各地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刚刚起步的时候,各地都在忙于政策制定、业务办理、扩大覆盖面、管理系统建设和队伍建设上,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汶川地震后,数据备份和容灾在全国各行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上,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都认识到了数据在社会保险业务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社会保险事业关系到千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每年运营着上万亿的资金,涉及到几亿人近百年的社保信息,所以无论从信息管理系统稳定和安全上、还是从政府和和社会的要求上,都必须要有极高的可靠性,都要保证在信息管理信息遭受硬件或系统故障、病毒攻击,或是地震、火灾、海啸等自然情况发生后,都能保证原有数据的安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数据有所恢复。所以说数据是整个社会保险工作的灵魂,在社会保险中处理核心地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发生意外时能够及时进行数据恢复。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若发生意外,任何方法都难以挽救,任务人都无法承担责任,后果不堪设想。

一、现在的数据备份容灾策略

随着IT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系统备份技术也是不断的提高,各应用系统的数据量也大大增长。原来一般数据采用简单的光盘、磁盘备份,现在各地根据本地的情况,选用以下一种比较流行的技术来进行备份。

(一)完全备份

每天对系统进行完全备份。包括系统应用程序和数据库。这种备份策略的好处是:当发生数据丢失的灾难时,只要用一盘磁带(或光盘),就可以恢复丢失的数据。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一是由于每天都对整个系统进行完全备份,造成备份的数据大量重复,而且这些重复的数据占用了大量的磁带空间,这对用户来说就意味着增加成本。其次,由于需要备份的数据量较大,因此备份所需的时间也就较长。

(二)增量备份

增量备份指每次备份的数据只是相当于上一次备份后增加和修改过的数据。这种备份策略的优点是节省了磁带空间,缩短了备份时间。但它的缺点在于,当灾难发生时,数据的恢复比较麻烦。另外,这种备份的可靠性也很差。

(三)差量备份

差量备份就是每次备份的数据是相对于上一次全备份之后新增加和修改过的数据。管理员先在星期天进行一次系统完全备份,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管理员再将当天所有与星期天不同的数据(新的或修改过的)备份到磁带上。差分备份策略在避免了以上两种策略的缺陷的同时,又具有了它们的所有优点。首先,它无需每天都对系统做完全备份,因此备份所需时间短,并节省了磁带空间,其次,它的灾难恢复也很方便。系统管理员只需两盘磁带,即星期一磁带与灾难发生前一天的磁带,就可以将系统恢复。

二、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要使用的备份方式

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备份理论提出了365天24×7不间断服务的异地数据容灾备份,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设备购置、软件开发和网络通信,还要有效的管理和日常维护,这些需要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理念,但是受到各地条件的限制,这种理想化的备份,一般地方都难以实现。

目前,各社保经办机构都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措施进行数据备份,尽力保证数据安全。但由于受条件所限,各地目前的数据备份措施和方法各异,有的很不安全。现将目前各地主要数据备份方式列表如下:

序号 备份

方式 简介 安全性 速度 价格 占有量

1 实时异地容灾备份 在异地建设完整的系统,并与本地主系统实时通迅,进行数据传输保证灾难发生时能迅速切换运行。 非常安全 很快 昂贵 极少城市采用

2 实时异地数据备份 在异地配置专用设备和软件,实时与本地系统通讯,进行数据备份,保证灾难发生后,数据可无间隔恢复。 很安全 很快 较贵 少数城市采用

3 磁带备份 购置专用设备,本机房备份,每天专人专车将磁带送至本市其他地方或定期送外地安全地方存储。 除城市灾难外较安全 较快 较高 一些城市采用

4 光盘或优盘等保存 购置光盘或优盘等备份,每天专人专车送至本市其他楼或外市安全地方存储。 安全性一般 很慢 便宜 很多城市采用

5 局域网备份 在本局域网其他机器上备份 在本楼故障或局域网中病毒时存在重大隐患 很慢 极便宜 县市有的采用

三、对于社会保险数据备份容灾的注意事项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上几种常见的备份方式,各有千秋,有的安全可靠,有的成本较高,各地只能采取适合本地的方式来进行备份,前提是高度重视,目标是保证安全。

(1)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的备份容灾策略。包括备份容灾方式、数据要保留的时间、采用的介质、备份的频率等。

(2)要建立备份和存取制度,明确责任。必须定期、完整、真实、准确地备份,备份频率,专人运输,异地安全保管。确定使用人员的存取权限、存取方式和审批手续。

(3)建立运输和保存制度。要保证运输和保存地点安全,备份数据资料保管地点应有防火、防热、防潮、防尘、防磁、防盗设施。

(4)建立备份人员、运输人员、保管员交接制度。

(5)建立保密制度,防止数据外漏。

篇(3)

(一)上海的“三维社会保障制度”

上海社保制度城乡一体化改革有五项思路,即:1、制度先行,之后逐步提高保障水平。2、建立独立于集体和企事业单位之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资金来源多元化、结构多层次、管理信息化、服务社会化、筹资渠道稳定可靠、资金安全平衡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3、建立健全包括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工伤在内的社会保险,鼓励开展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4、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5、实现社会保险金的社会发放,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总体来看,上海的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路径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建立制度:农村社会保障的体系要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类似,都将包括基本保险、补充保险和社会救助三个版块;但每个版块的形成层次不同,基本保险通过法律法规予以保证,补充保险的运作依靠商业保险与市场参与,社会救助则可借力于社会慈善事业。第二步是提高水平:首先是实行政府、企业与个人的三方缴费机制,扩大资金来源,保证改革资金;其次是加大征缴力度,逐步做到应缴必缴;最后完善城保、镇保与农保的转移接续,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全一体化。在这样的基本思路指导下,可以说上海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改革是一种由“基本保障”、“补充保险”和“附加保险”这三个层次组成的“三维社会保障制度”。

(二)江苏太仓的“三位一体”模式

太仓市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改革又叫“太仓实践”,该模式基本设计如下:1、采取“培训、就业、保障”三位一体。2、将城保之外的人群划分出13种参保类型,这些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参加何种保险。例如农村居民与失水渔民可参加城保或农保,被征地农民既可以选择参加城保,也可以选择参加土保或农保。

(三)广东东莞的“渐进式统一”模式

东莞市在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中没有向上海那样直接建立制度,而是采取了小步快走的“渐进式统一”方式,其基本设计如下:1、突出政府的主导地位。政府在改革中承担相当部分的资金投入责任,除市一级财政有计划、分步骤地扩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外,其他各级财政也在逐年加大对农村医保的投入力度。2、实行差别分担的多级资金筹集机制。东莞市将辖区内的28个镇按经济发展水平分为欠发达镇和非欠发达镇,欠发达镇与非欠发达镇的社会保障改革资金负担比例在市、镇、村之间有所不同,从而确保所有东莞籍的农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基本社会保障。3、循序渐进、小步快走、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4、实施有效衔接的城乡转换和并轨机制。东莞市规定,原加入农保的人一旦在城市就业,就自动转入城市职工社会保障系,其农保下的权益也相应转入;反过来,如果这部分在城市就业的东莞人失业后又回到农村,则这种档案和权益的转移也将自动发生。同时,东莞市也在着手把农村社会保障并入城市职工社会保障体系中,实行统一管理,以求减轻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压力。

成都模式与东部发达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的比较

(一)成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独特的改革背景

1、城乡二元化程度特别高。成都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改革是从2003年开始的,改革一年后,截止到2004年末中国在2004年的城市化率为41.76%,而成都的城市化率(非农人口数量/总人口数量)仅为24.99%。同期,二元对比系数成都为0.18,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为0.73,恩格尔系数的差异系数为12.2%。可见,在成都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初期,成都面临城乡发展极度不平衡,二元结构突出的状态下,这种不平衡的程度甚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特别高的二元结构要求成都的城乡一体化必须非常慎重,城乡一体是趋势,但不可操之过急,不能照搬上海的做法先将制度建立起来,只能循序渐进,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同时,由于乡镇的发展水平低,面积广,人口多,对社会保障城乡一体的资金压力也会比较大,像东莞市那样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和大量财政投入是缺乏可持续性的。2、善于抓住各项变革契机。成都在2003年确立了新的市委班子,在新市委班子的带领下,有效突破了制度瓶颈,形成了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在2008年,又抓住了耕地保护基金制度改革的好机会,有效缓解了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资金困难问题。3、主要矛盾在养老成都本地人口流出量大,可在其他省市就业,因此与就业地伴随的生育、工伤与医疗保险需求矛盾在成都本地体现得就相对较弱。但作为打工者,最终希望落地归根,因此养老保险成为诸多社会保障中最为迫切的需求,也成为成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重中之重,需要优先解决。太仓模式用培训促就业的方法在成都就可能不太适用了。

(二)成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独特的改革思路、改革方针与原则

成都推进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制度构架城乡一体,待遇标准城乡衔接,实施覆盖城乡、城乡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统筹解决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实现全民社会保障。成都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方针是“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同时坚持权力与义务相对应、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三)成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独特的改革路径

成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的改革首先采取小范围试点,实行区市县统筹,将压力和权力同时下放,有利于掌握农民参保的意愿,然后再覆盖到零保险的城镇居民。在正式推广新制度时一方面注意减轻参保人员缴费压力,另一方面注意提供缴费的灵活性,例如根据参保人员的缴费能力与缴费意愿,设置10%-50%的五个缴费档次,既提高了参保人员的积极性,又保证了新制度的资金安全。

(四)成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独特的制度内容

1、农民工的综合社保制维持全市参保农民工缴费标准不变,将其社会保险待遇扩大到包括老年补贴、住院医疗和门诊医疗、生育保险、失业补贴、工伤补偿在内的6个方面,实现了“一项缴费,六项待遇”。2、首创“耕地保护基金”补贴农民参保缴费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国首创利用“耕地保护基金”补贴农民参保缴费制度,将参保农民享有的“耕地保护基金”的90%直接用于缴纳养老保险费。这项措施丰富了成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改革的资金来源,并使农民的缴费负担降低了50%。3、社会医疗保险“三合一”在全国率先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高校毕业生基本医疗保险并轨,实现了筹资标准、参保补助与待遇水平的城乡均等。4、社会保障管理的城乡一体化首先是社会保障经管部门的城乡一体化。将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经办机构与社保局分离,并分别与原合作医疗服务中心合并成立医保局,各部门各司其职,并接受人社部门统一管理。其次是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城乡一体化。通过应用数据的集中与共享,实现了社保业务的网上经办和经办服务的“同城化”;城乡医保实现市级统筹与全域结算;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工伤保险可以一同征缴;城乡居民在社区内就可以查询社保信息和办理社保手续。

对成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建议

(一)加快经济发展,改变复式二元经济结构

复式二元经济结构是阻碍成都市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最大掣肘,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最终实现不应当只是依靠行政强力,最佳的实现方式是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均衡的自然实现,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打破二元结构是根本的解决之道。首先,要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结合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业人口的边际生产率;第二,要开发地方特色经济,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剑走偏锋,避免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体直接竞争,通过特殊化战略实现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二元化的存在,不能用环境换发展,要重视市场和政府机制的同时发挥,解决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因此引起的各种问题。

(二)保证政府支持及其可持续发展

政府的支持除体现在资金方面还可体现在政策方面。对于资金投入,要密切关注“耕地保护基金”的使用情况,避免违规挪用,同时加强对“耕地保护基金”的管理,实现基金的增值,维护政府投入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资金来源的安全性。对于政策扶持,成都各市级政府应对积极参保、投保的地区与行业给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将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作为发展与稳定的长远战略纳入发展规划。

篇(4)

通过团体辅导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技巧和社会适应性,建立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绘画创作过程促进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认知能力改善。

通过绘画艺术治疗可以提高自闭症儿童自我认识能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绘画艺术治疗促进认知能力的改善

通过绘画艺术治疗,引导自闭症儿童将被动认识逐渐转化为主动认识,从而获取丰富的感知觉经验。通过对各种材料的应用,让自闭症儿童熟悉不同材料的质感,通过鼓励自闭症儿童画形状、用泥捏物体模型等活动促进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扩大感知觉的范围;通过反复的运用这些材料让自闭症儿童记住这些感知内容。有意识地让自闭症儿童凭借各种感知觉器官的协调获取信息,进而反馈成对从形状、颜色、大小的把握,促进认知的发展。

通过绘画艺术治疗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绘画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情感体验与生活经历的最直接途径。

自闭症儿童可以运用造型艺术形式,借助符号、线条、色彩、以物代物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欢快、发泄心中的愤怒、描绘自己的梦想愿望等。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使自闭症儿童稳定情绪,对于情绪紊乱冲动的自闭症儿童我们可以通过撕纸、涂鸦等进行发泄,渐渐整合情绪。

通过绘画艺术治疗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引导自闭症儿童如何去观察、如引导自闭症儿童在探索颜色中注意观察颜色并列、聚散时所产生的变化及其特殊效果,明暗对比、虚实对比等,让自闭症儿童建立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通过观察将物体的形象记在脑海里。在画画之前再经过回忆,然后将物体画出来。从而促进记忆力的发展。引导自闭症儿童在物体的周围画上其他物体或涂抹上不同颜色等,有助于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篇(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改革开放推动下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我国城市中逐渐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自身则日益“边缘化”,其社会保障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且一些地方的实践已初见成效,但从总体上来看,针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仍处于滞后状况,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维护。因此,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工群体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农民工是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在此,农民工,是指已完全脱离或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在城镇的务工所得为主要谋生手段,但仍持有农村户口,且没有放弃农村土地经营权,兼具农民与工人双重身份的劳动者。

农民工群体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具有以下特征:1.数量庞大且增速快。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533亿人,与上年相比,农民工总量增加436万人”。同时,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如果政策不发生大的变化,农民工数量仍会以平均每年500万人左右的规模持续增加。2.身份特殊且地位尴尬。农民工离开土地甚至居住地在城镇从事着非农产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群体。同时,他们又因户籍的原因而与传统的城镇劳动者有别,被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面向城镇居民的相关制度所排斥,使其难以真正融入城镇社会。3.流动性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事着低技能和体力型的劳动,工作岗位很不稳定,频繁更换工作使得他们经常处于流动之中。

二、目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制度模式取向不明确。尽管农民工有多种参保模式,但各地在此问题上的进展很不平衡,在参保方式、参保率、具体政策上都不尽相同。拿养老保险为例,就大致有以下三种模式:以北京为代表的“仿城型”模式、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扩面型”模式和以上海为代表的“综合保险型”模式。这种制度模式的不明确一方面造成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农民工个人之间新的不公平、不平衡,同时也为未来制度的统一和完善设置了新的障碍。

2.总的参保率低。目前,农民工参加城镇各种社会保险项目并不存在制度上的歧视,虽然各地都将农民工作为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的主要对象,但农民工参保率依然偏低。

3.退保率居高不下。由于没有实行全国统筹,而且全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不健全,覆盖面窄,返乡农民养老保险关系和养老保险基金转移困难,只能选择退保。

三、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需要。

城市化和工业化问题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只有解决好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城市化和工业化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是要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则要靠农民自身,农民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具备三个条件:资金、技术和土地。虽然土地问题现在还没有解决,但它是与社会保障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只要使农民工对针对其自身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具有信心,就能化解其因失去最后的土地保障的后顾之忧,就会使他们愿意把撂荒的土地转让出去,实现土地的流转,进而形成大面积的耕地,为农业的产业化、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三个条件中主要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没有钱什么事情都办不成,而农民工外出打工就能获得工资,就能转化为资金,用这些资金购买技术和设备,经济就能启动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三农”问题得到解决,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就能加速。

2.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与效率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生产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功能弱化,同时,机械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各种职业病、养老、失业等问题都增加了农民工的就业风险和生活风险。这些风险对农民工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特别是在转型的过程中,社会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安全网,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必要手段。农民工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作为再分配手段之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应该为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长期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使城市居民可以充分享受社会保障,而农村居民却没有,只能依靠家庭和土地保障,如果农民工的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此,把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提上议程就成了必然。

3.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条件就是要追求社会的安定有序。农民工盲目、无序的流动,不仅给交通运输带来很大压力,也不利于流入地的社会管理。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各种与农民工有关的违规、违法、犯罪活动逐年增加。农民工进城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压力,现在社会保障制度供给的缺失和社会安全管理的不到位,使得这一群体成为各大城市社会治安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建立适合农民工群体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后面临的各种社会风险,维护其合法、正当的权益,让他们充分享受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缺失的原因

第一,体制上的原因。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主要原因。我国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传统的就业制度模式和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基础。户籍制度的存在不但加深了农民与城镇居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心理方面的隔阂,同时也使农民失去了在城镇就业的机会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政策仍是以城乡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为基础制定的政策。由于农民工没有城镇居民的身份,进城的农民工就被城镇劳动力就业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所排斥。

第二,经济利益方面的原因。农民工所在的单位多为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这些用人单位为追求最大利润,千方百计减少工人成本,不愿为农民工缴纳必要的社会保险费,对农民工参保态度消极,经常以各种理由拒绝,或者象征性地将身边的几个人参保来应付了事。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经济利益,置国家政策于不顾,对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用人单位对社会保险认识不足,从而违规不参保,或者通过对农民工“合理”威胁,使农民工“自愿”不参保。

第三,观念上的原因。农民工的知识欠缺,社会保障意识薄弱,对社会保障心存疑虑,担心交纳的保险金以后收不回来,不愿意参加保险;而且农民工的收入大多偏低,工作流动性大,工作地点不固定,他们不愿意参加缴费标准过高的社会保险,而更情愿将宝贵有限的现金收入寄回农村,回乡寻求土地的保障。

五、完善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1.就社会保障具体制度设计方面,应尽快健全和完善以下项目:

(1) 工伤保险制度。各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工伤保险条例》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所以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手续,并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在农民工发生工伤后,要做好工伤认定,劳动能力和工伤待遇支付工作。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发生工伤,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规定的标准支付费用。当前,要加快推动农民工比较集中、工伤风险较高的建筑行业、煤炭等采掘行业参加工伤保险。建筑施工企业同时应为从事特定高风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2) 医疗保险制度。在现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内,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强、收入水平低的特点,广泛开展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着重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问题。根据农民工的承担能力合理确定缴费率,主要由用人单位缴费,建立大病统筹基金。同时,要适当调整医疗保险的起付线,等待期,个人支付比例等方面的政策,如本人不愿或无能力在城市治疗的,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将大病医疗保险关系和资金转入农村合作医疗。

(3) 农民工救助机制。农民工在城镇缺乏生活基础,是城市中最困难的群体之一,为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应建立包括农民工特殊情形下的贫困救助、遭遇天灾人祸时的紧急救助、合法权益受损或遭遇不公待遇时的法律援助等应急救助机制。

2.要真正使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得以解决,还需要改革和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

(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户籍制度不改革,农民工就永远不能转变身份,成为城市居民,也不能享受晕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改革户籍制度,取缔其衍生出的各种附属功能,恢复户籍的治安管理和人口统计功能,进而彻底的把农民工身份变更为市民身份,使其平等地享有一切社会保障。

(2) 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立法和监督管理,完善法律体系建设。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系统的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立法,虽然近年来政府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不少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和相关文件,但是这些都是一些指导性条例、通知、决定等,效力太弱。而且各个地方制定的措施不统一,执行混乱。因此,政府必须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险的立法步伐,尽快出台统一的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方面方法律,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科学管理和健康运作提供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邓大松 刘昌平等:2007-2008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8.9

[2]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stats.省略/tifx/txbg/t20100319_40262828.htm [Z/OL].

篇(6)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动态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动态过程。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老年人社会界定标准有两个,即1956年联合国和1982年世界老龄问题大会所制定的标准:通常是指60岁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从老龄人口结构来看,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属于老年型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保障体系的基本态势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2--2000年是人口老龄化的过渡阶段;第二阶段2000----2020年是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20----2050年是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目前中国正处于老年人口和高龄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期:0~14岁人口比重逐步降低,65岁以上人口比重持续上升。2005年中国的老年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1%。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人口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71亿,占总人口的12.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13亿,占到总人口的8.3%;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4.5亿,占到总人口的32.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3.36亿,占到总人口的24.3%。这表明中国未来50年老年人口数量稳步上升。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国外比较起来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殊性。

1.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明显的“催生”痕迹。人口老龄化是个普遍规律,但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并不完全一样。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是自然发生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促使人们寿命延长、人口生育率不断降低,从而使少年儿童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这些变化是缓慢的、渐进的,不知不觉进行的。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则有明显的“催生”痕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关。

2.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准备严重不足。与人口老龄化相伴随的老龄问题可分为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与发展方面的问题。前者很大程度上是老年人问题,即日益增多的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包括基本需求和特殊需求;后者指的是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宏观方面的影响,包括对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储蓄、分配、投资以及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通常是经济起飞在先,富裕之后才迎来老龄化。

3.面临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双重压力。从某个角度说,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也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所必须付出的一种代价。既然是自我选择,可否有别的选择呢?这样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在争论。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是进一步降低生育率,减少人口,是“真正头等优先大事”,人口结构问题是次要的。另一种则表示反对,认为今天中国生育率已经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仅仅呈现的是低惯性增长,在这种态势之下,如果继续坚持以牺牲结构为代价的“数量第一”的观点,则很可能会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

4.调整人口年龄结构的余地非常有限。既然中国人口“规模压力”依然存在,因此,现行的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不宜改变。在一些超低生育水平的区域内,生育政策可以而且已经开始进行微调,但其对人口老龄化的缓冲作用十分有限。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的独生子女,进入21世纪后将陆续进入婚育期。从理论上讲,这会引起人口出生率的回升,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实际情形是新世纪新的一代,其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也自然与他们的父母辈有所不同。21世纪的育龄人群与20世纪80年代的育龄人群不太一样,少生优生已经成为他们的主流取向。

5.健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是根本出路。由于特殊国情,我们不可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但是由于我们成功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条件——劳动力资源充裕而被抚养人口比例较低,因而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发达国家在解决养老问题上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也不乏深刻的教训,我们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认真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应对老龄问题的路子。

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国际比较

1.自保公助型养老保障模式。这种制度主要实行于德、美、日等西方工业化国家。强调养老保障是个人的事,国家只能予以部分资助。这种模式的特征是:一是政府制定并通过有关立法,作为其具体实施的法律依据;二是以自我保险为主,国家资助为辅,公民个人缴纳养老保险金,企业主为雇员缴纳社会保险金,政府福利机构依法拨款和发放;三是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公民只有在履行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义务,取得享受这一制度的资格后,才能领取养老保险津贴;四是保险基金来源多元化,受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较小,并以较强的经济基础做后盾。

先说德国,养老保障的目标在于养老金应是以保障退休者(及其配偶)的生计,维持其购卖力。养老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是法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法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较大,既包括一般的年老养老金,也包括职业康复待遇、职业能力或就业能力丧失养老金及遗嘱养老金。原则上讲,所有雇员都是法定养老保险的义务参保人。法定养老保险金主要来源于雇主和雇员缴费,费率采取根据实际需要一年一定的办法。养老保险机构支付的养老金有三种:达到退休年龄的“正常养老金”、丧失就业能力的“伤病养老金”和“遗嘱养老金”。只有当投保人参加保险达到一定期限之后,才有权享受养老保险机构的服务。每个年满65岁并且参加保险至少35年的男性投保人,都有权享受正常养老金,妇女则降至60周岁。实行灵活养老金之后,男性投保人年满63周岁后,也可以享受养老金。再说美国,1935年颁布了《社会保障法》,经数次补充和修改,扩展成了一个包括老年和残障者在内的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规定:凡缴纳社会保险税的年满65岁的公民都可享受养老退休金,62~65岁退休者只能享受部分养老退休金。此外,对于参加保险的因伤残退休者和其未成年的子女、配偶也给予一定的保险费。联邦政府的养老基金是通过征收社会保障税获取的。根据《联邦社会保障法》规定,凡是参加工作的人都要按其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障税,直接从个人工资中扣除,也称为工资税。社会保障税率随着联邦平均工资的增长比例自动调整。

政府征收的社会保障税全部用于政府的社会保障项目,专款专用,节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不足就提高税率和税基,从而保证了庞大的社会保障支出。在养老保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方面,美国的社会保障税全部记人财政信托账户,首先用来满足养老保障支出的需要。

再来说说日本,养老金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退休金、伤病养老金和家属抚恤金。在现行的养老金保险制度体系中既;政府承办的公共养老金也有企业主办的企业养老金,还有个人自行投保的个人养老金储蓄。公共养老金用来保障基本的、标准的需要,难以充分满足的个别需要则由企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储蓄来满足,力求保证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稳定。公共养老金根据加入者的职业分为厚生养老金、国民养老金和共济养老金。厚生养老金保险制度建立于1942年,目前与国民养老金保险一起构成日本公共养老金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厚生养老金保险以日本政府为保险人,目前参加厚生养老金保险的人数占整个参加养老金保险人数的51.4%。国民养老金保险是根据1959年4月《国民养老金法》设立的,它是指农民、自营者和其他公共年金未包括的人员,一般要缴纳保险费。1961年4月正式制定和实行包括全体国民在内的国家养老金体制。1986年日本又将国民养老金改为向全体国民支付的基础养老金,对在国家及企事业单位供职的人则另外再实施厚生养老金制度,形成了以全体国民为对象的基础养老金制度。国民养老金保险的资金来源是政府的基础养老金拨款和被保险人的保险费。

2.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障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实行于瑞典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它是这些国家借助于财政经济政策的调节作用,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安定,缓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措施。其特征有:一是立法把养老保障作为国家福利政策的一项主要内容,并设有主管的专门法院依法监督、管理和执行。二是强调福利待遇的普通性和人权性。所有老年人可领取养老金,退休人员还可以享受与收入有关的养老金。三是养老金支出由国家财政承担,公民个人不缴纳或缴纳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四是养老保险基金一般来源于税收。 转贴于

主要说说瑞典,高福利国家,其社会保障从“摇篮到坟墓”几乎无所不包。瑞典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65岁以上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养老金。瑞典的养老金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养老金、附加养老金和部分养老金。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基本养老金,这是每个公民的社会权利。瑞典公民年满65岁即可领取全额基本养老金,年满63岁可以领取养老金的94%,而且无须缴纳任何费用,也无须经过收入情况调查,贫富一视同仁。雇工和雇员不需缴纳保险税,而雇主主要缴纳4.7%的工资税,政府负担基本养老金费用总额的55%。政府在这方面的开支来源于税收。基本养老金的数额仅供老年人在瑞典境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这也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证。附加养老金向所有退休者提供。退休者退休前工龄有长有短,原收入有高有低,因而得到的附加养老金有多有少。部分养老金是指年满60岁的人可以要求减少工作时间,并能领取因工时缩短而减少的收入补贴。

3.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障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一是实行储蓄保险基金制度,其费用只由雇主和雇员两方负担,政府不负担;其待遇由雇主、雇员缴纳的保险费和一定利息三部分组成,多为一次性支付。二是具有强制性,其主要目的是为职员提供足够的储蓄,以便在退休后或者丧失工作能力时能获得保障。

在这里主要说说新加坡,新加坡公积金实行全国统一管理。中央公积金制度于1955年7月建立,主要目的是为职员提供足够的储蓄,以便在退休后或者丧失工作能力时有所依靠。它是一项为新加坡职员而设的养老储蓄基金,是一项强制性的储蓄计划。50多年来,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全面的,可以满足人们退休、购房、医疗保健及教育等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新加坡,每个就业者都在公积金拥有户头,每月要向公积金交纳一定比例的个人工资,目前交纳的基数上限是月工资6000新元,会员年满55岁或永远离开新加坡时,就可提走全部公积金存款,存款享有与市场利率挂钩的利息。中央公积金局统一管理和使用公积金储蓄,还制定了《中央公积金法》以保护公积金会员的合法权益,规范管理、使用公积金储蓄的行为。

三、国外养老保障制度对中国的启迪

1.构建适应本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养老保障体系包括根据不同职业或不同阶层的劳动者设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公务员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其他职业者养老保险等具体项目。虽然上述各国政府不一定一次性地构建上述所有的养老保险,但在构建过程中,先后不同程度地构建了适应本国国情的完整的养老保障体系。因此,我们认为,不管各国政府构建养老保障制度的宗旨如何,但构建适应本国国情的养老保险体系则是一国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的关键。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养老福利费用对于国民经济是十分沉重的负担。例如,目前德国社会福利费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约为34.5%,如此庞大的开支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很难支撑起这样高福利的养老保险体系的。

2.正确选择养老保险金筹资模式。从上述各国政府的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不同的国家筹集养老保险资金的渠道各有千秋,但不外乎由社会保险税、单位缴费、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等形式。如何确立适合本国的养老保险需要的筹资模式,这种筹资模式是否能够体现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是各国政府在构建本国养老保障制度过程中所要处理好的一个关键问题。

篇(7)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127-0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牧业快速发展起来,导致了森林植被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得森林面积不断缩小,建筑需要的木材质量也在逐年下降,还有的地方出现公益林被毁坏的情况,一些河岸也开始坍塌,严重威胁着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只有加强对森林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才能还人民一个宜居的绿水青山。另外,林区的河流小溪还承担着净化空气质量的功能,地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1 浅析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的必然性和意义

1.1 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当前,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加快了水循环的速度,使得处于坡下的林地常常遭受洪水的侵蚀,加大水土流失的速度。另外,单位面积内的草场畜牧数量过多,加大了草场的负荷,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森林植被;近年来,随着旅游文化的开发,山区、林区、牧区逐渐成为旅游的热点。人的实践活动增加,必然会对森林植被造成损害。因此,加大森林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对此,要适度增加森林植被的覆盖面积,恢复森林植被的生态空能,从根本上减少人为活动对森林植被的破坏。

1.2 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一些典型的草场中,仍然保留着原始牧民的生活习性,牧民们逐水而居,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变化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态系统中,草场、森林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改善绿洲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对于以畜牧业为主的区域而言,森林植被的保护与恢复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把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上升到经济发展高度,才能不断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维护民族团结、保持边疆稳定的需要

我国大型的森林、草场等都处于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与畜牧业息息相关,只有经济发展稳定、生活富裕才能为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夯实基础。一方面,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依托畜牧业支撑,他们能够通过畜牧业的发展获得生存发展的资料,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建立在经济基础上,只有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才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A[1]。

2 浅析当前森林植被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在逐渐进行转型,不管是人口数量还是人口密度等都在逐年增加,然而草场的规模是一定的,这就加大草场的负荷量,导致超负荷放牧的情况出现。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一些农牧人口开始把牧区向林地转移,严重破坏了森林植被的覆盖。另外,由于放牧区域处于林下空地,随着放牧时间的增加,开始逐渐蚕食林地,严重威胁着自然森林资源。加上林木被盗现象严重,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逐渐萎缩,且林下植被的生长速度缓慢,导致部分幼苗不能存活,逐渐出现了森林结构单一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森林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2]。

3 浅析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的对策

3.1 调整畜牧结构

政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畜牧结构调整的工作,在政府的引导下,搞好牧民的定居工作,全面推进小畜牧项目,并逐渐取代大畜牧项目,要使畜牧业的发展向规模化转变。对此,政府要起带头作用,积极引导实施,加强新型放牧理念的宣传,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色青山”的伟大目标。另外,在调整畜牧业结构的同时,还需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是全面建设生态环境的必然举措,关系着子孙后代的福祉,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能够起到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的作用,具有深远的价值与意义。

3.2 加强林业保护措施

当前,我国加强林业保护的有力措施是实行封山育林,并大力推广人工造林项目,从根本上增加森林资源的覆盖面。对此,党和政府要加强森林植被保护的宣传,积极引导当地百姓植树造林,从而促进森林植被的快速增长,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破坏程度严重的森林植被。另外,针对当前突出的林木矛盾,政府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从而达到缓和林牧矛盾的根本目的。

3.3 开发建设水利设施

在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地域,可以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利设施的功能无疑是强大的:首先,在缺水季节,可以利用水利设施储蓄的水资源进行灌溉;另外,水利设施还承载着净化空气质量的功能,以改善植被生长环境为切入点,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还能够为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奠定基础[3]。

参考文献

篇(8)

作者所在单位在1999年初开始参加社会保险(不含医疗保险)的,当时单位职工总人数974人,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比例是1:1。由于国家压缩投资,对地勘单位的投入减少,离退休人员的费用只按一定比例拨款,差额由单位自筹补足,离退休费用负担过重,单位的经济状况非常差。几年的时间里,在职职工的工资是一拖再拖,最长时推迟工资发放时间达半年之久,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骨干调离频繁,地质工作的开展受到很大遏制。退休职工的退休费差额由大队分解到各二级单位,由二级单位筹足差额部分再予以发放,长时间没能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人员忧心忡忡,意见纷纷,职工队伍的稳定受到很大考验。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主管部门领导和单位领导与社会保险部门多方协商,做了大量基础工作,征得社会保险部门同意,多方筹措资金,在单位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分期缴纳离退休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一次性铺底资金,由于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尚未全面启动,单位全体职工参加了企业性质的社会保险。同样,经过多方努力,单位全体职工在2002年初参加了地方的医疗保险。至此,单位一体化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全部完成。

一、事业单位参加企业社会保险的积极作用

1.改善了单位整体经济状况

参加了社会保险,在职职工正常缴纳社会保险金,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由社会保险按企业标准支付,刚参保的1999年2月,单位每月缴纳社会保险金约5万元,社保拨付养老保险金18万元,每月资金收付差额达到13万元。极大地缓解了单位资金不足的困难,改善了单位整体的经济状况。随着社会保险基金缴纳比例和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的不断调整,到2010年6月,单位每月缴纳社会保险金约25万元,社保拨付养老保险金80万元,每月资金收付差额达到55万元(未计参加医疗保险报销的医药费部分)。

2.离退休费得到及时足额发放

参加企业的社会保险,单位的事业单位性质并没有改变,单位的离退休职工执行的还是事业单位的离退休费标准。但由于社保支付的养老待遇已经足额弥补了地勘事业离退休人员费用的拨款差额,离退休费用缺口问题得到完全解决,离退休费得到及时足额发放,一直困扰单位领导的离退休人员费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3.稳定了职工队伍,促进地质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加了社会保险,单位不用再负担离退休人员费用的拨款差额,整体经济状况的明显改善,在职职工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拖欠职21231资问题得到解决。社会保险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技术骨干等职工调离情况大大减少,职工队伍日趋稳定,促进地质工作的顺利开展。到了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地勘工作的日益重视,地勘工作投入不断增加,单位凝聚力不断提升,更是吸引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地质工作得到长足发展。

二、事业单位参加企业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1.给离退休费的发放造成一定困难

按我国现行的管理制度,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计算办法是不同的,养老金标准也有很大差别,事业单位标准远高于企业标准。事业单位参加了企业l生质的社会保险,按企业标准支付的养老待遇当然也是远低于按事业单位计发的离退休费标准的,企事业单位离退休费标准的差别,给离退休费的发放造成了很大影响。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办法是按事业标准核定离退休费标准,社会保险支付养老金高于事业标准的,执行社保支付的养老金标准,社会保险支付养老金低于事业标准的,由单位按标准予以补差。

刚刚参加社会保险的1999年上半年,离退休费没有社会化发放,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直接把养老金款项拨付单位,由单位按事业标准发放。从1999年下半开始,社保养老待遇全部社会化发放,养老金每月直接拨到个人养老金专用存折,由于社保养老待遇低于事业标准,按规定由单位按事业单位的标准予以补差,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标准由社保发放养老金和单位补差两部分组成。因为各种原因,社保部门发放标准有时不能及时核准(特别是补发养老金),单位补差的标准不能相应及时调整,给离退休费的发放造成一定困难。

2.各种矛盾接踵而至,上访时有发生

由于对离退休待遇标准理解的不一致,有相当一部分离退休人员认为社会保险增加的待遇应该享受,事业单位增加的标准也是应得的待遇,各种矛盾接踵而至。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国家宏观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企业养老金增加力度较大,事业离退休费标准的增加相对缓慢,对于社会保险增加养老金,单位补差相应减少的执行办法,分歧很大,上访事件时有发生,给单位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

篇(9)

(1)当地人工费不受人民币升值影响;

(2)材料费中,需要从中国采购的那部分费用受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比较大。土建项目的特点是大部分材料来源于项目所在地,当地材料不受人民币升值影响,而且还有可能从人民币升值中获得一定的利益。另外,由于受经济、贸易全球化潮流影响,现代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采购成本最低化,必然在全球资源市场采购物美价廉的工程材料,在这种形势下,从中国采购的工程材料所占比重很小。所以,可以说材料费基本上不受人民币升值影响。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

(3)机械折旧维修费用受人民币升值负面影响程度应该按项目现有施工设备构成状况,分新、旧设备来具体分析。对项目设备构成大部分为旧设备的状况,一般折旧费约占50%;对项目设备构成大部分为新设备的状况,一般折旧费约占80%。受人民币升值影响,要维持设备折旧水平不变,人民币升值数额即为折旧费需要提高计提的数额。相应地,对于维修费,虽然土建项目的工程和施工所用的设备可以在当地或通过第三国采购解决,但对现阶段大多数“走出去”的中国土建公司来说,压路机,推土机,水车,水泥混凝土设备,沥青拌和楼,轧石机等,考虑到价格低廉因素,大多数一般从国内购买这些土建设备以及相关配件,一般这部分费用约占机械折旧维修费用的50%,人民币升值数额即为维修费用需要额外支出的金额。所以,在维持现在的机械折旧维修费用水平不变情况下,应提高这部分报价,相当于人民币升值的比例,约占投标报价60%*35%*(50%*2%+50%*50%*2%)=0.32%。

篇(10)

一、翻译目的及信息类文本的翻译要求

翻译是一种目的性的行为和活动,这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这一理论被称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该理论认为,翻译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译文的受众,他们有着自己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对译文的预期以及交际需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必须考虑译文受众的文化背景,产出他们所能理解的并且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译文。另外,译文与原文之间仍需存在语篇之间的连贯性(inter-textual coherence),即译文忠实于原文,但忠实的程度与形式则是由译文目的或交际功能来决定。译者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是改写。相应的,对于翻译作出评价,也必须将译文的功能和目的纳入进来,而不能只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总而言之,译者在翻译时需遵循以下三原则: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其中的首要原则是目的性原则。当然,译者也应尊重原文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协调好与原文作者、客户、译文受众等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译者应该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之一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e Reiss)认为,翻译前要对翻译材料进行文本类型分类,然后根据文本类型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她将文本分为4类:1)表达类(expressive),强调文本的创造性构建和语言的美学层面,突出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2)信息类(informative),凡是旨在传递信息、知识、意见等事实的文本,皆属于信息功能文本,文本的重心在其内容和主题;3)感召类(operative),旨在通过说服文本读者或者接受者采取某种行动,从行为上对文本作出反应,其语言特点是对话式的,文本的目的在于感召;4)视听类(audio-visual),这类文本重在视觉的或者听觉的意象,如电影、广告或者音乐。

根据文本类型的划分,我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属于信息类文本,是企业为全面反映管理自身运营对利益相关方、经济、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所进行的系统的信息披露。对于信息类文本,切斯特曼(Chesterman)认为,译文应注重传递原文内容,译文的文字需通顺易懂,力求清晰明白。纽马克(Newmark)也认为,信息类文本的翻译需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和通俗易懂性。客观事实是译者要关注的,翻译时要以目的语为依归,重点放在对事实的描述上,同时应考虑到目的语中的同类文本的语言特征、语篇结构与布局以及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无需完全照搬原文,进行逐词逐句的翻译。翻译策略的选择涉及许多因素,译者在着手翻译前,需根据翻译目的、原文的内容和文本功能、译文的受众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或方法。译者在翻译信息类文本时,必须尊重原文中描述的事实,并根据翻译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改写。下面笔者将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对华为与中兴2012年CSR报告英译版中的“员工关爱”部分进行细致剖析。

二、华为与中兴2012年CSR报告中“员工关爱”部分的对比分析

(一)关于“员工关爱”部分内容的编排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华为2012可持续发展报告”(以下简称“华报”)中,“员工关爱”部分没有单独形成一个大的章节,而是归入了“实现共同发展”这一章。而在“中兴2012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简称“中报”)中,“员工关爱”则是作为单独一章,与“公司治理”、“社会公益”、“环境保护”等等部分并列。

无论是“华报”还是“中报”,在编写过程中都参照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可持续发展指南3.1版本》(G3.1)准则中的主要核心指标和要求。而为了保证报告的可靠、公正和透明,华为还聘请了外部审验机构德国莱茵T?V集团(T?V Rheinland)对报告进行审验并出具独立的审验报告,达到了GRI应用等级B+的相关要求。中兴没有经独立第三方审计,只是经过自我评估,自评达到GRI所规定的B级标准。可以说,两个公司的报告内容从整体上讲还是比较全面的。在“员工关爱”部分,两个报告所涵盖的内容也是大体相同,主要包括员工构成、员工权利、员工的职业发展、员工的薪酬与福利、员工的沟通渠道、员工的业余生活、员工的健康与安全等等。从内容编排的清晰性来看,“中报”利用二级和三级标题,比较方便英文读者阅读,具有比较鲜明的层次感。相比较而言,“华报”只采用了二级标题,且标题过多,没有进行更高一级的归类,内容略显杂乱,不太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为了增强可读性和说服力,英文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都应当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披露方式来进行观点论证或者事实说明。运用图表可以使报告更具清晰性和直观性,数据的使用和对比可以避免空洞的文字性叙述,使得报告更具说服力。同时在案例叙述时加上图片,能使报告更加生动具体。从信息的披露方式来看,“华报”的编制更符合英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要求,而在“中报”中只能看到大篇幅的文字叙述,仅采用了少数几个单一的图表进行支撑,而且几乎未见案例与图片。

(二)标题的英译

标题的翻译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到报告首先浏览的就是各级标题,以期对报告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把握。中文标题的英译,一般采用名词或者动名词结构,语言必须简洁。在“华报”和“中报”中,“员工关爱”部分的大多数标题英译是符合目的语规范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有关“员工关爱”标题的翻译。两个报告中的译文分别是“Caring for Employees”和“Employee Care”。很显然,两个译文都是从汉语直译过来的。那么这两个译文是否准确传递了原文内容,其表达是否符合目的语习惯呢?“关爱”一词在汉语中有关心、爱护的意思,两个报告的原文作者选择这个词语,目的是想体现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亲情关系,强调企业对于员工利益的关切。然而,“care for”与某人搭配在一起,其含义是“喜爱”,因此“华报”中的英译是不当的,没有准确表达原文的内容。而“中报”的译文表达是典型的“中式英语”,且具有一定歧义。比较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CSR报告,有关“员工”部分的标题一般都是“Our People”,“People”,“Employees”或者“Workplace”等非常简明扼要的表达,建议将“员工关爱”这一标题译为“Our People”。

第二,两份报告都有关于“员工多元化”/“员工多样性”的小标题,强调该企业员工的构成比较丰富,来自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以突出企业的国际化。“华报”的译文是“Workforce Diversification”,“中报”的译文是“Respect fo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Employees”。两个报告都使用了diversification一词表示“多元化”或者“多样化”。那么这个译文是否恰当呢?“Diversification”是英语动词“diversify”的衍生词,用于强调行为或者动作,且一般不与有生命的人或物搭配使用,所以此处改为“diversity”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三)“员工关爱”部分内容的英译

从“员工关爱”部分的具体内容上看,“华报”的国际化程度很高,不仅仅涉及中国员工,更多情况下是将华为的全球员工作为一个整体披露各方面的相关信息,这体现了一个跨国企业的特点,也比较符合这份全球报告的要求。而“中报”在“员工关爱”部分披露的信息,有些内容只与中国员工相关,且带有浓厚的中国国情和文化特色,因此译者在将中文的原文文本进行英译时,若不考虑译文受众的文化背景,并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其英译本将会给目的语读者带来阅读障碍。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中报”的“员工关爱”章节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内容的若干翻译问题。

例一、在“薪酬与福利”部分,报告中使用了表格,列举了中兴通讯的主要福利,原文中并没有注明是否中兴的全球员工都能享受表中的各项福利。据笔者判断,有几项应是针对中国员工的福利,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如“五大社会保险”、“劳保用品”、“工会活动费”等。在对应的英文版本中,译者也没有标注表中的福利是哪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兴员工享有的,而直接将上述三种员工福利直译成“Five social insurances”,“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s”和“Labor Union activity fee”。首先,不了解中国国情的译文读者,可能并不十分清楚“五大社会保险”具体指什么,所以不宜采取直译,而应明确列出是哪五险,即“pension benefits, health insuranc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work-related injury insurance and maternity benefits”。“劳保用品”的译文除了equipment不应该是复数外,看上去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在这里也因注意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也就是说,给员工发放“劳保用品”在中国可以称之为企业给员工提供的一项福利,而在西方国家,企业给员工提供工作用的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简称PPE)并非是一项福利,而是劳动法规中企业必须履行的职责。因此,作为一个跨国企业,是否应将“劳保用品”列入员工福利还有待商榷。另外,“工会活动费”也应该是专门针对中国员工的,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表述,建议可将此项删除。

例二、“交换空间美化大赛”用我们的双手,改造我们自己的家(译文:The space swap and decoration contest enabled the employees to make their homes more beautiful with their own hands.)可能中文读者都明白原文中“交换空间”的含义,因为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有一档贴近普通电视观众,倡导自主动手、节俭装修为理念的服务类节目,节目的名字就叫“交换空间”。而其目的语读者对译文“space swap”的理解绝对与装修毫不相干,因此为了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建议将上述句子改译为“Home Decorating Contest enabled our employees to make each others’ homes more beautiful with their own hands.”

例三、EAP团队发起了营建“有味道的厕所文化”活动。(译文:ZTE supported the EAP team to launch an activity named “constructing a pleasant toilet environment”.)上述活动是由中兴的员工心理帮助计划团队组织的,在报告中放在了“员工心理帮助计划”部分作为一个案例。不得不承认,这个活动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因为国内许多公共厕所的卫生状况确实令人堪忧,这是一个普遍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兴的EAP团队组织了这样一个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营造一个清洁卫生的如厕环境。可是当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目的语读者看到这样的活动,心里会怎么想呢?他们是否能真正理解这个活动的真正内涵呢?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厕所文化,其公共厕所普遍都是非常干净的,所以目的语读者很可能会认为,该企业员工的素质很差,在厕所的墙壁上乱涂乱画,连最基本的文明习惯、卫生习惯和社会公德都不具备,企业形象也会因此大打折扣。所以从国情和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这项活动放在英文版的CSR报告中显然是不大合适的。另外,从翻译的角度来看,“constructing a pleasant toilet environment”是典型的中式英语,会让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如果英文版中必须出现这一活动,建议改译成“keeping our toilet/bathroom clean and tidy”。Toilet是英式英语,而bathroom是美式英语,选用哪一个要看英文版的受众。

三、结论及启示

从译文的整体质量上看,“华报”要优于“中报”。“中报”的英文版过于忠实于中文原文的内容和语言形式,没有很好地遵循翻译目的论的连贯性原则,出现了很多中式英语的表达,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也不太符合英语的习惯,给英语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难。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笔者对于中国跨国公司如何做好CSR报告翻译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译者在着手翻译CSR报告前,首先需要进行文本目的分析,包括原文和译文的文本功能、文本受众、文本的时间和地点、文本传播媒介和动机,根据原文与译文文本目的的差异,结合译文的功能和受众来对报告内容进行调整,不能完全照搬原文。

第二,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了解CSR报告编写的国际标准和行文规范,同时阅读和借鉴平行文本,即用目的语撰写的CSR报告,最好是以国外著名跨国公司(如Intel,Cisco等等)的CSR报告为参照,掌握目的语CSR报告的语篇及语言特征,在翻译的时候必须符合目的语行文习惯,表达尽可能地道。

第三,对于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信息的处理,必须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通过增释、改写或其他翻译技巧,消除由于文化差异带给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障碍。

第四,中国的跨国企业也可以学习在华的跨国公司,除了全球报告之外,还可以用当地语言撰写或者翻译成当地语言的国别报告,切实履行在当地的社会责任,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尽量避免中式英语。在两个报告中都发现了一些中式英语的句子和表达中式英语产生的根源之一就是译者不太清楚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和篇章等不同层次上的差异。

第六,作为合格的译者,首先必须对英汉语言差异有非常清晰的意识和了解。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两种语言在很多情况下会出现词义不相符,包括指称意义相符但蕴含意义相异、指称意义与蕴含意义皆相异和词义空缺三种具体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切忌盲目照搬词典上的译文,而应根据上下文和文化背景采用灵活的翻译方式。在句式上,英汉两种语言也存在诸多差异。比如,英语是形合的语言,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需要用显性的形式标记来表明,而汉语属于意合的语言,强调词语之间和句子之间隐性的逻辑和意义关联。因此,汉语中流水句居多,句子之间的关系看似并列,但其中真正的逻辑关系要靠译者仔细琢磨,深入理解,从而弄清主题,晰清小句之间的关联,然后用符合英语思维的结构重新组句,选定恰当的主谓结构,突出语义中心,添加必要的形式标记,清楚地表明逻辑关系,形成较为地道的英文译文。在语篇层面,译者需要了解英汉语篇信息结构和语篇衔接手段的异同,另外还需了解同一文本类型的英汉语篇在语言特点、句子结构、语篇组织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尽量摆脱原文的束缚,译文应尽量符合目的语的语篇规范,使译文读者的阅读保持顺畅。

参考文献:

[1] Newmark,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Nord, Christi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Nord, Christine.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M].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1.

篇(11)

完善而健全的庇护所,不仅要保障受庇护妇女的基本生存条件,而且要能够向受庇护妇女提供相应的法律帮助、医疗帮助、心理帮助和技能帮助。不仅能够医治她们受伤的身体还要安抚她们受伤的心灵,帮助她们分析现状,讨论今后生活的长远计划,并让她们看到安全稳定的未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妇联、司法、民政、医院、劳动等部门共同参与、相互配合 。

一、加大反家庭暴力庇护所的宣传力度

由妇联组织在社会上广泛招募志愿者参与宣传、服务,把反家庭暴力庇护所的宗旨宣传深入到每个社区和家庭,通过在社会的广泛宣传使受家庭暴力虐待的妇女知道离开家后有个地方可以去,提高广大妇女的维权意识,鼓励受害者走出家门,以行动反抗家庭暴力。而庇护所是反家庭暴力社会救助体系中一个很好的尝试,但要让受害妇女打破沉默、得到庇护,全社会都需要参与进来,帮助反家庭暴力庇护所正常运行。

二、为家庭暴力庇护所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以帮助前来求助的受害者支付各方面的费用。

昆明市反家庭暴力庇护所没有专门的政府拨款,只是借助社会救助管理站空闲的房间来接待要求入住的人员,工作人员由原来的救助站人员兼任,食堂也是公用的。反家庭暴力庇护所在短期内如果没有政府的专门拨款,可以利用妇联的影响力,争取一些社会力量,倡议支持妇女事业的社会爱心人士和当地企业捐款,成立一个基金会,帮助更多的家庭暴力受害者。

三、在反家庭暴力庇护所建立专业工作人员小组

来反家庭暴力庇护所求助的受害者,一般都是身心俱惫,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安慰,在后续的工作中,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这些受害者还可能需要法律上的援助。因此,在条件的允许下,反家庭暴力庇护所应该招聘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此外,考虑到家庭暴力的不同特点和伤害的程度,应该建立针对家庭暴力庇护所的志愿者服务体系。比如,联系愿意免费为受害者服务的律师或其他的法律专业人士,并且与相关医院建立固定的联系为受伤者做医疗鉴定等等,要尽可能为受害者提供适当的心理抚慰、伤害处治和法律援助。

四、在反家庭暴力庇护所开展受害妇女互助小组

成立心理咨询热线、进行社区服务等途径为受害者提供生活和心理上的支持。受害者可以不必入住庇护所,也可以参加由庇护所定期举行的座谈会,大家自由交流,分享经验,互相鼓励,增强勇气与施暴者做斗争。

五、反家庭暴力庇护所应介入受害者的家庭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施暴者的不惩罚实际上就是对他们的纵容。针对昆明市反家庭暴力庇护所只对前来咨询或求助的受害妇女提供食宿、人身安全保障和心理安抚,但不干涉其家庭矛盾的做法,可适当做些调整。对前来寻妻的丈夫加强教育,对情节严重者要通知其单位、街道办事处以加强对施暴者的监督。同时,对于家庭暴力的施暴者,除了依法惩处外,也应提供心理咨询和行为矫治服务。反家庭暴力庇护所对施暴者的教育可以很严厉但又具有一定的人性化,比起公安机关的介入更有缓和的余地。比如,把这些施暴者集中起来培训,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引导他们通过正确的途径解决夫妻之间的矛盾,采用有效的化解家庭矛盾的沟通模式,真正为妇女提供帮助。

六、反家庭暴力庇护所的地址要保密

入住昆明市反家庭暴力庇护所的受害者多数都是丈夫找来,请求受伤的妻子跟他们回家。施暴者总是很轻易的就找到庇护所,这样一来,庇护所并不能切实的帮助这些受害者,因为她们的身心创伤没有痊愈,更没有想好今后的生活应该怎样,也没有好好思考将来如何处理好夫妻间的矛盾,丈夫前来寻人,为了息事宁人又不得不走,有可能回到家后会受到更严重的家庭暴力。因此,若是反家庭暴力社会救助体系的相关环节没有处理好,不但不会帮助到受害者,反而会让她们的家庭矛盾继续升级。所以,反家庭暴力庇护所的地址应该是保密的,要去庇护所的女性可以打电话给警局、社会服务部门或24小时热线寻求帮助。比如,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有约100个妇女庇护所。所有庇护所都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开放。一般都没有明显的标志和门牌,其地址和电话也是保密的。事实上,对反家庭暴力庇护所地址的保密,也就是对受害人及其隐私的保护。

总之,在积极分析各类家庭暴力的特点、防范方式、处治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学科研究,了解家庭暴力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心理特征和产生暴力的根源。比如,在各类家庭暴力案例中,把频繁发生暴力的家庭定为服务目标,定期进行回访,帮助其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防止直至杜绝再次发生家庭暴力的现象。同时,借助媒体开设电话、互联网等救助平台,形成妇女儿童受侵害问题的举报、施救信息化处理机制,配备家庭暴力方面的电话咨询、心理抚慰等一系列相关服务设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