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语文优秀课例观课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教研方面 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并在学校外派听课活动中,能够认真做好记录,撰写听课有感,回校后及时向老师们分享交流。例如利用双休日,观摩了“现代与经典阅读教学活动”后,向全体语文教师作了《做一位甚聪惠的教师》的交流;听了南国学校《赠汪伦》一课后,撰写了听课随笔《赏识教育,让课堂一切皆有可能》,并得到了原茶山镇语文教研员陈碧瑜的好评;在新课程热点课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讨与交流中,我凭借着自己的热情,肩负着学校及茶山镇领导对我的信任,三年来,我先后开展了两个课例研究,即《大自然的启示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走进童话世界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两个课例均作为开放课进行交流。《大自然的启示语文综合性学习展示会》作为茶山镇语文教学研讨面向镇全体语文教师开放,并得到了东莞市及茶山镇语文教研员的一致好评,为我校赢得了荣誉。同时,课件荣获华师教育集团课件类评比三等奖。教学论文《语文综合性学习,我痛并快乐着》在东莞市语文教研网上发表。
2、工作方面
2005——2006年度 我担任405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我在稳扎稳打的同时,创新性地开展活动。例如:我在班干选拔体制上,采用了“班干部竞选制”,并定期进行班干部技能培训;周五放学一改往日家长随便进入课室,教室纪律涣散,而是采取“门卫负责制”;即由学生干部负责,在走廊接待家长,做好签名接待工作,特别是对于个别表现好的同学,训练小干部让他们向家长汇报。这项举措得到了领导及家长的好评,同时我也在全体小学教师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并得到了广泛推广。家长会《说说心里话》让孩子们把自己嘉玛的收获,成长的烦恼,对家长的建议等在老师和家长面前进行了表白,家长们听了,有的露出了欣慰的微笑,有的留下了激动的热泪,有的则在心底暗暗地自责……在家长的大力配合下,在全体同学的努力下,我们405班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我本人获得校级“优秀班主任”。
2006——2007年度 我除继续教课505班之外,还担任了年级组长的工作。在带领全组前进的路上,我本着为老师们服务,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团队。在“嘉玛学校古诗文朗诵大赛”演出活动中,我站在全组的角度,对8个班的活动进行了统一策划,适当的安排了舞台的人文背景表演,使得舞台气氛及效果非常喜人。在家校沟通工作中,适时地开展《我心目中的好家长》《我心目中的好孩子》调查与评选活动。下学期四月份,我在宝宝出生前一天才休产假,当然在怀孕工作的日子里,我特别感谢校领导及同组老师的理解与关怀。
2007——2008年度,产假还没有结束,我就肩负起了毕业班的教学与级组管理的任务,尽管每天要一边工作,一边给嗷嗷待哺的孩子喂奶,但我并没有因此在教学与管理中有一点马虎。六年级要打翻身仗,学校给我们的压力怎能让我有一丝疏忽?我在开学伊始,就制定了详细的级组发展计划,并多次召开级组工作论坛会,学情分析会。“争创嘉玛优秀生”系列活动,我亲自策划与主持,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并达到了激励的目的。同时,师生文体活动,学科竞技活动等层出不穷。在最后的统测中,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策划并主持的“毕业生典礼暨汇报演出活动”使学生对母校的感恩,对老师的感恩,对同学的感恩表现得淋漓尽致。
2008——2009年度 我又一次接受了学校交给的艰巨任务——担任家长问题较多的401班的语文教师及四年级级组长工作。开学伊始,我就策划并召开了四年级家长会。在会上,我做了《营造和谐家校关系》的报告,报告中论述了老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家长的新型关系。同时,就了解、信任、沟通、合作等话题进行了探讨,我没有采用说教论坛的形式,而是通过截取发生在我7年教育生涯中的一个个小故事,给家长以点拨与暗示。会场内家长的回应更是格外的兴奋,掌声与微笑并存。会后,我还给家长布置了家庭作业,家长们欣然接受。
本课题为总课题包涵18个子课题,课题组是一个大的研究团队,本人是这一总课题团队的领衔主研者;各个子课题组都是一个小的研究团队,有成员5―8人,也有一个领衔的组长负责。总课题的研究团队开始有108人,后来又有所增加,大都是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也有部分成员是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的培养对象。他们都工作在区内各学校的教学第一线,我们的研究活动也覆盖到了全区的每一所学校。
本课题历经3年的研究于2014年5月19日比预期提前了半年顺利结题,取得的丰硕成果先后于2014年5月17―19日在“全国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与语文和数学名师示范教学观摩暨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研究》成果论证展评会”和2015年1月8―9日在“江苏省教学研究(第九期)课题(镇江地区)成果推广应用研讨会暨江苏省教研课题管理工作会议”上向江苏全省以及全国多省、市进行推广应用,均受到高度评价。
二、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团队教师的专业成长
1. 构建了小学语文教材中18种不同类型课文的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研发了近百篇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的精品课例。
我们构建的18种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己覆盖到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1―6年级课文的各种类型。每种类型不是停留在散文、小说、诗歌、应用文等传统文体分类的宏观层面上的“基本式”构建与应用,而是深入到语文教材中各种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的具体教学研究中,进行模式构建和课例研发。
如,诗歌类课文具体到古诗、新诗、“文包诗” 、儿童诗等不同类型的课文;散文类课文具体到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议论说理、科普小品等不同类型的课文;故事类课具体到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等不同类型的课文;说写类课文具体到口语交际、习作练笔、课外阅读活动指导等不同类型的课文;应用文类课文具体到读书笔记类、书信类、日记类、留言条类、新闻报道类、简单的研究报告类等不同类型的课文,进行有效教学的模式构建。
这些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结构模式的构建都不是在书斋里冥思苦想而来的,而是在课堂教学现场构建并通过反复践行和不断完善研发出来的。其中,研发出的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的精品课例己达近百篇。这样深入课文、深入课堂的微观领域中“基本式”的构建与应用,对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的有效教学起到了很好地指导作用。
2. 发表了数十篇课题研究的优秀论文和精品课例,出版了58万字的课题研究成果专著。
三年来,我们工作室研究团队的成员老师仅在省级及全国性刊物上就发表了数十篇课题研究的优秀论文和精品课例,出版了58万字的研究成果专著――《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关于不同类型课文的教法研究》。
专著中的18个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的构建与应用,除了以“模式构建”、“活动侧记”、“课例呈现”、“研讨纪实”、“思考探索”等栏目作全方位地展示其研究的丰硕成果外,每一个子课题还有“同行点评”和“专家论证”等栏目,选录了如崔峦、朱家珑、袁浩、于永正、高林生等全国著名教学专家、特级教师的论证和上海、广东、山东、江苏等省、市、区、校教研人员的点评。
全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和专著的出版作了高度评价。他在“序言”中指出:这样在教学现场践行的研究是一种真正的课题研究,“仅就这本著作本身而言,它就像一本活着的教育学,也像一本生长着的教学论,还像一本发展着的教学法。因此,可以说,它是实践着的教育学,教育的实践学;是实践的教学论,教学的实践论;是实践的教学法,教学的实践法。”
3. 培育了积极向上的教科研训团队的学术精神和培养了一大批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教研水平得到提高的优秀语文教师。
成尚荣先生在“序言”中称之为“体现了一种研究的方向,培育了一种研究的品质和精神,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语文教师”的“比著作本身的意义更大、也更重要”。
三、 课题研究引领团队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深刻反思
1. 创新教研活动形式,主研引领注重实效。
一是分解课题,明确分工。我们将总课题分解成如上所述的18个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的子课题,由每个子课题的研究团队各自认领其中的一个,按总课题的研究方案落实每个子课题的研究目标、时序、措施、办法等,先由小的团队各自组织自研,再组织大的团队合力攻关。
二是分步实施,各个击破。总课题研究团队根据各子课题组自研的进展情况,对初具雏型的不同类型课文基本结构模式分期分批地研讨,并在研究课的试教中力求体现。待修改完善后再组织工作室全体成员参加的专题研讨会,上课评课,评改模式。
三是总结提升,向外辐射。会后再总结提升,待基本成熟就及时向外辐射。除在每期《润州教育》的“刘友开工作室”专栏中发表外,还通过“润州教育”门户网站和个人网站、博客等网络途径向外辐射,并择优推荐到省或国家级教育期刊上发表。
如,在研究的启动阶段,我们先以“古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构建与应用”为例,先由总课题主持人刘友开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到所在点上的学校去上调研课,对学生读诗写诗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调研,然后和所在学校的子课题组老师共同研讨古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构建与应用,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待比较成熟时再举办由各子课题组成员老师和所在学校语文教研组全体老师参加的观摩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先上课听课,再由子课题主研教师介绍对此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构建的设想,然后是集体研讨,每一位课题组成员老师都要对此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构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出评议,指出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最后由本课题总主持人对本次活动作出总结,提出改进意见,为进一步不断完善的滚动研究作出指导。这就为其他各子课题组研究活动的开展开了个好头,放出了好样子。会后,各子课题组再结合本组子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开展各自的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构建与应用的再完善、再创新的研究活动。
对这样扎实的教研活动形式,成尚荣先生称之为“在教学现场建构,在教学现场践行”的、“培育了一种研究的品质和精神”、“完善了一种研究的路径”的基本结构模式。
2. 响鼓须得重槌敲,众人拾柴火焰高。
课题研究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和指导。对每个子课题的系列研究成果,我们都分别诚请一位如成尚荣、崔峦、朱家珑等全国著名的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如袁浩、高林生、卢松森、杨献荣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以及如朱纷、黄树生、赵志祥、陈建先等省、市级教科研专家以及像孔凡成、马建强等高校的教授学者或是撰写“专家论证”,或是请他们亲临研讨现场进行批评指正。
譬如,崔峦先生对古诗类课文有效教学课例与古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评论中指出:这是“小学古诗教学的可贵探索”,“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刘友开老师带领的语文名师工作窒团队总结研发的古诗教学基本式,是一种活着的生长着的古诗教学的范式,也是一种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的生长着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孩子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学写‘新古诗’是有可能的,其能力也是可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的。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悠久的优良的诗教传统,也才能在新时期新课改的母语教学中‘走下神坛’、走向学生、走进课堂,并得以‘薪火相传’和大力弘扬及不断创新”。
课题研究也离不开外地同行老师们的参与研讨。对每一个子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我们还约请市内外的教研人员和学校的教科研骨干老师进行“同行点评”,征求他们对有关“基本式”的构建及课例应用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批评指正的意见,然后进行改进完善。
3. 好花还要绿叶扶,他山之石可攻玉。
我们善意请教和征求意见正合课题研究和学术行为的本意。他们如此的倾情厚爱和“文人相亲” 则是对我和我们团队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的研究工作灌注了鼓励和鞭策的正能量。我想,这不仅仅是我和我们团队需要感谢的,而且更是大兴协作攻关的良好教研之风气所要倡导的。
专家、同行们在审读和写作评论文稿的过程中也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和团队建设工作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批评意见和改进建议。不论是赞扬还是批评,我们都正确对待。尤其是赞扬之声越多,我们越会更加保持清醒和自省的头脑。
4.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香满园。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和我们团队所构建的这些不同类型课文的基本结构模式都是基本的、初步的、原创的。但却都是可以变化的、发展的、活用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结合具体课文的特点和随老师的教情与学生的学情的变化需要进行适当改变、不断改造、继续创新的。
我们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团队建设工作也是在摸索中进行的。我们竭诚地期望能有更多的专家和同行为我们的团队建设和课题研究来指点迷津、点石成金。
5. 山重水复开新路,百尺竿头更进步。
学无止境,名师团队建设和课题研究更是没有止境。
8月2日---4日,我有幸参加了沂南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暑期培训。坐在沂南双语实验小学宽敞舒适的会议室,聆听县教研室朱老师为我们讲解如何搞好网络集体备课,学习鲁庄中心小学的集体备课经验介绍,倾听夏萍老师为我们解读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并跟随王慧老师一起走进名师,学习名师,这三天的学习是紧张的更是充实的,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我感受颇深。
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我一路走来,不知不觉已有十多个春秋,静下心来,针对本次的学习审视自己,还有太多太多的不足。在能力上,虽然自己的年龄还不算太大,可是在年轻活泼的老师面前总觉自己已年老,感觉做什么事都没那么多的精力,有时做一些事情觉得能不做就不做,总以自己年龄大自居,现在看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应在平时的教学生涯上努力积累丰富的经验,学习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方法,在教育这份沃土上发光发热。知识水平上,感觉太有限,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盆水,自己就该有一桶水”这一桶水是原来所获得的,就用这一桶水来教学生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不爱读书的我来说,原来的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我应在以后的教学中,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读有用之书。在学习中听了三节名师的课,看到那三位老师在课堂上驾御课堂的能力,游刃有余的教学方法,看到他们的课堂上充满灵性的孩子,我想在教学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好每一课,上好每一课。
总之,通过这三天的学习,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太多的不足,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做一名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2
在这炎热的暑假里,原本想好好睡上几天的我,却接到培训的电话,想到“偷偷懒”的计划泡汤了,心里很烦闷。不情愿的来报道,心里很不以为然。然而,在这几天学习中,我的态度和思想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我庆幸自己荣幸的成为“民革.新纪元XX第二期初中语文教师培训”中的一员。
在这短短的五天里,我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像一个无知少女在贪婪的吸收着知识的乳汁,使我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得到一次重大的洗礼,让我重新树立了未来的教育思路,让我明白,今后的教学必须朝着多元化教育模式去发展。
在这次培训中,我深刻地意识到,“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在积极地行动之上,而作为“领路人”的我们,要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以品质来塑造品质”,要用自身的精神品质来影响学生的精神品质;并让学生明白“发展才是硬道理,学习才是硬道理”,要用“感恩”的心来面对社会,报答家人。
在培训中,XX老师的观摩课让我深刻领悟师资的基本品质——关爱和奉献的重要性。我深感内疚,我的爱太过狭窄,太过片面。我对学生,只是“用眼”去看,没有“用心”,应该说,“用心”的程度不够。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学会用心去和学生交流,用心去感受我的学生;但,我又是自豪的,因为,我尽我的所能去帮助我的每一个学生,哪怕这帮助是微薄的!
在培训中,我感到惭愧,x老师的观摩课让我发现,我不相信我的学生——虽然,我是出自对他们的爱——我担心他们不能很好的把握重点,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在传授的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地替代了他们的发言,我把属于他们的课堂抢了过来,使他们成为了旁观者;我束缚了他们的思想却还责备他们为什么不会思考,我替代了他们思维的转动却责备他们懒惰。我在无形之中成为扼杀他们思维的凶手。想到这,我不禁大汗淋漓!庆幸,我非常庆幸,因为我及时的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因为我还来得及改正。
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首先,我要往自己的脑袋里装进更多的知识,要能够让我的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让自己的这桶水溢出来,渗到学生的杯子里。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其次,我要改变自己的常规教学,不再中规中矩,不再单一枯燥,要吸收更多的新的理念,要多元化发展,进自己所能给学生创造更宽更广的发展平台。用心去看学生、爱学生,把自己的因为课堂变成轻松、愉快地教学课堂。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转化学生。“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恩换恩”,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多思考。
第三,要相信自己的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飞翔。雄鹰的展翅飞翔来自于母鹰的逼迫,过多的担忧只能变成束缚,把课堂还给他们,那是他们的天空,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规划、去发展,他们的未来让他们自己去把握!而我,则是他们未来的领路人,我所要做的,就是在他们迷惑、困惑、把握不住时的领路人。对于他们,我只能给予帮助或建议,没有指定权。
当然,这只是我在这今天里发现的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自己没有发现的以及在教学中不大注意的等等。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嘛。我相信,经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我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而这,是我今后的奋斗目标!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3
20xx年x月x日,我有幸参加了20xx年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第x期培训,培训的主题是:如何上好习作教学指导课。培训分三部分:主题讲座、课例观摩和观课议课。
整个活动安排得有序完整。对于此次活动,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习作指导课,激发兴趣尤为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习作的小主人,如果学生都无兴趣参与,习作指导课将是一个空壳。课例老师非常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我最欣赏她课前创设情境导语,结合身边真实的情景,灵活的引入课堂习作内容。
学生一下子找到自己说话写话的方向,情绪高涨地进入课堂,不像我们平时的作文课,老师简单枯燥地让学生读一读习作要求,自己讲一下要求,学生就动笔作文,结果许多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有的学生胡编乱造几句。时间一长,提起作文,学生就“头疼”。课例老师的教学机智非常灵活,大胆放手,将说话写话的权利放给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参与度达到了百分百。
二、习作指导课,应重视方法的迁移和运用
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老师分析了不少,也讲了不少的表达方式。可是,怎样真正应用到作文实际中,达到学以致用,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天,课例教师结合课本片段认真指导学生读片段,分析片段,自主性发现片段的表达方式,再模仿片段写法,真实地表达。
从指导写作到评改作文片段,始终没有离开方法的迁移应用效果的分析。发现学生的写作漏洞,老师及时引导,点拨,使学生作文一步步达到生动具体的程度。我想,以后的作文教学,要注意阅读与习作相结合,要结合课文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应用。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本体性教学目的。
三、注意词语积累与习作相结合
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中,学生积累了不少好词佳句。学生写作文之前,如果老师根据需要,给出部分好词语,让学生选择性应用到作文中,作文词汇丰富,加之表达方式的迁移应用,学生作文就不会干巴巴,语言表达必然优美动人。课例老师重视提供词语,让学生选择应用。
其实,我觉得更应该重视平时的阅读积累,鼓励应用平时知道的词语,学生才不会那么死板地只会用老师给的词语,应该提醒学生大胆应用平时知道的词语,可以让学生说说哪些词语适合这一方面的描写,尽量应用。
通过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今后的习作指导课中,我应当多一些鼓励性评价。在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每一块的指导中,要尽量做到具体到位的指导,注意课文表达方法的迁移应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还要注意平时多练笔,让学生有语言表达的机会。
语文骨干老师培训心得4
我参加了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我珍惜这次学习的每一天,不放过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有关教育教学理念的讲座,还是走进课堂,听优秀教师给我们展示的常规课……自始至终,我都在努力地学习,力争做到不辜负学校领导的期望。在学习过程中我慢慢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贫乏与稚嫩,学习又逐渐地使我变得充实与干练。是的,在培训学习的每一天都能让人感受到思想火大学的撞击与迸发,整个培训的过程就好像是一次“洗脑”的过程,给了我太多的感悟和启迪! 同时又仿佛是一剂“兴奋剂”,给了我无限的工作激情和留下了太多的思索!
在本次培训中有幸让我们听到了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对教育方面的前沿的思考、精辟的理论、独到的见解,对生活、对工作、对事业、对学生独特的感悟,激起了我内心中的心弦,触及到我思想的深处,我一次次禁不住问自己我该怎样做、做什么样的教师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他们执著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责的那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作为一个学者,他们那闪光的人格魅力令我震撼!让我感染!学生教学管理如何做?几年来的辛苦探索,留下太多的茫然与困惑!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育教学的相关讲座,还是专业知识的授课,无论给我们上课的是知名教授,还是普通的老师,没有那一个不是兢兢业业的。这些,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促使我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以前的工作,更严肃地思考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认真地思考未来的路如何去走。在这里就从听取的报告中浅谈几点自己的感悟。
教师基本素质方面:
一、教师必须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因为地处城乡结合部,总体上教师年龄偏大,学校教学改革的力度相对滞后。反思学校现在进行的教研活动,存在以下的弊端:研究、讨论、交流等活动无法真正展开,出现了教研活动工作布置多,问题探讨少;讨论“教”的问题多,“学”的问题少;教学问题现象描述多,实质分析少;教学经验总结多,课题研究成果少等“四多四少”现象,对教师个体成长帮助不大。正是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尝试着进行自主教研活动的改革。
(一)完善教研组的构成
学校原来设有语文、数学、英语、政史地、理化生、艺体、信息技术七个大的教研组,安排了七个教研组长。政史地、理化生六个学科在活动时按照两个组统一安排,不同学科在一起活动。“隔行如隔山”,学科问题无法在组内解决,活动效果不明显。学校经过调研,学校决定把原来的大教研组分解成十三个学科教研组。这些教研组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按时进行教研活动,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活动。
(二)保障教研活动时间
考虑到以前教研活动经常与学校或上级部门安排的活动发生冲突,学校改变思路,在区教研室安排的各学科教研活动的固定时间段,不再为本学科的所有老师排课。同时,把这个时间定为学校的教研活动时间。如果教研室安排活动,老师们参加区教研活动;如果区里没有统一活动,这个时间本学科的老师就要到固定的教学研究室进行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教研时间固定了,教师不必再为调课等事宜挂心,自然更专注于教研活动内容和实效。
(三)出台教研组评价办法
为激发教研组长活动的积极性,增加教研组间的竞争,学校结合区教研室评选优秀教研组的具体办法,出台了学校的《优秀教研组评选办法》。所有的老师都明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每一位教研组长都明确自己的职责。
(四)制度保障,为教研组建设助力
一是实施领导包学科制度。为保证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学校实行领导包学科制度。每个教研组既有学科组长安排实施具体活动,又有学校领导包组负责。学校领导跟进指导每次教研活动,这样增强了活动的实效性。
二是听评课制度。教师坚持听课、评课。每位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教龄不满3年的青年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3节。业务领导每周听课不少于4节。要求做好记录和简评,积极参加评课活动,每学期书面综合评课不少于2节。
通过一学期的尝试,教研组建设初步形成,教研活动持续开展,教研形式灵活,教学研究效果明显,教研热情高涨,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课例研修:变革中的校本研修载体
(一)继续在反思中前进
在进行自主教研改革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各教研组在进行自主教研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教研活动缺乏“研”的成分,尚未形成合作研究的兴趣和习惯。活动内容、形式没有与时俱进,教研组造血功能不强,大部分教研活动仍停留在教材分析、教法指导和教学观摩上。教研组开展活动,如何由事务型向研究型转变、由统一型向校本型转变、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是值得继续思考的。
二是教研组建设被逐渐提到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高度,随之而来是教研组作用的提升,教研组长角色功能的回归和拓展,教研组长如何由教学能手和教学骨干转变为教学领导者等问题值得研究。
于是,育华学校在自主教研的基础上,再一次进行了校本教研的改革。
2012年,在齐鲁名师李秀伟的指导下,学校明确了新的研究方向:以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学科能力的表现与培养为核心目标,以学科教师自组织的校本教研为基本模型,致力于以教学改进与师生双向发展为价值取向的行动研究。这项研究以“四次设计、三次授课”为主要研究方式。
组建研究团队。根据教学研究的实际需要,学校根据学科成立了十七个研究团队。每一个团队人数各异,团队成员组成也不相同。有的团队成员全部是本校一线教师,有的团队中既有学校一线教师,也有学校领导,还邀请上级研究部门的领导做专业指导。各团队的研究既相对独立,又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寻找研究的主题。各研究团队成立后,或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或采用座谈的形式,确定了本组研究的主题。例如初中语文团队研究的是“在文本解读中如何挖掘文章内涵”“文言文教学策略”等,初中数学团队研究的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这些问题都来源于一线教师的课堂,是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而针对性强,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课例研究。各研究团队根据研究主题,进行课例研修。主讲教师认真备课,团队其他成员跟进分工观课。课后,观课教师集体评课,主讲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在梳理观课报告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修改备课。然后再讲课、评课、反思。如此反复,多次备课,多次观课,多次反思。在整个课例研修的过程中,老师们研究的主题明确,大家集思广益,查资料,读理论书,教学问题在研讨的过程中逐渐被解决,教师的一些教学思想也逐渐被梳理清晰。实现了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的目的。
(二)课例研修的成熟与多样化
经过反复琢磨,不断调整实践,基本形成了“四次设计、三次授课”的研修形式。这种研修形式的基本思路是:明确研究主题―第一次教学设计―授课观课评课―第二次修改设计―第二次授课观课评课―第三次修改设计―第三次授课观课评课―邀请专家指导―第四次修改设计。当然,这只是一种最基本的流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改,直至呈现最满意的教学设计。
随着时间的推进,育华学校校本研究的方式更加灵活而多样。比如在2012年5月,育华学校语文研究团队利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对“同一文章承载不同教学目标”的主题进行了研究。学校的夏瑞英和谭晓娟两位老师作为执教教师,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整个语文组全部参与了校本研修。这种研究方式在“双整谐动”展示过程中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而参与的老师从中也得到了更大的收获与进步。
(三)回归课程:校本研修的新探索
为了给学校优秀教师更多的发展空间,学校借助李秀伟专家工作室的力量和奎文区“双整谐动”项目的研究成果,辐射带动学校校本研修不断进行新的探索。2013年,学校试着引导教师从课程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用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校本研修。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正相关,这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有识之士认同。浙江有着很好的儿童文学创作传统,也产生了很多儿童文学的大家,如任大霖、洪汛涛、圣野和金近等。2011年8月,著名的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上海《少年文艺》原执行主编任哥舒(系任大霖之子),《神笔马良》的作者、著名儿童文学大师洪汛涛之子洪画千,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周晓波(系圣野之子)、浙江上虞金近小学校长何夏寿等倡议,并在浙江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委会主任方卫平教授的支持下,成立了“江浙沪儿童文学教育联盟学校研究会”(以下简称“联盟”)。三年多来,“联盟”以推崇儿童文学教育,特别是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为目标,共推出了40余节儿童文学观摩课,20节次的儿童文学专题讲座,7场次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专题论坛,极大地丰富了“浙派语文”的研究内涵。目前,“联盟”规模从最初的3所学校,发展到至今包括山东、湖南、江西等1 6个省份的80多所学校。本刊特对该“联盟”予以介绍,以飨读者。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密不可分,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更有它重要的一席之地。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院院长方卫平教授和黄云生教授在共同编写的教材《儿童文学教程》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一个师范生,每一个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熟悉儿童文学,懂得儿童文学。因为他们负有向少年儿童输送儿童文学,讲授儿童文学,指导少年儿童阅读和欣赏儿童文学的崇高使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儿童文学教育言明了方向,并成为江浙沪儿童文学教育联盟学校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三年来,”联盟”通过开设研讨课、专家讲座、专题论坛等形式推进了各项工作的深入。
一、专家指导方向引领
一项研究要走得久、走得远,首先在于方向的明确。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小学教育(语文教学l的关系是什么?这是“联盟”首先需要厘清的基本问题,是开展儿童文学教育的逻辑起点。2012年3月,联盟顾问、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方卫平教授,作了”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的专题报告。
他指出,优秀的儿童文学应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适合的精神养分,它构成了人类审美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独特而巨大的文本。诚如方卫平教授所言,儿童文学文本以其独特的文化积淀、人生内涵、艺术魅力,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从这些作品中,小读者和大读者们既可以享受它们的天真和趣味,也可以领略其中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人类所积累下来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既是他们课堂学习的一个乐园,更是他们可以追寻的一片文学天地,可以遥望的一个精神远方。
2013年,“联盟”开始酝酿和思考建构儿童文学课程,以期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在不少专家学者的引领下,大家进 步明确到.语文学科本身就应该是开放的、发散的。语文课堂的基本姿态,除了讲授,还更应该重视引导,从教材学习向课外书籍拓展,从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从相对狭隘的知识获取进入更加广阔的语感培养、审美体验和文化吸收的自由空间。
三年来,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教授、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刘堂江等多次到会,亲临指导,就”联盟”的研究方向和实践策略,提出了各自的经验,为“联盟”的各项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和深入提供了坚强的理论后盾。
二、课堂主导课外延伸
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儿童文学教育走向深入的主阵地。在这几年中,“联盟”组织了特色鲜明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有力地推动着儿童文学与小语课程改革。
”联盟”成立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6次课堂研讨活动,形成了系列化的课堂教学课例成果。其中,既有义务教材中的童话课,也有各校校本教材课,还进行了数学童话课、绘本阅读课、儿童文学小说阅读课、诗歌教学课、寓言教学课、民间故事阅读课等多主题的教学实践探索,极大地丰富了儿童文学教学的内涵。
2014年3月,在我国著名童话大师,《神笔马良》的作者洪汛涛先生的母校——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一小,“联盟”和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等联合举行了第六次活动,来自北京、浙江、上海等600余名小学语文教师,聚集一堂。会长何夏寿执教的民间故事阅读课《鲤鱼报恩》,更是开启了童话教学跟民间故事结合的探索之路。
周一贯老师在评课中说何老师本着对民间文学的珍爱和推广民间文学的担当,选择了这一类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把民间文学从被语文教学遗忘的角落里”营救”出来。这节“另类”语文课,启示我们语文教育不应偏守在现代文明的殿堂里,把三千宠爱结集于“教材一本”,而应该问鼎民间,亲近民间,走进民间唱“民歌”,将民间故事(民间文化)作为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让母语教育因为“民间”而更接民情、更得民心。
精彩纷呈的儿童文学教学课例的开设,轻松有趣的文本,童心勃发的课堂,独到的儿童文学教学思想,睿智的文学教学方法,彰显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独特魅力,大大开阔了教师们开展儿童文学教学的视野,展现了“浙派语文”教师的文学情怀,以及沉醉其中的激情!
三、系统推进文化渗透
“联盟”除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儿童文学教学外,还特别注重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整合,多途径、多角度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在校园环境布置、课程设置、德育活动、教学评价等多领域进行全方位地有机渗透。
绍兴市上虞区金近小学的童话教育,便是”活用”儿童文学的典范。该校18年来,一直用儿童文学广博资源,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童话乐园,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都能见到儿童文学的“影子”。
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结合儿童诗教学,将学生创作的儿童诗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学生的童诗谱成一首首美妙的歌曲,在校园里广为传唱;上海市闵行区航华二小将绘本阅读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将枯燥的数学教学融合在一个个充满趣味的绘本故事中,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浦江县马良小学,金华市艾青小学,温州瑞安红旗实验小学等,也都利用儿童文学教育资源,打造出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王土荣
普高是敏感学段,在这里进行改革,总是举步维艰。我们深知,这次课改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现在,实验已经过半,我们在积极冷静务实宽容中,进行了十个方面的探索,一是理论准备与问题调研;二是建样本校、课题基地;三是争取政策,营造环境;四是研制《指导意见》;五是课例培训;六是突破综合实践等重难点;七是实验总结推广同行,资源及时共享;八是评价怎样服务课改;九是组建服务共同体;十是完善教材建设。这些探索验证和丰富了《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实效性。现就精心准备、细化课标和课例培训的实践作一简述,祈求方家指正。
一、精心准备。准备工作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理论研究和经验借鉴。首先是研究在我国影响很大的“学科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结论是要以人的发展作为课改出发点,以语文能力培养作为课改的中心。其次是分析建国以来七次课改的得失,结论是不能过分强调某一点而忽视了其他;学习了上海“二期课改”经验,觉得不能只着眼于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法改革。再次是借鉴美日英等国课程改革的经验,特别是日本课改的经验教训:1947―1953年,照搬美国,强调问题解决、生活单元和课程综合,结果水土不服;1958年―1963年,只强调系统化教学和基础,又没有了创造力;1973年,强调探究和现代化;1982年,强调人性化、综合、问题解决与系统化教学;1994年以后:问题解决与系统教学结合,强调基础学力上的个性化,形成学力标准,课改进入理想的境界。
这些研究,使我们站上了制高点,认识了普高课改的必然性,能高屋建瓴地思考和从容有序地处理后来的许多棘手问题。
第二阶段,主要是课标研究、模拟实验与问题研究。首先是研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课标”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的基础要求,不规定怎样达到要求;“大纲”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课标”关注“三维目标”;“课标”的“内容”,突破学科中心;“大纲”强调师教和基础,“课标”强调生学和选择,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
其次是研究教材:六套教材都是模块编写、灵活组元;富于弹性和选择性;突出人文、重视能力;增加新课文;都有特色。但都只是文选型,不能形成有序递
进的内在逻辑体系,不能用半成品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是通过模拟实验广泛听取意见,尽可能多地发现问题。我们收集归纳的语文科问题主要有67个。其中课改引发的39个,如理念与现实的距离,传统与创新,资源开发,三维操作,个性发展,探究效率,模块教学,活动教学,课堂评价,文言探究,配套资料,高考配套,平时测试,成长记录,学分认定,必选修关系等等。
对3763位教师问卷调查,回收3532份,欢迎课改的1132人,占32%;接受课改的1536人,占43.5%;没必要进行课改的864人,占24.5%(其中反对的224人,占6.3%)。分析中发现,中青年欢迎课改的多,老年人接受的多,认为没必要和反对的多是中年人。
这些问题,几乎涵盖了语文课改的方方面面。当把它们都研究透后,我们就确定了自己的实验目的、重点和步骤,就把握了课改的主动权。
二、细化课标。就是将课标内容尽可能细化,并具有更多的操作性。课标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专家们反复鼓励我们根据实际发展课标,我们遂通过细化课标,提高自己驾驭课改的能力。
其一是将《课程方案》中要求不明确的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制定学分的认定细则;将《课程标准》虚化而教学中又必须明确的内容具体化,使理论更具操作性,如写作评价的情感、态度、习惯的具体操作,如文言文的虚词、实词及句式,如阅读的能力要点,还有特长怎样评价等。其二是对课程标准中不太科学的内容做出尝试性改动。如选修中的五个系列,1―3的内容类别不太恰当。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关于文学、文言及其应用的阐释和未来高考命题的操作性研究,将它调整为文学、文言和(应用)表达交流三类。其三是对教学方式中的重点难点做出具有操作性的指导。如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明确要求要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主题,让学生参与活动目标的确定、活动进度的安排、活动评价的设计;要使每个人在活动中都有明确的任务和权利,都要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调控;每个活动都要提供不同层次的子活动,给空间、给问题、给机遇,让大家自主实践、自主创造。还指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会对不同文献资料的比较研究;有了结论后,相互讨论,小组交流;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结合成果展示和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参与程度、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表现,师生一起做出评价。对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要求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其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看法。
另外,我们根据课标有关课程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论述,明确:基础课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的培养,它的要求和内容是最基本、最基础的,至精至简,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好的终身受益的基础;研究课的要求和内容侧重于层次性、选择性、研究性、开放性,突出特色,以利发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方式等多种学习方式。这既继承我国教育重视基础的传统,又发展了现代教育的新特色。
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广东省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课程实验指导意见》《2005年广东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选修课指导意见》《语文学科学分认定指导意见》,这对全省课改的课改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课例培训。就是让教师在“典型引路,课例研讨”中走进新课程。
理念化为实践,有一段很艰难的路。这次课改,理念、内容和方法变化大,为使我省一万多高中语文教师顺利走进新课程,我们决定通过具体课例,让教师明白怎样进行新课程的教学。
第一步,用第一线教师的课例,初步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化。我们选择的课例富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它们来自不同层次的学校,质量有上中下,数量以中为主。每个课例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教师对新课程的某一理念或理念的某一方面的把握或忽视,都清楚地呈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及实际效果,展示了师生意见分歧、认识差异及思维碰撞的过程。
培训时,首先让教师看课,强调边观看边思考边记录,然后将各种意见摆出来交流。当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教师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再让上课者有针对性地谈自己当时的思考、设计、评价和反思,现在的思考和改进设想。接着,让教师进行再交流、再评价、再提问。然后,教研员再作尽可能具体而全面的点评。
校园环境就像一本无声的教科书,学生在这个特设的文化场中耳濡目染,必定能涵养性情,陶冶情操。为此,学校把校园环境的建设作为诗歌教育的基础工程,努力营造诗香环境。
学校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首先精心设计了“种诗园”系列文化景观,营造“诗意校园”。“种诗园”由“诗河”“诗花”“诗林”“诗雨”“诗田”几个景点组成。“诗河”雕塑,是由长达13米的两组浪花的雕塑组成诗河,上面镌刻儿童诗名句,从金波到泰戈尔,每一段优美的句子都像诗歌的浪花向你层层袭来,让你领略诗歌凝炼、真挚之美;“诗花”雕塑,六朵色彩斑斓的花朵雕塑,花心镶嵌着本校培养出来的在近年参加儿童诗歌大赛中获得好成绩的“小诗人”,他们就像这朵朵小花,不断地成长;“诗林”经典古诗展示壁,面向传统,让中华经典诗句涵泳师生的诗情;“诗语”学校诗社交流区,学校成立了儿童诗歌创作社,定期开展创作交流活动,让诗歌在校园中弥散阵阵清香;“诗田”诗歌创作室,在孩子纯真的心田种下真挚的诗歌,以诗启真,以诗启善,提高孩子的审美,培养创造性和想象力。
其次,学校巧立新意设计绿化环境和人文景观,让学生走到每一个角落都可以闻到诗香。“咏鹅池”与“惜时亭”,诗歌与绿化配合默契,富有诗情画意;桃李园种植桃花和李树,象征师生情意浓浓、桃李满天下;“玉德之路”镌刻孔子“君子比德于玉”之说,让师生每天在阅读经典的同时自省吾身。
再次,学校在每个楼层都设置了诗歌墙报,展示大诗人和学校小诗人的作品,而学校上学放学的铃声就是优美的《读唐诗》《相思》等古诗词改编的歌曲,让孩子们每天踩着诗歌的旋律进入校园,踏着诗歌的节拍回家。诗意的环境对孩子的熏陶有如闲花落地,悄无声息间成就了一地缤纷。
二、专家导航,提高教师诗教素养
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诗歌教育便无从谈起。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通过邀请专家到校讲座和课例辅导,对老师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使老师的诗教理论、诗教素养和诗教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例如:魏春峰老师的《儿童诗歌与诗性语文》专题讲座,让老师们体会到诗歌教育其实就在身边;熊国华教授的《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鉴赏》报告会,帮助老师学会如何鉴赏诗歌;马飚教授的《古诗词吟诵的历史与方法》,为老师们系统梳理和介绍古诗词吟诵的历史和方法;著名诗人杨克的《细说诗歌创作问题》,为老师们详细地介绍了诗歌创作的原则和方法;雪野老师亲自为学生上课,指导学生如何把想象变为儿童诗歌,为老师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此外,著名作家洪三泰、李自国,原广东省文联主席王俊康,诗人马莉、黄礼孩、郑小琼、张怀存等都曾来校作指导,大大提高了老师们的诗教素养。
三、诗教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诗是美的化身,优秀的诗词具有语言美、意境美、节奏美、韵律美,学诗吟诗,能体验美的享受,引发对美的追求,培育美的情操。
为了寻找诗意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切合点,我们把诗教活动根植于语文教学实践。学校语文科开展了“诗文同题互动研究”,探究儿童诗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老师们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开展“诗教”,每班每周都在学校诗歌室上一节诗歌课,教师们结合诗歌校本教材,渗透诗歌教学,通过提供丰富的诗歌阅读材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理解教学文本,并进行模仿创作。
除了扎实地上好每节诗歌课,老师们还通过课例研讨,在不断地磨课、评课中寻找诗歌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切合点,不断总结出在语文课堂中拓展诗歌阅读,指导学生创作诗歌的有效策略。多年来,学校老师多次在全市、全区的研讨课教学中,巧妙融入诗歌,成为市诗歌教学研讨的示范。此外,学校还经常选派老师走出校门,参加各地诗歌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开阔视野,提高诗教素养。
四、诵诗活动,深化诗教实践
诗歌之美在于内涵的丰厚、语言的凝练,诗歌一定要反复地诵读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其意境。学校规定每班利用周三午读及每节语文课的前5分钟进行诗歌吟诵和朗读。一年级诵读《三字经》,二年级诵读《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读本,中高年诵读《增广贤文》。老师让学生品名句,诵经典,赏儿童诗,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乐于读诗。此外,学校还成立诗诵队,从低年级选好苗子进行培养,同时每年结合传统节日举行大型演诵活动,提高孩子们的诗歌素养。例如:2007年举行广州市“爱国魂”大型诵诗会,全市有40多所学校的200位教师和学生中的诗歌爱好者参加演读,从屈原的《桔颂》到《奥林匹克》,不同的诗歌展现了不同的文学意境。2008―2012年每年元旦那天,都举行儿童诗歌大赛的颁奖嘉年华活动,孩子家长教师逾千人在耀华小学欢聚一堂,以诗歌嘉年华的形式,凭诗寄意,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迎接新年,放飞梦想,讴歌童年。学校“华玉诗社”的朗诵队也曾多次获邀参加大型表演及电视节目录制。
五、诗歌创作大赛,小诗人成长的摇篮
为培养更多的小诗人,学校创建了少儿诗社――华玉诗社。在全校学生中挑选出喜爱诗歌的好苗子,通过与大诗人对话、外出采风、指导创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诗人,还征集孩子们的优秀诗歌,编印诗刊《华玉诗语》,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诗歌、创作诗歌的热情。
学校诗歌教育因为起步较早、成效较显著而获得了荔湾区儿童诗歌创作大赛冠名权,学校众多参赛选手在每年10-11月份组织开展的“耀华杯”荔湾区儿童诗歌创作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直接进入了“诗润南国”广州市小学师生诗歌创作大赛的决赛。
海口市第十三小学陈帅老师执教的《守株待兔》。之后,又聆听了许慧老师、邓文珍老师两位专家的点评,听后收获颇多。下面本人就谈一下听课后的感受:
一、对新课程的思考
在本次听课活动中,与会的两位专家根据不同类型的课例展示,为我们做了精彩的点评,使我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诠释,对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反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健康持久发展的空间。
二、对教师角色的思考
教师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推动者、课程的实施者,通过教师的推动和实施,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教师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思考和改进,提出看法,提炼方法,不断地拓展和完善我们的教学资源。
三、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争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本次听课活动中,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本次听课活动中,我认真聆听了八位老师的示范课例,八位老师都能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明确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现。另外,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精英不愧为精英,听他们的课就是一种享受。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八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仅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课堂上老师们先进的教学风格、变化多端的多媒体课件,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赞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地沉思,名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学生乐此不疲?思来想去,不外乎以下几点:
1、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这些老师的语文功底非常扎实,语文素养很高,深入研读教材,了解诗词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2、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很高。独具匠心,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都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教材设计教法,学法,形成自已稳定的教学风格。
3、活泼的课堂气氛。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
4、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教师们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校园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
教学是一门艺术,特别是教师的导语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此,我要感谢教研室领导和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吃准目标,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听教师讲课心得体会2
我代表徐汇区向全市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意在向老师传达一些二期课改的理念。
说句实话,二期课改的理念我们都会说,但关键是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圆满,更要考虑先进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的可操作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备教材到备学生”的转变。在这儿,我就想谈谈通过这堂课我的一些启发与收获,让我们共同切磋、学习。
这堂课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因为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获得发展,而发展又应当首先体现在创新精神的树立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疑”中求“新”
“疑”即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创造性地释疑。
就拿《爸爸和书》这堂公开课来说吧,在学习新课之前我就安排学生质疑。学生开始提出的问题多为“‘珍宝’什么意思”等这样的表层问题,而在课堂上,经过深入思考后,学生进一步提出了“‘我’为什么会视这么一本又薄又破旧的书为珍宝”这样较有价值的问题。而我在教学时则就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思”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疑问。
二、尊重主体,“放”中寓“新”
“放”即开放,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教师严格地牵着行,学生小心地跟着走,大量的时间在分析讲解中虚度,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难以提高教学效果,而教师如果善于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此这堂课上,我就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找出文中相关的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讨论后,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有人认为“因为这本书是‘我’省下车钱好不容易买来的,所以会视它为‘珍宝’。”也有学生抓住“临时工”、“干零活”这两个词,说“这本书书是爸爸在生活十分窘迫的情况下给‘我’买的,其中包含着深深的父爱,所以我会如此珍惜。”再往下学,同学们又发现了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读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至此,同学们通过“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思”的方法,自己总结出了“我们”视这么一本又薄又破旧的书为“珍宝”的两个原因。
三、树立信心,“异”中见“新”
“异”即求异,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使学生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积极、独立地探索问题。学生摒弃了单向线形的狭隘思路,就可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如这课堂上,在解决课文为何要以“爸爸和书”为题时,课堂上又引起了一番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题目中包含了爸爸对“我们”的希望——希望“我们”成为爱读书的人;也有人认为因为书是爸爸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给我买的,所以要以此为题目。说到这儿,立刻有同学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家中不光爸爸一人在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而是全家在爸爸的引导下共同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省下钱来买书。针对学生的种种看法,我并没有简单地评判对与错,而是随机评点,通过分析、比较进行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事实证明,证明这种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堂课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将二期课程的一些理念转化为可实施过程中的行为。但这堂课只是“抛砖引玉”,更多的转化,要靠我们自己去尝试、去探究,并在不断的课程实践中获得自身专业的发展。
听教师讲课心得体会3
20xx年7月7、8号,全区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暑期培训的学习活动。一千二百多名中小学教师齐聚党校报告厅聆听龚雄飞院长主题报告,学习时间两天。两天四晌的课题均不同,内容精彩纷呈,一系列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报告内容涉及,对比论证:教案与学案,是什么与为什么,导学案问题化与习题化等实质问题。探讨学习真核:学生的诉求、教师的问题、小组的问题。下面就报告会,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以学案、导学案为主,向前延伸理念,向后开发功能
龚院长提出了自己多年来的教育难点问题和教育热点问题,教育背景各不相同,改革是必然,前提是要明确方向,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理念,改革成功的教育机构都秉承此项理念。在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中心等方式向学生中心学习中心转变过程中,讨论是不是奢侈的,是不是在浪费课堂时间?龚院长认真分析这一类问题,最终这些教育热点问题得到了解决。
做到自学、互学、占学的目的就是让知识产生温度,这条规律我们首次听闻。导学案的作用是起到导向性,让突出的问题确定下来,让学生在一条线上学下去。然而,现今的很多导学案虚化弱化习题化,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繁文缛节的东西,导致最后都成假的,空的,空有一个改革的躯壳。
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这既是课堂技巧,也是学生思维连贯的引导。教学就是思维,教育的内核就是知识原理。有效地解决了该不该大胆将时间放给学生的主要问题。
二、直击教师课堂教学缺陷,重塑教师真身
上课的通病,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表面化形式化,低效率。龚院长提出这类问题,时间总是有限的,该讲的没有讲,不该讲的乱发挥,这是大部分老师的通病。并在报告中绘声绘色的举例阐述,让我们既惭愧又感到十分到位。有了学案的框架,主问题就解决了课堂上该问什么,怎么问的问题。主问题等于教学的重点或难点,也就是课堂引爆点。通过主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通向知识的核心地带,继而实现学习的突破,导学案是根据学习重点难点而来。抓住教学的主问题是龚院长跟我们提出的教研方向,无论是学校还是教研组,乃至个人,这个工作繁重还需要时间去充实。反观无效的教学,是快餐化的、服务化的而非长久化的,有价值的教学。有内容的,有问题的,有有效问题的课堂需要主问题的出现,需要一趟主线来填补学习的知识沟壑。
三、揭秘小组合作内核,激发学生原动力
思维品质,就是有思维跳跃性,但是没有品质,思维就是坏的。品质的特点就是有序的,有规律的,严格的严密的。不得不承认学生的思维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展学这个环节是铺平拉动相互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个差异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小组成员均收益,用不好影响小组合作进程。
龚院长剖析展示了展学中的问题,并且细致的进行了优化。现状是优生展示多,而差生展示少,两极分化加速。被动展示多主,动展示少,学习动力衰减。展示只是为了展示,反馈功能弱化。简单展示多,提升展示少,低端记忆凸显,负面效应加大现状,单边展示多,双向展示少。展示也可以写成展评,不会展示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不了解和不理解给展示者制造“麻烦”,给优等生增加了任务,也解决了后进生学习的漏洞。
四、真抓实干、细致入微
总体来讲,龚院长的改革方法与现实学校能够无缝对接,个人智慧和灵感时时闪现。课例的学习让我觉得,这个改革有总结,有文化,因果并列递进关系均都涉及,思维品质体现情感教学目标的需求。龚院长直面现实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能够拿出实例进行问题解决,证据环环相扣,理论扎扎实实。课堂上内容多就乱,现象丛生的多元化,坚持主流,不抛弃非主流,加以引导,学抓规律,总结设定标准,有标可找。理论扎实,根系发达,细致入微,理论深入讲解,课例逐级分析。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2―0015-05
学校改进的两大世界难题人所共知:热闹的改进是否对学生发展真正有效?专家撤走后学校如何持续发展?解决问题的学术探讨和实践努力一直在继续着。笔者认为,改变校长和学校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校长学习有两种状态:一是孤独学习状态,即校长不能把自我学习转化为带领团队学习;二是孤立学习状态,即校长带领学校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片段化,不能进行系统和联合学习。有胜任力的校长都具备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制度化引导校长系统学习、联合学习及掌握领导团队学习策略是关键。学校文化驱动区域学校整体发展模型(以下简称“学校文化驱动模型”)就是这样一种试图改变校长孤独、孤立、有限学习的尝试。该模型立意于学校及校长的文化自觉,为其系统学习和团队学习提供策略和组织保障。
一、学校文化驱动模型建构基础与过程
(一)基础与前提
学校文化驱动模型建构于以下三种认识基础上。
“文化人”假设是文化管理对人性的定位,认为人是一种受组织环境文化影响的动物,有什么样的组织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人。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组织文化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反过来促进组织文化进步。
“人在中央”指人位于学校和教育的中心位置。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或好或坏的生活,就是人在这种生活中体验和成长。学校就是代表国家意志承载这种生活的四角天空。这里的“人”指生活、工作、学习在学校的每个人。“中央”是方位意义,指学校和教育的正中间,也可以是中国、世界舞台的中心。更深远的价值含义是其人本主张:人是教育和活动的核心而不是边缘,需要被正视和关注;人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这是教育的本色。
“蓝海战略”是2005年以来管理界―个耀眼的关键词,出自金(W.C.Kiin)和莫博涅(tLMauborgne)教授合著的《蓝海战略》。为了寻求持久发展,区域教育和学校要善于开创蓝海,即开创以文化和价值创新为特征的新的增长空间,释放新的需求,走向更加广阔的蓝海。蓝海文化战略是学校文化驱动模型的价值导向,吸取了蓝海战略价值创新的核心思想和战略行动促进整体发展的策略,提出学校文化驱动区域学校整体发展模型。
学校文化驱动模型更建构于强大的合作实践基础上。这个基础就是三方协作的学校发展同盟:大学、政府、学校基于共同愿景,本着平等互惠原则,由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大学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和理念资源,学校成为教育实践基地,三者共同促进管理质量和效能提升,实现学校持续、良性发展。这里的“学校”主要指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这里使用“协作”概念,以突出学校自主发展的现实。
三方协作同盟为学校提供经济资本、政治资本、人力资本的支持,对学校形成财力推动、智力推动和信息推动的合力,是学校发展和校长学习的重要外部推动力量。
(二)建构过程
学校文化驱动模型是学校改进实践及其学术思考的产物,其建构历经了探索、提出、完善和应用四个阶段。
2006-2009年年初是学校文化驱动模型的探索期,其中两个关键事件起了重要作用。2006年4月到2009年6月,笔者参加北京市初中建设工程,被派到32所项目学校之一的H中学。参与学校改进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以区域为单位的学校整体改进如何进行?参与改进的大学之间的合作机制是什么?什么模式才是适合我国大陆的学校改进模式?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学习了香港的学校改进经验,并于2008年1月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校发展研究所,把教育管理的专业方向定位于中小学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2007年12月,北京市《关于实施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意见》颁发后,各区县迅速落实,积极制定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发展规划。2008年7月,学校发展研究所与北京市丰台区教委十所小学合作,小学规范化建设专家指导团项目立项。我们在丰台区项目一期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发现目前项目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学专家与教研员的配合机制不健全;大齿轮是学校发展状态评估,过于宽泛,没有找到合适的抓手。值得注意的是,课例研究作为小齿轮运转得非常成功。
学校文化驱动模型的提出得益于我们与北京市海淀区教委的合作项目。2008年11月,学校发展研究所与海淀区教委九所学校合作,开展小学规范化建设学校文化创建项目。怎样把学校文化变成具体可操作的变量?怎样以此为抓手促进区域学校整体发展?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统帅的一种组织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并且每种文化可分解为更小的变量。为便于理解,我们也使用学校办学理念体系(精神文化)和学校办学实践体系(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操作概念。学校改进项目的大齿轮清晰起来,与课例研究形成组合,落实为课堂文化,效果很好。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学校文化驱动模型。
2009年7月,丰台区项目一期结束,项目二期启动。项目二期弥补了以往的不足,完善了模型:学校文化建设与课例研究成为学校改进的两个文化工具;很好地划分了大学专家和教研员的职责,大齿轮由大学专家负责,课例研究组织和技术工具由大学专家负责,课例指导由教研员承担,课例研究报告由大学专家、教研员和学校共同完成;创立了回访制度。
2010年3月,石景山区教委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合作,开展绿色教育发展区项目,确定了五个重点项目,其中“推进基于绿色教育理念的名校品牌建设工程”项目选择了六所中小学,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负责。项目组决定继续实验学校文化驱动模型。石景山区项目标志着学校文化驱动模型项目进入应用和推广阶段。
学校文化驱动模型是一种学术模型,也是一项应用研究,其建构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应用于实践的过程。研究表明,一个大学和一组学校挂钩,结成伙伴关系去推动全区教育改革是最有效的合作模式。这一模型为引导校长群体之间的联合学习和系统学习提供了动力机制和组织保障。
二、学校文化驱动模型的描述与解析
(一)模型描述与变量分析
模型即模式、范式,是一个包含许多“部分”的有机体。模型源于现实,又非单纯的方法、方案或计划;模型也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它是理论的简明的形式表达,易于操作。在表现形式上,模型是使系统中各要素最优化配置的设计思路和框架。学校文化驱动模型是以蓝海文化战略为导向,基于大学、政府、学校合作,以学校文化为抓手全面驱动学校整体改进与发展的一套思想和操作框架。学校发展指学校在原有基础上的文化提升。学校整体发展包含两个含义:区域内一批学校共同发展;每所学校每个校长以文化引领自身的整体发展。模型信奉的核心价值观是:每所学校都是有价值的,每所学校都是独特的,每所学校都是有文化的。学校文化驱动模型包括驱动主体、驱动变量与形式、驱动模型的动态结构等内容。
驱动主体是指学校文化驱动模型的创建和应用主体。大学、政府和学校共同构成驱动主体。在办学意义上,学校是自身发展的自主体和最关键主体,大学和政府是外主体和相对意义的次主体。大学同时担任中介主体的角色,承担提出、应用和修正模型的责任。
驱动变量与形式涉及项目和课题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评估研究方法,也称项目研究或结果评估,目的在于评估社会干预的影响。社会干预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下,为了获得某些具体的结果而采取的行动。评估研究就是要判断某社会干预(如某项试图解决社会问题的措施)的结果。本研究中的教育干预就是学校文化驱动模型,结果就是学校和人的发展。收集信息的途径包括参与式观察、内容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
驱动变量指学校文化驱动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和操作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学校文化,即以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为干预手段影响项目学校的文化领导与管理,因变量是学校和人的发展与变化。
驱动形式指学校文化驱动模型发生作用的机制和方式。一是内容干预。对学校文化这个自变量的干预可以转化为四个操作变量:学校文化发展状态评估、学校文化管理方案的策划、推动学校文化管理实践、学校文化建设成果总结与提炼。二是组织机制和工作制度的干预。研究和实验需要创新有效的工作机制,这是学校文化驱动模型发生作用的制度保障。
学校文化驱动模型的创立、实施实验、成果与反馈修正的过程本身也是研究和实践的内容。模型是动态和变化的,可被建立和检验,还可根据研究和实验结果进行重建。它们与理论有关,可以从理论中派生,但从概念上说,它们又不同于理论。根据研究所获得的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可以修正学校文化驱动模型。
(二)文化工具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认为,学校改进是一种以各种文化工具为中介提升学校效能的目标性活动,旨在使学校成为有利于学生及其学习的场所。这些文化工具包括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工具(如图表、软件、电子资讯等),试图改变某些物质情境的现状而达至其活动的目标。怍为主体的能动者可以是学校的师生,也可以是来自大学、研究所的协作者。外来者的能动力要靠学校所能提供的物质和精神资源而得以发挥,也受制于学校结构中的规则、价值和行为规范。学校文化驱动模型创建了适合我国本土学校改进的文化工具,包括组织机制与工作制度的创建、研究工具的开发等。
核心工作站机制。这一机制适合以区域为单位进行的学校改进项目,指以项目学校带动片区内其他学校的机制。例如,北京丰台区有100所小学,项目组把来自10个片区的10所学校作为核心工作站,其他90所是成员学校。核心学校主导的工作站机制采取“一校先行、九校跟进”策略。
联系人制度。每个学校设立一个核心联系人,由大学专家承担。项目成立专家协作小组,由大学教师、区教研员、校长、研究生约40人组成。
专家小组工作日制度。专家小组采取团队集中工作与个体分散工作结合的方式。集中工作采取专家小组工作日形式进行。专家团队集体深入学校,对每所学校的文化发展状态作研讨式评估,包括课堂观察、校园观察、校长汇报、访谈、头脑风暴等环节。
三方联席双反馈制度。双反馈制度包括口头反馈和书面报告反馈。工作日当天,专家组对学校进行两个小时的口头反馈。工作日之后两个月之内,专家要作出书面报告,然后三方交流,大学联系人向项目学校系统反馈书面报告。
课例研究制度。以一人同课多班多轮形式进行,采取“三个阶段、两次反思、行为跟进”模式。其管理过程包括制定计划、课例呈现(至少三轮)与课堂观察、课例研讨与沟通、撰写报告等。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是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方案、说课文稿、反思稿、教学实录、教学研究论文、课堂观察与教学诊断报告、课例研究报告等形式。参加者有大学专家、教研员、研究生、项目学校校长、教学主任、执教教师、执教教师所在教研组全体教师、教育行政^员。
学校文化管理工具套件。我们开发了学校文化发展状态评估指标,由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构成。同时,我们还改造和开发了课堂观察与课例研究系列工具:教学时间分配表、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观察表、课堂问答行为类型频次统计表、小组学习观察表、练习与作业分析表、语言流动情况图、教师巡回路线图等。此外,我们还建设了各种成果形式的体例和格式:学校文化发展状态评估报告、学校文化发展策划方案、课例诊断报告、说课报告、课例研究报告等。
(三)工作原理
学校文化驱动模型建构和实践了“一总多分”的专业支持策略,这是模型发挥效用的专业改进点,也是其工作原理。
“一总”是指学校文化驱动模型的一个必须完成的总抓手。大学专家根据学校需求,与学校共同完成两项任务:学校文化发展状态的评估和学校文化发展方案的策划,相应的两项成果形式为学校文化发展状态评估报告、学校文化发展方案。
“多分”是指学校文化驱动模型有多个分领域的实践改进点,这些“点”都在学校文化概念操作变量范围之内,包括管理文化领域、课程文化领域、课堂与教学文化领域、研究文化领域、学生文化领域、校园环境文化领域。学校文化驱动模型以“一总”+“一分”或“二分”的方式操作:在“一总”完成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学校的自主需求选择1~2个方面进行专业支持和改进。
学校文化驱动模型为校长及其学校学习提供了核心而系统的内容和有效的支持策略。但问题是,如何把这种引导的被动学习状态变成一种有远见卓识的文化自觉?
三、学校文化驱动模型效果评估及问题
(一)效果评估
作为大学、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合作的项目,模型效果检验采取项目评估方法,评估主体是项目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模型的运用为学校改进提供了系统深刻的角度,效果良好。
1.教育督导视角
2009年5月,在学校多年办学优秀经验的基础上,项目组给丰台区芳古园小学提炼出“全员服
务、精细管理”的理念体系。一年后,该校学校文化建设进展明显。丰台区教委在验收鉴定上写道:“全员服务、精细管理渗透到了学校各项工作之中,目标清楚,重点突出,责任分解明确,措施得力,操作性和检测性强,教职工知晓率高。”
2.教育行政官员视角
2010年1月21日,海淀区教委张风华副主任在研讨会上的讲话充满了理性思考和感性精神:“参加这样的活动不得不让人产生一种激动和激情。我的体会是,这不是在做一个项目,而是在做一种真正的教育。这是一种唤起,生发出教育的本质意义。”文化建设需要一个框架,以促进学校从自发到自觉建设文化。在三方共同努力和有效机制的保证下。项目学校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办学理念、目标等更加清晰,凝练出核心价值观,这是学校文化创建项目最有特色的东西。项目学校把经验升华到理念,借助专家的力量攀升,确保学校文化建设从无意识状态进入到有意识状态,形成了学校文化发展的系统的制度框架。
(二)学校改进效果
作为一项研究,学校文化驱动模型效果按其促进学校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目标来评估。学校发展通过干预前后学校文化状态的变化得到体现,如学校理念体系、学校制度、学校行为与特色项目、学校视觉识别系统等的先后变化。这些数据的获得需要通过访谈、调查、观察、座谈等方式获得。我们对定性数据的分析采取概念归类的方式进行。项目评估中可交付的成果有:在教育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项目学校文化建设论著、视频与照片、文字类记录简报、研讨会等。除了这些“静”的成果形式,项目评估最重要的是学校和人的成长与变化,这是“活”的量表。
人的发展包括校长领导团队、教师和学生三个群体的发展,可以通过态度量表和课例研究方法测量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变化。教师专业发展可以通过行为干预―课例分析结果的测量来表现,其结果会形成课例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可以测量教师态度、学科教学知识等的变化。学生发展可通过观察和计量学习效果的数据获得。本研究可采用非同等对照组方式检验模式效果:教委可提供和项目实验学校发展水平相当、没有进入项目的学校作为对照组来分析工作效果。
1.校长的提升
校长论坛及其交流是检验校长成长的重要活动方式。2009年12月11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委组织了以“思想引领、文化立校”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创建项目校长论坛。‘嗨淀区四所项目学校校长作了大会演讲,分别是:中关村第四小学刘可钦校长,《深寻师生共同成长的场域一我做校长的实践与思考》;翠微小学张彦祥校长,《明德至翠笃行于微――“翠微教育”文化理念形成的实践与思考》;农科院附属小学刘芳校长,教育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农科院附小“生长教育”阐释及其实践探索;四季青中心小学宋继东校长,《点燃童心、呵护童心、促学生幸福成长――四季青中心小学“童心教育”探索》。校长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思考者和文化领导者。
2.教师的发展
学校文化驱动模型利用课例研究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效果明显。2008年4-7月,项目组分别在三所小学同时开展三个主题的课例研究:小学四年级数学“鸡兔同笼”课例研究(促进职初教师专业成长);小学一年级语文“会变的瞳孔”课例研究(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我是一个――的孩子》四年级语文课例研究(作文指导课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动笔)。课例研究参与者百余人,撰写文字50余万字。课例研究改变和完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增长了执教者的学科教学知识,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和教谁的问题。教师也完成了从关注教学任务到关注学生变化、从“走教案”到真正教学的过程。课例研究带动了教师群体研究文化的改善,提升了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品质。每个学校的研究队伍都在15人左右。三所学校校长亲自领导研究活动,语文组和数学组全体教师参与研究,分工明确。参与者学会了使用多种课堂观察技术和工具,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现象进行定性、定量的专业分析。数据说话的研究改善了经验认知,全体教师和领导为之震撼。课例研究既是一线教师、教学管理者、研究者之间也是校际之间的平等、联合学习和密切对话。开展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究活动,不只是掌握一种方法和技术,而是要倡导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学习、工作和思考的专业习惯,营造一种合作、开放、民主、平等且富有创造精神的研究文化。
3.学生的进步
课例研究使学生的学习力逐渐有所提高。在课例研究中,借助观察工具,我们细致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数据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逐渐趋于理想。学习投入状态可以反映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水平和兴奋程度。学习状态观察量表分为非投入、一般性投入、非常投入三种状态,观察时间为5分钟,全课分成8个时段观察并进行量化分析。以《我是一个――的孩子》为例,其调查数据如下:第一次课全班共38人,非投入状态4人,占10.5%;第二次课全班共38人,非投入状态2人,占5.3%;第三次课全班共41人,非投入状态1人,占2.4%。整体来说,课堂学生投入状态较前两次有明显改进。知识掌握水平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掌握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鸡兔同笼”的教学目标定位于能尝试用列表、作图方法解答数目比较小的鸡兔同笼题目,理解列式计算法。从练习来看,第一次课解决的是同质类的龟鹤问题,学生运用三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正确率是55;3%;使用列式法解决问题的学生比使用作图和列表法的学生高出20%以上。第二次课解决的是异质类的小汽车和三轮车问题,学生运用三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正确率是81.1%。第三次课堂作业分析数据显示,全班41名学生全部正确解决问题,使用作图和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学生比使用列式法解决问题的学生高出15%,说明学生对“差对应”的理解到位,教学效果突出。
(三)问题及改进思路
一是学校文化评估工具的完善。目前,我们已开发的工具有:教师,家长文化认知问卷、学生学校生活问卷、学校文化发展现状问卷,并作了初测。这些工具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堂观察工具需要根据学校情况进行二次开发和完善。
二是模型的元评估。无评估是对评估方案或模型的效用性、可行性、适当性及精确性作出判断的过程。良好的元评估能够为评估者提供品质保证。
1.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中心小学
该小学从“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着手,探讨合理运用卫星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效性教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课题组的全体教师通过对课例深入分析、反思,找到了教师在运用卫星资源中存在的弊病:首先,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目标过于笼统分散,应集中到点上);其次,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适时选取有效的教学资源;第三,资源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后课题组总结出卫星教学资源应用的途径:分析与掌握教学目标+分析与处理卫星资源+分析与服从学生特征。通过对以上课例的研究分析,课题组教师达成共识:即在每一个课例中,重点解决一到两个问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所突破。在此原则的指导下,课题组教师重新制定了卫星教学资源应用的策略。余光宏老师在上《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课题组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分析了卫星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以及实验对象,确定了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朗读水平。目标明确之后,教学设计很快完成了。余光宏老师在这堂课一开始时并不是急着播放课件,而是先用猜谜语导入新课,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动画课件。观看过程中一边学生看,一边让学生认真听:把学生引入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同时,把课件应用到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中,学生通过边看课件、边读课文、边听老师讲解,很容易理解了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生长过程,体会到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和心理变化,最后让学生朗读课文,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该校课题组基本采用以上的研究方式,通过循环的“教学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不断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改进,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螺旋上升,从而达到预期的课题研究目标。
2.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中心小学
该校开展的是《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情景教学,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能力,最终形成运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的方法。在课题研究前期,课题组通过调查了解到许多教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把光盘当电影看、全课件式上课等。针对这些问题,该校开展了多次教师培训,让教师们认识到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方法多种多样。研究后期,该校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认识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们感受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好处,使用起来方便、轻松、高效。为了课题研究的需要,该校教师参加了校内和校外17次培训。通过培训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使教师在研究中学会研究,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建立了自己的资源库,广泛收集资源,认真“整理”资源,并提倡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然后把开发的资源存入资源库,让所有的教师共享。课题组通过举行课堂教学应用大赛,及时发现课堂中出现的优点及不足,通过研讨交流,完善应用方法理论。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现已形成了符合该校实际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们能较好地将远程教育资源和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有效指导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充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
二、分析比较课题学校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两所学校的研究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利用农村中小学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确实可以大大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推进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开阔学生眼界。下面比较分析以上两校开展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存在的问题。
1.研究内容
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中心小学主要开展的是“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该校将这一课题分解为三个子目标:l.卫星教学资源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卫星教学资源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卫星教学资源在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有感情朗读课文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这样的划分有针对性,便于抓住问题的实质,从点上人手,降低了研究的难度,使研究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但是从该校的研究报告中并未完整、清晰地反映出这三个子目标的具体研究情况,使我们无法从清晰的研究过程中看到研究的实效,不失为一个缺憾。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中心小学开展的是“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内容涉及到整个语文学科,覆盖面大,难度也增大了。但是该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注意对教师的培训与指导,使得教师的研究能力、研究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语丈学科涉及到许多内容,不仅有文化知识的教学,更有文学素养、人文品质的培育,因此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如果能将课题有针对性地分解成几个子项目来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成果一定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也更强,也便于总结和推广研究成果。在这一点上,两个学校都做得不够细致。
2.研究方法
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两所学校基本上都主要采用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研讨法为辅,使研究更直观,更有针对性,效果也很明显。两校都在研究前期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了本校教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有指导、可实施、有评价、可修改的具体计划,再运用对比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研讨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使研究具有较强针对性。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中心小学在课题前期准备工作中,在教师的培训工作方面做得更扎实、反映出的结果就是该校教师取得的教学成果、获得的奖励更多一些。同时在研究中两校教师都很好地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3.研究过程
在研究远程教育资源与课程整合结构的规律中,两校都经历了研究设计、具体实施、经验总结三个阶段,其中经验总结也穿插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但是在研究报告中,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中心小学只以余光宏老师的教学情况作为例子进行说明,对其三个子课题的研究情况、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没有进行翔实说明,使研究成果显得单薄了一些。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中心小学以颜丽老师的阅读教学为例进行阐述,内容翔实,但在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情况说明的不够详细具体,无法使我们看到整个语文教学在课题研究的总体研究情况。这是该校在研究报告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4.研究成果
备课即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内容包括课标研读、文本解读、学情了解、目标设定、重点确立、难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时安排、课件准备、板书设计等,最终落实到教案编写。课堂如同战场,教案如同作战计划,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对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既体现出师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也体现出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难度较大,可以采取分项过关的方式。可以先过文本解读关,然后练习目标设计,初步掌握目标确定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如:“学生(行为主体)在课堂讨论中(行为情境),至少能够比较(行为动词)两种(行为标准)课文所用修辞手法(行为对象)的异同。”之后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训练,在对程翔的“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四步单元教学过程模式、钟德赣的“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以及潘凤湘的“八步教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法”、钱梦龙的“导读法”、余映潮的“板块式”等单篇课文教学过程设计及依据了解的基础上模仿总体教学过程设计,再根据课堂教学过程所需技能分项训练,如导入、提问、讲解、结课、板书等。这样一步一步逐项训练,最后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修正,相对会减轻备课的难度,而且比较扎实。
(二)说课:开口论辩。
说课是既要说出课上什么、如何上,又要说出为何要这样上,既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考察其理论素养,是进行教学研究、培训师资的重要活动形式,可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后。课前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可起到对课堂教学矫正的作用,增强上课的理性;课后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及课堂教学实效,可起到检验教学设计的作用,反思意味浓厚。说课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理论素养,撰写好说课稿。说课稿一般要涉及五个方面: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其核心应是说出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及教学设计的思想、思路,力求达到既具备科学性,又具备理论性、可操作性。二是多开口练习。稿子过关后读熟,直至脱稿,把握好说课的时间,提高说课的逻辑性与艺术性,力求语言表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字正腔圆,悦耳动听。三是在论辩中提升说课水平。一般训练把说课仅仅作为了一种形式,师范生说课完毕后辅导教师点评一下说课就结束,忽视了说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与同行及专家交流。所以说课训练除了让师范生准备好说课稿,自己多开口练习外,应有重要的一环,即提问与答辩。教师与其他师范生在说课结束后可模仿专家与同行,针对教材内容、目标设置、教学思路、方法选择、重难点突破等提问,使说课者在与专家及同行的对话交流中进一步明晰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说课水平。
(三)讲课:自讲合作。
自讲即按照教案设计,自己在空教室或其他地方反复演练,进一步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发现疏漏,及时修改。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为下一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打下基础。试讲中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为小组活动及班内交流,在个人讲熟之后把全班师范生编为小组,在小组内试讲,进一步发现问题,使教案更加科学,教学更加有效。还可结合年轻人精力旺盛、争胜好强的特点,在组内展开比赛,以赛促讲。小组试讲之后,组内选拔代表进行班内交流。讲课要求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重点,透彻理解重点,能够结合运用,转化为能力最好。因为师范生的试讲没有真实的教学对象,缺乏真实的体验,讲课易出现两个问题:其一是忽视学生的学,以个人讲解为主。讲课中要培养师范生一种教学生学,引导学生喜爱、理解、欣赏、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而不是当知识的“掮客”。其二是贪多,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结果每个问题都是走马观花,要引导师范生学会一节课着重解决一两个问题。这些都要在师范生自讲与合作学习的反复练习中加以解决。
(四)评课:先写后评。
评课实际属于教学研究范畴,评课训练不仅使师范生具备评课能力,更重要的是起到如何导引教学的作用。从以往师范生的评课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多关注外在的东西,如教师的仪容仪表、语言表达等,对教学内容是否适切、教学方法是否灵活、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接受是否难易等涉及较少。还有的要么全评优点,看不到问题;要么全评缺点,一概否定,抹杀授课者的创造,严重打击授课者的自信。作为师范生的能力弱项,不妨先练习写较详细的评课稿,慢慢明确评课的原则、内容、方法后,再写较简略的评课稿,直至最后列出要点评课甚至打好腹稿脱稿评课。评课稿主要包括评课的内容与思路。评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方面。评课思路可以有两个:一是按照上述内容逐项点评;二是抓住一项或几项内容点评,先说优点,再提出问题,最后提出建议。评课稿必须有理有据,不能只有论点。评课可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意识,自我反思有利于师范生专业发展,因此在他评前应该先自评,进行自我剖析。
二、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能力的高低,除了与师范生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高度相关外,其自身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听说读写能力本身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师范生的重要标志,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底气、看家本领,可称为专业核心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始于小学一年级,直至大学四年级,本文着重探讨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学习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听:课例讲座。
教师要对学生的答问做出反应,具备良好听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对语文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而对话的基础是理解与尊重,其表现则是倾听能力。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强,善于自我表现,对别人缺乏应有的尊重与理解,可借助师范生课堂试讲、见习、听讲座等机会,对其进行听的能力的培养。一是善于倾听,在别人讲课解说时尽量不交头接耳、嘀嘀咕咕地说,有问题记下来,可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环节进行表达。二是听课、听讲座要专心听,记录要点。三是边听边思,记录自己的感想、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师范生听的能力会有所提高。
(二)说:备课讲课。
说课就是说备课,是面对同行专家介绍说明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设计依据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培训师范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说的能力的良机。说课前要求其撰写好说课稿,自己课下反复练习,直至脱稿,然后小组内说课,借助微格训练,调出录像反复查看比对,查漏补缺,提升说课的逻辑性、艺术性,从而提升说的能力。讲课中的讲授技能训练、课堂引导及课例观看后的反思评课,也是提升说话能力的机会,可组织师范生辩论研讨,一方面增加了开口说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加深了对教学的理解。比如针对案例发表自己观点的即席讲演,考察了师范生多方面的知识储备,特别是训练了师范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三)读:教育名著。
读书,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生活状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凭借是教材及语文教育名著。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文学名著读的较多,语文教育名著阅读量较少,对语文教材的阅读也比较忽视,不明白语文教材阅读与一般阅读不同,一是不管喜欢与否都应细读,二是阅读中不仅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还有教师与作者、教师与编者、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把语文教材阅读简单化。针对上述情况,可在课程开设之初,向学生开列语文教育名著书单,推荐语文教育名著,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导读的艺术》、《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中学语文卷》等,以及语文教育报刊杂志《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国教育报》、《语文报》等,要求做好笔记,在合适的时机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语文教材的阅读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如朗读、诵读、细读、读书报告会等。
(四)写:教学论文。
研究,也是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未来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要素。教师需要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如果认为其只是技能的叠加,则教学活动就会很快陷入满足,继而无趣,行而不远,体验不到职业的幸福感、愉悦感。目前,语文教育科研的训练欠缺,毕业后能够写出教研论文者寥寥。只有认真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好地运用技能传授知识。要学会在调查中了解,在实践中反思,在研讨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要结合教材分析、教案设计、说课稿撰写、评课稿撰写、读书笔记、调查等常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把探讨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在写作中创新。写作是思维的利器,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写,才会写,如果能够把其中优秀的文章修改发表,对师范生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在写作中提高了写作能力,保留了精神作品;另一方面也体验到了问题解决的喜悦,增加了对原有问题的认知与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