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博物馆展示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2-03-27 16:46: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博物馆展示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博物馆展示设计

篇(1)

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各种各样的展览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也是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手段。传统博物馆展示陈列的弊端是博物馆切断了展品与其产生环境之间的“语境”,这些展品被当作偶像供奉起来,参观者通过本土文化的价值镜头诠释来自非本土文化的展品,参观者不能身临其境地了解展品产生的环境,展品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解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1987年发表的文章《副业》中首次提出塑造“框架”这一概念,批判了康德的“美的分析”。德里达认为框架不仅设置了界限,还提供了一种设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上的叙事语境,从而歪曲了人们对包含其中的真正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塑造框架并非把作品与一个更广大的世界隔绝开来,而是将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筑的特征、灯光的设计、声音的运用、博物馆内的咖啡馆与博物馆自身都可以是塑造框架的对象。

一、当代博物馆对于展示设计的要求

当代博物馆藏品已不再只是实物本身,不再只是视觉感知的对象,也不再只是一个结果。人们要去探究形成这一结果的过程,探究构成和影响这一过程的多种因素,探究促发这一过程的动因,即从描述性的“是什么”转向探究性的“为什么”,探究影响藏品最终形态的社会、文化、信念、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与此同时,当代博物馆的藏品不再是社会精英们金钱的符号和膜拜的偶像,而是社会大众了解社会、文化、历史的钥匙,是人们与先民沟通的纽带,是启动人类智能创造的发动机。所以,设计工作者需要以更为综合的设计手法和理念再现与反映展示内容,使静止的展示充满生动的气息,给参观者更为真切的互动体验,力求将各种类型的展品、纷繁复杂的观念以一种新的、更为综合的手段呈现给观众,便于观众理解和认知。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说,博物馆的内容以什么方式进行展示也是促进观众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展示设计手法上要在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采用较为综合多样的展示方式(如接触、观看、听等)。

二、以装置艺术理念介入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

1.装置艺术装置艺术由英语“InstallationArt”翻译而来,它本身是建筑学术语,后被应用于戏剧领域,泛指可被拼贴、布置、移动、拆卸的舞台布景及其零件。它是艺术家或设计师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对人类日常生活中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的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2.装置艺术与参观者的关系装置艺术是能使参观者置身其中的三维空间环境,是将多种艺术方式相结合创造出的空间环境,用来包容参观者,促使甚至迫使参观者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为主动感受,这种感受要求参观者除了头脑和身体介入外,还要使用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感官、听觉感官、触觉感官、嗅觉感官甚至味觉感官等。3.装置艺术理念的介入与传统展示理念的区别近现代博物馆在突出展示藏品的同时也尝试运用了其他展示方式,如再现历史人物的各类雕塑、演示地理方位的沙盘模型、再现历史情景的复原场景、珍藏实物展品的展柜、烘托展示气氛的绘画和工艺品等,这类展品的展示方式在博物馆学范畴内被称为传统展示方式。这些传统展示方式在博物馆中的特点主要是以点缀展览主题为目的,它们较为零散地分布在展厅里,起着调节展示气氛、烘托展示主题的作用,一般来说,它们属于“附属物”,也就是德里达所称的“副业”。文章所谈的装置艺术理念介入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指的是:运用装置艺术所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念指导当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按照这种思维和理念所形成的艺术品或设计作品是一个高度综合的空间状态:建筑的空间、展示的实物、声音、文字、图像、播放的影像和上面所说的“附属物”都是展品本身。所有的物品协同一致,向参观者多角度地传播博物馆的主题思想。1998年建成的香港历史博物馆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个展厅空间里,设计师运用了实物展品、复原的场景、复制的动物标本和模型、动物的声音、播放的影像、介绍性的文字图片,以装置艺术的形式全息营造出香港历史上的地容地貌、生态物种、自然环境等,使观众对于展示主题有全方位的了解,并能使这种了解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更加深刻的理解。所以,以装置艺术理念呈现的展示空间是一个高度集合化的空间,它不是靠一种“语言”在“说话”,而是采用多种叙事手段,以一种混合搭配式的方法对博物馆的主题进行叙述。这是它与传统展示手法不同的地方。

三、装置艺术理念介入博物馆展示设计发挥的主要作用

1.促使观众和博物馆交流、互动在当代,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和大量应用改变了信息交流的方式,人们对信息的接受由静止式的被动观赏转向积极参与和主动控制。所以,参观者在博物馆中的交流、互动是装置艺术理念介入博物馆展示设计体现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秦腔博物馆是笔者所做的一个社会项目。秦腔是在我国西北地区流传时间较长的戏曲类别,这样的主题对很多观众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所以,单纯建一个博物馆,将展品一一陈列显然是不可取的。因而,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让参观者能够切实参与进来,让枯燥乏味的主题变得有趣,是秦腔博物馆展览的设计方向。在整个展览最后的“观演篇”中,笔者借助装置艺术形式设计了一个由戏楼与观戏看台构成的装置艺术品,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按照一定比例复制出来的戏楼模型,戏楼借助幻影成像系统演出秦腔的经典曲目;第二部分是观众看戏的区域;第三部分是戏台上的高仿真硅胶人像陈列区,这些人像的衣着、穿戴都是按照民国时期设计的,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期戏迷看戏时的情景。在这个空间的四周还设计了声音播放系统,使空间中不时传出叫好的声音,使观众回到那个听戏的年代,从而受到场景气氛的感染。观众在多感官的互动下,主动参与性与选择性大幅增强,因此,这种展示方式不但加深了观众对展示的记忆,更提升了博物馆教育的功效。2.多方位传播博物馆信息1993年落成的纳粹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专为纪念“二战”时被德国纳粹屠杀的犹太人而建,这个纪念馆的大多数展厅就是按照装置艺术的组织方式进行设计的。展览运用大量遇难者的遗物、相关的照片、录像、声音、绘画所混搭出的装置艺术,以时间叙事的方式将犹太人被赶入聚居区、犹太人被成批地运往集中营、犹太人在集中营中的生活状态、犹太人被成批地屠杀等情节的节点串联在一起,将“二战”时纳粹侵略欧洲给犹太人带来的惨绝人寰的灾难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展品传达出特殊的情感。装置艺术在情感传达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可以运用多种图像、声音、味道等传播媒介,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人类最基本的感知方式多角度地进行情感传达,挖掘看起来不起眼的展品内部潜藏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信息,可以让观众对展示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让观众对展示对象的理解从浅层的表象逐渐深入到情感和精神实质。笔者曾设计过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尾厅,这个空间的高度将近十二米,在建筑的平面图上是一个三角形的空间。整个纪念馆的展览围绕着侵华日军在1937年攻陷南京城后对南京城进行惨无人道的杀烧掠,在六个星期中有三十多万同胞遇难,这个空间对于整个展览起着概括主题的作用。在设计之初,笔者从另一种抽象的逻辑出发:把六个星期换算成秒,再以秒来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在侵华日军中每隔十二秒钟就会有一个生命被无辜杀害。此空间的天花处被设计成了倒三角造型,象征着夺去遇难者生命的日军军刀,通过天花上面的数控滴水系统,每隔十二秒钟向下滴一滴水。下面是一个水池,滴水声被声音系统放大,两侧墙壁是密集的受害者照片,这些照片可以通过数控发光设备的控制亮起或熄灭。随着被扬声器放大的读秒声,每隔十二秒钟会有一滴水从高空落下,侧面墙壁将有一个受害者的照片随之逐渐亮起后再熄灭,给观众回味不尽的思考和想象。这个展厅就是按照装置艺术理念设计的,整个空间与其说是一个展厅,不如说是一件放大了的装置艺术品。在当代博物馆中,三维空间是实现展示的舞台,观众参观是靠时间完成的,参观与被参观都是组成展示设计这一行为的要素。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是一个信息的“场”,这个“场”同展品及其传达的信息应紧密地融合为一体,确保信息的传达更为有效。以装置艺术理念构筑出的博物馆空间以视觉、声音、气味等多种手段、媒介进行信息的传播,它们在信息传播体系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融会贯通、相互依附、密不可分的。

结语

文章的观点是在当代这个学科间高度综合和跨界思考问题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所以设计师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应灵活运用文章的观点。如,美术馆、艺术馆这类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有一个较为鲜明的主题且互不相干,像这样的展馆一般是没有故事情节和线索的。观众到这样的博物馆参观,目的就是观看实物展品,所以像这样的展馆就不宜采用文章的观点进行设计和营造;而对于展示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的纪念性博物馆,展示科技、生物、地理、人文风俗等类型的学科博物馆,在适当的场合可以加以运用。所以,在博物馆展示设计实践中,设计者应遵循视题材决定是否采用装置艺术理念的原则。此外,每个博物馆的情况各不一样,在同一类型学科的不同博物馆中,它们的展览面积、展品数量、学科的展示角度都不一样,所以在实践运用装置艺术理念时不可教条。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汀.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钱春霞等,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2](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宋向光.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科学出版社,2009.

[4](英)马尔科姆•巴纳德.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王升才,张爱东,卿上力,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5](英)泰勒.ARTTODAY当代艺术.王升才,张爱东,卿上力,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篇(2)

自从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在不断提高,在此社会发展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在发生着转变,更加追求绿色、环保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现阶段,大气之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成分可以促使全球气候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可见,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维模式也随之改变,低碳思维融入到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进程中,给各个行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带来了重大影响,因此,博物馆展示过程中,也要通过低碳化的设计方式,促使博物馆的运作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对于低碳设计的概念浅析

当前的时代倡导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低碳式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必要因素。所谓的低碳经济指的就是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提下,高效的应用能源,促使能源消耗更具低排放、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特征,应用技术创新的方式,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和制度创新,减少对于自然能源的使用量,进而降低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几率,最终促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现阶段各个行业的设计人员都要倡导节能、环保、减排以及生态化的发展,同时符合低碳时代的发展趋势,展示行业的运作中也应如此,以博物馆展示设计工作为例进行分析,要想促使博物馆展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体现出低碳化的特征,就要从用材、设计和构造等方面做好把控工作,将低碳化的发展理念渗透其中,极大的推动博物馆的稳健发展。在此过程中,若想促使博物馆展示工作体现出低碳化的特征,就要在设计环节做好把控措施,通过适宜的设计方案,借助低碳化的策略和方针,积极应用新式的环保材料,制定节能方案,降低能耗消耗量,最终起到间接的生态保护作用,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博物馆展示设计工作中,将会涉及到空间创作这一重要的环节,其中涵盖着道具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以及展示设施设计等内容,在此过程中,还要本着接受信息以及传递信息的原则,在空间和时间的范围之内,应当将展品作为中心位置,借助科学技术手段的作用,逐步达到调动观赏者情绪的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若想在博物馆展示工作落实过程中,要想体现出低碳化的特征,相关的设计人员要对展品信息予以展示,以此为基础,使材料的择选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积极融入新技术,对展示予以更改。

二、低碳化设计理念下的博物馆设计方式分析

要想促使现代博物馆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体现出低排放、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特色,应当对低碳设计方案予以优化,相应的减少环境破坏问题和物质浪费情况,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博物馆的低碳化设计环节,应当从布展材料、空间规划等多个层面做好把控工作。

(一)低碳设计在博物馆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博物馆展示空间规划过程中,一定要促使规划方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借助低碳化的设计方式,对自然资源高效的利用,将低污染和低排放作为基础内容。在博物馆展示空间融入低碳化的设计理念,可以对结构予以精简化,避免出现功能过剩问题。博物馆展示的设计,需要有科学的功能分区,其中含有办公管理空间、展示展览空间以及公共活动空间,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都是极其紧密的。不同的空间功能可以直接影响空间流线组织和空间结构分布等,此时就需要对交通组织空间合理安排,而后提高空间的实际利用率,逐步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博物馆展示空间之中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办公管理空间的设计过程中,都要做好连接工作,而后充分利自然光线的作用,对采光面积和遮阳情况予以控制,极大的提高观众的舒适度。比如,在博物馆展示空间的休息位置,亦或是资料查阅位置等,可以充分利用玻璃的作用,将光线引入到这些区域范围之内,尽可能的降低人工照明,借助自然通风的作用,对空间范围内的有害气体予以清除,同时可以对螨虫以及真菌等微生物予以抑制,在夏季可以充分降低室内的温度,最大程度的减少对于空调的依赖度。

(二)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分析

低碳设计过程中,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对绿色环保材料予以合理择选,重点关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回收工作,与此同时,要本着“能源节约”的原则,切实提高材料的应用效率,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现阶段的低碳设计理念在博物馆展示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可以应用环保或是低碳的材料,提高博物馆设计工作的环保性能。所谓的低碳材料指的就是,制造过程体现出低污染、低能耗以及低排放的特征,这样的材料一般都为新型材料,同时可以实现再生产和再循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时展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转变了产业的运作和发展结构,而对于博物馆展示空间来讲亦是如此,相关的博物馆展示区域的设计人员,应当明确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比如,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设计工作中,促使最终的设计方案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体现出环保、健康、生态和绿色的特征,使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体会到低碳设计的精髓之处,潜移默化的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体现出来,实现更为长远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永军.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2,18(20):82-83.

[2]刘长金.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低碳理念分析[J].华章,2013,27(31):147-147.

篇(3)

二、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比较

1.展示载体上的差异。

实体博物馆的展示空间通常比较庞大, 其建筑内部展厅、展室以主题来划分, 所展出的展品以及相关素材都是以实物为载体, 通过摆放搭配和组合实现的。参观者需要通过在实体空间漫步的形式, 配以解说员的详细讲解来进行参观游览及交流学习。数字博物馆虽然就外观来说, 不及实体博物馆那样雄伟庞大, 但相比于实体博物馆静止、固定、有限的物理空间, 它很好地展现了自由、开放的一面。它摆脱了传统建筑条件的束缚, 无需占有大面积的展览场地, 只需通过电脑与互联网相连接, 即可为全世界各地的观众打开一个广阔无限的数字化存储空间和信息展示界面。它是没有空间限制的, 通过互联网为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打开方便的大门, 以广阔无限的数字化形式带领其大开眼界, 领略各国文化的风采。以我国某市自然科学博物馆为例, 该馆的数字展示专区包含了诸如地区矿物、昆虫生态、古代文物等横跨不同领域文化的多个展示主题, 通过地系统划分, 详细地将其文化信息呈现在参观者面前。除了全面性、系统性、趣味性以外, 还为参观者节省了大量的宝贵时间, 提供了方便的服务。数字博物馆并没有展厅, 展品大多以实物藏品的数字化形式出展, 没有展厅展架等设备, 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虽然数字展出方式在质感、视觉效果、文化气氛等方面无法让参观者得到感知, 并享受那种亲临其境的乐趣, 但却在某些方面上弥补了实物展览方式的不足, 使死板的展品活起来, 与实物展出所营造的气氛也是完全不同的。

2.展示方式上的差异。

实体博物馆的展品展出过程是在现实空间进行的, 凭借大量的标本、模型等实物依托展架展台等设备来向参观者传达主题信息。参观者必须身临其境, 在实地感受展品所凝聚的文化内涵, 在展品的有序陈列中欣赏其本质魅力。这种以实体为展出对象的展出方式, 具有很强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使参观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印象深刻。尤其是设施相对比较先进的实体博物馆, 参观者不仅可以亲眼看到、听到, 甚至还能亲自操作体验, 从而对展品的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了。但是实物展出方式会受到资源、经费、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而造成遗憾, 影响展出效果和参观者的心情。比如说展出空间会制约展品的数量和大小, 像远古生物类的展品, 类似于恐龙、猛犸象等就必须选用空间面积大、建筑举架高的展厅, 然而展厅面积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展出的数量, 同时也减少了参观者开阔眼界的机会。再如一些无价文物的展示, 因为年代久远, 其实物的抗氧化等能力也呈消退状态, 不便移动, 稍有不慎, 就会为国家乃至于全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精神文化损失。不仅如此, 实物展出的形式、主题和内容方面也比较单一, 只能针对性地满足少数人群的参观需求, 如果参观者想要了解其他主题, 就要移步其他展厅或是去另一座主题博物馆, 为其带来很多不便。

3.展示手段上的差异。

实体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以文字、语言等进行单体实物展示说明;另一种是陈列语言的运用展示, 这种方法是体现实体博物馆教育特点的最理想的展览表现形式。例如在展示古代钱币的形式中, 可以在平台上将钱币按其时代顺序排列, 使观众更容易地理解古代的钱币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

数字博物馆的展示形式是采取数字化技术, 由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组合构成。流媒体音视频、Flash动画等动态方式是数字化展示设计中常用的技术手法。通过各种科技展示技术的有机结合, 使观众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藏品所反映的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信息, 还能利用逼真的、数字化的藏品三维模型进行多角度仔细观察。例如, 在台湾国立自然博物馆的多个主题展示中都运用了图文和3D动画技术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相关内容, 表现主题。在大马琳遗址中, 用3D动画展现了古代农耕渔猎聚落殉葬等古代当地人民的生活文化;在中部多媒体考古主题展示中, 完全运用3D虚拟复原技术并通过全荧幕播放向观众呈现了台湾中部地区的文化史, 形象生动而丰富。

三、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思考

1.实体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思考。

实体博物馆首先从陈列主题入手, 要多角度多方向的综合考虑, 包括展架展厅容纳产品的数量, 博物馆本身的性质、群众的基本需求、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等。通过全面的分析、设想, 从平凡发现亮点, 从琐碎发现独特, 制定出既对社会有益、有固定的受众群又有足够的展品, 既要保证展出效果又要保护文物不受破坏的可行而合适的方案。在展示内容设计方面, 要环环紧扣, 在确立框架结构上, 要善于发掘题材展示的最佳视角, 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思考实现主题的方法, 将展示内容具体化, 并对如何实现主体进行阐述, 对其中各方面元素的互动关系进行合适的把控和调整, 使各展示元素相互呼应并紧扣主题。在展品的组织搭配方面要根据主题, 使每个展品的选择都要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 要在整体中突出个别的特色, 所有的特色都要围绕着统一的主题。辅助展品的选择要合理, 不可喧宾夺主。比如说, 一件晚唐的瓷器, 首先要查阅该朝代的相关历史资料, 历史人物的相关活动, 制造该瓷器的条件等, 最好能找出其背后的故事, 然后, 经过推敲揣摩, 并在展品介绍中通过文字讲述出来。可以配以古代的画作为其装饰, 也可以从其背后的故事选出一幕, 将其置身其中, 不仅将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展现出来, 同时也增加了展出的生动性。在文字编写方面, 需要简明扼要, 用词要通俗易懂, 格式依据《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合理安排大小标题、单元说明、展品说明等。陈列的文字内容是帮助参观者了解展品的一种方式, 起着传达和补充展品信息的作用。

实体博物馆陈列展览在选择展品时, 需要认真考虑藏品真实性问题, 不允许将赝品作为真实的实物安排进内容设计之中;如使用复制品或仿制品必须予以说明, 这也是为了尊重科学, 对社会负责, 更有利于博物馆良好形象的树立。实体博物馆的设计人员多为从事美术等艺术专业的设计师, 因而, 在进行展示设计时应注意使用符合他们各自专业背景的语言, 以实现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的良好沟通, 在内容设计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实体博物馆的展览文字编写须综合考虑展览的形式、观众站立、行走的参观方式以及有限的参观时间等诸多因素, 在保证准确无误的基础上, 一般力求精练、简洁、通俗易懂, 且富有情趣, 切忌冗长枯燥。这是实体博物馆基于自身的展示特点对文字说明提出的要求。

2.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思考。

数字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选择主题方面的约束。馆中所有展品皆可示于人前, 即便是博物馆中没有的展品, 依然可以向其他博物馆借调资料进行数字化展示。参观者凭借网页链接就能很详尽地看到展品, 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展物丰富的要求。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条件实现主题展示和更新, 可以随时引进新学术研究成果、社会关注的热点等热门问题列入展出主题选择中, 让参观者全面细致地了解, 跟紧时代的动向。内容设计是数字博物馆设计的一项重要的环节, 设计者可以借助互联网来搜集数字化资料, 根据参观者的需求, 合理安排, 精心布局, 展现出展品自身的特色, 充分利用数字博物馆的优势和特点, 使其发挥娱乐、教育和服务等功能。

数字博物馆在展示藏品的选择方面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一是实体博物馆中的所有藏品资源都可经数字化后用于陈列展示;二是展品信息资源可以随时进行采集;三是可以随时添加有利于贴切表达展品和主题的信息资料。数字博物馆具有无限的互联网展示空间, 更加多元化的观众, 而且可以随时以任何姿态进行无限时的参观。数字博物馆中的展品的文字说明的编写可以灵活调整, 例如, 可以对同一数字展品或主题设置不同版本的文字说明信息, 以满足具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的阅读需要。可以专业学术化一点, 也可以通俗化一点, 可以介绍得深入一些, 也可以介绍得浅显一些。还可以提供文字说明的详细版和简短版, 感兴趣就阅读详细版多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 泛泛而看的观众只要阅读简短版就可以了解展品或主题的大概情况等等。数字博物馆的内容设计者在进行内容设计和文字说明信息编写时, 应该注意到观众参观的广泛性、自主性和极大的选择自由性, 并为此设计、编写出适合数字化展示特点、令更多观众满意的内容。

四、结语

无论是实体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或是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都要经历由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数字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发展的新形式,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的新特点, 这些特点集中地体现在展示之中。目前, 作为新事物的数字博物馆还未能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展示设计模式, 一切仍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数字博物馆的内容设计人员需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与设计实践中充分注意到二者的差别, 要按照数字博物馆的展示特点和规律进行设计, 唯有如此, 才能把设计做好, 使数字博物馆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满足更多观众的文化需求, 实现应有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篇(4)

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效果注重的是先“物”后“人”,陈列的重点只是在于将“物”的信息传达给参观者。在新的陈列设计理念中,注重的是参观者。博物馆得已生存和发展是在于参观者愿意去欣赏,所以在展示时,不仅仅是要将“物”展示给人们,还应该关注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需求。博物馆在陈列问题时应该要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考虑怎样的陈列设计可以给参观者美的享受,使参观者仿佛置身其中,有身临其境的观赏感。

2、空间感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们尽管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或是网络技术达到使人们在博物馆中有真实感受的效果,但仅靠感知是无法完全感受到文化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信息的。人们想要获得真实感,可以在某一空间中进行。在现代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空间陈列可以将信息与参观者联系起来,将想要表达出来的信息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人物合一”的境界给参观者绝佳的参观享受。现代博物馆的设计更多地开始倾向于空间设计,独立的空间所表现出来博物馆独特的文化精神,不断研究扩展展陈空间,营造出与博物馆相对应的文化主题,是现代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3、观赏体验

旅游业的发展为博物馆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同样教育业也为博物馆提供新的发展模式。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本知识,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之类的场所,从传统教学趋向于“言传身教”,读的多不如看的多。所以博物馆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场所,在提供信息、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观赏体验。如今人们对于场所的选择,不再局限于能提供的知识有多少、是否有好的观赏效果,现代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更要注重人们的观赏体验,设计的核心是展现的内容与人们的互动交流,博物馆的陈列不仅仅是展示内容,更重要的是向人们传达信息和情感,陈列的空间及其环境所聚集的是人们的情感体验和生活。

二、空间展示设计

1、创新

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希望从中得到情感的共鸣与交流,希望看到独特、有个性的展示设计。博物馆的展示手段要表现出“创新性”、“独特性”的特点,要敢于创新,打破常规,不平庸,不老旧。展示设计在外观上要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现出博物馆的特色,既要考虑到陈列艺术,同时还要注重整体建筑的形式、空间感和参观者需求。博物馆独特的展示风格也可以表现在所在地域的特点、文化和时代等方面。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从时代背景、以往的历史等方面进行设计,使参观者更好地领会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2、注重参观者

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理念在空间设计这一点上,要注重参观者的体验。在展示设计中,更注重的是人与环境、建筑之间的交流互动。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围绕着人们的观赏感受、观赏情感等,使用各种艺术方式构建一种空间,满足参观者对知识和休闲的双要求。既陶冶情操,又获得知识,这是博物馆与其他休闲娱乐场所最大的不同,同时也是吸引更多人群的原因所在。

3、整体设计

现代博物馆的陈列空间设计不单单是围绕某一点,而是对整体环境、建筑和空间的整体设计。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并不仅是局限于历史,同时也代表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在陈列空间设计上,设计师要将其融合在一起。外部环境对陈列的影响在于建筑形态、地理特征和展示内容三个方面,为了避免三者产生矛盾,可以将建筑设计中的美感、环境和地理特征融合到陈列的空间中去,再将陈列所要的内容和情感融入到建筑中,三者相互融合,创造出更美妙的设计风格。

篇(5)

关键词:

展示设计;博物馆展示陈列;分步骤教学

0引言

博物馆展示设计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点是多学科的综合,较为复杂。在博物馆展示设计教学中,由于所教授知识的系统性,需要前期学生对展示空间、展示道具、展示照明以及平面、数字多媒体等各种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重点探讨的问题。在类似系统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利用课内外分步骤、分阶段的教学法,能够将理论、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识巩固的目的,并且能够让学生熟知完成实际项目的相关步骤,将学院派的设计与社会实际项目相结合,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博物馆展示设计专业人才。

1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内分步骤教学

课内分步骤教学针对课程的系统性较强的特点,教师将各个步骤分开,把时间、任务划分明确,使学生明确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的课内分步骤教学如下。

1.1基础理论、实践作业、知识巩固三步教学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的学时一般安排96课时,由于其学时长、周期长的特点,分步骤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按部就班的完成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理论到实践到知识巩固的三步骤教学中,理论课程讲解占到教学时长的四分之一。基础理论课程的讲解以理论配合实际案例进行,避免枯燥无趣理论知识的强行灌输。设计作业占到教学时长的四分之二。设计作业最好选择适合课时需要的实际项目,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进行运用,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设计作业环节要求教师根据实际项目的文本、设计、施工步骤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要求,在课堂中模拟设计公司完成项目的工作模式,使学生有实践性的体验,为融入社会奠定基础。知识巩固占到教学时长的四分之一。知识巩固部分是通过模型的制作落实到三维可见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能够检验前期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在模型制作过程中不仅能够明确博物馆的空间概念、细节部分设计的优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2分阶段、分任务的学生汇报、教师讲评制三步骤的汇报、讲评制,需要前期教师规定好明确的时间表和任务表,在规定的时间要求学生按照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能够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时间观。

(一)调研阶段调研在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开始就要锻 炼学生的调研能力。调研阶段开始前,教师应先做相应的调研要求,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调研、带着兴趣去调研。调研分为书籍、网络、市场、问卷等各种形式,通过广泛的收集相关资料,更能明晰自己所做博物馆的国内、外现状情况,以及目前现有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优缺点。通过自己的实际调研,将调研结果写成调研报告并做出汇报文件,在课堂中进行汇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汇报能力。

(二)草图方案阶段前期的调研加上明确的主题,进入到草图阶段。草图阶段按照每人或每组选定的主题将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进行头脑风暴的设计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平面图中设计出理想的方案,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自主、灵活的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不做过多的设计讲评干预,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将自己的初步想法进行表达。草图阶段对数量要求较高,当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草图时也会自我进行筛选出比较满意的几套方案,在自我筛选后进行草图方案阶段的设计汇报,汇报完毕由讨论小组成员提出方案中的优缺点,给予每个同学一次的点评机会,在点评他人方案中审视自我方案缺陷,锻炼学生跳出自我思维定式,以创新型、多角度的视角进行方案的初步设计。最后由教师做最后的点评总结。

(三)效果图、模型阶段初步方案完成后进行细部深化,效果图阶段将二维的设计稿转化成三维,在三维模式中能够深入推敲设计方案的细节部分,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再通过模型制作以更直观的模式,建立空间概念。

2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外分步骤辅助教学

培养学生建立课外自主学习式学习模式,能够更好的辅助课内教学。

2.1学习兴趣组在兴趣小组中,可以把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中的任务进行拆解,让学生自己选择较有兴趣的小组,进行分部的训练。例如将博物馆展示设计拆解为:展示道具设计、展示橱窗设计、展示照明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展示色彩设计、展示心理学、展示平面设计等兴趣小组。在每个小组中根据设计比赛题目,布置相应的任务。分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参与设计比赛的积极性。

2.2开放工作室在开放工作室的设立中,以设计团队为组合,起初可以通过真题假作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慢慢培养对设计任务的敏感度。然后接收实际的设计项目,带领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项目,提供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

3结语

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中的一部分技能是在课外知识的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只有具备较宽泛的知识面和眼界才能够更好的将课堂知识熟练的运用,完美的表达自我创意的思想。由于静态的、久远的、古老的展品自己不会说话,需要通过展示陈列将其展示,并向公众诉说展品的历史故事的同时,要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增强对其展品的理解力。这就要求学生了解所设计博物馆主题展示领域的展品及相关文化的历史信息,没有文化、没有故事只注重形象、外观的展示设计不能深入人心。因此倡导课堂内和课堂外相辅相成的分步骤式学习方式,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分步骤的对系统知识进行接纳,分步骤的进行知识巩固。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和课外实践能力的锻炼,避免了过多知识的堆积式灌输和短时性的知识学习。

参考文献:

篇(6)

二、生态博物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渐提高,生态博物馆应运而生。生态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概念,将民族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保存于其所属的社区环境之中,通过社区居民参与管理,保持文化的鲜活特性和动态发展,寻求民族文化遗产在未来的延续。生态博物馆是在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理念,是人类思考对文化环境、自然环境进行整体保护的结果。我国的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和保存的社区,是社区居民追溯历史、掌握和创造未来发展的特殊博物馆形式。建设生态博物馆,目的是保护民族文化,并逐步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身保护,从而使人与物、环境处于健康的生态关系中,并共同和谐发展。从地区范围看,生态博物馆要解决一个地区或民族如何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完整保存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的问题;从世界范围看,其要在日益全球化和商业化的世界中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

三、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概况

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位于湘、桂、黔三省的搭界处。通过“馆村衔接、馆村联动、互推互进”的形式进行展示,也就是以国家重点博物馆之一的三江侗族博物馆为生态博物馆的呈现要点,全面展示古老侗寨、侗族建筑与工匠、古朴习俗、侗族服饰、侗族织锦和刺绣、侗乡文艺等侗族文化。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把侗族的鼓楼、寨门、风雨桥以及民间传统习俗、田园风光汇成一体。馆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有风雨桥13座,鼓楼20多座,吊脚木楼1580多座,是侗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图1)。随着旅游开发建设的开展和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区域内优良的自然环境、质朴的民风民俗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旅游者所带来的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会对区域内质朴的民俗风情产生巨大的影响。生态美学视阈下的广西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深度发展,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只有切实保护好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好生态审美主体古朴的民族审美个性和独特的生态审美趣味,保护好极具审美文化价值的日常生活方式,才能有效保证生态审美环境和审美人生和谐共生的审美场的存在。生态博物馆要保护的不是僵死的文化,而是活态文化,是保持着原有文化特性并不断发展的文化。有学者在谈到民族文化生态村时认为,民族文化生态村保护生态与传承文化的理念,说明民族文化生态村已经不是原生的真实,而是一种建构的真实,但又作为一种真实的文化而存在。随着近几年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三江侗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遇到了一定的挑战,一些侗族文化遗产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传承艰难,或者由于保护不到位而面临消亡。四、虚拟展示设计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人们进入了一个数字技术时代。虚拟展示以三维技术展示生态博物馆,与现实接轨,与现代技术接轨。用虚拟展示技术展示三江侗族生态圈现状,可使人们不接触真实环境也能欣赏和观摩,同时也不会破坏自然环境。近几年,以数字技术的进步为依托,博物馆数字展示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一些数字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高度重视数字博物馆的开发和推广,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虚拟展示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再现对对象的真实体验。将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内的9个原始村寨中最典型的自然特点,借助巧妙的虚拟设计在博物馆里呈现出来,这需要村寨文化的突出代表和文化特征,把生态馆特色文化、民间习俗和地形、地貌以及其他元素借助有效的设计整合进虚拟博物馆。这样,博物馆可以呈现一个反映真实自然环境的虚拟状态,并可以使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图2)。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虚拟展示设计应体现最直接的沟通,采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实现文化保护和宣传的双重效益。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虚拟展示设计可借助数字虚拟技术,构建逼真的动态三维模型,全方位地展现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内代表性村寨的布局和建筑物的细节,从而让三维漫游的模拟功能顺利实现,让观众感受到三江侗族文化的魅力。观众能够针对各个村庄里典型性的建筑景点,如岜团风雨桥、高定独柱鼓楼等开展三维漫游,实现任意行走和自由观看,解决传统的三维动画没有办法进行互动的难题,给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和画面感,这极大地提高了生态博物馆的营销效果。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虚拟展示设计,旨在解决传统博物馆展示中的空间、时间、语言和人数的限制问题,为人们了解馆内文物,特别是不适宜展出和移动的文物提供了方便。各地的人们可通过网络访问虚拟博物馆,随时随地进行欣赏。由于数字技术的特点,该系统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能够自由改变数字显示或显示主题,为三江侗族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此外,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的虚拟展示能够从各个角度对展品进行展现,为博物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数字化展示形式。

篇(7)

通过对陈列大纲和淮河博物馆建筑交通流线的分析,考虑到整体展线的顺时针性及布展文物内容的多少与展厅面积大小的关系。我们把展厅布局为:一层展厅为上善佳水(自然篇)、淮魂千秋(历史篇)两个展厅。二层展厅为淮河治理(水利篇)、淮风流韵(文化篇)、淮上明珠(家乡篇)三个展厅。交通流线设计:路线设计为单向有顺序性的水平交通路线,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避免人流交叉及重复路线,局部有地面抬升平台,丰富观展视角。展陈形式的创新:博物馆不同于一般的公共空间装修,它是通过对展示的空间艺术处理来突出展品和烘托展览主题,本案根据不同展厅的内容变化,强调每个独立展厅的内容特点,突出展览的地域特色。同时削繁为简,通过一定程度上统一的立面处理来保障整个展馆的完整性。营造场景:用圆雕、浮雕、壁画等艺术手法结合模型、场景、全息图像的方式,利用舞台布景原理,以最小的进深营造尽可能宏大的场面,让观众身临其境,同时精心设计的场景也作为展厅中的视觉亮展品与空间环境的和谐:文物展品是整个空间的核心价值所在,在本案的设计中,文物不再仅仅是通过简单的展柜摆放,而是通过和展厅内部的版面、视频、机构等各种展陈手段相互呼应而创造出一种气氛和意境,全方位的诉说展品的价值和包含其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淮河博物馆的具体展厅设计

基本陈列展厅与专题展厅在统一的设计手法下力求变化,结合各展厅陈展内容的特点,明确各展厅的主题,增强每个展厅的辨识性,保障博物馆整体展陈的鲜明特色。公共空间设计:由历史性、功能性及艺术性的要求,我们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应是淳朴自然的,同时强调其细节处理,与外部建筑的风格相协调与呼应,以此来强化整个建筑的统一和完美。在色彩的设计手法上使用中性偏暖的色调以并此作为统一整个博物馆不同展厅的基调,用统一规整的整体处理手法吸纳消化各个展厅纷繁复杂的展陈内容,避免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产生视觉疲劳,维持观众的参观兴趣。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含蓄内敛的,艺术表达准确而又生动,她向参观者静默的讲述淮河流域曾经的历史、辉煌的艺术和在这片区域上生活的人们的故事,让我们来聆听……

第一展厅:上善佳水(自然篇)该展厅位于博物馆一层左侧。入口设置一个序厅,作为整个展览的开始,采用抽象的手法,特殊加工的材质肌理表达“上善佳水”的意境,突出主题叙事的宏大特征,采用对称的手法将观众的视线引入展厅内部。在其后的展线布置上采用主展线副展线相结合的方式,主题内容置于视线的不同层面上进行展示,同时在材料和结构的手法上统一每章节内容,使人们循序渐进的了解认知一系列的主题内容。在该内容的副展线部分设置模型机构和视频影片播放的空间,保障了展览序列的完整性同时又延展了文物展品的内涵。如图:

第二展厅:淮魂千秋(历史篇)该展厅位于博物馆一层右侧。我们结合淮河流域独有的风格,将文物展品与场景复原更加贴近的进行整合,使观众在参观并深入了解的过程中感悟淮河流域文化特色。通过统一的色调与材质,将各个部分紧密的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展陈空间。在其后的休息厅部分用表现性的色彩展架结构与公共空间相结合,创造独有的观展体验,同时保持观众的兴趣。我们结合大量的图片与实物,通过不同高度层面的划分与安排,使观众多角度了解历史,并沉浸其中。在材料的使用上保持与一层展览空间的色调一致性,穿插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色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进行有条理的布置,满足观众参观和认知的同时使观众得到愉悦的空间体验。

第三展厅:淮河治理(水利篇)该展厅位于主体建筑的二层,在色调上却别于一层展厅。入口处退让出一个序厅空间,采用浮雕的手法将展厅名称衬托出来,整体气势庞大,浮雕内容将整个展厅的核心选取出来加以艺术处理。由于整体的展厅空间有限,而展陈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在其后的展陈设计中通过张弛结合的手段,用视频、投影机构、模型等手段整合大量的资料内容,结合文物,文献等实物展示,保障了整个展厅空间的大气与完整,同时又丰富了参观者认知途径的多样性。

第四展厅:淮风流韵(文化篇)在展厅入口处便将淮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南北文化交汇的独特气质展现在观众面前,直观展出来该馆的内容体系。在展厅内部的设计中,点缀与淮河流域相关的文化遗产载体元素作为装饰,使用更加简洁的立面造型,丰富柜内展示的形式,结合部分场景复原与现场表演创造出独具韵味的民俗文化长廊。

篇(8)

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适当解决中小型博物馆展示手段单一、互动体验欠缺的问题

文物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人对参观体验的要求也是随着时代背景而发生变化的。如果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只以文物为重,而不考虑观众与时俱进的需求,是无法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使用互联网终端就能获取原先必须要亲临实地才能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所获信息量之大、之快是过去无法想象的。博物馆要勇于面对网络化知识传播的冲击,改变传统的实体展馆单一形式,从20世纪传统定义中解放出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寻找崭新的解决之道,探索新的生存之道,考虑如何让实地参观博物馆成为不可替代的体验。对于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重拾博物馆学习的兴趣、加深参观记忆等重要问题而言,通过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模拟临场体验,获得令人印象深刻且难以忘怀的信息,会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数字时代,这对博物馆的发展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更为集中、快捷而高效的信息流动是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当代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表明,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展览方式和展示设计而言,更具多样性和设计性。针对实体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特点提出“扩增展示空间”的展示方式新概念。而增强现实则是当下一个奇妙的例子,增强现实技术是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对真实场景有着更好的增强效果,能将计算机产生的虚拟场景融合到真实环境中,虚实融合,增强用户对真实环境的感知。由于用户与虚拟世界联系的同时,也未切断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交互方式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需求。基于图像识别的增强现实技术,目前在展示设计中应用比较普遍,将其应用于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展示中,将会扩展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它把相关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现实化、视觉化,让现实环境与虚拟内容进行互补、叠加,提供展品的全方位信息,增强观众在展品参观中的感受,提升数字化浏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感,为文物展示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欧洲、美国的一些著名研究机构在此方面展开了最早的探索和研究,2001年希腊多家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成立了联合开发小组设计开发Archeoguide系统,用于对希腊古遗址如太阳神庙的数字增强再现。瑞士日内瓦大学的MIRALAB实验室也在古遗址以及古代人物情景的数字化增强再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在2009年的SIGGRAPH大会新兴技术展示部分,MultimodalFloor(多模式反馈地板)的出现让人们更加深化了对这方面技术的认识。哥伦比亚大学开发的移动增强现实系统(MARS)为校园景观提供附加的多媒体信息,以便人们了解它们的历史。例如,早期的增强现实技术系统均采用桌面计算机或工作站作为系统运行平台,采用透视式头盔显示器作为融合显示设备。基于早期构架的AR系统限制了用户的运动范围,无法应用于户外环境。随着移动计算设备和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网络和各种移动设备上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广泛,针对移动增强现实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也应运而生。

篇(9)

由于知识层面和自身经历的差异,观众会对博物馆展品信息产生差异理解。如此,策展人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观众的信息接收能力,在设计博物馆展览时,可通过利用展厅空间、光线色彩、视听设备,设置可进行互动游戏及实践参与的展览形式,以提升观众参观兴趣,调动观众参观情绪,从而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所国家一级博物馆,该博物馆于二楼,独立设置了以中国文字为主题的互动影像展厅。此展厅划分为姓氏起源、文字迷宫、实验园地三个展示空间,寓教于乐中,让参观者达到“参观—放松—放松中再学习”的效果。地方综合类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于观众互动区域设计了虚拟手翻书装置。观众站在书本形状的屏幕前,用手做出翻书的动作,信息页面就如书本翻页一样前后切换。在互动中,观众参与游戏,体验放松,同时也获得了知识信息。

二、生理需求

1.安全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博物馆不仅要把展品以合理的方式呈现出来,还应该尽最大可能以考虑观众安全为前提进行展示设计。在展示设计中,展示材料是不可缺少的体验。长时间的参观中,观众容易产生疲劳感。为提高参观舒适度,在选择与观众近距离甚至可触范围的展示材料时,可尽量避免易给观众带来过度紧张感的“硬”材料。中国文字博物馆在设计少数民族文字展厅时,为突出民族文字的多样化与融合,将代表不同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字印刷陈列在多组形状高低、颜色多样的大型立方体展示模型上。考虑到模型被设计在展厅的入口走道处,与观众距离很近,设计师在制作模型时选用了适中软硬度的材料,以减小观众感官上的冲击力。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展示空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展品本身所占据的展示位置空间,二是观众与展品之间的适当距离。这段距离不仅能够引导观众处在最具效果的位置上进行参观,也相对保障了展品与观众双方的安全。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是展示东周时期周王城车马坑的专题博物馆。为维持车马坑原址原状进行展示,博物馆于车马坑出土原址上高两米处建立了四个方向的玻璃围挡,1.2米高的玻璃围挡不仅清晰的圈定了展示空间,也保障了观众的参观安全(图1)。2.尺度伦勃朗曾经说过“你不许凑近闻我的画。”真正具备观赏力的观众往往不会以太近的距离去观赏一幅作品。观众来到博物馆,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展品而已,而是通过整个展示环境对展览进行系统的认知,因此,好的作品和观众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尺度距离,空间展示设计应该和观众的感官相适应。正如上文提到的车马坑展览,展品周围的围挡自然建立了展品和观众之间的尺度距离,而这一距离,也应考虑到观众的视觉观看尺度。在策划河南博物院英国美术300年展时,博物馆于展品和解说词一米开外设置了隔离栏,为了看清楚解说词上约14磅左右大小的字体,观众必须站在隔离栏外,前倾上身,才能勉强获得信息(图2)。策展时,是字体设计得过小,还是现场布置时隔离栏放置的过远?无论如何,博物馆都应该考虑到观众参观时实际的视觉生理尺度。博物馆展品本身都具有极高的价值,玻璃展柜、栏板虽建立了展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但也划清了观众的心理界限。一些分明树立了“禁止触摸”警示牌在旁的展品,仍然无法阻止观众的触摸行为,与其如此,不如设计一些真正可互动的展品,来解决这一问题。洛阳民俗博物馆以洛阳当地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在其婚俗展厅,博物馆就为“可触摸”与“不可触摸”划分了明确的界限。展厅内一张传统婚床展品被设计放在高约0.5米的展台上,站台并没有完全用护栏隔离,而是设计了三级台阶,引导参观者走上婚床展品进行互动拍照。

三、教育需求

在博物馆中,藏品代表的不仅是展示对象本身,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及文化价值,给观众教育作用。那么,如何将不同展品的信息知识统筹起来,如何能让观众在参观时获得最有效的知识接收,成为博物馆值得深思的问题。展厅之间的过渡空间往往是观众完成上一区域的参观后、开始下一区域的参观前,起到休息过渡、承上启下作用的空间。河南博物院在策划丝绸之路沿线六省区精品文物展时,将过渡空间的墙面设计为播放背景墙,用以放映与展览相关的专题多媒体资源,观众在展区之间这一承上启下的区域驻足,休息的同时又再一次对展览主题加深了印象。

四、结语

观众是博物馆的最终服务对象,博物馆只有对观众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教育需求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最优化的发挥博物馆职能。

参考文献:

[1]刘婉珍.《博物馆观众研究》.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

[2]张誉腾.《博物馆大势观察》.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13.[3]亚伯拉罕•马洛斯.《动机与人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孙淼.《中国艺术博物馆空间形态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篇(10)

近年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但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来看还处于低龄化阶段,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在国内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展示设计的教科书,内容大多是笼统的空间、材料、色彩等理论知识,实际案例很少,实践性的方法也很少,对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研究则更是一个真空区。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定义与发展历史

博物馆展示空间是在固定的环境基础下将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安排在内的构建出具有展示性的场所,这种展示场所也可以称之为展示性空间,它是人们生活的映射,体现了公众所处的某个时间段的行为与审美方式,也是设计师对生活的感悟,并且将其与公众的情感融为一体,使参观者得到美的享受。博物馆展示设计属于室内空间设计的一部分,都是利用空间分割和透视法则,把有限的空间变得丰富而又有层次感,以创造更为立体的空间体验,实现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追求的目标。

最先把展示设计运用在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中的是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展示形式多是与标本结合出现的景观场景,复原动植物的繁衍生长过程,如江西省博物馆的恐龙世界、生态鄱湖展区等,都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来设计表现当地的自然风貌。这种设计方式表现手法直观形象,科学真实,受到观展观众的喜爱,后来逐渐被运用到各类博物馆中,如民俗类、历史类、军事类、纪念类博物馆。

三、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的类型和特性

(一)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类型

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类型有再现式场景、复原型场景、表演式场景、展演式场景、情境演示型场景、景箱式场景、景观式场景等。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特性

1.展示性。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是一种具体的表现方式,其中融入了设计师理性与感性的分析,源于空间场景设计对展示的要求。他的展示性充分表现在对文物藏品直观的表现上,让观众更容易了解场景中所展示的主题思想、叙述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空间情趣。

2.时间性。有人说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是没有时间的、静止不动的,只有空间概念。但是,笔者认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空间场景是带有节奏韵律的,整个场景的节奏感都是通过空间风格和所展示的藏品来表达。在这个空间中,设计师统筹了时间、空间两者的关系,考虑观众的审美要求及视觉习惯,将时间、空间、观众三种关系合理糅合,以最好地诠释所展示的文物藏品

3.叙事性。叙事性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对这个展览主题的一个描述表达。对需要展示的内容,主题设计师一般会通过一个个的场景复原来叙述,通过不同场景的转变来描述不同的故事内容,如江西省博物馆自然馆的“生态鄱湖”展区内就通过不同的场景复原表现了赣鄱大地一年四季的环境特征,加以文字说明,配合音频渲染,达到寓教于乐的表现目的,把原本枯燥的文字内容以轻松、充满趣味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4.艺术性。博物馆展示的对象除了历史考古价值极高外,其艺术价值也值得我们去考究,文物藏品既是历史的见证人,同样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品。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怎样把文物身上的文化艺术性表达出来,用何种方式表达,既要理性思考,更要关注观众的心理、情绪等因素,囊括造型艺术、建筑艺术、影像艺术、生态艺术,融入文学、绘画、雕塑,以及当代影音学、光学的技术,不难看出,这对设计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所以说,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场景创作须先整体,后局部,以艺术原则为指导,以文物藏品内含信息为纲领,组合整体与部分,从而给受众以美的享受。展示空间艺术性原则要求设计师首具有健康向上的艺术和审美意识,其次更要敢于创新,体现自己的创意。

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创作的艺术性不是简单的外墙装饰、孤立的墙面风格组合,应该是一个局部复合整体,形式与主题内容统一构成的场景空间。此外,对于人流量比较大的博物馆展示空间来说,也是有着自身特殊性的,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公共安全问题,如盲道的设置、专门的升降电梯、应急通道等,这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基础设施在设计施工前,就应充分考虑到。

5.临境性。临境性也可以称之为观众的“沉浸感”。展示设计的成功与否在于观众是否有沉浸感。沉浸感,简单来说就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优秀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环境可以达到让参观者难以分辨真假的效果,令参观者有强烈的视觉、听觉、触觉冲击,利用VR技术还可以虚拟现实,仿佛置身于真实世界中。

四、对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未来展望

面对当今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随之改变,对于总被扣上“古董”帽子的博物馆来说,也必须顺应时代进行变革创新。首先,要在保证文物安全为前提的条件下,转变观念,更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其次,改变展示设计方式,强调服务第一的原则;第三,在展示设计中利用高新的科技手段,使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更加智能化,实现博物馆数字化,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由静态展示升级为动态展示,告别以往单一、僵化的展览,使设计更加灵活、开放多变。综上所述,创新时代,博物馆展示空设计必须大胆变革创新,首先在展示理念上转变,在展示内容上不断扩充,在展示设计方式利用新技术创新,保持博物馆良性发展的态势。

五、结论

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目标是服务整个展览这个主题,使内容与形式更加统一,达到主题突出,令空间场景更有韵律和节奏感,让观众得到更多审美享受,获得更多的文物藏品的内含知识信息。本文通过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发展历史到特征性分析,以及对后期的展示设计的展望,清楚分析了展示设计对于博物馆展览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尊重展示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设计的发展脉络,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给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更大的发展空间。

篇(11)

中图分类号:TU2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19-02

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所肩负的功能性与一般盈利性质的文化机构不同,它具有知识传播、学术研究、国际文化交流、景观展示、庆典纪念等性质。[1]因此,博物馆展示应突出其公共场所的特殊性质,对于设计风格的选择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博物馆需要沉浸式参观,静下心来才能欣赏展示物的内涵之美,所以在展示设计方面既要出新,要激发好奇心,又不能引起参观者思路过度跳跃,避免其思想游离于参观环境之外。因而,博物馆展示设计需要在色彩情感方面深入钻研,通过视觉达到吸引、激发参观者好奇心的效果。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认识

展示是一种行为过程,是有目的地传达或呈现主题包含的信息,而这个信息覆盖面宽泛,一件物体、一座城市、一个国家,都可以作为展示物进行展示。而展示设计则是专指借助展品、展具、影像、图文等媒介在特定区域为参观者创造参观环境,以实现心理创设,从而实现调动参观者情绪,使之沉浸于参观环境的目的。[2]展示设计的宗旨是通过信息向受众人群传播知识,其目的在于通过平面或结构设计、空间规划或色彩搭配在有效空间内实现视觉场景的切换,便于受众接受信息。[3]

而绝大多数博物馆作为非盈利性机构,旨在进行社会文化传播与服务,以教育、欣赏和文化交流为目的,收集、传播、保护、研究人类环境中出现的见证物与虚拟物。[4]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这一点来说,中、外博物馆在展示设计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外国博物馆(主要以西方博物馆为主)根据展示内容分为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和特殊博物馆四大类型,每种类型博物馆的展示风格与其展示内容一致,即历史博物馆展示设计以突出考古价值和历史知识为主。而中国博物馆展示风格几经变化,早期分为专门性博物馆、纪念性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到了近代受西方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影响,也分为艺术、历史、科学和综合几大类,除历史博物馆外,其他博物馆展示设计思路基本模仿国外博物馆风格。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历史博物馆较多,陵墓类物品展示较多,风格偏于庄重、典雅,具有一定的特色。

二、色彩情感相关理论

情感作为人类的主观感性体验,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或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状态,真实地展现了人类的价值观。[5]情感的生成是一个动态过程。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情感可谓贯穿了人类的整个心理活动,它既影响人类的生理活动,反过来也受生理活动的影响,因此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交织进行的思想形态。情感受到外界环境和主观体验的影响,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如喜爱、厌恶、冷漠,喜、怒、哀、乐,等等。这些情感会影响人类的精神世界。

而色彩是由色相、明度和纯度三大要素组成的。[6]色相是指色彩本身所呈现的样貌,如红、黄、黑、蓝作为四种基本色,可调制出粉、紫、绿等明暗不同的斑斓色彩,通过视觉影响人的情感。如青绿使人沉静、橙色使人兴奋。可见,轻快的颜色给人明快之感,重色给人稳重之感,而朴素之色往往给人以朴素之感,鲜艳颜色给人以靓丽之感。色彩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寓意,比如红色、黄色、黑色都在历史长河中担任过重要角色。红色往往作为庆典颜色,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经常被用到,主要是展示传统文化。再如黄色作为皇帝的专用色,在故宫等历史博物馆中较为常见,而秦代尚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则以黑色布局为主色调。通过色彩的区分,可以看出色彩在文化展示,特别是具有历史、民族特色的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是极其重要的。由于博物馆多采取开放的内部空间设计,因此其环境展示设计对空间切换要求较高,而色彩恰恰很好地起到了空间切换的作用,同时色彩能够迅速激发参观者的情感,使之沉浸于博物馆环境中。

三、色彩情感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从上述对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认知、分析中可以看出,博物馆设计在灯光照明、空间切换、展品组合和材料应用四个方面都离不开色彩情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