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闻写作技巧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8 15:45:51

新闻写作技巧

篇(1)

一、前言

新闻的主要内容都是通过采访收集的,所以采访在新闻写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现在的新闻工作者都是以“立片言以居要”的精神进行工作的,主要是指工作以采访为主、写作为辅,从而使采访的信息更加真实。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采访是为了收集到真实的内容,写作是为了让采访的内容得以真实地展现。相关的工作者一定要提高采访和写作两方面的能力,不能只注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否则新闻稿件无法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甚至导致稿件无法发表。那么,写好一份新闻稿有什么写作技巧呢?现在,笔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大家以下几点建议:

二、广播电视新闻具体的写作技巧

(一)整理好采访的资料,注意导语的使用

导语在整篇新闻的开头,是整个新闻的重中之重。所以,采访者一定要对采访到的内容进行反复斟酌,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并进行修改和完善,融入一定的写作手法整理、优化新闻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报纸新闻的导语和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是有差别的,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主要阐述一个信息点,而报纸新闻的导语是对整篇文章的概括。广播电视新闻导语主要采用“某人某时在某地为什么发生了某事”的模式。在写人的时候,一定要突出重要的人物,不是很重要的人物一般可以忽略不写;在写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交代清楚时间的前因后果,保证事件的真实性。所以,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中一定要写清地点和事件。导语是非常精炼的,不要出现无用的词语,也禁止出现一些空话、大话和废话。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对新闻采访材料进行详细的梳理,导语一定要简洁明了,保证能够直接阐明事情的真相,这样才能勾起读者的兴趣。

(二)注意广播语言的应用

在写作过程中,要保证事件的真实性。在整理稿件内容的过程中,要保证话筒、镜头画面和文字是相匹配的。要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避免在稿件中出现病句,还要注意语言的优美性,不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失去阅读兴趣。比如在写作民生新闻稿件时,如果记者只对每个人物进行介绍,或者介绍一些观众不关注的事情,而对于那些观众想了解的事情却一带而过,这样就会使整个新闻价值大打折扣,无法引起读者继续阅读的欲望。所以,虽然民生问题十分贴近人们的生活,但是要想使人们感兴趣也是很不容易的。中国的语言是很微妙的,它能将各种画面里所描绘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体现出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来提升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其使用的文字是很有品位的,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纪录片的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人们在观看的时候产生愉悦感,甚至为观众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档次,就要用有限的镜头传播无限的内容,还要继续深化文字的力量。

(三)加强稿件的逻辑顺序

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字幕与画面不吻合的状况,这种情况会导致观众产生烦躁心理,影响人们后续观看的情绪。报纸新闻和广播电视新闻是有区别的,广播电视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画面进行镜头的切换,所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保证每一个镜头转换都是自然、流畅的,保证为观众呈现的画面和文字是相符的。在对稿件进行整理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还要融入一定的写作手法,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才能使整篇新闻更有说服力和可读性。新闻工作者对画面和文字有一定的掌控能力,所以在进行新闻编制的时候,要提高对剪辑工作的重视度,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控,以防出现文字和画面不符的现象。在空白画面出现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进行处理,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解释说明,如用字幕、播报的方式来弥补画面空缺时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所以,新闻记者必须对稿件的思路有很清晰的了解,以防出现紧急情况就慌乱而不知所措。

(四)在稿件中酌情加入一些个人的情感

在播报广播电视新闻的过程中,其实是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的,如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和观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其进行分析。新闻工作者在这方面有义务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表达出来,对社会上的一些正能量和关于道德的事情进行阐述。例如,在遇见仿冒伪劣的时候,记者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把事情的真相讲清楚,还要将自己的看法和一些市民的想法一并表现出来,这样更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然后对整个事件进行彻底的调查,对仿冒的产品进行仔细的研究,重点报道相关的供应商和厂家,以保证他们以后不再做这种事情,记者还可以从受害人的角度来报道,从而让政府对这种事情加以重视。广播电视新闻是充满正义的,要保证给大家呈现的是事情的真相,并非是任意妄为。新闻工作者不能利用自己的职位便利来“公报私仇”,要切实保证新闻的真实性,避免因为工作的失误而给社会造成不安宁。

三、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社会的安定也十分重要,如果广播电视新闻出现不可靠的新闻报道,就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困扰。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以真实性原则来对事情进行阐述,保证观众看到的是真实的新闻报道。在对新闻稿件进行整理时,要根据采访到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保证文章具有逻辑性和真实可靠性。

作者:何青梅 单位:泸水市全媒体中心

参考文献:

[1]刘杰.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技巧[J].记者摇篮,2014(02):42-43.

篇(2)

电视是现代传播媒介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直以来,大众都通过电视这个重要窗口来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它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在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文字语言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探究电视新闻写作技巧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写作技巧在现代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电视的传播方式具有声画并举、生动形象、真实具体等特点,并且其为大众提供了及时、翔实的各类资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各类新闻节目,因其客观公正、迅速简要地向大众报道新闻事实,所以颇受人们的青睐。与别的传播媒体不同,电视新闻为大众呈现的是一场视听盛宴。可想而知,一条电视新闻如果只有图画没有文字解说,是很难被大众理解的。由此可见,文字解说是对画面的有力补充,不仅能深度挖掘画面内涵,而且还增加了电视新闻的信息量。另外,精彩的文字解说还能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极易引起大众的共鸣。因此,新闻写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其传播效果。所以,合理运用写作技巧会给画面的文字解说增色不少,更能突出新闻的传播效果,采取最通俗、最直接的方式向大众传递信息,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二、现代电视新闻写作技巧探究

(一)新闻内容实事求是

新闻报道必须实事求是,为大众提供真实的信息,不能弄虚作假,更不能误导大众。人们都说新闻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真实,因此新闻写作也应秉承用事实说话的原则。用事实说话,既是报道的基本原则,也是实践方法,同时更是写作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电视新闻报道的价值:客观、公正。所以在现代电视新闻写作中,切忌说大话、讲空话和假话,否则将会给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造成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不仅会使电视栏目失去民众的信任,更会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实事求是就是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在描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时要做到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夸大、缩小,更不能虚构,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概况、始末等都要交代得一清二楚,既不能含糊其辞,也不能有任何违背客观事物本质的歪曲或掩盖现象。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深入人心,究其原因就是它在新闻报道中凸显了“用事实说话”的原则,所以成了被大众熟悉、青睐的电视栏目。

(二)写作主题力求精练

电视新闻报道受到时间的限制,因此不能像报纸那样长篇大论、语言华丽。现代电视新闻写作要突出“短小、凝练”的特点,在最短的播报时间里,通过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向观众传达大量有效的信息,并使文字语言和电视画面相结合,做到文字与画面互为补充,达到较好的效果。所以新闻写作要考虑观众的需求,必须集中表现主题,做到层次分明、主次清晰,让观众能够很容易就抓住新闻的要领,否则就会给观众留下模糊不清的印象。另外,进行电视新闻写作时,文字语言要尽量精炼,不要繁冗啰嗦,不然会影响观众的收看效果。所以,新闻记者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要精心提炼客观内容以揭示主题,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在这方面,台湾电视新闻的处理方法就非常值得学习。大部分的台湾媒体要求其短新闻内容在一分半之内,并且在一分半的新闻内,要加入大量的同期声以及足够的信息,这就让台湾的短新闻非常紧凑,给电视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观感。

(三)语言重视口语化

电视新闻写作要做到口语化、通俗化,才能被多数的观众理解、接受,获得广泛受众群体的认可。口语化并不是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生活用语,仍然要讲究技巧,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观众更容易接受新闻播报。首先,新闻写作时尽量不要出现书面语、文言文,要把其转化为口语。贴近群众生活的语言才能使观众不会产生难以理解的感受,同时又感到亲切自然,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能满足大多数观众的需要。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实话实说,向老百姓讲述新闻事实,应避免使用让人觉得深奥难懂的词汇,特别是一些生造词汇。另外,在现代电视新闻的写作过程中应当注重朴实自然,如果一味地拐弯抹角就会使观众失去兴趣,经常出现心不在焉、听了下句忘了上句的情况。所以,在写作时要注意文字的音韵效果,少用一些形容词、虚词,多用一些动词、实词,多使用双音节词,使表达效果更胜一筹。除此之外,语言还要富有节奏感。通常人们更容易接受节奏感强的语句,其有加深记忆、引起共鸣的作用。

(四)写作内容新鲜准确

新闻要达到受众注意、社会关注的目的,新闻内容必须做到准确生动和及时迅速这两点。因为人们需要不断了解社会上、世界上的新事物、新信息,在科技如此发达、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信息的传递速度快得惊人。这对新闻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作者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新闻,并选择新颖的报道角度,把新闻报道写得又快、又好,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通过新鲜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传递给观众,吸引观众的目光,让观众把目光锁定在新闻报道中。同时,新闻写作不能啰嗦冗长,更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要有所侧重,使观众明白新闻报道丰富的思想内涵,既耐人寻味,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写作时要多挖掘新闻的思想深度。现在观众的需求不断提高,不再满足于仅仅了解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还要了解新闻事件的“意义”。这要求新闻采写人员在写作新闻稿件时要突出新闻的深度,这一点毋庸置疑。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需求日益增多,这对电视新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大众关注,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文字写作水平,不断创新与突破,力争新闻报道更富特色和魅力,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带给广大观众全方位、多元化的信息享受,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综合传播效应,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肖守祥.电视解说词应追求的语言特点[J].青年记者,2010(06):22.

篇(3)

报纸新闻作为传统的纸媒,在媒介传播中有着重要的贡献,但是信息时代的发展迅猛,对于报纸新闻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网络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是报纸无法做到的。所以,就需要从内容出l,提高在采编和写作中的技巧,从而提高报纸新闻媒介的竞争力。

一、报纸新闻的采编

报纸新闻工作者在采编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发掘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在进行采访的时候一定要真实可靠,不能够为了追求时效性而放弃准确性,同时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在不丢失真实性的情况下,选取更能够感染到读者的角度。

(一)新闻采访是注重挖掘新闻

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要具备一双敏锐的严谨,能够善于捕捉具有新闻性的线索,更深层次的进行挖掘。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通过群众的反应、政府政策法规的推广和实施,或者是各类会议中的会议资料进行分析与挖掘,从中找到新闻素材,发掘新闻线索。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群众中所具备的新闻肯定非常的丰富,新闻工作者要经常和人民群众沟通交流,从中寻找新闻线索和素材。

(二)新闻采访工作细致,注重真实性

现场采访工作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只有在采访现场认真观察,才能够在写出优秀的新闻。新闻工作者在采访的现场不能够进行细致的观察,整理完善的资料,会导致报纸的新闻报道内容枯燥乏味。采访素材粗略,写出的新闻内容给观众的感觉就是模糊不清晰、没有吸引力。形象、立体、真实的新闻才能够吸引到受众的关注,才能够培养一批忠实的读者。甚至为了追求时效性,采访没有坚持到最后就会去进行写作,这样不能够保障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采访的大忌。所以在现场采访的时候,一定要对现场环境进行仔细观察,对于现场的采访记录尽可能的完善详细,同时确保真实性。

(三)优秀的观察角度

采访的过程中,优秀的观察角度不仅能够提高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能够丰富采访内容的渲染力。在自然灾害的抗洪救灾行动中,军队士兵或者是受灾群众特写镜头,能够渲染读者的情感。这类的角度观察能够给予新闻的写作更丰富的内容。

二、报纸新闻的写作

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写作思路,从标题的拟定、写作的模式、新闻内容、写作手法等几个方面入手,几个方面统筹兼顾才能够写出优秀的报纸新闻作品,从而提高报纸新闻的竞争力。

(一)报纸新闻的标题拟定

读者在进行新闻阅读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就是标题,一个简明扼要的新闻标题是吸引读者眼球的关键所在。标题是新闻写作的开始,标题要求凝练简介,并且通过标题传达给读者内容的主要信息,才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标题的拟定也不能为了追求简洁而失去了趣味性。不同的新闻内容可以适当的选择不同的新闻标题。在拟定新闻标题的时候,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从而适应读者的理解能力。

(二)报纸新闻写作模式的创新

新闻写作区别于其他的文学写作,在进行新闻写作的时候要遵循“5W1H”原则,即“why、what、where、who、when、how”。在写作的时候需要用最为简洁的语言将请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完全的表述出来。在进行新闻写作的时候,要突破固定的的写作条框,展现作者的个性,在题材和写作风格上进行创新,才能够提升报纸新闻的竞争力,在新媒体时代站稳脚本。新闻写作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加入流行的词汇,使得新闻能够更加的具有可读性。新闻写作虽然区别于其他的文学写作,但是可以进行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丰富新闻的写作模式。

(三)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写作的基本

新闻讲究内容为主,新闻反映的必须是客观和真实的。记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写作形式增强新闻作品的真实性客观性。适当的加入采访图片和引用新闻人物的原话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模糊不清的、具有主观色彩的词眼。

三、总结

篇(4)

一、新闻导语的作用

电视新闻导语是电视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落,要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最主要的事实和最新r的状态,直观鲜明的揭示主题,概括提示新闻最本质的思想内容从而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兴趣。

电视新闻导语主要有三个重要作用:

一是介绍新闻事实的核心,突出事件的精华部分,反映被采访对象的本质。二是揭示新闻的主题,显现记者对新闻事实的概括能力和主观态度。三是引起观众的兴趣。好导语就像好导游一样,激发你继续欣赏风景的欲望。

二、怎样让电视新闻导语“先声夺人”

电视新闻导语具有立体化、真实感特征,如何让电视新闻显得先声夺人,首先就要把新闻导语这个“凤头”描绘好。简要说就是要做到鲜、短、活。

1.突出“鲜”

导语是新闻的开始部分,能否调动观众对新闻的进一步关注是衡量导语写作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它的生命力往往与“昨天”或“今天”这个时间点密不可分,甚至具体到时间的几时几分。对于非事件性新闻,事件的本质并不是集中地表现在某个时间点上。要从事件发展过程中,找出新和鲜的点。

2.立足“短”

导语要求尽量短,要对新闻事实进行归纳、比较,把新闻中最关键、最吸引人的要素写进导语中去,而把其他的要素放在主体里表现,尽量摒弃“五要素”大集合的导语。

例如:美联社1945年8月14日的电讯稿《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导语只有这一句话:“日本投降了!”没有比这更简单完美的了。

人们之所以把导语比作“凤头”,把要求信息量多的主体比作“猪肚”,把收笔有力的新闻结尾比作“豹尾”,就是要求导语短小精悍、引人入胜,达到管中窥豹而窥全貌的效果。

3.注重 “活”

导语要发挥吸引观众看下去的作用,这就要求导语一定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要用神态语言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使受众在接触新闻的瞬间便产生兴趣,静心收看之后的新闻。

有则导语是这样写的:谁说小宝宝都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最近,上海海洋水族馆里的珍贵鱼类“紫红火口”,就从嘴巴里“分娩”出了近百条鱼宝宝。善于挖掘与以往新闻事实不一样的细节,并把它放到导语中来,这是写活新闻导语的有效办法。

三、十招写好电视新闻导语

具有吸引力的导语,就是一个好的导语。笔者从事基层广播电视新闻工作多年,也总结概括了一些导语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式:开门见山

这种导语适合于重大新闻事件,如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灾难新闻等,无须任何铺垫,直接陈述事件最核心的信息。

第二式:化静为动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第三式:欲擒故纵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一放一抓,张弛有序。美联社有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却在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第四式:借力打力

生活中总有许多新闻事件和观众熟悉的人物、事件,以及影视剧、小品相声、古诗词、格言警句等艺术作品暗合。在导语中,可以借助这些做铺垫,借力打力,激发观众了解新闻事件的兴趣。

《新闻夜航》在一则城市管理的新闻中是这样写的:“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最近哈尔滨道里区三姓村也多了一条路,不过这条路不是人走出来的,而是车轧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借力的内容必须是观众都熟悉的。

第五式:双雷贯耳

所谓的双雷贯耳,就是指要发现新闻中的某一要素,例如时间、地名、人名、特征等,这些要素与新闻事件之间的共同联系,巧妙结合,达到双剑合璧、共同出击的效果。

第六式:悬念于心

新闻最核心的信息或最独特的情节设计成一个问题,抛给观众,引起观众的好奇,然后用整个新闻来回答这个问题。此种写法也称“悬念发”,指的是做“扣子”或卖“关子”,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戏剧表演。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观众的胃口,自然富有魅力。

比如新华社一条新闻导语:“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记者用一个敏感的问题,马上抓住了观众的心。

第七式:妙用修辞

第二代新闻导语不拘一格,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引用,等修辞方式。最常用是拟人和比喻。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

第八式:按图索骥

按图索骥首先要找到骥所在的宝图,这张图在哪里呢?当然在记者的思维方式和新闻经验中。在新闻行业中,这种写法也叫速描法。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传播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以往这种写法大量运用在报纸报道中,现在这种写法在电视新闻中也很常见。

第九式:烘云托月

烘云托月,实质上就是衬托。用相类似或相对照的事物作为陪衬或反衬,来充分反映所写的事物,这样的导语,最能使人神思。

例如:20世纪90年代,在中华大地兴起学雷锋新潮的同时,人们深情地呼唤着另一个名字――焦裕禄。

篇(5)

3、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注:指报纸,不适宜广播电视新闻]

4、消息类稿件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00字,两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广电新闻同理]

5、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

6、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

篇(6)

一、经济新闻题材选择上的“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发展的人空前多起来,他们在观察着、思考着改革开放的前景,经济体制的变化、社会经济生活演进的趋势,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对新信息、新事物、新道德的心理渴求十分强烈。我们记者务必站在时代和党的大政方针的高度,多多思考所采访的经济新闻事实有无普遍意义,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处在何种位置,如果是新生事物,要分析其有没有生命力。最为重要的,务必注重采写社会经济生活的“热点”和“难点”。社会经济生活的“热点”和“难点”,是改革开放中新旧体制产生剧烈撞击的部位,也是人们谈论、关注的热门话题,它题材重大,问题尖锐,激荡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主旋律中最高亢的音符,具有强烈的社会典型性,蕴含着极大的新闻价值,一旦报道出去,就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产生强烈反响,选择这样的新闻题材写成的新闻正是 “俏”的经济新闻。

请欣赏人民日报记者顾兆农写的经济新闻《哦,这米,这价》①:

2月10日,收到了湖北省京山县朋友送来的4盒大米,共4千克,每千克1个精美的盒式真空包装,盒子上标明:统一零售价22元。也就是说,这大米每500克的零售价是11元!

如此价格的大米,闻所未闻。一打听才知道,这米是“京山桥米”中的极品,粒粒晶莹透亮,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殊荣。充满喜气的大红色包袋里有一份“正宗桥米原料粮种植收购协议书”,甲方是京山县京和米业有限公司,乙方是京山县孙桥镇蒋家大堰村村民委员会。协议把种植这“京山桥米”的曾宪宏等13位孙桥农民的名字一一列了出来,每户种植面积多少也一一告示,总面积仅为65.8亩。

乙方承诺,严格按照传统的种植模式和现代农业绿色食品的标准耕作,精选优良种子,不施农药,施用农家肥、饼肥等,保证不掺杂其它地方的同品种稻谷……甲方承诺,在合同期内,保证收购价高于同期其它任何地方同一品种的价格,每年向乙方无偿提供一定的地力、环保补偿费,用于土壤和环境的保护工作……

该协议的签订时间是20__年4月,有效期8年。礼品袋里的附件还说明,20__年以来,每年从孙桥米业基地收购到的桥米总量,大数相当,小数有异。其中,20__年10月收购数为4年来最低,总量为26286千克。

物以稀为贵。哦,这米,这价!

笔者读了经济新闻《哦,这米,这价》,被深深地感动了。这取决于这一经济新闻题材的“俏”,即带有新颖性、独特性、显著性和典型性,这样的经济新闻就最能吸引读者。本来记者收到朋友送来的4千克大米,这是极为平常的事。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事情,司空见惯,普普通通,不以为然,但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环境下,便有了新的意义,成了我们书写经济新闻的新颖、独特、深刻的题材。记者正是从“这大米每500克的零售价是11元!如此价格的大米,闻所未闻。一打听才知道,这米是‘京山桥米’中的极品,粒粒晶莹透亮,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殊荣”出发,用自己灵敏的“新闻鼻”,及时嗅出“充满喜气的大红色包袋里有一份‘正宗桥米原料粮种植收购协议书’”这一新奇而独特的味道,由于只写此“味道”,不写别“味道”:“协议把种植这‘京山桥米’的曾宪宏等13位孙桥农民的名字一一列了出来,每户种植面积多少也一一告示,总面积仅为65.8亩。”“该协议的签订时间是20__年4月,有效期8年。礼品袋里的附件还说明,20__年以来,每年从孙桥米业基地收购到的桥米总量,大数相当,小数有异。其中,20__年10月收购数为4年来最低,总量为26286千克。物以稀为贵。” 由于记者坚持做到追求深,发现独家观点,是实现差异化采写的首要途径。同样的新闻事实,同样的枝干,在有的记者笔下枝繁叶茂花香果硕,而在有的记者那儿却只能颓枝败叶芳华散尽,这就是记者有没有比别人看得“更深一层”能力的结果。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万事万物,千变万化。对此,有人在写经济新闻时,不是如同《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东张西望,应接不暇;就象卖豆芽的没拿秤——乱抓。写出的经济新闻,或似懒娘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让人望而生厌;或似白水煮青菜——既平又淡,让人食而无味。如果作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追求新:发现独家视角,选择新颖题材,围绕新颖题材去写,就能够把经济新闻写得“俏”起来,方能得到广大读者热烈欢迎的。发现经济新闻的新颖题材,这种独家观点并不是灵感闪现,它是在新闻实践中长期锻炼提升的结果,是一种厚积薄发。具体到某一次采访(编辑)过程,它又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独特见解、深刻解读和全面剖析基础之上的一种判断,是对经济新闻事实的深刻把握。

二、经济新闻主题揭示上的“俏”

社会经济生活的现象是直观的、外露的,而经济生活的本质是内在的、隐蔽的,我们只有借助马列主义、思想的显微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对那些错综复杂的、充满矛盾的、不大定型的社会经济生活、经济现象和经济事物,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认识,写作的经济新闻主题思想才能揭示新闻事实的“真谛”。

记者何聪写的经济新闻《本报记者走访淮河蒙洼蓄洪区,这里的群众说——“今年受灾没遭罪”》②,正是主题“俏”的经济新闻,请欣赏原文:

安徽阜南蒙洼蓄洪区蓄洪后,136个庄台中有77个庄台的 交通完全被大水阻断,成为“湖泊”中的“小岛”,物资进出比较难,庄台上万余受困群众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送米送面、送医送药,安徽通过各种措施确保群众有地方住、有饭吃、有清洁水喝、有病能医,大水过后没有发生大疫情,防止群众受灾又遭罪。

“今年与20__年可不一样了,不用遭罪了。目前生活基本没有受到大的影响。”走进“小岛”王家坝镇的郎楼庄台,村民郎泽旗高兴地说。20__年夏天,这个长120米、宽70米的庄台,主体工程如水泥路、坡台等已完工,没有房子,只有帐篷,临时居住的46户灾民,因为帐篷不够用,有的人家只能用塑料薄膜遮风挡雨。如今的郎楼庄台,早盖起了150来间房屋,70多户300多人户户有住房。

记者何聪报道了阜南蒙洼蓄洪区蓄洪后,安徽通过各种措施确保群众有地方住、有饭吃、有清洁水喝、有病能医,大水过后没有发生大疫情,防止群众受灾又遭罪的经验。他既没有写多少条经验,也没有罗列多少个典型,更没有选择什么重大主题,而是把视野投向阜南蒙洼蓄洪区,聚焦蓄洪后受灾群众的生活体念,充分揭示了“今年受灾没遭罪”这一主题思想,这样的策划很有心,这样的采访很扎实,这样的主题提炼很巧妙——可谓平实而“不同凡响”。在全国,在往年,不说绝无仅有,也是比较罕见和难能可贵的。这充分说明,《人民日报》的总编辑、编辑、记者们在挖掘经济新闻主题思想方面是肯下大功夫的,不仅敢于开“第一腔”,而且善于开“第一腔”。

三、经济新闻角度表述上的“俏”

《长江日报》刊登的经济新闻《拾煤渣者说……》③,荣获1993年度“全国14城市头条新闻竞赛”一等奖,是当之无愧的,笔者读了这条经济新闻,不禁拍案叫好,现抄录如下,请读者欣赏:

昨天是8日18日。对于生意人来讲是个“要发”的吉祥日子,可记者在武汉抗菌素厂锅炉站碰到拾煤渣个体户肖喜生时,他却一脸愁容:“以前这里的黑煤渣再也看不见了,拾这里的煤渣难赚钱了。”回忆起过去的好光景,肖喜生脸上漾起笑容:“我与武抗锅炉站打了8年交道,这里的煤渣一直都是黑的,含炭量高,掺在土里制砖,既节土又节煤,每次送到砖瓦厂都能卖出好价钱。”

“现在不行啰。”他脸上由睛转阴,“自从今年元月份以后,这里的煤渣就越来越白,砖瓦厂不要了,只好*价卖给市政公司修路,每个月收入少了一大截哟。”

“你问为什么变白了?”老肖连连感叹:“改革的威力大哟!以前来拖渣,常常看见锅炉站里上班打瞌睡的、摸牌的,心思不放在锅炉上,不该出渣时出渣,乐得我拣便宜。据说,锅炉站从今年搞起了新规矩,把职工的工资与站里的费用捆在一起算,锅炉站就开始变样,就像自已家里烧煤一样,生怕没有烧透,‘抠’得很。以前,像拖煤、转煤这样的脏活、累活,哪会由已动手,还不是花钱请人做?现在,站里职工干得黑汗水流。”

“你问我今后的打算?”肖喜生忧中有喜:“我拖渣的企业、机关有20多家,亏得目前像武抗这样搞的不多,不然的话,我这碗饭吃不成了。”

笔者认为,这一经济新闻,借鉴了柳宗元《捕蛇者说》的手法,借拾煤渣个体户肖喜生之口,从侧面反映了武汉抗菌素厂深化改革的成果。由于新闻角度选择巧妙,新闻切入口奇特,使笔者读后爱不释手。新闻抛弃了惯用的正面叙述的写法,改变了写改革的经济新闻的标准件——改革的指导思想、具体措施、实施过程、显著成效等而不用,另辟蹊径,从头到尾围绕拾煤渣者的喜与忧,忧与喜的矛盾展开:导语——他一脸愁容,背景——回忆过去的好光景,肖喜生脸上漾起笑容;正文——他脸上由晴转阴,连连感叹,交代为什么“煤渣越来越白”,便使深化改革给抗菌素厂带来的深刻变化跃然纸上,生动、鲜明、具体、实在;结尾——披露了肖喜生“忧中有喜”的原因:“我拖渣的企业、机关有20多家,亏得目前象武抗这样搞的不多,不然的话,我这碗饭吃不成了。”进一步说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说实在话,像《拾煤渣者说……》这种角度表述“俏”的经济新闻实在太少了,而那些正统的模式化的经济新闻却充斥报端。笔者呼吁:多一些角度“俏”的经济新闻!

四、经济新闻写作文采上的“俏”

经济新闻写作文字上的生动、活泼、自然、大众化,也是经济新闻“俏”的一个突出特点。记者们深入基层,火热的现实生活,陶冶着他们的情感,也涤荡着经济新闻的学究气和八股调,从而写出一批批生动活泼、引人人胜的好新闻。

人民日报记者张志峰写的经济通讯《王老汉的“新烦恼”》④,仅1400多字,内容简洁,文字生动感人,请看原文:

心声

湖北秭归县杨林桥镇白鹤洞村农民王佐成

我家有三座房子,第一代土屋黑黢黢的,第二代瓦房白亮亮的,第三座最气派,是两层小楼。现在日子越过越好,房子越住越好,但还是有压力,5年前的楼房在村里又落伍了。我们还得赶啊!

新铺的水泥路一直通到王佐成家,老汉今年64岁。他指着一字排开、新旧分明的三座房子(如图)一脸笑容。老汉是该县的乡土拔尖人才,说话有板有眼:盖第一座房子时最“苦闷”,起第二座房子多亏种烟叶,建楼房全*的是魔芋。

借钱、流汗垒起的土屋

王佐成25岁时,全家住草棚。那年他四处借木料,赊了一些瓦,请工盖瓦房。土墙要用厢板来打,王佐成年轻力壮,初春时节他穿着单衣,每打一厢就浑身汗透。前后忙活了3个月,三间土屋才垒好,欠债500元。

王老汉回想起来仍不免感叹:省吃俭用,三年才还清账。在这山沟里,当时房上能有几片瓦就很知足了,住着心里踏实。

烟叶上“冒出”的新瓦房

1980年前后,王老汉家分了12亩地。山区地薄,种苞谷只能吃饱饭,钱包是瘪的。1985年他家开始种烟叶,每年有六七亩,平均每亩毛收入700元。

1991年,有人给二儿子说亲,相中了人品和能干,“就是房子太破了”。王老汉想:土屋已经20多年了,低矮阴暗潮湿,赶不上形势了。

王老汉种烟叶、养猪,有了存款,还接济别人,“在村里算中上等吧”。那时当地流行白灰墙、青瓦房。手里有“粮”,心里不慌。1992年春天,他们包工包料给建筑队,自家图清闲,一心种好烟叶。

这次建了三间新瓦房,临街开了6个窗子,王老汉一家喜不自禁:房子模样周正,结结实实,很多行家看了都说漂亮。“这次盖新房花了近2万元,多亏了卖烟叶,要不还得借钱。”

随后,又有人给二儿子介绍对象。“到家里一看,当年就结婚了。”王老汉的老伴说起这些,仿佛回到了当年接新媳妇的日子,一脸舒坦。

魔芋上“长出”的新楼房

王老汉种田喜欢琢磨,“要赶形势,搞新品种。”前些年县里鼓励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魔芋、蔬菜等。20__年他试种半亩魔芋,收入500元,快赶上一亩玉米的收成。尝到了甜头,王老汉向当地土专家学习,逐步扩大面积。

20__年,中专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的大儿子回家了。新瓦房已给二儿子结婚住了,大儿子没有下脚地方。

一家人经过“考察”,打算建砖混结构的楼房。那年买魔芋种子、仔猪花了很多钱,手头只有2500多元现金,建楼房需要近4万元。但王老汉说:“不怕!我有2亩魔芋,还养有七八头猪哪。”

20__年4月,新楼房动工。王老汉借了3万多元,承包给建筑队。10月新楼落成,上下共12间160多平方米。木质楼梯栏杆,黄漆门窗。内墙粉刷,外墙贴白瓷砖。背*青山,面向田野,小楼很气派。一度成为当地农民建房的样板。王老汉记得清楚,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开幕,他们就选这天搬进新居。“村里人都说,我们是与党同喜庆!”

金秋季节,魔芋丰收。“那天请了几个工,一亩挖了快1万斤魔芋,晚上装车就卖了8000多元。”当年,他们 还了一半的债。

见到记者时,王老汉说现在又有了烦恼,手心手背都是肉,但老大老二房子不一样是因为“时代变化太快了,不是我偏心!而且明摆的,5年前的楼房现在在村里又落伍了,我们还得赶啊!”

据了解,去年杨林桥镇共发展蔬菜3万亩、魔芋1万亩、出栏生猪4万多头,仅*这些农民人均增收120元。王老汉的二儿子种了魔芋和甜椒,养了几头猪,打工一天挣几十元。可二儿子说:“老瓦房很结实,舍不得拆,过些年再起新房。”大儿子种田不在行,开了个小卖铺,生意不错。近些年两个儿子购置了手机、洗衣机、电饭煲等电器,摆设和城里一样。

篇(7)

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工作的灵魂,要想保证新闻的质量,掌握必要的采访技巧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在新闻采访特征的基础之上,对新闻采访的技巧进行了探讨。

一、新闻采访的特征

1.目的的差异性

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属于一种调查活动,它通过对事件进行采访,并将事件事实澄清,向公众传播信息。

2.时间的限制性

众所周知,时效性是新闻的显著特征。这就需要记者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采访,并撰写出新闻稿件,将这些内容及时传播给社会公众。此外,新闻属于“易碎品”,因此,记者具备敏捷的思维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将新闻准确、快速地报道出去。

3.知识的全面性

由于新闻的传播对象是社会公众,人们都渴望通过新闻来获取信息。因此,新闻报道要重视人们广泛而多层次的需求,再加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闻采访要涉及很多领域的知识,这样就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闻采访的技巧

1.充足的案头准备是保证新闻采访成功的基础

一般而言,记者的职业特征体现要涉及社会中的各个层面。也就是说,即使记者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采访经验,也不能做到对采访行业以及对象了如指掌。因此,在采访前做好案头准备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讲,在进行采访前要广泛了解与采访对象相关的信息,但要切记,进行采访时一定不可以说外行话,这样,记者才能够在采访工作中占据主动地位,保证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要结合工作经验以及事件的具体情况制订出科学的采访提纲,对采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及应对措施。

2.选择新颖的角度是保证新闻采访成功的关键

在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记者一定不可以先入为主,以免造成采访的内容较为主观,采访对象的谈话较片面。比如,有的居民反映家里的暖气供暖不好,记者就主观认为是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其实也可能是新老管网在换压的过程中导致暖气供暖出现了问题。再比如,针对某工地野蛮施工造成古遗迹破坏进行的采访。首先,工地的工段长会向记者说明当时的施工是怎样紧张,而且施工工人也都是雇佣的……这时,记者若立即打断工段长的阐述,直接质问工段长:“你之前是不是就知道这里是考古工地?你这样的行为是不是造成了既成事实?”听到这样的问题后,工段长也就没有什么理由去辩驳了。通常,像这种批评式的报道,记者是经常遇到的,因此,记者把握住采访的方向是很有必要的。

3.娴熟的提问技巧是保证新闻采访成功的保障

一般而言,记者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够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打开被采访者的心扉。从而就要求记者掌握必要的提问艺术,为采访对象和记者的沟通提供有利条件。具体来讲:(1)进行合理的提问。众所周知,记者在采访中为了真正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会联系到很多问题,因此,所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把握住问题的核心;(2)注重提问的方式。采访中的提问方式主要包括正面提问、引导性提问、假设性提问等。掌握必要的语言技巧是促进新闻采访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也就是说对不同的人要采取相适应的说话方式,善于随机应变。例如,在采访农民的时候,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采访语言应简明通俗,从农民的生活环境等方面入手,逐步了解他们;对于公务员来讲,采访的内容要从他们工作的性质以及工作的环境等方面着手。之后,记者需对所采访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科学地设计出能够调动被采访者兴趣的话题,帮助采访者更快地融入采访中,促使采访工作按照既定的目标顺利开展。

总而言之,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新闻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新闻作为一种舆论工具,所发挥的社会作用不断加大。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保障。要想保证新闻的质量,掌握必要的新闻采访技巧是关键,这样才能保证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开展,较好地完成采访任务。

参考文献:

[1]王秀红.浅谈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04).

[2]程彦华.浅谈电视新闻采访技巧[J].新闻传播,2010(06).

篇(8)

信息技术时代的先知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认为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比如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无疑,网络媒介延伸了人的大脑和双手。

因此,在网络主导写作的时代,只有理解搜索引擎优化策略,并能迅速适应这个以快制胜的时代,记者才能在高手如云的时代脱颖而出。

显而易见,网络新闻写作与报纸新闻写作存在明显的不同,所有的新闻记者和网络写手都应当也能够了解其中的差异。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是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相比,其形式与文风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根据罗伯特·奈尔斯《网络写作教学》(teaching online newswriting)的总结,并结合笔者的观察与实践经验,网络新闻成功写作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步骤,并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个性化写作的创新与超越。

1.发现网络新闻写作独特性的方法

既然网络上的海量新闻要与报纸新闻和期刊新闻有所差异,那么记者就要首先了解网络新闻的独特性在哪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媒体还没有把握网络时代的机遇,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机遇是不存在的。网络出版提供了多种独特的新闻写作模式,而且启发记者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时代里迅速掌握这些方法,这样才可以让网络新闻在激烈竞争的时代里独领风骚。

新闻写作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正统的教科书并不是学习的最佳素材,直接阅读网络新闻将是最有效的办法。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可以借助别人的经验而少走弯路,比如网络新闻写作指南一类的读物,这对于改善和提高网络新闻写作技巧是需要的。与传统印刷媒介新闻写作框架不同,网络新闻写作是通过博客、维客和论坛形式出现的文字样式。

2.网络新闻写作充满了神奇与魅力

博客的写作与报纸新闻最为接近,特别是专栏写作更是相似。博客写作并不要求全部用第一人称,实际上最优秀的博客就像最棒的特写专栏,需要的是震撼人心的独创性报道。但是多数博客写手的做法是发出与众不同的另类声音,以此吸引挑剔的读者的慷慨点击,这不是成功的关键。最关键的是作者必须把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敏锐的洞察力隐含于报道之中,让读者迅速而直观地做出自己的判断。当然,如果博客能随时随地更新就更好了。维客是一种提供多人共同创作环境的网站,即每个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网站的页面数据。因此,维客的作品最终是由作者集体完成的。它与报纸新闻的不同是维客新闻可以随时复制、修改和更正。当然,维客新闻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作者在加入最新的信息时与旧的文本完全吻合,因此在网络新闻的写作里,维客新闻是难度最大的。尽管如此,维客新闻依然是吸引读者不断更新信息的最好形式,也是激发网站流量飙升的直接动力。

留言板已经被报纸网站使用多年了,但最成功的莫过于那些独立的新闻网站,它们依靠留言板的功能聚合了大量的人气。最优秀的版主利用最高明的采访技巧,即把网站的大量留言集中归类,然后直接链接到网站的社区

板块中,巧妙的话语、个人化的叙事和充满智慧的措辞,这一切都充满了神奇的魔力,吸引了一批粘着度很高的网络游客。

种子写作是把报纸标题的写作技巧应用到新媒体的方法,其本意并不是为了信息的传播,而是借助于写作的种子吸引好奇的读者的点击、挖掘和链接。报纸的标题是为了吸引读者阅读标题下的新闻,但种子标题是为了吸引读者通过RSS或e-mail来填补新闻,当然最好可以激发读者把种子播撒到其他的e-mail、即时讯息和Social Bookmarks(一个比较好的增加外链的手段)。那么,网络写作利用这些模式的具体技巧是什么呢?当然,传统写作技巧还是有用的,比如主动语态、结构清晰和措辞准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技巧呢?

3.直达读者眼球——为搜索引擎而写作

关键词是网络写作的关键一环。网络写作与报纸写作最大的一个区别是它可以直接进入搜索引擎的页面,因此,网络新闻写作必须准确地选用关键词,即最有可能被读者搜索到的词语。因此,作者必须设身处地地站在读者的立场写作,这样他就可以决定读者最有可能使用什么词语搜索到此条新闻。

篇(9)

电视摄像记者作为电视现场的第一亲历者和记录者,要把现实对象的形态、体积、质感、神韵、情绪、动作、语言及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转化为直观可感的具象符号,通过对事物外在表征和内在意蕴的独特表现,把观众带进特定的新闻现场。因此,重新认识电视摄像在电视新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电视摄像记者的主观能动性,把好电视摄像的质量关,对提升电视新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一、电视新闻拍摄的基本要求

1.1 全景拍摄要求

全景拍摄也称大景拍摄。主要指摄取新闻场景全貌的电视画面。全景拍摄由于拍摄空间广阔,能够充分展现新闻事件的整体面貌,对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等做好交待,并能够有效烘托氛围,使电视画面有人有景较为全面。其在电视新闻摄像中较为常见。

1.2 中景拍摄要求

中景拍摄相比全景场面较小,其对人物拍摄通常为3-5人每幅,对场景拍摄也只能选取部分。更多是对新闻事件发展过程进行有效衔接,让受众观看到画面细节内容,集中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增强电视新闻感染力。在摄像过程中也较为常用。

1.3 特写拍摄要求

特写主要指通过“特写镜头”进行拉近拍摄,将人、物进行局部放大处理,从而产生画面上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效果。取景范围相对较小,画面内容也相对单一,却能够在周围环境中有效突出表现对象的特点,从而形成清晰的视觉表达效果。此外,特定镜头能够有效体现人物的细微情绪变化,展示人物心灵深处的动向,让受众通过视觉与心理的感触而引起共鸣。如果把特定画面和全景、中景画面等相融合,就能造成大小、强弱、远近等不同感观,形成独特的蒙太奇效应,从而丰富电视画面。在普通电视新闻中,大都用于突出领导、表面新闻人物情绪和心理变化等,因此要合理使用,如果使用不当则无法发挥作用甚至引起反感。

1.4 画面稳定要求

电视新闻摄像要求选择适当角度平衡拍摄,要求摄像机镜头保持稳定,通常每幅3-5秒为宜,而不可随意推、拉、摇动机器,以够造成画面不稳而影响新闻画面效果。

1.5 空镜头运用要求

空镜头主要指画面里没有人、物、景等的镜头,又可分为写景、写物空镜头两种。写景时通常使用全景、远景称为风景镜头;写物时通常运用特写、近景等,其具有三种功能:一是体现新闻发生环境,如“幽静的山林” “宁静的村庄” 等;二是体现新闻发生时间,如“朝阳” “月色”等;三是体现人物情绪,如破碎的酒瓶、燃烧的烟头等。通过空镜头能够促使受众联想,烘托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及其感情变化等。

二、电视新闻拍摄的主要技巧

2.1 体现新闻摄像的个性化

电视新闻摄像是一门专业艺术,电视新闻记者在摄像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新闻传播基本规律,同时体现个人独特的个性化行为特点。电视新闻记者的个性化行为特点主要体现在正确选择画面内容,合理处理画面构图,科学运动摄像技巧、有效组织画面语言等方面。摄像时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占据重要作用,其更多是以新闻记者的想象力加以展现出来。好的电视新闻作品,既与编导、编辑、合成等环节密切相关,更与新闻记者的个性化行为特点及其想象能力密切相关。

2.2 体现新闻摄像的想象力

想象通过是进行艺术构思的重要手段,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应用于电视摄像中也同样如此。然而,电视摄像时大都注重稿本内容却未能充分发挥新闻记者的丰富想象力,造成因固定镜头过多而影响摄像技巧的灵活运动,给新闻编辑带来许多不便之处,影响新闻报道的效果。新闻记者的丰富想象力来源于其自身艺术修养和日常工作积累,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引导摄像记者设计和选择新闻素材、环境、摄像角度等,达到理想的拍摄效果,引起受众共鸣。摄像记者在发挥想象力时,要求注意空间感、立体感、质感,充分运用透视、光线、线条、色调和镜头组接等手法和技巧,从而既保证稿本的科学性,又增强画面表现的艺术性。电视新闻作品、专题片作品等均与摄像记者的丰富想象力密切相关,因此应加强培养和锻炼。

三、拍摄技巧和手法对新闻摄像质量的影响

电视新闻对事件的传播一般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新闻的主要内容,所以电视新闻的摄影记者对图像的把握会直接影响图像对新闻内容的表达,因此,摄影记者在真实的拍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摄影能力,以敏锐的判断力和成熟的拍摄技巧来完成对新闻画面的高质量拍摄。一般情况下,摄影人员在进行实地摄影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技术要点。首先,要保证新闻摄像具有平稳性的特征。新闻摄像最关键的一项技术要点就是要保证新闻画面的“稳”,摄影师在进行推拉摇移等运动跟进摄像中,一定要充分运用相关的经验和技巧使画面在稳中开始,也在稳中结束。在进行特殊的摇镜头拍摄时,也应将镜头缓慢的平行移动,避免画面突变和摇晃使观众产生厌烦心理。其次,要保证新闻摄像具有准确性。新闻摄像所需的准确性不单指日常摄像所要求的曝光控制、画面构图、落幅镜头等方面要准确到位,还指摄像工作人员的摄像要能准确地表现新闻事件的内容,清晰明了地展现事件的全过程,保证事件的真实准确性。因此,摄影记者一定要能够对相关摄影技巧熟练操作,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拍摄准备,迅速进入拍摄状态,保证画面的完整、真实。最后,还要保证拍摄时能够全程匀速运机。新闻对摄像的连贯性要求较高,所以摄像人员在工作中要想实现整体画面的关联统一,就一定要注意拍摄运机的速度,避免忽快忽慢等不良拍摄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每一个高质量的电视新闻节目的背后都蕴含着新闻工作者辛勤的汗水和努力,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既要有对新闻事件的高度敏感,也要具备高超的拍摄技巧、牢固的拍摄基础、深厚的审美底蕴作为强大的支撑,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才能将更生动、具体、鲜活、富有美感的新闻报道呈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篇(10)

采访作为新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如何采访到最需要的东西?如何与被采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注意些什么?这就需要记者掌握一些必要的采访技巧。《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段存章以自己多年的新闻经历总结说,在改革的时代,开放的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带来的思想方式的变革、千百万人心灵深处的变化才是最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经常、最大量地表现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之中。为此,提倡记者下大海,到“深水区”采访。努力采写出富有时代精神的、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好稿子。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运用的一种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记者获得真实材料、了解事实真相的一把金钥匙。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

当然,新闻采访并无定法,不同的记者喜欢采用不用的访问形式和技巧,因此采访时也要因人因事而宜,手法要不断变换,不拘一格。总的来说,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或艺术。

一、采访前要做足准备工作

特别是进行一些重大策划报道、技术性强的报道,以及名人访谈时,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网上搜索等途径,找到有关采访对象的所有资料,并判断哪些资料有价值。接着要拟订好采访提纲,根据已掌握的材料,结合自己需要得到的内容,制作采访提纲,这样才能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如果准备不充分,则会直接影响采访效果,有时甚至会造成尴尬的局面。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采访著名的军事专家张召忠教授,因为是临时通知专访,结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采访时半天提不出一个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现场气氛非常尴尬。此后,笔者引以为戒,无论多匆忙,采访前一定要充分准备,心中有数。

二、深入采访是记者抓到“活鱼”的重要途径

新华社资深记者王景和认为,“最优秀的报道往往来自记者的直接观察”。为此,记者必须要坚持“四多”:多跑基层,多到现场,多接触群众,多用眼睛采访。尽一切努力了解群众的要求和兴趣,捕捉有特色的新闻。记者要在调查研究中广泛勘探,重点开采,顺藤摸瓜,刨根问底。深入采访可以使报道的路子开阔。“只要脚上功夫深,不怕笔下没有好新闻。”同时,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同志说:“记者到下面去,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就反映什么,要有冷静的头脑,要作比较。”对新闻事件和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再进行报道。

三、记者在采访时应注意提问的技巧

提问是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提问的技巧是对话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双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氛围。相反,如果记者东拉西扯,不着边际,不仅令被采访者无所适从,甚至可能产生反感。因此,采访提问是对新闻记者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知识储备、社交能力的综合体现。记者在提问时,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采访技巧。就采访对象而言,有的人比较健谈,而且思路清晰,只要记者提出问题,对方就会进行相应的回答。这种采访比较简单,记者只需把准备好的问题告诉对象即可。相反,有的采访对象则比较拘谨,不善言谈,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只做简单的回答,或干脆不吭声。这时就需要记者首先要同被采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让对方彻底放松,并逐渐进入记者所营造的采访环境中,然后记者再逐一抛出问题。

四、就采访环境而言,也有不同的采访方式

新闻事情林林总总,记者总会面对不同的采访环境。一般情况下,记者进行正常的采访即可。但有些时候,采访环境就比较特殊了。

五、要善于观察和倾听

观察,就是记者用自己的眼睛采访。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要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一些细节获取信息,丰富写作内容;同时还要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情绪和状态,及时调整话题内容,学会捕捉细节,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倾听,也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方法。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被采访者的信任感,让对方打开话匣子,并在对方的叙述中找到新闻的亮点。当对方显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记者可适时地说几句安慰、鼓励的话;当对方由于愤怒、悲痛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感情时,可用温和话句疏导对方焦虑的情绪;当对方叙述不清又急切想让你理解他的意思时,可帮助他梳理思路,使谈话顺畅。

采访不到第一主角时,可以采访周边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邻居等熟悉他的人。通过多个渠道、多个方面进一步了解被采访者,只有掌握大量的事例材料,才能在随后的写作过程中有所分析、选择,让新闻作品更真实、丰满。

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作为记者职业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采访一定要讲究技巧、方式、方法。一名优秀的记者,要运用好采访的技巧和方法,必须加强学习,关心政策,视野开阔,眼光远大,知识广博,阅历丰富,并具备纵横驰骋的思考能力和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这就要求记者深入生活实际,深入到群众中去,时时将自己处于采访的环境中,事事留心,勤于积累。只有这样才能采访到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新闻作品。?

篇(11)

一名合格的新闻编辑需要具备多种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在进行电视新闻编辑时,对社会各行业事件都能够进行新闻编辑,并符合行业要求。在新闻报道前,新闻编辑要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度,对待突发新闻事件要有较快的反应能力。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编辑在写作时,也要有自己独特的新闻写作技巧,以更好地进行新闻写作。

一、新闻编辑技巧在电视广播中的影响

广播电视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人们需要通过广播电视这一途径来了解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件。在大众眼中看似几分钟的新闻播报背后,却需要全体新闻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尤其是新闻编辑,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整理、搜集新近发生事件的信息,所接触的事件范围较广。因此,新闻编辑的工作任务较为艰巨,新闻编辑首先要对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负责,还要对新闻播报语言的运用、播报方式进行整合,以确保一档节目播出后没有任何不足。在工作时,新闻编辑要有一定的新闻编辑技巧,才能将以上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进而充分体现出广播电视的节目效果。

(二)吸引大众注意力

新闻编辑在制作节目时,要学会运用专业的新闻技巧,同时减轻编辑人员的工作负担,抓住大众的心理需求,吸引大众的关注。当得到大量的关注时,节目的收视率自然会提升。编辑人员在制作新闻时,可以利用新闻编辑技巧,如在筛选新闻事件时,新闻编辑就可以利用电视编辑技巧,选择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通过对新闻进行筛选,选出符合大众需求的新闻内容,再通过广播电视的形式呈现给大众。通过热点新闻引起社会的关注,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提高节目的关注度。

人类生活中,都会有其自然的生存法则。当然,在社会之中,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有其特殊的行业守则和技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行业都要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才能在行业中立足。在新媒体行业中,也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每一名新闻人员的职业素质。多数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都是基于行业新闻编辑技巧提出的。这样一来,就可以让新闻编辑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以确保新闻行业每一名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这也要求新闻编辑自身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所以在编辑新闻时,也会体现出编辑人员自身的综合素养。

(一)对新闻稿件的鉴别技巧

新闻媒体通常会在社会上征集线索人和记者的调查,以此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当然,也会存在大众遇到新近事件向新闻媒体提供线索的情况,当大众提供的新闻线索被采用时,新闻媒体也会对线索提供者予以酬谢。据调查,一个新闻单位每天会有近百条的新闻线索提供或新闻举报,这就需要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逐一考察,而考察工作全部都落在了新闻编辑身上。因此,新闻编辑要具备一定的鉴别技巧和应用技巧,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从目前的新闻鉴别技巧来看,新闻编辑一般通过几种方式鉴别,第一,新闻编辑人员要与线索提供人员有长期合作,以此确保新闻的线索来源可靠;第二,分析新闻的时效性,确保大众能够第一时间从我台了解到最新的新闻事件;第三,考察线索人员所提供的新闻事件有无新闻播报价值。当然,想要具体鉴别新闻线索还需要编辑积累长久的工作经验。

(二)对新闻稿件的挖掘技巧

如今是多媒体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新闻有了更多的传播途径。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广播电视要想取得第一手的新闻资料,就不得不与网络或其他媒体进行竞争,再以独特的新闻播报视角吸引大众关注。要挖掘新的独特视角,还需新闻编辑的努力,逆向思考新闻事件再进行编辑。独特的新闻视角需要编辑人员通过挖掘技巧形成。与此同时,还需要全方位地掌握新闻事件的资料线索,尤其是有视频图像的新闻事件。对于大众提供的新闻线索,新闻编辑要有一定的挖掘技巧,进而保证节目的播出效果。所谓挖掘技巧指的是,从发生新闻事件的背景和价值进行研究编辑,再以独特的视角进行报道,给大众一种新奇感。

(三)对新闻稿件的模糊处理技巧

新闻播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真实度和准确度。但有些新闻报道会影响大众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编辑就要进行模糊处理。通过这些模糊处理,在保证大众利益的同时,保证大众的正常生活。另外,一些新闻报道会涉及国家机密,为防止泄露国家机密,新闻编辑也要进行模糊处理,但编辑可以以语言叙述的方式来传递新闻。例如,在播报国家政治军事新闻时,新闻编辑就要对其进行模糊处理。

新闻编辑要学会对文字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加工,在不影响播放效果的同时提高关注度。在进行文字处理时,新闻编辑要注意语言的使用是否恰当,对涉及感情的文字要仔细处理,以确保语意的准确性。此外,在处理后的文字效果上,新闻编辑要注意运用节目的背景色彩。例如,单纯的文字显示,编辑人员只需明确表达新闻思路即可。但在处理画面文字时,就要注意标记新闻内容,方便主持人进行新闻播报。

三、结语

新闻编辑的工作任务是艰巨的,无论前期制作,还是后期处理,新闻编辑都要对其负责。因此,新闻编辑要掌握一定的编辑技巧和专业水平,以保障新闻播出后能够呈现出最佳的传播效果,进而提升广播电视的收视率。本文主要对新闻编辑技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新闻工作者降低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晓雯.探析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如何体现以人为本[J].西部广播电视,201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