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哲学博士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2-05 11:38:1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哲学博士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哲学博士论文

篇(1)

谢弗勒把教育定义区分为规则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三种。

谢弗勒,美国哲学家、教育哲学家、哲学博士,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是美国分析教育哲学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布鲁克林学院获得心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52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通过博士论文On Quotation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并于当年开始,在哈佛大学工作,直至1992年退休。他的主要兴趣在语言的哲学解释、象征主义、科学与教育。他是美国人文与科学学术研究者,是全国教育学院的建立者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据了解,鞠川阳子已聘请了律师,并向复旦大学和销售论文的“中国知网”提出巨额赔偿要求。复旦发言人在电话中向记者表示,“这是她的权利”,学校将积极应对。

■ 焦点

1 复旦是否向网站出售论文?

复旦大学承认,鞠川阳子的论文确实提供给了“中国知网”,但“完全出于学术公益服务的目的”。论文稿酬由作者直接向杂志社领取。

复旦在声明中介绍说,2007年复旦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签订协议,加入《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该电子杂志社由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教育部主管。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由该社“中国知网”实施网络出版。

鞠川阳子提供了一份交涉录音,其中一男子说,“中国知网提供的费用,研究生院也是拿不到的,而是交给了学校,不再给到学生个人”。鞠川阳子据此认为,这在事实上构成了学校出售论文。

复旦发言人说,有关人员不了解实际情况。学校与中国知网只有一笔论文采集费,“除此之外没有金钱往来”。这实际上就是中国知网给学校的成本补贴,每本论文10元钱”。

2 双方是否签订“保密协议”?

鞠川阳子介绍说,她在2009年10月完成复旦硕士学位论文,并同复旦签订了10年保密期限的保密协议。

她说,“现在复旦极力否认保密协定有效性,如果今天不承认,那就应该在入学时候就告诉我”。

但复旦发言人表示,如果学生要申请论文保密,必须是在论文开题时便同导师一起向学校提出。而鞠川阳子是在论文完成后向图书馆递交论文时才提出申请。“对于涉嫌要保密的内容,是有严格规定的。从申请单上看,鞠川阳子只是简单地填写了保密缘由为‘公司机密’,并勾选了‘绝密十年’,图书馆在看到该申请后,没有看到学校的涉密认证,认为不符合规范,便没有批准她的‘保密’申请。”鞠川阳子实际上并没有与复旦签署过保密协议。

3 谁有资格认定论文“绝密”?

复旦发言人表示,学校在鞠川阳子论文是否涉密的问题上有过调查结论,不能认为其论文涉密,校内也没有发现涉密管理违规。如果说有问题,那是校内行政管理服务有不到位之处。

鞠川阳子对“只有学校才能认定保密”的做法提出质疑。她说,“我公司的商业机密为什么需要你认定,我自己为什么不能保护自己的商业机密?”而复旦发言人表示,复旦是根据国家的保密体系走的,这不是学校是否尊重其公司商业秘密的问题,“这涉及现有保密体系衔接的问题,不是复旦所能解决的。”

■ 连线北京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论文是否涉密由学校定”

昨晚,北大研究生院有关负责人在电话中向记者解释说,北大也有保密论文,但是否属保密论文须由学校来定而并不是由学生来定。“在学生确定选题后,就会确定论文选题是否属于保密论文”。

依照北大《涉密研究生学位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及学位申请的保密管理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划分为:绝密、机密、秘密、内部、公开,定密申请一般应在论文开题时提出,涉密论文答辩不公开举行。

另外,在学位论文的保存和使用问题上,北大规定,在无密级的学位论文上,印刷本保存在图书馆学位论文阅览室,不提供外借但提供室内阅览服务;为存在馆际合作关系的兄弟高校用户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和交换服务,并保存交流档案。

篇(3)

环球网记者李宗泽报道 此前英国媒体曾经报道,英国驻美国华盛顿大使斯恩瓦德曾帮助卡扎菲之子赛义夫撰写博士毕业论文。斯恩瓦德方面于4月2日对此正式予以否认。

据法新社4月2日消息,英国外交部确认斯恩瓦德确实在赛义夫留学伦敦经济学院(LSE)期间与其见过面,但坚称他并没有参与撰写赛义夫的博士论文。

英国《每日邮报》此前援引LSE消息人士的话称,斯恩瓦德对赛义夫的研究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并对赛义夫的作品提供过“积极的协助”。不过,该消息人士也表示,这种协助是非正式的,而且是合法的。

赛义夫在2003年获得LSE的哲学、政治和社会价值的硕士学位,2008年又获该校的哲学博士学位。

据报道,受到此次“论文风波”的影响,LSE正展开相关调查,该校已成立独立调查部门,调查该校与卡扎菲政府之间的关系。而就在上月,校长霍华德戴维斯因与卡扎菲的特殊关系而被迫辞职,他承认接受了赛义夫提供的30万英镑资金。

篇(4)

和德国妈妈初相识

我和德国妈妈相识在1998年。当时,我正在柏林洪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因教授介绍来到位于Es-pelkamp小镇的跨国公司Harting工作。小镇人烟稀少,围湖而建。根据公司提供的租房信息,我和德国妈妈通了第一次电话。电话那头,她听出我是外国人,便特地放慢了语速,耐心地跟我交流起来。初次见面,我了解到她已年过七旬,老伴辞世,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在外地工作;她是位虔诚的教徒,每个周末都去教堂做礼拜;而我们即将同住的这所老房子是由她和她的家人亲手建造的。

陪伴中的美好生活

德国妈妈住在一层卧室,紧邻会客厅,我住二层阁楼。客厅的正中铺着紫色花纹地毯,右侧墙角摆放着两张柔软的卡其色沙发和一张木质圆桌。德国妈妈喜欢将黄色衬布和白底绣花桌布层叠着铺于圆桌之上,并在桌中央的玻璃花瓶内,插上几支从花园里摘下的挂着露水的花草。她常叫我一起坐在桌边喝下午茶、给她读读歌德的诗。沙发旁有一架钢琴,德国妈妈常在用餐前弹奏一段乐曲,分享几节经文。

由于我平日里工作很忙碌,生活起居大多都是德国妈妈悉心照料的。她为我准备早餐、洗衣叠被,视我如自己亲儿子一般。有时,我晚上下班回家也会为她烹饪中国饭菜表示感谢,我们的异国母子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加深。清晨,德国妈妈会在花园里指导我修剪花草,告诉我每株花草的生长周期,同我分享大自然的恩典;傍晚,我会陪她去湖边散步,成群的白天鹅一如既往安静优雅地朝我们划来,妈妈就会喂些面包给这群湖中的“仙子”;周日,她会带我去社区教堂,参与教会活动,让我这个亚洲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德国传统的社区文化;我通过体育活动结识了不少当地的小伙伴,每次我们挥汗如雨地运动完,德国妈妈总会为我们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热情地招待我和朋友们。与德国妈妈在一起的这么多美好、温暖的场景至今仍时常浮现在我脑海中。

异国母子情感动社区

德国妈妈对我的爱支持着我度过了异国工作学习中许许多多困难的时刻。当我在工作中遭遇不合理待遇时,德国妈妈不仅安慰我、鼓励我,还正直地替我打电话给公司高层要求关注外国人待遇,甚至给德国总统写信要求国家关注国际雇员政策。我喜欢将撰写的论文念给妈妈听。她每次都会很耐心地听我读完并提出修正意见。在最终提交论文前,她还专程请来曾教授德语文学的老朋友为我句句斟酌。

在我们朝夕相处近两年的时光里,我完成了博士论文,拥有了第一份在跨国公司的工作经验,发表了用德语为妈妈写的诗歌,还学会了基本的钢琴演奏技能。我们之间的中德母子情,感动了整个社区,并被当地媒体报道。而德国妈妈为我的付出和帮助,也让我感恩在心,更鼓励了我也和她一样去用心对待出现在我人生旅途中的晚辈后生。

篇(5)

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

1994年英国学者吉本斯等六人合著出版5知识的新生产:当代社会中科学与研究的动力6,论述了知识生产和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转型,提出了知识生产模式1(Mode 1)与知识生产模式2(Mode 2)的概念。模式1指柏林大学创立以来的知识生产模式,致力于纯粹的科学研究,问题的设置和解决在学术共同体内特定的学术背景中进行。吉本斯等人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种不同于传统知识生产模式1的模式2开始出现。知识生产模式2跨越了模式1存在的学科边界问题,研究问题的选定和解决途径不是被设定于单一学科框架内,而是跨学科或多学科的。学术网络和无形学院构成知识生产模式2的源起组织和制度基础,因而,它是非等级、异质性的组织,形式灵活产的场所呈现出社会弥散的特征,来自各领域的要素被整合于知识生产的全过程,其解决方案同时包含了理论与经验、认知与非认知的成分,具有极大的-异质性.特征。[3]模式2知识生产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现实利益,因此社会问责渗透到知识生产的整个进程之中,不仅反映在对研究结果的阐释和传播中,还体现在对研究项目优先次序的设置上。知识生产模式2区别于以往的知识生产模式1表现在以下几个特征:

1.知识生产更多的置身于应用的语境中。者意味着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的宗旨、研究成果的传播都收到应用情情境的制约。

2.知识生产一跨学科或超学科的方式进行。跨学科是一个动态演进的知识建构的模式,问题产生于应用的情境中,并根据问题组成临时性研究团队。

3.知识生产的社会弥散化。知识生产的场所和从业者呈现出“社会弥散”和“异质性”的特征。

4.问责制与反思性。在模式2中,学术研究还必须考虑到研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后果,考虑到知识需求者的要求,换言之,必须更加具备“反思性”。

5.扩展的质量控制系统。对研究质量的关注已经不限于知识本身,同时要兼顾社会、经济或者政治的因素,质量成为综合的和多维度的概念。

二、我国的教育博士的兴起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改革

我国的教育博士起步较晚, 历史短暂。当教育博士学位在英、美等教育发达国家蓬勃发展的时候, 二十世纪末我国的教育专家和学者开始意识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 社会对博士生的要求日趋多样化, 不仅需要基础理论研究人才,而且需要大量高级管理人才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而且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对高等院校的高级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设立教育博士学位成了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学者关注的课题。他们, 陈述己见, 探讨在我国设立教育博士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可行性, 积极呼吁借鉴国外经验, 设立我国的教育博士学位(EdD)。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率先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1999 年根据高等教育的实践性特点, 以及高等教育发展对高层次教育管理人员的需要, 华中科大举办了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学位课程“大学校长博士课程班”, 在高等教育管理方向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与评价标准进行了初步、积极探索, 开展了高等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华中科技大学的大学校长博士课程班的举办, 是对我国学位制度改革尤其是设置专业博士学位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其课程设置、培养方向和模式与北大的教育博士(EdD)基本相同。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课程学习和学位授予四个方面都体现了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新型要求。

1. 培养目标

模式2的特征体现知识生产更多的置身于应用的语境中。因此北大教育博士(EdD)培养目标明确, 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研究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及宽广的国际视野、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2. 入学条件

知识生产的社会弥散化这一特点体现在入学条件上,北大教育博士(EdD)项目招收具有硕士学位, 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任中层职务以上的行政管理人员、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董事长和院校长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基础的教育行政 管理人员。

3. 课程学习

由于知识生产模式2中知识以跨学科或超学科的方式进行,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育博士(EdD)的课程由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及个人课程组成, 共计 30学分。必修课包括英语、与当代社会思潮; 专业必修课包括教育研究过程与方法、教育政策研究、组织理论与高等教育管理等; 限选课包括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中外高等教育史、教育制度分析、高校管理专题等课程。通常每门课程结束后, 学生须在规定时间内, 按照学术范式完成大约5000 字左右的论文作业。另外, 邀请国内外著名教育专家、学者举行讲座也是该项目的一大特点。同其他专业博士学位一样, 北大教育博士 (EdD) 以群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教学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的组成 部 分 。 修 读 方 式 采 用 在 职 学 习的方式, 学生也可利用全修的方式修完学分并取得博士学位。根据北大教育学院制定的培养计划, 学员首先进行两年的课程学习,以便系统、全面、深入掌握本专业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接触最新的学科前沿研究成果, 了解最新的学科发展。但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指导和训导, 学生自身不同专业背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课堂研讨提供条件, 学生在相互间的交流中受益、提高,从而增加学员学习兴趣。

4. 学位授予

知识生产模式2对问责制与反思性和扩展的质量控制系统有了新的要求,北大教育博士(EdD)项目实行双导师制, 由北大教育学院与相关单位的有博导资格的各一位导师共同指导博士论文。学位论文是整个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完各门功课并不意味着可以直接准备 论文答辩。北大教育博士(EdD)实行严格的资格考试和淘汰制。学生须在两年课程结束后, 参加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综合考试以取得博士论文写作、答辩的资格。

三、启示

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的出现对我国当前的高校改革和创新有许多重要的启示。

首先,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告诉我们,知识生产方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学不能固守传统的以基础先行和学科驱动的方式来进行生产知识,而应该强调对社会经济更多的回应和更多的服务。再次, 新的知识生产模式要求大学改变固有的办学理念,与各类企业、研发机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建立各种伙伴关系。因此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与改革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尽管西方有人认为,随

篇(6)

正宗的华人女婿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当晚,蒋文宁第一时间接到了美国亲戚的通知:堂姐夫彼得・汉森摘得桂冠,他们全家都感到非常高兴:“汉森圆了四伯父蒋硕杰的夙愿:用经济学推进社会,并得到世人高度认可。”第二天,蒋文宁全家就向汉森发去了贺电。

今年61岁的拉尔斯・彼得・汉森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和社会科学资深讲座教授。而蒋文宁作为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理事,谈起汉森的学术贡献显得十分专业:“他的成就主要是开发了一套统计方法,可应用于验证估算资产的理论,这套统计方法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蒋文宁向记者讲述了汉森与堂姐的相识趣事:上世纪80年代,风华正茂的汉森已经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并开始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当时他教的班上只有一位华人女孩,就是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蒋硕杰之女蒋人瑞。

当时汉森主讲的经济学课程非常艰深,课堂气氛相对沉闷,汉森为了调节课堂气氛,一天在课上讲了一个蕴含着经济学知识的幽默故事。没想到故事讲完后同学们都没有反应,唯独蒋人瑞笑了,这让汉森开始留心起这个理解力超强的华裔女孩。而蒋人瑞也对年轻有为的汉森倾慕有加,一场“师生恋”由此在芝加哥大学校园里展开了。如今蒋人瑞也成为了芝加哥大学的一名经济学教授。

蒋文宁说,堂姐蒋人瑞很小就去了美国生活,中文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回乡祭祖时的发言也由姐姐代劳,反倒是汉森因为经常去台湾讲学访问,说了一口好中文,而且这个娶了华人老婆的经济学巨子,对中华文化也有着深厚的情感。

一家两代经济学巨擘

蒋文宁告诉记者,汉森今天的成功与蒋硕杰这个华人著名经济学家岳父的指点和影响是分不开的。晚年的蒋硕杰定居在芝加哥,与汉森和蒋人瑞一起生括,这对汉森在经济学上的研究很有裨益。

1918年生于上海的蒋硕杰,是元老蒋作宾之四子。在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他赴日本求学,后又来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攻读哲学博士和经济学博士,并继承了导师的经济学精髓:“除管制、自由化”、“反对凯恩斯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早在跟随哈耶克学习期间,蒋硕杰的才华便开始展现。1945年,他的博士论文以全校最佳论文获得了当年的“哈奇森银质奖章”。在1947年执教于北京大学期间,29岁的蒋硕杰就与等几位经济学泰斗一起,被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和法学院院长周炳琳提名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候选人。40岁那年,他被台湾地区“中研院”院长亲自提名,与梅贻琦一起获评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既是第一位经济学院士,也是人文组最年轻的一位院士。

上世纪60年代至上世纪80年代,蒋硕杰相继担任台湾经研所所长、“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等职务。经济学界一致认为,他的经济学理论为台湾地区走出经济困境和经济起飞作出了巨大贡献。“亚洲四小龙”中中国台湾地区、韩国经济的腾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采用了蒋硕杰的经济理论。

篇(7)

1.1836年11月9日,马克思的父亲给他的信中说:“我对你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你在学习上不要过于用功,千万要保护好你的身体和你已经很差的视力。你选修了很多门重要课程——自然,你是有理由勤奋学习的,但不要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上帝恩赐,你来日方长——你将为你自己造福,为你的家庭造福,如果我的预感没 有错的话,也将为全人类造福。”

2.老马克思说:“我不想迂腐地使用做父亲的权威。如果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也可以向自己的孩子认错。”在家书中,老马克思对儿子更多的是殷殷期盼,声声呼唤,深深眷顾,表达着无微不至的关切之情。他始终关心着儿子的身体。他说:“身体是智慧的永恒伴侣,整个机器的良好状况都取决于它。一个体弱多病的学者,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因此,望你用功不要超出你的健康所能容许的限度。此外,每天还要运动运动,生活要有节制,我希望,每次拥抱你的时候,都会看到你是一个身心越来越健康的人。”“这是一位博学、朴实、严谨、通达的父亲的谆谆教诲。老马克思在书信中用了很多篇幅,教育卡尔为人之道。他写道:“不管我把你的智力估计得有多高,要是没有一颗善良的心,你的智力对我来说就失去任何意义。”他说:“友谊,就这一字眼的真正经典含义来说,是生活中最美好的明珠,而在你这样的年纪,这种友谊是生命的明珠。你能不能对这个朋友信守不渝,永远做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将是对你的性格、你的才智和心肠,尤其是对你的道德的最好考验。”他鼓励卡尔时写道:“你的来信我7日才收到,这封信使我更加相信你的耿直、坦率和诚实的品德,这对我来说比金钱还要宝贵”。“参加小型聚会比起参加酒宴来,你可以相信,更使我满意得多”;“且不说消遣、休息和教养的观点来看,社交特别是对青年人大有好处,因为如今你已不是单独一个人——多少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不过当然要用正当而体面的方法去取得。”老马克思说:“不久,你将成为而且一定会成为一家之父。但是,不论荣誉、财富或名誉都不能使妻子儿女幸福。只有你,你的良好的自我,你的爱,你的温柔的举动等,才能使他们幸福。”

3.生活自理能力。知子莫若父,老马克思在信里描绘了马克思的生活习惯中不太好的方面。“在昏暗的油灯下……蓬头乱发,虽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却穿着学者的睡衣放荡不羁……点燃烟斗”……在波恩大学读书期间,马克思有一次生病了,马克思的母亲在父亲给他的信中附笔:“你应当设法去掉一切可能对你有害的习惯。不要急躁,不要喝过多的酒或咖啡,不要吃辣椒,不要食用过多的胡椒或香料,不要抽烟,不要迟睡,要早起。亲爱的卡尔,感冒也要提防。在健康没有完全恢复以前,不要跳舞。”

二、从学校给马克思的成绩评语和其他评语可以看出,学校把勤勉作为重要的素质

2.波恩大学肄业证书评语:勤勉、十分勤勉,用心、经常用心。没有参加被禁止的大学生团体的嫌疑。

3.柏林大学毕业证书评语为:报名听讲、报名听讲、听课、勤勉、极其勤勉。

4.博士论文推荐信评语:1941年4月13日,耶拿大学哲学系主任卡尔.弗里德里希.巴赫曼博士给几位教授写了推荐书:“该博士论文证明该候选人才智高超、见解透彻、见识渊博”,“波恩和柏林大学的学业证明(b件、c件)。证件中指出的违反纪律一节吾人可不必在意”。4月15日函授马克思哲学博士学位并发给证书。

三、类似于孟母三迁的转校:因为校风不好而转学,从波恩大学转入柏林大学

1.校风情况,至少有学生酗酒的情况。马克思在波恩大学参与酗酒,其中一个原因是特利尔的老乡比较多。另外,德国人爱喝啤酒是世界出了名的,酗酒应该只是转学的原因之一。同乡或熟人在一起,喝酒的次数和每一次的数量会多一些。得到父母的一定程度的默许甚至是支持,转到柏林大学后,父母还给他寄过酒,“但愿你已经收到了我们寄给你的酒。”

四、马克思所受的素质教育对我国教育体制和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即使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德国,马克思父亲的律师身份在马克思的转学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但不能说,马克思一生的成就是他的父亲身份决定的,因为马克思的两个弟弟却和他不一样。虽然老马克思也承认,自己偏爱卡尔·马克思。

篇(8)

浙江科学界有个好消息,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新结构材料国际研究中心蒋建中课题组关于金属玻璃的最新研究成果,登上了6月17日美国《Science》(科学)杂志。这篇名为《Long-range topological order in metallic glass》(金属玻璃的长程拓扑序)的论文,第一作者是浙大材料系新结构材料国际研究中心曾桥石博士后。

比金属强度更高、更耐腐蚀

金属玻璃做的手机外壳永葆光亮容颜,它做的高尔夫球杆,能把球送到更远的地方,它还能被轻易地塑造成造型精巧的微小器件!

金属玻璃的得名,来自其金属元素的构成,以及内部的原子又像玻璃一样无序排列。这种外柔内刚的合金材料,是近几十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的“新贵”。上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Duwez教授第一次在实验室制备出这种新型材料。金属玻璃具有比金属强度更高(目前世界上强度最高的金属材料就是金属玻璃)、更耐腐蚀、更耐磨的优良性能,还有很高的弹性极限。

金属玻璃首饰是顶级奢侈品

目前能见到金属玻璃踪影的,多在航天、军工等高端行业。比如,金属玻璃的穿透能力非常强悍,常被用在坦克的穿甲弹上。

不过,别以为金属玻璃只和这些阳刚行当搭边,如果这种材料能普及开来,女性朋友一定会惊喜万分!因为,金属玻璃是首饰的最佳制作材料,比起金银等材料的首饰,金属玻璃做成的物件更加光亮、耐磨,不会留下划痕,能够永葆光鲜!当然,限于金属玻璃的生产成本,现在的金属玻璃首饰、手表,都是顶级奢侈品。

本论文的第一作者曾桥石说,如果金属玻璃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那么将来手机的外壳、手表的材料等等日常用品,都会使用这种高强度、防辐射、耐磨损的无敌材料。“说是无敌,一点都不夸张,从材料的性能推测,我们有理由大胆想象,金属玻璃将带来一场材料革命,金属玻璃将可以替代目前人类所使用的所有金属材料!”

《科学》:将在科学界产生广泛影响

1995年,凝聚态物理奠基人、诺贝尔奖获得者P.W. Anderson就曾在《Science》杂志上说:“有关对无序玻璃态认识的问题,是目前凝聚态物理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这句话,被曾桥石打印出来贴在实验室里。

曾桥石说,从前对于金属玻璃的结构认识太少,导致在制造材料的过程中基本凭经验摸索,进展相对缓慢。近些年来,由于计算机模拟和各种先进同步辐射X射线技术的应用,帮助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有了进一步的发现。

篇(9)

杨联陞

杨联陞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求学哈佛,五十年代成为世界汉学界一流学人。他治学从经济史入手,兼治文史,曾任赵元任助手,与论学谈诗二十年,谊兼师友。1947年,他最终决定留在哈佛任教,就是听了的英文电报:“建议接受哈佛聘请。”还说过,等杨联陞回国时“北大仍旧要”。杨联陞执教哈佛几十年,仍心系故国。历史学家黄仁宇回忆说:“1965年的一天,我与哈佛的杨联陞教授、普林斯顿的刘子健教授同在芝加哥大学的何炳棣教授家中晚餐。饭后,何唱《霸王别姬》,刘唱《四郎探母》,都是慷慨悲歌。杨即席说:‘我们为中国的母亲同声一哭!’不待解释,我们知道他所说意义。”周一良认为杨联陞在美国几十年,“本质上还是一个中国旧式的读书人”。1990年,哈佛大学为杨联陞发的讣告说:“杨联陞教授在国际上以学术辨析能力与才思敏捷著称,是几代学生所亲切怀念的好老师。”

陈寅恪

陈寅恪向来只求学问不求学位,早在13岁时就到日本求学,之后到瑞士苏黎世学习,1913年到法英等国游学。1919年,30岁的陈寅恪来到哈佛大学,师从篮曼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以及佛学,前后两年半。陈寅恪在美国,据其好友吴宓讲有两大豪举:购书和请客。“哈佛中国学生,读书最多者,当推陈君寅恪,及其表弟俞君大维。两君读书多,而购书亦多。到此不及半载,而新购之书籍,已充橱盈笥,得数百卷。”请客方面,陈寅恪一般去的饭馆都是醉香楼。这家中式餐馆并不大,但店内器具摆设及餐具,完全是中式的,使来者有宾至如归的亲切感。1924 年,赵元任拟辞去哈佛大学中文教职,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之聘。管理该教席的主任有意让陈寅恪接任,赵元任于是写信询问正在柏林大学学习的陈寅恪。陈寅恪幽默地回信说:“我不想再回到哈佛,我对美国留恋的只是波士顿中国饭馆醉香楼的龙虾。”

梅光迪

梅光迪六岁随其父攻读四书五经,十四岁中秀才,过目成诵,有“神童”之誉。1911年,在见到梅光迪名列清华学校留美学生名单时,其好友在日记中曾用“狂喜不已”来形容自己的高兴。1914、1915年间,梅光迪在美国西北大学读书时,克莱恩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指着白璧德的新著《现代法国评论大家》对同学们说:“这本书能让你们思考。”梅光迪从此对白璧德的思想生出一种顶礼膜拜的热忱。为了能够聆听这位新圣哲的教诲,梅光迪1915年秋转学到哈佛大学。在白璧德的启发下,梅光迪认识到,中国必须以冷静、理智的态度,使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与中国古老的儒家传统相映生辉。在疾风暴雨的“五四”中,梅光迪等人以《学衡》为阵地,介绍古希腊的学术文化著作,介绍白壁德等人的思想理论以及孔孟伦理,试图以此挽救中华传统文化的危亡。作为文学革命之争的老对手,先生曾坦诚地说:“文章无敌手,只怕宣城梅。”

张光直

篇(10)

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52-02

一、《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写作背景

(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自小接受旧式教育。1902年去往上海求学,接触维新改良、革命派和西方的新思想,接受系统的现代公民教育。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批留学生,出国留学。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美国著名的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攻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其哲学博士论文《中国古代逻辑方法的发展》,中论及的“孔子的逻辑”、“墨翟和后期墨家的逻辑”,“进化论和逻辑”等,是后来《中国哲学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基础。

的《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大量学者认同此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哲学”一词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很多人在哲学一词传入我国后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但不成体系,没有章法,材料极为杂乱,把经学、史学、文学材料一锅煮。当时人分不清楚哲学和哲学史的分别,对于哲学的认知也是较为模糊的。

当时梁启超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对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将中国学术思想史分为七个时代。自传中说:“这是第一次用历史眼光来整理中国旧学术思想,第一次给我们‘学术史’的见解。”但梁启超在论其中的“全盛时代”时,把诸家学说的本论并没有详细阐述,因此想替梁任公先生补作这几章缺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这便是著《大纲》的初衷。

二、对《大纲》的评价与争论

1919年《大纲》出版后,反响异常热烈。这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这本著作进行评价,并分析该书引起的一些争论。

(一)开创了研究新范式

在写作背景中我们谈到,此前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是经学史学文化各种材料一锅乱炖的局面,而且传统的治学方法是采用学案式将各家思想平行排列,无法寻出各家思想的沿革与演进。将西方的学术体系应用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进行研究。近代学术要求,研究者应当对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目的、要求,研究对象发展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做出合理的界定和阐述,并提供给入门者以研究的方法[1]。

《大纲》导言中开宗明义,说“‘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方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从最基本的定义出发,继而对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进行了阐述,包括:天地万物的来源(宇宙论);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人生在世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教育哲学);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管理(政治哲学);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确定可以说是确立这个学科的重要前提。

紧接着,在书中导言阐述了研究哲学史的三个目的:即明变、求因和评判。明变,即要弄清古今思想沿革的线索;求因,即寻找不同时期思想沿革变迁的原因;评判,就是要弄清各家哲学学说的价值所在。在这样的体系构建中对各家的学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在当时是开创性的工作。这个在当时让人耳目一新的研究体系的构建,为此后的研究提供了新范式,也是这个学科真正确立的标志。

(二)研究方法的先进性

这里所说的先进性,是较所其处时代而言,的这本书开风气之先,研究方法和以往的学者大相径庭。他的方法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是实证主义的宗旨,一个是历史发展的眼光。

第一,先从实证主义来看。主要表现在引据上采用疑古的怀疑精神。美国留学时的导师是实用主义派的杜威,实用主义强调忠于事实,正是将其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治学,讲究“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大纲》导言中讲到哲学史史料取舍审定之法有:史事,与人物所处年代是否相符;文字,尤其是各个时代语言的特色;文体,同一个哲学家的文体自成特色,出入太大定是伪作;思想,一家之言必定能够前后连贯,若一本书中自身观点相左,也是伪作;旁证,是从别的书里寻找佐证。以上互为印证,方可证明一学说的真实性。

所以在这本书中,直接从周宣王讲起,从《诗经》讲起,认为这之前的史料难辨真假又大都不可考,因此直接舍弃,只有《诗经》可以用验证方法证实。各位哲学家的生平,他都进行严格的考证,讲明自己的推理或者前人的错误。比如在墨子生于何时的问题上,有人说“并孔子时”,有人说“六国时人,周末犹存”,相差两百多年,容易引人误会。说:“我以为孙诒让所考不如汪中考的精确”[2],并指出了孙诒让的几个错误,最终定了墨子的大概生平区间。像这样的考证和论述在全书中俯拾皆是,体现出作者深入的洞察力。

第二,即历史发展的眼光。这在上文阐述研究哲学史的目的时已经有所体现。明变、求因、评判,弄清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变迁的原因,再对这种思想历史上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评判。所以在书中,按照时间的先后对各家思想进行讲解。改变了古人学术的平行法,显出变迁的痕迹,显示演进的脉络。他将中国哲学史分为古代哲学(从老子至韩非),中世哲学(自汉至北宋),近世哲学(明清时期)。可惜这本《大纲》并不完全,只作了古代哲学,不免是一种遗憾。这种历史演进的眼光是作者唯物史观的体现,是之前研究中少见的。

(三)平等、科学的新精神传播

《大纲》出版于1919年,正是的时期,处处体现出作者的时代精神。传统治学,把古人的原文为主,自己的观点小字附注,体现尊古崇古之风气。将自己话作为正文,古人的话小字附注,表新出五四时代的独立精神。评价这本书的另一个长处便是“平等的眼光”,古代评判哲学,不是是墨非儒,就是是儒非墨,自汉以后,儒家一家独大,排斥诸子。尽管对孔孟之道不认同,但书中也能还其一个本来面目,各家学说等而视之。

除此之外,还大力推崇科学,反对迷信、鬼神。在《大纲》中,他说儒家虽不相信鬼神,却如此的重视祭祀和葬礼,情愿造出鬼神来崇拜。尽管他在书中并没有进行强烈的褒贬,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对迷信思想的批驳;在后面又用生物进化论来解庄子的学说,也可以看出他对科学的偏好。

(四)梁启超对《大纲》的批评与争论

《大纲》出版后,一时好评如潮。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一样的声音。我们这里主要介绍梁启超的观点。首先,梁启超对于该书进行了积极评价,但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演讲时的恭维,紧接着他就从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异议。

首先,梁启超认为把思想的渊源抹杀的太过了,与作者本身所提倡的历史演进的眼光来看各家学说之渊源的观点不相符合。老子孔子的一家之言必定是在受了之前很多哲学的启发和熏陶才发扬光大的,而书中把哲学勃兴的原因归结为长期战争、人民痛苦的观点,只拿一部孔老之前两三百年的《诗经》来讲中国哲学的背景,太过牵强。他批评“疑古太过”,凡是所怀疑的书都不引,这种过犹不及的方法不可取。

其次,梁启超针对其中的特定几章观点进行了辩驳。他说:“这部书讲墨子、荀子最好,讲孔子、庄子最不好。”[3]梁启超认为书中除了知识论,其他方面多是浅薄和谬误。对儒家的学说,了解的太浅薄。例如关于《论语》中的“学”作何解,认为孔子的学便是“读书”,只是文字上传授来的知识。梁启超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认为孔子既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又说“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因此为便是学,学便是为,是属于实践、经验方面的学问。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的这本书里的确存在一些疏漏之处,尤其是其儒学造诣不深常为他人诟病,梁启超对该书一些具体内容上的批评是有其合理性和建设性的,但梁启超批评这本书避重就轻,针对一些具体的细节展开攻讦,对于这本书的重要价值和革命性的地位避而不谈,是有失公允的。

这两位学者的观点的对立与争论事实上是五四新文化时期新老一代新旧之争的缩影。无论如何,作为现在中国哲学史的开山之作,《大纲》的开创性是无法否定的。

三、重读《大纲》对当下之意义

此书出版将近百年,书中的某些观点和思想,仍然能用来对当下社会和人生态度进行审视。

首先,他讲中国哲学,对存疑的材料疑而不用,严于考证,体现了做学问的严谨、审慎、科学的态度,是学术界应当尊重和学习的。

其次,在书最后讲到古代哲学中绝的原因时提出四点,这里就取三点为例。第一,以庄子为代表的名学讲求出世,认为万物无时不变,寻求真理和知识是十分无用愚蠢的行为,这对于哲学、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端的消极影响。个人、社会的发展都需要积极的参与的态度,消极避世,不应是人生的追求。现代社会也是一样。第二,狭义的功用主义。墨子、荀子的应用主义提出处于各国需要富国强兵的时代,到后来发展成为了狭义的功用主义,不能立刻见效的学说一概销毁。说,这种短见的功用主义乃是科学和哲学思想发达的最大阻力。虽然他也重“效用”,但绝不是如此唯功用的狭隘。这种风气在当下社会也有所体现,当今社会有一种浮躁的功利主义,还有人提出“读书无用论”,令人唏嘘不已。第三,专制的一尊主义。自汉以后,儒学一家独大,古代哲学自此式微。因此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科学、哲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不能一味追随主流文化,盲目从众,推崇一家之言,这样才有助于现在学术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去年夏末,赴美留学签证刚刚显露出松动的迹象,在北京举办的一个只有20来所美国院校参加的说明会上,趋之者之众,达到了令主办者瞠目、也令美国院校瞠目的程度。没打任何广告,早早聚集的人群迫使说明会提前开始,主办者预先准备的问卷只能满足三分之一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在众多中国学子的心目中,美国作为留学的首选国家难以动摇的位置。

“赴美留学迎来黄金年”,这是业内人士对2006年留学美国的预言。然而,潮流当中,总会泥沙俱下,想要圆自己美国留学梦的人,千万不要在不经意间被泥沙障眼。最近,本刊编辑部听到了一些关于“美国国家大学”在京招生的不同说法,记者专门对此进行了调查。

两所“美国国家大学”引出的话题

去年12月中旬,一位留学中介公司的朋友王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告诉你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事情让这位有着深厚从业背景的公司副总感到这么新奇?深入了解之后记者也感到迷茫了:

去年12月,美国国家大学找到京城的一家留学中介公司谈合作,为了解美国国家大学的课程设置及学校情况,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先生出于职业目的在网上进行了常规性检索,但是,互联网显示的信息却让他大吃一惊――和自己谈合作的是美国国家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但比它更活跃的还有另外一所同名的美国国家大学“NATION UNIVERSITY”!偶然的发现促使他开始了追根溯源。经过细致的追查,得出的结果却让王先生很吃惊:

两所学校有很难发现的区别

两所学校在中文名称上没有任何区别,在英文名称上的区别也不大,不细心的人也很难发现NATIONAL大学与这家NATION大学仅后缀不同。记者跟随着王先生的路径到网上去搜索,在中国教育部“21国学校名录”上看到的是“NATIONAL UNIVER-SITY”,而这所NATION大学不仅不在名录当中,更没有在美国当地公信力很高的认证机构上出现;其在本土的英文网站上说是一所远程教育大学,而在中国的中文网站上并没有说明;其所标明的IEMAA和IARI两个认证更没有权威性可言,IARI在美国本地只是一个赢利性的注册机构,NATION大学网上所显示的证书相当于中国的公司注册后的营业执照,并不是认证证书。而IEMAA是一个教会认证,该认证机构的注册地在美国南部的一个小岛上。对此,作为中介绍机构负责人的王先生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NATION大学的真实度了。

记者调查:越洋学历还是“文凭工厂”?

问题是,这个自称是美国国家大学的“NATION UNIVERSITY(简称NU)”不仅设有中文网站,还在北京通州的一个国际公寓里设有“NU中国代表处”,他们公开地在中国进行招生活动,开设诸如“学士学位对接班、工商管理硕士MBA、亚太企业家MBA学位课程、高层主管工商管理硕士(EMBA)、工商管理博士(DBA)、工商管理哲学博士(PHD)……等学位课程。按照其网站上的介绍,学员获取以上学位的方法是:

“根据在职学员的实际状况,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便于学员攻取学位,如:可通过由导师监督指导以函授面授相结合或独立研究的方式完成学业,也可参加本校承认的当地教学机构举办的课程辅导班接受导修,将传统方式的严谨与非传统方式的创造性、灵活性结合起来,使学员不必辞去工作、远赴异乡付高昂学费去外国留学,在自己的故乡即可研习标准的美国课程,获取美国国家大学学位。”

在该网站提供的各类课程中,最具诱惑力的是博士学位的课程。以工商管理哲学博士(PHD)为例:学期短(3个月内完成论文研究计划报告……6个月内完成选题……18个月内完成10个项目研究报告且字数不限)、门槛低(……持大专以上文凭并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持有大专以上文凭,获得全国性奖励或荣誉称号)、方法灵活(学员可以通过E-MAIL、电话、传统信函、会见等方式随时与指导教授联系)价格低(一次付总额6630美元或等值人民币)。

同时,“美国国家大学各地代表处可为本校毕业生代办中国政府驻美使领馆、美国州政府等官方机构的文凭认证手续。”真是一件“看上去很美”的事情。难怪这段时间以来,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的热线也经常接到有关这所大学的咨询电话。

为了证核实该学校的资质,记者拨通了NU中国代表处的电话,谁知接下来的谈话却让记者蒙上了一头雾水。以下是两段通话记录。

通话1:“美国有上百家机构给学校办理认证,不能每家机构都去认证”

记者:有人反映你们的招生的学校并没有在美国当地通过认证?中国教育部的网站上被认可的学校名单中只有NATIONAL,并没有你们NA-TION,这是怎么回事?

NU负责人崔先生:美国有上百家机构给学校办认证,我们不能每一个单位都去搞认证,搞上几个就可以了(原话)。

记者:有人通过调查发现IARI是一个赢利性的注册机构,并没有权威性可讲。

崔先生:它不管是赢利性也好,非赢利性也好,也是一个经过工商局注册的合法机构啊,不能说它是假的。这从美国州政府的网站上都可以查到的。而且,我们在招生时已经跟报名或者咨询的人说过,这个学校在中国教育部的网站上是查不到的。

记者:那IEMAA是一个教会认证吗?

崔先生:即使是教会认证也是合法的,也不能说是非法的。因为我们这种院校的含金量不如世界名校那么高,但我们也算是合法有效的。在名字上确实和NATIONAL有些区别,我们还有合作伙伴把它翻译成“民族大学”“国民大学”等,我们自己就翻译成“国家大学”。这只是翻译上的问题。

记者:这所学校在中国招生开展几年了?

崔先生:我们已经在中国办了四、五年了,已经有几千学生了,当然是合法的,如果不合法早就关门了。美国的教育制度和中国不一样,他们从来不承认任何一所大学的学历,是由地方上的一些行业协会来认证。我们经过了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等官方一些合法有效性的证明,也算是一种认证了。

我们的院校是在特拉华州注册的,在州政府的网站上应该能看出来,在加州也有办事机构,但是,规模不大,主要是以成人教育、远程教育为主。已经有7000多名学员毕业了。我们都说明白了:一,我们学校没在我国教育部备案;二是一个远程性质的学校。

记者:那这样会对报考经过教育部备案的另一所美国国家大学的学生形成一种误导吗?英文页面上注明了是远程教育,而中文页面上却是面授、远程两种教育结合的?

崔先生:我们在中国再加上面授不是更好吗?更符合中国学员的习惯、能提高教学质量啊。

通话2:中国学分可以转移到美国?美国网站和中国网络查询有时差?

约两个小时后,崔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这段对话却让记者更糊涂了:

崔先生:你们确实要把这件事刊登出去吗?

记者:如果情况属实,你们的学校确实不合现行规定,我们就会刊登,以警示后来的求学者。相反,如果是合法办学,我们也不会无故扰乱你们的正常招生。

崔先生:我们原来的名称叫北京中研院,我们和国外大学签协议,他们授权我们给他们介绍业务,但我们并不搞出国留学,只是联络美国国家大学和中国的机构进行合作,所有的学生都不需要出国学习,在中国学习之后我们就可以代表美国的大学来认可中国国内这些培训机构的学历,起到一个促进作用。我们再把成绩转到美国,合格者美国学校会寄来毕业证书,而且我们的学员都是企业中想有个洋学历和证书的管理人员,没必要再到国外去学习。也就是说,NATION大学承认学员在中国取得的学分,学分可以转移到美国去。

记者:上午你不是说已经做几年了吗?毕业的学生也有7000多人了?

崔先生:我们是刚刚开始做这件事情,就有1000多人。

记者:能告诉我你们现在的名称吗?

崔先生:现在的名字“美国国家大学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现在一些银行行长、党政官员都拿着我们的证书,大部分学员年龄都在40岁以上,英语也不好。他们通过在我们这里的学习无非是想达到三种目的:一,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得到一种提高;二,在学员中间建起人脉圈子;三,在下属面前有个洋学历,能顾及到面子。

这些解释确实让人感到是一种国外的远程教育进入到国内市场,确实大大方便了那些大龄的洋文凭需求者。正当记者欲在特拉华州政府官方网站上查询时,紧接着崔先生又打过来第三次电话说:“如果要到特拉华州政府的网上去查我们学院注册信息,白天可能查不到,要等晚上9点以后,因为两个国家有时差,要等那边上班时间才能查到……”。

记者:……(这是什么网站?难道互联网也有上下班?)

实地探访:我们的毕业证虽然国家不承认,但用人单位承认啊

为了探明这家美国国家大学的情况,记者以报名者的身份去了位于北京通州的NU办公地点。下午1时许,记者打电话询问路线,被告之:“你下午4点后再来吧,现在没人接待你。”记者心中疑惑:报名还要预约吗?

下午4点,记者走进了这家公司的办公室。里面的场景还挺热闹:有招生咨询的,也有洽谈业务合作的,室内环境还颇显正规:招生办、报名处等一应俱全。一位自称负责人的告诉记者:“我们的学校和北京大学有合作,也在北京大学内办学。在我们这里读硕士和博士不需要英语,硕士学费29800元,博士学位49800元。都读一年,授课课时每月三天。”

对于门槛,记者携带了一个英语专业大专毕业证,被告之:可以上。

看到记者还在犹豫,该负责人又说:“放心,我们的毕业证虽然国家不承认,但是用人单位承认啊。何况,以前来我们这里学习的都是一些市长、公司总经理等人,你还能建一个高质量的人际圈子。”

随后,他递给记者一张报名表和课程宣传页,上面落款却是崔姓负责人曾经电话中告诉过记者的已经取消的“XX中研院”。

与美国媒体披露的冒牌大学吻合

早在两年前的美国《高教周刊》上,就对美国冒牌大学的特征有过这样的描述:

“未经美国教育部备案核准,没有accreditation(美国正规大学所有的系科每10年按标准检验一次),而他们所提到的认证机构正是由他们自己组成”;

“在其他大学需要几年工夫的资格,在这些冒牌大学里,只要付2000至1万美金便可买到博士文凭(有些要求交一份简历,编字数不少于55页的“博士论文”,这些“课程”和“研究”可以在几个月之内完成)”;“大部分学校都有MBA,博士学位和托福班”;

“没有正规校舍,只有租赁的办公室”;

“有网页网址,但没有教授名单及其办公室地址”;

“目前,除了美国几个州(如Oregan),大部分州的政法部门还没有立法令禁止这类活动。”

在该校网站上的答疑解惑中,有两个问题记者看过之后哑然:一是“不想考博或考不上、又想要博士学位怎么办”?答:“只有拿国外大学的博士学位。”接着是“取得国外博士学位的途径有哪些?”答:“1)出国留学;2)中外合作教育项目;3)参加国内举办的以学分转移方式申请外国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课程研修班(指NU自己――编者)。”

至此,该校的“冒牌”性质读者应该了然。

权威人士:任何一所境外院校 不能在中国境内开展招生活动

1月16日上午,记者分别拨通了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负责对国外学历学位认证工作的国际合作处处长车伟民和教育部涉外监管处处长陶洪建的电话,就美国国家大学(NU)的资质及国外院校在中国境内活动的合法性进行了咨询。

车伟民:这个学校的网站我看到了,它没有获得美国六大区域认证机构的认证,而目前我国只对经过美国六大区域认证机构认证过的美国高等院校予以认可并向中国学生推荐。这是一所开展远程教育的机构,根据WTO有关服务贸易的条款,我们没有对远程教育这块做出承诺,也就是说,目前凡是通过远程教育所取得的境外学位或学历,国内不认可。另外,根据中国的相关法规,境外院校不可以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办事处、办公室并在中国境内进行招生和做与招生有关的活动。NU中国代表处在中国的招生活动应该说是违法或违规的,肯定是有问题的。

与车伟民处长的意见相一致的是,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咨询热线的田老师对记者说,“凡是接到咨询这所美国国家大学(指NU)的电话,我就很明确地告诉他们,这个学校是冒牌的,不能去。但很多人可能是出于自己的情况,对我说出各种可以去的理由,不太愿意听到我这样的答复。”

陶洪建:目前在中国境内有不少挂着境外某某学校代表处、办事处或办公室的机构,这些机构都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办事处,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取得在中国合法开展活动的“执照”或“准生证”,他们的活动不受中国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