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禅茶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为掌握本学院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形式的评价意见及实际教学的效果,为下一步有效进行双语教学提供依据,同时为学院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笔者组织了文化管理学院范围内的文化产业双语课程的实施效果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有学习意愿、学习习惯、课程设计与授课效果四部分。
(二)调查问卷的调研结果
笔者在2011年下半年到2013年下半年5个学期内,在学期末做了随堂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
1.对专业英语课程的认可度与四六级通过率成正相关愿意学习文化产业双语课程的学生中过级的比重占到了94%,其中84%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10%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可见两者是正相关的。
2.专业英语课程学习的功利色彩较重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有很多,四六级和就业因素占总样本的53%,其中选择通过四六级的占24%,选择就业的占29%,如果加上出国的6%,约有60%的学生是因为各种功利目标而选择学习专业英语的,只有37%的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是提高英语水平。
3.多数学生未建立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从预习、课堂笔记、复习及查阅字典等方面来看,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总体上比较被动和懒散。65%的学生不会进行预习,59%的学生没有记课堂笔记的习惯,48%的学生从来不使用或者偶尔使用字典,54%的学生不会进行课后复习。一半多的学生只利用课堂时间学习专业英语,其中34%的学生每天几乎不学习英语,另有34%的学生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少于30分钟。
二、文化产业双语课程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与侧重
1.传媒特色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独具传媒特色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教学重点紧扣传媒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在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中也有所体现,学生对专业英语这一课程的各个章节按照兴趣的高低排列,前五名分别是电影业、音乐产业、广告业、演艺业和电视业,排名紧随其后是的文化产业营销和新媒体产业。教学应抓大放小,紧扣教学的特色重点,结合学生兴趣,扩展重点章节内容,丰富课堂表现形式。如通过课时的增加来夯实重点章节的教学,对于比较边缘的行业,应浓缩、合并教学内容,以避免教学节奏的拖沓。
2.文化底蕴
传统教学重输入语言,轻输出能力培养,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采用生填硬灌的注入式教学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过于偏重词汇、语法结构的教学,忽视了课程的文化内涵,使课程成了语言知识的载体,而不是信息的载体。教学应结合大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加强文化知识的导入,使大学生学会用英语式的思维造句作文。这种文化因素的导入,有利于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的大学双语教学体系,突破了传统的语言知识教学的局限性,符合时展的要求。
(二)教学形式的互动与突破
1.案例教学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享誉世界。在双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案例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比较喜欢的课程章节恰恰是案例法运用比较充分的章节,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比如在讲授电视业这一章内容时,教师选择介绍世界顶级的广播公司,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美国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福克斯公司(FOX)、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放送协会(NHK)等,并对每家广播公司制作的优秀节目作了简要介绍,如介绍NBC后重点介绍了《老友记》,介绍ABC后重点介绍了《根》和《绝望主妇》,介绍CBS后重点介绍了《60分钟》和《幸存者》,介绍FOX后重点介绍了《越狱》和《美国偶像》等,使学生了解了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及不同电视广播公司的节目理念。
禅宗和茶道曾在日本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的日本社会生活中,其深刻的内涵和特征依然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并继续对日本社会文化和生活产生影响。研究发现,不论从内容、形式到社会作用来看,中国禅宗和日本茶道之间有着很深远的历史渊源关系,有着某些相似之处。日本茶道文化研究者武野绍鸥所提出的“茶禅一体”,正是二者关系的精辟阐述。探究和分析中国禅宗思想和日本茶道文化精神的融合,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禅宗文化和日本茶道文化的精髓,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深入交流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1. 中国禅宗的基本精神
传说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印度菩提达摩传法于中国。菩提达摩始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之后宗派林立,枝叶茂盛,盛唐时得以定型。这期间主要由唐代六祖慧能所确立的南宗禅盛行,其宗旨为“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并以其“不离世间,明心见性”的修行理念和庄子哲学思想相互融合,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南宗对禅的修行方法和教义进行了简化,主张“顿悟”的空无观,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主张“相对论”,这种近似道家的阴阳转换思想;认为佛在“心内”,提倡修行不必苦修身心,也不必出家坐禅,只要在日常生活起居中保持一种心灵境界的超凡脱俗,做到无心不动念就是成佛。这种中国化的教义和修行理念很快被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老百姓接纳并盛行起来,慧能的“顿悟成佛”之说也就成为了禅宗正法中的核心思想。到了晚唐几乎垄断了整个中国佛坛。唐末五代时期,南宗一系分流,发展为五个流派。临济宗是其较大流派,临济宗在北宋中期又分成杨岐派、黄龙派。南宋以后最为盛行的流派是南宗五派中的临济宗和曹洞宗。
定型于盛唐的禅宗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变异和同化并进而形成的另一种佛教宗派形态。它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接纳和认同外来文化的革新运动,是东方文化的一朵奇葩。因为,从印度传教过来的佛教只有禅而没有禅宗,禅宗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精品。它融合了中国的道家、儒家以及印度的佛教精华,成为最适合中国士大夫另一种口味的宗教形式,是中国化的佛教,是中国哲学思想与印度佛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道以修心达成真人,儒以诚心修成圣人,佛以明心见性成佛,其思辩性和思想性对于中国乃至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约公元1192―1333年,日本镰仓时代,贵族佛教和国家佛教逐渐丧失统治地位,这时注重内心信仰的人们,对禅的钟情和强烈兴趣开始重新唤起。与此同时,荣西明庵(公元1141―1215年)传中国临济禅于日本,道元 (公元1200―1253 年)传中国曹洞禅于日本,并由此形成日本禅宗两大流派。荣西明庵和道元两位禅师成为最先将中国禅宗传入日本的佛教大师。他们将中国禅宗发扬光大,在吸收中国南宗的同时,将其运用到日本生活及茶道、武士道等诸多领域,使其成为日本禅宗文化的思想主流。
2. 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
纵观日本茶道的发展史,我们知道茶道并不是日本传统文化所固有的,而是由中国传入并演绎发展起来的。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度。据战国时代《神农本草》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期,中国就已发掘和开始利用野生茶树了;从宋代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可知,人工种植茶树的最早记录是在我国西汉。唐代肃宗乾元元年,陆羽的《茶经》深刻论述了当时中国的种茶、制茶和饮茶理论并初具规模和体系。
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日本高僧最澄为学习中国的佛法,来到中国浙江的天台山国清寺拜道邃禅师为师,贞元21年,学成回国,将中国的茶树种子携带回了日本,种植在日本的近江(即贺滋县)台麓山上。这是中国茶种最早传向海外的文字记载。日本茶祖荣西禅师(公元1141―1215)两次来中国研究和学习临济佛法,他不仅对中国寺庙的点茶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禅院里罗汉贡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研究。后来,他将中国不同种类的茶籽和全套的茶具都带回日本,并完成了对日本茶道形成产生巨大影响的巨著《吃茶养生记》。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来到浙江余杭径山寺,拜师于虚堂和尚,学成后,把著名的佛教径山的吃茶、斗茶、茶宴等中国文化茶习俗也带回了日本。
传入日本后的中国茶文化,历经几代日本茶人的潜心研究、不懈努力和改革创新,将日常这种简单的饮茶活动升华到了极具内在美和形式美的艺术高度。这种独具特性和审美价值的日本茶道是中国禅宗日本化后孕育出来的一种高度讲究的文化修养,一种新型的文化式样。它在吸取中国禅宗精华的同时,结合了本民族特色,最终形成了体系完整、独具魅力的文化思想,即日本茶道。提出“茶道”一说的村田珠光和尚在参禅中将禅法融入饮茶之中,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道,而把茶道技艺提升为艺术的高度,是受中国佛教禅宗思想影响的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体味了吃茶的“本心”,使吃茶摆脱了外界物质因素的束缚,进而提出了“和、敬、清、寂”茶道“四谛”思想。
从形式上来讲,以“茶汤”为主要形式的日本茶道实际上是一种仪式化的、供奉客人的饮茶之事,是有关饮茶和沏茶的礼仪,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社交手段,只不过经过几代茶人的创新和发展,演变成了以品茶为主的特殊文化现象了。其本质是通过程式化的形式,体现修身养性之品行,增进情谊之目的,研习礼法之效果,并以善心去济度人世。体现日本艺术结晶和文化象征的茶道,它在反映日本人生活起居和准则的同时,也反映了日本的国民性。时至今日,这种方式都在影响着日本国民的日常起居和文化生活。
3. 中国禅宗主张与日本茶道精神的内在联系
日本茶道随着与本土文化,特别是本土皇道文化、神道文化和武士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殊异于中国茶道,蕴含大量“禅”的元素,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宗教性质的禅门茶道文化。这就是日本茶道所体现出的“茶禅一味”思想。这也充分体现了日本的“茶道宗教”理念以及有异于中国茶文化的本质属性。
3.1“和”与禅
茶道“四谛”中的“和”是指在整个茶事进行过程中内心情感的一种和悦、具体形式的一种和谐。这是日本茶道整个过程中重要的支配力量。它包括主与客之间的和睦、客与客相处的和悦以及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和谐。不管是侧重于形式的和谐,还是侧重于内在情感表露的和悦,“和”的精神氛围始终是茶室里的主旋律。从茶事中茶碗的手感、茶室中茶内的熏香以及茶具的摆设看,既要与茶事的目的和氛围相一致,又要与室内的布置相协调,还要与季节的变化相适应。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差别和不平等十分鲜明,这就对人的交流相处造成了一定的拘谨和阻碍,只有在茶室中,这种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全都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赏心的愉悦和自然,这就是中国禅的精神追求和体现。中国禅法提倡地位的人人平等,体现出的是“我心即佛”、“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真谛,追求的是“和”的境界。这也正与以原始“神道”为根基的日本本土文化相吻合,与日本茶道之“和”相吻合。茶道不仅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艺术形式,还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减少纷争,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剂。
3.2“敬”与禅
“敬”指的是在茶事过程中相互有礼有节、谦卑恭敬、真诚交往。既体现主客之间的相互谦恭和尊敬,又体现客与客之间的恭敬坦诚。
如,为表达恭敬之意,主人将茶碗端出来给客人喝,只能正面对着客人来把茶端出,客人为表谢意,也尽量避免从正面饮茶带来不恭。茶事中原有的“贵人入口”一律取消,不分贵贱,所有的客人都必须从同一出口自由进出,就连武士的佩刀也不准带入茶室,必须放在室外。客人进茶室后得先对茶室内悬挂了体现茶会主题的字画行礼,来表达客人对主人的尊敬和谢意。日本茶道中,“敬”体现的是“心佛平等”的禅意,是平等敬爱之心,实际上与中国禅宗汉传佛教所倡导的“二部四众、平等互重”的主张是一致的,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权贵族,在真如面前,人人都得到尊敬和爱护。禅宗认为人的一切欲望和杂念皆源自“我执”与“自我主心”。要想成佛,就得超越自我,达到无意识的内心自悟。日本茶道它吸取了中国南宗的“心佛平等”主张,融入了“心佛归一”的精神,并加以提炼和升华,促成了“敬”的思想情感的形成。由此可见,在追求人的平和敬爱方面,中国禅宗和日本茶道的主张是一致的。查阅日本茶道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建立”,指的就是茶事活动中,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共创和谐茶室的理念和氛围。
3.3“清”与禅
“清”指的是茶事活动中茶室茶具的整洁和干净。它既是对茶室内部装饰物品的描述,也是对茶室外部自然环境的表达,同时也是对饮茶者心灵纯净的要求。茶室庭院茶人经常要清扫,保持整洁干净。而茶室内部更要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室外环境鸟语花香、清幽逼人。室内环境娴静幽美、朴素典雅。茶人们心灵恬静,无私心杂念,面对滚烫的茶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茶事表演。由此洗净身外的污浊,实现心灵的纯净和美丽。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既是日本茶道通禅的一种化境,也是禅宗自然观的一种体验,同时也是茶道特有的审美情趣。一代宗师千利休在他的《南方录》中写道:“茶道就是要在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千利休所说的“清”,实际上是指人该“拂去浮世俗尘”之意。既要清除人身上的尘埃,还应洗涤心灵的尘埃。日本茶道的“清”体现的是用独特文化式样所表现出来的“物我合一”的禅宗意境。禅宗的“禅”意为“静虑”,可见“清静”是禅宗空无观最明显的特点之一。禅宗认为只有“本心清静”,才能“物我两忘”,只有清除干扰、清心静虑,才能 “梵我一如”。
3.4“寂”与禅
“寂”是日本茶道最高美学境界,也是日本茶道最根本的精神内涵,它要求茶人们摈弃欲望和凝神沉思,达到一种宁静、幽闲和幽雅。它鼓励茶人们将世间欲望和凡尘俗世统统抛开,保持思维的独立和完整,获得更多拓宽想象的空间和新的启迪。在梵语中,“寂”为“静寂”、“和平”、“静稳”之意。在佛典中,“寂”为“死”、“无”、“涅般木”之意,可以理解茶人或禅者在人死后,自然而然地进入无色无声的“皆无之域”之境界。这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甚至无我。“死”是“无”的世界,同时,也是“有”的根本和源头。人世间那种凤凰涅的希望其实它源于佛教的轮回思想。就像坡先生所云:“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寂”是“四谛”中体现出的最高层面的禅宗法则。它倡导人们无论世间如何纷乱都要秉持一种谦虚做人、坦荡无私的心寂。如果心有杂念人生既不会圆满,也不会闲寂。这和中国禅宗的“物我两忘”同出一辙,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禅境。正是基于这种禅境的空寂体悟,茶人们和禅僧才能将有色的大千世界悟至枯淡闲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达到一种清静无我的境界。禅宗和“四谛”是日本茶道统一的精神所在,“禅”的精神境界与“四谛”的精神内涵一脉相通,浸润着禅宗出世思想的茶道文化已成为人们追求精神超脱和心境恬静不可或缺的心灵寄托与媒介。
4.结束语
日本茶道文化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的佛教禅宗有着不解之缘。中国茶文化和禅宗文化传入日本后,经过日本民族多元文化的相
互交融、演绎、发展,禅宗成为了日本民族的生命哲学,茶道成为了日本民族的生活艺术,正是有了中日禅僧对中国饮茶之风的发现、引进和发展,才有了日本的茶道文化,才使得中国禅宗与日本国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而历久不衰。正因为日本茶道吸取、融汇了中国禅宗的精髓,才形成了日本茶道文化“和、敬、清、寂”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化,才有了“茶禅一味”的日本茶文化现象,才使日本茶道有了生命的支撑,有了艺术的高度。日本茶道与中国禅宗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李红.和敬清寂 茶禅一味[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132―136.
[2]焦毓芳.论日本“茶禅一心”的必然性[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1):89―95.
[3]蔡荷.茶道中的哲学意味[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36―39.
福建省安溪县产茶历史悠久,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乌龙茶之乡”。改革开放以来,安溪县各级政府立足得见独厚的资源优势,围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制定了茶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极富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为此,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99级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李建建和何荣天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于2000年7月3日至7月10日前往安溪县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同学们听取了安溪县茶果局局长蔡健明,祥华、长坑、大坪、西坪等乡镇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报告和情况介绍,走访了12位当地茶农、茶商,5家当地较有规模的茶叶生产企业,召开数次小型座谈会,较为深入地了解了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做法与成效,掌握了安溪茶业发展状况的第一手材料。本文是对这次调查情况和我们的思考做的初步总结。
一、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做法和经验
安溪县地处闽中戴云山脉东南延伸部分,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多数为粉砂性的红壤、黄壤,土层深厚酸性强,属于亚热性气候带,太阳辐射强,热量充足。山高雾多,泉甘土赤,得天独厚的茶叶生产条件加之悠久的种茶历史,精湛的制茶工艺,优良的茶叶品种,孕育了茶业王国的“天之骄子“,使安溪成为“中国乌龙茶之乡”。
改革开放以后,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安溪县委县政府贯彻中央、省、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大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强对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宏观调控,努力实现茶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做法与经验有4个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采用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适宜的组织形式是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安溪县逐步打破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组织形式:
①科技型企业十基地十农户型:大坪绿色食品工程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首家集研究、生产、加工、销售高山绿色食品富硒乌龙茶为一体的股份合作有限公司。公司与所在地安溪大坪乡政府协作,与当地茶农合作,在千米海拔高山上建立了万亩绿色食品茶园基地,既是公司原料基地又是国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的一个原料生产基地。
②同业工会十农户型:同业工会在政府部门的协助下,联合农户建设10万亩成片的铁观音基地和6万亩乌龙茶“绿色食品”基地,并指导茶农统一管理茶园,举办各种形式的茶叶促销宣传活动。
③收购站十农户型。安溪县和各乡镇都设有茶叶收购站或农贸市场,每逢“墟日“或茶季,茶农都会将毛茶运往收购站,直接与茶商进行买卖交易。随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90年西坪镇已建成全省最大的乌龙茶交易市场——茶叶中心市场,长坑乡正在积极建设长坑茶叶市场,中国乌龙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也已竣工。收购站十农户型正在向专业市场十农户型转变。
2.围绕茶业产业化,培育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所依托的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在其组织体内,必须建立起一个核心部门——龙头企业,以发挥其对生产、流通的组织管理与利益协调作用。龙头企业一头联系农户、生产,一头联系市场,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能否发挥龙头企业的组织协调功能,能否保证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是理顺产业化组织体内经济利益关系,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关键所在。安溪县现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400多家,国有、集体、三资、个体等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已达50~60家。国有企业安溪茶厂在全县设立22个茶叶收购站,年收购毛茶5000多吨,加工销售带动农户2万多户。①众多不同规模的茶厂有效地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增效,茶农增收。
3.通过科技兴茶,促进了茶叶产业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育成熟,产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它的科技含量,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用先进的科技来培壮扶持主导产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安溪县提出“科技兴茶“的战略口号,各乡镇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班。如西坪镇邀请农科院和农学院以及县茶果局有关专家、教授、农艺师授课45场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88期,参加听课人数达到12350人次。安溪茶厂针对原有设备老化,不能适应新的生产要求的情况,投入大量资金,分期分批进行技术改造,引进高科技含量的设备、技术。如引进国内最先进的拣梗设备——电脑茶叶拣梗机来拣剔茶梗;斥资30多万元建立茶叶农残检验室和理化审评室;与厦门大学联手开发“乌龙茶水分自控系统”等。县政府与科研单位联合建立三大基地:与国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合作的国家产学研工程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高山无公害优质茶园;与省市县各级科研机构合作的可持续发展高优茶业系统调控应用技术及良种示范基地;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的富硒茶研究生产示范基地。
4.宏扬茶文化,健全市场流通服务体系。
占领市场是产业经营的命脉,农产品顺畅及时地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并实现其价值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之一。安溪县做足茶文章,宏扬茶文化,大力提高安溪茶的知名度并积极拓宽销售渠道。由茶叶行业工会协调,组织全县茶叶企业到国内外大中城市举办“茶王赛”,茶艺表演和茶叶产品展销会,开办茶艺馆,建立连锁店,并以举办“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首届安溪铁观音”等活动形式来扩大品牌影响和市场。
二、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效与不足
安溪县茶业产业化经营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安溪县已连续三年被评为福建经济“十佳”县市。1999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值、财政收入分别比1990年增长6.63倍,7.3倍和6.34倍,年均递增率25.34%,26.51%和24.73%。②全县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6.6亿元,比上年增长6.1%。③
从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来看,实施茶业产业化经营是巩固与发展茶业的可靠措施,也是提高茶业比较利益,实现茶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它实现了茶业生产市场化,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加快了全县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跃上了新台阶。
1.解决了市场与农户的衔接问题
农业产业化通过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可把分散的小农户有效有机地组织到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的整体系统之中。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使企业与农户,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提高了农户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而且使农民产前计划有指导,产中服务有保障,产后销售有渠道。通过一体化经营,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比较利益,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增强了抵灾抗险的能力。
2.立足地方优势,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地方特色产业
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具体表现为:①立足本地优势,形成了以茶业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经济结构。安溪茶业发展规模居于全省首位并在全国产茶县中居于前列,被省政府定为全省三个外贸茶叶出口基地县之一。现已有茶园25万亩,年产量1.35万吨,产值3亿元,加工、销售附加值6亿元,从事与茶相关行业人员60万左右,占全县人口的60%,④②主导产业带动型的产业化模式使农村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区域性产业群体。安溪从特色产业茶业入手带动了印刷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机械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群、产业链。③拓宽了农业的原有结构。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农业超出了初级生产范围,拓展了其与非农产业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横向上,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不同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新型伙伴和联盟关系,将商业与农业结合起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纵向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农业与工业结合起来,可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农业效益。
3.建立了农产品销售网络,拓展了农产品市场
农业产业化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促进了农产品销售的专业化,起到了农户与市场的衔接作用,对于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有显著功效。安溪茶业产业化经营使得其茶业销售网络在90年代初步形成并日益扩大。安溪茶叶主要内销往本省的漳州、厦门、泉州地区,广东的潮汕地区,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外销集中在东南亚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和东亚的日本,每年为国家创汇2000多万美元。目前,正在进一步开拓美国、欧洲、南美、澳大利亚和非洲市场。
农业产业化是在农业专业化高度发展,农业实现高度分工协作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当前我国农业专业化总体水平不高,市场体制和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各种经济成份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利益关系还不协调,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农业产业经经营形式还较为少见。安溪茶业是1985年茶叶经营体制改革后才真正迅速发展起来的,产业化的提出更是才短短几年时间,所以几年来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如龙头企业实力不够强,名牌战略实施不力等不少困难与问题。仍需当地政府、农户、企业团结协作不断努力。
三、安溪茶业产业化实践的启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各项政策、制度及环境的巨大变革,加上信息科学技术的普及,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无疑会加快。安溪县以其特色产业——茶业为主导产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自己的特色经济。此次的安溪之行,引起了同学们对于如何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1.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
在当前我国农村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通过合适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吸引分散的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等部门结合起来,形成农业产供销、产加销的一体化经营利益共同体。根据农业各产业特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选择恰当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可以采取相对松散型的联结方式,如“公司十农户”、“工厂十农户”型,这种模式比较适应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这种形式中,公司与农户之间仅是一种简单的契约性商品买卖关系。可采用紧密型联结方式,这种方式往往带有专业合作性质,通过利润纽带或产权纽带(如股份制)等形式把企业和农户,把产供销、农工贸联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企业是生产经营的决策者、实施者,负责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并向农户提供农用生产资料和负责产品的加工销售,农户则按企业的要求生产,成为产业化中的“原料车间”,参与企业的最后利润分配。在发达地区,及有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的地方往往采用这种形式。这样做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也可采用半松散半紧密型的联结方式,由企业与农户共同建立生产基地,企业负责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民负责基地的生产管理,双方一般签有协议成合同,企业按保护价收购,使农户利润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这种形式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水平,畜牧业、水产养殖业、部分经济作物种植业都可采用此形式。
2.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十分重视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是关键环节。那些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多(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劳动生产率高的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科技开发等企业,往往能带动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综合开发。龙头企业的强弱和牵动能力大小,直接影响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与成效。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形成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互相配合、分工合作的新型农村金融体制,增强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的功能。要切实采取措施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为龙头企业提供贷款,建立农业产业化贷款担保基金,为龙头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可以利用证券市场融资功能,将现有的一批已形成一定规模,效益良好、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企业推向股票市场,利用股票上市所募集的巨额资金,进行多种样式的农业产业化开发。政府应当在税收、土地使用、市场准入、财政贴息贷款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3.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重视品牌战略,积极扩大出口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益临近,中国农产品将面临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同时也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必须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十分重视品牌战略的实施。当今世界商品消费已进入品牌消费阶段,品牌是致胜之本。培育品牌,实施名牌战略是农业产业化的迫切任务。实施名牌战略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特色、杜绝以次充好,树立良好的质量形象,它既是保证产品质量,建立企业信誉的一种措施,又是拓展市场,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手段,也是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办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只有树立具有特色的名牌,加强宣传,扩大经营规模,才能成为左右国内市场和占领国际市场的巨头。
4.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重视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农产品品质,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其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再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加工水平,提高劳动生产力、扩大加工规模,带动农业生产上规模、上档次;最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改良农业产品品种,调整农产品结构,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农业比较利益,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的科学技术进步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①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开发工作,鼓励上规模的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协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②加强现代农业良种开发推广工作,与农科院所、农业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引进名优特水果、蔬菜和粮食品种,建设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养殖、花卉栽培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动农业技术进步。③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通过农业技术人员的“有偿承包”等形式,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农业技术推广落到实处。④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开发推广工作,适应市场细分化的需要,加强农产品新品种和加工业的适用技术开发推广,着重发展市场潜力大、加工增值多的产品、运用技术,并向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5.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重视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也是政府职能转化的过程。政府应当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制定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维持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以保证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其次,政府要站在大市场、大流通的高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组建起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市场信息网络,及时捕捉复杂多变的市场信息,为分散的农民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保障。再次,地方政府要做好农业产业化的招商引资、产品展销、技术引进等服务工作,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要正确处理政府行为与农户(企业)自主经营的关系。农业产业化要真正面向市场,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要求安排生产,保持生产与市场的动态一致性,就必须避免政府代替农民(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避免政府干预过多,包揽过多。此外,规范政府行为,切实制止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等“三乱”行为,真正减轻农民(企业)负担,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条件。
注释:
①④安溪县茶果局:《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福建省安溪县安溪乌龙茶简介》。
②《2000年福建年鉴》第340页。
③《2000年福建年鉴》第177页。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征、李建平、郭铁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杜梅萍:“九五”留给“十五”的最大课题——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前线》2000.4。
3.谭静: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综述,《中国农业经济》1996.10。
4.董雅珍: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我国农业现代化,《江淮论坛》1996.6。
5.张开华:试论农业产业化的一般规律及政策导向,《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6。
6.王书芳:农业产业化:又一次经营制度的创新,《探索与争鸣》1997.11。
7.陈昭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制约因素研究,《调研世界》1998.2。
8.李刚、赵华安、李新香、阎方台:加快培育高素质经营型农民的若干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0.7。
9.沈筱敏:我国传统农业的分化与现代农业的成长,《农业经济问题》2000.4。
世界禅茶盛会何以花落宁波?前四届举办分别在河北、台湾、江西和福建。宁波自古有“东南佛国”之称。前几年,专家学者和僧人在宁波考察时,建议以禅茶文化为平台,弘扬中华文化。在宁波市人民政府支持下,由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宁波七塔报恩禅寺联络海内外学者、僧人,广泛征集禅茶论文。2010年4月24日,近200人济济一堂,参与“禅茶东传宁波缘”研讨会。
全国主要省(市)及港澳台地区的茶界和宗教界的资深专家,还有日本、韩国等境外著名学者及僧人,或会上宣讲,或书面交流,多角度探讨了禅茶渊源、茶与禅的关系及其作用等。宁波茶文化促进会顾问杜钧宝以名山名寺产名茶的史实,阐述自古禅农种茶推进茶业发展。太白山中的天童寺一带,至今还流传古僧人的茶诗:“太白山尖晚发枪,蒙蒙云气过兰香,里人哪得轻沾味,只许山僧自在尝。”天童寺方丈诚信大和尚宣讲论文,讲到唐朝怀海禅师早年住持宁波金峨寺,酝酿禅茶法则,后来形成“百丈清规”,坐禅吃茶列为宗门规矩范围。日本茶祖荣西在天童从师,把带去的茶树茶籽种植于日本福冈,宣传饮茶好处,写出了似同中国《茶经》的《吃茶养生记》,他又通过日本航海船运来了一百根大木头,助建天童寺千佛阁弘扬禅茶文化。现在天童寺为纪念千佛阁的历史见证,在原址的东边山上又兴建了千佛塔。
会上宣讲论文的有日本茶汤学会原会长、教授仓泽行洋博士,韩国东亚禅茶研究所所长、《茶的世界》杂志社主编崔锡焕先生,还有国内的多位专家。他们在会上阐述了宁波禅茶文化的丰厚底蕴。唐代我国高僧鉴真和尚,因日本僧人邀请六次东渡,其中几度泊岸今宁波辖地,第三次航海得救后驻锡阿育王寺数月。日本僧人最澄随遣唐使来华学佛,进出于宁波港,把茶籽茶树种到日本滋贺县,成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园;宋代道元禅师在宁波天童学法回国,从四明山带去茶种,播种在日本圆觉寺一带,成了日本最主要的茶区。北宋初年,高丽国王子、僧人义通学成天台宗教义,在明州(宁波)弘教20年,逝世后葬于今宁波育王山。元二年(1087),又有高丽僧人义天到明州寻得经籍,编成4700余卷,创高丽天台宗。明州有高丽使馆遗址,已成为禅茶文化交流的见证。
如果说,研讨会从学术高度,以充分史实和严密的论证,阐述了世界禅茶文化及其在宁波的古今情状,显得严肃而郑重,那么在宁波七塔寺,4月24日、25日连续两夜,举行了“海上禅・茶・乐”对话专座,则显得轻松古雅,禅味幽深,给人以禅的感悟和艺术上的享受。
七塔寺位于宁波城内,建寺1152年,与天童、育王、延庆寺并称为浙东四大丛林。七塔寺全体僧人为办好宁波的禅茶盛会倾其全力,“海上禅・茶・乐”对话专座请台湾佛光大学林谷芳教授参与策划。在七塔寺圆通宝殿前广场,月朗风轻,凉意怡人,先由可祥大和尚主法,率七塔寺的法师列队登台举行献茶供佛仪式。可祥法师说:“中国的僧人以茶参禅,以禅品茶,演绎发展出了独特的禅茶文化。这是七塔寺建寺1152年以来,第一次举行如此盛大的禅茶文化盛会。”
开始两个节目由七塔寺和韩国僧人献艺,为全场定下法调,接着演出的“海上禅茶乐”为“平湖秋月”“渔歌道情”“妆台秋思”等美妙乐曲。台湾著名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林谷芳先生领衔的表演团队,在随后两小时演出中,给在场茶客带来一场“茶与乐的对话”。以三道茶,呼应三部分气质不同的音乐。伴随着龙井清香的是台上笛子演奏《鹧鸪飞》的幽深细腻、昆曲《牡丹亭》的典雅柔美。《霸王卸甲》琵琶奏出高亢悲情的曲调,茶人开始上第二道茶“木栅铁观音”。伴随着最后一道“松沅熟普”茶,是生命深沉感慨的《二泉映月》《高山流水》。林谷芳教授说:“我们今天的茶与乐的对话,就以音乐与茶所内涵的一些意义,将相同属性的茶与音乐结合,并配合禅境的塑造,以茶显乐,以乐映茶,让参与者感受禅茶世界。”台下每张桌旁,各有一位台湾茶人为座上人士施以“报恩香茗”,在表演冲泡、闻香、品茗、鉴赏等茶道艺术中,茶人目不斜睨,口不言辞,似乎要把禅意注入茶盏中,那专注的神态,平静的心情,使在座人士在观赏歌舞、品尝香茗的清雅气氛中,愉悦身心,领略禅茶真味。
在盛会期间,还特别举行赈灾捐款仪式。七塔寺方丈可祥大和尚率四众弟子,通过当地慈善总会,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30万元,用于建设一所希望小学,以报恩之心,为灾区的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第五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会的活动,提升了宁波“东南佛国”“绿茶之源”的国际地位,诚如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纯一大和尚所言:“宁波的禅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
4月25日,七塔寺内张灯结彩,礼炮齐鸣,第五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会碑记(茶会碑记)揭碑仪式隆重举行,参与仪式的200余中外人士聆听碑文介绍。
第五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会碑记(茶会碑记)曰:
“……自圣教东传,继而禅宗蔚起.参禅者宴坐息虑,每于五夜寂寂,赖茶以敌昏睡、破饥渴、助禅悟,而茶于禅门之功可谓大焉。故僧家视茶为清友,无一日可去也。茶禅交融、一味同参,赵州和尚‘吃茶去’公案、缁素咸知,禅茶之道于时兴焉。”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中国的儒生们以茶修德,佛教以茶修性,道家以茶修心。三教归一携茶已走过了千年,同样也走在今天。茶修是介于茶艺与茶道之间一种以茶为载体,体现茶人精神修为的茶文化活动。它在形式上既追求环境、茶人的外在美,也引导茶人由外向内,觉察内心的宁静规整,和谐圆融。
参与茶修的知名茶人有哪些?
茶人普遍参与茶修,在各地寻茶、参与茶事活动,抑或守着杯盏,度过茶中岁月。在举国皆办茶博会的大潮之下,茶人们更是按捺不住,每年开春时节就像候鸟一样飞到茶区。而此时,现代意义上的茶修更多展示了在茶中旅行,以茶悟道、以茶修行的过程。比较有代表性的茶修人物有:
范增平—茶修一直在路上
范增平是第一位把茶艺带进中国大陆的使者,深入参访大陆18个省市产茶区及台湾的茶园,在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个城市公开演讲和表演茶艺,推动并参与中华茶艺专业教育的设立和茶艺师认证考试制度的完成。曾应邀前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港澳等地讲学,开班授徒。接受中外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专访,不计其数。也数次担任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报告人兼主持人。现任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台湾明新科技大学教授,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和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理事。出版《台湾茶文化论》、《台湾茶业发展史》、《中华茶艺学》、《生活茶艺馆》、《生活茶叶学》、《喝杯好茶》、《台湾茶人采访录》、《中华茶人采访录》、《台湾茶艺观》等多部著作,多篇。20多年来,专业从事茶文化研究发展,不遗余力。
范增平在台湾东吴大学读书时,曾一度钻研哲学、禅学,在禅学公案中读到“吃茶趣”的内容,很感兴趣。此后,他对茶开始情有独钟。自1979年开始,他向台湾茶文化大师林馥泉先生学茶。那段时间,他跑遍了台湾各地的茶园,他住在茶农家里体验生活。为了开阔眼界,他还先后去了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等地考察茶文化。
范增平说,在台湾时,大约有3年时间,他不看报、不看电视,只是潜心钻研并领悟茶艺的精髓。作为研究的成果之一,就是他发明的茶艺“三段十八步”。据他说,这套很民族化的茶艺,是根据中国传统,汲取日本、韩国等茶文化的精髓,有机结合而发明的。
20年来,他曾应邀赴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等地讲述茶艺学,并开班授徒,多次担任过国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报告人兼主持人。他还着有《茶文化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喝杯好茶》、《台湾茶叶发展简史》、《台湾茶文化论》等10余部著作。
研究并推广茶艺成了范增平矢志不渝的信念。他说:“我的愿望,就是用茶文化沟通两岸关系,让两岸人民通过品茶、谈茶,增进了解,通过对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传播,加深两岸人民同祖同根的血肉亲情,从而携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范增平频繁往来于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苦心孤诣地从事茶文化的教学与传播,北京、上海、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湖南、辽宁、内蒙古……祖国大江南北的18个省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听过他讲授茶艺的直接听众数以万计。
许玉莲—约会茶修
《喝茶慢》的前言中悄凌所撰写的很细腻地刻画了许玉莲老师的茶形象:爱茶,从来没有间断喝茶,是否像玉莲那样喝出丰润的心呢?依我看未必,以茶为师,能像玉莲那样学到师父神髓的人不多吧,她是唯茶是命,处处留了心。从这么一杯茶里学会如何运用触觉、视觉、嗅觉、味觉去感觉去生活。以前她任由不喜欢她的人不喜欢她,有茶作伴之后,“现在的我,比较像一个应门人,凡叩门的,我必为他开门。”有这么一句话,真是太好了。一杯茶不只是一杯茶,人生况味,尽人茶,才叫好茶,玉莲乃此高手。“生活像泡茶,不一定要百年普洱,不一定要雨前龙井,只要有足够对生活的善意,在普通的茶里有无尽的滋味”,泡茶喝茶则不只是生活,而是“走进自然美学的生活”。
许玉莲是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的茶艺老师,同时也是马来西亚许多报刊的专栏作者,本刊专栏作者,已出版《约会中国茶》、《喝茶慢》、《茶人的第三只眼》等书籍。她以一位女性独特敏感的视角品茶、讲茶、说茶,传达着茶人最真实和深刻的感受。
跟随她的笔下可以到各地区茶修,马来、欧美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品味各种各样的茶,认识各种各样的人,体会各种茶文化,种种激荡之后,最后是透彻心灵的茶修箴言:“我在想,有茶喝,能喝茶,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那怕你是恶婆娘、伪淑女、真好人或天涯沦落人,只要你喝,茶就能滋润你干涸的心。”
的确,不是每个人都是天生爱茶的,爱茶是一个过程。希望你有空约会茶修:当我心疲倦,让我心沉淀。
林治—茶修的境地
林治自从1969年从西安下放到福建武夷山茶户插队劳动,从此茶成了“穷通行止常相伴”的良师益友。1994年读《金刚经》悟透人生“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如泡影”,决心“潜花惜月惜情惜缘惜人生”,因此从福建南平地区财政局领导岗位上辞政下海,执著于自己心灵的追求,在武夷山创办了六如茶文化研究所。十年来编著出版了《武夷茶话》、《中国茶道》、《中国茶艺》、《中国茶情》、《神州问茶》、《铁观音》、《中国茶艺集锦》。2004年当选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2005年当选为全国茶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回到西安创办茶道养生中心。
茶修的主要方式
茶旅
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复兴和旅游产业发展,以茶文化为主体的茶文化旅游得到了飞速发展。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及其衍生艺术形式为主要吸引物,以了解茶文化、认识茶文化、欣赏茶文化为主要目的,融观景、品尝、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文化主题旅游。茶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解、鉴赏和体验茶文化外涵,而对茶文化旅游区进行的旅行,从而使旅游者获得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
茶文化旅游具有很强的休闲娱乐性和文化性。在茶文化旅游中,主要是通过有关茶的艺术呈现形式来突出这一特点,特别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它在表演历程中,所展示出来茶的休闲、养生的文化都能使旅游者得到身心的愉悦。除了茶道之外,茶文化旅游的其他形式所追寻的目的也是使旅游者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得以休闲娱乐。其次,茶文化旅游的文化性是有关茶叶的生产、加工以及饮用等方面而产生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在这些呈现形式中,都是围绕茶的这个核心来表达,如让旅游者参加茶叶的采摘、炒制历程,使游客体验到茶叶的生产文化;通过茶艺表演,使旅游者体验中国茶的“廉、美、和、敬”的茶德文化;通过旅游者欣赏茶诗、茶画和茶歌等艺术,使游客体验茶文化的精神外涵。
再次,节会旅游带动茶文化旅游发展。近年来,节会旅游在很大程度下带动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一些茶叶产区开展的茶文化节,吸引了小量游客前来参加。许多地方政府改变了过去“茶叶搭台,经贸唱戏”的老传统,纷纷在茶文化节时把旅游要素也整合进去,这样达到了“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下带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禅茶的觉他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融入感恩中,将清气融入包容中,将和气融入分享中,将雅气融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的同时,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文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林瑞萱.日本茶道源流:南方録讲义[M].台北: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1991.
[3]林瑞萱.中日韩英四国茶道[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5]鲁丝·本尼迪克特(美),昌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冈仓天心.茶之书[M].社会思想社,1995.
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
[1] 村井康彦.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 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日本的发展[J].日本学,1995(5):273.
[3] 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25-26.
[4] 钱朴.茶道渊源初探[J].农业考古,1995(38):51.
[5] 铃木大掘.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三联出版,1989.
[6] 铃木大拙.禅与艺术[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7] 吴平.禅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 赵天相.〈茶禅一味〉寻踪有感[J].农业考古,2000(58):126.
[9] 东军.日本茶到的神髓[J].农业考古,1994(36):243.
[10]滕军.茶道与禅[J].农业考古,1995(38):76.
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
[1]江静,吴玲:《茶道》,杭州出版社,2003
[2]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
[3]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王雅茹:浅析牧溪《六柿图》的创作意境表现,《大众文艺》,2011
[5]王雁玲:牧溪《潇湘八景图》中的消解性特征,上海大学,2007
[6]胡建明:东传日本的宋代禅宗高僧墨迹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6
茶与咖啡、可可并列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也是受世人欢迎的健康饮料。茶自古就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的饮料之一。作为茶的发祥地,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与诗、禅等等文化现象相结合,自古就有“品茗赋诗”的高雅之趣。中国的茶文化外延丰富、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日本的茶文化,被称之为“茶道”,作为后起之秀在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我们将中国的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做一个比较,研究他们的渊源与差异,发现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一、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在中国,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茶在产生之初作为一种药材被人们所使用,从唐代开始茶才被人们作为饮料,中国人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茶文化开始发展和发扬。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品茗赋诗、饮茶赏景”等高雅的情趣,茶文化在中国博大精神、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先秦时代是我国发现和利用茶的初始阶段,秦代以后开始人工栽培茶树,但这仅在巴蜀地区发展。之后中国的茶树分布开始向东转移,茶叶开始商品化,饮茶的风俗开始在南方盛行。这时,中国的文人墨客开始与茶结缘,饮茶在高层人士中盛行,中国茶文化也开始孕育发展起来。
众所周知,唐代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取得空前辉煌成绩的时代,当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随着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茶叶的生产与贸易也越来越兴盛起来,茶文化也随着进人发展的繁盛阶段,唐代的茶文化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的茶文化从萌生之初,就带有东方文化的神韵和诗性精神,具有悠久的历史,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就诞生于中国的唐朝。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一个里程碑,他所创造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对我国茶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受到世界茶学界的推崇,美国《茶叶全书》称赞他:“无人能否认陆羽之崇高地位。”由此陆羽被后世尊为“茶圣”、“茶仙”和“茶神”。《茶经》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基本框架的构建完成。在这一时期,中日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大量的日本留学生和僧人来到中国学习禅宗佛理和先进文化,将中国饮茶的风俗带回了日本,自此茶文化传入日本,在日本的高僧、贵族之间扬起了饮茶、喜茶之风。
宋元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史书上记载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在这一时期,“斗茶”之风盛行,“茶会”、“茶宴”等饮茶形式已经非常普遍,市民茶文化开始兴起。
明代是我国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为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代废止了一些制茶的弊制,极大了促进了我国制茶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在清代时期进入闭关锁国的状态,经济发展变慢,这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与其时代相对应,制茶、烹茶等茶事又趋于繁琐,茶文化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大量的茶馆茶庄的出现又使得饮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须品。
进入近现代以后,茶亦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用茶来接待客人也是很多地方的待客之道。中国茶的种类多种多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采茶、制茶的技艺也越来越高。至此,中国的茶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变化,有了悠久的历史,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并向世界传播受到广泛的欢迎,与咖啡和可可并列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而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受到世人的认可,被誉为“茶的故乡”。
二、日本茶道的产生与发展
公元805年日本人最澄将茶籽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茶开始传入日本,奈良时代是日本人饮茶的开始。据文献记载,弘仁六年(公元8巧),磋峨天皇巡幸近江国,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供奉。这一时期的茶文化,是以磋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为主体,以弘仁年间(公元810一824)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一段时间构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后来由于政治上政策的改变,中日茶文化交流曾一度中止。然而日本茶道从“唐风茶礼”变为“侨风茶汤”,即形成具有和式风味的茶道,却是数个世纪后的室叮时代的事了。
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荣西来中国天台山学习禅理,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将茶籽带回日本推广了新的制茶和饮茶的方法,此时饮茶之风在上层社会普及,本着念古咏新的理念日本茶文化在汲取中国茶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开始创新形成新的流派,“抹茶道”初见雏形。
“斗茶”之风在后土御门天皇文明五年(1472年明宪宗成化九年,为日本足利幕府时期),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退居银阁别墅(银阁寺)时,对斗茶产生浓厚兴趣。当时斗茶名家珠光(田村珠光,1423~1502)经能阿弥(义政待臣)引到身边,于是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产生了――珠光虽为日本“茶道”之正祖,但他的禅法却是承继一休宗纯禅师,而珠光的“茶道”精神,也是以一休借赵州一句“吃茶去”得开悟,并接过一休所赠宋僧圆悟克勤墨迹为衣钵,成为日本“茶道”的真正开山之祖。
伟大的日本茶道艺术家千利休(公元1522一1592年)在继承了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的基础上,真正把日本茶道由喝茶提高到艺术境界。他使日本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从茶禅一味的宗教氛围还原到淡泊寻常的茶道本来面目,并确立了日本茶道中重要的“四规七则”,所谓“茶道四规”即和、敬、清、寂。所谓“七则”即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冬暖夏凉;室内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
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维新,江户时代持续了260多年。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在此期间,千利休的子孙和弟子们分别继承了他的茶道,形成了许多的流派,其中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分别是千利休的后代,他们各自继承了千利休的茶风,人称三千家。几百年来,三千家一直保持着日本茶道正宗的地位。三千家相互合作扶持,为日本茶道的发展和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至此源自中国的日本茶道,在日本进一步被发扬光大了。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进人现代时期,日本茶道自此开始稳定的发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日间的茶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国的回传。日本茶道的许多流派均到中国进行交流,日本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宗室多次带领日本茶道代表团到中国访问,第100次访问中国时,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千宗室。千宗室以论文《<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获南开大学哲学博士。以此同时,北京大学的滕军博士在日本专习茶道并获博士学位,出版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一书。
三、中日茶文化之比较
中国与日本同属于亚洲汉字文化圈,又是一衣带水的邻邦,风俗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又因为民族和历史发展等原因也有很多差异。中国的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既有共性也有不同,这里我们对中日茶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1.茶文化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美,但是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追求“和”的思想、“天人合一”境界,透过茶来感受真正的美、本质的美、自然的美。中国茶人追求品茶的纯正滋味,享受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畅怀于大自然的绝佳体现。日本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2.中日茶文化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的实体活动中。中国茶人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修身养性的理念体现于品茶与作茶诗绘茶画等实践活动中。中国人喜欢饮茶,品茶,品茗赋诗是文人雅士的乐趣。而日本茶道秉承禅宗理念,将其体现在茶道礼仪、茶道规范、茶道技艺上。日本茶道可谓将茶的泡制、品尝等功夫研究的淋漓尽致,充分体现着茶文化的精深。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之处:
1.从茶文化的起点来说,茶在中国的使用首先经历了由药用、食用到饮用的漫长发展阶段,可以说这是一种从物质领域上升到精神领域的过程。而茶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文化的载体从中国传入日本其发展模式是从精神起步的。因为最初传入日本的茶叶数量十分有限,所以日本高僧是把茶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来传播的,它一开始就带有“精神文化”的浓重的宗教色彩。
2.从两国茶文化的参与者讲,日本遵循严格的世袭制,等级制度格外森严,当茶初传到日本时只在上层社会之间盛行,这与贵族及僧侣热衷于欣赏唐物的风气是分不开的。在日本茶道形成的初期,只有天皇、贵族、级别高的僧侣才有机会接触茶。在中国茶的栽培、销售、饮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3.从民族性格来讲,两国的民族性格特点存在鲜明差异,中国人崇尚中庸和谐、开朗友善,把茶文化越来越多的融入生活。而日本人生性严谨内敛,尊重传统,所以日本的茶道精神及茶道技艺秉承传统、流传至今。
总的来说,具体的区别有以下几点:(1)“茶文化”在中国是由“茶之道”大全式的文化外延;在日本“茶道”,是以“茶之道”为载体而形成的单一文化现象。(2)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很早就有宗教介入茶文化,或者说茶文化介入宗教,但未能形成专门化的宗教主题文化;在日本,由于茶与宗教同时传入,茶文化与宗教文化很快就合而为一,形成了专门的禅宗主题文化。(3)中国“茶文化”是普世文化――从一开始便自上而下地享受之;日本“茶道”是禅宗文化――只存在上层社会,古代与民众关系不大。(4)中国“茶文化”在早期即为中国精英文化之附庸;日本“茶道”始终为日本精英文化。(5)中国茶文化始终未离茶的实体,真正的是以茶为载体的文化,其归结在“热闹”;日本“茶道”其实就是禅宗文化的全部体现,到了最高境界完全形成禅修行为而可以无茶,其归结在“冷静”。(6)中国“茶文化”以其外延性,博大却难精深;日本“茶道”以其内证性,精深却难博大。
四、小结
通过对中日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考察以及他们之间的比较研究,我们对茶的历史与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茶文化的比较研究,我们对于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也有了相应的了解,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中日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变化。有利于促进中日两国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共同发展。(作者单位:辽宁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当代名家,茶帖最多的可能是赵朴初,他生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喜欢诗词同时享有书名,而今天下名寺常能看到他题的匾额与诗词,70年代末我就读过他的《片石集》,可是直到近些日子我才了解他在60年代中苏论战中的《哭三尼》散曲是钦定钦题并指定在人民日报发表用于与苏联斗法,并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播,迅即在全国流传,遂令赵朴初一夜成名。如此说来,朴老与其说是出世高人。不如说是入世高手,他的佛教造诣我不敢评价,因为只读过他一小册《佛教常识问答》,而他的代圣立言的才能,据我拙见,却达到了独步一时的高度。他可能是继柳亚子、郭沫若之后,最器重的政治诗人。他的茶诗很多,墨迹收集成书,颇有几种行市。
古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与辛勤劳作从茶叶生长、制作、饮用中得到启发,使其从最初解渴药用的物质功能上升为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精神表征,形成了蕴藏传统审美意蕴的茶文化。传统文人将茶与自然、宇宙、人生融于一体,既体现了儒家中庸和谐、君子品德以及积极人生观思想,又彰显了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超越心态,还表达出佛家空灵、顿悟之文化内涵。可以说中国茶文化汲取儒道佛三家思想和文化精华,展现了“真善美”的完美结合以及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1])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任凭社会的变迁、审美文化更迭,茶文化依旧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茶文化与学校教育研究成为热点,笔者在查阅文献过程中发现主要集中于:一是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如耿密的《论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胡芬芬《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分析》等注重茶文化在高校教育的作用分析;二是茶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影响,如华东师范大学周亚东的硕士论文《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的分析探索茶文化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课程教育策略研究[2]。关于茶文化与学前教育相关研究比较少,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人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学前教育中强调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儿童群体发展和个体成长尤其是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渗透茶文化精神,让幼儿学习、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对于幼儿学习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有着重要意义。
1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必要性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意境深远,汲取儒佛道之思想精髓,构成独特的茶文化内容,也形成了茶文化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茶艺表演以饮茶为主要内容,融合传统音乐、舞蹈艺术、造型艺术为一体的多元化艺术形式;如以采茶、制茶等为内容的采茶歌、采茶舞,彰显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如历朝历代的茶诗歌,蕴藏着古代文人审美情趣与高雅的内在修养。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第一站,其对我国教育事业整体发展作用不言而喻,将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中,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也利于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精神品格、审美修养,丰富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为今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语文学习。
1.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内在要求
儿童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图形或事物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尤其视听结合的形式对于儿童更具有吸引力。茶艺表演艺术形式作为茶文化精神载体之载体,其在优美的环境氛围中生活化地、艺术化地展现茶叶泡饮过程,尤其是舞台上茶艺表演,融合了传统的音乐、舞蹈、服饰文化元素。[3]幼儿园老师可以将茶艺表演引入日常教学中,这种形象性、动态性、具体性又具有趣味性的视听结合的表演方式,与儿童思维特征与认知习惯相契合,让儿童优美的表演中,领悟中国以茶待客、交友的传统习俗,体味中国本土音乐、舞蹈等艺术审美文化,感悟茶文化的独特形式与精神意境。学前教育引入茶文化教学,从小处说对于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提高幼儿的审美文化,丰富儿童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而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大处着眼,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当今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各国的竞争已从政治、经济等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1.2学习茶文化为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需要学生从小开始积累语文知识,由于我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处于断裂、脱节状态,小学教育正规、严肃,各科都有明确教学要求,比如语文要学会拼音、掌握多少生字词;而幼儿园教育以娱乐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听说读等基本能力,但无明确的要求,这就使得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学习环境,因此,幼小衔接教育,尤其是幼小衔接语文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学习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人文修养,帮助幼儿积累语文知识,为今后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传统文学形式丰富多彩,唐诗宋词可谓是传统文化之精粹,其中不乏描写种茶、制茶、饮茶等诗词歌赋。如范景文的五言诗《蕉雨轩尝水》:“便泼洞山芽,雪花泛冰蕊。泉味与茶香,相和有妙理。细嚼润枯喉,泉脉湿灵肺,”结构简单、语言通俗易懂,而又不缺诗词的意境之美,作者勾勒了一幅清冷空灵的品茶图,细致刻画了泉水与茶香身心感受。钱选的:“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陆龟蒙的“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等等诗句,传达文人悠然闲适的雅兴,以自然山水、林泉、松竹等为友的审美情怀,他们通过品茗的感官体验,展开心灵对话,从品味茶性中思考人格与精神,达到茶我统一的“和”美境界,因此,茶品及人品之说。[4]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在配上音乐与图画用形象而直接的方式让幼儿感受饮茶文化中幽香雅韵精神意境,了解茶文化的内涵,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锻炼幼儿的由表即里的认知规律,帮助其积累语文知识。笔者只是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但实践教学中仍需要老师根据幼儿的认知与兴趣合理选择茶文化教学内容,如小班幼儿对童话故事感兴趣,并善于模仿,老师们可以选择茶文化相关的传说故事,民俗节日,让幼儿扮演角色置身其中,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茶文化。大班幼儿的学习可以适当引入茶诗词歌赋的内容,在老师的讲解与引导之下,体会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文化意境,丰富幼儿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
2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重要性
2.1强化幼儿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情感教学是当前幼儿教育中重要方式,其对幼儿行为发展、思想认识等方面影响不容忽视,“社会个体的年龄越小,情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并且情感发展对社会个体的个性与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5]中国茶文化中蕴藏着儒道佛思想的审美情感与文化基因,儒家中和之美在煎茶烹饮中突出了恰到好处的精致雅趣,与中华民族温和、内敛的民族性情有密切关系;道家崇尚道法自然,追求生命的超脱与茶性的俭而清和、自然淳朴相契合,于是古代文人大多寄情于山水,进而有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澹然无极而众美”的人生境界,也就成为历代茶人追求的生活目标;禅宗思想丰富了茶文化的超脱精神,通过喝茶来达到超越实体达到悟的境界,由此可见茶文化对于培养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儒佛道思想形成的不同的茶道精神,如庄晚芳的廉美和敬、陆羽的精行俭德等都有助于幼儿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强化幼儿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2.2提升幼儿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存在,无论处在何种阶段,每个人都要学会与人相处,幼儿由于自身特点,在与同龄人、老师与父母的相处中时常出现问题,尤其当代的幼儿,家庭条件好又是独生子女,自私自利的性格较为普遍,学前教育融入茶文化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幼儿文雅、尊师、友善、谦逊等的良好品德,提升幼儿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客来敬茶、以茶会友等风俗历史悠久,茶文化思想中体现传统待人接客、为人处事之道,也表达“以德服人”、“德治教化”等价值观,这些无不体现在茶艺表演、茶诗、茶歌、采茶舞茶文化艺术形式之中,使得茶文化历经千古依旧成为当代社会交际的重要方式。学前教育中引入茶文化学习,可以熏陶幼儿的性格与品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道德思想的同时,也让幼儿们了解自已与他人相处中,应该多点宽容、忍让,懂得与人分享,让他们明白“以茶雅志,八方来客,一壶茶笑谈天下事”的社交方式,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战略强国的时代要求中,学前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必要。但通过怎样的科学策略将茶文化引入学前教育,是当前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由于幼儿思维特征、身心发展等的特点,对于茶文化的学习与接受有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一方面国家与社会应该予以关注,可以将茶艺表演、采茶歌、采茶舞等改编成动画卡通的形式,用幼儿喜欢的方式让他们接触茶文化;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中老师应该钻研茶文化教学形式,通过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让幼儿能更好地理解茶文化。此外,家庭教育中,父母也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接触茶文化。通过这些方式在学前教育阶段扩大幼儿对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更为传承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魏登云,冉光彩.论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J].兰台世界,2014(36):86-87.
[2]周亚军.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秦笑笑,张琳.背景音乐在现代茶艺表演中的渗透与熏陶[J].福建茶叶,2016,38(6):36.
方乾勇是恢复高考制度后浙农大首届茶学系毕业生,后到日本进修茶业。数十年来他与茶农打成一片,注重实践,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茶农称他为“科技活财神”、“奉化曲毫之父”。在逾天命之年,他把实践的经验和理性的感悟总结成《奉茶》一书。全书以奉化茶文化为基础,以茶科技为中心,反映当地茶经济的发展。奉化市市长陈志昂在该书序言中评述:“《奉茶》一书,有敬奉好茶、好茶来自奉化之意,隽永而耐人寻味。”
奉化曲毫茶可匡正时下饮茶误区。误区之一,茶叶越早越好。每年谷雨节气,自古有谷雨鲜茶之称。如今清明、春分多有新茶,甚至清明前一两个月已有新茶流转,这类面市早茶,冲泡两次就淡而无味,而价格不菲,此类茶尝鲜可以,但作为常年用茶储藏,并不明智。方乾勇说:“现在购茶不宜过分求早、抢早,过早是很难买到好茶叶的。”饮茶的另一个误区是越嫩越好、外形越细越好。现在有许多名茶用单芽制成。方乾勇又说,这种茶其实是中看不中喝,当第三次冲泡时已无茶味。原中国十大名茶的采摘标准在一芽一叶以上,其中如名茶太平猴魁更是一芽三叶。这是因为单芽茶有效成分含量低,不耐冲泡,还因茶芽失水困难,容易加工成带涩味的茶叶。饮茶的再一个误区是越新越好。其实,刚炒制的新茶,多饮使人上火,不过这种热性存在时间短暂;又因为刚炒制的新茶含茶多酚多,对寒胃的人有刺激性,因此,方乾勇建议,新茶购进后最好放置半个月至一个月再饮用,滋味会更佳,品饮后肠胃更舒适。
早在1995年,方乾勇探索名优茶生产,旨在开拓市场,帮茶农致富。他在奉化发挥我国绿茶主产区的天然优势、弘扬厚积的茶文化底蕴,并融进现代茶科技元素。奉化曲毫外形蟠曲,不抢茶叶早市,有其历史的、现实的奥妙之处。
曲毫还有个历史典故。史载,宋仁宗梦游名山后,诏召名士“图天下名山以进”,惟独奉化雪窦山为梦境之地。于是敕赐龙茶;自此以雪窦山为中心,奉化生发蟠龙茶。后来宋高宗赵构逃难途经奉化,得蟠龙茶以排忧解难;宋理宗御书“应梦名山”,至今遗迹存于雪窦山御书亭内。茶名“奉化曲毫”出自古籍“荼荠不同亩,曲毫幽而独芳”。
人们所见曲毫多呈螺旋状、蟠曲形,茶生白毫,它与扁平挺直的片茶、纤细如针的针形茶迥异,冲泡后叶底成朵,多为一芽一二叶,茶汤清香鲜醇。刘祖生等全国著名茶叶专家把曲毫品质归纳为八个字:“色绿、味醇、香高、形美。”
曲毫何以独扬其天然优质茶味?方乾勇说:“《西游记》第一回写孙悟空出世:花果山上有三丈六尺五寸高的巨石,‘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内育仙胎,化作石猴,这就是天地精华所生的孙悟空。奉化曲毫茶长在原生态的茶山上,也是撷日月精华,顺应其生长规律,天然成熟。”曲毫自有其独到之处,难怪市场销售量每年以30%递增!
在关于艺术的分阶段性认识上,人们习惯将艺术划分为前现代艺术、现代艺术以及尚未成为一种普遍趋势的后现代艺术。其中,现代艺术集中性地代表了艺术的现代性或者说现代性下的艺术。何为现代性艺术呢?吉登斯认为,所谓现代性一般指的就是“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现代性’大略地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只要我们认识到工业主义并非仅仅是在其制度维度上”。本文认为,现代艺术是一种与工业文明相适应,以反映人的主体价值,围绕着人的主体性、人的审美情趣、人的现实需要、人的社会理想等展开的具有时间、事件和故事三重维度的一种艺术设计思潮。
1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具体指向
关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具体内涵,学者们主要从网络社会、全球化、工业文明、民族性文化等视角予以把握,整体上将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匡正于一个“现代性”的范畴中。结合现代性的维度、现代艺术的特点和当代茶空间设计的一些趋势与审美价值,本文将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倾向于以下几点认识:
1.1情感化设计:注重把握人的情感体验现代性在反抗前现代性的过程中,最大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将人的主体地位从一切落后的宗教神学和封建制度当中解放出来,因此现代艺术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注重人对作品的“情感化设计”,也就是在艺术作品中充分地考虑和融入进“人的情感关照和情绪体验”,通过物质性的艺术设计来引起审美的主体的精神反思,从而引导主体去追求某种现代性的艺术价值———比如独立思考、自由、平等、独立的人格等。
1.2实用化设计:注重捕捉人的现实功利需求现代性艺术设计是现代性哲学在艺术界的一个表征,这个理论认为,现代人应当是理性导向的、实用主义导向的、“完整的人”导向的,人的现实需求是最大的合理性,以至于这种理性化运动一度将“工具理性”无限放大,造成了现代人的“异化”,即人成了劳动的工具,丧失了其目的理性价值导向。受这种工具理性的驱使,现代艺术设计追求满足现实人的实用化需求,在这方面比如包括要照顾到人的时尚追求、人的快节奏生活追求、人的压力释放需要、人的适度古典艺术审美需要等。
1.3人性化设计:注重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设计的终极导向著名艺术大师罗素曾经指出,“严格地来说,看见东西的并不是眼睛,看见东西的是大脑或心灵”,这即是说评判艺术设计的标准在终极的意义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符合审美主体心灵需要的艺术设计就是最合适的。有学者认为,现代艺术设计区别于传统艺术设计的主要方面在于一个“继承与创新”,而创新遵循的尺度则是人的需要、人性化的需要。从而,在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中,如何基于人性化考量,从细节、立意、活用、整体设计等方面给审美主体带来一种“诗意的栖息”感官,从而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一种艺术氛围,是它孜孜以求的一种追求。
2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应用于我国饮茶空间设计的基本立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历史学家的一种史学观。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来讲其实也存在着类似的主张,我们仿佛可以这样认为,一切艺术设计理念都是当念。当前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一个未来导向的创新的过程,还包括继承、对话、包容的内涵,而这些正是将其应用于我国饮茶空间设计时应当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或者说基本立场。
2.1时间:吸收我国古典艺术、民族艺术设计理念精华我们正处于一个新媒体网络渗透于社会诸领域的时代,网络科技、数码产品、网络新媒体仿佛成了现代人生活的必备,艺术设计也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国际化”的趋势,甚至说后现代主义那种颠覆传统文化、颠覆艺术权威的不良倾向也在向艺术设计领域渗透。对此,包括在我国饮茶空间艺术设计中的现代艺术设计的一个基本立场应当是坚守艺术的民族性和传统性,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融入到现代化的艺术设计中,做到“世界的就是中国的”和“中国的就是世界的”,不能在艺术的国际化趋势中丧失本民族、本区域、本国度的艺术个性。比如说,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的青花瓷文化、中国红文化、篆刻文化、龙凤文化等都可以在艺术设计的现代性中找到适合的位置呈献给受众。
2.2空间:吸收国外现代艺术的精华说到底,现代艺术设计是一种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思潮和哲学理念,艺术设计的现代性实际上是基于西方社会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生活观、艺术观和审美观形成的一种全球化艺术实践活动。面对这种空间形态互相对话的艺术设计潮流,我们的艺术设计现代化路程在坚守艺术民族性、民族魂的前提下,应当遵循着“包容”、“兼收并蓄”的原则,大胆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理念,比如说“人性化设计理念”、“情感性设计理念”等,使我们的饮茶空间的艺术设计达到一种兼具古典与现代、兼具审美与实用化、兼具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兼具艺术性与人性化的一种审美享受。
2.3价值:坚守绿色设计的底线如上文所讲,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面包括艺术的情感化设计、实用化设计、人性化设计等方面,将这些宝贵的价值融入到茶空间设计中去还应当遵循“绿色设计”的逻辑。简单来讲,绿色设计的精髓在于使艺术设计在满足人们正常的实用化、情感化需求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满足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要求”。在绿色设计理念的框架下,广泛地采用环保节能型材料进行设计、使艺术设计更好地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立场。
3现代艺术应用于我国茶饮空间设计的基本策略
相比较于一般的商业空间,茶饮空间的艺术设计带有自身的个性和特殊性,我们在考虑茶饮空间的物质消费需要的便利性、舒适性、实用性、经济性等特征的同时,也要照顾到茶饮空间的审美价值关怀,将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的“和”、“雅”、“静”、“禅”等理念尽可能地呈献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可以在茶饮空间中获得一种身体和精神双重层面的获得感。
3.1情感化设计策略:营造一种宾至如归的茶饮体验首先我们应当在现代茶饮空间中适当地应用诸如古代茶文化的屏风、隔扇、字画、古琴等古典元素,同时将禅文化、道法自然文化等借助于书画、图片等展现出来,在直接的行为层面上使消费者产生一种“恍如前世”的情感冲击,为释放现代人的精神压力提供一个温床。其次,在茶饮空间的灯光效果选择上,不应当采取中央灯光的模式,而应当开启“个性化”的灯光模式,在不同的小包间实施不同色调的主题色彩或者音乐等柔性设计要素,照顾到不同消费者前来体验消费的不同心情与感受。
3.2实用化设计策略:使茶饮空间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节奏现代茶饮空间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在于其实用性,过多地强调艺术性会丧失其商业价值和消费价值,因此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在应用于茶饮空间时要牢牢地将“实用性”、“市场性”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向度。在此,本文以香港市中心某中式茶楼为例,该茶楼由伦敦国际化设计团队Studioilse所设计,在功能设计上充分地考虑到了现代人举办派对、商务宴请等不同的茶饮要求,将极具亚洲色彩的格子窗作为重要的视窗,在十分有限的设计空间中,为了突出设计的“实用性”,将“一张桌子”“多种场景”进行动态的调换,可以适应多样化的消费群体前来就餐、饮茶、聚会、喝咖啡、休闲等,充分地照顾到了现代人的多种需求。
3.3人性化设计策略:在细节上展现出对现代人的关爱现代艺术设计的本质就在于其人性化的追求,正如一名知名设计师所讲的“什么是好设计的永恒标准,就是设计中对人的关注,把人放在第一位”。对于茶饮空间的现代化艺术设计思路来讲,我们可以这样着手:其一,在整体的茶空间功能区划上,要合理划分为若干个既可以互相交流又能相对私密地进行对话的饮茶空间;其二,茶饮空间中的茶具、文化符号、色彩、温度、湿度、休息室的布局等细节因素都要充分考虑到形形的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给消费者带来“小众化”、“个性化”的享受,而不是大众化的审美享受;其三,向消费者尽可能地提供除了茶饮、餐饮、休息之外的一些艺术体验,比如书法体验、制茶体验、茶事体验、对话体验、书画体验、艺术欣赏体验、商务洽谈体验等;其四,在设计材料、设计语言、设计色彩等方面要遵循着绿色设计的理念,广泛使用新型环保节能材料和设计语言。
作者:屠辰飞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6.
[2]周维娜.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3(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