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医学生毕业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8 15:45:1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学生毕业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医学生毕业总结

篇(1)

我热爱医学事业,并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篇(2)

蓦然回首,清闲而略带无聊的工作。7月2号离开校园,经过简单的入职培训后7月29号工业新区管委会党工部组织科暂时落脚,8月1号到党工部劳动保障科入职,10月中下旬调到经济发展局,经过3周的经发局综合科静坐,11月中旬到统计中心入职至今。每天8:30上班,下午5点下班,一复一日重复性的工作,周末由以前的单休变成现在的双休。长的空闲时间没有,零碎的空闲时间有一大把,除了工作就是漫无目的在网上闲逛。工作虽然有些无聊,但是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没用硬性工作任务,大部分靠自我约束工作,忙的时候偶尔加班,空闲的时候上班时间也可以整天网上闲逛,一半的时间处在边工作边玩的状态。一起来的十多个小伙伴相处非常融洽,新认识的同事也各有特点,诙谐幽默的晓庆“姐姐”、不时来个冷幽默的隋大记者,一心想赶紧找个相爱的人结婚的老黄同志等等,保留一个玩心的科长,工作认真负责体并且贴下属的几个局长,轻松地工作氛围,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

生活似乎让我过的有点糟。工作慢慢上手,业务慢慢练。空闲时间多了,每天晚上6点到11点、周末时间,除了在网上闲逛就是闲逛,看电视剧、看新闻,qq聊天、刷微信,整天抱怨自己过着不该属于自己这个年纪该有的生活,期盼着充实有、有激情的生活,但是至今还未找到应该如何才能过得有意义,也许人就是这样,清闲的时候就希望折腾,折腾的时候又期盼着清闲。

篇(3)

蓦然回首,清闲而略带无聊的工作。7月2号离开校园,经过简单的入职培训后7月29号工业新区管委会党工部组织科暂时落脚,8月1号到党工部劳动保障科入职,10月中下旬调到经济发展局,经过3周的经发局综合科静坐,11月中旬到统计中心入职至今。每天8:30上班,下午5点下班,一复一日重复性的工作,周末由以前的单休变成现在的双休。长的空闲时间没有,零碎的空闲时间有一大把,除了工作就是漫无目的在网上闲逛。工作虽然有些无聊,但是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没用硬性工作任务,大部分靠自我约束工作,忙的时候偶尔加班,空闲的时候上班时间也可以整天网上闲逛,一半的时间处在边工作边玩的状态。一起来的十多个小伙伴相处非常融洽,新认识的同事也各有特点,诙谐幽默的晓庆“姐姐”、不时来个冷幽默的隋大记者,一心想赶紧找个相爱的人结婚的老黄同志等等,保留一个玩心的科长,工作认真负责体并且贴下属的几个局长,轻松地工作氛围,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

生活似乎让我过的有点糟。工作慢慢上手,业务慢慢练。空闲时间多了,每天晚上6点到11点、周末时间,除了在网上闲逛就是闲逛,看电视剧、看新闻,聊天、刷微信,整天抱怨自己过着不该属于自己这个年纪该有的生活,期盼着充实有、有激情的生活,但是至今还未找到应该如何才能过得有意义,也许人就是这样,清闲的时候就希望折腾,折腾的时候又期盼着清闲。

篇(4)

医学类专业中合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临床实践操作学习是很关键的。临床实践是为了通过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学习、提升达到向高水平高层次的临床医师的跨越。增强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提升医学教师的培训、矫正医学生对实际操作过程的轻视、合理安排考研、实习与就业的矛盾、使用进步的临床教学方法,进而满足人类医学需求和推进国家医学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

1.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问题

1.1缺乏对临床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不注重对医生职业道德、医生职责、临床实践工作关心,这是很多医学院学生的问题。这些医学生往往更专注于医学书本的学习和对资格考试的准备,思想中并没有以病人、救治工作为主要关注点。在医学生学习过程中会认为等到未来进入医院参加工作接触患者再学习、总结经验,学习过程中的目标仅仅是拿到资格证书和毕业证。这种对医学实践过程的消极看法容易让学生产生散漫自由的心态。

1.2医学生实践阶段压力较大

我国是在过去医学界工作者在研究和实践中总结规律安排预防医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实习锻炼,在这个阶段医学生往往还面对考研或者就业的选择。准备考入更高等学府的医学生在考研过程中把大量的实践花费在专业知识的复习上而准备就业的医学生在联系医院等工作单位。这样,学生对学校安排的医学生的实习丧失了积极性[1]。

1.3医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医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对医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对病人体质、症状的分析和解决往往不知所措。在实践过程中脱离了老师的指点后缺乏思考或者在老师的指点下有盲目听从、过分依赖,不能独立地在遇到棘手问题时候自主地思考、解决问题。

2.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2.1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2001年中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出临床医学生要多见识各种普通病种,对其原因和影响熟悉,而且应该熟练掌握医疗技能和熟记医学教育疾病等知识,把预防、治疗疾病做为最终的目的。爱丁堡宜认为“病人理当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仅仅治疗某些疾病”[2]。

2.2符合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需求

随着医疗教育和卫生事业的进步,我们国家医学事业的方向就是提升社区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预防医学生未来的方向是从事医疗服务事业,是集疾病的预防、诊疗为一体,同时肩负着传播医疗教育保健知识的传播重任。预防医学生是医疗教育事业实施的关键执行者也代表着国家的医疗事业水平,可以推动国家医疗卫生进步的速度。预防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将来的医疗工作态度、工作质量有很紧密的联系。

2.3拉近预防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

曾经非典病的传染证实了我们国家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脱离。大批的预防医学生没有前期预防和后期诊疗的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显现出很多不足。而且,预防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多年来是脱离的,预防医学生通常在需要临床实践时表现出很多不足。对预防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可与拉近这两者之间的鸿沟,也有助于培育可靠地预防医学生。预防医学生只有在了预防医学中加强临床实习,才能够在未来的医疗工作者为社区医疗、为人类医疗事业做贡献。

3.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对策

3.1端正预防医学生的学习观念

医学教育过程需要预防医学生积累、学习和实践医学基础知识。预防医学生参加工作之后的工作态度、职责和水平的质量与医学生的实践过程有紧密联系。要从基础培养、端正预防医学生的观念和态度,让其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和强烈的职业使命感。

3.2要树立崇高的医德

作为医疗工作者自身有对人类生命要有高尚的的救死扶伤的道德意识,要对病人、病情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医德水准是每一位预防医学生应有的基本职业准则。在预防医学生实践开始到走入工作岗位,崇高的原则性医德应该在其思想中树立。预防医学生从接触医疗专业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艰巨的任务,其本质就是要拯救生命于危难之间。

3.3合理安排考研、就业和实践

预防医学生毕业之际的考研、就业和实践都需要丰富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医疗水平,从本质上来讲是不充裕的。医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运用所学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既满足了考研需要复习的医学专业知识也为未来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实践出真知,实践过程可以帮助医学生复习医学理论知识,并且促进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使用,可以发现自身技能水平的不足。

3.4培养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

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直接关系着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和表现。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论知识,根据对病人病情的了解、诊断,对病人进行分析下定论的思维方法,其需要多种临床思维因素的综合。医疗工作者的诊疗水准可以通过对病房病人的接触、对特殊病例的研究、对医疗书籍的阅读、向高级的有经验医师的学习等方式提升[3]。

3.5注重临床操作技能经验

一位预防医学生能将课本专业理论和临床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并且成功地解决病人问题,相信其在日后医疗工作中是一位优秀的专业医师。预防医学的学科专业特点要求医学生把医学理论知识带入医疗工作中,让临床实践发挥诊疗和教育的作用。预防医学生要善于发现自身的操作弱点,多参加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技能。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教育中培育综合实力较高的合格的医师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艰难的一个环节。当前的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职业医师制度的全面推进,预防医学生在临床教学中的临床实践教育亟待完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晓方.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4,9(1):77-79.

篇(5)

“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由著名管理学家诺斯威尔提出,是指根据个人和组织的发展,分析在职业生涯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客观因素,并进行总结测试,最后根据确立的事业目标选择职业,并通过制定并执行相应计划来完成这一目标。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发展观,确立职业目标,走向成功。20世纪80年代全科医学在我国兴起,全科医生队伍日益壮大,在2020年将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1]。全科医学生作为全科医生的后备军和中坚力量,未来要长期扎根于基层卫生事业,任重道远,全科医学生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如何在基层卫生事业中实现事业目标,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全科医学教育有重要意义。

1我国全科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源于20世纪的欧美国家[2],这些国家教育体系成熟,对学生升学与就业指导经验丰富。而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现行教育多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起步也很晚[3],全科医学生(即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2010年才开始招收。对于全科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起步则更晚,尚未形成完善体系。

1.1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全科医学生(即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入学前已签订定向协议,毕业后将直接进入基层服务。有观点认为全科医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无需职业生涯规划,对全科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浪费时间,浪费教育资源。

1.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多数医学院校仅在就业指导课或就业指导讲座中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部分教学内容,未将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一门专门课程纳入全科医学教学体系中。还有部分院校将职业生涯规划课设为公共课,只针对毕业年级开设,未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全科医学整个教育过程。

1.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不足

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晚,专业教师不足,且水平参差不齐,以辅导员、学生就业指导服务部门的教师等为主,多数未接受过专业系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知识欠缺,全科医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更加需要专业教师队伍负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2全科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2.1符合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需求

中国产业信息网对我国医学院校学生毕业选择的一项调查显示,78.9%的医学生选择成为专科医生,仅有4.6%的医学生选择成为全科医生,我国全科医生仅占全国医生的6%,这与医学生对全科医生职业认知不清有很大关系。随着我国“保基本、强基层”医改理念的提出,特别是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4]的,从政策上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倾斜。2015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5]。因此,帮助全科医学生建立并制定职业目标,对全科医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符合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需求。

2.2促进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完善

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高等医学院校学历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在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6],这三个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都是临床理论和实践相关知识。全科医学生因其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只具备临床理论和实践相关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应注重职业素养培育,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制定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在基层工作中获得成就与成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2.3加强全科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识和定位

黄美娟等研究发现,全科医学生对全科医生职业现状持消极态度,对职业收入水平、社会尊重、职业风险等方面态度消极[7],对职业的认识和定位模糊。部分学生选择全科医学的志愿并非建立在对未来职业清楚认识的基础上,多基于可直接就业或父母意愿,对职业的认知和定位迷茫。对全科医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职业信心,明确其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和定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卫生事业,成为“干得好、下得去、留得住”的全科医生,践行“健康守门人”的重任,具有重要意义。

2.4有助于培养全科医学生终身学习的品质

终身学习理念贯穿于全科医学生整个职业生涯,他们在接受5年学校教育后,还有3年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且继续教育将一直伴随他们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帮助他们计划好职业生涯各阶段,坚持参加学习和培训,建立终身学习的习惯,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路径

3.1理论学习

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作为一门必修课,并辅以相应的选修课,组织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职业规划大赛等,从大一开始直至毕业。每个年级的理论知识侧重点不同,大一注重教育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大二大三注重教育学生对职业的定位,大四大五注重指导学生对职业的规划。构建职业认知、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的课程体系。

3.2阶段化学习

篇(6)

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关于大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认识情况(以莆田学院为例)》的问卷调查,对莆田学院的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由18个选择题构成,主要调查医学生从事医学专业的原因、认识和就业观念等内容。

调查对象:莆田学院基础医学院大学生,年龄均在18-23岁之间。其中男生58%,女生42%。大一40%,大二40%,大三20%。本次调查实际发放了100份问卷,实际收回100份,有效问卷88份,有效回收率88%。调查结果和分析:

医学生就读医学类专业的原因:

90%的学生高考第一志愿的专业为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生报考前对医学专业的了解:

75%大一大二和58%的大三学生认为不是很清楚。

医学生接触医学专业后的看法:

56.3%学生认为一般,而低于37%的学生认为很有趣。

医学生对从事医学认识:

80%的学生认为救死扶伤,是个高尚的职业。有趣的是,这项调查中有50%的大一学生认为薪水高,52.1%的大二学生认为是高危险行业,52.9%的大三学生则认为是很辛苦的工作;90%的学生医学专业的毕业出来的使用性很强;60%的学生对医学就业前景不是很清楚。

医学生的就业观念:

60%的学生愿意继续读研究生,30%的学生表示暂时不清楚;41%的大一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留在乡镇工作,而大二大三的学生不愿意留在乡镇工作的不超过20%;80%的学生在择业观念上都希望能先就业,有固定收入;就业首要考虑的因素,30%的学生选择经济收入,50%的大一学生选择个人发展机会,26%的大二大三选择专业知识的应用;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条件,69%的大一学生认为是综合能力,而78.7%的大二大三学生则认为是专业成绩和专业技能。

一、医学生对从事医学的认识问题存在的不足

(一)报考医学专业的各方面准备不足。在收集和分析能力上表现较为欠缺; 在面临选择时表现成熟度不高, 将医学专业理想化, 缺乏自我认识能力、报考技巧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医学生就读医学类专业的原因中,家里人要求的大一占96.4%,大二91.3%,大三97%。可见,医学生报考医学专业很大部分是遵从家里人的想法,医学生个人并没有强烈地渴望从事医疗事业。在人格上表现为缺乏自信心和决策能力,这导致许多医学生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后出现消极情绪,可能会对医学生未来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功利思想。大多数医学生在报考医学专业时看重医生的薪水、社会地位以及工作条件等, 讲究实用和实惠, 却缺乏科学探究精神,较少考虑国家需要,功利思想较为明显。

(三)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未来的规划。超过一半的医学生对就业前景不了解,而33.9%的大一学生认为容易就业,而50%的大二大三学生则认为不容易就业。可见医学生没有经常关注就业前景,这将会导致学习消极和缺少上进心,不利于医疗事业和个人的发展。

(四)医学生入学时,大多分数高,第一志愿入校;医学教育的学制长、成本较高,导致医学毕业生难以有好的心态正确就业定位,表现为医学生就业时,期望值较高,不能正确评判自我。每次招聘会时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城市大医院招聘台前门庭若市;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态度热情,但门可罗雀,很多医学毕业生不愿意去这些医院,因此, 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不确当的给自己评判,影响了医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1]。

二、对于医学生对医学专业认识情况所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报考医学专业前做好充足准备。提高自我认识能力、报考技巧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报考医学专业前,主动收集和分析有关医学专业的各方面信息,不应通过自身的想象给医学专业下定义。通过别人的建议自己进行抉择。

(二)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①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只死读书, 做书呆子, 而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多掌握一些技能, 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加强自我学习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猛, ②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要适应当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 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 能触类旁通。这就需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善于在实践中向他人学习, 在理论中进行总结和分析。同时, 用人单位都希望来本单位工作的大学生具有能吃苦耐劳的精神、踏踏实实工作的作风,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

(三)要抓住大学生个人在提升就业能力中的这一关键主体环节。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抛弃旧的就业观、读书观。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工作平等,工作光荣”的观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广大农村基层、西部落后地区去。二是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医学生的职业方向有其自身的特性,医学生誓言中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医学生最好的职业标准。三是要对自己的就业能力负责,要有自我学习、自我开发的意识与行为,并进行长期的投资积累,为未来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四是要有竞争意识和个性意识。竞争促使进步,大学生要直面社会的残酷,积极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技能。同时要彰显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医学教育;医学院校;中美比较;诊断;治疗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大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期望不断提高,社会对医学教育的探讨也倍受重视和关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教育经验,培养具备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有利于我国医疗质量的整体提升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美国高等医学教育是西方医学教育的代表,近两年,笔者通过走访留学生、查阅文献,并先后赴美国哈佛医学院、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等医学院校进行交流访学,对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有了深入认识。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中美两国高等医学教育在建制、教育体系构成、医学生培养环节以及医学人文品质等方面的差异,以期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有所借鉴和启示。

1中美医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

1.1中美医学院校的体制存在差别

中美医学院校在建设、筹资和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现有医学院127所,其中州立76所,私立51所,而我国医学院校均由政府建设。美国医学院校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有偿服务、研究经费、政府拨款和校友捐赠等,筹资能力较强,而政府拨款则是我国医学院校较为主要且单一的经费来源。美国医学院校的质量评估主要由非政府的第三方组织高等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进行,联邦和州政府通过教育拨款和科研资助等形式对各医学院校略加影响,我国医学院校由政府统一领导,全国实行基本一致的学制和课程[1]。从上述方面可以看出,中美医学院校在办学性质和宗旨上存在本质差异。美国医学院校实行“精英教育”,旨在提高医学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院校具有很大的自,可以自主调整办学方向,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此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较强的灵活性。我国医学院校推行“大众化”教育,旨在在较短周期内培养能满足于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医药卫生工作者,但受制于院校隶属关系的差别,或由于区域间的政策差异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均衡,较容易导致不同医学院校间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出现差异。值得指出的是,这一差异从根本上是由中美两国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适应了本国国情。

1.2中美医学教育体系存在差别

美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较为完整性,通常由“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部分组成。其医学教育起点较高,报考考生须完成4年大学本科学习且修过医学预科教育课程,通过医学院入学考试后才能就读。美国医学院校教学大纲为4年制,成绩合格者授予医学博士(medicaldoctor,M.D.)学位。M.D.的学习课程与医师执照考试挂勾,学生在前2年学习医学基础课,结束后要参加执照考试的第一部分,后2年进入教学医院,临床课程、见习和实习结合在一起,结束后参加执照考试的第二部分,合格后才具有申请住院医生的资格。M.D.毕业后须经过年限不等的培训(包括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等),完成执照考试的第三部分后方可获得行医执照。美国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法律规定医生须接受知识更新教育和考核,合格后才能获准更新执照[2]。相比之下,历史原因造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院校医学教育”的学制和培养模式较为复杂,主要有五年制临床本科、八年制本硕博一贯制、三年制临床型或科研型硕士、三年科研型博士等。“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较为薄弱松散,我国的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工作1年以上即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硕士、博士在读期间只要有单位挂靠,也可以申请考试,通过后即可在医疗机构从事医疗工作。医学教育体系所导致医学生专业素质的差别较为明显。美国医学院校的培养模式要求所有具备行医执照的医生都有在大型教学医院的从业经历,保证了医生都具备较为扎实的临床功底和较为一致的专业水准。对基础科研感兴趣的医学生在校期间还可申请攻读生物医学哲学博士学位(philosophiaedoc-tor,Ph.D.),毕业获得M.D.和Ph.D.的双学位。双学位博士除了临床知识学习和实习以外,还需要在实验室接受长时间的基础科研训练,发表一定质量的科研论文后才能获得学位[3]。相比而言,我国医学院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现阶段通常难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且不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水平差别较大。在研究生层面,由于我国医学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学术型研究生阶段进行科研的同时,往往不能兼顾临床技能的训练,毕业后存在到了临床“不会看病”的问题,而专业型研究生虽然临床技能娴熟,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科研培训,创新能力难以提升。

1.3中美医学教育实施的各环节存在差异

首先,中美医学院校的生源存在差异。如前文所述,美国医学院学生的入学条件严苛,只有成绩拔尖、素质全面的本科毕业生才能通过,相当于研究生教育。从医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在学医前就接受了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的训练,并选修了医学相关课程,保证了在进入医学院后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可以说,在美国上医学院绝非一时冲动的想法,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学生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也更好。相比而言,我国的医学院校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由于每年招生数量较多,竞争不太激烈。尤其在近年,医学院校报考人数还有逐年下滑的趋势。对于我国的医学生来说,多数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于未来职业的认识度和责任感并无感性认识,以致在今后求学时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失去耐心和热情。其次,中美医学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存在差别。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医学教育将基础课程进行学科间交叉整合并集中安排授课,不仅能减轻学生负担,更能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客观、整体地学习和思考,知识体系搭建得更为牢固。美国医学教育还注重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的联系,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密切联系临床,在临床见习、实习中继续强化基础学科知识。临床实习时,科目设置除“内、外、妇、儿”等常规科目外,还设置了急诊医学、老年医学和家庭社会医学等科目,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4]。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基本框架仍然遵循着基础、临床、实习的“三部曲”,三个阶段过分明确和独立,加之学科界限明显,把完整的人体和生命现象人为地割裂,医学生在学习过程感觉较为枯燥,也难以对医学体系形成综合、整体的认识。再者,中美医学院校的教学目标设定存在差异。美国医学高等教育一方面强调培养在高校或医院中兼具基础性与临床性的专门医学人才,另一方面强调培养科研机构的研究者和传播知识的医教人员,目标设定较为清晰,能够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5]。我国医学生培养的目标较为模糊,按教学目标要求,本科毕业的医学生应该具备较为基本的临床技能,但实际情况却无法满足医院需求,促使毕业生纷纷考研。而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学业培养本科化,课程设置专业化,过于强调专业性的学习训练,导致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能力不足。部分医院的专业培养并未能融入临床实践,甚至有些学生仅会做课题写文章而与临床脱节较严重,导致临床能力较差。此外,中美医学院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存在差异。美国医学院较早开展标准化病人和计算机模拟系统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我国医学院校,受制于发展水平和经费投入等客观条件限制,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美国医学院校中已普及“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PBL)”和“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方法(CBL)”等教育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也有所裨益[6]。我国的医学院校现阶段仍然维持传统学科型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灌输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得我国培养的医学生多是会考试的学生,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中美医学院校在学业考核方面存在差异。美国每个医学院都自主建立了考核体系,除了对读写综合能力、与病人交流能力和标准化病人的评估,还需要评估学生对医学道德、医疗法规以及循证医学等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此外,还要评估学生对待病人的耐心程度和紧急状态下对病人处置等能力[7]。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考评通常是考多评少,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核为主,考核方法也较单一。此外,对医疗法规、医德人文等方面则较少考评,使得医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得不对这部分内容重新补课。

1.4中美社会医学人文品质的差异

中美两国教育体系的差异,以及两国文化经济等国情方面的不同,直接反映在两国医学生在能力、个性、气质等方面。美国医学生交流能力强,无论是同患者交流和与同事交往,都能够从容应对、侃侃而谈。讨论问题时,美国医学生常能提出不同见解,能够有理有据的进行辩论。在课题研究进展汇报时,即便是进展不多或者不顺利,往往也能娓娓道来。我国的医学生大多生涩腼腆,交流和沟通能力有所欠缺,和病人接触时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专业性和信任感。在学术场合,我国医学生提问和发言也不够积极,反映出学生在校时这方面能力较少接受训练。美国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愿强烈。在美国院校的实验室,假期经常可以见到高中生来见习实验技术并参与学术活动。由于学生较早接触科研活动,创新的理念也较为超前,使得他们与我国的同龄学生相比思维更活跃,求知欲和创新欲也更强。我国医学生通常接触科研较晚,往往在研究生阶段才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不少医学生把临床和科研对立起来,对科研活动疲于应付,实用主义明显,创新的动力和后劲都明显不足。美国医学生职业远景明晰,加之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入职后享有的丰厚薪酬和崇高的社会地位都使得医学生精益求精、发奋学习,而我国的医学生临近毕业时往往境况较为窘迫,为寻找工作或升学等大费周折,养家糊口颇有压力,难以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学习业务中去。

2美国医学教育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中美医学教育的比较,不难发现中美历史、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与差异。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和模式中不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方面。

2.1改革医学院校体制,完善医学教育结构

在当前市场经济和改革深化的机遇下,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模式应当体现出向“政府宏观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鼓励自主办学”的新体制模式转变,从宏观上推动医学院校质量提升,突显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在医学教育体系结构不均衡、不完善,一使得医学院校在有限的时间内负担了过重的教育任务,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高等医学教育体制,在加强和规范医学院校教育;二是在缺乏完善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情况下,使得医务人员过早地专业化、专科化,因此必须着力加强和完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

2.2明确医学教育目标,优化医学生培养模式

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实际上是短时期内的高度专业化教育,虽在较短时期内缓解了医疗资源短缺的状况,但却影响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和对医学生兴趣潜能的培养。因此,我们亟需探索和设定适应我国国情的医学教育目标,适当简化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并提高医学生相关待遇。我们可以参照美国的医学生培养模式,明确不同年制、不同学制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让医学生能根据自身兴趣进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职业道路。

2.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

在医学教学中,我们应当秉承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应当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培养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应当鼓励医学生尽早接触临床,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感性环境。应当及时升级教学硬件,引进标准化病人和计算机模拟系统等方式进行教学、训练和考核。应当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推广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培养医学生的社会医学能力,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语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学教育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医学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医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信在汲取、总结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后,我们能够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教育体系,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凌保东.中美高等医学教育比较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33-35.

[2]吴春丽,RichardS.BaeMD.美国医学教育体系运行简述[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4):676-680.

[3]朱洪英.美国医学教育的特点与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4):2207-2208.

[4]丑赛,赵峻,杨萍.浅谈美国医学教育的临床教学反馈[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35(10):1440-1442.

[5]周蓝波,周国平.美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3):470-473.

篇(8)

Abstract:medical students, a clinical practice are faced with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of factors, medical care as an intern the legality of activities, pupils and patients communication skills.strengthen the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strengthen law and human knowledge to learn, improve the medical students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patients ,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quality

临床实习的目的是完成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转变,是临床专业医学生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充分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临床操作技能的最佳途径,医学生要在实习期间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巩固、应用并升华,使之转变为临床工作能力,完成医师从业前的最后训练,为日后顺利成为执业医师奠定坚实的基础。但随着社会就业环境变化、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医学生临床实习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冲击。

1常见的影响因素

1.1学生就业因素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对一部分人来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医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矛盾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用人单位主动或被动对人才招聘追求高学历,使得大部分学生不管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加入考研的行列,把实习的时间用于准备研究生考试,参加各种考研辅导班,脱岗复习等,对实习只限于应付。其余学生者疲于参加形形的各种供需见面会,而无心顾及对他们很重要的临床实习。总之,就业因素可导致学生对实习不感兴趣,被动应付,更谈不上动手操作,严重影响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1.2医学实习生医疗活动的合法性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实习生不是执业医师,当然也无医师的权力。那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活动是非法行医吗?卫生部公开表示,严格意义上说,医学生在医疗机构的临床实践活动是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实践活动,而非正式的行医。对这种活动的管理,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不属于非法行医范畴。根据卫生部、教育部两部门联合印发并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行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医学生在临床带教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可以接触观察患者,询问患者病史,检查患者体征,查阅患者有关资料,参与分析讨论患者病情,书写病历及住院患者病程记录,填写各类检查和处置单、医嘱和处方,对患者实施有关诊疗操作,参加有关的手术”。随着《侵权责任法》于2010年7月1日的实施和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志愿作为教学资源的患者越来越少,这给临床实习教学带来很多困难。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赋予医学实习生任何医疗活动的权力。因此见习、实习医生并不具备独立工作的权利,这一点在从学生进入临床的第一天就应该明确。实习医师所有的工作,包括书写病历、处方、下达医嘱以及进行相关操作都必须在带教教师指导和监督下完成。若未经老师允许,擅自进行相关处置,都有造成医患纠纷甚至触犯法律的危险。

1.3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影响良好的沟通能充分获知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了解患者的所需所想,简洁明了地解释疾病的诊断情况、治疗手段、重要检查的目的、结果及预后,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有问题出现时协调解决[1]。我国的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时,基本无社会接触及人际交流经验。实习中,学生常表现出与环境不协调,缺乏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加之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在医患沟通上缺乏技巧和策略,与患者交往中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这使他们在今后在处理复杂的医患矛盾中,极易处于被动状态。

2相应的解决对策

2.1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临床带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巩固。带教老师不但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熟练正规的操作技术,而且还应有娴熟的沟通技巧,要有把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带教能力。实习带教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接触学生的时间更多,了解更深入,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能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学生渴求哪些方面的知识,哪些地方存在缺陷,帮助学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技能,从而总结教学经验,对以往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运用多种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医学知识,从而不断总结完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2加强法律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医疗卫生事业正在走向法制化轨道。近几年多部涉医法律的颁布,一方面对医务人员依法行医提供了依据和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社会进步了,各种法律知识的普及使民众的维权意识增强,处处以法律法规来衡量和要求医疗行为和医疗结果[2]。所以医学生应该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如《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依法行医、知法、懂法、守法。例如在未取得执业资格证时,一切医疗活动都必须在老师的指导监督下完成,避免自己的行为引起不良的后果,引发医疗纠纷。医生这一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危的职业与法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对医疗服务过程中应享有的权益更加重视。医学生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既要了解医务人员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又要了解患者所享有的权利。才能不侵犯病人应享有的合法权利,同时也为自己在行使医疗行为中树立自我保护的观念,减少未来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3]。

2.3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目前医学院校基本无系统的沟通能力课程,有些院校虽有相关讲座,也仅以业余安排,学生自愿参加形式出现。而沟通能力的培养,仅依靠1、2次讲座时不可能完成的,应根据各个教学阶段的不同设立相关必修课,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可在医学院采用书面教学、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小组角色模拟和经验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小组模拟活动包括学生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或某种疾病“患者”与“医生”进行交流,并和参考录像带对照,使学生有机会观察他人和自己的行为,以利于改进交流方式和提高沟通能力。

医学生从单纯的学校课堂到相对复杂的医院病房,学习内容和方式、生活环境、接触的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导致了部分医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很快适应实习生活,在临床实习中欠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能力,不能很好处理与同学、带教老师和患者的人际关系,造成医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只有端正临床实习思想,解决好实习态度,保证有充分的实习时间,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提高医疗事故防范意识,才能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完成医师从业前的最后训练,为日后顺利成为执业医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医学生;中国;美国;人才培养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China;United States;students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010-03

0 引言

与其他理工科学生的培养方式不同,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教育色彩。近年来,我国医学生的医学专业技能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国际上医学强国的医学生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模式不断地促进着我们对医学生培养方式的变革。医学生是以职业教育为目的还是以普及教育为目的?医学生的最佳培养时限是多久?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学术研究思维?如何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来适应精英人才的成长?等都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笔者在美国纽约石溪大学(Stony Brook University,New York,United States)从事为期1年的访问学者研究工作,并有幸接触和亲自参与到美国医科生科研培养活动中,对其医学生培养体制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同时,笔者本人长期在国内教学医院的一线工作,每年都接触到大量参加见习和实习医学生。下面就两国医学生在培养目的、培养时限和培养方式方面的差异做一对比,为提高我国医学生培养水平提出一些建议。

1 中美两国医学生培养目的的差异

美国报考医学院学生都必须具有受过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本科学历。他们当中有的是生物学、化学、物理等理工大学专业的应届生,有的则是普通高校毕业后从事医疗相关工作几年后,重新报考医学专业的社会人员,还有一小部分其他国家的医务人员,为了能在美国从事医疗工作而重新报考美国的医科大学。但无论他们的身份如何,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成为医生”。因此,美国医学生教育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在这些学生中选择出适合做医生的人并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医生”。在这种培养目的的指导下,上述人的出路也只有两个:要么是你因为无法承受超难度的考核、考试而选择放弃;要么是你以惊人的毅力、耐力逃出生天,最终成为人人爱戴和尊重的医生。由于目的明确,学生和校方都具有更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美国人看来能顺利从美国医学院毕业的人都应该是无所不能的杰出人才。因此,他们医学生培养也具有很强的精英教育的色彩。

而我国的医学生培养大多始于十八、九岁的高中毕业生,这些人在上学之初,很少有人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做出规划,甚至有些人只是迫于家长和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委曲求全。很大一部分人到了毕业之时,在发现自己原来并不适合学医。可此时供他们选择的路已经不多:要么是为了缓冲就业压力报考研究生,要么是找一个基础医学专业就业,要么就是硬着头皮找一个小医院就业。对于这些学生已很难奢求他们会具有积极、主动的学医态度。同样,我们医学生的培养目的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没有本质的差别,仅仅是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部分。至于学生的职业培训往往是在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阶段才开始涉及,或者是在单位勉强就业后,坎坷进行的。这就难怪一些人在本科、硕士或者博士毕业以后还没有和患者接触的经历。由于培养目的不明确,我们医学生的培养相较于美国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2 中美两国医学生培养时限的差异

美国医学生在报考医学院之初已经完成了4年以上的普通高等医学教育。这些学生很多在本科三年级时就已经开始准备医学院的入学考试(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简称McAT)。医学一般也是4年,每一学年都有主要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医学院一、二年学生主要学习基础课,并非每门课程都有全国材,每科只有一本主要教科书,教师按照教材讲课,每讲一个专题列出参考书目或最新发表文献,学生课下从教师推荐的书中选读相关章节,每一学期要修4-5门课。第二年末基础课学习结束后,参加美国医师执业考试(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简称USMLE)的第一部分考试。USMLE分3部分(STEP):STEP I以医学基础学科为主,内容涉及解剖学、行为科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理学等。学生于第三年开始在临床各科轮转,包括内科、普外科、小儿科、妇产科、泌尿科、精神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等,每一科轮转完马上参加USMLE STEP II考试。STEP II分2部分,第一部分称为STEP II CK(Clinical Knowledge),内容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预防医学、精神科等临床学科;第二部分称为STEP II CS(Clinical Skill),主要测试参试者病史采集和体检技能及与病人沟通交流能力。学生在第四年多是自行安排小科轮转及联系具有住院医师培训资质的医院面试。如果能够如期毕业,则至少还需要接受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1]。

看似我国医学生的培训时间似乎和美国医学生相当,甚至加上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时限还远远超过了他们。但仔细看来中国学生真正的职业培训时间却少的可怜。在我国医学生的培养大致有五年、七年制和八年制三个档次。五年制学生第一年学习的大学理工科的基本课程,第二、三年开始基础医学课的学习,第四年一边开展临床课的学习一边进行临床见习,第五年主要是临床实习。由于我国医学生的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而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们当中很多人又对就业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奢望。因此,很多五年制本科生毕业后,难以马上找到心仪的工作,考研几乎成为他们唯一的出路。于是,为了考上研究生他们大都把宝贵的第五年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考研培训之中,使他们失去了第一次接触临床的机会。而由于我国硕士和博士培养以科研和学术成果为参考的世风日烈,许多医学生上研或上博之后又成为了实验室的宠儿,使他们又失去了第二次接触临床的机会。等硕士或博士毕业之后,他们奇怪的发现他们的医疗技能较三年或六年之前不是提高了而是退步了。这就形成了医学生学历越高、临床越差的悖论。同样,七年制学生也存在考博和做实验的压力,他们的临床水平也难以提高。有鉴于此,我国部分医科大学开始设置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学位,目的是培养高学历、高能力的医学精英人才。近年来,八年制培养模式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课程设置和培养目的还不很明确,同样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积累和总结。

3 中美两国医学生培养方式的差异

美国医学院申请以难度高而闻名,像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等知名医学院每年的学生面试率尚不及10%,而真正能录取的则更是少之又少。医学院的录取主要以大学成绩、MCAT成绩和其他基本技能为标准。能够获得医科大学录取的学生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坚实的基础知识、医学知识、较高领悟能力,同时,他们还要付得起高昂的学费。这些都使得医学生极为珍惜在校学习机会,丝毫不敢懈怠。在美国,医学院平均每年学费为50 000美金左右,绝大多数学生是依靠贷款完成学业的。因此,美国医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勤奋自律和刻苦精神令人折服。特别是进入临床阶段后,学生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于6点半查房前查看分管的病人,每天过得紧张而忙碌。从美国医学生的培养程序来看,医学生经过漫长的多学院、多医院联合逐步按目标培养,培养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培养计划及目标,每个阶段均安排全国性考核检验学习效果。美国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培养并不是以多而杂的灌输为主,而是以启发、鼓励、调动个人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主,充分支持学生个性发展。医学生从医学院毕业后并不是培养的终点。相反,更严峻的培养阶段才刚刚开始,首先面临的是选择一家名牌医院完成住院医师培养计划。在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多选择在有条件的大医院进行,全美有l700所医院接受住院医师培训,每年5月由医学教育联合委员会召集会议,并由医学教育委员会认可,决定下年度全国住院医师培养计划,汇编成住院医师培养计划指南(Directory of Residency Training Programs),向全美以及国外医学院毕业生提供培训信息[2]。美国医学院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简称AAMC)建立了住院医师电子申报系统(Electronic Residency Application Service,简称ERAS),所有医学生和医院都通过该系统进行匹配,即National Resident Matching Program (简称NRMP)。申请者根据自身专业爱好、医院专业特色和学术水平、地理位置、环境等综合因素填报志愿,给出排名(rank-order list);医院汇总申报材料和面试结果,将面试学生进行排名,并于每年2月底前完成排名工作。NRMP对申请者和培训基地的匹配是双盲的,会提供一个最优化配对,使学生能够进入最理想的医院,而使医院尽量能够录用满意的学生。申请者一般会填报至少十几个志愿,获得大概15-20个面试机会。如果医院每年招收5人,一般约邀请50-70人面谈。全国统一的匹配中心(matching)会优先考虑学生志愿,同时兼顾医院对学生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个更合理的匹配[3]。住院医师并不是医院员工(Faculty Staff),他仅仅在培训医院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培训结束后再选择就业医院,在名牌医院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有良好的就业机会和个人发展前景。住院医师实际上仍是一名学生,除了完成临床工作外,还要完成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医院设有40多个住院医师培训专业,每个专业有详细的5年左右的住院医师培养计划或手册。一般来说,第一年主要完成相关专业或专业支撑学科的临床轮转;第二至第四年主要以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分支学科学习、临床研究和基础专业研究为主;第五年为临床拓展。

相对于美国的医学生培养方式,我国则显得单薄的多。首先,任何学生只要能够通过一本、甚至二本的高考分数线,付得起基本的大学入学费用都可以顺利的进入医学院。其次,在医学院期间,学习理工科课程、甚至是专业课课程的目的仅仅是不在结业考试中挂科。他们当中很少有人会珍视医学院的学习机会。因此,出工不出力,临时抱佛脚也就在所难免。第三,在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阶段时,又往往受就业、家庭、导师等多种因素所困,难以专心致志的开展临床专业的学习工作。他们中大多数还沦为了导师的苦力。虽然,看似他们的道路走得没有美国学生那么辛苦,但他们的收获也要远逊于美国医学生。

4 结语

作为具有顶级医学水平的国家,美国的医学生体系和模式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其中包括对医学生的教育和对住院医生的培养,它绝对是以就业为目的、以培养精英为结果的培养方式,它以启发、鼓励的方式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鼓励个人的个性和智慧发展。相对于此,我国医学教育针对性不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的发挥。借鉴美国医学教育和医学生培训模式,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有益的教学和培训改革,将更有利于我们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10-02

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开放大学教育学院的学者提出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后,各国高校在课程考试中逐渐注重能力考核,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在考试和评价中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高校正陆续尝试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从而适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提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因此,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迫切需要探索一种全新的考试方法――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这有助于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改变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观念,转而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1 多数高校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多数高校把考试作为决定学生是否升级、评选先进和毕业的主要手段。期末考试虽具备集中考试、便于安排考试时间及地点的优点,但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考试不能及时、有效检查教学效果。一门课程的学习需要2~4个月,期末考试成绩的反馈延迟,教师难以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其次,考试不能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改进学习方法。部分学生忽视平时的学习,重视期末考试,用“考前突击”来应付考试,而且侥幸通过考试后惰性增加,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考试不能真正激励学生。期末考试的内容偏重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理解,限制了其学习积极性;易使学生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过关,而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部分学生为了追求高分或者通过,甚至作弊,这样妨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分强调期末考试成绩对学习效果的评估,会导致考试不再是一种有效的检查和评价手段,而是成为学习和教学的目的和指向,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1]。

2 综合性考核评价在临床医学专业实施的必要性

课程考核方式倾向多元化 在探索考试改革中,促进考试评价由期末化向过程化转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减少课程成绩对期末考试的倚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加强日常考核的力度[2]。高校应合理设计考试评价体系及丰富考试形式,理论考试总体上分为平时与期末两大部分。考试方式应减少理论考试比重,提高实践考试比重,以全面评价学生。科学地确定平时成绩评价的具体指标[3]。平时指标一般可以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期中考试、课程论文总结、实践动手能力等,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特点增删一些指标来全面和科学地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综上所述,在高校考试改革过程中综合性考核评价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素质教育极为重要 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将承载重要的医疗任务,毕业后均要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才能执业,所以对医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至关重要,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采取综合性考核评价也迫在眉睫。在课程建设中有必要引出执业医师相关知识完善教学流程,可将相关课程的题库融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历届真题。高校需要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情况,使医学生能熟悉、掌握基础知识和培养临床综合实践能力,为将来参加执业医生资格考试及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性考核评价能客观反映学生对基础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了解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

3 综合性考核评价的实施策略

形成性评价

1)课堂表现+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可以通过课堂发言、作业、实验设计方案以及实验报告等情况为依据进行评分,此三部分成绩按2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课堂表现部分需要任课教师根据班级人数灵活调整方式,以便达到公正评分。

2)阶段性考试。在期末考试之前,每个学期进行1~3次阶段性考试,题库随机出题,以客观试题为主。阶段性考试的成绩可按20%~40%的比例计入考试总成绩。阶段性考试可由任课教师依据学习的相应内容来决定考试的时间,避免学生考前突击,强调平时认真学习的重要性。

终结性评价

1)期末考试。采用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种形式,客观题占70%,题库随机出题的标准化考试,机器阅卷;主观题占30%,主要是一些病例分析讨论题。主观题的设计可使学生平时注意知识的扩展与应用,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综合判断、理解、分析能力。期末考试成绩按照20%~4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

2)基础医学课程综合考试。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学好基础医学课程对于他们对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故所有基础医学课程结束后组织一次综合考试,按照各课程所占学分比例来确定考试时各课程所占比例。这样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重视知识的持续性及相关性。

3)多层次补考。学生根据每一次闭卷考试情况进行补考,可以选择本学期或者下学期。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弥补学习中的缺陷,还可以给学生留出适当的准备时间、缓解考试压力。补考的试题难度应比之前的考试稍高,以利于考试成绩的管理和保证补考效果。

4 综合性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综合性考核过程中,教师能及时准确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的改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被激发,降低了学习压力。此法也对教学工作提出挑战。为保证考试的客观与公正,必须实行教考分离,即教学者、命题者、监考者和评卷者在职责上分离。为了实行教考分离,需建立各课程的题库,题库建设融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会增加难度,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因此,为了培养更优秀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学校和教师在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核中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此过程任重而路远。

综上所述,传统考核方式存在不足,推动了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改革。在建立完善的客观试题题库基础上,考核评价的改革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利于学生及时弥补知识缺陷,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因此,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的实施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医学生;临床实习;抑郁;焦虑;数据收集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statu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interns. Methods A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328 interns by using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and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Results The scores of SAS and SDS were higher in interns than that of the national norm (u=15.60,17.77;P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 Clinical practice; Depression; Anxiety; Data collection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要求越来越高,在医患关系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医生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经常处于疾病环境中,医生本身已经成为健康高危人群。有研究显示,约15%的医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有40%左右的医生长期处于工作倦怠。因此,有关医生心理问题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热点[1,2]。目前在读大学生,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学生心理状况较差,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由于环境改变或就业压力等的影响,临床实习医生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本研究对328名临床实习医生进行了抑郁焦虑状态的评估,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均为2005~2006年在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实习的医学生,分别来自于青岛大学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3所院校。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7%。有效样本328名中,男158名,女170名;年龄为21~25岁,平均(22.89±0.94)岁;中医实习医生102名,西医实习医生226名。所有实习医生均自愿接受并能够配合调查。

1.2 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先让实习医生进行自评,然后将原始分换算成标准分,以我国常规的上限为界,SAS标准分>50分,表明有焦虑症状,SDS标准分>53分,表明有抑郁症状。调查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0.0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

实习医生的 SAS、SDS总体平均评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显著性(u=15.60、17.77,P

3 讨

表1 实习医生SAS、SDS评分结果比较与全国常模比较,*u=10.07~17.77,P

本文结果显示,实习医师的SAS、SDS评分均高于全国常模,提示实习医师的心理状况已经存在问题,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实习是医学生成为正式医生之前必经的过渡阶段,医学生开始承担一个医生所需面对的责任与风险;除了角色的转换之外,医学生还必须适应书本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化,学会新的思维方式,有的实习医师调整好角色之前会有学无所用之感。②目前的医患关系较为紧张,而作为金字塔最底一层的实习医生面对的冲突最多,病人和家属对于实习医师的信任度也最低,因此实习医师的工作风险相应增加,工作环境也往往不能令人满意。③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型医院往往已经趋于饱和,这造成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许多毕业生面临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工作的风险。④毕业后立即工作还是继续深造,这是许多学生都必须面对的艰难选择。

女实习医师的心理状况较男实习医师差,这与女性的自身心理特征有关,但也受目前的社会问题影响。与男性相比,女性更为胆怯、多疑、缺乏自信,而且对外界感受细腻、敏感,有的女生甚至怀有性别上的自卑感,这些都造成女性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差。目前许多医疗机构选择毕业生时仍存在“重男轻女”的偏见,这进一步挫伤女学生的自信心。

中医实习医生的心理状况较西医实习医生差,与中医院校课程负担较重及就业困难有关。目前中医院校的学生不但要学习中医课程,还要学习西医基础与临床课程,加之中医医学文献的文字较难理解,许多学生产生厌倦、焦虑等反常心理。目前适合中医学生就业的医疗机构相对较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中医学生就业比西医学生困难,容易对自己的知识能否得到社会承认产生怀疑,心理压力加大,容易导致心理障碍[3]。

总之,实习医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应给予及时适当的干预措施,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就业指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