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服装企业信息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26502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自动化和信息技术在纺织制造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产品数据管理技术作为制造业的先进技术,在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PDM与其他的单元软件(如CAD, CAPP, CAM等)一样自成体系,缺乏与其他应用系统间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协调,即所谓的“信息孤岛”。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出产品配置引导、接口BOM、产品数据容器等技术手段,引入先进的模块化设计理念,不仅解决了PDM系统内部“信息孤岛”问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系统间“信息孤岛”。
PLM是一种企业信息化的商业战略。它实施一整套的业务解决方案,把人、过程和信息有效地集成在一起,作用于整个企业,遍历产品从概念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与产品相关的协作研发、管理、分发和使用产品定义信息。Aberdeen认为PLM是覆盖了从产品诞生到消亡的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使产品数据、技术文档、工作流程、工程更改、项目管理等能够有效的进行交换、集成和共享,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的信息、过程集成和协同应用。在纺机制造业中,产品开发过程的效率,对公司营业额甚至企业利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论文重点研究了实施PLM核心技术及其在纺机制造企业中的具体应用。PLM技术可实现数据多BOM间的数据映射机制,产品数据在不同应用系统间的一致性、完整性和集成性,有利于实现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制造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为企业实现产品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有力技术支持,也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本论文分别讨论了PLM的三个核心技术入手,即企业产品建模技术,信息集成技术,标准化技术。提出了针对服装企业信息化进程各方面所工作重心。
2 企业建模
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对21世纪的制造业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并从不同的方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方法来指导而临市场激烈竞争的企业从不同方而来改善其竞争力、敏捷性。其中包括企业工程、企业集成、企业重组、集成化的产品与过程、过程建模与工作流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及动态联盟等。这些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是企业建模与企业模型研究的基础,它们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而出发来考察和研究,如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产品制造过程、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供应链系统等。
服装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就处理功能通常包括销售、计划、工艺(技术)、采购、库房、授权管理等模块每一模块均包含基本信息的录入、存储和基于此的信息处理基本信息录入和存储是针对各种业务的操作,强调操作的方便和数据的准确可靠,信息处理是对信息的综合查询和统计,最终以显示和打印报表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具体地说,接单部门从客户那里接到订单后,进行新款处理和订单处理,公司时将该订单信息传送到计划部门和工艺部门计划部门做生产计划如生产能力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计划工艺部门对该订单中包含的新款进行详细的工艺描述,并做出具体的工艺要求和工艺流程及具体的操作规范生产部门根据计划部门的生产计划和工艺部门的操作要求进行生产采购部门根据物料需求计划和库存信息对物料进行采购此外,为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应对用户进行权限控制。
服装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采用传统的面向过程或不规范的面向对象方法开发周期长,软件的可维护性和重用性低,系统的可扩展能力不足,且在开发过程中,将数据与功能函数分离,在功能的划分上有较大的随意性,人为地割裂了流水线中独立的过程单元,引起软件开发人员与服装专业人员之间交流困难。通过统一建模语言UML则可以快速的构建一种自适应、可扩展的服装管理系统模型,并为今后扩展其它功能子系统提供一个基础平台。
3 信息集成技术
制造业企业的管理涉及面广,信息化建设涉及多个软、硬件系统的应用。第一,由于历史原因,在一个制造业企业中往往同时使用多个厂商的产品,还有些企业自主开发的软件;第二,目前还没有一个厂商的解决方案能够涵盖企业所有的流程:第三,出于商业目的,厂商往往不愿意完全公开自身产品数据文件和数据库的结构;第四,企业在兼并、收购的过程中面临着对不同信息系统的集成问题。因此,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孤岛,许多系统之间不能集成,造成大量的信息需要重复录入,大大降低了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严重制约了企业信息系统整体效力的发挥
可以说,信息孤岛己成为制约制造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致命问题。如果企业不能真正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信息化建设就很难成功。因此,制造业企业十分关注如何消除已有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集成,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等问题。
信息集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以下方面:
(1)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与企业间信息系统的集成,如ERP与CRM和SCM及电子商务平台的集成。
(2)不同品牌的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如不同CAD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
(3)企业内部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如PDM与ERP的集成,PDM与CAD,PDM与CAPP的集成、CAD与CAPP的集成、CAD与CAM系统的集成等,ERP与MES的集成、ERP与项目管理系统的集成、ERP与OA的集成等。
(4)信息系统内不同模块之间的集成,如ERP系统中财务与物流模块、财务和生产管理模块的集成、生产与质量模块的集成,尤其是不同厂商提供的相关模块之间的集成。
(5)信息化软件系统与硬件系统的集成,如ERP与条码系统、ERP与立体自动仓库的集成,MES系统或ERP系统与工业自动化系统的集成。
目前,己经出现的信息集成方法包括基于中间数据文件的集成、基于XML技术、基于数据库的集成、基于企业信息门户的集成、基于EAI的集成等不同的方案。集成的深度包括数据的集成、信息的集成和工作流的集成等。
4 基于PLM的服装标准化技术
标准化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传统手工模式下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需要,企业迫切需要一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帮助标准化工作的开展,PLM可弥补传统管理工作的缺陷。PLM利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用户界面实现CAD、CAPP、CAM、CAE以及ERP等不同应用系统和工具的协同工作,为企业提供从设计、制造到售后技术服务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协同工作环境。
纺织服装工业作为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一直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2005年初《纺织品服装协议》取消了配额限制,但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国内产业不要造成损害,不断运用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为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WTO/TBT),因此,尤其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产品合格评定中的标准、检测成为加快融入国际供应链的重要途径之一。
服装号型尺寸、色牢度、燃烧性能以及护理标签等均有应的国际标准,如ASTM D521999用于服装号型分类的人体尺寸术语,ASTM D624098、ASTM D5219、ISO 85591989、1S0 36351981,我国也有自己的标准如GB/T 16160服装尺寸标识定义和人体测量程序标准。但是,经过比较后不难发现,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的标准(更多的是产品标准)由于一直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建立的体系,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类体系,这种内外单项测试标准的差异,会使企业在生产同一产品出口或内销时无所适从,从而导致在采购和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如产品质量不稳定、成本浪费严重、交货期延误等事情的发生。
WTO的成员国制定本国技术法规、标准应以国际标准为基础,标准趋同是全球标准化发展的趋势。而且制定标准应当做到有关标准的协调配套,并且所制定的标准应当有利于促进对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满足出口产品的技术要求,依照合同的约定执行。
采用PLM进行服装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生产各环节的标准,这不仅体现在服装材料、服装号型、服装设备及其它相关工艺参数上,而且体现在CAD,CAPP,CAM,CAE以及ERP等不同应用系统和工具的协同工作时,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用户界面。具体表现在概念的标准化;数据的标准化;产品和工具的标准化;企业业务过程规范化和标准化。
5 结语
绝大部分服装制造企业都是典型的离散型制造企业,由客户订单驱动(Manufacture To Order)多品种小批量设计和生产,包括从服装设计到材料采购、零部件裁切、缝制包装和销售全过程。依托PML技术,建立以BOM为中心的产品数据管理、建立工作流程管理,在产品数据库中将全部产品数据进行有序的存放,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和存储功能,使得设计、工艺、分析、实验计划和各级管理人员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权限访问和存储全局的产品信息,开展相应的工作。
我们探讨了PLM的三个核心技术,即企业产品建模技术,信息集成技术,标准化技术在服装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前景和相关技术基础,为服装信息化提供了一个框架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郝宵鹏. 实施PLM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在纺织机械制造企业中的应用[D].天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随着中国服装业进入国际化和品牌化的竞争时代,产品策划和市场营销、供应链的快速响应、渠道网络的建设等问题都成为服装企业需要提升的管理重点,而作为这些管理提升的基础支撑——企业信息化,更成为令企业老板们头疼不已但又绕不开的问题。
由于服装生意典型的多样化特性:多SKU、多商品属性、季节性等,使服装行业信息化较其他行业更为重要和迫切,有效的信息化建设也成为未来服装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因此,很多企业的困惑已从“上不上软件”到了“上什么软件”和“怎么上”的阶段。很多服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经过了第一阶段的尝试,面临着:业务需求快速增长与落后的信息系统之间的矛盾;多个系统之间缺乏有效集成的信息化孤岛的痛苦;信息化建设优先步骤在不同业务部门的争执;选择先进成熟系统还是逐步定制开发,在业务和IT部门间难以达成共识;信息系统难以支撑决策分析;企业老总面对信息化项目立项报告难以决策的一筹莫展等。
一项IT投资动辄几百上千万,如何有效发挥IT对企业战略和管理的支撑?如何有效应对以上提到的信息化难题?笔者认为,企业必须先进行信息化的统一规划,通过信息化规划引领信息化的建设方向,对信息化建设的蓝图和路径在高层、业务和IT部门之间达成共识,并有效地从源头规避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本文将对服装企业在信息化规划以及规划实施落地中的几个重点和读者一起进行探讨。
从企业战略定位和核心能力出发为信息化指明方向
AMT认为,服装企业信息化规划首先要明确企业战略定位和核心能力,如图1。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决定了信息化的焦点和步骤,信息化战略必须要为公司的发展战略服务,如对于致力于打造强势服装品牌的企业来说,就需要对消费者有所研究,了解消费者的细分市场是怎样一个情况。有了细分市场之后,企业才能对这样一个细分的消费群体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从而确定应该去设计生产什么样的商品,并以此来组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因此对于品牌商,信息化的需求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获取终端市场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消费者分析,从而提供对产品策划和市场营销的支持,因此以目标消费者为核心的终端数据和客户关系管理是信息化的重点。
图1 服装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建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提升同步的实施路径
很多服装企业的信息化不成功,归结原因在于内部的流程尚没有理顺,信息化只是实现了局部的自动化和业务功能支撑,必然带来信息化孤岛的产生。因此信息化规划不应仅是信息化建设先后顺序的规划,更应该是管理与IT同步提升的规划。通过规划明确服装企业各业务领域的管理提升和流程改进计划,同时通过IT固化管理优化成果。在管理和IT分解形成的子项目计划中,需要识别各子项目任务之间的关联依赖关系以及对资源的需求,从而形成可操作的落地的子项目实施计划。
明确业务和IT共识的信息化建设和投资策略
纵观服装企业的信息化历程,基本可分为以下两种模式:
定制开发、循序渐进:信息系统建设都是由IT人员自主开发或委托定制开发,依据企业管理模式量身订做,从局部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开始,如生产部门开发物料系统用于大量原材料的核算和库存管理;工资系统用于工人计件工资核算;分销系统用于渠道的进销存管理等。大部分服装企业都采用这种模式,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层对于信息化建设大都趋向于保守和务实的思想。同时,服装业的信息化与其他行业相比,一直比较滞后,因此市场上的管理软件针对服装行业的解决方案相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较少。这种局部开发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在企业成长阶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表现出局限性,局部建设、分散应用导致了信息的分散,财务、业务分离,不能对管理决策进行有效支持。同时由于信息化建设的条块化分割,导致信息化重复建设。
成熟软件系统一步到位:即在企业全面进行大型信息系统的实施。采用这种模式的服装企业相对较少,实施效果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些企业成功实施,有些企业却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失败的原因,一是盲目跟随,没有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二是大型系统对于企业规范化管理要求高,而服装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不论是管理规范化还是信息化水平都比较低,企业IT部门缺乏大型系统实施的经验,因此大面积的信息化推行受到比较大的阻力。
以上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服装企业究竟是在现有小系统基础上修修补补,满足当下需求?还是应痛下决心寻求高起点,追求信息化的后发优势?这和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息息相关。企业需要明确未来3-5年发展战略目标,同时对现有IT系统现状进行评估,看是否能够支撑企业的发展规模。如果需要进行大型信息系统的实施,企业是否已做好准备,包括高层的决心、IT部门的抗风险能力等。
抓住行业特征和企业关键需求甄别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建设需要具备三个前提:合适的软件+好的实施团队+有准备的企业。我们认为“选择比努力重要”,那企业如何通过规划阶段为信息系统选型打好基础?
在信息化的蓝图明确后,需要对核心系统的关键需求进行提炼。这些关键需求一方面包括行业特征:服装企业由于其行业特殊性,因此在信息化解决方案方面有不同的需求,如服装行业的产品都具有多个属性,要求多维表的显示等;另一方面,根据服装企业流程的梳理,需要识别出企业流程中有别于其他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而这些个性化的需求也恰恰是企业核心能力所在。那么这些需求就应该被标识为关键需求,其能否满足将作为信息系统选型的排他性要求。
从业务流程自动化到经营决策分析
服装企业上了ERP/POS之后,都是业务操作执行层面的人员在用,而企业管理层却很少使用,究其原因,是因为系统主要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对于企业管理决策却很少发挥作用。BI系统中也开发了上百张管理报表,但是管理层依然觉得看这些报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却无法及时清晰地了解业务运营状况以及该做什么决定。这就引发了一个新的需求,即基于BI的企业经营决策分析平台的建设。
经营决策分析平台的建设必须先从了解管理需求开始,建立企业经营分析结构和关键指标,如服装企业的零售额、库存周转率、店效\坪效等。对于这些指标的建立,应从区域、产品和城市层级等多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企业运营分析会议,定期进行分析,以发现运营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整个经营分析的过程需要BI\BW系统的支持,以实现信息数据获取和分析,提高信息加工效率,并通过各种图表及经营分析看板的形式进行分析结果展现,如图2。随着服装企业信息化的推进,经营分析平台建设必将成为信息化建设中新的热点。
图2 基于BI的经营分析平台建设
多渠道提升IT队伍能力
中图分类号:F407.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260-02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无论是有几十亿元销售额的行业巨头,还是只有几千万元销售额的行业新秀,都在全力打造适合自己的信息化平台,试图依靠信息平台的优势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反应周期或加强终端控制能力。目前全球服装市场竞争激烈,服装产品正在向多样化、高级化、个性化发展。服装生产企业为适应市场需要,必须向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方向转移。所以,服装企业是否能快速、正确地把握市场信息,及时设计并生产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加速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使服装企业能顺应信息化的发展潮流,将成为服装企业未来成败的关键。
一、信息化是服装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服装企业已无可避免地参与到国际竞争的环境中,市场已从国内的、局部的市场转向全球化、全方位的市场。由于服装市场具有典型的流行性和季节性特点,必须建立“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低成本”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要求服装企业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做到“库存管理优化、信息反馈高效、市场反应灵敏”,由原来的追求市场份额为主,转向关注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缩短企业对于市场环境的响应时间,建立企业的快速反应机制和畅通的市场信息反馈渠道。
近年来许多刚崛起的服装民营企业,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存在着先天的缺陷。尽管企业老板不乏精明干练善于管理的能人,但是仅仅依靠经验管理来提升企业效益的空间已非常有限。特别是随着业务量的增大,准确及时把握企业的第一手信息非常困难。如何进一步降低服装原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快资金周转、提高客户服装水平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只有依靠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而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运用必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当前服装市场的竞争已由单个企业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的竞争,一个企业群体由企业与其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群组成。企业必须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形成相关供应链的联盟,以扩充实力和抵御风险,这对企业来说更为重要。所以企业不仅要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而且要把信息系统扩展到其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
随着许多服装企业规模的扩大,跨地域的异地多点经营使传统的管理模式束手无策。库存管理、销售管理、人员管理、物流调配等一系列原本可以按部就班解决的问题,随着经营网点的增加和经营距离的延伸,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专卖店、加盟商、批发商、分公司、办事处需要由原来的分散独立管理转变为集中管理,使得与顾客接触的前端获取的市场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反馈至总部的决策中心,而这一快速反应体系建立的关键就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系统,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员工、供应商、经销商、加盟商、零售店、销售店直接连接到总部的数据服务器,每一笔业务发生都可以实时反馈至公司总部,总部可以及时了解销售、库存、市场变化、顾客需求等最新最准确的信息,根据市场反馈调整生产、计划、设计、原材料供应、货品调配等工作,实现用最优的库存、最快的速度使整个营销系统达到最佳运营状态。
二、服装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是制约服装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相当多的服装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够,投入不足,支持不力,甚至仅仅把它看成是纯技术型问题,使企业的信息化工作难以推进。另外,对于部分服装企业,其落后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制约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上的创新,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僵化的管理模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信息系统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还有可能挫伤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管理基础薄弱,缺乏高效管理团队。目前国内很多服装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比如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手段缺乏、管理措施落后、管理基础数据缺乏及不准确等,使得企业不容易实现由低层次的感性管理模式迅速转变为高层次的计算机管理模式。除此之外,企业信息管理机构不健全、信息管理不规范、信息处理与传输落后、信息设备利用率低等也是影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实施信息化需要管理方式的转变,这就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将涉及到各部门、岗位、机构的权利、责任、利益等的调整,协调不好就会激化内部阻力。这就需要有一个高效的管理团队来协调各方面关系。
3.企业盲目采购服装信息化软件。信息化的主体是企业自身,软件公司只是起指导作用,不能本末倒置。因为企业对自身的业务、流程、特点、文化更了解,企业对信息化应持积极主动的作用,充分的向软件公司介绍自身现状、业务特点和管理难点,也应当积极了解软件特点。同时软件公司也应该积极了解企业,只有真正吃透企业的特点和业务难点,才能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推销软件。一句话,只有双方互相了解、相互靠拢,交流沟通的越充分,信息化的目标就越容易实现,否则失败的机会就越大。
4.缺乏专门人才。服装企业属于传统行业企业范畴,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如果想一步跨入理想的管理信息化模式尚有很大困难。服装企业普遍缺乏信息化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通常会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企业各部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人员的参与及协调,这一工作几乎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数据采集工作更是涉及每一个人。此外,企业开展管理信息化工作,还往往对是人的工作习惯进行一次新的变革。现在很多的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购置信息化硬件设施,并请开发商开发信息化软件,但却没有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这就造成了企业信息化软硬件的使用、维护困难,使高昂的信息化设施发挥不出其作用。缺少系统理解和掌握信息化知识与各种人才队伍的密切配合,信息化仍然难以成功。
5.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在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投资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投资回报率的问题。尽管大部分企业家们早就认识到实施信息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对将来企业的发展必然是利大于弊的事情。但在很多企业里实际情况是:由于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一部分企业确实是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实施信息化;另外还有一些企业虽然有能力实施信息化,但由于眼前利益、观念等问题,并不全力投资信息化建设。
三、服装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1.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企业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和管理模式的再造。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的过程,为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思想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引进和运用先进管理软件的同时,要注重从中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出发,消化和吸收其中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而不是让先进的管理软件迁就落后的管理方式。
2.建立高效管理团队。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一个高效的管理团队来领导实施,因此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是必要的。企业实施信息化需要管理方式的转变,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将涉及到各部门、岗位、机构的权利、责任、利益的调整。这个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就是协调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最大限度的避免矛盾的激化,减少内部阻力。企业各部门之间也应当紧密协作。各部门经营管理者首先要以身作则,在工作中多与其他部门沟通,有情况及时反馈,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3.注重信息化管理软件与企业的适用性。信息化管理软件的购买对企业来说是一件头疼的事情,现在市场上信息化管理软件颇多,层次不同、价格不一,这就需要企业认真斟酌,要花精力在信息化管理软件的选取上,企业需挑选既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又懂计算机网络的复合型人才共同完成此任务。若企业内部在建立初期没有此类人才,那就需要企业从长计议了。目前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态,一些软件供应商为吸引顾客,他们采取了试用、租用等形式,企业为减少成本和风险可以一试。一些有资力的公司可以在管理软件开发公司开发前期参与设计或在软件成品之后为适应企业管理流程要求对个别模块进行修改。以上这些都可以解决信息化管理软件在企业生产运作中的适用性问题。
4.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员工和信息化技术队伍。对员工的培训包括思想观念的培训和技术培训。对员工信息化观念的培训一直以来都是企业比较忽视的环节,往往因为观念上的无法改变而影响了技术培训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让员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带给他们的也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当然技术培训还是企业员工培训的重点,如果企业更新了信息化技术设备,而员工们的操作水平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之上,对新技术无法掌握,那信息化的效率将大打折扣。所以员工的培训工作一定要跟得上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除了加强企业自主培养之外,还要积极引进外来人才,特别是那些既了解服装专业知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
5.抓住政策的风向标。在政策方面企业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国家或行业协会出台的政策,企业所能做的只有选择执行或不执行。但政策的执行一般是有优先性和时效性的。如果企业的信息足够迅捷,在政策一出台的时候就能获取,并准确评估自身的优劣,果断采用,抢占市场先机,就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相反,如果企业的信息滞后或对政策的反应迟钝,等大部分企业已经把市场或者资源瓜分的差不多了才意识到,再去争取,为时已晚。另外,政策一般是国家在对大多数企业发展情况评估基础上制定的。因此,企业也需要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促使一些利于服装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出台。
总之,服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服装企业需要掌握信息化建设规律,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要考虑所解决的问题,也要预测到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规避方案,循序渐进的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炜.服装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研究与实现[D].东华大学,2005
协同OA助力管理
创建于1994年的杭州江南布衣服饰有限公司,作为浙江省知名服装企业,是国内较早开发的品牌服饰企业之一,包括“JNBY”、“江南布衣”、“速写”、“CROQUIS”等在内的公司主导品牌,以前瞻的设计能力,精湛的工艺能力,赢得了社会和广大消费者的充分认可。江南布衣已发展600多家专卖店、专柜,遍布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俄罗斯、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格鲁吉亚、泰国、韩国及西班牙等国家,并已建立了产、供、销一体化的运营体系及垂直的销售体系。
2000-2001年公司锐意进行了一项全新的品牌提升计划,全面导入CIS形象识别系统,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期望通过一贯坚持的设计风格和不断完善的企业形象将JNBY推向世界舞台。
目前,江南布衣引入了协同OA管理平台实现了流程管理应用,尤其是项目预算看板和工资看板。“预算看板”功能是指从合同发起,到合同执行的每个阶段都能轻松透视,并且能够及时知晓付款情况。
说起江南布衣OA的另一个特色应用――工资看板,江南布衣CIO王歆说:“工资看板让考勤、奖金、福利等都可以在系统中体现,改变了原来一个部门做工资的现状。从这点来讲,我们的系统已经脱离出了整个OA的范畴。”王歆举例道,iPhone手机里有10708个零配件,如果一个人做出来,那么这个手机是不可用的。
王歆表示,企业信息化主要由四大内容组成,分别是“企业对信息化的期望”、“企业制定的信息化目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和“企业信息化演化的过程”。而在企业信息化演变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支撑它的其实就是“流程”。
“现在OA的价值高低有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它在企业CIO心中的定位。”王歆认为信息化项目没有所谓的成功或失败,成功与失败都是相对的,“如果预期值和实际值相匹配的项目我就认为它‘成功’了。”
ERP提升竞争力
21世纪的市场竞争考验着服装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和服装品牌的技术创新能力,考验着服装企业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理解和追赶力度,为此,服装企业必须将信息化作为重点来抓。
国内市场上,服装产业正经历着从质量竞争到成本竞争的转型阵痛,迫使企业不断提升其市场响应速度和对技术创新能力,改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信息化应用,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据统计,服装企业对财务软件和CAD设计软件的应用相对比较普遍,而ERP系统的应用则较少,其中自行开发与外购的比例大致相当。
自开发系统往往是企业在初始时期根据当时的业务需求开发出来的独立模块,是一些独立的子系统,以信息孤岛的形式存在于企业中,无法与企业之后购买的其它财务或业务软件进行集成。尽管这些系统也是企业经过多年完善起来的系统,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由于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存在一定误区,国内服装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投入较少,信息化普及率较低,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很多企业中,信息孤岛的现象还非常明显,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中,设计、生产、物流、分销、零售、CRM等不同模块联动效应较弱:虽然上了多个不同信息系统,却没有很好整合起来,既增加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难度,也无法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相结合。相关问题的解决,需要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正确把握信息化建设的精髓,提高基础平台的冗余性,优化业务流程和业务逻辑,使信息化建设真正落地。
在王歆看来,ERP等信息化技术的实施,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迎接信息化建设中的相关挑战,还可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效率,实现端到端的管理模式。
布局电商平台
电子商务是通过电子方式完成的交易, 是信息技术的高级应用。电子商务以信息为基础加强的商业贸易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企业之间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使得在一个供应链上的企业行成一个协调的合作整体,供应商的业务流程也可以有企业的雇员参与。不需要采购部门人工参与,零售商与供应商可以直接连接,自动确认采购定单并安排发货。
有了互联网任何企业都可与全球范围内的顾客或供应商建立业务关系。这种新经济模式有效利用信息的增强企业竞争力,未来电子商务必将成为基本的通讯和贸易手段。
对于那些原创的大众服装品牌来说,能否把握好资本市场的节奏,实现成功上市,是它们未来与洋品牌角逐中国市场的关键。部分网络时代的服装品牌,已经快要达到创业板上市的标准了。
王歆认为:“服装行业作为最能感知市场和消费者的行业,利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必然,但服装品牌电商仍处于初级阶段。主动涉足电商的品牌对于电商的理解也存在狭隘的认识和运营的弊端。江南布衣已经涉足电商。目前还是以物业式电商平台运营相关业务,接下来会依靠移动互联网,全面布局O2O的电商服务平台。”
适合服装品牌自身的电商平台才是最好的。谈到于如何挖掘线上线下的消费潜力时,王歆透露:O2O的模式本质上还是在服务,买卖之间关系衍生了4大基础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人力资源。JNBY第一步的电商布局是要优化这4大基础流,使传统零售和生产的流程更加灵敏,消费体验改善。在此基础上,再将电商转化成完整的业务拓展模式。这是一种"保守前进,快速融入"的战略。
服装行业信息化较其他行业更为重要和迫切。未来,江南布衣公司的信息化规划,用王歆的话讲,要“将利用三年的时间向两端衍生: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消费者体验中心的建设。”显然,要和世界品牌同台竞争,江南布衣需要以国际化转型和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实现本土品牌的飞跃。为此,江南布衣的业务和IT人员正借助自身的业务创新和信息化管理手段,不断努力前行。
相关链接
服装企业如何进行IT规划
[中图分类号] F407.8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9-0117-02
[作者简介] 付珊,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服装教学及科研工作。 (江西 南昌 330013)
一、目前我国服装行业的现状及瓶颈分析
作为“永不衰落的产业”――服装产业的发展前景是极为诱人的。据国家权威机构最新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服装企业近3万家,年销售额3000万以上的占30%,有9000余家,比2004年底增加了320家,而1000万以上营业额的也近2/3。这些有一定规模的服装企业服装产量达63.74亿件,其中梭织服装为30.10亿件,针织服装为33.46亿件。
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服装厂星罗棋布,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423013人,服装布产量328.28亿米,同比增长19.22%,工业总产值 (现行价)1254.90亿元,同比增长20.24%;销售收入1204.64亿元,同比增长 19.34%;产销率97.85%;出货值416.18亿元,同比增长13.90%,内销占销售产值比重66.11%。
根据中国服装协会的调查,我国服装行业分布明显呈产业集聚地状态,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而最集中的地方是浙江(占55.05%)、江苏、福建、广东、山东、上海沿海六省市,总产量占全行业份额突破90%,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76%,实现利润占全国的90%,市场和效益区域分布集中化趋势明显。产业集聚模式各有不同,主要有:以产品专业为主的服装特色地区;以大型出口企业为中心的服装出口基地;大城市打造服装文化时尚之都等模式。还有一些以出口为主的集聚地,是在原来“三来一补”方式基础上形成的以服装为轴心的产业链。
在如此壮观的服装业规模中,大部分的服装企业都遇到了库存高和畅销品补货难的困境,受产品积压影响甚至毁灭在库存上的服饰品牌数量越来越多。许多服装企业都各展其招,如加大营销力度、招商力度、经销商奖励等,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高库存和补货难的问题。品牌经营者对此束手无策。一方面,企业既要考虑快速迎合市场需求,又要保证企业的赢利性,尽可能减少断款、断色、断码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又苦恼于商品的大量积压,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盈利和发展,甚至导致品牌消亡。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一是消费者需求变化快。由于服装企业是高波动性、多季性、受时尚文化影响很大的行业,消费者的服饰品味和文化鉴赏力等时尚变异节奏也逐年加快,滞后的服装企业产品开发和生产模式难以快速响应消费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二是市场信息处理能力不足。对销售及市场动态的信息采集、分析、归纳、共享处理能力和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营销渠道信息资源的优势没有发挥。三是企业的市场需求预测能力差。不准确的预测导致滞后的补单、补货及生产速度、库存的无序和持续的增加。四是营销和产品的命中率低。传统的推动式营销和赌博式产品开发的企划模式,使产品难以迎合现时代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口味,而产生库存。五是供应链环节协同能力弱。传统经营模式的供应链管理环节中,在开发、采购、生产、配送、销售等环节的部门间不协调、从采购到产供销无计划、低知识含量的配送管理及运作,错失了大量的市场销售机会。
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最终在企业内部形成急需的原辅料难以采购、生产不及时,终端卖场上表现出来的就是配送不及时、严重的断款、断色、断码等畅销品补货难和滞销产品不断增加导致产品积压。从深层来看,原因就是由于服装企业消费市场需求变异节奏日益加快,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确定性增强,而服装企业的决策层对时尚趋势缺少时尚“感觉”、缺乏高效率的内部资源整合和与外部资源(如供应商、分销商、商、承运商)的协作能力,导致企业无法快速响应市场,等到问题严重时,就产生了经营者感到的被动式管理的瓶颈现象。
二、打破瓶颈――信息化的引进
自有品牌企业要经营得好,有四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价格、产品质量、营销、渠道。这四个因素中,大多数服装企业前面三个因素都能应对,而最后的渠道的管理则是瓶颈现象的形成之处。经营者们已从各种途径了解到:信息技术的支持是打破瓶颈的最佳出路,特别是供应链的管理。为了防止一方面专卖店断码缺货,而另一方面分公司和工厂的仓库库存又增加的现象出现,就必须将专卖店、分公司和工厂的库存信息集成。
为了加强采购和库存控制,服装企业需要提高供应链管理的透明度,要能够精确地跟踪原材料、加工流程和最终产品。此外,为了保证现金流量和投资回报最大,就要使运作达到最优化,这就需要来自产品和分销两方面的财务信息。实践已经证明,对市场需求和供应链的有效控制可以帮助企业简化复杂程度、监控现金流、避免过度扩张及开工不足。通过以上这些,企业就可以得到高的资产回报率。可见,面对越来越高的运作成本和日渐变薄的利润,掌握来自客户订单和产品两方面的集成的财务信息是何等重要!一旦企业掌握了这些集成的财务信息,他们就可以轻松地知道企业的运作正处于什么状态,下一步该怎么做。
懂得了信息化的重要性,服装行业的经营者们开始引进信息技术。
三、我国服装行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服装企业就经过了产品产量、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的竞争。进入 21世纪,产品的市场竞争已转变为服装企业对市场响应速度、服装产品品牌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竞争的核心就在于服装企业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理解和追赶,也就是服装企业要将信息化作为重点来抓。
据统计,服装企业对财务软件和 CAD设计软件的应用相对来说比较普遍,而ERP系统的应用比较少,且自行开发和购买的比例相当。也许他们有一套最基础的财务软件或是一套进销存系统来管理企业的物流,但许多中型甚至大型服装企业的运作都没有使用MRP(物料需求计划)或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系统来集成预测、生产计划、采购管理,更不用提通过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来集成业务与财务流程。
像上述企业所拥有的这些计算机系统很多是他们自己开发的。刚开始往往是因为急需管理居高不下的库存,而不得不花很长时间开发了库存管理系统,接下去,进货有了问题,再开始编写采购系统……而这些子系统往往是独立的模块,形成了信息的孤岛,无法与购买的财务软件集成。
四、服装行业在新世纪的信息化发展之路
服装企业的发展道路一般是:在创业初期不需要大型专门化设备,可在较少的资本投入下运行,有一定积累后就会首先应用CAD先进设计软件、投资各种先进剪裁设备,此时,资本会快速繁殖与扩张,然而很快会发现效益与成本难以提升,计划、物控、生产与迅速扩大的生产能力严重不适应,大量矛盾尖锐暴露。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服装企业的经营者们努力探寻新世纪的发展之路,如果继续在扩张设备、扩张厂房上找出路,而不去解决先进设备、先进设计与落后信息化的基本矛盾,无疑是本末倒置。
信息化在新世纪的发展之路就是:必须立即走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推动服装企业ERP管理普及化。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设备现代化+企业信息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新诠释是:信息化的高价值性、稀缺性、难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化高速公路是迫在眉睫的重要战略。
五、走有中国特色的服装信息化之路
中国的服装业信息化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服装企业对什么是完整的信息化的概念不清楚;一些大企业只会花大价钱购买国外优质的硬件,这是对信息化肤浅的、物质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服装企业的经营者们在引进信息化之前,首先,要对信息化有个完整的理解。完整的信息化包括三部分,即生产构成的信息化、自动化;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化;整个企业管理的决策信息化。其中,我国服装企业在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差,网上订单,网上支付基本是零状态。
其次,笔者认为,中国服装企业的经营者们在引进信息化时,应根据现状,先完善企业生产构成的信息化、自动化,等到这些比较成熟后,再实施一套全面集成企业各个业务流程的ERP系统。 ERP最早是从西方发达国家传入我国的,一个真正的服装ERP系统的核心标志是具备以下服装业的核心功能:强大的服装研发、样板管理功能;打办理、批色跟踪功能;服装BOM自动生成功能;强大的服装工艺、工序、工艺流程管理功能;强大的计划物控功能;强大的智能排产排程功能;强大的剪裁、缝制工资管理功能;严格、灵活的物料需求计划、采购计划、物控功能;从坯布、采购、生产、工序、成品严密全过程质检控制功能;服装工票条码生成与扫描功能;包装配货计划功能、准确的成本核算与分析功能等。
第三,企业实施服装ERP系统后,要尝试将此系统逐步与企业门户网站建立无缝集成,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中国服装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新世纪之路。
一、我国服装产业现状与困境分析
如今中国制造的产品以其高性价比的特性获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但这种繁华的背后却潜藏着多重挑战。就服装产业而言,据《2006―2007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01.59亿件,其中梭织服装94.56亿件,针织服装107.03亿件,与2006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14.36%、13.13%和15.47%,是世界最大服装生产国。2007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总额达1711.7亿美元,出口增长幅度为18.88%,为世界最大服装出口国,但大而不强。
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边界条件――生产要素和企业数目的总量充足,但素质不高,客观上限制了我国服装产业的纵深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服装产业主要生产的是中低端产品,在这类市场上总量很大,因此,各企业纷纷采取低价竞争策略来换取市场,造成整个产业成了微利行业,甚至因其低价战略还会遭遇欧美等国以反倾销为名的“特保”措施及其他保护措施。
在高端产品市场上,中国企业无能为力,出现较严重的市场缺失。在设计、流行趋势的等方面,西方潮流仍占主导力量,中国服装产业没有发言权。在品牌方面,意大利、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一批国际大牌凭借强大的品牌优势一直牢牢占据着世界服装市场的高端,获取高额附加值,中国多数企业却仍停留在替国际知名品牌做加工的阶段,自主品牌几乎走不出去。即使具有出口能力的面料企业或服装品牌企业,价格也非常低廉,走低端路线。因此,中国服装业目前这种大而不强的状态会不断削弱产业的竞争力,最终使产业既强不了也大不了。
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产业而言,中国劳动力相对便宜。传统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以及中国已经形成的配套产业链的优势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但随着越南、印度等一些国家加工制造业的崛起,中国在加工制造领域原本的比较优势也日渐受到威胁。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实现中国由“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的转变,中国服装业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就势在必行。
二、我国服装产业由大变强的发展之路
1、加强服装产业高素质人才的培育
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日益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发展自主品牌、实现企业转型。作为企业的出路,引入设计管理、提升产品设计能力是企业升级不可逾越的关键一步。一个合格成熟的设计管理人员是很难通过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对于理论的初步实践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同企业家一样是在一定的专业基础之上,通过自身努力、社会培养,在产学结合、校企联合的经验积累过程中锻炼出来的。服装企业中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生产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的培养,都需要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因此,高等院校培育的服装专业人才只有通过在企业中不断积累经验与实践和对自身有目的的培养,才能逐步磨炼成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
学院应定期聘请一些服装企业家与经营家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参与到教学改革工作的全过程中,以便及时把服装行业中的新动态、新规范、新设备、新工艺、新管理机制等纳入教学内容中,使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这样的途径,减少学生与企业的磨合期,使培养“基础复合型、技术专门化”的服装专业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
2、重视企业信息化投入与建设
目前大多数的纺织品服装企业仍属于生产型企业的销售网络,多数是地区性或全国性的,无法发挥市场调研、信息收集、为产品开发和生产提供市场信息的功能。由于企业严重缺乏国际营销经验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跨国销售网络的企业仅是凤毛麟角。
服装品牌企业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要求服装品牌企业提高营销管理能力,提高畅销产品的有效库存,降低滞销产品的积压库存,及时掌握市场销售信息变化,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适应市场多变的能力。这就必须运用科学先进的智能化服装营销系统,使生产品牌营销活动中的发货配货、订货补货、调货退货以及物流、资金流等处于般佳组合状态,实现服装品牌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的畅销产品智能预测,滞销产品智能预警和智能决策。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应注意企业信息化网络效应特点。基于供应链的服装企业信息化网络环境建设、服装企业集群的信息化生态环境建设等,已成为新时期服装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必然选择。企业信息化只有形成网络、形成集聚,才能产生“溢出效应”。企业信息化工作只有被放置在企业供应链、企业集群或企业生态环境当中来整体考虑,才能够真正适应形势的发展,这一点对于广大的中小服装企业来说尤其重要。
3、提高服装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任何一种产业,到最后都必须有品牌的支撑,而打造品牌是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服装行业尤其如此。品牌,首先要有品质、有品位,牌子才能挺起来。一件成衣品质的产生和形成,包括了市场调查、款式设计、产品规格标准、工艺要求、辅料采购、缝纫生产、工序控制、检验测试、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各种品质活动。以上各种职能都是保证产品质量的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相互紧扣、互相影响、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的。
品质管理的重要目标就是将企业内的各项品质活动贯穿在各个环节中,并推动每个环节的上升,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建立正确的品质管理概念是十分必要的,中小服装企业要决心实行有效的品质管理,一定要抛弃固有的品质管理观念,吸收新的知识。许多管理人员都认为只要找到种合适的管理工具,如“品质圈”、 SQC(统计品质管理)、 AQL(允许品质水平)及些电脑软件工具等,就可以将品质问题解决,但事实上,品质管理的成败不在于工具,而在于正确的观念,只要掌握全面的品质概念,才能真正在企业内解决品质问题。品质的提高,不仅只是让顾客满意,而且可以让工厂大幅度增加产品的利润。
4、政府规划引导,行业协会组织协调
“入世”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进程将加快,这对政府管理职能的转换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应当花更多精力研究和处理对外经济事务,以保证国家利益最大化。政府有责任在允许开放和竞争的条件下,运用世贸规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殊条款,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冲击给服装产业带来的负面效应。为了鼓励服装企业的创新,政府可以出台制定加速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各企业的新投资项目,给予减、缓、免的政策优惠,并在适当时候给予企业物质奖励。
三、结束语
进一步发挥服装协会的作用,更好地完善和进行自我约束。服装协会应致力于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真正将服装产业链融合和调动起来。例如在组织面料和品牌推广方面,可以组织更多企业或企业家间的交流活动,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服装品牌的成长进程,是服装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升级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产量至上的观点,把眼界放宽。创品牌必须有创新意识,营销方式要创新,管理要创新,技术也要创新,要从单纯的对别人的模仿中解脱出来,最终形成真正的、有档次的服饰特点。
【参考文献】
[1] 张铁: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服装业发展战略选择[J].北方经济,2005(1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即“两化融合”,是促进服装企业转型升级、应对市场竞争与风险的战略性选择。2008和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国内不少服装企业生存困难、亏损甚至倒闭,但仍有一些企业在困境中坚持技术进步,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附加值,提高了市场反应速度,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反而取得了增长和进步。总结其中的经验,重要的一点是“两化融合”起步早,思想认识准确到位,推进的技术路径科学有效,值得加以提炼、概括并进行系统归纳。
一、“两化融合”的国际背景与现实认识的“误区”
“两化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条件下,服装企业构造新的世界性制造体系的战略首选。其产业链特征是产品设计信息化、生产设备智能化、生产方式柔性化、生产组织灵巧化、经营管理网络化,跨国配置的实体销售渠道与电子商务网络相结合;从国际领域观察,发达经济体服装企业把低端制造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利用信息化的先机和产业高端优势,主要控制着品牌、渠道、设计与时尚,产品附加值的知识、文化和信息含量不断提升,对消费的引导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服装企业带来新的挑战,也为后者“两化融合”推动转型升级做出了国际示范与借鉴。
“两化融合”的关键点是用信息化改造、带动工业化提升。其本质在于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生产经营过程发挥组织、控制、驾驭和指挥的能动作用。从具体的实践过程来看,服装企业实施“两化融合”必须在思想上消除两大现实存在的认识误区。一是简单地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而未意识到还必须与之匹配相关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建设能力、系统路径等条件和资源;二是对信息化的巨额资金投入比较在意,而对专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反应不够敏感,往往滞后于企业“两化融合”的客观需求。由于这些认识误区的现实存在,即使投入了大量资金,也难以使服装企业信息化成为促进自我转型升级的动力和源泉。因此,需要重点对服装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路径选择、技术支持作出准确的描述和引导。
二、服装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路径选择
从服装企业层面推动“两化融合”按框图设计示意,应该涉及下列领域和具体路径。
1.产品研发设计
服装时尚性和季节性明显,设计研发信息化格外重要,是提高企业设计研发能力、效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数字化工具,将传统的手工绘图、发图方式改为数字化模型下的设计打样、分析计算、工艺设计,迅速提高研发设计的效率。利用网络化市场信息及时准确收集、反馈到设计研发并作出迅速调整,有利于优化产品结构。通过信息技术集成,实现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协同设计、优化分析、性能测试、制造仿真和使用仿真,降低研发设计风险,增强产品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
2.生产过程控制
生产过程控制主要是指从服装设计到产品加工制造的计算机控制的生产实现。在服装企业中一般应用较多的有自动拉布机、自动裁床等计算机控制的设备,以及生产过程中与物流有关的加工、缝纫、检验、仓储的监视和控制等。随着服装大规模定制成为生产发展的趋势,服装生产过程控制正朝着计算机控制下的极厚系列自动裁剪机系统、集缝料识别检测设置于一体的智能化缝制系统、服装自动化立体整烫折叠包装系统等方向发展。
3.企业资源计划
企业资源计划是服装企业全面合理调配资源的系统化管理系统,即ERP。其基本路径是将企业管理划分成若干相互协同专业的子系统,如财务管理、生产制造、服务维护、工程技术、市场营销等,进而对企业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如订单、采购、生产、库存、计划、质量控制、运输、分销、财务、成本控制、投资决策、服务维护等进行有效管理,并利用各子系统的集成,最终起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效果。
4.市场渠道运营
服装企业对面向终端市场的分销系统一般都给予高度的重视。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来销售产品、采购原材料,越来越成为服装企业扩大市场空间、摆脱地域限制、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有效的经营方式。将企业所有的销售终端或者零销渠道都纳入信息化系统进行整合,既有利于及时收集市场销售数据,实现快速物流、配送和补货,提高供应链效率;也能及时调整营销策略,优化设计、产品和库存结构。
5.人力资源开发
随着各类服装专业人才跨地区、跨国界配置成为人力资源流动的一种常态,利用网络进行人才交流和招聘,效率高、选择性强,还能跨越地域障碍进行多次反复沟通,现已成为服装企业寻找所需人才的广普性渠道。规模化的现代服装企业的组织分布往往具有跨地区甚至国际化特点,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分布在不同区域和国别的企业员工提供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培训机制,大大降低了企业员工的培训成本,体现了学习型服装企业利用数字化学习系统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客观需求。
6.企业技术改造
如果“两化融合”能够做到位,那么服装企业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内部管理、市场营销全过程全部建立在先进适用的信息化技术系统的支撑之上,本身就是一种“脱胎换骨”式的全方位技术改造。运用网络掌握行业技术改造的前沿成果和相关信息,利用网络进行技术改造项目推介和网上技术引进合作,并进行相关项目融资,使信息化成为服装企业技术改造的一种助力。
7.新型业态培育
服装企业“两化融合”的过程实际上是满足自身对信息化需求的过程,而需求的许多环节都能够培育出新的业态。如软件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设计工作室、品牌营销、网络管理、咨询顾问等,既可以成为服装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也能为行业发展生产业增添新的动力。
三、服装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的技术指南
“两化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水平是关键。我国服装企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主要体现在技术水平方面,需要对具体的应用领域进行梳理,制定具体的技术提升指南。
1.向三维领域发展的服装CAD技术
根据人们对服装质量和合体性、个性化的需求以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趋势,现有的以二维设计为主体的服装CAD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服装企业的CAD应用要求,服装CAD迫切需要由平面设计发展到立体三维设计。由于服装与机械、电子行业的固态产品相比,它的质地与柔性会随着外界条件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因此模拟难度很大,但通过三维人体测量技术、模拟试衣系统、三维服装CAD设计软件、服装设计网络系统、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服装设计等技术的开发应用,是能够为服装企业产品设计信息化向三维方向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的。
2.替代传统手工编排工艺的服装CAPP技术
服装CAPP技术即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是将服装设计信息转换为制造信息的中间环节,是连接设计与制造之间的纽带。与之相比,传统的手工编排工艺过程的最大缺点在于时间长、效率低、人为地增加了工艺准备周期。为解决上述问题和适应服装企业不断设计新款式而期望缩短工艺准备周期的要求,采用服装CAPP技术是必然趋势,其主要功能包括工艺单制作、生产线平衡、生产成本核算、计件工作计算等,而实现这些功能必须要有各类国家标准、缝口示意图、设备资源库、服装组件图等完备的数据库支持。
3.向生产加工环节延伸的服装CAM技术
服装CAM技术是将服装产品与工艺设计成果利用计算机控制向生产加工领域延伸的实现过程。代表性技术一般有自动裁床及其拉布设备、柔性制造系统。自动裁床通过计算机排料数据信息和数码控制装置,将裁剪头按照排料图形自动裁出衣片,大幅提高了裁片质量和裁剪效率;随着生产向小批量多品种、大规模定制的双向趋势发展,多品类单层至极厚系列自动裁剪技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柔性制造系统主要包括服装缝纫过程的实时监控、在线质量检验和修复、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协调和成本控制等,可以使款式、型号颜色不同的服装在同一条生产线上作业,有效增强了企业生产的应变与快速反应能力。
4.覆盖服装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全流程的ERP技术
ERP技术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企业定制开发和行业化软件开发两类,其中后者是大势所趋且成为企业ERP技术的主体需求。该技术是利用大型的中心数据库系统,将具有共性和贯穿于生产、经营与管理全流程如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生产计划、物质供应、生产作业与控制、仓储物流、财务成本、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等的各类数据信息,统一在计算机软件系统中进行控制和管理,且与服装CAD、CAM、CAPP、CRM、SCM、MIS等形成综合集成,并通过互联网与企业外部机构和相关部门进行连接,从而将企业各环节资源实现全面的信息化整合。
目前,比较成熟的ERP软件有德国INTEX公司推出的SAP ALLinone intex,微软公司与欧洲Porini公司合作开发的Apparel and Textile for Microsoft Dynamics AX,国内的浪潮公司、金碟公司、中纺达公司也在积极开发适用于纺织服装行业的ERP技术。
5.把服装市场营销电子化、网络化的电子商务技术
服装营销电子商务技术从广义上讲是指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信息化通信技术,按照一定标准,利用电子化工具来实现包括电子交易在内的服装商业交换全过程,是传统服装市场营销的信息化升级。其基本实现平台是B2B、B2C网站,具备网上商品展示、网上交易、网银支付等功能,即以电子流代替了实物流,大量减少服装市场营销的人力、物力和交易成本,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交易活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大大提高了效率。对于大规模定制和品牌服装,电子商务技术实现了实体商业空间与网络无限空间的融合,形成了科技化、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远程化、立体化的现代化市场营销平台。
四、结束语
国际金融危机向我国服装企业坚定地走“两化融合”道路作了重要警示,我国服装企业不仅需要在严峻的国际经济背景和各种偏差认识中找准自身的定位,更要力争在“两化融合”可能应用的领域中依靠先进适用的技术手段有所作为。服装企业的决策者和相关行业组织应该从战略和务实的角度,将“两化融合”变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和行动。
参考文献
[1] 史炜.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 以融合类业务发展及业务模式探讨“两化融合”的发展对策[J]. 数字通信世界,2010(2):16 49.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ly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ization degree and expansion of scale in clothing enterprise, the demand of clothing enterprise inventory management system is much higher. In this paper, clothing enterprise inventory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NET and SQL SERVER is designed and developed. This system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of inventory system and gained economic benefit after applying in clothing enterprise.
Key words: Clothing enterprise, Inventory management, .NET, SQL SERVER
中图分类号: F407.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当今,随着国家‘两化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入,为服装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良好的平台和机遇。通过对宁波市服装企业的调研发现服装企业库存管理水平低下[1][2][3]。服装企业迫切需要通过科学和信息化的库存管理来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的库存效率以及企业的竞争力。服装 企业库存管理作为服装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
通过调研发现服装企业的库存管理普遍存在一下的问题:1、凭经验进行库存管理和控制;2、信息化程度低,软件应用层次低;3、无法把握库存的动态信息,管理效率低下。
本文针对服装企业库存管理中存在问题,设计和开发了服装企业库存管理系统,该系统对于服装企业库存管理应用有一定的特殊性。该库存管理系统基于.Net和 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运用了成熟的开发平台和系统设计机制。通过在企业的应用表明该系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库存效率,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节对服装企业库存管理系统的系统设计进行了介绍,这里详细介绍了系统功能设计与系统数据库设计;第三节介绍了系统的开发和系统界面;第四节对该系统在企业的应用做了总结。
系统设计
本文所开发的服装企业库存管理系统遵循简单性、实用性、系统性、可靠性与可操作性的系统设计原则,将系统设计分为系统功能设计与系统操作流程设计[4][5]。
系统功能设计
通过对于宁波市某服装企业的详细调研和需求分析得到了如下的企业在库存管理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流程,该流程如下:
在系统流程分析图中可以看到系统对每个登录用户有3次机会,如果三次输入的用户名或者密码出现错误将强制退出系统。另外对用户的权限做了权限的分类,系统登录权限分为管理员和业务员。管理员和业务员具有不同的职能。管理员可以管理使用本系统的用户,包括添加新用户、设置权限级别、删除旧用户,修改用户名、用户密码等,每个被授权的用户也可以修改各自的登录密码。使用该系统时,必须验证用户的身份,只有通过验证,才能访问该系统。业务员能对企业的库存管理系统的功能进行操作,对货物信息的查询,入库和出库手续的办理等,其主要针对企业的库存管理员。本系统根据系统用户的权限主要分为普通用户和超级用户。
登录系统后,可以在服装库存系统中进行相应的操作,完成后退出系统。
该库存管理系统的流程图,如下图1(系统流程图)所示:
图1 系统流程图
根据上述的库存管理系统操作流程图,我们将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了如下设计,系统基本功能架构图,如下图2:
图2 系统基本功能模块架构图
这里我们不将系统各个基本功能模块的详细功能进行展开。通过系统的功能设计,我们能够基本满足服装企业库存管理所需要的操作和功能的要求。
系统数据库设计
系统数据库是服装企业库存管理系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存储着企业库存数据。合理的设计系统后台所需要的数据库显的非常的重要。本系统采用的SQL SERVER数据库,因为该数据库非常的成熟和稳定,与.NET平台有非常好的接口,能实现数据与系统之间的所有的操作[6]。
企业库存管理数据流程,如下图3所示:
服装企业用户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各种信息的提供、保存、更新和查询等方面,这就是数据库结构能充分满足各种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通过用户的需求分析设计了如下数据库表:1、系统用户(企业员工)信息表;1、客户信息表;3、供应商信息表;4、材料分类表;5、库存材料表;5、入库信息表;7、出库信息表。并对各个数据表进行了数据表表结构的设计。
系统开发
本节在系统功能设计与系统数据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开发并展示了该服装企业库存管理系统的部分界面。
本文在所开发的系统通过三层架构来实现,即将系统分为数据层、业务逻辑层以及表现层[5]。数据层主要是对库存系统中所设计的数据的保存以及维护等操作;业务逻辑层主要实现的是用户在系统中所要处理的对库存信息、用户信息等的添加、删除、修改等的操作功能;表现层是系统的界面的展现以及对系统中所涉及到得关键信息的展示。通过将系统分为三层实现了系统结构的清晰化,使各个模块更为独立,为服装企业库存管理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本系统的开发主要基于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平台,该成熟的平台为开发提供了可靠性,在开发中主要用C#语言,该语言易于上手且功能强大,足够开发实现本系统的所有的功能,该系统所用的数据库SQL Server 2005,该数据库对于数据的处理操作功能非常稳定,系统中平台与数据库间的交互技术主要是采用了技术,来处理系统相关的信息的删除、添加等操作。
通过上述的系统三层架构的思想,在.NET 平台上结合SQL数据库完成了服装企业库存管理系统的开发。系统在开发过程中主要遵循的是将一个功能模块先运行起来,然后集成完成系统所有的功能。
下面是对所开发的服装企业库存管理系统的界面做部分的展示,图4为系统登录后的主界面,图5为入库操作管理界面:
图4 系统主界面
图5 入库操作管理界面
结论
本文通过对服装企业库存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调研,得出开发服装企业库存管理系统的必要性。系统开发的过程中,首先进行了系统的功能分析以及系统数据库设计,然后按照系统开发三层架构的原则进行系统开发。该系统的开发主要是基于.NET平台结合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后的服装企业管理系统在某企业进行了实施和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库存管理的效率,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吕旭东, 张金鲜.我国服装企业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现状分析[J].北京纺织,2005,(2):9.
田心.浅析服装库存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生意通,2007(5):130.
宁波市经济委员会.加快宁波服装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宁波经济丛刊,2003.
1.1人口众多,且增长速度快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催化作用,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已达1.34亿,占总人口10%,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2000年已全面跨入老年国行列。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2.7亿,占世界人口的18.4%。由此可见,21世纪的中国老年市场将是世界最大的老年市场,或者说从市场规模的基础性要素———人口是市场的主体来看,中国的中老年服装市场具有不可限量的开发潜力。
1.2市场购买力强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收入的提高,中老年人正在逐步抛弃“重积蓄,轻消费”“、重子女,轻自己”的传统观念,花钱买健康、花钱买潇洒正成为现代中老年人的时尚追求。随着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完善,中老年人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使其相对有限的经济收入,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购买力。中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状况是决定中老年市场规模和容量的关键因素。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中老年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子女或亲属供养、老年人离退休金和劳动收入以及社会保险和救济。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老年人的经济收入逐年在增加并具有强烈的购买欲望,我国的中老年服装市场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潜力。
2.中老年人的服装消费特点
2.1求美的特点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老年人也是如此,他们已不再像几十年前那样不修边幅。如今的中国的中老年人有其独特的追求美的方式,大多趋向于稳重、大方。
2.2怀旧的特点人到了中年就特别容易怀旧,所以,往往是点滴的、足以引起人们美好回忆的事物都使人十分珍惜。表现在服装上,中老年人在年轻时往往由于经济、经历及外在舆论的影响,错过了追求美的最佳时机。到老年之后,他们更怀念年轻时所向往的衣服,而服装的循环论恰能满足他们的这一特殊心理。正如一位英国学者发表的见解:如果一个人提前穿上离时兴还有5年的服装,就会被认为是怪物;提前3年穿,就会被认为招摇过市;提前1年穿,会被认为非常得体;1年后穿就显得过时;5年后穿上,就成了老古董;10年后穿它,只能招来耻笑。可是,过了30年再穿它,人们又会认为新奇,具有独创精神。
2.3求新的特点与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中老年人也同样具有“喜新厌旧”的心态,只不过是在求新的程度和层次上与青年人不同而已。另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以提高,中老年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反映在服装的消费上,中老年人在怀旧和求新的矛盾中寻找平衡点。过分怀旧难免造成照搬,致使服装陈旧、呆板;而一味强求求新势必导致过于前卫,超出中老年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因此,对中老年服装的设计要取得怀旧和求新两者之间的协调一致,解决好稳定与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2.4从众的特点从众心理源于人作为社会动物的合群性,千百年来,为了抵抗来自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威胁和风险,人们形成了互帮互助、共进共退的传统观念,而不愿意独自承担脱离群体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往往显示出循规蹈矩、人云亦云的特点,对于中老年人尤其如此。大多数中老年人在选择服装时尽量避免前卫和奇特,而比较讲究档次、质地及名牌。
3.中老年人服装市场开发的对策商界有句名话,真正的市场、最好的市场莫过于待开发的市场。而老年市场形成,值得商家和企业投资开发。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些相关发展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服装行业;服装物流;物流信息化;ERP
一、服装行业的特点以及服装物流的提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服装产品出口大国。服装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密切相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加入WTO后,我国迅速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发展中心,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装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种:
(一)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利润
服装行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低,服装款式经常变换的特点。而服装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较高的利润和附加值。特别是知名品牌服装,其新产品的毛利润率可达百分之几百。
(二)消费需求个性化,但信息传递慢
当前,服装的消费需求越来越趋于个性化。这既给服装行业带来了较大的机遇,使服装行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向服装行业提出了挑战,要求服装行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在服装行业,产品较为单一,业务简单,但任务繁重,每天需要统计的单据量非常大,因此在信息的传递方面速度较慢,造成业务与财务的核算不能同步,难以保持一致。
(三)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经营管理复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越来越追求时尚。因此服装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卖不出的、过时的产品在价格上将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服装生产企业及时跟踪顾客的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以满足顾客的需求。由于每件服装都是以款式、颜色、尺码定义的,使服装的经营管理很复杂。
(四)市场反应能力弱,品牌宣传力度小,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盲目性
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中国服装行业在市场的反应力方面及新产品的设计、创新,流通的速度方面,尤其在品牌的宣传影响力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产品开发对于服装行业是重要的一面,其取决于设计师的优秀设计与对市场销售的分析、预测,但有些服装企业只核算商品的品名和货号,并不管理商品的颜色、款式、规格、版型。这样,产品开发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五)生产、销售管理自动化程度低,对原材料管理困难
根据《2005年中国产业发展报告》统计,我国纺织服装业虽然2004年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从长期来看,其效益状况却难以改善。原因之一是我国服装行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企业居多,自主品牌少,生产、销售管理自动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不高,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不够。行业中的生产流程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工序较为复杂,单位价值较低,因此,难以对其原材料进行管理。
(六)国际贸易持续增长
服装行业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大户,并且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发达国家商业管理的自动化和仓储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对我国服装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造成了信息技术壁垒,给我国服装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服装行业发展迅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但同时由于这个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服装店的数量在猛增。服装生产企业面临着异常激烈的竞争,它们必须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以达到提高利率的目的。因此,众多服装企业都在需求减少成本的新途径。此时,我们就不能不提到服装物流了。
二、服装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服装物流是现代物流学科在纺织服装业的具体应用。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我国千千万万服装加工企业里,人们往往重视设计和生产,而作为对服装生产系统提供的、支持的、必不可少的物流系统则没有受到重视。随着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开始关注自身的物流系统。服装物流中常见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市场快速反应机制问题
服装本身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短暂的流行周期,如果企业市场反应速度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很多企业的产品仅仅停留在流通的中间环节,根本没有达成现实的销售,库存和现金流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二)单品管理问题
单品管理是对服装企业供应链中货品管理的细化。单品管理思想,就是在整个生产、营销、物流环节中,将每件货品细分到品种、款、色、码、价、面料质地等。通过单品管理,可提高货品周转率,增加货品调拨次数,大大降低滞销品库存,加快畅销品追单反应速度。
(三)多品种、小批量趋势问题
服装市场的发展演化,越来越显示出多品种、小批量趋势,而这种趋势也必将影响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方方面面。如何满足服装产品的这种多品种、小批量的发展趋势,需要服装企业、物流公司共同努力,建设共同配送系统,通过设存储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设施来实现。
(四)合理库存问题
现代物流的一个根本理念就是要尽量降低库存,直至零库存。但是,没有库存对于正常运作的服装企业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对服装企业来说,库存控制的目标不是消灭库存,而是如何合理控制库存。合理库存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将库存尽量集中在畅销产品。根据20/80法则,服装产品的销售中,20%的产品贡献了80%的利润,因此服装产品的库存应该首先保证这其中的20%的产品,即为企业带来销售,带来利润的20%的款式,这些产品的库存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库存量。即使是位列20%的服装产品,企业也应当适当控制库存,或者配合销售部门的推广、促销活动安排,及时在不同门店、仓库之间调配,将库存集中到促销活动辐射区。
三、服装物流信息化
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每个企业的物流解决方案都各有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它们对于物流系统的要求也不相同,不过解决途径却始终不离一点:物流管理信息化。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围绕着信息化这一点来发展的,但是物流要信息化必须先搭建一个有效的、高速运转的物流系统。
服装企业物流信息化是服装企业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结合与统一,它贯穿于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正是因为有了物流的信息化,现代物流才有了生命。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这些都需要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例如: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销售时点系统(POS)。
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是物流信息化的集中体现。ERP在国外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中国的企业界掀起了一股ERP的热潮。ERP系统是今后中国企业信息化的重点,服装行业ERP系统的应用是发展趋势之一。
(一)服装企业需要ERP
通过对众多的服装企业进行调研后发现,企业原始积累已经完成,内外环境已发生变化,企业正处于转折期,企业进一步扩大将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司业务信息量大,手工方式难以处理;产品交货期要求要短,而且要及时;客户要求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订单的款式繁多,产品多样化,批量大小不—;面、辅料的种类繁多,仓库管理任务繁重;服装企业管理还不够规范,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加入WTO,为国内服装企业提供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但也使企业面临着提高管理水平的挑战。ERP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优势不仅在于帮助企业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更重要的它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之一。它可以尽快改变我国服装企业管理粗放、落后的局面,进而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服装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实施ERP也是进行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ERP能够完善企业物流
ERP是全球制造、销售企业推崇的管理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能成功地控制企业的全盘经营活动,降低经营成本和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分析和重组,同时结合ISO9000系列,规范企业的管理和信息流,达到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同时又能解决企业传统手工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中国的物流市场目前还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的状况,有一部分是因为库存系统不够健全,在仓储方面的费用成本也比发达国家高。一般的物流成本在中国会占到整个成本的20%,远高于美国的10%以及日本的12%。服装行业的物流也往往因为物流条件的专业化程度不够而使服装的一部分价值在运输的过程中流失。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服装物流的作用,利用物流信息化解决企业在产品运营中遇到的销售和库存之间的矛盾,使物流系统更高效地运转起来为企业服务,使企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也是物流发展的原则和目标。目前物流业在中国逐步发展,方兴未艾,而服装业面临更重大的发展契机,因此,服装物流将成为下一个促进行业发展和企业赢利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军.关于我国服装行业现代物流发展的几点思考[J].连锁与特许,2003,(10).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6-0510(2008)0810064-03
一、服装行业的特点以及服装物流的提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服装产品出口大国。服装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密切相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加入WTO后,我国迅速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发展中心,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装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种:
(一)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利润
服装行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低,服装款式经常变换的特点。而服装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较高的利润和附加值。特别是知名品牌服装,其新产品的毛利润率可达百分之几百。
(二)消费需求个性化,但信息传递慢
当前,服装的消费需求越来越趋于个性化。这既给服装行业带来了较大的机遇,使服装行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向服装行业提出了挑战,要求服装行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在服装行业,产品较为单一,业务简单,但任务繁重,每天需要统计的单据量非常大,因此在信息的传递方面速度较慢,造成业务与财务的核算不能同步,难以保持一致。
(三)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经营管理复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越来越追求时尚。因此服装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卖不出的、过时的产品在价格上将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服装生产企业及时跟踪顾客的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以满足顾客的需求。由于每件服装都是以款式、颜色、尺码定义的,使服装的经营管理很复杂。
(四)市场反应能力弱,品牌宣传力度小,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盲目性
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中国服装行业在市场的反应力方面及新产品的设计、创新,流通的速度方面,尤其在品牌的宣传影响力方面还有一定的距离。产品开发对于服装行业是重要的一面,其取决于设计师的优秀设计与对市场销售的分析、预测,但有些服装企业只核算商品的品名和货号,并不管理商品的颜色、款式、规格、版型。这样,产品开发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五)生产、销售管理自动化程度低,对原材料管理困难
根据《2005年中国产业发展报告》统计,我国纺织服装业虽然2004年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从长期来看,其效益状况却难以改善。原因之一是我国服装行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企业居多,自主品牌少,生产、销售管理自动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不高,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不够。行业中的生产流程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工序较为复杂,单位价值较低,因此,难以对其原材料进行管理。
(六)国际贸易持续增长
服装行业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大户,并且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发达国家商业管理的自动化和仓储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对我国服装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造成了信息技术壁垒,给我国服装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服装行业发展迅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但同时由于这个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服装店的数量在猛增。服装生产企业面临着异常激烈的竞争,它们必须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以达到提高利率的目的。因此,众多服装企业都在需求减少成本的新途径。此时,我们就不能不提到服装物流了。
二、服装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服装物流是现代物流学科在纺织服装业的具体应用。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我国千千万万服装加工企业里,人们往往重视设计和生产,而作为对服装生产系统提供的、支持的、必不可少的物流系统则没有受到重视。随着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开始关注自身的物流系统。服装物流中常见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市场快速反应机制问题
服装本身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短暂的流行周期,如果企业市场反应速度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很多企业的产品仅仅停留在流通的中间环节,根本没有达成现实的销售,库存和现金流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二)单品管理问题
单品管理是对服装企业供应链中货品管理的细化。单品管理思想,就是在整个生产、营销、物流环节中,将每件货品细分到品种、款、色、码、价、面料质地等。通过单品管理,可提高货品周转率,增加货品调拨次数,大大降低滞销品库存,加快畅销品追单反应速度。
(三)多品种、小批量趋势问题
服装市场的发展演化,越来越显示出多品种、小批量趋势,而这种趋势也必将影响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方方面面。如何满足服装产品的这种多品种、小批量的发展趋势,需要服装企业、物流公司共同努力,建设共同配送系统,通过设存储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设施来实现。
(四)合理库存问题
现代物流的一个根本理念就是要尽量降低库存,直至零库存。但是,没有库存对于正常运作的服装企业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对服装企业来说,库存控制的目标不是消灭库存,而是如何合理控制库存。合理库存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将库存尽量集中在畅销产品。根据20/80法则,服装产品的销售中,20%的产品贡献了80%的利润,因此服装产品的库存应该首先保证这其中的20%的产品,即为企业带来销售,带来利润的20%的款式,这些产品的库存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库存量。即使是位列20%的服装产品,企业也应当适当控制库存,或者配合销售部门的推广、促销活动安排,及时在不同门店、仓库之间调配,将库存集中到促销活动辐射区。
三、服装物流信息化
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每个企业的物流解决方案都各有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它们对于物流系统的要求也不相同,不过解决途径却始终不离一点:物流管理信息化。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围绕着信息化这一点来发展的,但是物流要信息化必须先搭建一个有效的、高速运转的物流系统。
服装企业物流信息化是服装企业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结合与统一,它贯穿于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正是因为有了物流的信息化,现代物流才有了生命。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这些都需要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例如: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销售时点系统(POS)。
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是物流信息化的集中体现。ERP在国外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中国的企业界掀起了一股ERP的热潮。ERP系统是今后中国企业信息化的重点,服装行业ERP系统的应用是发展趋势之一。
(一)服装企业需要ERP
通过对众多的服装企业进行调研后发现,企业原始积累已经完成,内外环境已发生变化,企业正处于转折期,企业进一步扩大将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司业务信息量大,手工方式难以处理;产品交货期要求要短,而且要及时;客户要求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订单的款式繁多,产品多样化,批量大小不―;面、辅料的种类繁多,仓库管理任务繁重;服装企业管理还不够规范,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加入WTO,为国内服装企业提供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但也使企业面临着提高管理水平的挑战。ERP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优势不仅在于帮助企业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更重要的它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之一。它可以尽快改变我国服装企业管理粗放、落后的局面,进而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服装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实施ERP也是进行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ERP能够完善企业物流
ERP是全球制造、销售企业推崇的管理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能成功地控制企业的全盘经营活动,降低经营成本和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分析和重组,同时结合ISO9000系列,规范企业的管理和信息流,达到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同时又能解决企业传统手工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中国的物流市场目前还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的状况,有一部分是因为库存系统不够健全,在仓储方面的费用成本也比发达国家高。一般的物流成本在中国会占到整个成本的20%,远高于美国的10%以及日本的12%。服装行业的物流也往往因为物流条件的专业化程度不够而使服装的一部分价值在运输的过程中流失。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服装物流的作用,利用物流信息化解决企业在产品运营中遇到的销售和库存之间的矛盾,使物流系统更高效地运转起来为企业服务,使企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也是物流发展的原则和目标。目前物流业在中国逐步发展,方兴未艾,而服装业面临更重大的发展契机,因此,服装物流将成为下一个促进行业发展和企业赢利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