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火烧云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6:1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火烧云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火烧云教学设计

篇(1)

1、会读“檀、庙、模、彤”4个生字,会写“必、灿”两个生字;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2、抓住课文关键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火烧云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不仅变化“多”与“快”而且颜色变化多的特点;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3、感受火烧云的绚丽多彩,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在语言环境中,抓住重点词语“烧、一直、变化”等品析,感受火烧云的瑰丽,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

教学准备: 课件、火烧云视频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导入: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红霞)。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漂亮吗?你能不能用你积累的四字词形容一下你看到的景象呢?

其实自然界有许多这样瑰丽的景象,有无数作家描绘过它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笔下的《火烧云》。 板书:24 火烧云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二、初读全文,认识生字。 1. 初读课文。

带着刚刚的疑问,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在不好读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师:出示难读的句子。

(1)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指名读。什么是紫檀色?出示图片。 (2)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长句齐读一遍。(指名读,再齐读)

(3)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要求:默读课文,找一找什么是火烧云?用文章中的句子说一说。

课文中的哪句话告诉我们了?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学生读,谁找到了?)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把它找到圈出来。 师:你从这个“烧”字感受到了什么呢?生: 一个“烧”字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你能读一读吗?

师再引导:天上的云是怎样从西边烧到东边的呢?

一直在烧。“一直”圈出。你能读一读这一句话吗?再齐读。 一句话我们通过读读、圈圈、画画,就读懂了什么是火烧云。

2、火烧云还有些什么特点呢?请大家默读课文1-3自然段找一找。

板书:变化多、快。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特点:颜色变化多,变化快。(板书:颜色变化多、快) 从哪里体会出来颜色变化多呢? 课文写了哪些颜色?

师: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变化快呢?生:我从“一会儿”这个词体会到的。

师:课文中四个“一会儿”构成了一组——生答:排比句。 师: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不仅多,而且还很——生:(齐答)快。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抽读。 (课件展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录像。)

从视频中我们也看到火烧云颜色变化快、多。老师想跟大家一起读,可以吗?老师现在要给你们增加难度了,你能看着黑板跟老师配合读吗?(师生配合读)师:这地方的火烧云颜色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师: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呀!能不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火烧云呢?生答。

师:读读这段话,比一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指名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师:感情很充沛。

课文里边颜色的词语真多!你能仿照这些词语的样子再写几个吗?

示题单:看一看这一类词语有什么特点?再写三个。如果遇到困难跟同桌同学商量。

第一类:ABB形式的词。第二类:事物+颜色(像茄子一样紫的颜色)。第三类:半什么半什么。

巡视写得最多的,不同的进行补充。

3、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词,绝妙,它反复出现你知道是哪一个词吗?生:变成。 师板书:变。

师:什么变了?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老人家的胡子。那到底是这些景物的什么变了呢?板书:颜色

出示排比句: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______变成__________。 ______变成__________。 ______变成__________。

师:还有那么多的景物变了?

师:小孩子的脸变成?——生答。白胡子变成?——生答。小白猪变成?——生答。这么多景物的变化放在一起多么像一首小诗啊!齐读——   师:可是课文中对小白猪的描写可不是这样的。

出示句子:(1)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2)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

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进行对比,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惊喜、喜悦、笑盈盈) 带着笑意读一读第二句。

带着刚刚的感受师领读。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 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顺势接着让学生把此段读完。

把课文读好了,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两个需要写的生字。 四、写字。

1、“必、灿”怎样写才能做到规范、美观?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对照例字认真观察。

2、交流:提醒在写哪个字的时候注意:结构、占格、关键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范写强调“必 ”“灿”。 4、学生在本子上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同桌互评。

篇(2)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理应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正如著名教育家钟启泉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语文教学应该富有人情味,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成长与活力。

一、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其之间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将这种差异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后,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赵州桥的情况。我让每位学生把自己当作赵州桥进行自我介绍,一下子学生的积极性陡然高涨。一位学生这样介绍:“我叫赵州桥,小名济桥。我出生在河北省赵县的河上,我是隋朝的工匠李春生下的。今年我已经1300多岁了。”学生把自己当作赵州桥自豪地向别人展示介绍,课堂成了学生自由发挥的欢乐天地。又如,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了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教学这一节时,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赵州桥的设计师李春带着工匠们来到我们身边,你会怎样采访他们?”接着小组合作,一人当记者,三人当被采访者,然后全班交流。在教学中,学生穿越时空所作的采访交流,是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无形的心灵感染,对学生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这样的采访设计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这样的互动教学设计使古老的赵州桥也焕发了生命的活力。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可见学生进入了欲罢不能、乐此不疲的积极状态之中。这样的语文课,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感悟,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心声,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充满了创造与发现的魅力,显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二、课堂因赏识而绚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这种保护就是一种教育。因此,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个性飞扬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要有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要有说话的自由,要有生命本真展示的自由,更要有个性流淌的自由。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独树一帜,随时质疑,保留看法,使每一节课都能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学生个性尽情展现。答案不是唯一的,语文教学才是精彩的。

例如教学《我的战友》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有同学率先问:“老师,燃烧弹燃烧之后,火为什么只烧,而没有烧‘我’和其他战士呢?”我惊呆了,这可是我对此课教了好几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大家都用期待的目光盯着我。我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由衷地赞叹道:“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连老师也没想过这个问题,有水平,太不简单了!”全班学生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时,我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展开讨论。教室里气氛热烈,最后大家比较一致地认可岳鹿思考的结论。他说:可能趴在下风处。我们趴在上风处,火往下风处烧,所以没有烧到我们。接着,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独到的问题。如:“课文第二小节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第九小节写了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同志报仇!’其他人是怎么知道牺牲的呢?”有的提出:“从插图看,身上带了子弹、手榴弹。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而这些弹药怎么没有爆炸呢?”还有的同学说:“我们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那烈火烧身体,那种棉布焦味,敌人能闻不到吗?”多妙的发现啊。在课堂里,我和学生们一起用彼此的智慧演绎着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故事。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问。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这需要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师生的对话应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努力以真诚的语言、和蔼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评价的过程.要学会赏识学生,学会运用赞美的语言(如:“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试一试,再试一试!”“相信你,你能行……”“你观察的角度很新,很出色!”)。

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学习语文的主人是儿童,儿童的语文世界必须得到尊重。

三、课堂因感悟而丰满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乃发灵光”。焕发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应是一种生命的交流和对话的课堂。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而且要触及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倾诉心声。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在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其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我紧紧把握课文的这条情感主线,要求学生读课文,找到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把感受批注在旁边。其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是文章的重点、精彩之段,学生差不多都能找出这一段话。我质疑:“一般情况下,我们常常会习惯使用‘几个小时’这样的句式,很少采用课文这种表达方式。那这儿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呢?”于是学生一遍遍深情地朗读,边读边感悟。学生联系上下文,把“8个小时”与“8小时”对比着一读,不难发现作者这样写有其特别的用意。在当时的情况下,每过去一分一秒,就意味着孩子们生存的希望越来越小,何况是用“小时”来表示,这样更显出当时事实的残酷,而加上了“个”字,显得故事情节拖沓,节奏缓慢,很难突出当时危险的情景。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样写突出了父子间的情深,因为在“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么紧张、急促、令人窒息的节奏感中,我们可以想象这位父亲挖掘过程的艰难,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品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爱得坚强、爱得执著、爱得深重的父亲。通过个体感悟和集体讨论,文本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学生也由此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魅力。

四、课堂因情感而高涨

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情感流淌的课堂。“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所。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

当学生有了生命的冲动。有了创造的激情,那么课堂自然就会成为他们情感激发、心灵对白的精神乐园。如教学《火烧云》,在学完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快的特点,感受火烧云的美妙,受到美的熏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火烧云变化的片子,吸引了学生后,随机发问:“火烧云还会怎么变?”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盎然,有的说:“忽然天边跑来了一只羊,紧跟着一只狼也来了。羊拼命地跑着。转眼间,就不见了,狼也不见了。”有的说:“你们看,那边,穿着风衣的猫也来了……”同学们争先恐后,说的头头是道,听的津津有味,笑声不断。趁同学们的情感已被调动起来,我说道:“火烧云颜色美,变化如此奇妙。想不想夸夸火烧云?学生纷纷道:“想!”一位学生动情地说:“啊,火烧云,你是大自然的奇迹。”还有的说:“火烧云。你美化了天空,美化了人们的生活,我要高声赞美你。”浓厚的兴趣,高涨的激情,流淌着学生的情感,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

五、课堂因想象而灿烂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看来,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炼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如《小珊迪》一文,小珊迪为诚实与守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死了,小利比的命运又如何呢?课文没有交代,也无需交代,学生对此却十分关心。我想作者留下空白也许就是希望读者去大胆畅想。还有如《小摄影师》一文,高尔基第二次接待小男孩,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在教学中,对于这样的空白处,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续写故事。

六、课堂因体验而升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将多姿多彩的生活引入课堂,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举国上下瞩目的大事,课文《向往奥运》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中国北京申奥成功无此激动、自豪的情感。在教学前,我让孩子们通过上网查询有关奥运会的趣闻和北京市筹办2008奥运会的资料、剪贴报纸。了解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口号、主题,交流所收集的有关资料;在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奥运的了解,我在课堂播放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庆的录像;雅典奥运会的精彩片断;在教学后,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写自己的感想、体会。学生在这些看、读、听、说、写的过程中,感悟了奥林匹克精神,激发了对和平、友谊、进步的向往,对自己国家走向世界的自豪,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觉得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样教学,把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活水”,使学生的阅读体验得到升华,让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做到了教学内容生活化,学习方式生活化,师生关系生活化。

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自主地思考探索,才能勇于表现自我,才能创新和超越。教师应当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创造自主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在实际教学行动中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善于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发扬起自主的个性,课堂才能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篇(3)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得最好的莫过于描写爬山虎的两处句子,这在课文通篇平淡的语言别显眼,可见作者当时对爬山虎印象深刻。学习这篇课文伊始,可让学生想想作者为何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并找出文中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对比这两处描写有什么不同,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不同。然后顺势介绍“借景抒情”的写法。最后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直接描写叶老的句子,引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并尝试练笔。写好后可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与原文进行比较,认识两种写法的优缺点。

篇(4)

一、体现教育思想,注重教育手段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因为教育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努力创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下,将多媒体教学渗入到每个教学点,把传统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协作式”学习存在于教师、学生之间,创造更高效、更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才是现代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改变思想观念是关键。

二、教师教学中注重教学媒体的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媒体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文、声、动画于一体,并具有人机对话功能,具有传统的各种电教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终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三、将教学设计与教学软件有机结合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视听并用的理解记忆率,远远大于光看、光听的记忆率。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既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用于课外辅导,它所显示出的巨大优势往往令常规教学望尘莫及。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速度、提高教学效率;能增强理解和保持;能激发学习动机、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等。但现在有些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充其量也只能说是计算机操控下的投影,实际上只是起到幻灯机的作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此外,国内的多媒体教育软件市场上大多数课堂教学软件不开放、不灵活,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地靠“拿来主义”,不能很好地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更不能满足语文教师对个性化教学的需求。

四、积极创设教学环境,充分体现计算机的交互性

当前,即使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计算机大多用来教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计算机用在辅助教学上的时间很少。还没有真正将计算机有机地结合到日常各科教学之中。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离不开各种多媒体教学环境。即使到了信息技术充分发达的将来,课堂仍然是学校进行知识传授的重要场所。用现代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装备教室,可以加强课堂集体化教学的优势,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从而把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课堂教学中,要摆脱教师“一厢情愿”,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除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外,还应实时地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反馈,体现计算机的交互性。通过粉笔在黑板上书写文字可以轻易地实现反馈,但这无疑是一种十分呆板的形式,同时很耽误时间,用多媒体进行创意,这种反馈就将变得十分生动有趣。还可以利用人机对话的形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网络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展示的内容图文并茂,影音同步,多姿多彩。这样的人机交互方式能使学习的过程不再枯燥呆板,而是妙趣横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好地激发起来,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形成学习动机。

五、利用CAI技术,培养学生视听与想像、朗读能力

篇(5)

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它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美,教学设计的情境美,教师的语言美、教态美,师生情感融合、共鸣美等。

一、品词析句,分析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鉴赏美

“浓缩的往往都是精华”,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体美,鉴赏美。如《海上日出》文中对日出过程的描写,对不同情况下,太阳的形状、光亮、色彩、动态及周围事物的状态描写都十分准确、生动、传神,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把日出的过程写得细,仪态万象。语言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借代、映衬等多种修辞手法。词语选择运用都十分恰当,耐人寻味。无限情态尽在眼前。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所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美,继而使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模拟现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学时,模拟现场,或者亲临现场,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观潮》一课可以通过播放钱江潮的电视录像,把钱塘江大潮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

三、感情朗读,带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例如:朗读《草原》一文,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学生可以闭目遐想,自己脑海中所呈现出“美丽草原”的景象。又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通过模仿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听者也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师要重视范读,范读饱含着浓缩了的个人体会和独特感受,它可以把课文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修辞手段,感人的描写抒情、优美的韵律节奏充分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具体的启迪。不但辅助了讲解,而且起到美育的作用。

四、剖析形象,驾驭情境,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质精神美

篇(6)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28-01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深入挖掘文本、激活文本,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以引导学生阅读体验,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品质。要激活文本张力,就要从朗读训练、语言探究、情节挖掘等方面展开,为学生提供准确的阅读切入点,帮助学生顺利地建构立体的阅读认知体系。

一、多元朗读,激活学生阅读引擎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训练。教师在具体引导时,要对学生的朗读习惯、朗读能力、朗读问题等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这样才能提升引导的针对性。朗读是学习文本的最常见的方法。为提升学生的朗读效度,教师要进行朗读示范,对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很多学生认为朗读就是大声地读,或者是拿腔拿调地读,他们不能融入文本,感悟不到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教师要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读技法,并深入文本的核心,以激活学生阅读思维。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文,描写生动形象,是朗读训练的好教材。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火烧云到底像什么呢?作者运用了很多的比喻句。先将喻体找出来,然后体味一下比喻运用的效果,最后确定文本的感情基调后进行朗读。”这样朗读的效果很好。学生开始行动,先找出喻体“火”“马”“大狗”“大狮子”等;然后,谈谈他们的体味;最后,教师明确朗读的基调:热烈、灵动、喜爱、赞叹。学生朗读时,教师不时地给出具体的指导,课堂学习气氛渐浓。运用个性化的比喻,是这篇课文的重要特点。教师以此展开朗读训练,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学习效果突出。

二、活化语言,丰富学生阅读切点

文本阅读时,教师要注意抓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词句的解读,帮助学生体味文本的情感。首先,解决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理顺文本的基本意义。其次,筛选关键词,特别是起到总领、总结作用的词语,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最后,抓住中心句、点题句,理解这些句子的特殊作用。从解读句子入手,能理清文本的结构脉络,形成阅读路线。

如,《长城》这篇课文,语言比较朴素,以白描的手法展现长城的风貌。课堂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典型词语,并进行个性解读。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很快就列举出一些典型词语:“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雄伟”“奇迹”等。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词语的意义,师生互动和谐。有学生这样解读这几个成语:崇山峻岭是形容山高路险,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蜿蜒盘旋是说长城形状随山势而建,像盘龙一样。在理解关键词语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展开文本阅读,效果很好。教师让学生找出关键词语并理解,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词语切入,弄清这些词语的内涵外延,帮助学生展开阅读思维,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

三、沉潜文本,构建学生阅读体系

阅读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对话的媒介,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学生进入文本之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展开多向思维,与文本、作者有效对话。只有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阅读才会获得丰硕的成果。文本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由于学生思维认知尚浅,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和文本a生共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走入文本,全面构建立体的阅读体系。

篇(7)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教师脱离语境,就词解词的场景。这种单纯为解词而解词的做法,只能将词语教得“冷冰冰”。而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语境中反复涵咏,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词语的意义,进而感受词语的浓浓趣味。

【教学片断:《我盼春天的荠菜》】

师:在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一些我们不常听到,或者曾经听过但没有见过,或者见过但从没吃过的东西。

(屏幕出示词语)

马齿苋 灰灰菜 野葱 荠菜

嫩蔷薇枝 才开放的映山红

青豌豆 青枣 青玉米棒子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语。(随机正音)大家是否发现,这些东西都是——

生:植物。

师:是呀,它们都是作者小时候吃过的植物。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它们——(生齐读)

师:当她饥饿的时候,她能吃到的也只能是这些植物——(生开火车读)

师:这些植物,对饱尝饥饿的张洁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张洁对它们充满了深深的情感。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些植物的名字——(生齐读这组词语)

以上教学片断,词语通过整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饿”的大语境下,通过三次小语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反复涵咏,整组词语就以它们独特的意象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中。

二、咬文嚼字,让体验丰富

咬文嚼字,就是对课文中重要词语、句子进行咀嚼、品味和感悟,在读熟读透的基础上,深入到语境中去,感受语言的韵味,把握语脉,积累言语经验。

【教学片段:《早》】

师:“韵致” 这个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也来学贾岛推敲推敲。

出示:韵,古代是指声音的和谐,后来,指由和谐产生的各种内在美。致,在古代是指到达目的地,后来引申为极致,就是到达极点。

师:那精美到了极点就是——

生:精致。

师:优雅到了极点就是——

生:雅致。

师:韵致呢?

生:蜡梅的内在美,美到了极点。

师:有人说,画的韵致就是画外有音,音乐的韵致是乐外有画。那你们觉得文中腊梅的韵致又是什么?请同学们先轻声读读这个自然段想想,再和前后桌讨论讨论。

生:蜡梅的韵致,在于它旺盛的生命力,蜡梅不怕寒冷,凌寒独自开。

生:还表现在它冰清玉洁,香气袭人。

生:我觉得最独特的韵致是蜡梅花具有“早”的精神。

师:是啊,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师:那么在你看来,还有哪些花也是充满韵致的?

生: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是充满韵致的。

生:秋菊能傲霜,也是充满韵致的。

师:这韵致不仅表现在外在的颜色美、形态美更表现在内在的品格美。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上述片段通过师生灵动的对话,词语丰富的内涵生动地投射在学生的心湖上。在这里,学生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还有心灵的感应、体验的丰富,在这样的教学情境里,词语的亮度被充分点燃了。

三、参与活动,让外延拓宽

词语教学不能狭隘地停留在就字解词上,而要将它的外延拓宽。因此,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通过语言文字深入理解文本,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理解文本意义。

【教学片断:“究竟”一词的教学】

师:(屏幕出示:究竟)齐读

师:请大家找出课文中带“究竟”的句子。

(生读找出的句子)

师:“究竟”在这儿可以换成什么意思?

生:就是“想问个明白”。

师:(板书:问个结果)生活中,你们有没有想问个明白的事情?

生:这个山洞里到底住着谁?我想探个究竟。

师:(课件出示:每年春天,究竟有多少人来上海旅游,我也说不清)这句话中“究竟”的意思和刚才有所不同,这里表示疑问。谁能用这个意思造个句子?

生:宇宙中究竟有多少颗星星,谁也说不清。

师:增加点难度,谁能用上两个“究竟”说一句话?

生:我很想知道,恐龙“究竟”是怎么消失的。

生:恐龙究竟是怎么消失的,长大后我一定要探个究竟。

师:到目前为止,他说得最好。前一个“究竟”,表示到底,后一个“究竟”表示疑问。课后试着用上两个意思的“究竟”写话。

上述案例,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都紧扣“究竟”一词展开,这一触类旁通的词语教学设计,体现了意义的联结和情感的延续,使词语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接轨,引领学生激活已有的表象,同时使“究竟”一词的外延得到很好的拓宽。

四、适度讲解,让含义确切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经历的限制,有时难于理解词语确切的含义,这时老师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讲解往往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方法演绎得十分精彩。

我在执教《火烧云》“云霞”这个词时是这样引导的:

篇(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1.抓好课前预习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在课堂中,真正能得到思考的是一小部分学生,很多学生是还没来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别人的答案所替代了。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一种惰性,上课只是坐等结果,从不思索。这是他们课前没有预习的缘故。

预习是学生对课文的知识事先做个先知先觉的过程,学生预习时会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对于困惑或疑问的知识点会有深刻的印象,学生往往经历了一个自动获得知识、解决疑难的过程。学生带着疑问上课就会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如学生在预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所钦佩不已的同时也产生了几个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去借箭的时候故意一遍擂鼓一遍呐喊?为什么诸葛亮知道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为什么诸葛亮只要二十条船,不要多点或少一点的船?……因此,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在上课时迫不及待地要求解决。在集体讨论和教师点拨中,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顺利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上课之前要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我认为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完成符合自己实际的教学设计。这样课堂上才能应用自如。大量的事实证明,凡优秀的教师在课前,都很认真的做好课前准备。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有的细细斟酌考虑。他们所做的教学设计方案,许多都成了青年教师学习参考的材料。因此,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备课,因为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了解学生的情况,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教什么,该怎样教。可以说,一堂课就是一盘棋,我们要下好这盘棋,就得在踏上讲台之前有一盘计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对,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3.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心灵碰撞的过程,不光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合作的运用,因此,我主张教师本身首先是一团火,并把这一团火化成对学生的情和爱带进课堂,尊重、理解、宽容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热情服务中,关心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老师可亲、可信。教师要因“学”论“教”,设计教的过程。课堂上,打破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围着教案转,而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教的过程。

4.重视朗读的训练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读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像《给予是快乐》《去年的树》这类课文,通过朗读就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像《火烧云》《观潮》《鸟的天堂》等这类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积累优美词句,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爱国之情。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的重点段,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朗读理解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不但可以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然,朗读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比赛读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5.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要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与作者对话,明白文本的主旨,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段,老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联系有关背景资料进行深入理解。如何读《匆匆》这篇课文,读懂了作者从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产生的感受,可以联想到自己度过的四五千个日日夜夜,从而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也悟出一些道理。在阅读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动笔画一画、写一写、与同学议一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只有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具有实效性。

篇(9)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63-03

一、组建过程

名师工作室是区域内同学科(或关联学科)教师基于共同的发展目标,在具有丰富经验的名师引领下,通过交流、合作、分享活动等来促进教师共同发展的共同体。为促进工作室健康成长,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昆山第一中专”)2010年出台了《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确定了名师工作室的性质和定位,明确了名师工作室的设立条件和主要任务,为教师工作室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1.工作室的定位――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发展的引擎和辐射的中心。

2.工作室的目标任务――培养一批名师,带出一支团队,产生一批成果,形成一张网络。

3.工作室组建和成员选拔。确定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选拔条件:一要热爱教育事业,专业思想稳固,专业功底扎实,善于钻研业务,有吃苦耐劳精神。二要有良好的理论水平、较突出的教育教学业绩、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较好的发展潜质。三要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能承担相应的职责,完成工作室的各项任务。四要是昆山市级以上学科学术带头人、教学能手、优秀“双师型”教师,苏州市级以上技能大赛(信息化、创新等)一等奖(或省级二等奖)获奖者,省中心组成员、省级教学名师或省级领军人物等。

4.工作室组建程序。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数量不限,成熟一个,申报一个,审批建设一个。一是工作室申报。个人对照条件,自主申报(或学校考核推荐)。二是确定主持人。名师工作室建设领导小组结合工作室申报情况遴选、确定各工作室主持人。三是组建工作室。工作室主持人确定后,根据专业特色或研究方向自主命名,确定工作室成员,报名师工作室建设领导小组审批后,开展相关活动。工作室成员一般在6人左右。

学校根据教师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产品研发和教科研成绩等情况,最终决定第一批成立“心之旅名师工作室”、“精勤烹饪工作室”、“火烧云多媒体工作室”等9个校级工作室。这9个工作室学有专攻、各具特色,每个工作室成员7人左右,成员之间团结协作,产生了很好的“头羊效应”。

二、管理过程

为了加强名师工作室的管理,有序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学校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工作室的协调、组织和管理工作。

1.保障有力。一是领导重视。学校工作室建设组织机构健全。2012年10月,昆山市教育局将职校名师工作室建设现场推进会放在昆山第一中专举行,有力促进了工作室建设。苏州市教育局高国华副局长专程到校对工作室建设进行现场指导。二是专家引领。为规范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准确把握工作室建设的目标方向,学校邀请了教育部职教研究所邓泽民教授和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马成荣所长等知名专家到校作专题讲座,实地指导学校工作室建设,同时还聘请知名学者或行业大师作为工作室的导师,引领工作室建设。三是硬件支持。学校精心挑选实习实训等场所为9个工作室提供活动地点,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备,购置了用于研发的设施设备,依托实训基地、青苹果之家等现有资源进行建设,为工作室成员开展交流研讨、技能训练、产品研发提供了硬件支持。四是经费保障。每个工作室每年至少投入1万元设立专项研究经费,专款专用。

2.考核到位。学校制定了名师工作室建设考核方案,出台了考核细则,从基本建设、团队合作、示范引领和产教研成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年度考核,每三年进行一次终结性考核。以工作室为单位,每学年按考核得分享受相应比例专项考核奖励。工作室主持人可按工作室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考核奖励,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工作室成员劝其退出,同时按程序补充新成员。

三、主要成果

经过多年积淀和精心建设,昆山第一中专名师工作室在课题研究、技能大赛、产品研发、创新创业和专业建设等方面成果日益显现。昆山市教育局2012年在我校召开名师工作室现场会,肯定了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对昆山职教的推进作用,同时评定弘云名师工作室、精勤烹饪工作室和心之旅名师工作室为昆山市级名师工作室,并给予每个工作室每年3万元的研发经费。

弘云名师工作室在课题研究和“国规”教材编写上成绩卓著。该工作室聘请马成荣所长为导师,主要从事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法的研究。主持人岳煜群老师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她曾以优良的课题考评成绩完成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青年课题“计算机专业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江苏教育出版社,马成荣主编)的第四领域作者。该教材是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批通过的唯一一部地方教材,现已全国发行。工作室自成立以来,还积极开展各类教科研活动,创办学生燎原社团,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已完成第一期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工作室青年教师在省、市“两课”评比中成绩突出。

心之旅名师工作室在推动德育课程改革和服务社会方面彰显了特色。该工作室聘请江苏理工学院副院长、博士后崔景贵教授为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研究和咨询工作。工作室成员多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志愿工作经验丰富,先后接受了各类校内外心理咨询100多例,在省内作心理教育讲座100余场次,受众达10000多人次。工作室成员多年积累的论文、案例、个案以及心育活动方案已汇编成《心灵绿洲》,并作为特色校本教材。工作室全体成员参加了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研究”课题研究,进一步引领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学校咨询室荣获2011―2012年度市级心理咨询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王文老师连续多年被评为昆山市心理咨询优秀志愿者,是苏州市名师、省心理健康中心组成员。工作室先后承办了省心理学会发展与教育心理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多个重大专题会议,在省内业界影响较大,学校也因此成为省级心理学研究基地。

精勤烹饪工作室在传承非物质文化和技能大赛上成绩显著。该工作室聘请中国烹饪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奥灶面传承人――刘锡安大师为导师,继承研发昆山传统宴席“万三宴”和其他昆山传统菜品,传承了昆山非物质文化并为行业企业咨询、培训提供技术服务。工作室成员多次在国家、省、市的各类烹饪大赛中获金奖,所带学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该工作室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出“每周食经”实训模式,深受师生喜爱,教育教学效果明显。2012年,《中式烹调技艺》成功创建成苏州市级精品课程。工作室负责人郎军老师获得中国烹饪大师、苏州十佳优秀“双师型”教师等荣誉称号,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餐饮业评委、国家技能竞赛裁判员;刘勇老师获江苏省餐饮业领军人物;杜官朗老师2013年参加省烹饪项目技能大赛荣获教师组一等奖,获江苏省烹饪名师、团省委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火烧云多媒体工作室依托“21C创业集团”,在图文设计、广告制作等方面已走上了“产学研一体”道路。该工作室利用自身掌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优势,注重教师创新思维及教学技能与企业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由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入手,逐渐扩大到计算机艺术设计的各领域。工作室成员的成功转型、勇于探索和开拓未知领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学校一大批青年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涌现出许多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优秀青年教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为昆山市水利局、教育局、昆山高铁南站、龙灯药业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设计制作了电视广告、多媒体光盘、景观雕塑、宣传手册、平面广告、包装标志等作品。很多作品还被推广到浙江、湖北、内蒙等近十个省份。工作室的设计作品获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先后被昆山电视台、苏州日报(城市商报)社、江苏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工作室还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学生创业活动,在计算机艺术设计方面已走上“产学研一体”道路,在扶持学生创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睿云机器人工作室、阿里云电子发烧友工作室、锐风数控技术工作室、和信财会工作室、寒风(查维康)机电工作室也都分别在创新大赛、校企合作、产品研发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丰厚的成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四、展望

名师工作室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项前沿性工作,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学校9个名师工作室仍需加强实践探索:一是起步虽早起点仍需进一步提高,按照真正意义上名师工作室的组建要求,部分领衔人和成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名师的指导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经费投入仍然不足,虽然学校为工作室成员在报刊订阅、设备适时添置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与工作室工作开展、导师配备、研发需求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室的发展。要更加注重名师工作室的内涵建设,紧紧围绕团队特色进行打造,挖掘名师内涵进行培育,重视发挥区域功能,引领、促进学校优质师资队伍的快速成长并呈良好态势。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Studios: A Case Study

HUANG Lei

篇(10)

1.1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阶段决定了他们对于新奇事物、充满兴趣感的事物的强烈好奇。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极其重要的。而信息技术由于其方法多样、表现灵活、形象生动等特点,也较其他教学手段而言有着更大的优势,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学生根据单一的课本图片展示可能无法深刻感受课文内容,对一些教学内容理解上不是很容易。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爬山虎的生长环境,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又是如何向上爬的,学生看到这个有趣的过程,再结合课文阅读,在愉快轻松的情境下较好地掌握知识[1]。

1.2 拓展阅读教学空间

多媒体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最为广泛的应用,以其教学信息存储量的大量、阅读材料的丰富、生动影像等优势成为教师最喜欢的教学辅助工具,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的一些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又能满足学生对教学相关知识的需求。教师通过网上搜索,收集整理语料,通过网上与其他教师的互动,彼此讨论什么样的知识积累利用学生的成长,最终表现在课堂教学上,给予学生更多更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阅读空间得到扩展。

1.3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其较强的表现力,在明确教学重难点后作出合理的设计,辅助生动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解决学习的重难点,的教学辅助,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与综合的分析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全面素质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观潮》一课时,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一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如何让学生感受那来潮时的雄伟壮观景象,如何学会运用一些重点词句,这些教学的重难点。利用多媒体观看来潮影像,让学生直接感受那样的雄伟壮阔,而之后的部分再指导学生细细品味、阅读思考,教学效果会很好。

1.4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生在观看信息技术的内容演示后,加上对于文字理解的敏感,头脑中的印象丰富,彼此间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拓展,学生的感受丰富,在教师的启迪下,再进行讨论研究,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得到激发。

2 如何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1 创设良好氛围与情境,重视学生情感激发

语文阅读教学是很有感染性质的一个内容,阅读的篇目或优美,如一股清泉涤荡人们的心灵;或感动,如一束灿烂的阳光,温暖人们的心灵;或畅快,如一首乐曲拨动人们的心理;或激昂,如万马奔腾,激荡着人们的斗志。因此,信息技术的利用,就是要辅助教师把这些美妙的感觉展现出来,利用其声情并茂、有声有色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各具功能效果的感性材料或是立体影像、音乐表现,从而创设出良好的气氛与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去感受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2]。

2.2 巧利用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知识积累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能很好地拓展信息容量,增加学生的学习资源,并实现课内教学和学生课外学习的有效联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比如《火烧云》一课,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课文中描绘的不同形状的、不同颜色的火烧云,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世界的神奇。直观的展现会让教师的语言表达更加流畅,提升学生理解课文的效率。而且课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其他自然现象的收集,更好地实践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及与自然学科的整合工作。

2.3 正确处理好人机关系,保证教学的独立性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无论制作的课件多美多吸引人,收集的材料多么好,也要注意自身教学能力与魅力的展现,不要成为课件的执行者。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讲者,教师要始终保持教学的独立性,处理好与信息技术设备或是软件工具的关系。比如《戈壁滩上的白杨树》一课,教师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对建设者建设新疆艰苦创业的情感敬佩上,要放在新疆发生翻天覆地的喜悦感动上,这时就需要多媒体等技术工具暂时退场,教师的情感激发才应该是主角[3]。

2.4 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建立积极互动模式

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作,会容易让“人机交流”更加密切,却忽视了教学中的主体也就是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心理变化。信息技术是服务于教学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增长,教师对此一定要有清楚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观察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应,从而对教学工作做出规划。教师要开展情感教学,与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喜欢上自己,感受自己的人格魅力,喜欢上学习,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3 应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3.1 运用信息技术要科学合理,不可误用和滥用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有着很多优势,但也不是万能的。教师不能过度依赖它,认为所有的阅读教学都需要应用信息技术,不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教学质量和效果一定是不好的。一些教师无论是什么教学内容,都要做很多的网络搜索、课件制作,时间花费很多,但是对教学内容本身却没有深入的研究。课上的重点也都是课件的欣赏,虽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就阅读课而言,细细的品读或是朗朗的诵读、情感的理解等被忽略。正是对信息技术的误用和滥用造成了教学工作的主次不分和本末倒置[4]。

3.2 教师要重视自身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必须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有十足的了解。因此,课前的备课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初中语文课程较为紧凑,教师的时间有限,如果每天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技能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就会影响教学的其他方面。因此,教师要重视自身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可以利用寒暑假接触最新教学信息技术工具,加强联系,从而为学期课程做好充足的准备。

综上所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诸多的积极影响,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带来很大的帮助,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可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焕发了无限活力,因此一定要重视树立正确的认识理念、应用意识,积极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教学服务,从而更好地丰富课堂内容、活化教学手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语文阅读能力、语文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营造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世界中尽情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许小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考试周刊,2010(10):57-58.

篇(11)

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通过人文性体现,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互动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也会增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生会更加轻松、更加自主。比如《哪吒闹海》课外阅读讲解教学,故事的主人公是哪吒,哪吒的个性活泼、古灵精怪,小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先鼓励学生自主发言,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哪吒形象。另外,教师设计多个与学生互动的问题,如:哪个学生能讲讲哪吒闹海这个故事?谁能说说哪吒闹海的原因?学生在独立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参与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并且主动与教师交流,课堂教学氛围非常和谐、轻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非常密切,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给予学生很多发言的机会。学生在课上感受到课堂中的民主、平等、宽松,因此更加信任教师,更加乐于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

二、广度弹性问题法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广度、有弹性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另外,教师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使班级不同层次学生之间能够互补,促进班级学生整体发展,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愉悦。语文课堂也会更加和谐、更加精彩。比如在《长城》一课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组朗读课文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各小组讨论如下几个问题:①想一想,作者眼里的长城是什么样的?说说什么是运河?②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奇迹,说说你们的感想?将问题抛给学生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问题的答案,每个小组向教师汇报后,得到了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在评价学生答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具有一定广度和弹性,让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自信,从而更加乐于参加语文课堂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营造有趣、和谐的氛围,教师提出符合思维和学习规律的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都表现出幸福、满足的表情,课堂氛围和谐,教学效果也更好。

三、动力点赞鼓励法

在营造语文课堂氛围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点赞、鼓励的语言,注入学习动力。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语言,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都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多运用鼓励性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每颗渴望知识的课堂,都希望获得教师的认同和鼓励,而教师的鼓励和赞同,是促进师生和谐关系,优化课堂氛围的关键。比如《比尾巴》一课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场角色扮演活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能够形象、生动的将课文中的角色表现出来。另外,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学生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培养。教师准备道具:各种小动物头饰,各种小动物尾巴,《健康歌》与《比尾巴》音乐。学生自己做小导演,表演积极性非常高,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在评价学生表演时,教师要逐一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和才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营造和谐教学范围。如:谢谢这几位优秀的猴子、兔子、松鼠,表演得真精彩。通过鼓励性、赞美性的语言,学生的学习信心更足,学生投入学习的情绪更高,课堂氛围更加积极、活跃。在这样的氛围下进行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四、阅读营造氛围法

小学语文课文中包含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能够体会到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核心。教师应该从课文的整体出发,全面把握课文层次结构,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课文,去体会其中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学习积极性。阅读是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通过阅读课文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会得到培养。教师运用阅读可以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也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火烧云》一课教学时,首先,对学生提出学习生字的要求,要求学生认识5个生字;其次,让学生对重点文段进行有感情朗读,可以对段落的内容进行理解;最后,借助文章的语言手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使得学生可以对作者所想表达的感情进行理解,对自然之美产生赞叹。课改以来,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营造高效的课堂,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积极探求的重要课题。教师只有从课堂本身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自身修养,结合情感教学、兴趣教学、科学教学等方法,才能营造宽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何静.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J].文教资料,2019(1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