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朗读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6: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朗读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朗读教学

篇(1)

朗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语文教学中,用清晰明朗的普通话有感情的对文章进行朗诵。通过不断进行朗读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社会输入人才。 那么,在中职语文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呢?

一、中职语文实行朗读教学的必要性

(一)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中职学校历来重视培养学生技能,在进行教学时,总是以就业为向导,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甚至存在占用语文课程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此外,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教学观念落后,注重课文内容教学,且一般都是照本宣科,比较死板、生硬,难以引起学生兴趣,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难以促进学生文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现状,重视中职语文朗读教学。

(二)实行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接受学习能力强,实行中职语文朗读教学,通过朗读,可以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而且在当今时代,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仅是事业工作的需要,更是一个人素质与时尚的体现。语言面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气质和对外形象。作为一名中职生,要适应社会的竞争就必须学好普通话。 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说,能说一口流畅标准的普通话,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在求学、求职和事业竞争中可平添几分优势,并且终生受益无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革新,普通话更是成为了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此外,通过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语文具有语言美、音乐美、意境美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了解字、词、句的美妙之处,并学以致用,同时通过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文化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提高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在进行中职语文朗读教学时,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朗读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语文。首先,把多媒体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来,通过视频、音频、动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引起学生兴趣,并跟着进行朗读,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在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拓展学生思维。最后,可以通过演话剧的形式等让学生角色扮演,学生在有兴趣之余,通过不断朗读背诵台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二)老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老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在中职语文朗读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首先,老师要重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适当适量的进行朗读,进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次,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会不自禁的去模仿老师,所以只有老师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技巧,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学习。

(三)以学生为主体,因人施教

老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进行中职语文朗读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朗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仅可以增进师生感情,而且可以相互学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个人发展。此外,老师要因人施教,分层次进行教学。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不同,所以老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朗读学习计划。

(四)朗读教学方法多样且科学合理

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时,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兴趣。首先,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只有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朝好的方向发展,同时老师在进行朗读布置时,可以结合写作,通过观察生活写成文章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其次,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说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进行朗读比赛,各种演讲比赛,可以演话剧,可以玩游戏等等,通过不同的朗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并养成学生朗读的好习惯。

(五)进行朗读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本质上来说,朗读的过程就是理解、记忆和运用的过程,每一次朗读就会有新的认识和理解,所以要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利用能力。此外,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分阶段分层进行重点及难点突破,有意识的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同时要加强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加强学生朗读中的语速、感彩、语调等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结束语

总之,朗读教学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加深学生记忆、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中职语文朗读教学时,老师要发挥自身作用,以身作则,采用正确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意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篇(2)

费尔马哈指出:“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在比较过程中,学生逐渐地进入角色,在朗读中传达出感情,从而训练了表象的准确性和形象性,培养了语感。这种效果是传统教学的繁琐分析所不能达到的。

二、课文片断之间的比较性朗读

文章结构方法告诉我们,课文片断内部或片断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或总分关系,或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如《小站》中写到小站在荒山秃岭之中,却春意融融;《白杨》写到白杨生活在荒无人烟,气候恶劣的沙漠里,却长得高大挺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则通过二至五段的叙述解决第一段中“作者的疑问”,因果关系十分显明。对这些章节内容进行反复地比较性朗读,实际上就是把某一段落置于一定的背景中理解,由于语义间存在着相互补充和相互对照的关系,因此这样做对抓住文章线索,领会文中感情大有益处。而传统教学不是简单地读几遍课文,就是光注重某个段落的析读。很少运用段落间的联系加强朗读,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在顺序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变序朗读:在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后面分别接读最后集中抒情的段落。这时学生情感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完全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中。

因此,在比较朗读中要注意精选训练内容,并把握训练的“度”,努力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三、着眼学生差异的比较性朗读

由于学生有着各自的思想与见解,他们会在阅读时,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经验,对课文中事物进行再创造。因此,在读课文时,投入的情感和想象也可能不同,所以有必要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加强比较性朗读。

1、同一学生前后几次的朗读比较。读得不好允许重读,给学生以创造成功的机会。相信学生能读得更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测试学生在学习不同阶段的朗读情况,有进步的给予表扬。

篇(3)

朗读是语文课上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并对不同的年级段提出了不同的朗读标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要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容,丰富自己的情感,积淀文化底蕴。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规范学生的语言技巧,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一、范读引领,有章可循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当学生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就会浸润到学生的心田,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就得到提高。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不会创造性的读,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加强范读指导,让学生有章可循。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秋游》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观察到的秋天景象,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个个畅所欲言,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秋天好美呀!我爱美丽的秋天!我好想到秋天的田野里去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当学生的思维被开启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秋天的美景的?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哦!经过刚才的思维激发,学生跃跃欲试。此时教师说,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好吗?学生肯定是满脸期待,静心倾听。当然在范读前,教师一定要酝酿好自己的情感,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朗读中去。范读时,要做到读音准确,感情充沛,表情到位,抑扬顿挫,真正为学生起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当然,教师何时该范读、范读多少次为宜,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需要或要求范读时再范读,可范读一些长句、难读的句子或一些精彩句段,范读那些与主题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重点段落。除了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得到一些朗读的技巧,形成独特的语感。

二、分解目标,循序渐进

学会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而领会文本蕴含的深刻内涵。正因为朗读如此重要,所以每篇课文学生的学习目标首当其冲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具体到各年级来说,要求也并不相同,我们在教学中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渐次提高朗读标准,最终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朗读水平。低年级学生重在正确朗读,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试读,培养学生的自主朗读能力。教师要明确朗读的具体要求:看准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中、高年级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并努力达到有感情。教师要在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自读、互读,然后班级展示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读出快乐。

三、创设情境,激情绽放

情境朗读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积极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有很多文章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情境诵读。教师根据教材的编排,智慧地进行情境诵读训练,如同语文学习的一味调味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读出韵味,收获极具个性的朗读体验。

篇(4)

当前,幼师语文课程被边缘化,重技能轻文化现象的存在,使得许多幼师学校将教学重点放在艺术类学科教学中,忽略了文化课对于幼师学生就业的实用价值,对语文、数学等学科采取应付的态度。除此之外,一些幼师校重点强调学生一技之长的培养,对文化课程关注不高,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致使语文学科无法发挥教书育人的积极作用。要实现高效的幼师语文朗读教学效率,就要改变这些错误的观念,除了要了解幼师专业的培养需求,还应对语文学科的一般特点进行细致研究,结合幼师学生实际,上有特色的幼师语文朗读课。

一、针对幼师学校女生人数多的特征开展语文朗读教学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幼师语文朗读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与品味,同时也要以敏感而细腻的感悟能力,去感知文章内容,读出真情实感。有心理学研究发现,在语言能力方面,男性与女性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但总体上呈现出女性语言能力高于男性的现象。具体来说,在词汇积累上、Z句表达上,女性掌握词汇更加丰富,表达过程更加流畅,对于事物的叙述与描写能力也比男性更胜一筹。基于女性在语言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幼师学校女生人数特征,朗读教学的开展应更符合女性心理特征,帮助幼师学生完成语文以及知识积累,提高朗读教学效率。

在幼师语文教学中,读、背、写是最为常用的知识储备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在幼师语文课本中,有非常多优秀的名篇佳作,通过引导幼师学生对这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进行朗读,对相关篇单与片段进行背诵,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在幼师学生群体中,女性学生多偏于感性,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这些特征主要源于女性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女性侧重于形象思维以及情感记忆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文本的记忆。通过对文本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幼师学生在头脑中对这些文本形象进行虚拟还原,在这一过程中,深化朗读感情,自然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兴奋状态,完成语言以及知识的积累,提高朗读效率。

二、创造愉悦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在幼师语文朗读教学中,创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积极投身于学习过程之中,激发起强大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幼师语文朗读教学过程是将平面文字转变为立体有声语言的过程,在朗读中,通过语调的转换,或轻、或扬,将文本内在情感进行生动的表现,有效的弥补了平面文字对于情感表现的不足,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情感距离。幼师朗读教学中,几种常见的朗读方式如范读、齐读、点读等都有不同的功能与适用范围,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朗读方式选择,创造出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在教师进行示范性朗读时,教师要着重朗读技巧与朗读情感的示范,在范读中,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与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引感上的共鸣,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在进行齐读时,根据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安排朗读能力较强学生进行主读,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进行伴读,针对一些朗读热情不高或者羞于开口的学生,要进行适应的鼓励与锻炼,使之更多的参与到朗读中来。在语文教学中开展齐读的方式,可以使课堂氛围得到活跃,尤其是在读一些感情充沛的散文与议论文时,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共鸣,极大的提升了朗读教学效率。在进行点读时,选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对其朗读能力进行肯定同时树立榜样效应,从而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到朗读中来。同时,适当的点读不同朗读水平学生,及时发现较为普遍问题,开展针对性指导,提高朗读效率。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形式丰富课堂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扮演文本中的不同角色开展朗读,以带表演性质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直观理解文本内容,极大优化了氛围,吸引学生参与热情。除了上述几种朗读方式,还可以通过轮读、接读、对读等朗读方式运用,结合不同文本特点,不同教学环境,选择适当的朗读方式,实现最大限度的朗读教学效率。

三、强化朗读职业能力,

幼师学校学生的就业方向为幼儿教师,其职业要求幼师学生必须掌握标准规范的普通话,通过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满足幼师职业教学需求。在幼师语文朗读教学中,要关注幼师生的职业特点,关注朗读教学中学生的语音练习情况,强化其朗读职业能力。在幼师语文教学中,文本中的字、词、句中包含了声母、韵母、声调以及轻重格、儿话等语音现象,在朗读教学开展中,教师要积极正视学生的朗读状况,对学生朗读中的语音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与纠正,在朗读中达到提升幼师职业技能的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幼师学生学校的性别特征以及就业特征,在幼师语文朗读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到朗读教学对于学生今后就业的影响。在课堂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教学,积极创造多种朗读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通过大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朗读水平提升,满足时展下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篇(5)

(2)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篇(6)

长期以来朗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严重失落,表现在:其一,许多教师受“知识本位”课程观的影响,一味追求朗读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忠实再现,因而导致学生主体体验的严重失语;其二,许多教师惯于用硬性指导代替学生体验,在读法上往往过于追求技巧性和统一化,这就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主感悟的机会和创造性解读的权力,进而使朗读教学陷入了“千人一腔”的尴尬。这种主体性的失落使朗读教学失去了理应生成的教育意义。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于文意与己意的关系,学生要能够立足于主体所应有的高度,给以适中有度的把握:既不死读章句因而失去读书的意趣,又不主观臆度而破坏文本应有的风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主体性不断发挥、“人”与“文”逐渐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此过程中,学生不是外在于作品的“阅读者”,而是拥有主体权利、主体意识积极参与的“解读者”;学生不是作家作品的“看客”,也不是所谓作家的“代言人”,而只是作为“朗读者自己”在参与语文教学生活。

也就是说,朗读是有主观性和个人色彩的,学生理应成为朗读的主体。因此,从学生主体看,阅读态度、阅读需求和阅读心理不同,阅读体会自然不同;从文本看,作品内涵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它不可能为每个读者提供一个统一的、单向的阅读路径。由此决定,不同的朗读者在朗读技巧方面的处理不可能雷同,因此,教师的朗读指导也理应顺乎“朗读者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思和旋律”,而不应强求整齐划一。

二、以文本为主体:吸引学生朗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其实语文文本的特殊性即在于此:

其一,它所呈现的不是客观、冷静、抽象的知识,而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和作家主体的生命精神,它内在的生命力使其本身呈现为一种开放的“召唤结构”,能够邀请欣赏者走入它的世界。

其二,作家生活世界、作品思想世界与学生心灵世界的对接、交融构成了一个圆融的生命空间,学生正是在此受到了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教育。语文文本的这种教育意义是独有的。

其三,正是由于文本主体的介入,学生才在教师引导下不断感受到来自作品深处的本质力量,而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

以文本为主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心需求,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以教学唐诗为例,单纯讲授有关字句、节奏、修辞等方面的创作知识,或许还不足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唐诗的音韵之美,但教学时如果能够穿透这些所谓“唐诗知识”的迷障,注重引导学生去倾听诗人的心声,捕捉其生命的行迹,效果自然大不相同。当李白的豪放、杜甫的老迈、白居易的沉郁经由教学真的在学生心目中得以活化时,琅琅的读书声里定会别有一番意趣。即便单纯从朗读技能训练的角度讲,由音节而求神气固然有它自己的道理,但从把握文本的主体意义入手而得诵读的旋律,未尝就不是上好的读书之法。

三、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得读书之乐

篇(7)

1.朗读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目的不够明确。男生读了女生读,甲读了乙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指导不得要领。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朗读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这一目标,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中的“多”与“少”。

1.多领悟体验,少技巧指导。近年来,许多语文教师注意到读的训练,并形成一些常规的朗读技巧指导方法:给课文或语段加上许多标记,如重读、停顿等,这对于低年级或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而言,也许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这样做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情感。所以,朗读训练应让学生多自读、主悟、自赏,读中领悟文意,读中体验文情。

2.多灵活变化,少整齐划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不变的真理,而兴趣对于朗读训练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想读、乐读,才会用心去读,才能读得入文、入情。因而教师的任务是营造一种氛围,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水平。

首先,读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初读可采用较宽松的自读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读的内容、速度、方法,能读懂多少就读懂多少,发现问题可以提问;通读时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互读,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一些问题;精读训练要通过师生的活动交流,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达到流利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精心和优化组合各种形式的读,如自读、指读、仿读、小组读、引读、问读、疑读、表演读、齐读等,以求得最佳的效果;品读是品赏优美词句、领悟文章和作者的情感,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内容、方式、方法,运用竞争、评价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表现欲望,让学生有机会到成功的自豪感、成就感;最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运用各种媒体(音乐、画面)和激励性语言,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回忆、入情记忆、美读成诵。

篇(8)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篇(9)

一、 学生读书 不得要领

孩子们不喜欢读书,一方面是因为教材内容不能激发阅读兴趣,更主要在于不能正确把握朗读的要领,领会不到朗读的乐趣。

初一对朗读的要求是有“感情朗读课文”,“有感情”是重点,刚进初中的学生很少能做到这一点,朗读中往往存在下面几种缺陷:

(一)感情不充沛。读起来没有语气的强弱变化,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语气表达不清,平淡无起伏,表达不出文字承载的思想感情内容。

(二)从单个音节来说,学生的发音是较准确的,但在实际朗读中,没有变调、轻声、儿化等处理,因此朗读显得呆板不生动。

(三)没有节奏和重音或有却处理不当,学生读书,听不出节奏,更听不出重音落在哪一个字或哪个词上,因此没有抑扬顿挫,甚至有的还保留唱读的习惯,难怪读者乏味、听者索然。

(四)“声”和“气”处理不当

不懂运气和以气驭声,往往该换气的地方不换气,不该换气的地方却忍不住换气。最突出的是读一个较长的排比句或排比语段,不能表现出应有的气势。

总之,学生因为轻声、儿化、变调、重音、节奏的处理以及气息的调整不当,导致朗读不流畅,或者虽流畅却无抑扬顿挫,严重妨碍了感情的表达,损害了朗读的质量,影响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调整教法 重视朗读

其实,我国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朗读,把朗读作为教法和学法。后来讲读教学兴起,人们不同程度地轻视了朗读教学,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朗读训练,往对词句意思、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等讲得特别详细。老师讲没讲透,学生记没记住,成了决定考试成败的关键,成了衡量老师教学得失的标准。语文教学变得既繁琐又急功近利,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而沉闷,难怪许多学生说:语文课没劲,上课听不听都无所谓。

如今,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一轮教学改革到来.语文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凸现学生语文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能力,而朗读,无疑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重视朗读,既有利于培养语感,增强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培养识字写作及口语交际等能力。

三、“以读带讲”和“以读代讲”

语文教学中,“讲读法”把“读”作为一种途径,目的是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教学过程一般是先读后讲,“读”是为了认准形字音,扫清文字障碍,为了下一步分析文章作准备。重点是讲解分析,这一过程,老师唱主角,学生被动接受。

“朗读教学法”则是把朗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训练学生朗读技巧,培训学生朗读能力,进而为提高其普通话水平及口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同时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领悟,达到理解文章内容及思想感情的目的。在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教学活动中,朗读教学尤为重要,甚至不妨提倡“以读带讲”或“以读代讲”。

所谓:“以读带讲”,“带”是“带动”。就是把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读是重点,目的是读中领会内容,“讲”的是如何读,为什么这样读。

以《春》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内容及语言贴近学生,容易理解,教学时可把朗读作为重点,以朗读促进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标。读的过程是可逐一明确下列问题:

① 全文感情基调是什么?②开关两段应怎样读,描绘的是什么心情及景物?③最后三段应怎样读,感情应怎样把握?④中间对春景的刻画中每幅图的景物特点不同,感情有没有起伏?⑤写现实的景物如何读,写幻想的景物如何读?……

对上述问题,应先让学生放开去读,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如何处理,然后通过他们在朗读中相互比较,鉴别出优劣。最后教师再作适当点拨,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叙述的语句应平缓如讲故事一般;抒情的语句感情应充沛;幻想的内容应带着憧憬的神情来读;排比语句应尽量一气读完方能显出气势;对比句应把重音放在内容不同的地方等等。

另一方面,对于诗歌教学,完全可以用朗读代替讲解,即“以读代讲”。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读,教师应范读教读,把语文课上成诗歌朗诵会,有何不可呢?对于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内容及意境的理解,往往不能千人同一,学生和老师、今人和古人,由于年龄、阅历以及时代背景的差异可能看法有所不同,作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其发表自己朗读后的理解和体会。同时,更应当教学生怎样读诗歌,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借助联想、想象去体味作品描绘的意境及感情,而尽量少对每个词句作条分缕析。从诗歌欣赏的角度讲一些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但对初中生而言,也不能言之过多。

四、范读教读 作好榜样

朗读教学法中范读是必不可少的,既可是教师范读,也可用音像制品中现成的榜样或朗读优秀的学生来取代教师角色,必要的时候,应该教读。

教师高质量的范读收效是很大的,并且让人经久难忘。范读的情景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从文字、声音、感情、动作、表情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它以情动人,将学生迅速引入作品创设的情境中,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它还给学生作了直接示范,让学生有模仿学习的榜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初一学生,除了讲清文言文朗读的要领外,更应范读,较深的文章,还应教读,对个别深难的句子应反复教读。因为文言文中,除深难字外,还有异读现象(包括古今异读、通假异读、破音异读)以及长句节奏的处理,这些地方如不加注意,学生由于习惯开始读错了,后来很难纠正。

篇(10)

朗读是一件既有意义又愉快的事情,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在讲求积累、感悟的语文教学阶段,更是不可或缺的形式。对学生来说,由朗读水平的高低能看出他的语文表现力如何,同时朗读能力标志着他的文学修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高低。

但是,我们有时在上课指导朗读时,只注意了学生的朗读次数,往往缺乏具体指导的用语,使朗读停留在表面上,学生读来无趣,像念经似的,不能达到语文新课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确定初读课文的感情基调

唱歌会根据内容先定调子。朗读也不例外,每次学课文时,我都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确定读课文的感情基调。如,《花木兰》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她想:父亲年老多病,无法出征。弟弟年幼,还不到当兵的年龄。”我问学生:这段描写了花木兰怎样的心情?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出:着急,忧愁,难过……

我问学生:你们在平时有没有碰到过着急烦恼的事?学生纷纷回答:“有。”我进一步追问学生:当你着急烦恼时心情怎样?说话的语调会怎样?学生会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各抒己见:不高兴,脸上没有愉快的表情,说话声音低低的,提不起精神,心里七上八下的,还会叹气……

我说:“好,就请大家带着这种烦恼的心情朗读全文。”这样,读课文的基调就定准了。即使课文中写的人或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学生也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二、从品味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带着感受不断读好

注重朗读细节指导环节,给学生反复朗读语句的机会,一遍一遍地指导,每次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要求,直至进步为止,使朗读达到最佳效果。比如,《花木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花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前线。”

让学生体会出花木兰从军路途的艰辛并不困难,但当我要求他们带着感受朗读时,却全是一个调子,不能充分流露句子感情。我说:“这样的读和理解没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文中‘披、跨、渡、过’这几个动词既体现了花木兰比较刚性的性格,又反映了她从军的艰辛,语速要有节奏感。“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练习。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我让学生在桌上模拟骏马奔驰的节奏,老师带动,范读引路,使朗读达到。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师生朗读中,结束了这一片段的处理。

三、从教师的指导意识入手,突出“读字当头”的理念

我在实践中,经常在学生研读文本语言的同时,把学习目标落实在朗读上。我总结了许多成功的有关朗读指导语的范例,通过引导点拨,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朗读质量。如:“谁愿意用自己的朗读让大家明白课文的意思?”“你不但朗读的技巧好,而且对作者的感情体会得深刻到位。”“读书的时候一定要集中全部注意力,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做到除了自己和书本,旁无别人和事物。这样就会读好。来,听老师读一遍。”……课上,在学习过程中,处处能听到书声琅琅,充分体现了朗读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的朗读收效很大。

四、加大朗读训练力度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不少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必须加大训练力度。除了在朗读课堂上讲授朗读的有关知识、技巧外,还要加大训练量、提高训练难度。与此同时,还要变换训练方法,比如举行朗读比赛,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接力赛等。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媒体熟悉朗读技能,如电视、网络等。

总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创新朗读训练方法,还要不断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J].语文教学通讯,2007(5).

[2]张金保.遵循阅读规律,提升阅读效率[J].语文教学通讯,2007(3).

[3]武永明.关于个性化阅读相关问题的思考[J].语文建设,2007(7).

篇(11)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教学中我们却发现一些学生不愿读书,不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有的同学读书东张西望,有的同学读书有口无心,不能入情入境。这些充分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应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切实地进行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教学生读课文,是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课文,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小鹿的玫瑰花》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文中有四个角色:小鹿、鹿弟弟、黄莺、微风。指导朗读课文时,首先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说出每个角色所采用的语气、语调,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被调动起来,从而心领神会地读出了每个角色说话时不同的语气,体会出小鹿由失望到快乐的心情,感受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快乐。

二 配乐朗读

音乐,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础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指导朗读《桂林山水》时,边读课文,边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一起就像使人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产生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 借助插图看图朗读

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训练,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如《画风》这篇课文描述了三个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表现风的存在。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个小朋友所画的画,再指导朗读。学生受到图画的感染,自然而然地知道了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表现风。

四 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

情境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有感情地朗读,重视学生独特体验。如《笋芽儿》这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是谁在叫我呀?”这句话时,我说“你们早晨被妈妈叫醒时,你是如何回答妈妈的。学生想象自己,很自然地说出:用撒娇的语气去读。

五 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