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再如,在朱自清《背影》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父亲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文章中是怎样描写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并将这一形象与自己心目中的父亲形象进行比对,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有的学生想到了平日里自己与父亲的交流和摩擦,甚至在赏析的过程中眼含泪花。
2.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把握知识
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启迪智慧,及时有效地将课堂中的重、难点知识理解消化,同时将那些不是真正语文学科的内容予以摈弃。比如,鲁迅先生的那种半白话文半文言文,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使得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进行感悟,从而在思想上获得启迪。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目录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芦花荡3、蜡烛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5、亲爱的爸爸妈妈
内容: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角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有益的启示要求: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脏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7、背影8、台阶
9、老王10、信客
内容: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情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要求:熟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第三单元
11、中国石拱桥12、桥之美13、苏州园林
14、故宫博物院15、说“屏”
内容: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要求: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17、奇妙的克隆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19、生物入侵者20、落日的幻觉
内容:人们常说,要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就是说,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说的事物事理有所不同,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一致的。
要求: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23、核舟记24、大道之行也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内容: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
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第六单元
26、三峡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28、观潮29、湖心亭看雪
30、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内容: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不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阅读这类诗文,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1.《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
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
作者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分》《九三年》等。
3.《亲爱的爸爸妈妈》,作者聂华苓,华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等。
4.《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的奠了分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散文、诗歌、杂文、小说还是文艺理论都有很高的成就,成就较高的是杂文,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后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5.《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6.《老王》选自《杨绛散文》。
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作家,文学翻译家。翻译有《堂·吉诃德》《洗澡》?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作品《围城》
7.《信客》选自《秋雨散文》。
作者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后收在《秋雨散文》中,《信客》就出自《文化苦旅》。
8.《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卓著的作者、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中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后都收在《叶圣陶集》里。
9.《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卓著诗人。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10.《陋室铬》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著有《太较图说》《通书》等。
11.《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明朝散文家。
说明文语体是科学语体,这是一种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所没有机会体验到的语体,科学语体只能在书上才能学到,这是一种非常纯粹的书卷语体。笔者认为,说明文阅读教学中虽然第一要着是要学生了解文本传达的信息,但更主要的是了解并学习文本是如何传达信息的这一教学内容。
因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一种阅读的图式(一种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所以,我们在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说明文最适合做快速阅读训练)时,应让学生明白文本是怎样传达和为什么要这样传达信息,即进入以理解为目的的阅读层次,解决学生在说明文阅读中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也就是事物的特征或原理)这个突出问题。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借班上课,我让学生浏览《奇妙的克隆》第一部分,然后问“什么是克隆”,大部分学生看着书也答不出要点。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准确提取文章信息的阅读技能。要说出“什么是克隆”,学生需要掌握说明文语体的定义功能,并非简单的内容概括。还有像《大自然的语言》,要读懂什么是“物候”,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是什么,应该让学生弄清楚作者是如何给物候下定义的,又是怎样来阐述物候与气候的关系的。而有些教师教读此类课文时,喜欢在文本的文学性语言上做文章、寻找教学点,则是走偏了说明文教学这条道。
其次说明文阅读教学还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才是语文教学中说明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语言是思维的显现,语言的混乱彰显着思维的混乱。说明文就是人类“寻求事物的本质”结果的文字显现。
在说明文中,不外乎有两种表述方法,即通过推理来阐释主张,还有用实验来证实主张,在说明文作品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清楚是十分重要的,这关系到对学生阅读和写作时思维习惯的训练培养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分辨思维的演绎和归纳的不同。下面笔者以《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恐龙无处不在》为例加以论述。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事理性说明文,通过演绎来阐释自己的主张。教学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找出作者所要说明的事理。在上《恐龙无处不在》时,我让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要说明的事理是什么?学生甲回答,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学生乙回答,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学生丙回答,说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经过一番阅读寻找和争论,绝大多数学生终于趋同《恐龙无处不在》要说明的事理是第一段:“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事实是乙的回答是正确的。当学生无法区分时,教师有权力和义务告知学生:“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是本文的论点,后一句“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则是对前一句话的解释,也就是解释“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如何“紧密相连的”。否则读者没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是怎么紧密相连的,有了后面的那句“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我们就明白作者是指什么了。
在学生明确了《恐龙无处不在》要说明的这个事理后,我们顺理成章地要讨论为什么是这点,而不是那两点。这就需要剖析文本,思考作者如何运用演绎和阐述来说明事理。紧接着我们还应该进行细分:这些材料中,哪些是已经发现的科学事实依据?哪些是已经被认同的科学理论依据?哪些是根据科学事实、科学现象和科学理论推理出来的依据?
在《恐龙无处不在》中,第二段“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和“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无疑是“已经发现的科学事实依据”。有了这两个“已经发现的科学事实依据”的支撑,后面的文字是作者进行推理说明的一个过程。期间作者还向我们阐释了“地球地壳的板块学说”和“大陆漂移学说”,这两种科学理论无疑是“已经被认同的科学理论依据”。那么,这个文本中哪些是推论依据呢?学生就很容易发现下面的三段文字就是作者“根据科学事实、科学现象和科学理论推理出来的依据”: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二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是单独组元,每单元4篇,共有两个单元,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应当做好以下两点:
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诗词课外八首、《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
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课本里的文言文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再加上注释全用通俗的现代语,简洁明了,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这就是探究的基础。 还有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三、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教学,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但对我们这样中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福音。我们的教学必须未雨绸缪。因此,,我们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
四、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0、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五、教学进度表(以实际教学周为准)
第一周
语文学习的习惯养成教育(2)
1、《社戏》(2)
第二周
2、《回延安》(2)
3、《安塞腰鼓》(2)
4、《灯笼》(2)
第三周
5、《大自然的语言》(1)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
综合性活动.写作.口语交际、:应对(2)
单元复习与测试(3)
第四周
7、《大雁归来》(2)
8、《时间的脚印》(2)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2)单元复习与测试(3)
第五周
9、《桃花源记》(2)
10、《小石潭记》(2)
11、《核舟记》(2)
第六周
12、《诗经二首》(2)
21、《庄子二则》(2)
期中复习(2)
第七周
期中考试试卷分析期中总结(2)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古诗苑漫步(2)
单元复习与测试(3)
第八周
22、《礼记二则》(2)
23、《马说》(2)
24、《唐诗二首》(2)
第九周
13、《最后一次演讲》(2)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2)
第十周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
综合性活动.口语交际:演讲(4)
第十二周
17、《壶口瀑布》(2)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2)
19、《登勃朗峰》(1)
20、《一滴水经过丽江》(1)
第十三周
写作:学写游记(2)口语交际:即席讲话2()
单元复习与测试(3)
第十四周
写作 学写故事(2)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2)
名著导读 《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3)
1.语文习题设计形式要丰富多彩。
语文习题的设计忌单调呆板,否则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疲劳,心生厌意影响学习效果。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设计的习题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很好的克服这一心理现象。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可设计评价人物的对联,①上联:除恶霸鲁达拳打镇关西 下联: ;②上联:嫉恶如仇鲁达拳打镇关西 下联: 。
再如,《我的母亲》可设计仿句练习:母爱像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田;母爱像 ;爱像;母爱像。又如,《藤野先生》可设计要求学生发一则感谢师恩的短信等等。
2.语文习题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语文习题的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实际作为首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等。其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特别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习题设计的成败。比如,《雪》这篇课文有这样一道阅读题:课文第一小节描写了江南色彩斑斓和涌动着生命活力的雪景,读完后你想起了哪位诗人的名句?答案是德国诗人雪莱《德国――一个冬天里的童话》中的诗句。这首诗对于绝大多数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本题的设计者就缺少了对初二学生实际的了解,因此,这道题就缺少了对学生的引导、激励作用,反而增强了学生的紧张、恐惧的心理,语文习题设计的意义也就无从体现。
3.语文习题设计要突出社会需要。
社会是教学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础,语文教学决不可能在真空中游离于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具有较强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人;社会需要具有较强交际能力的人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能体现这种需要。所以,《生物入侵者》就可以设计“上网搜索文中没有提到的生物入侵者并了解它们的危害性”这样的题目。由课内迁移到课外,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二.设计习题应围绕教学内容,有重点,努力减负增效
1.语文习题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具有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可检测性原则等,语文习题的设计就应根据教学目标应然状况及学生的掌握的实然状况之间的差距来进行。比如,《天上的街市》有这样一条教学目标:学习课文自然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这里面的行为动词是“学习”。据此,我们就可以得知教学目标对这一知识点要求属于“了解”范畴,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要求设计相应的习题。例如:①说出文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地方。②学过的古诗词中,举出一些联想和想象的例子等。如果教学目标改为:掌握课文自然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行为动词变成了“掌握”,这就表明这一知识点的要求须达到“应用”的程度。所以我们设计习题时就要紧扣这一目标。例如:请同学们欣赏郭沫若的另一首诗《静夜》,思考一下什么地方运用了想象?它与《天上的街市》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让学生来比较、评价、总结。
2.语文习题设计应突出重点难点。
语文教学目标有时也很复杂,我们必须对相关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桥之美》教学重点是“揣摩文中富有个性的句子”,那么习题的设计就应突出这一重点。可设计: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①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②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说“屏”》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语文习题就可以这样设计:理解杜牧《秋夕》全诗,体会文中引用古诗词的妙处等等。
3.语文习题设计要富有创新思维。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我们的母语教学更应该承担起这一责任。因此,语文习题的设计理应体现创新思维。比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设计这样的习题:请用“大自然、陨石、冰箱、恐龙”四个词语(顺序可以调换)扩展成80字的一段话。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再比如,《桃花源记》可设计:理解“鲜美、交通、妻子、无论”的古今义后,你能发现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对我们翻译古文有何帮助?设计这种题目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及聚合思维能力。《再塑生命》一文就可以设计这样一道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题目:指出下面句子中“爱”的含义。①爱在这里。②爱就是花的香味吗?③爱是不是太阳?④爱有点儿像太阳没有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
三.设计习题应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1.设计语文习题需要教师认真的研读文本。
文本才是师生发展的集合点,设计习题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深入地研读文本。有些语文教师研读文本时常常浅尝辄止,看到《皇帝的新装》只想到皇帝和大臣的愚蠢;看到《我的叔叔于勒》只想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而我们所希望的研读就是教者以平静的心态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多元化解读,以期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从而设计出全新的既尊重文本作者意图,又尊重文本价值取向的语文习题。
2.设计语文习题需要教师准确制定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所以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明确,不能含糊不清,要具有可行性、可检测性、发展性、阶段性等特点。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依纲据本、紧扣目标设计习题。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常常把生动、形象、有趣的语文教学讲的枯燥乏味,弄得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自然一塌糊涂。究其原因,不会恰当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是根本所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情景,提高教学效果呢?
一、创设情景的理论依据
在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完成教学目标的直接技术保证。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只为某一具体教学内容服务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永恒和万能的。这就是所谓“教无定法”的道理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是最富有活力的环节,是教学改革中最深广、最有潜力发挥的领域。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而有针对性地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思考、领会、评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潜在的智能,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思考、巩固和运用知识,大大提高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实效。具体的教学情景,它能让学生围绕所提供的情景进行大量而快速的听、说、读、写、思训练,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人。具体的教学情景,可以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兴趣深化,并产生较高的动力效能,最终使学习兴趣成为自我的高级精神需求,从而转化为强烈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景的功能目标
在教学中创设的情景应能达到三个目标:一是让学习者能够体会到。所谓体会到,指使学生能亲身感受到当时的时代状况,看得懂、听得懂,能够吸引学生进行积极的态度体验,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二是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感到新颖、有趣,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其想学、愿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三是能让学习者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情景后,只让学生单纯的感知,就会大大降低效果。若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充分调动其感性、理性思维,动手、动脑能力,把陌生的文学作品变为自己的亲身体验,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创设情景的常用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的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
1、 直观呈现情景
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教学情景,或者有意识创造一种特殊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教学法比较适用于现场感强的小学教学内容。
2、实物演示情景
以实物展现、演示某种特定情景。实物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坐在教室里就可以认识客观事物,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在说明文教学上,如果用上实物,就会大大加强学生理解课文的直观性。如:《景泰蓝的制作》这篇文章,用景泰蓝工艺品实物对照课文内容,学生会很容易领会课文的含义,对增强学生介绍事物的能力大有帮助。
3、图画再现情景
图片、图形是教学中运用比较广泛的直观教具。有些学习的内容是实物、模型无法运用的,图画在教学中发挥了实物、模型无法比拟的作用。比如讲《故宫博物院》一课时,用制作好的平面图展示,让学生一目了然故宫的布局、结构,大大增加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4、电教媒体情景
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为进行情景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它可以把各种教学材料再现出来,并营造气氛,让学生从视、听、说等多种角度去充分体验和感受,以动为静、动中求活,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运用,各个环节衔接紧凑自然、层层深入但又不失其轻松活泼之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感知、理解、运用”之目的,真可谓是一种高雅的课堂艺术享受。例如在《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恐龙无处不在》时,针对教学内容,编制了一套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当学生看到一幅幅生动精彩的画面时,他们的兴趣高涨,大脑机器迅速运转,在轻松愉快又紧凑的课堂氛围中很好地理解了这一本来比较难懂的课题。
5、角色扮演情景
在《语文》课教学中,不少教学内容都可以抛开严肃的面孔,改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表演的方式进行。比如九年级下
册中的戏剧单元。我在讲授《市长》一课时,就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以表演话剧的方式再现课文内容,增强课堂“互动”,大大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也深刻了许多。
6、问答讨论情景
问答是课堂教学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问答具有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反馈信息等教育功能。例如,在每次新课引入的环节中,灵活设问往往可以很快抓住学生的思维,比如在讲《智取生辰纲》时,教师可设问“谁知道水浒中的青面兽杨志?”立即引起学生兴趣,在他们的回答中分析人物、融入课文内容,教学内容就可在这一问一答中自然地完成。
除了以上情景之外,情景创设还有游戏的情景、竞赛情景等途径。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要改变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精心设计学习环境,引导、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教学《我的信念》时,由于兴趣爱好以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学生很难理解居里夫人重要的思想内涵。教学时笔者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课前布置题为“走进居里夫人”的作业,让学生查阅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故事等,整理出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资料以备课上交流。学生在查阅资料的活动中,就能不断地受到居里夫人的感染和教育,再通过课堂上的互相交流,教师就没有必要对文章再做详细的分析,只要设置“居里夫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你可以从几方面去归纳”这一问题,就可让学生全面感知课文,并通过再次阅读,深刻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他们不仅掌握了语文方面的知识,更让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改变、丰富和提升。
2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点,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参与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与教师将现成的答案直接“端”给学生,效果截然不同。
笔者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首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从字词、情节、背景、人物、主题、写法上分组讨论,对那些见解新颖的问题与发言及时肯定与表扬,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有时课堂上可能会“一片大乱”,但这也正是学生创造能力集中迸发的时候。当达成一致意见后,问题在讨论中自然得到解决。
3 培养学生能够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对社会、人生、自然都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对什么事都喜欢问为什么,因而敢于说出不同的见解,容易创新。对待尽管很幼稚的见解,但仍需要教师倍加爱护,积极引导,久而久之,这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时,有个女生便对作者断言的“恐龙是由于小行星的碰撞导致灭绝”的看法提出质疑,并结合自己课外阅读的材料进行争辩。笔者首先肯定这个学生的探究精神之可贵,并激励学生将来可就这一问题继续进行探索。
4 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笔者总是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先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上去思考。有时学生所想到的,连教师和编者也未必想到,对于这些新颖的见解,笔者如同对待初春的新芽一样倍加珍惜,因为这些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的,标志着他们在思维和语言上上升到一个成熟的新阶段。
5 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就会失去探究的兴趣,慢慢地就会变成被教师“抱大的一代”。因此,教师在教法设计上,也应有所创新。
例如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笔者让学生对人物进行评论。刚一开始,他们局限于传统观念,一致赞扬曹刿,批评鲁庄公和乡人。这时笔者就给学生讲述了角度不同、看待事物的结果也不同的故事,启发他们重新思考。结果有的人从乡人角度立意,抨击乡人缺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心;也有人说,不应对乡人过分指责,他的态度可能事出有因,也许是鲁庄公不能“取信于民”所致;有人批评鲁庄公不善战,急躁冒进;还有人对鲁庄公进行赞颂,认为他任人唯贤,善于发现人才,大胆起用人才并重用人才,今天仍要发扬这种精神。
6 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科学创新兴趣
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科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说话,无所顾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科学创新的萌芽。我认为课堂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以前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总有一张讲桌隔开,我首先改变这一做法,去掉讲桌,把学生的课桌面向黑板改为两张桌子对着摆放。这样的改变有利于师生互动,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也便于老师走近每一个学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双边互动也随意了许多,教师和学生都减轻了心理压力,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教学中,应十分重视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人,克服自我中心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忌“用自己的演讲来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教学气氛活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的回答与众不同”“你说到老师的心坎里了”,使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质疑、发问,从而激发科学创新的兴趣。
二、开发课堂教学内容。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叶圣陶先生几十年前就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材也朝着贴近生活,贴近时代,面向未来的方向改进,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素材蕴含着科学教育,我们要努力开发课堂教学内容中的科学信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能力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语文教材其实是一本科学的百科全书,教师可利用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如,通过学习《马》《绿色蝈蝈》《旅鼠之谜》《大雁归来》《生物入侵者》这些科普说明文,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知识;学习《月亮上的足迹》《落日的幻觉》《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天文气象知识;学习《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让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学习《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让学生了解一些科技知识。
学生在学习这些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端正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如,学习物理学家杨振宁写的课文《邓稼先》,学生课堂上除了为这位中华文化孕育出的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感到骄傲和自豪外,还可以从文中学习到这位科学家热爱祖国、鞠躬尽瘁、一切以科学为重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激发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独特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拓宽科学创新的思维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语文教学重视“双基”的培养,但知识不等于智慧。如果语文教学只是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就会抹杀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内心体验,久而久之就容易养成思维的惰性,变得不善思维,那就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大方向了。
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这篇课文时,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科学的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危害着人类,那么,我们要不要继续发展科学呢?话音刚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要。课代表站起来回答:科学是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会危害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危害人类的速度、程度也同步增长……然后全班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正方举了许多造福人类的事例,证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反方代表也列举了科学危害人类的生动例证。最终通过辩论得出结论:科学是把双刃剑,但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步。
教师课堂上通过开放式提问,恰当地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和技能,从而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拓宽思维空间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了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放飞想象的翅膀。提升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一切科学都离不开想象,人类的想象总是先于科学,学生课堂上今天的想象也许就是明天的现实。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允许并善于引导学生头脑中的那些“奇思妙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亚当·安德森经研究发现,利用想象可以激发人积极的正面情绪,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加强学生的横向思维,打破定势思维。可见,语文课堂上合理地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如,在学习《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学生发现文中有四幅插图,我们可以结合插图引导:“同学们看着这些精美的插图,你们想象一下,月亮上是不是和我们地球上一样也有水和空气呢?如果你是宇航员,在空中会有什么感受?”是啊,月球上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立刻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始在空中“邀游”,课堂也随即活跃起来。
再如,学习《故乡》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闰土,在现在的社会里,怎样才能摆脱贫困?学生们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有的学生建议闰土南下打工,因为他身材高大,有的是力气;有的建议闰土干个体户,从小本生意做起,再借鲁迅小说的名气,打出“闰土”品牌……这样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思想的浪花,既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又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1世纪需要创造性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笔者衷心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能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开发课堂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放飞想象的翅膀,让语文课堂进发出科学创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在平时的备课中,不仅备教法,还要备学生的学法,注意设计学生共同参与的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在讲《花的话》一课时,便设计了“迷宫探宝”的游戏,让学生闯一道道由课文内容设计的难关,最终进入古堡密室找到宝藏,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气氛活跃,教师设计的题目在探索的激情中都迎刃而解。当他们在找到密室宝藏时,那种成功的喜悦是难以言传的。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首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20多个问题,然后,从字词、情节、背景、人物、主题、写法上分类组织讨论,对那些角度独特、见解新颖的问题与发言及时表扬与肯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有时候,课堂上会“一片大乱”,可是这也正是学生创造能力集中迸发的时候。当达成一致意见后,问题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第三,培育学生提出新见解的能力
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对社会、人生、自然都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对什么事都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老化的、不活跃的信息比较少,头脑里没有条条框框,因而敢于说出不同的见解,容易创新。也许他们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花蕾,需要教师倍加爱护,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十分有价值的。例如,我在教《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时,有个女生便对作者断言的“恐龙是由于小行星的碰撞导致灭绝”的看法提出质疑,并结合自己课外阅读的材料进行争辩。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同学的探究精神之可贵,并激励同学们将来可就这一问题继续进行探索。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是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先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上去思考,有时学生所想到的的,连教师和编者也未必想到,对于这些新颖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新芽一样重视,倍加珍惜,因为这些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的,标志着他们在思维和语言上上升到一个成熟的新阶段。
第四,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手法陈旧,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学生慢慢地就会变成被教师“报大的一代”。因此,教师在教法设计上,也应有所创新。例如,我在讲《勇气》一文时,就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剧的表演――当美国士兵脱险后,他会与因为救他而失去丈夫的法国女人有怎样的对话?这一设计一下子打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也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在教《曹刿论战》一文时,我让学生对人物进行评论,刚一开始,同学们的态度比较一致,赞扬曹刿,批判鲁庄公和乡人。这时我就给学生讲述了角度不同、看待事物的结果也不同的故事,再启发同学们重新思考,结果,同学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了新的评论:有的人从乡人角度立意,抨击乡人缺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心;也有人说,不应对乡人过分指责,他的态度可能事出有因,也许是鲁庄公不能“取信于民”所致;有人批评鲁庄公不善战,急噪冒进;还有人对鲁庄公进行了赞颂,认为他任人唯贤,敢于起用人才,重用人才,今天仍要发扬这种精神。
第五,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