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师幸福感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高等职业教育本身方面与一些西方国家在专科层次教育中授予副学士学位相比,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没有设定所谓的副学士或相当的学位,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院校是没有学位授予权的,因此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质量等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别。而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学制长、起点高,不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传授构建一定程度的知识体系,有一定的区别,同时还未享受一些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的倾斜、支持、优惠政策。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中职教育的发酵馒头,发展战略、地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尴尬。而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内,还进一步分为高专和高职,二者又分别倾向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更是显示出了其复杂性。另外,与相同在校生规模的本科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因层次低,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均拨款等一系列指标上都有明显的缩水。而且限于高职院校办学层次低,国家在制定教学、科研等方面支持和资助方面明显就会向本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倾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职院校教师因自身发展需要向本科学院和综合性大学流动。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者对幸福的关注逐渐深入到工作、家庭与社会生活中,职业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成分,职业幸福感的研究也引起了一些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
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曾讲过“君子有三乐”,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一“乐”。反观现实,我们的教师特别是一些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对教师自身及教育环境有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教师们开始感受他们的职业带来的回报越来越少时,教师会产生消极的心情和态度。反映在教师的生理上表现为性急易怒,在情绪上表现为缺乏热情,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对于教学,也很少投入精力,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学生的纪律问题增多,从而导致教师对教育环境产生污染。正如美国学者德肯沃(1987)指出“无论教师的消极态度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在我国的教师队伍中,小学教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的职业幸福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基本道德的建立与综合素质的养成。而国内对于小学教师群体的关注并不多,对于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因此,本研究将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将着眼点放在国内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上,希望通过对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测量,了解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发现小学教师群体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11所小学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12份,其中有效问卷586份,有效率为90.15%。
2、研究工具
采用《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问卷》。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成就显示、工作认可、情感支持与工作吸引力,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施测程序
团体施测,测试前由主试宣读统一的指导语和注意事项。测时间为20分钟,完成后当场回收问卷。
4、数据的统计分析
使用SPSS15.0进行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1、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本情况
所有教师在职业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和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见表1。
由上表可见,工作吸引力、情感支持、工作认可、成就显示四个维度的均分分别为3.19、3.90、4.06、3.95,总量表的均分为3.77。由于本量表采用5点计分,中数为3,所以,结果显示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中等偏上。
2、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在人口学变量的数据分析
为了便于进行分析,将频次少的组进行合并。如职称,把小高之外的组进行合并,分为小高与非小高两组;教龄,将非11-20年的进行合并,分为教龄11―20年组与非11―20年组。
以职业幸福感总分为因变量,职称、教龄和所教年级为自变量,进行小学教师在人口学变量上的数据分析。以职业幸福感总分为因变量,以职称、教龄、年级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见,取P
鉴于教龄的主效应临界显著,我们对教龄在职业幸福感上的差异进行了时候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
从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11―20年教龄的教师职业幸福感低于非11―20年教龄的教师,差异显著(P
鉴于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做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见表4。
从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年级差异只表现在小高职称教的方面,而对于非小高职称的年级差异不显著。对于小高职称教师来说,教授中年级和高年级课程的教师比教授低年级课程的教师有更高的职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的职称差异只表现在中年级的方面,而对于低、高年级差异不显著。对于教授中年级课程的教师来说,非小高职称的教师要比小高职称的教师体验到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见图1。
鉴于职称、年级与教龄的交互作用显著,做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见表6。可见在低年级上,职称与教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903,P>.05。在中年级上,职称与教龄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778,P>.05。在高年级上,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临界显著,F=3.751,P =.055
从结果看出,职业幸福感的职称差异表现在教龄为非11―20的方面,而对于教龄11―20的职称差异不显著。职业幸福感的教龄差异表现在非小高职称的方面,对于小高职称差异不显著。
教授高年级教师的职称与职称的交互作用见图2。
四、讨论分析
1、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总体情况
从研究结果看来,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处在中等偏上的状态,也就是一般幸福和比较幸福之间。其中,总量表的均分为3.77,工作吸引力、情感支持、工作认可、成就显示四个维度的均分分别为3.19、3.90、4.06、3.95,都高于理论中值3,所以可理解为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中等偏上。国外有关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体验到的幸福感在中等程度以上,也即表现为正性水平(Diener,1984;Huebner, 2000a)。此外,该结果与姜艳(2006)对于苏州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结果相一致。
对于职业幸福感的四个维度来说,工作认可维度的分数最高,其次是成就显示,再次是情感支持,而工作吸引力维度的分数相对最低,并与其他三个维度相差较大,但也仍处在中等以上。该量表的工作吸引力维度主要涉及教师对工作本身的兴趣以及从业动机。有研究表明,在职业幸福感测量中,男女教师在工作动机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教师的工作动机显著高于女性教师(张忠山, 2000;胡小丽, 2006),而性别因素在职业幸福感以及其他维度上(如领导关系、工作成效等)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的被试中女教师为457人占总人数的78.1%,男教师为128人,占总人数的21.9%。由此可解释工作吸引力维度上,由于女教师占了更高的比例,因此工作吸引力维度上的得分与其他维度相比较低。
2、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在教龄、职称以及所教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可知,教龄在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总分上的主效应临界显著,在工作吸引力维度以及工作认可维度上主效应显著;所教年级在工作吸引力维度上主效应显著;职称在工作认可维度上主效应显著;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在量表总分与工作吸引力维度上显著;职称、教龄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在量表总分上显著。其它因素则不显著。
对教龄进一步事后多重比较后发现,在职业幸福感总分、工作吸引力维度和工作认可维度上,非11-20年教龄的教师得分显著高于11-20年教龄的教师。非11-20年的教师由工作10年及以下的年轻教师和工作20年以上的中老年教师构成。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非11-20教师群体,也就是工作10年及以下的年轻教师和工作20年以上的中老年教师群体在职业幸福感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工作10年以下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显著高于工作20年以上的教师。这是因为年轻教师刚刚从其他的角色转换到教师的角色上来,新鲜感和挑战性都比较强,较容易得到满足。工作10-20年的教师多为中青年教师,早已对熟悉的工作环境失去了新鲜感,重复的工作任务也很难再带给他们挑战,对工作的不满开始不断增加,因而他们的职业幸福感较低。而工作20年以上的教师多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有较高的职称和较好的人际关系、熟练的教学技巧,与教龄10-20年的教师相比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但与教龄10年以下的教师相比,成就动机有所下降,体会不到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新鲜感,因此职业幸福感指数较低。
在职业幸福量表上,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临界显著,从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年级差异表现在小高职称教的方面,对于小高职称教师来说,教授低年级和高年级课程的教师比教授中年级课程的教师有更高的职业幸福感。具备小高职称的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资质和阅历,相对非小高职称的教师来说,低年级的课程对他们更没有挑战性和吸引力,因此体验到更低的幸福感。职业幸福感的职称差异表现在中年级的方面,对于教授中年级课程的教师来说,非小高职称的教师要比小高职称的教师体验到更多的职业幸福感。这是因为中年级的课程对于非小高职称的教师来说还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和新鲜感,而对于已取得小高职称的教师来说缺乏同等吸引力,因此体验到的幸福感较低。
职称、教龄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做简单效应分析后发现,在高年级上,职称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临界显著。职业幸福感的职称差异表现在教龄为非11―20的群体,对于教授高年级课程且教龄为非11-20的教师来说,非小高职称的教师比小高职称的教师有更高的职业幸福感。这是由于高年级的课程对于非小高职称的年轻教师来说有更高的挑战性和吸引力,也能从中获得更高的满足感。
五、结论
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整体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非班主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显著高于班主任教师;11―20年教龄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显著低于非11―20年教龄的教师。
由研究结果可知,教龄为11―20年的教师在职业幸福感、职业认同、时间管理水平上均低于其他教龄教师,应引起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机构的重视;此外,可以通过对职业认同感以及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促进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艳.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 硕士论文, 苏州大学,2006
2.刘颖丽, 任俊. 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与资源的交叉滞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6),173-140
近年来,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大批的青年教师涌入课堂,为高职院校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调查显示,由于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职称评聘、科研申报、职业认同感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普遍偏低。
所谓职业幸福感,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的幸福体验。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潜能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稳定的快乐体验。提高职业幸福感关系到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更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压力。教师物质生活水平既是高校青年教师社会地位提升的外在表现,又是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的物质基础。高职院校的工资待遇与职称、职务等紧密挂钩。青年教师由于毕业时间不长,职称不高,工资收入普遍不高。加上要解决住房、父母赡养、小孩教育等问题,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二)职业压力。工作中,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承载着来自教学、科研、与职业发展等各方面的压力。首先是业务能力提升方面,青年教师一般是从学校到学校,参加工作时间较短,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对教材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把握不够准确,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动态掌握不足,缺乏授课经验和技巧,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并需要随时关注授课质量、课堂反馈和学生评价等,因而要上好一堂课,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而一些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机会又难以降临在青年教师身上,这就使得他们的业务能力提升困难重重。其次,职称晋升方面,青年教师多为助教和教师,正在面临或将要面临职称评聘的问题。高职院校的职称晋升对课题、论文等的要求较高。青年教师不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努力提高科研能力,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多数青年教师没有经过科研培训,对于写论文、做课题感到一筹莫展,特别是申报课题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的事,这就造成了第一道关卡。聘任是第二道关卡,特别是高级职称的聘任,名额少,人选多,能聘上的只能是凤毛麟角。青年教师为了能够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有些青年教师申报多年都没有成功,大大降低了青年教师的幸福指数。第三,人际关系方面,教师职业需要具备较强的与人沟通的能力,但并不是每位教师都善于沟通。有些青年教师擅长实践操作,但在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等不同身份的人交流的时候,总会觉得力不从心,从而产生心理压力。
(三)社会压力。由于高职院校层次相对本科学院及综合性大学要低,其办学历史、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往往比他们要低,得到社会认可度也就相应要低。很多人对高职院校比较陌生,以为就是职业高中或者中专,可见,高职院校和高职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有待实质性地提升。
事实表明,来自经济、职业和社会等方面的压力,给青年教师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这些负担已经对青年教师的心理、生理和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也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构成了阻碍。
二、提高高职青年教师幸福感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物质待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高职院校应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适当向青年教师倾斜,并提倡多劳多得,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收入,逐步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学校还应保障青年教师的基本生活,如提供相对长期的住房,解决教师子女入托、上学等生活难题,让他们一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二)完善管理制度,关注职业成长。高职院校在管理制度的设计上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科研培训等,在教学、科研与职业生涯发展等各方面缓解青年教师的压力,体现对青年教师的关怀。如制定向青年教师倾斜的支持政策,设立多种支持性基金,用以青年教师外出进修、科研经费、学历提升等,为青年教师潜心教学、专心科研工作提供经费支持,鼓励青年教师在多方面提升自己。要形成传帮带的机制,对不同教龄的青年教师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案,如对工作未满2年的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加强教育教法的学习,使其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三)提高社会认可度,增强职业认同感。社会、政府和学校要形成合力,共同关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成长。首先,政府要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方面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鼓励高职院校做出特色,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其次,高职院校应花大力气抓教学质量,只有教学质量提高了,培养的学生才有质量,才能打造出一流水平的高职院校,高职教师才能在更大程度上被认可,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再次,应该对高职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社会正确认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重要作用,合理维护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卫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压力调查分析[J ] .考试周刊,2012(7)
[2]黄海蓉.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实证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
[3]王勇,王桂芝.浅谈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途径[G].清华大学2009年人事工作研讨会选集,2010
[4]苏善生.高校青年教师幸福感培养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4)
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评价的具体化。扈中平认为,幸福既是客观的,但更是主观的,而且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幸福尽管有其客观来源,但终归还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为幸福是人的一种体验,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3]。檀传宝教授认为,教师的幸福感就是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4]。黄正平认为,教师的幸福是教师在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教师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意义体验构成教师的幸福感[5]。我们发现,学者对于教师幸福的研究多集中在心理学中的自我完善和自我需要得到满足的倾向上,以及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涵义的整合上。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的幸福感是教师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和教师职业得到提升的一种综合的统一。教师通过辛勤的劳动,把学生培养成才,其目标与理想在心理和精神上得到了实现,自身也在其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从中感受到职业的兴趣和人生的快乐。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师的实际调查,探讨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提高中学英语教师幸福感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1.被试的选定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江西省抽取了153名中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剔除无效问卷11份,得到有效问卷142份,有效回收率为92.8%。其中,高中英语教师79人,初中英语教师63人;女教师93人,男教师49人;初级职称64人,中级职称50人,高级职称28人;大专以下学历5人,大专学历41人,本科学历88人,本科以上学历(含上过研究生进修班或攻读过在职硕士的)8人。
2.研究工具
(1)熟手型外语教师胜任力测评问卷
使用童成寿编制的《熟手型外语教师胜任力测评问卷》对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进行测量[6]。问卷共25个项目,分为6个维度,即教师的人际技巧、专业素质、专业偏好、专业提升、积极关注和自我调试。量表采用五级计分方式,得分越高说明其专业发展水平越高。本研究中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4,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1~0.873。
(2) 综合幸福问卷(MHQ)
使用苗元江编制的《综合幸福问卷》对中学英语教师的幸福感进行测量[7]。问卷共50个项目,分为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两个维度。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三个维度;心理幸福感包括生命活力、自我价值、健康关注、友好关系、利他行为、人格成长六个维度。量表采用七级计分方式,分数越高越符合描述的情况。问卷还另设了一项自评的幸福指数,采取九级计分方式,让被试自评近期的总体幸福感受。本研究中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8,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6~0.941。
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
1.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性研究
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性别间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差异,结果t=2.582,P=0.01,说明中学英语男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女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以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不同年龄、教龄、职称和学历的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差异,结果发现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在年龄(F=1.029,P=0.383)、教龄(F=0.955,P=0.449)、职称(F=1.618,P=0.189)和学历(F=0.836,P=0.477)四个方面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2.中学英语教师幸福感的差异性研究
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性别间中学英语教师幸福感差异,结果发现中学英语女教师的幸福指数显著高于男教师的幸福指数(t=2.20,P=0.03)。在幸福感的九个基本维度中,中学英语女教师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男教师(t=2.181,P=0.031)。在其他维度上,不同性别的中学英语教师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以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不同年龄、教龄、职称和学历的中学英语教师幸福感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中学英语教师在生命活力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F=2.865,P=0.040),事后检验发现,20~29岁的青年教师的生命活力大于30~39岁和40~50岁的。不同教龄的中学英语教师在生命活力(F=2.700,P=0.024)和生活满意(F=2.672,P=0.025)两个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检验发现,1~5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和21~25年教龄的老教师在生命活力和生活满意这两个维度上均大于6~10年、11~15年的中年教师。不同职称的中学英语教师在幸福指数(F=2.708,P=0.048)、生命活力(F=6.104,P=0.001)和负性情感(F=4.299,P=0.006)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检验发现,初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英语教师的幸福指数大于中级职称的英语教师,初级职称的英语教师的生命活力大于中高级英语教师,中级教师的负性情感大于高级和初级教师。另外,不同学历的中学英语教师在幸福感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幸福感的关系
用相关分析考察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从表1中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所有变量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具体情况是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与幸福指数、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生活满意、人格成长、正性情感这8个正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呈显著负相关。
表1 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幸福感的相关矩阵
*表示显著性水平为P
三、讨论
1.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差异
研究发现,中学英语男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要显著高于女教师。可能的原因是:中学英语教师大多受过正规的英语教育,具有一定的英语专业素养,此时女教师在发音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优势已不明显;而男教师更注重合理的教学设计、融洽的师生交流,他们相对风趣幽默,注重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元素,比女教师更容易获得中学生的喜爱。另一方面,中学英语女教师更关心自己的家庭,而男教师在职位晋升、职称评定上的压力要高于女性,他们表现出了更强的专业发展动力,其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也相对较高。
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在年龄、教龄、职称和学历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一般情况下,中学英语教师年龄越大、教龄越长、职称越高,其相应的教学经验也更加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具有比青年教师更好的专业发展水平。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学教师学历化的趋势也日趋明显,新入职的中学英语教师一般均要求是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这些青年教师虽然在教学经验上相对欠缺,但他们一直以来都受到了比老教师更好的专业教育,其专业发展的起点更高,动力更足,发展更快。因此,新老中学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各有特点,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中学英语教师的幸福感差异
中学英语女教师的幸福指数显著高于男教师,其生活满意度也显著高于男教师。这是因为女性在职业倾向上更希望获得相对平静的生活和稳定的工作。学校教学工作环境比较单纯,工作时间宽松,使女性有更多时间来权衡家庭与事业的关系,生活相对美好,她们也更容易获得满足感。男性教师则对职称、成就感等比女性期望值更高,而且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值也高于女性,导致男性压力大,幸福感低于女性[8]。
年龄、教龄、职称和学历等因素对中学英语教师幸福感的影响相对复杂,但可以看到的规律是:在年龄、教龄、职称三个维度上,处于中间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师在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生命活力等维度上相对较低。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很多学者在研究中都发现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中期存在着发展困难甚至是停滞倒退的阶段[1]。这个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师人在中年,拥有了10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大多为中级职称。他们大多工作经验丰富,对工作驾熟就轻,但缺乏工作的激情,工作满足程度逐渐下降,此时若不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相关知识,就容易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和职业倦怠的情绪,使专业发展进入挫折或瓶颈期。此时的中学英语教师还处于评定高级职称的关键时期,职称评定的负担也使得这些老师倍感压力,使得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都下降,生活也缺乏必要的激情和活力。
3.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幸福感的关系
研究发现,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专业发展水平越高,幸福感越强,负性情感越少。一方面,这表明教师的幸福感是影响其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点和以往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2][9][10]。中学英语教师的幸福感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所体验到的一种情感上的愉悦。这种情感可促使教师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中,自觉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反之,教师就会缺失幸福感,使教育工作变成一种负担和压力,从而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这样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也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可促进其享受幸福感。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了,自然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加自信,更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同事的信任,这样更能带给教师以内在的满足和幸福。因此,中学英语教师只有主动追求其自身的专业发展,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创造性地提高自我,不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使自身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达到自我实现,教师的幸福感才能不断萌发和升华。
四、结论
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男教师显著优于女教师,但不存在年龄、教龄、职称和学历方面的差异。中学英语教师幸福感的部分维度受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因素的影响,但不存在学历因素的差异。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与幸福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专业发展水平越高,幸福感越强,负性情感越少。
参考文献
[1] 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斯日古楞.教师的幸福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学校文化.前沿,2009(1).
[3] 扈中平.幸福是教育追求的终极价值.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
[4] 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教育科学,2002(2).
[5] 黄正平.幸福感: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和目标追求.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6] 童成寿.熟手型教师胜任力模式建构与测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一、教师幸福感的概念及意义
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体系的重要研究领域,它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一种主观感受。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评价的具体化。[1]
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一般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的一种精神满足,是从追求理想到实现理想过程中的一种情感体验。教师主观幸福感是衡量教师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能影响到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以及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生活质量的高低。体验不到幸福感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往往也得不到关爱。所以说,教师的发展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只有教师感受到了幸福,学生才会感受到幸福。因而,无论从教师的自身健康还是从教育的发展角度来看,关注并缓解教师的职业压力,提升教师的幸福感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国外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个人气质、认知方式、人格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内在追求主观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认为主观幸福感受人格、社会支持、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1.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陈学金等总结了国内有关教师幸福感的研究,[2]归纳出以下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婚姻状况、职称、年龄、学历、地域等,与教师的幸福感都存在相关性。虽然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这些因素对教师幸福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影响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外因。
(1)社会环境因素。教育是一项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活动,担负着培养国家栋梁的重任,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使人达到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教师是教育功能的体现者,教育能否达到目的主要依靠教师的工作,因此,教师工作意义重大,尤其是当前的社会环境使教师备受瞩目。国家提倡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倡导“减负”,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却向教师要实实在在的成绩。如果教师不能实现社会和家长期望,社会就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将不满意的态度传递给教师。社会给予教师的过度期待和舆论压力让教师长期工作在被动与不安的精神状态之下,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因为工作而苦恼,从而体验不到工作带来的快乐,使幸福感降低。
(2)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办学理念的相对落后,以严管为突出特征的管理机制将直接导致教师的幸福感降低。学校管理注重量化考评,缺少以人为本的意识,将教师束缚在评估体系的各种项目和规则之内,使得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机械、呆板、枯燥和乏味,这就严重降低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教师终日围绕着学生的分数、各项检查、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聘用、升职等琐事,人为地加重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压力,迫使教师对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中,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还直接影响了教师工作的情绪状态,导致其幸福感降低。
(3)经济收入。Bradburn(1969)研究证明,高收入者有较多的正性情感,而低收入者则会产生较多的负性情感。这与当前的很多研究结论一致,即经济收入与SWB呈正相关。其原因在于,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利和地位,伴有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幸福感较高。[3]当前,虽然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教师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但没有达到与其他职业相提并论的层次;在经济落后地区,教师的经济收入低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幸福程度。
3.影响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内因。
(1)人格与自尊。环境状况、个人行为和个体人格之间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主观幸福感。早期研究者注重考察一些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客观变量,如外部事件、生活情景以及人口学特征等对幸福的影响。然而大量的研究却表明,个人的幸福体验比较稳定,外部客观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较小。[4]Diener认为,外部因素与个体的幸福感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人口统计学变量只能解释幸福感不足20%的变异,外在环境也只能解释幸福感变异的15%,而内部因素――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自尊也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当前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非常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工作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其付出经常得不到合理的认可,导致教师缺乏社会认同感,人格和自尊受损,慢慢产生被边缘化的感觉,导致主观幸福感降低。
(2)认知方式。外部因素对教师造成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所有教师都会出现心理问题,这与教师自身因素有很大关系,包括教师的认知方式、信念、价值观、承受力、意志品质、个性等方面。其中,教师的认知方式、信念起着很大的作用。在面对繁重的工作、身心俱疲时,以积极心态看待与工作有关的事,就会乐在其中;当教师认知不良时,则会以消极的心态面对一切,工作、生活了无乐趣,从而体验不到幸福感。
(3)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个体在长期压力情境下产生的身心反应,表现为职业满意度低、丧失热情、身心疲倦、缺乏成就感等。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育幸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5] 教师是精神回报大于物质回报的职业,如果教师的长期付出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将导致教师的心理严重失衡,出现焦虑、烦躁、抑郁、职业倦怠等情绪反应,会降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极大地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三、提升教师幸福感的策略
1.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建立合理的社会期望。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取决于该职业的吸引力。从事具有较高职业声望的个体,更易受到人们的羡慕、尊敬与优待,个体本身也会产生自豪感和优越感,从而获得更强的主观幸福感。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经济收入提高了,就会避免教师在进行社会比较时产生失落感。建立合理的社会期望,减轻教师的额外压力,避免产生职业倦怠,有助于教师体验到幸福感。
2.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学校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的场所,只有在和谐环境中工作的教师才能体验到幸福感。学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幸福氛围,对教师实施人文关怀,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使教师能获得作为“教师”的职业尊严和人格尊严,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
3.确立职业认同感,促进专业发展。教师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客观的认识,理解教师工作的性质及特点,认同并愿意从事这一职业,才能将自己的成长与工作的进步结合在一起。教师要从长远角度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合理设计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进行必要的反思和自我调整。教师只有热爱所从事的事业,才会对其有所投入,同时赋予其一定的个人期望,不断地实现自我成长,形成相对优势上的满足感,就能体验到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Diener.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3):542-575.
[2]陈学金,邓艳红.近年来国内教师幸福感的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09,(3).
1.对象
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河南信阳师范学院的160个本科女生为研究对象,除去13份无效和信息缺失的问卷,有效问卷为137份,有效率为91%。大一女生占40.5%,大二女生占30.7%,大三女生占28.8%。文科女生占69.8%,理科女生占30.2%。
2.方法
布伦格尔嫉妒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主要测量个体在各种情景中广泛的自我嫉妒体验,采用三级评分。在信度方面,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07,分半信度系数0.743,在效度方面,此量表与其他嫉妒量表的内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而且呈现出十分均衡的水平。
幸福感指数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幸福程度。此量表包括两部分:总体情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前者由八个项目组成权重为1,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而后者只有一项,权重为1.1,且采用七级评分法。总分为两部分分数相加,分数范围为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间。根据姚春生(1995)等人的资料,重测信度为0.849。
二、结果与分析
1.对布伦格尔自我报告嫉妒的各项目分析
参与数据统计的137份布伦格尔自我报告问卷中,每个项目的平均成绩均在1分以上。布伦格尔自我报告量表评分规则规定,项目超过1分,表明被试存在嫉妒心理。因此,从统计结果来看,几乎全部被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嫉妒心理,即师范院校女生普遍存在嫉妒心理。
2.不同学科女生嫉妒心理的差异
文科女生的嫉妒量表平均分为45.71,理科女生的嫉妒量表平均分为44.07,对不同学科的得分进行T检验,得出t=10.873,且df<0.05。此结果表明,不同学科的师范院校的女生在嫉妒心理上存在差异。
3.师范院校女生主观幸福感基本概况
理科女生的平均分为11.04±2.56,文科女生的平均分为12.74±2.54。对学科进行t检验得出2.78,p<0.05。由此可得,文科女生的幸福感显著低于理科女生的幸福感。
4.师范院校女生嫉妒心理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师范院校女生的幸福感总得分和嫉妒得分相关系数为-0.601,即嫉妒感得分越高,幸福感得分越低。为进一步考察幸福与嫉妒的关系,按照布伦格尔自我报告量表得分,把得分低的27%作为低嫉妒组,得分高的27%作为高嫉妒组,其余的为中嫉妒组。对不同嫉妒感的3组女大学生进行t检验。
由表1可以得出,低嫉妒组、中嫉妒组以及高嫉妒组两两之间主观幸福感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三、讨论
1.嫉妒心理的普遍性
从本论文的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有效的布伦格尔自我报告嫉妒问卷每个项目的平均得分都大于1分,这就说明,师范院校中大多数女生都存在嫉妒心理,即嫉妒心理具有普遍性。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与嫉妒心理研究专家Mathes,深圳大学的王晓均教授,欧阳文珍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嫉妒如同愉快、悲伤、愤怒一样,是人的基本情绪。当人们与外界事物进行相互作用时,经过认知系统的加工,人们会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行为态度。而嫉妒,就是在与同水平且物理距离较近的人进行人际互动时,由于认知或者性格等方面的原因产生的基本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是人人都会有的。加拿大约克大学研究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表现出嫉妒的行为。实验中,研究人员如果和婴儿的母亲进行交谈,并且不时发出笑声时,此时儿童就会表现出蹬腿、哭闹等烦躁行为。由此,我们可以说师范院校的女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嫉妒心理是正常现象。但是,对于嫉妒得分较高的同学,势必会在同学交往过程中出现消极处理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入不良情绪,在合作竞争中出现不正当竞争等。这些行为的出现,预示着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降低。
2.不同学科的女生嫉妒心理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文科女大学生在布伦格尔嫉妒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女生。这可能与每个学科的女生思维特点有关。文科女生长期处于人文科学的专业熏陶下,对人际关系更加敏感,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检更加细腻,思维导向更趋向感性思维模式。而理科生长期处于纯科学研究的情境中,她们的大部分时间会用在实验处理或者数据分析上。长期的纯科学学科背景,使理科女生的思维更具有逻辑性,他们思考问题会立足于理性思维的角度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地对周围事情做出判断,而感性思维只是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对事物进行判断。这可能就是文科生的嫉妒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的主要原因。
3.师范院校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处于中等水平
师范院校女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尽管不同学科的学生的幸福感有所差异,但是总体来看,女生普遍都处于幸福的心理状态之中。这可能与女生本身的未来目标比较相关。进入师范院校的女生都希望自己未来从事教师行业,而自己现在所学习的内容又和自己未来的目标相符。因此,她们会安心学习,努力为自己成为教师的目标奋斗。至于理科女生与文科女生的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可能是文科女生学业相对较为轻松,并没有太多枯燥的数字题目,更多是关于人文方面的学习。
4.嫉妒心理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关注和了解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而且有利于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及和谐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深入探究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实现问题,对确保广大教师身心健康、享受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
现代心理学幸福感研究呈现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与取向。随着幸福感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幸福感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主观与客观、快乐与意义、发展与享受的统一。幸福感指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及个人综合状态)的整体性、肯定性评估,是由动机、目标、认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是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展、力量得以增长的持续快乐体验。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但要符合伦理的规定。幸福感既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又是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主观感受、评价和体验,是主观心理体验与客观心理功能状态的统一。幸福感是一个整体的、统一的、多维度、多层次、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所谓职业,就是“个性的发挥,任务的实现和维持生活的连续性的人类活动”。教师职业幸福感则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和谐发展,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二、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的原因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具有多源性,既有来自于外界的积极评价,也有来自于教师自我得以实现等内在的原因。
(一)工作集体关系融洽
由于教师闻人际关系具有平等性、目标一致性、持久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之间比较容易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教师间的和谐互助关系又可以形成学校竞争有序、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增强教师工作集体的凝聚力,教师在这种和谐平等的关系中通过不断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
(二)师生共同得到成长和发展
教师职业是具有巨大奉献精神的职业,其劳动报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学生对教师的真挚感情是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的重要来源,学生的成长正是体现了教师职业的价值、教师生命的延续,教师通过给予学生快乐并得到快乐而体验到职业幸福感。通过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可以在劳动、创造和奉献中保持教育生命的鲜活和永生,教育活动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活动,是自我实现和真诚奉献的统一。
(三)领导、家长的支持和肯定
教师的职业体验不是抽象存在的,离不开所处的社会环境。领导和家长的支持和肯定分别代表着学校组织和社会公众对自己工作是否认可或在何种程度上认可。
首先,领导对教师的认可是教师工作成就感的重要来源。这主要是因为受中国传统官本位文化的影响,使得教师具有得到领导赏识的心理需要。此外,领导对教师工作的认可与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教师来说,领导的支持和肯定意味着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可以得到提升、自己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工作能顺利进行和获得成功、工作成绩得到认可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幸福体验。
其次,家长对教师的认可是教师热情工作的动力之一。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幸福的体验,代表着他们的职业生活受到了社会公众的重视,自己的辛勤劳动确实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真真切切地感到被尊重了。这种良好的关系对扩大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争取社会对学校的支持帮助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四)工作和工资的稳定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一个激烈变动的时期,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了,教师的生存状况也为人所关注,国家在不断地提高教师的各种待遇,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存有了保障。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工作低流动、失业率增加的地方,有稳定的收入、工作的变动性小,缓解了人的生存压力,教师职业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
三、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议
根据对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教师个体、学校组织、社会三个方面来努力,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首先,教师要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准确把握自身角色,通过自我评价来追求自我的完善。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追问和反思,认识到教师不是一种为了谋生而去进行的表演,而应该是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的统一,是教师生活本身。只有充分张扬个性、肯定自我才能使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自己的幸福。
其次,教师要推动自我超越,完善职业价值观。教师要将个人的心理需要导向学校和社会需要的轨道上来,自觉调整心态,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完善自我。这样,教师才能在其职业活动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从教师职业活动中体验到生命的内在欢乐,得到自我的发展,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念。
(二)学校要积极提供组织支持
首先,学校要让教师真正参与学校管理。教育管理者要采取措施,让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管理,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增强教师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使全体教师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领导与教师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教师认识到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使命感。
其次,要积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学校管理者要经常就学校的前景与教师进行沟通,让每位教师都认识到这一目标与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使所有教师都成为这一目标的自愿追求者。除此之外,学校还要通过组织活动等形式创造教师有效沟通的机会,使教师之间、领导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增进理解,增加教师间沟通的有效性,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校组织更具有凝聚力。
幸福与爱情一样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学习、工作、生活的最终诉求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有人以有房、有车、妻儿环绕、温馨小家为最终之幸福;有人以甜蜜爱情为幸福;更有人以美酒佳肴为幸福。幸福观,大千世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然而,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亚圣孟子曾云:“君子有三乐”,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便是一乐。我认为,教师之幸福便是集中在教育英才上。从1952年我在中学任外语教师到现在,已经有近六十年之久。教过几十个班级学生,我和学生亲密无间,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每当他们毕业了,要离开时,我便感到依依不舍。而当听到他们在学业或事业上取得成就时,我内心就感到高兴和幸福。静思之,到底是什么让我能够不断从教育学生中汲取快乐呢?年届九十,我终于想明白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幸福感来源于:尽心尽力为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三尺讲台固然狭小,但这却是一块放飞梦想收获硕果的园地。
然而,“尽心尽力为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包含的意义太广泛了,对于一名普通教师来说,到底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到这一点呢?换言之,就是教师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培养自己的幸福感呢?结合自己三十四年的学校教学经验和离休后的社会教育实践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扎实的教学能力。这是教师干好本职工作、谋求更高发展的基础。基础打不牢而一味好高骛远,往往会寸步难行遭遇挫折,这就会影响教师的成就感,进而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学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以课堂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最具代表性。
以课堂教学能力为例,高超的教学能力离不开深厚的学科素质、课堂调控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在入职前后,可以通过多看书、多交流来提高学科素质和课堂调控力。但是落实到具体教育工作中,很多细节往往会对教师的课堂造成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升学压力往往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在这样的升学指标下,课堂往往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一味给学生灌输考试内容,不停地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许教师本身的知识积累和教学形式都很不错,其结果是,部分学生脱颖而出,但大部分还是中等或者偏下。特别是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后进生”,教师就会产生挫败感:为什么我努力教了,学生还是不能进步呢?结合我自己的教育经验,这时候教师不妨放缓节奏,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是不一样的,就像枝头的花,有的先怒放,有的尚是花骨朵,但是不能以怒放的花来规定花期。对每一个学生给予尽可能多的耐心,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开花”。同时换一种角度,学生不能考上大学,但是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这正是成功教育的一种表现。
我教了三十年书,接触过很多“好学生”、“差学生”,他们中后来既有各行各业的精英,又有普通岗位的劳动者,但无论他们取得何种成绩,我都为他们骄傲。这样的情感,就像艺术家面对自己的艺术品时的心情,那种欣慰感和自豪感是发自内心的。当然,如何平衡升学压力和教育理想,如何解决后进生问题,只是教师繁杂工作中的一部分。但是无论面对何种问题,教师都不能有敷衍应付的心理,一定不要忘记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应多多倾听学生的要求,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其次,要教研结合。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师通过科研,可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教师的工作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就复杂,这要看教师如何定位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每年反复教授相同的内容,这是很简单的;但是如果仅仅把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在“讲课”上,那么很快就会产生职业倦怠感。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每年都会拨专款支持教师发展事业,例如每年的“国培计划”,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短期集中培训机会,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但是一些教师却缺乏自我发展意识和规划,思想上“等”、“靠”、“要”意识比较强烈,常常只有在教育部门的督促下才会机械地、被动地谋求自身的发展。
我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科研也是一辈子的事情。虽然我年届九十,但仍笔耕不辍,坚持记日记和写论文。离开讲台三十年,我没有停止过教学研究和反思,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己,更清楚地看到目前自己所处的真实环境,即“现况景象”。研究表明,当在超越目标的过程中,脑海中同时存在“现况景象”及美好“愿景”的时候,心中便会产生一种“创造性张力”,教研结合,就是“愿景”与“创造性张力”的结合,这不仅能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更能给教师带来成功感和幸福感。无论是日常的课堂教学反思,还是科研论文,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内容。走下讲台,很多老师会反思这堂课哪里好哪里不好,可是往往只是停留在自己的脑海中。我建议大家不妨把这些思维瞬间写下来,一来可以作为自己日后论文写作的来源,二来也可以与大家分享,相互切磋。
第三点,要全心全意爱学生。陶行知先生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颗心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父母之爱谓之“父爱”、“母爱”,朋友之爱谓之“友爱”,情人之爱谓之“情爱”,那我姑且将教师对学生的爱称之为“师爱”。我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研究水准之外,还必须对学生抱有满腔的“师爱”。《礼运大同篇》中有云:“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本是先贤对世界大同的美好寄望,对于教师来说这句话正是勉励自己的良言。学生不是自己的孩子,但我们要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亲人。其实就像父爱、母爱是天生的,师爱也是一名教师的本能。看着自己的学生,内心不由自主地就会升起一股爱意,盼他们成人,望他们成才,希望他们能够踏实稳健地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当自己的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则会自然而然地伸出援助之手,给予深情的关爱。
期间,我任教班级有位学生的母亲病重,需要糖票。粮票、糖票、油票对于现在人来说有些陌生,但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明白,在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生活物资都是定额发放。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每月能分配到的数额也非常有限,而且还有一家人需要养活,但是我毫不犹豫地把我的糖票全送给了学生。现在回头想想这件事,觉得当时我尽了一名教师的义务,内心无憾。学生在我眼里都是一样的,无论是成绩优异的还是成绩落后的,无论是功成名就的还是默默无闻的,我对他们的爱都是一样的。就像太阳会给予牡丹阳光,对田间地头的野草也不会吝啬自己的光热,我打从心底爱我的学生,希望他们成人成才。几十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爱是相互的。我爱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予我相同的尊敬和喜爱,“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爱上我,喜欢我的课,那么他们就会不知不觉听从我的教育,慢慢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而当学生懂事了,成人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之后,我内心感到由衷的幸福。正是因为满含对学生的爱,我才能从平凡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汲取幸福的力量;也正是因为这份“师爱”,我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
最后,要把教育工作提升为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获得幸福感。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得的。对教师来说,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更是一份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南京师范大学赵凯博士在“组织行为学”的课堂上曾举过一个例子,他曾经问大约十个南京人:“什么是工作?”“苦钱呗。”十之八九这样回答。对职业的错误认识由此可见一斑,每一项工作都不应该只停留在赚钱养家的层面,尤其对于教师来说,工作的责任感和神圣感更明显。2007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总理在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座谈中曾经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试想以一己之力,却能影响和感染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成千上万的学生经自己的教育都能明晓事理,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又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徐特立先生就曾说:“教书是一种很愉快的事业,你越教就越热爱自己的事业。当你看到教出来的学生一批批走向生活,为社会作出贡献时,你会多么高兴啊!”
“生命是人生的存在面,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一条‘流’,在生命的层面,人生与过去的生命存在与未来的生命存在都联系在一起,是为‘生命之场’。”而具体生活则强调的是现实的感受,故而在生命和生活层面,人们追求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在生命的层面,人们往往追求更高更永恒的东西,比如说个人价值的实现、情感共鸣;在生活的层面,人们追求的往往是现实可感的东西,如金钱、温饱等。有意义的生命应该是能兼顾到生命和生活的不同诉求,追求更高的生命意义的。1986年秋我办了离休手续,但我并没有停止我的教育梦想。1990年我设立“南京八中世雄奖学金”,后改名为“励学奖学金基金会”,迄今已筹集基金16万元左右,其中我家庭捐款4万余元。每年九月,我都亲自为南京八中品学兼优的学生颁发奖学金。很多媒体报道了我的事迹,但我却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既然有能力为教育事业作贡献(也就是生活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了),那么尽一点力是完全应该的。离开讲台,不等于离开教育事业,教育这项事业是伴随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定义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超越“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归属于爱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和“自尊需要(respect & esteem needs)”。教师自我实现的必由之路就是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以自己有限的能力为教育事业尽心尽力。
我和教育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反思过去自己走过的路,与绝大多数人一样,几十年的奋斗、工作、生活体验和追求,一直在憧憬自己的幸福。可喜的是,我找到了它的真谛,那就是尽心尽力为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扎实的教学能力是发现幸福的基础,教研结合的过程是寻求幸福的有效途径,满腔的师爱是享受幸福的源泉,而终生追随教育事业则是实现自我价值、体验幸福的必由之路。
民办幼儿教师的生存现状和目前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削弱着广大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热情,降低了幼儿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幸福感,也使得优秀的人才难以扎根于学前教育事业。 因此,让民办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不仅符合教师自身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幼教工作发展的需要,这对于提升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等都大有裨益。
一、从社会的层面解决问题
1.给予学前教育充分的重视,提高民办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目前我国针对学前教育建立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或制度,如《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规,但还不够完善,缺乏法律的权威,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明确提出。同时,由于社会对学前教育不够重视,直接导致幼儿教师地位低下,在他人眼中幼儿教师只是孩子们的“保姆”,每天就是负责看管和照顾幼儿,陪他们玩耍、陪他们游戏,只要不出事故,保证幼儿的安全就可以了。由于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不认可,体会不到幼儿教师的自身价值,她们经常沦为配角,这极大的挫伤了幼儿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不断下降。然而,幼儿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而,国家要通过政策法规的倾斜和舆论、宣传等手段,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立法保护幼儿教师的权利和利益,包括在职进修、工资待遇、住房福利等。只有提高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幼儿教师、支持幼儿教师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才能使幼儿教师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2.对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建立合理的期望
当前社会越来越关注幼儿教育,而且对幼儿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和不切实际的期望,近乎是把幼儿教师神化了,期望他们成为理性的典范、道德准则的模范、文化学识的权威和特定社会价值标准的维护者。这种鲜明的对比,让幼儿教师感到莫名的失落。过高的期望导致了教师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沉重的思想包袱,使她们工作热情丧失,职业幸福感下降。因此,社会、幼儿园、家长要体谅和包容幼儿教师,对其建立合理的期望,体谅他们的工作,幼儿教师自身也应清醒地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年轻教师从事幼教工作时,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时,会产生一定的幸福感缺失和职业压力。幼儿教师在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前要对幼儿园工作及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建立合理期望,从而更好地体验本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
3.提高民办幼儿教师的经济收入
幼儿教师面对幼儿,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力、心力与情感,许多教师为此付出很多。2010年7月20日《南方都市报》刊登的一则新闻《2009年广州职工平均工资49215元》指出:广州市统计局终于公布:2009年度广州非私营单位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是49215元,则每月平均工资为4101.25元。然而,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广州,民办幼儿教师的收入却非常低。幼儿园将幼儿教师的各项保险福利按《合同法》的规定纳入工资体系,但是却是按法规的最低标准实行。教师收入偏低,严重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获得。
因此,解决此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保证幼儿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物质生活,只有提高幼儿教师收入,并保障其福利待遇,才能使她们逐渐体验到职业幸福感,使她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
二、从幼儿园管理的层面解决问题
1.幼儿园管理要“以人为本”,多给教师“人性化”关怀。
首先,我们要尊重和支持教师,鼓励教师发挥其创造性。不同年龄的教师,她们都代表着各自的时代特点,他们各有各的优点和创造性,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支持教师的想法,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集广大教师的智慧于一体,使教师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要信任教师,坚信她们有能力做好本职工作,让她们自主根据对教育目标、理念、原则的理解及对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的发展状况制定一系列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计划。
其次,幼儿园管理要民主、平等,在工作中互相监督。管理者要善待每位教师,维护其自尊心,对教师的不足和失误应耐心教导和交流,多关心教师,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动向,尽可能解决他们提出的实际问题,做好“桥梁”工作。
再次,让教师参与管理,发挥其主体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幼儿园应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标管理体制,并发动教师参与幼儿园的管理,使他们对集体目标取得认同,这对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及提高其职业幸福感有着更大的作用。
2.幼儿园领导应多鼓励教师,及时给予教师工作的支持和肯定,帮助教师“减压”。
社会对教师期望过高、要求过高,而教师所受的教育和训练又不足以应付种种挑战,不少老师都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心理压力。然而,教师的心理问题会导致他们对幼儿缺乏爱心,甚至用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更别说获得幸福感。所以,幼儿园应该多关心教师,切实帮其减压。为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娱乐活动,如旅游、娱乐等,使幼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从紧张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放松心情。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减少培训时间,优化培训手段,利用多种资源、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尽量减少各种不必要的评比活动,从而减低教师的教学负担。
幼儿园管理者要多关心教师的各方面需求,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提高幼儿园的凝聚力。
3.优化教学环境,为民办幼儿教师创设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及人际环境。
从物质环境上看,2008年9月《信息时报》指出,目前广州有将近1500所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占93%,公立幼儿园仅占7%。自20世纪90年代起,广州乃至全国的幼儿教育不再由政府包揽,而开始引入民间资本。然而,政府在操作中过于依赖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而忽视了幼教的独特性、基础性和普及性。由于民办幼儿园大多是私人承包,“自负盈亏”的办园方式,幼儿园无论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比一般公办幼儿园略逊一筹,例如园内面积较小,有的甚至是租用一些民用房办园;教具学具资源配套较少;教师办公条件差等等。幼儿园应着力于改善教师工作的客观环境,如良好的办公条件、舒适的环境等。此外,尽力完善教学和文体生活设施,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及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如电脑、多媒体教学仪器等),以满足幼儿教师教学、科研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同时,幼儿园管理者应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以情感激励幼儿教师积极地工作,尽可能地在幼儿园内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促进幼儿园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愉悦相处,以保证教师能够心情舒畅地工作、生活,从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感。
三、从教师自身的层面解决问题
1.正确认识自我,确定恰当的期望值。
民办幼儿教师要努力接受和面对现实,即使现实不符合自己的希望与信念,也要给予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勇敢地面对和接受挑战,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能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在逆境中寻找新的乐趣,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善待生命、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
2.以审美的态度和正确的认识对待幼教工作
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工作,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就是将工作看成一项生命的计划,工作就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这要求幼儿教师需要在工作中加入个人的创造性,把工作改造成一种个性的表现。总之,教师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用心体会工作的乐趣和幸福,从而给教师带来真正的满足感。
3.民办幼儿教师应积极地应对压力
教师应认识到压力实质是人积极适应环境变动而做出的反应,是人人都会有的正常反应。这需要教师运用积极认知的方式看待问题,面对压力,教师首先要冷静思考问题,认真分析所面临的一切状况,将被动变为主动,积极探寻相关的信息和资源,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减压,如听音乐、看书、做运动、上网等,多与朋友谈心、去户外旅游、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等。积极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参加各种有意义的公益活动,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将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情感,增进自身的正面情绪。教师要积极地学会自我调节,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多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使自己能以积极的热情面对烦琐的工作。
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关系到幼教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关系到幼儿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但需要社会和幼儿园的支持和重视,更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教师拥有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朱新秤.教育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
2 [英]Elizabeth Holmes著.教师的幸福感——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及职业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7
其一,科研“无用”论。有老师诘问:“不要说全国,就是一个市教师一年发表或获奖论文知多少,有多少科研是货真价实的?更可气的是,还拿它来卡职称。”尽管提及的问题触人深思,但这显然是一种轻视科研的论调。
其二,科研“天赋”论。不止一位老师跟我说:“会不会写论文是天生的,有的人生来就会写论文,就像你写论文和老母鸡下蛋一样容易,而有的人却不会,像我半天也挤不出几个字来。”显然是把科研当作少数人的游戏,当作“奢侈品”。
其三,科研“副业”论。教师的主业是教学,科研充其量只是个副业;而且还有人认为搞科研会挤占教学时间和精力,影响教学成绩,所以会把一些经常有文章发表或获奖的教师看作不务正业。显然这是将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多少还有点“酸葡萄效应”作祟。
其四,科研“挤出”论。经济学上有个“挤出效应”,不少教师为“生计”忙,把课务、家务、杂务当做挡在科研路上的三座大山;有些教师即使在学科上有探究的兴趣和能力,面对现实的压力,还是选择了放弃。是的,在讲求物质利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教育领域也毫无例外地受到冲击。相比之下,科研没有什么经济效益,最多也就是个虚名。舍名取利,争取更多的“面包”更有吸引力。
于是乎,写论文成了速食的快餐。在收取教师们的论文时,笔者发现真正通过自己认真思考而撰写的论文很少,绝大多数与其说是写,倒不如说是“攒”:网上摘抄些、书上借用些、自己补充些,最后整理一下,论文就这样拼凑成了一只“纸老虎”。更有甚者,直接复制加粘贴,而这些人常常以“走个过场、何必认真”规劝于笔者。
我想,写论文其实跟谈恋爱是一样的。你不爱她、敷衍她,甚至厌烦她,偏偏要求她爱你、对你好,这个要求恐怕有些过分了吧。爱她、真心待她,也许就是在困境中突围的正确选择吧!
二、科研之重:拿什么奉献给自己,有多少实力可以打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深思:一是“爱岗敬业”的“敬”作何理解,二是“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和”表明什么关系。我想“敬”应当是敬畏,就是担心、害怕。担心、害怕什么?犯错误、走弯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专业化的要求决定了教师应当避免犯错误。为了不犯错误、少犯错误,怎么办?只有走科研之路,不断改进。“和”表明教育教学与科研同样重要,都是教师的必备素质。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钱伟长教授说:“教师必须搞科研,这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他还说,“不搞科研,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观点,不会选择内容。”可见,科研不是教师个人想不想、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做教师的一种必须的责任和义务。
1.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孵化器”
科研除了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外,还有一点就是,相对于教学成果因整体性和模糊性导致难以标准量化,科研成果则带有“个人烙印”,比较清晰,容易量化,因此教育科研成为评职评优不可或缺的砝码。
科研对于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而言存在较大差别。我省一位资深教研员曾经对本省60名45岁以下的优秀教师成长规律进行了调研,76.2%的人认为有效提高自己能力的途径是科研,73.8%的人认为继续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科研能力。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是,有没有科研的追求和能力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重大区别,科研能力是优秀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获得新知、成就新事、塑造新人。获得新知是因为研究要发现行动与行动结果的关联,这是一个修正和更新、完善和丰富教师原有认识的过程。教师原有的知识背景、知识内容、知识结构都将随之改变;成就新事是指做事的手段和方式有了新的突破,并由此产生新的实践效果;塑造新人是更新自己、超越自己,追求理想的生活。人总是生活在理想之中,总是向着“可能性”前进。科研可以改变教师的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陶冶教师的性情,使教师保持健康心境。并且,科研可以使教师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沉着;少一些轻狂,多一些稳重;少一些肤浅,多一些深刻;少一些偏激,多一些理性。
2.科研是学生学业成长的“减震器”
实践的合理性根植于信仰和理念的合理性。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需要以对教育的合理认识和理解为基础。科研就是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教学实践,为学生成长奠基。概括起来,科研的直接意义是能够提供更加合理的教学,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如我校一直倡导“优质常态课”的理念与实践,从常态意识、常规意识、质量意识与轻负意识四个维度来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科研的间接意义在于使教师潜移默化或直接影响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形成。本人认为,科研素质归结起来主要就是眼界开阔、思维活跃、逻辑严密、观点深邃。
3.科研是学校品牌发展的“维稳器”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关键。对学校而言,教育科研起着三大作用:连接教学的调控思想体系和学科教学前沿地带的“纽带”作用、参与管理学科教学业务的“指挥棒”作用、研究学科动态并引领教学理念的“导向”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也有利于学校品牌的塑造与维护。学校品牌都是在教学改革和教科研实践中诞生和成长起来,在科研中提炼和升华的。由此可见,科研既是“身体力行”,又是“锦上添花”。
三、科研之美: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思考与实践始终是推动教师教育科研的两个轮子。像外行一样思考就是克服“当局者迷”,立足“旁观者清”;
像专家一样实践,因为教师如同律师、医生、会计一样有专业性,不是谁都可以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
1.科研之美,美在过程
陈大伟先生在《研究――教师的根植与取向》一文中提出把研究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把研究的过程作为人运用理智改善工作和生活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作为有意识定向关注、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作为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想追求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作为投射教育理想于教育实践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作为及时反思和调整的与时俱进的过程。[1]
科研过程之美,与5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1)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理论不是大学教授的“专利”,中小学教师要相信只有自己才能真正“解放自己”“发展自己”,一定能而且一定要建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否则会导致“逾淮为枳”“水土不服”。
(2)求真务实: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以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审视教育教学。一句“问题的提出”,要求你既要埋头书本又要直面社会,还要“sogou”已有的知识和思想资源;一句“研究的现状”,让你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下求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四心合一:用心学习,留心观察,潜心研究,恒心助阵。因为各学科教育教学理论、模式、方法、策略有着相通之处,所以,不应当局限于本学科本专业以及自己擅长的领域,在守住“自家门”的基础上,适当“串串门”。
(4)道友论谈:与“科研男”“学术女”一起探讨、交流甚至不惜争辩。美其名曰:“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5)精益求精: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出来的文章应放一放,沉淀一下,这一点似乎有点“陈年的酒更香”的道理。
2.科研之美,美在追求
那些“科研男”“学术女”甚是成了一些教师眼中不那么聪明的人。然而不聪明未必就不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他引述爱因斯坦的看法时说,“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能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可见,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源泉。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在研究中有了真正的发现和创造。教师因为研究而生活在希望和理想之中,体会到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想别人所先想,做别人所未做。思想超前方能无中生有,甩掉金科玉律方能出奇制胜。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于个人的观点得到认同、思想引起关注。无意间看到网络、讲座中引用自己的名字以及某个观点,或者核心书刊转载自己的某篇文章。这倒不是说自己有多少“含金量”,而是自己起到了问路之“石”、击水之“石”、引玉之“石”的效用。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炼就科研的情怀与品质。静下心来学习,潜下心来研究。幸福是一种感觉:一杯白开水也是“甜”的;幸福是一种状态:珍爱自己,栽培自己,教海无涯,科研不止;幸福是一种追求:研,然后知美。
据调查,全国有400万中小学班主任,其中90 %是青年教师,他们带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抱着极大的工作热情走上班主任工作岗位,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学生快乐成长的过程中,感受着班主任工作带来的职业幸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工作的热情开始下降,职业的幸福感也逐渐消退。各地关于班主任职业状况的调查显示,“不愿当班主任”一项的统计数字在一些地方竟然接近七成。笔者在一次班主任培训中调查也发现,认为“班主任工作是幸福的”比例只有12%,特别是青年班主任的这一比例更是微乎其微。为什么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不久的青年班主任,其职业幸福感的火焰会那么早地熄灭呢?笔者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青年班主任职业幸福感下降的原因
(一)职业价值观出现偏差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哲学认识和态度,即为什么从事这个职业,它包含了从事这个职业的个人理想和追求。职业价值观决定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及结果,也决定着他职业幸福感的形成。调查表明,当前青年教师对班主任工作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职业价值观。第一种是把班主任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把学生的茁壮成长当成自己的人生追求,具有这种价值观的青年教师对平凡的班主任工作始终充满着热爱,班主任工作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会经久不衰。第二种是把教书和班主任工作仅仅当作一种解决自己生存问题的谋生手段,或将自己的职业当做寻找“更好”职业之前的跳板,这是一种低标准、低层次的价值观,也是最难体验职业幸福的价值观。持第二种价值观的教师一旦出现工作上的挫折,或认为自己的付出和所获得的回报不对等时,就会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对所从事工作的认识偏差,职业幸福感的感受水平就会越来越低。
(二)职业心理素质不健全
班主任的职业心理素质,是指班主任在从事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所应具备的特殊的心理能力,它包括对班主任职业地位的认同感、幸福感、对学生的爱心、融人学生的童心、职业挫折承受力、职业情感的调适力等。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班主任要具备与常人不一般的职业心理素质。由于很多的青年班主任对此并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一旦遭受到工作上的挫折或其他打击,工作的热情就很容易衰退,职业幸福感就很容易下降。
(三)超负荷工作,心理压力大
近年来研究表明,班主任的生存状态令人担忧,“他们普遍感到工作重、压力大、待遇低,缺少幸福感”。很多教师认为当班主任太苦太累、要上课,又要教育和管理学生,既要在家长和学生之间沟通,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提升自己,搞好教学与科研,此外学生安全更是时刻挂在心头,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在这种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青年班主任的工作幸福感自然会降低。
(四)缺乏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机制
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社会、学校领导、家长对班主任的期望值都很高,但目前对班主任工作缺乏科学健全的评价机制,晋升评职称大都以教学和科研论文等硬指标为主要条件,许多青年教师感到班主任工作没有成就感。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齐学红认为,增强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需要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需要建立发展性评价系统。
二、重燃青年班主任职业幸福火焰的途径与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青年教师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工作与祖国的兴衰息息相关,而一旦承担了班主任工作,其责任就更加重大了。因此每一位选择了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人,就必须把个人的自我实现价值和所承担的教育责任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学生的成长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以审美的观点认识自己的职业
1.班主任的职业美—面对灵动的生命
班主任面对的是最阳光天真的学生,他们单纯、可爱、好学、充满朝气,在这样一群灵动的生命中,青年班主任如果能以美的眼光来看待,他感受到的是那种纯洁无暇的爱和尊重,就犹如一位伟大的雕塑大师,在把一块块天然的白玉雕塑成材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这就是班主任的职业美,也是班主任工作幸福的源泉,这是其他职业所不能比拟的。
2.班主任的工作美—分享成长的快乐
每一位做父母的都深刻地体会到了孩子的成长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班主任工作也是如此。班主任的辛勤劳动和付出换来了许许多多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分享孩子们成长的快乐的同时,工作的幸福感也就油然而生了。因此青年班主任要力求把自己的工作升华为一种热爱的事业,并将其融人生活之中,做一名工作着并快乐着的班主任。
(三)提高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享受班主任工作的幸福
1.以阳光的心态面对一切
青年班主任不能选择工作环境与职业压力,但可以选择心态。林肯曾说过:你决心有多幸福,你就会有多幸福。所以在工作与生活中青年班主任要学会阳光地思考问题,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通过对比参照找出班主任工作的优势与快乐。有的青年班主任总抱怨自己压力大,其实了解一下其他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压力。青年班主任应该看到,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每年享受的寒暑假,教师职业的稳定,经济地位的提高,社会上人们对教师职业的向往等,都显示出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
2.学会开心地工作
(1)调整工作的期望值。期望值过高是青年班主任找不到职业幸福的个体因素之一,当既定的目标无法实现时,如孩子们考试的成绩、班级的状况、自身的发展等,作为青年班主任就要理智地调整目标,重新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
(2)带着童心与孩子们交往,在交往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青年班主任应保持自己的童心和童趣,随时能与孩子进行童心回放,使自己与孩子之间有共同的兴趣和语言,走进他们的心灵,感受工作的成就和快乐。
3.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学会微笑。高尔基曾说过:“只有爱笑的人生活才能过得美好。”微笑是人类最甜美、最渴望的语言,也是每个人最容易拥有的财富。青年班主任的微笑是每一个孩子、同事、家长最喜欢的表情。
(2)学会倾听与赞美。倾听与赞美是班主任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班主任通往孩子们心灵的缕缕阳光。
(3)学会心存感恩。对于年轻的班主任来说,孩子们身上许多美好的品质需要你去发现,目前你所拥有的一切值得你去感动。拥有感恩的情怀,既能感动同事,也能感动学生,更能感动自己。
4.掌握科学的自我释压的方法
压力是青年班主任成长的土壤,但过大的压力也会导致青年班主任不良情绪的产生,而这种不良情绪的长期积压,很容易让青年班主任产生心理疾病。因此,作为青年班主任应该学会如何将心中的不良情绪以科学的方法宣泄出来,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从而体验班主任职业的幸福。
(1)自我暗示
这是一种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的形式来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暗示对人的情绪有奇妙的影响。如果你很忧愁,你不妨这样试一试,每天对着镜子笑几次,并大声地对自己说:“我会是个快乐的人!”这种暗示能使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
(2)合理地选择情绪宣泄方式。
方法一:言语宣泄,即班主任通过谈话的方式,向亲人、朋友或同事讲出你的烦恼通过这些宣泄,平静不良情绪,降低内心痛苦,从而保持畅快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