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理实一体化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5: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理实一体化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理实一体化教学论文

篇(1)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是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配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构成教学模块,并由一位或者多位教师同时担任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边学边做,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达到融会贯通、知识与技能牢固掌握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乐中求学,在学中求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才能。

2.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实现零距离就业。

通过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甚至学校可以与医院进行合作,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医学检验,经过这种方式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医学检验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仿真的医院(实验室)环境下,提前体验职场环境,了解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让学生学习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在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逐步实现零距离就业,让用人单位满意。

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实施医学检验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能有效促使专业教师主动地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钻研教学方法、通过下医院(企业)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来掌握新技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不足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强调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不足,如多门专业课程、多个班级只能安排在少量的仿真实验室上课,在教学实施中会出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紧张、运转不畅的现象。

2.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亟需编写与完善。

教材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信息来源,没有好的一体化教材就很难取得良好的一体化教学。传统的教材已无法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3.缺少用于医学检验的仪器设备。

医学检验的很多检查项目都是依靠医学检验仪器来进行检验的。但是由于学校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大多数的学校都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另一方面医学检验的仪器设备大多价格不菲,因此学校想要完全配备像医院检验科使用的仪器设备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进行医学检验仪器的操作实践课程中,往往几个学生一组使用一台仪器,加之课堂时间有限等等因素,就会导致学生还没能熟练掌握使用仪器时,课程就草草结束。仪器设备的缺乏会降低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的教学质量。

4.教师的专业能力、责任心需要加强。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而高职院校的部分教师受各种条件限制,实践操作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责任心需进一步加强。如果教学过程中,老师认为既然是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多动手,老师自己则坐在一旁忙自己的事情,不管不问,这就不算真正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5.学校的教学评价体制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学校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测评,这种评价的标准比较单一,最终得到的结果也比较的片面,而且不利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此种评价方式,往往只能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有一个了解,而对于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就一无所知,只能反映学生片面的学习程度,而不能对学生综合掌握的情况做一个考核。

三、针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及措施

1.加大理实一体化教学场地建设、增加经费投入。

政府、学校、社会、医院(企业)多方力量应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对地产经济和产业的重大作用,应通过多种形式加大经费投入。如学校可以向政府提交申请书,说明学校的情况,政府通过审核,专门给学校在购置仪器设备的款项上拨款。另一方面,学校和医院(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如可利用到医院检验科见习的机会开展现场教学;医院检验科在购买新的仪器设备后可以捐献一些不用的检验仪器设备给学校。

2.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努力提升自己专业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目前基础和身心发展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适合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教学,值得推广。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第一,学校要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宣传,不定期的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观摩,邀请教师去听课,让教师们真实的感受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良好效果。第二,学校要加大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力度,给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师专业提升多方面的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和激励措施。第三,教师应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和自身情况,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要求,积极编写适用、可操作性强的理实一体化教材。第四,教师要增强责任心,向学生传授文明规范、安全操作知识和技能,维持好课堂秩序,做到有条不紊、有的放矢。

3.调整学校的教学评价体制。

在医学检验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中,要改变以往以学生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考评主要依据的传统做法,需要对教学评价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强化过程考核,政府、学校、社会、医院(企业)、学生、家长应共同参与考核和评价。

篇(2)

2会计理实一体化

基础会计是会计的入门,是整个会计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以后会计学的好不好,完全取决于入门学的好不好。但学习会计的人大都有个共同的体会,里面的概念太抽象化了,有些老师直接跟学生强调说,把这里背下来,把那里背下来,整个学习过程中,仿佛在学习语文,但是其中的概念定义感觉又好像是在看文言文,让学生摸不清头脑,学习效率必然是无法提高的。如果学生怎么也理解不了一个概念,或者是学不好的时候,往往会对这么学科产生抵触情绪,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学这么课程。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格外重要。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基础会计的学习过程中能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多种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学习兴趣,并且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能灵活运用。那么,该如何做好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哪些硬件设施等这都值得我们探讨。传统的理论教学都是在平时大家熟知的教室里进行的,前面是黑板,一张讲台,然后老师在黑板上书写各种理论知识,偶尔联系一些看似让人很容易理解的事例,台下的学生早已被这些抽象的概念“折磨”的昏昏欲睡,特别是在炎热午后,这时候台下估计已经趴下一大片。因为这些场景在学生看来已经熟悉的不能在熟悉了。那么,究竟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不如换个场景,不在传统教室,而是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让学生从眼,耳,口甚至鼻全方位去体会,去学习。就好比看3D电影,全方位接收,同时又能把自己融入其中,自己也在其中扮演角色。这样,既能让学生有效的学习到专业知识,又能教会学生该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到这些知识。简单灵活,而且过目不忘。因此,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是个不可或缺的场所。当有了这个环境之后,又该准备哪些东西来丰富这个实训室呢?这就需要用到多媒体教学设备。

既然是理实一体化,那么当然不能脱离理论知识的讲解,但是按照传统方式讲解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又令学生难以消化,文字性的知识想象空间太大,也许同一句概念,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而这些不同的理解却又都与正确的概念不相符。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图片化的表现出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演示,让学生能更加直观的了解吸收这些抽象的概念。比如课本上讲的凭证,账本,报表该如何完成,光凭文字描述很难描述清楚而且还要让学生理解透彻,这时候把这些会计中常用的元素简单明了的用图片表现出来即省时又省力,老师不需要再费很多口舌去讲解会计账本是怎样的,又有哪些账本类型,一张图片或者是一段视频让学生很清晰的了解到这些会计基本元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将来在社会上能够学有所用。那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到公司企业实地学习,了解公司的业务流程,经济业务往来在会计核算中的处理方式。而且这种直观的方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当然,这些硬件设施和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提升教学质量也很重要。当学生面对无法解答的难题是,教师能够用灵活易懂的方式做出解答对理实一体化来说也至关重要。

3基础会计中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该如何应用

各所高校做了很多方法与实践,如多媒体教学,企业公司实地学习,场景重现等等。通过这些方式,都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并且从中体会出自己的感受,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步骤。在初学会计的时候,学生对会计一无所知,会计的定义,会计的内容,会计在企业中的位置以及发挥的作用如何都不知道。那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会计在一个公司里面的职责。模拟一个企业的成立,从成立之处到企业的发展壮大,会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处地位。当学生了解到会计对于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并能看到会计的发展前景的时候,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会自主学习这些“抽象而复杂”的理论知识,因为他们了解到会计的重要性,并且由此重视自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与企业配合,带学生去参观,通过企业会计人员介绍工作流程,岗位设置,会计责任。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使得他们学好这么课程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3)

在实施模块一电路中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板书和多媒体对相关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介绍,在此之后,给学生大量时间,让他们独立地对电流表、电压表、稳压电源、绝缘电阻表等仪表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这期间,通过万用表的使用和操作能够掌握万用表的调零方法、注意事项。此外,通过实践操作还可以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的测量和读数方法。模块二直流电路分析方面,对于电阻、电容、电感等电子器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些元器件是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们进行实际操作并搭建直流电路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此外,这个模块还有重要的直流电路的定律———基尔霍夫定律,掌握它对于分析直流电路工作原理有着指导的作用。模块三是单相正弦和三相交流电路,通过学习需要学生掌握交流电路、RLC串联电路、三相交流电和三相负载的星形角形连接。在荧光灯电路和照明电路的安装实验中,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交流电路分析的理论知识,同时还掌握到了实际电路安装过程中的实际操作。

(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课程学时分配问题:以前的教学安排大多是每次2学时,这样老师在完成讲授理论知识后,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将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进行吸收,更不可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上,再者上下次课时前面讲的理论内容忘记很多,基于此,将学时进行调整,理实一体化课程变为4学时,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学生听完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还没有忘记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强化对理论知识的消化,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施地点问题:传统教学模式的授课地点通常是教室,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不具备实践操作的条件。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地点则为实训室或实验室,这样不仅具备理论知识教学的条件,还可以利用实训设备和仪器进行实践操作,这样的话,老师可以一边教授理论知识,一边进行现场演示实践,教学的效果更佳。教学模式转变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通常作为配合老师的地位,这种情况下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太高,学习主动性没有被完全地调动。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老师的职责更多的是要指导学生,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益处

1.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理论知识

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电阻、电容、电感、常用电路和仪器仪表的认识可以通过实训室来获得,而不再是传统教学中靠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想象或借助多媒体手段获得。这样,原来想象中的知识内容变成了现实中鲜活的东西,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到了这些知识。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实训室或实验室的操作平台,让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动手实践操作,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死记硬背,这样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中增加了实践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又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的指导性。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不再是配合老师教学的配角,而占主导地位,这样势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将更加积极踊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和老师一起高效地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教学工作。

篇(4)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我国,“教学做合一”源自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他将“教学做”视为一体,认为“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这一理论对现代职业教育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德国采用“FH”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加拿大实施CBE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英国推行NVQ(职业资格证书)训练模式理论—实践教学。从国内外一些实际经验来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内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景,调整教学大纲和学时。课前教师集体备课,准备教学资料和实验用品,如模拟病房等。以“心衰病人的护理”为例,将学时从2学时调整到6学时,分3次课完成教学。教师根据病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然后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完成项目任务,最后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学实施步骤:教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视频观看与临床病例讨论相结合,评估病人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教师示范相关技能操作,将简易标准化病人与角色扮演法、演示法结合,学生操作,教师点评,教师再示范,学生再操作,教师再点评。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也可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将内科护理技术分为若干个模块,包括呼吸内科护理技能、心血管内科护理技能、消化内科护理技能等。以“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为例,实施步骤如下:选择典型病例,分解工作任务,解决工作任务,学生总结理论知识,上课前抽2名学生测试,教师总结。

4讨论

篇(5)

在刚执教英语时,我就注意用英语歌曲来调动和刺激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感受音乐是人类天性.利用歌曲这种音乐形式,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转换到英语学习上来.这就不自觉地运用了教育学心理中的“有意迁移”原理,即把孩子对歌曲的兴趣转换到学英语上来。如利用字母歌IcansaymyABC来教字母,利用TenlittleIndianboys来教数字,用Sunday,la,la,la来教一周七天的名称,用欢畅的旋律Jan—uayr.February等教学十二个月份。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全班学生大多数都能掌握该课的内容,原本枯燥的单词,孩子们都能脱口而出,伸手会写。孩子在体验音乐美感的不自觉中,享受音乐,习得英语,而且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良好。从后来的教学成果来看,利用歌曲学英语,不失为一种调动学习的好方法。

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像歌曲Comeandsee,myfamily,我就用它来教学有关家庭的短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Morningcomesearly和Twinkle,twinkle,littlestar,以及OldMcDonaldshadaturkey又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境界。渐渐地.学生非常喜爱上我的英语课。我也尝到了用心教学的甜头:本班学生的成绩,一直居全年级之首。

苏教译林版教材中有好多脍炙人口的英文歌曲。如Mybonnie,One hundred miles away,Moonriver,Susanna,Yesterdayoncemore.Auldlangsyne等。这些歌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乐学”的平台.而且为教师提供了“多角度”(听、说、读、写、唱)教学的材料。

一、用英语歌曲进行教学的作用

(一)正音。

因为一首歌曲要想唱好,必须多次反复练习。其中单词重复许多遍。就没有读不准的道理。天长日久,很多词学生口熟于心,能听懂,会默写。

(二)练习朗读技巧。

歌词中含有大量的朗读技巧,如:连读、失去爆破、重音、意群等,这些技巧只有在反复操练中,才可掌握。如果教师单独地训练这些技能,无疑学生会感到厌烦。但是如果把它放在学歌曲的场景下,学生不但不会觉得乏味,反而会把它当作学习的必须条件。一般来说.唱英语比说英语难,说英语比读英语难.读句子比读词组难,而读词组又比读单词难。这是因为读词组比读单词多了连读和不完全爆破,读句子比读词组多了语调、停顿和重音。说英语比读英语多了自然流畅,而唱英语又比说英语多了节奏。因此,为了学好一首英文歌曲,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训练,但因为有兴趣,就会不觉得难,效果会很好,这也就证明:读不好就唱不好。利用兴趣迁移,可以变难为易。

(三)进行单词教学。

因为歌词是由单词构成,记住歌词就等于记住了单词。即便歌曲中含有学过的词短语和句型,也是很好的复习。

(四)进行语法教学。

要想正确理解歌词含义,仅会单词是不够的,文中所含的名词的数、格.动词的时态、语态、语气,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以及句型结构等语法现象都必须弄清楚。否则,就不能理解其含义。

(五)感受英语文化,接受他民族文化熏陶,唤醒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形式,歌曲是各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形式。因为这些歌曲中都含有各种各样的文化背景,自然就包含作者的情感态度,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外民族的悲欢离合情感。如:Mybonnie,Susanna,Myheartwillgoon等是歌颂或表达爱情的;Onehundredmilesaway,Moonriver等是歌颂家乡及表达离别之情的;Bequicktogotothemountains,braves是表达爱国之情的:Comeandseemyfamily是表达爱父母之情的;Twjnkle,twinkle,littlestar是表达童言童心的;Auldlangsyne.Themorewegettogether等是歌颂友谊的。可见。文化是相通的,只不过语言的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一旦文化意识被唤醒而且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学生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其中的障碍,从而由兴趣自然产生动机。利用歌曲,能产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效果。

二、具体的做法

下面我以“Yesterdayoncemore”为例,谈谈我平时的做法。在学生听完这首歌以后,我向他们介绍:此歌是美国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同名电影(Yesterdayoncemore)的主题歌,由已故美国著名歌星卡朋特(Carpenter)演唱。这是一首怀旧抒情歌曲,加上卡朋特那低沉哀婉的歌喉,深受世人喜爱,因此,数十年久唱不衰。学生兴趣盎然,我于是就再放一次录音。再次听完后。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学习。我利用他们学歌心切的心理,先叫他们找出生词,再布置他们查字典,预习生词,我帮他们解决个别疑难生词,再叫他们逐句翻译,有问题再讲解:W hen1wasyoungI’d listentotheradio.W aitingformyfavoirtesongs.此句是时间状语从句。Waitingofrmyfavoritesongs.是伴随状语,是修饰动词listen的,此句意思是“当我小的时候,我常坐在收音机旁.等候着我最喜爱的歌”。whentheyplayedI’dsingalong,此句也是时间状语从句,意为“当它们演唱时,我也跟着唱”。Itmademesmile.此句是主谓宾补型的简单句,意为“这让我微笑”。ThoseweresuchhappytimesandnotSOlongago意为“这些都是快乐的时光,相去并不遥远”。HOW1wonderedwherethey’dgone!是感叹句.意思是“我多么想知道它们去了哪?”再如,HOW1wonderwhatyouare!Butthey’rebackagainiustlikealonglostmend意思是“它们像久违的老朋友又现身了”。A11thesongsIloveSOwel1.此句为定语从句,A11thesongs是上文所提到的Those和they所指的对象。意思是“所有我非常喜爱的歌曲”。EveryshalalaeveryWO’wostillshines.此句意思是每个沙啦啦和喔喔还是那么震撼。Everyshing—a—ling—a—lingthatthey’restatringtosingSOfine的意思是每个嘻啉嘻啉的音符还如当初那样悦耳。

待学生明白歌词的大意,我就指导他们进行读的练习。以第一句为例:When1wasyoungI’dlistentotheradio,Waitingofrmyfavoirtesongs,其中WhenI为连读,I’d为不完全爆破,划线部分为重读.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熟练。当学生读熟练歌词以后.我再逐句教唱.这样便易如反掌。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呈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见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336页)对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之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成为英语老师一个重要的课题。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见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79页)兴趣影响注意的分配,兴趣当然也可以转移。

三、兴趣的迁移

篇(6)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在以往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学生被动参与体育,个性发展受到抑制,课外体育形同虚设,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严重短缺,体能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这就需要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宗旨,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更科学、更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为高校羽毛球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高校羽毛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体现人本主义思想的需要

人本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重视人的“主体性”,人本主义认为,教学的基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各种潜能的充分发展,满足人多层次的心理需要,从而造就一代人格更为健全,发展更为均衡的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顺应了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是对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2.优化课程结构的需要

我国教育大辞典认为“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总和,包括学校所教的各学科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并进一步阐明,课程不仅是正规的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应包括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应当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内容有机统一起来。上述课程的阐释为高校羽毛球课内外一体化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高校羽毛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高校羽毛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概述

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创设一种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里通过相互影响,学会如何学习。在概念体系理论中,亨特强调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即环境允许人们在各个阶段有效地活动,以便于取得下一阶段的成长。亨特还明确地阐明了不适是成长的先兆,为了刺激发展,我们应该有意的使学习者和环境不相适应。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课内教学—课外训练—校外实践”三种教学环境。即通过课外高校羽毛球训练强化课内高校羽毛球教学,通过校外实践对课外高校羽毛球训练的效果进行检验,然后把在校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课堂里。让学生在不适中快速成长。具体见下图。

(1)课内教学模式

①教学目标

课内教学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高校羽毛球的基本技能和战术,另外,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要了解并能熟练的处理。在技能方面,学生在课内需掌握高校羽毛球发高远球、正手后场高远球、后场吊球、后场杀球、正反手发网前球、正反手挑高球、正反手接杀球等动作要领。在进行发高远球、正手后场高远球、后场吊球、后场杀球、正反手发网前球、正反手挑高球、正反手接杀球等专项技术多球练习时要达到60%以上的击球成功率,动作的准确率要达到85%以上。

②实施过程

课堂教学部分共有五个阶段的活动组成:导向、讲解、组织练习、指导练习和独立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提出课程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对新概念或技能进行讲解,并做示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强化正确动作,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练习时间,对所学技能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巩固。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后,对学生练习结果的精确度是否保持稳定进行评估,为需要的同学提供反馈,从而确保学生的进步。

③实施条件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现有12块室内塑胶羽毛球场地和4块水泥羽毛球场地,硬件设施完备。图书馆内有关高校羽毛球技能学习、战术学习、高校羽毛球赛事欣赏、高校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史等图书和杂志有三十余种,可供学生业余时间翻阅学习。另外羽毛球课的老师有三位,副教授一名,讲师一名,还有一位教师是省体工队退役运动员均拥有丰富的教学和比赛经验。这些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④教学评价

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素质的差异,为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会运用到激励性评价。对后进生,中等生做自身纵向比较,设立后潜能生进步表,中等生提高表,优秀生荣誉表,使每一个同学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这一部分的分数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进步程度直接打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我们会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努力程度、学生的出勤情况,结合绝对评价的部分内容,进行综合评价。

(2)课外教学模式

①教学目标

通过团体活动,帮助学生逐渐掌握用科学的方法去改善与人交往和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另外,在技能掌握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技能的准确程度达到90%以上,各种专项技能的发球成功率要达到80%以上,准确掌握作为高校羽毛球裁判的基本能力。为进行校外实践做好充足的准备。

②实施过程

在课外教学阶段,我们通过学生建立的高校羽毛球协会这个小型社会团体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在进入院羽毛球社团以后,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在小组内安排一帮一互助学习队,然后给各小组设定目标。为了使小组获得好的成绩,学生必须尽快的适应并且进行合作学习,如:有些同学反手技术较好;有些同学擅长高压;有些同学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但实践不行。小组要通过对各人的长处进行研究并融合,以取得进步。在这一教学阶段,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能指导,并起到一定的组织管理作用。

③实施条件

学生通过申请成立了院羽毛球社团,社团的招收对象是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全体学生,学生自愿参加。协会里设有会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职务。羽毛球课的老师共有3位,3位老师会利用课外时间轮流义务对学生的技术进行指导。另外,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共有标准高校羽毛球场地16块,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

④教学评价

在课外社团体育教学评价中,教师除了定期进行系统的测试,还要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并记录学生认知发展的情况。日常观察,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还是进行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收集必需信息的一种手段。在课外训练中,体育教师只有认真地做好日常观察工作,才能比较真实的把握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学生的认知变化情况,为真正地做好相对评价提供前提条件。

(3)校外教学模式

①教学目标

在校外实践阶段,我们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来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更加积极地融入社会,使学生更加成熟,更加自信。另外,学生通过校外实践能够更好的进行自我整合,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校外实践环节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需求,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自己学会有效地做出与自己有关的教育决定,逐渐培养起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实施过程

校外实践阶段,我们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安排学生在健身场所做健身指导、教练员或者陪练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如果碰到技能或情感方面的问题需及时和教师进行沟通,寻求帮助。这一阶段对教师进行角色转换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什么时候做一个纪律严明的教师,什么时候是指导员,什么时候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③实施条件

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温州市区,我们联系了国际会展中心,具有高校羽毛球场地的温州大学,以及医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学院等共35个含有高校羽毛球场的健身区,共有高校羽毛球场地350块。安排学生在课外、双休日或节假日长期做健身指导或羽毛球陪练和教练。另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在健身场所竞聘自己喜欢的或擅长的工作,发展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④教学评价

在校外实践阶段运用外部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外部评价包括学生所在实习单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中,我们往往会忽视学生间的互评,尤其是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不够重视,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方面是学生自己看不到的,必须通过他人的评价才能发现,并做出判断。因此,我们通过要求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书写个人学习小结等方式,来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及自我教育等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备的重要品质。

2.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行及评价

(1)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运行

首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周期设为一个学年。第一个学期安排学生进行课内学习和每周两次的课外训练。技术是根本,学生必须准确牢固的掌握了高校羽毛球的基本技能之后才能有效地发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第二个学期,实行“三手”一起抓,“三手”都要硬的教学原则。在保证学生完成课堂任务的前提下,安排其进行校外实习。实习阶段遇到的技能问题可以回归课堂,重新进行学习。

其次,就是教学环境的变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学生进步和能力提升的一切有利条件,使高校羽毛球场地设施及温州市含有高校羽毛球场地的健身区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2)课内“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

课内“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应充分体现考评制度对学生参与运动的引导作用。具体体现在,考试方式上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试内容上就是期末技术考试+平时表现+业余锻炼+实习单位评价+体育知识相结合(根据本学期开课的内容进行具体调整,如第二学期增加了校外实践部分);考核的方法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另外,提出以下设想:只要学生参加课内教学的出勤率达到90%,业余锻炼的出勤率达到规定次数,就可以获得60分基础分。

三、小结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的技术、身心、交往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这不仅能为社会培养专业的高校羽毛球健身指导,而且还能培养出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专门人才,为我国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等相关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社会体育专业高校羽毛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目前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每一个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高校羽毛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邹继豪.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00-203

篇(7)

一、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双证书”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规律的客观要求,是高职教育兼顾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反映。然而,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制度在目前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实用性方面。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食品种类和花样发生了变化,新品种不断出现,一些老品种产销量在降低,甚至消失,但是职业标准并未更新,难以充分满足行业和企业需要。第二,差异性方面。职业鉴定机构开展鉴定的内容和评价标准有差异。各培训、鉴定机构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开展工作,但由于食品种类繁多,难以针对所有品种开展培训和鉴定,导致持相同证书的人员具备的技能水平和所能从事的生产岗位有差异。第三,强制性方面。职业资格证书共两类,分为准入类职业资格和水平评价类资格。食品类职业资格一般为水平评价类资格,不具强制性,部分学生对该类证书重视程度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培训、鉴定效果不佳。

学生高昂的考证热情与社会认可度低之间的反差将危及“双证书”制度的持续落实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急需提高,“双证书”制度实施效果亟待提升。开展高职教育“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有利于高职院校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办出高职特色的教育;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

二、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体系的过程

我院以职业资格证书鉴定部门、企业、职业院校和在校师生等“双证书”相关各方为调研对象,调研“双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暴露的问题探索解决办法,初步形成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方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继续与“双证书”相关各方探讨改进措施,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方案,形成教学体系。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见图1。

查阅资料:查阅期刊、报纸和电子文献数据库,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寻找“双证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调研方案和开展研究提供依据。

制定调研方案:汇总资料、整理信息,确定调研重点,制定调研问卷。最终决定在聘用企业兼职教师、构建校企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展开调研。

开展调研:综合运用问卷调查、现场调研、电话采访、组织座谈和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开展研究,调研对象包括用人单位、职业鉴定机构、教学一线教师和高职生。找到目前在“双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形成教改方案初稿:根据调研结果和发现的问题,在立足教学设施和师资现状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双证书”制度实施需要的教学改革方案。

实施与评价:参照教学改革方案实施教学,并客观评价方案实施效果,为修订方案提供依据。

完成教改方案,形成教学体系:解决实施中尚存在的问题,修订教改方案并实施,形成“双证书”一体化教学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二)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点

1.改革教学体系

第一,调整高职食品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由学历教育转变为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岗位的持有“双证书”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第二,调整课程设置。从职业岗位需要入手,根据工作需要设置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重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第三,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兼顾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增减合理分配各课程的教学课时,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技能型课程力争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块化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模块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应技能,达到相应工种的鉴定标准。

第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耐挫能力。

第五,设立人才培养监督机构,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体系。聘请企业专家和技师督导教学情况,并与用人单位长期合作,跟踪持“双证书”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改进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之处。

2.改善教学条件

建立与学生规模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参照企业生产车间配备的生产设备和设施,建设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模式制定工作计划和制度,引进企业文化,营造企业生产氛围,使学生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锻炼企业所需生产技能,为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储备技能。制定校外顶岗实习机制,与企业合作开展顶岗实践活动,保证学生毕业前能在校外实训基地接受职业化的训练,零距离锻炼技能,适应工作岗位,平稳实现由学生到技工的过渡。

3.提升教师水平

高职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着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效果。为满足培养“双证书”学生的需要,高职急需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技能,以及扎实的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组成“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二是委派校内教师定期前往企业开展顶岗锻炼,使其具备“双师”素质。

4.严格执行考核标 准

采取以上三项措施后,高职院校初步具备了培养符合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条件。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教学实践和考取资格证书的重要性,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学习知识和锻炼技能,并严格按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学生实施考核,不达标者需重新学习和考核。将评优、评定奖助学金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挂钩,促使学生端正学习和考证的态度。

三、高职食品类专业“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运行成效

1.成功申报、开发和建设了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的食品检验工、啤酒酿造工和白酒发酵工职业技能培训包开发项目,并已顺利通过专家检验。

2.推动了我院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天津市国家技能鉴定第六十三所)、十四家食品企业(津乐园和中科百奥等)的深度合作,建立和完善了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

3.提高了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学生职业资格认证报考率达100%,持“双证书”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5%以上,明显高于历届非“双证书”毕业生的就业率。

篇(8)

二、工作目标

课程改革稳步、高效的推进;

学校教研管理具有科学性、校本性和可操作性;

教研常规工作有序有效;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三、工作重点

1、切实加强教师自身研修,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2、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将新教材和新课标的学习、研究以及新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后的反思、研讨作为校本研训的重点来抓,从而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3、加强实验课题研究的实施管理,做好语文、数学结题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科研的先导作用。

4、组织教师组织各级教学比武、学科竞赛和论文撰写活动,促进教师业务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5、改革评价制度要求,建立促进学校发展,教师提高,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

6、坚持不懈地开展教研检查、督导、总结评优工作。

7、组织六年级组教师迎接毕业考试。

四、具体措施

1、塑造行风形象,强化服务意识。

育人德为先。

本期我们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们理解和遵循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从业准则,使教师们能以高尚的师德修养、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引路人。

2、抓实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让教师走上名师成才之路。名校靠名师支撑,名师靠学校培训。由此看来学校实现教、研、训一体化是何等的重要,为了学校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本期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部门组织的各项课改培训活动,如,请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让老师外出学习返校校后再进行汇报,可采用讲座、上汇报课等形式。

②我们要分析研究目前本学科课堂教学的现状,多渠道引导教师以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课题,以学术沙龙、课堂观摩、主题研讨、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课堂教学研讨,在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分析与评价中去诠释课改理念,真正实现理念与行为的有效转化。

认真组织校内随堂听课、示范课、外出观摩课、比武课等活动,把对课改理论的学习、对高师课堂的点评与教师个人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有机结合起来,在观摩、比较、分析、反思中实

现理念与行为的有效转化。

③组织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用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感染、熏陶教师。

④加强对新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加大实施新课程的宣传力度。具体做法是:

a集体备课每4周不少于1次,每次活动都要做到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人员,每次集体备课先由中心发言人钻研教材,搜集资料,精心设计教案,作中心发言,然后组内成员交流意见,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在此基础上分头上课,再课后集中反思。通过集体研讨,可形成一个集体教案,也可以形成几个充满个性的教案;

b切实继续抓好“一课例三研讨二反思”的校本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个人、集体备课组、教科室的作用。“一课例三研讨二反思”方法有二:一是“一课例多人上”,即集体备课――第一人上课――反思、研修――第二人上课――又反思、研修――第三人上课,直至满意为止,从中探讨出一种最佳的教学模式在全校推介,真正达到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二是“一课例一人上”,教导处、教科室组织全校教师对某一课例进行反复研讨、修改、汇聚集体智慧,从而打造出我校的“精品课”、“样板课”,这样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教学研究活动,

通过反复观看上课,亲自参与反复评课、研修,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研究群体化,把教师引到教学改革的研究中来,让每位教师由“教书匠”向“科研员”转化。

c着实抓好课题实验,以课题研究带动课改。请实验老师在课题负责人的指导下本期做好后期的结题工作,写出可行性强,实用价值高的结题总结报告,争取获奖。

3、加强教研常规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②上课:严禁教师上课无准备、无教案,克服课堂教学随意性。避免教学上出现原则性、科学性、知识性错误。课堂教学要求目标明确,训练题密度适中,并分层次进行,不拖堂。提倡教师做到课前温习教案,课中调整,课后反思,平时要有一周以上的贮备课。我们将随时抽查,推门听课,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③继续抓好语、数中考、期考的命题及试卷分析工作,尤其是六年级的迎考工作。我们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弥补教学不足。教研组长每月认真及时地组织教师开展质量研讨会,

④督促各教研组开展好组内研讨课、以

篇(9)

二、工作目标

课程改革稳步、高效的推进;

学校教研管理具有科学性、校本性和可操作性;

教研常规工作有序有效;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三、工作重点

1、切实加强教师自身研修,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2、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将新教材和新课标的学习、研究以及新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后的反思、研讨作为校本研训的重点来抓,从而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3、加强实验课题研究的实施管理,做好语文、数学结题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科研的先导作用。

4、组织教师组织各级教学比武、学科竞赛和论文撰写活动,促进教师业务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5、改革评价制度要求,建立促进学校发展,教师提高,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

6、坚持不懈地开展教研检查、督导、总结评优工作。

7、组织六年级组教师迎接毕业考试。

四、具体措施

1、塑造行风形象,强化服务意识。

育人德为先。

本期我们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们理解和遵循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从业准则,使教师们能以高尚的师德修养、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引路人。

2、抓实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让教师走上名师成才之路。名校靠名师支撑,名师靠学校培训。由此看来学校实现教、研、训一体化是何等的重要,为了学校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本期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部门组织的各项课改培训活动,如,请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让老师外出学习返校校后再进行汇报,可采用讲座、上汇报课等形式。

②我们要分析研究目前本学科课堂教学的现状,多渠道引导教师以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课题,以学术沙龙、课堂观摩、主题研讨、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课堂教学研讨,在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分析与评价中去诠释课改理念,真正实现理念与行为的有效转化。

认真组织校内随堂听课、示范课、外出观摩课、比武课等活动,把对课改理论的学习、对高师课堂的点评与教师个人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有机结合起来,在观摩、比较、分析、反思中实

现理念与行为的有效转化。

③组织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用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感染、熏陶教师。

④加强对新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加大实施新课程的宣传力度。具体做法是:

a集体备课每4周不少于1次,每次活动都要做到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人员,每次集体备课先由中心发言人钻研教材,搜集资料,精心设计教案,作中心发言,然后组内成员交流意见,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在此基础上分头上课,再课后集中反思。通过集体研讨,可形成一个集体教案,也可以形成几个充满个性的教案;

b切实继续抓好“一课例三研讨二反思”的校本教研活动,充分发挥个人、集体备课组、教科室的作用。“一课例三研讨二反思”方法有二:一是“一课例多人上”,即集体备课――第一人上课――反思、研修――第二人上课――又反思、研修――第三人上课,直至满意为止,从中探讨出一种最佳的教学模式在全校推介,真正达到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二是“一课例一人上”,教导处、教科室组织全校教师对某一课例进行反复研讨、修改、汇聚集体智慧,从而打造出我校的“精品课”、“样板课”,这样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教学研究活动,

通过反复观看上课,亲自参与反复评课、研修,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研究群体化,把教师引到教学改革的研究中来,让每位教师由“教书匠”向“科研员”转化。

c着实抓好课题实验,以课题研究带动课改。请实验老师在课题负责人的指导下本期做好后期的结题工作,写出可行性强,实用价值高的结题总结报告,争取获奖。

3、加强教研常规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②上课:严禁教师上课无准备、无教案,克服课堂教学随意性。避免教学上出现原则性、科学性、知识性错误。课堂教学要求目标明确,训练题密度适中,并分层次进行,不拖堂。提倡教师做到课前温习教案,课中调整,课后反思,平时要有一周以上的贮备课。我们将随时抽查,推门听课,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③继续抓好语、数中考、期考的命题及试卷分析工作,尤其是六年级的迎考工作。我们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弥补教学不足。教研组长每月认真及时地组织教师开展质量研讨会,

④督促各教研组开展好组内研讨课、以

篇(10)

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全县教育工作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研究、培训、组织、指导、引领、服务等方面的职能,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促进全县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重点工作

1.组建队伍,务实创新开展工作

在中心内部做好人员分工,建立专兼职研训队伍,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选聘一定数量的教研人员,进一步加强中心专职研训力量;健全县级教研网络,发挥学校兼职教研人员的作用;建立健全学科教学研究会,组建片区和学校教研组织,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实、能力强的研训队伍。建立教研员分片联系学校制度。研究制定县级优秀兼职教研员、先进教研组和校本研修先进校评选办法并适时启动考核奖励工作。

2.强化学习,打造学习研训团队

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健全学习制度,努力形成研训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和科学化,不断提高研训人员的理论素养、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3.加强检查,认真抓实常规研修

实行随堂听课制度,深入学校了解各校常态教育教学状况。组织开展义务教育2011版新课标、新教材培训。结合省市教研部门工作安排,开展2014年全县教育教学论文、教学案例、优质课评选工作。

继续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务实开展校本研修检查指导。

组织做好小学、初中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工作,并按市教研室要求组织好高中期末监测和各学科竞赛工作。

4.认真研究,做好中考迎考工作

抓好中考备考工作,深入部分学校调研复习备考情况,分学科组织开展中考研讨会。加强对外联系,及时了解、收集中考信息,明确复习迎考思路和策略。拟请省内专家于4月中旬举办一次中考备考指导研讨会,涵盖中考七个文字学科。

5.推进课改,大力构建有效课堂

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推进“以生为本、学为中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有效课堂,拟定于三月下旬在二中、五月上旬在金江实验学校分别举行全县初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现场观摩活动,四月中旬在思源实验学校举行省外小学语文教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以进一步推进全县课改工作。

6.积极宣传,推动课题研究工作

将教育科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深入开展教科研工作。组织开展课题立项申请,力争有尽可能多的学校申报课题,尤其要推进微型课题研究,树立课题研究“源于教学、基于教学、服务教学”的思想,充分发挥课题研究在引领、带动广大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7.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6-0052-04

学校专业内涵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抓内涵、精管理、提质量、谋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提高自身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学校做精、做强、做优的根本途径。2012年6月,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江都中专校”)成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两年来,该项目实际收到各项资金2894.3万元(中央财政资金11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630万元,行业企业资金141.3万元,区财政补助及学校自筹资金1023万元)。专业内涵建设的强化,有效促进了办学实力和内涵的显著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学校服务贡献水平和引领示范作用。

一、校企合作求突破,构建专业内涵建设平台

本着“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江都中专校注重练好校企合作的“太极推手”,注重“伸、推、握、拉、立”五种招式:“伸”,就是把手伸长,厂内设室,教研外置;“推”,就是把学生推出去,厂内设校,产学结合;“握”,就是校企握手,厂校合一,“订单”培养;“拉”,就是拉来企业,校内设厂,产教对接;“立”,就是自办企业,创建公司,学练结合。

学校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导向,着力促进职业教育由“校企合作”向“校企一体办学”方向发展,实施“校企一体人才培养工程”。区政府出台了《扬州市江都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建立完善了“职教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职业教育事宜,使之成为联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桥梁,形成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一体人才培养工程”推进了专业建设改革创新的步伐,深化了校企合作内涵,节约了办学成本,实现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推动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实现了校企之间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二、建设模式求创新,激发专业内涵建设的动力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一体化办学,多岗一体、能力递进

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从重知识传授向重技能培养转型。学校以质量为核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学做人和学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给企业更多的话语权,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做到专业设置与职业需求、教材内容和职业标准深度对接,构建了“校企一体化办学,多岗一体、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实施“订单式”、企业“冠名班”、工学交替、“多证书”制等人才培养方式,培养适合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笔者所在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以满足地方企业对“精操作、能编程、知工艺、会基本维修、懂一定管理的多岗一体”的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引企入校,领校进企”的校企合作模式为桥梁,构建了“校企一体办学,多岗一体、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威公司)、江苏一重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扬州光辉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扬州龙川钢管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订单”培养班级达6个,共建校内生产实训基地1个。该专业以英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参照,结合本校及江苏一重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创新现代学徒制,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来设置教学内容,开发教学项目,同时打破了原来的学期体系,学生进入企业定岗定师傅,不再享受寒暑假,放假时间参照企业制度,每周日休息,周一、二上理论课,其他时间跟随师傅进入企业生产实践岗位,授课教师由企业和学校专业人才共同组成,授课内容紧贴企业生产实践,真正做到了“学生”与“学徒”的有机结合。该专业与亚威公司合作,组建“亚威班”,并签订协议。在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讨的基础上,调整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保留人才培养方案中原有主要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亚威公司产品图纸、产品实体及产品加工工艺为项目主体的项目课程,并以亚威公司的生产车间为教学现场,学校的专业教师与亚威公司的师傅互相协作,共同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形成了融“项目、课程、技能”为一体的“企中校”为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为亚威公司2011年的成功上市作出了有力的贡献。

(二)创新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江都中专校注重突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按照职业活动过程和职教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在职业情境中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行动教学,使专业教学对接生产过程,实行“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实践教学课堂效率。如会计专业,专业建设与行业深度融合,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从业证书培训”内容融为一体,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证,会计职业规范与道德,会计岗位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流程、操作规范等内容融入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构建了以会计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引导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线二点三领域”的“岗位式”课程体系(“一线”,指以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综合素质为主线。“二点”,第一点是政行企校合作育人,即课程体系的构架、课程标准的制定、核心课程的开发、课程内容的萃选、课程教学的组织和评价等都必须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第二点是工学结合,包括“理实一体化”教学、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核心课程开发。“三领域”,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基础素质学习领域、职业能力学习领域和职业延展学习领域),实现课程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有力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创新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校企共建,校中有企、企中有校

创新实训基地建设,以校企合作为主导,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使“校企一体化办学”最终落实到实训基地建设上来。学校依托重点企业建设了一批围绕重点主干专业的高水平实训实习基地,与江苏诚德钢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一重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江苏江都建设集团、南京维色动漫有限公司、扬州光辉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江都电信等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校企共建紧密型实习基地59个、校外顶岗实习(10人以上)基地69个,让学生专业实习全部在校外实习基地以顶岗工作方式完成,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推动了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一体化。

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呼唤职业教育发展的率先转型,学校建有“起点”汽车沙龙、凯瑞会计服务公司等多个校内学生自主创业基地。2013年8月,在区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上海皆悦文化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与学校共建江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的校企共建内燃机气门金加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3+2学徒制实训基地、江都软件园维色动漫人才培养基地及职业教育服务“三农”项目建设等都已初见成效。

(四)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校企互通、专兼一体

学校的发展必须依靠教师,教师的眼光、境界与教育教学水平决定学校的品质。江都中专校秉承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理念,以培养“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职业技师、职业技能鉴定师和职业教育拔尖人才为目标,以科研为引领,创新师资队伍建设途径,采用“一遴选二培养三带动四聘请”的方式,即在学校遴选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带动年轻教师成长和聘请兼职教师(把能工巧匠请进来、把经验丰富的行家请进来、把有专业特长的专家请进来、把适应学生未来岗位拓展的能人请进来),依托大中型企业,完善教师“校企轮岗制”,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支持企业技能型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建立“项目教学团队”独立核算、目标绩效考核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学习、教学研究、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创新、资源利用能力等。2012年制定了《扬州市江都区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出台了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规划,积极支持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和国际交流与培训,促进教师学历及能力的整体提升。通过开展“管理干部比作风,看谁的工作绩效高”、“教研组长比科研,看谁的研究成果多”、“骨干教师比引领,看谁的示范作用大”、“年轻教师比教学,看谁的专业成长快”、“教辅人员比服务,看谁的吃苦精神强”等“五比五看”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学校有高级职称教师96人,省市特级教师、领军人才、教科研中心组成员、学科带头人62人,聘请54名企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42名专家级人才指导专业建设;选派教师赴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进修培训;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10项、校级课题56项;有40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公开期刊上发表。学校师资队伍水平得到整体提升,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初步建成。

三、服务能力求提升,凸显专业内涵建设的宗旨

专业内涵建设的目的就是提升服务能力,宗旨就是为企业、“三农”及社会提供更优质的贴心服务。学校进一步明确了服务江都、辐射扬州、影响长三角地区的办学思路,在人才支撑、吻合区域经济发展、主动服务经济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校企融合,为企业服务

本着“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专业内涵建设为落实到企业服务,实行委托培养、“订单”培养、招工与招生一体化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服务企业,在“领校进企,引企入校”方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与江苏一重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合作,运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培养新型实用型技能人才,真正实现“企中有校,校中有企”紧密型合作,实现学生当地就业,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服务企业,开展“职业教育服务到园区”主题活动,跟踪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扬州嵘泰工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邀请行业企业领导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和指导技能教学,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扩大“订单”培养比例,实行“校企人才培训、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双向互动模式与教学产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机制。

服务企业,取得实效。2012年初,《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第三期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将学校校企合作内容作为典型事例进行专题报道。2012年9月26日,《江苏教育报》刊发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的专题报道,江都中专校的校企合作被作为典型作重点介绍;同年11月21日,《中国教育报》又以《从“恋爱难”到“喜联姻”》为主标题,报道了江都中专校破解校企合作瓶颈的成功做法。在扬州市2012年度各类教育工作综合考评中,该校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获特色项目奖。

(二)根植农村,为“三农”服务

学校按照“政府主导,学校承办,社区联动,项目引领”的总体要求,“以农业技术培训为载体,造就新农村建设致富人;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龙头,转移新农村建设富余人;以就业创业培训为依托,培养新农村建设接班人;以农民学历教育为抓手,培育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养“四人”为目的,以江都社区培训学院为龙头,联合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各成人教育机构,搭建起农民培训教育三级网络,积极开展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就业创业培训、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等各类面向“三农”的培训教育项目,长短结合,校镇结合。

近年来,江都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迅速,尤其以花卉苗木、优质蔬果、特种水产为首的高效农业比重上升到45%,产量效益明显提高。为此,学校依托社区培训学院的平台,以13个乡镇为中心,以地方成人学校为阵地,围绕本地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积极开展大棚蔬菜、苗木花卉、水产养殖、特色水果栽培等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一方面组织教学小组,进村到户,送教下乡,把科技、教育和农业密切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制作方便农村学习者的“教学包”和VCD等农民较易接受的课程载体,使职业教育更开放、更灵活、更平民化。学校每年服务“三农”培训规模达到6000人次以上,年均接受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的农民学员1000人以上,覆盖全区13个乡镇,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素质高、范围广、数量足、有致富带富能力的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学校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和“三农”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13年2月19日,《中国教育报》第三版“职教周刊・实践探索”栏目以较大篇幅登载了学校邓立新校长撰写的《主动服务让小学校派上大用场》一文,详细宣传了江都中专校服务“三农”的具体做法,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