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在岗研修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4:4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在岗研修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岗研修总结

篇(1)

一、完善管理机制

科学规划是确保名师工作室良性发展的先决条件。本年度的工作室在总结去年的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管理规划:

一是在岗管理,激发自主、自觉参加工作室活动的热情和干劲。制定工作室活动章程,提出在岗研修学习要求,要求每位工作室成员都必须按时参加活动,因故不能按时参加的,应提出书面请假。连续三次以上未能参加本室活动的,视为自动退出本工作室。本工作室将根据需要补充新的成员。

二是组织管理,强化督促和检查。按照市县人事科的考核要求,本工作室出台相应的对成员的考核制度。年终,每一个工作室成员要接受考核。考核形式分书面与当面两种。书面是填写考核表,写好总结。当面考核结合具体教研活动进行。

二、丰富活动形式

1、读书学习依据市人事科考核细则,每位工作室成员每学年至少阅读两本以上的教育专著,并且撰写不少于1万字的学习心得。经常撰写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每位成员每学期不少于三篇。

2、主题研修每学期都集中一段时间,开展主题研修活动。活动要求主题要鲜明,可以就名师阅读、课堂风格、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学主张提炼、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等专题开展研修。要求人人参与,认真学习。

3、课题研究本工作室的市级课题“文体意识观照下的阅读教学模式实践研究”已处于结题阶段,各工作室成员要继续将课题研究推向深入,上好公开课,撰写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课题研究论文。

篇(2)

一、培训目标

2009年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专题培训,利用远程研修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引领下,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网上备课、案例分析、问题研讨等形式的对话交流,帮助教师诊断和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师合理设计与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提高新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内容与课程资源开发

本次培训开设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三门课程,每门课程集中研修10天。课程资源由国家学科课程专家、省内外专家和名师共同开发,并负责各学科研修指导。

三、参训人员

本期计划培训全省农村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骨干教师10130人,其中,乡镇以下农村初中教师不少于50%。各市名额分配情况见附件一。

(一)选拔条件

1、热爱党教育事业,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进取,乐于奉献,为人师表。

2、有较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熟悉本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培训能够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

3、一线教师,身心健康,能坚持全程学习。

4、熟悉微机和网络操作,具有上网学习交流的能力。

(二)推荐选拔办法

参训对象的推荐选拔要公开、公平、公正,在个人申请的基础上,采取“自下而上,逐级审核,坚持标准,择优推荐”的办法进行。由符合选拔条件的教师本人提出申请,经所在学校和县(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市教育局。各市根据所分配的名额按1:1的比例确定培训对象。

四、研修形式与时间安排

(一)研修形式

采取集中研修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研修平台的技术优势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管理与互动研讨,推动以远程网络为平台的高层次教师培训的深入开展。

学员学习:包括学习视频课程、参与面对面研讨、参与在线研讨和专题讨论,按要求完成并提交作业,与其他学员、指导教师及课程专家互动答疑。

指导教师:组织、督促学员学习,进行学习指导,推荐作业,点评学员观点,组织并引领学员进行研讨。

专家团队:点评学员作业,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定期在线与学员进行交流,编辑课程简报,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互动答疑。

集中研修期间,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本县区教师培训机构或具备网络教学条件的中小学校设立若干培训教学点。组织参训教师按就近原则到各培训教学点集中参加研修,统一管理。

(二)研修时间

集中研修:2009年7月27日—8月7日。集中研修期间,学员每天学习不少于6小时(其中观看视频2小时,其余时间为教师浏览拓展资源、提交作业和参与网上研讨时间)。

分散研修:2009年 8月8日—11月8日。分散研修3个月。分散研修期间各学科课程团队专家和指导教师将定期组织在线研讨和跟进指导,分散研修结束时,学员应在网上提交不少于2000字的论文。研修结束后平台将长期开放,所有参训教师可凭个人账号和密码登陆研修平台,享受平台提供的资源服务和网络研修的跟进服务。

五、工作流程

(一)参训教师选拔、报名与管理系统数据审核(6月15日—30日)

1、各市按照所分配的参训教师名额和选拔标准与程序确定本市参训教师。

2、各级管理员利用“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组织教师报名和编班。

市级管理员于6月21—22日登录“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启动参训学校的培训报名管理任务。

学校管理员于6月23日—26日登录“山东教师继续管理系统”填报并提交参加本次培训的教师名单(一名教师只限参加一个学科的培训,务必按学科填报参训教师)。

3、编班和配置指导教师(6月27日—30日)

市级管理员于6月27日登录系统,检查各学校的报名完成状态,开展编班和配置指导教师的工作。编班及配备指导教师的原则见附件二。

4、指导教师团队及技术人员培训

7月上旬,通过山东省教师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对各市指导教师及各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发放视频课程和培训教材。

5、平台测试与熟悉学习平台(6月30日—7月10日)

各市、县组织指导教师、各级技术人员熟悉学习平台,对参训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检查各培训点场所卫生与安全环境、设施设备。

6、培训实施

(1)各培训点根据统一要求,播放视频课程资源,组织各学科教师观看。

(2)参训教师凭个人身份证号码和姓名的汉语拼音全拼(小写)登录“山东省教师教育网”()参加网上研讨、提交作业。

(3)各市指导教师在学科课程专家团队指导下对研讨内容和学员作业根据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点评和互动研讨。

(4)对于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账号密码错误等问题,由各教学点校技术人员依托“山东教师继续管理系统”予以解决。

六、组织管理与保障

(一)组织管理:山东省农村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教育厅成立由厅领导任组长,师范处、基教处、教研室、省教育学院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山东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远程研修项目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山东省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具体负责培训工作的实施。

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培训项目办公室和相关职能组,根据指导教师选拔标准建立本市指导教师团队,负责对指导教师团队的管理和督导,负责对本市参训学校和学员的选拔、报名、编班和管理;对本市各培训点的组织管理和研修过程进行督导。

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教学点是此次全员培训工作组织管理的主体。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教学点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考勤管理,做好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工作。严格按照课程进度播放视频,并督促、引导教师按时收看视频、完成作业和积极参与网上研讨,保证每一位学科教师保质保量完成研修任务。

(二)培训经费

参训教师培训费由省财政专项经费支付,教师往返交通费由任职学校报销。

(三)考核评价

为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省项目办将制定课程专家团队、指导教师团队、技术人员工作手册和学员学习手册;制定优秀、合格组织单位(市和学校)、指导教师、学员评价标准,明确工作职责,量化学习标准,作为培训考核的重要指标。教师达到合格标准,在信息管理系统个人电子帐户记入A1类学分20分。对达不到合格标准的指导教师、参训学员不计学分。

研修工作结束后,各县区教学点要向本县区教育局提交研修总结报告,各市教育局向省厅提交总结报告;研修完成后,教育厅将依据研修平台后台管理数据和各市总结报告形成培训工作的总结评价。

附件一:

各市分学科名额分配表

地市语文数学外语合计

济南180190190560

青岛280270260810

淄博200190180570

枣庄130130140400

东营9010090280

烟台310310290910

潍坊3403503201010

济宁270270250790

泰安170160150480

威海110110110330

日照100100100300

莱芜100100100300

临沂320320320960

德州200200170570

聊城190190180560

滨州130130130390

菏泽320320270910

合计34403440325010130

附件二:

技术负责人遴选标准

一、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

二、熟悉计算机及各类网络应用;熟悉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及维护管理;

三、学校技术负责人原则上为学校校园网或电教部门的负责同志,能够协调本校校园网、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教师及已经确定的“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学校级管理员,共同完成培训期间的技术保障工作。

四、具有必要的时间保障,研修期间全程在岗。

配置标准:原则上每市配备技术人员2人,各学校技术人员1人。

附件三:

各市级管理员编班及指导教师配备原则

一、以县区为单位按学科编班。

二、每班人数原则上为100人,不足100人的,在本市内进行合并编班,但每班不能多于120人,超过120人不足200人的,编为两个班。本市个别班级人数较少,并且无法合并编班的,仍然保持为一个班级,省级不做调整。

三、原则上每个学科班(不超过120人)配备2名指导教师;少于50人的学科班配置1名指导教师。

附件四:

指导教师遴选标准

一、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备相关学科背景,在本市(县区)本学科内具有较高知名度。

二、具有网络教研能力,有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

篇(3)

一、改变了认知结构

 

受学科背景单一、工作任务繁杂、高考升学压力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校长们的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完善的,普遍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管理学等理论的系统学习与占有,因此上不到理论的高度,用理论来阐释教育现象、指导教育行为、揭示教育规律。这次校长高端研修的首要目标就是充实校长们的理论体系,引导校长们拿起教育理论这件利器来运营自己的学校,来改进自己的学校,来提升自己的学校,来促进自己在校长岗位的专业成长。迄今为止已听取领导、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50次以上,网络学习超100学时,尤其是教育界泰斗级的大师陶西平、顾明远、林崇德的报告令我们回味无穷,受益匪浅且将终生铭记。大家都清楚明白: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是低效或无效的实践,是不可能产生高收益的实践。校长的高端研修就是要解决理论武装问题、理论运用问题。通过学习研修,校长们普遍感受到了头脑被洗礼的喜悦,普遍察觉到了理论的强大支撑力量,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和充实。

 

二、找到了追赶目标

 

一类是要追赶的学校目标,一类是要追赶的校长目标。本次高端研修的两个模块就是解决此问题的:一是“影子校长”实践,先后深入到北京的10多所相关中学去当“影子校长”,全方位、零距离、多角度解剖北京市的名校,北京市高中学校的组织变革、课程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给我们这些“影子校长”以极大的视觉、听觉冲击和内心震撼,高中学校校长们深厚的理论功底、改革的勇气和魄力、学校改进行动的效果凸显给我们这些“影子校长”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我们湖南省省级示范性高中的校长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激发了弥补差距的动力,找到了自己应该追赶的学校目标和校长目标。二是学校考察交流,先后深入到北京、上海、江苏、湖南近30所学校考察学习,人大附中、北京101中学、北京十一学校、北师大二附中、北京二中、北京牛栏山中学、北京大峪中学、北京昌平一中、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建平中学、苏州中学、苏州十中、扬州中学、南京师大附中、湖南师大附中、长沙长郡中学、衡阳市一中、澧县一中等名校深厚的学校文化、鲜明的办学特色、优良的办学传统、卓越的办学成就给每位校长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而且深刻的教育示范课,使校长们发现了自己的短板,萌生了克服短板的强烈冲动,找到了自己学校及本人应该追赶的学校目标和校长目标。差距是最好的追赶催化剂,发现差距且真心认识差距是产生追赶动力的源泉,知“耻”可能后勇,明“耻”才能进步。校长们找到了追赶目标,这应该是首届高中校长高端研修班的最大收获吧!

 

三、学到了道法术措

 

高端研修班就是让校长们坐下来、静下来、慢下来,思考教育、思考学校、思考自己的管理行为,明白教育的道理、原理(道),找到教育的规律和法则(法),掌握管理学校、改进学校、提升学校的技术技能技巧(术),不断推出促进学校发展进步的举措(措)。不论是专家的指点还是名校长的实践经验分享,不论是影子校长还是理论研修,不论是论坛沙龙还是岗位实践,都是为了学到学校教育的道法术措。学习道法术措是慢功夫、是农业、是需要等待的,校长工作的本质之一就是慢下来踱方步去领悟,让学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让学校运行在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上,让自己的学校朝着“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生态化”的目标迈进。

 

四、强化了研究意识

 

高端研修班倡导校长们写论文、编著作、做课题,目的就是增强校长们的研究意识,在问题中研究,在研究中解决,在解决中提质。研修期间,校长们撰写了各类论文百余篇,或交流、或发表、或评奖,显示了较强的学术功底;编写了《重塑课堂——超越分数的教学案例与评析》等专著,且入选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夏书系书目,展示了较强的学术价值;“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优化的行动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集团化办学的制度扩散研究”等10多个实践研究课题已进入终期研究阶段,有望获得研究成果。高端研修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通过研修,校长们的研究意识大大增强,研究氛围日益浓厚,研究能力逐步提升,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湖南高中校长争了光,为湖南高中教育争得了荣誉。

 

五、提升了实践能力

 

本届高中校长高端研修设计了两次重要活动,一是到参加研修的校长所在学校进行岗位实践指导;二是撰写岗位实践研究报告,引领校长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在自己的校长岗位上亮实招、出实效、出成果。北京师范大学组织专家学者和优秀的高中校长深入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沙市长郡中学、长沙市望城区一中、长沙县一中、浏阳市一中、浏阳市田家炳中学、长沙南雅中学、衡阳市一中、永州市一中、邵阳市隆回一中、宁乡县十三中、澧县一中等学校,对校长的办学方略和举措进行实地指导,校长们获益良多。指导校长们撰写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结题报告和岗位实践研究论文,引导校长们在岗位上反思、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成长、在岗位上成长,40多篇岗位实践研究论文即将汇编成册,成为岗位实践能力提升的成果奉献给大家。

 

六、涌现了优秀校长

 

来自三湘四水的40位校长都是各地高中学校的优秀校长代表,有的理论修养好,有的实践能力强,有的理论、实践兼修;有的使学校发生了改变,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有的将学校带向优秀,赢得了赞誉,特别是涌现了黄月初、夏育华、毛善新、李素洁、魏建军、邓玉明、曾广清、陈嵩、胡群武等坚持研修、在研修班影响力大、贡献突出的校长群体,他们将成为湖南高中的“种子校长”,怀惴着高端研修的成果,带动一批湖南高中校长共同谱写湖南高中教育的新篇章。这就是高端研修的功效,湖南“教育家型”校长将从他们中开始产生。

 

为了使湖南省“未来教育家”高端研修工作顺利推进且产生更大成效,结合参加研修的校长们及本人的研修实际,特向湖南省教育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应按照教育家、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目标对整个高端研修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对办班目的、办班地址、研修的承办单位遴选、校长的研修行为管理、研修成果呈现方式、研修的考核评价、校长返岗后的后续管理及研修成果运用等均要有明晰的设计和套路。

 

二是加强课程设计。通过课程框架构建、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研发、课程编排、课程实施等一系列课程设计和行为实现研修的目标,上多少理论课、多少实践课、影子校长当多长、教育考察弄多久、聘请哪些专家来授课、网络研修如何进行等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因素均要进行系统设计,课程设计好了,研修就成功了一半或是基本成功了。

 

三是严格学员管理。学员的出勤要求、学习要求、作风要求、成果要求都要有制度约束和标准约束,对表现好的及时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坚决纠正。校长是学校的引路人,对校长高端研修班的学员管理要做到严格、严肃、严明。

 

四是严格考核管理。对研修班学员、研修实施单位(高校)、研修组织单位(省厅)均要进行严格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调节功能,使高端研修始终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实效化的轨道前行。内部评价不了的事情可以引进第三方(专业团队)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硬了、实了,研修的效果才能保证。

 

五是巩固研修成果。首届高端研修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巩固研修成果,一是成立第一批湖南省高中名校长工作室(工作室首席校长从40位学员中遴选产生),且将地域相近、研修志趣相投的校长们继续汇聚起来,以名校长工作室为龙头,带动更多校长继续从事校长工作研修;二是发展一批名校长工作室基地学校,让名校长工作室的研究成果辐射到更多学校,带动更多学校获得新的发展;三是鼓励校长运用研修成果,将自己的学校带向卓越,让湖南省有更多学校在全国有影响力,让湖南省有更多校长在全国基础教育界有话语权,真正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型的高中校长。

 

篇(4)

(一)高中、职专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高中、职专教师远程研修参训对象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学科(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和教辅人员)教师。研修以“用技术改变教学”为主题,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理念、方法、应用案例、工具等模块的学习,推动高中、职专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研修共50学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教师根据学校选择的课程套餐,自主选择具体的研修专题,36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两个月,14学时。分散研修阶段高中、职专教师要学以致用,将集中研修所选学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并通过平台提交应用成果。

(二)初中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初中教师远程研修参训对象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和美术12个学科教师。以基于新课标的课例研究为主题,聚焦新课标贯彻和混合式课例研究,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基于课标贯彻和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学科教学问题与对策、贯彻课标的混合式课例协同研究、课例研究常态化及其变式应用等。研修共50学时,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36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14学时。分散研修阶段,旨在学习借鉴应用集中研修期间的成果,结合日常教学,进行课例设计与研究,并通过平台提交研修成果。

(三)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小学教师远程研修参训对象包括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品德与生活(社会)8个学科教师。研修以“用技术改变教学”为主题,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理念和方法、小学应用案例、小学教师常用工具等模块的学习,推动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研修共50学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教师根据课程套餐A自主选择具体的研修专题,36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两个月,14学时。分散研修阶段小学教师将集中研修所选学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并通过平台提交应用成果。

(四)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幼儿园教师研修内容以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提升为主题,围绕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科学组织与实施,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流程及组织要点、生活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和家园沟通的艺术与技巧六个专题的学习,在普及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的同时,提高我市幼儿教师实施一日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修共50学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36个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14个学时。分散研修阶段,旨在学习借鉴应用集中研修成果,结合日常幼儿园一日活动,进行实践研究,并通过研修平台提交研修成果。

二、研修时间

研修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第二阶段分散研修两个月。

1、集中研修时间:

幼儿园教师:7月7日-7月12日;

高中、职专教师:7月15日-7月20日;

初中教师:7月22日-7月27日;

小学教师:7月30日-8月4日。

2、分散研修时间:暑假结束开学后。

三、研修形式

以学校为单位,集中组织在校研修。研修按照“省课程专家团队—市县学科指导组—研修小组—参训学员”的教学组织模式,依托“省教师教育网”研修平台进行。

在省教师教育网上凭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首次参加远程研修的教师以默认账号(身份证号码)和密码(姓名的全拼<小写>)登录,并及时修改密码。

四、研修考核评价

1、指导教师、研修组长和研修教师达到合格标准,在其信息管理系统个人账户计入相应学分。

2、市项目办将对暑期研修的所有单位进行量化考核,依据平台数据,并结合各单位研修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对于组织到位,研修有序,研修人员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的单位,将给予考核加分,评选省远程研修工作先进单位。凡出现不合格指导教师或学员的单位,将不得被评选为远程研修工作先进单位。

3、所有研修人员按照省远程研修的评优标准,依据平台数据,评选省远程研修先进个人;对于研修态度差,不听从领导和安排,被省市通报批评的研修人员,取消本年度评先选优的资格。

五、研修组织管理

1.本次远程研修实行市、镇(街道)、校(园)三级管理。市教体局成立研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由教师进修学校牵头的“市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项目办公室”(简称“市项目办”),办公室设在教师进修学校,下设各相关职能组,具体负责我市远程研修的组织、管理、宣传等工作,对各研修点的研修过程进行巡视督导。集中研修期间,负责指导教师团队集中办公的组织、管理、服务工作。

2、各镇(街道)教育办和市属学校要成立远程研修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制定切实可行的研修工作计划,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对研修工作的管理。于7月6日前,将《2015年远程研修实施方案》和《暑期远程研修应急预案》,书面的形式(加盖公章和校长签字)报市项目办。

3.参训学校校长(园长)是此次研修工作第一责任人,集中研修期间,全程在岗。要保障教师上网学习条件,网络应达到规定标准。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严格按照课程进度播放视频,督促、引导教师按时收看视频、完成作业和积极参与网上研讨,保证每一位学科教师保质保量完成研修任务。

六、其他要求

1、市项目办、各研修学校做好研修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反映教育和教师的良好形象。要安排专人负责研修的宣传报道,及时总结研修情况,及时发现研修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暑期研修期间,以研修点为单位,至少报送3篇稿件。

2.各单位研修项目负责人要保持电话畅通,每天登录研修指导QQ群,查看最新研修信息,加强过程监管和指导。请各单位负责人、管理员、指导教师加入学段QQ群(加入时注明:单位+姓名)。

篇(5)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就是从农村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遴选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高等院校和优质幼儿园接受脱产研修培训,且高等院校等比选派学前教育专业高年级优秀师范生,对口到被置换教师所在幼儿园顶岗实习。为深入了解云南省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全面总结国培计划幼儿园置换脱产研修教师培训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切实提高幼儿园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整体提高幼教质量,我们对“国培计划(2012)”云南丽江师专培训点的农村幼儿园置换脱产研修学员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

二、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

1.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参与丽江师专培训点的云南省农村幼儿园置换脱产研修学员92人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被试。

2.研究方法

(1)问卷法。研究主要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培训专家、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效果、培训期望等项目,一共24道题目。

(2)文献法。在收集已有研究和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编制问卷项目。在研究结果分析及需求判断时,参阅了有关文献,在比较同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肯的结论。

3.研究实施

初步编制问卷,在统计分析、修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问卷,最后实施测试。问卷测试安排在集中培训的汇报总结阶段,在培训间隙,以直接发放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92份,回收92份,问卷回收率100%。数据采用 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三、数据结果及情况分析

(一)参训幼儿教师基本情况

我们从性别、民族、年龄、教龄、职称、学历等六个方面了解参与问卷调查的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情况。参训教师中女性87名,占94.6%,男性5名,仅占5.4%。性别比例失调,女性数量远远多于男性数量。从民族分布看,一共涉及11个民族,人数居一、二、三、四位的分别是汉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和怒族(并列第四),汉族与少数民族各占50%,体现出云南农村幼儿教师民族多样性特征。年龄在20~35岁的教师占到72.2%,可以看出在农村幼儿园中青年教师是主要力量,年龄结构年轻化。从教龄上看,43.5%的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这部分幼儿教师是处于新手向熟练教师转变和过渡的重要阶段,是幼儿教育专业态度、信念及专业知识、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教龄在6~l5年的幼儿教师占34.7%,正处于专业发展稳定成熟期,具有长足的空间和发展潜力。从职称结构看,大多数教师都在小教二级和小教一级,分别为33.7%和26.1%,两个级别的占了59.8%,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未定级人员,13人,占14.1%。从学历方面看,大多数教师的学历都在专科及以上,占78.2%,但仍有21.8%的教师高中、中专学历,有待于学历提高。

(二)培训内容

从培训内容专题与学员的专业发展的匹配程度看,学员既关注专业理论知识,如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和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130人次,占21.60%,也关注专业能力及自我教育,如幼儿保健、急救、护理和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维护方面,144人次,占23.9%。

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整体评价,优评占到42.4%,且优秀和良好的评价率达98.9%,无差评。就具体培训内容而言,学员对培训内容满足需要、实用性、前沿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然而,对于培训课堂的讨论方面却不容乐观,仅有15.2%的优评,还有2.2%的差评。第一阶段集中大班面授,人数多,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课堂讨论很难有效开展。

(三)培训团队

培训专家团队成员既有省内外高校学科专家,更有一批幼儿园一线园长、优秀骨干教师,为培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及课程资源。学员对培训团队的整体满意度高,达到96.7%。但在对学员的需要水平的了解、培训目标的清晰性、针对性方面,关注不同学员的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及时对学员的问题和作业进行反馈、评价客观合理等三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四)培训形式

培训遵循的基本形式是理论学习―观摩研讨―跟岗实践―汇报交流―总结反思―返岗实践―成果展示。在具体的培训形式方面,学员倾向于选择示范公开课观摩,以及学前教育前沿话题专题讨论、与专家互动的方式,见表1。

(五)培训组织

集中培训阶段主要采取“领导小组”下的首席专家制、班主任负责制,并配备教学管理、生活后勤管理团队,承担参训学员集中培训期间的教学、学习、生活、学籍等管理工作。跟岗实践阶段,采用“双导师制”及“双管理制”,并通过学员实践手册、指导记录表、反馈记录表等做好实践过程监控。从问卷分析来看,学员对培训组织的优评和良好占到91.9%,见表2。

(六)培训期望

1.培训形式。学员期望多采用实地考察、观摩和学前教育前沿话题专题讨论,与专家互动的方式进行培训,这两种培训形式占六种形式的45.8%,见表3。

2.培训内容。学员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范例与课例、教学示范与研讨活动、幼儿园跟岗实践等内容的期望值比较高,占了培训内容60.8%,见表4。在培训内容的设计、选择方面,应关注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内容以及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内容。

3.培训时间、时段。有94.6%的学员认为,培训时间长度为10天或者30天较好,见表5;75%的学员认为,培训时段安排在学期中或寒暑假是比较好的,见表6。

4.培训团队。一线骨干教师、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和高校学科专家是学员相对满意的培训团队结构,占了63.5%,见表7。

四、农村幼儿园教师置换脱产研修模式讨论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农村幼儿教育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幼儿园数量逐年增多,但规模偏小,层次偏低;另一方面,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资普遍紧缺,目前农村在岗幼教师资多数为中小学转岗教师,学历基本达标,但实际专业素质偏低,骨干教师缺乏,教育观念滞后,教改意识不强,更缺乏竞争意识,工作无紧迫感。再者,教师参与的在职培训机会少,形式单一,培训时间偏短,培训内容主要是幼教理论和幼教政策法规。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相对滞后成为农村幼儿园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构建以提高师德理念和专业能力为核心的、有效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成为现实需要。置换脱产研修培训项目就较好地适应了当前农村幼教师资培养实际需求。

(一)培训理念

培训理念是贯穿整个培训过程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培训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应从注重教育理论、知识、方法的培训,转向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习意识、学习能力以及教育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培训,合理构建以专业理念与师德为核心、贯穿学员为本、终身学习、自我教育为主的培训理念体系。

(二)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培训成功的关键性导向因素,培训目标设置应遵循培训学员的“最近发展区”与现实需求,以全面提高保教水平与专业能力为宗旨,采取综合式培训,提升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职业素质以及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保教工作的能力,在园本培训和教研中发挥示范作用。具体目标:(1)深化对职业的理解与幼儿发展的认识,提高“师德为先”的实践品质,转变教育理念;(2)系统提升职业素质以及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保教工作的能力;(3)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专业引领、辐射影响的作用,真正实现“种子”教师的培养。

(三)培训需求判断

培训需求判断是任何培训的先期工作,是培训目标确定,培训计划设计、实施,培训开展,培训评估的必要内容。对幼儿园教师培训的需求分析,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法等方法获得其需求。

(四)培训团队组建

培训团队是实施有效培训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培训顺利开展,目标达成的决定性因素。农村幼儿园教师置换研修脱产项目的培训团队成员主要以幼儿园骨干教师、高校学科专家为主,同时还应有教育学专家、政策课标制订专家、教研员等。具体任务分工方面,幼儿园骨干教师、教研员以技能操作、实践指导等为主,其他专家以理念培养、理论建构等为主。

(五)培训课程设置

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充分结合《“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内容以培训课程为载体,培训课程以培训模块为形式,培训模块最后通过培训专题来实现。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课程模块可以由多个专题构成,如可以选择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与实践、《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等多个专题。专业知识有幼儿发展知识、保育知识和通识知识三个课程模块,分别由若干个专题构成。专业能力的课程模块可以由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与管理、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各领域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反思、家园合作、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七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下又有若干个专题构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课程模块下的各专题,要把《‘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的内容专题与供学员按需自选的专题有机组合。

(六)培训形式

培训是要达到理念养成、理论知识获取和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理念、理论知识方面主要采用大班集中讲授,讨论互动等形式,打破培训者的“独白”式,走向“对话”的培训形式,共享培训的话语权,真正实现以培训对象为本的培训。专业技能培训,通过与培训基地合作,采用跟岗实践的形式,并选择优秀幼儿教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旨在通过“带教”“带学”“带研”,让学员在观察、体验、践行和反思中实现“做中训”,提高学员设计、组织、实施、评价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加强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能力,向优秀幼儿园、优秀幼儿教师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为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打好基础。跟踪培训由学员自主地进行各项教学技能的训练,导师通过电话、网络、实地指导等形式提供专业指导,促进学员内化受训内容。

(七)培训评估

培训评估是通过收集培训成果以衡量培训是否有效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培训评估:运用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培训对象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度;通过笔试、情景模拟活动等形式了解培训对象对理念、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内化情况,这是培训评估的主要内容;运用360度测评的方式获取培训对象在实际工作中的理念、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贯彻、运用变化;培训项目给培训对象所在岗位的绩效带来的变化或提升情况。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估,对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标设定及达成,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内容选择,培训团队组建,培训形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反思、提升,最终促进培训内涵建设。以上培训模式的构建,其中合理的课程设置、优秀的培训团队和有效的组织管理是最为重要的。总之,提供“高品质、易操作、可选择”的培训课程和资源,脚踏实地地让接受培训的、现在和未来的幼儿园教师真正“有所得”。

篇(6)

众所周知,校本研修具有如下内涵与基本特征:一是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这是校本研修的根本目的,表现在“改进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 。二是基于学校和教师的发展。这是校本研修的基本问题,即是学校、教师实际中发现、思考、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第三, 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发展。这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对策,即“在学校,由教师,有组织、有针对性统一的工作,从目的、内容、形式、活动到管理等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研与修”一体化,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化。简单说“学校和教师的问题,主要由学校和教师通过‘研修’来解决”。鉴于此,笔者认为,校本研修就必须注重四个问题。

一、立足课堂,让教师的校本研修有源头活水

课堂是教师天然的实验室。如果校本研修能扎根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之中,教师能坚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那么教师就能如鱼得水,就能拥有用武之地。教师一旦离开课堂教学去搞科研,研究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此,必须确立“站稳讲台、综合发展、教研开花”的教师专业发展思路,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立足点,重点开展了教学实验研究工作。

首先是改革课堂教学。一是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勇于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二是提倡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三是摆脱陈旧过时的教学模式,引进新的教育理念,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创新意识的新型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教师不以构建教育理论为追求,而是以注重过程、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为己任。

其次是改革课程结构。在新课程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有很多调整,学校面临许多新问题,教师面临许多新课题。例如:如何把握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教学重心,如何提高新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和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处理好各个学习领域中模块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现实教学问题。学校应该积极为教师创造条件,在课时安排、硬件设施、活动场所等方面给予保障,并对活动方案、活动过程、活动结果进行检查考核,以保证活动的真正落实。

二、以人为本,使教师在校本研修中各有所得

在校本研修活动中,教师的自觉意识和努力程度最终决定了他们专业发展的状况。笔者发现,目前,大多数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循规蹈矩或凭经验授课,缺少教育研究的策略和方法,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因此,学校制定政策时一定要体现“以教师为本”的思想,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要求,要充分挖掘教师搞科研的潜能,并使教师在研修中有所收获。应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使教师在校本研修中各得其所,同时也对教师起到鞭策和激励作用。

在校本研修中,学校应根据实际,对老中青教师分别采取不同措施,促进其专业发展。对青年教师,学校可采取骨干教师导师制、建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实施青蓝工程等方式,通过示范教学、开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研究周等活动来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对中年教师,特别是中年教师中的中坚力量,学校注重“学习深造、合理安排、精心包装”的培养原则,促使他们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使他们逐步成为教育行家和专家。对老年教师则要求他们对自己已经取得的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整理、研究,并用于指导青年教师。这样,既缩短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周期,又促进了中年教师度过事业“高原期”,还分享了老年教师的精神财富,形成了自立、竞争、协作的工作氛围,也使不同阶段的教师群体在校本研修中各有发展。

三、形式多样,促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自主发展

学校应努力为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搭建不同平台,便于不同层次的教师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尽情展现自我,谋求发展。目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种校本研修形式被广泛采用。

一是学习型研修。教师个人读书与反思、集体观摩和讨论是主要方式,读书笔记、观后感、自我解剖、交流总结是成果表现的主要形式。学校每年应开列一些教育书目,要求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每年至少读一本教育书籍、写两篇教育体会。每年都选派一些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或学科进修、或技能训练、或学历提高。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自主选择,学校作统筹安排。

二是教学型研修。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教学设计,微格教学,案例研究,课例研究,说课、听课和评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中,应特别强调发挥同一年段、同一教研组和同一备课组集体的智慧,体现“实践――共享、反思――成长”的培养思路。学校每学期还可以组织一两次大型的教学研究活动,请进来、走出去,使教师开拓视野、经历锻炼,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四、以研促教,帮教师在校本研修中提高综合素质

篇(7)

1.1 学习-讲座-研讨。据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学员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安排了讲座。学员们结合讲座内容,与主讲者进行互动、研讨,以促进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专家讲座与研讨交流、学员沙龙和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普遍性与区域性生物多样性特色教学、体验反思与训后提高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分享教学经验与智慧,着眼于提供专家与培训者互动的平台。

1.2 优质基地中学跟岗研修。到有特色的优质中学进行跟岗指导为特征,以参与式培训为主打形式,通过专家专题发言、学员参与式讨论、观摩课堂教学和以学科为载体的校本培训等形式实施,力求在参与互动中建构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研修中既注重方法引领、理念内化,又注重实践指导。

1.3 通过送教下乡活动,展示成果。针对兵团农牧团场中学生物教师对各类培训的需求,做到按需培训、送教下乡,努力解决农牧团场生物学科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学员献课、学员教学反思、学员专题讲座、学员组织参与式讨论、专家组评课及评估考核等形式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以展示培训研修的成果。

1.4 经验共享。通过“结业考核与学员经验交流有机融合”的形式,使学员之间交流分享经验。从培训内容的板块设计来看,各学科的培训形式基本上都包括以下三大板块:(1)学员交流。学员先分组交流自己近5个月来的培训成果、个人体会、教育故事和教学案例,再把小组交流中表现优秀的学员推荐到全班交流。(2)论文答辩。由高校学科教育专家和省、市、区教科所教研员以及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论文答辩小组主持论文答辩。(3)提交丰厚的结业成果。学员需提交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期间的个人发展规划、培训总结、个人教育教学中的叙事小故事、优秀公开课教案、校本研修方案、公开发表的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优秀课堂教学实录(或视频案例)等内容。每个学员都将自己提交的培训成果装订成册,相关电子文本刻录成盘,并放在班上展览,以达到经验交流、智慧共享的目的。

2.分散培训阶段的培训模式

分散培训阶段,对返回工作岗位的学习、研究,我们注重发挥这些骨干教师在当地的辐射、引领作用。为了保证分散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采用的培训模式为:

2.1 个人课表学习。通过培训中心引导教师结合课程改革,设计教学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学习者自主制定学习与培训的时间表,为学习者提供读书、讲授与实践活动的“菜单”供他们自主选择,设立开放的培训和信息资料中心,创造丰富的信息环境。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养成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兵团农牧团场中学生物教师与本师(市)城镇内市级骨干教师结对子,进行相互听评,个别指导和相互交流,并将结对子情况作为城镇骨干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促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和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构建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等,建立良好的可持续跟踪交流发展态势。

2.2 远程网络学习。培训中心利用E-mail、QQ、博客等网络通信开展的教研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起兵团农牧团场教师以自主学习为主、以教研活动为支撑、以信息资源为支持的交流网络,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关注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贴近教师专业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让凝聚在基层教师身上的实战经验与各位专家教授的高度理论指导相碰撞、熔合。

2.3 课题研究形式。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培训方式。指导教师选择适当的教育科研课题,并担任申报人,然后分设若干个子课题,组织学员分工承担研究或实验任务。其目的是使课题研究或实验的全过程成为培训学习的过程,从中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兵团农牧团场骨干教师基础较薄弱的情况,选择了贴近学员实际的小课题(具有近、小、真、准、高、深的特点)。

2.4 教学实践反思。这种做法是指学员运用所学理论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对自己的实践行为进行梳理,重新审视,作出理性思考。要求学员分散培训时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培训模式。具体流程为:(1)实践:组内备课、上课,完成课堂实录;(2)反思:与所在学校教师一道对课堂教学细节共同进行研讨,结合案例研讨方式,赏析课堂的愉悦与困惑。借鉴他人创意,突显自我风格,完成新的实施方案;(3)再实践:组内教师对同年段不同班级学生,进行二度实践,完成第二轮课堂实录;(4)再反思,再调整,完成第二次修改方案。

篇(8)

二、继续教育对象

取得相应学科教师资格证的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全体在职、在岗、在编的专任教师。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精神,从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五个方面,结合实际,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学习的必学内容,凡学习必学师德,凡培训必讲师德。加强师德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严格师德考核,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失德行为。突出师德激励,促进形成重德养德良好风气。规范师德惩处,坚决遏制失德行为蔓延。二是广泛学习贯彻教育部即将出台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做到教师人人知晓,心中有红线、有底线,对失德行为的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三是利用2015年暑假集中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学习月活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水平。

(二)开展校长分类培训。一是选派10名小学校长参加提高培训班培训。二是选派12名中小学校长参加任职专题培训。三是积极推荐10名中小学校长参加国家、省组织的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训。着力提高学校校长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三)继续开展学校中层干部高级研修培训。在总结前几期初级中学中层干部高级研修培训的基础上,今年培训初中学校中层干部20人。

(四)组织开展班主任培训。改革班主任培训管理模式,开展初、高中阶段学校骨干班主任培训50人。

(五)组织开展骨干教师培训。一是充分利用特级教师、科技拔尖人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教学名师和省级骨干教师等优秀骨干教师队伍资源,探索组建市级名师工作坊1个,市级名师工作室10个,区级名师工作室15个,为有志献身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个性化学习培训平台,促进他们成长成才。二是进一步健全各级骨干教师的遴选、培养培训、使用、考核制度,开展市级骨干教师初任培训30人,市级骨干教师提高培训40人,区级骨干教师培训220人,从而规范有序地强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六)拓展农村教师培训渠道。采取“送教到校”、“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培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年选派农村教师600人参加各类培训。

(七)扎实做好国培工作。积极配合国家、省教育厅、市教育局认真做好2014年、2015年国培计划短期培训项目人员的选派、信息采集与报送等组织管理工作,全学年度共选派3000人参加各类培训。

(八)启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按照国家、省有关政策,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选派1000名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千人培训计划”培训。

(九)认真组织实施普通高中课改教师培训。做好2014年高中课改教师跟进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开展学科教师课改专题培训150人。

(十)扎实开展幼儿园教师培训。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结合我区学前教育第二轮行动计划,认真组织开展幼儿园教师(含民办幼儿园)培训400人,切实纠正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小学化倾向。

(十一)开展全区第三轮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认真总结往届举办教学大比武得失,突出校长带头示范,突出全员参与,注重比武实效,着力提升教师业务能力。2014年组织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2015组织开展高中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以教学大比武活动为契机,结合区教师队伍自身实际,广泛开展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和幼儿园教师职业技能考核。

(十二)扎实开展新任教师培训。继续实行新任教师培训上岗证制度,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结合实际培训新招聘教师45人。

(十三)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水平。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学位,通过努力,力争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85%,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90%,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80%,高中阶段学校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95%。

(十四)大力开展生本教育培训。结合教育定位,广泛选派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500人参加区内和省外的生本教育学科骨干教师培训。

四、组织管理

(一)加强对各类培训的组织领导。各中小学、幼儿园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将教师继续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师个人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校(园)长要亲自抓。

篇(9)

培训对象为经各地级市教育局以及区直中职校推荐的广西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

二、培训目标

(一)通过培训学习,学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过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增强学员专业发展的意识。

(二)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课件开发、说课、评课及相应教育技术应用实践,学员能够熟练地从事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够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与开发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够对其他老师起指导和示范作用。

(三)学员了解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动向和新成果,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规范、方法、技巧,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基础。

(四)学员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网络化学习与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同时,本期培训班将形成以下培训成果(全体学员均要完成的“五个一”作品):

1.一节45分钟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2.一节45分钟课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或专题网站。

3.利用教学设计、课件或专题网站进行一次模拟教学(说课)或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专业发展规划。

4.建立一个教学博客。

5.在博客上发表一系列培训日记(周记)、学习心得、技术总结、说课反思、教学叙事等。

三、培训内容

(一)理论模块

1.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过程;

3.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技术;

4.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5.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6.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

(二)实践模块

1.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

2.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或专题网站设计与开发实践;

3.信息化教学实践(模拟课堂教学:微格教学、说课);

4.教学博客开发与博客圈管理实践;

5.教研与论文写作实践;

6.网络化学习能力与个人知识管理实践。

四、培训方式

(一)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实用性、实效性的特点,拟采取“以受训学员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个性化、网络化、高效率、灵活机动”的培训策略。坚持学用结合、学研结合,采取“理论教学+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开发实践+技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

(二)加强分层次、订单式、专题性教学,使学员各取所需,做到因材施教。加强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基础的学员,恰当地把握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三)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

(四)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理论教学采取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与互动对话为辅的教学策略,力争在短时间内拓宽学员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结合活生生的案例,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技术培训主要采取“双主”教学模式和包括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在内的多样化的培训手段,主要以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为主,即“范例演示赏析与评价学习借鉴基本技能训练、模仿技术研究改造、改良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理念于活生生的案例、课例、课件范例和制作实例。精心挑选教学案例,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学科背景的各类学员,设计不同的学习界面供选用。教学评价以电子作品集为主导,师-生和生-生共同反思,学员自评、教师点评和学员互评相结合,建立基于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五)以人为本、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协调好学员、主讲教师、辅导教师、班主任等各方面的关系,使之形成合力。

(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强指导。建立培训公共邮箱、qq群、博客圈,通过网络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

五、培训时间与地点

我院定于2011年7月14日到7月27日共13天进行集中培训学习,7月14日学员报到;集中培训的地点设在广西师范学院长??G?

六、培训经费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2011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治区级培训工作的通知》(桂教师培〔2011〕41号)的要求,集中培训期间学员的食宿费、差旅费、培训教材和资料等费用由学员所在单位负责。为了便于管理,学员的住宿原则上由我院负责联系。

七、培训组织与管理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实行项目管理、分层管理、协同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一)培训单位组织考核。学员参加集中培训后的学习成效,由培训单位组织理论知识测试与实践考核予以评估。

(二)送培学校建立成长档案。学员所在学校对本校学员的工作采取“成长档案”管理方式,促进学员在岗进行网络学习和开展校本实践研修,实现自主发展。

(三)结合学员集中培训、在岗实践研修和终期总结的全面考核,成绩合格者再颁发《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自治区级培训结业证书》和继续教育学分证书。 (1) 小编推荐与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计划】 关联的文章:

                

【返回 栏目列表】

八、注意事项

(一)学员报到时须交的材料。1.学员须将加盖单位公章的《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治区级培训人员推荐表》和《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治区级培训汇总表》的纸质材料一式2份交到报到处;2.为了在培训研讨中丰富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请各位学员在报到时上交自己3年来的代表作品(教案、课件、录像课、网站、博客、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等)刻录成光盘或拷贝在u盘),以供培训研讨用。

(二) 培训班负责人要做好培训终期总结和验收工作。在培训结束后的20天内,要分类整理和物化培训成果,撰写培训工作总结,并将培训的有关文件、培训方案、培训通知、课程表、学员培训签到表、培训工作总结、培训活动图片、录像、学员上交 “五个一”的学习成果材料(打印稿及电子版各一式一份)和培训报账的原始材料(票据、表格等)及其复印件(所交的书面材料均加盖单位公章)交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部验收,并按照培训项目的经费预算和财务管理的规定、培训项目档案管理的要求做好培训项目的报账工作和培训档案材料的归档。

篇(10)

研修培训面对着个性鲜明的教师,所以,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对学员进行需求分析。如果缺乏对教师语文专业作针对性分析,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就缺乏实用性和全面性。就如有的语文研修课程设计,以专家讲座为主要板块,把宏观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作为研修课程核心,不顾“语文”的特性,内容空洞而枯燥;有的虽以语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和反思培训开展研修,但如“蜻蜓点水”,研修形式呆板,不顾学员的个性,理论和实践成了“两张皮”,学员在研修培训时叫苦连天。

此处的“专业化”,指“语文”的“专业化”,其实质是紧扣语文学科特点,全面提升语文教师读、写、听、说、用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收集和筛选信息能力。作为母语教学,语文专业化应是研修课程设计的主线。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准确定位语文专业内涵,体现对语文专业化内涵的理解,把一线名师和一线教师对接,如设置课程模块有:“语文教育史漫谈”“名师心路历程”“教材研究探寻”“语文小专题研究路径”等等,充分利用语文专业研究最新前沿信息,用身边语文名师较高的哲学境界、广阔的视野,促进教师思考和感悟。笔者在具体的培训中,通过语文名师进课堂,在具体课例中感受名师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如设计课程“语文教学个性化研究”“写作教学本位回归”“古诗教学本真”等具有语文专业化实质的研修课程,由于准确把握语文课程专业化内涵,收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由于参加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者教龄一般在8年以上,但他们同时承担了繁琐工作,研修学习的质和量得不到保障,合格教师要进一步成为骨干教师,还需要系统吸纳学科前沿知识。为此,还应增加“儿童文学发展与语文教育”“漫画、绘本与网络时代”“语文教育发展史”“西方母语教材解读”等专题,增强语文课程时代性内涵,加强教师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

也有的语文研修课程的设计,虽然也以语文教学设计为主干,3年一轮的培训以语文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学设计的讲座和课例分析为核心,看似满足学员在教学实践中的需求,在部分学员评价中获得好评,但没有满足语文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特殊需求。语文研修课程设计还要充分研究教师个性化教学行动,以教师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研究中进行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语文课程设计,切实落实教学行为跟进和全过程反思,融合教师语文的个性发展。

作为全程培训设计,应站在一定的高度,对教师个性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对于他们暂时还没有意识到的、深层次需要的内容只能采取多角度培训方式,甚至布置量化要求,使学员在学习中逐渐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如一些骨干教师,可在设计“同课异构”“与名师同行”等研修主题中,充当主角和专题发言人,给他们提供提前研修的机会,并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语文教学研究的要求,完成比一般学员难度大的语文教学设计及更有理论深度的语文教学反思小论文。而对专业意识较被动、教学积淀较薄弱的教师,可在设计“教材研读”“语文的观课和评课”等研修主题中,多给他们提供发言、讨论的机会,留下足够的时间,为他们解答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困惑,要求他们完成小学语文教学法有关的知识梳理的小论文。

设计语文研修课程模式,应立足于调动教师自我反省意识、研究的态度和及时的经验总结,如在语文研修设计时,把“集中研修”和“在岗研修”相结合,如“学员献课及研讨”“与名师同课异构”等,专家和名师一线引领,和名师、专家合作备课、听课、评课、全程跟进。让教师建立理性思考,用语文教育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在生动、鲜活的案例背景下的情景学习,正切合建构主义学习观,让教师参与到真实情景中学习,形成有效培训。当真正形成了独立的研究意识和反省思维时,教师才能成为骨干教师。跨学科语文课程研修课程设计,将使教师体会到生命质量与教师职业发展是多赢的,并力图丰富教师职业和生活情感,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语文教师丰富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活跃的思维,将有益于面对鲜活的学生和来自各阶层的家长,在解读教材、分析问题方面就可以高瞻远瞩、收放自如,面对日益综合化的课程时”,[1]就“有源头活水来”。

二、课程设计应为教师实现身心和谐发展服务

语文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实现教师身心和谐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但是,现在的一些课程设计未曾顾及教师的身心和谐发展,只是从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层面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员需求不够了解,缺乏对教师身心发展的分析,没有对学员进行“量身打造”,忽视了语文教师身心发展的需求。比如,有的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只是设计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研究,缺失对教师职业情感、职业内涵和价值观的研修,没有关注教师作为社会性的人,作为独立成长的个体,课程设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以教师为本位。教师专业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教师个人的生活,教师的生活本身又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有研究认为“单一的教师职业发展,势必人为隔离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性,使教师陷入双面人格的冲突中”。[2]可见研修培训应为教师身心和谐发展服务,其内核还应以教师身心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

如设计“教师课例反思研究”课程模块,并设置完整而科学的“跟岗研修”制度,让一线名师引领,师徒结对。基于基本观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培养学员的反思技能和反思技巧,培养他们自我反思的习惯,养成教师的研究意识”,[3]如设计课程“语文教师小专题研究”“语文校本专题研究”等,梳理教学实践中的兴趣点或困惑点,进行小切口专题研究,让教师在研究中明确其在职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及职业发展水平,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一种开放、动态的发展心态。

语文研修课程设计面力求宽,内容尽量丰富。如心理学类,“语文教师心理调试与幸福生活”,艺术类“书画艺术与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口语艺术和社交礼仪”“人际交往和理财技巧”,适当增加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专题,拓展教师视野,满足教师身心发展和谐需求。

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应成为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的主线,通过与名师“同课异构”实践和研究,名师的教学风格渐渐渗透、滋养教师,而不是简单的复制。这样站在名师肩头,语文骨干教师的素养会渐渐提高。同时,设计研修课程应以经验总结和反思研究为核心。如:设计研修模块“教育名著解读与欣赏”“教育电影赏析和反思”等,学员共同阅读古今中外经典教育名著,共同观赏电影《地上的星星》《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等,通过研讨书中蕴含的语文教育教学的细节,通过影片中感人至深的画面,从另一个角度,打通教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的通道,形成属于自己的有效的语文教学反思,形成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如电影《地上的星星》所描述的情景,一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有了教师的点拨,重建信心,找寻到阅读的兴趣。有试听冲击,有画面感染,有同行感同身受的研讨,并从中反思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将让教师的身心滋养在名著、音乐、美术和多元视角、多元文化中。

三、课程设计应为教师搭建全方位的交流和共享平台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制度的建设及评价体系形成尚处于理论研究层面,操作层面缺乏一定的引领和规范,处于自发、自为实践中,缺乏课程研究和开发自主性,整个研修过程没有为教师搭建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如何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实践智慧,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应关注语文教师的成长历程,进行系统研究和成果提炼。

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缺乏专业性操作指南,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虽呈现“百花齐放”局面,虽体现出一定的针对性和地方特色,但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尚未形成系列专业化操作体系,没有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比如,有的研修课程设计,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研修呈序列化,但学员在研修期间的实践和反思如何及时得到反馈和交流,学员平时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与研修如何对接,如何及时整理和资源共享,尚处于混沌状态。

搭建全方位交流和共享平台,应是语文研修培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发挥参与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将获得更多的教育教学知识经验的补充,在同伴的思想碰撞、交流中,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成就感。

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应以搭建交流和共享平台为主线,课程设计的专题如“精彩瞬间”“我读童书”“聊书吧”“书画赏析”“音乐涤荡”“语文教学细节回放”等等,激发教师进入交流平台,分享和共创鲜活教学资源。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将见证教师的成长,记录他们教育行动中的足迹。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还应“关注教师理智行为、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儿童的热爱和了解、对学校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教育事业和现有生活方式的选择”,[4]发挥共享平台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由于参培教师个体呈现出差异性,有一些教师,热爱教学事业、热爱学生,具备较高职业道德,“特别是在实践中形成了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方法论知识,他们初步把握了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动态,有丰富的教育经验”,[5]同伴互助的课程设计平台,形成培训学员“精英团队”,通过长期而有专题的互动交流,将起到双赢的效果,也会为教师成为学者型名师做好储备。

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搭建高效有层次的交流平台,分层次设计交流和共享的主题,从初级的“会话沙龙―每周一书”,到中级的“习作探寻博客”,再到高级的“语文的知和行(电子图书)”等,用同伴互助、导师引领方式,让教师熟悉现代教育理论,拓展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这种方式,比集中的理论讲解,更易被教师理解和吸收。设计研修专题,可从初级的群聊话题“语文课外阅读”“面对网络阅读”“我看娱乐文化”等,到较复杂专题呈现如“名师教学风格启示”“教师下水习作赏析”等。还可汇集、整理、出版参研教师的随笔或文章,把语文教学方法和研究,渗透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使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还应在平台交流和共享中,设置讨论专题,加强纵向的理念引领,如“名师教学风格解读”“教师职业规划”“儿童绘本阅读研究”“语文与网络语言”等等。在交流和共享中,参培教师以其原有的文化积累和教育教学经验,去填充、确定研修课程设计中的空白点和定点,从而丰富和延伸语文研修课程内涵和空间。同时,与名师同行的教师常态性的教学实践,将形成语文学科发展共同体。

虽然在课程设计方案中出现了“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培训方式,课程设计也千姿百态,但语文研修课程设计,针对语文教师,“什么是语文课程设计及实施的参与式?”“语文课程设计及实施的互动式的内涵和呈现方式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亟待研究和探索。再者,如何从学生层面去评价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效果,需要持续实践和跟进研究,寻求切实有效、科学的操作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张进宝,宋媛.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8).

[2]苏尚峰,张景斌.教师教育中的理解与视域融合[J].教师教育研究,2011(3):23-3.

[3]谢维和.教师培训:补充还是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

篇(11)

2014年10月开始,合阳县教育局全力推行“大学区管理制度”。以城乡联盟、对口帮扶、协作研修为抓手,立足合阳教育发展实际,按照“优质带动、合作共享、提升内涵、共强共进、捆绑考核、集约发展”的实施要求,从管理机制创新着手,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缩小校际差距,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效能和内涵发展水平,实现全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合阳县教育局结合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和学校分布状况,按照同类型、同层次学校和名校引领、相对就近、城乡捆绑,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原则,组建成立11个大学区,其中普通高中1个、初中3个、小学4个、学前3个。全县所有初中、中心小学、幼儿园全部纳入大学区管理,实现大学区管理全覆盖。学区长由学区内优质学校校(园)长担任,大学区在学区长学校(园)带领下,积极探索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培训、轮岗交流等新思路、新方法,整合优质资源,带动成员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快速提高。计划用2~3年的时间,以优质学校为龙头,通过示范引领、输出理念、共享资源、集团化发展等办法,引领带动成员学校实现捆绑式集约运行,通过互通互补、合作共赢,促进全县教育办学水平整体提高,逐步实现全县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高水平、高层次均衡,较好地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美誉度。

“八个统一”是管理理念的核心

“大学区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学区内学校相对集约的“八个统一”:即“统一学校管理、学管理、统一设施共享、统一课程资源、师培训、统一学生活动、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校园文化”。(1)统一学校管理:学区内成员学校共同研定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与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等方向性管理策略,建立系统性制度及运行机制。(2)学管理:学区内建立共同的教学管理机制并确定相同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对备课、上课、作业及教研活动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进行落实和评价。(3)统一设施共享:各成员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科技室、功能活动室等硬件设施互通有无,合作共享,有效利用,资源增值。(4)统一课程资源:各学区学校在全面贯彻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在校本特色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试题库和各类电子平台等方面相互借鉴和利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交流共享。(5)师培训:以国家、省、市、县、学区五级培训计划为依托,倡导以学区为单元的课程理念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学区内教师的综合素质,打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师资团队。(6)统一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由学区长学校统一安排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7)统一质量检测: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要求,对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诊断,并按照质量发展目标和指标要求,全面考量成员学校教学质量的增幅变化情况。(8)统一校园文化:学区内成员学校共同挖掘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人文精神、国学经典等,形成富有特色的学区文化、校园文化。

“时间表”是合阳立下的军令状

1. 探索试行阶段(2014年9月―2015年8月)。

借鉴西安市大学区的做法和经验,并结合合阳县工作实际,制定全县“大学区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学管理、师培训、统一学生活动、统一质量监测”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典型引路、实践推动。各学区根据县局实施意见制定好本学区“大学区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尝试、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运作模式。

2. 有序推进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在总结探索试行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秋季,全县各学区按照方案实施步骤,结合实际,重点在“统一学校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索尝试,树立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打造特色。

3. 完善提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按照“八个统一”的总体要求,完善“大学区”管理运行机制,总结推进“大学区管理制”工作经验,实现大学区管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考核是为了更好的管理

1.实施学区长负责制。

每个学区设视导员(兼职)一名,视导员由县局确定;学区长一名,由学区长学校校(园)长担任;副学区长若干名,由成员学校校(园)长担任。学区长领导学区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学区发展规划,每月召开一次“大学区管理制度”工作联席会议,协调学区内成员学校管理工作,研究解决学区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学区内先进管理经验共享、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教育教学研究共享和现代化设施设备共享。各学区每月召开一次成员学校分学科或分学段教师工作例会,确定研究课题,研究讨论本学科本年级教学工作。学区长学校每学期总结汇报大学区工作进展情况,每年召开一次大学区工作总结会。

2.实施“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发展”。

在探索试行的基础上,学区长学校通过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实施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发展,扩大办学效益,发展壮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提升内涵发展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3.建立校长、教师交流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学区内教师、校长交流和轮岗力度,实现教师队伍的双向有序流动。学区长学校每年向成员学校选派管理干部,带动成员学校发展。二是建立学区内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缺科教师校际间送教、兼课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名师课题研究制度等,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三是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学区长学校满6年的专任教师原则上应进行交流,每年流动人数不低于学校教师总数的10%,其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高级教师、一级教师应占到交流总数的30%以上。

4. 实施“大学区”捆绑式考核。

大学区工作实行学区长学校和成员学校捆绑考核机制,由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具体实施,按照“八个统一”的总体要求和年度工作规划,提出具体考评方案,对学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捆绑式”综合考评。对学区长、副学区长的考核结果,将作为绩效考核、评优树模、校长任用的主要依据。

开展学区研修,共建共享教研成果

借助大学区管理平台,遵循“面向全员、整体推进,聚焦课堂、注重实效,区域协作、资源共享”的原则,该县成立了11个学区教研组,结合学区和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推出了学区研修模式。该县教育局成立了业务指导、学校包联和督导检查三个工作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夯实主体责任。业务指导组包括教研室、电教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分别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教师培训、体艺活动、劳动实践培训等工作;学校包联组由局领导学段包抓,以股室为单位分学区包联,股长为包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督导检查组由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主要任务是督导检查大学区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大学区实施过程中,三个工作组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强力推进。

该县教研室指导学区长学校成立了学区教研组,组织开展了学区间送教送培,校本研修、学科研修活动;活动中心组织开展了以学区为中心的科技节、艺术节和各类比赛;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开展的体艺教师培训、班主任技能大赛等活动。举办学区校长课改论坛,每月一个主题,扎实推进课改取得新成效。各校长根据本月研修主题,认真梳理交流学校课改点滴做法,分享经验,查找问题,研究对策,达成共识后,对下一月学区研修工作进行安排,引导成员校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研修工作。成立学区大教研组,开展学区研修。中小学大教研组以高效课堂为主题,分学区开展讲座解读、“听――评――议”课例研讨、跟进培训等系列研修活动。学前教研组主要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开展研修活动,先后开展了现场诊断、五大领域“课例研修”和大学区管理制下的精品课观摩研修等活动,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

城关小学区提出“引领、协作、共进”的学区发展理念,组织学区优秀教师“7校滚动授课”,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财力倾斜、承担学区学生活动全部费用,调动了成员学校参与的积极性。城关二小学区提出学区管理的“8大目标”,建立了学区管理QQ群,实现了学区管理信息化。第三小学学区开展的“需求式”送教下乡和“相约星期五”师训工程,赢得了成员学校的一致好评。城关中心学区提出的大学区管理“例会、教研、活动、宣传”四项制度,提出质量检测“6统一”要求,推动学区学校实现了4个转变。城关中学学区利用教师资源优势,组织成员学校骨干教师来校跟岗实践锻炼;发挥远航文学社辐射带动作用,在学区学校开展了“彩云之南”作文竞赛,在《意林》等全国学生刊物发表习作600余篇。实验中学学区,以1268德育工程为抓手,在学区学校教师成长和传统文化教育上下功夫,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德育活动,承担了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场会;第三中学学区发挥学校省级学科带头人工作室的作用,在教育科研、质量监测上加强统一协作,以考促改,以考促教,增强教师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达到有的放矢、共同提高之目的。

校园艺术月让学区更富有特色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