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手机对大学生利弊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34-04
一 信息时代与媒介素养教育
早在1967年,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和他的同事就提出了非常著名的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他们通过一系列对电视内容的研究,发现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构筑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传媒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后来居上的手机等新兴媒体以强大的力量渗透到社会大众的生活之中。如今,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各种媒介传递的海量信息构筑成了不同于客观世界的媒介世界。此外,在媒介运营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商业化的侵蚀给大众媒介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严重。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媒介,越来越重视媒介产品的商品性和娱乐性,导致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三俗”新闻屡见不鲜。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正是媒介塑造和控制了人类的交往和行动的规模和形式。”①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生活在信息时代,海量信息构筑的“媒介现实”对我们的影响日益深远。面对汹涌的信息大潮,如果公众没有基本的信息甄别能力,不会科学地利用信息资源,将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对于青少年来说,对于信息的甄别与利用,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因此,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公民社会教育,它的提出与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早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是英国。1933年英国学者F.r.利维斯(F.r.Leavis)和丹尼斯・汤普森(Denys.Thompson)出版了《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一书,首次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经过80余年的探索、发展与完善,媒介素养教育在理论上经过三次革新,在实践领域更是从欧洲席卷全球,形成了一场方兴未艾的社会运动。尽管各国对于媒介素养的概念表述不尽相同,但有大致的共同点,即“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②。相应的,媒介素养教育大致包括如下内容:(1)掌握媒介基础知识、学习使用媒介。(2)学习理性解读媒介传播的信息及意义。(3)学会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己,服务社会。
二 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调查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大学生既是媒介的积极受众,又是利用媒介的活跃使用者。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当今媒介上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各方面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究竟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如何,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媒介素养教育,目前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情况如何?本着这些目的,笔者于2014年3~5月,对江西省4所高校(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的师生进行调研。期间,共发放问卷调查500份。其中,“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问卷调查(学生版)”共发放420份,回收415份,有效问卷4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2%;“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问卷调查(教师版)”共发放80份,回收78份,有效问卷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7%。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我们发现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些基本情况。
1.大学生对媒介的接触、使用情况
笔者调查的大学生,全部都是“90后”,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网络的一代”,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网络媒介的勃兴,因此很多大学生从小学起就已经开始接触网络媒介。从大学生平时最常接触的媒介情况(多选)来看,手机占绝对优势,已达到95%;其次是电脑,在大学生平时接触的媒介中占75.6%;再次是电视,然后是报刊,广播排名最后,仅仅占到8.5%,从此结果看,新媒介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比重相当高,远远高于其他传统媒介。
在对大学生进行“能接受没有网络媒介的最长期限”问题调查时,31.5%的学生选择“一天”;40.5%的学生选择“一周”;14.7%的学生选择“半个月”;8.3%的学生选择“一个月”,还有5%的学生选择“一天也不行”。如果一个月没有网络和手机,大学生的反应如下:40.3%的学生选择“勉强接受,但会很想使用”;30.4%的学生选择“很无聊,很焦虑,对生活及心情带来较大影响”;还有21.1%的学生选择“受不了,会发疯,完全不能接受”;只有8.2%的学生选择“能接受,不会对生活有太大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手机、电脑等网络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没有了网络,很多大学生会无所适从。
从媒介的使用情况来看,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多选),QQ、微博、微信等占86%的比率,其次是新闻资讯,占63.4%,听音乐、看小说、电影等占49.8%;手机游戏占49.8%;手机购物占13.3%,其他占8.5%。
在对新闻资讯内容的选择(多选)上,65%的学生选择“文体娱乐类”,48%的学生选择“生活服务类”,35%的学生选择“社会民生类”,27%的学生选择“时事政治类”,18%的学生选择“经济类”,另外,15%的学生选择“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娱乐休闲与服务类的信息需求比重较高,而对时事政治和经济类的信息需求比重并不太高。
2.大学生对媒介及媒介内容的理解、利用情况
在“信息时代的海量信息是否会影响您”的问题上,65.4%的学生选择“会”;34.6%的学生选择“不会”。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资讯,您是否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见解”问题上,36.3%的学生选择“有”,63.7%的学生选择“没有”。在“您是否轻信过假新闻”问题上,78.5%选择“是”,21.5%选择“否”。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信息判断、媒介批判的意识上相对较弱。
在“新闻资讯的真实性上,您觉得哪一类媒体最权威”这一问题上,电视媒体占到59%;报刊媒体占到35.7%;而网络媒体仅仅占到5.3%,没有学生选择手机和广播这两个选项。此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学生利用新兴媒体的比重非常大,但是传统媒体在权威性上在大学生的心目中仍然占有绝对优势。
在“是否能够正确判断网络谣言,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的问题上,50.7%的学生选择“能”,31.3%的学生选择“不能”,还有18%的学生选择“我不知道”。
在“能否熟练利用媒介进行学习和生活”的问题上,63.4%的学生选择“能够,但是还需要学习”,16.3%的学生选择“非常熟练,完全能够”,14.3%的学生选择“不太熟练”,还有6%的学生选择“完全不会”。
在“你会在上课或学习时间玩手机吗?”的问题上,49.8%的学生选择“偶尔会”;29.2%的学生选择“经常会”,16%的学生选择“很少会”,只有5%的学生选择“基本不会”。
在“你觉得手机、电脑等网络媒介对你的学习有何影响”的问题上,35.2%的学生选择“影响很大,弊大于利”,28.2%选择“影响很大,利弊参半”,25.3%的学生选择“影响很大,利大于弊”,只有11.3%的学生选择“影响很小”。看来,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手机、电脑等网络媒介对学习有较大影响。
3.高校师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知
我们针对高校教师设计了一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3.5%的教师认为“学生媒介素养不高,需要提高”,20.2%的教师认为“学生媒介素养挺高,不需要学习”,另外有6.3%的教师选择“不清楚”。这个结果与针对高校学生设计的问卷调查结果基本吻合。70.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媒介素养不高,需要提高”,22.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媒介素养挺高,不需要学习”,另外有7%的大学生选择“不是很清楚”。
在“你所在的学校是否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的问题上,74.3%的教师选择“没有”,20.6%的教师选择“已开设”,6.1%的教师选择“不清楚”。这个结果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基本吻合。在回答“您是否希望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问题上,58%的教师选择“同意”,26%的教师选择“不同意”,16%的教师选择“无所谓”。同样的问题,45%的大学生选择“同意”,35%的学生选择“不同意”,另外20%的学生选择“无所谓”。
回答所在学校已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师中,79%的教师选择所在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开课方式是“融入专业必修课中”,12%的教师选择“班会、讲座、报告等形式”,另有9%的教师选择“公共选修课”。而在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以何种开课方式出现,78%的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以考查结课”,15%的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以考试结课”,7%的学生选择“必修课,以正规课程考试结课”。
在“您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应该注重塑造大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多选)的问题上,高校教师认为“媒介分析与批判意识”“媒介法规与伦理道德”“媒介使用技术”这三项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大学生认为“媒介使用技术”“媒介分析与批判意识”“媒介信息制作”这三项最为重要。
如果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您认为当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40%的教师选择“师资队伍的建设”,29%的教师选择“教材选用及教辅资源的建设”,20%的教师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11%的教师选择“硬件设施的完善”。
三 分析与总结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对于江西省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江西高校大学生媒介使用频率较高,但媒介素养较差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新媒介的依赖程度相当高,有95%的学生最常使用的媒介是手机媒介,另有75.6%的学生选择电脑。由此可见,网络媒介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最突出。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网络依赖症”,在回答“如果一个月没有网络和手机时”,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无法忍受,只有8.2%的学生完全不会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大学生普遍认为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对他们的认知会带来较大影响,有78.5%的大学生曾经轻信过网络假新闻,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对于网络谣言无法正确判断。有意思的是,虽然大学生普遍接触的是网络媒介,但是在他们心目中,传统媒介的权威性要远远高于网络媒介。
从调查中也不难看到一个值得忧虑的现象,那就是手机等网络媒介对大学生学习时间的侵扰。调查显示,有79%的学生在课堂或学习时间玩手机,只有5%的学生表示在学习时间从来不玩手机。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作为未来栋梁的中国大学生,对于手机等网络媒介有着非常高的依赖,但对于良莠不齐的信息,他们又缺乏分析判断的能力,这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教会大学生正确使用各种媒介,正确判断媒介内容,在多元的信息环境中培养批判吸收、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2.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设不多,但师生需求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江西省高校尚未独立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部分已开设此门课程的高校,主要面向的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教学方式以融入专业必修课或者通过班会、讲座、报告等形式开展。
但是,不管是对教师的调查还是对学生的调查,我们都发现,师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非常强烈,教师中有超过半数同意开设此门课程,学生中也有45%的同意开设。
3.师资队伍建设是目前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主要困难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担任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师主要以新闻与传播专业教师为主,他们更多从专业的角度来教授学生,如果要把此门课程作为一种通识教育,那就需要吸收更多的师资力量,现有的教师队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各高校需要整合各方面的现有力量,吸收新的教学人才,开展相关课程的培训,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四 对策与建议
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了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③纵观全世界,部分西方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了一整套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但是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地区仍然处于空白状态。根据调查结果,对于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开展多层次的媒介素养课程教学活动
目前,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尚未成立,大学生对于媒介素养的认识,更多散见于新闻学、传播学的专业教学活动中。因此,媒介素养教育要从专业化走向通识化,就需要转变转念,开展多层次的教学活动。
对于有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高校,可以针对本专业学生开设相应的专业必修课程,并以正规考试结课。同时,利用校级报刊、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等校园媒体,做好宣传工作,让其他专业的同学了解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及兴趣。
对于还未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高校,可以采取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试点教学,或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修养这门课程中,作为专门的章节进行教学。
对于条件相当成熟的高校,可以将媒介素养教育由公选课改成必修课,使之成为大学生的通识课程。
2.做好师资培训,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着媒介素养教育的水平,也决定了大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的兴趣。总体来说,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师资力量比较匮乏,因此,师资培训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要通过师资培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兴趣。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进必不可少。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讨论、新闻热点解读、具体媒介分析、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座谈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增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媒介素养。
3.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内外开展各种媒介实践活动
增强大学生媒介实践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一环,可采取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法来展开实践教学。
在课堂教学上,可以充分利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注重应用教学。侧重教授学生网页制作、新闻摄像、图形、动画、声音以及视音频剪辑等媒介技术性内容,提升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利用媒介的能力。在课外教学上,可以建立相应的兴趣小组、社团组织来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建立公共网络平台,让老师和学生有一个平等发言与讨论的机会。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理论知识更好地转化成实践知识。
同时,校内各种媒体应尽可能给大学生各种实践的机会。如校报、校刊、校广播站、校电视台等应该给大学生各种撰稿和编辑的机会。当然,因为网络媒介无所不包的性能使它将会是未来开展媒介实践的主要渠道,通过校园论坛、校园微博、校园微信等各种形式的网络实践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其中。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场社会运动,除了学校,还需要家庭、社会等相互配合。因此,校外实践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可以与其他媒体单位签订协议,建立校外实践平台,大学生通过参观媒体单位、参加各种形式的节目或直接进入媒体单位进行实习等形式来进行实践,使媒介素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注 释
①③〔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河道宽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3、426
②荣建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4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
高频电路部分在第一步中以接触为主,建议学生利用现有的功能模块或设备进行集成设计实现。通过功能指标的分析与计算,对功能模块或相关设备进行选型。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相关高频电路的基本原理与分析计算,这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且能够锻炼他们的电路分析能力,知识面也得以扩展。案例1: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了车辆智能防盗报警系统的想法,考虑到这个题目比较复杂,涉及单片机、传感器、无线传输等,包含了数字电路、高频电路、单片机程序设计。因此,经过讨论后确定第一步只实现一个简化版的系统,不进行高频电路相关部分的设计,采用手机来实现无线传输模块,传感器初步只选用一种。在第一步中,学生集中精力做好两件事,一件就是了解清楚无线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指标参数,另一件则是学习单片机电路设计及其编程。通过第一步的完成,学生基本具备设计实现完整防盗报警系统的能力,而且在更高的基础上,他们也发现原来想法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整个系统的构想。第一步的选题设计不仅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获得一些电路的设计实现经验,更重要的是第一步的成功能够激发学生极大的热情,从而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使他们对电子设计有了充足的信心,克服对高频电路的畏惧心理。这些都为第二步的选题实现提供了条件和基础。第二步选题基本都是由学生提出,教师主要是帮助他们完善,其中侧重引导学生进行高频电路的设计,注意纳入与课程内容联系紧密的电路或模块。因为要进行高频电路的设计,不仅需要指导学生深入掌握课程内相关电路的原理和分析,往往需要指导他们查阅更多更深入的高频电路资料,了解一些新器件的情况。通过第二步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有飞跃性的提高,能够达到实际应用的地步。第二步实现的是完整系统,其价值和意义相对较大,这一步的实施尽可能将其纳入到学校的创新实践平台,推荐学生参加各种电子设计竞赛,或者申请创新基金项目资助,以获得更广的关注和更有价值的成果。因此,第二步选题中教师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参与机会,并且根据竞赛或申请项目的要求,适当修改或完善选题。例如案例1的学生在完善选题后,选择参加了“三知杯”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邀请赛,并且获得了一等奖。
在选题设计和实现过程,贯彻了科学指导思想,采取的指导策略为:边学边做,以用促学,学以致用;打破常规教法,培养能力素质;借鉴科研经验,培育创新思维。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有别于班上其他学生,一方面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动力很足,另一面创新实践选题给了他们一定的压力,为完成选题他们表现出很强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鉴于这种情况,结合完成选题的需要,采用了一些非常规的教学方法,指导他们进行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同步开展知识学习和能力素质培养。案例2:一个实践小组选择了宽带频率综合器的设计和实现,这是学生与教员交流后,从现有电子设备中发现的一个有价值的选题。这个选题与高频课程内容紧密相关,也是一个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材虽然有频率综合器的一些基本介绍,但是不属于大纲讲授内容。首先指导学生课外自学了这部分内容,掌握频率综合器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再指导学生检索文献和查阅书籍,了解现有的各种频率综合器设计方法,理解设计的指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认真思考,共同讨论可行方案。理出其中的技术难点,再针对难点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好点子或想法,最终形成完善的基于DDS芯片AD9959的构成方案。电路布板设计和电路调试的难度更大,遇到的问题更多。面对困难,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钻研,借鉴文献资料上其它电路的解决思路和办法,提出新解决方法,不断改进,不断测试和实验,最终制作出成功的电路。
从案例中体现出了与常规课程教学不同之处:(1)课堂听课与课外自学相结合选题所涉及的内容按教学计划不一定讲到,为了按时完成选题,实践小组的课程学习不能按部就班,除了正常听课外,对所涉及的内容还需要指导他们提前学习,但是又不可能有充裕时间进行正常教学,因此鼓励他们自学,主动扩展知识面,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2)以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为突破口要完成选题任务,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理论知识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不够。但是学生的学习和训练任务重,时间有限,因此,指导学生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获取所需信息,高效率地掌握所需的知识和理论,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遵循以用优先的原则,指导学生梳理出所涉及的未学过的知识或理论,将注意力放在其中要用到的关键性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上,在掌握相关知识点后,即可马上开展选题设计和实现,边学习边实践。这种目的性很强的学习方式,不仅效率高,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效果也很好。此外,为了快速查阅和收集信息,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和手段。(3)追溯原创思想,培育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活动其核心和内涵是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是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在创新实践过程,以前人的原创思想来激发学生创新思想。高频课程中的各经典电路本身就是一个个创新的结果,包含了许多原创思想。指导学生不能仅停留在学习知识的层面上,更要深入体会课程中的创新思想。通过我们的介绍和学生主动追溯原创思想,引起学生的思考,学会运用创新思维进行选题设计和实现。有意识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会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想到引力问题,学会以新思路解决问题。(4)在研究和解决问题中学习选题的完成就是一个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的过程,这与科研的过程并无二致,因此,以科研为鉴,指导学生学会如何研究和解决问题,学会如何在其中学习和锻炼,从中培养他们的钻研精神和科研素质。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除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软件设计、仪器使用外,注重引导他们了解和接触一般的科研方法和过程,让他们学习采用这些方法开展设计研究。包括在任务开展前通过文献资料进行技术现状了解,对现有设计方法的利弊分析,再进行自主的创新设计,以及电路实现和调试遇到难题,进行独立思考和提出解决方案等。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和应用这些科研方法,对他们的各种设计研究有很大帮助,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深造也很有益。(5)多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多数学生的选题都有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特点,高频电路仅是其中一部分,往往会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机械设计、自动控制等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这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的知识和理论并未学过,因此,指导学生进行多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指导依然遵循前面(1)和(2)条原则,围绕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指导学生收集资料,以自学为主进行学习,边学边实践。比较深入的理论和知识则需要向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教员请教,开放式指导是多学科知识学习的一个特点。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是科研创新能力素质中的重要元素,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一般都较难,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这方面不宜过难,以尝试和锻炼为主。在方案设计中,协助学生想办法降低实现难度,尽量采用常规的设计和制作方法,提高可实现性。(6)总结提炼成果,锻炼科技写作能力对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撰写技术总结报告和学术论文,申请专利,这是科研创新很重要的一环。由于学生在理论基础和科技写作能力方面的不足,在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往往被忽视。但是在国际知名大学中本科学生写出高水平论文的报导屡见不鲜,因此,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提炼成果,善于写作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完成选题后,我们指导学生就其中创新性比较强的部分进行提炼和理论升华,申请专利或者写成论文在学术期刊发表。例如案例1的实践小组申请并且获得了1项专利,案例2的实践小组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篇论文。
通过合理的选题、科学的指导,所指导学生多数能够出色完成选题。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高频电路从最初的畏惧、躲避,变得乐于其中,能够熟练掌握高频电路的设计和实现方法,电路设计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就课程的考试成绩来看,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也要远高于其他同学。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追踪了解,他们在之后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同样表现得比其他同学更为优秀,毕业时获得优异生的比例也更高。从创新实践效果来看,所采取选题引导和科学实践指导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把他们从新手变成了充满信心、能力素质高的优秀学生。参加各类电子设计竞赛都获得了不同等级的奖项,并且有的实践小组获得了省级或校级的创新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黄春琳 陆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4-0075-02
1深入理解高校双语教学的本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我国高等学校的双语教学的本质是强调在学科教育中使用外语(但并不排斥母语),在学习该学科先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学得与学科发展相关的基本专业外语。双语教学是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外语教学的综合体现,但实施双语教学是要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在本知识领域扩大外语的实践空间,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以掌握专业知识为主,以学习外语为辅。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课后阅读原版教材和使用外语完成作业等环节实现。教师只有把握双语教学的本质,深刻理解专业学习与外语学习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才不会因为双语教学模式的使用而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从而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
2对课程的全面掌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1教材的选择
教材对于一门课程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版教材的内容体现了理论的前瞻性,也有利于学生学到前沿理论知识和最新实践发展动态。选择原版英文教材可保证学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东西,包括专业词汇的准确使用、专业内容的精辟表达、西方的教学思路和对知识的认知过程,真正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能够与世界主流技术和思想接轨。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序设计概念”双语教学的实践中,我们选用了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John C. Mitchell编写的《Concepts In Programming Language》。选用这样的教材,既可使授课教师有一个高的起点、增加双语教学的兴趣,也可使学生在接受国外新知识中提高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双语教学的意义。
2.2教材内容的选取
在强调英文原版教材各种优点的同时,不可否认,其也存在着诸如篇幅过长,内容过于繁杂等问题。另外还有些英文教材在编写的风格及逻辑顺序上都与国内的教材存在较大差异。这时就要求教师要“吃透”英文原版教材,将中文教材和英文教材进行反复对照和深入分析,并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在双语教学中有机、合理地使用英文教材,而不是简单地将双语课上成依照英文教材来讲授的专业英语课。
在“程序设计概念”双语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以本课程的核心思想及主要内容为根本,按照学生所熟悉的逻辑顺序与风格进行“双语”的备课和讲课。在讲课过程中采用了强调重点、突出难点的授课方式。一方面,强调课堂讲义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这些难点及重点,逐步达到深入理解的要求;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学生指明英文教材中的重点精华部分,教会学生有重点有层次的阅读及利用英文教材。例如,“程序设计概念”分为四个部分,对于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我们要求学生要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而对于函数式和逻辑式程序设计语言,则主要侧重于先进思想和技术发展的介绍,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专业思维能力。
另外,很多学生都习惯先将英文翻译成中文后再理解,但这种方式并不利于对内容的领会。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对整句话或整个段落的核心意义的理解,对教材及讲义内容并不作逐字逐句翻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建立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尽管近年来大学生公共外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就整体而言,学生外语水平仍参差不齐,特别是听力、口语和写作方面能力的欠缺仍是较为普遍突出的现象。对于双语教学这样一种新鲜的教学模式,学生接受起来确实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要保证双语教学良好的教学质量,就必须从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努力。
3.1强化多媒体教学形式
在“程序设计概念”双语教学的实践中,授课方式主要采用英语讲解配合英文幻灯片的模式。对于在英文幻灯片中重要的英文专业词汇,教师会标注相应的英文解释,以方便学生理解。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面,教师会辅以适当的中文讲解。
多媒体课件中尽量多地使用图片或图示,使所讲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这样既有利于老师用英文解释问题,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理解,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难点。这些多媒体课件都提前在校园网上公布,这样可帮助学生课前预习生词、了解教师讲解线索和重点内容,减少课堂上记笔记时间,同时有利于学生有重点地阅读英文教材及复习。
3.2实例化教学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英文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相比,更强调实例化教学。根据“程序设计概念”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我们增强了实例化教学的比重,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能够更真实、更深入的理解学习内容。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既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利用英语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培养用英语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3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主观条件
双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都会表现出畏难和观望的心理。针对这种现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适当增加了课堂互动交流的比重。这些互动交流通常是在每次课的最后阶段进行,它集练习、提问、讨论和讲评于一体。限时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文阅读能力和解题速度;提问和讨论主要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达意即可,以保护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讲评则是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专业思维模式的重要环节。这种教学方式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主动介入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师生互动、交融、相互促进,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程序设计概念”是学生开设的第三门双语课程,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因此在课下要求学生使用全英语完成作业,这样可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并客观地检验出双语教学的效果。
另外,授课教师平时要和学生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障碍,全面督促和充分鼓励学生,使他们领悟到英语在专业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激发和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课外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学生积极参与双语教学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心理支持作用。
4总结
学期结束,绝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理解“程序设计概念”课上所讲述的所有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可以用英文描述程序设计概念的基础理论,个别优秀学生可以在练习课或小组讨论中用英语与他人流利的交流意见。在双语教学中,学生们普遍感到专业与外语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专业知识学得更扎实了,学术思想也更加开阔了,他们对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充满了信心。
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者通过对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讨论了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几个重要的问题。应该承认我们离高层次的双语教学要求和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目前双语教学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解决,我们将坚持不懈地进行这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向华政.关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3).
[2] 左桢. 计算机双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5).
[3] 张艳肖. 对我校程序设计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研究[J]. 中国西部科技,2004,(10).
作者简介
高丽婷(1973-),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计算机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程序设计、网络安全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一、我国家庭的信用卡使用状况概述
(一)我国家庭信用卡持有量越来越高
1985年,我国第一张信用卡的发行标志着我国居民消费迎来了“超前消费”的时代,从此进入家庭,给家庭消费提供了另一个流动资金源头――通过短期借贷实现资金流通进而满足家庭消费需要。信用卡业务用了渐进30年的时间,从一个“会引发泡沫经济”的不良消费角色逐渐成为被人们所认可的、在新时代社会中大多数人都会用到的一种消费形式。我国每一个公民办理一张信用卡,就意味着一个中国家庭开始使用信用卡或者增加了应用卡的持有量。虽然个人办卡的行为看上去十分普通,但是累计起来,就逐渐形成了我国家庭信用卡持有量越来越高的一种形式,这是目前我国家庭信用卡使用的最典型发展态势。以各家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衡量,工商银行2011年全年以7065万张的累计发卡量居16家上市银行之首,占据16家上市银行发卡总量的24.32%。而一直以信用卡业务见长的招商银行则以13.6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成为前6名中唯一的股份制银行,建行则以3225万张的发卡量居第三位。虽然在大家的印象里信用卡业务一直都是股份制银行的天下,它们以产品丰富,服务优的口碑赢得客户的信赖。但是非股份制银行的发卡量依然惊人,着说明我国家庭对信用卡业务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刚需”的态势。
(二)我国家庭对信用卡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信用卡最主要的业务是提供透支资金,在信用卡刚刚投入市场之初,提前消费被认为是不合理的,而信用卡消费造成的高额利息,使信用卡消费本身已经被认为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欲望的不断提高、家庭消费开支的扩张,使信用卡消费逐渐从“非理性”的消费转变为一种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必需的消费形式。我国家庭使用信用卡的范围越来越广,从最初的单纯购买某种小型商品,扩展到了购买家庭必需品甚至大宗物品方面;信用卡消费途径也从厦广场刷卡交易转成了消费刷卡、网络消费支付和套现三种形式。尽管信用卡不鼓励套现,甚至为防止套现设定了高额的利率,但是,套现行为仍然在很多持卡人身上发生了。2012年有关于家庭信用卡使用的研究显示,以家庭为单位使用信用卡消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购买私人消耗性用品,如电子设备、书籍、衣服和食品等,这种消费比率占到了40%以上;第二,购买家庭耐用型物品,如汽车、住房、家具等,甚至包括购买金融产品,这种消费比率占到了15%以上;第三,购买家庭消耗性用品,如出行、支付医药费等服务费用,这种消费比率占到了30%以上。可见,信用卡消费几乎覆盖了我国家庭消费的全部内容。
(三)信用卡造成家庭消费问题现象严重
我国家庭大量使用信用卡的情况促进了我国市场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使整个国家的内需不断扩大,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信用卡的应用也使一些家庭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消费问题。首先是由于不正当使用信用卡造成的家庭财务破产。一旦家庭对信用卡消费得不到遏制,由于透支使家庭的财务管理活动逐渐被架空,那么,信用卡欠债就会变成家庭财务中的“负债”,而负债过多必然造成破产;其次,由于现有的一些关于信用卡的保护措施的不完善,不法分子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攫取商业银行资金,不法分子利用偷窃、拾得或其他方式获得信用卡后,通过模仿持卡人签名、伪造身份证等手段,冒充持卡人进行欺诈性消费或取现;通过更改持卡人的卡号,或者使用伪造的信用卡进行诈骗,造成特约单位或发卡银行的损失或家庭的损失;第三,信用卡给家庭消费提供短期流动的资金,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是拥有这些资金的,很多家庭使用信用卡接了燃眉之急,或者享受到了特约服务,因此造成一种心理假象,认为信用卡的透支额度已经成为家庭收入的一部分,实际上,人们在使用信用卡时确实会产生这种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使家庭成员努力工作的动机减少,反而不利于家庭的发展。
二、信用卡对家庭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
(一)信用卡影响家庭消费观念
总结2009~2013年的中国信用卡使用报告中的数据不难发现,近五年我国信用卡消费额度在不断攀升当中,仅2010年到2011年一年的时间,信用卡全年消费就从不足3万亿增长到了4.1万亿;对信用卡消费渠道的调查表明,中国社会5年来的零售消费品中,介由信用卡刷卡形成的购买已经占到了22.6%,这说明中国家庭已经有大约1/5开始接受并经常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这与西方国家对社会消费性金融产品的预测报告是完全符合的――一般性个人短期消费贷款和信用卡是增速最快的消费金融产品。这项金融消费产品在我国居民中的扩散速度还在加快,这说明,信用卡已经开始影响家庭消费观念,使家庭消费观从“攒钱消费”变为“信贷消费”。关于个人信用卡的消费调查研究显示,信用卡对家庭消费观念的影响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第一,年轻人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更容易接受信用卡消费的形式;第二,人均收入较高的家庭因为对未来的收入有信心,并且有能力偿还短期贷款,因此更倾向于在家庭消费过程中使用信用卡;第三,信用卡提供的很多优惠型业务吸引家庭成员使用信用卡,例如,招商银行信用卡推出了免息购买苹果系列手机的业务,相较于实体店购机,信用卡能够节省一部分开支。
(二)信用卡影响家庭消费模式
家庭消费模式指的是家庭在消费的过程中以哪种类型的消费作为基本的消费主张,并且倾向于接受哪种推销方法并产生购买行为。信用卡对家庭消费模式的影响与其对个人消费模式的影响几乎是由同个机制引发出来的。首先,信用卡给家庭消费更多的资源,使原本属于浪费型消费的家庭有更多的资金可以“浪费”,能够满足奢侈型消费的家庭的消费需要,而民主型消费莫斯的家庭则可以为家庭成员提供更多的消费自由和消费空间。因此,信用卡使原本看起来保守的家庭消费模式逐渐展示出每个家庭的固有特色;其次,也是由于信用卡给了家庭更多的消费资源,家庭中主导消费的成员,更容易守护信用卡业务中各类营销手段的影响。例如,信用卡分期付款免息业务会影响理智型购买的家庭成员,下定决心购买某种产品,而信用卡的特约商户服务以及积分兑换服务,则很容易影响冲动型和想像型购买的家庭成员。总之,信用卡能够为家庭消费提供各种可能,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家庭消费的模式发展和变化。
(三)信用卡影响家庭消费结构
家庭消费结构指的是家庭消费当中具有各类不同作用的商品的数量以及质量。例如一个家庭重视穿衣出行等“面子工程”高于饮食和居住,那么,家庭消费结构就会偏向于私人消耗性物品。在信用卡没有在家庭中普及的时候,家庭中各种物品所占用的消费资源基本能够达到平衡,但是,信用卡消费使人们可以按照偏好选择预先为某些商品付款,但之后的还款就是在牺牲其他家庭物品的持有量基础上完成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有许多研究对信用卡与家庭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信用卡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非常显著,且在各个层面显著影响家庭消费。其中对家庭总消费的影响最为明显,一个家庭的通信网络费用、旅游探亲费用、奢侈品消费等开支都被计入到家庭总消费当中去,而这些支是一个家庭最常使用信用卡的地方。而信用卡对家庭耐用品的显著影响证明了信用卡特有的消费信贷功能使得它在促进耐用品消费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信用卡对日常消费的影响可能更多的反映了它支付载体的功能,使得消费者能减少携带大量现金的风险。诸如此类的研究结果,都能够证明信用卡对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
信用卡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是利弊共存的,在我们了解了信用卡与家庭消费之间的关系之后,探讨家庭在信用卡使用方面的误区,为家庭合理地应用信用卡提出建议,才能体现出信用卡与家庭消费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家庭使用信用卡消费中存在的误区
(一)对信用卡服务存在误区
生活中,不少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者为银行各式的信用卡优惠所吸引,在确认不收取费用后填表办卡,以为只要不激活信用卡就万无一失,结果无辜蒙受年费损失。有部分信用卡会在未经消费者确认的情况下自动激活,从而产生年费。当消费者被通知缴费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欠下几百元逾期费用。还有很多消费者经常会收到短信,称银行做活动,这段时间信用卡可免息分期,虽然咨询工作人员时得知信用卡消费免息,但在查收信用卡账单时,却发现多出手续费的部分。经过了解,原来信用卡分期付款消费大部分都是“免息不免手续费”的,即免收利息,但要缴纳相应的手续费;介由信用卡分期付款进行的家庭消费的越来越多,例如为大学生购买手机、平板电脑;家庭购买汽车、房子;还有出国旅游、留学等。家庭消费者大部分都看中刷卡消费可以积分,用来兑换不同的礼品、服务甚至现金,但以上消费都可以刷卡积分吗?实际上,并非是每一笔信用卡刷卡消费都可以获取积分,各银行间对积分设有不同规则。大部分银行把购房、购车等大额消费定为不能积分;还有医院、学校、金融产品及服务等,也被一些银行划入不能积分范围。另外,不少信用卡的网络消费也不纳入计算积分。但是,并不是所有家庭消费者都能够对这些积分活动的细则了解得十分清楚,甚至有些家庭的冲动型消费者就是“冲着积分礼品”去刷卡的,但刷卡之后却没有产生积分,反而导致信用卡透支额度过高。以上误区是家庭使用信用卡中比较常见的类型,不注意这些误区即使不会引发的严重的信用卡消费问题,也会影响到信用卡使用的便捷性。
(二)对信用卡消费的利息计费存在误区
大多数使用信用卡的家庭都看重信用卡的透支功能,但透支功能只能通过刷卡实现,如果是透支现金,就得额外缴付一笔手续费,取现当天起就产生利息,息率为每天万分之五。有一部分人会在还款的时候多存一些现金到卡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信用卡内有预存款,将其取出亦有可能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这样主要是为防止信用卡套现等风险。日常生活中,并不提倡用信用卡取现,如需周转提现,要尽量早日还款,因为它并不具有20~50天的所谓免息期。一般银行规定,未还清金额利息计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全额在消费日(或第二天)至实际还款日前一天(或当天)每日万分之五的利息;另一部分是未还金额的利息。如果不及时还款,每天的利息都是本金加上前一天利息所得之和的万分之五。这样复杂的利息计费并不是每个家庭消费者都能够计算清楚的,有些家庭对发卡行进行利息计费方面的咨询,但是由于根本不理解信用卡利息计算的规则,因此即使咨询所获得的信息也不是全面的,这就造成了信用卡消费利息计费方面的误区,这一误区的出现会直接影响信用卡的使用状况,例如采用支付宝自动扣款的方式进行信用卡还款,而由于利息计算错误没有还足款项,导致不良记录的产生,进而影响整个家庭的用卡消费情况。
(三)对信用卡的使用诚信存在误区
家庭消费在应用信用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使用诚信的问题,即使信用卡的记录信息是家庭中的某个成员,但是,家庭成员的信用记录与大量的家庭事务直接相关。例如,有不良信用记录不能及逆行那个大宗商品的透支性购买等。在信用卡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消费者不能即使还款的情况时有发生,据可靠资料统计,每年因为逾期还款造成家庭信用危机的持卡人占全部信用卡持卡人数的30%以上。有消费者质疑,为何银行不发短信提醒提前还款?如果是无意中迟了两三天还款,可否消除不良记录?银行方面回应,客户没有收到短信提醒是因为没有开通“短信提醒”功能等;而个人不良信用记录无法消除,只能在缴清逾期款项后,过5年时间才自动消除;另外一种在家庭消费中应用信用卡容易引起的诚信问题,是发卡行对消费家庭的诚信行为,有时候,持卡人经常想提高额度,因为信用卡额度提高了,即方便了日常大额消费使用,又代表拥有良好信用。也因为持卡人的想法,不法分子借此想到新的行骗方式,在网上谎称可以帮忙提高信用卡额度,伺机骗取个人信息或钱财,如“专人接听银行回访电话,帮您提升额度和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累计个人信用记录,在以后的购物时获得更多的优惠”,此类广告比比皆是,让人不禁心动。但实际上,这种自称有内部关系,能提升信用卡额度,虽然这只是拙劣的骗术,但仍有很多持卡人受骗,并且将责任退给发卡行。
四、对使用信用卡进行家庭消费的建议
(一)了解信用卡的实际服务内容和享受条件
持卡人在办卡的时候最好了解清楚年费的收取情况,实时留意自己信用卡的激活情况,并减少不必要的信用卡办理。因此,持卡人在进行账单或是消费分期的时候,一定要咨询清楚收费的情况。当持卡人对当期的还款金额感到压力时,大部分会选择分期还款。分期还款一般有两种手续费收取方式:一次性支付,即消费者把首期账单金额以及分期手续费一次性付完;按月支付,即手续费随每月的分期款一起支付。不少银行对一次性收取的手续费,即使后期提前还款,也不退回款项。而分期收取的,提前还款要一次性偿还剩余期数的分期手续费。因此,消费者要留意合同中约定分期付款的手续费收取方式。有银行在信用卡临时额度调额期内是可以享受免息的,但也有银行规定临时额度没有免息期,不能享受免息。当持卡人得知自己临时调高信用卡额度后,应该在第一时间咨询银行,问清楚具体细节。
(二)提高信用卡应用的诚信和安全意识
信用卡利息实行日单利、月复利制,利息“驴打滚儿”,越迟还款,罚息金额也变得越高。因此,要切记及时还款。对此,使用信用卡的家庭要指派专门的成员来了解清楚家庭信用卡的还款日期和短信提醒功能的开通情况,对信用卡刷卡消费和还款的细节,做到心中有数,以免出现由于还款不及时产生的家庭信用问题;另外,还应该了解信用卡应用中的各种安全风险及规避方式,采用手机绑定和特殊身份验证等方法,保护家庭信用卡消费安全。
(三)进行科学的家庭信用卡消费分配
走出信用卡诚信误区,并使信用卡对家庭消费的积极作用能够展现出来,基本做法是对家庭信用卡消费进行科学的分配。信用卡的使用权应该交由家庭财务管理者中比较理性的人;家长为了制约青少年的冲动购买,也可以使用主卡套副卡的形式,限定副卡的刷卡金额,保证家庭中的某一类信用卡消费更加合理;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家庭信用卡使用情况的发展使家庭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用卡应用对家庭消费行为来说是利弊共存的,了解家庭中的信用卡消费误区,有助于帮助各个家庭更科学合理地应用这种现代金融形式,在理性消费的基础上满足家庭的各种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