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4: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教育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

篇(1)

故事法,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讲故事。故事法在儿童教学中非常普遍,近年来也被各教育家引入到英语教学中,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却很少有人用这种方法,或者虽然用了,但却没有对这个方法的实践进行总结归纳,把实践化为理论。

故事法是我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最初给学生们讲故事,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没有把它作为常规的教学方法。但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后,我发现讲故事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第二个学期我进行了反思,并作了归纳总结,把实践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更加有计划,更加科学地给学生讲故事。

一、开讲故事的原因

其实发现这个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有帮助,是非常偶然的。开学不久,一次上下午的语文课,当时天气比较闷热,加上中午午睡,有些学生就感觉疲乏,趴在桌子上,提不起精神。我开讲了没几分钟,就发现很多学生睡着了。提醒他们后,虽然有几个勉强挣扎着起来听讲,但课后做练习的效果很不好。

下一次下午的语文课,还没上,我就有些担心了。正好一个学生到办公室问我问题,说的是“鸡犬升天”这个成语是如何来的。我给他讲了以后,觉得讲成语故事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成语,于是便在上课时把故事又讲了一遍。在讲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当我说到“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时,很多原来趴在桌上的学生抬起了头;当我说到“刘安修炼成仙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好奇地看着我,迫切希望我讲下去;当我说到“这个成语也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时,学生露出满足的笑容。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发现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故事的需求并不是很大,但因为我们学校所处位置比较偏僻,学生的阅读面是非常窄的。而且农村里孩子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很少有人会给孩子们讲故事。还有就是学生们在初中时,被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所束缚,一到高中,教学有所变化,他们就会非常感兴趣。于是,每当上下午的课时,我总会花几分钟时间给他们讲故事。这不仅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而且对学习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一年下来,对故事法教学也进行了反思,对它的得失也进行了总结,我想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个方法的应用会更加得心应手。在这里,就把自己用故事法教学的经验记录一二,供大家参考。

二、常讲故事的目的

我给学生们讲故事的主要目的如下:

1、为提高学习兴趣而讲。这在前面讲原因的时候已经提到,讲故事主要起一个“警示”和连接的作用。为了这个目的,我主要在下午上语文课和一段时间的课本教学后讲故事。有时候教师自己也会感到上课非常地累,少了一些快乐,多了一些束缚。尤其是夏天下午的课,自己也是昏昏沉沉,不要说让学生提起精神来了。这时候,我往往会选择讲一个故事开始一堂课,学生也往往会跟着我的故事而从梦中“惊醒”。

还有的时候,上完一个单元,要讲练习了。这些练习是学生做过的,而且我也改过的,但还没有讲过。学生总觉得自己已经会了,或没必要讲了(通过考查证明不是),但我总要让他们巩固一下。这时候他们会觉得厌烦,于是故事就上场了。

2、为提高教学效率而讲。上课文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课外的文学文化常识是书上找不到的,学生一时也无法自己弄清楚的。这时候我就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告诉他们。比如我在上《过秦论》《鸿门宴》时,就把秦统一六国和楚汉战争的前因后果讲了个透彻,再把地理老师春秋战国和秦统一的地图借来。上课的时候,学生就能很直观地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信息,并且很容易就能接受知识,消化知识。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字词的掌握上几乎没有什么困难。

3、为引导阅读方向而讲。自习课的时候,每个班主任总能收上一两本课外书,那是学生偷偷看的。学生往往因为看书而迟交或不交作业,有时候上课也看,就影响了课堂效率。对语文老师来说,课外书当然是提倡看的,不过要分时间。但我发现,学生们看的课外书太“杂”、太“滥”,非常有必要进行引导。

开始的时候,我把个别学生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们不要看或者尽量少看那些娱乐杂志,多看看经典文学作品。然后我又在课堂上对每位学生说经典作品对人的影响,但效果并不显著。后来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上《再别康桥》时,讲了徐志摩的爱情故事与他的诗。有一位平时并不怎么爱看书的学生竟然去借了徐志摩的诗集来看,并且每有不懂的地方就主动来问我。

这以后,我就用讲故事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看优秀的课外读物。比如我讲了楚汉战争以后,就有学生借《高祖刘邦》一书来看;我讲了鲁迅与许广平的故事以后,学生以往对鲁迅厌烦的态度就大为改观,反而借了鲁迅的小说、杂文、日记、家书、传记和评论来看。

4、为扩充课外知识而讲。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所能接触的东西实在太少了。虽然有网络,但其作用并不是为了学习,往往是为了玩。除了偶尔印发一些课外文化常识资料给他们阅读以外,我总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把课外的常识告诉给他们。比如,中国民间四大传说故事,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世说新语》中名人雅士的故事等等。

5、为结合情感教育而讲。一直认为,语文教学和其他科目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语文教学要和情感教育相联系。我在上课的时候,总会结合课文内容,给他们讲一些做人处事的小故事,或者是一些名人具有良好品格的故事。

比如,上《劝学》时,给学生讲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劝勉他们努力学习;上《学记二则》《师说》时,给学生讲程门立雪的故事,告诉他们要尊师重道;上《我的呼吁》《这个世界的音乐》时,给学生讲二战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故事,呼吁他们尊重并爱护每一个生命;上《读〈伊索寓言〉》时,给学生讲钱钟书和杨绛在时的生活故事,鼓励他们对待困难要抱有乐观主义的态度……

此外,常讲故事的另一目的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常讲故事也锻炼了我的口语水平,在上课的时候我尽量把教学语言简洁化、生动化、科学化。

三、总讲故事的人和方法

总讲故事的人当然是我自己了。教师讲故事,方法可以自己控制。但是我也越来越注重让学生自己来讲故事。对他们的最初要求是能够复述一个故事。比如《读〈伊索寓言〉》中有九个寓言故事,我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讲述其中的任意一个,并加入他们自己适当的想象。第二步要让他们选择讲故事的时机,主要是结合课文内容,明白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故事。第三步是创作故事,也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己编一个故事。后来主要用于创作小说中。最后就是化故事于无形,不再借助故事的“魔力”,就能够很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方法有很多,上面说的复述、创作是;选择内容、时间、场合也是;还有就是要注意讲故事的一个度。讲故事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事物总是两面的,它也有缺陷。有时候讲故事的时间太多,就会主次不分;有时候把故事讲得过于生动,学生就很容易沉醉其中,反而难以转移注意力,上课的效率不仅不能提高,反而会降低。

篇(2)

在我国,还没有一套比较严谨科学的班主任选人体制,一般就是由比较有经验的老师和主科老师担任,还有就是学校用人唯亲,甚至有许多班主任都是找关系才担任的,这对与班集体的教学教育管理也是起着一定的反面影响。其次,现在的好多班主任只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班级的升学情况,这就大大忽略了学生三观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学生的其他科目的课时霸占来集中补习一科。

2.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互相不了解

我国教育之中强调“以人为本”的概念。但是在高中班级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这就大大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而且在老师的授课过程中,只是老师单方面的讲述和要求,只是以班主任自己的教学目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管思维和发散思维。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动能动性。此外,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在家庭了,可是在除了在家长会上老师与家长能有简短的交流之外,在平时都是通过学生在中间传递信息,也不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家长了解老师,久而久之,双方的阻碍和矛盾便会萌发,最后影响学生的学习。

3.班主任教师缺少对后进生的关注

以我们学校为例,某班级有60人,其中有15人左右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也不是很端正,针对这样的后进生团队,此班班主任基本上采取的是无视和忽视的态度,任其自生自灭,只要是不影响整体教学和班级成绩即可。现今的高中之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其实对这些高中生是不公平的,这样的班主任在师德方面的体现也是不足的。

4.教师忽略了班级集体的作用

其实严格来说,学生才是班级的主体,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高中,由于体制和升学的种种因素,学生往往是属于被支配的角色,班主任一般将班级的所有规定和流程都安排好,学生只需服从,在管理上,虽然每个班级都有一套完整的班级干部机制,但是学生干部往往只是实施者和班主任口令的传达者,并不能对班级的整体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班主任教师在管理班级上的完善和创新措施

1.学校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民主的、创新的班主任管理体制

首先,学校应该由“人治”变为“法治”,建立一套严谨而又严格的班主任用人标准,不能随意的由某人或者某领导一人决定。其次,要实行暂定规定。如果某个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期间出现问题,校方应该及时发现并讨论对策,能者上,庸者让,次者下。最后,班主任之间要建立自我管理制度,定期有负责人带头,进行分组总结和讨论,互相汲取经验,互惠互利。

2.高中教师要多和学生的家长沟通和交流

在高中,班主任如果单纯的是加强和学生的交流,那是片面的,是无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还应加强和学生家长的交流。现在,好多的家长觉得,自己将学生的后勤管理工作做好就行,认为把教育以及学习的工作交由班主任以及各科任教师负责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的。教师们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家庭环境,还应该向学生家长介绍学校、教师以及班级的教育管理条例,从而取得家长的理解及配合,最后达成共识。在积极的家校交流互动中,能够有效改正一些家长错误的教育思想,有效增强家长自身的教育水平,有利于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只有这样班主任和家长才可以做到真正的透明沟通,对学生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3.高中班主任要重点关注自己班级的后进生团体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班主任,我认为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很关键。后进生一定有自己的优点,老师应创新的进行赏识教育,尽可能看到后进生身上的潜力,激励后进生将这些闪光点作为发展的起点,通过努力把优点进一步发扬,这样就达到促进后进生的积极性。所以我认为,首先,班主任应该对每一位后进生进行一定的关心和爱护,改进后进生目前的学习现状,而且在日常学习中给予鼓励及激励,这就有利于他们树立自己的信心。其次,老师应多注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和培养,让后进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使他们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防止学生有心里上的不平衡。

4.班主任要创造性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

班主任教师发发挥班集体的重要力量。班级团体里面的每个同学都对整个班级的建设和班级的水平起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既要重视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主观能动性。班主任要结合日常学习、学生品质、能力等方面选择及培养能够协助自己管理好班级的助手,这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还要强化班级组织的纪律教育。班主任在进行班干部选拔之前,应该强化班级组织的纪律教育,以使学生意识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让他们明白个人要服从组织的安排,这有利于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篇(3)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成败会十分敏感地反映在学生身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显然制约物理课程改革的瓶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下面就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定位及教学行为转变的思考

教师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自我角色定位发生转变,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教师由教学权威向教学平等参与者转变,教帅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将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新课程中,综合性学习正是当代课程改革中旨在实现课程统整的一种努力,教师要突破学科专门化的樊篱,具有整体把握与综合的能力,改变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与其它学科教师联手合作。课堂上,教师的观念、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教师要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

教学是师生间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放下尊严的架子,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师生间的关系是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就必须通过学习课改理论,参与课改培训,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二、新课程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的思考

课标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忡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学生要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弗赖登塔尔认为人类知识有两类:思辩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物理学科是对生活现象与经验的提炼总结,是人类知识晕要的组成部分,它也可以分为上面提及的两类知识。对于思辩性知识宜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如在研究导体电阻影响素及其定量关系时,猜想和实验方法的设计思想在课常上可以让学生置身于探究活动中,让他们去思考,去理解,去运用已具备的知识分析问题。而对于几种常见的磁场磁感线的分布只是根据真实的磁场虚拟出来的,不宜采用探究式学习,学生町以运用接受式学习方式,进行识记、练习、理解甚至灵活运用。在学习过程中,个人程序性知识积累到质的飞跃就会内化为方法性知识,即思辩性知识,而方法性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又外化于程序忭知识学习,能积极地提高物理学习效率和质量。由此可见,两种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相互补允,共同促进。此我们小能互相排斥,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篇(4)

二、学生现状分析

我们冕宁县是四川省凉山州的老少边穷县,彝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曾被诸葛亮称为“不毛之地”,教育基础薄弱,文化底蕴不丰厚,教育水平不发达。学生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少,底子薄,基础差,尤其是少数民族同学从小生活在他们的文化氛围里,接触汉语的时间短,有的彝族同学连表达顺畅都成问题,更谈不上能力有多强了。加之,到了高中,竞争非常激烈,各科争抢时间都非常厉害,矛盾不断加大,语文常常处于劣势。语文学科具有投资大见效慢的特点,学生认为花时间在上面不划算。而数理化的学习,成效立竿见影,学生很有成就感。所以时间稍长,语文就成了学生不重视的学科。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管理就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解决办法――管理

(一)教师自管。教师只有把自己管理好了,才会自觉主动高效地管理好自己的学生。教师自管包括管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态度、教学情感、教学方法。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想想:在这三年中,我要把这一拨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我到底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方法、理念、道德、素质和能力。我是让他多考几分,还是不仅让他得高分,更让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沟通和交际,学会以后人生需要的各种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这都是每一个具有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并且把它落实在每一节语文课中。

(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1 管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一切都迎刃而解。

2 管方法:高一起始课时,我们不仅要激发兴趣,还要给学生讲明学语文的方法。

3 管习惯:其实方法用久了就是习惯,方法要变成习惯就需要天天历练。

4 管观念:态度决定一切,学生的态度有了转变,行动就会跟着改变。

5 管行为:我们不能苛求学生在课外花很多时间学习语文,但我们一定要守住我们课堂的阵地。

6 管心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E难免常常遭受打击,我们首先应安慰她,只要坚持不懈终有所获,接着告诉她应对此种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7 管成长:学生和我们相处的三年,也是成长的三年。他们在这三年中的成长,有些成长是他们自己主宰的,有些成长是教师给予的。所以,教师肩负着一个重任,发现他们的长处并适当给以展示的机会或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

8 管个体:其实教学过程中最让我们头疼的就是所谓的钉子户,他们对语文没有兴趣,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认真做,对老师的教育态度冷淡甚至敌视。这时就是考验我们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无数次的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无数次的督促,无数次的单独交流,一点一点地去撼动他们。

9 管学科协调:语文学科经常和理科学科产生矛盾,主要时间分配上的矛盾,尤其是在我们年级,理科常常处于强势的位置。我们语文是争不赢理科学科的,所以我们只有知趣的为理科让路,而想方设法抓住我们的语文课,高效利用语文课,让学生语文课全身心地学语文,课余时间就花在理科上。这才是明智之举。

以上几条就是对学生的直接管理,但是也有一些间接管理的因素,你的每一次精心备课就是对他们的间接管理,你的每一次深入学习也是间接管理,你的每一次精彩展示就会为你增添一点魅力,你带给他们的每一次活水就是和他们的一次亲近,你的每一次教学艺术的创新就是对学生极好的管理。我们倾心耕耘自己的学识、水平、能力、修养就是对学生的一种间接震慑。岁岁年年,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会随着你而移动,你还担心管不住他们吗?亲其师,信其道;钦其师,服其言。

篇(5)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为了更贴近社会实际要求,在客观上要求高职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处理日常事务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高职英语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本土环境下,使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能力,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有关业务资料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模拟书写简单信函等涉外业务应用文的能力。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首先要认识和分析高职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并加以研究与解决。一方面,相当部分教师存在教学思想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育技术水平差、应试教育倾向严重等问题,教学效果“费时低效”;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存在基础知识薄弱、英语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方法被动、机械,自主学习能力差,而且多数学生反映自己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没有明显提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此,笔者对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当前高职学生的状况 

(1) 高职院校学生入校时的英语素质相对较低。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多半是未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英语水平整体较低的学生,他们既往英语学习经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水平各不相同,其中的确有水平较高的学生,但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相对较低,具体表现为基础不扎实,词汇量小,阅读能力不强,听说能力比较薄弱。面对这样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群体,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普遍感觉在教材选择、课程设计、教法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众口难调,应用型、实用型的英语教学目标具体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2)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高职学生进入学校后,对英语课的学习信心不足,兴趣不浓,还有的学生认为英语“无用”,只要能通过考试,顺利毕业,就万事大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了难度和挑战。在客观方面,由于学生受到社会对高职院校定位较低观念的影响,普遍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和信心[1]。高职教育虽被定位为对高等教育的有益和重要补充,但事实上,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它尚属新生事物,还处于成长阶段。人们对它不甚了解,也存在很多偏见。自出现以来,它一直在夹缝中生存,被社会偏见视作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庸,认为高职教育就是专科,而且是排在一般专科院校之后的“三流”专科,是别的学校实在挤不进去的那些实质上的高考落榜生的不得已的选择。这样的社会认同造成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卑感,要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可谓艰难。 

2. 高职教师状况 

(1) 当前英语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由于高职院校主要由中专、技校或成人高校升格或合并而成,英语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教师们继续扮演着教学大纲的忠实执行者和书本知识的机械传授者角色。由于英语教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现代教育观念还存在认识上的错位和偏差,导致教学与现实脱离的现象不在少数。同时,高校扩招使得英语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超标”,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缺少时间和机会外出进修或参加学术交流,更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发展新动向,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着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影响着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教学手段、方法不够鲜活。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大学的扩招,造成学校的师资力量的短缺和教学设备的不足,使得教师无法兼顾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只能照本宣科,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练习语言技能的机会很少,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没有调动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也只侧重写作和阅读,忽略听说练习,整个教学过程枯燥、僵化,过分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单词、短语和各种语法规则。这种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运用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方法被动、机械,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责任心、主动性和积极性。[2] 

二、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对策 

 

1. 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2002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的英语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3]在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实用能力的关系。英语教学必须从以语言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的地位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和质量监控者。其次,正确处理好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之间的关系。传统的灌输式英语教学表现为重读译、轻听说,重视接受性技能训练、轻视表达性技能培养。英语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将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放在培养阅读涉外业务交际资料及有关应用文的能力上,把听、说训练提到教学的重要地位上来。第三,处理好教学与考试的关系。部分学校及其教师把英语各类考试看作是英语教学的终点,把考试通过率视为衡量教学好坏的尺子。考试本身作为一种检测学生学业成绩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反馈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测教师教学活动效果。因此,必须正确处理考试和教学的关系,回归考试的本来目的,防止将应付考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 

2. 丰富教学方法 

高职英语教学要突破传统的“灌输法”。首先,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将当代学生喜欢的、流行的、时尚的语言引入课堂,使教材在学生的眼中变得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学生当作教材的奴隶,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其次,课堂上要合理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教师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在组织教学时应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汉语。此外,教师应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如:“good”“great”“wonderful”“don’t be shy”“ok. that’s a good idea. thank you”“try again. take it easy”等鼓励性的语言来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教师可以积累一些笑话和轶事,并随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4]。第三,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学设计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做morning report,让学生去找一些与英语相关的知识,例如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等,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最后,教师可采用情感教学的一些策略:① 激励性。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正面诱导。② 支持性。给遇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援助。③ 愉悦性。相互信任、彼此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学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 

3. 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 

高职学生基础水平差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教师对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这些学生素质低,爱惹是生非,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首先应具备的素质就是对待这样的学生要更有耐心、爱心。教师要用爱心去关心学生,以个人魅力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另外,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基础非常薄弱的高职学生,教师在评学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在大学所学的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词汇遗忘的速度会非常快,这就要求教师教好学生的同时加强自身专业的学习与知识的更新,这样才能真正在知识上与时俱进,真正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和交往中,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其他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必将呈现多元化趋势,既熟悉本专业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将炙手可热。对高职学生来说,既掌握本身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是未来就业的根本要求。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来因材施教,选择适合的英语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使高职学生真正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尹利萍.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存的问题和出路探析[j]. 考试周刊,2010(18). 

篇(6)

1.教育中的公平

在各个领域中,公平问题是普遍存在但又是不容易解决的难题,而在教育领域,公平是人生公平的起点。所谓教育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比例平等分配的原则让受教育者能够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每个公民都有同等的权利接受教育。

2.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中的公平

从社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说,大学校园是培养人才的聚集地,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因为还没真正步入社会,所以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尚未成熟,需要在高校里得到磨练和成长。而在学校中,高校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时时刻刻影响着大学生。其中辅导员采取公平的管理方式,是对大学生“无声的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会随着时间流逝慢慢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为大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之后公平处事起到榜样作用。从高校学生的角度来说,生活在大学校园,作为校园的一分子,每个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得到公平对待。倘若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没有得到公平待遇,学生将会对辅导员甚至学校产生消极情绪,这不仅对学生全面发展有影响,还会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在高校管理中,辅导员只要尽力做到公平处事,就能够大大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效率,还能够转变学生对辅导员的看法,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也会提高。从辅导员的角度来说,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做到公平是基本原则,应当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绝对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成绩高低等将学生差别对待,否则将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精神伤害。辅导员应该认识到每一个学生在权利上都是平等的,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公平看待。

二、创建一个和谐公平的校园环境

1.追求道德性公平

针对教育公平问题方面的探讨,往往重视的都是政策上教育的公平,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在追求教育公平时不仅表现为政策上的公平,而是追求在接受教育时身心也能够得到公平对待。例如少数民族学生能否在真正意义上享受到教育的公平,适合身心需要的发展教育,都取决于高校辅导员能否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体现道德性公平原则。道德性公平是指教师在教育中贯彻落实公平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为少数民族学生以前的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在大学里需要辅导员根据其性格或行为差异明确教育管理方式。

2.保障权益性公平

学生的权益既包括国家教育规定的受教育权,又包括宪法规定的每位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要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合法权益,尤其要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合法权益。例如,在面向全校开放的食堂专门设置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窗口,让少数民族学生和普通学生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全校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要提升自身作为教师的公平意识,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念。辅导员积极创建和谐公平的校园环境,通过追求道德性公平和保障权益性公平来保证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的公平性,引导大W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高校教育的公平性和教育质量。

篇(7)

一、指导思想和依据原理

首先,心理学表明:人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是通过将知识信息加以组织与编码储存在大脑中,待需要时提 取的。这些信息越有序,越能表现各种各样的联系和线索,就越利于储存和提取。正如布鲁纳指出的那样:“ 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注重各区域地 理事象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学习,是符合人的认识 过程和思维规律的。

第二,按照哲学的观点,任何事物的诸矛盾中都有起决定因素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 盾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个地区,尽管地理事物和现象浩繁复杂,但总有最具代表性和起关键作用的主导因素和 共同特征,抓住这一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就能使教学提纲挈领,化繁为简,优化教学过程。

第三,就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而言,任何地区都存在着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时各个地区又存在着区域分异,从而形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这些都使我们能够将看似零散的内容贯穿起来,找到它们之间或鲜明或隐含的内在联系。

第四,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区域地理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单纯传授地理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 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为此,就要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 角重新构组教学内容框架,建立一个人地关系的结构体系。

二、操作方法和教学要点

1.教材处理和教学内容设计

(1)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个区域的特征是以这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的。故而往往从这里入手,按照各地理要素 间的逻辑关系,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即其他特征是由此而引发)的和最具特色(即区别于其 他地区)的主要区域特征,并以此追寻出主导因素。如西北地区:教材是由“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我国 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灌溉农业”、“地下宝藏”和“主要交通路线”五部分组成的。按照自然特征对农牧 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分析,“气候干旱”应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内陆”是形成区域特征的主导因 素。

(2)理清知识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明确了区域的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后,就要按照区域地理的综合性,找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经济地 理各生产部门间以及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个相关的知识系列。

如:《巴西》一章是以“热”和“大”为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形成了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两条主线, 将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资源、环境破坏、经济发展、人口城市分布等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贯穿人地关系,建立网络结构

一个区域不论地理事物多么繁多、内部联系多么复杂,但都离不开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 结构体系。这正是新教材教学原则、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也是区域地理结构教学的主体核心。因 此要围绕人地关系这个主题,将知识系列与知识系列归类连网,找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建立环境—资源—人 类活动的教学结构。仍以巴西为例,将上述内容横向归纳,就会清晰地表现出这一结构体系。

2.教法选择和教学过程要求

(1)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

首先要以充实的地理事实材料为依据,使地理知识“理”性的认识建立在足够丰富的感性知识基础之上。 为此要充分运用文字、数据、表格、图象等资料,以及投影、录像、电脑动画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2)设置层层递进的课堂提问

区域地理知识点、线、网的建立,实际上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三个步骤,这里还必须有教师启发引导的 连续性问题。它是控制学生思路,训练逻辑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的极重要环节。问题的设置应将整体教学内容 串联,环环相扣、层层剖析、步步深入;问题的切入既可由基本点出发,推衍出相关的知识,也可以逆向联系 ,追本溯源。

总之,丰富的资料与精心的设问,往往前后呼应,相辅相成,使学生形成一种在地理事实基础上的感知、 理解、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式学习。如: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及影响下的农业生产,就是通过一系列资料 与问题逐步得出的。

(3)实施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区域地理丰富的内容还决定教学方法的多样和课堂活动形式的不同,其中尤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 力的训练和培养最为重要,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区域位置和地理事 物的分布应进行读图填图的训练;分析综合地理事物特征和成因可采用分组讨论;探讨区域发展的方向、途径 可进行“地方官”角色的扮演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增长能力、树立观念。

(4)教给学生地理思维的方法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整理归类,纳入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的过程。这个原有的知识系统就是 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只有懂“理”才能晓“地”。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结构去分析解 决问题。

(5)采用纲要信号的板书结构

这种板书一般可分为文字框架式和图象符号式两种。前面谈到的巴西属于前者,这里不再赘述。下面图示 的中国农业,是以图像符号表明我国三大农业区的自然条件、经营方式、作物种类、优良畜种等方面的知识, 是在学习完中国分区地理后复习中使用的。课堂上边复习边画,形象直观、高度概括,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6)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

前面已经谈及,学习区域地理不仅是掌握区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 口观,懂得协调区域持续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因此每学习一个区域,都要以人地关系为中心线索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识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是否协调,评价 人类活动是否合理,注意从中借鉴有益经验和失败教训,探讨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三、教学意义与优势

实施上述区域地理人地关系结构教学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利于学生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人地关系的结构教学贯穿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建立 点线网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提高了观察能力、利用图表的技能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等罗辑思维能力以及 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

3.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和陶冶。人地关系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结构网络的建立,使学生自始至终受到爱 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资源、人口、环境观的教育。通过评价、分析区域问题和发展途径,更能 使学生从小树立人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念。

4.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

篇(8)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教育管理论文,义务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龙源期刊。本世纪初,我国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教育管理论文,首先解决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和免费之后,国家明确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管理论文,要努力实现让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都“上好学”的目标龙源期刊。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是这样认识的。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龙源期刊。无论是从教育系统内部,还是从教育系统外部教育管理论文,乃至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和保障义务教

育的均衡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把工作重心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管理论文,把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改造城镇薄弱学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教育管理论文,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龙源期刊。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艰巨性。必须看到,推进均衡发展的任务比起实现普及的任务来说教育管理论文,更艰巨、更复杂,用的时间会更长龙源期刊。当前教育管理论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不均衡的矛盾仍较突出,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管理论文,将伴随着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全过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管理论文,将伴随着解决区域经济社会不平衡问题、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的全过程。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措施

1、要求各地尽快制定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最低保障线”,凡是低于标准的学校都纳入限期改造计划教育管理论文,保证辖区内薄弱学校逐年减少,逐步使当地所有学校都达到基本要求龙源期刊。2、加强县级政府对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教育管理论文,通过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等项制度,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教育管理论文,强化对农村教师的培训。3、是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教育管理论文,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龙源期刊。4、落实各项政策,对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四、努力缩小、城乡老师之间的差距龙源期刊。

1、城乡老师之间的差距。教育部部长周济说:经过60年的努力教育管理论文,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支有1600万人的教师队伍龙源期刊。现在城乡之间教育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硬件差距也有教育管理论文,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差距就是教师队伍的质量。

2、这几年来教育管理论文,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龙源期刊。我们正在继续努力教育管理论文,一个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周济还说:在很多措施当中,最根本的一条教育管理论文, 已经实施了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龙源期刊。第一,要求义务教育的老师教育管理论文,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老师的工资收入要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当然,绩效工资制度不仅仅是收入的提高教育管理论文,同时也是一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我们进行绩效考核教育管理论文,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龙源期刊。这项措施是根本性的,当然还有一系列的措施。我们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吸引社会上优秀的人才当老师教育管理论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到基层长期从教教育管理论文,终身从教龙源期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去从教教育管理论文,同时我们还动员了大批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援,还有师范生到农村实习支教教育管理论文,这样我们就组织了大批优秀教师到农村从事教学工作。下一步要把它制度化,要让老师都能够到农村接受锻炼,同时为农村输送更多的高质量的老师。

3、大力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我们农村现在有几百万老师,我们要大力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培训力度,使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大大改进我们自身的质量,能够为农村的孩子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篇(9)

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构成了现代高校教学的两项最基本的认知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定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高职教学对知识传授的内容和模式的选择性。笔者认为,将现代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教学中,在确保传授知识效率和效益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研究有利于知识选择和转化的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

一、现代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是包括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和运用的过程,其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分享信息与知识,并运用知识改善自我或组织的行为绩效。

在当代知识理论中,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ilcitknowledge)和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能够反思和陈述的知识,指那些经过编撰的能够以正规化、系统化的语言明确表达的知识,其表示方式可以是书面、数字表达、列举、手册、报告等正式媒介;默会知识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的某个特定环境中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它不能清晰地反思和陈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难以与他人共享。

现代知识管理,即对上述两种知识进行管理,其核心是两类知识的转化过程,知识创新的全过程包括两类知识形成的下述四种转化模式。

(一)社会化: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

社会化是个体之间共同分享各自经历、经验、决窍和心智模式并创造新的默会知识的过程。默会知识传授的关键是经验的形成,没有个体之间经验的共享,一个人很难从另一个人那里获得默会知识。社会化产生的是一种“意会”的知识。

(二)外化:从默会知识到显性知识

外化是挖掘默会知识并把它发展为显性概念的过程, 是知识创新的关键。用语言或书面方式,对概念进行描述是外化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由于默会知识具有“情景性”特征即默会知识的获得总是与一定问题和任务“情景”相联系,是对这种特殊问题或任务的一种直觉综合的把握,因此,情景化教学等信息化模式,为默会知识的外化创建一个情景化环境,使学习者能够运用类比或假设,把歌会知识归纳为显性知识。外化产生的是概念化的知识。

(三)综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综合化是概念转化为系统知识的过程。综合的过程就是把不同的显性知识综合进行分类、加工、综合或重组,重新构建新的更加系统化的知识。综合化产生的是系统化的知识。

(四)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默会知识

内化是显性知识转化为默会知识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做而学习”的过程,个人经验通过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后,再内化为个人的默会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形成人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这时就形成有价值的知识资本。当这种成果为其他人分享时,默会知识也就社会化了,于是开始新一轮的知识创新过程。内化产生的是操作化的知识。

上述四种模式是相互连续、螺旋上升的,即知识的创新过程是连续动态的过程,需要默会与显性知识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体现在不同知识转化模式的过程中。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知识管理问题研究

如果我们将现代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不难发现:高职教学改革过程实质即是知识的创新过程:高职教学管理实质即是知识的管理;高职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特定性决定了其教学中取会知识的传授应占重要位置;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在保证高职特色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创新知识的良好教学环境。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来看,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应以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为中心展开,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存在如下问题: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默会知识比重偏低

伴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高职的课程日标由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职业生涯,使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多侧重于夯实基础、拓展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上,勿庸致疑,这是必要的。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过分强调高职的“职业性”有可能忽略高职教育内容中“针对性”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性、操作性、技艺性才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性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立足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更多的侧重于能反映高职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与结构的问题研究与实践。

如果从现代知识管理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的要求来研究目前的高职教育的知识结构,不难发现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中,默会知识占有重要的位置,高职学生区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重要特征之一既是其知识构成中经验和技艺性知识的比重较高,更接近于实践。

从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研究高职人才的知识结构有助于从本质上反映高职的办学特色。实践表明,以往我们传统上单纯采用确定课程棋式或课时比例处理所谓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的作法,以及不加针对性的采用各种教学模式的方法,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

(二)传统、单一的高职课程模式不能体现高职知识习得的要求

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课程编制所采用的计划方式和所确定结构体系。通常,其受教育思想、专业设置以及办学模式的影响最为直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可简单表述为: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加职业性,即职业集群型和阶梯分段型的综合模式。它即立足于职业集群又实施分段教学,其教学计划通常是建立在职业群集基础上进行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阶段的教学。如前所述,职业性并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而三段式模式更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因此,该模式为侧重理论研究的普通高等院校或建立在职业群集和技术基础上的专业所采用较为适用,而将其作为应用型、操作型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模式,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根据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的转化包括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内化的全过程,每个转化模式在知识转化中具有特定的功能,缺乏或消弱任何一个模式都会对知识的创新过程,及学生知识的习得过程造成阻滞。传统的课程模式从理念上过分侧重知识的综合化和内化,使学生从入校所接触的就是从此教室到彼教室、从此课本到彼课本,即使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甚至普通高校均大力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受教育管理理念、办学水平等诸因素制约使其多停留在权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学时分配上,其实践内容的改革也多停留在简单、粗放的知识内化模式水平上。从重视实践能力的角度看,传统课程模式侧重“理论~实践”;而现代知识管理理论更强调把知识创新模式表述为“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不断循环过程。多年的高职改革经验也表明:忽视社会化模式产生的默会知识和外化模式产生的概念化知识的培养,不仅影响系统化和操作化知识的形成,最终导致我国高职培养日标难以实现。

(三)教学模式适用的盲目性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传统课程模式改革创新受多方制约因而难度较大,故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地把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去,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使教学模式的创新盲目性很大,不加分析地引入讨论式、案例式、情景教学、模拟实训等教学模式,往往达不到预想效果。现代知识管理理论认为,不间知识的转化过程对应不同的转化模式,而不同的转化模式又通过不同的转化方法,以此形成不同知识转化模式对应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高职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设想

(一)课程模式应休现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培养过程的有机结合

各高职院校及各专业应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如教育思想不同、专业不同、办学模式不同等,按现代知识管理所揭示的规律,选择适当的高职课程模式 传统课程模式(见图1)

最大的弊端就是割裂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培养过程,学生入学后在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接受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从理论到理论,往往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大量的空洞概念,很难形成实践经验和技艺;而由于理论教学脱离实际,又反过来使理论教学的成果在认识和毕业实习中难以得到实现,因此造成理论和实践知识难以有机结合,知识传授的效率和效益较低。

现代知识管理理论表明: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有机结合构成知识的整体,二者不能偏废其一;并且知识形成是上述两种知识的不断转化过程:不能人为的割裂。因此,本文作者尝试提出体现知识管理理论的课程模式(见图2).

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平行进行。

将认识实习在学生刚入校与基础课教学同时进行,完成初步的知识社会化过程,并为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今后知识的外化和综合化;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应根据专业特点配合实训、实验等实践项日的训练,该过程应是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学生综合化和外化知识的形成阶段;毕业实习应是专业教育的深化和教育成果的形成过程,是知识内化的重要阶段。

(二)遵循知识转化的规律,提高教学模式改革方法的适用性

长期以来,各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教学模式改革方法的适用性的研究和实践滞后的问题尤为突出。

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研究表明: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培养和相互转化有其内在的规律,不同教学模式实现不同的知识转化过程,只有合理适用的教学模式才能起到良好效果。本文列举了常见的教学模式所对应的不同知识转化模式及相应的转化方法供教学中参考。(见下表)

(三)适应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要求,提高高职教学管理水平

篇(10)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面带笑容、亲切大方、仪表端庄,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苏教版教材必修1教育管理论文,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又抽象难理解的概念。在这节课:我[引入]曹丛称象的故事。当学生正在互讲故事时,我[提问] 你认为曹冲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导思想是什么?通过生生,师生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生]化整为零,变大为小。

[问题] 再想想,在没有精密天平的情况下,如何称1粒米的质量?(假设每粒质量一样)

[讨论得出]可以先称100粒的质量再除100。

[师]生活中,为了统计方便经常性得使用这样的打包计算,比如一打筷子(12根)教育管理论文,一箱矿泉水(24听),在化学领域我们研究的微观粒子,也需要打包处理,即用集合的方法处理。物质的量就是将微观粒子打包的物理量……

当学生感觉应用困难时,课的最后进行安慰。

[讲解]大家初次接触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感觉读起来是不是非常别扭。这就像我们小时侯初学用筷子,起初很别扭,但经常用,每天用,很快就得心应手了。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就像筷子对于我们中国人的吃饭一样教育管理论文,随着我们的进一步深入,物质的量重要性会体现得更充分。

我们提问时经常用“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说完,就及时及时评价肯定“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真聪明!”鼓励和赞扬的语气溢于言表。

2、在合作探究中创建师生情感交流

在 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与老师在一起共同研究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创新问题。例如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P62“观察与思考”可以设计这样个问题交流(1)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为什么设计成完全相应的装置?(2)装水的水管和装酸性高锰酸钾的试管在两个实验中的作用?(3)怎样根据现象判断发生了那种反应?对于不同实验设计成同一装置好处是什么?等等。还有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教师都可以利用这一资源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实验合作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这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师生交流气氛民主,关系融洽。

3、 在课堂评价中创建师生情感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管理论文,要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动机,仅强调学生的努力还不够,还应该学生在老师真诚热情的评价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受到自尊心的滋养,从而信心百倍地进行新的学习。如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演示实验做出评价,主动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其次,关注学生做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及处理事故的能力,实验操作的技能,并要及时评价教育管理论文,面向全体,特别是学困生。善用评价,师生会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4、在作业批改中进行情感交流 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对进步较大的学生批注几句表扬激励的语言,画个卡通笑脸,对退步的学生批注几句提醒语,同学们学习的劲头也会越来越大。我的做法是除了热情洋溢的评语,还要画上一张开心的笑脸或者是画上一只竖起大拇指等。 5、在课余交往中进行情感交流 不要小看课间十分钟。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十分钟,与学生闲谈,摸摸他的头、笑一笑,甚至是点点头教育管理论文,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滋润。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等其他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值得注意的是,从化学课堂教学的角度看,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重视将学生的情感追求引导到学习目标所指引的方向上,达到“以情优教”的效果。 新课程它苛刻地要求教师不仅能教好书,在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同时,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当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医生,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交流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篇(11)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是指高职院校凭借其结构和制度,通过组织、计划和实施等行动,积极发挥管理功能,引导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学校所有的资源,有效完成学校以教学为主中心的各项任务,实现其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高职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目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运行的保证,因此,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

1.当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方向不明确,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特色不突出,教学改革不深入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出高职行政管理体制上所存在的缺陷。

1.1行政效率低下。

现有的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业学校改建而来的,机构臃肿、管理理念落后和制度建设不健全是常见的弊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拖拖拉拉、办事程序复杂、管理职能交叉。这种局面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管理决策不科学,管理组织执行力欠缺,行政效率低下。

1.2行政权力泛化。

行政权利泛化是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而高职院校尤为突出。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学术权力缩减,进而形成了学术权利日渐服务于行政权力的局面。“官本位”而不是教学、科研本位的观念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一线教师的业务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是学术专家的合理意见无法有效地被采纳。行政权力泛化成为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重大障碍。

1.3行政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化是世界范围内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机构专业化和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两个方面,其中关键是后者。行政人员的专业化欠缺突出表现为行政人员通常是管理和教学双肩挑、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转换频繁和行政人员进入门槛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通常有两个极端,或者转为专职教师,或者充满“官本位”

的思维,缺乏服务意识。

1.4行政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大都沿用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科层治理结构,其特点是由高层到底层层层节制,呈金字塔状分布,权力集中向塔尖的高层,学校通过行政命令,利用行政组织实施管理职能。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是容易滋生权力崇拜,结构呆板,阻碍组织成员的创新能力。我国高职院校除了上述问题外,长期学术权力附属于行政权力的现状与现行的行政组织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2.1定位不明确。

我国高职院校通常沿用中专的管理模式或借用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理念模糊,具体体现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基础教学设备建设、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或者没有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或者不能满足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与实习的需要。

2.2行政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教育体制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所属高职院校之间是领导与服从关系,具有明显的科层制管理特征。学校活动大都遵循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指令,形成了按行政机构规则办事的运行机制,这种局面自然地延伸到学校内部管理之中,从而形成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官僚化,形成体制创新的障碍。

2.3行政人员绩效考核方式陈旧。

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发挥组织的创新功能。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传统的绩效考核标准,该标准用于政府机关公务员考核,按照“德、能、勤、纪”进行考核。显然,该评价体系存在指标粗放,没有体现高职院工作的特点等问题。

3.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3.1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理念。

3.1.1服务型行政管理理念。

“服务行政”一词最早由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福斯多夫于1938年提出,国内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学者陈新民对“服务行政”概念进行的介绍。此后,大陆的一些学者意识到建立服务行政的必要性,作了一些列研究,大致总结如下:(1)在市场经济中,最好的政府应是以行政权力为人民权利服务的政府;(2)要不断创新行政体制,增强其适应性,使之适应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企业单位不断增多的对政府行政服务功能的需要;(3)要使公共行政由国家权力的载体过渡为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实体;(4)人类社会行政模式经历了从“统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服务行政”的演进过程,建构“服务行政模式”是人类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围绕高校自下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健全与完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主题而展开。其中,加强高校行政部门的服务职能是一个具有共性的问题。

3.1.2“扁平化”组织结构。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风起云涌,很多学者认为官僚体制模式不能解决后工业化时代政府面临的效率和责任两大核心问题,于是提出了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扁平化”要求打破现行的部门界限,绕过中间管理层次,直接面向服务对象和组织目标。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现实意义是:

减少中间层次,管理中心下移,节省管理成本,促进信息有效沟通,等等。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层级多、等级森严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学校的运营成本,而且束缚了学校行政组织的创新能力。实施“扁平化”组织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组织结构带来的诸多弊病。

3.1.3知识管理理论。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服务、资产、产权、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包括知识开发、分类、加工、共享等环节。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继承了人本思想的精髓,又通过知识经济形态进行了创新。知识管理重视知识的共享和创新、重视人才和管理知识、重视组织文化建设、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型。我国高职院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更为滞后,国外的高校已经开展得很好,它们主要强调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技术手段在学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学校,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3.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措施。

3.2.1转变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要按照服务型管理理念的要求,杜绝“官本位”思想,摒弃教育管理官僚化的作风,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主动服务教学,服务师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管理中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要总结管理经验,从实际出发,探究高职院校运行规律,完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

3.2.2正确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

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形成学术权力决策、行政权力服务的学术管理模式。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高校行政部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为学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各种服务。通过完善办学制度,改变目前高职院校评价制度过于功利、用人制度价值错位的现状,净化校园学术环境,保证学术质量,促进学术活动为科研服务、为教学服务、为生产服务。现实的做法就是通过切实推行专家或教授治校等措施来推进进政管理体制改革。

3.2.3改革现行的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保障,绩效考核体系是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基本标准,因此,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是高职院校行政人员人事管理的关键。改革现行的行政人员绩效考核体系首先是要进行考核方式的改变,根据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细致的考核标准,合理体现考核结果的差异,结合有区别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高校行政人员的积极性。

3.2.4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管理创新。

随着高中毕业生规模的减少和社会对高等教育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的方式是学校管理创新,即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信息化的实施使管理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上都有所改变,为学校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直接构成了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3.2.5加强质量管理意识,提升办学水平。

高职院校应当借鉴和学习现代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增强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在“质量工程”推进过程中逐渐提炼并形成有各自高校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建立适宜的质量文化。

当务之急是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实现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的需求上,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有人提出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学校管理,我认为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建议。

4.结语。

我国大规模开展高职教育发展时间仅十余年。从高职院校产生来看,有的是中专合并升格而来,有的是普通高校开办的高职学院,以及民办新设改制院校。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时间短、来源复杂和规模庞大决定了其行政组织结构的复杂性。本文只是对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作了一般的探讨,具体到每一所高职院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须作具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小芬。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7):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