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口语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4: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汉语口语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汉语口语教学论文

篇(1)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分析当前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并实施了结构化思维与表达法,有效提高外国留学生汉语语言的表达能力,并最大程度地迅速提升了留学生汉语口语表达的技能。

“听、说、读、写、译”是外语教学中的几项基本技能训练。尤其是“说”,在实际语言环境运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语言教学中,口语课十分重要,它是扩大和积累词汇巩固语法知识、训练阅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逐步获得外语交流能力的必要途径。

在初期的对外汉语学习中,汉语的口语技能的掌握往往先于其它技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口语教学自然也就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向来被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者所重视,并且也探索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许多汉语学习者也同样重视口语技能的提升,因为当他们掌握了基本的汉语知识,想要进一步真正学会运用汉语的话,口语交流是他们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毫不夸张地说,只有取得汉语口语表达的自由才能使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提升到—个较高层次。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能够获得汉语口语表达自由的留学生并不多,多数同学在口语表达中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他们也非常迫切的想突破这些妨碍他们自由表达的障碍,能够流利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留学生口语交流中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语句不连贯,习惯于一个词一个词地往外蹦,节律不明显,语调平淡,停顿不当,表达不流利、不自然,并且回答问题时总是尽量用词,而不是用完整的句子;或者只是堆砌实词,而减少或避免使用虚词;语音语调的问题也非常突出。我们对个别的如发音、语调等问题都有了很多的解决方法和对策,如朗读练习、跟读练习等等。但是诸如此类的方法都是从解决某个问题点出发的,并没有找到能迅速提高汉语口语交流能力的根本方法,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沟通途径。追其根源,其问题的关键在于思维的训练,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在语言教学中,将思维的训练融为一体。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通过结构化思维与表达法来解决这一难题。结构化思维,是一种论证思维,早在中国古代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下,即结构化思维的经典描述。结构化思维首先需要说话人明确“有效沟通”。什么是有效沟通,就是说出来的东西是给你要交流的对象听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希望别人了解你的想法;支持你的观点;希望别人按照你的想法行动。同时,要让对方准确快速地理解你的意思,掌握关键点等。那么,有了这个明确的目的,结构化思维与表达的方法就有了用武之地。

该方法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结论先行,以上统下:一个中心思想打头,上概括下,下支持上

曾经要学生们练习这样一个话题“我和我的朋友”,要求是把学生和他们朋友的关系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是表达诸如“我和某某是好朋友”,“我和他一起吃饭,一起玩”,“我们一起参加宴会”“我们一起很高兴”......。语言结构散漫、表达层次不清晰。如果通过结构化的表述方法应该这样来组织:“我的朋友是某某,我们关系非常好”,直接给出话题的中心思想,把自己和朋友的关系阐述清楚,其后的论述就可以围绕“关系好”开始展开:“我们经常一起吃饭、参加party”“我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结构简单清晰,学生们非常容易掌握。经过这样结构化思维法的练习训练,留学生很快就能够自己抓住想要表述观点的中心思想,后面的实例表述的发挥就顺畅多了。

二、归类分组:共性思想分组归类

为了方便交流,必须对各种思想观点进行分组;并将分组后的思想观点经过不同层次的抽象后构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

例如,我要学生去超市购物,需要他们买“黄油、鸡蛋、葡萄、胡萝卜、桔子、牛奶、土豆、酸奶、苹果等等物品”,那他们怎么去清晰而又准确的表达呢?

可以通过归类分组的思维,将“牛奶、鸡蛋、黄油、酸奶”这些作为“蛋奶制品类”;将“桔子、苹果、葡萄”作为“水果类”;而将“土豆”、“胡萝卜”作为“蔬菜类”,通过这样的分类来记忆和表达,学生就会很快的、准确的表达出他们需要买的物品了。

三、逻辑递进:按逻辑组织语言

按照时间逻辑,空间逻辑及重要性逻辑来表述。时间逻辑意思就是按照先后顺序、前因后果进行表达,如今天我早晨几点起床,到学校几点啦,上了几节课,中午碰到哪个朋友,下午去哪里打球了,晚上参加了谁的party等等;空间逻辑是按照从个体到整体,或者从全局到局部来表述,如我住在一个什么样的房子里,里面有客厅、卧室、厨房等,客厅里有什么,卧室有几间,厨房很漂亮;按重要性逻辑表达就是紧急又重要的先说,紧急不重要的第二说,不紧急但重要的其次,不紧急又不重要的最后。

综上所述,掌握结构化思维的基本方法,灵活使用这些典型的逻辑手段,能够使留学生口语表达的内容更清晰、更合理、更易懂,迅速的提高他们实际交际中运用汉语沟通的能力。而且能有效使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而不仅仅是实词,因为句子才是有效沟通的基本单位。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经过结构化思维与表达法训练的学生,对于汉语的畏难情绪也会逐渐降低,达到促进语言掌握,离他们自由沟通的梦想也更近一步。

参考文献:

篇(2)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语言的正确表达才能使学生有效掌握教学内容。教师用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的普通话表达出来,把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只有听懂和理解了教师所讲内容才能进行互动交流,掌握所学知识。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语言不规范(如用方言授课)、表达不清楚,学生听不懂,就有可能起到误导学生的作用。而且因为双语班学生汉语水平低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语速、语调,必要时还要有一些肢体语言,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的正确含义。

二、板书设计力求简洁、字体清晰

板书可以强化记忆并体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体系,现在虽然普及多媒体教学,但是系统性、条理性的板书必不可少,没有板书学生对关键词印象不深,导致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失误,

生物论文

《生物教学论文:双语教学中生物语言表达能力的对策》。如学生把“光合作用”写成“光和作用”;把“应激性”写成“应急性”;把“自养型”写成“自氧型”;等等。出现知识性错误难以正确表达语言文字的正确含义。而且,板书的汉字应该规范、清晰,还要具有系统性条理性,有助于学生做课堂笔记,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另外,板书不能出现用符号代替文字、或者用不恰当的简缩化学式。

三、运用生物术语授课,举例说明加以理解

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专业术语,如“蒸腾作用”“呼吸作用”“渗透作用”等等,但是由于语言不通造成的严重影响,双语班学生对于一些生物专用术语不能正确阅读和理解,无法进行正确的表达与交流,常常出现口语、俗语的现象,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使用专业术语,当然也可以采用代替语言的图片、视频、甚至动作、表情等来表达,以助于学生理解专业术语。这样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四、指导学生阅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中的语言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是指导课前预习对知识初步理解;二是课堂上指导学生对概念、一些重点的部分,要求原句、原话的阅读加深理解;三是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也能提高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篇(3)

我们把汉语教育技术期刊论文的统计结果放在国内和国外大背景下做个比较,可以从中了解到汉语教育技术研究的相对状况。与同期国内外教育技术期刊论文数量和年度走势的对比分析与国内外教育技术期刊论文数量的对比分析国内教育技术论文数量为国外同期教育技术论文数量的7倍,至于国内教育技术研究是否真的产生了远多于国外教育技术研究的成果,魏顺平(2010)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汉语教育技术论文数量少,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只是某个学科中的某个领域;另一方面,相较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法研究、教学研究、习得研究等,教育技术研究相对薄弱。汉语教育技术相关论文的期刊类别分布,汉语教育技术相关在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类期刊上的论文最多瑏瑥,其次是教育技术类。这从侧面表明,汉语教学工作者更多地是从汉语教学的需要和应用出发来讨论教育技术的相关问题。同时,也在探讨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以汉语教学的实际应用进行说明和论述。与国内外期刊论文数量年度走势的对比分析下图是2005至2011年间,汉语教育技术、国内教育技术和国外教育技术论文数量年度走势图为便于观察年度走势,即曲线的斜率,此处我们把汉语教育技术论文数量放大100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下三个特点:(1)汉语教育技术发展与国内外教育技术发展走势一样,均呈总体上升态势;(2)汉语教育技术与国内外教育技术发展走势一样,在近期均呈走低状态,进入反思或审视阶段;(3)汉语教育技术发展状况相较于国内和国外走势(从曲线别点上看),更接近于国外。与同期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研究内容的对比分析《敏感词数据表》中的敏感词代表了近年来汉语教育技术研究的各项内容。通过对敏感词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汉语教育技术研究的高频范畴,与世界教育技术研究内容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研究内容趋于一致的方面、不一致的方面和研究欠缺的方面。汉语教育技术研究的高频范畴及特点《敏感词数据表》中的敏感词频率信息可以显示出汉语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受关注程度的全貌。频率越高,受关注程度越高。为了相对集中地反映这期间汉语教育技术的研究特点,我们对敏感词按类别(范畴)进行由高到低排列后总结为如下两点:1)技术应用紧密围绕“语料库”、“多媒体”和“网络”,相关论文数量最多者为语料库,其次是多媒体,再次是网络。样本期刊论文反映出的相关研究细目报告如下:(1)“语料库”的相关研究包括的语料(数据、资源)类型有汉语母语语料库、中介语语料库、多语语料库、动态作文语料库、学习者口语语料库、学习者语音语料库、错字别字数据库、教材语料库和教学用字库、词库等教学资源,涉及的研究内容有语料库(数据库、资源库)的建设、加工、工具研发和应用等。这是语言教学中教育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一大特色。(2)“多媒体”的相关研究涉及超媒体中的图片、视频媒体的应用瑏瑦,可视化、概念图,编码,多媒体教材和练习,多媒体课件设计、多媒体资源建设、利用和开发,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有效性,多媒体环境等。(3)“网络”的相关研究包括网络教学/学习环境,网络文化环境,网络虚拟社会,网站建设、网络课程,网络教师培训,网络教学设计、原则,网络平台需求、功能、开发等。2)“汉语知识教学”相关论文数量与“汉语技能教学”相关论文数量相比,前者多于后者。样本期刊论文反映出的相关研究细目报告如下:(1)信息技术支持的“汉语知识教学”相关研究包括汉字、语音、词汇、语法和中国文化教学等;(2)信息技术支持的“汉语技能教学”相关研究包括口语、听力、视听说、视听、阅读、写作教学等。

研究内容趋于一致的方面1)包含的研究层面和类型一致从总体情况看,近年来的汉语教育技术研究包括了三类:理论研究(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认知策略、教学环境)、相关技术研究(如多媒体、语音识别、计算机模拟、语料库)和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课程、教学和学习资源)。这一结果表明:汉语教育技术的发展在总体上是全面的、积极的,从研究层次和类型来看,与世界教育技术研究是一致的。另外,世界教育技术研究表明,教育技术研究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呈现出以技术为特征相继变化的发展历程(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我们的考察结果表明,汉语教学的发展也呈现出同样的格局,并且汉语教育技术还受到一些专门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如汉语语音分析技术、汉语语料库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都被积极引入到了汉语教学中。2)紧随新技术创新出教学新方法关于聊天工具和博客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目前教育技术讨论和关心的热点问题。在汉语教学中,它的交互性对语言教学无疑是有意义的,符合现代教育倡导的合作学习原则。它通过自发地、积极主动地进行任务或功能教学,开展相互交流,以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驱动,促进学生以文字或语音的形式练习汉语说与写,也在文字或语音的输入过程中习得汉语。此外,过去人们固有认识中不适合于成人学习的游戏软件或游戏方式也受到关注。事实上,正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不断涌现出了一些新课题,寓教于乐又一次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探讨如何促进“生活体验、乐趣与学习的目的和手段相结合”等问题(祝智庭等,2010),学者们提出游戏化学习(game-basedlearning)及教育游戏(educationgames)。教育游戏研究可以把传统的游戏软件提高到一个更有利于学习的角度去认识。值得一提的是,汉语教育技术领域出现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创新汉语教学和学习的报告。涉及三种形式:第一,研究汉语教学中如何运用多种网络聊天形式开展教学的问题,如何敏、张屹(2008)(利用邮件、网络论坛),袁伟、刘娜娜(2010)(利用聊天工具)。第二,研究应用博客、微博,乃至有声博客开展汉语教学的问题,如陈育焕等(2009)(利用有声博客)。第三,研究运用教育游戏开展汉语教学的问题,如蔡莉、刘芳妤(2011)。因此,可以说汉语教育技术在应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方面,合着时代的脉搏走在形式和方法的前沿。研究内容不一致但有其合理性的方面1)多媒体技术受关注程度未呈现下降趋势国外教育技术研究在有关技术方面的研究的变化趋势显示,课件(courseware)和超媒体(hypermedia)的关注呈下降趋势;有关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变化趋势显示,多媒体教学(multimediainstruction)呈下降趋势。魏顺平(2010)认为,“这应该是受当前网络技术普及的影响,课件和超媒体是单机环境下用来呈现学习内容、开展个别化学习的媒体”;“这同样应该是网络技术普及应用的影响”。但是,我们对《敏感词数据表》的分析表明,近年来汉语教育技术研究中多媒体技术受关注程度未呈现下降趋势,而是受到持续性的关注(敏感词“多媒体”的年度频率未见明显降低,其频率也没有被“网络”的频率所超越)。我们认为,这是学科特点使然。“多媒体”这一敏感词在汉语教学论文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年度受关注程度较高,显然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各种媒体技术在汉语知识和言语技能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汉字教学为例,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汉字的读音需要声音媒体支持,汉字的笔顺书写作为动作技能的教学理应用动画或影像技术支持,汉字的义项和构词等用法信息离不开文字技术的支持。这些既是汉语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由汉语和汉字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多媒体”受到持续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汉语教育技术研究始终脚踏实地,更多地着眼于学科应用的具体问题,而不是单纯地空谈教育技术。2)网络技术受重视程度未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国外教育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课程得到了更多的关注,Internet、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和虚拟教室等与网络技术密切相关的研究内容均呈上升趋势”,“internet/网络课程等与网络技术密切相关的研究内容均呈上升趋势”(魏顺平,2010),“基于网络的教育技术研究是当前主要研究内容”(祝智庭等,2010)。但我们对敏感词“网络”(及相关)的考察结果并非如此,而是总体变化不大,按年度在较少的数量间略微波动。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三个。一方面,在我们所考察的样本期刊上发表汉语教育技术相关论文的作者大多数为国内学者,他们的教学任务和关注的研究问题主要是针对成人的课堂面授,讨论的内容主要是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且绝大部分为“1+0”模式,而非“1+n”模式瑏瑧;另一方面,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身处优越的目的语(汉语)环境,他们课外利用目的语的社会环境学习远比现在还不甚理想的网络教学或远程辅导的效果更优;第三,由于网络教学受当前技术条件的限制(如面向外国人的汉语语音识别技术、人机对话)和理论研究的限制(如自主语言学习研究),目前尚不能很好地解决听、说这两个语言技能教学的主要问题,或者说效果不理想所致。当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网络数字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构建定将为汉语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也将迎来汉语网络学习的新局面。

在汉语教学中,由于该项研究与教师们的实际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历年来与课程有关的汉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始终受到关注。但遗憾的是,真正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technologyintegration)为指导思想和理念,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汉语课程整合的论文相对匮乏。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汉语教育技术的相关论文后就会发现,大多数只是就教学中具体应用问题有感而发的教学体会或经验,这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终极目标尚有距离,今后应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如从理论上探讨媒体形式与汉语知识和言语技能的相关效应(如什么类型的汉语知识适合或需要用什么样的媒体或它们的组合形式来表现?什么样的汉语技能适合或需要用什么样的媒体或它们的组合形式开展训练?);根据Paivio(1990)双编码理论,言语能力、言语习惯与偏好、表象能力与偏好间是有一定关系的,那么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结构、内容、呈现方式是有一定偏好的,应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并从汉语学习的角度出发,立足学生自身特点,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从整合的特点、作用和方法等出发进行研究,结合汉语教学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逐步形成切实可用的整合操作策略,真正体现AECT,04瑏瑨提出的创新宗旨。2)关于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是近年来国外教育技术研究中受关注的重点或热点(魏顺平,2010;祝智庭等,2010),反映出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但是,从《敏感词数据表》的年度分析来看,“教学设计”并非实际研究中的重点或热点,也没有被历年来的汉语教学研究所关注。当前,汉语教学中的教育技术应用已经走过了探索和试验阶段,逐渐趋于成熟。或者说,技术因素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再是依附于教学的一种附属品或点缀,也不是游离于教学之外可有可无的调味品。例如,当前大多数情况下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汉语教师备课离不开信息技术,汉语教学和学习资源是数字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离不开信息技术。当信息技术已经潜移默化地全方位融入汉语教学之时,教学设计必然与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有所不同。脱离教学设计的技术应用,片面强调技术的应用价值的思潮,不仅难以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也违背了教育技术的宗旨。因此,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广泛地开展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汉语教学设计研究,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对教学和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努力实现教学设计与技术应用的深度整合,对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人和组织将会认识到教学设计师这一职位和角色的价值、作用和需求。(桑新民,2009)3)关于应用教育技术的教学有效性和教学实验国外教育技术研究显示,教学有效性(instructionaleffectiveness)是历年关注的重点,它表明教育技术的各项工作最终要落实到对教学效果的改进上(魏顺平,2010)。我们通过对《敏感词数据表》年度使用频率的分析发现,在汉语教育技术研究中这个问题已开始得到重视,表现为汉语教师在应用教育技术的同时,能够自觉地对教学效果进行审视的倾向。这种观念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和改进的方案。然而,关注和重视程度的提高并不能代表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成果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从近年来汉语教育技术的相关论文来看,对技术影响下的教学效果问题,谈及的多,付诸实际研究的少;在付诸实际的实验研究当中,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研究并不多。其中的原因,首先是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决定的,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背景的复杂性导致实验研究有一定的难度。这方面的研究应加紧开展。因为基于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和语料库技术的语言习得实验研究,可以回答双编码教学是否有助于语言习得的问题,可以揭示基于图形和语言双编码输入条件下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机制。其研究结果可以为建立外国人汉语学习模型而开展计算机模拟,最终为设计出智能化的汉语CAI创造条件并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有效性问题应该用系统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它与很多因素相关,如学习成绩、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课程评价、教学质量、教学创新、教材评估、教师和教学方法等。郑艳群(2012)指出,对汉语教学而言,应该更加重视对语言微教学环节和微技能教学的研究和把握,汉语教学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必将更好地揭示汉语学习规律,指导和管理汉语教学。

篇(4)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陆俭明、邓守信、王还、刘月华、赵淑华、佟秉正、舆水优等。

至于研究“教”和“学”,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是有共性的。这也就是在创始阶段,我们不断引进、介绍各种外语教学法的原因。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但在研究汉语教学法时,正如张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记汉语本身的特点,二不能忽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千百年经验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视国外某些教学法它们一方面显示其优越性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的这种缺陷。”(张清常,1990)这是十分中肯的话。

下面我们对教学法研究略事回顾:1985年第一届国际汉语讨论会上,汉语教学法研究与国际上交际法原则盛行一时相同步,并开始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1987年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教学法研究不断创新,预计有可能形成“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新路子,并向综合教学与分课型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1990年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人们对教学法又有了新的思考,以历史的态度对以往的教学法进行冷静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从而发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完整的唯一可行的,而且可以普遍适用的。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的语言教学目的和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普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各有千秋》([美]杨觉勇)一文代表了这种思想。到了1993年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吕必松总结到:“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了各种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共同目标,这也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吕必松,1993)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全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法是毫不足取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今后,我们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兼采众长,摒弃其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路子。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近年来在研究中比较注重教和学的调查研究,注意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创造条件搞各种教学试验等科学的方法。

4.研究领域正在拓宽。语言教学的研究,是受语言理论研究制约的。80—90年代,国外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是乔姆斯基的理论已经不似70—80年代那样风靡一时,代之而起的是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潮流所及,社会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是关注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继而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领域。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并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胡裕树等,1989)不同的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文化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之一。近年来,关于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讨论,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之一。研究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对比,主要是以汉语为背景的中国文化和以英语为背景的欧美文化、以日语为背景的日本文化的比较;另一个是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直接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胡明扬,1995)探讨了究竟哪些文化因素最有可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文章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上成文化课。这篇文章廓清了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一些不够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大家形成共识。总的看来,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讨论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比较多,讨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学习影响的文章还比较少。领域虽已打通,深入下去还值得探讨。

5.研究成果十分可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成绩尤为突出,这是汉语研究专家与对外汉语教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了汉语研究点,它受到汉语专家热情的关注,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提供帮助;而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与难点,从那些中国人习焉不察的问题中,小处人手,大处着眼,发掘带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体现了学科的特色,为汉语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篇章、汉外语对比以及与汉语教学有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中,语法研究又占更大的比重,在前四届讨论会的论文选中,有关汉语本体研究的论文共160篇,占全部论文总数363篇的44%,而其中仅语法研究的就有90篇,又占总数160篇的56%。这些论文涉及下列三类内容:一是从宏观上研究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路子,探讨浯法教学的改革。二是针对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深入分析语言事实,发掘语言规律。三是在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与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研究的势头,与80—9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的语法研究不无关系。近年来,中国的语法研究异常活跃,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硕果累累,新人辈出,成为语言学科各个部门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龚千炎,1996)影响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法研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研究特色:一是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涉及到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功能语法等。二是体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特别是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形式与意义密切配合,交互验证的研究方法,深深地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三是结合汉语与外语的比较,深入发掘汉语的特点,渗透着理论的思考。

在教学研究方面,对汉语诸要素教学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有不少新的教学设想,得出不少有教学参考价值的结论。通观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不断有新的进展。首先,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其次,进一步明确丁以总体设汁为主导的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对各个语言教学环节和各种浯言技能训练的研究,更有理论的深度,对教学也更具指导作用。对于各种语言技能从设课到训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规范。最后,建立并在不断地完善有效的汉语水平考试系统等等。

自1987年中国对外汉语教材规划会以来,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几年来编出了上百种不同类型、不同课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色的汉语教材,可谓洋洋大观。在这些教材中,大都能较好地体现汉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并带有不同的教学法理论倾向,应该说各具特色和优势。(杨庆华,1995)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实际上反映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今天,更新教材的呼声日高,我们期待着新一代教材的尽快问世。

学会成立以来,研究的重点开始由“教”转向“学”。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对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分析,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描写,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行为过程的调查与实验,以及对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察研究,等等。学习规律研究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模式和假设,对促进汉语教学研究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说来,研究成果应该重视,值得提及。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全面体现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路子,世界各国的同行们都处于探索过程中,力求逐渐加深认识,不断地改进处理方法,争取良好的教学质量。(吕必松,1993)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明显的不足

1.关于学术方向。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由于近年来我国涉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等问题上便产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本身也产生了某些怀疑。”(《纪要》,1995)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分歧,不但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对象,而且也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对课堂教学也不无影响。面对这种局面,学术方向出现摇摆。

这次座谈会经过坦诚的切磋,在学术方向上可说达成共识,从而明确了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学科的内涵,维护丁“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唯一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会议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纪要》,1995)这样就摆正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今后,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把握住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方向,仍是不容忽视的。

2.关于研究视角。从总体上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略嫌偏窄,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及其教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年来毫无改善,极需加强。近年来,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其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几乎无人间津。

在教学研究中,探讨一般教学法的文章较多,而探讨具体语言要素教学的文章较少,能为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寻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学习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种教学实验,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行为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科学数据。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应更开阔些。

3.关于学术课题。在学术课题的选择上,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课题还没有被攻克。比如,我们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具有国家水准的汉语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我们虽有《当代北京口语语料》,也还只是初级产品,还有待于系统地、全面地开发研究,我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开发研究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找到真正的现代汉语口语标准。我们虽然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那还只是一个“暂拟”型的或“提要”型的理论框架,似嫌陈旧,我们还应研制一个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应用型的教学大纲。有些基础研究工作,个人难以完成,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成立课题组,共同研制。比如把近年来分散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一方面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从中发现薄弱环节,以便补苴罅漏,填补空白。有些几经繁难,辛勤劳动研制成功的基础项目,对外汉浯教学界的同仁要充分利用,如《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现代汉语句型系统》、《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等,要物尽其用,不可束之高阁。(张旺熹,1996)

4.关于论说方式。科学研究的成果应以严谨的形式来体现。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科研论文还只是教学总结,或断想式的经验之谈,甚至写成了工作报告,严格讲来这都不能算作科学研究论文。有的论文选题不错,然而或论证角度欠妥,立意不明;或逻辑层次紊乱,让人难明事理;或浅尝辄止,失之于肤浅。有的论文所用语言不是科学论说语言,过于散文化或口语化。有的文章不列“参考文献”,也没有注释,引文也不注明出处,看不出自己的新见解,甚至对所研究的某一问题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不甚了了,不能充分掌握某一问题所有的资料。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过程中要加以克服的。走向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应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者,并且取得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三、乐观的前景

1.语汇及其教学研究将迈入新起点。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语法教学,把词汇及其教学的研究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于是,词汇的教学与研究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至今依然如此。

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成年人、外国人这一根本特点,混同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的汉语教学。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龄前就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汇及其用法,他们在达意上没有困难,以后的任务是扩大词汇量及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问题。外国成年人学汉语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学,要掌握每个词的用法,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最终才能掌握一种语言。如果只学一些干巴巴的语法规则,充其量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标准句,稍一活用,常常是一开口——动笔就错误难免。特别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外国人会觉得语法条条不管用,而一个个词的用法才真正解决问题。以至于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在学生看来,汉语语法规律不像其他语言那样严密、系统,而且有不少语法规律不好归纳,甚至等于学一个个词的用法。”(舆水优,1991)其实,早在三十年代,著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就说过:“学习中国语言有三大困难,其实只是一个,即中国语词的问题。”(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这是因为语汇是语言存在的唯—‘实体,语法也只有依托语汇才得以存在。语法也可以说是无数具体语汇的具体用法的概括与抽象。因此,胡明扬说:“语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也正因为如此,加强语汇研究和语汇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胡明扬,1996)现在,我们看到,语汇及其教学的研究已经迈入新起点。《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正式出版是其标志。这是一部为外国人编的汉语学习的原文词典,它收词3700多个,有准确的释文,丰富的例证,简明的用法,更宝贵的是备有错用的提示。这是语汇及其教学研究的新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需要。

最近,语言学领域新出现一个叫做“最小程序”(MinimalistProgramme)的新论点,这一论点将各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归结为其虚词成分和词汇方面的差异。,(袁博平,1995)与此相关,又有“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之说,认为:“语法理论,无论是转换取向或功能取向,若不跟词汇分类相结合则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突破。”(郑定欧,1995)理论语言学的这些新发展,必将对语汇和语汇教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带来新的契机。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注入新的思想。

2.学习规律的研究将出现新推进。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教”和“学”的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两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重视不够。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国内汉语学习规律研究起步较晚,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是1992年以后的事情。我国较早的学习规律研究是对比分析,即从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点,继而是中介语研究。研究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这套语言体系,可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而学生的语言偏误正可以观察中介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运作情况。七十年代,国外第二语言教学中,偏误分析曾风靡一时,风尚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把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吕必松,1993)近年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也曾影响学习理论的研究,如区分“习得”与“学习”,采用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等。八十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这不仅仅是一种语法理论,同时也是一种语言习得理论。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有人认为,目前世界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趋势是,以语言原则参数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袁博平,199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研究必将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展开新的研究未来。

3.电脑化教学研究将跨向新高度。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视、听材料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仅仅是利用电视机、收录机的效能开展教学。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迅速发展,也仅限于以常见情景;常用句型为线索,配以常用语词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教学,还不能充分发挥这类设备为语言教学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如综合性、直观性、可选择性等,开辟教学的新路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诸如笔输入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希望。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开辟教学的新途径,研制新一代教材,促进科学研究,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仅以多媒体为例,编写多媒体教材应立即着手去做,多媒体是既能处理文本信息,又能处理图像、图形和声音的多功能技术,并具有人机交互的能力。以这种技术研制的新一代教材,是一种文字、声音、图像立体发展的教材,必将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一场革命。又因多媒体信息量大,具有跨时空特点,可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因之也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相信,必将会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番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熙1989《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王力1985《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的讲话》,《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胡裕树1989《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胡明扬199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亚川1990《汉语教学研究的拓新与深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读后》,《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必松1993《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郑定欧1995《“凝固”析——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r)引介》,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论文

李忆民1995《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龚千炎1996《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习》第2期。

杨庆华1995《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初步构想》,《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盛炎等1993《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评述》,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舆水优1991《通过常用语法错误来看处所词的用法》,《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张清常1990《对外汉语教学法·序》,现代出版社。

赵金铭1985《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7《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9《近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篇(5)

教师教学计划报告一

一、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1.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有步骤地落实现代民主的、开放的和人文化的语文教育理念;

2.推广我们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已经获得的经验,继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教法,把课堂的研究性阅读推向深入,争取构成一套与新课标配套的新课型并加以完善。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确实存在基础普遍不够扎实的问题,阅读本事、分析鉴赏本事及对文章整体感知本事均令人担忧,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所以,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探索改善讲与练的方法并努力提高效益,就成为这一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体系和构建,在试验修订本的基础上作了“四大改革”:一是建立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线并行的教材编写体系;二是破除了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模式,阅读部分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本事培养目标和课文本身实际组织单元;三是编写了与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供学生在课外阅读;四是设计了探究性学习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本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前3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

必修1“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既有写景抒情的诗歌散文名篇,也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文章。4个单元分别是: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记叙散文),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资料的角度训练记叙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口语交际”专题为《朗诵》。“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名著导读”介绍了《论语》和《大卫科波菲尔》。

四、教育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感受其思想,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经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我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本事,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引导学生能围绕教学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我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构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具体对象,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经过对语文知识、本事、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资料和思想倾向,提出自我的看法。

五、教学构想

1、继续贯彻国家课程标准计划的教学思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新教材的“减负增效”尤为重要,加强探究性阅读教学和创造性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总结,共同研究课堂三种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

3、阅读教学要以“点”带面,关注本事培养的不一样层级目标,不断反思教学的实效性。写作、口语、文言等资料可作穿插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异常重视语言的感悟、文言的积累、文化的积淀、文学的评鉴等教学要点的夯实。

4、自由写作实践活动也纳入正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活动。此外,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等语文实践性本事的培养。

5、继续探讨新教材活动课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式。

六、具体措施

(一)进取研究课改实施办法。

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资料,探究其精神。充分利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讨论每个单元的教学资料、操作程序、教学方法。

(二)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忙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所以,我们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进取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为了改变过于强调理解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我们提倡并实施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合作性学习。落实课前预习疑难问题收集制。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努力创设交流、表达空间。

(三)多阅读,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学上安排的阅读资料外,充分利用《语文读本》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本事。进取开展周末阅读活动,每周精选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现当代美文和文言短文,供给给学生阅读,,努力经过学生的自身积累和教师的指导,从阅读习惯、语感等多方面提升学生阅读本事。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上的资源,让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要求做好摘记,写读后感、随笔等,这样,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理解文章资料的水平,训练学生学会自我找资料,既到达开阔学生的视野又积累资料的目的。课前语文活动突出成语、古诗词、好书等介绍。

(四)加强备课组合作交流,学和复xxx度、统一练习等。加强备课组内听课评课活动。为完成教学目标,在团体备课、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子备课、电脑教学的优势,努力探索并走出一条课改的路子,使学生真正想学、乐学和会学,真正爱上语文这门课。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同心协力,应对新教材、新资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行备课资料资源共享,备课方式各施所长。同时,经过相互听课、评课,相互促进,提高自我的教学本事,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五)注重初高中知识衔接,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课上,引导学生动起来,质疑问难,深入探究,师生一齐切磋学问,砥砺思想;课外,经过少而精的作业,积累知识,激发兴趣,培养本事。课堂内外,都要让学生意识到:自我才是学习的主人!

(六)注重基础知识和积累和阅读本事的提高相结合,注重鉴赏水平和表达本事的提高,讲练结合。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利用好早读、早自习和课间时间。作业精选精批,及时校对讲解。认真组织好单元考、模块考试、期末考试的复习工作。

(七)进取参加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安排组织的各项教学教研活动,发挥学科组和备课组的团体优势,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强化教学教研意识,进取承担课题研究及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撰写学科教学论文,提高教学教研本事。加强与外界交流,及时了解教学、高考的最新信息。

(八)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及教研活动。2015年1月上旬组织举办高一学生“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观看钢笔字规范书写视频,强化学生规范书写的意识。引导和指导学生成立语文学习相关的兴趣小组及社团。

教师教学计划报告二

新的学期,新任务,为了使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能更上一层,尽心尽力地搞好本职工作,特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一、班级概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他们从幼儿园进入了小学的大门,一下子比较难以适应小学生活。尤其是不少学生还保留了许多从幼儿园带来的不良习气,如课间纪律差,上课比较自由,还未懂得小学学习的一些常规要求。同时,由于他们来自各个不一样的幼儿园,所受的教育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抓好常规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虽说都上过幼儿园,理解过必须的教育教学,但有的不够规范,异常是拼音和写字方面,需要进行纠正和辅导。此外,此刻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自主性差,个性强又怕困难。我们应当加以正确引导,多加锻炼,帮忙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接轨新课程学习。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六个部分。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忙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接下来是汉语拼音,学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做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资料上有必须的联系。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资料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本事。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教材资料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汉语拼音。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识字与写字。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100个会写。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口语交际。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资料。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进取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我的意见。

四、本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汉语的工具,所以汉语拼音的教学是重点。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会写100个汉字。

3、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二)、难点:

1、汉语拼音比较抽象又容易混淆,所以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拼音教学是难点。

2、识字量的增加,是学生“回生率”很高,所以400个汉字教学是难点,如何巩固汉字更是一个难点。

3、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

五、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措施:

1、帮忙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吃透新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3、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优美的情境图,创设简便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语文和儿童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5、设立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6、认真批改每课作业,及时作好反馈、小结。

7、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导优辅差。

8、变学会为会学,教给学生学习的灵活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注重教材和整合,整体地运用教材,并力求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整单元备课,在备课时注重单元内每个教点的联系。

9、识字教学遵循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景之下,使他们能够尽早阅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将已经学过的部件、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认记生字的学习当中。尊重学生的不一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相信学生能够应用已经构成的初步的识字本事来独立识字,鼓励他们用自我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记汉字。进取提倡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一齐玩识字、组词的游戏或一同制作生字、词语卡片,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

10、重视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要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一节课中写字不宜太多,为避免学生疲劳,写字要分散到每一堂课中去。在写字的量的把握上,注意写字的质量。

11、在口语交际教学之前,要提早布置准备工作。在教学时,重视情境的创设,经过多种方式引起话题、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在交际过程当中,进取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为学生供给能够模仿的对象,同时关注交流的状态,对交际的过程予以调控,构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交流过程当中富有创意、充满童趣的精彩语言,还要注意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对于前者,要给予肯定,使其感受到交际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于后者,则在适当的时机予以纠正,一般不打断学生,以免打断交际进程,影响他们的情绪和交际的顺利进行。学生的口语交际本事的培养,除了经过专门设计的口语交际课,在很大的程度上还要依靠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经过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交际训练。此外,还要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人进行交流,从而不断提高口语交际本事。

教师教学计划报告三

一、指导思想:

以__市教研室、学校和教导处教学计划为依据;继续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新课程理念、课程纲要指导教研教学,反思和总结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构成的经验,深入研究课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景,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取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质量观,为进一步提高我校英语教学质量而扎实开展教学。

二、教学目标:

1.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确保完成学校提出的各项指标。

2.继续以课改为中心,抓实英语学科教学常规。

3.与信息技术整合,运用白板技术辅助教学。

4.加强理论学习,推动教学改革。

5.进取开展反思型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6.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本事。

三、教学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1.组织教师继续学习《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程纲要》等精神,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关心并参与当前的课程改革研究;要认识到英语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努力将这些正确的思想理念转化为进取可行的教学实践活动。以课堂为主要阵地,进取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探讨小学英语教学,并用这些理念来指导平时的课堂教学,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认真做好理论笔记,对学习心得、体会能及时小结,能联系实际进取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将教学、学习、研究融为一体。

2.明确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进取态度,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必须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初步构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本事,为终身发展服务。

(二)落实常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开展以“实施有效教学”和“常规资料”为主题的校本教研。以落实课标、用好教材为基础,以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为重点,让教师立足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不断反思。

1.有效地组织好教研组常规教学,抓实业务学习、建立“个人初备——团体研究——个性发挥”的团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等教学,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用团体的智慧来促进自我的教学。在各年级的备课中,做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2.规范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严格按照我组制定的“英语作业批改要求”。在作业布置中由单一性作业向综合性作业转变。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树立“全局观”,不是教几年级就只管这个年级,而是要进取参与到新教材的学习与探讨中,做到年级之间知识的整合与链接。

4.防止分化现象,进取探索转化学困生的策略是我们要面临的一大课题。部分学生学习时难度较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这些薄弱群体,并采取有效措施,如做好辅差教学等,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坚持以学生为本,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其次,改善课堂教学。本学期继续推进课堂教学的探索:(1)确立课堂教学思路: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本事,经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模拟或真实交际中理解、模仿和运用语言;充分运用实物、图片、手势、直观教具和表演等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英语教学。(2)采用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在活动中学、练、用,强调用语言做事,每个活动的展开要有情景,有语言,有过程,有结果。任务型的活动能够适当渗透其中。(3)课堂教学中采用团体、个人、小组等多种活动形式,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进取情感体验。

(三)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师水平

1.教研组长要做好对本组教师教学常规的指导、督查教学,带领本组教师扎扎实实地进行教研,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经过听课、评课,学习、交流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教研组长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研组的管理本事,以促进英语教研组建设。进一步加强指导综合学科教研活动。教研重点要进一步转移到研究课堂、研究学生上,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充分地发展。

2.注重发挥“帮带”的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常规,并加强检查督促,经过说课、听课、评课、团体备课、教材分析等活动,让新教师过好课标关和教材关,尽快明确备课、上课的基本规范,适应小学英语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3.以各项团队活动为平台,增强我们英语教研组的凝聚力、战斗力、研究本事和团队精神。

(四)拓宽发展渠道,促进学科建设

1.继续提高对英语学科的重视程度。我们英语教师要正确应对此刻的英语教学实际,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早自习和课外辅导时间。一些家长对英语教学要求还不甚了解,我们要多与家长联系,经过《告家长书》或家长会等一些渠道与家长交流、沟通,发挥家长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引导和督促作用。

篇(6)

中图分类号:H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22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汉语正逐渐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因此,汉语教学自然地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并已经成为一门科学,吸引了众多的语言学者、教育学家对之进行不断的探讨。我们知道,在语言教学中, 教学法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 适当的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针对目前越南成人汉语教学的现状,本文将简要介绍“听说法”这一重要的外语教学方法,并就如果运用“听说法”对越南学生开展汉语教学这一问题提出具体的实践建议。

一、听说法在越南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强调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又叫“句型法”或“结构法””。它来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ArmyMethod”。当时, 由于战争的需要, 语言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出一种新的语言教学法, 希望能在短时期内培养出一大批会外语的军事人员。在这一背景下, 著名语言学家Bloomfield 和他的同事们成功地研究出了“Army Method”。这一方法着重对目的语的听说进行模仿训练, 并在语言的反复操练中积累出基础的语言知识。这一方法的成功刺激着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由这一方法发展而来的听说法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风靡一时。

听说法是奠定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等理论基础上的语言学习方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强调, 外语学习实质上就是培养出一套机械的人的行为习惯, 即掌握一门外语就是要获得一套适时的语言刺激――反应链。这一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观点不谋而合。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看来, 语言是一套由音素、词素、词、句子渐次组成的机制。学习一门语言就意味着掌握这门语言的各个成分, 并记住它们之间连接的规则。从音素到词素, 从词素到单词, 从单词到词组, 再从词组到句子。只要牢记这套语言结构, 养成了习惯, 就掌握了这门语言。因此, 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都强调通过刺激和模仿来达到习惯的培养和习得语言结构的目的。换言之,听说法主张学习语言是从开口开始,从教说话开始,主要方法是通刺激与反应的习惯,具体就是模仿和反复成为习惯,限制使用母语,强调使用多种多样的辅助教学如:幻灯、录音、电影等,强调让学生模仿及老师时纠正学生说错。这样严格培养下去学习者自然习得了语言。

二、越南成年人汉语教学的现状

越南成年人学习汉语的人比较多。在越南一般情况下习得汉语的人有两种:在外语中心学习的成年学生以及在大学就读中文专业的学生。但不过,无论如何,所有的成年学习者都是以外语中心为起点开始来学习汉语的。这是因为,在越南如果要报考中文专业,考生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汉语(这一点与中国外语学院的招生有些类似)。所以一般情况下,除一些华侨外,绝大多数的越南成年人都是从外语中心开始正式认识汉语的。

与一般的成年语言学习者类似,越南的成年学生在汉语学习上与幼年学习者相比较,也具备一定优势。由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和文化水平已达到一定程度,因此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学习并不会构成太大障碍。尤其在越南语中,大约有68%的词汇是汉越词语,所以越南成年人在学习汉语时更易于融入。我们知道,汉语学习不仅需要学习者具备识字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做到理解和运用,对于这个要求成年人显然更容易做到。此外,成年人自律意识较强,越南成年人尤其如此,在课堂上,教师不用花费过多心思,学生自然会根据教学要求进行自我调整,这就便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以及课堂授课的顺利有效进行。但是,目前越南成年人的汉语教学,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上海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就师资状况而言,目前越南外语中心还没有聘请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国老师。老师好学习者都属于第二语言习得者。即便有部分的华侨担任授课教师,因其常年在越南成长和生活,所以仍属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另一方面,就学习者而言,越南成年人除了具有一般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时所具有的的优缺点之外,还兼有亚洲人的一般性格特点。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越南成年人也是已经过了学习语言的时期,所以没有“儿童那么活泼那么机灵、活泼、好奇、善于模仿大胆说话…”;(2) 越南成年人在学习汉语之前,其母语文字和文化的相关知识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在学习汉语时会发生“负迁移”的现象,成为障碍;(3)与一般的成年学习者相似,越南成年人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还承担者一定程度的工作与家庭的压力,这就使得他们不容易消解课堂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从而丧失一定的学习的乐趣感;(4)越南成人年具有一般亚洲人的交际特点,较为好面子,内敛寡言,不敢在大众面前大胆主动发言表达个人意见,担心说错了会被他人嘲笑,这在已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学习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所有这些问题给越南成年人学习汉语,尤其是其听说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不少障碍。

在分析了听说法的特点、以及越南成年人汉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听说法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可以改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习者克服害羞心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满足其提高听说能力的渴望。因此,在目前的越南成年人汉语教学中,尤其是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占中心地位。

三、听说法在越南成年人汉语教学的具体运用

汉语教学的要求是以培养四种技能:听、说、读、写为基础,让学生能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其中,“口语是基础,能听能说是基本的要求”。就越南成年人学习汉语缺和优点而言,笔者以为运用听说法开展语言教学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运用听说法开展汉语教学的基本方法

1.听说领先。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在学生打下一定的听说基础之后,再进行读写教学,使读写促进听说。

2.反复实践,形成习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模仿、记忆、重复、交谈等实践练习上,在大量操练的基础上养成一套新的语言习惯。不过,这里所提及的“重复”并不是指教师的多次重复,而是指创造尽可能多的让学习者开口的机会,给让学习者来重复。这样不但可以发展其听说能力,而且在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种,多重复易于提高学习者的成就感、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3.以句型为中心。句型是语言教学基础,也是外语教学的中心部分。句型不仅具有结构意义,还具有词汇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语言技能的培养应围绕句型这个中心来进行。

4.排斥或限制母语。听说法把培养口语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首要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反应快,用外语进行思维,而利用母语或翻译作为教学手段,会妨碍学生在外语和思维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减缓学习外语的过程,对掌握外语口语、以及培养运用外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不利。

(二)运用听说法开展汉语教学的基本步骤

在教学中听说可以分五步完成,即认知、模仿、重复、变换和选择。

1.教师发出语言信号(主要是句型),同时借助实物、图片、手势、情景等说明信号所表达的意思。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以听说法的特点教学技术手段是运用多种辅助教学减少成人生活的压力,这对越南成人而说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格式,可以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放松状态中会掌握好的语言。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强化刺激,可以极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当学生理解了新的语言材料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再模仿。教师的语音示范在越南成年人的汉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加强语音规则的教学,尤其需要要对第一声和第二声进行区分。因为越南学生受母语影响,一般难以区分汉语语音的四声调。所以,要把语音的规则教好,就需要让学生多重复,多模仿。这样学习者才能学会语音规则,克服“石化”现象,避免在发汉语平声和去声时的错误。

3.让学生不断重复所学的语言材料,直到能背诵为止。这样就能利用越南成年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来提高其口语水平,从而有助于其通过句型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和语法。

4.做变换句子结构练习,选择某些词汇、成语和句型,同时给学生提出的具体场合、事件,让学习者运用所学过的语言材料进行语用练习,教师则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所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越南成人在具备了一定汉越词汇量的基础上来学习汉语,替换句子、句型转换以及扩展句子之类的教学方式具备一定优势。此类练习有助于学生多开口、多练习,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在对话交际中学会发音规则、语法句型等。

四、结语

运用听说法加强越南成年人汉语学习是由越南成年人的学习特点和听说法的优点所决定的。尽管同属汉藏语系,汉语对大多数越南成年人而言并不是太陌生,但他们在听说能力的培养上仍存在很大问题。如今大多数的语言教学实践都在强调在基础阶段强化听说训练。外语课堂是语言交流的活动过程。虽然长期以来统治课堂教学的“一言堂”方式己受到批评和摒弃,但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成为附庸的现象并不罕见。尤其,与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越南成年学习者较为沉默寡言,限制了其听说能力的发展。因此,积极运用听说法开展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和语言交流能力为目地的课堂是越南汉语老师的首要任务

当然, 强调听说法在越南成年人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教学法的否定。语言学习的目的是理解和交际, 在肯定听说法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的同时, 也不能否认培养学生交际及初步的读、写能力的必要性。本文仅是在结合听说教学法的原则和越南成年人汉语学习的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实践教学经验所做出的初步探索,如何合理圆融多种教学方法促进越南汉语教学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颂洁.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对外汉语教学视角[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2007.

[2]刘著.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2009.

[3]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第二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2009.

[4]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6.

篇(7)

[1]王婷婷.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研究及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卓丽华.运用游戏教学法构建中职幼师专业特色的英语新课堂[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刘俊.语法翻译教学和交际法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邵丹.中国初中英语学习者二语心理词汇的调查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8

[5]朱广瑜.文化语境与高中英语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

[6]孙敏.新课改下的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7]曹剑波.英语交际教学法与英语传统教学法在初中课堂的结合与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9

[8]孙丽娟.合作学习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9

[9]窦黎.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0]赵萍.高中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1]郝亦佳.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案例研究及其对第二文化习得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

[12]王璐.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对成人英语学习者学习信念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3]黄金子.三语教育背景下的朝鲜族英语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4]朱莹.双重代码理论在中专英语情景对话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5]刘秀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6]康丹华.大学英语四级测试中同义词的研究及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7]刘静.个案研究:探索有效利用电影提高跨文化意识的途径[D].辽宁师范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陆婷.应用语言学学术语篇三词立场词块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杨慧.词块运用与大学英语写作水平关系的个案研究[D].延边大学2010

[3]何济生,王家云.“过程习作法”简介[J].国外外语教学.1996(04)

[4]李灿.词块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3

[5]王锦霞.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的介入[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04)

[6]张艳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动态评价体系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1)

[7]王永林,卞永成.教师介入对提高学习者自主性的作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6(05)

[8]江庆心.论教师介入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J].外语界.2006(02)

[9](美)傅丹灵,王志军,着.如何教写作[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刘英贤.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影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11]龚成红.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不同文体写作中词块变体运用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12]张素君,叶华.学生作文构思过程的教学干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7)

[13]储爱华.词块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4]孔昭莉.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写作中的词块使用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

[15]张攀.不同写作水平的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词块使用情况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

[16]况博群.词块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17]周瑜.中外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的高频四词词块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18]膝春红.英语语法与写作--对美国堪萨斯大学中国留学生英文水平的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04)

[19]SusanBosher.ThecomposingprocessesofthreeSoutheastAsianwritersatthepost-secondarylevel:Anexploratorystudy[J].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998(2)

参考文献

[1]赵娜.真实性理论下对等师生关系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郭俊娜.关联理论对主持人话语解释的有效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刘海英.习语的认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4]卢思函.概念整合理论下英汉新词的语义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

[5]宋丹妮.大学英语教材真实性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6]李旭新.现代英语和汉语中名动转类词现象的认知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

[7]田杨.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8]马龙玉.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9]张钟予.澳洲原住民梦幻叙事语篇《卡彭塔利亚湾》连贯性解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0]岂宇光.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广告语言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1]王成伟.减负环境下初中英语作业布置的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2]高芳芹.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国家庭图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3]吴佳丽.合作学习在农村高中英语练习课中的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4]郑丽华.框架理论视角下的婉约词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5]孔祥雯.概念合成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6]李成瑗.四维文化智商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及其对跨文化教学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7]董鑫.标记象似性和框架理论在言语幽默分析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8]张婉音.真实性课外活动对大学英语教学反拨作用的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9]尹宏博.关联理论视角下形容词词义不确定性的词汇语用充实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0]郭蕊.概念整合框架下澳大利亚英语特色词汇产生的认知机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1]刘妍.VOA在线听写系统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2]张琳琳.语言教学真实性原则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2

篇(8)

一、培养自身并能教育学生能写一笔好字

中华汉字有它一些鲜明的特性,如它的文化性、艺术性、欣赏性。汉字从古到今,各种字体流派百花齐放,争奇斗艳,韵味无穷,传承发展绵延不断,形成了一个极为丰富的艺术宝库。

我是中国人,写好中国字是我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应尽之历史责任,同时也有助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和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这对于不论学哪一门类的、做何种工作的,都有帮助。

因此,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的文字、书法,特别是钢笔字训练,是教育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大课题。在教学中,我坚持每天写好钢笔字作品一页,同时,做好一些毛笔和粉笔字书法方面的基础工作,通过学教、训练、展览、比赛等活动,引导我的学生也对写好钢笔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手中买些字帖,有空便练起来,你追我赶比起来。

尤其在今天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更不能丢掉汉字这个国宝。现在,许多学校都已将书法列入课余活动的内容。许多孩子喜爱书法,并出现了不少小书法家,这是很可喜的现象。我曾在语文教学中把书法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并建议学校将其纳入美术课的一个内容,每周至少能有半节课时教习书法。我想,这对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无碍,反而大有裨益。

二、学好普通话,不忘方言,给自己和学生一副好口才

我是中国人,汉语是我的母语,教学中应学好、用好普通话;同时,我不忘家音、乡音,应将自己的家音、方言传承给下一代并发扬光大,使普通话和方言都具备应有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广大教师 “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听课者,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训练中,学生也确实敢于大胆说话了。但是,我常常发现,敢说的往往只有那么几个学生,说起话来也常常是词不达意,或无重点,而且语病和口头禅也较多,很少有中心、有条理、合乎语法、合乎逻辑等。这种现象是由于学生不爱交流、交流甚少和没有具备交流的能力造成的。在现代社会,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有一副好口才,首先教师自己就应该具备一副好口才,这对将来的个人求职、交往、管理、发展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在教学中,应该具备组织学生开展好听、读、说方面的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综合能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善听、善读、善说,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相应的听、读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在语文课中开展辩论,讨论活动,在班级、学校举行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开展快速朗读训练、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开展讲述训练、复述故事的训练、扩展句段训练、口头概括总结训练(如课前概括所学课文应该预习的知识点,总结当堂所学习的内容)、口头作文训练,加强学生背诵的能力的训练(上每节语文课之前都拿出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背诵古诗词,一学期下来就能背诵近百首。另外,从学习的课文中选出好的语段也让学生背熟。再就是一些名言、警句、格言、谚语等,同样都教学生把它们背诵熟悉。如果背的多了,不仅会在情感上受到滋润、熏陶,还可以慢慢形成自己正确而生动的语言。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不断的积累词语、丰富词汇,为学生口语表达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开展辩论或讨论训练(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举行辩论会或讨论会。)

教师和学生能真正的运用语文素质去从事学习、工作、进行交流,使之为将来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针对性的说,使学生养成“说”的习惯,以提高口语表达的水平,这样,师生在教与学中就可以相长、练就一副好口才!

三、自己能写并和学生写一手好文章

教师以身作则,带头写作,与学生一道交流写作的心得体会,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写作创生与开发之路,努力实现新课程教学、写作观。

作为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多实践、多锻炼,定一点文章,写一些教学案例、教学心得和教学论文,为将来出版书籍打下基础。

在课堂上,我把较好的写作篇章读给学生听,把每次布置的创造作品念给学生品尝,并讲述自己创作的立意,构思、修改等。在课堂上,还让学生登台演讲作文,或者简要的作口头表达,进行一课一人次的“三分钟”作文体会演讲、交流心得。学生的写作文章,先相互修改、定稿,在写出书面评语,最后随机抽查十来篇,进而在阅在评。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提高,在组织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时,优秀人才就不难选择,这可带动全班同学对写作的创生与开发。

四、努力实践终身学习、持续发展观

面对新的21世纪、新的机遇和挑战,知识的更新、及时地给自己“充电”,是人生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否则,自己的生活品质就不会提高、生存空间也就会越来越窄!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要使我们的每一代始终站在世界的前列,作为教师责任重大!我经常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写点周记、文章,课堂上进行演讲、宣传和交流,教学生求知、教学生做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好读好学的优良传统,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人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篇(9)

据最新统计,英语是当今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现代权威的论文和著作90%以上是用英文发表的,70%以上的信息是由英语传播的。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获取最新信息并把我们的成果推向世界,双语教学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一份责任。它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教育水平。

双语教学源自于双语现象(bilingualism)。双语现象指个人或某个语言社区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本文所说的双语教学是指运用母语以及一门外语同时进行教学活动。而本文所说的双语指的是汉语和英语,适合使用双语教学的时期应该是在高等教育阶段。

一、高校双语教学的特点和意义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双语教学更重视英语与学科的渗透,让学生全方位地应用英语。双语教学不仅仅让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知识,更重要地在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双语教学以通过第二语言学习学科知识为目的,促进学生对两种不同文化的积极适应与沟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信息组织方式和思维方式,双语学习可以使学生拥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碰撞,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有益处。

目前,双语教学正在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已经实施或即将实施双语教学。我国所实施的双语教学主要指在学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英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我国双语教学的目的也是非常明显的,它具有添加性双语教学的特征,即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掌握汉语和英语两门语言,成为汉/英双语人才,而不是为了替代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汉语)。

双语教学不仅仅是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更重要的是注重师生之间用语言进行内心交流和互动,它是以英语作为语言教学工具,以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水平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高素质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以促进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学科是实施双语教学的有效载体,获取学科知识是重要目标,而使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增添了学生运用英语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能用英语进行交流。这与通常的英语教学是有差异的。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解决学生的语言基本问题,比如听说读写问题、语法问题以及翻译问题,等等,这是进行双语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双语教学的重点是建立在英语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并将之提高到运用的层次,是英语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延伸与发展,是运用英语工具传授学科知识的新途径。要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用英语作为沟通媒介,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则有赖于两者的完美结合。

因此,我们不但允许学生使用汉语,而且要继续加强汉语的学习,并且反对把英语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自己母语(汉语)的基础上,熟悉掌握英语。针对这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我们一方面要正视它的复杂性,譬如学生的语言环境、文科内容的多样性等不利因素,而另一方面我们要面对这复杂性、现实性,从中找出难点、焦点,有针对性地创建适合中国学生的双语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语教学,是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实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双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国外有关双语教学的实证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60年代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测验研究上,至20世纪后期,研究理论达到成熟阶段,并得出一系列有利于开发儿童智力的理论。双语教育在加拿大、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在加拿大,它采用官方语言双语制(英语和法语)和多元文化主义的政策。教学模式上为法语浸入式教学,其教学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1969年颁布的《官方语言法》为双语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政策的支持使得教学的开展更为方便有利。另一方面,该国有优秀的教师资源,来自于加拿大法语区的教师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英语和法语,他们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新加坡,小学高年级都实施英语和母语的双语教育,小学的英语、数学、科技,中学的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材均采用英语编写。此后,“双语教学热”在全世界范围得到蓬勃发展。

受国外双语教学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双语教育研究在我国兴起,90年代初,我国开始双语教学实验。下至小学,上至普通高校,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双语教学。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双语学校徒有虚名,只是打着“双语教育”的旗号,简单地使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学科教学。当然也有许多学校能认真贯彻双语教学的精神。上海大同中学的“学科英语教材”,广东碧桂园学校的教学实验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典范。

三、高校双语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双语教学内涵的误解

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中,直接选用国外原版教材,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和成绩考核均采用外语或外语和母语两种语言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以外语为工具系统学习一门新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外语就所学专业知识和所学专业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没能准确把握双语教学的内涵,将双语教学等同于语言教学,夸大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忽略了双语教学其它方面的目标,从而将双语教学的目标主要定位在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水平上。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双语教学变成了单纯的语言教学,学科教学畸变成了外语教学。一些教师本身对双语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清,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语言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科课程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混淆了双语教学的形式与目的,将双语教学看成了语言教学。

2.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不合理

高校双语教学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双语教学课程开设时间不合理。学科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承前启后的关系,但许多高校只是在具备条件的课程中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忽视了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及专业学习的连续性、渐进性。其次,有些课程并不适合双语教学,或者目前尚不具备双语教学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这些学科盲目地开设双语课程,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3.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外语水平兼备的师资目前,高校教师中能够从事双语教学的人数不多,师资极其缺乏。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懂得英语,能够用精确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传授专业知识。英语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因此不能达到培养专业人才的要求,而现有专业教师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英语水平有限或者只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口语水平欠佳,无法进行正常的英语交流,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应用环境。此外,要达到双语教学的目标,教师应该时刻了解国际学术前沿,掌握世界学术动态,这对教师的语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许多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师资数量不能满足双语教学快速发展的要求。

4.教学资料匮乏

双语教学的教材主要以下几种:原版外语教材,国内学者编制教材,影印版双语教材等。原版教材可以使学生准确的获得精确的专业词汇,专业内容表达和语言文化内涵等。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文化传统,但是缺乏原汁原味的表达。目前,引进了一些原版影印教材,但是数量较少,更新速度慢,难以满足不同层次高校双语课程开设的要求。此外,英文案例和教辅资料明显不足。

5.双语教法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双语教师普遍运用的是我国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双语课堂还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多,加上进度的要求,学生语言能力的阻碍,大班教学等,使得教师很难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长久地吸引学生注意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的双语教学起步比较晚,它在我国的实施还是一个漫长的探索和总结创新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和国家教育进步的桥梁。我们要正确对待双语教学在我国的客观现实,设法克服困难。在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我国的语言文化知识,创造性地寻求双语教学的出路,以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代素环,刘斌.双语教学实践探讨.科技创新导报,2008,(33).

[2]徐姝.高校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若干问题探讨.中外教育,2005.

[3]于强.国外双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篇(10)

首先,要重视课本,养成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查找经典句式的习惯。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课本是最重要的语言习得素材。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尝试结合上下文关注经典句式,学习经典句式,理解并运用经典句式,有助于培养关注语言细节的能力。通过阅读课本可以学习到地道的英语表达和语言现象,并提高我们对语言表达的理解与欣赏水平,增强对语言感彩的感悟,准确、地道地用英语来表达思想。课本中的好的词句和观点都是我们写作中模仿、引用的来源。例如培根《论学习》中的名言: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有些书只须浅尝,有些可以狼吞,少数则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就是很好的阅读和写作素材。

除了课本中的经典句式之外,我们平时遇到的英语试卷尤其是各省市历年高考试题中的完形填空,不少都是原生态的文笔精美、清新隽永的美文,很值得我们句句推敲、反复诵读。

第二,有意识地进行英语美文的英汉互译。

对英语美文最好的理解是将其译成准确的汉语。通过英汉互译,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以及表达形式方面的差异与共性。如:Whatever is worth doing is worth doing well.(任何值得做的事就值得把它做好!);再如:There is no stage of life that does not contain some lessons. As long as you live, there will be something more to learn.(无学习,不人生。只要你活着,学习就不会停。)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掌握英语句式的结构和功能,逐步提高我们对英语语言的理解水平和运用英语准确表达思想的能力。对于一些富有哲理意味的课文章节,我们也可以尝试将其翻译成中文,然后请老师修改、点评,这也不失为一种英语学习的捷径。

除了尝试自己动手翻译一些英语美文之外,我们还应该多学习名家的译作,透过翻译家优美的文笔,领悟原作的文字之美、思想之美,从而获得翻译和文学的双重教益。

第三,加大课外阅读量,精选名句名篇作为补充阅读材料。

语言输入(input)决定语言输出(output)。语言学习者应适当加大输入量,以获取更多的有效语言输入,扩大对语言知识的储备。高中学生要把经久不衰的经典名句、名篇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大量地阅读英语哲理故事、名人轶事。在此强烈推荐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的散文诗集《飞鸟集》,其内容包罗万象,诗人以抒情的笔调,写下了他对自然、宇宙和人生充满哲理性的思索,从而给人们以多方面的人生启示。试摘录其中的几个句子:

1.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

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 which have no songs, 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n.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2.It is the tears of the earth that keep here smiles in bloom.

是大地的泪点,使她的微笑保持着青春不谢。

3.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

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了。

4.Sorrow is hushed into peace in my heart like the evening among the silent trees.

忧思在我的心里平静下去,正如暮色降临在寂静的山林中。

5.What you are you do not see, what you see is your shadow.

你看不见你自己,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

当然,除了经典名著外,我们平时经常接触到的《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英语周报》、《学英语》等报纸的每期头版都是不错的补充阅读材料,它们既具有报刊所特有的时效性,同时又有题材广泛、内容新颖、语言现代、地道实用的特点。

第四,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寻找心灵鸡汤、智慧背囊等经典美文。

互联网是我们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必不可少的平台和渠道。丰富的网络资源与网络信息传递快捷的优势能够极好地弥补当前高中英语教材中美文篇幅不足――即语言输入量不足这一弊端。网上可供选择的阅读资源浩如烟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泛进行阅读,不仅有益于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更能使我们思想开明、心胸开阔、思维敏捷。

在百度中输入“英语美文”,立刻可以搜索到大量原汁原味的英语美文,有经典的英文诗句,有精美的散文,还有英语谚语、哲理故事、智慧背囊等等。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的电脑收藏夹里应该收藏几个常去的网址,比如:恒星英语(省略)、中国英语网(省略)、可可英语网(省略)、旺旺英语学习网(省略)。这其中尤其以旺旺英语学习网最受广大英语学习者欢迎,因为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浩如烟海的文字习得材料,还有大量与之相关的音频素材可供我们下载、模仿、跟读。这些文章都由英美人士朗读,我们可以学习模仿他们的纯正发音,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听力和口语。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对于英语美文欣赏也同样适用。实践证明,英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都善于朗读和背诵。持之以恒地朗读和背诵一些文质兼备、言简意赅的美文,有助于培养语感,记忆、积累并储存大量有用的词汇、短语、习惯用法,加深对英语作品的理解,体会英语语言的意境之美。通过背诵,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英美文化知识,领会英语文化的内涵,从而深入认识美文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

篇(11)

英语语境教学法是指通过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创设英语学习的语言氛围,激发学生潜能,倡导学生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是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突出了环境对人的心智活动的正迁移作用。英语对中国学生来说,有相当难度,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缺乏英语原材料等。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就要给学生提供能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自然情景和教学情景。

一、课堂英语环境

语言首先是有声音的,只有在有声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才能培养和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无法营造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多媒体能提供声音、画面、人物、情景、使学生置身于语言环境之中,如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五彩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课正好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渗透力极强的教育信息。

课堂内模拟表演,游戏情境创设。如老师一上讲台就不停的咳嗽并走路一蹶一拐,学生问:“What’s wrong with you,my teacher?’’老师:“I’ve got a bad and my leg hurts”并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英语动画片和英语歌曲,其动人的画面及纯正的英语吸引学生,使之成为每个学生的“开心一刻”。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学做一名天气预报员、购物、现场表演打电话以及向别人借东西等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效果极佳。既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又能练习他们的语音表达能力。

准备跟本节内容有关的道具。比如我在上“Internet’’这一课时,准备了mouse、keyboard,让同学们边学单词边认识shift、enter、capslock等跟电脑有关的单词,体现了英语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英文书信、贺卡的写法时,学生可以自制两份信封、贺卡,一份用英语,一份用汉语,以作业的形式交给老师。他们既可以认识到中英文书信格式尤其是地址的不同,又锻炼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简单的日常用语、谚语和格言是英语教学的剂。每节课利用三分钟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念一起学,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也照顾到一些英语学困生的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在教学的热身过程中设置歌曲、游戏、韵律操等让学生唱一唱、跳一跳、乐一乐。这样不但消除了疲惫之感,而且又激起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语言,操练语言,运用语言。

二.课外英语环境

英语是需要学生大量实践的课程,只有全面地活动才能更有利于形成运用能力,所以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提供真实的语义、语言环境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

开展多元化的课外活动。如墙报、黑板报、时间表、课程表、班级门牌、花园警示牌设成英汉对照形式;开辟英语园地、英语角;校园广播定期播放英语小笑话、小短文、小知识等,都是很好的语境载体;有的还可以用英语喊操。学生自编晚会:英文歌曲,英文小品,编排话剧,朗诵诗歌……此外还可举行故事比赛,口语比赛,英语手抄报等活动,组织到位,学生乐于参加,从而使学生的真实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英文经典大片,使学生更广泛的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获得生动形象的语感和对英语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真实的素材。定期开展辩论比赛。话题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如中学生的交友问题、抽烟好处多还是坏处多、上网的利与弊等等。 举办一些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讲座和讨论。如用餐(中国人喜欢用chopsticks,西方人用knife and fork)、收到别人的礼物、得到别人称赞、收到别人的祝愿时的应答(thanks)的差异及禁忌语(西方人忌问女性的年龄)的差异。让学生了解东西方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语言习惯。

三、家庭英语环境

学校只是课外活动的其中一个场所,家庭也是学生实践英语的一个重要场所。

看英语节目,可提高听力水平;做英语游戏,可提升应对能力;将自己的房间布置成英语天地;日常用品贴上标签;贴上英语挂图,有衣服、蔬菜、水果等;一日三餐怎么表达;学用英语称呼自己的亲人和家里饲养的小动物,或让学生将学校里学会的英语小诗,英文歌曲等朗诵给家长听中学英语教学论文,表演给家长看;比如我在上“body”这一课时,让学生课前准备画一张自画像,在人体各个器官上注上英文单词,贴在床头,每天看着自己,学习单词。还可以引导学生打电话时用英语对话。将学校“英语课堂”延伸到“家庭课堂”,推进了家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设,学生所学的知识也得到了实践和巩固。

四、社会英语环境

学校、家庭只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小课堂,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于日常交际。怎么样让学生走出去敢说、会说、乐于说,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课堂。

每隔几周上一次郊游课,利用周末带学生到郊外放风筝,野炊等等。蓝天、白云、绿草、庄稼、树木、花朵、泉水都是很好的英语学习的素材。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