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青班考察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金秋送爽的美好季节里,本人很荣幸地成为了XX中青班的一员。为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为了不使52天的学习生活留下缺憾,特制定以下学习计划,以便时刻督促和激励自己。
一、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得到进一步拓展
通过指定科目的学习、课外读本的阅读和心得体会的撰写,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公文写作、统计知识、历史人文知识、依法行政等多种领导干部必备知识,切实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
以外出考察、市情调研为载体,积极撰写考察报告和调研报告,通过交流、讨论、答辩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3、领导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积极参与课堂主持、课前小故事讲述、大组发言、小组交流、演讲、辩论等,努力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应对媒体能力、即兴演讲能力,全方位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学习时间进度表 时间
内容
第一周
(已完成)
1、 明确学习目的、制定学习计划;
2、 接受廉政教育;
3、 拓展训练
第二周
1、 自觉参加指定科目的学习(保证到课率90%以上);
2、 课外阅读《科学发展观案例读本》;
3、 完成xx届四种全会精神的自学和资料搜索,拟选择以“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角度参加探讨;
第三周
1、 自觉参加指定科目的学习(保证到课率90%以上);
2、完成《科学发展观案例读本》心得体会的撰写;
3、完成城市形象与品牌建设的自学和资料搜索,拟选择以“如何塑造温岭城市形象与品牌”为切入点参加探讨;
4、 明确调研课题的选题(初步拟定温岭市餐饮业环保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思考)
第四周
1、 自觉参加指定科目的学习(保证到课率90%以上);
2、 完成温岭经济转型升级的自学和资料搜索,拟选择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促温岭经济转型升级”为切入点参加探讨;
3、 调研课题的基础资料收集。
第五周
外出考察(根据安排)
第六周
1、 自觉参加指定科目的学习(保证到课率90%以上);
2、 撰写考察心得体会;
3、 完成调研报告初稿。
第七周
1、 自觉参加指定科目的学习(保证到课率90%以上);
2、 结合本周课程,进行面试和演讲技能的自我训练;
3、 调研报告的修改和完工。
第八周
1、 准备论文答辩、研讨;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挪作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据各地汇总的资料表明:实验开始前,自然课开设率仅为65%左右,1993年开设率达到96%,全省90%的县市达到100%,大部分农村小学还从一年级开设了自然课。导致以上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教师,通过实验,对自然学科的“教育性”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我省12个地、市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地方94%的自然教师和学校领导,认为自然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参与自然教改的热情高涨。92%的学生认为“自然课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态度由“无所谓”转变为“爱学、想学”。
总之,通过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实验工作确实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农村教育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求发展。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现有小学的90%以上在农村,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轨,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我省的农村自然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农村自然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自然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全面发挥自然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较好地体现“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课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有力支持,从而开创农村自然教学的新局面。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挪作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据各地汇总的资料表明:实验开始前,自然课开设率仅为65%左右,1993年开设率达到96%,全省90%的县市达到100%,大部分农村小学还从一年级开设了自然课。导致以上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教师,通过实验,对自然学科的“教育性”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我省12个地、市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地方94 %的自然教师和学校领导,认为自然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参与自然教改的热情高涨。92%的学生认为“自然课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态度由“无所谓”转变为“爱学、想学”。
总之,通过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实验工作确实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农村教育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求发展。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现有小学的90%以上在农村,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轨,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我省的农村自然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农村自然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自然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全面发挥自然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较好地体现“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课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有力支持,从而开创农村自然教学的新局面。
作者简介:王树乔(1982-),男,江苏响水人,淮阴工学院教务处;王惠(1984-),女,江苏准安人,淮阳工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江苏 淮安 22300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11-03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也是世界跨境教育迅猛发展背景下在中国出现的特有办学形式。在其发展的十多年历程中,既产生了对其引发的关于教育、教育赢利等问题的争论,也有21世纪初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数量的大发展,还有近期对其质量保障、发展前景的思考。国际教育界对跨境教育已有许多研究成果,但国内教育界对中外合作办学尚未系统、深入地开展研究,对积极健康地发展中外合作办学还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借鉴。[1]本文以淮阴工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介绍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现状和特点,期望对淮安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制订有所借鉴和启示。
一、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状况
1.国内学者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
点击中国知网,点文献检索中的标准检索,选“期刊年期”2010~2013,“期刊类别”核心期刊,在“关键词”框里输入“合作办学”,查询到相关文章上百篇。笔者将其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对某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情况进行介绍并提出一些问题及建议;高校领导讲话或从事国际交流工作人员写的工作报告或总结;由政府或科研机构出面组织的专项研究,涉及立法、服务贸易等问题;对合作办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探究,等等。总的来讲,在中外合作办学这个领域中缺乏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理论的指导,没有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全面结合,政府提供的政策依据不够完善,特别是没有人对中外合作院校中的办学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没有人探究过这种院校的运行机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及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影响。
2.国内学者对世界其他国家跨国合作办学的研究
跨国合作办学是以本国教育机构为基础、从事跨国界的办学活动,最早出现于发达国家,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为主,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升本国教育水平以及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的能力,纷纷实施跨国合作办学。涉及的相关研究文章有:上海教科院张秋萍、谢仁业的《跨国合作办学的国际比较》,上海市教委江彦桥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涉外教育考察报告》,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埃文斯的《教育的国际化:澳大利亚和香港的教育机构联合办学的调查报告》。这些研究成果或报告通过比较研究,对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合作办学有极好的借鉴意义。[1]
3.世界范围对跨境高等教育的研究
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维特博士(Dr.HansdeWit)撰写的《Globalization,Cosmopolitan Cities and Higher Education》(《全球化、世界性城市与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行了定义,并分析了国际化与高等教育的关联性以及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国际化策略的发展历程。多伦多大学的Jane Knight博士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跨境教育方面的专家,她的最新研究成果《New Typologies for Cross Border Higher Education》(《跨境高等教育的新类型》),提出了跨境教育的六种类型。介绍国际分校的文章包括:《The Business of International Branch Campuses:Four Australian Case Studies》(《国际分校:四个澳大利亚的案例》),介绍了Monash大学在马来西亚、南非开设分校的情况,RMIT在马来西亚、越南开设分校的情况,分校是跨境教育的一个后起之秀,但是这几个分校都不是非常成功的案例。《International Branch Campuses:Scale&Significance》(《国际分校:规模与意义》)中的国际分校指的是另一种意义的国际分校,并非为本国的学生提供国际学习的经历,而是招收办学地区的学生,特别是在当地的高等教育供不应求时。典型的案例有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越南分校、莫纳什大学南非分校等。[2]另有一些基于各国不同情况而对跨境教育进行的阐述和研究:《Overseas Collaborative Provision Reports—Introduction》介绍英国海外合作办学情况等等。
二、淮阴工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
1.学校基本情况
淮阴工学院为江苏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敬爱的总理故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0年升格为本科高校,2011年9月获批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336人,其中专任教师997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371人,博士、硕士77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9人、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7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6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1个,市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市级“533英才工程”培养对象34人。学校秉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校训,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学生考取研究生比例在10%左右,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学校获评“全国学籍学历管理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教育收费规范高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文明学校和文明单位称号。
2.中外合作办学的概况
多年来学校十分重视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8个国家的有关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美国西北理工大学、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等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办学项目,每年都有多名学生出国留学,有多名教师赴国外进修、访学,并长期聘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或讲学。
目前,学校正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教育对外开放的精神,按照全省教育外事工作会议以及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遵循“拓展国际空间、引进优质资源、服务教学科研、培育栋梁之才”的工作理念,不断创新教育国际化的工作思路,推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开创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新局面。
(1)合作项目。
1)与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的合作项目。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与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UNE)通过校际交流、学分互认的形式合作举办国际课程实验班。该项目为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制与培养方式为“3+1”模式,即学生前3年在我校学习,教学计划由双方共同制定并执行,外方参与教学,如学习成绩合格且英语成绩符合外方要求,后1年到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继续完成学业。学生圆满完成学业后,可同时获得淮阴工学院相应专业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以及新英格兰大学的学位证书。收费标准见表1。
2)与新加坡Genetic计算机学院合作项目。学校与新加坡Genetic计算机学院(GCS)以校际交流、课程大纲、教材与考试等嵌入式的方式,在江淮学院开展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合作办学项目。招生纳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学习年限为4年,成绩合格后还将获得外方颁发的有关水平等级证书。
办学宗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模式和教学经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打破英语瓶颈,培养既具有熟练专业技能又具备较高英语能力的IT行业应用型人才。
办学特色:一是课程教学国际化。专业教学采用原版英文教材,中方和新方师资合作教学,双语授课。二是专业技能训练和英语能力培养并重。大多数课程都安排了设计环节(即课程设计),英文授课着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强调专业技能和英语能力的共同提高。三是专业培养应用化。课程设置突出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在掌握现代化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独立的动手能力,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及信息网络化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四是课程内容紧跟IT发展前沿。结合IT的最新发展应用趋势,设置课程内容设置,突出一个“新”字 。
3)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的合作项目。从2006年开始,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开展了合作项目,致力于通过运用NIIT的先进教学模式与优质教学资源为社会培养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在该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双方在教师培训、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设施配套以及外教聘任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组织和安排,确保该项目的顺利实施。
通过项目的开展,学校先后培养了大约400名学生,其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通过相应级别的证书考试,同时,学校还先后派出了近20 位计算机工程学院的骨干专业教师参加省厅统一组织的在南京或上海的NIIT项目的师资培训并取得了NIIT认证资格,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特别是双语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4)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的合作项目。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NPU)以校际交流、学分互认的形式进行合作。我校每年可选送学生赴外方大学学习1年和教师出国进修。学生通过该项目的学习能学到先进的知识、拓宽视野,还能够增加海外的学习经历。目前,我校与爱尔兰、美国等高校进行商谈,为进一步开展新的合作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师与学生的国际交流。几年来,我校大力支持教职工通过申报国家和省公派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和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的项目出国学习;鼓励教师与海外同行共同开展学术交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开展通过合作项目的教师培训,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拓展,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开展的合作办学项目为学生搭建了出国深造的桥梁,学校每年都有十多名学生赴国外大学留学。据外方合作大学反馈的信息表明,在海外大学的国际留学生中,我校学生的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受到了外方学校的称赞。
(3)外专外教聘请工作。我校在省教育厅、省、市外专局等部门的指导下,按照“高标准,严要求,按需所聘,按聘所用,用其专长,提高效益”的原则,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中心工作,积极推进师资国际化进程,大力营造了多元文化的校园氛围,为教学一线服务,有条不紊地开展外专外教的聘用和管理工作。每年,学校都认真制订外专外教的聘请计划,拓宽招聘渠道,引进6~8名,并在保证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逐渐增加专业类外籍教师和短期外籍专家的聘请比例,积极申报省属高校短期外国文教专家重点研究项目资助经费。为满足专业教学与双语教学的需要,学校还不断创新外专外教的管理模式,在严格按照合同条款管理的同时,探索人性化管理途径,提高对外专外教的教学与生活管理的灵活性,保证教学质量,努力提升聘请效益。
三、合作办学中遇到的问题
淮阴工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相对于其他高校来说起步较晚,目前合作办学趋势的发展也未能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由于专业特点、学科优势不同,对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的不一致性等原因,学校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合作伙伴的选择、合作模式、合作规模等问题的理解、认识还处在不断的完善和升华中。
第一,费用分担问题。教育合作必然会遇到经费问题。
第二,学历与学位问题。学历与学位问题一直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能否授予国家认定的学历、学位成为衡量一所教育机构是否是正规学校的重要标志。
第三,管理问题。大学间的教育合作不同于经济领域内的项目合作,教育合作除了涉及经费之外,所涉及的教育自身的质量是一个很难估量的问题。
第四,合作模式单一。普遍存在办学渠道过窄、专业分布不合理现象,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的原则落实不到位。
四、解决措施
1.正确选择合作对象和合作内容
中国教育部从2004年底开始对所有在《条例》颁布前已经获得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启动了复核工作,意在对照《条例》和《实施办法》的规定对各个项目进行逐一清查,解决遗留问题,对一些存在严重问题的办学机构和项目坚决予以整改或撤销。此次复核工作规范了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了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条例》和《实施办法》施行后,所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办学许可证将由教育部颁发,实施高等教育新项目的审批,也将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共同负责。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申请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中外教育机构都应当具有法人资格。[3]外国教育机构是指按照所在国法律的规定,经主管机关批准。
2.合理选择合作方式
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必须具有法人资格,有独立的校园,有独立的财务和人事权,需要大量的开办经费;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主要指高校中的二级学院,虽然不具有法人资格,但要有相对独立的教学场地和设施,财务相对独立,建有独立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发展方向和规模都要服从大学的要求,内部管理体制与大学基本相同,但可以带有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以设置在中方教育机构中,需要少量的管理人员,但不需建有独立的教师队伍,可以和教育机构中的其他教育项目共享师资和其他资源,中外合作主要体现在引进课程上。在数量上,现有中外合作办学的大部分属于合作项目,部分高校中建有非独立设置的机构,而独立设置的机构非常少。当高校着手筹备新的中外合作办学时,究竟采用机构还是项目的组织模式?如果合作双方只是在某一专业上合作,适合建立合作办学项目。
3.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内部管理
在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申报成功后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启动招生工作,加上已经准备好的教学设施、引进的课程、中外师资等,中外合作办学将正常开展起来。在运行过程中,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内部管理是保证教育教学能有序进行的重要因素。在“中外结合,洋为中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中外合作办学的内部管理体系。学习国外“以学生为本、以学术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董事会、理事会或联合管理委员会应成为最高决策机构,将“决”和“行”分开,给予院长及其领导团队充分的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