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研经费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高校科研与政府、企业的合作联系也逐渐紧密,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科研经费也随之大幅度的增长,近来,科研经费数量的多少已成为衡量高校实力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是目前许多高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差普遍存在,从政府到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合理管理的制度,使科研经费既能合理的使用又能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一、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规范
目前,国家在科研项目支出科目、预算定额等方面还没有制定出科学系统的预算定额标准,科研人员并非财务人员,预算观念淡薄,只把科研预算作为争取科研经费的环节之一,前期可行性调查不到位,不进行足够的调研和科学的测算,编制出的经费预算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凭以往的经验和估计填列出预算数据,缺乏前瞻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要求。
(二)缺乏全面准确的成本核算
教学资金与科研资金来源于不同的资金渠道,在使用时,要按规定计入各自的成本,但是在实际中,通常很难严格的将两者成本准确核算。高校的科研人员大多是教学、科研双肩挑,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有着密切联系,用于实验教学的材料经常被用于科研项目的实验,例如,教学用固定资产用于科研的使用费,从事科研使用的水电费等支出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全部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科研人员的超比例提取津贴、酬金;在报销费用时,发票中所列的明细项目与实际支出情况不符;在人工费的开支上,虚构人员或假借学生身份套取助研补贴,使项目成本核算难以实现实事求是的原则。高校科研项目的成本只是部分地从科研经费中得到补偿,科研成本严重的挤占、挪用了学校的教育事业经费。
(三)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科研经费的专项审计工作流于形式,支出不合理,甚至发生违规调账。有的科研人员,为了逃避上缴管理费,将争取到的横向科研经费挂靠外单位,躲避学校对资金的监管;有的为了套出现金,用大量与实际不符的票据报销,如招待费、交通费等;许多项目结题不结账,在项目完成后相当长时间内一些项目负责人还继续使用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列支费用,疏于对结余资金的管理。
因此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普遍存在有效性差的问题,探索科研经费管理的途径与办法已成为提高科研水平,保证科研成果质量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才能合理分配使用、充分发挥现有科研经费的效益。
二、影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因素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想要有效管理科研经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
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工作,应由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课题负责人三方共同协作编制更为科学合理。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统一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可操作的预算程序,以及科研计划预算编制办法和说明,对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原则、编制要求、编制规程提出具体的要求,提高预算的可执行度。对科研人员来说,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经费预算依据科研项目申报书中规定的研究任务进行。编制预算要对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所有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进行预算,按照全额成本支出原则,并且将上报的经费预算在学校财务、科研管理部门备案。对财务部门及财会人员而言,应尽早介入科研项目,及时提供财会服务及进行财会监督,使科研人员及时获得财务信息的支持,编制更科学合理的预算。
(二)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
根据教财[2005]11号文件指出的,“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是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组成部分,各高校应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额成本核算制度,确定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合理水平”。为了控制具体科研项目的支出金额,在使用科研经费的过程中,财务部门在建账时,应依据项目预算书中的各类明细支出项目增设相应的明细科目,设置每项明细科目的预算限额。在经费支出的的实际操作、核算过程中,严格执行预算限额制度,对符合规定的且在预算限额内的票据予以正常报销,超出预算限额的支出,就不予以报账。这样项目负责人就能在前期更加详细地对经费项目支出进行合理估计,有效地避免经费的预算内容与实际开支相脱离,增强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
在纵向课题经费开支上,科技部门、财务部门应严格规定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与开支标准,人员经费、管理费、协作研究费,对这三项经费预算比例不能随意调整;人员费不能用于人员奖励,应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研究人员的工作量,在批复的预算内据实支出;项目管理费用应在项目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规定的行政管理支出;项目中使用学校的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应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合理的分摊计入课题成本。
在横向课题经费开支上,应建立兼顾学校、院系和科研人员个人利益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财务部门要按科研收入的一定比例弥补科研活动中消耗的使用学校教学设备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并在项目结题后进行财务分析,使科研经费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的内部审计制度
1.加强内控制度审计,促使科研经费依法管理。首先要做好科研经费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的审计,看是否包含针对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当中存在问题的相关解决原则和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和完善本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使学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2.做好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规范经费使用行为。认真做好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加大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约束力度,严格控制经费的开支范围与标准,有利于防止滥用科研经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重点有:学校财务部门是否统一管理科研经费,杜绝科研经费脱离学校监管形成经费使用体外循环等现象;经费报销是否符合规定,票据是否合法真实,签字是否齐全;各项支出是否严格按合同要求,专款专用;项目管理费、劳务费、人员经费开支是否超出规定比例开支;是否有结题不结账,结题后仍长期挂账报销科研经费等变相截留科研经费的违反财经纪律现象。通过一系列措施规范科研经费使用行为,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125-01
科学研究工作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为科研人员、设备器材、试剂材料、科研经费,而科研经费是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条件,是推动科研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随着国家、地区、医院对科研工作的越来越重视和经费的大量投入,促进了科研工作的蓬勃发展,而如何管理好、使用好科研经费成为医院科研部门、财务部门以及课题主持人三方不得不关注的事情。
一、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医院科研经费的管理具有它的独特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立项时,财务部门未参与科研课题预算编制。申请立项时,科研部门与课题主持人更重视任务的编纂和时限,对于预算编制未引起高度重视,凭以往经验编制项目预算的情况多,待任务书下达后,只按项目要求将预算送达财务部门存档、执行。
2.过程中,科研课题实际开支与预算编制存在差异。研究过程中一个观念的转变、物价的变动都会导致实际研究与下达的任务书不吻合的情况,使实际开支与预算产生差异,财务把关严,经费不能开支,势必影响课题研究进度;财务把关不严,或透支,或超支,又会给结题后审计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结题后,科研部门与课题主持人存在未及时通知财务部门结算课题情况。课题计划结束时,科研部门与课题主持人更重视业务手续的办理,而忽视经费报销结转事宜,往往是委托事务所进行审计时才匆忙办理结算、结转手续,没有严谨计划导致通宵达旦翻阅原始凭证和打印报销清单。
二、提高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目标
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透明度,使科研部门、财务部门以及课题主持人三方知晓课题进程、经费流向;提高课题主持人对科研经费的自与支配权;强化先审后批制度,优化经费报销流程,提速经费报销的时间;明晰三方职责,既相互配合,又互不干扰,促使科研经费后审的简单高效。
三、提高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方法
1.科学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财务部门科研经费管理人员必须吃透《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精神,既要从宏观上熟悉预算编制原则,又要从微观上把握成本与产出的效益,同时还要向科研部门、课题主持人传递科研经费合理编制项目预算的必要性与科学性,强调预算编制的权威性,杜绝预算执行的随意性。课题主持人编写任务书时,财务部门必须参与指导整个课题的预算编制及审核,包括劳务费、设备器材和试剂耗材购置费、学术交流费、办公费、交通费、协作费等费用的占比及金额;任务书审核通过、经费下达入账后,应及时通知科研部门、课题主持人,将课题项目进行编号并发放项目课题经费卡,同时将预算限额录入会计系统;课题进行中,严格按照预算要求审核报销各项经费。
2.基于医院内部网络开发科研经费管理查询系统。将会计系统与科研经费管理查询系统相关联,科研部门、课题主持人可通过查询系统权限及密码,实时查询科研项目的名称、性质、目标、人员、预算方案、经费收入、明细开支、结余金额。科研部门还可通过此系统监督课题进展情况与经费使用情况,而财务部门可以通过过程跟进随时掌握课题结题情况,从而做到及时通知课题主持人办理整个课题的结算。利用网络技术把预算编制――经费收入――费用支出――结算整个过程透明化,有利于三方同时做到心中有数,也便于三方进行必要的沟通。
3.提高课题主持人对科研经费的自与支配权。贯彻先审后批制度,优化报销流程。课题项目的费用支出只要都在各分项的预算范围内,会计审核后符合报销要求,经课题主持人签字同意,持科研经费卡便可报销,不必再经科研部门审批,除大额和特殊支出以外。但是,管理报销的科研助理按项目要求应相对固定,不能经常更换。
4.规范大额和特殊经费开支的报销流程。对大额的(比如大型设备仪器),特殊的(餐费、对外劳务费)经费开支,除了财务部门审核,课题主持人签字同意外,须经科研部门把关,对于大型设备仪器招投标、购买、合同签订、付款、出入库登记应进行全程跟踪;对于餐费标准、陪餐人数,劳务费发放人员的核定情况应给出相关意见。
5.建立医院科研经费内审制度。依据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对于任务完成过半,经费支出超过2/3的课题进行相应内审。科研部门考核评估课题项目进程,财务部门考核预算执行率和合格率,按照经费报销明细核查每一个报销凭证,重点审计超范围开支经费是否具备业务部门同意预算调整的审签单;试剂耗材出入库单是否齐备;大型设备器材固定资产登记情况是否完整;外请劳务费的发放金额及标准。对于超范围超标准的经费开支,财务部门应冻结此课题项目,同时出具通知书责令课题组及时清退,待整改完成业务部门同意继续开支后方可进行后续经费的报销。
6.及时清理已结题课题。某项科研课题结题后,科研部门应及时告知财务部门,同时通知课题主持人尽快办理财务结算手续,做好会计事务所的委托审计准备。审计通过后,做好课题项目的注销,对于需返还经费做好审签工作后及时退回;对于勿需退回的结余经费结转到同一课题主持人的科研经费卡名下。
参考文献:
[1] 何升萍.医院科研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14(1):157-158
[2] 徐辉,罗林枝,徐苓.北京协和医院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办法改革初探[J].中国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6,17(2):91-92
[3] ,胡晓红.论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5,12:21-22
2013年1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的新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国家对科学事业单位实行 “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一、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情况看,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逐年增长,科研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科研整体实力明显提高,科学事业单位科研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科学事业单位科研事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目前是由研究处(室)管理合同的制定,负责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结题,财务部门负责科研业务的核算。
1、难以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的来源比较复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课题结题按要求上报经费使用情况时,科研人员自己上报的经费开支项目与会计报表统计的开支情况往往不符。
2、科研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强,科学事业单位科研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对科研经费资金,财务部门根本没有力量对本单位每年申报的科研项目的信息资料,做大量而细致的收集整理工作,没有时间去做科研课题经费支出的分析、结题成果推广运用的效益分析等工作,更谈不上参与科研前期、中期、后期的管理工作。
3、科研经费报销中存在违规现象, 报销发票中所列的明细项目与实际支出情况不符,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比较严重的情况较为普遍。
由于没有完善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不同部门、课题室重复购置相同或类似的仪器设备,设备利用率不高的现象严重。很难做到资产的合理配置、资源共享,造成了不应有的浪费,甚至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4、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管理存在问题。科研人员争取的项目和经费越多说明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做得越好,只注重科研成果,不计科研成本的思想很普遍。
意识上不够重视林业科研财务管理,由于现有的科研项目大多在争取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科研经费所有权归课题室所有,由课题负责人说了算。只注重争取项目,却不注重经费的使用情况,更不重视科研项目的效益。使一些科研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不利于全面反映科学事业单位的科研成果和资产状况,限制了科学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二、提高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
建立完善科研项目的专家评审制度。全面系统的评估和界定已形成的科研项目成果、社会贡献率。通过监督检查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保证合理使用科研项目经费,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加强科研经费财务数据的分析处理,财务人员应当了解科研工作的相关业务政策,与科研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整个工作过程。完善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科学事业单位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
2、制订完善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
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必须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才能使科研经费的使用发挥出较大的效能。
3、完善科学的科研经费财务核算体系,应当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机制,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
4、根据研究所的实际,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和完善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考核的指标体系,对科研项目的经费开支、科技含量、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
以某杂交榛子项目为例:
(1)项目经营管理模式
由研究所牵头组织,项目实施地相关人员组成项目领导小组,组织和协调苗木繁育、坚果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开展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保证生产出合格的榛子苗木、坚果。项目的实施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规范栽培管理。
本项目苗木、坚果收集及销售由研究所统一负责,采用“基地+农户”的运行管理模式,以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购销渠道的方式与农户建立起巩固的产业化协作关系。农户、生产基地的连接以经济利益为纽带,自愿合作,利益联动,共同发展,带动项目实施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在苗木繁育生产过程中,项目实施单位注重产品质量的管理和控制,一是由技术组制定统一的苗木生产技术规程,二是由技术人员巡回各生产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三是以经济效益为杠杆,激励生产者高质量的开展园地管理活动,四是制定实施严格的苗木质量标准。
(2)项目的经济效益
本项目产品主要为杂交榛子苗木和坚果,项目实施现已具备年产苗木200万株的生产能力,从2010年开始可具备逐年增加的坚果产量,项目实施单位可从苗木和果实的销售中获得稳定的利润。
项目实施所建立的1.5万亩榛子栽培示范园,通过示范带动全省新建的榛树生产园虽然还未进入结果期,但园地建设已经全部完成,园内树体生长发育正常,从2010年进入结果期,开始显现经济效益,起潜在(估算)经济效益巨大。
1.5万亩榛子栽培示范园社会经济效益估算
(3)项目的社会效益
食用榛子主要有欧洲榛与平榛两个种,国外栽培利用的是大果型欧洲榛,我国广泛分布并在目前主要采集利用的是小果型的平榛。我国是榛子(平榛)原产国之一,有近百万公顷的野生榛树资源亟待开发利用,榛子栽培业的兴起与发展,必将促进我国榛树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与榛子栽培业与榛子食品加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大力发展榛子产业不仅可以为广大农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国土资源、保护天然林、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由于榛子适应性强,可以在坡度较大的土地上栽培,榛树栽培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山区林业的综合开发、消灭宜林荒山,保证宜林荒地及退耕还林土地的合理利用,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三、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财务管理
科学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科研管理制度,实现科研经费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1、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逐步规范,为了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各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职责权限分工明确,管理流程规范,构建了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
2、加强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从科研立项、资金到位开始,财务部门就要和科研管理部门密切配合。
(1)财务人员可根据申报科研项目资料,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提供给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的管理决策者可靠的信息依据。
(2)项目进行阶段,财务部门要对项目的经费支出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保证科研资金的合理使用。
(3)当项目完成后,科研管理部门应当及时通知财务部门,根据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及时结清课题经费。
3、各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收入总额逐年增加, 科研经费收入占科学事业单位总收入的比重逐年递增。
4、完善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结余经费财务管理的措施。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管理和经费管理必须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才能使科研经费的使用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严格而详细的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结题后,课题结账的程序、时间及课题结余经费规定,便于各职能部门、科研项目负责人根据管理办法执行,按规定科研结余资金转为发展基金后,应主要用于祢补科研发展支出。
财务人员要了解科研工作的相关业务政策,与科研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承担起科研项目的前期投入与效益预测、中期管理、结余经费的清理等工作。
参考文献:
[1]黄英. 加强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湖南农学.2006,(5):93-95
关键词 :科研经费;大数据;管理改革
一、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研项目成本和支出界定模糊
一方面,科研经费的核算使用和管理监督是普遍矛盾。项目负责人往往同时承担多个项目,有些项目的研究内容之间存在相互重叠和关联性,经费支出难以区分,相配套的成本管理核算体系没有建立。日常收支缺少控制、分析和考核等规章制度及管理措施,资金和资产流失、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科研机构设置条块分割,没有把全部成本纳入核算,只列支了科技项目研究过程中的直接支出,而没有包括人员费用和间接费用,不能真实地反映科研成果的价值,这种做法忽视了高层次科研人才、难以量化的智力付出,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2.科技项目管理及财务管理不健全
科研经费支出建账不规范、不独立建帐,未能严格按照项目归集、核算,对科研成果成本核算不够注重,实际支出与编报的项目核算相脱节。科研经费结余管理也存在问题。当前在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科研经费到位滞后、结题不结账的现象。大量资金的集中使用,不可避免地存在突击滥用的地方。科研项目在立项时要求较严,而立项之后缺乏跟踪管理和约束机制,科技项目质量和资金投入控制脱节,对科研经费的绩效考评不够重视。
3.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可行性论证不足
由于科研单位财务与科研人员的专业局限性,编制预算的主观性与随意性较大,事业费和项目经费界限不清。由于每个项目都有研究的独特性,研究的领域和视角不同,以及科研项目的复杂性及不可抗力因素,要编制准确、可行的项目预算,难度比较大。项目负责人在编制预算时,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需的成本。
4.科研经费配置不合理
科研活动最大的特点是投入产出关系的不确定性,科研效益短期内无法衡量,所以科研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的情况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1)科研资源的稀缺性和配置的多重性的矛盾。目前,我国的科研活动主要采取课题申报制,大部分科研经费以竞争性项目的分配模式下达。当前的科研项目体制诱导科研人员在申报项目时花费过多精力,缺少时间去做研究。科研评价的量化,也使得科研活动成为一种短期行为,造成在某一特殊领域中“平行”进行着许多项目的现象。不仅无法提高科研产出率,反而可能造成科研资源配置的重复和浪费。2)科研经费分配机制不平衡。要实现科研成果商业化,需经历一系列试产试销的过程,在这个孵化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很可能还没开始就已经终结了。这一个过程政府很少有经费投入,分配不平衡,严重缺乏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支持。
二、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新思路
1.合理配置科技资源
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建立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等共性技术的支持机制。建立同行评议制度,建立以评估和竞争为基础的高校科研经费拨款方式,拨款依据项目和研究人员的质量,而不是机构的信誉进行。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市场引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中央政府以资助基础学科、项目科研为主;地方政府提供相应的匹配资金,侧重于资助应用和发展研究,增加商业化阶段的科研资金,以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或者受资助单位要提供或寻求一定数额的资助资金。中央和地方政府、资助单位在提供资金上相互配合,连接研究人员和创新人员,帮助新的产品和服务跨过从科研成果到实现商业化的低洼地带。在某些应用领域可以尝试采用后补助方式,在取得成果或者服务绩效验收考核后再给予补助,发挥市场主体的配置作用。
2.强化预算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预算标准和体系,规范各类科研项目所用的预算科目编制标准,使成本测算有章可循,确保科研项目预算的真实、可靠。建立项目全过程的跟踪、管理与监督,科研和财务人员应达成共识,从项目申报、审批、管理与验收的全过程双方参与和对接。合理地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缩短预算批准至经费到位的运作时间,严肃预算执行,采取措施切实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的监督和控制。事业费和项目费相互促进,遵循科学规律,保证共性基础学科的预算供给,打破“跑要”项目的局面,形成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支持模式。
3.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为充分发挥政府科研经费杠杆效益,一方面,财务管理要贯穿科研经费的筹措、分配、使用与监督全过程,跟踪科研项目管理的始终,有效实现多元化筹措资金,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监督,从财务管理理念、措施、制度设计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提升。如:成本核算和科研经费结余管理结合起来,科研经费中可列支的课题人员劳务报酬可根据课题考核情况适当提升,开源节流和激励机制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创新财务管理手段。推动财务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分析系统,对科研经费的运行进行多维多因素分析,以电子表格、电算化模板等信息介质形式提供给领导和科研人员,做到实时查询、统计整理、归纳分析和管理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对其中的经验和规律进行总结,为决策提供依据。
4.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体制
在宏观层面上,要进一步完善科研经济监督的制度建设,扩大审计范围,不论资金来源,建立由财政、审计、社会中介、出资人等部门联合的监督机构,对科研经费进行审计;在微观层面上,建立内控制度、强化财务核算,科研经费不论来源如何必须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其支出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明确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同时,逐步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和跟踪问效制度,建立会计核算网络,对经费执行结果和科技计划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综合性考核与评价。
5.建设科研管理大数据平台系统
实现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的载体就是信息系统的构建,要在现有的会计电算化基础上应用网络技术,形成科研管理信息的实时集成、共享和利用的大数据平台系统。科研人员、科研管理机构、财务与信息技术人员相结合,共同开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信息系统,使科研项目申请、经费预算批复、经费使用等信息相互衔接和共享,实行计划项目和经费全过程痕迹化管理。科技、财政各级主管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对现有的数据系统进行整合和对接,实现科研项目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建成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科技项目、经费预决算、验收奖励的公开制度,形成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监督管理的监控网络,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存在忽视预算管理的现象。由于高校在项目立项申请时直接由项目负责人编制预算,而科研部门则比较重视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忽略对科研经费预算的管理。导致项目预算不能全面地真实地反映课题经费的成本支出,造成课题经费在使用过程中超预算范围和预算标准,难以按照批准的经费预算核定的用途、范围和开支标准使用项目经费。
3.部分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认识不足,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尚不完善,执行有待加强。目前,高校都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了本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账户开立、科研经费使用及审批权限、科研经费结余处理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部分高校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特别是在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审核、执行监督等方面,容易造成项目预算编制不明晰,经费预算审核缺乏基础,审核工作难以执行,项目预算执行和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另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量存在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不一致的现象,部分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并未完全执行,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低下。
4.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如,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经费支出不及时、部分经费开支原始凭证及相关资料不完整、反映的支出事项与项目任务关系不清晰等现象。财务部门在科研经费报销时,往往比较侧重于报销手续是否完备、原始票据是否真实合法,导致很大一部分科研经费被用于支出管理费、招待费、人员经费等,真正用于科研项目的经费很少。
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良好的运行机制是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高校应对照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委的经费管理办法,对学校现有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与相关部门的经费管理办法不符事项进行修订,建立一套既符合国家规定,又能结合实际情况,合法合规、可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2.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健全预算管理制度。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是项目围绕预算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的内部管理活动,具体包括预算管理的指导思想、预算的编制、调整、执行、分析与评价。高校应制定预算编制、审核执行、预算调整和监督管理办法,对预算编制原则和内容进行规范和统一,明确预算的审核、监督部门的管理职能和预算调整审批程序,加强经费预算管理。确保科研经费收支和结构的平衡,保证预算的严肃性。
3.强化各部门对科研项目的全程管理。高校应按照科研经费管理一系列文件的要求,明确各相关部门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工作职责,全过程参与项目申报经费预算、中期经费支出检查、结题经费决算审核等工作,与项目负责人进行意见交换并形成书面检查记录。此外,对项目验收、结题之后的财务报销、档案移交等进行后期跟踪检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50-02
一、引言
从“十二五”国家加大研发投入以来,高校R&D支出占全社会R&D支出的比例有了明显的提高,2013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达到11846.6亿元,其中高校R&D经费支出达到856.7亿元,占到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2.08%。在科研经费存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科研经费审计也就成为了审计的重点,这就要求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精细化。
二、科研经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1.预算内容与实际支出相差比较大。高校在编制科研经费预算时,没有根据课题特征和实际需要精细编制预算,其中包括:劳务性费用的预算没有考虑有关人员与该科研课题的时间和目标的相关性,对劳务性费用的预算没有合理性的标准,在实际支出过程中,发放劳务费的人员与预算内容的人员往往不符,间接套取了科研经费;外协费的预算不合理,未严格论证外协的必要性及外协单位的经济性,在实际支出中往往花不掉;设备费的预算不精确,存在利用科研经费购买其他用途的设备,包括购买计算机、打印机等通用设备,间接套取了科研经费。
2.经费配置不合理,存在套取科研经费的现象。高校科研经费的50%左右用来支付材料费、设备费、外协费;40%左右用来支付差旅费、会议费、办公费及管理费等,而只有10%左右用于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劳务成本太低,这势必导致科研人员使用非本项目支出通过其他科目套取科研经费,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3.科研经费划拨不及时,结余资金过多。一方面,国家科技计划承担项目立项和财政资金划拨的管理主体分别由科技主管部门和财政部来担任,科技主管部门要求项目正常开展,而有些甚至到了中期检查的时候,科研经费都还没有划拨下来。接近年底,科研经费刚拨付,就要求在极短的时间里使用完毕等。这一现象的存在进一步加大了科研单位在经费使用中的难度,导致在项目开始需要投入科研资金的时候没有经费,到年底又要突击使用的现象。另一方面,缺乏校内科研、财务等部门和院系、项目负责人共享的信息平台,科研经费到账后不能及时入账。随着高校科研经费的急剧增长,在高校机关管理人员规模基本不变的现状下,各高校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建立先进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办事效率。
4.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对于纵向科研经费虽然有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对于具体的执行,学校部门没有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标准。比如:多数高校存在计提水电费的问题,没有建立相关的成本补偿机制和合理的分摊方法,审计过程中不认可计提水电费,导致学校正常的日常运行成本不能足额补偿;间接经费里可以发放绩效,学校部门没有建立科学的绩效审核和发放程序;存在结题未结账问题,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钩,多数已结题的项目未及时结账,影响结余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对于横向科研经费没有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加之多数横向科研经费没有预算,导致支出与项目无关的支出无法核定。
三、科研经费管理策略
1.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发挥预算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全面性指导作用。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包括经费预算编制、经费预算执行控制、预算调整、预算监督和预算考评。在编制预算时,要发挥财务人员在预算管理中的作用,指导项目负责人制定科研经费预算,使其既能适应科研工作的开展,又能符合高校财务制度管理规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建立预算跟踪反馈机制,制定反馈流程和办法,形成反馈报告;发挥预算的预警作用,提醒项目负责人注意预算的执行情况,通过分析科研活动信息,对预算中没有预计而实际将发生某项业务做出预警提示。建立严格、规范的预算调整审批制度和程序,对预算调整的范围、条件、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制约随意调整预算的现象。财务部门、科研部门以及科研管理机构共同完善预算执行制度,建立健全预算执行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相应的激励机制。科研经费预算批复后,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管理监督。另外,应把各项目负责人每年的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作为其绩效考核的要素,适当给予奖励。
2.建立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效率。建立校内科研、财务等部门和院系、项目负责人、设备招标部门、国资部门等相关部门共享的信息平台,实现科研项目从申报、评审、立项、执行、项目预算、设备购置的申报情况、经费使用情况、预算执行进度、项目结题验收等的全过程管理。另外,在现有财务核算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共享的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系统,将财务处、科研处、内控机构、院系等多个部门联结起来,对科研经费有关的各项业务实行网络化管理,首先由项目负责人将课题名称、性质,经费下拨给单位,课题负责人及研究组成员,项目研究期限以及预算批复、预算调整等信息录入到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平台,并由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定形成一个动态监督管理体系。财务处应严格按预算范围开支,并将经费收支、外拨经费、资产购置等情况录入上述信息平台,倘若超出某项费用开支范围,系统则自动予以提示,以便及时阻止不恰当的开支;项目负责人也可实时查询本项目经费支出明细和结余情况,根据项目进展情况比较预算开支范围,及时调整各项实际支出,以达到实际开支与预算开支的平衡。项目完成后,内控机构就可根据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平台导出的真实数据,分析、审查费用开支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有无超范围、超标准支出和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等情况,从而避免决算不实、结题不结账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各职能部门通过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平台及时掌握经费使用情况,准确查询、实时统计和分析,以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由单纯的事后控制管理到事前、事中控制管理的转变,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推进科研经费非项目财务信息公开,促进实行科研经费的动态管理。
3.报账支出控制,完善科研经费的财务核算与监督。高校应完善科研经费财务支出审核制度,严格经费票据审核。一是财务部门应将识别票据的基本知识以培训或财务网站宣传的形式传授给各单位科研人员,让科研人员熟悉相关票据法规并掌握好票据的识别方法,杜绝报销那些填写不齐全、缺少发票专用章,或者是自行印刷的非财政监制或税局监制的票据,甚至虚假票据等。二是财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业务,签发的支付凭证应当进行登记;发放给科研人员个人的劳务性费用,要严格审核发放人员的资格、标准,一律通过个人银行卡发放,以零现金方式支付;科研人员的日常公务支出应当使用公务卡结算,如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零星购买支出等费用,科研人员持卡在发卡银行授信额度内刷卡支付,并取得发票及刷卡凭证,然后向单位财务申请报销,单位财务审核无误后将报销款项直接划入该科研人员公务卡账户中;银行将公务卡的划款信息和公务卡向商户付款的明细支付信息,通过银联网络系统实时向科研单位财务部门反馈,这样不仅减少了现金环节,提高了财务透明度,而且起到了预防科研腐败的作用。三是严格执行国家政府采购制度的规定,利用科研经费购买货物、工程或服务的支出,必须通过法定的采购方式、采购方法和采购程序来进行。
4.绩效考评控制,优化科研绩效评价体系。高校应建立健全科研项目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包括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评价指标。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应当考虑经费投入大小、时间耗费长短、任务完成优劣、获得成果水平高低等因素对科研投入与产出效益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应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实时追踪考核科研成果的转化及投资回报情况,如可采取项目收益法和项目比较法,对项目产生的效益准确核算或与同类项目的效益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科研项目的实际价值。同时,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对绩效考评中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研人员可以在职称评聘、年度考核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也可以将科研业绩折算为教学工作量核发津贴予以奖励等;而对那些弄虚作假,只要经费不搞科研,造成学校经济损失或损害学校声誉的,坚决予以处罚,甚至取消其以后若干年度申请科研项目的资格。高校应建立和完善适合本校发展的科研绩效考评机制,改变当前高校科研项目“重管理、轻效益”的局面,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蒋磊宏,陈成.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
[2]汤小琴.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高校财务,2015,(4).
科研经费是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前提条件,如何合理有效利用科研经费是资助方、受助人以及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关注的焦点。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经费使用质量逐步得到上级部门和单位的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已成为科研院所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科研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保障科研经费合理使用,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因此,充分认识加强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加强管理的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科研经费财务管理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成为今后财务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现状
(一)财务监督控制较为乏力,存在科研经费乱支滥用,专款不能专用的现象
虽然许多科研院所已制定了详细的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开支标准,但科研经费使用者想方设法钻制度的漏洞,如将其他书费、差旅费等票据通过“瞒天过海”的方式在科研经费中列支,有的报销发票中所列支出明细项目与科研项目毫不相干,却也在科研项目中报支;课题负责人采用虚增人员的办法套取科研人工费;同时,科研人员在同时负责几个课题经费之间交叉垫资串用现象频频发生。而在财务报销过程中,财务人员仅能根据科研人员提交的各种发票、单据的合规、合法性进行审核,而无法正确判断经济业务内容的真实性。
(二)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与结题结算不匹配
经费预算是科研项目申报的必备材料,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科研院所申报项目的能力和获得经费补助的力度。但科研人员并非财务专业出身,对财务管理、制度及相关具体内容了解不够,致使经费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完成项目所需成本,再加上目前科研项目经费名目较多,缺乏统一的预算定额标准,致使经费预算与实际支出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同时科研人员预算意识和节约意识不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能根据预算严格控制开支,以至于项目结题经费结算与经费预算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弥补“差距”,只能人为调整项目支出明细,导致数据失真,影响了科研项目支出的真实性。因此所编制的预算只能仅满足争取科研项目的需要,而不能充分发挥控制和压缩科研经费支出的作用。
(三)科研经费资产流失严重
科研院所对在开展科研活动过程中所购买的电脑、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购置的固定资产有的没有入账,有的即使入了账,却公私不分。对有些化整为零、以耗材方式购入的固定资产亦未作固定资产核算。科研项目结题时,也未预先通知有关部门进行相应的固定资产清理,致使较大部分资产被个人侵占,严重现象流失,影响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四)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现象相当普遍
科研项目结题但不及时结账是各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大部分科研院所对科研项目结题后续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致使经常出现科研项目结题一段时间后,账面仍保留未结算的资金现象,这不仅使大量科研经费闲置沉淀,固定资产不能及时得到合理使用,影响了其使用效率,也增加了财务部门会计核算工作的难度,还造成年终会计报表中未完成科研项目经费长期挂账,使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信息与科研院所的实际财务状况不相符,极易误导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五)科研经费管理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着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意识不强的现象,缺少对科研经费结题审计和效益分析机制,尚未建立在经费监管下科研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未能有效开展对科硏项目技术水平与经费开支情况的综合考核,成为目前科研项目管理水平不高,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完善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加大科研人员财经法规培训力度
1、制定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强化约束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各科研院所应根据国家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确实可行的经费管理办法。明确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和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明确对弄虚作假、以各种手段套取、挪用科研经费等行为的处罚规定,单位领导要积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所制定的各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以使财务管理及科研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自觉执行有关财经制度,促进科研经费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2、加强对科研人员财经法规等的宣传力度,增强其法制意识
由于科研人员大多虽财务专业出身,且平常忙于工作,缺少对财经法规知识的学习机会,因此对财务管理有关规定和法律制度知之甚少,致使其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不能按财经法规办事,随意性较大。财务人员要大力宣传国家的财经法规制度,帮助科研人员不断提高财务知识水平,并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自觉遵守财务制度,从而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
(二)加强科研项目预算管理
关键词:军队科研单位 科研经费 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a)-0128-03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军队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国家要强盛,军队要保打赢,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当前,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军队也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也在快速增长,军队科研经费管理的被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军科研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发挥。因此,尽快建立适合我军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新模式,真正发挥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军队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立项申报过程中,经费预算编制不够科学规范。在立项申报过程中,经费预算编制是申报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编制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率。目前,军队科研单位科研项目与财务实行两条线管理,彼此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项目申报书和预算编制通常由科研人员独立完成,由于科研人员对军队财务管理及相关制度不熟悉,对预算依据的把握不到位,容易出现预算编制不准的情况,影响了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即便有的科研单位委托财务人员编制科研经费预算,但由于财务人员缺少专业知识背景,对科研项目支出情况不甚了解,难以准确预算科研项目真实开支情况。
(2)项目研究过程中,经费开支不够科学合理。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许多军队科研单位未对科研经费进行独立建帐和单独核算,致使不能合理监控科研经费使用。军队科研单位项目管理通常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项目组长对经费使用具有审批权,有些项目组长对科研经费支出的审批具有较大随意性,在科研经费中列支了一些不符合科研经费业务范围的开支内容,财务科目和科研经费科目又存在差异性,导致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监管不到位,影响了科研经费使用的科学合理性。
(3)结题验收过程中,经费开支监管不够到位。在项目结题验收过程中,军队科研单位普遍缺少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加之验收审计过程较为复杂,审计人员在财务人员的配合下需要查看大量报销凭证,加上部分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混乱,科研项目报销凭证与其他行政后勤等报销凭证混在一起,查找和分类的工作量大,影响了审计效率。财务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通常较少,有的单位一年审计不了一次,即便审计,审计过程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无法对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起到监管作用,导致科研经费滥用现象时有发生。
2 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的建立
为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率,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依托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实时、动态的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即在项目申报、过程管理、结题验收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预算、决算、考核评估等关键环节进行动态管理,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精细化、精确化、规范化。
(1)强化预算管理。立项申报过程中,军队科研单位要强化科研预算编制管理,实行“双把关制度”,科研管理部门要设立专职经费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预算编制进行技术指导和把关;财务人员要及时介入科研项目预算编制过程,提供会计指导和监督服务。科研管理部门经费管理人员协助科研人员正确领会上级机关立项申报意图和经费编制总体测算依据;财务人员协助科研人员正确掌握经费科目编制要求及注意事项;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活动成本以及对设备采购、材料消耗等方面的准确需求,科管人员、财务人员、项目组三者强强联合、发挥合力、有效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度和可操作性。
(2)细化核算管理。核算管理是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的关键环节。具体措施是,研发科研单位使用的科研经费动态管理系统,将经费按不同科目分类独立建账,建账时科研单位科研管理人员(以下简称科管人员)协助财务人员将各科目开支限额及具体开支分类组成输入动态管理系统,方便财务人员按预算科目进行终审把关。系统为科管人员、项目组长和报账人员设置不同权限的访问端口。项目组的报账人员通过系统提交报销科目、开支明细及具体金额,科管人员按照项目研究进度安排对经费开支情况进行初审把关,通过后提交财务,项目组长通过系统按权限审批,财务人员根据项目组申请、科管人员初审、审批人批复的流程进行报账,报账完成后管理系统中自动显示预算经费、支出经费和结余经费金额,便于科管人员、财务人员和项目组长动态时时、掌握科研经费开支情况。报销票据及相关凭证通过扫描的形式进入管理系统进行备份储存。管理系统具有对动态查询和系统分析功能,从而实现科研经费的信息化管理。
(3)加强动态监管。军内科研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对过程监管工作做得较少,导致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科研经费动态管理系统要设置动态监督和预警功能,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项目组长可凭不同权限检查科研项目经费开支情况,对超预算、超范围支出或剩余经费过多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会自动提醒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项目组长,从而起到预警作用,督促科管人员、财务人员有效管理本单位科研经费,项目组长合理使用科研经费,杜绝超支和违规使用科研经费问题的发生。
在实际过程中,由于科研活动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预算编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和难以预见性,经费预算难免出现与实际开支不符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通过管理系统预警发现后,科研单位要认真分析研究,拿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尽快维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并将问题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
(4)实行决算管理。动态管理系统要设置科研项目结题自助提醒服务功能,提前三个月同时向科管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组长发出结题提醒,督促项目组提前做好结题准备,以便尽快结题结账。在项目结题评审会后,要充分考虑项目归档和办理鉴定证书所需时间及经费开支,通常情况下项目结题评审会三个月内完成结题证书办理和归档,结题评审三个月后完成经费结账。在财务审计科研经费时,可通过管理系统向审计人员精确、高效、快捷地提供经费开支情况和相关凭证,必要时可直接打印,从而简化审计流程,提高审计效率。
(5)增强考核管理。建立科研成果完成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相结合的考核评估体系,并将评估体系和考核方法作为功能模块嵌入到管理系统中。对每个项目的预算编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进行考核评估,引导项目组在有效时间内合理使用经费,对考核发现的问题要限期整改;经费开支考核评估结果与年终考评和个人晋升直接挂钩,从而强化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
3 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有序顺利运行,确保科研经费规范合理使用,应进一步改进管理措施。
(1)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为达到科研预算编制准确化的目标,军队科研单位应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应当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符合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根据研究任务需要、经费开支范围、资产配置标准等对经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依据等作出相关说明。科研管理部门、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三方共同完成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加强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和项目组之间的联系,明确三方职责,做到各司其职、有效配合,提高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确保科研经费预算编制能够按照精细化动态管理要求实施。
(2)进一步完善科研单位经费管理办法。根据军队最新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结合科研单位实施情况,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细则,如细化一线科研人员等级津贴和绩效津贴等,明确科研经费管理内容、程序和各部门职责,明确科研经费开支范围、标准和审批权限,规范审批制度,经费开支与报销过程通过精细化动态管理系统进行,按照系统规定的科目按程序实施报账,报销时间与发票开具时间间隔不超过一个月,进一步强化科研经费报销的时效性和合理性;科研经费实施信息化管理;严格按科研任务书要求的时间节点进行结题,明确结余经费分配比例和绩效津贴发放细则。通过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使科研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三者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潜力,调动科研人员的创造精神。
(3)进一步严格奖惩机制。通过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系统,划分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评估等级,结合军队新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评估结果优秀的按照绩效奖励办法上限进行奖励,并在提前晋级、评功授奖时优先考虑;对评估结果良好的按照绩效奖励办法中限进行奖励,并在提前晋级、评功授奖时酌情考虑;评估结果合格的按照绩效奖励办法下限进行奖励,取消提前晋级、评功授奖资格;评估结果不合格的不予绩效奖励,年终考评直接不合格。通过严格的奖惩机制,形成有效的经费使用监督制约机制,确保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的有序顺利运行。
(4)进一步加强审计管理。财务审计是促进科研项目经费合理使用的有力手段。军队科研单位尽快建立科研项目中期审计制度,所有科研项目研究中期都要进行财务审计,以便做到及早发现问题、有效预防。对科研管理中出现严重问题的项目组,年终考评直接定为不称职,年终取消所有晋升和评功资格,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确保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的有序顺利运行。要加强财务管理,形成充满活力的财经管理和运行机制,让科研经费为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服务,从管理机制上发挥好财务的监督作用,管好用好科研经费,为科技强军提供坚强有力保证。
4 结语
军队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立项申报、过程管理、结题验收、考核评估又是科研经费管理的几个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进行经费管理模式探讨,有利于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该文提出的几点措施来自于笔者长期科研经费管理中积累的一点经验,期冀能够对军队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分析
科研经费是现代科研管理工作中的核心性内容,是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在科研经费投入水平的不断提升,科研单位对于经费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也不断暴露。
1.1相关项目经费的预算缺乏合理性
一般情况下,不同科研项目所需经费的预算需要以项目的负责人作为主要负责人,通过项目负责人与财务人员的协助来进行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但从我国项目经费在编制方面的实际状况来看,科研人员在对相关财务知识并没有深入的理解,进行预算编制专业知识方面的缺乏相对明显,再加上我国在科研经费预算定额方面并未建立起一套系统且统一的可参照标准,因此多数科研单位预算的编制缺乏应有的严肃性、重要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项目经费在预算方面的不合理性,使科研经费预算以及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都受到影响,经费的不合理性支出也造成预算的执行无法按照编制的预算计划进行开展。
1.2项目经费的执行脱离预算计划
从理论上来看,每一项科研项目在进行经费申请的时候就需要对预算的具体安排进行详细且严格的规划,而项目开展过程中,经费也必须依此预算计划为依据进行支出。但在实际的开支规程当中,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往往忽略预算计划的存在,在进行经费报销的时候,往往不按照预算计划进行严格支付。因此在经费执行的过程中,发生便支付的现象极为常见,相关人员并不关注经费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的对比,对于各种报销票据是否合法、是否真实以及报销手续是否完备等缺乏一定的重视,因此项目预算的支出情况得不到有效控制,项目经费的实际执行状况与预算计划存在脱离的问题。
1.3科研经费的利用率不足,浪费现象较为突出
对科研单位而言,科研经费自申请环节开始到具体的使用,整个过程都由相应的科研课题项目组来进行负责,项目组对经费进行自行性的计划性开支。而这种科研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模式,直接造成科经费利用率和使用效益的普遍偏低。科研项目中,设备及资产重复购置的问题相对突出,单位内部固定资产及相关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共享和合理的分配,尤其是部分需投入大量经费进行购置的设备,在不同科研项目组中不能进行共享使用,而这,无疑是对科研资金的一种浪费。
1.4科研经费的利用缺乏有效的监督
在我国多数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中,重课题立项、轻经费管理的问题相对普遍:部分单位内部并没有成立专门的经费监督部门、未设置专门的经费管理岗位,也没有建立相对有效的经费监管机制;而部分单位内部即便设立了相关的监督部门、监管岗位和监管机制,但在实践中却疏于管理,基本处于有制度不监督的状况,经费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科研单位经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以上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经费管理工作的开展水平,科研经费的整体利用率因此而普遍不足。如此情况下,加强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可谓势在必行。
2.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
2.1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
对任何单位而言,若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独立行事,并不与其他部门之间进行适当的沟通,工作的进展与效率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对科研单位而言,要保证科研经费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科研部门、管理部门以及财务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科研部门需要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现状及时与财务部门之间进行沟通,说明经费的具体用处,如若不然,财务部门对于经费的管理与核算质量将会受到影响。当然,要切实保证部门沟通的有效性,财务部门还应当积极主动地向科研部门了解相关的信息,以期通过彼此的沟通保证科研经费的规范化和合理性应用。
2.2提升科研经费编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科研经费在预算编制方面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从源头上决定了科研经费的管理质量,因此在进行经费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要保证预算与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成相关关系,并在遵循政策相符原则的基础上,保证所编制的项目预算与我国相关法规的要求相适应;同时预算编制还应该遵循基本的经济合理性原则,保证所编制的预算规划从经济的角度上是合理的。
2.3健全经费核算及管理体制
科研经费的管理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各种不可预测的问题,要在实践中避免各种违规和徇私行为的发生,切实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科研单位就必须针对科研项目建立起相应的经费管理制度体系。但制度体系中必须对经费从编制到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进行规范,尽量做到以月为时间段,对经费的到款、使用及结存的情况等进行动态性的反映,使经费的支出行为严格按照预算计划进行落实和执行,保证科研资金的有效使用,在提升经费使用效率的基础上,保证每一项经费都可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2.4强化经费支出的审核与监督
要避免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项目经费的实际执行状况与预算计划存在脱离的问题的发生,杜绝发生便支付的管理模式,科研单位还必须对经费的支出进行严格的审核与监督。建立起科研项目经费的全过程监管机制。具体来看,科研单位在完善经费预算管理的条件下,需要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检查,加强对经费使用和支出的实时性监控和审核。当然要实现这种审核与监督工作的有效落实,还必须对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审核监督职能与责任进行明确,以责任到部门、到岗位的方式提升对经费使用和支出的监督与规范。以期提升经费的使用效率。
3.结论
在现有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下,随着我国科研经费在来源渠道方面的多样性发展以及经费资金量方面的不断扩大,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也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因此,我们必须在理清经费管理工作开展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科研经费管理的有效途径,以期通过对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光艳,刘牧群.科技创新中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04).
[2]郑洁,周鹏.关于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01).
R&D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大多数国家在制定本国科技发展目标及规划时都要把这一指标作为重要的参量。R&D经费投入分为两大类指标: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即R&D经费投入的金额,相对指标即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我国科研经费投入规模日益扩大,2000年以来,全国R&D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不足900亿元,到2012年总支出为10298.4亿元,突破万亿元,增长了11.5倍。近十年来R&D经费投入平均增长速度为22.33%;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2000年1%,到201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8%。一般认为R&D经费投入强度不足1%的国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说明该国R&D活动处于初级阶段;在1%到2%之间,则说明该国R&D处于中间阶段;大于2%的,则说明这个国家创新能力比较强。对比世界上主要的科技强国,R&D经费投入强度美国由2001的2.64%增长到了2.79%,日本由3.07%增长到了3.34%,德国由2.47%增长到了2.92%。虽然我国与上述这些国家R&D经费投入强度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年的增长速度非常之快。
1.2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过度行政化。
目前科研项目申请、评审、研究、验收等环节均由行政部门主导,项目进程几乎完全按照行政命令进行运作,经费由财务主管部门掌握、管理,经费管理的规范性不强、经费使用效益低下,造成科研经费使用的巨大浪费。
(2)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
课题负责人缺乏一定的财务预算知识,课题组也缺少会计专业的成员,课题经费预算编制不够科学、规范,经费预算常常超过项目实际完成需要,或不足以支撑项目研究工作的完成;课题立项评审专家往往重视项目的可行性,对项目预算审定不足。
(3)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管理不严。
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使用缺乏计划,往往项目开展与经费使用的进度不一致;科研工作者的“马太效应”造成一个科研团队可能同时承担多个科研项目,造成经费混用、挪用现象时有发生,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管理不严。
(4)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互独立。
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是项目承担单位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职能划分明确,导致科研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科研管理部门只重视争取项目,对于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管理不足;财务部门由于对科研管理的相关规定不熟悉,只能判断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财务管理规定,无法判断费用使用是否具有效率。针对我国当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完善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研经费审计监督制度,科技主管部门应配备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检查队伍,不定期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审计,实时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但是,由于我国科研项目的数量非常巨大,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资助的科研项目达到34958项,此外,“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社科基金等一系列批准资助的科研项目,每年累计批准资助高达数十万项,要对如此数量庞大的科研项目经费全部进行监督检查是不现实的,必须将信用管理引入到科研经费管理中,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各个主体之间,建立一种互信的承诺。对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进行信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公开透明,把审计检查部门的职能与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机制有效结合起来,规范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和过程控制。
2国外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借鉴
加强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政府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体系,是提高科研经费分配的规范性,保证科技资源配置和使用的合规性和合理性,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和效率的重要举措。世界各主要科技强国都将信用管理引入到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中,例如,德国的法律、各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研究机构的各种规定及管理条例都强调科研人员的“良好科学行为”,以保证科研经费的正当使用并取得最佳效果;美国卫生部的总检察长办公室工作计划中对卫生部主要政府资助项目进行监督,对信用差的经费使用单位进行重点监督。美国则非常强调科学法治、责任性、科学诚信和透明度等科学道德信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现实运作,具有一定的标杆作用。科研经费的诚信管理主要围绕预算诚信、金融诚信、管理诚信等,每年NSF必须遵循联邦政府的有关法令,定期对各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并提交相关报告。比如,涉及管理诚信方面,NSF的首席运营官(COO)在首席财务官(CFO)行政秘书支持下,对管理控制方面的结果进行调查并提供评估意见,然后上报基金会主任;由CFO领导的高级管理诚信小组(TheSeniorManagementInte-grationGroup,SMIG)就机构运营的概述性情况提供财务和管理控制报告,并由主任助理和员工办公室主任就机构的内部管理控制情况提供申报报告。国外政府注重以正确的理念引导科学家的理性选择,对科研人员进行科学道德教育,并加强科研人员和承担单位的信誉制度管理,建立科学家信誉制度,对于信誉好的科研人员和承担单位减少监督的频次和力度,对信誉不好的重点监督。由于国外个人信用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信用评估、信用监控、信用风险和信用惩罚4个方面已经深入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过了科研经费信用管理这一阶段,而中国的信用体系还未建立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研经费管理。
3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主要内容
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研究内容呈现出三维结构,涉及信用管理的主体,包括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和中介机构;对整个科研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信用管理,包括申请阶段、评审阶段、研究阶段和验收阶段;信用管理的程序,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阶段、相关科研经费信用信息采集阶段、信息分析及对主体评价阶段、审核公布阶段、后期的动态跟踪阶段。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流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科研经费信用信息收集工作。因为信息采集是进行后期信用评价,进行信用管理工作的基础,由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科技人员组成信用信息征集管理机构。选择合适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方法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评价。参考国外信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采用综合评价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对被评主体的信用状况如何进行分析、判断并确定其等级。分析评价阶段包括定量指标的初步评价、定性指标评价、撰写信用评价报告等。审核公布阶段,对各相关主体信用记录的信息和进行信用评级的结果向社会公布,公开透明,一方面可使得科研经费相关主体的失信信息迅速传播,接受全社会监督,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满足科技交易对信用信息的需求,减少科技活动中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程序除了上述的信息采集阶段、分析评价阶段、审核公布阶段外,还包括前期准备阶段和后期的动态跟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包括成立评价专家组和工作组、制定信用评价方案、信用评价通知等。动态跟踪阶段是在评价工作结束后,定期跟踪被评主体信用等级的变动情况。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反馈过程,需要定期对管理主体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补充更新相关信用数据,重新进行信用评级。
4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设计
国家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是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有效进行的手段和条件,包括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制度、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以及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
4.1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和管理文件
通过对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法律的收集和整理,发现对科研经费进行信用管理已经成为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提出为科学技术人员建立学术诚信档案,财政部和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机制,将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中介机构和咨询专家在经费管理使用、评估评审方面的评价和记录的信誉度,作为今后项目申请及评估评审等活动的重要依据。虽然,已经有不少文件涉及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相关内容,但是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科研经费管理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不足,缺乏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统筹规划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相关问题,此外,还缺乏相关的政策文件协调和衔接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和科研项目的关系;另一方面,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政策制定的本身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于科研经费信用评价制度的设计要具体和明确,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具有可行性。
4.2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的建立中,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最具有关键意义的一步,是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的基础。设计和确定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多个层次,其中指标既包括定量指标,也包括定性指标。科学、实用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应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必须与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文件内容相符合;二是一级指标应能适应不同类型被评主体的特点;三是二级指标包含的要素要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不同类型被评主体的科研经费信用状况;四是要求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按照评审对象的不同,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可以分为4大板块,即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和参加审计科研经费中介机构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体系。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进行信用评价的体系。众所周知,项目承担单位不仅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主体,更是科研经费的主要使用者,是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中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过程都是围绕其展开进行的。为了能让每一个科研项目都分配到适合的科研承担单位之上,我们从经费预算、经费管理、组织声誉3个方面着手,设计了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经费预算包括预算栏目是否全面细致,金额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虚假承诺,自筹经费是否到位;是否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科研经费年度预算的执行效率。经费管理包括对项目经费是否进行单独核算;对各项目经费审查的胜任能力;对各项目经费的监督管理能力;科研经费合理安排支出情况;科研经费结存结余情况。组织声誉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法违规行为发生次数。该体系可以全面衡量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申请、评审、研究、验收过程中,是否遵循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则、程序和办法。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中,项目负责人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评环节。这是因为,科学研究极其强调创新性,其不同于一般的活动,只有内行的项目负责人才能够很好地在监督和创新之间保持平衡,为了促进创新,项目负责人的权限往往较大。对项目负责人的信用评价,包括经费预算、经费管理、经费验收,以及职业道德4个方面。经费预算包括是否编报虚假预算,套取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合理安排支出情况。经费管理包括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经费验收包括是否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是否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是否发生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是否发生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职业道德包括是否提供虚假财务资料;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发生的次数。项目评审专家科研经费信用评价工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活动,广泛涉及到科研经费相关知识的运用和信息的处理,任何单一层面的评价都不能反映两者的科研经费信用,从评审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关联信用3个层面来评价。评审胜任能力,包括对科研经费相关规章制度及政策的熟悉程度;评审专家研究领域与评审领域联系的紧密程度。职业道德,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行为发生次数。关联信用,包括对评审项目科研经费信息的保密情况;经费评审的客观公正性;与被评审对象的关联性。对于参加审计科研经费中介机构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主要从机构声誉、金融信用、审计信用3个方面来考察。机构声誉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行为发生次数。金融信用包括机构的财务状况;机构偿还债务的能力。审计信用包括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4.3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
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包括建设和完善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1)制定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统一标准是科研信用数据库建设的关键和基础。
目前,已经建立并逐渐成熟的全国征信系统有11315企业征信系统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而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科研经费征信系统。为了对科研经费进行规范而有效的监督,全国范围内对科研项目经费信用进行征信势在必行,信用数据库建设需要一个统一的设计标准。建议有关部门按照科研经费信用信息收集、记录、整理、使用的要求,研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系统总体方案,构建总体框架,设计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全国统一标准。
(2)重视科研经费信用信息的共享使用。
科技经费主管部门,建立科研经费信用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科研经费信用信息共享的作用。应把信用信息作为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仔细查询相关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以及中介机构的信用信息,确保经费信用管理贯穿于项目申请、评审、立项、预算、实施、结题、验收等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
4.4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
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包括科研经费信用评级和科研经费信用分级监督管理。根据相关主体科研经费信用指标体系的设计,通过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对相关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收集,对收集到的定量数据进行分析,定性指标则由聘用的专家进行评价。进而对相关主体进行信用评级。评级分值按100分计,结合国际上对信用的5级划分法,将科研经费信用等级分为5类,即AAA、AA、A、B、C。信用评价分值90~100的信用等级为AAA,80~89的为AA,70~79的为A,60~69的为B,60以下的为C。科研经费信用分级监督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科研经费监管模式,分级管理,重点监督,准确评定其信用等级,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等级越低监管越严,应该对相关主体信用等级为A、B的,加大重点巡视检查的力度;而对于信用等级为AAA、AA减少巡视检查或抽查;对于信用等级为C,一般不予立项资助,直至整顿整改,信用等级提高。
经过多年的改革完善,我国科研经费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行政拨款制的投入方式,逐渐形成了由政府拨款投入、科研基金制、科研单位创收、科技贷款、风险投资等多元化投入体系。但总的看,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仍不适应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其主要弊端有三:
一是政出多门,条块分割,既使科研活动难以统筹规划、全面安排,也使科技资源难以优化配置、合理共享。我国现有的科研机构体系由计划经济时期发展而来,条块分割比较严重,研究领域划分不十分明晰,经费来源也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以基础研究为例,经费来源主要有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科技部和教育部四个渠道,其中:基金委有重大计划、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杰出青年资助项目;中科院有重大创新项目;科技部有“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教育部有“211”、“985”等工程。这四个部门都各自制定目标,并都能直接从财政部获得独立预算。此外,其他部委也可根据需要安排科研项目和经费。多部门、多渠道、多头分配有限资源,使科研经费分散使用,造成科研项目重复设置。科研项目的重复设置又造成科研人员的多头申请,同一个人、同一研究内容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经费支持,而同一科研成果也可以向各方面交账,导致一些科研人员四处跑项目、争资金、应付评审,浪费了宝贵的科研时间,助长了浮躁的科研风气。由于条块分割和科研经费管理不严,重复购置大型科学仪器的现象很突出。有研究表明,我国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仅为25%,远低于发达国家170%甚至250%的利用率水平。
二是科技经费管理模式亟待完善,管理成本高,投入产出效率低。目前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已有相当规模,主要通过各种“计划”、“工程”来实施。据科技部、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资料显示,每年有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流向各种科研项目,其中约150亿元由科技部支配。但一些急需经费、很有前景的科研项目却往往申请不下来经费。现行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模式是“项目申报制”。这是一种未出成果就支付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造成在项目的申请、批准诸环节上竞争很激烈。而在这项环节上“行政干预”往往起很大作用,有时因官员的个人偏好,就决定了科研经费的流向。
2003年,中国科协主持开展了一项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往往被部分学术权威、“明星”科学家或是“圈内”人(如师生、校友、朋友等)把持,其他人很难申请到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特别是有创造力的青年学者很难获得“雪中送炭”的机会。另一方面,项目确定后往往又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难以保障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率,浪费了大量资源却出不了高水平成果。尤其是钱一旦下来了,有相当部分科研经费变成了名目繁多的个人提成奖励,有的转化为科研单位沉淀资金,挪作他用或用于养人养机构,真正用于更新研究设备、购买研究资料的不多。据OECD(经合组织)2000年的数据,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占全世界的4.3%,科研产出占世界的3.1%,表明我国科研投入产出的效率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在线
三是政府直接管理科研经费,既不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也容易滋生寻租和腐败行为。国家每年资助的科研项目是有限的,而项目申请者众多,于是就出现了“僧多粥少”局面,这也容易引发科研项目申请中走后门、托关系、请客送礼、拿回扣等腐败现象的产生。2005年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表明,2个部门、45个科研单位转移、挤占挪用科技经费6.69亿元;有些课题和项目预决算编制不真实,科研成本核算不规范。现在,无论是在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在科研机构内部,一般行政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权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科研活动,这种现象本身就很不正常。政府直接管理科研经费也容易引发政企不分,造成政府与市场之间职能错位。一方面,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政府投入偏高,政府直属的科研机构从事竞争性的科研;另一方面,在基础研究方面,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不充分,一些研究领域资金短缺。现在,一些国有科研机构和其所属企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把从国家申请的科研经费和企业账目混在一起,使科研经费成了企业的“盈利”,这样的科研机构既不需要走向市场,也可以不向科研负责,成为游离于市场竞争和政府监管之外的特殊机构。
总之,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亟待作出重大改革。
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