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3: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

篇(1)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共同合作去探究。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如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身边的材料》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的议论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篇(2)

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透视科学探究性学习》罗星凯

篇(3)

1.文宣工作。起草重要会议讲稿、经验交流材料、日常各类文稿,做好会议记录,完成集团官网、官方微信号的编审工作。截至目前,共发送总经理办公会议纪要20份、党委会议纪要9份、专题会议纪要6份,下发抄告单60份;编送《集团工作简报》9期;编审集团网新闻信息259条;编审推送官方微信各类信息130余条;向中国高校后勤信息网、省教育后勤信息网、省教育工会网站、学校官网等平台信息近200条。

2.协调工作。协助做好“校庆节”暨优质服务系列活动、“暑期中层干部会议”“双代会”等工作方案;协同做好工会、离退休工作,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牵头做好党务公开、司务公开、信息公开,保密等工作;协助落实集团领导外出考察交流活动30余次,安排集团领导接待日35次;做好省教育后勤协会行专会协调工作。

3.接待工作。接待上级领导、专家和省内外兄弟院校以及商务来访29批次180余人。

4.督办工作。执行集团定性工作目标考核;督促各中心(公司)、部门每月报送工作简报;实行收发文、领导批文OA运转,通过OA进行工作督办;根据《后勤集团下属公司及二级单位班子会议议事规则》及时督办落实相关事宜。

5.机要工作。截至目前,通过OA、纸质形式登记、处理来文800余份;收、转校发等上级来文683份;处理中心(公司)、部门请示报告文件223份。

二、加强业务学习

1.加强队伍培训。举行信息宣传工作业务培训1次、摄影培训1次,提高办公室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工作能力。结合“思政大讲堂”举办了管理执行力修炼、幸福管理与自我成长等4期主题培训。

2.加强对外交流。参加全国教育后勤系统信息宣传与理论研究业务交流研讨班、全国高校后勤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高级研修班、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高级研修班,牵头举办浙江省教育后勤协会行专会年会、办公室公务礼仪文化培训等活动,促进与省内外高校办公室之间的交流合作。

三、推进创新工作

1.集团党建工作。印发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责,制定党员干部谈心谈话制度、“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方案。举办“思政大讲堂”、纪检干部培训会。组织开展“喜迎 保安全促生产”系列行动,“荷·和”廉洁文化摄影书画作品征集活动,“支部好案例”征集活动等。

2.文化建设工作。制定《后勤集团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完成集团大厅文化物化建设。结合“优质服务活动”、工会工作开展系列后勤文化品牌活动。获“全国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篇(4)

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一堂成功的教学课,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课堂充满生机。相反,如果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的教学,缺少学生的自主探究,课堂上就会出现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随着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目前,课堂仍是科学探究学习主要活动场所。提高科学课探究的质量,才能真正落实“以探究为核心”,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如何提高科学课探究质量呢?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我发现在科学课的教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科学课重在实践,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我在教五年级科学下册《沉和浮》时,准备了七种物体、一个水槽、一把小刀、十枚回心针、三块大小相同的小木块和记录表,同样也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如小石块,泡沫塑料,蜡烛,萝卜,橡皮,带盖的空瓶等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先让自己动手,感知哪些物体会沉,哪些物体会浮,然后全班讨论、思考物体或沉或浮的原因是什么?进而让学生理解重量与体积对沉浮的影响,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实验得到结论: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而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这样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选择性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如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一课时,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但把他们对发明放大镜的意义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让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对比观察照片及电视屏幕,让学生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观察的结果不仅图像放大了,而且还会发现肉眼不能发现的秘密,那就是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这样的观察和发现,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他们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

三、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亲身体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多“想一想”,多“说一说”,多“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即使探究失败了,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六年级科学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嗤嗤声,又看到淀粉滴在碘酒上产生的蓝色物质,更是兴趣高涨,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参与的重要性。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及时展开交流讨论

科学探究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再加以必要引导。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科学下册《观察混合后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取出少量的沙和豆子进行观察,我鼓励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观察,摸一摸,闻闻气味,看看颜色和形状,猜一猜混合后是什么样,再倾听他们的不同表述,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分析他们这些想法的原因,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探究。

篇(5)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壁上写着这样一句名言:“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就充分说明了动手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初中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比较差,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教师将静态、间接、抽象的数学教材内容进设计成动态、直观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中探究数学,发现、领悟数学的本质属性。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时,教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的方式,用纸板制作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图形,并亲自动手拉动这些图形,结果他们发现只需稍微用力,五边形、六边形图形就会发生改变,而拉动三角形时,图形始终不会发生改变。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再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理解就会更加深刻。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融入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议”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由于学生个体有着不同的认知背景、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所以每个学生对同一数学问题也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见解。因此,引导学生适时地进行合作研讨,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听取他人观点,修正自己的看法,促进信息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学中当学生面临教学重、难点等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个体难以独立完成时,教师应适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研讨,在讨论中得到启发,最终使学生在互动中自主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代数式”一节的教学中,“理解代数式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里有必要安排讨论。当学生由例题列出3x+4y的式子时,应该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首先帮助学生体会符号表示的意义,即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其次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联想类比的能力。所以,应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描绘出不同的实际背景和几何背景。通过讨论,使学生对“代数式的意义”能有更深的理解。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争辩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体验了合作的快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体现。

又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学生必须掌握一些有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方法,如果教条地将方法搬给学生,学生当时记住了,以后却不能灵活应用。教师可以先出示这样一道例题:①28+(-15)+15+72。然后问学生:如何解决?有简便方法吗?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请大家小组交流一下。有的学生将15与-15先相加和为0,也有的学生将28和72先相加和为100。通过讨论,描述解题方法之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在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时,可以将具备一些条件的数结合在一起相加,使计算变得简单:①相加得0的数;②几个数结合在一起相加得整数;③同分母或容易化为同分母的分数;④符号相同的数。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交流、举例、再讨论,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进而得出了结论。学生在今后计算中,能够灵活地使用这些自己探讨出来的简便方法,提高运算效率;同时自主探究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探”中学数学

篇(6)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由于学生个体有着不同的认知背景、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因此每个学生对同一数学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见解。因此,引导学生适时地进行合作研讨,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吸取他人观点,修正自己的看法,促进信息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教学中,当学生面临教学重、难点等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个体难以独立解决时,教师应适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研讨,在讨论中得到启发,最终使学生在互动中自主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代数式”一节的教学中,“理解代数式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里有必要安排讨论。当学生由例题列出3x+4y的式子时,应该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首先,帮助学生体会符号表示的意义,即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其次,拓展学生思维,发展联想类比能力。在此应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描绘出不同的实际背景和几何背景。通过讨论,学生对“代数式的意义”能有更深的理解。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争辩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体验了合作的快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体现。

又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学生必须掌握一些有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方法,如果教条地将方法告知学生,则学生当时虽能记住,以后却不能灵活应用。教师可以先出一些习题:28+(-15)+15+72……然后问学生如何解决?有简便方法吗?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请大家小组交流。学生将15与-15先相加和为0,28和72相加和为100,等等。通过讨论,相互描述解题方法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在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时,将具备一些条件的数结合在一起相加可使运算简便:①相加得0的数;②几个数结合在一起相加得整数;③同分母或容易化为同分母的分数;④符号相同的数。

通过讨论、交流、举例、再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进而得出了结论。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地使用这些自己探讨出来的简便方法,提高运算效率,同时培养主动探究精神。

二、“做”中学数学

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里写着这样一句名言:“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就充分说明了动手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初中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比较差,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有意识地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教师将静态、间接、抽象的数学教材内容设计成动态、直观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中探究,发现、领悟数学的本质属性。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时,教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的方式,用纸板制作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图形,并亲自动手拉动这些图形,结果他们发现只需稍微用力,五边形、六边形图形就会发生改变,而拉动三角形时,始终不会发生变形。通过先动手做一做,再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由此可见,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三、“探”中学数学

篇(7)

试问能不能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小一样,设计一些既能深化课堂学习,又好玩有趣、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作业呢?能不能让学生爱做,又要动脑筋,又不能怕麻烦,又可以合作完成,又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又可以选择做与不做,老师批改起来也轻松愉悦呢?把之前所做的几种尝试拿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学生要不要作业?对比一下以上两个学校的作业,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但作业必须革命,作业并不只是复习和巩固知识,更不仅是为了考试;作业是给学生提供又一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作业革命该如何进行?笔者在实践中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希望给大家提供参考。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业因生而异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作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事物、进行感知,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很多题目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不仅个性没有得到发挥,而且思维潜力也得不到挖掘,很少能通过作业练习真正获得学习技能、学习态度的养成,学习能力不具备可持续性发展,没有后劲。所以,尝试将过去单一的作业设计为富有童趣性的、生活性的、自主性的、综合性的练习。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象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知识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分层作业也是必要的。为学习优势的学生设计一段时间相对固定的作业,如读书笔记、观察日记,对于阅读与观察的内容要相对统一,以便检查与交流。在班教室前面挂了一块小黑板,且特意把小黑板挂得很低,专门为鼓励利用工具书查到课文中的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的学习困难同学,让他们把自己查到的相关知识点抄写在上面,学生既得到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又能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想争到这机会的学生争先恐后,趋之若鹜。

二、课下动手做一做,丰富作业类型

扎扎实实地课外阅读无疑是语文家庭作业的重头戏。为了引导学生读书,专门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在周末设计“逛书店”的作业,统一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学生们将教室搬到了书的海洋。

有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画成画,有的做成贴纸画,有的剪纸,有的拼图……做这种作业,同学欢乐,老师自豪,家长也啧啧称道,一举多得。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广泛的涉猎到与教材相关的、物、绘画、工艺、家庭、道德、等等方方面面能力、生活常识。学生可以邀请同学合作、家长参与,甚至邀请教师参与…… 这样,作业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还是一个极好的凭借,它给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展示他们的潜能,使学生和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获得了放大了许多的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啊!

从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和语文素养”来说,目前的学生普遍的优势是抄写字、词能力不弱,但是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能力是短板。怎样弥补孩子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短板?“多读书读好书”相关活动引导、培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以在作业预设上着手,用“动手做一做”的内容替换一下抄写之类的作业。笔者曾经在周六、周日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用两天的间,亲自动手做一到两件手工制作,可以是折纸,也可以是橡皮泥、小鸡、小鸭、小草、花朵等等,并在班上展示作品,汇报制作过程。这不失是“弥补孩子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实践能力这一短板的摸索和有益尝试。希望有更多的这样尝试摸索融入到平时的作业设计中,真正为学生作业减负做点实践探索,为作业革命经验积累。

三、结合生活,融入情感

篇(8)

(一)较好完成涉案财物价格认定工作。***价格认证中心负责我区和***区的涉案工作,今年以来,我中心克服工作量大、人员少等困难,较好完成了各项认定工作,截止到现在共出具涉案财物认定报告***件,标的额***万元;各项报告做到了准确、及时。提高了区价格认证中心在社会上的公信度,树立价格鉴定的权威性,受到了当事人的好评。

(二)涉税财物价格认定工作寻求新突破。在前期调研、考察先进县市区经验基础上,我中心已逐步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下一步将努力寻找切入点,争取取得新突破。

(三)价格争议行政调解稳步推进。***局2020年10月13日与***共同发文《关于建立司法价格调解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2015年8月底我们在***街办分别设置了调解室。                

二、公共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一)抓党建促提升取得新成效。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我中心人员积极参加物价局组织的集中学习和讨论等活动,综合运用听党课、理论学习、专题研讨等方式,不断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建设。并确定将***价格认证中心与***价格认证中心作为学习标杆和赶超标杆,6月2日与6月27日分别到两地参观学习,通过交流学习开拓了思路,找到了不足,也学到了好的做法和经验,对今后工作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干部职工业务能力的培训,不断增强业务骨干的工作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价格认定工作质量评查活动。今年以来,我中心根据上级要求,积极组织开展价格认定工作质量评查活动,现在总结阶段已接近尾声,通过对价格认定案卷工作程序和价格认定结论书等价格文书逐一审查,针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提出切实改进措施,并总结提高价格认定工作质量的好做法、好经验。有针对性的加强法律法规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聘请潍坊双和律师事务所为常年法律顾问。也多次与办案机关对涉案物品价格认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座谈,通过价格认定质量评查,不仅交流了价格认定工作经验,也让价格认定工作人员得到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推动价格认定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9)

“我看见了,但我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石。但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巨变的今天,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学生配套实验包先天不足不可操作;实验设计复杂难以实施;实验抽象难以直观等等。对于这些现象,一线的教师就须应地制宜适时改进。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1、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2、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3、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4、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篇(10)

我一直从教小学数学,但多少年来在学校教导处兼管科学教学,经常参与科学老师们的研讨活动,研读教材、探讨教法、寻求发展。我很喜欢科学教课书的编写,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内容丰富。每一课的主题探究,书中没有现成的结论,要通过学生自己去猜想、实验、探究、观察、发现、归纳等,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学生上科学课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当时我心里就踹磨着,什么时候数学课本也像科学教科书这样编写那就好了。好在新课改数学课本的编写已经向这方面发展了。以前教材中结论、计算、应用题例题等都写得完完整整,现在书中留了布白,给学生思考、填写,学生有了机会,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和天地。

2004年学校成为第一批常州市“做中学”项目实验学校,我便参加“做中学”课题,把“做中学”在科学中的理念,延续应用到数学教学当中,感觉非常好。2008年,我又参加了“做中学”推广运用课题:“做中学”在小学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该课题被批准为省“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几年的实践感到学生收益匪浅,成效显著,学生在学习态度、方式、能力等方面均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数学探索――我要动手探究体验

“做中学”刚开始阶段,记得课堂里让学生去做,学生不知道做什么?从哪儿做?怎样做?你看我,我看你。只能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去做。逐步地发展到小组里讨论出“做”的方案,再分工合作,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聚精会神。做一做、填一填,仔仔细细地观察,新奇的发现。学生更多的是快乐,变得越来越有自信。慢慢地由原来的认真听课为认真动手做,自主探究;从单一的一问一答,变为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是等、靠、要,课堂里发言成了少数几个学生的专利,害怕自己说错了难为情;甚至把没被教师叫到发言当作是幸运的。现在课堂里各抒己见,生怕自己的发现被同学抢先说了,积极展示自己的风采,常常为一种观点而争辩。

例如,在认识圆柱体的侧面时,以前是看教师做,得到圆体侧面是一个长方形。现在,人人动手,有做圆柱体的,有折圆柱体盒子的,再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课堂里热闹开了。这个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侧面展是长方形。”另一个小组发言说:“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正方形。还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是不规则图形。”谁也说服不了谁,怎么办?动手研究研究,一番探索体验后,各小组开始交流。有了实践体验和思考,就为发言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纷纷拿出展开图形,摆出理由。小组的精彩发言出乎了我的预料:“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都可转化成长方形,书上结论精辟。”这些不同的声音,让我体味到“做”所产生的学习方式变化,所带来的数学课堂变化。

再如,在学习“方程单元等式的性质二”时,一位学生提出:“不等于0的数,是不是指同乘同除以都要不等于0的数?”当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说呢?”结果出现了三种情况,一是同意两个意思都有,一是同意同时除以时0除外,极少学生拿不定主意。这时我及时给予引导,大家写几个等式试试看,举举反例来研究一下,学生们在“做”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只是指等式两边同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在“做”的过程中理解,在争的当中明辩,学得轻松,掌握得牢固,学生体会到一种,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数学思维――深层次挖掘提炼

“做中学”在数学中的应用,从不会做到会做,从怕说到想说、抢说,从不会思考到会思考……但我认为不能停留在“做”的形式上,要让“做”得到提升,让学生真正感受并获得深刻认识。通过实实在在地“做”去感悟、去探究、去观察、去发现、去归纳,在各方面都得到提高,并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三、态度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课堂中发现以前一些学生不是不发言,就是分心走神,小声讲话,做小动作,学生要讲、要动。让学生有事可做,让学生做自己的事,那么做起来就特别带劲,还十分认真、尽力,学生必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课题刚开始实施阶段,上数学课布置学生带操作材料,确实是只有几个人带,我心里在为他们着急。现在课中需要用材料时,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准备,就等你给机会他们做。你看现在课中填写的表格,比以前认真;内容不像以前那样大多相同,而是内容丰富多彩,有创意,把自己动手实践,仔细观察、归纳得到的都填写在表格内,且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做的过程,由以前无目的“玩”,变得有目的有计划,好似一个个小科学家在做精细的实验,一次不成功,再来一次,变得有责任心、有信心积极性高,兴趣浓。也正是我们所要培养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篇(11)

(一)从“物”到“人”:主体对象的转变

教师对玩具的认识决定了自制玩教具的价值取向。根据汉语词典的解释,用于“玩”的器具,就叫玩具。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也曾说:“对玩具应作广义理解,凡是儿童可以玩的、看的、听的和触摸的东西,都可以叫玩具。因此,制作教玩具的思维需要发生如下改变:从原来教师要做什么样的玩具到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玩具的转变;从重“物”的设计到重幼儿兴趣挖掘的转变;从以玩具为本到以幼儿为本的转变。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用孩子的眼光、认知特点、思维方式去挖掘适宜孩子的、让孩子感兴趣的玩教具。在找到核心要素后,还必须围绕“孩子喜欢的玩具”这一线条逐步展开,从集体研讨――作品构思――打样――再研讨――制作――展示交流等各个环节都要紧扣孩子的特点与需要进行过程性的调整和丰富,严格遵循教育性、安全性、趣味性、科学性、简易性、牢固性、多用性、操作性的制作原则。总之,玩教具的设计强调以“玩”法开发为主,“具”型设计为辅,教师应学会深人挖掘每一种玩教具材料的可利用价值,做到一物多玩、一物涵盖多个领域。

(二)从“做”到“玩”:多样方式的拓展

制作玩教具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教师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做与想同步,让孩子在做中玩、玩中学,最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曾指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幼儿摆弄、探究、体验,在实践操作的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为此,必须改变以往玩教具不耐用,做好了只能“看”不能“玩”的现状,坚持“做”与“玩”自主的原则。教师提供开放性的游戏材料,让孩子参与到“做一做、玩一玩”中,体验制作的乐趣。

多样的自制玩教具材料有助于引发和释放幼儿的潜在能力,激发幼儿动手的欲望。从确定做什么,到找材料、尝试制作,不断修改,最后形成一个与最初想法较一致的“玩具”。这本质上也是“玩”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创造“玩”的过程,它能使孩子主动参与并获得成功的心理需求满足,从而提高孩子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自制玩教具的设计原则

(一)教育性

教师可以通过自制玩教具可以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这样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教师在制作前要根据课程教材考虑自制玩教具适宜的“用途”,把“做”和“用”相结合才能发挥自制教玩具的真实价值。

(二)科学性

教师在设计构思自制玩教具时,应注意知识,概念与原理的正确性。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这样设计出的自制玩教具才会科学合理,适合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三)趣味性

学习的第一步是兴趣,这要求自制玩教具要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这样幼儿才能积极配合,有助于教学过程的进展。

(四)创新性

自制教玩具是为了弥补成品玩具的不足而设计的,单纯的模仿只会让自制玩教具变成一种摆设。那就要求自制玩教具构思要新颖,外形要独特,这样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造。

(五)简易性

教师就应注意就地取材,成本低廉。以最低的成本制作成最适合教学的玩教具。而且制作方法应简单,不能浪费过多的精力,这样也会耽误其他的正常工作。至于使用方面,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制作方便、可操作的实用性玩教具。

(六)安全性

由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与教玩具接触机会很多,可能会使幼儿受到伤害,还可能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所以一定要符合安全标准和卫生要求。

三、自制玩教具的基本方法

自制玩教具最重要的就是选材,那就要求教师有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生活中的“废垃圾”变成人见人爱的玩教具。选材虽然重要,但是堆了好多材料后,教师就应区分这些收集的材料,并分类,根据材料来研究制作的方法了。

(一)自然类材料

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有许多,例如:沙土、水、树叶、果蔬皮、壳、树叶、树枝、花瓣、菜根等,教师可以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稍加制作,就可以分别运用于不同的教学活动中了。例如:幼儿可以制作树叶书签;贝壳和石子上可以作画,也可以做粘贴的壁画;菜根也可以做成印章,既可以运用于教学,也可以适用于游戏活动中,都是很好的选择。

(二)纸制品、印刷类材料

教师可以在生活中收集的纸盒、礼品包装盒、报纸、纸箱、纸质手提袋等。这也便于自制玩教具的制作和运用。例如:在语言领域,多选用图片类的玩教具,教师在自制过程中应做到尺寸适宜、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制作方法可以运用纸张来绘画,然后裁剪或粘贴等。图片类玩教具种类多样,根据页数分类分为:单 幅单张和多幅连续两种。利用废旧的纸盒可以制作单幅单张的字卡,可以帮助幼儿学习单词和生字;也可以制作多幅连续的图片,这样适合幼儿进行故事欣赏、句型练习、对话练习、讲述复述等。这样既丰富了活动,也增加了教学和生活的趣味性。

(三)布、线类材料

作为幼儿园搜集这类材料比较困难,但是教师可以留意搜集一些旧衣、旧床单、旧毛线、旧T恤、孩子的小白鞋等材料。教师可以运用这些素材,使各个教学领域的活动环节变得顺畅和有趣味性。例如:在社会领域教学时可能因为玩教具的缺乏,导致课堂教学难以理解,教师应自制一些符合教学题材的玩教具,就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利用布、线制作成玩偶类的玩教具。玩偶具有可爱、生动、操作性强的特点。这样可以是乏味的道理充满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