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工会工作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与企业文化一样,医院也要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工会要积极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展示员工的风采,使其更加爱岗敬业,保持源源不断的工作热情。此外,工会可以举办各种节日庆祝活动,健身运动,技术竞赛,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保持好心情,积极向上、活力四射。工会要熟悉医院的发展历史,用珍贵的图片和资料记载医院源远流长的发展岁月,展现医院所取得的成就和贡献。将历史编辑成册,组织员工学习历史,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评选先进个人和模范代表,为广大员工树立榜样。工会组织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和表彰大会,还要借助媒体大力宣传,号召全体员工学习和发扬。工会工作要促使后勤管理工作充满时代气息,生机勃勃,富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文化建设,创新推动医院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医院的发展迈入新的阶段。文化是一个团体中最富有向心力的磁场,它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彰显了医院的风采,增强了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3关爱员工
随着医疗体系的改革和任务的繁重,后勤管理员工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工会要重视员工,关爱员工,想员工之所想,为员工谋求合法的权益。完善的福利待遇和薪资是每一位员工梦寐以求的,因此,医院要根据员工的努力和业务水平,完善员工的待遇,积极、按时为员工缴纳各种保险,使员工的生活有充分的保障。关心员工的健康,建立电子档案,定期体检,使员工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工会要深入到员工内部,了解员工的实际情况,对每一位员工的生活状况均要充分了解,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予以帮助。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定期组织员工外出旅游,节假日送祝福等,使员工更加愉快、轻松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随着医院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后勤管理人员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关注员工心理健康,定期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从情绪的控制到心态的调节上一一给予建议,使员工能够减轻压力,强大内心,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保持对工作的专注度和热情度,避免因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各种问题。
1.坚持经费独立管理制度。
独立建立银行账户,实行单独核算,严禁其他单位、组织、行政部门及个人侵占、挪用和支配工会经费。工会经费独立管理,是《工会法》赋予工会组织的神圣使命,是开展好工会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证明,坚持单独在银行开立账户,独立管理经费,一是有利于工会经费及时拨到位,二是有利于加强工会经费的管理,三是有利于工会经费的合理使用,四是便于工会组织使用工会经费。
2.加强预算管理制度。
工会经费预算是工会工作计划的资金反映,是落实工会工作目标的保证。它反映了工会经费使用的范围、规模和流向。工会组织要把编制与执行预算作为一项主要工作落实到年度计划之中,要坚持从工会整体利益出发,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制度。要按照统筹兼顾、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略有节余、保证重点的原则,来做好本单位工会经费的预算工作,增强工会经费使用的合法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3.加强工会经费审查和监督管理制度。
《工会法》规定,工会应当根据经费独立原则,建立预算、决算和经费审查监督制度。公司工会必须接受经费审查委员会对工会经费收支的审查和监督。经审委是代表职工民主监督机构,它在检查、监督工会经费的管理使用上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经审委的作用,对年度预决算、经费开支范围、审批程序、财务管理等都要进行认真细致地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确保工会经费的合理收支。
4.坚持"一支笔"审批原则。
在经费使用上,严格审批程序,严防各种违法、违规使用经费现象。建立审批制度,坚持实行“一枝笔”审批制,对超过一定标准的重大活动开支,可实行集体讨论决定制度。这样有利于落实财务管理法规,保证经费使用的安全性,防止资产流失,杜绝财务违法行为。
5.强化工会财务人员培训。
工会应在抓好财务基础建设中,努力从提高工会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上下功夫。加强工会财务人员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工会财务人员素质。工会财务人员在财务工作岗位上,要注重在职教育,职称考评,鼓励工会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学,在学习中提升。既为工会组织使用工会经费把好关,也为领导决策提供政策依据。
6.推进工会财务电算化建设。
会计账薄和有关的报表是工会会计核算的载体,是工会财务工作的基础,工会经费是否收足、管好、用好以及工会资产情况,都在账薄和有关报表中反映出来。为了促进工会财务基础管理规范化,工会组织要全面实现工会会计电算化管理,编制会计凭证、生成的账薄、报表等全部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并打印,保证工会会计核算、报表、账薄的统一规范。
(一)社会工作本身的特殊性
1.服务环境的特殊性。社会工作的服务环境长期处于多变状态,甚至有时候会是一些特殊环境,如监狱、戒毒所、精神病院、灾区等。我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服务工作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其社会服务周期长,而且社会工作者人数众多。诸多因素使得社会工作存在相当大的风险隐患。2.服务人群的特殊性。社会工作有时候面对的服务对象是社会中形形的人,社会工作以提供社会服务为核心。但是,和其他提供社会服务的盈利性和有偿性不同,社会工作提供的社会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其提供的服务针对被服务人群是无偿的。同时这一服务直接面对并接触人群。有一些被服务人群反而对这类服务具有一定的排斥性。因此,在接受服务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攻击性,会对社工人员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尤其如果被服务人群是吸毒人员、犯罪人员、精神病患者时,这类人群很大一部分不会自愿接受服务,更具有排斥性)。
(二)聘用单位方面的原因
1.规章制度不健全。社会工作在中国处于发展初期,其运作还有诸多不规范的地方,社会工作组织机构的规章制度对于保障社会工作者权利的规定甚少。在组织的管理上也缺乏科学性,缺乏法律的约束。因此,大多数在管理上仅仅比照一般的劳动者进行常规的劳动保护,而针对其工作过程的特殊性保护很少顾全。当社会工作者实际遇到侵害后,不管是来自组织机构本身的还是外在的,社会工作者在维权方面都会步履艰难。我们在对社会工作机构进行的调查中发现,社会工作机构自身发展存在着制约的因素,其中“社会工作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一原因占到了30.8%,“组织机构自身缺乏有效的管理,公信力不高”占到了33.5%。同时,社会工作组织机构在进行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很多时候并没有严格按照法律要求的操作规范进行。2.组织机构力量薄弱。虽然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已有了一段时期,但是一直以来其组织机构的规模和实力都较弱,社会工作组织的资金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亟待解决。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在面对社会工作者来自外界的职业侵害时,可能无力承担相应的责任,也无法给予相应的保障。在我们的调查中,针对禁毒社会工作者的体检,也是由于某基金的赞助才在近两年开始对少数社会工作者实施。社会工作者并不是全部由社会工作组织机构聘用。由于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机构力量薄弱,故其聘用的社会工作者在整个社会工作者就业群体中更是处于弱势地位。3.缺乏专业性的自我保护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对社会工作者的组织管理本身也存在困难,加之培训还没有系统化和科学化。目前其培训主要针对的是“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信念”、“从事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从事社会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明确社会工作者的责任与相关权利”、“培养对社会工作团体的归属感”等几个方面。还没有专业的自我保护的培训,防范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风险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在培训时,缺少针对性。
(三)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原因
大多数社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专业手段。社会工作是一个神圣的职业,社会工作者无私地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职业的价值理念使得大多数社会工作者忽视了对自身职业安全的重视。如有些社会工作者独自一人去探访被服务对象,在遇到被服务对象情绪失控时,容易陷入孤立无助的状态。虽然我国社会工作者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是我国社会工作者的构成主要以年轻人和学生居多。这种情况使得社会工作者大部分缺乏自我保护的经验和技能。当面临特殊情况的时候,往往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来保护自身的安全,增大了遭受侵害的几率。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
目前社会上对社会工作者的认识还存在偏差。虽然说社会工作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们经常会在新闻媒体中听到对社会工作者的赞誉,大众逐渐对社会工作者也从陌生到熟悉。但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理解还存在片面性,普遍认为社会工作者就是保护他人的人,这也使得会人们忽略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保护,其实社会工作者也只是一群普通的人,他们也同样需要保护。
社会工作者劳动保护保障机制分析
(一)法律制度层面上的保护
法律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义务最权威也是最有力的保证,应适当加快社会工作的立法,从根本上完善社会工作职业风险防范的法律保障。第一,以全国性的立法为标准,统一从法律层面进行保护。如对社会工作的法律主体、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进行明确规定。尤其是社会工作者职业风险的事先防范和事后的责任划分,应使风险防范的措施具有法律强制性,使得社会工作者的劳动保护有法可依。第二,进一步完善目前一些省市的地方制度。尤其是针对社会工作职业风险防范的条文还应该在范围上进一步扩大,出台具体的操作和处罚措施,使得已有的规范切实可行。第三,对聘用单位尤其是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加强法律层面的管理。合法的单位是保障社会工作者职业安全的基础。如果说社会工作者由于其特殊性,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从法律层面加强对聘用单位的管理却有切实可行性。尤其是目前对社会工作者的保护至少要达到一般劳动者的保护水平。
(二)聘用单位层面的保障
社会工作者职业风险保护的一个重要主体就是其本身所在的机构,他对保护社会工作者的安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其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风险建立一个良好的保护屏障。第一,意识层面。聘用单位应高度重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风险问题,把对社会工作者的安全保护当成日常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在单位自身安全意识提升的同时,还要把这种意识和观念传达到每一位社会工作者,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自我保护意识,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伤害。第二,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针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风险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形成完善有效的预防体系,特别是要明确社会工作者遭遇侵害以后的责任分担原则、相关的赔偿及处理办法。使得对社会工作者职业安全的保护有章可循。在开展社会工作项目时,预先进行风险评估,有效地防范风险的发生。第三,严格社会工作者招聘流程,进行认真的筛选。招聘社会工作者不能仅仅看其工作热情,还应考虑工作岗位的特点,杜绝不符合社会工作的人员加入。同时还要定期对社会工作者进行自我保护技能和危机情况处理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发放自我保护知识手册,提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和自我保护技能。第四,单位应当为社会工作者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为其提供必备的工具和条件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同时要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安全,预防意外的发生。按照现行规定为社会工作者购买相应的保险,在有条件的基础上提供附加的相应保障,为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工作免除后顾之忧。
(三)社会工作者自身层面的完善
中国工会肩负着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使命,直面国内外经济的现实,我们至少应当有这样几个启示:第一,地方工会发挥监督政府的作用,参加和帮助政府作出正确决策确保振兴经济的资金落实到位,谨防腐败;第二,企业工会发挥监督经营者的作用,参加和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摒弃资本至上的观点,避免把困难转嫁给职工;第三,发挥工会的维权作用,团结、教育和动员职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创辉煌。温总理说:信心比黄金还重要。中国工会有理由树立信心凝聚职工的锐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站得再高一点:帮助企业完善制度建设促协调发展
这场世界性的危机,宣告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资本至上法则的失败,也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发展的优势。在企业管理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是,一些企业的经营者把自己的收入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经营者对标,拉大了其与职工之间的收入的差距,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一些企业一味强调精英管理把职工当作工具,抑制了职工的劳动热情;也有些企业经营者自以为是地强化“资本强势、效益第一”一俊遮百丑的“管卡压”模式,加剧了干群矛盾。被实践证明了的我们原创的企业管理先进制度则被视为敝履而丢弃。比如我国的职工民主管理、“两参一改三结合”等等企业管理制度,在邻国企业则得到发扬光大。时逢危机,有的企业就以放假、降薪、裁员等等极端身段把困难转嫁到职工的头上。如此必然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一是给加大了政府的负担,二是刺激了职工的积怨,三是助长了经营者的恶习、四是不能有效解决企业困难,五是令人失去了信心。经济的困境更使我们懂得了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本质内涵之意义。
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一些企业创造了厂务公开制度真正依靠职工办企业,一年之内就扭转了亏损的局面。总结经验教训,工会积极帮助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发挥职代会、厂务公开等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的作用,这是解决企业困难的根本方法。有这样制度的保障,企业发展有实劲儿,维权工作层次高。工会必须站得高一点,促进企业完善职工参加管理的制度,团结和动员职工与企业共度难关。
三、干得再实一点:维护职工的权益创新工作思路
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为共享成果鼓与呼;经济困难的时候,站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沿。这就是中国工会。
面对困境的挑战,地方工会组织应当从参加政府振兴经济的政策制定和监督政府使用好财政资金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振兴经济计划得到落实。同时还必须要注意到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工会工作的难度,积极分类指导,支持企业工会依法独立地有效开展工作。
二、理论基础分析
本项目采用的是小组工作方法,属于发展性小组。小组工作旨在以人际间的依存互动关系为基础,通过专业的小组活动过程来恢复和增强个人的、团体的社会功能,进而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在此小组工作中运用的是互动模式,它是基于人与环境和人际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旨在通过互动发掘自身潜能,促使成员在小组中得到成长,增强社会功能,提升发展能力。焦点在于互动关系及其效果。其理论主要源于发展心理学、小组动力学理论等。评估理论。主要包括对问题的界定和分析,受助者的人格系统的评估分析,需求分析,所在环境的分析。该项目依据评估理论,对服务对象的现实状况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解和评估,进而分析其最主要的需求,按其需求设计项目,保障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人格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婴儿最早形成本我,在幼儿期(3岁)以现实为取向发展自我,6岁才发展道德取向的超我。自我是两者的调停者,是性格的核心部分,知指人进行合乎实际和逻辑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出满足需要的行动规则。金种子项目的服务对象为3-6岁流动儿童,根据人格发展理论,对为他们提供全能发展活动,有助于帮助他们形成有助于自身发展的自我,从而知道社会化,促进人格发展。社会支持理论。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金种子”项目社会工作者致力于通过为社区提供志愿者资源,与服务对象结对等形式,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增能理论:增能理论认为,个人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产生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其功能,但这种障碍可以消除。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通过共同的活动帮助服务对象除去环境的压制和他们的无力感,使他们获得能力,并能正常发挥他们的社会功能。金种子项目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促进服务对象间\服务对象与社会资源建的互动,提升其面对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项目目标
1.总体目标。金种子——流动学前儿童“全人”发展计划项目开展以来,主要通过专业的社工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全人“教育,并借助专业育儿专家为外来务工家庭传递科学育儿的发展理念。其中,项目的总体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是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全人”教育。流动儿童因家庭居住场所的不确定,父母工作的不稳定,在获得幼儿教育、生活照顾、学习兴趣培养等方面的机会较城市儿童来说更少。为了减少其中的差距,促使流动儿童也获得更多的学习、培养机会,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实际的平台,能够让流动儿童获得“全人”发展的有效机会。其次是为外来务工家庭传递科学育儿的发展理念。“金种子”项目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来务工家庭在科学文化、育儿知识方面的缺失。通过家长、儿童、社工、专家、社区等多方位互动,资源的共享,弥补了流动学前儿童幼教资源不足的问题,使得家长能够获得科学有效的育儿理念。再次是增强外来务工家庭城市融入感。创投的公益性质充分体现了社会、政府对于流动家庭及其子女的关爱,社工的介入作为公益传播的中介,在项目实施的同时融入了专业的社工理念和专业方法,更有效地推动项目被服务对象接纳认同。并且增强外来务工家庭城市融入感,减少隔阂,传递了社会的正能量,促进了社会的和谐。2.目标人群的设定。“金种子”流动儿童全人发展计划的目标设定主要有以下三点:流动儿童,受益群体属于外来流动人口;学前儿童,受益群体处于学前儿童,年龄基本上在3-6岁;入托入园存在困难的人群。后在因为项目开展社区的具体情况,流动儿童数量明显不足,将目标人群更改为新苏州市民,即由外地迁居至苏州居住的市民,一定程度上放宽项目服务对象的条件,但在实际上仍坚持着本项目的总体目标。直接受益人群为60人,包括30位流动儿童及每次参加活动的一位家长。间接受益人群为300人,包括流动儿童家庭成员和相关人群。3.目标达成的方式。“金种子”项目以“全人教育”为项目设计理念,通过组织包括儿童心理、生理、教育、医学专家学者等组成的专业团队,以儿童社会工作为实践方法,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全面和整体的发展计划。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项目实施的专业团队主要由实施团队和支持团队构成,由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教授和硕士生作为实施团对负责项目的日常活动的具体操作;国家心理咨询师、妇科主任医师、学前教育一线教师、儿童文学家、运动学教授等专业专家团队提供项目理论支持和专业指导,同时也会为家长开展讲座,为实施团队提供顾问咨询。两个团队利用各自所长,针对项目开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进行分工协作式地解决,社工积极调动各类社会资源,为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提供资源丰富的流动儿童“全人”发展支持。4.服务环境及品质。“金种子”项目落地于苏州市沧浪新城儿童友好家园中。项目组开展活动主要使用儿童友好家园的活动室、社区会议室以及心理保健室。同时社区在物资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利用原社区中已有的软垫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社区中建设的绘本、道具、文具等用品,项目组成员开展了更多形式的活动。
大家知道,任何国家为了维护其政权,都必须建立相应的地方国家政权体系,而国家政权体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行政区划结构。一个国家行政区划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关系到中央能否有效地统率、指导地方和地方政权能否有效地在本行政区域内行使职权,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稳定,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鉴于行政区划在政权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各国对行政区域的划分都十分重视。我国历史上各封建王朝的行政区划都由中央最高决策层负责,并以皇帝诏书的形式颁布实施,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一般由皇帝直接审定。每当一个王朝推翻另一个王朝,都会对行政区划进行较大的调整,以便建立相应的政权,巩固其统治。以后,中央对行政区划工作十分重视,针对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解决某些共同问题或实现某些具体目标,人们聚集在一起开展交流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多,通过召开不同规模的会议,经过讨论、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形成正确的意见,达成共识。然而为了保证会议的成功举办,会务工作文书不可或缺。尤其是用于会前准备的工作文书成为会议成功和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主要针对会议方案、会议通知、会议讲话稿等的特点、类型与写作要点等进行了论述。
2.会议方案的制作
大中型会议必须要预设会议方案。会议方案是一种为大中型的或重要的会议所做的预设方案,是一种书面文字材料。会议方案要在会议召开前,对会议预期效果、整个日程做出安排,使会议能顺利进行,取得完满的结果[1]。
2.1会议方案的特点
会议方案主要有如下特点:
预想性:会议方案是在会议召开之前制定的,会议将达到什么效果,都要事先做出设想和安排。这种设想和安排,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另一方面要凭以往经验。对如何开好会议预想得越周到、越细致越好。
程序性:凡召开会议必有一定程序,有些会议其程序大体都是固定的,因此在制定会议方案时,不能不根据某种会议的特点和要求,确定其基本程序,以保证会议井然有序地召开。
请示性:会议方案还需请示上级领导部门批准,如会议的规模、程序、开法、经费使用等是否合适,都有待于审查批准。
2.2会议方案的标题与正文
会议方案标题应采用“会议单位名称+会议事由+文种”或是直接“会议事由+文种”的形式,特别是对于单位内部的会议方案多采用简单的“会议事由+文种”形式。
会议方案的正文,可划分为三部分:开头部分、主体部分和结尾部分。
开头部分:重点叙述指导方针与总体设想,应写明制文单位开会的原由、会议名称、会议时间、地点、会期等。
主体部分:说明会议所涉及所有事务。应写明会议的宗旨、规模、议程、做法和准备情况,应当具备主要目标、实施步骤、政策措施三项内容。
会前――文件和资料准备、会议通知、会场准备、接待等;
会中――服务安排、会议记录、情况汇总、简报编写等;
会后――记录整理、纪要撰写、返程安排等。
结尾部分:视会议性质而定。会议方案如果需要报送请示上级机关的审核批准的,要在结尾部分写上类似请示或报告类结尾的用语。如:“以上方案,当否,请批示”;会议方案如果属于本单位职权范围内制定或者上级下发的指导性会议方案,只需在结尾的地方强调对本会议方案的执行。
3.会议通知的制作
通知是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应用最为广泛的公文之一。适用于、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对于大范围的参会人员,以通知的形式告知最为正式,效率也最高[2]。
3.1通知的特点
通知具有如下特点:
适用范围的广泛性:通知不受发文机关级别高低的限制,也不受内容繁简的限制。
文种功用的晓谕性:通知具有“晓”和“谕”两重功用。或是告知人们某项事项,起知照作用;或是要求办理执行,起指挥指导作用。
知照事项的时效性:通知是制发快捷、运用灵活的公文。它所办理的事项,都有比较明确的时间限制,一般都是要求立即执行、办理或知缘模不容拖延。
3.2通知的类型
通知主要包括下面五类:
批示类通知用于印发行政管理规章或重要讲话,转发上级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
指示类通知用语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布置任务和下达指示性措施。
事务类通知用于要求下级机关办理或者需要知道有关事务性的事宜。
会议类通知用于广泛意义的会议事务。
任免类通知是上级机关对于所任免的人员用通知公布任免和聘用的情况。
3.3会议通知的标题与正文
会议通知的标题应采用“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或是直接“事由+文种”的形式,后者更适合于单位内部的会议通知标题。
会议通知的正文应包括以下内容:
召开会议的时间、地点以及会议的名称。
会议的中心议题和主要程序。
对与会人员身份要求和与会人员会前准备事项。
报到时间、地点及联络人。
会议的住宿、膳食安排等事项。
会议可能使用的有关票证等。
会议通知发送的信封应注明“会议通知”字样。
3.4会议通知的回执单
回执单是对方收到书面通知的回复。接收到通知消息的个人或单位反转给发文单位时用的单子。回执单要包括姓名、性别、职务、电话、到达时间和车次等内容。
3.5会议通知的成文日期和印章
会议通知为了显示郑重性,必须加盖组会单位的印章。组会单位署名、成文日期、印章的表现形式依据国家规范标准操作。
4.会议讲话稿的制作
广义的讲话稿是人们在特定场合发表讲话的文稿;狭义的讲话稿即一般所说的领导讲话稿,是各级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发表带有宣传、指示、总结性质讲话的文稿。
4.1会议讲话稿的写作特点
会议讲话稿具有如下特点:
热莸恼攵孕裕耗谌荼匦胝攵曰嵋榈闹魈舛制作;
篇幅的规定性:讲话稿的篇幅有时间限制,要按照会议规定时间而制作;
语言的得体性:讲话稿既要便于讲话者表达,又要易于听众理解和接受;
起草的集智性:讲话稿的起草要集中全体的智慧,不可闭门造车;
交流的互动性:讲话稿要符合口语习惯,能与听众形成良好的互动。
4.2会议讲话稿类型
会议讲话稿大体包括以下三类:
工作类讲话稿:领导对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部署时所发表的讲话稿。
庆祝类讲话稿:领导在纪念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重大庆典等纪念性会议上所发表的讲话稿。
表彰类讲话稿:领导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事迹发表嘉奖意见时的讲话稿。
4.3会议讲话稿的标题与正文
会议讲话稿的标题应采用“讲话人的姓名+职务+事由+文种”或是直接“主标题(概括主旨)+副标题”的形式。
会议讲话稿的正文,可划分为三部分:开头部分、主体部分和结尾部分。
开头部分:根据与会人员的情况和会议性质确定适当的称谓,然后概括本次讲话的缘由。要注意称呼具有泛指性,即称呼要有包容性,将与会人员全部包容进去。另外,要注意称呼的次第性,即称呼要按主次排列。
庄重式称谓――同志们、各位专家、各位学者;
国际式称谓――女士们、先生们;
亲切式称谓――各位同窗、各位乡亲;
幽默式称谓――各位美女、各位帅哥。
主体部分
着重追溯历史原因,回顾所庆祝或纪念的节日、事件的主要来历,阐述其重要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
着重写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所纪念、庆祝的事业取得的新成绩、新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或借机对这一工作领域中的某些重大问题进行探讨和阐述;
着重号召人们继承发扬过去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精神,进一步做好当前工作。
结尾部分:要总结全篇,照应开头,发出号召,或者征询对讲话内容的意见或建议等。
5.结语
本文针对会务工作的会前准备阶段,论述了会议方案、会议通知、会议讲话稿等的特点、类型与写作要点,对于会务文书写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切以“读者”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一直以来是高校图书馆的指导思想,然而高校办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图书馆提作为大学育人体系中的一环,通过提供优质资源和服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因此,改进图书馆工作,发挥图书馆育人功能,是提高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图书馆体系的“逻辑起点与终点”
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逻辑起点是“读者需求”,而逻辑终点则是“服务育人”。读者既是图书馆服务的直接对象,又是图书馆的主体和服务效果的感受者,对图书馆工作的优点和缺点感受最深。因而大多数读者意见的汇集,一般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图书馆工作的水平。如果图书馆读者量少,数字化资源的应用效率不高,我们就有必要自查原因了。是文献资源品种、数量不能达到读者要求,还是宣传力度不够,或是借阅检索查找不方便?是基础工作没做好,还是图书馆入口设限太多不方便读者?管理者必须站到读者的立场上去想问题,才能找到问题所在和行之有效解决方案;才能真正将以读者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到图书馆工作流程的各环节;才能将涉及图书馆各个部门,包括消解采访编目、流通阅览、网络信息参考咨询等文献资源加工、制作、建设、宣传、解释等流程中人为划分带来的局限,实现图书馆高效运营。
以我校图书馆机构组织为例,图书馆服务体系可用下图表示
可以看出:图书馆服务体系是一个由办公室、采访编目、流通阅览、信息情报等部门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供优质服务的组织体系。该体系工作方式为:分析研究读者服务体系的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制定工作标准,合理计划,统筹安排,有效地利用人财物等资源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这也就是实现图书馆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
(一)采访编目文献建设
在文献资料加工整序和图书馆服务体系中,采访编目处于第一个环节,主要工作是了解学校学科发展动态,了解读者需要,满足教学科研需要。
首先,了解需求、收集多方意见和建议。收集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方面文献需求,采纳学术权威意见,形成既有学术价值,代表国际、国内学术水平的资源,同时又兼顾读者多层面的、丰富多彩的综合阅读需求的采购计划。计划形成后,可以多方征求读者意见和建议,对采购计划进行调整,尽可能使之与读者需求相契合。
其次,增订、购买。更丰富、实用的资源是图书馆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基础。随着知识的增长、出版业的发展,每年新出版的各类图书呈指数增长。任何一家图书馆都不可能收藏全部图书。在浩瀚的图书中,如何选择自己的读者群更需要的图书,成为图书馆采编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
其三,加工制作。随着图书量的增长,图书馆编目制作查询数据,加磁条和粘贴索书号等工作成为提高服务效率的关键。
其四,在图书馆服务链条中,流通阅览处于为读者服务的第一线,直接与读者接触,因此服务理念更应深入人心。
(二)流通阅览服务
通过规范化服务,给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造就更加宽松、绿色的阅读查询环境,努力找寻健康、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争取更大的稳定读者群,以切实提高图书、文献的利用率,真正实现——“图书是为人用”,打破人为划分图书馆部门带来的局限和人们对图书馆工作的种种误解,吸引更多的读者来到图书馆看书,查资料,使尽可能多的广大师生员工能从读书中受益,进而对图书馆有更高程度上的认同,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校园中最为神圣的读书、学术研究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能为大学图书馆事业发展创造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环境。图书、期刊、报纸、光盘的排架、整理、倒架,既要合符规范的中国图书分类法,又要考虑到方便读者使用,还要考虑到图书馆快速发展态势,留有余地,避免重复劳动。出纳台借还书、办证及相关工作中,对读者充分尊重、理解,并与读者有效沟通,始终贯穿“服务育人”理念。
(三)网络信息参考咨询服务
信息时代,参考咨询工作正在发生着深刻的重大变化,多功能、网络化、智能化手段为深化此项工作提供可能。具体说来参考咨询服务主要有以下工作:A.信息资源的多元化整合,各类信息源从载体到内容都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电子图书、光盘数据库、书目数据库等需要不断更新。B.服务手段多样化,通过门户网络、电子邮件、数字资源咨询服务和馆际互借等多种形式为读者提供全面快捷的服务互动,克服了时间与地区的设限。C.大力开展用户培训,培养读者的信息检索能力是深化高校图书馆情报咨询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
(四)图书馆办公室工作
随着信息业的迅猛发展,办公室的工作也由过去单一的行政事务性工作转向多元化方向,具有任务繁重、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综合服务性等特征。对于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更细化的要求,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要懂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能够从读者、文献资源建设及服务育人为出发点,围绕教学、科研这一中心提供上情下达、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物资设施保障等项职能服务,做好全面基础。工作中从大处着眼,细微处人手,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信息耳目作用,为图书馆事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图书馆的科学管理体系
(一)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
首先,加强管理。各子系统应改变以部门为条块分割、各部门间各自为政的现状,形成统一协调、条块结合、布局合理的管理体系。
其次,参照国外公立图书馆的做法,将投资营销理念引进图书馆中来,将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等,将图书馆的社会效益与员工或部门的经济利益挂钩。
其三,加强图书馆制度建设,建立《图书馆标准》,对图书馆职工数量、信息资料数量、外借工作量等做出具体规定,对各块工作流程进行分析,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制定工作标准,形成制度性文件,不得因人更改。
(二)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人员数量多,员工素质良莠不齐、收入偏少、继续学习深造动力不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从三个方面努力:A.建立健全人员培训机制,让有基础、有能力的工作人员通过培训找到上升空间和机会。B.实行灵活的岗位流动,建立科学的岗位绩效评价机制,保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C.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三)人本管理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员工积极性、创造力和增值潜力是组织发展的力量源泉,因此对人的管理也成为组织管理中决定性的因素。而对人的管理的核心问题始终都是对人性问题的研究。当代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由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向复杂人转变,同时也促使管理从科学管理和人际关系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由此,探讨和研究人性化管理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图书馆的人本管理即体现在对内部员工的管理上,又表达出对读者的服务管理上,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改变过去“等客上门”的封闭服务模式,充分发掘馆藏精品,开展特色服务,变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开展调研,研究师生真实需求,进行图书馆服务合理定位,满足科研、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等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
三、图书馆的服务育人体系
谈到图书馆的服务育人,很多人停留在做好服务工作上,以为做好服务工作就能实现服务育人目标。这一认识是不完整的。大学图书馆的服务育人应当包含三个方面:
(一)传统意义的服务育人
传统意义的服务育人主要是指为读者做好服务工作。主要包括:更有效地听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能更好满足读者需要的资源采编;更方便查阅的检索系统;更周到的流通服务;更亲切周到的态度等。毫无疑问,这些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需要不断改进,更贴近读者的需求。
(二)管理育人
讲到图书馆的管理往往主要指图书馆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其实,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很重要的管理应包含对读者的管理。如借阅制度的建立与严格执行,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意识与习惯。防治偷窃、污损,有利于培养学生诚信意识。阅览场所秩序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尊重他人的公德意识。图书杂志阅读后按规范要求归位,有助于培养学生更有效率的文书管理习惯。凡此种种,通过加强管理十分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形成。
(二)工会组织应实现教育职能,提升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会组织为了改善并提高企业职员的整体素质,需要在企业内部营造学习氛围,通过网络与教育阵地,使职工能自主并积极的学习现代科学、技能以及知识,并让企业精神熏陶职工的工作态度。此外,通过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宣传,引导企业职工的政治意识以及法律意识,提高企业职工的思想水平以及法律水平。最后,为了使企业重大决策以及变革在企业内成功实施,必须使职工了解当前企业发展形势以及发展策略,使其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并展望企业的发展前景,提高职工的信心。
(三)工会组织应实现建设职能,提高职工的创造性。工会组织在为了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意识,不仅需要引导职工的参与性以及教育职能,在维护职工合法利益的时候,应该提高职工建设性。工会组织通过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全能标兵等主题活动,并在企业内部开展建议优化,技术创新等特色创新活动,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效率以及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提高职工的竞争意识以及创新观念,提升职工群众工作的参与性以及积极性。
二、工会组织发挥对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一)工会组织对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对于企业组织来说,要想成功开展各项重大变革以及企业体制的转换,必须依靠工会组织开展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究其本质就是对人的思想观念以及意识问题进行处理,通过其具有的维护性特点,来使职工信服。工会组织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能够维护职工应有的权益,在提高职工觉悟的同时,解决相关的政治行为、观点、立场等相关难题,引导职工参与到组织的管理与经营中去,在使职工提高整体综合思政意识水平的同时,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创新性。总而言之,工会组织的思政工作既要符合党政教育,又要促进企业健康和谐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利。
(二)工会组织利用其阵地,对职工的思政工作发挥影响。工会组织是最底层的群体组织,其不仅实现了党与企业的联系,而且最重要的是党与职工群众的纽带。第一,工会组织代表了广大职工的利益。因此,在对职工实施思政教育工作时,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并准确的对职工群众开展思政工作,可以获得广大群众信赖和支持,并能通过履行其参与、教育、建设职能,提升群众的自主性、积极性以及创新性,提高广大职工群众的思政水平。第二,工会组织代表了广大职工的民益。激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企业组织经营与管理,并使广大职工群众获得了对企业的参与权、监督权以及建议权,使职工能够当家作主,从而发挥出对广大群众思想政治意识的影响。第三,工会组织是为广大职工群体服务的组织。当企业的职工群体遇到了工作上或者生活上的问题时,工会组织能够提供帮助,并积极争取职工的福利。工会组织就是通过发挥其工会阵地的优势作用,积极的贯彻党的主要精神,并准确的对职工的思想政治进行教育,提高职工的思政意识。
(三)工会组织以人为本,在关怀职工群众的同时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企业的工会组织要想发挥出其对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必须始终做到以人为本。所以,工会需对广大群众讲真话、办实事以及讲实效。工会组织讲实话的目的,就是对广大职工清晰的分析当前企业危机以及发展变化,注重的是双向交流,通过情理相结合,实事求是的分析企业、职工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广大群众能够接受。工会组织要能办实事,充分了解职工在工作上以及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及时的加以引导与帮助,对于职工合理且正当的需求,应该予以帮助与支持。工会组织讲实效就是要深入调查职工工作,及时并准确的掌握职工思想意识状况,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切实的解决职工问题。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问该卷该给专业已经毕业并正从事社会工作的学生,通过这些学生再寻找其他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共回收问卷148份。接受调查的对象还有部分在读的研究生,以及部分没有在高校接受过社工的专业教育但从事该项工作的人。考虑到在读的研究生在本科时接受了社工的专业教育,现在可以站在更高层次对该专业的理论教学进行反思,他们填写的问卷计算在有效问卷内。目前从事社会工作却没有高校社工作教育经历的不符合调查条件。剔除不符合条件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28份,最后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下:128人中,性别构成为60名男性,68名女性。学历构成为11名研究生,108名本科生,11名专科生,本科毕业生是这次调查的主体,占总调查对象的82.8%。毕业学校为湖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等43所高等院校。开始从事社工的时间从2007年到2013,其中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这四年开始从事社工的最多,分别是29人、26人、25人、21人。所在的岗位既有机构社工、也有项目社工,从事的具体工作有社区社工、学校社工、企业社工、家庭社工、青少年社工、老年社工、妇女社工、残障社工、社会工作行政、机构管理或项目管理等等。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者所从事的工作涉及到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最长的已经满了六年,最短的不足一年。从开始从事社工的毕业生,正处于角色的转换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能不能帮助他们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他们的感受最直接,而已经从事社工几年的毕业生他们的工作经历让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感受更加深刻,因此本次调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工专业毕业生对该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看法。
三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收获及重要性的看法,第二部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看法,第三部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看法,第四部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收获及重要性的认识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在学校里理论课程的学习很有收获,认为学校里的理论学习对现在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能使自己更快地掌握技术。具体情况如下:33人认为在学校理论课程的学习很有收获,占被调查对象的25.8%;59人认为比较有收获,占被调查对象46.1%;35人认为有一点收获,占被调查对象的27.3%,有1人认为完全没有收获,占被调查者的0.8%。20人认为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对现在的学习和工作影响很大,占被调查对象的15.6%;70人认为比较有影响,占被调查对象的54.7%;36人认为有一点影响,占被调查对象的28.1%,有两人漏填。17人完全赞同理论知识学好了,在实践中可以更快地掌握技术,占被调查对象的13.3%;52人比较赞同,占被调查对象的40.6%;50人有一点赞同,占被调查对象的39.1%;有5人完全不赞同,占被调查人数的3.9%,4人漏填该题。有1人认为理论学习比实践重要,15人认为实践比理论重要,112人认为理论学习和实践一样重要,占被调查人数的87.5%。
(二)对课程设置的看法
问卷中的十门课程是参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辑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分别是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保障概论、社会政策概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对于课程设置,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社会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很完善的有1人,占0.8%,比较完善的21人,占16.4%,一般的49人,占38.3%,不太完善的51人,占39.8%,很不完善的6人,占4.7%。回答一般及以下的人是对课程设置不满意的,这样就有106人认为高校社会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是不完善的,占了被调查者的绝大多数。认为有必要针对特定实务领域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有124人,占被调查对象的96.9%。关于在实践中用得最多的理论课程(这一题为多选),被选择排前三位的课程是个案工作86.72%(111人)、小组工作82.03%(105人)、社区社会工作62.5%(80人),其余的则是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60.94%(78人),社会心理学54.69%(70人),社会工作概论41.41%(53人),社会学概论26.56%(34人),社会工作行政23.44%(30人),社会政策概论16.41%(21人),社会保障概论6.25%(8人)。关于理论课程在各学期的教学时间安排,4.69%(6人)认为很合理,44.53%(57人)认为比较合理,43.75%(56人)认为一般,7.03%(9人)认为不合理,考虑到被调查者来自43所高校,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在理论课程时间设置上不统一,这个数据的参考价值不大。问卷中设计了一个题目了解被调查者对各门理论课程在时间安排的看法,但从调查结果来看,综合各学校情况看,同一门课程在各个学期开设的都有,而且分布比较均匀,这说明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
(三)对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看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当老师的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只有当学生认同了、满意了,这样的教学方法才有效果。被调查者对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满意程度不高,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要学好专业理论课主要在于授课教师对实务的熟悉程度,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希望采用实训法进行理论教学。具体情况如下:在对理论课程课堂教学的满意程度上,7人表示很满意,占被调查对象的5.5%;49人感到比较满意,占被调查对象的38.3%;48人觉得一般,占被调查对象的37.5%;23人不太满意,占被调查对象的17.69%;1人很不满意,占被调查对象的0.8%。对于怎样学好专业理论课,17人认为主要是学生努力,占调查对象的13.4%;27人认为老师好的教学方法,占调查对象的21.1%;8人认为老师要有高的理论水平,占调查对象的6.2%;74人认为老师要对实务熟悉,占调查对象的57.8%,有1人没填。关于最适合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这一题是多项选择),具体情况如下:54.7%(70人)选择“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54.7%(70人)选择“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86.7%(111人)选择“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50.0%(64人)选择“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如放映电影和案例等;53.9%(69人)选择“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四)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建议
建议采用的是开放式的问题,有60个被调查者写出了对策和建议,具体可以分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1.在理论课程设置上,被调查者建议除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列出的10门课程外,还应该开设社会调查方法、社会统计学等课程。有人建议理论课程可以不分科目,不要分门别类地上各门课程,而是整合各种理论及实务开设综合性课程。在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先后安排上,被调查者建议不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学习西方社会学、社会学概论等相对枯燥难懂的理论,应当先接触一些通俗易懂的理论,等学生有了兴趣和一定的了解,再去学习更专业、理论性更强的知识。
2.在教学方法上,有人提出理论课程比较枯躁,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讲课之前先花10到15分钟玩热身游戏。有人提出让学生去讲课,而不是老师讲学生听,将教学内容布置成各种专题,让学生去查阅文献资料,以小组研究结果的方式向其他同学进行教学讲解。更多的建议强调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于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有以下的建议:借鉴国外及香港协青社老师们的教学方法,以轻松、幽默、搞笑的教学风格,多分享老师们的实务经验,在案例分享的过程中穿插相关的理论知识。多与学生互动、交流,采用案例模拟、情境假设、角色扮演等方法。到机构探访和交流。
3.对专业老师的建议,建议者提出因为社会工作理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有着多样化的流派和相龃龉的理论观点,并未有一套固定的标准或者教学方法,理论学习的目的是具体的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理论引导和反思,因此,老师不能仅空讲理论,而要与具体实践经验和理论反思相结合。这对于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理论功底要扎实,二是相关的实务经验要充足。教师就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关注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或者是对理论新的解析,把新的思想观念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的理论水平符合现在社工发展状况的需要。积极参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学习和培训,比如到有经验的高教调研,以及参加权威专家对社工的培训。积极参加实务。要用踏实、努力、负责态度去影响学生。
良好的校园文化包涵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校规校训、教学科研、工会建设、学生社团、校园环境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尤为显著。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之一,而工会作为承载教师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党的十胜利召开,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为长期的指导思想。在十精神指引下,校园文化也不应该拘泥于一格,应进一步拓宽思路、勇于创新,展现新风尚和新面貌。工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在立足于工会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在学校发展建设过程中,努力实现工会建设的特色化、工会工作的务实化和工会活动的创新化。
一、工会建设特色化
工会建设的步伐体现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工会建设有特色,主题鲜明,校园文化必定也具有其自身特色。
1、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的办学方针,着力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高校工会的核心职能就是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加强民主制度建设,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围绕学校发展建设、文化建设、教职工切身利益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认真听取每一位教职工意见,是高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工会的重要权力和责任。
2、针对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的需求,积极开展“沟通工程”。“沟通工程”是工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党政领导、职能部门与教职工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从而起到聚集民意、汇集民智、倾听民生、化解矛盾、推动工作的作用。积极开展“沟通工程”,围绕学校建设发展问题、教职工切身利益问题,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关注民生、重视民意,以推进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3、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实行政务公开,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沟通方式,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通过将学校一切管理活动向广大师生员工公开,将施教行为、施政行为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保障广大教职工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
二、工会工作务实化
工会的基本职能就是维护教职工权益。工会应积极发挥自身贴近群众的优势,倾听教职工诉求,体现学校人文关怀,不断修正和完善自身,传递校园文化的“正能量”。
关注民生、突出维权。努力保障职工的切身利益。根据新时期工会特点,遵循“普惠制、全覆盖”原则,坚持以教职工为本,扩大工作覆盖面,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把维护教职工利益当做一项工程来抓,这项工程既包含了生活需求,也包含了健康需求、精神需求。“实事工程”、“文化工程”、“健康工程”、“温暖工程”是工会工作务实化的主要内容。
三、工会活动创新化
工会活动创新化主要是指在活动内容上从注重教职工的外在需求向内在提升转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首先要完成工会活动从偏重物质而轻视精神需求的转变。工会要从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入手,实现从偏重教职工生活到内在心理精神需求的转变,以体现工会对教职工真正的人文关怀和利益的代表,推动校园文化上新台阶。
2、实现活动型向学习型与活动型相结合的转变。当前,工会活动主要以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为主要内容,在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学校文化内涵上缺少空间。所以,改善当前工会活动注重娱乐性的现状已成为工会工作探讨的重要内容。工会应在活动中引导教职工提升自身素质,丰富内在知识,掌握新型技能,内外兼修,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营造氛围、以德为先,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特色工会,要坚持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核心,扎实推进师德建设。要“由一推众”,在广泛宣传的同时予以表彰和奖励,以此带动全体教职工进步,从而辐射整个校园文化,形成整个校园争先向上的蓬勃氛围,保持校园文化的先进性。